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designers in dutch design week - united times

1
53 UNITED TIMES www.shunhe.nl 陽光地帶 Editie 323 20-11-2012 荷蘭設計週上的 華人設計 DUTCH DESIGN WEEK 2012 什麼是荷蘭設計?荷蘭設計週總監 Hans Robertus 說:“一個非常平實的文化。” 荷蘭設計週今年的主題是“進入一個勇敢新世界”,標示出荷蘭設計在經濟不景氣的威脅下開 創新路徑的決心。荷蘭設計一向強調概念與敘事,實驗性很強。荷蘭設計週因此也不同於其他大型 的國際設計週。 中國設計師在荷蘭設計週上的表現越來越引人注目。今年,除了部分台灣設計公司和設計師應 邀參展,還有四位曾在荷蘭學習設計的年輕華人設計師的作品也在設計週上展出。荷蘭華人設計協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Designers in the Netherlands) 有幸訪問了其中三名設計師,在荷蘭《聯合時 報 》(United Times) 大力支持下,我們可以將他們的經歷,對設計的認識和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分享。 以設計建立生存空間與大海抗爭是一部荷蘭的歷 史。在全民設計意識的基礎上,荷蘭設計具有頗高 的國際水平。荷蘭設計向來以創新、自由、富有現代 感在全球獨樹一幟,作品常精簡而具有裝飾性和未來 感。我認為荷蘭設計還具有相當的包容性:狹窄的領 土營造了激烈的競爭環境,設計師們常以不同風格及 流派來使自己的作品別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對新材 料和新技術的不斷研發為新設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正如我所在的埃因或溫理工大學(TU/e)的工業設計專 業,以“設計智能的產品、系統和服務”中心,學生 需要了解技術並以技術為工具解決問題。 此外,我所體驗到的教學模式很新穎:學生需要 製定個人目標計劃,通過項目和課程的自主選擇來在 體驗中提高自己。弱化了應試教育中分數的重要性, 提倡通過自主學習和實踐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而10個 基本素質分別涉及科技、社會文化、造型、商業、用 戶、創意、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設計研究和數學建 模。這使我這樣一個在中國應試教育體系下成長多年 的學生開始獨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學到什麼並想成為 怎樣的設計師。 這次為Crealev公司設計的懸浮檯燈不但體現了我個 人的設計風格,也詮釋了我對荷蘭設計的理解或說是 荷蘭設計對我的影響。核心的懸浮技術服務於外在形 式,在簡潔活潑的基調上給作品增強了視覺衝擊。 荷蘭對我來說還只是遊歷體驗的起始站,我期待 自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了解文化並體驗設計,在享受 新鮮和驚喜的同時沿著路途成長。 來荷蘭前所認識的荷蘭設計都是來自九十年代的 Droog 設計, 作品充滿實驗性,幽默感,給我的衝擊很 大。我嚮往西方創作文化上的自由。非常幸運,09年 我考上了荷蘭埃因或溫設計學院(DAE)。 在荷蘭的五年中,我主要埋頭創作,沒有好好了 解荷蘭本土文化。經一個老師介紹,我開始在荷蘭北 部一家陶瓷生產廠Royal TichelaarMakkum實習,決定多看 多學人家的東西。因為荷蘭人開放大膽,對不同文化 有好奇心,亦重視個人思想的發展,使我這五年能夠 有空間去走自己的路。我內心心存感激。 由於離開家鄉香港,不會受到自己熟識的環境影 響,我可以很專注的做自己的作品。來荷蘭最初的兩 年,自己還拿捏不好方向,作品會不中不西、不倫不 類。時間長了,才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和吸引力,於 是有一種很強的慾望想去重新挖掘東方的文化。兩年 前到景德鎮實習,除了研究陶瓷同時也為了體驗中國 當下創意產業和設計教育的情況,這促成了我的一個 畢業創作「From This to These - Progressive Copying」,討 論及研究另類的複製文化。 我作品於荷蘭設計週展出時,有個中國訪客問: “為什麼你從十八歲就開始到外地生活,可作品卻 非常的東方,好像一點都沒有被這裡影響?”我笑著 說:“儘管這裡的做事態度對我影響很大,但我的根 到底還是在中國,我對東方(民間)藝術很感興趣。” 我對未來充滿期待,會一方面進一步研究陶瓷, 也會繼續發展自己的畢業作品。希望自己和作品能對 當代文化有所貢獻,啟發更多人,讓更多人快樂。 作品名稱: From This to These - Progressive Copying Niko Leung Zheliuyi Wang 作品名稱: Fragment(ed) 作品名稱: Hybrid Vase Mingshuo Zhang Chinese Designers in Dutch Design Week 圖片攝影:王喆柳怡 荷蘭華人設計協會供稿 最初接触荷兰设计是在上海外滩十八号,2006年 Droog人文触觉展,当时自己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 第一次被如此新颖的设计吸引。设计展中可以感觉到 产品流露的大胆,叙事性,试验性。也由此萌生了来 到荷兰学习的念头。在荷蘭埃因或溫設計學院(DAE) 学习期间,对待设计的态度从狭隘变得更加开放。例 如,荷兰的设计既有飞利浦这样商业化而又成功引领 市场的工业设计,同时也有很多实验性叙事性在世界 引领潮流的产品设计,两者的方向不同,但却更能让 人反复思考设计为"人"的意义,及设计存在的背景 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开放的态度让设计推陈出新,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方向。 毕业设计中,我最终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何让商 业的设计情感化,艺术化,让产品可以说话,讓人 们喜欢拥有或使用它。西方的设计会受西方文化的影 响,产品容易“跳”出来;我想中国的设计师不需要 加红色或云纹这样中国的符號,也一样可以"跳" 出来,一样在设计中可体现我们内敛和归于自然的 态度。我希望看到,人们除了認為我的设计简单好看 外,在细细品味后觉得愉悅和满足。荷兰设计周肯定 了自己的想法,我从中吸收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 设计周之后对未來的方向也更坚定,即“诚实设 计”。产品种类不限,方法也不限,未必一定是大量 生产或独一无二的限量品。一个朋友曾說,设计师做 的东西会永远存在,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慎重,我觉 得设计不是玩笑,它会变成历史保留下来。 王喆柳怡 張明碩 梁康勤

