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4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形式、情感和倫理 劉大衛(David Palumbo-Liu)著 謝惠英 譯;蘇 校譯 作者的論點,設立在全球化脈絡裡互為主體的情感的跨太平 洋的流通之上。作者先批判理性選擇理論及美國實用主義皆奉行 自我利益及排他性的邏輯。在這樣的脈絡裡,文學的角色與功能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代小說《食肉之年》保留住殘留的現代性,為資訊提供了倫理的 脈絡,並想像可能的、另類的社群。 關鍵詞: 理性選擇理論,倫理性的感情,尾關,實用主義,羅提, 情感的結構 劉大衛,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 謝惠英,自由譯者。 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助理教授。 中外文學36 2 2007 6 月。頁 51-9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形式、情感和倫理

劉大衛(David Palumbo-Liu)著

謝惠英 譯;蘇 榕 校譯∗

摘 要

作者的論點,設立在全球化脈絡裡互為主體的情感的跨太平

洋的流通之上。作者先批判理性選擇理論及美國實用主義皆奉行

自我利益及排他性的邏輯。在這樣的脈絡裡,文學的角色與功能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代小說《食肉之年》保留住殘留的現代性,為資訊提供了倫理的

脈絡,並想像可能的、另類的社群。

關鍵詞:理性選擇理論,倫理性的感情,尾關,實用主義,羅提,

情感的結構

劉大衛,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

謝惠英,自由譯者。

蘇 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助理教授。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頁 51-91。

Page 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52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Choices:

Form, Affect, and Ethics

David Palumbo-Liu

Trans. Huey-ying Hsieh; Trans. editor: Jung Su∗

Abstract

Framing his argument on transpacific circulation of

intersubjective affe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author first

critiques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as holding

up the logic of self-interest and exclusivity. What i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such a context? Can literature function today

as the site of production of ethical affect against the dehumanizing

forces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media? Ruth Ozeki’s postmodern

novel, My Year of Meats, is shown here to have retained the residual

modern in its ability to lend information an ethical context and to

imagine possible alternative communities.

Keywords: rational choice theory, ethical affect, Ruth Ozeki,

Pragmatism, Richard Rorty, structures of feeling

∗ David Palumbo-Liu is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Huey-ying Hsieh, free-lance translator.

Jung S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Page 3: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3

我經常教授阿契貝(Chinua Achebe)的著作;每次為之,就

讓班上學生觀看比爾‧莫野思(Bill Moyers)於一九八九年錄製

的作者訪談。訪談中包含的兩個論題形成本文之核心。其一,阿

契貝一再提起一個議題,曰第一世界將有毒廢棄物傾倒在第三世

界國家,奈及利亞是其中主要的一個傾倒地點。其次,他談到非

洲有必要訴說自己的故事。阿契貝再度提及他著名的批論《黑暗

之心》的著作,抱怨《黑暗之心》將非洲人化約為鬼魂、魅影和

符碼而已!反之,阿契貝要求西方「傾聽」非洲的人性聲音。我

請學生思索這兩個議題間的關聯——缺少發聲、或發聲被掩覆在

另種敘述之下,如何造成、甚至助長一塊大陸的毒化?

為了直探此議題之核心,我發放一九九一年桑默思(Larry

Summers)鮮為人知的世銀備忘錄(見 Vallette)給全班。桑默思

在世銀首席經濟學家任內,發出這份備忘錄,認為的確有污染的

問題──第一世界太過,第三世界太少。他提出一些理性選擇的

辯證。其中,有一理性說法,認為生活於第三世界人口的壽命遠

低於第一世界;因之,在第一世界,吸入有毒氣體和消費有毒食

物、有毒用水的人類成本遠高於第三世界。畢竟,生活於第三世

界的人口不能期望活得和「我們」一樣久,減少他們區區幾年的

壽命又何關緊要?從另一方面而言,如果我們實際上真的吸入第

一世界生活風格的副產品,因之縮減的壽命比例遠遠更為可觀。

桑默思這麼說:

「骯髒的」工業:就在你我之間,世銀是否應鼓勵將更

多「骯髒的」工業遷移到低開發國家?我可以想出三個

理由〔此處我僅引用第三點〕:為了美學和健康理由而

要求一個健康的環境,可能要有相當高的收入彈性。一

個人民壽命可以存活到有機會罹患攝護腺癌的國家,對

於導致百萬分之一罹患攝護腺癌機率成因的關注程

Page 4: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54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度,當然遠比在五歲之前死亡的機率高達每千人中有兩

百人的國家更高。同樣的,很多對工業廢氣排放的關注

在於妨礙能見度的微粒分子。這些廢棄物對健康造成的

直接衝擊很小。而顯然地,買入體現美學污染的貨物卻

能提昇生活福祉。生產可以移動,乾淨空氣的消耗卻不

能販售。

巴西的環境部部長魯森伯革(Jose Lutzenberger)在讀過這份

洩漏出來的備忘錄後,似乎為此反應作了結論:

你的推論完全符合邏輯,然卻徹底喪失理智……。你的

思想〔提供〕一個具體的例證,見證不可置信的疏離、

化約主義者的的思維、社會的無情寡義;以及關乎我們

生活於其間的世界之本質時,許多傳統的「經濟學家」

之傲慢無知……。如果世銀持續聘任您當副總裁,世銀

將會喪失所有的公信力。對我而言,它將驗證我時常說

的話……最好的事情就是讓世銀消失。(Vallette)

或許有人非常擊掌稱許這種論調,看來魯森伯革似乎提出一

種矛盾──邏輯和理智不是關係密切嗎?兩者的分歧點何在?解

釋這些語彙有助學生釐清「理性的」和社會關懷的差異;釐清何

謂「無懈可擊」 的商業倫理,此乃奠基於某種功利主義者之認

知所謂「更大的善」(當然,此善乃特別建構);何謂倫理體系

的認知,此乃奠基於某種全球化社群的意識,以及目標是更民

主、更公正、更平等的交互依存的樣態。

我們隨後會談論故事的力量,區別在此發現的幾個不同的故

事類型──桑默思的適時提議和阿契貝信念中的故事或可視為兩

道相反的力量。我們從「現實」層面來看這件事──桑默思和魯

Page 5: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5

森伯革爾後個人際遇如何?魯森伯革在送出這個犀利妙答後就

被解任;桑默思成為柯林頓的財政大臣,之後成為哈佛大學校

長。然後我們開始訝異於人們所聽、所信、所據以行動的故事;

我們訝異於這種事竟被稱為「真理」,訝異於其如何被建構,有

何意義?我們亦談論這個案例的跨國和全球化議題。

所有這些皆和「弱裔跨國主義」(minor transnationalisms)

議題有甚多關聯。如果我們把上述案例擴充到最普遍的層級,我

們就可考慮目前正在書寫的議題,將主題重置為:如果我們容許

自己有片刻摩尼二元論,並視全球化為以富/貧、北/南、第一

世界/第三世界的摩尼二元論之網路分化而成的型態(topoi)

(遑論真正的權利和財富分配性別化和種族化的面向),那麼我

們得問,「少數」可用什麼形式、修辭學、推論的公式、詩學,

方能跨越這些被分化的空間,有效提出自身的案例,並希望產生

某種情感,足以誘導人們以倫理規範行事?或者,借用魯森伯革

的說法,我們如何訴說感動人心的故事,促使他人依理智和人道

行事,而不是根據令人心寒的、剝奪他者的人性、權利和尊嚴的

官僚邏輯任事?在此文中,我採用尾關(Ruth Ozeki)的小說《食

肉之年》(My Year of Meats)來探索這些議題,並為我們的思慮

求索加入一個新話題:如果,在過去,現代小說被視為一種工具,

文學藉此工具沉澱出全球群體的意識;在一個 「地球村」的時

代,連結的媒介已非文學,而是資訊、廣告和娛樂科技時,小說

還有這種功能嗎?更有甚者,當「資訊」被理性化、被特有的方

式包裹,看來似乎精確地排除全球社群以及分攤義務的認知;此

時,我們所行何事?此即是,我們如何「接觸」新近提名進來的

團體成員,當約定的條件似乎極端不同於過去的條件時,有什麼

不同的「理性」策略,以因應新全球公民的用心和承諾?而現代

主義者的文藝美學又和這些議題有何相關?針對這些論題,此文

為一初步嘗試。在第一部份,我欲提出三個關鍵議題。其一,理

Page 6: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56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如何企圖解釋個體如何行動、

個體如何與社會、或「關乎他者」的理性或直覺議題相關?其二,

現代的文藝美學如何被用來強化和醞釀超越理性的/直覺之二

元分野、以及對他者的關聯感?其三,這種人際倫理如何和敘說

故事相關?

