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5
80 牆裡 牆外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15_05... · 我們無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從親友的關心,到網友的批評,再到教養書籍的指教,讓母親

不得不變成一名超人。母職,不該只是在母親節時被歌頌,其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的空間吧。

★藍佩嘉

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攝影/李昌元

80牆裡牆外

2017-張老師月刊-05-內文完稿-1.indd 80 2017/4/24 上午11:57

Page 2: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15_05... · 我們無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停停‧

想想

最近網路廣傳的兩個新聞事件,讓我們看到

當代母親的角色與為難。

BBC連線訪問了在南韓任教的英國教授,

當他正襟危坐地評論韓國總統下臺後對國際局勢

的影響時,稚齡女兒走進書房打斷了訪問的進

行。這位父親頭也不回,故作鎮靜地把孩子推

開。孰料,學步中的老二也搖搖擺擺地進來湊熱

鬧。此時,驚惶萬分的韓國母親彎腰入鏡,急速

把兩個小孩拖離現場;孩子哭聲不絕於耳,她又

以忍者般的柔軟身段,悄悄地把門掩上。她始終

沒有面對鏡頭,卻用身體語言體現了闖入前臺的

尷尬。另

一個是發生在臺中的﹁吊嘎︵無袖背

心︶﹂事件。網友看見路上有位母親騎車載女

兒,冬晚已涼,孩子卻僅穿著無袖小洋裝,便

將畫面拍攝下來。這張照片被貼上臉書﹁爆料﹂

後,媒體隨即以聳動標題報導,如﹁母親穿羽

絨,竟讓女童﹃吊嘎啊﹄凍到發抖﹂,還引起社

會局社工前往關切,調查是否有﹁虐待﹂兒童之

嫌。女童母親面臨媒體、國家、網路公審的聯合

壓力,發文澄清是因為女兒喜歡該件洋裝,堅持

不穿外套便出門。身為媽媽的她只是想要尊重孩

子的﹁身體自主權﹂。

教養孩子,犧牲者往往都是媽媽

這兩個看似無關的新聞事件,拼貼出當代社

會中公私領域的複雜界線,以及母親身處其中的

矛盾處境。

BBC的訪問畫面,有如職場前臺,預設了

雇員應該配合工作或客戶的需求,就算晚上也要

越洋電話會議,充分展現所謂的﹁責任制﹂,但

其實是加班無酬無上限。框限的畫面中所看不到

81

2017-張老師月刊-05-內文完稿-1.indd 81 2017/4/20 下午6:26

Page 3: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15_05... · 我們無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牆裡牆外

的,是混亂的家庭生活;在工作的公領域中,孩

子的哭鬧聲也只能關靜音。

職場對於男性雇員的期待,往往預設了家

裡有一位妻子、母親,可以默默地撐持起家庭生

活的後臺;然而有更多的職業婦女,則是在回頭

時,看不到先生的托兒救援,自己只能一手抱起

孩子,一面擔心有違專業形象。

職場的公領域日益強調全球人才的殘酷競

爭,讓我們更加希望把家庭的私領域打造成溫馨

的避風港。我們在職場中賣命傷肝、吞下自尊、

為五斗米折腰,就是為了替孩子打造﹁幸福家

庭﹂與﹁快樂童年﹂。正如韓國教授的孩子大搖

大擺地走向鏡頭,視爸爸的即時關愛為她的天賦

人權。在

這樣的氛圍下,當母親結束育嬰假,將

孩子託給保姆、幼兒園時,稚子的哭聲便顯得格

外扎心,讓頻頻回首的母親心生罪惡感。但另一

方面,辭職在家育兒,或是為了家庭而放棄升遷

的母親,也不免感嘆起為孩子所做出的犧牲。正

如︽商業周刊︾採訪一位留美碩士的臺灣母親這

樣描述:﹁教育孩子最貴的不是錢,是媽媽的時

間、我的事業。﹂

教養該緊、該鬆,已不是母親自己說了算

育兒的私人生活,近年來受到愈來愈多公共

論述的介入與規範。社會學家將當代教養描述為

﹁密集母職﹂—

母親不僅得投入密集的勞力與

情緒,還得仰賴專家指導、金錢投資。不同於先前

世代的﹁照豬養﹂,多數的中產階級母親奉行﹁照

書養﹂,她們透過看書、上課,積極吸收新興的親

職理念,努力履行有別於上一代的教養方式。

母親的角色便成了孩子與公共世界的媒介,

82

2017-張老師月刊-05-內文完稿-1.indd 82 2017/4/24 上午11:57

Page 4: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15_05... · 我們無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停停‧

