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138
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碩士創作論述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The Beauty of Diversity from Street Hous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陳燕如博士 研究生:鄭開翔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國立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

碩士創作論述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The Beauty of Diversity from Street Hous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陳燕如博士

研究生:鄭開翔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七 年 六 月

Page 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I

Page 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

誌謝

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陳燕如教授對筆者的鼓勵與啟發,在筆者對自

己產生質疑與逃避時,仍不願放棄的將筆者拉回正軌,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也

不厭其煩的給予指導及修正,尊重筆者的生活及工作步調,保持適當的要求力度,

不強迫卻又能適時的推上一把,使筆者在遇到撰寫困難時皆能迎刃而解,啟發了

筆者寫作及研究的邏輯思考,使筆者對於個人創作脈絡更加明確,對於論文也有

了完整的概念性。

也感謝曾俊義教授與張繼文教授,在百忙之中撥冗擔任口試委員,教授們豐

富的涵養,洞悉出筆者的盲點,精闢的剖析給予了筆者寶貴的建議,使得這份論

文的品質更臻流暢與扎實,而對於筆者的肯定,也更增加了筆者繼續創作的自信。

另外,也感謝在研究所期間所有指導的教授們,在教授的指導下,使筆者學

到了與大學階段不同的觀看角度,在離開學校十餘年能夠再回校學習,實屬幸運,

相信這段學習歷程在筆者未來藝術創作的路途上,必定是堅固的基石。也感謝班

上同學的相互支持,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同學則是一同禍福與共

的戰友,一同克服困難,邁向實現自我的理想。

僅將此創作論述獻給各位師長及好友,感謝您們的支持與鼓勵讓筆者順利完

成學位。

開翔 謹誌於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研究所 2018.6

Page 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往往因為生活步調太快,對於觀察事物的敏感度降低,因此對身邊的日常感到索

然無味,甚至需要利用假日到遙遠的外縣市或國外度假,這是現代人普遍的狀況。

但倘若換個角度去看待身邊平凡的事物,用點主觀性的美感去想像、重新詮

釋,這些誇張的招牌、林立的鐵皮屋與無人管理的破屋所構成的衝突建築美感似

乎也成為了台灣的一種特殊風景。

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造形風格分析法、圖像分析法,就「台灣街屋」為創

作論述範圍,進行探討,主要的研究目的為:一、透過相關文獻的研究,探究破

舊及雜亂的物件為何能產生美感,研究其學理依據。二、剖析個人創作,尋找美

感與個人生命中成長與學習歷程相關之處。三、透過創作先期準備實地踏查,加

深自身對於台灣的情感。四、透過創作,讓觀者反思身邊建築的趣味性,提升觀

者對於生活美學的感知能力。

本創作以藝術家的角度發掘城市建築趣味,探討為何一般人認為「醜」的建

築,在藝術家眼中卻成為一種特殊的城市美學以及歸納其背後的學理依據。筆者

並非一昧歌頌破敗的房子及雜亂的招牌有多美,而是希望透過創作,試圖在一般

人認為不美的城市中,找尋美感趣味,提升其生活美感。

關鍵字:台灣街屋、老舊建築、台灣味、水彩畫、插畫、城市速寫

Page 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II

The beauty of Diversity from Street houses in Taiwan

Abstract

“Beauty is everywhere. It is not that she is lacking to our eye, but our eyes which

fail to perceive her.” --Auguste Rodin. Living in the city, people lack of the perceptions

for the surroundings due to a fast pace of life, which has made having vacations in

faraway cities or countrie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The exaggerating shop boards and deserted street houses could be possibly

reversed to a special sense in Taiwan via a new angle、subjective aesthetic an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ing:

1.Using literature searching to investigate how old and messy articles can bring

the aesthetic from life.

2.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eauty and both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process.

3.Enhancing the bonding with Taiwan trough the field researches and site

inspections.

4.Observers are willing to think back over the delight of constructions in order to

elevate the aesthetic of living and ability of perceptions.Document analysis 、

style research and iconological analysis have been used in the study.

This study is to find the delight of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cities from an artist

perspective to discuss why a general construction can become a special aesthetic of

cities and also generalize the theories.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praises those houses or

shop boards which are in a bad state of disrepair but only hoping through the study to

finding the beauty and promoting the aesthetic of living from the ordinary cities which

general people would not take it as beautiful.

Keywords: street house in Taiwan、old constructions、Taiwanese style、 water coloring

painting、illustration、 urban sketch

Page 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V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目次

誌謝 ...................................................................................................................... I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圖次 ................................................................................................................... VII

表次 .....................................................................................................................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7

一、 文獻分析法 ............................................................................................. 7

二、 造形風格分析法 ..................................................................................... 8

三、 圖像學分析法 ......................................................................................... 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 10

一、 繁複 ....................................................................................................... 10

二、 台灣街屋 ............................................................................................... 11

三、 城市速寫 ............................................................................................... 1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19

一、 資料收整期 ........................................................................................... 19

二、 創作與論文修正期 ............................................................................... 20

三、 檢討與完成 ........................................................................................... 20

第六節 研究範圍 ........................................................................................... 22

一、 文獻研究範圍 ....................................................................................... 22

二、 創作研究範圍 ....................................................................................... 22

第二章 美學與感性 ........................................................................................... 23

第一節 美學層面 ........................................................................................... 24

Page 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V

一、 符號 ....................................................................................................... 26

二、 造形 ....................................................................................................... 41

第二節 感性層面 ........................................................................................... 49

一、 視覺經驗 ............................................................................................... 49

二、 美化的眼光 ........................................................................................... 52

第三節 相關藝術家 ....................................................................................... 54

一、 觀看角度部分: ................................................................................... 54

二、 創作技法部分: ................................................................................... 60

第三章 台灣街屋創作詮釋 ................................................................................ 66

第一節 創作理念 ........................................................................................... 66

一、 城市中的漫遊 ....................................................................................... 67

二、 個人在地情感提升 ............................................................................... 70

三、 刻畫建築的生活感 ............................................................................... 73

第二節 主題與內涵 ....................................................................................... 74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 75

一、 媒材運用 ............................................................................................... 75

二、 表現技法 ............................................................................................... 79

第四節 表現形式 ........................................................................................... 82

一、 視點 ....................................................................................................... 83

二、 獨立物體 ............................................................................................... 85

三、 不對稱 ................................................................................................... 86

四、 平衡 ....................................................................................................... 87

第五節 創作實踐 ........................................................................................... 88

一、 參考資料收整 ....................................................................................... 89

二、 創作實踐 ............................................................................................... 92

三、 反思及紀錄 ........................................................................................... 94

第六節 作品分析 ........................................................................................... 96

一、 老屋的破舊歷史感系列 ....................................................................... 96

二、 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系列 ..................................................................... 106

第四章 結論..................................................................................................... 117

參考書目 .......................................................................................................... 120

中文書目 ........................................................................................................... 120

學位論文 ........................................................................................................... 123

Page 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VI

翻譯書目 ........................................................................................................... 124

期刊 .....................................................................................................................126

網路資料 ........................................................................................................... 126

Page 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VII

圖次

圖 1 鹽水橋南街街屋立面 .................................................................................................................... 12

圖 2 湖口老街街屋立面 ........................................................................................................................ 12

圖 3 雲林斗六太平街街屋立面 ............................................................................................................ 13

圖 4 鹽水中正路街屋立面 .................................................................................................................... 14

圖 5 拉斐爾 聖母子習作 ...................................................................................................................... 15

圖 6研究架構圖 .................................................................................................................................... 21

圖 7 各種建築符號拼貼的建築 ............................................................................................................ 29

圖 8 被招牌覆蓋的建築 ........................................................................................................................ 30

圖 9屏東小北百貨招牌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 .................................................................................... 35

圖 10桃紅色 .......................................................................................................................................... 36

圖 11塑膠紅 .......................................................................................................................................... 36

圖 12 大紅 .............................................................................................................................................. 37

圖 13 台灣藍 ......................................................................................................................................... 37

圖 14 計程車黃 ...................................................................................................................................... 37

圖 15 瓶子綠 .......................................................................................................................................... 37

圖 16 淺黃綠 .......................................................................................................................................... 37

圖 17 磚紅 .............................................................................................................................................. 38

圖 18 鐵灰 .............................................................................................................................................. 38

圖 19 銀色 .............................................................................................................................................. 38

圖 20 線條較粗結構緊密看起來有香味四溢的感覺 .......................................................................... 40

圖 21 象徵厚道正派的顏真卿體 .......................................................................................................... 41

圖 22 屏東公裕街街屋 .......................................................................................................................... 42

圖 23 筆者的眼光將其簡化成幾何圖形 .............................................................................................. 42

圖 24 點的變化 ..................................................................................................................................... 44

圖 25 線的變化 ..................................................................................................................................... 44

圖 26 面的變化 ..................................................................................................................................... 45

圖 27 大小的類似示意圖 ...................................................................................................................... 46

圖 28 鄭開翔 《宜蘭武營街街屋》 .................................................................................................... 46

圖 29 形的類似示意圖 .......................................................................................................................... 47

圖 30 鄭開翔 《屏東夜市大明五金》 ................................................................................................ 47

圖 31 明度或色的類似示意圖 .............................................................................................................. 47

圖 32 鄭開翔 《高雄市南台路街屋》 ................................................................................................ 47

圖 33 接近的原則示意圖 ...................................................................................................................... 48

圖 34 鄭開翔 《台南新美街街屋》 .................................................................................................... 48

Page 1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VIII

圖 35 對稱示意圖 .................................................................................................................................. 49

圖 36 鄭開翔 《屏東小北百貨》 ........................................................................................................ 49

圖 37 十三個長方形(THIRTEEN RECTANGLES) ................................................................................ 55

圖 38 柔軟的硬體(SOFT HARD) ....................................................................................................... 56

圖 39 澎湖馬公市湖西鄉潭邊村 ......................................................................................................... 57

圖 40 澎湖馬公市湖西鄉潭邊村 .......................................................................................................... 57

圖 41 卓蘭一 2000 40X50CM 壓克力顏料、相片、油性麥克筆 藝術家自藏 ................................. 58

圖 42 卓蘭一 2000 40X50CM 壓克力顏料、相片、油性麥克筆 藝術家自藏 ................................. 59

圖 43 憶海飛揚 ...................................................................................................................................... 61

圖 44 屏東慈鳳宮 ................................................................................................................................. 62

圖 45 台中香蕉新樂園 .......................................................................................................................... 63

圖 46 神農街的元宵節 .......................................................................................................................... 64

圖 47 三月的苦楝 .................................................................................................................................. 64

圖 48 屏東北平路街屋拆除前 .............................................................................................................. 70

圖 49 屏東北平路街屋拆除後 .............................................................................................................. 70

圖 50 略為向外彎曲的筆尖 .................................................................................................................. 78

圖 51 手腕的控制可改變線條變化 ...................................................................................................... 78

圖 52 渲染法示意圖 .............................................................................................................................. 80

圖 53 縫合法示意圖 .............................................................................................................................. 81

圖 54 重疊法示意圖 .............................................................................................................................. 81

圖 55 甩點法示意圖 .............................................................................................................................. 81

圖 56 乾擦法示意圖 .............................................................................................................................. 82

圖 57 塗蠟法示意圖 .............................................................................................................................. 82

圖 58 台南忠孝街老屋 .......................................................................................................................... 83

圖 59 台南忠孝街老屋 .......................................................................................................................... 83

圖 60 相片會呈現較誇張的透視變形 .................................................................................................. 84

圖 61 鄭開翔 創作主觀消減相片透視強度 ........................................................................................ 84

圖 62 密密麻麻的字形成了一片灰 ...................................................................................................... 85

圖 63 鄭開翔 《嘉義光彩街街屋》 .................................................................................................... 86

圖 64 鄭開翔 正面的取景 .................................................................................................................... 87

圖 65 鄭開翔 45 度角構圖增加趣味 ................................................................................................... 87

圖 66 鄭開翔 《嘉義和平路街屋》 .................................................................................................... 88

圖 67 鄭開翔 《台南忠孝街街屋》 .................................................................................................... 88

圖 68 鄭開翔 《台南新美街街屋》 .................................................................................................... 88

圖 69 鄭開翔 《霧峰吉峰路街屋》 .................................................................................................... 88

Page 1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IX

圖 70 鄭開翔《嘉義小旅行地圖》 ...................................................................................................... 90

圖 71 鄭開翔《新竹東門市場速寫一景》 .......................................................................................... 90

圖 72 馬諦斯 站著的裸體(STANDING NUDE)參考相片與作品對照圖 ............................................. 91

圖 73 鄭開翔《嘉義和平路街屋速寫草稿》 ...................................................................................... 91

圖 74 鄭開翔《霧峰市場雨傘批發速寫草稿》 .................................................................................. 92

圖 75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一取景 ...................................................................................................... 92

圖 76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二構圖 ...................................................................................................... 93

圖 77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三線稿 ...................................................................................................... 93

圖 78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四上色 ...................................................................................................... 93

圖 79 鄭開翔 《澎湖遊記 DAY3-1》 .................................................................................................... 94

圖 80 鄭開翔 《澎湖遊記 DAY3-2》 .................................................................................................... 94

圖 81 鄭開翔 《台北到桃園火車上速寫》 ........................................................................................ 95

Page 1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X

表次

表 1 建築元素分析表 ............................................................................................................................ 31

表 2 相關藝術家觀看角度分析表 ........................................................................................................ 59

表 3 相關藝術家創作技法分析表 ........................................................................................................ 65

表 4 老屋的破舊歷史感系列作品表 .................................................................................................... 97

表 5 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系列作品表 .................................................................................................. 108

Page 1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

第一章 緒論

筆者特別喜愛畫破舊的房子,因為破舊的房子充滿了各種複雜的元素與色彩

層次,用心觀察各有姿態與層次。本創作研究希望透過繪畫作品傳達,倘若將生

活中平凡無奇的房子換個觀看角度去觀看,運用想像與主觀美感去感受,生活其

實處處充滿著趣味。

一般人旅遊到一個國家,最早映入眼簾的除了機場之外,便是城市的市容了。

日本統一的色調,或是歐洲充滿歷史痕跡的城市面貌,都會成為城市給旅客的第

一視覺印象。常聽人說台灣的街景很醜,但這樣直接、堆疊、複雜,多重元素所

造成的畫面,不也就是屬於我們「台灣味」嗎?

筆者常造訪台灣不同城市,漫步在城市中感受並在旅途中現場速寫,若現場

時空因素不利寫生,也會以相機取景搭配快速的草稿方式作為日後創作的素材。

本次創作為筆者旅遊期間,以相機取景構圖後,將相片資料中的建築做主觀的取

捨,以獨棟的表現形式呈現,重點置於建築的獨特趣味而非地景的關係記錄。

本創作共計創作 100 幅街屋作品,並依發現趣味的切入點區分為「老屋的破

舊歷史感」、「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等二個部分,這也成為筆者在進行本研究的重

要兩大重點。

本章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研究流程」、

「研究範圍」依序説明。

Page 1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筆者開始注意房子或建築的堆疊趣味,應是源於從小開始喜歡收集模型或玩

具,除了對模型角色的喜愛之外,也著迷於模型的造形與塗裝色彩、質感表現,

常在玩具店裡觀察把玩許久,無法自拔。年紀稍長後,雖然較少涉獵於收藏,但

對於模型的喜愛仍是依舊,筆者除了偶爾駐足觀賞之外,也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轉

化成對建築細節的觀察。

2005 年初至金門服役時,因公務有機會至當地許多隱藏在山邊或荒煙蔓草

中的管制據點,這些據點其實蘊藏了許多早期軍人胼手胝足、一磚一瓦手砌的巧

思與趣味,軍旅生活常常受到戰地條件限制,無法長時間繪製大幅繪畫,也無法

以攝影方式紀錄,因此創作漸漸轉為試圖表現生活美感的短時間繪畫記錄。

直至 2014 年開始接觸了「城市寫生人」1(Urban sketchers)相關網路社群,

筆者開始了城市「速寫」2的創作與生活紀錄,平時在路上走路或騎車時會習慣性

的東張西望,看見有趣的角落便會停駐以畫筆或是相機紀錄。這段期間筆者的速

寫作品往往喜歡以漫遊的方式穿梭在城市中,用敏銳的感官去捕捉有趣的畫面。

許多有趣的造形其實只是一眼瞬間,這就像一種街角的邂逅,你從不知在下一個

角落會遇到什麼趣味,只要我們願意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一個城市,就會像是在

城市中探險一樣的經驗。

也因為這樣的觀看角度,筆者對於大部分人容易排斥的廢墟老舊事物卻越能

發掘其趣味。每每在城市中漫遊時,筆者總想像街道上一棟棟的房子,就好比是

放大的模型屋,路上斑駁的招牌也彷彿是塗裝世界中的場景,而我們則生活在這

1 城市速寫人(Urban Sketchers)社群:

西雅圖的加柏利.坎帕納里奧(Gabriel Campanario)創立「Urban Sketchers」(城市速寫人)社

群,在 2008 創立「Urban Sketchers」(城市寫生人)社群。(2009.12.6 作為非營利組織在華盛頓

州註冊),此社群為透過網路與各地的畫友分享作品與畫家自身生活體驗。 2 速寫(Sketch)最初的素描、繪畫或模型,常是粗略的,有時是快速完成的,採用具有被描

繪物特徵感覺的線條表現物體,同時有意地放棄某些細節。但在筆者的創作中,僅採用線條表

現物體的特性,表現形式仍是十分完整,並非是粗略的作品。

Page 1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

個模型世界中,用這樣的方式觀看世界似乎讓生活多了一些趣味。

現代人面對身邊平凡無奇的生活環境,時常無法引起人們對事物的好奇心,

加上現代生活普遍快速的生活步調,生活中即使再有多有趣的事物都容易錯過。

日本知名攝影師「森山大道」3(もりやま だいどう)曾在山內宏泰著作《聽

森山大道說:攝影的複習》中表達對於攝影的看法:

「電線桿經過歲月洗禮,產生污損、風化或是重新汰換的情形,也會因為天

候或氣候產生不同的面貌,日出與黃昏所形成的景象也有所不同,攝影者只要多

加留意,就會發現世界的各種風情」。4

由此可見,事物本身無論是外形新穎,亦或是殘破髒污,在不同的時間點與

不同的天氣下亦會產生不同的面貌,透過觀看者的細心觀察,主觀的去感受,皆

能發現美的存在。

城市的風景有許多樣貌,除了富有歷史意義的老屋外,亦有許多的破屋違建、

林立的水塔與色彩誇張錯綜堆疊的招牌。身處在台灣,往往容易對於身邊的建築

與物件感到習慣甚至無感,但出國旅遊面對全然不同的建築元素,便會懷念故鄉

的特色,這時候,一個招牌,一個中文字,一個物件也許都會成為對於家鄉想念

的精神寄託與符號,對於異鄉的各種事物,也因陌生而產生極大的新奇感。就如

同畫家李欽賢也曾在其著作《國民美學-美術域外手記》中提到,紅白塑膠袋這樣

的條紋標幟其實一點也不美,但卻被廣為使用,形成一種時代的符號,當我們在

海外看到提著紅白塑膠袋的人,便不難猜到他是到台灣旅遊或是台灣人,在這裡,

紅白塑膠袋就形成了一種能夠讓人聯想到台灣的記憶符號。

3 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1938 年 10 月 10 日-),大阪府池田市出生,日本攝影師;以

強烈風格的黑白城市街頭攝影聞名。 4 楊家昌(譯)(2014)。聽森山大道說:攝影的複習(原作者:山內宏泰)。台北:城邦。頁

69。

Page 1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

黃光男在其著作《實證美學》一書提到一例:

「名畫家歌賀內依先生,初來台北時,要人帶他穿梭台北街頭,像尋寶似的,

眼睛直視著廣告牌說:台灣真藝術,滿街都是 COBRA 作品(現代藝術),問何

以故,他說,那些原色,那些圖像(中文)所交織的彩光,真是有創意,是不可

多得的裝置藝術品。」5

黃光男所舉出的例子令人感到莞爾,沒想到我們通常認為雜論無章的招牌,

在外國人眼中竟成了美麗的街頭藝術作品。

朱光潛也在其著作《談美》一書中提到:

「東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東方,都往往覺得面前景物漸漸值得玩

味…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

神欣賞他們本身的形象。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

的美,需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6

由上述例子可見,透過外地人的眼光來觀看這個城市,往往會產生全然不同

的感觸。因此筆者試著將自己抽離在地人的身份,用一個外地人觀察國外建築的

心情來品味台灣的建築,如此一來便可以看到許多以往忽略的趣味。透過觀察發

現趣味,再加上長時間的繪畫紀錄細細品味,筆者的繪畫紀錄過程就像是在與這

個城市重新相處,重新認識。透過繪畫創作筆者也開始懂得欣賞造形的變化以及

堆疊的歷史痕跡,這個過程是一種反思,而透過這樣的過程對這個城市的感情變

得更加深厚也加深了認同感。

繪畫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觀察光影、牆壁的老舊質感…在現場看來雖殘破不

堪,但因為有許多的元素錯落堆疊其中,有直有豎,還有蜿蜒的電線纏繞,再加

5 黃光男(2000)。實證美學。台北市:天培文化。頁 101。

6 朱光潛(1992)。談美。台北市:洪葉文化。頁 10-11。

Page 1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

上一旁攀爬的綠色植物,一抹綠色與曲線的造形柔化了原本堅硬的建築線條,這

樣的變化性便產生了美感。因此筆者希望透過藝術家的主觀的美感去觀察與重新

詮釋,讓觀看者反思這樣的建築形態是台灣獨有的風景,只要換個角度去觀看,

其實處處都是美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筆者過去曾在金門服役兩年,期間見到一些少有機會進入的軍事據點,看到

