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 · 2019. 3. 8. ·...

1
在奉贤区域之外,说起奉贤的女作 家,被提及最多的是出生在奉贤南桥的 “海上小女人”作家杨晓晖和何影泓。她 们的父辈与我的父辈都是奉贤的教师。 杨晓晖,中国作协会员,笔名南 妮。她说,我是奉贤南桥的女儿,取笔 名南妮,就是难以割舍思念故乡的情 结。南妮现在供职于《新民晚报》社,多 年来一直担纲副刊编辑,发现、提携了 无数青年作家,其中亦不乏奉贤本土的 作家。除了编辑工作,南妮的散文在沪 上享有盛名,是“海上小女人”作家群的 代表人物之一。南妮的父母都是奉贤 著名的教师,父亲翁肇刚、母亲杨蕴石 都是奉贤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母亲杨 蕴石退休业余仍喜爱写作,富有情趣的 散文,不时散见于《奉贤报》上。 另一位“海上小女人”作家是何影 泓,在我眼里,她一直是“邻家妹妹”,她 的老宅就在南桥镇上,与我老宅门对 门,竟只有咫尺之遥,用一杆晾衣竹可以 叩响她家的窗户。若干年以后,我才知 道,她已经是沪上小有名气的女作家 了。现在已经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 是中国作协会员。她的文字柔美到让人 心痛,又无法做到掩卷释怀,书中主人公 的命运总是让读者们牵肠挂肚。何影泓 的父亲何志发是我中学的语文老师,学 识渊博,书生气十足。她有一个弟弟,笔 名河西,也是沪上知名作家,现在上海某 家杂志社任文学编辑。 杨晓晖和何影泓走出奉贤多年,知 道她们的读者并不太多,只有“老南桥” 还记得她们。然而,她们在文学创作上 的造诣,是足以让奉贤人骄傲的。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奉贤 也有为数不少的女作家们,为奉贤的文 坛增光添彩。湖北的马忠静,黑龙江的 张伟东、姜洛、张维静,安徽的艾院,江 苏的顾伶俐、颜炜钰和来自河北的施 季、河南的张路英等等,地域的差异带 来了文化和审美的差异。当几种文化 相交产生冲突的时候,会引发作家的思 考,优秀的作品便应运而生。 马忠静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秀女作 家,出生于湖北的她,于 1989 年开始文 学创作并发表作品。1998 年至 2000 年 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班和 影视剧作班。现居住奉贤奉城镇。 2001 年入中国作协。2009 年入上海市 作协。 “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她的 作品中兼收并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 思考和心灵的叩问。 张 伟 东 是 上 海 市 作 协 会 员 ,1985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编辑发表文 学作品200余万字。张伟东说,宁静致 远是我追求的,坚持读书写书是我生活 必须的一部分,也是我生活一大乐趣。 我现在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出岫》,初稿 已经完成 8 万字。 艾院,热爱写作,坚持“每日一诗” 三年多,业余创作诗歌千余首,兼写散 文和小说。2017年出版个人诗集《艾 草集》(上海三联书店)。在她看来,在 平淡的生活和平凡的工作之余,用精彩 的文字去丰盈内心的世界,日子便会生 动而充实。于是,书写就成了一种信 仰,神圣而美好。 顾伶俐,祖籍江苏南通。作品恬静 散淡,又不乏直面现实,透露出对生活 的热爱。 施季(笔名:黎锦、雾白、陈雾白), 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长于河北,现 已居上海奉贤 23 载。她说,文字的魅力 无穷尽,写作是让我静心的惟一方式。 我惟愿一生以文字为载体,抒发这世间 赋予我的爱、真与善。 在奉贤作家协会的微信群里,有两 个酷爱紫色的美女作家,一个叫紫薰, 一个叫紫英。紫色象征着高贵与神秘, 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一诗里,撑着雨 伞、紫丁香般优雅的、神秘的“女神”,成 了无数“少年维特”挥之不去的烦恼。 陈丹洁,笔名紫薰,又名木东,金融 工作者,奉贤区作家协会理事。十二岁 开始在市级报刊发表作品。她是这样 描绘自己的:闲暇时光,钟情文字,编织 玲珑心曲。韶华之痕,姑苏晓梦,凿字 描诗,紫衣轻尘。 杨志英,人如其名,英姿飒爽,却偏 偏热衷从文,从小爱读爱写,且年愈长, 爱愈切。常常,一抹晚灯下的她,一盏 清咖、一盘沙拉、一笼面饍,就能喂出一 篇闪着灵光的文字。她说,这是忙碌一 天之后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刻。她追求 井井有条的生活,一厅一院一室一桌 ……她都要拾缀得如一行行阳光下灿 烂、细雨中微笑的诗行。 少女时代的文学梦在奉贤女作家 心里,永远难以割舍。在沉寂了几年 后,她们又重新燃起了创作激情。 林岳芳,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奉贤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本区,就 职于南桥报。曾在美国《常青藤》杂志、 澳大利亚《彩虹鹦》杂志及《求是理论 网》《黄石日报》等国内外各报刊杂志上 发表作品近一百万字,出版有诗集《杭 州湾诗语》,散文集《听,雪落的声音》, 《一地风影》等作品。随着网络时代的 来临,她把新浪微博当作提高文化素 养、结交八方朋友的主阵地,辛勤耕耘, 拥有十二万粉丝。 张秀英从小酷爱文学,退休后重拾 旧梦。她说,文学是我一生喜爱,写作使 我老有所乐,记录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书 写生活里的善美喜乐,我乐此不疲。 李凌,18 岁在《解放日报》市郊版 发表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她说,很多年 前下海,如今蓦然回首,依然看见自己 钟爱的文学在远处招手致意,我又过来 看看,我希望自己每天保持好心情,让 “诗情画意”成为我的“知心爱人”。 