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31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 別:部落的環境生態與科學 別:國小組 作品名稱:Tmang 的危機~非洲大蝸牛的生態探究 關 鍵 詞:非洲大蝸牛、寄生蟲、原住民飲食文化 號:201803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Jan-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

類 別:部落的環境生態與科學

組 別:國小組

作品名稱:Tmang 的危機~非洲大蝸牛的生態探究

關 鍵 詞:非洲大蝸牛、寄生蟲、原住民飲食文化

編 號:2018037

Page 2: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II

目錄

表目次------------------------------------------------------------------------------------------------------------Ⅱ

圖目次-----------------------------------------------------------------------------------------------------------Ⅲ

摘要----------------------------------------------------------------------------------------------------------------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及架構------------------------------------------------------------------------------------------1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3

肆、研究過程、方法及討論---------------------------------------------------------------------------------3

【研究一】學校菜園蝸牛的調查---------------------------------------------------------------------------3

一、菜園概況--------------------------------------------------------------------------------------------------3

二、菜園蝸牛的種類-------------------------------------------------------------------------------------------4

三、觀察非洲大蝸牛取食的作物----------------------------------------------------------------------------5

四、非洲大蝸牛在菜園中分布位置與數量---------------------------------------------------------------6

【研究二】認識非洲大蝸牛-----------------------------------------------------------------------------------8

一、文獻探討----------------------------------------------------------------------------------------------------8

二、設計飼養環境-----------------------------------------------------------------------------------------------9

三、非洲大蝸牛的形態構造--------------------------------------------------------------------------------10

四、非洲大蝸牛的體型測量-------------------------------------------------------------------------------12

五、非洲大蝸牛的生態習性--------------------------------------------------------------------------------15

【研究三】非洲大蝸牛與寄生蟲的探討--------------------------------------------------------------16

一、文獻探討-------------------------------------------------------------------------------------------------16

二、蝸牛體內線蟲的觀察----------------------------------------------------------------------------------16

【研究四】非洲大蝸牛與泰雅族飲食文化的關係--------------------------------------------------19

一、非洲大蝸牛在部落的食用情形--------------------------------------------------------------------20

二、非洲大蝸牛在部落的烹飪方式---------------------------------------------------------------------21

三、部落族人對於蝸牛寄生蟲的認知------------------------------------------------------------------22

四、經驗傳承-拜訪南澳部落耆老學習蝸牛烹飪方式--------------------------------------------------23

伍、結論---------------------------------------------------------------- --------------------------------------26

陸、未來展望------------------------------------------------------------------------------------------------26

柒、參考資料------------------------------------------------------- -----------------------------------------27

Page 3: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III

表目次

表 1、菜園種植作物一覽表------------------------------------------------------------------------------4

表 2、非洲大蝸牛刮食菜園作物的種類及部位記錄表-----------------------------------------------5

表 3、遮蔽物與非洲大蝸牛統計圖表--------------------------------------------------------------------8

表 4、非洲大蝸牛生長測量------------------------------------------------------------------------------13

表 5、殼高與殼寬的比值--------------------------------------------------------------------------------14

表 6、蝸牛體內線蟲的數量-----------------------------------------------------------------------------18

Page 4: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IV

圖目次

圖 1、學校菜園分布圖-----------------------------------------------------------------------------------------3

圖 2、菜園中的非洲大蝸牛調查數量圖--------------------------------------------------------------------7

圖 3、菜園中的非洲大蝸牛分布情形---------------------------------------------------------------------7

圖 4、非洲大蝸牛的外部型態手繪圖----------------------------------------------------------------------10

圖 5、蝸牛的外型與螺層數--------------------------------------------------------------------------------12

圖 6、不同螺層數的蝸牛其殼高、殼寬與重量的統計圖-------------------------------------------13

圖 7、殼高與殼寬的關係圖-------------------------------------------------------------------------------14

圖 8、重量與殼高的關係圖--------------------------------------------------------------------------------14

圖 9、蝸牛體內寄生蟲的觀察步驟------------------------------------------------------------------------17

圖 10、蝸牛體內線蟲數量長條圖--------------------------------------------------------------------------18

圖 11、學校菜園與崙埤部落蝸牛感染線蟲的統計圖--------------------------------------------------19

Page 5: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

摘要

本研究針對學校菜園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俗稱「露螺」進行實驗。發現

菜園有三種蝸牛:非洲大蝸牛、高音符絲鼈甲蝸牛和雙線蛞蝓。其中以非洲大蝸牛的數量最

多,作物被其刮食的部位最多是腐葉;其次是幼苗;第三是葉子。在種植地瓜的菜畦發現最

多,喜歡躲藏在遮蔽物下方,佔 87.2%。

在蝸牛的生長調查研究中,殼高與殼寬呈現正相關,其關係式:y = 0.5723x + 3.1479,

相關係數為 0.9347。當螺層數為 4、5 層時,殼高與殼寬的比值為 1.5;為 6、7 層時,比值為

1.6。崙埤部落蝸牛體內感染線蟲的比率是 100%,學校菜園則是 60%,推測可能與周圍環境

及土壤有關。 部落食用非洲大蝸牛時,會到山上等自然環境去撿拾;烹煮過程第一道程序

皆是水煮,再選擇使用草木灰、麵粉、鹽或米酒搓一搓,把黏液去除乾淨,且擔心寄生蟲會

導致腦膜炎,強調要確實煮熟才可食用。

壹、研究動機

近年來縣內各校紛紛建置教育農園以推廣友善耕種及食農教育課程。我們在學校菜園

親手種下菜苗後,都會發現蔬菜幼苗或草莓果肉會被非洲大蝸牛啃食。聽班上原住民的同

學說非洲大蝸牛可以抓來吃!而且還是一道美食佳餚。當我們查詢資料後知道屬於軟體動物

的蝸牛好像會有線蟲寄生,且在未充分煮熟下食用可能導致生命危險。為了善待土地及健

康飲食,愈來愈多人採用友善農法來種下無毒蔬果,面臨蝸牛的危害其實與日俱增。我們

一方面藉由學校菜園內的蝸牛進行生態觀察與實驗,另一方面前往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