許多因地制宜,運用巧思及現地材料堆砌而成的掩體與軍事設施,工法也許不精,

但可一窺過去的軍人胼手胝足、克服萬難的痕跡,這樣的建築帶著溫暖的手感與

堆疊的趣味。近幾年筆者也因為與屏東縣政府承租了一間眷村的日式建築作為工

作室,在與這棟日式建築相處的過程中,漸漸體會到居住的環境是慢慢形成的,

這個居住環境最終會變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居住者的需求與個性,因此居住時間

越長,這個房子所累積的生活感則越強烈,房子不需說話,但我們可以透過房子

上各種細節去猜想過去屋主的生活,彷彿這間屋子擔任了媒介,讓現在的住戶與

過去的屋主產生了連結,這也是筆者認為老舊建築可愛的原因。

近幾年創作的重心著重在城市速寫,旅行時往往以 「散步」 的方式觀察城

市,不帶任何預畫性的心情,在城市中遊走,主要是希望放慢速度,透過細膩的

觀察去發現城市的趣味。

宗白華在其著作《美學的散步》一書中提到:

「散步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行動,它的弱點是沒有計劃,沒有系統,看

中邏輯統一性的人會輕視它,討厭它,但是西方建立邏輯學的大師雅里斯多德的

學派卻喚做『散步學派』,可見散步和邏輯並不是絕不相容的。」7

7 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店。頁 85。

Page 1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

由於觀看速度放慢,使得感官敏感度提高,便能夠發現到許多城市角落的趣

味。老舊建築有歷史堆疊的痕跡,廢棄的老屋、錯落的木板與鐵皮也能交織成美

麗的畫面,而最常引人詬病的招牌,對比的色彩搭配大小堆疊的造形似乎也產生

一種特殊的美感,筆者認為這些主觀認為有趣的風景應該有其學理依據,因此希

望透過此創作,將旅行台灣各地所見所感趣味的街屋彙整,並以系列的方式創作。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希望藉由本創作研究,達成以下目的:

一、透過相關文獻的研究,探究破舊及雜亂的物件為何能產生美感,研究其學理

依據。

二、剖析個人創作,尋找美感與個人生命中成長與學習歷程相關之處。

三、透過創作先期準備實地踏查,加深自身對於台灣的情感。

四、透過創作,讓觀者反思身邊建築的趣味性,提升觀者對於生活美學的感知能

力。

Page 1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在地情感為出發,為探究人們一般認為「醜」的事物,為何在藝術

家眼中卻是一種「美」其背後的學理依據,同時思考為何這些事物在藝術家眼中

能夠產生獨特造形美感。因此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造形風格分析法、圖像分

析法作為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簡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在研究中是最直接的佐證,在此研究中,文獻探討為主要的依據,

針對研究主題,蒐集相關文獻、書籍、專書、期刊、及藝術畫冊,用以強化筆者

的論述內容。

葉至誠在其著作《社會科學概論》中提到:

「文獻分析法,乃是一種對社會現象的間接觀察方法,是運用科學方法尋找

歷史資料、檢驗歷史記載、研究社會變化及其規律性的方法。當研究者對歷史資

料進行搜集、檢驗與剖析後,便可以從了解、重建過去所獲得的結論中,解釋社

會現象的現況,甚至預測將來之發展。」8

透過文獻的搜集,吾人可以透過了解歷史發展,以解釋現今社會現象,甚至

預測未來。

8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頁 44。

Page 2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

王文科亦在著作《教育研究法》中表示:

「文獻探討的本質在於探討文獻。研究者須就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作合

乎邏輯的組織。將研究報告對知識有無貢獻的方式,予以分類、比較與對比,包

括對獲得那些知識的設計與方法所做的評述在內。」9

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文獻分析法,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加以比對,找出契

合相關之處,加以彙整及分析,從中找出創作的學理根據,加強研究的價值性。

二、造形風格分析法

作品風格形成會依創作者文化背景、生長經驗及繪畫媒材的差異,造就不同

風格的藝術創作。

林崇宏在其創作《設計原理》中解釋「造形」的意義:

「『造形』在廣義的詮釋乃是透過人類的視覺器官,將外界所接受到的訊息

轉換成有意義的『形』。狹義的解釋『造形』為經由人類心中的意念或透過一種

完形法則的媒介完成一種形的過程。」10

因此透過創作者思考的過程所創造出的活動,皆可稱為造形。而 Henri

Focillon 在其著作《造形的生命》解釋「風格」的意義:

「某個風格是一個發展過程,是連貫成群,交互呼應、統合的造形。」11

9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頁 71。

10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台北市:金華科技圖書。頁 26。 11 吳玉成(譯)(1995)。造形的生命(原作者:Henri Focillon)。高雄市:傑出文化。頁 11。

Page 2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

本研究透過造形及風格的分析,從中西藝術家創作表現形式著眼,就作品外

在切入探討,分析作品風格形式,以了解筆者創作風格與其相異及相同之處。

三、圖像學分析法

圖像學是以作品圖像所具有的象徵性,去深入探討背後的更深層的意義。凡

透過圖像傳播的行為中,其圖像只要不是無意義的塗鴨,通常都有其背後隱藏的

意義,而圖像學是一種致力於理解圖像內容,解釋圖像含義的歷史史學方法,用

來解釋畫家想要透過作品所傳達的意義。(陳懷恩,2008)

陳懷恩在其著作《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中解釋了圖像學的重要:

「圖像學還有另一個面相,它是一種致力於理解圖像意義內容,解釋圖像含

意的藝術史學方法,…深入探討繪畫者通過主題和形象所要傳達的旨意,換言之,

探索與考察我們所習稱的時代精神與文化心靈傾向,說明畫家想要藉由作品所傳

達的意義。」12

透過此分析法分析創作中色彩、建築元素、造形所代表的圖像內在意義,探

討為何此圖像對於台灣人會產生感動,是外在的美抑或是圖像與觀者情感經驗記

憶連結所使然。

12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頁 16。

Page 2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創作主題為「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為了明確轉達研究者創作理念,

在論述中使用與主題相關與名詞在此詳加說明。

一、繁複

在本創作中,筆者所找尋的街屋樣貌並非全是外觀新穎、乾淨的建築,其中

有更多是外形老舊、頹圮、破敗、長時間積累的污漬或褪色等條件的房舍與違章

建築。造形上則具備了多重元素的堆疊、拼貼、雜亂的物體。也因此筆者以「繁

複」一詞統稱所取材的街屋樣貌,並試圖藉著研究相關文獻學理依據,找出這些

繁複的元素及畫面所堆疊而成的造形為何會產生美感。

建築師王澍在阮慶岳作品集《朗讀違章》中提到:

「違章是一種關乎存在感的建造實踐」13

王澍認為生活的尊嚴來自存在感的營造,這才是建築活動的使命,城市中每

戶沿街搭出小小的違章構築,材料樸素卻煥發著生活的光彩,它和傳統匠藝工法

相比,是一種語言學意義上的建築學,遠比我們現在習常的建築學更加優異。違

章建築是由下而上的建築學的勝利,那些現代主義的光裸街道,因為違章小屋恢

復了人的尺度和氣味而充滿生機。違章建築常被視為嘈雜的群體,但它們並非混

亂的建造,而是使用手邊可回收使用的材料,簡單的工法,和這個城市自我生長

秩序最大程度的相符,貼近自然,呈現出一種結構性的人性。(阮慶岳,2012)

建築師馬可・卡薩格蘭(Marco Casagrande)也表示,違章就是弱建築,試

圖用最小氣力發揮最大效益,極具個性和自然界的天性,使城市充滿生氣。違建

13 阮慶岳(2012)。朗讀違章。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28 頁。

Page 2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

彰顯了文化的多樣性,能屈能伸富含彈性,人類透過建築這種行為表達自己的本

性,但在官方認可的都市中,認為人民的建築是人為的錯誤,有礙觀瞻觀瞻的建

築需要被進一步美化。(阮慶岳,2012)

上述所言皆表示了,違章建築繁複的樣貌中內含了人民的巧思、以及依附於

自然同時試圖向上掙扎突破改變的積極正向,雖然在官方所認可的城市樣貌下是

不被允許的,但這樣的建築卻充滿了生命力與生活感,而本創作主要就是希望能

傳達這種生活堆疊的美感。

二、台灣街屋

本創作主要題材在於台灣的街屋,題材取得的方式皆是由筆者到台灣各處

旅遊,以「漫遊」的方式在大街小巷遊走,以拍照結合現場速寫的方式取材,

再行創作而成,因此題目以「台灣街屋」命名之。

在本創作中十分重要的「街屋」一詞。李乾朗在其著作《古蹟入門》中對

街屋的解釋為:

「城市沿街道所建的多採長條式街屋,俗稱為『手巾寮』。街屋也稱『店屋』,

通常門面的木板可拆卸,直接對外開店,並設騎樓,方便路人逛街瀏覽貨品。」

14

因此主要沿街的建築便可稱作為「街屋」。而依建築立面的形式的興建時代,

李乾朗又將其分為四種風格:

14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市:遠流。頁 70。

Page 2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

(一)、傳統的閩南粵東式

通常出現在清末以前,為磚木結構,紅瓦屋頂的一層樓建築,形式簡樸,以

功能性為主。店門多為一門兩窗,左右對稱的木結構。

圖 1 鹽水橋南街街屋立面 攝於 2017 年 9 月 22 日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二)、整齊律動的洋樓式

出現於清末及日治初期,多為磚木結構,二層樓建築,受到洋樓影響,以紅

磚半圓拱砌築立面,常見形式有單拱或三拱,屋簷以女牆或欄杆封住。一樓店門

仍以一門兩窗為主,二樓多以街面齊,並開有三個拱窗,或設拱廊。整體顯得整

齊劃一,連續的拱圈使街道充滿律動感。

圖 2 湖口老街街屋立面 攝於 2017 年 4 月 30 日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Page 2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3

(三)、華麗的巴洛克式

出現於日治中期(大正年間),除了磚木造,也有水泥結構,開始使用面磚,

樓層一至三樓皆有。建築風以仿樣式為主,立面趨於繁麗,常以水泥塑造或洗石

子做成巴洛克圖案裝飾,或結合傳統吉祥圖案,同時山頭起伏多變,使天際線豐

富多變。

圖 3 雲林斗六太平街街屋立面 攝於 2017 年 8 月 25 日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四)、前衛的現代式

日治後期(1930 年代),因為普遍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平直的橫樑取代磚

砌的圓拱,面磚大量使用,高度增多至三層樓,店門也不在受限於對稱形式。而

建築式樣受現代主義的影響,線條簡潔風格強烈,每一棟都有獨特風格,裝飾上

較常使用幾何線條。

Page 2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4

圖 4 鹽水中正路街屋立面 攝於 2017 年 9 月 22 日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在歐文・霍普金斯(Owen Hopkins)的著作《閱讀建築的 72 個方式(Reading

Architecture:A Visual Lexicon)》中,對於這類的建築解釋為「臨街建築」,大致上

有幾點特性:

(一)、緊鄰街道,能見度高,容易抵達,便於做生意。

(二)、具備便利性與商業優勢,能帶動大量需求。

(三)、正面通常相對狹窄,卻因爲顯眼,成為建築表現的重要場所

(四)、有一個主要立面,為建築表現的焦點所在。

在漢寶德等人撰文的著作《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 2 建築》中提到,日

治時期完成了都市計畫及市街設計,所以台灣大小市鎮皆有街屋出現,各戶皆有

特色及美感。建築師多盡己之力,設計美好的立面,可惜多為市民所忽視,以招

牌看板遮掩之,無法窺其全貌。 (漢寶德,2013)

這裡透露出台灣的街屋樣貌十分多樣及複雜,除了原本建築立面的設計之外,

亦包含了後期居民所加蓋的招牌看板,形成我們現今所看到的街屋樣貌。

Page 2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5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結合「緊臨街道」及「有主要立面作為建築表現焦點」

等特色,對「街屋」一詞擴大解釋,主要泛指筆者在旅遊途中觀看到的臨街建築,

此建築在功能上不一定僅限於居家或店鋪,亦包括鐵皮構築的遮蓋物,臨街的寺

廟、石頭推砌而成的遮蓋所等均屬筆者所取材的街屋形式。

三、城市速寫

「速寫」(sketch)在藝術詞典的解釋是「作品或作品部分的粗略草圖」,是

藝術家對光影構圖和全幅規模等要點所做的研究探討,是全幅圖畫的初步構圖。

早期在照相術尚未發明前,速寫是幫助藝術家觀察自然,捕捉畫面作為作畫資料

的媒介,許多藝術作品中的動作、神態,是無法憑空想像出來的,因此當時的藝

術家倚靠數量豐富的寫生素描習作,去觀察、記錄生活中的形象,就像是創作素

材的資料庫存。即使到了近代已有了相機的發明,許多畫家仍是選擇在大自然寫

生,並將寫生畫稿重新組合再造成大幅的作品。(孫建平、康弘,2016)

圖 5 拉斐爾 聖母子習作 紙本 黑色粉筆、棕色墨水

鄭開翔翻攝於孫建平、康弘(2016)。大師的手稿。新北市。木馬文化。頁 27。

Page 2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6

而現今「城市速寫」與早期的「速寫」(或稱手稿),兩者的功能性與對象性

略為不同。在功能性來看,速寫早期作為藝術家的構圖草稿資料,在城市速寫中

則成了速寫人記錄城市的「作品」,這樣的「作品」風格多元,有的繁複多彩,

有的寥寥幾筆,但對於速寫人來說都是一種生活的記錄方式,而紀錄的結果也不

一定會再作為草稿運用,已是最終的完成畫面。在對象性來說,早期主要是藝術

家,而現今則鼓勵一般各行各業未經過美術專業訓練的素人來參與。

西雅圖的加百利.坎帕納里奧(Gabriel Campanario)在 2008 年創立了

「Urban Sketchers」(城市速寫人)社群。此社群為透過網路與各地的畫友分享

作品與畫家自身生活體驗。

加百利.坎帕納里奧亦在其著作《The Art Of Urban Sketching 手繪城市》

中提到加城市速寫人宣言為:

「1.我們在室內或戶外速寫繪畫,捕捉我們直接觀察的事物。

2.我們的畫作,訴說周圍的環境和我們所居住及旅遊的地方。

3.我們的畫作是時間和地點的忠實記錄。

4.我們如實的記錄我們所看到的景象。

5.我們不拘任何畫材工具,並珍惜個人的風格。

6.我們相互支持和鼓勵群體繪畫。

7.我們在社團上分享我們的作品。

8.我們向全世界展示,一次一幅畫。」15

此宣言主要希望把寫生當作一種業餘愛好,純粹為了樂趣,希望大家在現

場作畫,以自己的風格記錄,同時透過網路與人分享。

城市寫生,相較於結果,更關乎體驗。將城市速寫這樣的行為模式內化為

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在平時的旅途中保持這個習慣,如此不僅可以畫下眼前的

15 刑曼雲(譯)(2012)。The Art Of Urban Sketching 手繪城市(原作者:Gabriel

Campanario)。台北:積木文化。頁 18。

Page 2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7

事物,對於當下環境感觸及記憶也會更加強烈。

台灣近年在「臉書」(Facebook)上也陸續響應,目前計有速寫台灣、速寫

台北、速寫基隆、速寫桃園、速寫埔里、速寫台中、速寫風城、速寫雲林、速

寫彰化、速寫台南、速寫高雄、速寫屏東、速寫宜蘭、速寫林口、速寫金門等

十五個網路速寫社群成立。(統計至 2018.3.16)

此類速寫社群有別於傳統的美術畫會,強調不以作品美醜論斷好壞,重點

在於「以自己的風格記錄生活,並且透過網路共同分享」的生活態度,鼓勵人

們放慢腳步,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而創作的方式也與普遍印象中的「寫生」有

些許不同,過去的寫生方式較多是背負多樣的畫具、畫架,在定點長時間完成

單一件作品。而城市速寫最大的不同是以「走畫」的方式,也就是漫遊在街道

中,當瞥見有趣的畫面便停駐作畫,時間約莫 1 至 2 個小時內,便起身繼續前

進,這樣的過程除了作畫之外,也重視與環境相處的當下感受。

速寫的特點與照相的不同很大的要素在於「速度」,照相捕捉畫面只需些許

的時間,但若是以繪畫的方式記錄,則須花更多的時間觀察眼前的細節,同時

也因停留的時間增加,對於現場的環境記憶也更加強烈,這是照相所無法賦予

的。

其網路速寫社群運作的方式,是由一位使用者擔任發起人提出申請,成立

一個網路上的虛擬社群,此社群可供追蹤社群資訊的使用者分享自己的作品,

社群每月不定期舉辦一次(或數次)繪畫的聚會,地點選擇於該地區的景點,

參加者不需付費,只需自發性的在公告的時間至該地點周圍繪畫,並於結束後

至指定集合地點集合,與其他畫友分享畫作並合照即可。

以「速寫。台北」2018 年 3 月的畫聚為例,活動召集人為 Lara Chen,地點

為台北四四南村,時間為 3 月 31 日 13:30-16:30,參與的人員僅需在 16:30 活動

結束時至指定地點集合,分享畫作並合照即可,參與的人員亦無資格限制,活

Page 3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8

動目的是希望透過這樣的交流提升大家對於繪畫的喜愛,同時也傳遞 Urban

Sketcher 的精神。

筆者回想過去美術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學校鮮少強調速寫的重要性,一方

面是因為當時城市速寫這樣的繪畫風氣並未風行。但當筆者接觸了城市速寫之

後,再反思過去的美術教育,認為這樣的速寫習慣及能力是值得培養的。以筆

者學習歷程為例,過去除了課堂上的靜物練習,以及面臨畢業展的創作之外,

平常很少會動筆畫畫,造成了一種「只重作品不重習作」的學習模式,而創作

方式也較多以相片作為參考資料,對於現場寫生的能力培養及膽量十分薄弱。

孫建平也在其著作《大師的手稿》中提到自己教學的經驗:

「我們以往學院教育最大弊病就是,念了幾年科班,只學會照抄對象,只

會刻畫具體的人頭、人體或自然景物,而不能自如地組織自己理想的畫面。所

以我總是希望我的學生掌握經營畫面構圖的能力。我非常理想主義的希望我的

學生都隨身帶一個小本子,裡面密密麻麻地記滿自己的探索過程。」16

藝術創作並非只為了最終的作品呈現,過程中的習作也是相當重要,速寫

能訓練創作者「眼、心、手」的協調關係,看到畫面後如何在心中內化,最後

透過畫筆將心中的畫面呈現,這一連串過程需要透過大量的訓練與思考才能轉

化到作品畫面上。另外,城市速寫除了對美術專業的人相當重要之外,對於未

接觸美術專業訓練的素人也十分重要,因爲城市速寫講求的並不是好或壞,而

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眼前的畫面。就如同孩子一樣,孩子未接受過專業訓

練,卻敢在畫面上大膽地揮灑色彩,從中找到快樂。速寫人若能透過繪畫重新

認識城市,感受到城市的美好,這才是城市速寫真正想傳達的精神。

16 孫建平、康弘(2016)。大師的手稿。新北市:木馬文化。頁 380。

Page 3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9

第五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透過實地的探訪與感受,拍照或速寫取景作為創作資料使用,同時經

過相關的文獻蒐集及探討,反覆推敲及歸納,對個人的創作動機、理念、表現形

式做更深刻的自我探尋以及學理依據的補充,茲將本次的研究過程,分為以下時

期。

一、資料收整期

在資料收整期的階段,主要區分為「藝術資料彙整」及「文獻資料彙整」兩

部份同時進行。除了彙整創作所需的參考資料之外,也同時廣為閱讀及蒐整與創

作相關的文獻,備於撰寫論文。

在「藝術資料彙整」的部分,作品往往需要先產生對事物的感動,才會有創

作動機,若採用他人的資料作為創作媒材,對於此相片並無情感連結,因此筆者

對於作品參考資料的獲得,均堅持親至現場構圖拍照,或以速寫的方式搭配作為

創作的參考資料。取得資料後便同步進行創作,創作的過程中同時對作品進行檢

討及反思,作爲調整接下來創作的表現形式,以及取景需求的參考。

筆者每次造訪不同城市,皆用「漫遊」的方式做觀察,發掘與主題相關的房

屋,並以攝影及速寫方式記錄作為創作資料。取景的過程是創作的一環,放任自

己在城市中漫遊觀察,當發現美麗的畫面則取景作為資料,若當下拍攝角度不佳,

錯過也不須懊悔頓首,會成為最後的作品,這當中也包含了一種「不確定性」。

Page 3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0

森山大道在其著作《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也提出對於面對取景時的態度:

「有些景象就在一瞬間,失去了也不必刻意去營造,若要執著的話是執著不

完的。」17

也因爲這種「不確定性」,使得最後能成為創作媒材的畫面又顯得更加的珍

貴。為了結合本創作的初衷,所拍攝的地點均未先行律訂或計畫,皆是在城市中

漫遊與觀察所發現的趣味,抱持著一種「與未知的風景邂逅」的不預期心情。

在「文獻資料彙整」的部分,則是針對與論文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搜集及彙

整,區分美學層面與美感層面兩大部分。美學層面針對符號學及造形學等相關論

述資料做蒐整,以文獻資料支撐筆者創作論述。美感層面則針對會造成藝術家感

性層面的資料做探討,深入反思是何種原因感動了藝術家創作的主因。在搜集文

獻資料的同時也撰寫論文,發現論述有不足部分隨即調整。

二、創作與論文修正期

本創作預計完成 100 幅尺寸 26x26cm 的作品,並將此系列分類為「老屋的

破舊歷史感」「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等二個系列,每系列共計 50 幅作品。創作後

