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教材newdoc.nccu.edu.tw/teasyllabus/100019090101/政大西歐歷史建築... ·...

139
1 國立政治大學 西歐歷史建築 上課教材 邱博舜整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Oct-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國立政治大學

西歐歷史建築

上課教材

邱博舜整理

2

3

導言

建築的定義

The art and science of building

(建造的技藝和科學)

建築(architecture)和建築物(building)的區別: 建築是建築師設計的作品, 建

築物只不過是實用的構築而已。 (Pevsner: 林肯大教堂是一棟建築, 腳踏車棚是

一座建築物。)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用三個本質來界定建築:適用、堅固、美觀。

適用:

建築是個有目的的藝術,用來滿足人類在實用上與象徵上的需求。業主和建

築師發展一套計劃書(program),陳述了實際需求,這在作設計以前就得決定,

這計劃書說明了這建築物裏要發生的活動,及空間大小和關係。計劃書描繪出一

幢建築物的基本要求,卻沒有定出建築物的實際長像,留給設計者很大的發揮空

間。

建築的圖面主要包括平面、立面、剖面。

平面圖表明了一個設計機能上的關係,所以 Le Corbusier 說平面是建築的文

法,假想房子自離地一米半水平剖開往下瞧的狀況,常將實牆塗黑,開口留白。

門如牆的開口,畫一弧表示門扇的開閉軌跡。

立面圖提供房子的外觀,但一次只提供它的一面,稱 façade 者為其正立面。

剖面圖與平面圖一樣都是砍出來的,只是現在是垂直砍而非水平砍,剖到的

部分通常亦以塗黑來表示。

建築除了實質功能,尚須滿足精神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需要,這類虛需求

的重要程度因建築類型而異。工廠建築實際功能上的需求較高,而宗教建築、公

共建築則象徵上的考慮會大大影響實際功能。

建築反應了社會價值觀和品味。較多的錢較好的材料及施工技術會使用在這

個社會的大眾較為重要的活動會發生的場所。所以千百年來宗教建築的生命要比

住宅或商業建築的生命要長。

堅固:

這是一個基本的需求,就是房子站得起來,站得穩。讓建物站得穩的元素通

4

常稱為結構系統,而它得承受的作用力就叫做荷重,不管是建築物自身的重量,

或是傢具的重量或人甚至地震颱風都會加給這個結構系統作用力。這些作用力人

類也是近一兩百年才搞得比較清楚。在此之前,蓋房子幾乎都是用嘗試錯誤法,

一代傳一代。我們這個課程範圍內的建築物絕大多數是用這種方式蓋起來的,材

料浪費。

結構系統大概可分為五類:

(一)楣樑結構(post and lintel):最原始的一種結構方式,二垂直構件支持

一個水平樑。所以最大跨距通常與水平構件的材料有關,石材抗壓,木材

抗拉。

(二)支柱及出挑結構(corbel and cantilever):在鋼筋混凝土還沒有發明以

前,石材是最堅固經久的材料,人類企圖克服它不能耐拉的弱點、並加長

其可能跨距。

(三)拱結構(arch and vault):由拱石所形成。

(四)桁架(truss and space frame)。

(五)張力結構(tension):帳篷結構中可見。

選擇這些結構的因素:經濟、材料、屋型、設計者或業主的美感等等。

美觀:

是三者中最為主觀的一項,結合了設計意匠、功能與結構,缺一不可。

美觀包括美學(美的哲學)、品味和評判各方面的問題,這都在於設計者和

觀察者的取捨。

對美的態度(觀點)每一個時代各不相同,品味高下也不見得現代人比古代

人好。

但有兩者評估建築美觀的要素,值得一提:

(一)組織感:組成建築的各元素有合理的組織秩序,沒有清楚的秩序就會顯得

混亂而不美。但設計者不必像寫白話文一樣的白,開門見山;可以用暗示

讓觀者去發現。但這些伏筆都應有個清楚的邏輯貫串整體。這時設計者常

用重覆來強調韻律和秩序,然後重覆之間也會給一些變化。

(二)對比的原則:光和影、平滑和粗糙、軟和硬、曲與直、寬和窄、凹和凸、

輕和重、大和小、簡和繁、開和閉,等等。對比會給人家增加「意外的發

現」和「驚奇」的體驗。

建築的發展

5

歷史時期的建築以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簡單又厚重的形開始,而進入高度發展的

希臘的神廟式建築,接著是羅馬帝國多元的公共建築。隨著羅馬帝國的分列衰

微,歷史進入了中世紀,基督教信仰的狂熱,促使修道院和大教堂的產生,同時

因為社會黑暗,領主各求自保,產生了城堡建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

建築又回到古希臘羅馬建築樣式的古典化或經典化。過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歷

史已漸漸接近現代文明,巴洛克藝術雖一點點反人文主義而回復宗教熱忱,但畢

竟時代不同了,靜止澄明的文藝復興空間形式轉為橢圓、凹凸動態變化的造形。

埃及:

埃及建築的特色是厚重:牆厚、柱粗、柱間小,儼然是柱林,上面搭著楣樑,

支持平屋頂。

埃及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是金字塔。埃及人相信來生,相信保存人死後的肉

體可確保神魂不朽,乃發展木乃伊的裹屍方式,並且造金字塔,將之置於塔內。

除了金字塔,尚有神廟。它的庭圍以牆,入口前是獅身人面獸大道,其森嚴

氣氛,表達了祭司制度的至高威權。這是個很排斥性的空間,它不是供大眾參拜

的地方,而是國王和祭司的聖壇。

除了埃及建築外,古老的建築文明尚包括兩河流域,包括蘇美人、亞述人、

巴比倫人和波斯人的文明。

希臘:

希臘建築很清楚地反映了其各個歷史階段:

「愛琴」時期的建築表達了早期在克里特島及附近島嶼的居民的冒險前進的

性格。

「希臘」時期(Hellenic 800-323 BC)則產生了世界上僅見的最精美的建

築和雕刻。在馬拉松打敗波斯人後,蓋了許多細緻的神廟,那是建於 Pericles

領政時期(444-429 BC),到此雅典文明達到繁榮、藝術和文化的高潮。與埃及

神廟不同處是埃及神廟是神秘聖壇,民眾不得而窺,希臘神廟則是大眾的,只有

廟裡小小的一個內室才供神住,其餘部分,像柱廊,都可供市民遊憩。一般認為

希臘建築是從木構造轉變而為石構造,所以在現有的遺跡的構件,都使人聯想到

它的前身是木頭的構件。

這時期希臘建築有三種不同柱式,在希臘本土是多立克,東邊的領土則是愛

奧尼克式,其後又發展出第三種柱式,柯林斯式。

6

「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323-146 BC)發展出來許多新的建築類型,

也有新的建造工具及構造方式的發明,建築物更為複雜,新的市民建築也更正式

地規劃。希臘化時期的建築是羅馬人模仿的對象。在 146BC 以後希臘被羅馬人

征服,變成羅馬的一個省。

羅馬:

羅馬建築的工藝受到先驅者 Etruscans 的影響,拱和柱子並用。

羅馬人的社會和政治上的發展反映在他們的建築的多樣性和紀念性上,除了

精緻的雕刻當裝飾的神廟外,還建了很多大型公共建築,如競技場、市民廣場、

凱旋門,到處林立,顯示國力遠播。構造方式上使用拱、拱券、圓頂,替整個歐

洲奠立下基礎。

拜占庭與仿羅馬:

羅馬建築之後,由於基督教信仰的興起,使得世界文明史起了變化。當它被

承認為國教以後,促成了羅馬市成立了近三十座集會堂式的(Basilican)教堂。

當羅馬敗亡分成東西羅馬,東羅馬都城自羅馬遷到拜占庭,發展出獨特的拜占庭

式建築,以君士坦丁堡的聖蘇非亞大教堂為代表,成為東羅馬或稱希臘正教的正

式樣式,且沿襲至今,極少變化。

西羅馬則文化一直衰弱不振,一直到第八世紀的查理曼大帝才對藝術有所興

復,大小教堂、修道院及城堡開始建立,尤其盛行於十一、十二世紀的英法等新

興的民族與國家,其風格乃自羅馬建築發展而來,因此稱為仿羅馬。

哥德:

中世紀的宗教狂熱(數次十字軍東征可見一斑),給了建築發展很大刺激。

建築乃脫胎自仿羅馬建築而稱為哥德式建築。教會的財富和權威及人民的宗教熱

忱,結合了各級工匠,全副精神都擺在蓋大教堂,使得十三世紀教會建築勃興,

而哥德式建築乃成為世界文明文化的瑰寶。它的最明顯特點是尖拱的發展,它解

決了羅馬半圓拱的不均等跨距的問題。

在世俗的方面則有城堡的興建,城堡證明了封建系統的力量,及這個時期的

動盪不安。

歐洲的建築截至此時已經發展了幾個重要的結構方式:(一)希臘的楣樑系

統(二)羅馬的柱子和半圓拱的混合(三)哥德的弧形系尖拱。

7

文藝復興:

中世紀後,人文精神發揚,建築傾向於回到古羅馬的形式,史稱文藝復興。

此運動始於佛羅倫斯,主要是當時的富商麥迪奇家族及但丁、佩脫拉克和薄伽丘

的著作所推動,更因為新發現希臘、拉丁文的著作而助長其聲勢,其中最著名的

是 Vitruvius 的《建築十書》。

很多歷史事件也幫助解放人的思想自由,促成了成熟的改變契機:包括印刷

術的發明,加速了知識的傳遞;火藥的發明改變戰爭的方式;羅盤針的運用,幫

助發現新大陸。這些思想與活動都影響了當時的藝術家。

文藝復興建築忠實地反映當時對於古典傳統的喜好,用半圓球的圓頂和羅馬

樣式,而不再用哥德時期的尖拱、交叉拱的垂直性格。

文藝復興運動北傳到英、法、德、西班牙和低地國。在法國如方登不祿或羅

浮,文藝復興式樣主要在皇宮、公共建築發展。

在英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同時發生,修道院被壓抑(1530-40),利潤被

分配到大宅院及文法學校和 college 的興建,在伊麗莎白一世(1558-1603)時

期,英國已成清教徒國家,引進的都是中歐諸國的清教徒工匠,影響了當時的大

宅院的設計,但是英國的城堡、莊園的領主的宅第(manor house),傳統建築

的形式語彙仍然被沿用到新的大宅院設計上。

英國的晚期文藝復興較受古典風格的影響,主要是受當時的旅義建築師

Inigo Jones 帶回 Palladio 的建築圖及 Christopher Wren 的作品的鼓舞。倫敦

1666 年大火後,蓋了無數的文藝復興樣式教堂供清教徒使用。十八世紀的英國

喬治亞建築是英國晚期文藝復興的另一面,一直到十九世紀初攝政時期

(1810-20),優雅美觀而又尊嚴的建築形式,涵蓋著 Palladianism。

巴洛克:

相對於中歐諸國的宗教改革(1517-1600),義大利本土發起反宗教改革運

動,並獲得勝利,發展出巴洛克建築,自文藝復興建築發展出來,但含意有很大

不同,文藝復興建築是完美的比例、靜止的空間,巴洛克建築則強調動態,曲面、

橢圓形平面是其特徵。

巴洛克有時候被視為文藝復興的一部份,或者是文藝復興的句點。如米開蘭

基羅的設計有時被視為文藝復興,有時被視為巴洛克;Christopher Wren 有時

被視為巴洛克,但有些人卻認為巴洛克未曾在英國登陸。

洛可可及其他:

8

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發生以前建築運動尚包括有洛可可、浪漫主義和理性主

義的建築。洛可可如凡爾賽宮的裝飾,浪漫主義如英國的庭園革命

(picturesque),法國理性主義則產生了 Boullée、Ledoux 諸大員。

工業革命是現代文明的明顯分界,雖然「現代」的精神自文藝復興時期已見

其端倪。

9

西歐歷史建築

希臘

Aegean ( ca. 2000 – 1120 BC)

(a) Minoans (2000 – 1400 BC)

Crete

Knossos Palace, megaron

(b) Mycenaeans (1600 – 1100 BC)

Citadel

Lion Gate (c.1300 BC)

Shaft graves

Palace with megaron

Beehive tomb (or treasury of Atreus) (ca. 1330 BC)

Tiryns citadel

Archaic Period (c. 1120 – 479 BC)

Dorians Ionians

Orders:

Doric: metope, triglyph, arris

Ionic: volutes (scroll), fillets,

Corinthian: Cornith, acanthus, Callimachus (painter & sculptor)

Three temples at Paestum, Italy (700 – 480 BC)

(a) Temple of Hera I (basilica) (b) Temple of Ceres (c) Temple of Hera II

Entasis

Classical Period (479 – 323 BC)

Darius, Marathon, Salamis

Delian League

Acropolis: (a) Parthenon (448 – 432 BC) by Ictinus & Callicrates,

sculptures by Phidias

(b)Propylaea (437 BC) by Mnesicles

(c)Erechtheum (421 BC) Caryatids

(d)Temple of Athena Nike (448 BC) by Callicrates

Parthenon: dedicated to Athena, marble from Pentelicus Mt.

10

Pediments: East, birth of Athena

West, contest between Athena and Poseidon

Metopes: East, contest between gods and giants

West, contest between the Greeks and the Amazons

North, contest between the Greeks and the Trojans

South, contest between Lapiths and Centaurs

Panathenaic Way (route for festival of once every four years)

Erechtheum: contest between Athena and Poseidon, trident, olive tree

Temple of Apollo Epicurius (450 – 425 BC)

Hellenistic Period (323 – 146 BC)

City Planning: (a) Agora in Athens: Doric Temple of Hephaistos; bouleuter

(council house); stoa; metroön (the Temple of the Mother of

Gods); middle stoa; stoa of Attalos.

(b) Priene Agora

(c) Pergamon acropolis

Theatre Epidaurus (350 BC): orchestra, auditorium, stage

Delphi: oracle, omphalos.

11

愛琴文化( ca. 2000 – 1120 BC)

2000 BC 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腓尼基人被趕出來﹐部份流亡到地中海東部

的克里特島。這些克里特島上的新移民的生活器物顯示強烈的埃及和美索不達米

亞的影響。比如說他們的宗教儀式包括對蛇和對樹的崇拜﹐與蘇美人相埒;誘牛

是蘇美人的運動﹐在克里特變成宗教上遊戲;獅子在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都受尊

重﹐而在希臘本島也一般。

史家在愛琴海界定了兩個 2000BC 的文明:(一)米諾(2000 - 1400 BC)﹐

基於克里特島; (二)邁錫尼 (1600 – 1100 BC)﹐位於希臘本土之海岸。兩者遺

產均為希臘文明所承擔。

(一)米諾﹐因傳說中的 Minos 王而得名﹐希臘後人相信他在 Knossos 蓋了大

palace。米諾文明始於 3000BC Bronze Age﹐1600BC 左右,其聚落毀於地震,

其後兩百年米諾人重建及擴大 Knossos 宮殿﹐1400BC 又毀於火山爆發。

Throne room:清潔及衛生並重,有室內供水系統。西邊是 throne room,東

邊是 royal chambers,從大階梯進入,王及皇后居此。要仔細描述此 palace 頗

不易,因為他疊了好幾層,又崩蹋不堪,使用木柱樑,如今都不存在了。

(二)邁錫尼,也起始於 Bronze Age,Knossos 毀後,邁錫尼壯大,可能是受

Knossos 生還者的刺激。

邁錫尼是個 citadel,重貿易,曾經非常富有,因為考古挖掘出了許多珠寶。

不像 Knossos 沒有城防,這個 citadel 有很重的防禦措施:北是 2650feet 高的

先知 Elijah 山,其餘各邊則環以厚重石牆,18-24feet 厚,40feet 高。牆石不

太修整,也沒有灰泥補縫。

入口從 Lion Gate,係 1300BC 擴建此 citadel 時所加蓋。配置上的處理故

意要讓來者沿著牆走一段彎曲狹窄的道路,以利攻擊不善的入侵者。

Gate 本身由兩支朝上的石塊,支撐一個 18 噸重的 lintel 楣,再上去是個

corbel arch,中間填上一個三角石,上面刻兩頭獅子,各一腳踩上中央的聖壇,

上有一支崇拜樹的儀式的柱子,樹崇拜 Knossos 也有,可見他們有相通之處。

過了 Lion Gate 是 shaft graves,也就是挖到很多珠寶的地方,本來在牆外,

1300BC 擴建時才包括入牆內。

山上是住宅區,現存殘跡不多,但依稀可見許多特徵與 Crete 雷同,包括玄

關及 megaron 房。Megaron 是個簡單長方形空間,附有前室,無窗四圍牆,

只在短邊有門口,供進出。

Citadel 外面西南方是 tholos,或者是 beehive tomb,叫 treasury of Atreus

(ca.1330BC),是一個斜撐上來的石墓,44 呎高,33 圈,底徑 48 呎。

12

另一個較小但保存較好的 citadel 是在 Tiryns。但在這裡也一樣看到邁錫尼

citadel 的特徵。入口通道七彎八折,裡面也有 megaron 房,作為儀式空間,

而中庭作為組織空間的核心。

1120BC 東北方的 Dorians 入侵,結束了邁錫尼文明,使整個愛琴地區進入

文化的黑暗時代。

Archaic Period (1120-479 BC)

多利安人和愛奧尼亞人在 1120BC 打垮了邁錫尼城,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用

鐵做武器,而邁錫尼用銅。

其後經過數世紀的混亂,入侵的民族漸漸安定下來,熟習文字,並且融合部

份邁錫尼的歷史與文化以為己有。在此之時,人口之增加遠超過這個半島上的有

限耕地之農作所能供養,所以城邦開始海外殖民,沿著地中海東岸建立了許多城

邦,這些屬地都事先有所規劃,所以配置整齊,市中心是神廟及市場,環以規矩

的長方形街廓有公共設施供洗澡及休閒,而且圍以護城牆。

除了格狀城市,擬古希臘的另一個大貢獻是神廟的建築,他可能襲自埃及及

其他地區的柱式原型,希臘人發展了自有特色的神廟,由一個小室(cella)和

神龕(shrine)圍以柱廊而成,柱廊支撐屋頂結構。

希臘神廟是神的宅第,而非用以容納朝奉者,所以 cella 像極了 megaron。

有凹槽的柱子可溯回到 Zoser 在 saqqara 和 Hatshepsut 在 Deir-el-Bahari

的墓園,可是 megaron 和柱廊的結合卻史無前例,而且希臘對柱子的各構件發

展出獨特處理方式。

後世對希臘柱子及其相關構件的套組稱為建築的柱式 (the orders of

architecture),自希臘之建築作品中可釐清出三種柱式﹕Doric, Ionic,

Corinthian。

Doric 最肥壯(男人的比例),Ionic 次之(女人的比例),Corinthian 最修長(少女的

比例)。每種柱式有其獨特的一組組成構件。

Doric 沒有柱礎,柱頭以上的構件也最簡單。柱身有凹槽(flute),凹槽與凹

槽之間只有一線之隔(arris)。它的柱頂線盤(entablature)由楣樑(architrave)和飾

帶(frieze)所組成,而飾帶復由三壟板(triglyph)和壟板間壁(metope)所組成。

Ionic 則有柱礎,支撐柱子及柱頭,柱頭有渦卷(volute, scrolls)它的柱頂線

盤亦由楣樑和飾帶所組成,檐板(cornice)和齒狀裝飾(dentils)結束這個柱式。

除了這些特別諸元,尚有一些較整體性的規則定出各部份比例,通高及空間

大小等等。(義大利人在 2000 年後將此實務法式化成基於柱底直徑的數學比例

13

系統,但現存希臘神廟沒有一棟可歸結為基於某特定公式的設計。)

