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泪目,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epaper.yzwb.net/images/2018-10/19/a05/20181019a05_pdf.pdf ·...

1
热辣捌一捌 2018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五 编辑:朱晓晶 版面:李维华校对:王秀利 A5 多说 1 1 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人行道闸机改造服务 招标公告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现有1#楼人 行道闸机改造项目,需要拆除闸机并购 买安装新闸机,欢迎具有闸机安装维护 项目业绩的公司报名投标,投标时请携 带样机。报名时请携带法人委托函原 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注册资金 100 万)、税务登记副本及复印 件、资质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经验证 合格的交 200元报名费领取投标文件,投 标时交 10000 元,作为投标保证金。 联 系 人: 张先生 话: 025-58683006 监督电话: 025-58682930 蒋先生 报名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 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1号楼30层 3006 室 报名时间:2018 年 10 月 19 日-10 月23日 工作日 上午 8:30-11:30 下午 14:00-18:00 逾期不候。 招标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2018 年 10 月 18 日 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南京 也有“安宁疗护”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痛苦的 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该不 该鼓励他撑下去?一个关于死亡的话 题,看哭了很多人。总在场上嘻嘻哈 哈的马东回忆起自己逝世的父亲,忍 不住哽咽,称自己终于放下了。结辩 的时候,他说:“这期节目没有结论,也 不需要,关于死亡,这只是一个话头。 如果大家因此而思考这件事,就叫善 莫大焉。”曾经琼瑶也以“安乐死”的话 题激起网友讨论无数。 当这个选题用纪录片来呈现,那 就是只有三集,豆瓣评分 9.0,真实记 录40多位临终患者的故事,看哭 1600 万人的《生命里》。片子打开上 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安 宁病房的门,这里收治的都是癌症晚 期的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 个月。同样的场景,让人想起爆款医 疗纪录片《人间世》,让人泪腺失控。 片中,罹患乳腺癌的鲁胜兰自愿 来,是不想死在女儿家里。身患胃癌 的汪明昌老人喜欢音乐,过去每周末, 他都会和妻子吃早茶。住进来前,他 明确地告诉医生,不要进行任何积极 性的抢救和治疗,不想没有生活质量 地活着。面对死亡,有人担心,因为对 亲人和未竟之事仍有牵挂;有人坦然, 淡定地提前挑好自己的遗像,挂在床 头。这样的“临终关怀”也让网友陷入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直面人生残酷。 在这里,医生和护士的首要职责 不是救死扶伤,而是通过细致的照料, 尽可能减轻病人临终前所受的痛苦, 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记者了解到, 在南京鼓楼医院13楼肿瘤科,也有两 间被称为“宁馨病房”的特殊病房。入 住宁馨病房的大多是临终的病人,这 些病人已经到了肿瘤晚期,他们选择 不再化疗,只做减轻痛苦的舒缓治疗, 安宁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南京医 疗界两年前已经开始普及这样的概 念,“安宁疗护”是“生前预嘱”、“尊严 死”得以实现的保证。 毛不易回忆妈妈最后时刻 的“放不下” 同样面对临终关怀这个话题,《奇 遇人生》这档明星综艺选择以音乐治 疗的温柔切入。92岁失智老人林爷 爷努力学习音乐,顽强地和病魔抗 争。客厅响起《甜蜜蜜》时,他像一个 孩子一样哼唱着,拉着阿雅一起起 舞。92岁的严奶奶远离家乡兰州已 经 60 年,一个人住在疗养院,女儿忙 事业,偶尔会来探望。当大家弹唱起 一首《兰州故事》,老人眼里闪烁着对 故土无尽的怀念。同辈的老人一个个 离去,严奶奶也只能在远离故乡的城 市孤独终老。 治疗师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爷 爷聊天,说到在疗养院的生活,老人说 人们会推他去花园,那里有花香和小 朋友玩游戏,他很舒服。毛不易弹一 段简单旋律唱出这段话,老人轻轻拍 着治疗师放在床上的铃铛一起合奏出 这段音乐,最后老人把歌词改成“我觉 得很快乐”。 当生命走到最后一刻,心里惦记 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老伴,想要回去的 是故乡。大热网综《明日之子》冠军出 道的毛不易,师范大学护理专业毕业, 曾在杭州地方医院实习。在实习的过 程中看到过数百个在他面前死去的病 人,但第一次直面死亡是自己母亲的 离世。毛不易说,妈妈很坚强。癌细 胞扩散到食道把食管挤住,吃东西吃 不下去,她硬吃下去再吐出来然后继 续再吃,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因为她 觉得她儿子不会做饭,“还没有家”。 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甚至卧病 在床时看到回家探望的儿子,妈妈的 第一反应是儿子每餐都要吃一个荤菜 和一个素菜,但自己没有办法做给他 吃了。 毛不易后来写了一首叫《一荤一 素》的歌,“ 太年轻的人,他总是不满 足,固执地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其 实太年轻的人未必真的不愿停下远行 的脚步,只不过远行的背后负担太重, 太多的东西在推着他们往前走。 