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

4
導言 近年來,建築史教學在國內建築系的課程結構中似乎逐漸式微。 過去一般大學的建築系經常將建築史相關課程透過一定比重的必修學 分限制,作為大學部學生打開全世界各地(國)建築師及其建築作品 的一扇窗。在傳統的建築教育中,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知識體系與研究 方法,往往是建築專業者檢視自身作品很好的切入點,同時也是回顧 過往歷史中諸多建築師作品及其設計理念最好的機會,更是建築專業 者培養自身審視歷史觀點很好的訓練。 然而,建築史研究與教學的人才供需市場卻逐漸在萎縮,國內各 大學的建築史課程,或是建築系的碩士班歷史理論組的招生狀況,過 去十多年來陸續遭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建築史與理論的專業養成在 建築教育中是重要且不能偏廢的專業訓練,即便現在的學生愈來愈不 願意在碩、博士階段投入建築史與建築理論的研究,但從未來的建築 師考試將應考資格採計「分領域最低修習課程基準」作為應試門檻之 一來看,未來建築師考試著重的各專業領域包括:建築設計領域、結 構技術領域、建築構造及施工領域、建築物理環境控制及設備領域、 計畫領域,以及人文領域。這六大領域,每領域至少需修習二學科。 其中,人文領域含括:西洋建築史、現代建築史、東洋建築史、中國 建築史、台灣建築史、藝術史、建築理論、建築專業倫理等專業課 程。 若是以建築師考試為導向,這些建築史課程究竟在整個建築教育 扮演何種角色?若是以培養常民的建築或是環境美學的角度來看,建 築史課程對於非建築專業系所的學生來說,又可以有哪些幫助?如果 在建築系,建築史是一門專業課程,目地是為了培養建築系學生從歷 史經驗中尋求建築創作的可能性。那麼在非建築專業系所,建築史可 以是一門通識性質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學會關心或觀察自己生 長的土地上,先人所留下來的建築遺產(architectural heritage)。特別是在 這個公民倡議的時代裡,許許多多的公民團體大聲疾呼的想要保存某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新竹教育大學非建築專業系所的課程教學經驗 文/榮芳杰 榮芳杰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專任副教授 53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Dec-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 臺灣建築學會時,他們很想知道這建築物的故事或是時代意 義。這似乎反映了建築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也

導言

近年來,建築史教學在國內建築系的課程結構中似乎逐漸式微。

過去一般大學的建築系經常將建築史相關課程透過一定比重的必修學

分限制,作為大學部學生打開全世界各地(國)建築師及其建築作品

的一扇窗。在傳統的建築教育中,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知識體系與研究

方法,往往是建築專業者檢視自身作品很好的切入點,同時也是回顧

過往歷史中諸多建築師作品及其設計理念最好的機會,更是建築專業

者培養自身審視歷史觀點很好的訓練。

然而,建築史研究與教學的人才供需市場卻逐漸在萎縮,國內各

大學的建築史課程,或是建築系的碩士班歷史理論組的招生狀況,過

去十多年來陸續遭受到程度不一的衝擊。建築史與理論的專業養成在

建築教育中是重要且不能偏廢的專業訓練,即便現在的學生愈來愈不

願意在碩、博士階段投入建築史與建築理論的研究,但從未來的建築

師考試將應考資格採計「分領域最低修習課程基準」作為應試門檻之

一來看,未來建築師考試著重的各專業領域包括:建築設計領域、結

構技術領域、建築構造及施工領域、建築物理環境控制及設備領域、

計畫領域,以及人文領域。這六大領域,每領域至少需修習二學科。

其中,人文領域含括:西洋建築史、現代建築史、東洋建築史、中國

建築史、台灣建築史、藝術史、建築理論、建築專業倫理等專業課

程。

若是以建築師考試為導向,這些建築史課程究竟在整個建築教育

扮演何種角色?若是以培養常民的建築或是環境美學的角度來看,建

築史課程對於非建築專業系所的學生來說,又可以有哪些幫助?如果

在建築系,建築史是一門專業課程,目地是為了培養建築系學生從歷

史經驗中尋求建築創作的可能性。那麼在非建築專業系所,建築史可

以是一門通識性質的課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學會關心或觀察自己生

長的土地上,先人所留下來的建築遺產(architectural heritage)。特別是在

這個公民倡議的時代裡,許許多多的公民團體大聲疾呼的想要保存某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新竹教育大學非建築專業系所的課程教學經驗

