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郵資已付 台北23支 郵 局 北台字第14397號 許 可 證 newsletter ·...

8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大學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季刊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季刊 中華民國 104 9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2417號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6533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國內郵資已付 台北23支 北台字第14397號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2417號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6533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73 73中華民國1049本期內 容介紹: 本期內 容介紹: 發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 發行人:賴進貴 總編輯:徐式寬 執行編輯:康杏如 編輯小組:符碧真、王秀槐、田芳華、陳伊琳、洪承宇、蘇心慧、陳佳宜、孫立君、龔怡臻、張境庭 電話:(02) 3366-5719(代表號) 傳真:(02) 2362-1820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網址:http://www.education.ntu.edu.tw 印刷廠:永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Newsletter Newsletter 第1∼2版:重要新聞 第3∼4版:教育專題 第4~7版:學生優質作業 第7~8版:教學心得分享 ★邁向卓越,共同努力-師資培育及藝術教 育司司長來訪 為瞭解師資培育大學辦學現況與困難,提升師資 培育品質,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張司長明文 偕同劉科長鳳雲,於本年9月21日下午來訪本校師資培 育中心與全體教職員座談交流。座談會開始前,司長 在中心主任及教師的陪同下參觀中心的環境與設備, 對於師培中心在走廊設置立地大黑板供師資生板書練 習、懸掛鏡子提醒師資生隨時檢視服裝儀容等境教布 置的巧思表示讚賞。座談會上師培中心賴主任進貴為 司長及科長簡報中心的運作、成果與表現,並針對師 培中心面臨的壓力、挑戰商討因應方案;討論議題包 括:課程師資來源、專門課程規劃及修訂、師資培育 碩士學程、師資培育國際交流與就業機會等議題。本 次張司長來訪,提供雙向溝通與具體建議的機會,雙 方期許共同努力,促進國內師資培育邁向卓越。 張司長明文(前排中)偕同劉科長鳳雲(前排左一)來訪本校 師資培育中心 ★竭誠歡迎洪承宇助理教授加入師資培育中 心團隊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師資培育中心的新進教師洪承宇,雖 然今年8月才正式到職,就已經受到主任、教授們與行 政同仁許多的協助與關照,9月中開學後學生陸續返回 校園,更感染了校園的活力與朝氣。我生長在台中, 家族中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幼稚園到大學教師,對於 教師這角色從小就有種特殊的親切感。我畢業於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輔修公民科課程, 大四時同時去了新聞台與國中實習後,學校的正向氛 圍對比著媒體圈的亂象,心中更加篤定成為教師的志 向。在臺北實習一年後,順利考上教師甄試,正式成 為一位公民教師。 社會科學一直都是我的興趣所在,特別是政治學 ,即便一開始在高中任教時,仍要講授三民主義與國 父思想,但教師的考驗就在於如何轉化課程成為對學 生有意義的知識,所幸隨著民主化的發展與教育改革 ,這套課程也被新課綱所取代了。課程轉向的歷程與 背後的思維,也引起了我出國研究課綱發展的動力。 考取了教育部公費留考後,就暫時留職停薪前往英國 劍橋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 人文薈粹的劍橋所到之處都可以發現改變人類歷 史的軌跡,詩人拜倫的池塘、發現DNA生物學家經常 光顧的小酒館、牛頓的手杖與記帳本、達爾文的甲蟲 標本與徐志摩康河旁的紀念石,劍橋四年的時光不只 豐富了我對教育研究的學識,更增添了對於文明與科 學進程的領略,最重要的是不時地提醒自己面對知識 時的謙卑,特別是哲人典範數百年來不停地交織在這 座古城之中。 今年到了大學校園裡任教,發現師資培育在這十 幾年來有了很大的轉變,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特別被強 調,而各大學師培中心也建立與鄰近學校的網絡,讓 學生有更多實戰揮灑的舞台。看著學生們除了顧好本 科系的課外,還努力地修習教育學分朝著當老師的目 標邁進,時常都會想到很久以前的自己。所謂教學相 長,希望同學們與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能教會 彼此怎麼當一位稱職的好老師。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Sep-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大學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季刊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季刊中華民國104年9月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2417號中華郵政北台字第6533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國內郵資已付

台北23支

郵 局

許 可 證

北台字第14397號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2417號中華郵政北台字第6533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第73期第73期中華民國104年9月

本期內容介紹:

本期內容介紹:

發行單位:國立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 發行人:賴進貴 總編輯:徐式寬 執行編輯:康杏如 編輯小組:符碧真、王秀槐、田芳華、陳伊琳、洪承宇、蘇心慧、陳佳宜、孫立君、龔怡臻、張境庭

電話:(02) 3366-5719(代表號) 傳真:(02) 2362-1820 地址: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網址:http://www.education.ntu.edu.tw 印刷廠:永光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NewsletterNewsletter

第1∼2版:重要新聞 第3∼4版:教育專題 第4~7版:學生優質作業 第7~8版:教學心得分享

★邁向卓越,共同努力-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來訪為瞭解師資培育大學辦學現況與困難,提升師資