心理专家说,临终关怀也 需要专业知识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 告诉记者,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原 始恐惧”,所以,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 职业,也无论你生命中曾经是多么的 辉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每个人都 会心怀忐忑。所以,临终关怀的终极 目的是有尊严、无恐惧的从容离开。 但是,当人的知识和积淀无法让人尊 严、体面、没有恐惧离开的时候,就需 要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陪伴是最常见的关怀方式。目光专 注,身体前倾,拉着临终者的手,听其 临终前的呢喃或述说。倾听可以减缓 临终前的恐惧;拉手可以虚拟亲情,增 加给临终者的归属感,也可以给临终 者强烈的心理暗示,拉住临终者逐渐 下沉的灵魂。”张纯说,义工在陪伴 时,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氛围,不要“用 力过猛”,表现出不应有的悲伤、怜悯 甚至恐惧的情绪,否则会给临终者造 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要正确处理 临终者的情绪,尽量听从、遵从、顺从 当事人的意愿,尊重临终者的意思, 轻松、自然、尊严、体面地走完生命的 最后一程。 另外,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光有热 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及专业训练。临终关怀活动要有即时 “退出机制”。避免因“移情”而导致的 心理创伤;临终关怀活动,活动前、活 动中以及活动后都要有专人负责督 导。规避相应的风险。活动结束以 后,要有解除程序,防止将活动中的情 绪,带入自己的生活。 死亡话题很忌讳,我们需 要“生死教育” 《生命里》中,汪明昌希望死后一 切从简。老婆告诉他,“死了不是你说 了算了。”得过六种癌症的沈阿姨,有 一个最大的愿望:捐出自己的眼角 膜。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 种种原因,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因 为难以说出再见,我们始终不敢面对 真正的离别—我们恨不得所有医学 科技都能派上用场;我们总愿相信活 下去总比离开更强;我们希望即使离 开,也要“完完整整”。 在南京从事医护工作25年的一 位医护人员表示,中国人恐惧死亡,也 忌讳谈论死亡。听到最多的就是,肿 瘤病人的家属要求医生和护士不要告 诉病人实情。“在中国医院的病房里, 有很多病人,他们在不了解自己的生 存期和病情的情况下,忍受着痛苦,直 到死亡来临。应该宣传正确的死亡 观,至少病人和家属应该知道彼此的 想法,不要让死亡抱有遗憾。” 死亡,是生命走到尽头的过程,却 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面对亲人的离 去时,很多人无法接受,却也可能因为 没有条件,无法给予细心的临终关怀 和照顾。面对死亡,人们感到无力,但 是能自主地选择人生最后的阶段,何 尝不是一种幸运。片中负责旁白的演 员万茜就在微博说,“直面人生最后的 旅程,是勇气上的考验,也是方法上的 思索。”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常务副 主任施永兴说,中国临终关怀仍处于 初期阶段,很难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 乏“生死教育”,大部分医务人员对 此接触较少,以及财务负担等。他 认为,应创新的不是技术性的,而是 文化层面的。临终关怀已在国内发 展三十年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忌 讳谈死亡,会产生“等死”、晦气这 样的反应。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 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优死”也是 一个人的权利。 看完泪目 看完泪目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 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 热门节目关注“临终关怀”,我们最缺“生死教育” 假如生命只剩 3 个月,你会恐惧,还 是洒脱地直面人生?最近,纪录片《生命 里》关注的就是,当步入人生最后的一 刻,人们会怎么做。而热播高分综艺《奇 遇人生》里,阿雅和嘉宾毛不易,开启一 次用音乐来治疗老人和重症病人心理的 特殊旅程。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但唯有 关怀与爱,能温暖一生。看得许多网友 全程眼眶湿润。看完节目,想给最爱的 人打个电话。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直面人生的残酷 不失爱与关怀 《奇遇人生》里一个细节最动人,在 疗养院和患者一起唱歌时,一位病人用 不太清楚的口齿对毛不易说“爱你啊”, 毛不易回答说“我也爱你啊”,转头摘掉 眼镜抹了抹眼泪。节目之所以如此打 动人心,大概在于把人们从喧嚣的娱乐 中拉回来,让观众在平静之中找到自 己。思考人生后,知行合一。 子欲养而亲不待,毛不易的故事 里有年轻人对“生死教育”的认知。有 网友说,临终关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 该学习的社会课。临终关怀,给临终 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心理、生理、社 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临终病人的 生命得到尊重。音乐能带给人的力量 是多种多样的,但当它加入关怀与爱, 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治愈能力。 直面人生的残酷,但不失爱与关 怀。眼下最简单的做法,关掉节目后, 一个拥抱,一个电话,珍惜最重要的人。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看完泪目,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epaper.yzwb.net/images/2018-10/19/A05/20181019A05_pdf.pdf · 招标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2018年10月18日 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南京