文/榮芳杰

榮芳杰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專任副教授

53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P002-072.PY-17TA197.indd 53 2017/8/17 下午9:19

Page 2: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 臺灣建築學會時,他們很想知道這建築物的故事或是時代意 義。這似乎反映了建築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也

些具有歷史意涵的建築物,但對於建築歷史的認

識卻又顯得陌生,

於是,傳統的建築史教學與研究似乎不得不

進入另一個時代的轉型-「建築史教學的延伸與

應用」。

建築史研究的應用

對大學非建築專業科系的學生而言,「建

築史」課程的吸引力不是為了建築創作,學生反

而期待這是一門「應用型」的課程,希望課程

內容可以幫助他們更認識這個國家或世界。舉例

來說,現在的學生出國的機會比過去高很多,當

他們在歐洲國家參訪許多知名的古蹟或世界遺產

時,他們很想知道這建築物的故事或是時代意

義。這似乎反映了建築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也

必須隨著學生背景來自於不同科系的狀況下做出

調整。另一方面,在台灣許多地方保存了日本殖

民時代所留下具有西方歷史式樣風格的建築物,

這對於非建築科系的學生來說,也是他們感興趣

的問題之一。

隨著數位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加快,我們

經常可以看到網路上各種資訊媒介在「搶救」著

我們在生活環境中珍貴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從北

到南,無論是老建築或是老樹。「搶救」一詞,

背後代表的究竟是我們展現人均所得達兩萬美元

的驕傲?成果?還是代表著我們在盲目追求經濟

成長的趨動力下,歷史文化與環境的脈絡可以棄

之如敝屣?或視而不見?臺灣自1970年代經濟起

飛以來,我們不斷的在面臨經濟發展或土地開發

的強烈誘因下,親眼看著自己長居久住的城鄉環

境,快速的改變或消逝。1980年代政府頒布《文

化資產保存法》後,臺灣才開始有機會讓文化資

產保存的觀念,逐漸的透過教育管道建立起專業

人才的養成教育,並且回饋在文化資產的保存實

務工作之中。但隨著時序進入到21世紀的現在,

如果「搶救」文化資產的運動如野火燎原般的不

限於建築專業系所的人士參與,那麼我們更應該

思考如何讓非建築專業科系的學生有機會能夠

「認識建築」?

另一個值得思考的是,過去的建築教育中,

建築史課程的訓練其實不僅是時間軸上的建築作

品回顧而已,更重要的是從各時代的建築作品

中,認識建築師當時的設計思維或解決空間問題

的方法,甚至是業主與建築師之間的理念溝通技

巧。換句話說,建築史課程某種程度就已經具有

「應用」的概念,只是大部分的建築系學生並未

能掌握此特質,而忽視了建築史課程存在的意

義。然而,對於非建築科系的學生來說,建築史

課程或建築史研究的應用面向則是為了欣賞這個

有形世界的建築樣態,讓更多的人懂得關心你我

身邊的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

新竹教育大學註1的建築史延伸應用課程

筆者自2012年2月開始任教於新竹教育大學

環境與文化資源系之後,陸續在大學部與通識中

心開設建築史相關的延伸基礎課程。所謂建築史

的延伸課程,筆者定義為上課的內容為建築史上

的作品個案,但對於建築史觀的建立,或是建築

作品的空間剖析則必須從非建築專業者的角度重

新調整教學方式。通常在非建築專業科系的大學

校園內,這些學生對於建築美學、建築歷史,以

及出國旅行所看見的建築遺跡都有著非常多的疑

問與興趣。因此,從學生的學習動機出發,藉由

他們的問題意識再反饋在課程的授課內容與作業

評量方式。舉例而言,102學年的第2學期,筆者

在通識中心開設「西方建築發展史話」的選修課

程。課程著重在以西方建築史的發展脈絡為主

軸,並且配合台灣現存於各地具有西方歷史式樣

風格的建築作品作為對話依據。同時,要求學生

的期末作業必須要走出校園,選擇國內各地具有

西方歷史式樣的建築物進行訪查探勘,最後可以

54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7

建築史教學的在線與再現

0812-87期.indd 54 2017/8/14 下午1:22

Page 3: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 臺灣建築學會時,他們很想知道這建築物的故事或是時代意 義。這似乎反映了建築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也