培育品質,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張司長明文

偕同劉科長鳳雲,於本年9月21日下午來訪本校師資培

育中心與全體教職員座談交流。座談會開始前,司長

在中心主任及教師的陪同下參觀中心的環境與設備,

對於師培中心在走廊設置立地大黑板供師資生板書練

習、懸掛鏡子提醒師資生隨時檢視服裝儀容等境教布

置的巧思表示讚賞。座談會上師培中心賴主任進貴為

司長及科長簡報中心的運作、成果與表現,並針對師

培中心面臨的壓力、挑戰商討因應方案;討論議題包

括:課程師資來源、專門課程規劃及修訂、師資培育

碩士學程、師資培育國際交流與就業機會等議題。本

次張司長來訪,提供雙向溝通與具體建議的機會,雙

方期許共同努力,促進國內師資培育邁向卓越。

張司長明文(前排中)偕同劉科長鳳雲(前排左一)來訪本校師資培育中心

★竭誠歡迎洪承宇助理教授加入師資培育中心團隊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師資培育中心的新進教師洪承宇,雖

然今年8月才正式到職,就已經受到主任、教授們與行

政同仁許多的協助與關照,9月中開學後學生陸續返回

校園,更感染了校園的活力與朝氣。我生長在台中,

家族中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幼稚園到大學教師,對於

教師這角色從小就有種特殊的親切感。我畢業於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輔修公民科課程,

大四時同時去了新聞台與國中實習後,學校的正向氛

圍對比著媒體圈的亂象,心中更加篤定成為教師的志

向。在臺北實習一年後,順利考上教師甄試,正式成

為一位公民教師。

社會科學一直都是我的興趣所在,特別是政治學

,即便一開始在高中任教時,仍要講授三民主義與國

父思想,但教師的考驗就在於如何轉化課程成為對學

生有意義的知識,所幸隨著民主化的發展與教育改革

,這套課程也被新課綱所取代了。課程轉向的歷程與

背後的思維,也引起了我出國研究課綱發展的動力。

考取了教育部公費留考後,就暫時留職停薪前往英國

劍橋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

人文薈粹的劍橋所到之處都可以發現改變人類歷

史的軌跡,詩人拜倫的池塘、發現DNA生物學家經常

光顧的小酒館、牛頓的手杖與記帳本、達爾文的甲蟲

標本與徐志摩康河旁的紀念石,劍橋四年的時光不只

豐富了我對教育研究的學識,更增添了對於文明與科

學進程的領略,最重要的是不時地提醒自己面對知識

時的謙卑,特別是哲人典範數百年來不停地交織在這

座古城之中。

今年到了大學校園裡任教,發現師資培育在這十

幾年來有了很大的轉變,理論與實務的結合特別被強

調,而各大學師培中心也建立與鄰近學校的網絡,讓

學生有更多實戰揮灑的舞台。看著學生們除了顧好本

科系的課外,還努力地修習教育學分朝著當老師的目

標邁進,時常都會想到很久以前的自己。所謂教學相

長,希望同學們與我,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都能教會

彼此怎麼當一位稱職的好老師。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2

★歡迎參加「第11屆教育理論與實務對話:『網路霸凌現象與因應』研討會」網際網路帶來生活上的便利,讓學習與人際溝通

更多元化,但也衍生以網路文字、照片或影片辱罵、

威脅他人的負面效應,形成網路霸凌。本校師資培育

中心關注「網路霸凌」對學生所造成的傷害,將於今

年11月27日(星期五)假本校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

議廳舉辦「網路霸凌現象與因應」研討會。本次研討

會將邀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黃葳威教授(兼任網路內

容防護機構執行長),以「網路霸凌在中學現況」為題

進行專題演講。緊接著邀請3位與談人針對網路霸凌對

中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及教師的因應之道發表,並與

現場聽眾進行理論與實務的對話。期待透過意見交流

集思廣益,匯聚具體可行之作法及有效策略。研討會

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104年11月18日(星期三)截止

, 請 至 本 校 師 資 培 育 中 心 網 站 ( h t t p :

//www.education.ntu.edu.tw)線上報名。

★恭賀!本校103學年度黃裕雯實習學生榮獲「104年度教育部教育實習學生優良獎」本校師資培育中心103學年度生物科教育實習學生

黃裕雯同學,經由校內教育實習績優獎評選小組審查

與遴選,獲選本校104年度教育實習學生楷模獎,並代

表本校參加104年度教育部主辦之「教育實習績優獎甄

選及獎勵實施計畫」選拔。在各師資培育大學卯足全

力粉墨角逐下,本校黃裕雯實習學生榮獲「教育部教

育實習學生優良獎」,表現卓越。

★恭賀!本校師資培育中心符教授碧真榮獲本校103學年度全校「教學優良獎」本校為鼓勵教學優良教師,肯定教師在教

學上的努力與貢獻,每年進行遴選與獎勵作業,

本校師資培育中心符教授碧真榮獲本校103學年

度「教學優良獎」,特此恭賀!