思考過程的獲得,檢視作品成果,並思考作品除了傳達表象的趣味之外,是否有

更深層的意涵供觀者反思,同時將論述結合創作深入思考,反覆修正,以歸納出

個人理念。

三、檢討與完成

回顧創作過程,累積創作成果,確定論文的研究方式並彙整撰寫,同時經由

指導教授的指導,修正,最後完成此創作論述。

17 王淑儀(譯)(2015)。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原作者:森山大道、仲本剛)。台北:大鴻藝

術。頁 153。

Page 3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1

圖 6研究架構圖

Page 3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2

第六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台灣街屋」作為主要題材,並以相關文獻做探討,為避免文獻

涉及過於廣泛,模糊研究焦點,以下敘述並規範本研究的範圍。

一、文獻研究範圍

相關文獻所討論的範圍,針對本研究主題相關藝術家之風格表現,分析

本創作與藝術家的相同之處;而美學層面的書籍則針對藝術概論、美學、藝

術家論述、藝術心理學、摘錄、建築等符合筆者論述精神文獻做搜集及探討。

建築層面涵蓋太廣泛,本研究探討部分則針對本創作有涉及的部分縮限

做探討,而不將建築所涵蓋元素內容均納入。

二、創作研究範圍

以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及表現形式出發,探討 2017 年所繪製 100 幅系列

作品,其中也包括創作前的拍攝資料、過程圖、完成圖及創作後的感想及遊

記。

創作內容主要來自筆者的生活經驗,範圍在探討臺灣的街屋造形趣味,

因此創作內容以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之建物為主,不包括國外風景。

創作表現形式以鋼筆繪製線稿,再以水彩媒材為主,在風格上運用寫實

的手法、不對稱及平衡的構圖方式來作為創作的主軸。

Page 3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3

第二章 美學與感性

街景是我們生活當中最常接觸到的畫面,也是藝術家常會遇到的創作題材。

對於筆者來說,近幾年的創作多以鋼筆速寫再輔以水彩上色方式為主,絕大多數

的題材圍繞在街景寫生,因此對於街景的觀察與感觸又更加的深刻。創作往往是

對於事物有所感動,再透過藝術方式呈現,因此會興起紀錄台灣的建築樣貌,對

於筆者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黃光男在其著作《實證美學》一書中提到:

「建築之美,是最貼切生活的藝術創作。它具有實用性的時間刻度、空間佈

置,與人文的理想寄情。」18

不同的建築有不同的樣貌與趣味,有些建築蘊藏著設計師匠心獨具的設計,

有些則是後人為了生活需求拼湊加建而成的堆疊之美。以美感角度切入,我們可

以看到建築元素的美,或是歲月在建築留下的痕跡,這些具有豐富層次的色彩與

歲月的痕跡無法以人工的方式去複製,漫步在各個城市,許多老屋立面的建築元

素,常會透露出時代的背景。值得我們去感受。

辛永勝在其著作《老屋顏》當中也提到了老屋風景為何精彩:

「冰冷的建築之所以充滿溫度,在於裝修材料的手作感,鐵窗花、手繪磁磚、

洗石子或印花玻璃,時而華麗複雜、時而低調簡單,遠看時一片眼花撩亂,近看

卻排列整齊,不論是四方的連續的幾何圖案,或是訂製的家族圖騰,這些現在已

不易見或停產的建材構成了豐富的老屋風景。」19

18 黃光男(2000)。實證美學。台北市:天培文化。頁 104。

19 辛永勝、楊朝景編(2015)。老屋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出版。頁 14。

Page 3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4

這段文字道出,通常一瞥而過的建築,只要細細品味便可發現有許多建築元

素在牆面上爭奇鬥豔、富饒趣味。早期的藝術裝飾是匠師們的心血結晶,除了有

美觀的功用之外,還有教育、祈福、避邪之意,這些細節都十分值得我們去觀察。

(吳炳輝,2003)

而創作表現形式的形成,與創作者個人的生活經驗與教育過程有絕大因素,

因此彙整對筆者有所影響之藝術家,探討其藝術特色與本創作相契之處。

就以上所述,筆者彙整相關文獻,分為「美學層面」、「感性層面」、「相關藝術

家」等三部分討論。

第一節 美學層面

「美學」(Aesthetics),意即「感性的知覺」,最初是用來表示相對於「精神

認知」的感官認知活動。直到黑格爾(Hegel, 1770-1831 A.D.)使這種美學的觀

點達到頂點。「美學」是研究「美感經驗」的學問,其中問題即是哲學上對於美

感經驗的探索。(石朝穎,2006)

許嘉猷在其著作中《藝術之眼》提到:

「『美學文化資本』的培養,普遍為台灣民眾的家庭與學校教育所忽略。故

台灣民眾的美學感知、傾向與慣習,以及其在歷史上的傳承,主要依賴從日常生

活經驗中所得到的直接與立即可瞭解的最基本之美學經驗,而非學校教育對各類

藝術感知模式的教導與啟發。」20

20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台北市:唐山。頁 95。

Page 3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5

一般而言,我們對於台灣的街景感受通常都是色彩強烈、造型雜亂,爭先恐

後的各式招牌,違建的鐵皮屋與林立的水塔,成為城市新的天際線,整個城市彷

彿沒有統一的建築語彙,百家爭鳴。

人們無法從學校獲得美感的訓練,因此美感教育的獲得主要依賴日常經驗所

得的美學經驗,例如逛街所看到的招牌或文宣設計,而非學校系統性的美學教育

與啟發,台灣的民眾普遍最喜歡寫實色彩濃厚,裝飾性強、掛起來好看、能夠直

接了解,不需要文化符碼解讀的作品。也因這樣的美學經驗間接或直接的影響了

民眾對於建築與招牌的美感,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街景。(許嘉猷,2011)

漢寶德在其著作《漢寶德談建築》中提到一例:

「中國人利用機會改變生活空間,甚至不惜違法,爭取機會的生存哲學,創

造了台灣城市非常特殊的景觀。髒,是的;亂,是的。但卻充滿了生命的感覺,

這也許就是台灣人走遍天下,最後還是習慣台北市的原因。」21

由上述可知,由於台灣長久以來的美學教育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城市的樣貌,

這樣的城市樣貌雖然造形雜亂、色彩不一,但其中卻積累了常民為了生活所做的

改變,形成特殊的生活感,而當台灣人看到類似的畫面時,可以產生貼近生活經

驗的認同感。

本研究主要希望從這樣的街景中,試圖從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中找出建築特殊

的趣味及情感認同,同時透過文獻的探討,分析其學理依據。

因此本節「美學層面」則區分為「符號」、「造形」二個部分來討論。「符

號」的部分,主要以「觀者的角度」切入,探討觀者在觀看建築物時為何會產

生熟悉的家鄉味。「造形」的部分,主要以「藝術家的眼光」切入,探討藝術家

21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建築。台北市:藝術家。頁 160。

Page 3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6

是如何將雜亂建築解構後重新組合。

一、符號

馮剛在其著作《藝術符號學》中對符號的解釋:

「符號,簡單的理解可以是文字、語言、商標圖案、交通標誌、公共場所尋

向標誌等,由一種指涉關係所代表的某種意義。複雜的可指涉的一種事物:觀念、

情感、關係或者音樂、繪畫、服飾、建築等等,由一種符號從屬於整個符號系統,

形成多重指涉關係的多重概念。」22

人類的生活脫離不了符號,也是因為符號才使事物的意義透過符號化的思維

活動,傳達更多的訊息,改變人的反應與感受,使人與自然產生更多契合關係。

(馮剛,2013)

海野弘也在其著作《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符號、象徵、設計與 ART DECO》

解釋了符號的都市化:

「都市化也是一種記號化。一進到都市裡,要記住各式各樣的記號,而且必

須遵循既有的規定,例如交通號誌、電梯按鈕、洗手間的位置。」23

由此可知,符號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遵循著符號的規範與引導與暗

示,卻往往不自知。

當觀者看到一個符號時,除了產生觀看的理性判斷之外,在經驗記憶層面,

也會對符號產生背後的情感連結,從而產生連結性。例如看到麥當勞速食店的黃

22 馮鋼(2013)。藝術符號學。上海市:東華大學。頁 7。

23 梁若琦(譯)(2007)。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符號、象徵、設計與 ART DECO(原作者:海

野弘)。台北市:如果。頁 15。

Page 3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7

色 M 字商標,觀看者理性判斷這是一間麥當勞速食店,但記憶層面卻可能對符

號產生觀者過去與朋友一起來用餐的快樂經驗。

現今許多企業在行銷行為,也透過符號背後產生的意涵去強調產品的價值,

而非單純的強調產品的優劣。常見的例子如國外知名運動品牌“Nike”,在廣告

“It's Not About the Shoes“中 Kobe Bryant 旁白「重要的不是這雙鞋,而是穿上

它的你,勇敢做自己」,廣告並未強調鞋子的功能性,僅強調鞋子所代表的精神

價值,目的希望消費者產生一種,買了這雙鞋就等於勇敢做自己的情感暗示。

全國電子近年的廣告也以「就甘心ㄟ」(閩南語很感動之意),作為主打口號,

廣告主要傳達親情與感動,讓觀者產生一種到全國電子買電器贈送給親人是一件

很貼心感動的情感聯想,進而促進消費行為。

而符號學與本創作最為相關的部分在於建築。建築需仰賴建築設計師及工匠

累積長久建築知識及智慧而成,從整體的結構到細節的裝飾元素,除了要考慮安

全性之外還要兼具美觀。在外觀的部分可以透過觀察建築的構造及元素,感受到

建築本身的美感形式。而內在的部分則可透過爬梳過去的傳統、文化與教育來釐

清符號的背後意涵。

孫全文在其著作《建築中之中介空間》提到:

「建築是一種社會的,甚至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在本質上,是人類活動狀態

的實質表現,多樣而豐富的建築空間環境是人類生活力與感性知覺的發揮及共存

之價值觀的綜合性產物。」24

24 孫全文(1991)。建築中之中介空間。台北市:胡氏圖書。頁 28。

Page 4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8

馮剛在其著作《藝術符號學》中提到:

「建築符號是以一種文化形態而存在的,社會因素、自然因素、文化因素作

為媒介組成建築符號系統,它是一個由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建築外形、色調、材

料、風格、結構等組成的龐大符號體系。」25

本創作主要希望透過描繪建築的樣貌,使觀者觀看時對作品產生熟悉的情

感,進而進行反思。因此以下以符號學的角度,針對「建築」、「色彩」、「文

字」三部分,探討觀者在觀看建築物時,為何會透過熟悉的符號產生情感連

結,進而產生美感與「家鄉味」。

(一)建築

台灣具有海洋島嶼的特性,長久以來接受各種外來文化的影響,形塑一種包

容的文化性格,因此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符號與語言,孕育出複雜的空間現象。

對於台灣的人們而言,建築形式的語言使用上,其實是很民主且趨於大眾化的,

加上建築法規執行不力,造成違建的充斥,試圖在擁擠的空間彰顯自我。「拼貼」

成為台灣民眾常用的後現代設計手法,「符號」成為建築皮膚上的「零件」,台灣

有許多的符號零件工廠,讓設計師可以利用各種符號零件組合變化,增加其色彩

性與生命力,也因此台灣的街道充滿了造形奇特卻有充滿生命力的建築空間景觀

(李清志,2001)

台灣缺乏先進的規劃專業,雖有計畫,但都市政策多為放任、弱於法令,無

法或不願有效執行。有常規性的規劃是在日治時期作為基礎。再者,台灣大部分

臨街建築所傳達的訊息就是品質粗糙,缺乏文化的自信與歷史的深度,這種抄襲

的文化使得台灣未能依自己的形象形塑空間,結果變成什麼都不是。再加上土地

投機者的操作,使得台灣原有的織理迅速被夷平,改變為高層建築。這種利潤極

25 馮鋼(2013)。藝術符號學。上海市:東華大學。頁 7。

Page 4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29

大化的價值觀似乎已成為都市本身的性質。(黃光男,1991)

圖 7 各種建築符號拼貼的建築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建築是一個社會忠實的反映,台灣當前的建築現象無疑是台灣社會的寫照。

台灣人口密度高,對建築需有十分殷切,公共空地缺乏,使得鄉村快速都市化,

建築面貌改變。台灣當前建築表面看來混亂,但這些缺失也並非盡是悲觀的現象,

反之是一種新生文化所顯露的生機。台灣不同於同樣曾經身為殖民地的香港或新

加坡,該國的建築發展基本上是依循英國的經驗模式,而台灣卻是將外在的影響

融入本土後再呈現出來,其中經過當地社會及文化因素的調整,雖然摸索的過程

中不免顯得幼稚與混亂,但是比起以外國建築師主導的殖民地建築,卻多了一些

民族的活力。而在人稠地稀的限制因素下,土地取得相對困難,因此建築上對於

土地的充分運用的考慮大於藝術性,在狹窄的土地上能獲得有所發揮的空間,往

往只有一個街道正面而已,甚至許多被廣告招牌所淹沒。國人自古的習慣,認為

用建築物作為廣告架是理所當然的事,國人不尊重建築之美使得建築幾乎被廣告

所覆蓋,廣告形成了都市景觀的主要角色。(漢寶德,2012)

Page 4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0

圖 8 被招牌覆蓋的建築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除了建築外觀之外,商業和生活結合,形成住商混合的空間,也就是我們稱

的「騎樓」。店家會將貨物擺放至騎樓,使店內的活動延續到騎樓,人群則遊蕩

於店家與街道之間,騎樓為店家延續的開放性空間,成為地方社群互相依存、交

流的「共同體空間」。而在店家與街道公共空間的介面,成為群眾與建築物之間

產生聯繫與共同記憶的管道,人群與商品互為轉化,同時具備觀看與被看的特質。

(齊嵩齡,2015)

由上述可知,台灣會形成雜亂的街景,因建築師將多元的文化融入本土,在

融合過程中經歷設計師的實驗與文化的磨合,因此建築樣貌中夾雜了多樣性的建

築元素符號。另外也因人稠地稀,使得建築藝術可發揮的空間利用有限,大多建

築物只有建築立面可供建築師揮灑創意,因此產生了許多融合建築師巧思、爭奇

鬥豔的立面,但也因國人普遍對於建築藝術的漠視,將廣告覆蓋了美麗的立面,

也因此慢慢形成現今的街景樣貌。

建築物外觀主要是由牆和柱、門窗、屋頂所構成,建築師透過主觀的審美觀

念與知識,以專業的手段展現出來,在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客觀的需求與可能性而

建構而成,除了具備功能性之外,同時運用符號學的方法,透過建築符號,如語

Page 4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1

言一般向大眾傳遞信息。建築由外型、風格、材料、結構等要素組成龐大的建築

符號體系,以外在的造型傳遞內在的文化意涵。(馮剛,2013)

由於建築與特定的人相關,興建者與匠師會將其文化涵養呈現於建築中,不

少空間與造型元素會存在著特殊的意涵,如門額匾聯呈現出人文精神,建築元素

中的花瓶門取「瓶」與「平」諧音有平安之意。(傅朝卿,2017)

而生活中的招牌也不乏有許多帶有諧音、雙關語的招牌,令人莞爾一笑,例

如命名叫「謝常停」的檳榔攤,以政治人物之名作雙關,另有「謝謝您常停下」

的趣味。或是取名叫「正皓」的銀樓,也是取「真好」的諧音。

王振復在其著作《建築美學》中提到對於物體的象徵解釋為:

「這種建築美的象徵,實質在於以某種自然之物或人工之物的形象,概括地

寫意式地暗示一定抽象性的精神意義,寄託一定的審美理想。」26

然建築元素中所包括的象徵元素種類繁多,為了聚焦在本創作研究,因此在

此謹針對本創作中常出現的街屋建築元素討論之:

表 1 建築元素分析表

建築元素 特點 時代意涵

紅磚 1. 1899 年日本創辦高雄

第一間磚窯「鮫島煉

瓦工場」。

2. 以黏土為原料燒製。

3. 可組成各種建築要

素,在傳統建築中也

發展出磚雕、磚砌的

裝飾功能。

4. 形成台灣建築多面向

日本建築師「辰野金

吾」興建許多融合紅

磚元素與股點樣式的

建築,被稱為「辰野

式風格」,如總統府。

26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台北市:地景企業。頁 111。

Page 4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2

《鹽水街道紅磚牆》 之建築表現。

水泥花磚

《關廟街屋水泥花磚》

1. 水泥製的花磚不需入

窯燒製,透過入模、加

壓、脫模、乾燥的程序

亦可達到堅固的使用

需求。

2. 造型典雅又具有通風

透氣效果。

3. 型態與功能同時融合

紅磚與鐵窗。

磚窯業沒落,水泥花

磚後來居上成為流行

使用的建材。

水泥花磚流行時成為

屋主在建築上展現美

學涵養及財力的象

徵。

鐵窗花

《鹽水街道鐵窗花》

1. 1920 年隨西洋建築傳

入台灣。

2. 黑鐵為材料,經由焊

接、鍛造、彎折等工法

製造。

3. 常見於廟宇或洋樓街

屋。

4. 1990 年代不敵不銹鋼

材料,迅速消失。

1970 年代台灣經濟起

飛,重視生活美學,

鐵窗花成為工匠師傅

獨到的藝術作品。為

戰後最常見且熟悉的

建築符號之一。

硓𥑮石

《澎湖硓𥑮石》

1. 澎湖就地取材的建築

元素(珊瑚礁岩)。

2. 堆疊不易,有「先大後

小、下重上輕」口訣。

3. 細小的孔洞有隔熱與

隔音效果。

4. 日治中後期開始使用

水泥。

硓𥑮石是隆起的珊瑚

礁石所形成,因此由

珊瑚礁所形成的澎湖

島上的房屋,多數使

用硓𥑮石,或者把它

搗碎作為碎石使用。

巴洛克式 1. 出現於日治中期(大

正 1912-1926 年間)。

2. 常以水泥或以洗石子

做成巴洛克圖案裝

建築樣式大膽多變,

富實驗性,在早期多

為富有的人彰顯其財

富與藝術美感的象

Page 4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3

《太平老街巴洛克裝飾》

飾。

3. 以仿樣式建築為主

流,立面趨於華麗。

4. 立面以柱式、窗戶開

口、形成具律動的凹

凸面,搭配花草紋飾

及豐富多變的女牆

等。

徵,同時也美化了街

道的景觀。

招牌

《新竹中正路街屋招牌》

1. 一種結合視覺圖形與

文字的看板。

2. 色彩多變、造形誇張。

3. 常使用鏡面板、塑鋁

板、烤漆板等適合室

外長期曝曬的材質。

4. 結合 LED燈與電視

牆等科技媒體。

現在社會常用來說明

場所名稱及用途的告

示牌。招牌的內容及

繁體字體對於台灣人

會產生熟悉的符號性

情感連結。

鐵皮屋

《屏東廣東南路鐵皮街屋》

1. 材料多使用白鐵或馬

口鐵。

2. 建築成本低,工序簡

單。

3. 易生鏽、漏雨,空氣不

流通。

在台灣多數中小型工

廠與頂樓違法加蓋都

是鐵皮屋類型。站在

高處望去,成群的鐵

皮違建似乎也形成台

灣的特殊風景。

不銹鋼水塔 1. 材質為不銹鋼。

2. 主要用保持和調節水

量和水壓。

水塔是用於儲水及配

水的結構,通常置於

高處,常見於台灣的

屋頂或頂樓平台,自

高處看許多屋頂林立

Page 4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4

《屏東公裕街街屋水塔》

著水塔,蔚為奇觀。

騎樓

《台北華陰街裕新煤氣行》

1. 台灣因多雨日照,許

多地方普設騎樓,稱

「亭仔腳」。

2. 每個騎樓店家招牌樣

式、商品陳列隨著主

人的美感及營業的項

目各有千秋,形成另

一種城市風景。

住商混合的空間,屬

於半私人半公共的開

放空間,人們在騎樓

以及街道之中遊走或

產生商業行為,成為

群眾與建築物之間產

生聯繫與共同記憶的

管道。

製表人:鄭開翔

由上表可知,建築外在的樣貌本身就蘊藏了龐大的符號體系,使得觀者在觀

看時,有意或無意的都會接受到符號所傳遞的信息,看到熟識的建築符號,自然

產生聯繫與共同記憶,也就是筆者在本創作中所強調的「台灣味」。

(二)色彩

看見色彩時所產生的心理感覺,稱為色彩意象(Color image),例如深暗色可

帶給人穩重、踏實、成熟的感覺,而淺淡色則可給人溫柔、清純、可愛的感覺。

色彩和行為的關聯是色彩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人類對於相同的色彩刺激,不一定

會引起相同的情感反應,例如同樣看到紅色,有人聯想到喜氣,也有人會想到鮮

血,而對色彩的反應則受到個性和態度的不同左右,也會因社會習俗和民族傳統

Page 4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5

所影響,是生活塑造的結果。(賴瓊琦,1997)

色彩的作用基本上分為兩種結果,一種是生理的作用,眼睛被色彩的美感與

特質吸引會產生滿足、喜悅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是表面的,很快就會忘掉。但隨

著人的發展,對於色彩的經驗會擴大,因生理的作用引起心理的變化,就會產生

第二種結果,也就是心理的作用。(康丁斯基,1985)。

葉美莉在其著作《商用色彩學》中提到:

「色彩感覺必須依靠眼睛的作用,然後透過感覺的衝擊來影響心理層面,這

是心理學的解釋。這種衝擊大多是無意識的,因此人常不覺得色彩作用影響自己

日的心理,事實上它深深地影響感象。」27

由此可知,色彩在無形中會依個人的生活經驗或文化背景所累積的生理經驗

去影響心理的層面,色彩是傳達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而觀者對色彩的觀感也可

能隨著生命經驗的累積,或是文化不同而有所改變,例如白色在中國代表喪葬的

顏色,而在韓國則代表清廉潔白明亮的顏色。(21 世紀研究會,2005)。

圖 9屏東小北百貨招牌對比強烈的色彩搭配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27 葉美莉(2000)。商用色彩學。台中市:果岩。頁 21 。

Page 4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6

黃仁達在其著作《台灣顏色》中提到:

「自四百年前,漢人渡海墾拓台灣伊時,原來承傳大陸漢民族的色彩文化觀,

在經歷先民對島內自然時序生態長年累月的觀察,以及對常民文化的探索與體驗,

再加上世居島上與大自然共存的原住民的生活色彩觀念後,逐漸演繹出一套既屬

於東方,卻有別於文化中國的色彩審美觀點。」28

台灣雖文化本源於中國,然透過時間的累積以及人民與當地的文化相融合,

逐漸產生屬於台灣特有的色彩符號語彙。

以下就黃仁達在其著作《台灣顏色》中所羅列色彩中,摘錄與本創作較常出

現的色彩敘述之:

色名 代表意義 圖片

桃紅色 也被稱為「台灣紅」。透過長時間的思考

推動,眾人凝聚意識,認為此色感既鄉

土又時髦,又顯高雅氣質的桃紅,最能

代表台灣精神,常見於民俗活動中或慶

典的顏色。

圖 10桃紅色 C0 M75 Y6 K0

塑膠紅

因爲塑料為二十世紀常用的日常產品

材料,而台灣的家居生活中,鮮紅的塑

膠椅又十分普及,加上紅色代表慶典與

節日,因此路邊的流水席或活動也時常

使用紅色塑膠椅。

圖 11塑膠紅 C0 M96 Y90 K2

28 黃仁達(2014)。台灣顏色。台北市:聯經。頁 6。

Page 4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7

大紅

在台灣人的生活中,大紅是無處不在的

顏色,反映在日常生活中,舉凡喜慶、

婚嫁,或是喜宴的桌子,廟宇的紅門,

過年張貼的春聯及紅包等,象徵一種吉

祥如意,賦予在地人正向希望的精神。

圖 12 大紅 C0 M96 Y90 K2

台灣藍 是指用天然藍染植物-藍草的色素所染

就的衣物呈色,藍染商品曾經是台灣重

要的外銷產物,以三峽為藍染工藝重

鎮,其色感穩重樸實,展現早年移民開

墾台灣的打拼精神。

圖 13 台灣藍 C80 M60 Y0 K45

計程車黃 台灣在 1990 年由台北市計程車商業同

業公會做出民調及票選,選出以黃色作

為計程車的通一顏色,以台灣塗料油漆

工會塗料色卡編號 1-18 號,名為純黃的

顏色。也因此醒目的黃色就成了台灣人

對於計程車的視覺意象,被暱稱為「小

黃」。

圖 14 計程車黃 C0 M15 Y100 K0

瓶子綠 瓶子綠是形容一種有色玻璃的顏色,含

透明光澤的濃綠色或暗綠色,在台灣多

用於盛裝飲料,如黑松沙士及台灣啤

酒,另外瓶子綠也被用於城市的路牌顏

色。

圖 15 瓶子綠

C80 M0 Y80 K70

淺黃綠 是螢光及 Led 燈具常見的化學顏色,色

感鮮嫩搶眼,多應用在時尚服飾及運動

用品上,台灣則用於交通警察在陰暗天

色下的制服選定顏色,用來提高指揮交

通時的能見度。

圖 16 淺黃綠 C25 M0 Y88 K0

Page 5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8

磚紅

建築中常見的顏色,指紅磚塊的暗紅色

澤,色感懷舊、簡約、樸實,用於傳統

閩式建築的牆、壁、柱、階。台灣習稱

以紅磚搭建的建築為紅樓(如台北西門

町紅樓),經過歲月的洗刷,紅磚更顯出

溫潤的色感層次。

圖 17 磚紅

C0 M79 Y89 K13

鐵灰

傳統日本黑瓦的材料為水泥,其黑色的

成色主要來自燒製過程中柴火煙燻的

結果,又稱黑燻瓦,台灣則習稱黑瓦或

薄仔瓦。台灣留存不少老舊的日式建

築,低調的色感富含東洋韻味。

圖 18 鐵灰 C0 M0 Y0 K83

銀色

銀色的意涵有高貴財富的象徵,自 1930

年代五金的建材興起,在台灣的現代建

築、鋁製品、鍍銀或不鏽鋼材質的廚具

或水塔及路邊的凸透鏡,都離不開銀

色。

圖 19 銀色 C5 M2 Y0 K35

賴瓊琦在其著作《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中提到色彩的

聯想:

「由色彩產生的聯想,有可能是具體的實物,也有可能是抽象的心理感覺。

不同國別、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們、產生的聯想不一定會一樣,

另外,個人的性別、年齡、個性,加上個人的心情,都會影響到聯想。」29

筆者在本創作畫面色彩呈現上,也主觀的將原來的色彩降低彩度,明度較為

明亮,色相也多用暖色系為主,主要是因在色彩學的角度來看,彩度降低會讓人

有較為穩重、老練的感受、色彩偏暖色系會讓人有活潑、積極、溫暖、喜悅等正

向愉悅的情緒;明度明亮則帶給人朝氣、較為明快的視覺感受。而這樣的目的是

29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中和市:視傳文化。頁 113。

Page 5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39

希望觀看者在觀看作品時,更能透過色彩的視覺刺激,感受到筆者想傳遞的家鄉

的溫暖。(葉美莉,2000)

色彩在台灣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觀與符號,色彩因觀者本身的生活經驗而產

生相同的情感共鳴,各種色彩在城市中混搭調合成屬於台灣的獨特色譜,用以傳

達情感、宗教、等各項特殊意涵,而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民,就色彩心理學的理

論來看,因為文化、教育、經驗雷同,因此對於色彩意象的感觸也會相近,也因

此當看到與生長經驗雷同的顏色,便產生了相同的色彩意象與情感連結。

(三)文字

早在商周時期,便有龜甲與獸骨上篆刻文字或符號的紀錄,當時多用來作為

問卜記載使用,稱作「甲骨文」30。而漢字在數千年的演變中,自圖像的意會,

發展至筆畫的結構,由複雜變為簡單,由象形變為象徵,這是中國文字與各國文

字不同之處。文字是語言符號的一種形態,透過古人的藝術創作思維,以點線的

不同組合,安排而構成變化多端的字體符號。(馮剛,2013)

文字在日常生活中是傳達情感及想法不可或缺的符號。通常文字的符號性僅

在表現個人情感,這部分指的是創作者在撰寫文字時,並無任何預設立場及目的,

文字的表現受到創作者的生命經驗與情感直接影響自然流露。

高尚仁在其著作《書法心理學》對於書蹟與書寫者的個性有所相關提出看法:

「人的個性雖有差異性但也有其獨特及持續的特性。我們在日常的說話、做

事、處世各個方面在在能表現與別人不同之處。寫字及書法作為表現性的文化技

能,在運作的過程和完成的書蹟裡,必也能反映書者個人個性的獨特面貌。」31

30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一四OO的文字,這些文字因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文

字,簡稱甲骨文。 31 高尚仁(1991)。書法心理學。台北市:東大圖書。頁 24。

Page 5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0

古人討論書蹟的時候常說「字如其人」,也就是對書寫所表現出的獨特個性。

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中,創作者透過學習及文獻探索,主觀且有目的性的創造

出具有某種符號情感意涵的文字字形,而非單純為了彰顯個人情感或是傳達字面

上的內容,普遍的商業設計字體則屬於此項。

柯志杰在其著作《字型散步》中,以(圖 20)提到台灣傳統商家的招牌字體:

「他們不一定有當代品牌概念,但商號的字體卻一點都不馬虎,體現傳統社

會相當重視的價值,例如誠信正直、童叟無欺。通常,這種精神會具象為正楷。

台灣人愛楷書,楷書在民間之普遍,讓他成為最有台灣味的字體。」32

圖 20 線條較粗結構緊密看起來有香味四溢的感覺

圖片來源:鄭開翔翻攝於柯志杰、蘇煒翔(2014)。字形散步-日常生活中的中文字形學。台北。臉譜。頁 37。

柯志杰在著作《字型散步》中以(圖 21)針對招牌常見的顏真卿體,做出解

釋:

「肥厚飽滿,下盤穩固,橫筆收尾有誇張的頓點,捺筆厚重而不過尖,傳統

上被認為是厚道、正派、寬容的表徵,是儒商精神的具象。」33

32 柯志杰、蘇煒翔(2014)。字形散步-日常生活中的中文字形學。台北:臉譜。頁 37。 33 同上註。頁 42。

Page 5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1

圖 21 象徵厚道正派的顏真卿體 圖片來源:鄭開翔翻攝於柯志杰、蘇煒翔(2014)。字形散步-日常生活中的中文字形學。

台北。臉譜。頁 42。

由此可見,文字除了傳達字面上的情感與意義之外,同時也透過符號化的方

式傳達背後的情感,也因此觀看者對於招牌的字型在每日的耳濡目染無形中將文

字的形態及結構儲存於腦中,當觀看到招牌上的文字,自然產生對於台灣的記憶

情感連結。

二、造形

筆者創作本創作時,看到眼前雜亂的景色會先以簡化的觀念將眼前雜亂的物

體去蕪存菁,僅專注在建築外形輪廓的轉折,以及解構後元素大小聚散的變化,

以此作為造形趣味的依據。本段希望從「藝術家的眼光切入」,透過學理依據探

討平凡又雜亂無章的街景是如何在藝術家眼中產生造形的美感。

世界上所有物體都有其「造形」,人體有高矮胖瘦,而建築也有方形、弧形,

從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圓形、方形、三角形,能夠組成各種複雜的造形,與室內

設計、建築、服裝設計、交通運輸…皆有關聯。而不管是平面或是立體,都在追

求美感的體現。(林崇宏,1998)

Page 5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2

林崇宏在其著作《設計原理》中對「造形」的詮釋:

「『造形』在廣義的詮釋乃是透過人類的視覺器官,將由外界所接受到的訊

息轉換成有意義的『形』」。34

王秀雄在其著作《美術心理學》中提到:

「繪畫是由許多小部分,如大小不同之形、色、方向與物肌(Texture)等造

形要素,構成一完整且有組織的畫面出來的。這就是說,畫面上不可能是同一造

形要素的反覆,而是由許多富於變化的部分,組織成有趣味的畫面來。」35

「自然之形象是千變萬化,呈現複雜之型態給我們,然而除去瑣碎不必要之

部分,則能把自然形象歸納成三種形態,即圓柱、圓錐以及球形,再用這三種形

態去構成,則能得到『簡潔之藝術作品』。」36

圖 22 屏東公裕街街屋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圖 23 筆者的眼光將其簡化成幾何圖形

圖片來源:鄭開翔製

34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台北市:金華科技圖書。頁 26。

35 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 創作,視覺與造形心理。高雄市:三信。頁 229。 36 同上註。頁 172。

Page 5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3

依上述可知,雜亂的自然形象,透過觀看者主觀的簡化,便可將城市中的建

築物件抽象化簡化成幾何圖形,視為一種純粹造形的組合(如圓柱、圓錐及球形),

如此便會發現複雜的物體是由數個幾何圖形拼湊而成,而這些造形透過一定的秩

序分解組合,大小、聚散、疏密、豎橫、反覆、秩序、律動⋯⋯等變化,便會構成

新的組合形式,產生畫面的趣味性(如圖 22、23)。

造形的構成基本元素為點、線、面,而點線面的構成元素各具有特徵,是探

討造形的最基本條件,透過秩序性的構圖和諧的將「形」放置在畫面中,表達作

品的生命力與精神。

孫建平在著作《大師的手稿》中解釋了簡化畫面再構成的過程:

「構成就是研究畫面點、線、面等幾何形態的運動組合,是指將既有的事物

或形態及其結構關係進行研究,並透過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感受和分析,對既有

事物或形態按照一定秩序和法則進行分解、組合,從而重新構成一種理想的事物

結構和形態的組合形式。」37

林崇宏在其著作《造形設計原理》中提到:

「點線面的構成組織中有其規律性的存在,有了規律性之後,就有一定遵循的法

則,就容易達到造形的目的。」38

點線面的特徵說明如下:

37 孫建平、康弘(2016)。大師的手稿。新北市:木馬文化。頁 292。 38 林崇宏(2005)。造形設計原理。永和市:視傳文化。頁 13。

Page 5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4

(一)點

幾何的點是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必須定義為無形的東西,若當做物質來想,

點就等於零,是最謹約的形,非常含蓄,是高度的沈默和言語的結合。點表示了

一個位置,沒有長度,是存在於兩條線的相遇之處或一條線的開始與終點。(林

崇宏,2005)

圖 24 點的變化 鄭開翔翻攝林崇宏(2005)。造形設計原理。永和市。視傳文化。頁 29。

(二)線

幾何線是看不見的東西,他是點移動的軌跡,是點的結果,是由於運動產生,

構成的主要特性為動感的現象,因為線有「力」的內在力量,是現有運動和力的

象徵性。一個線段的產生是在兩個定點時間的點集合,主要特性在表示造形平面

或體積邊緣的範圍區域。(林崇宏,2005)

圖 25 線的變化 鄭開翔翻攝林崇宏(2005)。造形設計原理。永和市。視傳文化。頁 32。

Page 5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5

(三)面

面是線的延伸,一般基面是由兩條水平線和兩條垂直線圍成,面有輪廓的形

式,構成特性有位置、形狀、及方向的要素,最主要的特性在於「範圍」,比點

和線更具有量感與生命力。(林崇宏,2005)

圖 26 面的變化 鄭開翔翻攝林崇宏(2005)。造形設計原理。永和市。視傳文化。頁 38。

點線面的構成千變萬化,運用各種元素的相互關係,透過構成的變化能夠產

生各種不同的視覺效果。

而畫面該如何在複雜中找出和諧與趣味感,除了靠藝術家敏銳的直覺之外,

透過學理的分析,則可由心理學家威爾特海馬(Max Wertheimer 1880-1943)所

建立的「群化原則」(Rule Of Grouping)分析得知,富有變化的畫面中,其中必

須有相同類似的因素,如此才能結合成有結構性的畫面,而不至於鬆散。而這種

共同性質的群化原則,使得畫面產生了緊湊力,做到了變化中求統一的效果。而

使畫面產生「變化中的和諧」,需建立在「類似的原則」上。「類似的原則」則是

指畫面中的色、形、大小、明度、方向以及速度等不同圖形中,若有類似性就容

易產生群化(統一),否則則會使畫面分離。(王秀雄,1975)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眼前的建築如此繁複,但透過筆者的眼光重新詮釋,卻

可以產生一種美的秩序。

Page 5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6

以下針對「群化原則」中所提要點中,摘要與本創作相關的要項,並佐圖解

釋之:

(一) 大小的類似

相同大小的物件或形狀,在視覺讓容易視為一群。

如(圖 27)中,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在視覺上會各自形成一群。又如(圖 28),

上方招牌的三個正方形、中間燈籠的三個橢圓形,以及下方門的三個長方形,也

各自成為一群,這樣大小類似的關係在畫面中形成了一種和諧安定感,而其中又

蘊藏著變化性。

圖 27 大小的類似示意圖

圖 28 鄭開翔 《宜蘭武營街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二) 形的類似

相同形狀的「形」,即使大小不同,在視覺上仍是容易被視為同一群。如(圖

29),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與圓形在視覺上容易被視為同一群。在(圖 30)中,相

同的長方形與右側招牌的菱形也容易被視為同一群。

重複性的造形雖會因群化作用產生安定感,但重複性過多則容易令人有呆板

的感覺,因此此類便可利用不同的「形」產生畫面變化性,同時不失協調。

Page 5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7

圖 29 形的類似示意圖

圖 30 鄭開翔 《屏東夜市大明五金》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三) 明度或色的類似

畫面中有大小不一或形狀散置時,相同明度或顏色可以使畫面獲得統一。如

(圖 31)中,藍色的圓形與橘色的圓形雖造形一樣,但因明度與色不同,因此會

被視為不同群。又如(圖 32),雖然原本的現場看似凌亂,但透過筆者主觀的調

整色系,分為 ABC 三區塊,A 區塊屬於藍色系,B區塊數於綠色系,而C區塊

則屬於橘色,各色系分別各有對應的色群,因此在雜亂的物件當中取得色彩呼應

與和諧,在和諧中又有變化。

圖 31 明度或色的類似示意圖

圖 32 鄭開翔 《高雄市南台路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Page 6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8

(四) 接近的原則

畫面中有同性質的東西,當距離相近的容易結合成一群,如(圖 33),形狀

相同相同但距離分散的圓形,其中距離相近的圓形容易被視為一群。看似雜亂的

違建,如(圖 34),透過接近原則的分析,可視為三個區塊,形成穩定的構圖。

圖 33 接近的原則示意圖

圖 34 鄭開翔 《台南新美街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五) 對稱

圖形在畫面中佔居類似的形狀或對稱位置時,亦可以使兩者產生聯繫

性,達到群化的作用。而此類的構圖適合呈現安寧、莊嚴、穩定的氣氛。

如(圖 35)所示,兩個圓形各佔據左右,形成對稱穩定的畫面。而(圖 36)

中,原本看似雜亂的招牌,卻因對稱的構圖形成一種安定的感覺。

Page 6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49

圖 35 對稱示意圖

圖 36 鄭開翔 《屏東小北百貨》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由以上範例可知,原本雜亂無章的街景包含了堆疊的招牌、顏色不一的元件,

但當經過藝術家重新解構再組合,再透過「群化原則」主觀的構圖與畫面經營,

便可從混亂的畫面中找到和諧性,從混亂中找出秩序的美感,達到「從變化中求

和諧,從穩定中變化」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人們驚覺藝術家能夠將凌亂的街景

化腐朽為神奇的原因。

第二節 感性層面

藝術家觀看事物的主觀常與常人不同,令人感到耐人尋味。本節針對藝術家

面對創作的感性層面做探討,並區分為「視覺經驗」以及「美化的眼光」二部分,

討論為何藝術家能將雜亂無章的街景蛻變成一張張動人的創作,其與眾不同點為

何。

一、視覺經驗

當個人行動更講求自由,城市交通運輸日益便捷,反而削弱群眾身體的活動

力與對環境的感覺,人際關係的糾結大為降低,群眾走在路上大多看著自己的手

機,與人的相處顯得退縮,逐漸冷漠,產生了大都市特有的疏離。在這樣多元文

Page 6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0

化的現代城市裡,我們感受身體的方式甚至比過去的世代要被動與冷漠的多。白

天運輸工具將人們匯集至市中心,到了夜晚再將群眾運離,人們彼此之間並未產

生廣泛的交流與接觸,絕大多數的建築造形華麗舒適,但除了工作與購物的需求,

無法留住群眾的關注(齊嵩齡,2015)

藝術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擁有更敏感的主觀感受力,而藝術家能夠透過眼睛

觀察到世界的美感,擁有所謂的視覺感性(Visual sensitivity),這並不是與生俱

來的天賦,必須靠後天的訓練。平常透過與我們朝夕相處的事物,不停地審視觀

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就是在增加對於各種視覺形式的經驗,而經驗的形成就是

不斷的與周遭的事物保持新鮮的接觸,唯有靠切身的實踐,才能開始有所「見」。

(Bates Lowry,1976。杜若洲譯)

就如同筆者自身經驗,過去因為生活步調太快,因此筆者對於週遭的環境常

視而不見,也無從發現細微的趣味。但當筆者開始接觸城市速寫之後,漸漸懂得

將注意力放在身邊尋常的事物中,觀察建築的細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段

過程便是一種學習。除了學習讓自己的觀察更為敏銳,同時也讓自己不斷的透過

繪畫與這世界保持接觸。

如同王琢在其著作《李可染畫論》摘錄了李可染對藝術家觀看世界為何與一

般人不同的看法:

「藝術家對於客觀事物的觀察應當高於一般人,比之一般人更具體,更深刻,

更有感情。樹,路過的人天天看,並不在意。一但經過藝術家的描繪,普普通通

的樹,就成了大家矚目的藝術品了。原因就在於藝術家心目中的樹,同普通人心

目中的樹,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不一樣。」39

39 王琢(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頁 56。

Page 6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1

在現今的社會,因為交通工具的改變與生活步調加速,使得人們的速度感改

變,漸漸習慣於越來越快速的生活模式。快速雖能夠加快完成一件事的時間與縮

減兩地之間通行的時間,卻可能失去過程中的感受。

蔣勳曾在其著作《天地有大美》一書中提到:

「當可以快,但你可以選擇慢的時候,這才是一個行的美學」。40

李清志在其著作《旅行的速度中》也提到放慢速度在旅行中的重要:

「試著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將發現人生中許多被忽略的風景!」41

放慢速度是一種生活態度,透過交通方式的改變進而改變觀看世界的方式,

搭乘汽車與騎乘自行車由於速度的不同,所觀察到的風景與細節必然不同。對筆

者來說,在一個城市中散步可以激發創作的靈感,在散步的過程當中,除了觀察

周邊的事物,同時也是在與自己的心靈反思與對話。

王琢在其著作《李可染畫論》提到只要放慢速度觀察,便能發現城市的細節:

「整座城市可處理的很單純又很含蓄。單純,不等於簡單。簡單往往忽視細

節,觀察不深入,深入觀察,房子也有性格。」42

能夠發現建築的細節很大的因素在於「深入觀察」,通行的速度若太快,能

觀察到的細節必然有限,快或慢的生活步調是一種個人的選擇,筆者希望透過本

研究讓觀者了解,透過行走的方式方能察覺到許多建築的趣味,並不全然因藝術

家才有對於美感的感知能力,只是多數人習慣了快速的步調,倘若能夠放慢速度

40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台北市:遠流。頁 240。

41 李清志(2014)。旅行的速度。台北市:大塊文化。頁 8。 42 王琢(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頁 74。

Page 6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2

去觀察,相信觀者同樣能夠察覺生活中的美感。

二、美化的眼光

常聽到觀畫者看著作品說:「藝術家的畫把世界變美了」。這是因為藝術家對

於眼前的事物,有著重新詮釋美化的能力,在自然中一般人認為「醜」的事物,

在藝術中卻可以變成「美」。

朴先桂在其著作《繪畫思想與造型理論》中提到藝術家觀看對象的不同:

「藝術家本身有兩種『視覺』,第一種是以平常的視覺來感覺對象的外形。

而第二種是以形而上的視覺來感覺對象物的內容。」43

當我們鑑賞藝術作品,或是看著眼前事物時,會產生感覺,再產生感情。感

情起於我們的心中,但我們似乎覺得這感情是對象物所有的。這無非是觀者將自

身的情感注入物體中,物體本身沒有生命與感情,經過感情的移入,使得物體似

乎有了生命,這叫做「感情移入」。(呂天明,1982)

因此面對一般人普遍認為醜的事物,在藝術家的眼裡可因移情的作用,產生

出形而上的視覺再透過繪畫的表現形式呈現。審美的活動是一種主觀的移情,藝

術家所關心的不是外物,而是感覺形象。當人們觀看外界事物時,所產生設身處

地的自我感情,會將無生命的建築或植物看成有生命的事物,而對其產生同情及

共鳴。(周鴻,1993)

當觀看者觀看一棟老屋或是破敗的建築,會產生美感的原因,除了建築的造

形、老舊痕跡、建材質感、建築元素樣式等外在的視覺感受之外,同時也有對於

建築的移情作用,也因此,當觀者面對雜亂不堪的破舊老屋才會因移情作用而產

43 朴先桂(1989)。繪畫思想與造型理論。永和市:北星。頁 11。

Page 6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3

生美感。會形成此建築樣式的背景,其中包含了自然環境、經濟、社會、思想等

因素,而這些與當地人民切身的文化活動所形成的建築結構,同樣的也會使觀者

產生符號式的移情作用。

美與醜的聯繫和區分,是一個複雜的美學問題,但即使在常識的層次上,我

們也常看到醜可以是另一種美。例如西施有一種美,張飛也有另一種美,西方藝

術中的達達主義、抽象藝術之類的抽象手法之於古典寫實技巧的對比,也是美醜

觀念的一大衝擊。(高爾泰,1993)

美、醜的觀念隨歷史時期或文化不同而變化,昨天不能接受之物,也許明天

可能被接受。例如巴黎艾非爾鐵塔在建造之初也遭受了巨大的批評。而被視為醜

的東西,在適當的脈絡下,可能有助整體的美。像電影 ET 的外星人,雖然長得

醜,但也讓許多人深深喜愛。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件事物,因觀看的角度不同、

後天所受的美感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得到的美醜判別也會有所不同。(安

柏托・艾可,2008)

然而,為什麼藝術家面對一般人認為「醜」的事物仍然可以將其美化,除了

移情的作用之外,另一個原因是藝術家能夠從「醜」的事物中,真實的提煉呈現

所見事物的性格。

羅丹在其口述的藝術論中認為,對於藝術家來說自然中所有事物都具有「性

格」,而一般認為「醜」的事物,往往比「美」的事物更能顯露出性格,是因為

其內在更能夠明顯的呈現出來。既然只有「性格」能夠造就藝術的美,所以越「醜」

的事物,在藝術中越是「美」。反而是沒有性格、毫不顯示真實的作品才是醜的。

(羅丹、葛賽爾,2003)

Page 6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4

何懷碩在其著作《苦澀的美感》中提到:

「藝術主要在於反映一定文化環境中之個人的心聲,這裡面包括了對歷史的

繼承與批評、對人生之新體認、對時代之批評、對未來的憧憬。...苦澀的美感

是以其深刻的體驗去激發觀賞者的心,以其沈痛去邀請觀賞者的共鳴。」44

由此可見,藝術的美在於「真實」,不論是真實的呈現表現物的內在或外在,

或是真實的面對藝術家自己創作初衷皆是,這也是藝術家面對創作時所應抱持的

態度。也因此,即使筆者所表現的對象物是破敗、頹圮的建築,反而卻因為對象

物的破敗使它產生了性格,而更能夠真實的呈現出其獨特性。

第三節 相關藝術家

藝術家在創作以及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從古今中外不同藝術家的風格技法

中萃取養分,而創作的過程中,也必然有其學習或受影響的相關藝術家,筆者也

不例外。

本節區分兩部分,分別介紹與筆者「觀看角度」以及「創作技法」相近之藝

術家,分別提出討論如下:

一、觀看角度部分:

在觀看角度部分,筆者所選擇的藝術家為康丁斯基、姚瑞中、李俊賢,其

觀看事物的觀點與精神與筆者有所相似之處,以下分別敘述之:

44 何懷碩(1998)。苦澀的美感。台北縣:立緒文化。頁 141。

Page 6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5

(一)瓦西里・康丁斯基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人稱抽象畫之父,一生對於去除

「物體」的外表形象而努力,並將幾何學的構成帶入抽象繪畫的領域,在現代化

的運動裡,康丁斯基是重要的人物之一。

康丁斯基的抽象畫以直角、鈍角、銳角、直線、曲線、圓圈等純粹的元素所

構成,點、線、面為構成造形的最基本要素。透過幾何元素的詮釋,不同的形狀

則可表示不同的情感,例如銳角象徵尖銳的感覺,而圓形則有圓滑的意味,簡單

的幾何構圖,也可賦予觀者不同的感受。而抽象主義畫家,則透過單純的塊面、

形狀、顏色,在畫面中相互堆疊撞擊,形成不同的造形呈現,並且透過畫面使觀

者產生不同的感受及想法。

在本創作中,筆者觀看城市的街景方式與康丁斯基雷同,主要也是將複雜的

物體簡化成單純的幾何造形,再重新組合構圖,捨去主觀不要的部分,構圖著重

於畫面的穩定性,以及多重的造形組合的趣味性。街屋的外觀看似混亂,但透過

這樣的解構之後,便會重新發現其造形趣味及美感。

圖 37 十三個長方形(Thirteen Rectangles)

1930 69.5x59.5cm 硬紙板・油彩 巴黎龐畢度中心國立現代藝術館 鄭開翔翻攝於黃春秀(1994)。康丁斯基-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市。國巨出版社。頁 121

Page 6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6

圖 38 柔軟的硬體(Soft Hard) 1927 33x41.5cm 畫布・油彩 私人收藏

鄭開翔翻攝於黃春秀(1994)。康丁斯基-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市。國巨出版社。頁 114

(二)姚瑞中

姚瑞中(1969-)台北人,1994 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大學美術系理論組,曾代

表台灣參加 1997 年威尼斯雙年展、2005 年橫濱三年展、2009 年亞太三年展、

2010 年台北雙年展聯動計劃、2012 上海雙年展,海內外聯展百餘次。

姚瑞中在其著作「台灣廢墟迷走」中,試圖以攝影集結台灣廢墟的美,同時

也反省台灣自我廢墟化的歷程。姚瑞中在實地踏查廢墟的過程中,除了看見廢墟

過去的風華之外,也反思更多背後蘊藏的意涵。沒有廢墟就沒有文明,就如同黑

暗與光明的存在,當我們習慣了眼前的文明世界,漫遊在城市邊緣找尋廢墟時就

如同在找尋過去的回憶,而城市快速在變化,這些廢墟存在在我們的身邊,卻又

不覺它的存在。(姚瑞中,2004)

筆者在找尋街屋的過程中,除了找尋房子的趣味感與歷史感,同時也是透過

這樣的過程與社會進一步接觸,實地觀察以往所忽略的另一個生活層面,人們容

易以自我為出發點思考,卻忘了這個社會中其實存在著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也存

在著各種問題,藉由這樣的過程,讓筆者反思並且學習關懷不同生活背景的住民,

Page 6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7

並且重新認識這個城市。筆者認為,這樣的常民生活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畫面,

也因此影響了筆者想要記錄這些街屋的樣貌。

圖 39 澎湖馬公市湖西鄉潭邊村

2003 鄭開翔翻攝於姚瑞中(2009)。台灣廢墟迷走。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頁 90。

圖 40 澎湖馬公市湖西鄉潭邊村

2003

鄭開翔翻攝於姚瑞中(2009)。台灣廢墟迷走。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頁 97。

(三)李俊賢

李俊賢(1957-)台灣麻豆人,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西畫組,紐約市立大

學藝術碩士。1984 年「神秘之行」個展、1998「從周處到賈爸」高雄市立美術館

創作論壇、1991~2000「台灣計畫」系列等諸多個展與聯展。出版有《歷史與歷

程:李俊賢作品集》、《台灣美術的南方觀點》等書。

Page 7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8

李俊賢在其著作《台灣計畫》中提到,當他在 1986 年到了紐約,發現紐約

是個族群豐富完整的城市,任何人都可以在紐約體會到各種類型的文化,也因此

有了與不同文化比對的機會。當處在台灣,面對身邊的事物都覺得相當自然,並

不覺得特別,但隨著與不同族群的人相處與理解,對於自身的台灣的文化卻開始

顯得鮮明,他在紐約得到了「台灣文化實在太特別」的結論。這樣的體會也促使

他返回台灣後開始用心的關心各種文化,並且將台灣文化加進了創作之中。(李

俊賢,2010)

筆者對此亦有所感,當筆者到國外旅遊繪畫時,對於國外的特殊建築,以及

市井小販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同時也反思,國外類似的建築或是生活一景,其

實台灣一點也不少,只是我們太習慣它的存在而忽略了。另外,筆者在經營自己

的網路粉絲專頁時也發現同樣的現象,雖然筆者的創作均是台灣常見的建築,當

分享到網路上時,國外的畫友卻對其感到相當強烈的興趣,由此可見,台灣的文

化確實有其迷人之處,身為這個土地的一份子,我們應該珍惜我們與眾不同的文

化特色,不應妄自菲薄。

圖 41 卓蘭一

2000 40x50cm 壓克力顏料、相片、油性麥克筆 藝術家自藏 鄭開翔翻攝於李俊賢、李思賢(2010)。台灣計畫:李俊賢。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頁 56。

Page 7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59

圖 42 卓蘭一 2000 40x50cm 壓克力顏料、相片、油性麥克筆 藝術家自藏

鄭開翔翻攝於李俊賢、李思賢(2010)。台灣計畫:李俊賢。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頁 57。

針對以上所述,列表分析各藝術家與筆者相同之處:

表 2 相關藝術家觀看角度分析表

相關藝術家觀看角度分析表

藝術家 觀看角度 與筆者相同之處

瓦西里・康丁斯基 認為物體是以直角、鈍

角、銳角、直線、曲線、

圓圈等純粹的元素所構

成。觀看事物時以點、

線、面為構成造形的最

基本要素。

將複雜的物體簡化成單純的

幾何造形,再重新組合構圖,

捨去主觀不要的部分,構圖

著重於畫面的穩定性,以及

多重的造型組合的趣味性。

姚瑞中 以攝影的方式,實地踏

查台灣各地廢墟,除了

看見廢墟過去的風華之

外,在過程中也反思更

多廢墟背後所蘊藏的意

涵。

筆者在找尋街屋的過程中,

除了找尋房子的趣味感與歷

史感,同時透過這樣的過程

與社會接觸,在頹圮的破屋

背後觀察以往所忽略的另一

個生活層面。

Page 7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0

李俊賢 李俊賢認為當處在台

灣,面對身邊的事物都

覺得相當自然,並不覺

得特別,但隨著出國與

不同族群的人相處與理

解,發現自身的台灣的

文化卻開始顯得鮮明與

特別。

當筆者到國外時會覺得國外

的事物相當新鮮,相對的,外

國人對於我們的事物也感到

好奇。本創作試圖描繪在地

的台灣街屋,欲使在地人產

生共鳴與反思,也使外國人

感到驚豔與好奇。

製表人:鄭開翔

依上表所述,本創作主要觀看的角度以幾何的方式將眼前事物解構再組合,

重新發現造形的美感,同時也希望透過創作的過程,實地踏查與社會連結,並透

過創作將眼前所見的常民風情與屬於台灣獨有的建築風貌記錄下來。

二、創作技法部分:

藝術家在創作與學習的過程中必然會涉獵多位藝術家的風格與技法,而後

慢慢累積去蕪存菁,最後開創出屬於自我的風格,以下針對創作技法部分,列

出謝明錩、張柏舟、林致維等三位藝術家,分析與本創作相同之處。

(一)謝明錩

謝明錩(1955-)為台灣知名水彩畫家,台北市大龍峒人。畢業自輔仁大學中

文系。曾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全國美展金龍獎、中華民國畫學會金爵獎等重要

大獎。出版有《水彩畫法的奧秘》此書在 1997 年獲得金鼎獎,現任台灣藝術大

學美術系副教授。

謝明錩的畫風有超越攝影的寫實效果,水份淋漓,明暗成大塊面的對比,堪

稱「大器」中具備「微觀」的驚人效果。1978 年投入以縫合、重疊技法為主的極

端寫實風格,進入「以畫載道」時期,以精細的手法描寫台灣農村的景色,各種

技法的使用,也使得畫面的質感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1986 年開始了「美麗與滄

Page 7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1

桑」時期,這也是他一生偏愛的藝術題材,這段時期他走遍了台灣與大陸地區的

偏遠鄉鎮,造訪摩洛哥、敘利亞等古文明,1996 年紀錄了日治初期消失的老舊建

築風景。(楊恩生,2012)

謝明錩作品中所蘊藏的懷古幽情,以及豐富的色彩、技法與意境,水彩技法

觀念相關著作,對於筆者在水彩的學習過程以及創作運用技法上,均有相當重要

的影響。

圖 43 憶海飛揚

2002 51x76cm

鄭開翔攝於謝明錩(2011)。水彩創作:觀念、技法與實作解析。台北市。雄獅。頁 18。

鳳山城隍廟

2005 51x76cm

鄭開翔攝於謝明錩(2011)。水彩創作:觀念、技法與實作解析。台北市。雄獅。頁 80。

Page 7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2

(二)張柏舟

張柏舟自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的職務退休後,便致力於推動城市速寫,

主要媒材以鋼筆為主,先以鋼筆完成線稿,再以水彩上色,畫風構圖頗有水墨構

圖趣味,主觀的忽略現實景物的透視,不拘泥於現場物體的透視關係,將眼前的

物體在畫面上重新構圖排列。張柏舟樂於推廣城市速寫,在不同的城市常能看到

他的身影,除了身體力行之外,也樂於分享技巧,鼓勵後進。

因為接觸城市速寫的關係,與張柏舟教授有多次一同走畫的經驗,張柏舟教

授的用筆線條墨韻層次多變,主要是將墨水另外分裝稀釋,稀釋過的淡墨裝進常

用筆內,當線條重複塗抹時便會產生墨色變化,最後完成上色後,再以濃墨強調

部分最暗的區塊。有時亦裝入不防水的彩色墨水,若控制得宜,在上色時,線條

會呈現些許的暈染效果。上色大膽,酣暢淋漓,重整體氣氛而不拘小節,畫面焦

點部分佐以色彩,配角部分則以單色呈現,用來凸顯主題,其畫風與創作精神,

深深的影響了筆者。

圖 44 屏東慈鳳宮 2018

圖片取自網路: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893409514114810&set=pcb.1893409570781471&type=3

&theater

Page 7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3

圖 45 台中香蕉新樂園

2018 圖片取自網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946823408773420&set=a.104100783045701.5238.10000

3373382689&type=3&theater

(三) 林致維

林致維出生於新竹,現職為工程師,因對藝術有深厚興趣,曾與簡忠威學習

繪畫,在經過自己的反芻實驗之後,找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因為本職為工程師,

因此戲稱自己為「二分之一的藝術蝦(家)」。林致維以感性對畫面做了主觀的詮

釋,同時又以及理性的思維經營畫面,畫面中的留白與色塊,相互呼應,使畫面

產生平衡,每一塊都做了細微的調整,缺一不可,就如同他的筆名「二分之一的

藝術蝦」一樣,同時存在著理性與感性。林致維創造獨特的技巧,最初以水彩顏

料畫在 Arches 熱壓水彩紙上,再以木棍刮出如同油畫的筆觸,豐富的肌理與質

感,使得林致維的水彩作品,有著相當厚重的份量。

因城市速寫熟識林致維,筆者最初接觸城市速寫時是以代針筆來繪製線稿,

在看了林致維介紹鋼筆媒材的文章後,便開始接觸了鋼筆。其作品構圖兩側有刻

意向外傾斜的變形,主要是為了使畫面產生變化性,以及製造廣角魚眼效果。另

外在畫面的安排上,十分講求畫面的平衡,這兩樣特色亦給予筆者相當大的啟發。

Page 7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4

圖 46 神農街的元宵節

2018

圖片取於網路:https://www.facebook.com/artshrimp/photos/a.423943097708085.1073741828.423924001043328/119

0522844383436/?type=3&theater

圖 47 三月的苦楝

2016 圖片取自網路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2058823987467357&set=a.372259332790506.107434.100

000193273705&type=3&theater

Page 7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5

針對以上所述,列表分析各藝術家與筆者相同之處:

表 3 相關藝術家創作技法分析表

相關藝術家創作技法分析表

藝術家 創作技法 與筆者相同之處

謝明錩 寫實效果,水份淋漓,色彩飽

滿,運用多種技法製造畫面質

感,注重明暗虛實關係,以精

細的手法描寫景色。

筆者在創作中嘗試運用各

種技法,製造街屋的質感,

運用飽滿的色彩,使平凡無

奇的街屋充滿了動人的顏

色。

張柏舟 以鋼筆繪製線稿,蘸以防水墨

水,墨水先行稀釋使線條有濃

淡之分。線稿畫完後再以水彩

上色,最後再以濃墨強調部分

最暗的區塊。

筆者的創作媒材及創作方

式與張柏舟雷同,均是以鋼

筆先行繪製線稿,再以水彩

上色。

林致維 以感性對畫面做主觀的詮釋,

同時又以理性的思維經營畫

面,畫面中的留白與色塊,相

互呼應,使畫面產生平衡。

畫面的安排上著重畫面的

平衡,在對稱的前提下,增

加畫面的變化性。

製表人:鄭開翔

由上表可知,筆者的創作深受上述三位藝術家影響,從早期學習階段受到

謝明錩技法的薰陶,近年接觸城市速寫後在運用鋼筆及技法上又以張柏舟為學

習對象,而林致維以感性的取捨景物及理性的處理畫面,也讓筆者產生很大的

共鳴,進而形成本創作的創作風格。

Page 7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6

第三章 台灣街屋創作詮釋

第三章主要針對筆者個人創作分節闡述「創作理念」、「主題與內涵」、「創作

媒材與技巧」、「表現形式」、「創作實踐」、「作品分析」。並將本創作類型區分為

「老屋的破舊歷史感」與「招牌的複雜多變性」兩種系列,共計創作 100 幅

26x26cm 獨立街屋樣貌的創作。

以下分為「創作理念」、「主題與內涵」、「創作媒材與技法」、「表現形式」、

「創作實踐」與「作品分析」等六個部分敘述。

第一節 創作理念

創作除了透過影像、造形、圖像的呈現之外,亦需倚賴文字或語言的描述、

整理、暗喻,形容等方式去傳達創作者希望表達的理念,而透過傳達的過程,能

使觀者與作品有更深的理解與感動,並藉由作品與作者個人心境及生活經驗連結,

觸碰作者內心希望傳達的事物。

陳立德在其著作《如何引導觀畫者的視線》中提到:

「世人的行為多半有感情上的原因,而為了滿足那個原因,人們常以思慮之

後的行動去滿足他」。45

同樣的,創作也是有其目的性才有所行動,目的小至僅為了個人在繪畫中所

得的喜悅,大至為了傳達形而上的哲學思想,不管哪種都具備了某些創作的目的。

45 陳立德(1997)。如何引導觀畫者的視線。中和市:新形象。頁 142。

Page 7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7

王秀雄在其著作《美術心理學》提到:

「美術家是透過視覺,與環繞他的自然、社會及時代發生關係,而以造形

語言表現他所見到的外界,同時敘述出它內部的感情與思想來。」46

因此同一個對象物在不同的藝術家眼中,因美感經驗、心理因素、靈感等創

作動機不同,最後成為作品的效果亦會不同,而創作題材與表現形式也必然與生

命經驗密不可分。

本節創作理念中,區分為「城市中的漫遊」、「個人在地情感提昇」、「刻畫建

築的生活感」三部分敘述之。

一、城市中的漫遊

由於筆者大多創作方式為城市速寫,因此有許多機會以「漫遊」的方式在一

個城市中放任自己「迷路」,如此一來往往有更多發現意外驚喜的可能性。

David DuChemin 在其著作《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中提到:

「沒有比走路漫遊時迷路,更能幫助你拍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相片。」47

這種漫遊散步式的創作方式過去有許多創作者做過,最著名的莫過於「亨利•

卡蒂爾-布雷松」48(Henri Cartier-Bresson)被稱為「漫遊者」的一種拍攝活動

46 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 創作,視覺與造型心理。高雄市:三信。頁 96。 47 沈昶甫(譯)(2010)。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原作者:David DuChemin)。台北

市:碁峯資訊。頁 166。 48 亨利·卡蒂爾-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又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 年 8 月 22

日-2004 年 8 月 3 日)是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學習繪畫,1930 年開始加入攝影創作,

1931 年廣泛遊歷各地,作品也開始在報紙、雜誌、書籍上陸續發表。偏愛黑白攝影,喜愛萊卡

135 旁軸相機與 50mm 標準鏡頭,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被譽

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他同時也是知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

創辦者。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人。

Page 8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8

(David DuChemin。2010)。

布雷松在拍攝作品時,會盡可能的放慢腳步,四處張望,尋找不預期的驚喜,

並且保持開闊的心情,雖時迎接即將發生的事情。雖然攝影與繪畫的表現形式有

差異,但面對眼前事物的感動以及找尋不預期題材的心情是雷同的。(Pierre

Assouline,2012。徐振鋒譯)

「班雅明」49(Walter Benjamin,1892-1940)口中的「漫遊者」把城市當作

居所,在城市一邊遊走一邊思考,其形象浪漫又虛幻,「漫遊者」對於城市文化

感興趣,身處於城市文明與擁擠人群中,卻與人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將自己抽

離以敏銳的眼光旁觀事物,以一種閒適、願意花上一整天時間、漫無目的的在街

上閒逛,細心觀看城市的變遷,書寫自我內化的感受,其漫遊的過程就是不斷的

反思和驗證。(林耿立,2016)

城市是人類生活的載體,是社會活動發生的現場,所謂的城市景觀除了磚瓦

堆砌的建築外貌之外也包括了生活於其中的人,每一道城市肌理,反映了人們構

想生活和社會的方式,獨特的城市文化及風格也隨之而生。(林耿立,2016)

例如台南市,有名的除了古蹟與小吃之外,更令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巷弄文

化」。曹婷婷在其著作《臺南巷弄文化》中提到何謂巷弄文化:

「巷弄文化,其實也就是生活中最尋常的生活經驗而自成一格的文化。巷仔

內,不盡然會有成街集市的聚落行為,卻可能是社會縮影,街頭巷尾構築一個庄

頭、社區的樣貌,潛藏的反而是細膩歷史紋理,常民生活的所謂片花、鬧中取靜

的世外桃源。」50

49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國哲學家、文化評論者、折衷主義思想家。 50 曹婷婷(2017)。臺南巷弄文化。台南市:南市文化局。頁 12。

Page 8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69

已故作家葉石濤在其著作《魁儡巷與關三姑》中也提到對巷弄的情感:

「唯一使我留戀的是那些綜合交錯,猶如一張網子一樣展開來的許許多多長

短不一的府城的巷子。⋯⋯我的回憶總是跟某一條巷子有關,因為大多數的歡樂和

哀傷都是在這樣的巷子裡打發的。」51

都市漫遊者通過視線的城市投射,個人化地佔有城市,產生意識,從而確立

自身的主體地位,在閒逛的過程中也把視覺消費成為自我認同和城市認同的重要

途徑。而城市體驗並非僅來自視覺,城市中的味道,與城市介面的觸感無法憑眼

睛囊括,因此視覺整合了其他感官作為先導感官,其他感覺才能物質的去捕捉味

道及觸摸城市介面。(嚴亞、董小玉、謝峰,2014)

當旅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地,探索城市的方式便容易變成「點對點」的交通運

輸方式,對於中間的過程往往不會留心觀察。但漫遊迷路的方式因為沒有明確的

目標,旅人對於所處城市感到陌生,面對事物的感受力相對提高,除了視覺觀看

到的事物之外,另外也包括了味覺及觸感的經驗,任何轉角皆有可能是驚喜。當

我們走進巷弄中,往往會被隱藏巷弄中的老屋、住家種植的花圃、蜿蜒的小巷感

到驚訝,我們不知道下個轉角會有什麼故事等著我們,每個時間點都有可能是旅

途的終點,或是新的旅程的開始。而當離開迷宮般的小巷後,便忘了如何再回到

這條小徑,頗有誤入桃花源之感。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段主要希望

觀者透過作品反思,我們生活周邊以往認為不起眼的房子,只要試著放慢速度細

心觀看,再運用一些想像力,其實處處充滿了美感。

51 葉石濤(2006)。葉石濤全集 3。高雄市:高雄市文化局。頁 409。

Page 8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0

二、個人在地情感提升

在城市速寫的創作歷程中,由於許多題材圍繞在街景,而筆者透過觀察與感

受,及創作當下與人的互動,加上後續相關的文獻彙整,漸漸地加深筆者對於台

灣這塊土地的認同感。

王琢在其著作《李可染畫論》中提到:

「藝術從生活來,藝術工作者不深入生活,就不可能創真正的藝術。」52

藝術的題材源自於自身生活,這是筆者創作始終抱持的初衷。開始街屋系列

的創作後,筆者嘗試在從小生長的屏東市巷弄中遊走,行走的方式有別於以往騎

機車的速度感,因此能觀看到更多鮮少注意的破屋,筆者發現其中有許多街屋藏

身不起眼的曲折小巷中,裡頭還居住著獨居老人,也有些屋子在筆者記錄完後不

預期的遭到拆除,讓筆者感到屏東正面臨著巨大且快速的變動。

圖 48 屏東北平路街屋拆除前

2017 年 8 月 12 日攝

圖片來源:鄭開翔

圖 49 屏東北平路街屋拆除後

2017 年 12 月 22 日攝

圖片來源:鄭開翔

這樣的情況也令人反思,當一個城市急速地在成長的時候,部分的經濟更加

的發達,但社會似乎卻常遺忘了這些住在巷弄中的老人,這當中也許也透露出某

52 王琢(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頁 63。

Page 8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1

種社會問題。另外,建設必然伴隨著破壞,在新建設的同時,許多老舊建築也面

臨拆除的命運,存與拆兩者權衡孰好孰壞,也值得深思。

早期許多畫家為了保持對藝術的感受力,經常出去旅行,讓自己接受更多新

的刺激。英國的風景畫家透納(William Turner)在六十年的藝術生涯,堅持每天

步行數十公里。藝術家要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要善於從周圍的事物找尋創作的

泉源。筆者取景時有許多城市是利用一至五天在當地旅行漫遊取景,這當中總是

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經驗,例如在澎湖發現因為風大的地理環境影響,所以招牌大

多緊貼在立面,較少突出在外;嘉義除了著名的阿里山景點外,車站前的錯綜複

雜的巷子中更藏著許多精彩有歷史痕跡的老屋、宜蘭有許多機車車頭裝著擋風鏡,

風鏡上還有加裝雨刷,這些觀看經驗都是非常珍貴的創作過程。

台灣過去經歷過許多國家的殖民統治,在建築樣式上自然會有許多文化堆疊

的痕跡,加上各個地方的氣候環境不一,造就前人因地制宜運用現地材料作為建

材。

沈祉杏在《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一書中解釋了住宅類形的形成因素:

「住宅類形的形成因素,不單只有社會文化條件,自然物理環境如當地的地

理地質、氣候以及所擁有的資源材料等先決條件,亦扮演重要角色,但也只有在

上述自然物理環境因素和其社會文化總體的共同發展下,住宅的形式才會完整。」

53

筆者在旅行的過程中觀看到這些多樣的建築樣貌,認為這些細節十分令人感

動,因此希望透過創作讓觀者注意台灣之美。

就身體經驗而言,此創作也讓筆者張開感知的觸角,讓心情處於如孩子探險

的狀態,到不同城市找尋感動。藝術家的敏銳比一般人更能夠深刻的在平凡中發

53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 1895-1945。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頁 25。

Page 8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2

現不平凡的特性,創作者對於身邊的事物也應該有種種的生活體驗,如此才能豐

富其創作素材。(施並錫,2010)

筆者特別喜歡老舊的市場與街道,在市場營業的時間往往能看到最在地的畫

面,十分熱鬧富有生命力,身體感受到當地的氣候與人群的擁擠,嗅覺感受到市

場裡的潮濕、漁獲生肉嗆鼻的味道,若能在散步疲憊之餘還能大啖一份在地小吃,

彷彿身心靈都得到了解放,這樣的身體經驗,加深了對筆者當地的情感認同。

當造訪國外不同城市時,面對該國的風俗、景色、服飾、建築美學,常會有

「比較」的心態,無論這個評斷是「好」或「壞」,都是基於觀者的主觀美感認

知,而用來作為比較的基準點往往是自己的故鄉「台灣」。這讓筆者反思,即使

離開這個土地到了不同的國度,感受著不同於以往的經驗,但身體經驗與文化認

同仍是深深的與母體相連,這也表示本土性是無法忽略及漠視的一個潛意識存在,

這也是筆者選擇創作與本土性相關創作原因之一。

李俊賢在其著作《台灣計畫》中提到:

「『台』應該是腳踏實土,站在台灣土地上,體受台灣的一切,然後面向未

來的。」54

藝術切忌矯揉、為賦新辭強說愁,筆者生長在這塊土地,與這塊土地息息相

關,無論是生活、語言、認知,很自然的形塑成「我」的模樣,對於土地的關心

加深了筆者創作的初衷。本段希望觀者在欣賞街屋的美麗之餘,也能夠開始重視

身邊的環境,在我們以往漠視或忽略的城市中,其實仍存在著許多被遺忘的社會

一角,也有許多房子在我們不經意中一棟棟的消逝,或許我們的能力無法對其改

變什麼,但至少開始學著珍惜,珍惜自己比部分的人優渥的生活,珍惜身邊美好

但可能稍縱即逝的事物。

54 李俊賢、李思賢(2010)。台灣計畫:李俊賢。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頁 11。

Page 8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3

三、刻畫建築的生活感

筆者過去並非建築專業科系畢業,卻因接觸城市速寫,開始對建築樣貌產生

興趣,也因為近年承租了日式建築的工作室,開始懂得去感受房子堆疊的歷史感

與生活感。

台灣的街景一直為人所詬病,認為雜亂無章,毫無美感,造成如此狀況的原

因有許多。台灣地狹人稠,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能夠表現建築之美,也沒有腹地

能夠讓觀者退後欣賞,因此建築往往成為了緊緊相連的街屋形式,能夠展現建築

之美的面積也只有臨街的建築立面。但因國人的美學涵養不足、對建築美學不重

視,以及居住過程的生活所需、與法令未能有效規範等種種因素下,便在唯一的

建築立面上加蓋了許多招牌或違建,如履薄冰的在不破壞建築整體結構的前提下,

慢慢的在建築上添加了各種元素,因此造成了台灣街景如此凌亂的原因。

這樣的畫面的確凌亂,令人汗顏,但是當筆者在城市漫遊時,反而會因這樣

的畫面所駐足。筆者不願去畫新穎的大樓,或是豪華的豪宅,卻對一般認為「醜」

的建築感到有趣與醉心,這是令筆者感到矛盾的地方。

因此筆者希望透過此創作,到台灣各地找尋有趣的街屋,在過程中爬梳腦中

紊亂的想法,筆者發現,原來這樣凌亂的房子會吸引筆者駐足,是因為房子本身

所產生的生活感,因為屋主居住的需求及個人美感,長久以來慢慢的在房子上加

注了許多元素,例如鐵皮、水塔、曬衣架、盆栽...,使房子慢慢產生了獨特性,

而這樣的生活感與獨特性使得生在台灣的我們產生視覺經驗上的共鳴,也使國外

的觀者產生特殊的視覺衝擊。有些老屋經過修繕後換然一新,除了建築樣式的美

之外,卻少了堆疊的生活感;經過建築師設計的建築,極簡而富有造形性,但對

於筆者來說,它就像一個巨型的藝術雕塑品,美麗卻孤高,使人無法接近。

筆者並不全然希望所有的街景都應該是凌亂無章,或是鼓吹群起效之,當筆

者到國外看到井然有序的城市規劃與建築依然會為之驚艷,本創作僅是希望既然

Page 8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4

我們無法短時間改變城市的美學,不如試著用畫筆找出其中的美感與趣味,新的

東西不盡然好,破舊的東西也不一定壞,其中趣味與美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第二節 主題與內涵

此創作不同於以往所見的作品,詮釋的主角並非觀光景點,或是光鮮亮麗的

豪宅,而是在你我周邊生活舉目可見的房子,這些房子用各種方式存在在城市的

角落中,有許多甚至是廢棄無人管理的房屋或是違建。以因此在取景時,筆者必

須身歷其境,主觀的在現場找尋有趣的街屋作為創作題材。

同樣熱愛速寫的畫家李欽賢曾在其著作《國民美學-美術域外手記》提出的

看法也與筆者相同:

「藝術家必須擁抱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土地的歷史認知,作為寫生的心理準備。

然後用心靈、用汗水,面對自然、面對景物,相互對話,彼此傾吐。」55

筆者近兩年致力於城市速寫的創作,其中有多數是針對家鄉屏東市的描繪,

碰巧這兩年屏東市有大幅度的變動,許多舊時的建設遭拆除改建,因此在創作的

過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城市劇烈的變動,當中有不捨、悲傷、疑惑、憤怒等等的複

雜情緒交織。

人的生活場域會因需要與否而產生構築行為進而構成都市,同時也會隨著大

環境變遷改變需求而產生新生或消失(賴伯威。2017)。

誠如筆者所說,此創作當中有部分的作品,在創作完成之後遭拆除或是改了

招牌換了面貌,因此這個創作除了美感的反思之外,還有重要的任務便是「紀錄」,

55 李欽賢(1996)。國民美學-美術域外手記。台北市:草根。頁 7。

Page 8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5

這也是筆者選擇以較客觀的寫實方式紀錄的主因,希望透過作品可以記錄當下的

建築樣貌,這些建築樣貌不一定是刻板中的美麗建築,有更多是雜亂的違建,但

這些都能提供觀者反思的空間。

筆者並非想透過作品呼籲觀者大力保存這些老舊房屋,也並非想歌頌破敗的

房子或是雜亂的招牌有多美,而是希望透過創作,試圖在一般人認為不美的城市

中,找尋美感趣味,甚至是一種自嘲的心態,認為既然無法快速改變城市的美感,

那不如用筆者的畫筆去美化他,用一種主觀的美感去選定目標,並以客觀的繪畫

方式紀錄。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此創作主要以「水彩」56技法應用為主。水彩技法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渲染

法、重疊法、縫合法、平塗法、乾擦法、甩點法,拓印法⋯⋯等,甚而能夠融合各

種水彩輔助劑、蠟、酒精等特殊溶劑做出不同的質感與層次肌理,視覺效果時而

暢淋漓,時而重如泰山,技法的運用可說是變化多端,令人著迷,是許多古今大

師窮其一生鑽研樂此不疲的媒材。

此節針對「媒材運用」、「表現技法」兩部份做說明。

一、媒材運用

不同的媒材均有其獨特性及優缺點,同樣的也會明顯的影響作品的表現形式

及樣貌,藝術家應多方試驗找出較適合現階段創作的媒材,同時也應透過大量的

練習了解工具的特性。

56 水彩(Water color),指利用瀰散在阿拉伯膠(gum arabic)溶劑內的顏料來作畫的技法:或

指利用此技法所創作的藝術品,亦指在這種作畫技法中所使用的顏料

Page 8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6

工具和材料和一個人的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無論是初學者或是成熟的

藝術家,對材料都有不可言說的熱情,正是對於材料長期的研究,才使得他們不

斷的創造新的藝術效果,並且發現新的自我。畫家應確立自己的材料意識,為了

自己的表現意圖,就必須在材料使用方面下功夫。(孫建平、康弘,2016)

(一)水彩

水彩畫的起源可追朔到史前時代的洞穴繪畫,用土壤或炭調和水在洞穴繪上

動物等生活紀錄;西元四千年前埃及畫家以水彩畫裝飾墳墓內部;西元兩千年前

埃及墳墓的書中有水彩畫的紀錄。(李焜培。1980)

直至 17 世紀荷蘭已將水彩畫視為完整的作品出售,題材也從宗教古典轉至

描繪風景及農村;18 世紀末則是在英國發展成獨特的繪畫。而今的水彩運用,由

於媒材及畫具的多樣化,與水彩媒材做複合式的結合,水彩畫的界線逐漸不易劃

分。(楊恩生。1985)

·

筆者在大學時期也曾嘗試油畫及水墨媒材創作,油畫色彩有厚重感,水墨在

宣紙上可做出特殊皴法及暈染效果,但在多樣媒材嘗試的結果下,最後選擇了以

水彩作為主要創作媒材,原因如下:

色彩特性

水彩的特性在於色彩的透明性,以及顏料在水份中流動、暈染所造成的效果,

不同的水份與乾濕程度,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色彩效果,這使筆者醉心於鑽研水彩

技法的水分控制。另外筆者在此創作中希望呈現出溫暖的光影及色彩,因此認為

水彩的色彩特性十分適合。

Page 8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7

便利性

水彩的繪畫方式普遍較為便利,與油畫所需畫具相較之下體積更小,收納也

較為容易不佔空間。加上筆者近幾年多數創作為城市速寫,水彩用具的輕便與易

清洗優點,自然成為筆者考量的要素之一。

易乾性

水彩主要的調和劑為水,水較於油畫的調和劑亞麻仁油與松節油乾燥的速度

較快,而再本創作中,易乾性也是重要的一環,本系列作品共計 100 張,若以乾

燥的速度來考量,水彩是較為適合的媒材。

因此,綜合以上三點,筆者選擇了水彩作為此創作主要的媒材。

(二)鋼筆

在線條呈現的部分,筆者選用俗稱「書法尖」57的書法鋼筆,此類形鋼筆特

性為筆頭比正常的鋼筆彎曲(如圖 50),這類型的筆尖隨著使用者熟練的手腕控

制可畫出變化大的線條(如圖 51),類似水墨畫中毛筆所繪的線條,近年在台灣

Urban Sketchers 的創作者中,有許多畫家皆偏好此媒材。

而一般常用的原子筆、代針筆或簽字筆其主要特性是畫出粗細一致的線條,

若要增加線條變化性則需依靠重複的描繪增加線條數量及粗細,與筆者希望呈現

的線條感不符合,因此未列入選擇。

57 原理是將鋼筆的直尖折彎後,增加書寫時墨線的粗細差別,像是寫歌德體的美工尖日本的長

刀研,或是中國量產的研磨尖,都是透過特殊尖頭得以創造更多變化,也因此可書寫出充滿勁

道且極具個人風格的類書法字。

Page 9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8

圖 50 略為向外彎曲的筆尖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圖 51 手腕的控制可改變線條變化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由於創作方式為先描繪線稿之後,再行上色,鋼筆線稿需有防水的特性,因

此墨水特別選用「德國 Rohrer & Klingner 檔案墨水」,此款防水墨水為超微粒子

製成的碳素墨水,具有出色的耐光性和防水性,適合長期保存,不堵筆且出墨順

暢,能夠避免上色後造成線條暈開的狀況,確保水彩色彩純淨。筆者將墨水另外

分罐,再以約 10:1(水:墨)的比例將墨水稀釋,目的是希望線條不要過黑,搶

了色彩的風采,另外,稀釋過的墨水經過多次塗抹可以產生不同的墨韻層次,這

樣的效果比較符合筆者追求的層次感。

(三)水彩紙

水彩紙一般會區分粗紋及細紋兩種以上的紙張紋路,依使用者的習慣需求選

用,粗紋畫紙在作畫時,顏料較易深入紙張凹凸面,色彩的呈現較佳,而細紋紙

張則較能夠處理纖細的畫面。(國家藝術叢書編譯組,2008。)

另外,在紙張對於鋼筆線條的呈現影響方面,鋼筆在粗紋的紙上不易畫出流

暢的線條,但易產生苦澀的乾擦或飛白的筆觸,若在細紋的紙上則可呈現流暢出

墨平均的線條。

Page 9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79

厚磅數的紙張能夠承受畫筆重複擦拭甚至小刀的刮擦,接受水分的暈染也不

易起皺,相對的,若厚度較薄的紙張在水彩染色後會產生起皺的現象,對於繪畫

過程以及之後收藏都十分不利。

此創作水彩紙的紙選用「300g/m2」58中粗紋的寶虹水彩紙,此紙張略有粗紋,

在上色上有不錯的色彩呈現,也適合鋼筆在紙上畫出略有乾擦飛白效果的線條,

增加線條變化性。

二、表現技法

技法與筆觸的變化,就如同音樂中有不同的節奏快慢強弱,繪畫中不同的明

暗面可以構成不同的物體,而音樂裡音階的高低則可混合成感人的和弦。(陳立

德,1997)

而繪畫亦可利用技法的不同與筆觸的多樣性,傳達創作者的情緒,以及透過

豐富的繪畫語彙使畫面更有層次與可看性。

線條的表現力直接產生於筆法,中國繪畫講「骨法用筆」59,西方繪畫講筆

觸效果。不同材料及構造的筆能產生不同的效果。而不同的運筆方式,如勾、點、

描、刮...,以及用筆的寬窄、疏密、枯潤...。使線條可以表現被繪物體的動靜變

化,同時也可以表現畫家的情感和風格。(王林,1993)