查及訪談部落的耆老,希望能更加認識原住民飲食文化中蝸牛的應用及文化保存的重要性。

貳、研究目的及架構

研究目的

一、學校菜園蝸牛的調查。

二、認識非洲大蝸牛的構造及生態特性。

三、非洲大蝸牛與寄生蟲的探討。

四、了解非洲大蝸牛與泰雅族飲食文化的關係。

Page 6: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

研究架構

研究進度

研究步驟 107 年 108 年

11 月 12 月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文獻蒐集

田野調查

實驗設計與進行

資料整理與統計

撰寫作品說明書

Tmang的危機 非洲大蝸牛的生態探究

學校菜園 蝸牛的調查

菜園概況

菜園蝸牛的種類

非洲大蝸牛取食的作物

非洲大蝸牛分布位置與數量

認識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文獻探討

飼養環境

形態構造觀察

生長情形測量

生態習性

非洲大蝸牛與線蟲的探討

線蟲文獻探討

非洲大蝸牛線蟲的觀察

不同地點線蟲感染情形

非洲大蝸牛與泰雅飲食文化

部落食用非洲大蝸牛的情形

部落烹飪非洲大蝸牛的方法

部落族人對於寄生蟲的認知

經驗傳承

:向耆老學習料理

Page 7: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3

參、研究設備及器材

採集調查 塑膠湯杯(20z、A140、AO700)、水桶、檢診手套、夾鏈袋、記錄板

飼養環境 棧板、防蟲網、鐵絲、山形夾、長尾夾、竹竿、各式蔬菜廚餘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片、蓋玻片、手套、游標尺、電子秤、圓形標籤紙、培養皿、鑷子。

觀察記錄器材 解剖顯微鏡、手機顯微鏡、微距鏡、放大鏡、智慧型手機、相機

肆、研究過程、方法及討論

【研究一】學校菜園蝸牛的調查

一、菜園概況

學校菜園略呈梯形,長約 30 公尺、兩側(上下底)分別為 15 公尺及 25 公尺,面積約為 600 平

方公尺,其內設置各年級菜畦 31 畦(圖 1),各年級均有搭配課程種植該年級主題作物且由學

生照顧及觀察,菜園種植蔬果如下表 1。

圖 1、學校菜園分布圖

Page 8: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4

表 1、菜園種植作物一覽表

作物類型 根莖類 葉菜類 瓜果類 其他

作物名稱 白蘿蔔

地瓜

甜菜根

大頭菜

綠蘿蔓

福山萵苣

空心菜

皇宮菜

地瓜葉

高麗菜

刈菜

香菜(芫荽)

芹菜

小番茄

茄子

草莓

小黃瓜

絲瓜

蒲瓜

南瓜

佛手瓜

三星蔥

水果玉米

位於操場旁的活力菜園,學生參與農事體驗,種植各種農作物並觀察菜園生態。

二、菜園蝸牛的種類

實驗方法:在菜園中隨機尋找蝸牛並進行分類。

實驗結果:

1、菜園共發現 3 種蝸牛,分別為非洲大蝸牛、高音符絲鼈甲蝸牛及雙線蛞蝓。

2、以非洲大蝸牛的體型最大、數量最多,且發現大部分菜園種植的作物都有被啃食。

在學校菜園內找到許

多非洲大蝸牛。

躲在菜畦雜草蓆縫的

高音符絲鼈甲蝸牛。

攀爬在木板上的雙線

蛞蝓。

夜晚雙線蛞蝓刮食草

莓的情形。

Page 9: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5

實驗討論:

1、菜園共發現三種蝸牛,非洲大蝸牛、高音符絲鼈甲蝸牛和雙線蛞蝓。其中以非洲大蝸牛

的數量最多。

2、找尋蝸牛時間以夜晚、清晨和下雨過後最容易發現。

三、觀察非洲大蝸牛取食的作物

實驗方法:針對學校菜園種植的作物進行觀察,並將有刮食的植物種類及部位記錄下來。

實驗結果:

表 2、非洲大蝸牛刮食菜園作物的種類及部位記錄表

類別 作物名稱 根 莖 葉 腐葉 果實 幼苗

十字花科 白蘿蔔 V V V

旋花科 地瓜 V V V

莧科 甜菜根 V

十字花科 大頭菜 V

菊科 綠蘿蔓 V V V

菊科 福山萵苣 V V V

落葵科 皇宮菜 V V

旋花科 地瓜葉 V V

十字花科 高麗菜 V V

十字花科 刈菜 V V

繖形科 香菜(芫荽) V

繖形科 芹菜 V

茄科 茄子 V

薔薇科 草莓 V

葫蘆科 小黃瓜 V V

葫蘆科 絲瓜 V V V

葫蘆科 蒲瓜 V V V

Page 10: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6

葫蘆科 南瓜 V V V V

葫蘆科 佛手瓜 V V V V

石蒜科 三星蔥 V

禾本科 水果玉米 V

夜晚時分,蝸牛爬行

尋找可食的作物。

非洲大蝸牛啃食菜園

中的草莓。

茄子已被蝸牛啃食。 小黃瓜菜苗的莖被蝸

牛啃食導致倒伏。

在地瓜葉的菜畦中爬

行。

躲在稻草縫隙中啃食

福山萵苣。

被蝸牛啃食過的地

瓜。

用飲料杯保護香菜幼

苗。

實驗討論:

1、在 21 種作物中,非洲大蝸牛刮食最多的作物部位是腐葉;其次是幼苗;第三是葉子。非

洲大蝸牛會選擇質地較軟容易刮食的部位。

2、作物種類以南瓜和佛手瓜有 4 個部位被刮食最多;其次有六種作物:白蘿蔔、地瓜、綠

蘿蔓、福山萵苣、絲瓜和蒲瓜皆有記錄 3 個部位被刮食。

3、具有特殊氣味的作物如三星蔥(腐葉)、芹菜及香菜(幼苗)會被蝸牛刮食,植株長大後均未

被刮食。

4、根據學校防治作物蟲害的經驗,在植株幼苗的時期會在菜畦搭設隧道型防蟲網,網目 32

目,可有效防止蝸牛刮食菜園作物,屬於友善防治的方式。

四、非洲大蝸牛在菜園中分布位置與數量

實驗方法:

1、調查菜園 A 區第 1 至 9 畦的菜畦。

2、調查時需戴手套,找到蝸牛後記錄其位置並於蝸牛殼上寫上編號。

Page 11: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7

在綜合菜畦中找尋蝸

牛的縱跡。

在種蔥的菜畦中找到

蝸牛後會進行標記。

在紅奶油萵苣的菜畦

中仔細尋找蝸牛。

種植地瓜的菜畦中進

行調查及記錄。

實驗結果:

1、A1~A9 非洲大蝸牛的數量結果:

圖 2、菜園中的非洲大蝸牛調查數量圖。

2、A1~A9 非洲大蝸牛分布情形:

圖 3、菜園中的非洲大蝸牛分布情形。

3、遮蔽物與非洲大蝸牛的關係:

Page 12: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8

表 3、遮蔽物與非洲大蝸牛統計圖表

遮蔽情形 種植作物 數量(隻) 總計 百分比 百分圖餅圖

無遮蔽物 稻草上 2

4 6.4%

磚塊上 1

地瓜葉上 1

部分遮蔽 隔板側邊 2

4 6.4% 稻草邊 2

有遮蔽物

稻草下 10

55 87.2% 土壤中 1

地瓜葉下 38

木板下 3

銀黑布下 3

總計 63 63 100%

實驗討論:

1、發現的蝸牛數量:A6 地瓜菜畦最多;A9 地瓜菜畦第二;A1 綜合菜畦第三。

2、地瓜的菜畦均能發現蝸牛,與地瓜藤蔓提供較多的遮陰環境有關。

3、從蝸牛分布位置紀錄中發現,以在遮蔽物(稻草下、土壤中、地瓜葉下、木板下)下方數

量最多,占 87.2%。

4、蝸牛出現位置以菜畦的西側居多,推測該位置可能背光與環境較溼潤有關。

【研究二】認識非洲大蝸牛

一、文獻探討

非洲大蝸牛(學名:Achatina fulica),俗稱「露螺」,是腹足綱動物,為陸棲蝸牛的一種。

原產於非洲,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的百大入侵物種之一。西元 1932 年由台北帝

國大學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以食用考量自新加坡引進臺灣飼養,因其繁殖率高、適應性強、

擴散力快,很快造成農作物的危害,農業經濟損失慘重。

Page 13: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9

分類地位

動物界 Animalia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腹足綱 Gastropoda

柄眼目 Stylommatophora

瑪瑙螺科 (非洲大蝸牛科) Achatinidae

瑪瑙螺屬 (非洲大蝸牛屬) Achatina

二、飼養環境

菜園裡非洲大蝸牛的數量不少,為避免蝸牛將農作物刮食,且為了後續實驗觀察能順利

進行,規劃在菜園外側利用棧板、防蟲網、鐵絲及工具搭設出蝸牛飼養區。將菜園中除了蝸

牛實驗菜畦之外,其餘休耕或非實驗菜畦抓到的蝸牛,均請學生移置菜園外側的蝸牛飼養區

進行飼養。

在學校菜園外側規畫

飼養區並進行整地。

利用棧板、防蟲網及

工具搭設飼養空間。

防蟲網搭設需呈 7 字

型以防止蝸牛爬出。

在飼養區內設置蝸牛

可以躲藏的空間。

掀開銀黑布後可以在菜

畦上找到許多蝸牛。

種植皇宮菜的菜畦也是

蝸牛數量較多的地方。

挖地瓜時也能找到躲藏

在地瓜葉下的蝸牛。

草莓畦上抓到的蝸牛最

後均會移至飼養區。

Page 14: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0

實驗討論:

1、經由網路資料搜集,發現蝸牛也會爬上垂直面,所以防蟲網的搭設會設計成內凹成 7 字

型,防止蝸牛爬出飼養區,此種搭設方式效果良好。

2、飼養區仍需不定時的灑水,以保持環境潮溼,建議頂端能搭設 50%遮陽網,以降低蝸牛

對光的影響。

三、非洲大蝸牛的形態構造

實驗方法:

1、搜尋相關資料進行個體觀察,將蝸牛外觀形態描繪下來。

2、使用微距鏡進行觀察並拍照記錄。

3、將蝸牛齒舌取下,利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及拍照記錄。

觀察結果:

開口面

側面

背面

圖 4、非洲大蝸牛的外部型態手繪圖

大觸角

小觸角

腹 足

螺 殼

生殖孔

Page 15: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1

部位名稱 觀察照片 觀察敘述

大觸角

1、有肺亞綱的蝸牛大部分具有兩對觸角。

2、大觸角位於頭部上方。

3、眼睛位於大觸角頂端。

小觸角

1、小觸角位於頭部下前方。

2、具有嗅覺的功能,主要辨別吃進口的食物。

1、顎位於唇葉內側。

2、是蝸牛表皮衍生出來較堅硬的組織。

3、利用顎與齒舌的構造交互作用,可以將食物

切斷。

齒舌

1、齒舌就像是牙齒,具有齒與舌的雙重特性。

2、位於頭部口腔囊中。

3、前端的齒舌會磨損脫落,所以後端的齒舌囊

會分泌新的齒舌向前遞補。

4、是世界上最多牙齒的動物。

外套膜

1、外套膜位於蝸牛殼口處。

2、外套膜與內臟間形成的空腔稱為外套膜腔。

3、能分泌濃縮的黏液修腹破損的蝸殼。

呼吸孔 1、外套膜上形成小小的開口稱為呼吸孔。

2、也是蝸牛排出排遺的通道。

生殖孔

1、位於頭部右後下方體側,顏色較淺。

2、交配時,兩隻蝸牛會各自將陰莖翻出交纏。

3、以交換「精莢」的方式交換精液。

Page 16: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2

四、非洲大蝸牛的體型測量

實驗方法:將菜園內的蝸牛測量殼高、殼寬、重量及螺層數,並將結果記錄下來。

使用游標尺測量殼高

及殼寬。

放上塑膠杯歸零後,

再測量殼重。

進行螺層數的計數。 使用油漆筆寫上測量

編號。

實驗結果:

1、不同螺層數蝸牛的外型

4 層 5 層

6 層 7 層

圖 5、蝸牛的外型與螺層數

Page 17: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3

2、非洲大蝸牛的測量

表 4、非洲大蝸牛生長測量

螺層數 個體數(N) 重量(g)

殼高(mm)

殼寬(mm)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4 8 5.4 0.8 2.8

33.9 16.0 25.0

21.6 11.9 16.8

5 20 17.4 2.5 9.1

52.0 25.9 39.6

32.1 17.8 25.7

6 36 46.9 11.8 27.1

73.6 42.5 60.3

47.5 29.5 37.9

7 5 56.8 23.2 37.9 86.7 71.6 78.4 59.1 42.7 48.1

圖 6、不同螺層數的蝸牛其殼高、殼寬與重量的統計圖

實驗討論:

1、根據文獻資料,剛出生的蝸牛剛孵化即有 3 層螺層數,菜園的蝸牛螺層數最小為 4 層。

2、蝸牛螺層數越多體型也會越大。

3、由圖 6 知道,螺層數越多殼高、殼寬和重量均正相關成長,以殼高成長速率最大。

Page 18: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4

3、殼高與殼寬的關係

表 5、殼高與殼寬的比值

螺層數 個體數

(N)

殼高平均值

(mm)

殼寬平均值

(mm)

比值

(殼高/殼寬)

4 8 25.0 16.8 1.5

5 20 39.6 25.7 1.5

6 36 60.3 37.9 1.6

7 5 78.4 48.1 1.6

圖 7、殼高與殼寬的關係圖

實驗討論:

1、殼高與殼寬呈現正相關,其關係式: y = 0.5723x + 3.1479,相關係數為 0.9347。

2、螺層數為 4、5 層時,殼高與殼寬的比值為 1.5;螺層數為 6、7 層時,比值為 1.6。

4、重量與殼高的關係

圖 8、重量與殼高的關係圖

Page 19: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5

實驗討論:

1、重量與殼高呈現正相關。

2、重量在 20 公克以前,殼高成長較快;20 公克之後,殼高成長較緩和。

四、非洲大蝸牛的生態習性

實驗方法:觀察菜園中蝸牛的行為並將結果拍照記錄。

生態行為 照片 觀察方法 說明

交配

1.利用生廚餘吸引蝸

牛聚集食用,以

增加個體碰觸的

機會。

2.早自習時觀察蝸牛

是否有交配的情

形並拍照記錄。

屬於雌雄同體的有肺類蝸

牛,經觀察生殖孔均位於

大觸角的右後下方體側,

交配時會將陰莖翻出伸入

對方體內交換精莢,使精

子容易運輸,大都採異體

受精的方式。

刮食

(刮痕)

1.尋找菜園中被蝸牛

刮食的作物。

2.發現蝸牛刮食地瓜

表皮,將刮食結

果拍照記錄。

利用排列在齒舌上的細小

牙齒來刮食植物,另外藉

由口腔囊的肌肉運動,以

外推、內拉的來回方式,

將食物刮取下來。

爬行

1、將透明公分板貼

於玻璃上,取一蝸

牛吸附其上。

2、蝸牛爬行時觀察

其波紋與格線間的

相對位置。

3、由 A、B、C 圖

連續照片對照可知

第一道波紋逐漸移

向大觸角,為蝸牛

的前進方向。

4、B 圖位於腹足後

側則產生第 7 道波

紋。

1、蝸牛爬行主要是靠身

體腹部的肌肉,稱為腹

足。

2、利用一連串的肌肉收

縮與放鬆所產生的波動前

進。

A

B

C

Page 20: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6

鑽土躲藏

於菜畦上種植福山

萵苣幼苗,待發現

幼苗被蝸牛刮食

後,尋找附近的環

境是否有蝸牛鑽土

躲藏,發現後拍照

記錄。

我們發現蝸牛白天會躲在

銀黑布下、稻稈下、植物

遮蔽物下、雜草叢內等,

其中最特別的是讓自己連

殼鑽入土表,使螺殼與泥

土表面差不多位置,讓我

們無法在銀黑布上用觸感

找尋是否有蝸牛躲藏。

休眠

於蝸牛飼養區內利

用防蟲網縫隙困住

實驗的蝸牛,使其

不利於爬行,並停

止澆水,一週後觀

察蝸牛殼口是否有

薄膜產生並拍照記

錄。

非洲大蝸牛屬於無口蓋的

蝸牛,若遇到乾燥的環

境,則會分泌黏液風乾成

薄膜將殼口封住,進入休

眠的狀態,以防止體內水

分散失。

【研究三】非洲大蝸牛與寄生蟲的探討

一、文獻探討

線蟲動物門(Nematoda)物種數估計超過一百萬種,種類僅次於節肢動物門,為假體

腔動物,絕大多數體小呈圓柱形,又稱圓蟲(roundworms)。線蟲的消化系統是有二個開口

的管狀消化系統,和刺胞動物門及扁形動物門不同。線蟲幾乎已適應了地球所有的生態系,

從海洋(海水)到淡水、土壤、極地到赤道、也包括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區。牠們在淡水、海