★恭賀!本校師資培育中心符教授碧真榮獲本校103學年度全校「教學優良獎」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師資培育中心的新進教師洪承宇,雖

然今年8月才正式到職,就已經受到主任、教授們與行

政同仁許多的協助與關照,9月中開學後學生陸續返回

校園,更感染了校園的活力與朝氣。我生長在台中,

家族中一半以上的成員都是幼稚園到大學教師,對於

教師這角色從小就有種特殊的親切感。我畢業於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輔修公民科課程,

大四時同時去了新聞台與國中實習後,學校的正向氛

圍對比著媒體圈的亂象,心中更加篤定成為教師的志

向。在臺北實習一年後,順利考上教師甄試,正式成

為一位公民教師。

社會科學一直都是我的興趣所在,特別是政治學

,即便一開始在高中任教時,仍要講授三民主義與國

父思想,但教師的考驗就在於如何轉化課程成為對學

生有意義的知識,所幸隨著民主化的發展與教育改革

,這套課程也被新課綱所取代了。課程轉向的歷程與

背後的思維,也引起了我出國研究課綱發展的動力。

考取了教育部公費留考後,就暫時留職停薪前往英國

劍橋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

人文薈粹的劍橋所到之處都可以發現改變人類歷

史的軌跡,詩人拜倫的池塘、發現DNA生物學家經常

光顧的小酒館、牛頓的手杖與記帳本、達爾文的甲蟲

標本與徐志摩康河旁的紀念石,劍橋四年的時光不只

豐富了我對教育研究的學識,更增添了對於文明與科

3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一、前言

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如我國、日本、韓國、香

港、新加坡)屢屢在國際學術評比(TIMSS 及PISA)表

現優異,引發西方學者好奇。Bond 出版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2015)一書中,

Hau & Ho 合著 “ Chines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一文指出,許多實徵研究發現,西方理

論無法完善地解釋亞洲學生的學習行為與成就表現。

西方理論以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為預設,與

儒家社會以關係主義(relationalism)為預設大不相同。

筆者參與的研究群,試圖以儒家關係主義的角色義務

(五倫關係)為基礎,建構成就動機理論,希望更能解

釋我國學生的學習行為與表現。茲將最近發表的兩篇

論文 Effort counts: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effort in

the patterns of credit assignment on math learning in

the Confucian cultural context及 Effort counts and

goals matter: The effects of effort and achievement

goals on moral image,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 a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摘要如下,與大家分享。

二、重要研究發現

(一)兩種目標類型

儒家社會有兩種目標,縱向目標(vertical goal)與

非縱向目標。前者特性有二: (1)植基於五倫關係中,

重要他人(如父母)認為重要的目標,(2)植基於「階序

人觀」,努力攀爬成就金字塔(achievement pyramid)

的塔頂。學業及考上好學校等屬於此種目標。非縱向

目標,像是才藝表現,則無上述特性。結果發現,縱

向目標在重要性、父母及教師期待、同儕競爭、義務

感都明顯高於非縱向目標,但在選擇性上低於非縱向

目標。

(二)目標類型與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獎懲

努力學習包括「盡己」及「對父母盡義務」的道

德性價值。盡己係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運行,周而復始,君子要效法這種精神,努力不

懈。對父母盡義務係指親子血緣不可切割,努力追求

縱向目標,以盡孝道。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及對獎懲的

效果,隨目標類型而有差異。研究發現,在縱向目標

的成功情境,努力者比不努力者,更具道德形象,且

獲得更多教師及家長的稱讚;在失敗情境,不努力者

比努力者,更不具道德形象,且受到更多教師及家長

的責備。在非縱向目標,努力與不努力者沒有差異。

(三)努力道德性在獎勵上扮演的角色

成人透過獎懲的社會化過程,將該文化中重要的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國立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符碧真教授

