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與國際標準組織 發展動向 - gs1tw.org · 物聯網帶動全球資通訊新風潮...

7
物聯網帶動全球資通訊新風潮 The IoT led the New Wave of Global ICT 物聯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 預測: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產值到 2020年,將是目前網際網路相關產業產值的30倍。 現今物聯網已成為各國資通訊產業重要發展議題,美 國已將物聯網上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而歐 盟制定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劃;在日本, U-Japan計劃將物聯網作為四項重點戰略領域之一。 同時,中國自20101月,公告三網融合新政策, 強調整合廣播電視網、電信網與網際網路之策略後, 工信部正式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將超 高頻和微波RFID標籤、智慧傳感器等領域列為支持重 點,並將在九大領域如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物 流、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環保、智慧安防、智 慧醫療、智慧家居等展開示範工程,力爭實現物聯網 規模化應用。根據新華社發布的《2010-2011年物聯 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到2015年,大陸物聯網產業 將實現5000多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年均成長率為 11%左右。 GS1 Taiwan多年來推動物流條碼與RFID標準至目 i236計畫,已在物聯網產業累積不少經驗與發展能 量;並於IoT 領域掌握RFID技術、自動資料擷取、通 訊、識別(Identification)、流物位置(Location)的 標準發展。本文將說明全球標準組織針對三網融合的 趨勢,所進行標準的更新與制訂內容。 國際標準組織標準發展現況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dy 1. 歐盟專案計畫 歐盟專案計畫(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zation是歐盟所支持以協調全球RFID相關活動與標準化,其 最終公告的白皮書「RFID and Inductive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於2009年發行,提供歐洲委員會落 實物聯網條件的參考,與RFID在其中角色的說明。 歐盟制定之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 點行動計劃, 內容包含隱私問題、安全問題以及個人的資料保護問 題、RFID技術統計資料等方針。 2. GS1/EPCglobal組織 EPCglobal2003年成立至今,已經完成制訂13標準,包括: 實體定義-標籤資料標準(Tag Data StandardTDS) 與標籤資料轉換標準(Tag Data TranslationTDT)等。 資料擷取-標籤協定標準「EPC 超高頻(UHF Gen 2) 」與「高頻(HF Gen2標準) 」、 低層讀取器協定 39 June 2012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dy in IOT /GS1 Taiwan客戶服務部專案經理 呂惠娟 By Marisa Lu, Project Manager of Customer Services Dept., GS1 Taiwan 物聯網與國際標準組織 發展動向 物聯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RFID標準、雲 端計算標準、資訊安全標準以及行動應用標準 等為物聯網應用的最重要核心。除了二維條碼 及紅外線感測外,RFID技術仍為目前物聯網的 主要感測媒介,亦是GS1標準體系的核心元件。 本文將說明全球標準組織針對三網融合的趨 勢,所進行標準的更新與制訂內容,以拓展標 準的延伸性與周延性。 The IoT increasingly faces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for the IoT applications are RFID standards, cloud computing standa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ndards and the standards of mobile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2 D bar codes and infrared sensing, RFID technology is still the IoT's sensing media and also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GS1 standard syste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lobal standard organizations for the trend of triple play, updates and the content formulation of the standards to develop extensive and exhaustive standards. 物聯網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物聯網帶動全球資通訊新風潮The IoT led the New Wave of Global ICT

物聯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

預測: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產值到

了2020年,將是目前網際網路相關產業產值的30倍。

現今物聯網已成為各國資通訊產業重要發展議題,美

國已將物聯網上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而歐

盟制定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劃;在日本,

U-Japan計劃將物聯網作為四項重點戰略領域之一。

同時,中國自2010年1月,公告三網融合新政策,

強調整合廣播電視網、電信網與網際網路之策略後,

工信部正式發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將超

高頻和微波RFID標籤、智慧傳感器等領域列為支持重

點,並將在九大領域如智慧工業、智慧農業、智慧物

流、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環保、智慧安防、智

慧醫療、智慧家居等展開示範工程,力爭實現物聯網

規模化應用。根據新華社發布的《2010-2011年物聯

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到2015年,大陸物聯網產業

將實現5000多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年均成長率為

11%左右。

GS1 Taiwan多年來推動物流條碼與RFID標準至目

前i236計畫,已在物聯網產業累積不少經驗與發展能

量;並於IoT領域掌握RFID技術、自動資料擷取、通

訊、識別(Identification)、流物位置(Location)的

標準發展。本文將說明全球標準組織針對三網融合的

趨勢,所進行標準的更新與制訂內容。

國際標準組織標準發展現況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dy

1. 歐盟專案計畫歐盟專案計畫(Coordination And Support Action

for Global RFID-related Activities and Standardization)