Upload: z-wang

Post on 16-Mar-2016

2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UNITED TIMES Nov. 2012

TRANSCRIPT

Page 1: Chinese Designers in Dutch Design Week - UNITED TIMES

53 UNITED TIMESwww.shunhe.nl 荷

蘭陽光地帶 Editie 323 20-11-2012

荷蘭設計週上的 華人設計DUTCHDESIGNW E E K2 0 1 2

什麼是荷蘭設計?荷蘭設計週總監 Hans Robertus 說:“一個非常平實的文化。”荷蘭設計週今年的主題是“進入一個勇敢新世界”,標示出荷蘭設計在經濟不景氣的威脅下開

創新路徑的決心。荷蘭設計一向強調概念與敘事,實驗性很強。荷蘭設計週因此也不同於其他大型的國際設計週。

中國設計師在荷蘭設計週上的表現越來越引人注目。今年,除了部分台灣設計公司和設計師應邀參展,還有四位曾在荷蘭學習設計的年輕華人設計師的作品也在設計週上展出。荷蘭華人設計協會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Designers in the Netherlands) 有幸訪問了其中三名設計師,在荷蘭《聯合時報 》(United Times) 大力支持下,我們可以將他們的經歷,對設計的認識和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分享。

以設計建立生存空間與大海抗爭是一部荷蘭的歷史。在全民設計意識的基礎上,荷蘭設計具有頗高的國際水平。荷蘭設計向來以創新、自由、富有現代感在全球獨樹一幟,作品常精簡而具有裝飾性和未來感。我認為荷蘭設計還具有相當的包容性:狹窄的領土營造了激烈的競爭環境,設計師們常以不同風格及流派來使自己的作品別具一格。更重要的是,對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研發為新設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正如我所在的埃因或溫理工大學(TU/e)的工業設計專業,以“設計智能的產品、系統和服務”中心,學生需要了解技術並以技術為工具解決問題。