價值傳遞給下一代。在縱向目標的成功情境,努力者

被視為「天道酬勤」,不努力者被視為「不勞而獲」

,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在獎勵上扮演關鍵角色。家長及

教師認為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進而給予愈多的

獎勵。學生亦認同愈努力者,愈有道德形象,會獲得

較多家長及老師的獎勵。顯見家長、教師、學生都認

同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三、與西方理論對話

(一) Deci & Ryan自我決定論

人們有追求目標的自主選擇權,對自己選擇的目

標,較願意投入心力,也會有較好的表現。因此不管

是什麼目標,只要是自己選擇的目標,就是重要的目

標,範圍頗為寬廣。筆者研究發現儒家社會的非縱向

目標,就像自我決定論所言的目標,縱向目標則是社

會認為重要的目標,個人有義務去追求,沒有選擇權

,範圍較為狹窄。過去有關華人的研究,大多忽略追

求「縱向」與「非縱向」目標的差異,藉由追求這兩

種目標的行為對比,突顯出社會認可之成就對華人的

重要性。

(二) Dweck智力內隱理論

認為智力無法改變者,稱為實體論者;認為智力

可透過努力而改變者,稱為增進論者。實體論者碰到

挑戰,很容易放棄;增進論者遭遇困難,會透過努力

精熟學習,故視努力具工具性價值。筆者研究發現,

努力除了與西方相同的工具性價值外(勤能補拙),還

有非常特殊的道德性價值。學生努力學習不只是為了

成就表現,更重要的是盡個人的角色義務。因此即使

失敗,教師仍會肯定其努力的行為,不會責備。努力

的工具性與道德性價值,使得亞洲學生面對較難的學

科,仍努力不懈,這或可解釋在國際評比中表現優異

的原因。

(三) Dweck 兩種稱讚

稱讚學生聰明 (ability praise),就是稱讚人

(person praise),學生會傾向持實體論,碰到困難時

,失去信心,也欠缺學習動機。相反地,稱讚學生努

力(effort praise),就是稱讚過程(process praise),學

生會傾向持增進觀,碰到困難時,較有信心及持續力

。稱讚人與稱讚過程兩者互斥。但筆者研究發現,稱

讚學生努力,主要是因為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就是個

人品德 (盡本分、負責任)的一部分,因此稱讚過程就

是稱讚人。在儒家社會,兩種稱讚合而為一,並不互

斥。面對較難的學科時,這兩種合一的稱讚,更能激

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東方遇上西方:努力的道德性價值

4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四、對我國教育的啟示

儒家社會強調縱向目標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可

能成為雙面刃。基於道德義務而努力學習,可能促使

個人克服學習困難,最終因努力的工具性價值,帶來

好結果。但過度強調努力的道德性價值,可能讓低學

業成就者陷入兩難困境。繼續努力,雖贏得道德形象

,卻因失敗的結果,而情緒低落;如果最終體會自己

沒有天分,放棄努力,則喪失道德形象。

縱向目標「單一巨型金字塔」的範圍狹窄,使

得個人即使沒有興趣、不擅長,仍必須去追求,以致

深陷兩難困境。要跳脫這樣的困境,建構「多元金字

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

名,便捨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之後,味同嚼蠟。

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

──《儒林外史》 第一回

Li(2012)指出東西方學習歷程的文化差異,認為

華人的學習歷程為品德導向(virtue-oriented),強調「

勤奮、發憤」的學習品德,這意謂著努力學習的目的

在於努力本身。

然而,在華人文化中成長的筆者,卻對這篇文章

中的華人學習文化抱持著疑問:「我們真的這麼在意

有沒有努力勤奮嗎?」生活周遭的同學、家長、老師

們都很在意成績,他們的確要學生努力勤奮,但合理

的懷疑他們叫學生努力會不會只是為了要讓成績好看

?如果這是對的,那麼在華人文化中努力並不是目的

,而只是有好成績的「工具」而已。因此,Li(2012)

的論述與筆者的看法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論述:

★努力是工具:努力的目的是為了好成績,華人真正

重視的是成績。

★努力是目的:華人重視努力本身,認為努力是美德。

本文依序闡述這兩種論述:

一、努力是工具:如果努力是工具,那麼努力的目的

為何?從上述生活中的觀察可以推論努力的目的是為

了「成績」。另外《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的故

事:范進考取科舉前後,村裡的人對他的評價截然不

同,考取科舉前被家人當作麻煩人物;考取科舉後,

每個人都對他敬畏三分。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窺見,在

古代「考取科舉」是多麼重要。現代生活中的「成績

好」與「考取科舉」很類似,有沒有考上前幾志願就

會受到親戚、老師的不同對待。

至於取得好成績的目的為何?范進中舉後,大家

對他禮遇有加,這是因為中舉之後可以當「大官」。

塔」的價值體系,似有必要。個人依據興趣、天分,

選擇想要追求的目標,向上攀爬。在天分得以發揮的

情況下,較能登上金字塔頂峰。如此一來,就與儒家

思想強調的「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

」及「盡心知性以知天」相通。

五、結語

西方以個人主義為預設,建構出來的理論,不

一定適用於以關係主義為預設的非西方國家。引用西

方理論時,宜思考在我國文化脈絡下,哪些情況適用

,那些情況不適用,才可避免橘逾淮北為枳。以下為

師資生在教育社會學相關的學術研究報告,供參考。

「考取科舉」代表事業與「錢途」的保障。由此可

見,重視成績的目的是因為好成績能享有「富貴功名」。

「努力的目的是好成績,好成績的目的是富貴功

名」是「努力是工具」論述的主要假設。俗話說:「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科)舉成名天下知。」想要傳

達的不是努力本身多有價值,而是刻苦努力可以考上

科舉,可以功成名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

顏如玉。」這句俗話描述得更傳神,努力念書不僅可

以賺大錢,還可以討個好老婆。

總之,「努力是工具」論述宣稱努力的目的是為

了好成績,努力只是獲得好成績的工具。

二、努力是目的:Li(2012)的論述強調「努力本身」

的重要性,努力本身就是目的,成績並不是努力的重

點。Li(2012)描述親眼所見:在國中,我們班考數學

。全班60人中,我是班上的第一名。老師說他要誇耀

班上最棒的同學,我以為是我。然而,老師叫安靜坐

在角落的女孩站起來。每個人都知道她不是班上第一

名,老師卻說:「她很用功,我們給她鼓掌。就算她

考得沒有很好,她的精神可嘉,我們值得向她學習。」

如果「努力是工具」是對的,老師應該要誇耀成

績最好的人。然事實並非如此,老師鼓勵的是最努力

用功的人。因此,這段故事支持「努力是目的」論述

,反駁了「努力是工具」論述。

三、努力是工具或是目的?──視情況而異

在華人文化中,努力是工具?還是目的?乍看之

下兩者皆有道理,但這兩個論述似乎是互斥的,應該

只有一個是對的,另外一個是錯的。

然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都對?只是在不同情境下

,呈現出其中一種。我們可以透過「努力」與「好成

在華人文化中,努力是「工具」還是「目的」?國立臺灣大學中等教育學程

心理系 鄭澈同學

在華人文化中,努力是「工具」還是「目的」?

