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诗词在歌唱 - dzb.whb.cndzb.whb.cn/images/2018-03/20/9/90320.pdf ·...

1
wwwhb.cn 2018 3 20 星期二 9 人文聚焦 编辑/ 何轶君 中国的古诗词在歌唱 央视 经典咏流传 过去完成时 的传统文化转化为 现在进行时 阿卡贝拉的鸣唱里云开见松林王维写出 居秋暝1200 多年后空山新雨明月在荧屏上有 了新的光谱少女的和声流淌闻者无不屏息唯恐 扰了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围棋少年柯洁一开口,“外面的世界便是他驰 骋的纵横十九路纳兰性德写下山一程水一程 未必能想到后世的少年冠军会带着300 多年后 的流行歌曲在时间隧道里同他相会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经典咏流传已播六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刷屏”“从小就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却被陕 西方言版触到了泪腺”“ 辛弃疾800 年前梦想的盛世 中国我们实现了”,几乎每一期都有类似评价映照 着古与今的相互凝视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如何在今天从 过去 完成时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这档节目找到了一把 钥匙为古诗词赋上新曲听它们歌唱抒的亦是时 代心声旧诗新读 延续民族血脉里 千年不变的情怀 每期开场时主持人撒贝宁都有句保留台词 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汩汩流淌的文化长河里是什么随之奔腾千年情怀许多嘉宾学者给出共同的答案北京师范大 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 看似诵读经典 实际是表达我们共同的情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对先 文脉价值的一种记忆和认同这样的认同足以 消弭时空的阻隔。” 陈彼得是最新的例证这个名字内地观众不算 熟悉但他写过的歌一剪梅等却传遍了大江南 鲜为人知的是他从十多年前开始埋首故纸堆从经典里捕捉创作灵光已为100多首古诗词谱上了 新韵第六期节目这位74岁的创作人演唱自己配曲 青玉案 · 元夕》。 辛弃疾与他隔着800隔着一 道海峡但在陈彼得用摇滚点染的曲风下有点苍凉 又有点豪壮的新曲观众眼前分明就是那豪放派词 一曲终了老爷子的几度呐喊更叫人哽住了喉 也让所有人心下明了同根同脉一样的文化基 因可以打通时空壁垒第一声他呈上自己的内心,“我的血液里永远 篆刻了很厚重的东西那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有一 我仿佛听到穿越千年的呼唤孩子你回来吧!” 第二次慨叹他以反复的叩问在观众席间找寻最大 共鸣,“这个讯号你们收到了吗收到了吗收到了 ?” 再一次情难自已时他引艾青的诗以为知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声声恸释放出的与其说是创作的激情毋宁看 成那是游子对故土家国的无限眷恋按节目嘉宾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解读辛弃疾写东风夜放花 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 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喟 更寄托了他对民族兴盛的无限渴求而陈彼得唱 这一阙诉尽了衷肠—— 祖国是他最大的牵挂音乐 是他寻根的方式正因为此他从灵魂里迸发出的热 流进观众心底节目首期就刷屏的也是这样来自清代袁 枚的小诗在岁月里默默无闻了近300 年之后 带着 诗人对平凡生命的悲悯和尊重化作一颗真善美的 种子撒播在了21世纪的中华大地千年流转变的 是物不变的是情复盘往期节目所选每首诗词有强烈的现实观照:《 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 梁祝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相互 辉映的爱情颂歌……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 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就如国学大师钱穆说的,“读诗 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 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经典 咏流传”,经典正流传旧词新曲 ,“ 以流行来盛放经 的创新早已有之 第六期节目单上柯洁演唱的是纳兰性德 长相 · 山一程》。 谁知音乐起吉他弦声淙淙竟是观众无 比熟悉的流行歌外面的世界》。