這些建築柱式的起源無法清楚的追溯。Doric 流傳於希臘本土,Ionic 流傳

於東地中海島嶼,Corinthian 則流傳於 Corinth,其起源傳說,在 Vitruvius 的

《建築十書》曾有記載。

材料問題﹕今日殘存的神廟都是石造,但有些證據反應早期的希臘神廟是木構

造,Doric 柱式的細部被認為是木構的遺跡。Triglyph 被視為是保護屋頂樑末端

的構件,每個 triglyph 與下面的柱子對在一起,改為大理石造後,triglyph 變成

垂直壟板,中間的空白則填上浮雕。可是另有一派認為這些都是陶瓦(terra-cotta)

的裝飾的一部份,改由大理石造後抄過來的。

較早期的廟﹕比例比較精緻的古典希臘神廟在 archaic period 發展,保存比較

好的例子是在義大利南部 Paestum (in Greek, Poseidon),那是希臘人在 700BC

建立的屬地。有三座廟並肩站在同一塊地上。最早的是 550BC 的 Temple of

Hera,也稱為 Basilica。一些考古的學者覺得它是一座公共建築,它的 Doric 柱

子矮壯而緊密相連,短邊有九支柱子,所以正當中是一排柱子,那本來是柱間以

利進出的地方。中間這排柱子當是用來支撐屋頂中脊樑之用,可是卻因而阻擋了

室內空間。在此 Doric 的基本構件,包括收分曲線(entasis)等視覺修正的手法都

已可見。所謂視覺修正包括柱子先胖後瘦,胖得凸出來而非一直線,柱子略往內

傾,基座中間高兩旁低。經過這樣得處理看上去才顯得穩固,否則柱子看起來會

往內凹,台基往下掉的感覺。

在 500BC 的 Temple of Ceres 又有所改進,柱子不那麼粗,也有 entasis

手法,短邊有六支柱子,所以中央就有可進出的空間。

第三座是 Temple of Poseideon (ca.450BC),現在通稱為 Temple of Hera

II,已經屬於古典時期的作品,柱子的比例比較成熟,三角山牆(pediment)大體

完整。

所有希臘神廟屋頂構造都是木桁蓋瓦片,今天都已不存在。

Classical Period (470-323BC)

