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

1
3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一、前言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如我國、日本、韓國、香 港、新加坡)屢屢在國際學術評比(TIMSS 及PISA)表 現優異,引發西方學者好奇。Bond 出版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2015)一書中, Hau & Ho 合著 “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一文指出,許多實徵研究發現,西方理 論無法完善地解釋亞洲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 西方理論以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為預設,與 儒家社會以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為預設大不相同。 筆者參與的研究群,試圖以儒家關係主義的角色義務 (五倫關係)為基礎,建構成就動機理論,希望更能解 釋我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表現。茲將最近發表的兩篇 論文 Effort counts: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effort in the patterns of credit assignment on math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ontext及 Effort counts and goals matter: The effects of effort and achievement goals on moral image,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 a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摘要如下,與大家分享。 二、重要研究發現 (一)兩種目標類型 儒家社會有兩種目標,縱向目標(vertical goal)與 非縱向目標。前者特性有二: (1)植基於五倫關係中, 重要他人(如父母)認為重要的目標,(2)植基於「階序 人觀」,努力攀爬成就金字塔(achievement pyramid) 的塔頂。學業及考上好學校等屬於此種目標。非縱向 目標,像是才藝表現,則無上述特性。結果發現,縱 向目標在重要性、父母及教師期待、同儕競爭、義務 感都明顯高於非縱向目標,但在選擇性上低於非縱向 目標。 (二)目標類型與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獎懲 努力學習包括「盡己」及「對父母盡義務」的道 德性價值。盡己係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周而復始,君子要效法這種精神,努力不 懈。對父母盡義務係指親子血緣不可切割,努力追求 縱向目標,以盡孝道。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對獎懲的 效果,隨目標類型而有差異。研究發現,在縱向目標 的成功情境,努力者比不努力者,更具道德形象,且 獲得更多教師及家長的稱讚;在失敗情境,不努力者 比努力者,更不具道德形象,且受到更多教師及家長 的責備。在非縱向目標,努力與不努力者沒有差異。 (三)努力道德性在獎勵上扮演的角色 成人透過獎懲的社會化過程,將該文化中重要的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符碧真教授 價值傳遞給下一代。在縱向目標的成功情境,努力者 被視為「天道酬勤」,不努力者被視為「不勞而獲」 ,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在獎勵上扮演關鍵角色。家長及 教師認為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進而給予愈多的 獎勵。學生亦認同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會獲得 較多家長及老師的獎勵。顯見家長、教師、學生都認 同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三、與西方理論對話 (一) Deci & Ryan自我決定論 人們有追求目標的自主選擇權,對自己選擇的目 標,較願意投入心力,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因此不管 是什麼目標,只要是自己選擇的目標,就是重要的目 標,範圍頗為寬廣。筆者研究發現儒家社會的非縱向 目標,就像自我決定論所言的目標,縱向目標則是社 會認為重要的目標,個人有義務去追求,沒有選擇權 ,範圍較為狹窄。過去有關華人的研究,大多忽略追 求「縱向」與「非縱向」目標的差異,藉由追求這兩 種目標的行為對比,突顯出社會認可之成就對華人的 重要性。 (二) Dweck智力內隱理論 認為智力無法改變者,稱為實體論者;認為智力 可透過努力而改變者,稱為增進論者。實體論者碰到 挑戰,很容易放棄;增進論者遭遇困難,會透過努力 精熟學習,故視努力具工具性價值。筆者研究發現, 努力除了與西方相同的工具性價值外(勤能補拙),還 有非常特殊的道德性價值。學生努力學習不只是為了 成就表現,更重要的是盡個人的角色義務。因此即使 失敗,教師仍會肯定其努力的行為,不會責備。努力 的工具性與道德性價值,使得亞洲學生面對較難的學 科,仍努力不懈,這或可解釋在國際評比中表現優異 的原因。 (三) Dweck 兩種稱讚 稱讚學生聰明 (ability praise),就是稱讚人 (person praise),學生會傾向持實體論,碰到困難時 ,失去信心,也欠缺學習動機。相反地,稱讚學生努 力(effort praise),就是稱讚過程(process praise),學 生會傾向持增進觀,碰到困難時,較有信心及持續力 。稱讚人與稱讚過程兩者互斥。但筆者研究發現,稱 讚學生努力,主要是因為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就是個 人品德 (盡本分、負責任)的一部分,因此稱讚過程就 是稱讚人。在儒家社會,兩種稱讚合而為一,並不互 斥。面對較難的學科時,這兩種合一的稱讚,更能激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3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一、前言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如我國、日本、韓國、香