水、陸地上隨處可見,並在極端的環境如南極和海溝都可發現,其個體數量及物種個數會常

常超過其他的動物,甚至在高山、沙漠、南極和海溝中都可以生存。線蟲的數量眾多,常常

每立方公尺就有上百萬個線蟲,佔地球所有動物的 80%,線蟲生命週期的多様性,在各種營

養條件下都有存在,也使得他們在許多生態系統中有重要的影響。

廣東住血線蟲於 1933 年由陳心陶在廣東家鼠之肺動脈發現,當幼蟲隨糞便排出老鼠體

外時,若有適當的中間宿主,便會進一步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成為感染性幼蟲。中間宿主包

括野外常見的蝸牛、田螺及蛞蝓等。發育完成的廣東住血線蟲之感染性幼蟲會源源不絕的從

中間宿主分泌的黏液中釋出,野外遭感染的蝸牛、蛞蝓若爬過種植的蔬果後,具有感染性的

幼蟲便會附著在這些植物體的表面,當人誤食含有此幼蟲之未煮熟的蔬果,則會引發疾病

(蔡奇立,2001)。 二、蝸牛體內線蟲的觀察

1、學校菜園

實驗方法:

1、將菜園的蝸牛體表沖洗乾淨,使用塑膠杯加少許水個別隔離,靜置兩天。

2、將塑膠杯內水體隨機取樣裝入離心管,每隻蝸牛取樣 3 次,使用自製離心機旋轉 1 分鐘。

Page 21: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7

3、使用定量滴管吸取管內物進行鏡檢。

4、鏡檢時,載玻片滴上約 0.04 毫升的液體,蓋上蓋玻片並置於顯微鏡觀察。

5、若有發現線蟲,則計數並拍照記錄。

將蝸牛沖洗乾淨後裝

入裝有少許水的塑膠

杯內。

每隻蝸牛的水體分別

裝入 3 根離心管。

將裝入離心管的水體

進行離心,旋轉時間

為 1 分鐘。

使用定量滴管將管內

物吸出,吸管尖使用

一次就需更換。

操作過程中務必帶上

手套。

抽出管液約 0.04ml 滴

於載玻片上。

使用顯微鏡進行觀察

及計數。

觀 察 到 水 體 內 有 線

蟲。

圖 9、蝸牛體內寄生蟲的觀察步驟。

2、大同鄉崙埤部落

實驗方法:

1、將部落菜園內找到的蝸牛個別使用塑膠杯隔離,靜置兩天。

2、將塑膠杯內水體隨機取樣裝入離心管,每隻蝸牛取樣 3 次,使用自製離心機旋轉 1 分鐘。

3、使用定量滴管吸取管內物進行鏡檢。

4、鏡檢時,載玻片滴上約 0.04 毫升的液體,蓋上蓋玻片並置於顯微鏡觀察。

5、若有發現線蟲,則計數並拍照記錄。

6、將蝸牛清洗乾淨後,重複步驟 2~5,再進行觀察一次。

在部落私人菜園尋找非洲大蝸牛。

需戴手套尋找蝸牛並個別置於塑膠杯內。

野外的蝸牛會躲藏在具有遮蔽物的角落。

在地瓜葉叢中爬行的蝸牛。

Page 22: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8

實驗結果:學校菜園和崙埤部落蝸牛體內線蟲的觀察結果

表 6、蝸牛體內線蟲的數量

蝸牛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線蟲數量

學校菜園 0 4 5 0 0 0 270 7 121 153

崙埤部落 26 14 1 87 29 4 18 32 270 95

圖 10、蝸牛體內線蟲數量長條圖

實驗討論:

1、採樣的 10 隻蝸牛中,學校有 6 隻蝸牛體內有觀察到線蟲;崙埤部落則是 10 隻均有觀

察到線蟲。

2、編號 1~6 的蝸牛觀察到的線蟲數量學校菜園明顯比崙埤部落少。

3、編號 7~10 的蝸牛是在近期的觀察,推測因天氣較為暖和體內的卵囊孵化,因此數量較

多,且體型較小充滿活動力不斷扭曲身體。

4、使用攜帶方便的科學工具-手機顯微鏡亦能觀察到線蟲,所以未來可以結合科學營隊辦

理推廣及建立野外鏡檢觀察蝸牛寄生蟲的體驗課程。

5、根據文獻資料:線蟲的種類僅次於節肢動物,且多呈圓管狀,就目前階段而言無法進

行分類鑑定,且線蟲較小,所以尚未確認所觀察到的線蟲是否就是廣東住血線蟲,仍

需尋求專家學者協助鑑定。

可使用攜帶方便的手

機顯微鏡進行觀察。

放上手機即可觀察是

否有線蟲寄生及拍照

玻片的邊緣有許多隻

線蟲。

比例尺:1 格 0.5mm,

可評估線蟲的大小。

Page 23: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19

2、感染情形的比較

圖 11、 學校菜園與崙埤部落蝸牛感染線蟲的統計圖

實驗討論:

1、崙埤部落蝸牛體內感染線蟲的比率是 100%;學校菜園則是 60%。

2、推測和周圍環境與土壤有關。

【研究四】非洲大蝸牛與泰雅族飲食文化的關係

經由查詢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辭典的網頁,知道泰雅語中的蝸牛為「Tmang」。在宜蘭縣

南澳鄉南澳部落及大同鄉崙埤部落則稱為「Musiy」,而四季、南山部落則稱為「Masut」。

在日治時期由日籍教授引進非洲大蝸牛飼養後,即與部落飲食文化產生緊密的關係。

※與部落耆老的對話

實驗方法:前往部落訪談耆老關於非洲大蝸牛與泰雅族飲食文化的相關問題,並將訪談結果

整理記錄。

訪談對象 廖耆老 賴耆老 高耆老 楊耆老

性別 男 男 女 男

居住部落 南澳部落 崙埤部落 崙埤部落 環山部落

身份/職業 族語老師 當地居民 經營部落

特色餐廳 族語老師

訪談日期 108.1.24 108.3.15 108.3.15 108.3.21

Page 24: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0

一、非洲大蝸牛在部落的食用情形

訪談問題 廖耆老 賴耆老 高耆老 楊耆老

請問部落族

人有在吃非

洲大蝸牛

嗎?