5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績」之間的權衡來驗證這點:如果在某種情境下「努

力是工具」,當比較「努力」與「好成績」的價值時

,會傾向選擇「好成績」的價值較大;如果在某種情

境下「努力是目的」,當比較「努力」與「好成績」

的價值時,會傾向選擇「努力」的價值較大。

★假設:在某些情境下,「努力是(好成績的)工具

」;而在某些情境下,「努力是目的」。

四、研究方法:努力與成績之間的兩兩比較

(一) 三種刺激:「努力」、「成績」與「智力」

問卷內容會比較刺激(stimulus)之間的重要性,

「努力」與「成績」是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兩種刺激。

然而,如果只比較這兩種刺激,研究會略顯單調,於

是另外增加一項「智力」作為刺激。

本研究採用兩兩比較法(pairwise comparison),

讓參與者評斷比較重視哪一種刺激。呈現三種刺激中

的任兩種,參與者評斷比較傾向選擇哪一種,例如:

呈現「非常努力」、「成績很好」要參與者選擇。為

了比較三種刺激之中所有兩兩比較的可能性,共需要

比較6次。

(二) 三種情境:「希望」、「批評」與「稱讚」

區分清楚不同種類的刺激後,接著區分有哪些「

情境」,以檢驗在哪些情境下「努力是工具」,哪些

情境下「努力是目的」。

首先,將「面對的對象」區分成兩種情境:面對

「自己」或「他人」。筆者宣稱對於別人的要求與期

許,傾向於「努力是目的」;而對於自己的要求與期

許,則會傾向於「努力是工具」。這是因為涉及與「

自己成績」有關的判斷時,沒辦法「置身事外」,要

仔細思考成績對自己的實質影響;面對「別人的成績

」,就不太會有這層考量,因而可以輕易地回答「努

力比較重要」這種政治正確的回答。

其次,在面對「他人」的部分,進一步區分情境

為「負、正向」,負向情境為「我會批評」,正向情

境為「我會稱讚」;在面對「自己」的部分,只詢問

正向情境「我希望我」,三種情境整理成下表:

(三) 問卷設計

85%為學生(國中以上)。

五、研究結果

依照每個部份三個刺激所得總分的平均數排序,

以獨立樣本t檢定檢驗刺激的平均數是否達到顯著差

異,除了在「稱讚」部分中「成績很好」與「非常聰

明」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之外,其餘皆達顯著差異

(α=.05 )。

★我「希望」我:

非常聰明(17.7) > 成績很好(12.8) > 非常努力(11.5)

★我會「稱讚」:

非常努力(17.8) > 成績很好(12.5) > 非常聰明(11.7)

★我會「批評」:

很不努力(21.0) > 成績很差(11.8) > 很不聰明(9.2)

六、討論

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的假設:「努力是工具」與

「努力是目的」在不同情境下分別受到支持。

只要是對於他人,無論是稱讚或是批評都會以「

努力」作為主要刺激,並且遠大於「成績」與「聰明

」,代表我們總是會指點別人「不努力」或者還希望

別人能夠「更努力」,這支持了「努力是目的」的論

述。然而,對於自己,則有著截然不同的標準。我們

希望自己「非常聰明」的分數,遠大於希望自己「成

績很好」的分數,再大於希望自己「非常努力」的分

數,這代表面對自己,若要選擇「好成績」或是「很

努力」,我們會選擇「好成績」,這個情境則支持「

努力是工具」的論述。

這個結果揭示了華人對他人與自己有雙重標準:

對「自己」,我們會覺得成績比努力重要;而對於「

他人」,我們會鼓勵他們要努力,而不是取得好成績

。這個結果類似本文引言《儒林外史》第一回當中的

說法:

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

了功名,便捨著性命去求他。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認為華人總是跟別人說

我們不在意富貴功名,說這些是身外之物,但是自己

卻又執迷不悟;就像我們對別人說成績不重要一樣,

自己卻又沉迷其中。從這裡可以看見華人文化在不同

情境中的不一致,但是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華人文

化的價值觀呢?我們到底是認為「努力是工具」,亦

或是「努力是目的」呢?無論是前者亦或是後者,都

不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也許只有回答「在某些情

境下努力是工具;而在某些情境下努力是目的本身」

才能清楚地描述華人文化價值觀的複雜性。

參考文獻:Li, J. (2012).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learning: East and W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問卷網誌為:http://ppt.cc/QlELe)致謝:感謝爸媽以及我哥,雷老師、符老師的啟