阿北爾(Peter Abell)提出一種極為有用的說法,描繪理性

選擇理論和社會的關係。依他之見,理性選擇理論(RCT)努力

理解個別能動主體(在特殊情況下,可能是一種或他種集合體),

如何以一種方法行動,或更可能是互動,以致於能被視為正盡力

而為,儘可能善用其眼前的目標、資源和環境(252)。鑑於理

性選擇理論對人類行動的論述和假設可能和述說故事、情感及倫

理學等議題相關,我擬在此勾勒理性選擇理論的三個面向。其

一,我要說明,理性選擇理論傾向忽視或低估某些方法,依這些

方法,「有關他者」的利益有可能使個體的理性選擇複雜化,或

使個體的理性選擇別具意義。同樣的,理性選擇理論並不容忍直

覺、不規則、以及影響的效應,而這種種當然將理性選擇理論置

放在與文學極為密切的關係中。其二,理性選擇依據足夠的資訊

理念、以及建構完備的信仰而機轉。我將論證,資訊的特有「媒

介」是有待精密思慮、多方求索的議題,因其亦有可能用某些方

式創造偏好。最後,我將說明,在另一方面,理性選擇理論最有

用的面向之一是:它從個人行為反溯到系統和結構的論述。如果

我們將同樣的批評應用於理性選擇「行為理論」,那麼我們就能

觀察桑默思備忘錄的單獨特例,而且發現一個較大的價值、信仰

和假設體系在運作中。

為了要獲致一個絕妙的、精簡的、「儉約的」人類行為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就得低估某種類型的行為;而相反的,這些行為正

是文學聚焦所在。阿北爾承認:「有時候,我們衝動行事;事後

回想,十足生厭;我們也可能被慾望所盤據,慾望遮蔽我們的理

Page 7: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7

性」(263)。此點加上個體間交互的影響可能影響選擇,單純

的落於理性選擇理論的興趣範疇之外(在遊戲理論手法之外)。

如同阿北爾所言,嚴謹的理性選擇理論「無意接受常規和價值的

外部生成說,而是傾向從它自己的規則為諸般生成和堅持覓尋解

釋」(254)。他接著說:「就我所知,即使理性選擇理論主義

者傾向於喚醒社會歪風或學習模式,沒有一個好理念可用來表徵

影響的生存說或型塑說」(265)。1 此即是說,如同我們在此最

感興趣的這種社會和個體間交互影響的行為,它傾向於接受理性

選擇理論將之安放在一個非常特殊的、非常排外的社會學領域來

理解。「類外部生成」(quasi-exogeneous)的解釋通常被懷疑看

待:「現在,有很多嘗試,意欲將利他主義、敵意,以及更尋常

的、相對的實用主義結合到理性選擇理論的架構中。然而,理性

選擇理論家們仍然一樣小心翼翼於是否要喚醒這些情緒,而且一

旦面對外顯的關乎他者(other-regard),傾向於尋求內隱的關乎

自我(self-regard)」(265)。2 這種不良傾向似乎切斷對個體

偏好及社群認知、多元價值、喜好、及效能關係間全面堅實的調

查探討。

有篇理性選擇理論的批論和本文有特殊關聯,此為泰樂

(Michael Taylor)的〈當理性束手無策〉(“When Rationality

Fails”)。泰樂認為:「尤其,標準模式是,理性選擇就集體行動

的研究基本上忽視一個大範圍的動機,這些動機能夠產生合作行

1 圖歐莫拉(Raimo Tuomela)的《我們的重要性:從哲學角度研究基本的社會

模式》(The Importance of Us: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Basic Social Norms)為

嘗試之作。圖歐莫拉最終的結論為:「原則上,所有的社會認知皆可依個人

可接受的方式重構重建……。本體論的交互關係並不以任何社會整體為論述

前提,而其他功能是為整體社會領域提供一個自然主義者的記述」(376)。

此即是說,這種大研究回歸於個體模式系統之初始。 2 此種嘗試可參見馬爾格力斯(Margolis)的《自私、利他和理性》(Selfishness,

Altruism, and Rationality)。此著作在眾議題中也論述投票行為——人們為何投

票?

Page 8: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58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為;或是以有限的形式處裡這些動機,依此形式,這些動機可以

刻意被安放於理性選擇的架構中……。這是理性選擇運作上非常

普遍、非常龐大的失誤面,包括經濟學在內:經濟學有其實務上

的盲點,無視於人類評估事物時豐富多元的方式(224-25)。相

對於理性選擇理論可資運用的偏好選項,泰樂提出他所謂的「承

諾」:「我們可以說,為承諾所驅動的行為表徵的是一個由承諾

建構的自我」(230,強調字眼為附加)。此處,我認為這個「自

我」是在一個文化承諾的、超越「理性」界限的大架構中,而此

處「理性」被解讀為最狹隘、最減縮的自我利益。我將聚焦論述,

探討「承諾」如何透過文學文本和其他媒介表徵而出,因之達成

效果,在他者身上誘發類似的、共享的承諾意識。

就此而言,再次一提,文學和媒介形式的特有樣態需要吾人

特別關注。關乎「最理想的信念結構」之需要,光是依賴理性選

擇理論所提出的見解是不夠的。所謂的「最理想的信念結構」即

是社會能動主體可資利用的最理想化的資訊。如此他們可能有最

大範圍的「選擇」。阿北爾解釋道:

精確說來,最佳的信念結構寓含的是複雜的事物,然而

通常也意謂如下:將能動主體的情感(需求)考慮在內,

可得的/蒐集的資訊足夠促使能動主體形塑對可能的

行為進程及結果產生信念,因之其中一個較佳的選項

(將能動主體之影響考慮在內)就不會被忽略。事實上,

當代的理性選擇理論是致力於不完整的資訊……對社

會的行動……造成的衝擊。大家皆能同意,社會學志業

的核心通常是這樣——形塑出流行資訊情境的本質和原

因,能動主體於這些情境中發現自我、或為自身而創造

這些情境,以及隨之而來的信念和理性分析。(264)

Page 9: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59

將此論點的效應常存於心,我們此時的任務則是更妥善的理

解「資訊」如何以特定的方式被包裹成型(資訊的修辭學),了

解它增強或減弱任何特定選擇的吸引力(或邏輯)。

且將此帶回我們對桑默思和阿契貝的討論:桑默思從何處獲

致他的信心,知道他提出來支撐有毒廢棄物之案例資訊是透明

的,而且勢必導向正確的選擇?我們從何處得知阿契貝和魯森伯

格的論證較可接受,較為「正常」?而論辯雙方所提出、所論證

的選擇種類有哪些方面和較大的、較體系化的信仰及價值相關?

依循理性選擇理論的目標,科曼(J.S. Coleman)說道:「焦點應

落於個人行為據以解釋的社會體系。這可能小如二分染色體,大

則如一個社會、甚至一個世界體系;然而,基本的要求是,闡釋

的焦點為視體系為一單位,而不是視個人或組成體系的其他元素

為焦點」(2),此處我們認同此點。

此亦另有要求。就如同我們嘗試了解形成「理性的」選擇的

邏輯,所以我們亦要關照情緒/感性(the sentimental)這塊領域。

阿北爾自己注意到此(並非無心為之):

此處有一重要訊息。從一方面而言,關乎和他者有關的

情緒,我們在處理時不能忽視任何獨立的證據。許多理

性選擇理論家的確受此說法之牽連。他們努力排斥他

者,完全依賴自我;結果,在沒有必要的時候,當論述

焦點應該轉移至情緒本身的源頭時,建構出太過詳盡的

理論。另一方面而言,我們應當清楚認知「異國的情緒」

(exotic sentiments)之傲慢召喚。(266)

從此文觀點看來,使用此詞彙「異國的」無疑十分貼切。首

先,它當然和「外在生成的」(exogenous)一字同源,因之強調

情緒之於理性選擇的他者特質。然而,它亦指出超乎個體的外在

Page 10: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60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連結,連結位於他種領域內的跨主體空間。而且,就在這個領域

上,文學發現它的自我。

討論理性抉擇理論至此,或可做結;我因之轉向一文本,此

文本一者直接論述理性選擇理論和敘述故事的關係;二來,它以

相當迷人的方式,巧妙地暗中總結,有效確認了(即使是以略帶

保留的方式)不只是文學、亦且是集體主義和共享的正義價值。

就理性選擇理論和感情的關係而言,沒有人較艾斯特爾(Jon

Elster)著墨更多。為行文討論起見,我轉向他最根本的著作之一,

而此著作視文學和感情為一基礎議題來論述。在《社會科學的核

心和關鍵》(Nuts and Bol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一書中,艾斯

特爾討論敘說故事和文學,提供了一套相當有趣的觀察論述,探

討有關理性選擇主義理論的目標、以及其侷限。他指出在理性選

擇工程內文學(以及它牽涉其中的思考方式)的益處和危險。綜

觀而言,他的理論對本文的議題厥為重要。艾斯特爾歸功於敘說

故事,認為小說敘述有能力提供個體一套選項,以及一個特定的

想像空間,用來盱衡度量這些選擇(而他舉出的例子本身即是相

當具有啟示意義):「小說敘述能夠提出嶄新的、精簡的解釋。

假設某人主張自我犧牲或助人的行為是最終的(確鑿的)證據,

證明並非所有的行動皆是理性的……。難道助人不可能是出於自

身利益嗎?被個人的感情所支配難道即非理性?若欲尋得一肯

定的答案,先決步驟是訴說一個合理的故事,顯示出如何實現這

些可能」(7-8)。然而,在同一段落中,艾斯特爾又警告:「如

果被誤以為真,小說敘述可能有害。」更有甚者,「只要有些原

創精神──而許多學者皆不虞匱乏──人總是能述說出一個事物

完全倒置的故事」(8)。總之,小說敘述允讓我們增益資訊的

內容,據於其上,我們形塑自己的信念;然而小說亦可用來部署、

瞬時呈現虛假或非理性的信念。它組成多種情緒的集合體,艾斯

特爾謂之「對應事實的情緒」(counterfactual emotions),「源

Page 1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61

自可能發生卻無發生之事」(63)。換句話說,就其推理和假設

的效力而言,小說敘事所能提供給理性選擇者的,乃是其虛構的

特質,其混淆事實、或將事情「倒置」的傾向。

這種成本/獲益分析被帶入艾斯特爾論述情感的討論中;在

此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小說敘述和文學功能議題間的關係,此

點容許我們想像他者,容許我們設身處地(以下我們將仔細論述

此點)。艾斯特爾形容一組強力的感情樣貌──「他者導向的感

情」(other-oriented emotions)。此類感情模式有個先決的信念:

「他者可能是我」(64)。從最後的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

直接指向小說和情感之聯結──小說敘述允讓個人在(48)可能

的情節範圍內推理尋思;「他者導向的感情」敘述故事,在其間,

個體或能感受行動施加於一個假設為他或為她設想的效應。如果

我們現在把小說和情感搬上檯面來討論,艾斯特爾則在他的下一

個段落中完成了本文核心關懷之圈界──他論及正義,並旁及倫

理學的相關議題:

被人不公平的對待後引發的相關感受值得特別注意。導

致這種強烈感覺發生的足夠條件如下。其一,其情境在

道德被認為是錯誤的;其二,事情乃是他力令之刻意發

生,而非自然意外或社會災難隱形殺手的副產品;其

三,它可藉由社會干預而改善。因之,不義的感覺在於

以下感覺之綜合:「事情不應是這樣的」,「那是別人

的錯,否則不會這樣」;而且,除了常見的反事實假設

「應有其他可能」之外,還加上「應有其他可為之處」。

(64)

注意此處所有的條件假設元素「應該」、「可能」,這種種

將我們帶回假設的敘事語境中──說話者想像的不是一個單一的

Page 1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62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事實,而是一組互相關聯的情境,他者於其間活得安適妥切。在

這套小說敘述、效能影響和人我倫理的敘述討論中,我們因之身

處一種情境,其間的小說敘事、感情及所有可能的思想皆成為選

擇的一部份,而它們的成本/效益比率尚不確定──我們能夠、

或許應該接受多少可能性?我們能夠、或者應該根據何種基礎相

信這些感情資訊?因之,艾斯特爾寫道:「感情允為關鍵,因為

它們觸動我們、擾亂我們;而且,它們因為透過和社會常模的連

結,使得社會生活穩定和諧。它們亦介入我們的思想過程,使得

思想過程較實際上更不理性」(70)。

到目前為止,我們談論的皆是個體的選擇(亦如理性選擇理

論的大堅持)。一旦從個體抉擇移向社會規劃和集體主義,事情

只有變得更糟:「在多元的平衡狀態的不確定情境下,我們不能

預知理性的人們如何言行舉止,亦不能預知他們的行為是否將由

理性或社會規範所制約」(168)。在這些不可預知的情況下,

幾乎無法成功地施行社會變革;而我亦在此轉向這個議題,以便

為艾斯特爾和理性選擇理論的討論作結。艾斯特爾未若我把信念

安置於大規模的全面改革(此類的改革牽動太多不同的個體反

應),他建議的是小小的步伐,隨著個人腳步前進,審慎估量,

小心盱衡。大規模的結構改變造成高度的期待,改革的效益隱而

未顯時,人們變得失去耐心。

即或如是,艾斯特爾還是提出一個全面的改革,為他的書作

結。他主張,在所有的社會模式中,「在資本主義者的環境中,

即使孤立的合作經濟體表現較資本主義者的形式為差,一個通力

合作的經濟體可能仍大大優於一個資本主義者的經濟體」

(170)。然而,關乎先前提到的失去耐心的議題又如何?艾斯

特爾著作中最後一句話說出了一件事,或能刺激人們接受社會改

革:「能夠激勵人們忍受變革過渡代價者唯有一事:即是視改革

為基本正義,而非經濟效益。然而,就彼例而言,我們不再討論

Page 13: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63

社會規劃,而是討論提供社會改革的運動」(170-71)。因之,

我們以一個較他者強烈的信念作結:此種信念或能提供喜好或選

擇的理性標準,亦即是對「基本正義」之偏好。如果理性選擇因

之能和這種社會價值兼容並蓄;那麼,小說敘事和「他者導向的

感情」的正面意涵即有可為之處。換句話說,文學可能正可以用

來作為社會改革的手段。在此,容我將這種可以推斷的概念和此

概念對文學敘述更「古典的」理念所扮演的功能加以連結,亦即

情感與倫理。

晚近,一波一波的文章論述湧現,論辯現代主義的觀念及其

在進化政治學中的角色。論據所在為:現代小說的形式決非過時

產物,反而是唯一的工具,吾人可藉此形塑一個敘述,一個相稱

於吾等的歷史處境、以及上列目標的敘述。例如,不讓盧卡契

(Georg Lukacs)專美於前,勃曼(Marshell Berman)聲稱:「現

代的男女得成為現代化的主體兼客體,他們得學習改變正在改變

他們的世界,使世界變成他們自己的世界」(33)。根據勃曼的

說法,欲成此事,必須要堅守現代的美學原則。我們發現此事並

不困難,因為勃曼會辯說,這種形式似乎是無可避免的。勃曼引

用各類藝術家如 Maya Lin, Laurie Anderson, Les Levine, Anselm

Kiefer, Salman Rushdie 等人的作品,聲稱他們作品的效能依據的

是一種特有的觀點:何謂藝術,藝術所為何事,藝術如何行事。

而此觀點正是「現代主義」。

在論文〈小說和正義〉(“Fiction and Justice”)中,弗拉克

(Winfried Fluck)刻劃形式和社會效應間的關聯。他首先發難的

是現代主義小說的顯著特質。美學的現代主義理論「聚集在小說

去通俗化、跨越邊界、及文化越界的潛力。小說被視為是一個經

驗的認識論,允許讀者跨越既存的邊界,探索其他的世界,嚐試

新的認同」(23)。然後,他將這些結構的特色和以下理念相連

──小說傳載一種對真理的饑渴。這種饑渴被引證兩次;其一,

Page 14: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64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敘述代表一個不義的處境,而我們讀者要求為某個個人或團體爭

取正義,不只是因為需要轉述特殊的牢騷或困境;亦且因為,由

於現代主義者小說敘事的特有動能,我們感覺這些角色多少和我

們相似,亦且在他們被析述刻劃的處境中看到一個至少在結構上

相似於我們置身的所在的處境:小說「允讓吾等站立在結構的相

似基礎上與想像的渴望接觸」(31)。此處要注意的是,「想像」

(至少)以三種方式運作——我們想像角色的處境,我們想像我

們可能如何感受,隨後我們滿載「想像的渴望」,渴望一個公正

的答案。3 可是這種想像如何從私領域的閱讀經驗轉換到公共行

動的領域?有趣的是,在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就人權發表的演說中,羅提(Richard Rorty)轉向情感的小說敘

述理念。4 我將簡短討論此次演講,作為這部份的結論。在此演

講中,我們可以看到與本篇文章中數個主要議題的相關連結,此

即是:理性論述與情感論述間的關係,以及小說敘述、情感,和

倫理間的關係。這些論題與先前討論的現代美學和文學形式,形

成一個星座般的分析配置,而我將從中探討尾關的小說。

演講開始,羅提處理的是一般的認知,認為人類是被共有的

理性思考能力所定義:「傳統上,人類用來『建立』道德基礎的

共有特質名曰『理性特質』……。像我這樣的哲學家,認為理性

特質單純是嘗試企及此種聚合;我們皆同意羅伯西(Rabossi)的

說法,認為基本論者(foundationist)的計劃已然過時。我們認為

自己的任務是一種志業,使我們的文化──人權的文化──更加

3 吾等可回想艾斯特爾之論評故事敘說和他者導向之情感。然,爾來一直論辯

不休者,集中在努斯班(Martha Nussbaum)的著作,主題是透過文學想像他

者之實際可能性。為了本文論述目的,我必須將此議題置於一旁。我意欲追

索者為更具體、更有證據佐證的一面──情感之產生。因為個體已然充份想

像一個他者,情感是否產生,產生到何種程度,此乃在論點之外。 4 此文有發人深省之接續討論,見羅賓斯(Bruce Robbins)《感受全球》(Feeling

Global)。

Page 15: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65

具有自我意識,更為有力;而不是藉由訴諸某些超文化的事物,

展現我們文化超乎他種文化的優越特質」(117)。羅提並未試

著論說人性權利可能被建立在跨文化的、跨歷史共同特質的任何

原則之上,反而聚焦於「悲傷的故事」之實際的、偶發的及歷史

生成的過程,此歷程可能會就此以議題或論題在聽者或讀者身上

引發一種共通的人性特質。他論證訴說故事和聆聽故事的必要。

這種聆聽並非用來(儘量)獲取事物的知識,而是對他者感同身

受:「我們實用主義者從這個事實來論證。人權文化的出現似乎

不必歸功於日增的道德知識,而且似乎要完全歸功於聆聽悲傷、

動人的故事」(118-19)。5 最後,此事該當完成,目的是促進

更實質的人性意識、同情心和責任感。羅提敦促吾等「集中精力

處理情緒,以及情緒教育。這種教育足使人們接觸和自己不同種

的人們,因之較不輕易地認為非我同類的人只是近似人類

(quasi-human)而已。這類處理情緒的目標即在擴展以下二個語

彙的指涉範籌──「吾等同類」,以及「類似吾等者」(123)。

這種準則確有引人之處。它顛覆了上述提及在桑默斯的備忘

錄中「理性的」經濟學家的模式、以及「想像的」和文化的模式

間的分野。6 關鍵的是,如果把眼光投向倫理學,事情即是如此:

當代的道德哲學仍然充塞自利和道德的對立,這種對立

使我不容易理解:對我而言,我之驕傲於自己成為人權

文化的一部份,並不比我之渴望經濟上的成功於我自身

而言更為膚淺、表相。……柏拉圖誤導了道德哲學。他

5 參考「大部改變道德直覺的工作皆是成之於操控情感,而非增進吾等之知識」

(118)。 6 崔時英(Michael Suk-Young Chwe)評道,在現代社會學中,派瑞多(Vilfredo

Pareto)刻劃了經濟學和社會學間的分野。崔時英持續說明這種分野如何在高

夫曼(Erving Goffman),李維史陀(Levi Strauss)及其他人的著作中論證說

明(95-96)。

Page 16: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66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引導道德哲學專注於相當稀有的精神病患角色;除了他

自己,這種人對他人漠不關心。道德哲學系統化地忽視

更為普遍的案例:對一個處理、探討相當狹窄議題的無

毛類兩足動物的人而言,他自己在道德上是無瑕疵的,

可是對於這個範圍之外其他人的苦難,他仍然無動於

衷,那些他或她視為偽裝成人類的僞人(pseudohumans)。

(123-24)