季兰,奉贤高桥人,目前在奉贤区 中心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喜欢文学,爱 好写作,擅长散文随笔。平时多阅读勤 练笔,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大多作品 发表在 QQ 空间。业余除了写文章还 爱好弹古筝、游泳。 王莉萍,70 后,奉贤四团人。现为 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教师。从小喜欢 阅读,初中进入文学社团后开始涉足小 说创作。平时勤于写作,除了喜欢用散 文记录生活,用诗歌表达情绪外,还注 意观察生活,搜集儿童素材,已经为学 生创作了《我被妈妈寄出去》《思媛上学 记》2 本儿童小说。 “文学青年”是许多作家都曾经有 过的头衔,范海红是最有特点的奉贤女 作家,她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女侠,时不 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驱车去 青藏高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她的散文 很有张力,这来源于她豪迈的性格。 郑月红是一个性格乐观而又多才 多艺的女作家。 “老南桥”会记得当时立 新中学的文艺小分队,郑月红是队里的 头号花旦。她退休后被聘为奉贤报社 的文字校对。她的散文生活气息浓厚, 又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深深喜爱。 张路英是开放大学的教师,张维静 是青村学校的教师,她们在文字上的功 底自不用说。而且,文学创作几乎成了 她们的第二职业。 以前,作家是个令人尊敬的崇高职 业。但不知从何时起,文学慢慢变得淡 出人们的视线,作家慢慢成为一个被边 缘化的职业。如果一个孩子要当作家, 恐怕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持反对态度。 奉贤青年女作家闵镜如就不得不妥协, 结束了短暂的专职作家生涯,重新找了 一份工作。难道文学在当今社会上真 的贬值了吗?有时候,人们也不得不去 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奉贤女作家群落里,并不是每个 人都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马忠静蜗 居在奉贤东乡一隅,多年前辞去“铁饭 碗”,专心致志写作。到如今,她一个月 拿着1000多元的低保,靠微薄的稿费 勉强度日,生活很清贫,而且她最怕生 病,因为一生病所有的医疗费都是自 费。张伟东随丈夫人才引进来到奉城 医院,本来擅长文案工作的她,现在只 是在体检科打杂,干的是护士的工作, 一天下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夜深人 静时仍勤奋笔耕。张秀英是位“奶奶” 级的女作家,她写作更是不容易,虽然 已经退休,但白天繁重的家务活需要打 理,还要照料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儿 女和丈夫都不支持她写作,每天也是要 到晚上打开电脑开始创作。 曾有人说苦难出作家,也有人说愤 怒出诗人。在某种角度来看,确有一定 道理,生活的磨难会让作家对人生有更 深刻的思考,历史上的屈原、李白、杜 甫、苏轼,女作家中的李清照、张爱玲都 是如此。而我倒是希望奉贤的女作家 们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少一 点磨难,文学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美 满、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才是更重要的, 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价值的。愿她们都 永远保持一颗少女的心,演绎一场美丽 而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 吴险峰 2019 3 8 日 星期五 7 贤城聚焦 马忠静 马忠静 林岳芳 林岳芳 陈丹洁 陈丹洁 最近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可以,我愿做一个往灵魂里洒香水的优 雅女人。原话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细细思索这其中的含义,竟把我的 思绪带得很遥远。二十年前,我进入奉贤报社担任副刊“古华风”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通 过文字与副刊的作者们成为了朋友,其中不乏知性的女作家们。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就 让我的文字作为特别的礼物,祝福勤于笔耕的女作家们节日快乐、青春永驻! 出生奉贤的“海上小女人”作家 酷爱紫色的文坛“姊妹花” 扎根在奉贤的外来女作家 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 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 —活跃在文坛的奉贤女作家印象 —活跃在文坛的奉贤女作家印象 记者 吴险峰 春及庐 春及庐—奉贤作家的摇篮 —奉贤作家的摇篮 范海红 范海红 张伟东 张伟东 郑月红 郑月红 王莉萍 王莉萍 杨晓晖 杨晓晖 何影泓 何影泓 杨志英 杨志英 张秀英 张秀英 重拾“文学梦”的女作家 苦中作乐 笔耕不辍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 · 2019. 3. 8. · 雅女人。原话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细细思索这其中的含义,竟把我的 思绪带得很遥远。二十年前,我进入奉贤报社担任副刊“古华风”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通