“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意犹未尽时曲调 转高半度,“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 帐灯”, 纳兰性德在入夜营帐中的满腔豪迈与几缕乡 居然与少小离家的围棋天才不谋而合无独有偶第五期望月怀远的后半段,“ 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下一句无缝嫁接了故乡的云》“来吧归来哟”。 而腾格尔招牌式的蓝蓝的天空清清 的湖水前奏流转主歌分明是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曾经古诗词被认定要搭配古谱碎金词谱如今节目却用大量的流行音乐来对接古风古韵甚至找来摇滚蓝调等看似与中华传统无关的元素何听来毫不违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找到密码以流行来盛放经典用经典来度量流行这样的创新 早已有之。” 100 多年前李叔同将西方的曲调填进中国的诗 又用东方的表达诠释送别的心境成为现代流行歌 史上的启蒙先驱上世纪80年代观众都喜爱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那本是曹雪芹写的判曲经王立平 重新谱曲陈力演唱唱断情愁再看94三国演义留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它的前世今生”,也是经典 随时代流淌的成功案例其原词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 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代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时将之放在了卷首往后谷建芬谱曲杨洪基演唱,“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谈中时隔经年还能铺开波澜壮阔的画卷直至今日方文山的词周杰伦的曲始终是市场宠儿站在流行 歌坛的角度看是融入了写意的中国风若站在古诗词 的方向看何尝不是古韵乘着时尚的音乐旋律叩开年 轻的心门经典再造一切在于传统与时代间是否形成了一 种互文只要类似的会商机制建立时间会淬炼出精 届时今日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所做的尝试便 是能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成功探索英皇版爱丽丝梦游仙境来了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假装在现场系列本周开画 滑稽可笑的红心皇后惟妙惟肖的 扑克牌群舞还有跳着踢踏舞的疯帽子编舞家克里斯多夫 · 威尔顿将舞台变成 了神奇的兔子洞”……被誉为英国皇家 芭蕾舞团近20年来最重要作品的 爱丽 丝梦游仙境》,将于本月25号以高清放映 版本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台上演作品挽回了英皇近二十 年舞剧创作颓势 2011 2 28 三幕芭蕾舞剧 丽丝梦游仙境在英国皇家歌剧院首演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制作在当年芭蕾 舞剧爱丽丝梦游仙境 首演之后 英国 芭蕾评论媒体认为:“该作品挽回了英国 皇家芭蕾舞团近二十年在大型芭蕾舞剧 目上的颓势。” 的确在编舞大师肯尼斯 · 麦克米兰 1992年过世之后舞团始终没有被认可 的大型舞剧诞生直到与克里斯多夫 · 尔顿合作克里斯多夫 · 威尔顿和他的团 队创作出极具色彩感和层次丰富的舞台 视觉更接近艺术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舞台美术”。这是一场色彩的大爆炸曲家约比 · 塔尔博特创作的音乐有机融 合了当代音乐和十九世纪的芭蕾音乐 舞美设计鲍勃 · 克劳利近乎疯狂的想象 力和夺人眼球的设计更是将纸上仙境 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克里斯多夫 · 威尔 顿不仅在舞台上还原了原著中鲜活的角 色和场面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躲避原著 中的暗流诡异的厨房灵魂出窍的柴郡 猫和精神错乱的茶壶都悉数现身这些 不同的色彩被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舞 者们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之上使得英国 主要媒体集体给出四星推荐现在观众不用远赴伦敦完全相同 的版本在本月25即可在上海国际舞 蹈中心一睹为快该中心假装在现场系列高清放映执行惠民票价只需要约 现场演出票价的六分之一的价格即可 观世界名团重要演出现代技术为传统叙事增 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丽丝梦游仙境 这个故事原型 来自小说作者和邻居家的三个女儿漫溯 泰晤士河的历险而得而掉进兔子洞”, 及之后的一系列梦幻般的故事是极为 浪漫的想象让人不经联想到中国人熟 悉的桃花源的故事芭蕾舞剧爱丽丝 梦游仙境当主人公爱丽丝误食幻药 开门进入幻境的时候多媒体影像制造 出巨大的门和后台延伸出来的机械设 使得整个场景的转换流畅自然作为 