港、新加坡)屢屢在國際學術評比(TIMSS 及PISA)表

現優異,引發西方學者好奇。Bond 出版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2015)一書中,

Hau & Ho 合著 “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一文指出,許多實徵研究發現,西方理

論無法完善地解釋亞洲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

西方理論以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為預設,與

儒家社會以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為預設大不相同。

筆者參與的研究群,試圖以儒家關係主義的角色義務

(五倫關係)為基礎,建構成就動機理論,希望更能解

釋我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表現。茲將最近發表的兩篇

論文 Effort counts: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effort in

the patterns of credit assignment on math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ontext及 Effort counts and

goals matter: The effects of effort and achievement

goals on moral image,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 a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摘要如下,與大家分享。

二、重要研究發現

(一)兩種目標類型

儒家社會有兩種目標,縱向目標(vertical goal)與

非縱向目標。前者特性有二: (1)植基於五倫關係中,

重要他人(如父母)認為重要的目標,(2)植基於「階序

人觀」,努力攀爬成就金字塔(achievement pyramid)

的塔頂。學業及考上好學校等屬於此種目標。非縱向

目標,像是才藝表現,則無上述特性。結果發現,縱

向目標在重要性、父母及教師期待、同儕競爭、義務

感都明顯高於非縱向目標,但在選擇性上低於非縱向

目標。

(二)目標類型與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獎懲

努力學習包括「盡己」及「對父母盡義務」的道

德性價值。盡己係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周而復始,君子要效法這種精神,努力不

懈。對父母盡義務係指親子血緣不可切割,努力追求

縱向目標,以盡孝道。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對獎懲的

效果,隨目標類型而有差異。研究發現,在縱向目標

的成功情境,努力者比不努力者,更具道德形象,且

獲得更多教師及家長的稱讚;在失敗情境,不努力者

比努力者,更不具道德形象,且受到更多教師及家長

的責備。在非縱向目標,努力與不努力者沒有差異。

(三)努力道德性在獎勵上扮演的角色

成人透過獎懲的社會化過程,將該文化中重要的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符碧真教授

價值傳遞給下一代。在縱向目標的成功情境,努力者

被視為「天道酬勤」,不努力者被視為「不勞而獲」

,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在獎勵上扮演關鍵角色。家長及

教師認為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進而給予愈多的

獎勵。學生亦認同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會獲得

較多家長及老師的獎勵。顯見家長、教師、學生都認

同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三、與西方理論對話

(一) Deci & Ryan自我決定論

人們有追求目標的自主選擇權,對自己選擇的目

標,較願意投入心力,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因此不管

是什麼目標,只要是自己選擇的目標,就是重要的目

標,範圍頗為寬廣。筆者研究發現儒家社會的非縱向

目標,就像自我決定論所言的目標,縱向目標則是社

會認為重要的目標,個人有義務去追求,沒有選擇權

,範圍較為狹窄。過去有關華人的研究,大多忽略追

求「縱向」與「非縱向」目標的差異,藉由追求這兩

種目標的行為對比,突顯出社會認可之成就對華人的

重要性。

(二) Dweck智力內隱理論

認為智力無法改變者,稱為實體論者;認為智力

可透過努力而改變者,稱為增進論者。實體論者碰到

挑戰,很容易放棄;增進論者遭遇困難,會透過努力

精熟學習,故視努力具工具性價值。筆者研究發現,

努力除了與西方相同的工具性價值外(勤能補拙),還

有非常特殊的道德性價值。學生努力學習不只是為了

成就表現,更重要的是盡個人的角色義務。因此即使

失敗,教師仍會肯定其努力的行為,不會責備。努力

的工具性與道德性價值,使得亞洲學生面對較難的學

科,仍努力不懈,這或可解釋在國際評比中表現優異

的原因。

(三) Dweck 兩種稱讚

稱讚學生聰明 (ability praise),就是稱讚人

(person praise),學生會傾向持實體論,碰到困難時

,失去信心,也欠缺學習動機。相反地,稱讚學生努

力(effort praise),就是稱讚過程(process praise),學

生會傾向持增進觀,碰到困難時,較有信心及持續力

。稱讚人與稱讚過程兩者互斥。但筆者研究發現,稱

讚學生努力,主要是因為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就是個

人品德 (盡本分、負責任)的一部分,因此稱讚過程就

是稱讚人。在儒家社會,兩種稱讚合而為一,並不互

斥。面對較難的學科時,這兩種合一的稱讚,更能激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