是歐盟所支持以協調全球RFID相關活動與標準化,其

最終公告的白皮書「RFID and Inductive Models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於2009年發行,提供歐洲委員會落

實物聯網條件的參考,與RFID在其中角色的說明。

歐盟制定之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劃,

內容包含隱私問題、安全問題以及個人的資料保護問

題、RFID技術統計資料等方針。

2. GS1/EPCglobal組織EPCglobal自2003年成立至今,已經完成制訂13部

標準,包括:

█ 實體定義-標籤資料標準(Tag Data Standard,TDS)

與標籤資料轉換標準(Tag Data Translation,TDT)等。 █ 資料擷取-標籤協定標準「EPC超高頻(UHF Gen

2)」與「高頻(HF Gen2標準)」、 低層讀取器協定

39June 2012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dy in IOT文/GS1 Taiwan客戶服務部專案經理 呂惠娟By Marisa Lu, Project Manager of Customer Services Dept., GS1 Taiwan

物聯網與國際標準組織發展動向

物聯網國際競爭日趨激烈,RFID標準、雲

端計算標準、資訊安全標準以及行動應用標準

等為物聯網應用的最重要核心。除了二維條碼

及紅外線感測外,RFID技術仍為目前物聯網的

主要感測媒介,亦是GS1標準體系的核心元件。

本文將說明全球標準組織針對三網融合的趨

勢,所進行標準的更新與制訂內容,以拓展標

準的延伸性與周延性。

The IoT increasingly faces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for the IoT applications are RFID standards, cloud computing standards, information security standards and the standards of mobile applications. In addition to the 2 D bar codes and infrared sensing, RFID technology is still the IoT's sensing media and also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GS1 standard system.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global standard organizations for the trend of triple play, updates and the content formulation of the standards to develop extensive and exhaustive standards.

物聯網

(Low Level Reader Protocol,LLRP)、搜尋架構機制

(Discovery Configuration & Initialisation,DCI)、

讀取器管理(Reader Management)、應用層事件管

理(Application Level Events,ALE)等。以上EPC超

高頻與高頻標籤協定標準,已納進ISO/IEC 18000第6

部與第3部標準。 █ 資料交換-E P C資訊服務(E P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ervices,EPCIS)、商業核心字彙(Core Business

Vocabulary,CBV)、物件命名服務(Object Name

Service,ONS)、認證剖繪(Certificate Profile,

CP)、履歷(Pedigree)等。

去年(2011)9月公告EPC射頻識別協定第一

類:通信於13.56 MHz的高頻空中介面協定版本(EPC

HF specification v2.0.3, Sept 2011),此標準亦與

ISO 15693標準相容,並已經成為目前供應鏈HF RFID

應用的主流標準。此外,更新了EPC標籤資料轉換標

準(EPC Tag Data Standard and Translation 1.6 , Sept

2011),新增了航太、飛航零件與國防領域的唯一識

別符號(Unique Identification),使EPC應用的領域,

變得更加多元;亦公告物流與運輸參考使用手冊(GS1

EPCglobal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July 2011)。

3. 大陸官方政策中國2010成立「ISO/IEC JTC1/WG 7 Group on

Sensor Networks」,積極進行物聯網標準的提案與佈

局,GS1 Taiwan也積極參與此組織的運作;並組團或協

辦參訪大陸舉辦的研討會與商展,扮演兩岸技術與商

業合作的平台。其制定的草案狀態如表1。

4. ISO/IEC SC31標準組織GS1之美國分會代表擔任ISO/IEC SC31主席並附設

秘書處處理行政事務,SC31底下共有7個工作群組,

GS1比利時代表擔任第4工作群組(RFID)之召集人。

GS1 Taiwan除積極參與標準發展外,亦持續追蹤相關組

織之發展。

第一聯合技術委員會(ISO/IEC JTC1)的第31「自

動識別和資料補捉技術」分組委員會(SC31),主要

工作的區域為:資料格式、資料語法、資料結構、資

料編碼的標準等,使用在企業間與國際商務交換與周

邊設備的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合作結盟的ISO群

組包括:

█ ISO TC 104/SC 4/WG 2-容器與容器相關的自動電子

識別的應用; █ ISO TC 23/SC 19/WG 3-動物識別的應用; █ ISO TC 204 RFID-在運輸與控制系統的運用; █ ISO/IEC JTC 1/SC 17-卡片與個人識別的運用; █ ISO TC 68/SC 6-金融交易卡、相關媒介與運作定義; █ ISO TC 122/WG 4-條碼標籤與包裝的運用。

ISO相關標準更新內容如表2所示:

表1、大陸官方制定聯網標準的草案現況

草案編號April 1 2011 題 目 範 圍 標準狀態

ISO/IEC 29182 Part 1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SNRA) – Part 1: General overview and requirement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一部定義與概要

CD

ISO/IEC 29182 Part 2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 S N R A ) – P a r t 2 : V o c a b u l a r y a n d Terminology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二部名辭與字義

CD

ISO/IEC 29182 Part 3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SNRA) – Part 3: Reference architecture view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三部商務與技術使用性需求 WD

ISO/IEC 29182 Part 4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SNRA) – Part 4: Entity model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四部實體模組化

WD

ISO/IEC 29182 Part 5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SNRA) – Part 5: Interface definition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五部操作介面定義與功能化分析

WD

ISO/IEC 29182 Part 6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SNRA) – Part 6: Application Profile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六部應用面分析

WD

ISO/IEC 29182 Part 7

Sensor Network Referenc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 S N R A ) – P a r t 7 : Interoperability guidelines

感測網路參考架構: 第七部互運性指引

CD

ISO/IEC 20005 Ser v ices and I nter faces Suppor t ing Collaborativ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telligent Sensor Networks

協同資訊處理程序、CIP 功能與指令集 CD

ISO/IEC 30101 Sensor Network and its Interface for Smart Grid System

感測網路與其他網路之間的介面架構設計,例如支援智慧電網系統架構等。

WD

3440 June 2012

物聯網

表2、ISO相關標準更新內容

掌握物聯網技術核心打造相關產業供應鏈Mastering the IoT Technology Core to Build the Supply Chain in Related Industries

RFID標準、雲端計算標準、資訊安全標準等以及

行動應用標準為物聯網應用的最重要核心,除了二維

條碼及紅外線感測外,RFID技術仍為目前物聯網的主

要感測媒界,亦是GS1 Taiwan標準體系的核心元件。本

會統合GS1全球分會資源,同步掌握ISO/IEC JTC1 SC31

底下各工作組(參考表3)之標準發展,並同步參與

SC31合作結盟的ISO工作群組,拓展標準的延伸性與周

延性。

綜觀國際標準化組織 I S O、全球電子碼組織

EPCglobal、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與電子電機工程

師協會IEEE等,在各自管轄與負責的範圍內,發展符合

其需求的標準與法規。SC31與IEEE成立共同發展群組

(Joint Development Group)致力於RFID與感應器技

術的相容與整合。國內物聯網產業相關業者,可透過

標 準 名 稱 ISO文件編號 版本更新年度

資訊技術-品項管理之無線射頻識別-第2部:低於135kHz的空中介面通信之各項參數

ISO/IEC 18000-2:2004 舊版2004 新版2009

資訊技術-品項管理之無線射頻識別-第3部:13.56MHz的空中介面通信之各項參數

ISO/IEC 18000-3:2004/2008 舊版2008 新版2010

資訊技術-品項管理之無線射頻識別-第6部:860MHz至960MHz的空中介面通信之各項參數

ISO/IEC 18000-6:2004(Amendment1 Mod c)

舊版2004 新版2010

資訊技術-品項管理之無線射頻識別-第7部:433MHz的主動式空中介面通信之各項參數

ISO/IEC 18000-7:2004/2008 舊版2004 新版2009

資訊技術-品項管理之無線射頻識別-無線射頻標籤之唯一識別 ISO/IEC 15963:2004 舊版2004 新版2009

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效能測試方法 ISO/IEC TR 18046:2005/2006 2011年依照功能拆成3部標準發行