假装在现场系列的开篇之 这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中的女主演 劳拉 · 卡斯伯特森是英国皇家剧院的首 席舞者 也是2011 爱丽丝梦游仙境 首演版本的女主角爱丽丝进入幻境的 桥段在这一版放映中采用了中景镜头 结合抓取了爱丽丝在进入幻境过程中 被通道挤压时的紧张感丰富多样的木 偶制作现代诙谐的音乐处理明暗层次 丰富的灯光运用使得现代技术为传统 叙事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典咏流传之外还有这些 改编自古诗词的流行歌曲值得回味 新春佳节上线的央视综艺节目 经典咏流传》, 已然成为今年的一档现象级节目当一首首经典诗 词以唱的方式萦绕耳畔多少人为之沉醉经典咏流传已播出六期节目的三十多首歌曲 之外还有不少改编自古诗词的流行歌曲值得回味听邓丽君的幽幽吟唱 邓丽君留下的歌曲中不少来自古诗词比如她 1983 年推出的专辑淡淡幽情》, 收录的皆为由古 诗词谱曲的歌这是邓丽君亲身参与策划的第一张 唱片也是她歌唱巅峰时期的经典之作传统与流行的结合在这张唱片达到了一个令 人惊叹的高度12首歌曲的歌词分别来自历经近千 年历史检验的12 首诗词名作 例如 李煜 相见欢 ( 无言独上西楼)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同样惊艳的是与词 相契合的曲虽是现代流行音乐却有着如长短句般 的设计将古诗词淡泊深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 邓丽君的嗓音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幽情 怀亦富于独特的东方之美将这一曲曲歌吟唱得典 雅又温柔赏琼瑶的以诗词入歌 以古诗词入歌琼瑶可谓个中高手在她为自己 影视作品写下的主题曲中歌词频频可见对于古典 诗词歌赋的引用甚至不惜化雅为俗以求雅俗共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类的诗词亦与其苦心经营 的婉约女子形象极为贴合琼瑶为电影在水一方写下的主题曲 在水一 》, 歌词几乎就是对诗经 · 蒹葭的现代白话文翻 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翻译成了有位佳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在水中央被翻译成了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 /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她为电 视剧梅花三弄之鬼丈夫而写的片头曲鸳鸯锦 》, 歌词更可谓句句皆有来处。“梅花开似雪出自宋代 吕本中踏莎行中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 似都奇绝”;“红尘如一梦出自宋代张鎡水调歌头中的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 枕边泪共阶前 点点滴滴成心痛出自宋代聂胜琼鹧鸪天中的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去年元月时, 花市灯如昼 出自宋代欧阳修 生查子 ·元夕 中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旧时天气旧时衣, 点点滴 滴成追忆出自宋代李清照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 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尽管不少古诗词因被琼瑶 移花接木而遭到吐 可不少诗词也的确因她而广为人知咀嚼陈小奇的古意今融 取典古诗词不得不提有岭南流行音乐教父之称 的陈小奇大陆流行乐坛的春风可以说正是由上世纪 90年代初而始的那股岭南流行音乐旋风而起让毛宁红遍大江南北的那首涛声依旧 》, 即是陈 小奇以古诗词为灵感的代表性创作之一歌曲化用唐 代张继枫桥夜泊》, 歌词似乎出现的只有原诗中的只 言片语渔火”“钟声”“枫桥”“客船”“月落乌啼”,些经典的意象加上久别重逢和旧船票的合理想象 构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却感人至深涛声依旧及其同款歌曲将古诗词的神韵融入 现代人的情怀中俨然构成陈小奇作品中个人风格显 著且备受瞩目的一个系列比如廖百威唱的那首白云 深处》, 歌名来自杜牧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 ”。 区区28字的七言绝句被陈小奇铺陈出一个发生在深 秋的爱情故事。