因之,重點已不再是「理性」和「道德」這種自利和利他主

義間想當然耳的界限,而在於看待「人類」如何以一種非基本的

(nonfoundational)和實際的(pragmatic)的方式普世化,使我

們儘可能以最寬宏的、最人性化的方式與他者互動。如果我們重

新檢視本文開頭時桑默斯和阿契貝的說法,我們將發現,羅提的

「感情」訴求傾向將桑默斯期於世銀的「理性的」選擇中性化,

方法則是癱瘓去人性地、「瘋狂地」將世界分割為人和「僞人」

(pseudo-human)的做法。

可是,如果故事才是同時傳達和促發那種感情的工具,我們

仍然面對一個問題,我們目前討論至此的所有論題仍然揮不去這

個疑問——什麼才是構成「好」故事的要件?資訊如何透過中

介,方能影響在自利和獨佔排他邏輯圈外的人們?美學和修辭的

問題是重要的,它導向倫理感知效應(ethically informed effect)

之存在。然而,關鍵的是,訴諸於文學的「尋常」議題於今已是

棘手難解,不只是因為現代形式在面對後現代突圍猛攻時的可能

崩解(引勃曼之觀點),亦且因為文化和資訊上的實質(material)

變異,而尾關在小說中發聲的對象正是這一系列的問題。

Page 17: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67

《食肉之年》(My Year of Meats)

尾關的小說企圖驗證文學在一個媒體多元結盟化的世界中

的功能。她特別感興趣的是:文學讀本和媒體意象如何以不同的

方式影響人們,以致於讓人們依倫理規範行事,與他人有種同類

歸屬感。《食肉之年》講的是高木(Jane Tagaki Little)的故事。

高木為一個紀錄片攝製工作者,日子僅能勉強餬口。她自願接受

一個多國公司 Beef-Ex 的徵召,製作一個「紀錄片系列」;其實,

這是一系列的商業廣告片,目的是說服日本的消費者愛上美國牛

肉。廣告製作單位把工作人員送入美國內陸,目的在尋找「典型

的」美國家庭主婦,訪問她們的尋常家居生活,請她們準備最喜

歡的牛肉食譜,好讓日本的家庭主婦分享。兩國的主婦們不只是

教與學的關係,亦且是經濟的關係。因為美國的異國風情是賣點

所在,製作公司汲汲於「尋找」「原汁原味」的美國。高木坦言,

「雖然我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事實看來,我較管

用的好像是做個中間人,做個文化掮客,把美國的角色幻相販賣給

太平洋那一小串島嶼上的陌生人口」(9)。因之,亞-美關係就

藉由國家的和跨國家的經濟學密切、持續連結:「尋找我們的主

體目標感覺就像一個信心遊戲,真的。我得好言勸誘一個好女

人,好善用她的公民責任向外國促銷美國肉品,因之助一臂之

力,驗證和日本間的貿易失衡」(35)。

正是這種立意去重塑日本飲食的危險嘗試,將「文化」透過

食品消費慢慢滲透,目的是將貿易失衡合理化。就是如此種種,

引發了尾關的控訴,對象不只是牛肉工業,亦且是一整個環環相

扣的合夥利益範疇,這些利益範疇絕對毫不遲疑於污染我們的身

體、以及我們的心靈。藥品公司立即銷售不安全的成長荷爾蒙給

飼料公司,以及將 DES 銷售給懷孕婦女。在本書中出現的一次訪

Page 18: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68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問中,尾關寫道:「我看到我們的生命如同一個環環相扣的圈圈

組成的巨大網脈中的一部份;在其中,較大規模的社會的、政治

的、合作機器之運轉操作衝擊著某些較個體的、較私密的部份,

如同精子經由婦女的輸卵管下降。這是我意欲在我諸本著作中揣

摩推演的迴響」(附錄,8)。

尾關的小說引起讀者的熱情反應,尤其是其中的機智、智能

和革新性的政治學。更精確說來,如同布雷克(Shameem Black)

寫道:「在析繪全球女性主義的政治策略時,小說為自己宣稱的

是行動行進間的力量,以及指認一個宇宙女性主義正面形式的權

利。」這種正面的特質是建立在小說對實踐(praxis)的堅持上。

布雷克接續說道,在演示掌握住全球性媒體的可能後,「小說主

張,不只有全球性的媒體本身能夠鼓勵、煽誘宇宙女性主義者的

結盟,而且這些結盟亦能、或許也必須離開螢幕的媒介角色,在

活生生的社會經驗中生根。」7 另一方面而言,邱(Monica Chiu)

發現,小說中可能產生的革新性政治學很快地會再被吸納於主流

意識形態中:「小說所創造的隱形的、國家的(讀為:多文化的)

意識形態……重構了初始它企圖顛覆的極度地域性的、國家的架

構。」8

我發現自己毫不遲疑同意這兩種觀點。當然,尾關建構了一

部頗具野心的、情節延展的小說,目的在於教育、說服、激怒、

刺激小說讀者邁向我認知中各式各類的正向行動——反腐化、反

結盟、反厭惡女性論、反沙文主義、反種族主義、反性別主義……

等等,不勝枚舉。精確說來,此部小說完全羅備這些條目,或讓

讀者以為這是教條式的、計劃式的作品。終極說來,就傳輸其先

7 我要加緊說明,我引用布雷克對此部小說之正面評價中之用語;然他對本部

作品並非沒有針砭。 8 邱的文章和我觀點略同。見之於對以下情節的看法:墨西哥家庭的事件

(107),高木之清洗意象(108),以及明子的火車之旅(109)。

Page 19: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69

提假設,如重置、復原各式各類的國家、性別、種族模式而言,

這部小說可說是失敗的作品。還有,主角的自我倫理學也令人質

疑,倒不是因為她不夠誠懇,而是因為她無法解釋自己為何前後

不一致。

即或如此,我仍然相信尾關的小說更為複雜,更具自我意

識,技巧也較為繁複有趣,勝於其表面所呈現者。隨著我們在小

說中前進,我們開始見證到敘述式的滑移,指述出一種思慮周延

的批評,對象不只是「媒介」,亦且是以任何清新的、透明的方

式來敘述有效故事的能力。我們被強力提醒,認知羅提的興趣一

者是對操控情緒的概念,二者是對操控情緒的背後意圖。隨著《食

肉 之 年 》 推 展 揭 露 , 我 們 看 到 所 謂 「 倫 理 操 控 」 ( ethical

manipulation)的複雜性質。事實上,此部小說的關鍵主題之一特

別和真實世界、和人工建構、和原貌及藝術、和紀錄片及廣告片

的界限相關。如同高木聲稱的,這條界限勢必變得模糊,而在重

塑二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最有效能的說服方式:「為了要刺激

消費者的購買動機,策略是要在廣告片和紀錄片的媒介間發展出

一個強而有效的融合能力(synergy)」(41)。

此等動機有賴於產生某種效應,此種效應則有賴於特定的他

者類型:「日本的市場研究顯示出,日本妻子通常覺得被她們的

丈夫忽視,因之敏銳感受到她們眼中典型美國男人的和氣、慷慨

和甜蜜」(13)。尾關記錄高木的「產品」的效應,不只是著眼

於一般人感知不同意象的形式,也著眼於感知微形宇宙的知覺感

受施加於個體上的效應。在一段引人入勝的段落中,我們挪移了

語音到消費意識型態間的距離,挪移了日本到美國的距離:「她

〔明子(Akiko)〕喜歡類似日語的「r」的發音,舌頭輕巧地彈

過上顎;而破裂音 pu 如同一個親吻,或一頓美國大餐中的屁聲。

她喜歡美國東西的尺碼。方便。經濟。大而簡單」(19)。依類

似的方式,差異的美學誘引觀者嘗試模仿一下:「多美的名字,

Page 20: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70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明子想。花朵(Suzie Flowers)〔廣告片中的一個角色〕輕顰淺

笑著,而明子也正練習如何一樣輕笑」(21)。

此處我們應堅持說明,模傚美式生活當然不純是美學層

次──其亦以批判的方式連結種族、國家和性別的意識形態(為

何她想成為一個「美國人」?)。然而,我意欲先聲奪人,防止

過於輕易轉移,超越這樣的美學領域。因為,正是在這個跨文化

美學移轉的模糊、不顯著、亦非闡釋完備的空間中,我們發現一

個更細膩雅緻的效應新解。這種缺漏並不一定是缺點所在,它可

能成為一種有效的挪用或國際化;「它感覺就像喬(Bobby Joe

[Creely])正告訴她一個故事,而且她若能聽懂其中話語,她將能

夠十足認同這個故事。不幸的是,歌本上沒有日文翻譯」(77)。

我想在這裡停下,看看「告訴她一個故事」這個用語,以及限定

詞「好似」。隨著小說推展,我們看到小說慢慢脫離字面翻譯的

縈心之念,較為沈溺於、也較為同情諸般缺陷不完美,有時則是

諸般不相稱。我會認為,這些和我們所發現的情感關聯甚大。可

是,我們不應變得太過醉心於這個相對自由和神往的片刻。尾關

從不讓我們忘記商業廣告片的結果,這種情感影響即是產生此結

果:「隔天,她搭乘子彈列車進城,在涉谷(Shibuya)的塔樓唱

片行找到 CD」(78)。再次,「他的歌聲讓她覺得不安,甚至

有點危險……。她先前從沒看過熱氣升起,也沒碰過像在歌中的

攜帶刮鬍刀的女人。明子不知道什麼是刮鬍刀,但是突然間,她

希望她也能有一支」(79)。9

在這個高度商業化的環境中,藝術、真理和情感皆用來為毛

利和消費者主義服務,高木嘗試安撫她的良知意識:在「勸誘」

9 性和享樂是在情感和模仿中少數幾個不會導致消費主義的領域。以下是明子

閱讀色情雜誌:「女孩大膽地瞪著她,明子反瞪,手指兩處移動了一下。她

喜歡看這些圖片。即使她們看來不太真實,她覺得她們性感,可是她不確信

她是否想要和這女孩做愛,或是單純成為這個女孩」(188)。

Page 2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71

別人時,她如何能接受自滿之情?她理性分析道:「這麼多年來,

我在日本和美國兩地,一直跌跌撞撞於文化和種族的錯誤資訊的

烏煙瘴氣中,我下定決心要去教育,把這扇窗開放給主流的有線

電視網。或許它是天真的,但是我相信,老實說,我能利用主婦

去販賣肉品,目的是為較大的真理服務」(27)。然而,我們且

回到原來的關鍵問題——什麼是構成好故事的要件:真理如何被

包裝,才能吸引人,說服人?或者真理如何和虛假並存,傳輸情

感的敘述策略是否和真理不相容?我在前文提過,小說如何慢慢

揭露面對敘說真理的可能時既複雜又矛盾的立場。在下文中,我

們可清楚地確認那種軌跡。

高木錄製的首批影片之一講的是一個墨西哥家庭。如果我們

期待這個元素,希望找到高木意欲傳達的某個「真理」,我們似

乎只會看到這種素材:

這個男孩,名叫鮑比(Bobby),和雙親艾伯多(Alberto)

及卡特林娜(Catalina Martinez)住在那裡。艾伯多,又

叫伯特(Bert),他現在較喜此名,是個農場工人。七

年前在艾伯倫(Abilene),他失去了左手。幾個月過後,

他和凱西(Catalina [Cathy])移民離開墨西哥,正好趕

上讓鮑比生下來成為美國公民。那一直是凱西的夢想,

有個美國兒子,而伯特為了她的夢想付出的代價是他的

手。(58)

此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非白人的勞工移民家庭,而這個故

事顯然在尾關控訴的主要標的——農業經濟——的範疇內詳細刻

劃了美國夢的代價。然而,我們仍然被置放在「移民故事」內。

艾伯多偏好一個英國(盎格魯)名字,而關乎他的意外,小說中

沒有對他、或對任何旁人多置一詞,這種種排除了任何明顯的批

Page 2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72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評——這個「真理」看來太過蒼白,它在老生常談中漸漸褪色,

隱而不見。

就是對那些真理的壓抑,最終導致超乎現實物質世界的分

裂——「鮑比對著鏡頭微笑,一個墨西哥小男孩害羞地把他的美

國晚餐介紹給日本國,每件事都是慢動作。」它是「超現實的,

也是超精緻的」(61)。同時,的確,它在千萬哩之外產生了預

期的效果:「腳趾妥當地塞在身體下,她〔明子〕看著螢幕,螢

幕上一個年輕的墨西哥孩童站在麥浪起伏的麥田間,明子感覺眼

中湧出淚水,筆在手上,她撫平紙張,準備記下當日的食譜」

(63)。高木的反應顯示出在她操作範圍內的界限和標準。她寫

給雇主:「我很高興聽聞馬提內(Martinez)影片的高收視率……

我會盡全力增進這個節目的原創特質和整體的利益」(64)。此

時,我想我們要配上一劑懷疑主義的藥丸來看待此事——高木是

否只是單純模仿廣告片的對話,她知道如此將發揮效能,容許她

的「反動的」多元文化進程前行?

在此出現兩種犬儒主義。其一和以下事實有關:不管情感有

多深刻,甚至有多高揚,對某些人而言,最終的議題對某些人變

成最低的底線。此事沒有比下例更明顯的了——高木拍攝一個擠

滿非裔美人信徒的南方教堂。出現在教堂的聚會中,這似乎是產

生另一個變化的片刻;這不只是對高木和她的工作伙伴而言,甚

至對上野約翰(John Ueno)亦是。他是高木眼中厭惡女人的角色,

是虐妻的日本老闆,最近甚至企圖強暴高木:

兩邊的女士們有所反應,分頭抓住上野和我,並把我們

抱在他們的手臂中,然後將我們傳給另一個鄰人,同樣

地將我們抱住。滌淨就近在身邊。我隱約知道這回事,

感覺它圍繞著我。而奇蹟是,上野也一樣……所有人圍

繞著他,人們跳舞、擺動、唱歌、搖頭晃腦、語無倫次,

Page 23: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73

而其他人照應著他們,擊打他們的手,支撐著他們的狂

熱。汗水湧下上野的臉,聞起來就像潔淨蒸餾過的酒

精,而他在啜泣。(112-13)

然而,這個有效的「轉化」很快地變成短暫的現象——上野

最後不同意播出這段影片:「一個日本家庭主婦怎麼可能和一個

有九個小孩的貧困黑人家庭扯上關係?」(130)。

如果我們視此犬儒主義的片刻為一個批評,雙重批判資本主

義和高木的天真無知,這看來似乎仍然無關宏旨。然而,在小說

過程中扮演角色的第二類犬儒主義即較第一類更尖銳,更具殺傷

力。它顯示出,甚至號稱的資本犧牲者及利益動機皆可被轉化成

主題。

我們在布可斯機(Bukowsky)家庭中的故事發現此點。此家

的女兒克麗司汀娜(Christina)被渥馬特(Wal-Mart)的卡車撞

傷後癱瘓成殘,實際上已是植物人。因為渥馬特公司拒絕承擔任

何責任,照料女兒的工作單獨落在這個家庭身上。然而,很快地,

鎮上的居民關心此事。事實上,他們展開一個集體的啟靈(入神)

和轉(變)換儀式,「每個人帶來心愛的某物」(134)。這些

探訪和帶給女孩碰觸的護身符產生一種互動的儀式,漸漸地奇蹟

出現了:克麗司汀娜從昏睡中甦醒。

然而故事還沒結束,高木隨後告訴我們「媒體掌握了這個故

事,並從每個角度套問,利用這個故事的價值,包括連鎖的零售

業巨人對小鎮美國之剝削(135)。就在這裡,我們開始探問這

種剝削和高木一向所作所為藉助大量積存的敘述技巧而完成的

行事有何不同?然而更為重要的是以下:

石礦(Quarry)鎮發現了一個新的自然資源——同情心,

而他們正開發這資源,並將之外銷到美國。石礦鎮變成

Page 24: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74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希望,布可斯機先生被選為市長……。市鎮居民在總部

找到工作,或成為加盟的勞務提供者,開始自己的事

業……。市長和市長夫人在一部促銷影片中〈歡迎參觀

我們的客廳:布可斯機家庭的同情和更新方式〉

(“Welcome to Our Living Room: The Bukowsky Method

of Compassion and Renewal”)演出,同時用同名出版一

本暢銷書。(136)

此處的「情感」以及被模仿之事和同情心、憐憫毫無關連,

可是每件事皆和商業主義有關。我們是否正面看待此事?這是否

是某種詩學正義?這家庭最後是否被公平對待?並不盡然——因

為媒體的關注,渥馬特的確負起了責任。這所有一切毋寧是在正

義之外獲取利益,利用了原來是一個真正的同情的行為。然而,

高木對事情和轉變沒有評語,反之,她聚焦在紀錄片的效力以及

她自己的敏銳洞察力:「當我知道有另一個揪心紀錄片的片刻就

在手邊,正在被細膩的記錄時,我感到湧上我身的自滿之情」

(175)。

最終,高木不只認知「操控」情緒的重要,亦且精確認知虛

構的必要:「我想要製作具有紀錄片真人真事的節目,我首先相

信存在的一個真理——單一的、經驗的絕對存在。但是,慢慢地,

隨著我的技術進步,我學會一些有關剪輯、鏡頭角度、以及音效

對意義的影響,我了解到,真理就像種族,只在不斷滅縮的概數

中被衡估」(176)。直到小說快結束時,高木堅持一定要在電

視媒體的架構中,理性分析運用小說敘事修辭策略的必要。而在

此過程中,「真實的」變成單純的眾多元素中的一個:「這真的

是一個好節目,真的很具體、動人,是我製作過的最好的節目。

它甚至能影響社會變革。因之我繼續,從婦女抽搐哽噎的聲音

中,在一個真實中,創造一段無縫可乘的流利言詞,這個真實已

Page 25: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75

不再是婦女們的真實世界,而且也不再如此真實」(179)。

到此,我們已論及高木漸漸承認:創造一個有效能的故事是

神話、事實和美學的特有混合體。然而,何種事物受此混合體影

響?故事如何發揮作用?情感一旦被安置妥當,它如何被驅動,

造成一個倫理的行動?首先,尾關認為:故事可移轉觀點。再次,

此乃是認同上文提及的 Fluck 影響說:「小說被視為實驗性質的

認識論,允讓讀者跨越現存的疆界,探索其他的世界,嘗試新的

認同。在一個關鍵的情節中,我們發現一個被牛隻飼料中的荷爾

蒙所毒害的女孩的母親形容她的自滿,然後是影片所做的轉化工

作。在看到高木拍攝她女兒的影片後,鄧恩(Bunny Dunn) 從

一個沈默的犧牲者變成一個見證人:「你只能習慣這事,直到某

事發生,讓你清醒,使你所見不同。這就是你們出現時發生的事。

我透過你們的眼睛看她,每件事看起來都不同。錯了……就像我

最後做了一個選擇,為攝影機說話,感覺不錯。就像我採取了一

個立場」(294-95)。當她給丈夫看錄影帶時,「就像最後他終

於瞭解了」(357)。因為媒介的敘述允讓主體獲致一個外在觀

點,這種主體的再建構終於發生。這也允讓個體參與一個情感社

群,而組織建置這群體絕對要藉助觀看事件和媒介意象的共同經

驗。

高木因之著手發動一個計劃,搜集歷史的事實、被隱沒的資

訊、各式各樣的資料,並且虛構超越「單純」事實的故事:這些

故事變得美學化。這個作為的關鍵所在是敘述(narrative)在主

體間的確認地位(intersubjective validation)及其效能,而此主體

間的確認地位則在特定建構的情感社群內完成。如同明子為一個

節目哭泣,她將影片中析述的經驗結合她自身的經驗:「瞭解

到……其中有欣賞的眼淚,感於堅強的婦女堅定決心引領家庭面

對各式苦難。也有自憐的眼淚,感於她自己在渴望時的驚惶憂

懼,感於愛意擦身而過時的那份蒼白、黯淡的情緒……。那個黑

Page 26: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76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人婦女說過的某句話……在她心中迴響。某句關於不可能的事、