發、美娟學姊的建議、實驗室的學長姐們;感謝尚鴻

、宜臻和其他朋友們。

本研究的問卷分為三部分,分別詢問「我希望是

怎樣的學生...」、「我會稱讚怎樣的學生...」、「我

會批評怎樣的學生...」,每個部分皆有6題,為3種刺

激(努力、成績、智力)的兩兩比較,而每一題兩兩

比較皆為6點量表。

(四) 參與者:本研究在ptt笨版邀請參與者作答,有

效問卷數共為103人、平均22歲,當中58%為大學生

負正向 \ 對象 自己 他人

+ 我希望我 我會稱讚

- 我會批評

6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一、前言

西化、五四以降,中華文化圈,甚至全亞洲對教

育的觀察受西方研究影響甚深,以西方本位觀看全球

教育。這樣的視角有其侷限性,也無法讓研究者真正

理解非西方世界的教育情況。西方教育源於希羅時期

,亞洲則受儒道影響深遠。不同的歷史來源讓雙方的

教育從本質來看就已經充滿差異。

體認到不同文化對教育的影響,筆者認為要了解

吾人所處儒家文化圈的教育環境,解決我們所面對的

教育瓶頸,需要聚焦於自身教育系統的研究。

二、研究問題

儒家文化圈中對孩子的學業成績極為重視,認為

學業是最重要的目標。如何得到好成績、在課業上有

好表現,是求學過程中一大目標與壓力源。這樣的教

育環境,一項有趣的發現(香港大學(1991-1992)的研

究發現):在智育方面突出的孩子,往往也是老師眼

中「德育」傑出的孩子,至於課業成績較差的孩子,

不僅被歸為放牛班,教師對其品德期望也較低。這樣

看來,儒家文化圈「學優」與「品優」似乎有密不可

分的關係。同上述,一個社會的教育文化與其歷史流

變密不可分,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儒家文化圈中「學

優」、「品優」的關係演變。』

三、研究假設

欲探討現今「學優」與「品優」的關聯,必須先

回溯到儒家的源頭,檢視這個影響中華文化圈甚深的

思想門派。

談起孔、孟之學,要追溯到先秦時期。周公在天

子貴族的教育中特別強調「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以「道德」作為對人的重要評判標準,從此「道

德」與政治、人格產生密切關係。春秋時儒家興起,

其教育三大目的大可分為:倫理為德育的基礎、學為

聖賢的德育為目標、「仁」為學習的核心。論語中許

多關於君子與小人的討論,可看出儒家對「德行」的

重視,君子並不只是在世間有所成就,其本身的「德

行」是作為評判的關鍵。儒家教化亦以聖賢為標竿,

《論語》中多有以堯舜為典範的語句,孟子更認為只

要努力,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核心教育的部分,無論

在《論語》或《孟子》中也都強調「仁」。

從先秦儒家《論》、《孟》的教育思想來看,教

育的目的是希望人可為人,人可成聖。這樣的目標要

通過不間斷的學習達成,而這裡的「學」又多指對「

禮」與「德」的學習。因此在古代,「品優」與「學

優」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時候的「學」,內容

多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因此通過「品優」可

以達到所謂的「學優」。再者,因為這裡的「學」很

大成份是指對「德」與「禮」的學習,因此也可以將

「學優」的人視為「品優」。

然而,「學」與「品」的關係應用在現今儒家社

會中卻不似從前,雖然儒家文化圈對品德教育仍非常

重視,但吾人不再認為「學優」就一定等於「品優」

,「品優」也不能直接與「學優」對等,原本雙向互

通的關係產生了改變。筆者認為這樣的轉變導因於「

學」本質上的轉變,「學」由品德養成轉變為實用與

知識類科目如數理、語文等。這樣的結果便是即便修

德努力,也不一定能達到「學優」,出生時的天賦成

為決定學業是優是劣的另一個因素。雖然如此,筆者

在研究教師期望的課題時,仍發現許多教師在沒有真

實與孩子接觸前,會假設學業好的學生,品德與教養

都會表現較好,成績差的學生可能是班上的淘氣精,

或是較不努力。筆者認為這樣的期望是受到儒家文化

長期以來「學優」、「品優」互通的意識而產生的。

四、研究方法

筆者為驗證假設,採訪談資料量化分析與文獻探

討之質性分析二方法。

〈一〉訪談資料

訪問十五位學生,包括十位台大、政大的學生,

五位私校的學生。訪談問題如下:

(1)品德是否比個人成就更重要?

(2)學科成就與品德是否為正相關?

(3)是否期望學業成就優良的人品德上也更為優

良?

(4)成長階段中是否認為班上前三名通常是品學

兼優的好孩子?

(5)你是否可以舉出三位以上學不好,但品德良

好、曾獲「德育」獎的同學?