“夕阳”“二月花”“枫林”“霜叶”“石径等原诗中的意象共同为故事渲染出耐人咀嚼的背景本报记者 范昕 经典咏流传海报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的一首小诗经典咏流传刷屏至今的单曲这恰是古诗词的厚重所在—— 曲终之时情不了意不散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内涵与风骨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浸润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大英图书馆声音档案可追溯至 1870 年代内含灭绝鸟类的鸣叫声古老的 雾笛声甘地等世界领导人录音等视觉中国 1.5亿馆藏如何持续流向大众 大英图书馆数字革命进行时 3 17 日上午 上海图书馆 文苑英 —— 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上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女孩用手机浏览着 大英图书馆的页面自从大英图书馆推 出其有史以来首个全双语网络资源 可以在手机上轻松翻看到挚爱作家夏洛 · 勃朗特的手稿以往留英中国青年 如果想查询历史事件或人物都要亲自 赶往那个位于伦敦东北城区国王十字 火车站附近的图书馆搜索引擎还是图书馆这并非一个 不可调和的问题信息时代数字化将成 为承载知识的主流形态事实证明只有 不断革新传播手段才能让珍贵文化遗 产持续流向大众珍贵档案恐在15年内消失 据悉大英图书馆藏有超过1.5 亿件 藏品如果一天看5件藏品一个人需要8 万年才能看完所有馆藏这些海量资料 不乏科学家达尔文日志那样对人类 科学史至关重要的 稀世之珍 ”, 但若相 关的信息技术支持不能及时跟上许多 宝藏只能深藏难得一见据英国媒体报道如果大英图书馆 馆藏的650 万个 声音档案 再不加快数 字化保存他们恐怕将在15年内消失些独特的声音馆藏可追溯至1870 年代 包括已灭绝的鸟类的鸣叫声古老的雾 笛声还有甘地等领导人的演讲录音量庞大多元大英图书馆文学和创意录音的负责 人斯蒂芬 · 克利里表示图书馆的声音档 案常年保存在24 小时恒温的地下室里 有些卡式录音带太老旧必须及时抢救但播放这些声音的录音机越发难寻 少有人愿意修理那些坏掉的录音大英图书馆声音技术负责人威尔 · 伦蒂斯表示声音挽救工程耗资4000万英 3.5 亿人民币), 但要将卡带一卷卷 取出转化成电子档案至少需要48数字化藏品仍是冰山一角 此次大英图书馆珍宝展的英方策展 人亚历珊德拉 · 奥特透露针对书籍稿音乐照片这些不同类型的藏品 依赖不同的数字化技术进行转换 。“ 大英图书馆成功数字化的藏品还只 是冰山一角馆藏珍宝每分每秒都在老 旧损坏新的实体资源每时每刻都在增 图书馆的数字革命是一项与时间竞 赛的挑战’。 ” 早在1993大英图书馆就提出了 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其中非常重 要的一点是将大量的纸质藏品数字化 1994大英图书馆牵头 国际敦煌项 ”,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 献和艺术品数字化并在网络上免费共 2007 大英图书馆与微软合作出了对馆藏手稿进行数字化的计划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人们能清晰地阅读手 稿的内容还希望能将翻阅纸质书的体 复制到手机屏幕上2011大英图 书馆与谷歌签约将图书馆内的25万本 书籍电子化并发布首个移动客户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阅读古籍观看历史 上的经典节目录像尽管大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走在前 但因馆藏体量巨大 年代久远 人才 和技术资源不足 数字革命异常艰巨 完成旧报纸数字化遇到很多困难我们 先要把所有报纸一页页翻拍成照片 后再扫描成数字版扫描版还要按每篇 不同的文章分解最后每篇文章中的每 个词还要通过光谱识别软件转换成可 搜索信息。”图书馆一名参与报纸数字化 项目的工作人员说在变化的环境下改良自我 大英图书馆此前发布的 不断增长 的知识 大英图书馆2015-2023 战略 告指出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 了保存管理这1.5 亿至2 亿的馆藏资源 确保未来一代能够继续拥有它们网络时代大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 就是实现存储 保护 管理数字信息 提供稳定访问通道让所有馆藏资源得 以传播惠及世界所有人。”大英图书馆 首席运营官菲利普 · 斯彭斯说。“对于每 天接受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一代原始手 稿或第一手资料会变得更有吸引力了激励和启发青年人我们需要不断扩 大网上教学资源和第一手资料的范围。” 2010年来英国政府削减了34% 图书馆经费支持即便如此大英图书馆 称不愿降低服务水准图书馆采取了许 多方法弥补这些缺憾包括文创产品开 发和休闲消费的服务以及寻求私人机 构的捐赠和赞助我们会尽己所能把大英图书馆的 数字化服务发展下去”, 菲利普 · 斯彭斯 ,“图书馆的文化目标是我们最珍贵的 使命之一科学表明优质文化活动能让 人们心情愉悦而任何有益于提升人类 幸福的行为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希望能 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合作帮助 全球更多人访问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李思文 本报记者 李硕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an-2020