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效能測試方法第1部:系統執行性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效能測試方法

ISO/IEC TR 18046-1:2011 2011版

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效能測試方法第2部:系統執行性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詢答器測試方法

ISO/IEC TR 18046-2:2011 2011版

資訊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符合性測試方法-第2部:低於135KHz空中介面通信測試方法

ISO/IEC 18047-2:2012 2012版

資訊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符合性測試方法-第6部:860 MHz 到 960 MHz 空中介面通信測試方法 ISO/IEC 18047-6:2012 2012版

資訊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符合性測試方法-第7部:433MHz主動式空中介面通信測試方法

ISO/IEC 18047-7:2010 2010版

資訊技術―自動識別與資料擷取技術―無線射頻識別裝置符合性測試方法—第6部:860 MHz 到 960 MHz 空中通訊介面的測試方法 ISO/IEC 18047-6:2011 2011版

資訊技術―即時定位系統(RTLS)―第5部:Chirp spread spectrum (CSS)2.4GHZ空中介面協定Information ISO/IEC 24730-5:2010 2010版

表3、 ISO/IEC JTC1 SC31各工作群組之標準發展內容

工作群組 發 展 標 準 內 容

WG1 資料載體(Data Carrier)

WG2 資料結構(Data Structure)

WG3 符合性(Conformance)標準

WG4 無線射頻識別品項管理(RFID for Item Management)

WG5 即時定位系統(Real Time Locating Systems)

WG6 行動品項識別與管理(Mobile Item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MIIIM)

WG7 安全性(Security)標準

GS1 Taiwan及其國際組織發揮槓桿力量,同步掌握各國

際標準體系的標準發展與策略方向,及早打造相關產

業供應鏈。

41June 2012

物聯網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圖1、全球主要國家對於物聯網的定義與相關政策

物聯網引領劃時代網路應用服務新境界The IoT Leading the New Epoch-making Areas of Network Application Services

隨著通訊網路無所不在、以及訊息交換與傳遞

技術方法更是推陳出新,「人」與「人」、「人」與

「物」的聯絡之外,在任何地方與任何時間之「物」

與「物」的通訊,又帶給資通訊技術一個新的維

度,亦即「物聯網」的概念起源。而又在「人」與

「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結倍

速增加與大幅延展之後,建構出了一個全新的動態

網路;佐以各種儲存、運算、自動化控制等智慧化技

術,為人類社會帶來劃時代的網路應用服務新境界。

那些曾經認為是小說與科幻電影裡的諸多情節場景,

已不再僅是願景,正在陸續被一一實現中,全球已經

進入由「全面感知」、「可靠傳遞」以及「智慧處

理」所組成的物聯網時代(參考圖1)。

物聯網的技術應用與服務維運所面臨的挑戰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oT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operations

物聯網並非全新發明的單一技術,基本上來說,

它是M2M(Machine to Machine,機器對機器)的

延伸應用。由感測設備取得資訊之後,透過漫延式網

路進行即時的收發傳送,並經過後台遠端的管理與監

控系統進行事件分析運算,再進而發送命令給前端設

備或裝置來執行特定的動作。以河堤安全監控預警為

例,當感測器偵測到堤墩(或特定受力點)所承受之

壓力、晃動程度、傾斜程度等監控參數,超過了特定

數值時,管理後台立刻啟動堤測的警示閃光與顯示看

板、通知附近的行人與車輛儘速閃避及遠離,並且同

The Current Promotion Status of the Domestic Wisdom Networking Industry Technology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智慧網通系統研究所 陳安誼博士編撰By Anyi Chen Ph.D., Smart Network System Institute,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Industry

國內智慧聯網產業技術推動現況

物聯網產業潛力無窮,我國在資通訊產業的

研發設計與生產製造的深厚實力,正是絕佳新興

應用的試練實證場域。物聯網發展與推動的當務

之急,需建立互通標準、策進異業結合與系統整

合,將應用服務注入更多自我學習與自動識別等

人工智慧技術,及早實現智慧生活的美好遠景。

With the IoT industry potential and the profound strength of manufacturing in the development designs and production in the ICT industry, Taiwan is perfect for the trial and empirical field of emerging applications. The most urgent task for the IoT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is to establish common standards, the strategy of the cross-industry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and to supply application service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more self-learning and auto-identification, creating a better vision of the early intellectual life.