Archaic 時期,波斯帝國在美所不達米亞崛起,在大流士(Darius)和色克斯

(Xerxes)領導下,數度攻打希臘。從西元前六世紀起,Ionian cities 和 Asia Minor

已屈服於波斯人。大流士繼而在 490BC 攻擊希臘本土,被希臘城邦的聯軍在

Marathon 打敗。480BC 波斯人再來攻,掠奪了雅典城及附近區域,但又常被

14

希臘海軍在 Salamis 打敗。479BC 又來襲雅典,又一次在路上在海上都吃了敗

仗。

之後有一個時期的和平與穩固,雅典成為本土的領導城市,為防波斯人再來

侵,雅典人和愛奧尼亞諸城聯合成所謂德利安(Delian)聯盟,財產由 Delos 轉至

Athens,而其中很大一部份錢用於衛城(Acropolis)的整建。雅典的衛城從邁錫

尼時期就是一個軍事,政治和宗教的聖城。470BC 後蓋了四個建築,進入了成

熟的古典時期﹕

(a) Parthenon (448 – 432 BC) by Ictinus & Callicrates,

sculptures by Phidias

(b)Propylaea (437 BC) by Mnesicles

(c)Erechtheum (421 BC) Caryatids

(d) Temple of Athena Nike (448 BC) by Callicrates

最大最有名的是巴特農(Parthenon),奉祀雅典娜(Athena),雅典的守護女

神。基地上原有的廟已經被波斯人毀了,新廟使用來自 Pentelicus 的上好大理

石。用 Doric 式,但比例較修長,兼顧陽剛與陰柔。朝西的德利安財產室則利用

四支 Ionic 的柱子。視覺修正在此更巧妙的處理,stylobate(台基,柱子立於其

上)是凸的,不是平的,柱子的中軸線不垂直於地面,而是交於空中 6800feet

處。柱徑不一,旁者大,中者小;柱間距亦不一,旁者小,中者大。八柱而非六

柱。裡外都有雕刻做裝飾,兩邊的山牆填滿了比人體實際尺度還要大的雕像﹕東

邊的山牆是描述雅典娜的誕生;西邊描述雅典娜與海神 Poseidon 在 Attica 的搏

鬥(爭雅典)。Metopes 的浮雕則描述希臘人與亞馬森人(西),希臘人與特洛伊人

(北),神與巨人(東),以及 Lapiths 和 Centaurs 搶新娘(南)之間的爭鬥,這些都

是見諸神話的故事。在室內的 cella 的牆上的飾帶描述雅典人四年一度的節慶,

給雅典娜禮物的勝利遊行,遊行以西南角為起點,然後分兩路直到東邊再碰頭,

在此雅典娜和其他被供奉的神接受奉獻,包括一塊特別編織的布(peplos),用來

覆蓋雅典娜的舊像。雕師 Phidias 總攬全局。Phidias 的工作坊在 Olympia。在

此他的作品包括 39 呎高的雅典娜的立像,右手持勝利女神,左手持盾牌。此雕

像有木頭的甲冑,飾以寶貴材料,身體裸露部份用象牙製成,披衣,甲冑及盔,

用 2400 磅重的黃金製成。

巴特農的內室(cella)是古典希臘最大一個室內空間之一,如何撐起來沒有定

論,但一定是是用木樑。巴特農的朝向不是隨便定的,它要在雅典娜生日那天早

上陽光射進內室。

衛城其他建築的座落看似隨便擺擺,可是當徒步在此就會有很特別的感覺。

15

基地是個平台,高出城市平原。自古,泛雅典娜大道(Panathenaic Way)從政商

中心(the Agora)橫過,然後經由彎曲石級,來到衛城牆下。大約在 437BC 開始

蓋城門 (Propylaea),建築師是 Mnesicles,他的規劃受到現實條件的限制,還

要顧及兩旁的聖地。設計的結果是不對稱但均衡的配置。本是 Doric 式的門廊兩

旁凸出,因為它是行進路線之所經。入口通道兩旁各有三支 Ionic 的柱子因為在

此尺度適合選擇細小的柱子。東邊另有一個 Doric 門廊以結束之,北翼是個圖畫

藝廊(Pinacotheca),南翼是 Temple of Athena Nike。

訪者透過東門廊會看到中間偏左立著雅典娜立像,以與右手邊的巨大的

Parthenon 神廟平衡。透過門廊 Parthenon 第一眼呈現在眼前的是西端及北柱

廊,是它的最好角度,訪者必須橫過一條昇高的過道途經 Parthenon 的全長到

了東邊右轉後轉,而進入 Parthenon 的東門廊,當經驗了外部的整體後才開始

展開裡面的空間。Mnesicles 的門廊反應了 Parthenon 的量體,而且建立了一

個觀景點,觀賞這個衛城上的主要神廟。

其他兩個神廟值得一提。

一個是 Temple of Athena Nike 小廟,棲止在朝向門樓的小丘上,它是

Callicrates 約莫在 448BC 所作,用來容納雅典娜木像,她拿著盔甲和石榴,象

徵繁育,四柱式 Ionic 柱,東門廊及西後廊相同。

另一個是 Parthenon 北端一個組成複雜的神廟 Erechtheum。建於 421BC,

基地是雅典娜與 Poseidon 競技的聖地,地上有橄欖樹,橄欖樹是雅典娜的聖樹。

神廟的底下是 the Sea of Erechtheus,是個鹹水泉,泉湧發出海聲,而且有石

頭,上有 Poseidon 的三叉戟(trident)的痕跡。此地也容納了許多傳說雅典國王

的墳墓,包括 Erechtheus。東廊是 Ionic 柱廊,引導進入雅典娜的聖堂,而北

門廊低十呎,引導進入 Poseidon 的聖堂。四支 Ionic 的柱子,一部份埋入牆中,

延伸跨過西立面到南面,面對 Parthenon。南面的屋頂是由六個站立的少女所

支撐,稱作 caryatids,根據 Vitruvius 的《建築十書》裡說,她們是波斯女奴隸,

要她們做苦力。她們姿態優美,一膝微曲,衣褶微開。

Erechtheum 是 Ionic 柱式的例子中,比例最精緻,而且複合了這麼部份而

成單一神廟,也是孤例。

古典建築中柱式的使用

在地域分布上,Doric 柱式和希臘本土緊密相連。相反的,Ionic 柱式比較

華麗,分布在 Ionian 的屬地位於今日土耳其的西部海岸沿岸。

五世紀 BC 以後,Doric 柱式有減少使用的趨勢,主因可能是它要求很小心

16

的雕刻處理。例如,每支 Doric 柱子的凹槽邊要很精準,稱為 Arris,從柱底到

頂必須毫無差爽。Doric 柱式在外部的角落亦產生困難。本來邏輯是 triglyph 必

須置於柱子之上,然後其間置 metope。如果要保持柱間距不變,則 metope

必須加大,如果要保持 triglyph 間距不變,則旁邊的柱間距要縮小。

Ionic 和 Corinthian 柱式就不用 triglyph 這麻煩元素,且凹槽之界不是一線

而是一帶(fillets),所以在刮凹槽時就不怕不準確而失敗。

一棟廟或建築外面用什麼柱式並不預告裡面會用那一種柱式。我們已見到衛

城的 Propylaea,外用 Doric,內用 Ionic。Parthenon 亦然。在 Bassae 的 Temple

of Apollo Epicurius (ca.450-425BC), Ictinus 設計的,則三種柱式都用:Doric

用在外柱廊,Ionic 用在 cella 的旁邊,扶壁柱造型(buttress-shaped piers),而

用一 Corinthian 柱子,一支獨秀放在 cella 末端之正當中。Apollo 的神像與這

Corinthian 柱毗連,其面朝東,從 cella 牆上的一個特殊開口看出去,而這神廟

的主軸朝向卻是朝北。

古典希臘時期建築很少用 Corinthian 柱式,最值得稱道的是 tholos,位於

Epidaurus 的圓形神廟(ca.360-330BC),72 呎直徑,外柱廊 26 支 Doric 柱子,

內圈有 14 支獨立 Corinthian 柱子,天花有華麗的鑲板(coffers),並有花飾。

希臘神廟並不像今天遺址所顯示的是素色的石頭組成,相反的,建築和雕刻

均上以金壁輝煌的顏色。

古典及希臘化時期的城市規劃

我們在討論雅典衛城的時候,注意到徒步遊走的空間體驗,在平面看來是隨

意的擺置,其實給予實際往訪者一個有規則的宇宙的合乎邏輯的空間系列。如此

利用視角的轉變讓很龐大又規律的神廟看起來不呆板,反而展現它的美。

類似的處理空間方法也可見於雅典的 Agora,該城市民廣場及商業中心,它相

對著泛雅典娜道發展開來。此道斜切過 Agora,連絡雅典城牆和衛城。在古典

時期,西邊是 Hephaistos 的 Doric 式神廟,蓋在俯視 Agora 和 Panathenaic Way

的山脊上。山腳則是市政廳(bouleuterion)和有蓋的市場(stoa)。面對著

Panathenaic Way 的斜路,與山脊略成垂直的是一個長形市場南 stoa。

到了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的希臘化時期,也就是 323BC 以後,現存的房子有

所修整,而且有所加建新的房子,使整個 Agora 空間更為完整。Hephaistos 廟

仍保留其支配全局的地位,市政廳則代以 metroön (the Temple of the Mother

of the gods),有外廊以面對整個市民空間。在南 stoa 加一個 middle stoa,然

後垂直於 middle stoa,在 Panathenaic Way 的另一邊蓋 Stoa of Attalos,如

17

此形成了進入 civic space 的入口感。相對於 civic space 的空曠,這裡給了一個

緊縮感。走在 stoa 有遮蔽和陰涼感,與廣場令人眩目的陽光對照。從都市設計

的角度上看,兩長條的 stoa 單一的形式歸整這個基地其他零散不規則的建築而

有個統一感。

希臘的都市規劃不見得都如雅典的 Agora 一樣逐年有機演化而形式不規

則。希臘人也有好的規劃規則城市的能力。這常見於希臘屬地,他們是新建城市,

無中生有,所以可以有規則性的規劃。

Priene 位於 Asia Minor 的海岸是個例子。基地本來是山丘地,而且山丘走

勢斜過規則的規整街道,這樣子據云對於通風很有幫助,也符合衛生之道。Agora

由三邊連續的有廊的 stoa 界定,北邊平行於東西街則以一抬高的 stoa 完結。從

階梯上去,則是 Temple of Athena,蓋在 Agora 西北的隆起的山岬。此 Temple

亦可從從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進,此街通過了劇台。南北交通都是台階的梯道,

南下可以通到運動場。

住宅區則顯得很不起眼,不過是被當成吃飯睡覺的遮蔽物而已。可見希臘文

化的價值都放在公共生活上,自由人在此民主城市花大部分時間在室外,與其他

自由人夥伴從事腦力活動:文學,哲學,藝術,科學和藝術。動手的事都是奴隸

做的。

希臘化時期的城市規劃更細膩而具戲劇性。Pergamon 是個例子。在此,衛

城的建築垂直於劇場外圍而建,而劇場又是依山勢挖空而得。原來它是一個山邊

的防禦工事,第二世紀 BC 以後,才加了紀念性建築以慶祝打敗高盧人(the

Galls)。大階梯上來是奉祀雅典娜和宙斯神的廟。

劇場

在第四世紀 BC,劇院之建築發展成為複雜的圓形構造,在山邊裡挖,焦點

集中在中央的劇台,由背景建築襯托。劇場由音樂演奏席,觀眾席和舞台組成。

音響特別重要,座位後有特殊的退縮處理以消除不必要的反射音。

Epidaurus(ca.350BC)它原來的構造大體仍完好,音響效果仍佳。從劇場中間講

話,坐在旁邊五千個觀眾席上的人,聽得字句清楚。

亞歷山大大帝之後,希臘國勢日弱,本土的獨立城邦都必須聯手防禦才能自

保。殖民地則逐漸落入義大利及克里米亞的手裡。下一個文明係在義大利半島西

岸的羅馬發展。希臘本土在 146BC 便成了羅馬的殖民地,但它的文明很早已被

傳遞到文明的世界。

18

附記

一,Corinthian Order

在 Vitruvius 的《建築十書》裡,記載著一則關於 Corinthian Order 起源的傳說

如下:

在 Corinth 這個地方曾經有個自由人身分的少女,正當其適婚的年齡,卻因

病亡故。在她的葬禮之後,她的保姆收集了她生前最喜愛的瓦罐和杯子,放進一

個籃子裡,將籃子放在她的墳上。保姆用一個瓦塊蓋在籃子上面,希望裡面的東

西可以比沒加蓋要經久些。保姆不經意地將籃子放在莨苕(acanthus)的根上。第

二年春天,莨苕長出新葉,因受壓,就從籃邊捲曲伸長出來。一天,雅典的大理

石雕刻師 Callimachus 途經其地,為那籃子及嫩葉之造型所吸引,就把它畫下

來,為科林斯人塑造另一種新柱式,並且固定了其比例。

二,Athena grows olive tree on Acropolis

Attica 的第一個王 Cecrops 要雅典娜當雅典的守護神,海神 Poseidon 也想

要這個城市,一直要讓人知道他將給這個城很大恩惠。他用他的三叉戟敲開了

Acropolis 的石頭,因此,鹹水從石縫湧流而出,然後退下成為一口深井。但雅

典娜做得更好,她使一株橄欖樹生長在那裡(這裡是石頭山,長植物不易)。這是

希臘所有樹中最尊貴的一種。

Cecrops 當仲裁人,認為雅典娜貢獻較大,決定雅典歸屬於她。Poseidon

非常震怒,就要懲罰人類,用他的法力 引來大洪水。

兩神之爭中,婦女的投票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時,婦女和男人都投票,在此

兩神之爭,所有婦女都把票投給女神雅典娜,而男人都投給 Poseidon。女人比

男人多一位,所以雅典娜贏了。但男人和 Poseidon 對此女人的勝利深感懊惱,

當 Poseidon 引來洪水的當時,企圖取去女人的選票。儘管如此,雅典娜還是擁

有了雅典。

三,Delphi

Delphi 是希臘世界的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這裡是 Apollo 聖所之地,

自古有很多朝聖者來此祈求 Apollo 神諭。

19

西歐歷史建築

羅馬

The Etruscans

Tuscany (義大利北部)

River Po

Marzabotto(城市名), decumanus(東西主街), cardo(南北主街)。

castra(羅馬軍營)

Tuscan (柱式), cella(內室), podium(矮牆)。

Cerveteri (地名),tufa(火山岩)。

Arch of Augustus(門道),位於 Perugia(義大利中部)。

The Latins(拉丁人),the Sabines(薩賓人)。

Cloaca Maxima(排水溝)

Romulus 人(始建羅馬城), Tarquins 人。

Roman Architecture

(A) 建築技術和材料

aqueducts(送水渠), Corinthian, Composite,

voussoirs(栔形石), pier(墩柱),

Aqua Appia(水渠名), Aqua Claudia(水渠名), Tivoli(地名),

Pont du Gard (水渠,于 Nîmes), Temple of Diana, Cardon River,

Pozzolana (hydraulic cement 水硬性水泥,於 Puteoli 發現)。

三種砌牆方式:opus incertum, opus reticulatum, opus testaceum。

(B) 城市規劃

Pompeii(龐貝), Mount Vesuvius, Forum(廣場), Capitolium(宗教

中心), Macellum(魚肉市場), Lararium(一 temple), Eumachia(行

會),

Comitium(戶外集會場), Basilica(集會堂)。

Timgad(位於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古羅馬城)。

Forum Romanum(羅馬廣場), Capitoline Hill,

Julius Caesar(凱撒), Augustus(奧古斯都),

Temple of Mars Ultor, Vespasian, Trajan, Apollodorus of Damascus,

20

Quirinale Hill, Basilica Ulpia,

Trajan’s Column, Dacia(位於今日羅馬尼亞)。

(C) Temples

The Temple of Fortana, Virilis,

The Temple of Vesta,

Pantheon(萬神殿 Agrippa 始建, Hadrian 重建):

Sta Maria ad Martyres, Sta Maria Rotanda;

coffer (or lacunaria), cylindrical cella, dome-on- drum。

Temple of Venus(于 Baalbek, 今之黎巴嫩), exedra(壁龕)。

(D) 公共建築

apse, nave, gallery, clerestory, aisle,

Basilica Nova (or the 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

Groin vaults, barrel vaults。

Baths (thermae): Caracalla (澡堂名), Diocletian (澡堂名);

caldarium(熱水浴), frigidarium(冷水浴), tepidarium(溫

水浴)。

Theatre: The Theatre of Marcellus,

Amphitheatre, Flavian Amphitheatre (or Colosseum)

Travertine(石灰華), velarium(帳棚頂), arena(鬥技場)。

(E) 住宅

atrium(中庭), atrium house,

House of the Surgeon

impluvium(承水缸), tablinum(接待室), House of Pansa,

atrium-peristyle house,

insula(公寓式住宅, 位於 Ostia)