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的古诗词在歌唱 - dzb.whb.cndzb.whb.cn/images/2018-03/20/9/90320.pdf · 居秋暝》1200多年后,空山、新雨、明月,在荧屏上有 了新的光谱。 少女的和声流淌,闻者无不屏息,唯恐

www.whb.cn2018 年 3 月 20 日 星期二 9人文聚焦 编辑/何轶君

听,中国的古诗词在歌唱央视《经典咏流传》将“过去完成时”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在进行时”

阿卡贝拉的鸣唱里,云开见松林,王维写出《山

居秋暝》1200多年后,空山、新雨、明月,在荧屏上有

了新的光谱。 少女的和声流淌,闻者无不屏息,唯恐

扰了那“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围棋少年柯洁一开口,“外面的世界” 便是他驰

骋的纵横十九路。 纳兰性德写下“山一程,水一程”时,未必能想到,后世的少年冠军会带着300多年后

的流行歌曲,在时间隧道里同他相会。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经典咏流传》 已播六

期。 “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间刷屏”“从小就

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天却被陕

西方言版触到了泪腺”“辛弃疾800年前梦想的盛世

中国,我们实现了”,几乎每一期都有类似评价,映照

着古与今的相互凝视。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如何在今天从“过去

完成时”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这档节目找到了一把

钥匙,为古诗词赋上新曲,听它们歌唱,抒的亦是时

代心声。

■ 旧诗新读, 延续民族血脉里千年不变的情怀

每期开场时, 主持人撒贝宁都有句保留台词,“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汩汩流淌的文化长河里,是什么随之奔腾千年?情怀,许多嘉宾、学者给出共同的答案。 北京师范大

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说:“看似诵读经典,实际是表达我们共同的情, 在字里行间呈现出对先

祖、文脉、价值的一种记忆和认同。这样的认同,足以

消弭时空的阻隔。 ”陈彼得是最新的例证。 这个名字内地观众不算

熟悉,但他写过的歌,如《一剪梅》等却传遍了大江南

北。 鲜为人知的是,他从十多年前开始埋首故纸堆,从经典里捕捉创作灵光,已为100多首古诗词谱上了

新韵。第六期节目,这位74岁的创作人演唱自己配曲

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与他,隔着800年,隔着一

道海峡。但在陈彼得用摇滚点染的曲风下,有点苍凉

又有点豪壮的新曲, 观众眼前分明就是那豪放派词

人。 一曲终了, 老爷子的几度呐喊更叫人哽住了喉

头,也让所有人心下明了:同根同脉,一样的文化基

因可以打通时空壁垒。第一声, 他呈上自己的内心,“我的血液里永远

篆刻了很厚重的东西, 那是祖祖辈辈留下的。 有一

刻,我仿佛听到穿越千年的呼唤:孩子,你回来吧! ”第二次慨叹, 他以反复的叩问在观众席间找寻最大

共鸣,“这个讯号,你们收到了吗? 收到了吗? 收到了

吗? ”再一次情难自已时,他引艾青的诗以为知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声声恸,释放出的与其说是创作的激情,毋宁看

成那是游子对故土家国的无限眷恋。按节目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的解读,辛弃疾写“东风夜放花

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喟

叹,更寄托了他对民族兴盛的无限渴求;而陈彼得唱

这一阙,诉尽了衷肠———祖国是他最大的牵挂,音乐

是他寻根的方式。正因为此,他从灵魂里迸发出的热

泪,流进观众心底。节目首期就刷屏的《苔》也是这样。 来自清代袁

枚的小诗,在岁月里默默无闻了近300年之后,带着

诗人对平凡生命的悲悯和尊重, 化作一颗真善美的

种子,撒播在了21世纪的中华大地。 千年流转,变的

是物,不变的是情。复盘往期,节目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

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梁祝》和《长沙铜官窑瓷器题诗》相互

辉映的爱情颂歌……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

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就如国学大师钱穆说的,“读诗

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

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慰藉”,“经典

咏流传”,经典正流传。

■ 旧词新曲 ,“以流行来盛放经典”的创新早已有之

第六期节目单上, 柯洁演唱的是纳兰性德 《长相

思·山一程》。 谁知音乐起,吉他弦声淙淙,竟是观众无

比熟悉的流行歌《外面的世界》。“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

很精彩,我会在这里衷心地祝福你”,意犹未尽时,曲调

转高半度,“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

帐灯”, 纳兰性德在入夜营帐中的满腔豪迈与几缕乡

思,居然与少小离家的围棋天才不谋而合。无独有偶,第五期《望月怀远》的后半段,“海上生

明月,天涯共此时”,下一句无缝嫁接了《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 而腾格尔招牌式的“蓝蓝的天空,清清

的湖水”前奏流转,主歌分明是《敕勒歌》“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曾经,古诗词被认定要搭配古谱,像《碎金词谱》那

般。 如今,节目却用大量的流行音乐来对接古风古韵,甚至找来摇滚、蓝调等看似与中华传统无关的元素。为何听来毫不违和?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找到密码:“以流行来盛放经典,用经典来度量流行,这样的创新

早已有之。 ”100多年前, 李叔同将西方的曲调填进中国的诗

词,又用东方的表达诠释送别的心境,成为现代流行歌

史上的启蒙先驱。上世纪80年代,观众都喜爱《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那本是曹雪芹写的判曲,经王立平