3442 June 2012

物聯網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時通知維護工程與防救災相關單位進行處理;以有效

即時避免災害發生、並盡力將損傷減到最低。

綜觀全球各界在智慧聯網的推動與發展現況,由

於智慧聯網牽涉到多重異質網路的整合、以及龐大訊

息資料處理與管理,智慧聯網應用與服務的維運與成

本掌握將面臨諸多挑戰(如圖2)。是以目前世界上現

行的智慧聯網應用幾乎都是由政府投資,真正民間商

務化智慧聯網應用尚未出現,當前仍有許多難題與瓶

頸,尚需一一被突破。

碩、影響深遠。重要成果案例包括:

1. 發展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無線感測網路技術-資策

會積極投入無線感測網路ZigBee網路通訊協定核心

技術開發,成為亞洲第一家通過ZigBee標準認證的

單位,並提出六篇國際標準制定提案;民國97年

與98年度先後通過ZigBee2007與ZigBee Pro標準認

證,獲得國際聯盟認證殊榮,並協助國內業者與國

際技術接軌,展現台灣在此領域之研發能量。

2. 成立成智慧生活聯盟促成異業整合感測網路與智慧

聯網案例-資策會、工研院與中科院共同合作,在

民國97年度協助經濟部技術處成立由設備業者 (華碩

代表)、系統元件業者 (台隆代表)、系統整合業者 (環

隆代表)、應用服務業者 (遠雄) 等主導的「智慧生活

產業聯盟」。透過「智慧生活產業聯盟」此跨業平

台進行異業整合,以實質的研發成果,促成多個跨

領域成功案例與建立產業能量。以下將分享四個成

功案例:

(1) 高效率無線感測台北港應用案例我國海運轉口港務運作,目前面臨與國外競爭極

大的衝擊與挑戰。港區作業效率為港口競爭力的重要

關鍵,為提升港區作業效率,資策會基於無線感測網

路與區域定位技術,協助台北港、聯合光纖與新誼建

構一個自動化貨櫃碼頭作業系統,協助台北港建立全

圖2、推動智慧聯網應用產業的挑戰

台灣於全球物聯網產業影響力與應用案例分享Taiwan's Influence and Application Case Sharing in the Global IoT Industry

台灣擁有完善的無線網路通訊基礎建設,又有極

高的企業與家用網路穿透率,人們對於個人電腦與手持

通訊裝置的使用經驗更是舉世傲然;對於智慧生活相關

的運算技術與網路應用服務,都是絕佳的練兵場所。我

國之於全球物聯網產業的影響力極為深遠,前景更是精

彩可期。為了將台灣長期以來在資通訊領域豐沛的能量

與成果,有效擴散並注入不同領域的產業,在中華民國

經濟部的推動之下,資訊工業策進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

等法人研發單位、以及國內許多研究型大學,皆執行許

多網路通訊及無線感測網路相關科技專案,規劃、研擬

並實現了許多物聯網智慧生活應用情境,成果盡皆豐

43June 2012

物聯網

圖4、低壓先進智慧電表應用示範社區建置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球第一座採無線感測技術之自動化貨櫃碼頭 (如圖3)。