想想

一方面,為了迎接未來課業與職場的競爭,母親

被期待規劃孩子多元的學習活動,必須刺激認知

又不能扼殺樂趣,以呵護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快樂

童年。另一方面,外在世界似乎潛藏愈來愈多的

不確定性與風險:放學路上可能有綁架的壞人、

家裡存在肉眼難見的萬千塵蟎、施打疫苗擔心造

成自閉症等健康風險,更別說假油、色素、農藥

等黑心食品的危害。為了打造有機、無毒、清淨

的生活,母親要避免外食、費心採購、清晨起來

做便當,往往帶來更為繁重的家務,以及耗費可

觀的金錢。

同時,親子雜誌與教養專家又告訴我們必

須做個﹁放手﹂、﹁斷捨離﹂的家長,切勿﹁剝

奪﹂孩子的自主性與獨立空間,免得養出﹁媽

寶﹂。孩子被視為具有﹁自主權﹂的個人,應被

給予選擇、尊重意見,父母最好使用平等溝通,

而非命令權威。由於不少臺灣父親對於向孩子開

口說愛仍感到不自在,許多家庭裡的母親便擔負

起情緒勞動的執行,學著用自身成長背景中鮮

見的口頭與肢體語言,對孩子讚美、鼓勵,表達

愛。

大眾的﹁熱心﹂檢視下,母職更趨艱難

除此之外,家庭私領域也成了國家治理的範

圍。

成長曲線及其他科學指標的測量,持續提醒

父母注意孩子可能的發展遲緩,太瘦、太胖、太

矮、太好動、太安靜︙,都會引起旁人關切。管

教過當、缺乏管教、對孩子過多干預、讓孩子獨

自在家,都可能被貼上﹁虐待兒童﹂或﹁教養不

當﹂的標籤。

在網路發達、全民記者的年代,熱心︵或雞

83

2017-張老師月刊-05-內文完稿-1.indd 83 2017/4/20 下午6:26

Page 5: 當代母職的不可能任務 餘的三百六十四天裡,也給她們一些喘息 …homepage.ntu.edu.tw/~pclan/columns/15_05... · 我們無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牆裡牆外

婆?︶的民眾與網友也加入監看的行列,透過手

機拍照、錄影上傳等方式來﹁爆料﹂。﹁正義魔

人﹂的指指點點,往往脫離個別家庭的脈絡,徒

增責難,而非助力。

總而言之,在這個世代中,我們對家庭生活

與親子關係賦予更多的情感價值、道德使命與理

念規範,使得當代母職變得愈來愈密集,必須兼

顧許多不可能的任務,也讓母親們疲於奔命,永

遠感到自己時間不夠,自責努力不足,甚至後悔

當媽媽。

請還給母親應有的尊重和自主權

少子化的臺灣,該如何緩和母職的壓力?

公領域需要家庭友善的革命,職場的工時降

低、確實休假,才能讓不同性別的受僱者達成工

作與家庭間的平衡。國家有關育嬰假、產假、托

兒補助等相關制度都需要更為進步,才能把托育

落實為社會共享的責任。

私領域也需要親密關係的民主化,以及母職

的去神聖化。

父親們,請不要再說你是﹁幫忙﹂照顧小

孩,也不要以為在家托兒育嬰是比上班輕鬆的工

作。母親們,教養專家的意見聽聽就好,一體適

用的標準答案,往往有違個別家庭狀況。我們無

法為孩子打造無菌的溫室、自主的天堂,只能陪

伴他們認識風險的威脅與現實的擠壓。尋求配

偶、親人、朋友、學校、社區等網絡的照顧協

力,孩子與母親都會過得更好。

至於網友、路人以及媒體,如果我們沒辦法

伸出援手,又搞不清楚個別家庭難唸的經,至少

不要輕率爆料、任意定罪,給母親一些喘息的空

間吧。

84

2017-張老師月刊-05-內文完稿-1.indd 84 2017/4/24 上午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