重新谱曲、陈力演唱,唱断情愁。 再看94版《三国演义》留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它的“前世今生”,也是经典

随时代流淌的成功案例。 其原词出自明代文学家杨慎

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来,清代毛宗岗父子点评《三国演义》时将之放在了卷首;再

往后,谷建芬谱曲、杨洪基演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谈中”时隔经年还能铺开波澜壮阔的画卷。 直至今日,方文山的词,周杰伦的曲,始终是市场宠儿。 站在流行

歌坛的角度看,是融入了写意的中国风;若站在古诗词

的方向看, 何尝不是古韵乘着时尚的音乐旋律叩开年

轻的心门。经典再造, 一切在于传统与时代间是否形成了一

种互文。 只要类似的会商机制建立, 时间会淬炼出精

华。 届时,今日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所做的尝试,便是能让“今人看见过去,让世界看见中国”的成功探索。 英皇版《爱丽丝梦游仙境》来了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假装在现场”系列本周开画

滑稽可笑的红心皇后、 惟妙惟肖的

扑克牌群舞,还有跳着踢踏舞的疯帽子,编舞家克里斯多夫·威尔顿将舞台变成

了神奇的“兔子洞”……被誉为英国皇家

芭蕾舞团近20年来最重要作品的 《爱丽

丝梦游仙境》,将于本月25号以高清放映

版本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台上演。

作品挽回了英皇近二十年舞剧创作颓势

2011年2月28日,三幕芭蕾舞剧《爱

丽丝梦游仙境》在英国皇家歌剧院首演,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制作。在当年,芭蕾

舞剧《爱丽丝梦游仙境》首演之后,英国

芭蕾评论媒体认为:“该作品挽回了英国

皇家芭蕾舞团近二十年在大型芭蕾舞剧

目上的颓势。 ”的确,在编舞大师肯尼斯·麦克米兰

1992年过世之后, 舞团始终没有被认可

的大型舞剧诞生,直到与克里斯多夫·威

尔顿合作。克里斯多夫·威尔顿和他的团

队创作出极具色彩感和层次丰富的舞台

视觉,更接近艺术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

“舞台美术”。这是一场色彩的大爆炸:作曲家约比·塔尔博特创作的音乐,有机融

合了当代音乐和十九世纪的芭蕾音乐;舞美设计鲍勃·克劳利近乎疯狂的想象

力和夺人眼球的设计, 更是将纸上仙境

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克里斯多夫·威尔

顿不仅在舞台上还原了原著中鲜活的角

色和场面,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躲避原著

中的暗流:诡异的厨房、灵魂出窍的柴郡

猫和精神错乱的茶壶都悉数现身。 这些

不同的色彩, 被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舞

者们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之上, 使得英国

主要媒体集体给出四星推荐。现在观众不用远赴伦敦, 完全相同

的版本,在本月25日,即可在上海国际舞

蹈中心一睹为快。 该中心“假装在现场”系列高清放映执行惠民票价, 只需要约

现场演出票价的六分之一的价格, 即可

观世界名团重要演出。

现代技术为传统叙事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故事原型,来自小说作者和邻居家的三个女儿漫溯

泰晤士河的历险而得。而掉进“兔子洞”,及之后的一系列梦幻般的故事, 是极为

浪漫的想象; 让人不经联想到中国人熟

悉的“桃花源”的故事。芭蕾舞剧《爱丽丝

梦游仙境》里,当主人公爱丽丝误食幻药

开门进入幻境的时候, 多媒体影像制造

出巨大的门和后台延伸出来的 机 械 设

备,使得整个场景的转换流畅自然。作为 “假装在现场” 系列的开篇之

作,这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女主演

劳拉·卡斯伯特森是英国皇家剧院的首

席舞者,也是2011年《爱丽丝梦游仙境》首演版本的女主角。 爱丽丝进入幻境的

桥段,在这一版放映中,采用了中景镜头

结合, 抓取了爱丽丝在进入幻境过程中

被通道挤压时的紧张感。 丰富多样的木

偶制作,现代诙谐的音乐处理,明暗层次

丰富的灯光运用, 使得现代技术为传统

叙事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典咏流传》之外,还有这些改编自古诗词的流行歌曲值得回味新春佳节上线的央视综艺节目 《经典咏流传》,