早期有比較多人吃,自己以

前也很常吃,現在比較少

了。學校園遊會有人會擺攤

賣,之前我舉辦的營隊學員

也會要求這一道料理。

有啊!我們自己也有在吃,

之前也跟親戚買了一些,剛

好有認識的親戚有在處理蝸

牛。

有啊!像我們店裡以前也有

做蝸牛湯,取名叫做蠻牛

湯,加入部落的香料馬告就

會是一道美味的料理。

我自己不吃蝸牛,所以部落

裡食用非洲大蝸牛的情形我

不清楚。

非洲大蝸牛

的來源?

以前都會去山裡抓,想吃的

時候就會去抓,山裡面的比

較乾淨。

我們都去山裡找,上面路邊

就會很多了,靠近社區的我

們就不會抓,因為擔心環境

衛生會影響蝸牛。

我們吃的蝸牛都是野生的,

到處都有,像溪流邊、山上

也都會有,但是水田邊的蝸

牛怕會有農藥,所以不要

撿。

聽有吃的人說,他們會去山

裡面抓都有。

什麼時間點

比較容易抓

到蝸牛呢?

早上晚上或是下雨天 一般下大雨過後差不多半小

時一小時就會出來,很多。

早上起來有露水的地方,牠

就會慢慢爬,牠也比較喜歡

陰陰的地方。或者是一場大

雨之後也會爬出來。

下雨天過後的第二天、第三

天去找,都還是可以看到

會不會做陷

阱來抓蝸

牛?

基本上以前是沒有,蝸牛不

用陷阱。現在有人會使用捕

鼠器的籠子,裡面放一些蝸

牛愛吃的葉子,牠就會進

去。陷阱是沒有。

我們一般都直接找,用手抓

就很多了,所以沒有特別抓

蝸牛的陷阱。

沒有!沒有!蝸牛不是被保護

的動物(山 羌…),而且敢吃

的人才會去撿,秋冬天氣比

較冷數量就會更少,所以一

般都是用手撿。

一般也是都用手抓,沒有使

用陷阱。

會找哪一種

大小的蝸牛

來食用呢?

紅色這一種,有一種都白白

的我們不會吃。

會找大隻一點的,小隻的肉

就比較少啊!一般就放走讓

牠再繼續長大。

蝸牛小的話,肉就少,所以

會放掉讓牠繼續長,一般都

會差不多規格大小的蝸牛一

起煮,時間才比較好控制,

而且殼愈大愈硬,年紀愈

大,肉質可能會比較硬。

挑大隻的比較好,因為螺肉

會比較多嘛!挑小隻的也可

以啦!但是肉比較少,所以

看是不是放走讓牠可以繼續

長大。

Page 25: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1

對於危害菜

園的蝸牛,

會怎麼防範?

最快的方法是用殺蟲劑,但

是我們也知道這樣對我們也

不好,所以我們會用早期最

原始的方法用手把牠擠死或

用腳把牠踩死。

種菜要撒蝸牛藥,不然種下

去苗都被蝸牛吃光光。

一般水田邊都會噴農藥,所

以蝸牛可能就會死掉,但是

我們也擔心環境會受農藥影

響。

因為部落沒有所謂的抓蝸牛

的陷阱,所以通常都是用手

直接抓。

二、非洲大蝸牛在部落的烹飪方式

訪談問題 廖耆老 賴耆老 高耆老 楊耆老

食用之前有

需要做什麼

處理?

蝸牛帶回來後,連蝸殼用水

先川燙至少 3 遍或是用木灰

把黏液除掉,還要加上用手

去搓,到沒有黏黏的液體為

止,因為黏液很毒。

水滾後再放進去川燙,小隻

的不能煮太久。再用麵粉把

黏液擠一擠,在沖洗乾淨。

蝸牛抓回來後要先養個 2~3

天,可以用地瓜葉餵蝸牛,

牠也喜歡吃,可以清一清蝸

牛的腸子,避免蝸牛體內有

其他不乾淨的東西。

1.可連蝸殼先用水川燙至半

熟,水裡面會有黏液。

2.用尖的工具將螺肉挑出

來,內臟部分不要吃。

3.挑出後可以用鹽巴或者是

酒清洗乾淨。

請問烹煮蝸

牛的方式?

1.可以用炒的,像三杯料

理、紅燒都可以。

2. 我們在山上時就可以馬上

撿馬上用火烤來吃。

1.可以用炒的,像三杯料

理、紅燒都可以。

2. 加薑片煮湯時黏液不要洗

太乾淨,才會稠稠的。

有幾種方式:

1、帶殼川燙後再取螺肉。

2、打破蝸殼後,取爬行的

部位食用,內臟要去除。

1、過去比較傳統的方式就

是洗乾淨後直接用火烤。

2、前置處理完後,看是要

用炒的或其他方式再處理,

加上沙茶、辣椒、蒜、九層

塔等都很香。

烹煮的時間

大約要多久

呢?

川燙至少 3 次,一直到黏液

沒有。

煮一次水滾就撈起來,看是

要煮湯還是炒再料理。

煮到滾就倒出來,因為煮太

久肉質會太硬。部落老一輩

的人也會喝稠稠的黏液湯。

看鍋子的大小,一般煮大約

15 分鐘左右,水滾了就可

以撈出來了,要注意不要生

吃。

Page 26: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2

三、部落族人對於蝸牛寄生蟲的認知

訪談問題 廖耆老 賴耆老 高耆老 楊耆老

請教您是否

知道蝸牛可

能會有寄生

蟲?