先進感測技術的導入,讓台北港效率高於同級碼頭15-

20%以上,預期2-3年後碼頭業務年營收提升三億。

(2) 高壓用戶智慧讀表應用案例 資策會研發智慧讀表通訊與資訊系統技術,並

成功協助大同電表廠將成果導入台電高壓用戶讀表系

統。目前有600用戶上線運轉中,預計民國101年會將

全台23000高壓用戶全數導入,成為台灣第一套智慧讀

表系統實際導入。另資策會與工研院合作參與低壓用

AMI測試系統建置,已於民國99年底完成300戶低壓用

戶電表實際安裝 (如圖4)。透過此研發成果,可協助國

內廠商掌握關鍵技術與發展高價值產業鏈。

(3) 智慧綠建築案例有鑑於智慧節能建築的需求與日俱增,資策會

結合國內資通訊業者創意與富邦建設合作,結合無線

感測網路技術、舒適最佳化技術與建築設計及材料技

術,建立國內第一個感知智慧建築外層整合性解決方

案 (如圖5),並成功導入富邦建設之福安紀念館,以

提升環境品質並達到12%-20%的節能效益。本案基於

感測網路與系統技術引領廠商開拓內需與全球智慧建

築外層市場,預估產值五年內提升10-20億元。

(4) 橋樑監測應用案例台灣約有二萬七千座橋梁,需面對土石流、溪水

沖刷及地震等問題;除透過維修與補強工作維護橋梁

之安全,藉由感測與監測系統設置也可達到預警效果

圖3、 全球首例無線感測網路貨櫃車調度作業系統

3444 June 2012

物聯網

圖6、智慧感測橋梁安全監測服務系統圖5、環境感測技術在節能與監控上的應用實現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資料來源:資策會智通所整理

(如圖6)。透過新竹縣警察之友會主導,協調中央大

學橋樑中心、資策會、全球一動等,將感測與監測技

術導入新竹縣中正大橋、竹林、新興、溪州、南昌、

清泉等六座橋樑。民國99年度六月橋樑監測雛型系

統建置完成並且舉行啟用儀式,此為智慧聯網應用在

國土安全的案例。

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建立 拓展新興應用市場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Established to Expand into the Emerging Application Market

智慧聯網與Internet、雲端運算三者,構成龐大、

複雜且涵蓋面廣之資訊服務應用,包括食衣住行育樂

不同領域,涉及軟體、硬體、系統之間整合技術,小

至社區、大至國家,甚至無國界應用服務。故智慧聯

網所需金流、物流、資訊流,較傳統應用服務需要更

多資金、專業人力,技術門檻也非常高;智慧聯網時

代也會是大者恆大時代。建議國內產學研各界都能積

極強化掌握智慧聯網核心技術,並以核心技術能量參

與及掌握標準、推動互通性認證、協助廠商參與兩岸

應用試點等:

█ 技術研發面,應更強調感知層、廣域網路層、服務

網絡層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掌握,並建立物聯網Eco-

System; █ 標準影響面,基於我國在感測網路技術之基礎,積極

參與國際物聯網標準,包擴WSN 802.15.4c/e等,積

極影響標準建立、開展國際知名度;

█ 標準認證面,亦是基於我國在感測網路技術與標準之

基礎,期盼未來能夠設立物聯網認證實驗室,協助國

內廠商商機開拓,建立國際認證環境、輔導國內廠商

建立自有核心技術能力;

█ 產業推動面,則應更落實具體合作應用案例,基於我國

在感測網路與感知智慧生活應用之建構基礎,有效帶動

產業供應鏈的擴展,積極參與全球示範應用機會。

經濟部日前頒布了業界科專的「智慧聯網整合與

應用技術政策性項目」,提供對於智慧聯網研發活動

有興趣的產業一些挹注的機會,推動時程至101年12月

31日止。政策性項目範圍包括:「智慧聯網資通訊應

用整合技術之解決方案」、「智慧聯網資料處理之解決

方案」、「智慧聯網後臺運算之解決方案」、「智慧聯

網場域實證之解決方案」等。審查原則包括公司是否具

有研發能力與經驗?研發團隊陣容是否足以勝任執行計

畫?計畫執行架構是否可行?後續成果落實計畫是否具

體可行?研發標的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等。所遞交的申

請書,將進行不同階段的評估,而又以整合跨產業領域

研發聯盟方式申請的計畫、以及計畫完成後承諾2年內

會在國內生產/服務/營運者,將有機會被優先支持。

持續強化與深化物聯網技術與服務內容Continuing to Strengthen and Deepen the IoT Technology and Services

智慧聯網產業的潛力無窮,我國在資通訊產業

的研發設計與生產製造的深後實力,正是絕佳新興應

用的試練實證場域。在政府政策的推動之下,以部份

公部門服務的先導示範,已有許多節能環保、智慧建

築、甚至安全防災等個別應用,並且持續強化與深化

該系統技術與服務內容。

不論如何,智慧聯網發展與推動的當務之急需建

立互通標準、策進異業結合與系統整合,將應用服務

注入更多自我學習與自動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及早

實現智慧生活的美好遠景。

45June 2012

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