修習課程同學進入「周益記」實地探查

某組學生以新竹市知名的畫家李澤藩的繪畫作品進行城市空

間走讀

某組學生以「周益記」多樣的彩磁圖案開發教育導覽教材

55 ARCHITECTURAL INSTITUTE OF TAIWAN MAGAZINE

0812-87期.indd 55 2017/8/14 下午1:23

Page 4: 建築史教學與研究的新天地 - 臺灣建築學會時,他們很想知道這建築物的故事或是時代意 義。這似乎反映了建築史課程在教學方法上,也

透過不同的媒材呈現個案的探查報告。最後,學

生藉由拍攝影片、平面設計、歷史研究等各種多

元的主題內容作為觀察台灣具有西方歷史式樣建

築的成果表現。這個訓練過程就通識教育來說,

應該足以開啟他們對於建築與環境美學認識的入

口。

另一個值得分享的應用課程是104學年度第

1學期,開設在本系大三的「舊建築再利用規劃

與經營」課程。這是本課程首次跟新竹市市定古

蹟「周益記」的所有權人周友達先生,以及「周

益記」的古蹟經理人李明俐執行長共同合作,希

望藉由本課程18周的密集操作成果,可以成功開

發出「周益記」未來修復完工之後的教育導覽模

式。該門課程由修習該課程的26位學生,分成五

個組別,每組都必須先針對「周益記」的歷史脈

絡進行研究,甚至包括「周益記」所處地點位居

竹塹舊城核心地區的歷史調查。最後,五組學生

分別透過對「周益記」的建築空間所進行的深入

了解後,嘗試從竹塹城的飲食文化史、常民生活

史、宗教活動史,以及城市空間變遷史進行再利

用的企劃提案。

前述兩個大學部課程,或許並無法展現建築

系對建築史教學或研究的深度要求,但卻開啟了

這些學生對於建築知識體系的興趣。這幾年透過

這些課程的開設,每年都會有學生詢問如何在正

規教育系統進入建築系的可能,抑或是詢問哪裡

可以學習更多文化資產專業課程的訓練。這些年

的教學回饋似乎也間接說明了建築史研究是一扇

窗,一扇通往認識建築環境的入口。專業者從專

業領域的角度學習專業應用,非專業者從跨領域

的角度學習如何認識這個城市與人為環境。這是

一種專業的延伸,也是一種趨勢。

結語

少子化的社會問題正侵蝕著高教體系,這

些年國內的大學教育正面臨著快速且多樣的教學

方法,無論是翻轉教學、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奧地利建築師Rudolf

Steiner所創辦的華德福教育等,甚至是各大學開

辦許許多多的學分學程,希望突破過去大學生修

習輔系制度之外,透過修習學程的制度,提供學

生涉獵新興領域學門研究,以及培養學生跨領域

專長的多元能力。這些琳瑯滿目的教學法或工具

似乎都在反映一個現實問題,授課教師們需要跳

脫過去填鴨式教育的窠臼,學生們需要忘記曾經

可能被填鴨式上課的習慣,大家都必須回到「教

育」的目的去思考,我們希望學生學習建築史,

可以從他的生命經驗裡獲得甚麼?那個點燃學習

動機的那把火,才應該是學生與教師期待的方

向。

雖然建築史教學與研究工作在這個時代看似

在建築系(所)的整體課程結構中略遜一籌,但因為

文化資產保存的公民運動崛起,使得關注建築史

研究的非專業工作者愈來愈多。這也將建築史研

究的應用層面開啟了另一個可能的視野,特別是

建築史研究的重要性反映在文化資產審議過程中

的價值決定,豈能不被重視?建築史研究與教學

不能偏廢,但建築史研究與教學的工作則需要更

多不同領域的人參與。或許,具有建築史理論專

長的教師走進一般非建築專業的大學教室裡,會

是另一個藍海新天地。

注釋:

1. 2017年已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併。考量為文上的經驗

對象探討,文中仍稱新竹教育大學。

56 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 201707

建築史教學的在線與再現

0812-87期.indd 56 2017/8/14 下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