已然成为今年的一档现象级节目。 当一首首经典诗

词以唱的方式萦绕耳畔,多少人为之沉醉。《经典咏流传》已播出六期节目的三十多首歌曲

之外,还有不少改编自古诗词的流行歌曲值得回味。

听邓丽君的幽幽吟唱

邓丽君留下的歌曲中,不少来自古诗词。比如她

于1983年推出的专辑《淡淡幽情》,收录的皆为由古

诗词谱曲的歌。 这是邓丽君亲身参与策划的第一张

唱片,也是她歌唱巅峰时期的经典之作。传统与流行的结合, 在这张唱片达到了一个令

人惊叹的高度。 12首歌曲的歌词分别来自历经近千

年历史检验的12首诗词名作,例如:李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欧

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等。同样惊艳的,是与词

相契合的曲,虽是现代流行音乐,却有着如长短句般

的设计, 将古诗词淡泊、 深渺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

致。邓丽君的嗓音,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幽情

怀,亦富于独特的东方之美,将这一曲曲歌吟唱得典

雅又温柔。

赏琼瑶的以诗词入歌

以古诗词入歌,琼瑶可谓个中高手。在她为自己

影视作品写下的主题曲中, 歌词频频可见对于古典

诗词歌赋的引用, 甚至不惜化雅为俗, 以求雅俗共

赏。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

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之类的诗词,亦与其苦心经营

的婉约女子形象极为贴合。琼瑶为电影《在水一方》写下的主题曲《在水一

方》,歌词几乎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现代白话文翻

译。比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被翻译成了“有位佳

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

在水中央”被翻译成了“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

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她为电

视剧《梅花三弄之鬼丈夫》而写的片头曲《鸳鸯锦》,歌词更可谓句句皆有来处。 “梅花开似雪”出自宋代

吕本中《踏莎行》中的“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

似都奇绝”;“红尘如一梦”出自宋代张鎡《水调歌头》中的“万事红尘一梦,回首几周星”;“枕边泪共阶前

雨,点点滴滴成心痛”出自宋代聂胜琼《鹧鸪天》中的

“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出自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中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旧时天气旧时衣,点点滴

滴成追忆”出自宋代李清照《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

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尽管不少古诗词因被琼瑶 “移花接木” 而遭到吐

槽,可不少诗词也的确因她而广为人知。

咀嚼陈小奇的古意今融

取典古诗词,不得不提有“岭南流行音乐教父”之称

的陈小奇。 大陆流行乐坛的春风,可以说正是由上世纪

90年代初而始的那股岭南流行音乐旋风而起。让毛宁红遍大江南北的那首《涛声依旧》,即是陈

小奇以古诗词为灵感的代表性创作之一。 歌曲化用唐

代张继《枫桥夜泊》,歌词似乎出现的只有原诗中的只

言片语,如“渔火”“钟声”“枫桥”“客船”“月落乌啼”,这些经典的意象加上久别重逢和旧船票的合理想象,重

构出一个全新的故事,却感人至深。《涛声依旧》及其同款歌曲,将古诗词的神韵融入

现代人的情怀中, 俨然构成陈小奇作品中个人风格显

著且备受瞩目的一个系列。比如廖百威唱的那首《白云

深处》,歌名来自杜牧《山行》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区区28字的七言绝句, 被陈小奇铺陈出一个发生在深

秋的爱情故事。 “夕阳”“二月花”“枫林”“霜叶”“石径”等原诗中的意象,共同为故事渲染出耐人咀嚼的背景。

■本报记者 范昕

《经典咏流传》 海报。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袁枚的一首小诗, 是 《经典咏流传》 刷屏至今的单曲。 这恰是古诗词的厚重所在———曲终之时情不了、 意不散、 神不灭,它们所延绵的内涵与风骨, 和今天的我们紧密握手, 浸润着我们, 指引着我们。

大英图书馆声音档案可追溯至 1870 年代, 内含灭绝鸟类的鸣叫声、 古老的

雾笛声、 甘地等世界领导人录音等。 视觉中国

1.5亿馆藏如何持续流向大众大英图书馆“数字革命”进行时

3月17日上午,上海图书馆“文苑英

华———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珍宝”展上,一名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女孩用手机浏览着