在奉贤区域之外,说起奉贤的女作家,被提及最多的是出生在奉贤南桥的

“海上小女人”作家杨晓晖和何影泓。她们的父辈与我的父辈都是奉贤的教师。

杨晓晖,中国作协会员,笔名南妮。她说,我是奉贤南桥的女儿,取笔名南妮,就是难以割舍思念故乡的情结。南妮现在供职于《新民晚报》社,多年来一直担纲副刊编辑,发现、提携了无数青年作家,其中亦不乏奉贤本土的作家。除了编辑工作,南妮的散文在沪上享有盛名,是“海上小女人”作家群的代表人物之一。南妮的父母都是奉贤著名的教师,父亲翁肇刚、母亲杨蕴石都是奉贤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母亲杨蕴石退休业余仍喜爱写作,富有情趣的散文,不时散见于《奉贤报》上。

另一位“海上小女人”作家是何影泓,在我眼里,她一直是“邻家妹妹”,她的老宅就在南桥镇上,与我老宅门对门,竟只有咫尺之遥,用一杆晾衣竹可以叩响她家的窗户。若干年以后,我才知道,她已经是沪上小有名气的女作家了。现在已经出版了多部中长篇小说,是中国作协会员。她的文字柔美到让人心痛,又无法做到掩卷释怀,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总是让读者们牵肠挂肚。何影泓的父亲何志发是我中学的语文老师,学识渊博,书生气十足。她有一个弟弟,笔名河西,也是沪上知名作家,现在上海某家杂志社任文学编辑。