热辣捌一捌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编辑:朱晓晶 版面:李维华 校对:王秀利A5

多说 句11

新华报业传媒广场人行道闸机改造服务

招标公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现有1#楼人

行道闸机改造项目,需要拆除闸机并购买安装新闸机,欢迎具有闸机安装维护项目业绩的公司报名投标,投标时请携带样机。报名时请携带法人委托函原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注册资金100万)、税务登记副本及复印件、资质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经验证合格的交 200元报名费领取投标文件,投标时交10000元,作为投标保证金。

联 系 人: 张先生电 话: 025-58683006监督电话:025-58682930 蒋先生报名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

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1号楼30层3006室

报名时间:2018年10月19日-10月23日 工作日

上午8:30-11:30下午14:00-18:00 逾期不候。招标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2018年10月18日

有尊严地走完人生,南京也有“安宁疗护”

《奇葩说》曾有一个辩题,痛苦的绝症病人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该不该鼓励他撑下去?一个关于死亡的话题,看哭了很多人。总在场上嘻嘻哈哈的马东回忆起自己逝世的父亲,忍不住哽咽,称自己终于放下了。结辩的时候,他说:“这期节目没有结论,也不需要,关于死亡,这只是一个话头。如果大家因此而思考这件事,就叫善莫大焉。”曾经琼瑶也以“安乐死”的话题激起网友讨论无数。

当这个选题用纪录片来呈现,那就是只有三集,豆瓣评分9.0,真实记录 40 多位临终患者的故事,看哭1600万人的《生命里》。片子打开上海临汾社区服务中心的舒缓疗护区安宁病房的门,这里收治的都是癌症晚期的患者,生命所剩时间大多不超过3个月。同样的场景,让人想起爆款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让人泪腺失控。

片中,罹患乳腺癌的鲁胜兰自愿来,是不想死在女儿家里。身患胃癌的汪明昌老人喜欢音乐,过去每周末,他都会和妻子吃早茶。住进来前,他明确地告诉医生,不要进行任何积极性的抢救和治疗,不想没有生活质量地活着。面对死亡,有人担心,因为对亲人和未竟之事仍有牵挂;有人坦然,淡定地提前挑好自己的遗像,挂在床头。这样的“临终关怀”也让网友陷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直面人生残酷。

在这里,医生和护士的首要职责不是救死扶伤,而是通过细致的照料,尽可能减轻病人临终前所受的痛苦,给予他们最后的尊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鼓楼医院13楼肿瘤科,也有两间被称为“宁馨病房”的特殊病房。入住宁馨病房的大多是临终的病人,这些病人已经到了肿瘤晚期,他们选择不再化疗,只做减轻痛苦的舒缓治疗,安宁地走完生命最后的时光。南京医疗界两年前已经开始普及这样的概念,“安宁疗护”是“生前预嘱”、“尊严死”得以实现的保证。

毛不易回忆妈妈最后时刻的“放不下”

同样面对临终关怀这个话题,《奇遇人生》这档明星综艺选择以音乐治疗的温柔切入。92岁失智老人林爷爷努力学习音乐,顽强地和病魔抗争。客厅响起《甜蜜蜜》时,他像一个孩子一样哼唱着,拉着阿雅一起起舞。92岁的严奶奶远离家乡兰州已经60年,一个人住在疗养院,女儿忙事业,偶尔会来探望。当大家弹唱起一首《兰州故事》,老人眼里闪烁着对故土无尽的怀念。同辈的老人一个个离去,严奶奶也只能在远离故乡的城市孤独终老。

治疗师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老爷

爷聊天,说到在疗养院的生活,老人说人们会推他去花园,那里有花香和小朋友玩游戏,他很舒服。毛不易弹一段简单旋律唱出这段话,老人轻轻拍着治疗师放在床上的铃铛一起合奏出这段音乐,最后老人把歌词改成“我觉得很快乐”。

当生命走到最后一刻,心里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孩子、老伴,想要回去的是故乡。大热网综《明日之子》冠军出道的毛不易,师范大学护理专业毕业,曾在杭州地方医院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看到过数百个在他面前死去的病人,但第一次直面死亡是自己母亲的离世。毛不易说,妈妈很坚强。癌细胞扩散到食道把食管挤住,吃东西吃不下去,她硬吃下去再吐出来然后继续再吃,拼尽全力想要活下去,因为她觉得她儿子不会做饭,“还没有家”。因为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甚至卧病在床时看到回家探望的儿子,妈妈的第一反应是儿子每餐都要吃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但自己没有办法做给他吃了。