以及慾望、或是缺少慾望的話」(181)。這個情感圈運作回歸

到高木身上。在明子寫信告訴她之後(被節目中一個片段感動

時),高木瞭解到她廣播的對象是人類:「或許因為我的節目在

日本廣播,就在地球的另一邊,然而到現在為止,我從沒有真正

想像過我的聽眾。她是個抽象的觀念:至多,也不過是一個典型

的家庭主婦……現在我瞭解:這是多麼自大以及沙文式的態度」

(231)。

引證舉例這些新的群體,堪稱動人。鑑於它們聚焦在一連串

的道德和倫理議題,目標導向特定的行動,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

事實是:它們是依據故事而建構。當關鍵角色最終彼此相見時,

他們的關係、以及他們意欲在這些關係中的渴望皆已由一個敘述

預先設定,而這個敘述擄獲了他們的想像力及同情心:

「我認為明子的故事是動人的」,她〔拉蕊(Lara)〕說

道,一邊輕輕把黛恩(Dyan)拉到胸前。「你應該寫她。

我是說,這個女人真的有料。逃避一個會打她的丈夫,

沿路這麼來到美國,來到麻塞諸塞的北安普頓,生下她

的嬰孩,全部因為我們……。她寫的是什麼?『我為自

己不誠實的生活感到悲傷。所以我現在想問你,我能去

何處過我快樂的生活,像她一樣?』」。(343)

這個小說故事和情感的例子使羅提的計畫得以用訴說「悲傷

動人的故事」來營造一種共同感,然而它仍然留下兩個相關的問

題。其一,即是我們在本文中一直提出的問題:什麼樣的故事?

構成「人性關懷」的真正要素是什麼?我們是否一直註定要挖掘

那個貯藏庫,那個感情喜怒哀樂的庫存處。其次,在哪個點上,

直接的人際接觸取代了故事?而且,在哪個點,我們變得更充實

Page 27: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77

豐富,更為「真實」?或者,相反地,隨著故事的消失(或者,

至少它已被「真實的事物」慢慢消蝕),我們是否的確失去那個

獨特而偶發的共通特質,而那正是激勵倫理行動甚為有效的特

點?我的懷疑是,此為一假性的抉擇,但是我們必須保留這個問

題,作為一個啟發式的手法,俾能揭示出故事和現實間的帷幔。

尾關的最大關懷似乎不是從虛擬轉移到真實間的關係。反

之,她最關懷的似乎是──她的節目效果可能造成的抽象的道德

行動。在小說結束時,她不只接受這個論點,知道事實和虛構的

混合對爭取聽眾而言是必要的,亦且視之為事物之本質,姑不論

更好或更壞。她提出一個問題:「它不是一個電視節目,不是我

一向習慣的,它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我第一次嘗試做的……。

沒有任何社會學的調查,沒有任何嘗試要去娛樂。因之,要如何

說故事?」(334)。關乎如何說故事,部分問題當然是如何使

故事有趣引人:「我仍然無法想像我要怎麼處理帶子……我是

說,誰會想看這種帶子?」(355)。

在本文結束時,我們會回頭檢視此種虛偽的、非出自肺腑的

敘述。在這之前,且讓我們看看高木結束時的說法,此說法企圖

回答形式和真理的問題;此即是,必要的形式上的特質屬性,俾

能使真理吸引人、說服人、具有效能。高木從她工作的「成功」

處反向探討,診斷媒體和大眾間的病理學議題:

我成功了。我找到一個渺小、但關鍵的資訊,知道美國

肉品的污染擴及世界,而且甚或在這個過程中救了一個

小女孩的命。而且或許這就是故事重要的部分,然而真

理更為複雜……。就像波灣戰爭中從沒被報導出來的所

有部分。那個戰爭絕對是繪聲繪影後成聲成影。而且就

像蘇西(Suzie)的故事,是一件小小的但是絕對了不起

的事。我是說,我把一個日本電視團隊帶到愛荷華拍攝

Page 28: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78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這個美國主婦的紀錄片,而我們完全虛構她生活的事

實;然後,現在,一年後,她告訴我,這些事實已然完

全出現,和我們虛構中的完全一致。所以,想想看

吧……。在肉食的年代,真實並不比虛構陌生;真實就

是虛構。馬(Ma)說我既非真亦非假,如果真是這樣,

也只好這樣。半個紀錄片工作者,半個虛構者……或許

有時候你得要虛構事實,以便敘說改變結果的真理。

(360)

帶著這種先見之明和後續結論,探討觀眾的接受程度、以及

媒體的必要修辭工具,高木接續提出的問題「誰會想看這種帶子」

顯然有點虛偽。事實上,如同我們先前所見,高木有敏銳的認知,

知道人們不只想看某些類型的故事,而且似乎被迫看某些類型的

故事。還有,她不只知道該觸動哪些按鈕,亦且相當清楚按鈕一

旦被觸動將發生何事。高木的「紀錄片」主要是設計來誘發廣大

中產有閒聽眾的興趣和同情心,這群大眾已然正襟危坐,等待一

個真實的多文化交流的片刻;而這片刻本身,銜接到一個較為傳

統的美式自我成長的敘事。

然而,我們討論中的這個情節,實際上至少可能拯救一個性

命的情節,對肉品工業最具象,引發最困擾的控訴的這個情節,

依賴的並非是多文化的意識型態,而是恐懼和窺淫癖的詭異混合

體。年輕女孩的身體被提出來當作證據,而這個證據令人感嘆扼

腕,不只是因為身體殘缺變形,而尤其是這些殘缺變形的性別和

肉慾本質,以及因為女孩的非同父同母兄弟造成的變形方式。

就在此處,我們終於要來論述小說多層次的敘事觀點及作者

的聲音。然而,我們不應因之匆匆假設高木和尾關觀點完全雷

同。就上述提及的機轉分析中,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尾關安排一個

悲天憫人的、但是不完美的角色。在高木之所言和對任何議題的

Page 29: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79

所思之間、在她的行動和她對他種論點的評估間,有諸多敘事的

矛盾。如果我們能接受那個差異點,那麼這本書馬上變得更複

雜、更有趣。因為,此時高木似乎不能置身於自己對媒體的批評

之外。當然,她批評媒體,甚至偶爾還怪罪自己。但是這種種明

顯的告解立場再度甘冒風險,看來好像既裝模作樣又諷刺。依我

之見,最具意義者即是這些不自覺的矛盾,就如同高木所提的虛

偽問題一般。也就在這些時刻,我們才能感知高木以外的另種知

性。正是這種雙重感受,賦予此部著作真正的批判意味,此批判

意味允讓我們以不同的認知回歸基本的問題,比如:小說如何運

作以凸顯文學形式、現代主義、媒體、倫理,及情感等議題。

尾關聲稱:「藉著讓高木在小說中間討論「皆大歡喜」快樂

結局的缺點,我希望邀請讀者走入一個和小說結局更複雜的關係

中。本質上,我在我書寫的內容中指出一個作者式的角色,並藉

由讓它自我指涉、自我反思,在快樂結局的完美無縫中戳破一個

洞。諷刺的」(附錄 13)。然而,它本身正只是半個故事。因為,

當小說作者在此處賦予高木自我反思的能力時;在他處,她卻拒

絕高木有此能力;「作者的手法」被指向的所在並非是「被書寫

的事物」,而是引導書寫的觀點,亦即是高木自己的內在觀點。

小說因之堂而皇之,從很多角度提出現代小說敘事的問題、以及

將故事施用於倫理作為的問題。

這樣的舞台安放在一種並置中,並置的是高木的著作、以及

十世紀清少納言(Sei Shonagon)的文本《枕草子》(The Pillow

Book)。在通篇小說中,所有三個主要女性角色的發聲皆引用《枕

草子》。尾關含括了取自清少納言的引言,而明子及高木皆回應

並也舞弄一下這些引言。然而,在後來,在所有閱讀和書寫的互

動行為都發生後,高木最終決定她自己對敘事的立場將不同於清

少納言──清少納言隱沒自己的著作,高木則把寫作訴諸公眾領

域。清少納言寫道:「不管人們將如何評價我的書,我仍然後悔

Page 30: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80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此書見諸天日」(354);與此截然不同,高木主張:「不管人

們將如何評價我的書,我要將之公開,毫不猶疑將之訴諸天日」

(361)。在此,為了釐清高木的意圖,我們得強調此語刻劃出

的歷史的、倫理的、美學的差異。相對於高木視清少納言的著作

為私文本,她堅持現代這個時代所加諸於她的責任、義務。示眾

才是現代的作為,是私我的展示。尤其,某種私知識勢必置入公

眾審視的目光中。關鍵的是,這類資訊和知識將以一種特殊有效

的方式被傳載。

然而,高木的「著作」似乎違逆她現代特質的訴求──它看

來頗像一個顯眼的後現代文本。例如,她一再尋思,虛構和真實

是二者一體,事實乃隨機從一堆可能的資料中抽樣。然而,小說

結束時,焦點集中在代用品紀錄片所創造的虛擬世界、以及虛擬

世界所欲暴露的真實間的一致,亦即是:走向一個現代的解決策

略。個人或可生存在小說的後現代世界中,面對的是在一個幻影

和裂解的年代中,在一個媒體製作意象和適時產生效能的年代中

的連結危機。在這最後的一項敘述中,尾關提出了一個歷史的問

題:是否惟獨在現代,加上現代所有的包袱,我們才能陳述倫理

道德?晚近資本主義的後現代世界是否無法提供一種歸屬感和

責任感?和後現代聯想在一起的裂解和失根實際上真能被「現

代」所利用、所恢復?