〈二〉文獻探討

本篇選取二篇前人對儒家文化影響所做的探討,

分別為申雪秦先生的〈從發展視角談儒家文化對教育

的影響〉與文全治先生的〈東西方教育理念差異的研

究〉。筆者將究其二篇深入討論儒家影響力,並結合

訪談資料做統整。

談儒家文化圈中「學優」與「品優」關係的演變

國立臺灣大學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 中文系 沈方榆同學

五、資料分析與研究結果

首先談到訪談資料的分析,以下為得出結論的圖

表展示──

談儒家文化圈中「學優」與「品優」關係的演變

7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訪談的結果發現

在面對品德與成就何

者重要時,多數人都

毫不猶豫的選擇品德

。對於學業品德是否

為正相關的問題,多

認為沒有關聯,但受訪者也表示,兩者雖非正相關,

但也非負相關。面對學業成就高的人是否有較高品德

期望,僅一位受訪者持否定意見。之所以抱持較高期

望,受訪者表示其會期望受過更多的教育的人比起教

育程度不高的人應要更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另外,

高知識份子對於社會應該要有回饋與負責的心。對於

求學經驗的問題,約一半的受訪者認為班上前三名通

常是品學兼優的乖寶寶,特別是在教師眼中,只要行

為不要過度誇張,基本上教師都會認為其是乖寶寶模

範生。至於認為班上前三名不一定是品學兼優的學生

,主要論述為課業好的學生有時會不願與課業差的同

學來往。最後一個問題,多數受訪者都持肯定答案,

但也表示模範生通常沒有成績真的很差的同學,多數

時候模範生可以不是前三名,但是成績至少都是中上

以上。

申雪秦〈從發展視角談儒家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中提到傳統儒家教育強調的是人倫的關係,不論是《

論語》中提到的仁、禮或《孟子》的四端,都強調人

們心性、良知的道德教育。在如何達成良好道德的部

分,儒家強調「自強不息」,通過不斷的努力達成成

為君子、賢聖的目標,學習過程中除了接收知識外,

還須不斷反思,才能達到真正的「知」。文全治在其

〈東西方教育理念差異的研究〉中則指出,中國傳統

教育一向將個人精神放在舉足輕重的位置上,為了崇

高的理念與精神,君子可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也因此,中國傳統教育非常重視個人內在修養。另

外,統治者推行的教育又以培養擁有封建倫理道德的

治國人才為基準,因此有所謂「學而優則仕」,這裡

的學便是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根據訪談資料與前人研究分析,儒家文化圈中「學」

與「品」的關係仍然存在,但有所改變。從前,人們

普遍認為「學優」、「品優」是雙向互通的;而現今

社會已經不認為兩者相等。然而,學與品之間並非完

全無相關,從訪談資料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人都期望

學業成就高的人在品德上同樣表現傑出,這樣的期望

反映出多數人雖不認為學優等於品優,但仍認為學優

某種程度上與品優是有關聯的,這樣的關聯與儒家傳

統「學優」、「品優」之間緊密關係是相關的。從《

論》、《孟》等一手資料,加上申雪泰與文全治先生

的研究,吾人可以確立古代儒家社會中「學」與「品

」的關聯,這樣的淵遠流常關係並非在社會進入西化

與現代之後就會立刻消失的,因此即便大眾都認為「

學」與「品」之間已經沒有必然的關係,面對「學優

」的人,仍會很自然的認為其應該也要「品優」,而

且其「品優」是導因於其達到「學優」而應盡的義務

,而非其所可以選擇的權利。

六、結論

從這次研究,吾人可以確立古代儒家社會中「學

」與「品」雙向互通的關係現今已不復見。現今社會

「品」到「學」的關係並不存在,沒有人會假設品德

優良、行事圓融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業成就。然而「

學」到「品」的關係仍以某種微妙的形式存在,面對

社會定義的學業成功者,大眾仍然認為其應該要有較

好的品德、操守,認為這是「學優」者應盡的義務,

這也是為什麼社會上一旦出現名校學生殺人放火的新

聞,輿論總會強調其高學歷的身分,對其行為更大家

撻伐。對於「學」到「品」之間的關係,其實就導因

於儒家文化「學」、「品」長久以來的關係,品到學

的關係雖然被打破,學到品的關係卻因為社會對知識

分子長久的期望而仍然存在。

以往的開學週,在每個新接班級的第一堂課,我

總會與學生聊聊自己的興趣與夢想:「我的興趣是登

山、路跑、游泳、攝影、旅行⋯」「教書是我從小的

夢想,而我也如願在大學畢業後就當上老師,當上老

師之後,我期待自己能教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分享我

的人生經驗、開拓學生們的視野⋯」;每次講到這裡

,都會捫心自問:什麼時候,我才能把這樣的夢想完

全實現、甚至與興趣結合呢?說是命運的安排也好、

或者是我心之所向也罷,終於,今年暑假,我在菲律

賓,完成了這項壯舉⋯。

關於國際志工,其實自己早已想了很久,蓋房子

、做衛教、農業指導、生態保育⋯許多方向可以服務

,但這趟菲律賓的志工服務,卻是我最想分享的—生

命教育。所有志工分成三個主題教案:愛情教育、問

題解決、口語表達,我負責的是問題解決教案,引導

高中學生發現問題、找到方法、解決問題、勇於追夢

,這份教案看似稀鬆平常,其實卻是Olango島上頗不

熟悉的一種人生態度。

新北市立江翠國民中學 李曉蓉教師

你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服務學習之國際志工初體驗你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服務學習之國際志工初體驗

8 臺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 第七十三期 2015.09

所謂「教學相長」,在設計問題解決的教案時,

我從中學到許多教學方法,更從同組成員的身上,看

見創意源源不絕!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教學第二天

的早上,我們希望學生分享自己所遇到的難題、讓老

師帶領全班同學一起幫他解決;一位面容清秀的女生

分享自己的家庭困境,經濟、病痛、家人感情、社會

期待⋯連我們大人都想不到任何可以完美解決方式,

何況是一位高中的小女生要承擔?