Flavian Palace (or Domus Auguatana)

Villa, Hadrian’s Villa, percile, maritime theatre(a retreat),

Piazza d’Oro(Golden court)

21

Italy: The Etruscans

1000BC 期間,當希臘文明在其本島及東地中海沿岸繁盛之時,在義大利北

部,即今天之 Tuscany 的地方,有一支民族 Etruscans 前往定居,並發展其文

化。

Etruscans 的正確源起不得而知,但一般以為他們是在 1200BC 左右從小亞

細亞移民至義大利半島的。

從他們的建築文化器物看起來,Etruscans 抽取了許多文化根源,而成為他

們的文化:他們的語言包含了印歐和非印歐元素,書寫文字抄自希臘。他們的宗

教和埃及很像,他們的藝術和 Hittites 一樣;在墳墓進口,有保護性動物的浮雕,

也與米諾和麥錫尼一樣,有自然的裝飾描述鳥和海豚;他們用動物和徵兆來占

卜,是學巴比倫和亞述人的。他們在有紀念性的門道用拱(arch)顯示與小亞細亞

有關連性。

儘管有這些關連性,Etruscans 是一支新的民族,他們的成就在羅馬文明中

留有深刻的記痕。

Etruscans 的聚落鬆散地組成城邦,頗像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他們的經濟

靠貿易,尤其是金屬貿易:錫自 Britain,銀自 Spain,etc。

Etruscans 文化早在 800BC 即已建立很好,其後 200 年,它的影響力涵蓋

了北義大利的 River Po 到羅馬之南 Pompeii 周圍。他們的城市,如 Marzabotto

(近 Bologna),有格狀平面,主街互相垂直並交於城中心,羅馬人也用類似的

方式規劃軍營(castra),主要南北街標以 cardo,東西路標以 decumanus,如

此規矩的規劃可能學自希臘的殖民地。

Etruscans 顯然從希臘人借用了柱式和神廟形式,並加以修飾地適合他們使

用。希臘神廟通常是中央是聖所,然後周圍繞以連續之柱廊,進口從有山牆的短

邊。相反地,Etruscans 的神廟通常有一個三開間的 cella (奉祀 Jupiter, Juno,

Minerva),方向大都只有一個,朝南。神廟建立於臺基(podium)上,覆以有

山牆的屋頂,進口穿過單道階梯上的兩排柱子。Doric 和 Ionic 複雜的雕琢被揚

棄了,代之以大大簡化的柱式,the Tuscan。它基本上是 Doric 柱式的骨架,但

是柱身沒有凹槽,飾帶沒有雕刻裝飾。較之希臘神廟,它柱間距大很多,屋頂坡

度比較緩,出簷也較深,整個看來給人比例低矮的印象。柱和屋頂都是木造,牆

則砌以日曬磚。Terra-cotta 用於屋頂瓦、山牆裝飾和雕刻。因為使用不經久的

材料,所以沒有一棟 Etruscan 的神廟留下來,但考古和文獻足以供出它們的形

制,Vitruvius 的《建築十書》也有提及。

22

Etruscan 的建築遺址很少,我們所知他們的住宅設計大都推測自墳墓和葬

儀瓦罐,在 Cerveteri 所挖掘出的墳墓讓人對他們的高階層人士之住宅有個概

念,房間是自火山岩(tufa)挖空而得,乃從一個玄關(vestibule)進出。房間

環著一個內庭配列,內庭幾乎是一個 atrium。

在羅馬之北,義大利的中部的 Perugia,古代是 Perusia 的 Etruscan 城,

至今仍存有一座紀念性門道(稱做 Arch of Augustus)顯示了 Etruscan 的影響,

雖然它是羅馬人領有 Perugia 後的 310BC 蓋的。

拱門由兩層拱石砌成,在其上有一層裝飾之帶子,包含了 metope 和

triglyphs,實際上是短的有凹槽的壁柱,其頂有渦形卷。在此飾帶上另有一個浮

雕式的拱,兩旁各有一個 Ionic 壁柱。借用希臘柱式,Etruscan 人很有原創性地

使用。後來羅馬人則造出一個一致性且有力的建築風格,用拱和券(arch and

vault)來做結構,用柱式來勾繪牆的分隔,且使牆活潑生動。

Etruscan 和義大利本土民族,拉丁人(the Latins)和薩賓人(the Sabines)