事實上,尾關的小說可輕易被解讀為對後現代處心積慮、持

續週延的控訴。我們發現持續拼湊修補的活動,運用的是多元複

雜的溝通技巧:小說充斥散置著跨太平洋傳真、電話、答錄機留

言、噴射航空公司打來的大哥大、錄影帶、辦公室便條。小說本

身印好的書頁也複製了傳真、便條等等,這些龐雜的異質形式一

一被收攏到主要的敘述空間中。因之,結果我們事後所見的似乎

是一個醒目的現代作品。然而,此「現代的」作品如何被真正賦

予形式?這就未如表面一般簡單。尾關一直在高木的影片和她的

Page 3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81

小說中拿捏輕重以求平衡,在她的小說以及包裝小說的諸文本和

資訊間獲取平衡。

因之,當高木說:「不管人們將如何評價我的書」時,正巧

就是尾關發聲最為清晰之際,尤其是藉由高木發聲;畢竟,高木

並沒寫作一本書,她製作的是一部影片。有此認知,我們更能理

解作者尾關和高木觀點之間的差距、以及小說本身的目標。就傳

輸此重要的倫理訊息給讀者的小說敘述素材模式而言,其絕對不

是敘述中呈現的媒介。何況,小說本身嵌在另一套紀錄體系中

──我們被供應的是肉品工業的資訊來源、DES 的文獻記錄、婦

女的健康資料、以及為小說進行的樣本問卷調查。如果尾關揶揄

牛肉輸出的系列影片,曰其把節目美名為「紀錄片」,企圖掩飾

極端的商業主義,而紀錄片的用意在於均衡提出跨文化的認知

(其中的片段包括訪問一些家庭,探詢他們的生活和習慣,同時

有一個「社會學調查」,要求日本觀眾回應節目。),那麼,她

自己的文本就並比於這些策略。此即是,它用同樣的方式「包

裝」。的確有一部小說,但是這本「書」不只是小說,不只是「文

學」。

藉由作品解釋學的邏輯以及象徵結構,亦透過其周遭的文

本,尾關的文本連結了當代物質的歷史。當尾關挪用班雅民

(Walter Benjamin)所謂的「技巧」或「傾向」時,我們即可欣

賞這種互補特質。此種技巧或傾向即是在特定的社會形塑過程

中,文化生產的特有模式。這或許也意味著,在這個歷史的世紀,

這兩種元素──我們過去常稱之為「文學的」元素,以及「非文

學的」元素──無一能夠自給自足,無一能夠獨自承載一個富有

倫理效能的文本。而且在此我們應清楚認知──我們一直談論的

張力乃在於文學的特有想像功能、以及資訊的全球法律條文化以

及散播間。尾關的文學敘述揭露了她企圖利用我們目前對全球化

的記錄註解,將之視為資訊及文學現代主義者的能力,賦予新的

Page 3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82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資訊形式,使之富含具有情感的、倫理道德的內容。

這種種可能指向我們根本還不知道的一個事實。資訊科技、

娛樂、以及其他文化網脈形容成一組強力迴路;而透過此迴路,

我們被融合在「全球」中。

而我們是否清楚認知,這些資訊科技文化網脈是否立即使我

們習慣於一套不同體系的表徵現象:聲音和視覺位元組、不同的

格式化意象、以及資訊包裝?或者現代主義者的美學遺緒模式仍

非生產和接受敘事的主要模式?我們勢必要問,這些不同的形

式、及它們伴隨而來的現象學是否阻礙、或重造了我們想像他者

的能力;我們如何取得他者性;而當他者及於我們身上時,情況

又是如何?而帶領我們進入某種接觸的科技又如何允許何種具

體的、切實的道德行動?就任何形式的意義而言,尾關的文本幾

乎不可能是革命之作。然而它於形式上的表現模式激發關鍵的問

題:一種文學類型的持續性角色,或者實際上是所有的文化形式

在一個媒體日益擴散、日益密集的時代中的角色。10

無疑地,小說開放自己,面對兩個相關的評論。首先,如同

我們上述提及,它訴諸於定型的、開放的多元文化理論者的老生

常談和情節設計。我已嘗試說明,藉由解開高木的觀點和作者觀

點間的連結,我們如何理解到更為複雜的批評策略。然而,我們

仍要面對第二個批評,簡言之,即是小說剝削、利用感性。11 這

又把我們帶回羅提之論辯「操控感情」一事。羅提並非不瞭解這

種論證的弱點:「令人嫌惡的是有此認知,認為我們對一個高尚

社會的惟一希望在於軟化有閒階級自大自滿的心靈」(130)。

10 劉(Alan Liu)如是說法:「我相信,在這個高度創造性破壞的時代,文學研

究的重要使命是探索美學價值——讓我們簡單地稱之為文學—— 一度曾經是

「創造性」的文學,然於今奔忙於尋找新的駕馭之道,忙於形式、風格、媒

介、以及後工業知識體組織不斷的創造和再創造間(63)。 11 再次,布雷克論尾關的篇章含括一周延的論述,評析情緒(sentiment)的觀

念,尤其是情感和「宇宙女性主義」等意念連結時。

Page 33: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83

我並不全心全意接受羅提的論調,然而,我的確認為有個事實值

得考慮。此即是:不管我們喜歡與否,似乎有必要聲明:正是這

種感情元素,有待被正面認定為超越、違反市場「完全符合邏輯,

但十足瘋狂」的理性特質。

在我寫作這篇文章時,最新的消息是五角大廈提出的有關恐

怖主義未來的市場。有一篇新聞報導如下:

它聽來像是嚇壞人的冷漠無感,更遑論荒謬:一家網際

網路上的賭廳,由美國政府贊助,賭的是中東的政治。

任何人,從奧沙瑪‧賓拉登到你的祖母,都可以在網路

上下注,賭的是:阿拉法持是否會被刺殺,或是土耳其

政府是否會被推翻。

如果打賭的人賭對邊,他們就贏錢;如果賭錯了,他

們就輸去賭資。網站本身會留下數據記錄,註明各種事

件的最新「勝算」機率。

為什麼不直接去問街角酒吧中的那些小子,是否我們

該入侵約旦,或是玩「大富翁」來決定外交政策?

但是專家說,Darpa 支撐的政策分析市場(the DARPA-

backed Policy Analysis Market)(www.policyanalysis

market.org)根源於合法的理論,亦即是有效的市場假設

論(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此理論於預測結

果有已經證實的紀錄。基本上,這個主意是:集體意識

比任何單一個人聰明。藉由強迫別人把他們的錢放在刀

口上,賭資有助於剷除掉一無所知者,強調有所知者的

意見。

「市場是一種很棒的方式,用來聚集各式各樣不同的

人擁有的資訊」,史丹佛商業研究院的經濟學助教援柴

特維茲(Eric Zitewitz)如是說道。「有關九一一之前收

Page 34: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84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集到的情資的一大問題是:資訊並不是在情報團體中收

集而來。此即是直接針對彼議題。」12

雖然以下想法似乎冒犯某些人,他還是說:「程度及

於,利用可貴的資訊阻止悲劇發生的可能性甚小,勢必

有些凌駕其上的倫理關懷。」(《舊金山記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二○○三年八月三十日)

至少在此刻,就此例而言,我們之中在情感上「閃避」此計

劃的「冷漠無情」的人士已然勝出。在此種消息發佈後,國會正

反兩派人士皆敦促取消這個節目的贊助費用;諸人士無視於五角

大廈提出的懇切辯解,而辯解用的十足正是柴特維茲的語彙。何

以如是?

當我們面對尾關小說出現的陳腔濫調和「國族主義者」情緒

而感到難堪時,我相信,我們冒了忽視情感──而非只是忽視知

識或「理性」──的危險。情感可能是動人的小說故事中最有力

的工具,而進步主義者應視此為一種工具而善加利用。為求有

效,我們必須更仔細思考我們與生俱來的悲傷形式。我們盛怒時

又如何反應?這種影響怎能出現?我相當清楚,再一次,此問題

接近為廣告宣傳辯解的邊緣,為了政治的美學化。然而,姑不論

我們這個高度媒體化的世代將「我們」以其語彙緊密拉攏在一

起,透過這些問題來思考的責任難道不是落於我們身上?為的是

我們自己的政治、以及人類的未來?