1.蝸牛啊!嚴重一點會跑到我

們的腦造成腦膜炎,向日本

腦膜炎就是其中一種。

2. 知道啊!因為我女兒以前

就曾經因為吃太多蝸牛而住

院一個月,在那次之後,我

們全家就很少吃了。

寄生蟲只要煮熟就好了。 有幾種方式:

1、帶殼川燙後再取螺肉。

2、打破蝸殼後,取爬行的

部位食用,內臟要去除。

電視上有說好像有寄生蟲,

會生病造成腦膜炎。

會使用蝸牛

餵養其他動

物嗎

有啊!可以餵雞啊!鴨啊!將蝸

殼敲碎後牠們就會自己挑來

吃。

我們也會餵雞、鴨啊!打碎

後丟給牠們吃,牠們都會

吃。

有啊,有給雞鴨豬都可以

吃,給雞、鴨的話要先敲

碎,餵豬的話都會先煮熟。

可以餵鵝、鴨啊!牠們都會

吃。

討論:

根據與部落耆老訪談的內容,我們整理了以下幾個訪談重點。

1、雖然食用蝸牛的人減少了,但目前部落裡還是會食用非洲大蝸牛,還說蝸牛肉很好吃,是部落的美食。

2、要自己食用的非洲大蝸牛都表示會去山上捕捉,擔心菜園會有農藥或社區環境會影響蝸牛的衛生與清潔。

3、捕捉蝸牛的時間點多在下雨過後的早上或傍晚,徒手撿拾,不需要陷阱。

4、烹煮過程第一道程序皆是水煮,再使用草木灰、麵粉、鹽或米酒搓一搓,把黏液去除乾淨。

5、烹煮方式有:直接用火烤、炒三杯、煮蝸牛湯。

6、耆老們都知道蝸牛可能帶有寄生蟲,不小心誤食可能會導致腦膜炎,一再強調不要生食。

7、除了自己食用外還會將蝸牛敲碎後拿去餵食雞、鴨及鵝,如果要餵豬則需要先煮熟。

Page 27: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3

四、經驗傳承-拜訪南澳耆老學習蝸牛烹煮方法

實驗方法:

1、到南澳部落向耆老學習烹煮方法。

2、測量烹煮過程的時間與溫度並記錄。

3、將耆老口述的資料進行整理。

實驗結果:

1、南澳部落阿嬤指導蝸牛料理過程:

清洗 •使用菜瓜布將蝸牛帶殼仔細清洗。

水煮

•過程中,蝸牛察覺溫度升高均伸長觸角及腹足想要離開。 •水滾後先加一杯水降溫再繼續加熱,重覆6次,強調要「煮熟」。 •水滾時鍋內呈現乳白色泡沫,加水後液體呈現茶色。

煮熟

•煮沸時,蝸牛殼頂均朝上,體螺層均朝下。

•推測可能是腹足及螺殼重心改變所導致,可用此方式判斷是否煮熟。

降溫 •將蝸牛撈起後沖洗冷水降溫並洗淨,重複三次。

去殼

•使用叉子叉住蝸牛肉

•運用槓桿原理抵住蝸牛殼將蝸牛肉取出,將殼與肉分離。

去肉臟

•用手將腹足及內臟分開,只保留腹足,內臟則丟棄。

•此時蝸牛肉摸起來仍帶有黏液而黏黏的。

去黏液

•加入鹽巴用力搓揉至蝸牛黏液呈現起泡後洗淨,重複三次。

•蝸牛肉去除黏液後,摸起來緊實有彈性且粒粒分開。

備料

•準備蔥段、薑絲、蒜瓣、辣椒去籽切絲、九層塔。

•調味料:烏醋、醬油、雞粉少許、米酒

快炒

•熱油爆香薑絲、蒜瓣,加入蝸牛肉拌炒並進行調味。

•收汁後放入九層塔及辣椒絲翻炒後即可盛盤,快炒過程約4分30秒。

Page 28: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4

1.把蝸牛清洗乾淨

2.放入冷水鍋中水煮

3. 耆老邊示範邊說明

4. 水滾時呈現乳黃色

5. 測量水溫約 95.2℃

6. 加一杯水降溫呈現茶色

7. 重複步驟 4~6,共 6 次 8.沖冷水降溫

9.用叉子挑出蝸牛肉

10.將蝸牛肉與內臟分開

11.保留蝸牛肉(黏黏的)

12.加鹽巴去除黏液

13.耆老示範加鹽搓蝸牛肉

14.將蝸牛肉沖洗乾淨

15.重複步驟 12~14 共 3 次

16.搓洗後不再黏黏的

17.準備配料

18.蔥蒜爆香後加入蝸牛肉

19.加入九層塔、辣椒拌炒

20.香噴噴的炒蝸牛肉完成

2.水煮過程:測量溫度與時間

測量次數 1 2 3 4 5

水煮時間 3 分 20 秒 5 分 17 秒 6 分 25 秒 7 分 55 秒 9 分 23 秒

水溫(℃) 62.5 74.5 82.3 95.2 90.4

測量次數 6 7 8 9 10

水煮時間 11 分 29 秒 12 分 34 秒 14 分 49 秒 16 分 06 秒 19 分 20 秒

水溫(℃) 98.6 99.4 99.3 99.5 99.4

Page 29: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5

討論:

1、 在水煮過程中,共加入 6 次冷水,藉由重複煮沸的方式來確認蝸牛確實有煮熟。

2、 測量水滾後的溫度均有達到 90℃以上,且持續超過 10 分鐘,與文獻資料比對,廣東

住血線蟲的蟲體在超過 60℃以上的高溫便會死亡,所以此次的蝸牛料理過程有符合

高溫殺菌的原則,在食用蝸牛肉時可安心食用。

3.傳統與現今烹煮蝸牛的比較

經驗傳承(整理自南澳部落阿嬤的訪談資料)