住在泰伯河兩邊的沼澤地所突起的山丘。Etruscan 人開始把沼澤的水排掉,用

的方法是挖溝渠,後來這溝渠就變成了古羅馬的下水溝 Cloaca Maxima。據傳

說,City of Rome 乃 Romulus 人在 753BC 建之於這些山丘上,616BC 到 510BC

間,它是由 Etruscan 的皇族 Tarquins 所統治,500BC 左右拉丁人推翻了

Tarquins,開始了羅馬共和國。

Etruscan 的統治者被趕出羅馬並不意味著他們從義大利消失。相反的,儘

管羅馬主權在成長,北邊的城邦仍繼續繁榮。

從 396BC 到 88BC,羅馬的武力逐漸征服了 Etruscan 城。但在此之間,

Etruscan 文化早被融入羅馬人的生活當中,其藝術和建築被融入羅馬之作品,

他們的風俗,如賽馬車、鬥劍等,在羅馬社會仍然持續著。

羅馬建築

羅馬建築的起源在年代上溯至 1000BC,因為植基於羅馬的文明與希臘人

和 Etruscan 人及後期的埃及人約略同時。然而,在 1000BC 結束時,羅馬人的

重要性卻沒跟著消沈,反之日增,在 AD 第一世紀、第二世紀達到尖峰,吸收了

Etruscan 人、希臘人和埃及人及其他許多少數民族形成了一個大帝國,也發展

了一個同質性頗高的建築風格。羅馬建築實務像羅馬文化來自許多源流,尤其是

Etruscan 和希臘,但他們的建築形式在許多方面卻是新的是原創的。

羅馬人士注重實際的建造者,縱橫整個帝國版圖。他們建造了經久的道路和

橋樑;他們透過一系列的 aqueducts 引進了清潔水,然後從下水溝排去污水,

23

他們也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房子,廣泛地運用裝飾性的柱式(大部分是

Corinthian 和 Composite),用於神廟和公共建築之上。他們運用建築技術來

提供舒適。他們發明了中央暖氣系統。他們在所有城市蓋大的熱水公共澡堂。他

們也享受公共娛樂和壯觀的場面,所以他們的建築師發展了橢圓形劇場

(amphitheaters)和運動場(stadiums)來容納參觀運動節目、搏鬥等的群眾。

他們蓋得很多、很好,留下很多作品,供現代人研究。

建築技術和材料

羅馬建築十足發揮了 arch、 vault、和 dome 及一些其他文明發展出來的

建築技術和潛力,增加了 post and lintel 的構造所不能及的自由度。

一個拱由一組栔形石(voussoirs)所組成,排成一個弧,通常是半圓形。

要建一個拱在砌栔形石時需要一個臨時性的木架支撐,直到所有栔形石,包括中

央的 keystone 都被放正了位置。如果拱朝水平方向延伸,就成為 vault,如果

它定住中心點旋轉就成為 dome。

羅馬人就是以 arch、 vault、和 dome 的構造方式以不大的石頭撐起很大

的空間。但這個方式卻有其代價,石構重量會往下往外壓在支撐它的牆或柱上,

所以這種構造需要很厚的牆與墩柱(piers)。

早期的羅馬 vaults 只用在實用的構架上,如上面所提到的水渠 Cloaca

Maxima。當廢棄物被丟到泰伯河後,河水不再能供人飲用,羅馬城的淨水要從

羅馬之外的 Sabine 山丘引進,清水由水渠引進市中的貯水池,然後再分配到各

個使用的泉水及角落。水渠最好依著等高線走,但當需要跨過山谷時,就需把水

渠提高離開地面,來保持水的正常斜坡,羅馬人因而建造了許多壯麗的有拱結構

以滿足此目的。他們在 312BC 完成了 Aqua Appia 並且在第二世紀 BC 後半加

添了三道,以滿足人口增加之需要。在 AD38 他們加建了壯麗的 Aqua Claudia

以從 45 哩之外的 Tivoli 引進水,架高水渠的拱構造大約有 100 呎高。

最美麗的一段架高水渠 aqueduct 是 Pont du Gard(20-16BC)在法國南

部的 Nîmes。沒有抹泥,跨越寬達 880 呎的 Cardon River 的河谷,三層拱,架

高離開河面 160 呎。下面兩層拱是一樣的兩排半圓拱,直徑 60 feet,跨河的一

個拱則 80feet 直徑,最上層的小拱止於 20feet 的 centers。所以三個階由一統

一的韻律連結,在最高的拱上面是水渠,最低一層拱上面是馬路。

在 Nîmes 本身,有個廟叫 Temple of Diana (ca 80AD) 顯示石工構造運用

到建築上,其室內空間覆蓋著一連串的拱形成 barrel vault;約莫一千年後,仿

羅馬教堂重新使用這種屋頂系統。

24

然而,很少羅馬的拱構造是砌石的石工,因為這個技術很貴,且需要技術精

良的工人。羅馬人發展了一個便易的建造方式,啟用了新的材料,水硬性的水泥

(hydraulic cement),引自火山沈積土,發現於 Puteoli(Pozzuoli)附近而稱

做 pozzolana,它與今日的水泥相仿。加上水時,這種水泥就起化學反應,馬上

變硬,與石塊一樣持久。

在 3 世紀 BC 左右他們已有使用混凝土的經驗、他們把 pozzolana、砂、水

和石灰和在一起,舖到一水平層的亂砌粗石上。這個混合物硬了以後變成一個單

一塊體,就像堅固的石工一般,要作弧線和不規則形狀,比砌石工要容易得多。

但這種材料造起來的牆面一般而言是不怎麼好看,因此羅馬人就精於在牆面

作粉刷,貼馬賽克(mosaic)或鑲以大理石之薄片。

因為大部分的建築物的表面層都已不存,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牆裡構造。

早期的混凝土牆由粗石插入混凝土而成 opus incertum(not fixed),之後

石頭有修整成規則形,稱 opus reticulatum(make like a net);在帝國時期

(44BC)之後,羅馬人逐漸使用磚塊(三角形),讓外面平滑,而裡面不規則來

獲取與混凝土接觸的最大面,稱 opus testaceum(burned clay)。混凝土構造

的強度、持久性及經濟,使羅馬人能夠去構築大尺度的建築物。所以第一世紀

AD 中葉以後他們有很複雜的建築型態的發展。

城市規劃

古希臘和羅馬的城市規劃有很大的相似處。雅典和羅馬城的成長都沒有整體

的規劃,而他們的殖民地城卻大都是規矩的規劃。有些羅馬城市無疑是建立在希

臘城的基礎上。最有名的是 Pompeii,是羅馬地方城保存最好的例子。之所以保

存最好,因為在 AD79 年 Mount Vesuvius 火山爆發,掩蓋了整個城,直到

AD1748 年考古工作隊才把整個城市從火山堆裡挖了出來,重現人世。

Pompeii 源於 6 世紀 BC,是一個希臘聚落,後為 Etruscan 人所居,毀滅

時已有 20000 人口,包含貴族、中產商人及奴隸,它的不規則的格狀平面涵蓋

了 160 acres 於略成橢圓形的城牆裡,羅馬的市民中心(civic centre)或稱廣

場(Forum)位於西南角。

早期的希臘中心是東邊的兩個 blocks,在一個 acropolis 上,有一個 Doric

temple 和一個有柱的門廊(大約是 2 到 3 世紀 BC),街道走向大約與廣場

(forum)平行或垂直,但配合地形而有所變形。公共設施分佈於整個城,有三

座澡堂,一個大的運動設施(palaestra)附有游泳池,室內和室外劇場,以及

一座容納整城人口的圓形劇場。

25

九座廟奉祀各種神,希臘的、羅馬的、羅馬的先王及東方的神秘宗教等等,

足以顯示 Pompeii 城的宗教信仰,墳墓位於城門之外。

在 Pompeii 的羅馬 forum 是公共生活的重心。長方形廣場三邊圍以上下兩

層柱廊(510 x125 feet)第四邊則是 capitolium,國家的宗教祭典中心。北邊

的入口以一凱旋門標出,一方面也禁止車輛進入此一徒步區。

環繞在廣場之外的是為各種用途設計的建築物:東邊是 Macellum 是魚市

場、Lararium 是奉祀此城的 patron gods 的 temple、Eumachia Building 容納

行會的辦公室及布染工坊、Comitium 為舉行選舉等活動的戶外場地。

南短邊是三棟政府建築:審判所、工程局和市政廳。

隔著來自 Marine Gate(海事門)的馬路,西邊是 Basilica,作為公共的法

律性、商業性及社會性的集會場所。其功用和雅典 agora 的 stoa 相仿,但在

此空間是翻過來的,因為柱廊是內翻的。

Basilica 再過去是 Temple of Apollo,它是 Pompeii 城早期就有的,以及

果菜市場(vegetable)。

柱廊的使用統合了整個廣場和建築,因為這些建築非一人一時之作,所以統

合之,使之有一致性,益顯重要。

有些羅馬城一開始是軍營(castra)其作用是要臨時性防禦,以及做為移民

中介站。為此,羅馬人作了一個規劃法則,並且在整個帝國所建之 castra 從

Britain 到北非、義大利和地中海,都依此法則。

基本的平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有兩條主要幹道 cardo 和 decumanus,垂