杨晓晖和何影泓走出奉贤多年,知道她们的读者并不太多,只有“老南桥”还记得她们。然而,她们在文学创作上的造诣,是足以让奉贤人骄傲的。

上海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在奉贤也有为数不少的女作家们,为奉贤的文坛增光添彩。湖北的马忠静,黑龙江的张伟东、姜洛、张维静,安徽的艾院,江苏的顾伶俐、颜炜钰和来自河北的施季、河南的张路英等等,地域的差异带来了文化和审美的差异。当几种文化相交产生冲突的时候,会引发作家的思考,优秀的作品便应运而生。

马忠静就是这样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出生于湖北的她,于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1998年至2000年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班和影视剧作班。现居住奉贤奉城镇。2001年入中国作协。2009年入上海市作协。“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在她的作品中兼收并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心灵的叩问。

张伟东是上海市作协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今编辑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张伟东说,宁静致

远是我追求的,坚持读书写书是我生活必须的一部分,也是我生活一大乐趣。我现在正在创作长篇小说《出岫》,初稿已经完成8万字。

艾院,热爱写作,坚持“每日一诗”三年多,业余创作诗歌千余首,兼写散文和小说。2017 年出版个人诗集《艾草集》(上海三联书店)。在她看来,在平淡的生活和平凡的工作之余,用精彩的文字去丰盈内心的世界,日子便会生动而充实。于是,书写就成了一种信仰,神圣而美好。

顾伶俐,祖籍江苏南通。作品恬静散淡,又不乏直面现实,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施季(笔名:黎锦、雾白、陈雾白),祖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长于河北,现已居上海奉贤23载。她说,文字的魅力无穷尽,写作是让我静心的惟一方式。我惟愿一生以文字为载体,抒发这世间赋予我的爱、真与善。

在奉贤作家协会的微信群里,有两个酷爱紫色的美女作家,一个叫紫薰,一个叫紫英。紫色象征着高贵与神秘,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一诗里,撑着雨伞、紫丁香般优雅的、神秘的“女神”,成了无数“少年维特”挥之不去的烦恼。

陈丹洁,笔名紫薰,又名木东,金融工作者,奉贤区作家协会理事。十二岁开始在市级报刊发表作品。她是这样描绘自己的:闲暇时光,钟情文字,编织玲珑心曲。韶华之痕,姑苏晓梦,凿字描诗,紫衣轻尘。

杨志英,人如其名,英姿飒爽,却偏偏热衷从文,从小爱读爱写,且年愈长,爱愈切。常常,一抹晚灯下的她,一盏清咖、一盘沙拉、一笼面饍,就能喂出一篇闪着灵光的文字。她说,这是忙碌一天之后最享受、最幸福的时刻。她追求井井有条的生活,一厅一院一室一桌……她都要拾缀得如一行行阳光下灿烂、细雨中微笑的诗行。

少女时代的文学梦在奉贤女作家心里,永远难以割舍。在沉寂了几年后,她们又重新燃起了创作激情。

林岳芳,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奉贤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本区,就职于南桥报。曾在美国《常青藤》杂志、澳大利亚《彩虹鹦》杂志及《求是理论网》《黄石日报》等国内外各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近一百万字,出版有诗集《杭州湾诗语》,散文集《听,雪落的声音》,

《一地风影》等作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她把新浪微博当作提高文化素养、结交八方朋友的主阵地,辛勤耕耘,

拥有十二万粉丝。张秀英从小酷爱文学,退休后重拾

旧梦。她说,文学是我一生喜爱,写作使我老有所乐,记录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书写生活里的善美喜乐,我乐此不疲。

李凌,18 岁在《解放日报》市郊版发表人生的第一篇文章。她说,很多年前下海,如今蓦然回首,依然看见自己钟爱的文学在远处招手致意,我又过来看看,我希望自己每天保持好心情,让

“诗情画意”成为我的“知心爱人”。季兰,奉贤高桥人,目前在奉贤区

中心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擅长散文随笔。平时多阅读勤练笔,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大多作品发表在QQ空间。业余除了写文章还爱好弹古筝、游泳。