大英图书馆的页面。 自从大英图书馆推

出其有史以来首个全双语网络资源,她

可以在手机上轻松翻看到挚爱作家夏洛

蒂·勃朗特的手稿。 以往,留英中国青年

如果想查询历史事件或人物, 都要亲自

赶往那个位于伦敦东北城区、 国王十字

火车站附近的图书馆。搜索引擎,还是图书馆?这并非一个

不可调和的问题。信息时代,数字化将成

为承载知识的主流形态。事实证明,只有

不断革新传播手段, 才能让珍贵文化遗

产持续流向大众。

珍贵档案恐在15年内消失

据悉,大英图书馆藏有超过1.5亿件

藏品,如果一天看5件藏品,一个人需要8万年才能看完所有馆藏。 这些海量资料

中, 不乏科学家达尔文日志那样对人类

科学史至关重要的“稀世之珍”,但若相

关的信息技术支持不能及时跟上, 许多

宝藏只能深藏,难得一见。据英国媒体报道, 如果大英图书馆

馆藏的650万个“声音档案”再不加快数

字化保存,他们恐怕将在15年内消失。这

些独特的声音馆藏可追溯至1870年代,包括已灭绝的鸟类的鸣叫声、 古老的雾

笛声、还有甘地等领导人的演讲录音,体量庞大多元。

大英图书馆文学和创意录音的负责

人斯蒂芬·克利里表示,图书馆的声音档

案常年保存在24小时恒温的地下室里,有些卡式录音带太老旧,必须及时抢救。但播放这些声音的录音机越发难寻,很

少有人愿意修理那些坏掉的录音。大英图书馆声音技术负责人威尔·普

伦蒂斯表示,声音挽救工程耗资4000万英

镑(约3.5亿人民币),但要将卡带一卷卷

取出,转化成电子档案,至少需要48年。

数字化藏品仍是冰山一角

此次大英图书馆珍宝展的英方策展

人亚历珊德拉·奥特透露, 针对书籍、手稿、音乐、照片这些不同类型的藏品,要

依赖不同的数字化技术进行转换。 “目

前, 大英图书馆成功数字化的藏品还只

是冰山一角。 馆藏珍宝每分每秒都在老

旧损坏, 新的实体资源每时每刻都在增

加,图书馆的数字革命是一项‘与时间竞

赛的挑战’。 ”

早在1993年, 大英图书馆就提出了

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 其中非常重

要的一点是将大量的纸质藏品数字化。1994年, 大英图书馆牵头 “国际敦煌项

目”,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

献和艺术品数字化, 并在网络上免费共

享。2007 年,大英图书馆与微软合作,推出了对馆藏手稿进行数字化的计划。 他

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人们能清晰地阅读手

稿的内容, 还希望能将翻阅纸质书的体

验,复制到手机屏幕上。 2011年,大英图

书馆与谷歌签约, 将图书馆内的25万本

书籍电子化,并发布首个移动客户端,让读者可以通过手机阅读古籍、 观看历史

上的经典节目录像。尽管大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走在前

列,但因馆藏体量巨大,年代久远,人才

和技术资源不足, 数字革命异常艰巨。“完成旧报纸数字化遇到很多困难。我们

先要把所有报纸一页页翻拍成照片,然

后再扫描成数字版, 扫描版还要按每篇

不同的文章分解, 最后每篇文章中的每

个词还要通过光谱识别软件, 转换成可

搜索信息。”图书馆一名参与报纸数字化

项目的工作人员说。

在变化的环境下改良自我

大英图书馆此前发布的 《不断增长

的知识:大英图书馆2015-2023战略》报

告指出, 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

了保存管理这1.5亿至2亿的馆藏资源 ,确保未来一代能够继续拥有它们。

“网络时代,大英图书馆的核心任务

就是实现存储、保护、管理数字信息,并

提供稳定访问通道, 让所有馆藏资源得

以传播,惠及世界所有人。 ”大英图书馆

首席运营官菲利普·斯彭斯说。 “对于每

天接受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一代, 原始手

稿或第一手资料会变得更有吸引力。 为

了激励和启发青年人, 我们需要不断扩

大网上教学资源和第一手资料的范围。”自2010年来, 英国政府削减了34%

图书馆经费支持。即便如此,大英图书馆

称不愿降低服务水准。 图书馆采取了许

多方法弥补这些缺憾, 包括文创产品开

发和休闲消费的服务, 以及寻求私人机

构的捐赠和赞助。“我们会尽己所能,把大英图书馆的

数字化服务发展下去”, 菲利普·斯彭斯

说,“图书馆的文化目标是我们最珍贵的

使命之一。科学表明,优质文化活动能让

人们心情愉悦, 而任何有益于提升人类

幸福的行为都是有价值的, 我们希望能

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合作, 帮助

全球更多人访问文化遗产。 ”

■本报记者 李思文

■本报记者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