直交會於城中心,外圍以牆,主要公共空間:廣場及軍事總部,通常佔 1/4 面積,

擺在城之兩路交會中心。住宅區都擺在方形或長方形之街廓,並適度保留空地,

做為鄰里之市場及休閒設施之用。街道可以有系列式的讀出來,外來的人可以很

快找到要往訪的街道。大型公共建築,如澡堂和劇場,供整個社區使用。

這個標準的羅馬平面奠立了許多當今歐洲城市的規劃基礎,如 Florence、

Bologna、Cirencester 和 Tier。在阿爾及利亞的 Timgad 是個例子,他是 Trajan

在 AD100 為羅馬區的退伍老兵所建,漸成為一個繁榮的地區中心,直到 AD 第

七世紀被本土部族毀掉為止。

此城方形,圍以圍牆,cardo 和 decumanus 交於城中心,廣場於中央之南,

廣場之南是個劇場,因為劇場的位置,cardo 沒繼續通到南邊。

此城進口是凱旋拱,主要街道有連續之拱廊以塑造尊嚴感並且遮蓋兩旁走

道。

Timgad 在它建後一世紀內已繁榮到成為 15000 人的城市,而在 AD 第三

26

世紀開始,沿著通往此城的北、西、南邊道路,有副都區的發展。北、南城牆外

建有大澡堂。城外亦建有廟和市場,以服務擴充到城外的人口。

Trajan

他 對 羅 馬 城 本 身 都 市紋 理 有 基 本 的 貢 獻 。羅 馬 城 的 市 民 生 活 集中 在

Capitoline Hill 腳下的 Forum Romanum(羅馬廣場)。在此,商業、政府、法

律和宗教雜揉在一處,且隨著此城的成長,空間逐漸變得壅塞。從第一世紀 BC

中起,此區擴充,興建了數個有柱廊的廣場,與現存的結構毗鄰:Julius Caesar

配置一新的廣場,包括廟和政府辦公室;Augustus 蓋了另一個 forum,與 Caesar

的 forum 垂直,並包圍 Temple of Mars Ultor;Vespasian 環著一座圖書館蓋

一 forum。

而這些建設的高峰是 Trajan 的 forum(AD100-114)之興建,大小是其他

數個 forum 的總和,由 Apollodorus of Damascus 所設計。基地位於 Augustus

Forum 之北,連接 Capitoline Hill 和 Quirinale Hill 之間的山脊整平而得。如此

整治,也可改善自北進其他 forum 的路子。Trajan 的 forum 呈對稱型態配置,

從 Forum of Augustus 進而由一有紀念性的入口。廣場本體 330x375feet,由

雙柱廊和半圓所界定,廣場中央是 Trajan 騎馬的塑像。與進口相對於廣場的是

Basilica Ulpia,是個壯觀的司法大樓,進口擺在長邊。過了 Basilica 是一支 Trajan

Column,大理石的柱子,100 呎高,柱台 15 呎高,上面沿著螺線刻有 Trajan

在 Dacia Wars 的勝利的敘述性浮雕。(Dacia 是東南歐古代王國,後來變成羅馬

之一省,約今日之羅馬尼亞)這個 forum 的建造經費是 Dacian 戰爭的戰利品支

付。Column 的兩邊各是一座圖書館,一館藏希臘書籍,一館藏拉丁書籍。主軸

的終點是一座廟,奉祀 Trajan 和他太太,是後來的 Emperor Hadrian 做的。

所需的商業空間從東北半圓之後的 Quirinale Hill 挖空。Trajan 的市場是半

圓多層,呼應底下 Forum 的半圓。市場包括有 150 個以上的商店,辦公室和市

場大廳,從 Forum 或是從上面的街道都可通達這些空間,它們都是混凝土面飾

以磚塊建造而成,與 Forum 的大理石仔細的裝飾成對比。持久的桶拱(barrel

vaults)提供了基本的構造模矩,做為店鋪的 bay 和通道的 bay。

Trajan 的 Forum 和市場一方面表達了市民構造的紀念性,一方面也表達了

其適應於實利用途的能力。

Temples

討論 Forum 時已指出了 temples 的位置。羅馬人所建之 temples 通常是沿

27

襲希臘人和 Etruscans 的先例。一般而言,羅馬人建 temples 不把它當成獨立

的元素,而是在都市配置裡跨在主軸線上的建築物。在 Pompeii 的 Forum 的

Capitolium 和在羅馬的 Forum of Augustus 的 Temple of Mars Ultor 基本上

配置一樣而形式也相仿,兩者都立於 Podium 平台上,有一道階梯導向列柱的

門廊。

但 Capitolium 和 Temple of Mars Ultor 已經不存在,一些現存的小 Temple

則給了我們一些概念。2Cent.BC 蓋的 Temple of Fortuna Virilis 看來像極了希

臘的 Ionic 神廟,但近看之,和 Ionic 神廟有所不同,因為它的側柱列乃半沒於

cella 牆之內,也就是說 cella 的空間擴大至柱廊之線,並且加強了整體軸線感。

並非所有的 Roman temples 是長方形的,希臘人蓋有 tholoi,羅馬人也蓋

圓形之廟,在 Temple of Fortuna Virilis 旁邊就有一個圓廟,叫 Temple of

Vesta,建於 100BC,屋頂不是原有的,而原有的 entablature 也破壞了。

毫無疑問最大的羅馬圓廟是萬神廟 Pantheon(AD118-128)。很多人認為它

是西方建築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棟建築物,它的大小、大膽設計,以及施工技術

均使它成為一件重大的作品。

Pantheon: Pan(all)- theos(a god), temple for the all gods. Built

by Agrippa (Augustus 之女婿)in Rome in 27 BC, rebuilt by Hadrian in 2

Cent. AD,since AD 609 used as a Christian Church。 本來是奉祀七星神(即

日月及五星),AD 609 奉祀 Sta Maria ad Martyres,現在也叫做 Sta Maria

Rotanda。

Pantheon 的規制:在一 17 呎厚的牆上跨上一個半圓的 Dome,它的半徑

與牆高相埒(62 呎),前面是一個 Ionic Temple 式的門廊,有 16 支 Corinthian

柱子,及四支連接牆面,支撐銅桁架。Dome 的內部隔分成五層,由五排凹進

去的 panel coffer(lacunaria 天花鑲版)所組成,每排有 28 個。整個室內靠圓

頂的圓洞,直徑 27 呎,採光。

圓牆(或稱 cylindrical cella,圓柱形室內 142 呎 x142 呎),地面是

Corinthian 柱子和壁柱支撐閣樓層,有長方形開口,像窗戶鑲進大理石牆壁,

下面層與之不同,是壁龕,或是半圓形或是長方形,位於四正和八維的角落。

圓 dome 裡面的 coffer 的設計有誇張透視效果,使人看去覺得較真實為深,

光線從上灌入,強調天花和底下的八個壁龕的深度。當你站在 Pantheon 的正當

中,會覺得空間延伸至圓鼓之外,而且覺得圓 dome 比實際之尺度還要高。

Pantheon 的 dome-on-drum 造型上這麼簡潔,但構造上並不簡單,在混

凝土構造中,它是個偉構。

28

另外一座有特色的圓形平面的羅馬廟是當今在黎巴嫩境內的 Baalbek 的

Temple of Venus。在羅馬人到來之前,Baalbek 是個宗教中心,而在羅馬人的

統治之下,現存的聖壇加以戲劇性地擴大,並蓋大廟奉祀 Jupiter Heliopolitanus

和 Bacchus(酒神),與這些相較之下,Temple of Venus(AD 3Cent.)很小,

但它的高度原創性的形式卻很好地說明了晚期羅馬作品的誇張的裝飾特質。

和萬神廟一樣,此廟圓室前有三角山牆的門廊,但在此,門廊比 cella 內堂

還寬,而在每邊的最外柱,環著 cella 牆繼之以半圓形配列。圓形的 cella 平面

只在前端切去了頭,頂上戴一個淺 dome,石造。它的袖珍尺寸(只有 25 呎直

徑)沒有造成結構上的難題,dome 的外衝力,由支撐在外柱廊上的水平弧形的

entablature 所抵消。內堂的外牆有壁龕(exedrae),與在上的弧形 entablature

以及在下的弧形 podium 平行。

這些凹形的弧線與 cella 凸形弧線相對照,與十七世紀的義大利巴洛克建築

很有同工之妙。儘管如此,仍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巴洛克建築師知道這座神廟。

兩者結果雖然相似,卻來自不相埒的發展。

公共建築

羅馬人發展了好幾種公共建築,各賦予特定機能:

一,the basilica,大集會堂,做為法庭;

二,the bath,澡堂,是個很多房間的建築物,包括洗澡及休閒設備;

三,劇場,基於希臘的劇場原型,但羅馬人把它變成獨立的構造,並且加大成圓

形劇場,以提供盛大的娛樂活動。

這些建築都有空間及構造上的挑戰性,而且對後來的建築發展有深遠的影

響。

Basilica

在 Pompeii Forum 西南的 basilica(100BC)是已知最早的羅馬集會堂,

雖然容納法律上的活動是其主要功能,它無疑也是社交上、商業上的聚集場所,

就像希臘的 stoa 一般。

Basilica 在希臘的字義上是國王的殿堂,平面上它像 stoa 的裡外翻轉,柱

廊現在是環繞著內庭而非室外一圈。

Basilica 的入口,在 Pompeii 是從政府建築旁的短邊進,與進口相對的另外

一個短邊牆內有一個區域是擺榮譽寶座(Seat of Honor)的地方,它結束了中

央空間(nave)兩旁的柱廊所塑造出來的長軸。柱子是磚柱外加灰泥飾面,上

29

面撐的可能是木頭有山牆的屋頂。

在羅馬的 Trajan Forum ,內有 Basilica Ulpia ,apse 不算外,它是

200x400feet。此地,進口從長邊,因為它完成了 Forum 的一邊。在其室內,

雙柱列創造了兩道遊廊於中央 nave 的兩邊,而這兩個短邊在半圓的 apses 之前

各有三排柱列。

根據建築之復原研究圖,在遊廊上有二樓,是 gallery,有高窗(clerestory),

讓光線照進 nave;而與在 Pompeii 一樣,上面蓋有山牆的木屋頂。高貴材料用

於此,地面和牆用大理石,天花藻井用銅薄片貼,柱子用埃及花崗岩。壯麗的尺

寸,豐富的裝飾和戲劇性的光線,創造一個地點,配作帝國司法的運作。Basilica

的形式變成了早期基督教教堂設計的基礎。

並非所有的 basilicas 都是木材屋頂。Basilica Nova(or the 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AD307-315)有三個大 groin vaults 跨過其