項 目 傳統方法 現今方法

水煮 無 先水煮熟約半小時

去殼 1、放在地上用石頭敲碎。

2、取出肉。

1、先沖涼。

2、用叉子、竹籤取出肉。

肉和內臟分開 1、用手將肉和內臟分開。

2、卵也可以吃,QQ 的。 用手將肉和內臟分開。

內臟處理 分開後內臟直接丟給雞鴨吃。 內臟丟垃圾桶。

去黏液 1、草木灰搓揉後成團狀。

2、重複約 3-5 次才會乾淨。

1、麵粉或鹽巴搓揉。

2、重複 3-5 次才會乾淨。

料理方法

◎煮湯形式

配料:龍葵、芋頭的心、馬告、刺

蔥、苦苣、生薑。

◎炒三杯形式

配料:薑、蔥、辣椒、九層塔。

調味:米酒、烏醋、醬油,可以提

味去腥味。

其他說明

1、早期的年代,有直接丟到火堆裡直接火燒,看到蝸牛冒黃色泡泡,差不

多了就拿到旁邊放涼,也不知道有沒有熟就拿來吃。

2、現在阿嬤喜歡使用鹽巴,阿嬤認為鹽巴可以殺菌、讓肉質更結實。

3、以前比較沒有汙染,在森林裡大家吃了也沒有生病。

4、馬告(山胡椒):原住民的胡椒,有些鹹鹹的和特殊香味可以提味,以前

當作鹽巴調味。

討論:

1、 傳統與現今烹煮蝸牛方式差異,在於早期多直接敲碎處理未經煮過的生蝸牛肉來去殼,現今則採

用蝸牛帶殼水煮過後再去殼。經查詢資料:線蟲在溫度 70℃以上水煮 3~5 分鐘即可被殺死,所以

現今的烹煮方式是比較符合科學兼顧飲食安全的作法。

2、 早期傳統作法處理蝸牛肉時,直接用手接觸生蝸牛肉和肉臟會有增加感染線蟲的風險;現今的方

式為煮熟後再進行蝸牛肉和內臟的分離,可以有效避免感染線蟲。

3、 使用草木灰、麵粉或鹽巴來搓揉去除蝸牛黏液,均有相同的效果;草木灰的使用在早期可就地取

材、容易取得,而現今則多使用麵粉及鹽巴較為便利。

Page 30: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6

4、傳統的蝸牛料理採用煮湯的形式,加入帶有部落特色的食材,如芋頭心、馬告、刺蔥、苦苣及龍

葵,品嚐起來帶點黏滑感,非常好吃;現今多使用快炒方式來呈現。

伍、結論

一、菜園共發現三種蝸牛,非洲大蝸牛、高音符絲鼈甲蝸牛和雙線蛞蝓。其中以非洲大蝸牛

的數量最多。

二、找尋蝸牛時間以夜晚、清晨和下雨過後最容易發現,與部落耆老訪談的結果相吻合。

三、非洲大蝸牛刮食最多的作物部位是腐葉;其次是幼苗;第三是葉子。非洲大蝸牛會選擇

質地較軟容易刮食的部位,以南瓜和佛手瓜被蝸牛刮食的部位最多。

四、菜園發現蝸牛數量最多的位置為種植地瓜的菜畦,與地瓜藤蔓提供較多的遮陰環境及食

物有關。

五、從蝸牛分布位置紀錄中發現,以在遮蔽物(稻草下、土壤中、地瓜葉下、木板下)下方數

量最多,占 87.2%。

六、飼養蝸牛防蟲網的搭設,以設計成內凹 7 字型,防止蝸牛爬出飼養區的效果良好。

七、殼高與殼寬呈現正相關,其關係式: y = 0.5723x + 3.1479,相關係數為 0.9347。

八、螺層數為 4、5 層時,殼高與殼寬的比值為 1.5;螺層數為 6、7 層時,比值為 1.6。

九、崙埤部落蝸牛體內感染線蟲的比率是 100%;學校菜園則是 60%,推測可能與周圍環境

及土壤有關。

十、部落食用非洲大蝸牛時,會到山上等自然環境去撿拾;烹煮過程第一道程序皆是川燙,

再使用木灰、麵粉、鹽或酒精搓一搓,把黏液去除乾淨,且擔心寄生蟲會導致腦膜炎,

強調不要生食。

陸、未來展望

一、對於非洲大蝸牛體內寄生線蟲能有更進一步的分類與認識。

二、對於菜園中遭遇非洲大蝸牛的危害,能找出友善又有效的防治方式。

三、希望能透過教育宣導的方式,讓大家能夠認識蝸牛以減少寄生蟲感染人體的風險。

四、讓部落族人對於非洲大蝸牛能有正確認識,可以透過正確烹煮方式將部落美食留下來。

五、可結合辦理科學營隊的方式推廣攜帶方便的手機顯微鏡融入部落環境生態的體驗,讓部

落的孩子透過觀察能了解環境清潔衛生的重要性,並可藉由世界著名的蝸牛特色料理推

廣原住民傳統的飲食文化。

Page 31: 第十屆原住民雲端科展 研究成果報告說明書yabit.et.nthu.edu.tw/2018yabit/results/2018037/Results.pdf · 實驗用具 自製離心機(改良鑽孔機)、計時器、定量滴管、離心瓶、滴管、載玻

27

柒、參考文獻

王鳳英、傅幼敏、施養志(2002)。市售生食蔬果中廣東住血線蟲之調查。藥物食品檢驗局調

查研究年報 20:253-256 頁。

邱瑞珍、周根清(1978)。非洲大蝸牛及其捕食性天敵。中華農業研究 27(4):363-371 頁。

蔡奇立(2001)。白玉蝸牛。自然保育季刊,36:66-69 頁。

謝伯娟(2013)。蝸牛不思議。台北市:遠流。

原住民族語言線上詞典。2018 年 12 月 20 日,取自:https://e-dictionary.apc.gov.tw/Index.htm。

維基百科:廣東住血線蟲。2019 年 1 月 2 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B%A3%E6%9D%B1%E4%BD%8F%E8%A1%80%E7%B7%9A%E8

%9F%B2。

維基百科:線蟲動物門。2019 年 3 月 13 日,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A%BF%E8%99%AB%E5%8A%A8%E7%89%A9%E9%97

%A8。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藥物消費者專區:食品中動物性寄生蟲之檢驗方法。2019 年

1 月 18 日,取自: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TestingDetail.aspx?nodeID=1037&id=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