此外,我所體驗到的教學模式很新穎:學生需要製定個人目標計劃,通過項目和課程的自主選擇來在體驗中提高自己。弱化了應試教育中分數的重要性,提倡通過自主學習和實踐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而10個基本素質 分別涉及科技、社會文化、造型、商業、用戶、創意、自主學習、團隊合作、設計研究和數學建模。這使我這樣一個在中國應試教育體系下成長多年的學生開始獨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學到什麼並想成為怎樣的設計師。

這次為Crealev公司設計的懸浮檯燈不但體現了我個人的設計風格,也詮釋了我對荷蘭設計的理解或說是荷蘭設計對我的影響。核心的懸浮技術服務於外在形式,在簡潔活潑的基調上給作品增強了視覺衝擊。

荷蘭對我來說還只是遊歷體驗的起始站,我期待自己可以去更多的地方了解文化並體驗設計,在享受新鮮和驚喜的同時沿著路途成長。

來荷蘭前所認識的荷蘭設計都是來自九十年代的Droog 設計, 作品充滿實驗性,幽默感,給我的衝擊很大。我嚮往西方創作文化上的自由。非常幸運,09年我考上了荷蘭埃因或溫設計學院(DAE)。

在荷蘭的五年中,我主要埋頭創作,沒有好好了解荷蘭本土文化。經一個老師介紹,我開始在荷蘭北部一家陶瓷生產廠Royal TichelaarMakkum實習,決定多看多學人家的東西。因為荷蘭人開放大膽,對不同文化有好奇心,亦重視個人思想的發展,使我這五年能夠有空間去走自己的路。我內心心存感激。

由於離開家鄉香港,不會受到自己熟識的環境影響,我可以很專注的做自己的作品。來荷蘭最初的兩年,自己還拿捏不好方向,作品會不中不西、不倫不類。時間長了,才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和吸引力,於是有一種很強的慾望想去重新挖掘東方的文化。兩年前到景德鎮實習,除了研究陶瓷同時也為了體驗中國當下創意產業和設計教育的情況,這促成了我的一個畢業創作「From This to These - Progressive Copying」,討論及研究另類的複製文化。

我作品於荷蘭設計週展出時,有個中國訪客問:“為什麼你從十八歲就開始到外地生活,可作品卻非常的東方,好像一點都沒有被這裡影響?”我笑著說:“儘管這裡的做事態度對我影響很大,但我的根到底還是在中國,我對東方(民間)藝術很感興趣。”

我對未來充滿期待,會一方面進一步研究陶瓷,也會繼續發展自己的畢業作品。希望自己和作品能對當代文化有所貢獻,啟發更多人,讓更多人快樂。

作品名稱:

From This to These - Progressive Copying

Niko Leung Zheliuyi Wang

作品名稱:Fragment(ed)

作品名稱:Hybrid Vase

Mingshuo Zhang

Chinese Designers in Dutch Design Week

圖片攝影:王喆柳怡

荷蘭華人設計協會供稿

最初接触荷兰设计是在上海外滩十八号,2006年Droog人文触觉展,当时自己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我第一次被如此新颖的设计吸引。设计展中可以感觉到产品流露的大胆,叙事性,试验性。也由此萌生了来到荷兰学习的念头。在荷蘭埃因或溫設計學院(DAE)学习期间,对待设计的态度从狭隘变得更加开放。例如,荷兰的设计既有飞利浦这样商业化而又成功引领市场的工业设计,同时也有很多实验性叙事性在世界引领潮流的产品设计,两者的方向不同,但却更能让人反复思考设计为"人"的意义,及设计存在的背景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开放的态度让设计推陈出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

毕业设计中,我最终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何让商业的设计情感化,艺术化,让产品可以说话,讓人们喜欢拥有或使用它。西方的设计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产品容易“跳”出来;我想中国的设计师不需要加红色或云纹这样中国的符號,也一样可以"跳"出来,一样在设计中可体现我们内敛和归于自然的态度。我希望看到,人们除了認為我的设计简单好看外,在细细品味后觉得愉悅和满足。荷兰设计周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我从中吸收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

设计周之后对未來的方向也更坚定,即“诚实设计”。产品种类不限,方法也不限,未必一定是大量生产或独一无二的限量品。一个朋友曾說,设计师做的东西会永远存在,所以每一个设计都要慎重,我觉得设计不是玩笑,它会变成历史保留下来。

王喆柳怡張明碩梁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