龐均在其著作《油畫技法哲學》中也提到筆觸的特殊性:

「筆觸是難以傳授和不能做作的技巧,它是一種感情衝動所產生的趣味。60」

58 代表該類紙張每一令(500 張)標準尺寸畫紙的重量。 59 出自於南朝謝赫所著《古畫品錄》中提到對於繪畫六法的理論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

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而“骨法”源自於古代面相術,指人的骨體相貌。

而六法中將“骨法”與“用筆”相關聯,說明了中國繪畫與書法的密切相關,以及線條是造型

的基礎。 60 龐均(2002)。油畫技法哲學。台北市:藝術家。頁 51。

Page 9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0

由此可知,豐富且富含情感的筆觸,會牽動作品所帶給觀者的情緒表現。

水彩與其他媒材不同之處在於無法塗改,即使是用砂紙破壞紙張刮除重畫,抑或

以不透明水彩厚疊覆蓋,都無法還原最初水彩的透明感。

朴先桂在其著作《繪畫思想與造型理論》提到水彩畫的特性:

「水彩畫之價值在於透明感,若欲呈現其透明感就不能不依其特性」。61

這也是許多初學者會遇到的困難,水彩不像油畫或壓克力可以遮蓋或刮去,

也不像色鉛筆或粉彩有擦去的機會,因此創作之前對於技法的了解與練習,是相

當重要的一環。

使用技法部分,就筆者此創作中較常使用的技法做介紹:

1. 渲染法

先用水打濕紙面,以較充足的水量進行,兩色

交疊均在紙面濕潤的狀態下進行,也稱為「濕

中濕」技法,色彩的交界較為柔和且不確定,

適合呈現較朦朧、遠方的畫面,或是柔軟的質

感與酣暢淋漓的色彩流動,然因水分控制較

困難,需多次的練習。筆者通常使用在一開始

畫面的初染,以渲染法鋪上漂亮透明的底色,

而後再以重疊法等技法增加層次。

圖 52 渲染法示意圖

61 朴先桂(1989)。繪畫思想與造型理論。永和市:北星。頁 115。

Page 9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1

2. 縫合法

以較小色塊的方式,未待第一筆顏色乾燥,隨

即畫上另一種顏色,兩者銜接之處可微妙的

留下白縫,此畫法不先以水濕潤紙張,可保留

較高的原有色彩飽和度與透明感,水分控制

較為不易,是較為困難的技法。

圖 53 縫合法示意圖

3. 重疊法

重疊法是水彩技法中最為普遍的技法,主要

的方式為由亮到暗、由淺至深,待底色乾後再

逐次疊上顏色,是一種失敗率較低的方式,畫

者可逐次增加色彩及層次的豐富性。然為了

保持顏色透明亮麗,用筆需肯定,不宜重疊過

多層,避免畫面混濁。

圖 54 重疊法示意圖

4. 甩點法

使用畫筆以敲擊的方式,或以手指將筆尖的

顏色彈濺在紙面,目的在於製造跳躍生動大

小不一的點狀筆觸,仿製乾燥砂質或是細小

陰影的質感,增加畫面趣味性與節奏感。畫筆

則使用較有彈性的筆毛或是以牙刷取代,彈

濺的效果較佳。

圖 55 甩點法示意圖

Page 9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2

5. 乾擦法

較常使用在畫面已做完渲染法或重疊法之後

所做的細節處理,使用含水量很少的畫筆,在

紙面以中鋒側刷乾擦出破碎的筆觸,目的在

於營造乾燥堅硬的質感,用紙若能選用粗紋

為優,呈現乾擦效果較佳,畫筆則可使用山馬

筆,或是較粗硬的筆毛,可作出不同的筆觸。

筆者在老舊的牆面或樹木常使用此技法加強

畫面肌理及層次。

圖 56 乾擦法示意圖

6. 塗蠟法

以白色蠟燭在粗紋紙面不均勻的輕輕摩擦,

上色後因蠟的覆蓋,使得著色不均,造成破碎

及斑剝的質感,效果類似留白膠,不同之處在

於使用後無法除去。筆者在畫面中的老舊招

牌以及乾枯質感的細小亮面常使用此方法。

圖 57 塗蠟法示意圖

第四節 表現形式

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試圖找尋新的表現形式或媒材,形式不同可以樹立

個人風格、傳遞藝術家創作理念。創作源自於個人記憶及經驗,作品的背後必然

有其產生的原因。

以本創作為例,筆者在 2014 年 2 月 21 日造訪台南市,在小巷中漫遊時行經

忠孝街,被眼前一棟老屋的造形震懾(如圖 58),老屋的外觀同時存在了許多建

築元素,有鐵皮、紅磚、鐵網、植物、小廟、機車與水塔,看似互不相關,堆疊

之後卻又產生特殊的趣味,與兩旁的屋子大異其趣,特立獨行,這樣多重元素的

Page 9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3

組合彷彿有種「達達派」62的拼貼趣味,因此當時便畫下了黑白的線稿(如圖 59),

畫面主角只著重在老屋主體,主觀的捨去周遭的環境物體,而這樣的速寫線稿也

為本創作發想做了伏筆。

圖 58 台南忠孝街老屋 2014 年 2 月 21 日攝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圖 59 台南忠孝街老屋 2014 年 2 月 22 日繪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以下針對畫面的表現形式部分,媒材以水彩技法為主,畫面的經營區分為「視

點」、「獨立物體」、「不對稱」、「平衡」等四個項目做說明:

一、視點

透視是利用形體關係和色彩變化來表現對象間的距離,造成觀者對於深度的

幻覺。形體關係的表現,在於近大遠小的表現法,距離觀者較近的物體較大,反

62 達達派為 1916 年於瑞士興起的一個繪畫、雕刻、文學上的革命運動,由於當時見證了戰爭的

破壞,產生虛無主義哲學思想,所以對社會的墮落極度嘲諷,其繪畫作品最大的特徵是採用“貼

裱”(Collage)的作畫技法,在畫面上裱貼印刷畫片等物體。

Page 9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4

之,較遠距離的物體較小;色彩關係則表現在物體因空氣及空氣自身的色調阻隔,

造成越遠處的物像越模糊越簡略。(王林,1993)

視點水平線在畫面上的位置,可影響整張圖的感受,而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

個性的人常有不同的視覺習慣,例如台灣人與西方人身高的差異,自然彼此的視

覺習慣就會不同,而畫面的視點不同亦會造成觀者不同的觀看感受,例如視點為

仰角,則容易產生莊嚴、偉大、壓迫感。視點若為俯視,則容易產生上對下的觀

看感受。(陳立德,1997)

筆者在取景時採「平視」的視點角度,是為了符合觀畫者的共同視覺習慣,

使觀畫者在觀看時有親切與貼近個人生命經驗的感受。但鏡頭本身有廣角的變形

效果,當面對較高的樓層時會造成相片中物體呈現上方較窄、下方較寬的透視變

形(如圖 60),然本創作為了盡量呈現現場感,因此主觀的減弱相片上下透視變

形與前後景深拉遠的狀況(如圖 61)。

圖 60 相片會呈現較誇張的透視變形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圖 61 鄭開翔 創作主觀消減相片透視強度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Page 9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5

二、獨立物體

龐均在其著作《油畫技法哲學》中提到中國的藝術家利用空與虛的構圖,達

到充分的自由和激發靈感,並說:

「禪的意念認為:空間雖然是空的,但絕非一無所有,一切生命都是從『空』

而來」。63

因此,雖然只畫了一棟屋子,但畫面旁的留白可以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

David DuChemin 也在其著作《攝影眼》中提到,吸引觀看者目光的條件中,單

一物體會優於群體。而留白同時也有聚焦的效果,若將畫面畫滿,就如同(圖 62)

報紙廣告中密密麻麻的文字形成了一片「灰」,和周圍的字分辨不出來,反之,

適度留下白邊的廣告,卻有襯托主題的作用,顯得明顯。

本創作將重點著重在屋子的描繪,不記錄周邊的環境,目的在於記錄街屋造

形的趣味,而非記錄當下時空的「事件」,讓觀者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不描繪環

境,亦表示屋子只是一個形象與符號,捨去地名,他可能出現在台灣任何地方。

圖 62 密密麻麻的字形成了一片灰

圖片來源:翻攝於王秀雄美術心理學一書,頁 150。

63 龐均(2002)。油畫技法哲學。台北市:藝術家。頁 28。

Page 9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6

三、不對稱

在《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中對於「不對稱」(Asymmetry)的解釋為:

「指藝術品中缺乏確實的對稱。在繪畫和雕塑當中,為達寫實目的會使用不

對稱構圖,尤其在表現人想或人體時,經常要檢查臉孔或身體兩面是否完全相等。

藝術家使用不對稱構圖是基於美感的考量,因為完全平衡相等的兩邊通常會使畫

面產生枯燥嚴肅的感覺。」64

為了避免畫面產生枯燥嚴肅之感,筆者在構圖上做了些許的巧思。在畫

面的構成,雖乍看之下有對稱的感覺,但在細微之處卻有所差異,目的在「從

穩定中求變化」,如(圖 63)紅線圈選之處明顯可看到兩側不同之處,不論

在物體的高低、元素皆有變化,左邊的範圍有紅色的招牌、寫著洗衣二字的

招牌與盆栽。而右側除了招牌之外還有排氣管與旗幟,這樣微妙的變化可以

增加畫面的趣味以及可看性,令人耐人尋味。

圖 63 鄭開翔 《嘉義光彩街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

多數街屋作品以正面的取景並紀錄整棟樓的方式構圖(如圖 64),但本創作

64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2005)。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原作者:梅耶)。台北市:貓頭鷹。頁

32。

Page 9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7

共計有 100 幅作品,為了作品系列整體的變化與趣味,部分作品構圖加入了側面

約 45 度角的角度,主觀的刪減上方重複性高的樓層,著眼於街屋最具趣味與個

性的店面與招牌做描繪(如圖 65)。

圖 64 鄭開翔 正面的取景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圖 65 鄭開翔 45 度角構圖增加趣味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四、平衡

畫面之構成中,平衡是在構圖前主要要做到的要項之一,平衡乃是指畫面有

良好的配置,使畫面中的形、方向及位置等要素都安排得很適當,絲毫不能移動。

當人們看到不平衡的事物時,會產生不安焦慮、失去均衡的心理現象,因此達到

畫面的平衡與穩定,能引起觀賞者之共鳴。(王秀雄,1975)

本創作中,畫面構圖的平衡是筆者相當重視的一環,拍攝的資料相片在創作

時,會依畫面的平衡需求做部分的取捨,往往畫面中一個單純的物件或線條,可

能都會影響整體的平衡感受。主要分為四種構圖以求畫面平衡。

Page 10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8

1.正三角形構圖

2.不等邊三角形構圖

圖 66 鄭開翔 《嘉義和平路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圖 67 鄭開翔 《台南忠孝街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3.四方形構圖

4.Z字型構圖

圖 68 鄭開翔 《台南新美街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圖 69 鄭開翔 《霧峰吉峰路街屋》

2017 水彩紙本 26x26cm2

這四種構圖在畫面上看來最為穩定,而畫面中細小的物件,如路障、盆栽或

是筆者選擇簽名的位置,都在畫面中擔任了平衡畫面的角色。

第五節 創作實踐

此創作計畫主要針對筆者在旅程中所見認為有趣的街屋,拍照取景再搭配現

場速寫草稿作為創作素材,共創作 100 幅 26x26cm 獨立街屋樣貌的作品,類型

區分為「老屋的破舊歷史感」與「招牌的複雜多變性」兩種系列,每系列各包含

50 幅作品。

Page 10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89

創作實踐依序分為「參考資料收整」、「創作實踐」、「反思及紀錄」三部分闡

述。

一、參考資料收整

本次創作方式主要以旅行的方式親至現場感受,在無預期及事先計畫的狀況

下,以藝術家個人美感去發掘城市的美感,旨在告訴觀者,不只有藝術家能看見

生活中的趣味,其實只要用心感受,自然處處是美景。

因此筆者出發至一個城市前,並未先設定至何處景點,僅先行蒐整文獻及網

路資料,或在速寫本筆記或繪製地圖(如圖 70),對該地區的風俗民情及生活聚

落型態做初步的認識,待至現場面對未知的環境時,人對環境的敏感度提高,自

然會發現各種趣味,再者,對該地區先行了解後,在城市漫遊時亦會有「尋寶」

的趣味,旅途過程中同時也以現場寫生方式,加深對該地的情感連結。(如圖 71)

王琢在其著作《李可染畫論》中也提到生活對於藝術家創作的重要: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生活是第一位的。寫生是畫家奔向生活,豐富生

活感受,積累創作經驗,吸取創作源泉的重要一環」。65

由此可見,透過旅行及現場的速寫草稿,對於創作能有更深的情感,而不只

是單純對著相片摹寫。

65 王琢(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頁 54。

Page 10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0

圖 70 鄭開翔《嘉義小旅行地圖》

2017 21.3x29.5cm

圖 71 鄭開翔《新竹東門市場速寫一景》

2017 21.3x29.5cm

拍照取景及對象選定也是構圖及創作的一環,因此筆者堅持親自至現場拍照,

取景的角度以平視為主,以較客觀的角度詮釋作品,目的在於使畫面更符合觀者

的視覺經驗,產生親切貼近生命的感受。

攝影術發明以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運用攝影收集素材,使得包括安格爾在

內的藝術家擔心繪畫藝術將衰亡於攝影術的興盛。但米勒認為「相片只能幫助藝

術家認識自然,並不能代替對自然的觀察」。馬蒂斯也認為「準確不等於真實」,

馬諦斯在創作時不避諱使用攝影技術,但他並不是描摹相片,而是強調對象的堅

實結構,並非表面的視覺效果。(孫建平、康弘,2016)

Page 10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1

圖 72 馬諦斯 站著的裸體(Standing Nude)參考相片與作品對照圖 畫布、油彩

鄭開翔翻攝於孫建平、康弘(2016)。大師的手稿。新北市。木馬文化。頁 366。

若全然的對資料相片摹寫,呈現出來的作品便會缺少藝術主觀性,同時由於

相機鏡頭通常有廣角變形的內建功能,全然的依照相片摹寫會造成畫面透視過度

變形的缺點。為了消弭此缺點,筆者在現場取材過程中,亦會以速寫草稿,概略

繪下現場接近肉眼所視的透視感,搭配相片參考完成創作。

圖 73 鄭開翔《嘉義和平路街屋速寫草稿》

Page 10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2

圖 74 鄭開翔《霧峰市場雨傘批發速寫草稿》

二、創作實踐

作品規格以 26x26cm 的寶虹水彩紙本為主,由於筆者的構圖大多為正面取

景,因此選用正方形尺寸的水彩紙,創作的流程概略如下:

1. 現場取景

取景時以正面取景為主,視角

以平視為主,取景時便已先考

慮將會作為之後繪畫的依據,

拍照等同於構圖的一環,同時

在現場繪製速寫草稿,用來輔

助未來的創作構圖需要。 圖 75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一取景

2017

圖片來源:鄭開翔攝

Page 10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3

2. 構圖

主觀刪減不要的部分,圖中黑

白的部分為筆者眼中主觀刪

減的部分,彩色部分是筆者選

擇要留下的部分。

圖 76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二構圖 2017

圖片來源:鄭開翔

3. 線稿

以鋼筆完成線稿,在構圖時,

對原資料做主觀的調整,不完

全依照相片複製,構圖主要以

左右不完全對稱、畫面構圖平

衡為考慮。

圖 77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三線稿 2017 26x26cm

圖片來源:鄭開翔

4. 上色

以水彩技法上色,風格以寫實

為主,著重刻畫對象的肌理與

質感,強調光影呈現與色彩的

鮮明,顏色以暖色調為主。

圖 78 澎湖菓葉村街屋步驟四上色 2017 26x26cm

圖片來源:鄭開翔

Page 10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4

三、反思及紀錄

創作的過程亦是創作的重要環節,在結束一個城市的旅途後,除了完成

數件街屋作品之外,也會以旅程中的經歷及感受撰文,並輔以旅程中所拍攝

的相片繪圖撰寫遊記,加深對於創作過程的感受。

圖 79 鄭開翔 《澎湖遊記 DAY3-1》 2017 水彩紙本 22.6x15cm

圖 80 鄭開翔 《澎湖遊記 DAY3-2》 2017 水彩紙本 22.6x15cm

Page 10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5

圖 81 鄭開翔 《台北到桃園火車上速寫》

2017 水彩紙本 21.3x29.5cm

Page 10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6

第六節 作品分析

本創作作品共計 100 幅,類型區分為「老屋的破舊歷史感」與「招牌的複雜

多變性」兩種系列,每系列各包含 50 幅作品。以下針對兩系列作分析。

一、 老屋的破舊歷史感系列

作品名稱:老屋的破舊歷史感系列

創作年代:2017 年

作品尺寸:26x26cm,共 50 幅

創作媒材:鋼筆、水彩、水彩紙

創作思維:

此系列主要希望捕捉老舊建築的破舊質感,老舊建築的立面上有著因長時間

風化或是雨淋造成的自然剝落,會產生多樣的色彩層次,本系列取景的街屋樣貌

包括「具有特殊建築紋理的老舊建築」以及「頹圮的破屋違建」。

畫中的老舊建築被加蓋了現代的帆布遮雨棚、鐵架或招牌,新舊交融衝突的

畫面產生一種時代反差的趣味。破屋違建在現場看來殘破醜陋不堪,但因建築有

許多的元素錯落堆疊其中,例如生鏽的鐵皮也會形成藍色與橘色對比色的色彩變

化,倒塌的木頭或鋼樑會形成視覺上交錯的動線,有直有豎,再加上攀爬在屋子

上的植物或是纏繞的電線所產生的線條動態美感,一抹綠色與曲線的造形柔化了

堅硬的建築線條,這樣的變化性便產生了美感。

表現形式:

本系列希望透過筆者的觀察,將複雜的畫面解構再重新組合,從不對稱中取

得平衡的構圖,重新詮釋破舊的美感。因此在技法上特別著重於質感的呈現,構

Page 10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7

圖上則置重點於街屋的樣貌,僅描繪獨立的街屋,而不記錄街屋本體與周邊環境

的關係,讓觀者增加更多的想像空間,並且主觀的增刪現場街屋的元素,以構圖

平衡為首要,同時顧及兩側的造形變化。

精神意涵:

老舊建築上美麗的建築工法,與現代粗糙的建築元素不相容的被硬軋在一起,

筆者試圖在這樣衝突的元素中找到和諧的美感,其背後也透露出國人普遍對於建

築藝術的不重視。而老舊建築上獨特的建築元素,透露出時代的背景,就像傳述

著故事與觀者產生情感連結。

另外在頹圮的破屋違建部分,路邊搭建的違建或是已經頹倒無人居住的破屋,

雖然現場看來殘破不堪,但在筆者的詮釋下讓他顯現出光彩,但當觀者在欣賞的

同時,應反思會形成這樣殘破的街屋,其背後可能蘊藏著許多社會問題,例如整

體經濟景氣不好,房屋出售無人購買;老屋產權分配問題,造成老屋日漸損壞卻

無人願意出手修復;某些破敗的房舍中仍住著死守家園或獨居的老人,這些隱藏

在背後的社會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表 4 老屋的破舊歷史感系列作品表

《花蓮市明心街街屋》(26x26cm)

《關廟忠孝街老宅》(26x26cm)

Page 11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8

《關廟老宅》(26x26cm)

《台南大德街廢屋》(26x26cm)

《新竹以文堂印舖》(26x26cm)

《台南北門路破屋》(26x26cm)

《古亭一處破屋》(26x26cm)

《桃園新生路街屋》(26x26cm)

Page 11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99

《屏東建國路舊屋》(26x26cm)

《春陽部落鐵皮屋》(26x26cm )

《高雄江都街舊屋》(26x26cm )

《屏東夜市大明五金》(26x26cm)

《台東仁德街街屋》(26x26cm )

《高雄凱旋二路 113 巷街屋》

(26x26cm)

Page 11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0

《屏東林內巷街屋》(26x26cm )

《瑞芳逢甲路街屋》(26x26cm)

《斗六力行街街屋》(26x26cm)

《斗六力行街綠色街屋》(26x26cm)

《暖暖金華街街屋》》(26x26cm)

《斗六太平老街花店》(26x26cm)

Page 11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1

《屏東公勇路街屋》(26x26cm)

《屏東廣東南路街屋》(26x26cm)

《鹿港街屋》(26x26cm)

《霧峰中正路街屋》(26x26cm)

《斗六太平老街街屋》(26x26cm)

《台中繼光街街屋》(26x26cm)

Page 11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2

《屏東公勇路街屋》(26x26cm)

《屏東公勇路街屋》(26x26cm)

《嘉義延平街山大飼料行》(26x26cm)

《花蓮介壽二街街屋》》(26x26cm)

《基隆孝三路七九巷街屋》(26x26cm)

《鹿港路邊樹屋》(26x26cm)

Page 11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3

《台東小白屋》(26x26cm)

《嘉義玉山旅社咖啡》(26x26cm)

《高雄旗山老街》(26x26cm)

《澎湖西溪村街屋》》(26x26cm)

《鹽水中山路街屋》(26x26cm)

《高雄成功一路》(26x26cm)

Page 11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4

《鹽水橋南街街屋》(26x26cm)

《高雄南台路街屋》(26x26cm)

《台南忠孝街街屋》(26x26cm)