毛不易后来写了一首叫《一荤一素》的歌,“太年轻的人,他总是不满足,固执地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其实太年轻的人未必真的不愿停下远行的脚步,只不过远行的背后负担太重,太多的东西在推着他们往前走。

心理专家说,临终关怀也需要专业知识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告诉记者,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原始恐惧”,所以,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也无论你生命中曾经是多么的辉煌,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每个人都会心怀忐忑。所以,临终关怀的终极目的是有尊严、无恐惧的从容离开。但是,当人的知识和积淀无法让人尊严、体面、没有恐惧离开的时候,就需要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陪伴是最常见的关怀方式。目光专注,身体前倾,拉着临终者的手,听其临终前的呢喃或述说。倾听可以减缓临终前的恐惧;拉手可以虚拟亲情,增加给临终者的归属感,也可以给临终者强烈的心理暗示,拉住临终者逐渐下沉的灵魂。”张纯说,义工在陪伴时,要注意营造轻松的氛围,不要“用力过猛”,表现出不应有的悲伤、怜悯甚至恐惧的情绪,否则会给临终者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要正确处理临终者的情绪,尽量听从、遵从、顺从当事人的意愿,尊重临终者的意思,

轻松、自然、尊严、体面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另外,做临终关怀的义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训练。临终关怀活动要有即时

“退出机制”。避免因“移情”而导致的心理创伤;临终关怀活动,活动前、活动中以及活动后都要有专人负责督导。规避相应的风险。活动结束以后,要有解除程序,防止将活动中的情绪,带入自己的生活。

死亡话题很忌讳,我们需要“生死教育”

《生命里》中,汪明昌希望死后一切从简。老婆告诉他,“死了不是你说了算了。”得过六种癌症的沈阿姨,有一个最大的愿望:捐出自己的眼角膜。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种种原因,她的愿望都没有实现。因为难以说出再见,我们始终不敢面对真正的离别——我们恨不得所有医学科技都能派上用场;我们总愿相信活下去总比离开更强;我们希望即使离开,也要“完完整整”。

在南京从事医护工作25年的一位医护人员表示,中国人恐惧死亡,也忌讳谈论死亡。听到最多的就是,肿瘤病人的家属要求医生和护士不要告诉病人实情。“在中国医院的病房里,有很多病人,他们在不了解自己的生存期和病情的情况下,忍受着痛苦,直到死亡来临。应该宣传正确的死亡观,至少病人和家属应该知道彼此的想法,不要让死亡抱有遗憾。”

死亡,是生命走到尽头的过程,却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在面对亲人的离去时,很多人无法接受,却也可能因为没有条件,无法给予细心的临终关怀和照顾。面对死亡,人们感到无力,但是能自主地选择人生最后的阶段,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片中负责旁白的演员万茜就在微博说,“直面人生最后的旅程,是勇气上的考验,也是方法上的思索。”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调研部常务副主任施永兴说,中国临终关怀仍处于初期阶段,很难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死教育”,大部分医务人员对此接触较少,以及财务负担等。他认为,应创新的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文化层面的。临终关怀已在国内发展三十年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忌讳谈死亡,会产生“等死”、晦气这样的反应。人们只认为“优生”才是一个问题,但是有没有想过,“优死”也是一个人的权利。

看完泪目看完泪目,,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热门节目关注“临终关怀”,我们最缺“生死教育”

假如生命只剩3个月,你会恐惧,还是洒脱地直面人生?最近,纪录片《生命里》关注的就是,当步入人生最后的一刻,人们会怎么做。而热播高分综艺《奇遇人生》里,阿雅和嘉宾毛不易,开启一次用音乐来治疗老人和重症病人心理的特殊旅程。生老病死,不可避免,但唯有关怀与爱,能温暖一生。看得许多网友全程眼眶湿润。看完节目,想给最爱的人打个电话。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直面人生的残酷不失爱与关怀

《奇遇人生》里一个细节最动人,在疗养院和患者一起唱歌时,一位病人用不太清楚的口齿对毛不易说“爱你啊”,毛不易回答说“我也爱你啊”,转头摘掉眼镜抹了抹眼泪。节目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大概在于把人们从喧嚣的娱乐中拉回来,让观众在平静之中找到自己。思考人生后,知行合一。

子欲养而亲不待,毛不易的故事里有年轻人对“生死教育”的认知。有网友说,临终关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社会课。临终关怀,给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的全面照料,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音乐能带给人的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但当它加入关怀与爱,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治愈能力。

直面人生的残酷,但不失爱与关怀。眼下最简单的做法,关掉节目后,一个拥抱,一个电话,珍惜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