古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這趟短短7天

的菲律賓志工之旅,我確實學到許多書本上得不到的

知識與技能—用幫浦打水、自己提井水等等。我們常

叮嚀學生「水資源珍貴,要節約使用」,自己卻常常

洗澡洗半天、做一些浪費水的事情;在Olango島,由

於地形平坦、四面環海,淡水取之不易,當地人都十

分省水,我們甚至只能用一桶水洗澡、洗頭,並用最

省水的方式洗衣、沖馬桶。回臺灣後正好上到「地球

上的水」這一單元,與學生分享我的菲律賓經驗,大

家異口同聲驚呼「怎麼可能?」想想我們這群井底之

蛙,自以為看過所有大風大浪,其實根本連離我最近

的菲律賓都不甚了解,哪裡稱得起是「地球村」的一

員呢?

說起和學生聊天,從志工服務回來後,我變得很

喜歡開口閉口提到「菲律賓」,倒不是因為我在炫耀

自己出國,而是推廣「志工服務」的多種好處。我們

常嚮往國際旅遊、體會異國文化,但跟團旅遊往往還

是跟本國人天天為伍、淨是走往大眾景點,如果想要

自助旅行,則須承擔安全風險、而且仍可能無法深入

當地文化;但是「志工服務」不僅給我們做好事的機

會,更讓我們長期與當地人民交流,看在我們是「志

工」的份上,他們對我們特別照顧,也比較不會被坑

或被騙,七天下來,我們不只對Olango的風景與街道

充滿回憶,更對當地居民的熱情、孩子純真的笑容、

學生認真向學的態度印象深刻!

第一次踏入「非已開發國家」,許多景象和我當

初的猜想大相逕庭。白天看到Olango島上的居民懶散

沒事做,以為他們就是好吃懶做,其實是因他們多要

半夜就爬起來、在太陽升起的同時出海工作,接近中

午就回家休息。以為Olango的中學生會很難教、生活

常規紊亂,但實際教學以後,發現當地學生十分乖巧

、尊敬老師,而且是全校皆然!尤其是打掃時間,全

校學生拿起各自的工具、兢兢業業地完成工作,沒有

一個人在偷懶聊天,連拿個畚箕倒垃圾進垃圾袋,也

專心到沒有任何垃圾掉出來,這絕不是一時半刻的校

規可以形塑,而是所有菲賓人共同的生活態度!

自菲律賓返台已一個月,看看身邊這群臺灣學生

,再回想菲律賓的那群學生,我們常以為菲律賓這類

國家以第一級產業立國,大概是沒什麼讀書風氣吧!

甚至國中小畢業便急於就業、無心上學。但我們遇到

的學生,多半是很想念書、但家裡無法供他上學的;

反觀臺灣社會,多的是家世顯赫、父母送孩子到貴族

學校念書、每天晚上瘋狂補習學才藝,孩子卻越讀越

沒興趣、恨不得早點拿到學位好畢業。

令人回味的是,我們離開Olango住在Cebu的那天

晚上,全團志工安排行程到SPA舒壓按摩,我們打算

感謝三位Olango的地陪一路細心照顧,因此想每個人

出一點錢、讓他們能和我們一起享受SPA,但與領隊

討論後,他非常不建議這麼做,因為SPA對三位

Olango地陪來說並不需要,那的確是奢華享受,卻只

代表我們不了解他們想要什麼;地陪們年紀都比我們

還小,卻願意以微薄薪水陪伴全程,除了因為可以練

習英文溝通、國際交流,更是因為他們有個夢,想自

己賺錢上大學的夢!領隊說:「如果我們真的想感謝

他們,還不如買些書籍贈送,島上的居民們非常愛看

書,而且她們的書不夠!」聽到這裡,我只覺愧疚,

自己一天到晚在買書、真正從頭讀到尾的書卻沒幾本

;也許因為臺灣資源豐富、讀書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唾

手可得,我們便不珍惜這樣的機會,甚至討厭上學、

討厭看書;但菲律賓看似資源缺乏,卻養出了最積極

向學的孩子,他們真的懂得讀書的好處,他們真的珍

惜老師與同學,他們真的想讀書升學⋯但是,是誰真

的得到了讀書的機會?又是誰被迫在社會再製下繼續

做工呢?

記得志工服務出發前,我不斷反問自己:「我們

只上這麼兩天的課,真的能幫到Olango的學生嗎?」

也許,透過志工服務,我們要改變的不是「被服務者

」本身,更需要改變的,是我們這些自詡為「服務者

」的人,我們的視野被改變、想法被昇華後,進而分

享給更多身旁的朋友;讓大家知道世界上、離我們如

此近的地方,還有這麼一群淳樸的人們!對讀書、對

環境、對人情有一番新的體悟,影響更多人加入這份

工作,帶著正向正確的信念幫助他人,才是「志工服

務」最大的貢獻吧!你就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Be the

bridge, Be the change!

水很珍貴,你猜一杯多少?

這是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洗澡水

自己提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