《台南新美街街屋》(26x26cm)

《台南神農街街屋》(26x26cm)

《台南新美街街屋》(26x26cm)

Page 11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5

`

《澎湖菓葉村街屋》(26x26cm)

《新竹東門市場》(26x26cm)

《宜蘭武營街》(26x26cm)

《鳳屏二路街屋》(26x26cm)

《宜蘭舊城西路街屋》(26x26cm)

《嘉義和平路街屋》(26x26)

製表人:鄭開翔

Page 11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6

二、 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系列

作品名稱: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系列

創作年代:2017 年

作品尺寸:26x26cm,共 50 幅

創作媒材:鋼筆、水彩、水彩紙

創作思維:

本系列主要想呈現的目的,著重於造形的變化性,街景中最常見的便是忽高

忽低,大小不一堆疊的招牌,每個招牌彷彿爭先恐後誰都不肯退讓,一般認為這

樣造形及色彩雜亂的畫面相當雜亂不堪,但透過藝術家的精簡及美化,複雜物件

中便出現了規律性與趣味性。筆者在旅途中漫遊找尋題材時,發現許多造形有趣

的招牌,上頭的字有些令人會心一笑,有些充滿了濃濃的在地感,筆者認為這是

很重要的常民文化。

表現形式:

本系列主要表現複雜招牌的造形變化,構圖的部分與前系列相同,主要是將

複雜的畫面解構再重新組合,從不對稱中取得平衡的構圖,僅描繪獨立的街屋,

而不記錄街屋本體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然本系列焦點著重於招牌的趣味,因此筆

者在招牌的細節及質感描繪上花了許多心思。

精神意涵:

建築物上蓋滿了招牌,筆者除了表現造形的趣味之外,招牌上的文字及色彩

貼近我們的生活記憶,當觀者看到這樣的畫面,自然會產生情感的記憶連結,而

對畫面有所感動。

另外也因台灣人稠地稀,能夠發揮建築之美的空間有限,加上對於建築藝術

的不重視,大大小小的招牌便自然的覆蓋在原本的建築立面上,會形成這樣的畫

Page 11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7

面跟早期美學的重視與否有關。

台灣的建築美學品味一直很缺乏,我們的中小學美學課程會教你如何鑑賞名

畫,卻不曾教你如何品味建築,以至於我們的市民隨意的就被建商的廣告說詞及

偽古典建築所欺騙。(李清志。2009)

記得過去求學的過程中,家長對於孩子要學美術往往都是抱持反對的態度,

能夠支持孩子學習藝術的家庭普遍較少。但是如果沒有培養藝術的敏銳性,在生

活中自然也不會產生美感的鑑賞力,美感存在於生活所有的細節當中,房屋的色

調、碗筷的擺設、食物的擺盤、衣服色調搭配均息息相關,而現今因為我們沒有

對於美的鑑賞能力,所以我們才會對於雜亂的市容習以為常。

過去家庭教育一直教導我們「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凡事都要爭第一,

卻很少傳達「團體」觀念,所以當我們在蓋房子或是搭招牌時,常以自己為考量,

鮮少去考慮是否會影響市容。另外政府是否有做好整體的規劃,是否能夠落實的

推動執行,人民是否有心去配合,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

美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若沒有經過教育與學習,我們生活的環境就變成我

們對於美感學習的教室,在城市中居住的人自然會受到現有的環境影響,耳濡目

染的產生出相符的美感。人因美感改變城市,而城市又會因美感去影響人,兩者

之間的關係相生相息。

Page 12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8

表 5 招牌的複雜多變性系列作品表

《基隆孝三路街屋》(26x26cm)

《台南文明眼鏡》(26x26cm)

《關廟財福理髮廳》(26x26cm)

《彰化太平街街屋》(26x26cm)

《台南西門路全安牙醫》(26x26cm)

《屏東俏護士的店》(26x26cm)

Page 12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09

《瑞芳明燈路三段街屋》(26x26cm)

《台南民族路三段 151 巷街屋》

(26x26cm)

《古亭水果吧》(26x26cm)

《屏東柳州街良興餅店》(26x26cm)

《屏東公裕街舊屋》(26x26cm)

《屏東北平路樹下小攤》(26x26cm)

Page 12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0

《台北許昌街街屋》(26x26cm)

《虎尾一處電動間》(26x26cm)

《屏東建華一街街屋》(26x26cm)

《安平永泰興蜜餞》26x26cm)

《屏東大眾超商》(26x26cm)

《台北開封街廣告立面》(26x26cm)

Page 12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1

《台北館前路燦坤》(26x26cm)

《基隆忠三路街屋》(26x26cm)

《彰化民族路街屋》(26x26cm)

《澎湖海馬計程車》》(26x26cm)

《霧峰吉峰路街屋》(26x26cm)

《霧峰肉粽嫂》(26x26cm)

Page 12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2

《桃園復興路街屋》》(26x26cm)

《斗六立振電動工具行》(26x26cm)

《斗六西市場街屋》(26x26cm)

《嘉義家家理髮》(26x26cm)

《嘉義新港鄉仁記商店》(26x26cm)

《嘉義興中街街屋》(26x26cm)

Page 12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3

《金門攝影社》(26x26cm)

《高雄小堤咖啡》(26x26cm)

《高雄旗山約翰照相館》(26x26cm)

《彰化成功路街屋》(26x26cm)

《鹽水銀峰冰果室》(26x26cm)

《迪化街店鋪》(26x26cm)

Page 12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4

《霧峰市場雨傘批發》(26x26cm)

《台南炎光藥行》(26x26cm)

《台南猴標六神丹》(26x26cm)

《師大夜市佐之味甜不辣》(26x26cm)

《台北華陰街裕新煤氣行》(26x26cm)

《新竹中正路街屋》(26x26cm)

Page 12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5

《新竹梅桂鮮花店》(26x26cm)

《花蓮中山路街屋》(26x26cm)

《桃園民權路街屋》(26x26cm)

《嘉義蘭州街當鋪》(26x26cm)

《小北百貨》(26x26cm)

《嘉義光彩街街屋》(26x26cm)

Page 12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6

《屏東名人泳裝》(26x26cm)

《鹽水𩵚魠魚焿》(26x26cm)

製表人:鄭開翔

Page 129: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7

第四章 結論

街屋,是平凡不過的日常風景,大多數人對台灣的街景常抱持著認為雜亂

無美感的偏見,筆者必須先拋開偏見,內心毫無刻板的想法,使自身細膩的感

觸與對象物緊緊相連,再透過作品呈現其主觀的美感。筆者並非想歌頌目前雜

亂的街景應廣而效之,而是自嘲地認為既然無法立即的改變城市的美學,不如

改變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從中發現美感。因此企透過本研究探討為何雜亂的

街屋在筆者眼中能夠去蕪存菁發現美感,同時討論作品背後的符號性為何讓觀

者對於台灣產生情感連結。

歷經了一段時間的研究與創作,在不斷的摸索與修正中,有相當的收穫與

成長。以下從文獻的書寫以及創作歷程的心得切入,呼應研究目的,最終回顧

期許及未來發展。

一、破舊與雜亂為何產生美感

藝術家有獨特觀賞大自然事物的眼光,這個獨特的眼光除了倚靠天生對於

美的細微感受能力之外,更多是來自於後天美學的累積與培養,這是藝術家與

一般人不同之處。筆者透過文獻分析了解自身觀看世界時是以一種解析的角

度,將複雜的物品簡化成點線面的組成,而透過造形的聚合、分散、重疊、交

錯等構成語彙,形成「從變化中求和諧,從穩定中變化」的趣味性,將複雜的

畫面找出和諧的美感。從符號學了解到,當觀者看到台灣常見的建築,在經驗

記憶層面會對符號產生背後的情感連結,從而產生連結性,引發「台灣味」的

熟悉感受,也因感情移入,使得觀者看到老房子會產生不捨的情緒。

二、創作與個人相關之處

在創作過程中,對於創作本身的意涵其實是隱晦不明的,透過本次研究讓

Page 130: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8

筆者對於個人的創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理解一件創作會形成絕非空穴來

風,而是與個人的生命經驗相連,筆者自小對於模型的喜愛,年長後轉變為對

於建築細節的觀察,再結合近年對城市速寫的喜愛,從生活中一般人認為不起

眼的小處找出趣味所在,也因此才有對於題材的感動。再透過文獻的探討與分

析,也讓筆者更了解創作的脈絡與要點所在,對於作品的論述也更加的有邏輯

性。

三、創作心得

創作取景的過程中,由於筆者所繪製的街屋均非熟識的景點,沒有明確的

標的物,因此無法自網路上取材,再者,拍照或速寫的取材過程亦是創作的一

環,無法假借他人之手,因此所有的資料均由筆者至現場漫遊,探尋感受後取

景。

也因為取景的需要,筆者到台灣各都市走了一遭,其中包括了屏東、高

雄、台南、嘉義、雲林、彰化、台中、苗栗、新竹、桃園、台北、基隆、八

堵、瑞芳、宜蘭、花蓮、台東、澎湖、金門等 19 處。雖然早年也曾經獨自以騎

機車的方式環島,但現今觀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行進的方式與速度也不同,透

過這次的創作讓筆者看到了更多以往旅遊報導中所沒有看到的庶民文化,這也

更加深了筆者對於土地的認同與感動。

創作的過程中,技巧上運用了各式的水彩技法,在 26x26cm 有限的紙張尺

寸中要呈現出作品的份量,必須加強畫面的精緻度與空間景深感,因此在質感

的處理上做了許多嘗試與鑽研,尤其是暗面的的空間感處理也有不同的心得,

使得每個街屋作品均能做到材質的刻畫細膩以及多重空間感的詮釋。另外,為

了能呈現更多數量的街屋形式,因此選擇了以一百幅做為系列的數量,如何在

這麼多的數量中欲做到豐富的變化性,需要許多巧思,在大量的創作數目背

後,精神上的磨練對於筆者也是一種創作上的挑戰。

Page 131: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19

四、文獻撰寫心得

過去的創作經驗中從來沒有機會撰寫字數如此龐大的論述,往往是創作完

成後再以一些簡短的文字簡述創作理念即可,對於作品跟深層的意義以及創作

者的內心並曾未仔細探討。

這次透過創作論述的撰寫及文獻的探討,學習論述的邏輯性,也學到如何

找尋相關文獻來支撐創作,釐清作品背後的意涵,歸納出成熟的論述系統。這

個過程雖然辛苦,且充滿對自我的懷疑,但最後的成果是豐碩的。

五、未來展望

目前的創作結束之後,對筆者來說像是完成一個里程碑,身為藝術家,孜

孜不倦的創作是必要的,未來除了繼續記述城市的風景之外,希望能夠嘗試不

同的媒材,開創新的風格技法,同時用創作講述更多可以值得觀者反思的議

題。

而這次的學習過程中,讓筆者了解創作並不完全只倚靠大量的技法練習,

有很大的部分是在於閱讀,閱讀能夠強化論述能力,增加對於創作相關的知

識,甚至能內化改變創作者的氣質與個性,而這些都會間接的影響作品最終的

呈現。藝術創作的精神價值貴在真誠,我們常推崇畢卡索、王羲之的作品,是

因為他們的面對作品直率不做作,所以他們的作品才會如此動人,筆者期許自

己仍然能夠保持對創作的熱情與純粹,持續用作品感動他人。

最後也希望透過此創作拋磚引玉,能夠以出版書籍或是網路傳遞的方式,

讓更多觀者看到,反思身邊建築的趣味性,試著放慢腳步換個心境去觀看世

界,提升對於生活美學的感知能力。

Page 132: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0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王秀雄(1975)。美術心理學 創作,視覺與造型心理。高雄市:三信。

王琢(1990)。李可染畫論。台北市:華正書局。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台北市:地景企業。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93)。中文大辭典(七)。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石朝穎(2006)。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台北縣新店市:人本自然文化。

朱光潛(1992)。談美。台北市:洪葉文化。

朱光潛(1987)。美學再出發。台北市:丹青圖書。

朴先桂(1989)。繪畫思想與造型理論。永和市:北星。

李焜培(1980)。20 世紀水彩畫。桃園市:科教圖書。

李欽賢(1996)。國民美學-美術域外手記。台北市:草根。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市:遠流。

李乾朗(2001)20 世紀建築。台北市:玉山社。

李乾朗(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台北市:遠流。

李乾朗、閻亞寧、徐裕健(2017)。圖解台灣民居。新北市:楓書坊文化。

李俊賢、李思賢(2010)。台灣計畫:李俊賢。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李清志(2001)。台北 LOST&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台北觀察。台北市:田

園文化。

李清志(2009)。台灣建築不可思議: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另類建築觀察。台北市:

馬可孛羅文化。

李清志(2014)。旅行的速度。台北市:大塊文化。

何政廣(2002)。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Page 133: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1

何懷碩(1998)。苦澀的美感。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沈祉杏(2002)。日治時期台灣住宅發展 1895-1945。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辛永勝、楊朝景(2015)。老屋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辛永勝、楊朝景(2017)。再訪老屋顏。台北市:馬可孛羅文化。

呂天明(1982)。藝術的修養。台北市:五洲。

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市:洪範書店。

阮慶岳(2012)。朗讀違章。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台北市:地景企業。

林崇宏(2005)。造形設計原理。永和市:視傳文化。

林崇宏(1999)。設計原理。台北市:金華科技圖書。

林會承(1995)。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做法篇。台北市:藝術家。

邵宗宣(1996)。住宅的建築與設計:創意設計建築理想好住家。台北:國家。

吳炳輝(2003)。台灣傳統民宅的人文風貌。永和市:稻田。

吳方正(2005)。視覺藝術與文化。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

柯志杰、蘇煒翔(2014)。字形散步-日常生活中的中文字形學。台北:臉譜。

姚一葦(1978)。美的範疇論。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

姚瑞中(2009)。廢島:台灣離島廢墟浪遊。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姚瑞中(2009)。台灣廢墟迷走。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施並錫(2010)。畫家圖說彰化-不破章、張煥彩與彰化畫家。台中市:晨星出版。

孫全文(1991)。建築中之中介空間。台北市:胡氏圖書。

孫建平、康弘(2016)。大師的手稿。新北市:木馬文化。

高尚仁(1991)。書法心理學。台北市:東大圖書。

高爾泰(1997)。美的覺醒:高爾泰文選之二。台北市:東大。

倪再沁(1995)。藝術家台灣美術:戲說從頭二十年。台北市:藝術家。

郭繼生(1982)。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 美感與造型。台北市:聯經。

郭文堉(1997)。現代化巨匠。台中縣:藝術圖書公司。

許嘉猷(2011)。藝術之眼。台北市:唐山。

國家藝術叢書編譯組(2008)。水彩畫的技法。北投:國家出版社。

陳立德(1997)。如何引導觀畫者的視線。中和市:新形象。

Page 134: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2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市:如果。

曹婷婷(2017)。臺南巷弄文化。台南市:南市文化局。

黃春秀(1992)。泰納-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市:國巨出版社。

黃春秀(1994)。康丁斯基-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市:國巨出版社。

黃光男(2000)。實證美學。台北市:天培文化。

黃光男(1991)。生活・空間之美。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進龍(2001)。水彩畫。台北市:三民書局。

黃仁達(2014)。台灣顏色。台北市:聯經。

馮鋼(2013)。藝術符號學。上海市:東華大學。

傅朝卿(2017)。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台北市:五南。

楊恩生(1985)。水彩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

楊恩生(2012)。台灣水彩調查。台北市:師大。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美莉(2000)。商用色彩學。台中市:果岩。

董大年(2001)。實用漢語分類辭典。台北市:五南。

漢寶德(2001)。為建築看相。台北市:藝術家。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建築。台北市:藝術家。

漢寶德撰文(2013)。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 2 建築。台北市:文化部。

漢寶德(2012)。建築・生活容器:漢寶德談台灣當代建築。新北市:暖暖書屋

文化。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台北市:遠流。

蔣勳(2007)。孤獨六講。新北市:聯合文學。

蔣勳(2009)。生活十講。台北市:聯合文學。

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市:台北商務印書館。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中和市:視傳文化。

賴伯威(2017)。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

空間圖鑑。新北市:野人。

謝明錩(2011)。水彩創作:觀念、技法與實作解析。台北市:雄獅。

Page 135: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3

顏崑陽(2012)。蘇辛詞選譯。台北市:里仁。

釋廣元(1980)。中國書法概述。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龐均(1988)。油畫技法哲學。台北市:藝術家。

龐均(2001)。油畫技法創新論。台北市:藝術家。

學位論文

何清心(2009)。鄉土關懷-東港港邊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

學,屏東市。

何匯百(2015)。「城市節奏」-空間・幾何之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

東大學,屏東市。

吳念真(2010)。不存在的存在-「潮間帶」之自我空間探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李寶春(2012)。中國幻境之美-李寶春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

大學,屏東市。

邱麗香(2004)。幾米繪本插畫之新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

東市。

林耿賢(2008)。心靈意象-林耿賢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

學,屏東市。

林怡慧(2016)。「庶民的世俗觀察」-林怡慧油畫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林耿立(2016)。「漫遊者」的化身:城市文化主題之攝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洪文濱(2009)。「行旅者」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

東市。

栢衣瑩(2016)。台灣歷史建築之時空並置-栢衣瑩油畫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黃溫庭(2014)。來自南國的明信片-黃溫庭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大學,屏東市。

Page 136: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4

楊雅婷(2012)。六堆客家生活印象-楊雅婷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大學,屏東市。

劉芮孜(2013)。感官經驗與美學沈思-劉芮孜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鄭新卯(2017)。「安平意象」-鄭新卯繪畫創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聰哲(2011)。印象安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蔡佩君(2015)。童心印象-蔡佩君之創作論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

學,屏東市。

蕭木川(2006)。生活美學在視覺藝術上的感知與應用—點、線、面與色彩的視

覺美感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翻譯書目

王秀雄(譯)(1989)。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原作者:馬場雄二)。台北:大

陸書店。

王淑儀(譯)(2015)。森山大道的台灣街拍(原作者:森山大道、仲本剛)。台

北:大鴻藝術。

刑曼雲(譯)(2012)。The Art Of Urban Sketching 手繪城市(原作者:Gabriel

Campanario)。台北:積木文化。

沈昶甫(譯)(2010)。攝影眼:觀點・構圖・氛圍掌控(原作者:David DuChemin)。

台北市:碁峯資訊。

呂奕欣(譯)(2014)。閱讀建築的 72 個方式(原作者:Owen Hopkins)。台北市:

遠流。

呂雅昕(譯)(2008)。大自然是我的美學老師(原作者:布施英利)。台北市:

如果。

吳玉成(譯)(1995)。造形的生命(原作者:Henri Focillon)。高雄市:傑出文

化。

吳秀珍(譯)(1991)。平面構成(原作者:藤沢英明)。台北:六合。

吳介禎等(譯)(2013)。世界藝術史(原作者:Hugh Honour,John Fleming)。北

Page 137: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5

京:北京出版。

吳瑪悧(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原作者:康丁斯基)。台北:藝術家。

吳瑪悧(譯)(1985)。點線面(原作者:康丁斯基)。台北:藝術家。

宋伯欽(譯)(1975)。The Image Of The City 都市意像(原作者:Kevin Lanch)。

台北:臺隆書店。

余珊珊(譯)(2012)。現代藝術理論. II.從新造型主義到當代藝術(原作者:

Herschel B. Chipp)。台北市:遠流。

杜若洲(譯)(1976)。視覺藝術(原作者:Bates Lowry)。台北市:雄獅圖書。

陳靜文(譯)(2001)。康丁斯基(原作者:Paola Rapelli)。台北市:貓頭鷹。

徐振鋒(譯)(2012)。卡提耶-布列松:世紀一瞬間(原作者:Pierre Assouline)。

新北市:木馬文化。

馬新嵐、吳愉萱(譯)(2017)。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原作者:莎拉・海德曼)。

台北市:三采文化。

張明敏(譯)(2005)。色彩的世界地圖(原作者:21 世紀研究會)。台北市:時

報文化。

張華英(譯)(2015)。懷古日式建築剖析圖鑑(原作者:Studio Work)。新北市:

瑞昇文化。

梁若琦(譯)(2007)。現代都市的美學記憶-符號、象徵、設計與 ART DECO(原

作者:海野弘)。台北市:如果。

傅雷(譯)(2003)。羅丹藝術論(原作者:葛賽爾)。台中市:好讀。

彭淮棟(譯)(2008)。醜的歷史(原作者:安柏托・艾可)。台北市:聯經。

楊家昌(譯)(2014)。聽森山大道說:攝影的複習(原作者:山內宏泰)。台

北:城邦。

趙芳如(譯)(2000)。台灣原味建築(原作者:藤島亥治郎)。台北市:原民文

化。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2005)。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原作者:梅耶)。台北市:

貓頭鷹。

Page 138: 台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 ir.nptu.edu.twir.npt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9717/1/106NPTU0616006-002.pdf · ii 臺灣街屋中的繁複之美 摘要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生活在城市中,

126

期刊

齊嵩齡(2015)。漫遊者波特萊爾:從巴黎到台北,一個現代身體移置的經驗。

文化越界,2(1),161-202。

嚴亞、董小玉、謝峰(2014)。從漫遊者到媒介漫遊者:城市的觀看之道。城市

規劃,38(4),79-84。

網路資料

亨利·卡蒂爾-布雷松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亨利·卡蒂尔-布雷松

黃韻文(2016)超神「書法尖」 用鋼筆寫出毛筆字。2017 年 12 月 20 日,取

自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style/daily/20160524/3723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