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測量 - nhu.edu.tcyhuang/teach/rma/pwt/ch4.pdf ·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4.2.1...

36
社會測量 Chapter 4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社會測量

Chapter

4

4.1 引言

本章討論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操作化

(operationalization) 及測量等過程間相互相關的

過程。

研究者可以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在建立起這個

觀念後,我們再來學習實際進行測量時的步驟。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科學的兩大支柱之一便是觀察。

「觀察」這個詞含有偶發 (casual)、被動行為的意

義;因此,科學家常以 測量 (measurement) 取而

代之,用這個詞來代表小心、謹慎地觀察真實世

界,藉由諸多屬性 (attributes) 所組成的變項

(variable) 來描述事物。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4.2.1 觀念、概念與真實

「觀念」(conception):心理形象,以及存在於我

們腦中檔案抽屜裡的文件稿。

我們並無法透過這些心理形象直接溝通,所以我們利

用腦中文件右上方的標籤名稱來傳達觀念,並相互溝

通所觀察到與此觀念相關的事物。

在社會研究中,這種在名詞意義上達成彼此同意

的過程稱為「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而結

果則稱為「概念」(concept)。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4.2.2 概念做為構念

Abraham Kaplan 區分出科學家測量的三類事物。

可直接觀察的事物(direct observables)

非直接的可觀察事物(indirect observables)

需要「相對而言更細微、複雜或間接的觀察」

是由許多「構念」(constructs) 所組成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IQ)

Kaplan 將概念界定為「一組觀念 (a family of

conceptions)」

就是一種構念,一種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概念即我們心理形象(觀念)相互同意下所衍生

的構念。

「具體化」(reification):把構念視為真實。

事實上,觀念沒有真正的、真實的、或者客觀的意義

構念幫助我們組織、溝通及理解真實的事物。它

們能幫助我們對真實事物做出預測。

構念與真實、可觀察的事物間,具有明確的連帶

關係。

4.2 測量存在的任何事物

4.3 概念化

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藉由某種心理過程使模糊及不精確的想法(觀念)得以產生更為特定及精確意義的過程。

4.3.1 指標與面向

指標(indicator)

一個我們使用來當作反映我們希望進行研究的變項的觀察

項目。

「面向」 (dimension)

一個概念可界定的觀點。舉例而言,「虔誠度」可以依據

信仰面向、儀式面向、奉獻面向、或是知識面向等等諸如

此類的方式來加以界定。

4.3 概念化

有時概念化的目的在界定那些使變項導引至不同種類的區分之面向。EX. 「暴力」 &「集體屠殺」

(genocide)

四種「集體屠殺」的現象來區分其不同的動機

1.便利(convenience)

2. 復仇(revenge)

3. 恐懼(fear)

4. 淨化(purification)

從一個概念中確認出不同的面向,常可為我們對更深入了解研究主題作準備。

4.3 概念化

4.3.2 指標的可互換性 (interchangeability of

indicators)

指若有多個不同的指標在某種程度上,皆代表了

同一個概念,而這個概念既真實又可被觀察,則

人們在這些指標上的行為表現狀況,就會與代表

這個概念的行為一致。

4.3 概念化

4.3.3 真實、名目與操作化定義

社會研究的設計與執行, 皆須釐清概念(Concepts)

與真實(reality) 間的混淆。

真實的(real)定義

名目的(nominal)定義

操作化(operational) 定義

4.3 概念化

真實的(real)定義

反映了名詞的具體化(reification)。

非刻板地對某些事物的意義做出規定(stipulation),

而是一種對某種實體存在(entity) 之「基本本質」

(essential nature)或「基本屬性」(essential attributes)

的陳述。

4.3 概念化

名目的(nominal)定義

指賦予一個名詞的某些意義,但並宣稱此名詞代表某

個「真實」的實體存在。

是獨斷的(arbitrary)。

代表了某些共識、習慣,亦即社會上普遍運用某個特

定名詞的方式。

4.3 概念化

操作化定義(operational defi nition)

須精確地界定出一個概念的測量方式─亦即我們的操

作過程。

是在一個既定研究的脈絡(context) 當中。

→為名目定義而非真實定義。

4.3 概念化

4.3.4 建立概念的次序

「概念的漏斗」(conceptual funnel)

概念的釐清是個持續的過程,概念的漏斗為此逐漸聚

焦的過程(focusing process)

概念的釐清是資料蒐集過程中的主要元素

「詮釋的循環」(hermeneutic circle)

更深入的理解是一種循環的過程

4.3 概念化

具體測量步驟的過程:

4.3 概念化

4.3.5 一個概念化的例子:迷亂的概念

迷亂(anomie)是由法國的社會學家涂爾幹 (Emile

Durkheim),在《自殺論》(Suicide) 中首先引進。

指無規範(normless) 的社會情境。

Robert Merton :

迷亂(或譯脫序)的產生,是導因於社會上所訂定的

目標(goal),以及達成目標間之手段(mean) 間的歧異

所致。

anomie →原來的社會意義。

anomia →指涉個人的特徵。

4.3 概念化

Elwin Powell

指個人特徵的迷亂為「無意義的空虛感」

(meaninglessness)。

Leo Srole

Srole量表-測量個人迷亂,由五個敘述性問題組成。

概念的標準化定義(standardized definition)

兩個主要的優點:

已經過多次測試,可能發生的錯誤也已被排除。

在相同量表下完成的研究,也可相互比較。

4.4 描述性及解釋性研究中的定義

描述及解釋是社會研究的兩個普遍目的。

明確而清楚的定義對描述性研究的重要性顯而易

見。

端賴研究者所使用的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

,不同的操作化方式,常得到截然不同的研究結果。

相較於解釋性的研究,在描述性研究中,我們會

更要求定義的精確性。不同類型或目的的研究,

會對精確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4.5 操作化的選擇

概念化

對抽象概念的琢磨推敲(refinement) 及明確界定

(specification)。

操作化

是發展特定的研究程序(操作)使我們能在真實世

界,對這些概念進行實證的觀察。

操作化的程序,無法透過有系統的檢核表來進行。

4.5 操作化的選擇

4.5.1 變異的範圍

研究者在操作化任何概念時,必須很清楚他們有

興趣的變異範圍(the range of variation) 為何。

事先預測一下研究對象可能的資料分布狀況,也

能幫助你決定變異範圍。

重點不在於竭力把所有變異都一網打盡,必須先

回歸自己的研究目的,再考慮這樣做是否必要。

4.5 操作化的選擇

4.5.2 極端間的變異

在操作化變項時,精確的程度(degree of precision)

是第二個需要考量的重點。

4.5.3 面向的問題

面向(dimensions) 是概念的一種特徵。

必須釐清哪些面向對自己的研究比較重要。

4.5 操作化的選擇

4.5.4 變項與屬性的界定

屬性,是指某件事物的一項特徵或特質。

變項,則是指一組屬性在邏輯上的結合。

組成變項的屬性必須周延(exhaustive)。

組成變項的屬性必須彼此互斥(mutually exclusive)。

4.5.5 測量層次(levels of measurement)

名目的(nominal)

次序的(ordinal)

間距的(interval)

比例的(ratio)

4.5 操作化的選擇

名目的測量(nominal measures)

一個變項其屬性只有互斥及周延的特徵。即描述變項

的屬性之間彼此僅僅是有所差異而已。Ex.性別

次序的測量(ordinal measures)

一個描述變項的屬性能夠沿著某個面向進行次序比較

之特性的測量層次。Ex.社經地位

4.5 操作化的選擇

間距的測量(interval measures)

變項之屬性乃是由有次序排列(rank-ordered) 及相鄰

屬性為等距的屬性所組合而成的。Ex.華氏溫度

比例的測量(ratio measures)

變項之屬性同時具有名目、次序及間距的特性,,此

外還附加基於「真實零點」的特質。Ex.年齡

4.5 操作化的選擇

測量層次的意涵

在研究計畫還在規劃階段時,就須考量測量層次的問

題。

可以用不同的測量層次來處理同一個變項。

測量層次的轉換是一條單行道。

典型研究計畫中會結合不同測量層次的變項。

4.5 操作化的選擇

4.5.6 單一或多元指標

社會研究中,有許多變項的測量是清楚且直接的,可透過單一觀察就可測出的名義變項。

有許多概念含有多重意義,很難以單一面向涵括

建立一個複合性的測量(composite measurement)。

4.5.7 一些關於操作化選項的實例

4.5.8 操作化是持續不斷的過程

社會研究最終的目的是澄清社會生活的本質。不管採用的是量化或質化的研究方法,應該對重新檢視概念與定義保持開放的態度。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4.6.1 精確性與正確性

精確性 (precision),即是指組成變項之各屬性間差

異的精細程度 (fineness)。

「精確」(precision) ≠「正確」(accuracy)。

4.6.2 信度 (reliability)

指的是相同的現象在重複觀察的情況下,每一次

都得到相同資料的測量方法的品質。

信度雖然擔保了測量的精確性,卻無法保證其正

確性。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如何建立信度佳的測量?

再測法(test-retest method)

如果預期取得的資訊不會有變化,則前後兩次測量所得

到的答案,就應該是相同的。

折半法(split-half method)

隨機(randomly) 將問題分成兩組,且兩組問題應該可以

用相同的方式將受訪者分類。

利用已建立的測量方式

研究工作人員的信度

增設督導(supervisor)

複證(replication)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4.6.3 效度 (validity)

描述一個測量是否正確的反映了它要測量的概

念的名詞。

效度的類型

表面效度 (face validity)

指標的品質使其似乎能夠作為某些變項合理的測量。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效標關聯效度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一個測量與某些外部效標 (criterion) 關連的程度,也稱

為預測效度 (predictive validity)。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或稱構念效度)

一個測量被期望在一個理論關係系統中與其他變項相關

的程度。

內容效度 (content validity)

一個測量能所能包含的概念意義範圍或程度。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信度的失誤是一種隨機的分布 (randomly distributed)。

效度的失誤屬於有系統的偏離目標(systematically off

the mark)。

4.6 測量品質的判準

4.6.4 誰決定何者有效?

我們是仰賴共識來決定什麼是真實。

4.6.5 信度與效度間的緊張關係

社會研究中兩種不同研究取向的堅持:

量化的(quantitative)、律則式的(nomothetic)、結構

化(structured) 的技術。Ex. 調查法或實驗法

質化的(qualitative)、個異式(idiographic) 的方法。

Ex.田野調查或歷史研究

4.7 測量的倫理

概念化與測量不能受到偏誤,或是希望得出特定

研究結果的偏好所引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