我們要用批評檢視的觀點,將注意力轉向做為學界人士和知

識分子的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玩弄、忽視、貶抑我們理念的

正是我們自己?為什麼失去工作的手的墨西哥農夫的故事是「廉

價的感情主義」,除非它伴隨著生產模式的完全暴露?我完全同

12 對此理性標準之駁斥,參見史帝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

Page 35: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85

情那種批評(而自己也常做此批評?);我認為,就此點而言,

我們得思考一些方式,思考這些方式用何種動人的形式連結二

者,亦且能在多種層次和位階上運作。我們必須更加瞭解什麼可

能是新形式的表現方式,尤其工作主體為媒介(事實上是創造)

我們的「全球」意識者,我們也要更加瞭解對「舊」方式的一份

堅持,感受我們在世界上與他人同在。

短論「宣傳」

羅提公開呼籲進步主義論者學習如何「操控」他人情緒,好

促動他者完成特定種類的情感和倫理活動。或有些人認為,此種

呼籲天真無知,被人誤導,不合倫理道德規範(或者無一不有);

然而,如同讀者可能從我的論述中得知,我相信我們犧牲了自

己,忽略了此種認知。「理性選擇」的論述不僅似乎瀰漫經濟、

合作、和政治的領域,亦且穿透了感情的所有模式。誠然,所有

種類的劣質感情論述皆建立於更顯眼的劣質理性論述之上(例

如,史丹佛經濟學教授的見解即是。他認為打賭恐怖主義的未來

不只是並非道德上的反抗,亦且是頗具良性的市場意識,而且,

超乎一切的是,頗具倫理道德意識。)

從此點出發,或許我們可從歷史借鏡。大約七十年前,傑出

的文學批評家和小說家柏克(Kenneth Burke)在美國作家協會發

表演講。他的演講被多人視為一種反動,一種背叛,反的是社會

主義者的論述理念。柏克所犯何罪?其罪過可能被化約為他的簡

單提議:以「大眾」(the masses)之名行動的無產階級革命的修

辭學,應當重新貢獻給關鍵字「人民」(the people)。如果當今

我們認為,此觀點對一九七○年代及一九八○年代以降的新左翼

而言是一種怪誕的先見之明,柏克的見解就被視為對馬克斯主義

基本信條的否認。藍崔西亞(Frank Lentricchia)精妙地概括了柏

Page 36: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86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克的論點:

一九三五年,柏克對美國激進左派份子發表看法,曰一

個潛在的革命文化不僅要在文化面及經濟面紮根,亦且

(以下或許是柏克的見解中最難被他的左派批評家嚥下

的)曰:一個革命的文化要穩當地將自身安放在它資本

主義對手的疆域內,不可在釋放的爆炸、以及裂解的瞬

間試圖戲劇性一躍而跨越資本主義,而是透過資本主義

的主宰語言漸行漸進,機巧地在其內運作,利用之,挪

用之,甚至透過其關鍵的壓制機制而發聲。(24)

此即是說:根據某些想像的支配形式,資本已然質詢它的主

體對象。從一個紮根於經濟學專有名詞(命名系統)(術語)的

「外來」用語論辯此事,恐將徒勞無功。柏克認為,反之,這種

象徵主義一者開啟、二者在在提醒吾等關注的對象不只是「文化

象徵」,亦且是集體信仰的精確形式:

神話可能是錯的,或者它們可能被用於卑劣的目的,但

是它們不可能被隨意抹卻。在推而至極的分析中,它們

是我們一起工作的基本心理工具。鎚子是木匠的工具,

扳手是技工的工具,而「神話」是社會融鑄血脈相融交

感的工具;藉由此工具,木匠和技工,雖然行業不同,

就能一起工作,邁向共通的社會目的。就此意義而言,

一個運作良好的神話就和食物一樣真實。(87)

對我們的論述最為重要的是,柏克聲稱:

Page 37: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87

我將純粹從宣傳的立場考慮此事……。說穿了,一個作

家其實就是一個宣傳者,不只是寫作同僚讚賞的作品,

說服已經被說服的人,亦且像一個先鋒者,前進到鋪展

於前的公眾領域中,帶領大眾對他的主義留下最初始喜

愛的印象,他工作的本質或許會帶來特有的象徵條件。

因之,我將集中探討的是象徵的宣傳層面——特別把象

徵當成一種手法,用來延展忠誠的領域。(89,粗體為

原文強調用語)

因之,柏克認為,宣傳「不是如同一篇過度簡化的,見諸表

面文字的、清楚的律師答辯,而是一個過程,寬宏地、概括地將

他的政治和大致的文化認知聯想在一起」(93)。這個向上提昇

的運動,就滋生於我們的時代中;精確說來,即是全球化的運動。

因之,真正的問題並非在於發現一個普世的「理性認知」,而在

於不只要尋找一組共享的、能驅動我們以人性人道的舉止以善待

他者的理性/感性價值和情感;亦且要尋覓工具,藉此工具,個

體才能傳載這套價值和效能觀。

我得自柏克的初步看法是:我們不該只是駁斥「宣傳」,或

者羅提所說的「操控」,如果我們藉此意謂精心關注意象、敘述

或其他媒介模式能夠取用、或已然取用的特定信仰、假設或類型

的話。於此,重點將不只是將這些語彙「暴露」於我們反「真實」

的心靈運作,亦且要琢磨我們的修辭術,方能將我們對真理的認

知以一種動人的、有效的方式傳輸而出。在此,我並非暗示我們

要服膺制式的修辭學,而是要運用範圍更廣、內容更多的修辭藝

術和語彙──即便是訴諸情緒的修辭亦可。13

13 崔時英前述提及的一書論「理性儀式」為此脈絡中發人省思之作。他寫道:

「此書嘗試說明,此種分野並不能如此容易維持。它以狹隘的,未經修飾的

Page 38: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88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結論:全球化時代的情感結構

我們發現自己身處一個時刻,有待好好檢視我們的「情感結

構」(structures of feeling)。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剖

析這個觀念時,首先提到「眾所接受〔對新觀念的〕闡解以及實

際經驗間屢見不鮮的緊張關係……。這種緊張常常是一份不安,

一種壓力,一種錯置,和一份隱潛的意識。有意識的比較時刻尚

未來臨,通常甚至毫無眉目……。總有一些經驗,一些定型的模

式完全無能陳述的經驗;事實上,定型的模式並不熟悉這些經

驗。」關鍵的是,威廉斯的結論是,美學乃是此種「未定」的模

式,最能表徵這些「胚胎期中的情感」:

藝術中有某些不可能失誤、必然呈現的元素,這些元素

不被其他的形式體系所含括,因之是真正的資料所在,

用以劃分「美學的」、「藝術的」及「想像文學」諸領

域。一者,我們必須認知(亦且擁抱)這些元素的特質——

特有的情感、特有的節奏——又同時找尋方法,體認它

們特有的社會質素……。情感結構的觀念可和形式和傳

統的例證特別相關——和語意學上的表徵相關。在藝術

文學和中,這些通常都是先聲的指標,說明此類的新型

結構正形塑中。(133)

正是藉由這種幾乎未曾意識的直覺,吾等因此邁入人類的新

紀元,或能形塑一種全球美學的心靈。這種美學能夠追尋獲致,

不單純作為諸多形式的目錄清單,亦且是一種嘗試,見證這類型

結構如何或能、或無能產生任何倫理效應或迴響。我們必須常常

理性特質的概念,置之於協調統合問題的情境中,顯示出必須的普通知識事

實上乃和自我本位間身體意識及群體認同的議題相關」(95)。

Page 39: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89

提醒自己,威廉斯的「情感結構」不單純是抽象玄學,而是衍生

於十足活生生的社會和歷史具體經驗。目前,我們揮之不去的問

題正是「情感」如何調和、如何傳輸;如何在具體凝聚來自邊緣

的反應時、以及在跨越弱勢/主流的邊界時發揮效能。

引用書目

Abell, Peter.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ational Choice Theory.”

Social Theory. Ed. Bryan Turner. Oxford: Blackwell, 1966.

252-77.

Benjamin, Walter. “The Author as Producer.” Reflections: Essays,

Aphorism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Ed. Peter Demetz. New

York: Schocken, 1987. 220-38.

Berman, Marshall. “Why Modernism Still Matters.” Modernity and

Identity. Ed. Scott Lash and Jonathan Friedman. Oxford:

Blackwell, 1993. 33-58.

Black, Shameem. “Cosmopoetics: Global Imagination in

Contemporary Writing.” Ph.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May

2004.

Burke, Kenneth. “Revolutionary Symbolism in America”. American

Writers’ Congress. Ed. Henry Hart.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35.

Chiu, Monica. “Postnational Globalization and (En)gendered Meat

Production in Ruth L. Ozeki’s My Year of Meats.” LIT 12

(2001): 99-128.

Chwe, Michael Suk-Young. Rational Ritual: Culture, Coordina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 Princeton: Princeton UP, 2001.

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Belknap,

1990.

Page 40: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90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

Elster, John. Nuts and Bol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irdge UP, 1989.

Fluck, Winfried. “Fiction and Justice.” New Literary History. 34

(2003): 19-42.

Friedman, Jeffrey, ed. The Rational Choice Controversy: Economic

Models of Politics Reconsidered. New Haven: Yale UP, 1996.

Lash, Scott, and Jonathan Friedman. Ed. Modernity and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1992.

Lentricchia, Frank. Criticism and Social Change. Chicago: Chicago

UP, 1983.

Liu, Alan. “The Future Literary: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Information.” Time and the Literary. Ed. Karen Newman, Jay

Clayton, and Marianne Hirsch.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Margolis, Howard. Selfishness, Altruism, and Rationality: A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82.

Moyers, Bill. “Chinua Achebe.” Public Affairs TV. Alexandria: PBS

Video, 1989.

Ozeki, Ruth L. My Years Of Meats. New York: Penguin, 1998.

Robbins, Bruce. Feeling Global: Internationalism in Distress. New

York: New York UP, 1999.

Rorty, Richard. “Human Rights, Rationality, and Sentimentality.” On

Human Rights: The Oxford Amnesty Lectures. Ed. Stephen

Shute and Susan Hurley. New York: Basic, 1993. 111-34.

Stiglitz, Joseph E. “Terrorism: There’s No Futures In It.” Los

Angeles Times 31 July 2003.

Taylor, Michael. “When Rationality Fails.” The Rational Choice

Controversy: Economic Models of Politics Reconsidered. Ed.

Jeffrey Friedman. New Haven, 1996. 223-34.

Tuomela, Raimo. The Importance of Us: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Basic Social Norms. Stanford: Stanford UP, 1995.

Page 41: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形式、情感和倫理 91

Vallete, Jim. “Larry Summers’s War against the Earth.”

Counterpunch. <http://www. counterpunch.org/summers.html>.

Williams, Raymond. Marxism and Literatur. New York: Oxford UP,

1977.

Page 42: 理性和非理性的抉擇: - eng.ntnu.edu.t · 是什麼?在今天,文學是否可能生產出具倫理性的情感,以對抗 全球經濟及媒體的非人性化的力量?日裔美籍作家尾關的後現

92 中外文學.第 36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