王莉萍,70后,奉贤四团人。现为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教师。从小喜欢阅读,初中进入文学社团后开始涉足小说创作。平时勤于写作,除了喜欢用散文记录生活,用诗歌表达情绪外,还注意观察生活,搜集儿童素材,已经为学生创作了《我被妈妈寄出去》《思媛上学记》2本儿童小说。

“文学青年”是许多作家都曾经有过的头衔,范海红是最有特点的奉贤女作家,她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女侠,时不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自驾驱车去青藏高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她的散文很有张力,这来源于她豪迈的性格。

郑月红是一个性格乐观而又多才多艺的女作家。“老南桥”会记得当时立新中学的文艺小分队,郑月红是队里的头号花旦。她退休后被聘为奉贤报社的文字校对。她的散文生活气息浓厚,又紧扣时代脉搏,为读者深深喜爱。

张路英是开放大学的教师,张维静是青村学校的教师,她们在文字上的功

底自不用说。而且,文学创作几乎成了她们的第二职业。

以前,作家是个令人尊敬的崇高职业。但不知从何时起,文学慢慢变得淡出人们的视线,作家慢慢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职业。如果一个孩子要当作家,恐怕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持反对态度。奉贤青年女作家闵镜如就不得不妥协,结束了短暂的专职作家生涯,重新找了一份工作。难道文学在当今社会上真的贬值了吗?有时候,人们也不得不去正视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奉贤女作家群落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良好的创作环境。马忠静蜗居在奉贤东乡一隅,多年前辞去“铁饭碗”,专心致志写作。到如今,她一个月拿着 1000 多元的低保,靠微薄的稿费勉强度日,生活很清贫,而且她最怕生病,因为一生病所有的医疗费都是自费。张伟东随丈夫人才引进来到奉城医院,本来擅长文案工作的她,现在只是在体检科打杂,干的是护士的工作,一天下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到夜深人静时仍勤奋笔耕。张秀英是位“奶奶”级的女作家,她写作更是不容易,虽然已经退休,但白天繁重的家务活需要打理,还要照料多年卧病在床的老人。儿女和丈夫都不支持她写作,每天也是要到晚上打开电脑开始创作。

曾有人说苦难出作家,也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在某种角度来看,确有一定道理,生活的磨难会让作家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历史上的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女作家中的李清照、张爱玲都是如此。而我倒是希望奉贤的女作家们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中少一点磨难,文学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美满、家庭幸福、身体健康才是更重要的,这样的人生才是最价值的。愿她们都永远保持一颗少女的心,演绎一场美丽而精彩的人生。

责任编辑 吴险峰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7贤城聚焦

马忠静马忠静

林岳芳林岳芳

陈丹洁陈丹洁

最近在我的朋友圈里,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如果可以,我愿做一个往灵魂里洒香水的优雅女人。原话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我被这句话深深吸引,细细思索这其中的含义,竟把我的思绪带得很遥远。二十年前,我进入奉贤报社担任副刊“古华风”的编辑,在编辑过程中,通过文字与副刊的作者们成为了朋友,其中不乏知性的女作家们。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就让我的文字作为特别的礼物,祝福勤于笔耕的女作家们节日快乐、青春永驻!

出生奉贤的“海上小女人”作家

酷爱紫色的文坛“姊妹花”

扎根在奉贤的外来女作家

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往灵魂里洒香水的女人们———活跃在文坛的奉贤女作家印象—活跃在文坛的奉贤女作家印象

□记者 吴险峰

春及庐春及庐———奉贤作家的摇篮—奉贤作家的摇篮

范海红范海红 张伟东张伟东 施施 季季 郑月红郑月红 李李 凌凌 王莉萍王莉萍 艾艾 院院

杨晓晖杨晓晖

何影泓何影泓

季季 兰兰

杨志英杨志英

张秀英张秀英

重拾“文学梦”的女作家

苦中作乐 笔耕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