nave,用 aisle 上的三個 barrel-vaults 的 bays 當扶壁固定。 Nave 的 groin

vaults 已不存在,但北 aisle 的 barrel-vaults 仍存,可藉以想見原構的偉壯。與

在 Pompeii 的例子的直接了當的平面相較,Basilica Nova 是個動態的複合體,

aisle 和 nave 的軸線縱橫交叉,頗具戲劇性效果。

Baths

羅馬澡堂 Roman Baths(thermae)基本上是衛生設施,但也提供了場地

給運動、輕鬆休閒及非正式之社交活動,與現代的所謂 spas 或健康俱樂部相似。

羅馬人清潔身體不用肥皂,而是先抹油,然後以類似大匙子的工具刮皮。洗

澡的人先在熱水室出汗,然後在一連串的溫水及冷水池冷卻及放鬆。他們可以在

此逗留,如游泳,散步,談天,或在澡堂之圖書館讀書。

容納如此多項活動的澡堂需要很多空間:熱浴、暖浴與冷浴的房間;運動設

施;休閒設施;花園區。所以水渠水的供應是基本需求。

羅馬人使用礦泉供此用途,如果水不暖和就得加熱。因為澡堂對大部分的都

市人口而言,是個合乎健康之道的娛樂,所以羅馬各大帝都競相在羅馬蓋澡堂。

最大的現存澡堂遺跡是 Caracalla(AD212-216),位於羅馬南部,佔地 50

acres;建築物主體基本上是一個對稱的長方形,702x360 feet,中央的圓形並

凸出的部位是圓形的 caldarium(熱水),浴者在進入此西南邊的大窗戶的熱浴

房之前可先到一系列的更衣室、廁所和運動設施。最冷的房間 the frigidarium

位於這主體的正當中,由高窗採光。

沿著橫軸往南則是溫浴室 tepidarium 和熱浴室,北則到游泳池(natatio)。

30

對稱的運動的庭位於長軸上的兩端。

尺度相當之大,如熱浴室的圓頂直徑 115feet,且比 Pantheon 還高。而冷

浴室由三個 groin vaults 所覆蓋,74x148feet 平面。室內裝修以馬賽克與大理

石,地面飾以雕刻。

羅馬東北的 Diocletian(AD.1298-306)澡堂配置基本上沿襲 Caracalla,

但也有一些差異,在此 caldarium 是長方形,有四個 apses,而 frigidarium 則

是十字形。後來 frigidarium 被 Michelangelo 轉用成 S.Maria degli Angeli,

而角隅的 rotanda 則被轉用成 S.Bernardo 教堂。

Caracalla 和 Diocletian 兩個均是特大號澡堂,在四世紀中所登錄的 950 所

澡堂中,只有幾所有如此之大。

劇場

運動競技和戲劇表演,是希臘古典文化的一部份。羅馬人承襲了這些,並加

上 Etruscan 人的浴血搏鬥的活動之需要,而造劇場和運動場。希臘的劇場均從

山丘邊挖出來的,而羅馬人則選擇蓋這些設施而不管基地形式是否有利,所以他

們就發展了大的拱結構以創造出斜坡來容納觀眾。這種過程的一個例子是羅馬的

Theatre of Marcellus(13-11BC 完成)。11000 座位,半圓形分三段升起,然

後焦聚在長方形的戲臺建築作為背景。

它在中世紀曾被用作城堡,在文藝復興被用作 palace,所以構造上,它是

由放射狀的 barrel-vaults 堆起來,向外擴充,形成外表上下兩環 barrel-vaults,

做為入口及內部流通之走道。周圍三層的牆,砌石拱及混凝土拱並用,撐起木材

支撐的末端,木材支撐是要支撐最高一層的座位。旁邊的拱(也就是 radial

barrel-vault 的盡端)有半柱和柱頂線盤(entablature)框出輪廓,地面層是

Doric 柱式,二層是 Ionic 柱式。

這種劇場的設計無疑啟發圓形(或應是橢圓形)劇場 amphitheatre 的設計。

它呈圓形或橢圓形,有俯瞰的座位。

在 Pompeii 的 amphitheatre(80BC)是已知例子中最早的一個,它是依

土坡之勢而建。

最大一個 amphitheatre 是 Flavian Amphitheatre,在羅馬通常稱為

Colosseum(AD80)。儘管它的橢圓形已有先例,而它的設計也依循 Theatre of

Marcellus,但它的巨大是史無前例的,它的外圍 510x615feet,可容納 50000

人。除了最上階的座位是木材支撐以外,整個建築是石工構造,砌石和混凝土都

有。座位下是結構支撐錯綜複雜的網路、水平方向的通道、斜坡及階梯,以容納

31

要來參觀的群眾。外表抹石灰華(travertine),羅馬的 Doric、Ionic 和 Corinthian

柱式,由底往上疊,且與支撐結構體的 barrel-vaults 的拱結合而創造立面的三

層,第四階是 Corinthian 的壁柱,沒有拱,以完成立面的組成。牆上有拖架,

上插木柱,史家相信這是要支撐一個帳棚的蓋子(velarium),以替觀眾遮蔭。

在 arena 底下是橢圓形,175x280feet,是像迷宮樣子的通道及房室,容納

鬥士、野獸及升降器。

Colosseum 結合了野蠻及兇殘的娛樂,包括在此處決羅馬基督徒。

住宅

要研究羅馬之住宅(或集合住宅),我們又得回到 Pompeii,因為在那個地

方,平民住宅、都市住宅、鄉村別墅及農戶都有例子可看。

在此早期的住宅都是 atrium(中庭)的平面配置,那是義大利固有的住宅

型態,住宅中的主要房間都環著一個中庭配列,中庭當採光及通風,並當進出。

這種房子以平白的牆面面對街道,而沒有退縮。

The House of the Surgeon (外科醫生之家 3Cent.BC)是最古老的

Pompeii 的住宅,它是很典型的 atrium house,因為基地的關係,它是不規則

的四邊形。沿街有三道門,二者通往 shops,第三道與 dwelling 相連,並通往

一個 shop,它的居住空間在樓上。中央門道由二階台階標示出其主要性,是進

入此住宅的主進口,它的位置也界定了對稱配置的軸線。

通過玄關,就到 atrium,上有屋頂,作為遮蔭之用,但中央有個小範圍是

開的,可見天空。從屋頂流下的水滴到一個灰盆,叫 impluvium,位於 atrium

當中。

Atrium 的兩旁是臥室,直走向前在軸線上的是接待室(tablinum),兩旁

則是大小之餐廳,再過去就是一個涼廊,通往後花園。用人房及廚房,置於不對

稱多出來的的角落的空間裡。所有室內空間都靠中庭及花園採光,因為外牆都不

開口。只有最尊貴的接待室同時有此兩者之光源。其他房間必定很暗,白天也一

樣。

Atrium 之規劃可滿足形式之尊榮,及實際生活要求下所需作的調整。屋主

可以把前面的店鋪及其樓上出租給生意人,或工匠,然後把後面之 shop 留給自

己生意之用。Shop 的功能和居家的功能分開,也與市街之吵雜隔離。尺度相當

大,這 house 的私人部分有(5500 square feet),包括花園。

然而到 2Cent.BC,較富有的市民擴大 atrium house,這些新的 house 有

不止一個 atrium,而且花園大大擴充,圍以柱列,成為 peristyle。

32

在 Pompeii House of Pansa 是一個 atrium-peristyle house,它佔了整個

城牆裡的一個街廓(27000 square feet,半個 acre 有奇),本當可沿四邊街面

開窗,但實際上卻沒這麼做,通風采光還是靠 atrium、peristyle,和大的封閉

性花園。如 the House of the Surgeon,進口引導一個軸向性配置。環著 atrium

的小房間當臥室,餐廳則毗鄰繞柱,過了 peristyle,軸線通過另一個接待室和

門廊而到封閉花園,此花園佔了全部 1/3 之面積。

但像這麼大的住宅並不尋常,大部分 Pompeians 住在較小的住宅裡。兩邊

是商店,其中一家顯然是烤麵包店。像這種對內望的住宅以牆面街,在 Pompeii

的街道都是狹長的,街寬小於 8-22feet,主街兩旁有抬高的步道,在十字路口

則墊有步石,可免踩到馬路的泥巴,這些墊石使得車子通過時要減速對準才可通

過。

大部分牆面都有文字或圖畫,選舉的廣告,公共的招貼,在考古挖掘中都有

所發現。街邊商店的牆面,偶有壁畫,說明裡面的營業項目。店面對街道開並展

示物品的話,在晚上都有木門栓來保全。

石頭和磚是建造住宅的基本材料。當然木材偶然會用來做屋頂構架,在較沒

錢的住宅,牆面用木框,再填以石料或磚塊。房子本來是單層,後來人口增加,

用地有限,才往多層樓發展,舊的房子就變成公寓。

在 Pompeii 城要毀時,許多 atrium-peristyle 的住宅均已變成多家庭住宅,

因為有錢人已離開此市內住宅而到城外更空曠的地方去。

大約 AD64 之後,城市住宅型態轉變成公寓式的 block,叫 insula。在四世

紀羅馬的房屋清單裡,有 46000 個 insula,而只有 1800 不到的家庭式住宅。

最佳的 insula 的例子在港口城市 Ostia(羅馬西南的港口)。這些公寓式建

築約莫高至六層樓,繞著中庭而設計,商店在地面層街面,如同在 Pompeii 的

街屋,但不同的是 insula 有往街面開窗,所以房間可由街及中庭採光,在中產

階級地區,窗戶時有玻璃方格,以取代皮,作為冬天隔冷之用。

Villa

鄉村之住宅也叫 villa,在 Pompeii 的一個好的例子是在城外叫做 the Villa

of the Mysteries,因為它裡面有一個房間的壁畫,與酒神 Bacchus 的神秘宗教

儀式有關。

像帝王等有錢人在羅馬都有細緻的宮室,但無一今存。Flavian Palace,

Domus Augustana(AD92 完成),位於 Palatine Hill 之上,的遺址可見一個帝

王住宅組成元素的複雜性。在此,公共活動和私人生活之所需空間必須結合在一

33

起。西段大部分容納國家事務用的房間,包括一個 basilica,一個大的 audience

hall,祖廟,還有一個大的餐廳(triclinium),供宴會之用。較親密尺度的私人

住宅是在南端,與長形的 stadium 結合。

Hadrian’s Villa

保存最好的皇家 villa 是在 Tivoli 城外的 Hadrian’s Villa,這是 Hadrian

大 帝 到 處 遊 歷 以 及 個 人 對 建 築 的 興 趣 累 積 所 得 。 建 造 於 AD117-138 ,

Hadrian’s Villa 是用幾何控制下配置的一群建築物,依山勢走向以及軸線

(axes)與跨軸線(cross-axes)的轉換。在許多轉換之空間使用了許多形狀,

包括渦形的弧面,表現了用混凝土構造的自由性。

Hadrian 的本意是要他的 villa 能反映全世界各地的各種建築形式,而多樣

的室內量體及室外景點,使這個 villa 空間轉換之精彩,史無前例。

一個封閉式的花園環著一個長方形魚池,形成 percile,可以接受醫生建議

在此漫步,在北牆下的涼廊避太陽或避雨。Percile 之西端的房間是供僕人及侍

衛。

其東是圓形的封閉的柱列區,叫 Maritime Theatre,它非關戲劇,但是一

個隱居處(retreat),供沈思及密談。

在圓柱列之內是個圓形水渠,把當中環形建築和走道隔開,到中間的通路是

可移去的木橋。

在西邊的 Piazza d’Oro(Golden Court)有最富創造性的建築物在此。

在 Piazza 之南端是個向心式計畫的建築物,可能有圓頂(dome),八支墩

柱,撐著拱,以支撐 dome。墩柱之間各有一對柱子,支撐弧形簷版,凹凸交互,

給了空間伸張至外的感覺。

從中央的八個空間引至四個退縮空間,兩個毗鄰空間及一個 exedra(半圓

形壁龕)。

這個建築物面對一較小的有 dome 的構造物,平面八角形,帶有半圓和方

形的外凸空間。每個跨距之間的墩柱升起,形成「南瓜拱」。

Hadrian’s Villa 自由的使用曲面,給後世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建築許多啟示。

34

西歐歷史建築

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廷

Early Christian and Byzantine Architecture

Edict of Milan 米蘭勒令,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大帝,

Pagans 基督教稱他教教徒為異教徒,

Catacombs 地下墓穴。

(A) Early Christian Basilicas

S.Apollinare Nuovo, Ravenna (ca.AD.490)

Arcade 拱廊, clerestory 高窗。

(B) Martyria 殉教聖地, Baptistries 洗禮堂, and Mausolea 墓

[a] Martyria (單數 Martyrium)

Old St.Peter’s in Rome (AD.318-322), transept 翼殿(與主軸直交之建築

單元),

Canopy 斗篷, Temple of Solomon, Jerusalem,

Shrine, nave, aisles, atrium,

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 (333)

Grotto 洞穴, octagon 八角形,八角房。

[b] Baptistries (單數 Bapatistry)

Baptism 洗禮, immersion 全身都浸水的洗禮,

Baptistry of the Orthodox, Ravenna (ca.AD450)

River Jordan 約旦河。

[c] Mausolea (Mausoleum)

Constantia, Constantine 之女, the Church of S.Costanza (AD.350)

Ambulatory 遊廊, sarcophagus 石棺。

The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 (AD.425)

Emperor Honorius

Good Shepherd, St.Lawrence, lunette 半圓壁,

Pendentives 弧面三角拱。

(C) Byzantine Basilicas and Domed Basilicas

羅馬帝國分裂(AD.330),東羅馬都 Constantinople,AD.1453 為回教徒所

35

滅。西羅馬都 Rome,AD.476 亡於蠻族。

Justinian (AD.527-565)大帝

Sant’ Apollinare, Classe (AD532-549), 無 transept 之 basilica。

Domed basilicas: S.Irene & Hagia Sophia,

S.Irene, AD532 起建,AD.564 重塑。

Hagia Sophia: the Church of the Holy Wisdom (AD532-537)。

Architects: Anthemius of Tralles & Isidorus of Miletus

Narthex 入口玄關,

Buttress 扶壁, sanctuary,

Patriarch 大主教。

(D) Centrally planned Byzantine Churches

SS.Sergius and Bacchus (AD.527-536), Constantinople

S.Vitale (AD538-548), Ravenna

Theodora, Justinia 之后

Sanctuary Mosaic, S.Vitale,

First Entrance, Maximian (Ravenna 之 bishop 主教)

deacon 祭輔。

Banker Argentarius, General Belisarius

Chalice 聖餐杯, the Three Magi 三博士

The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in Constantinople

S.Marco in Venice (830 年, 1063 重建)

Hoods(正門門上之蓋板)

36

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廷建築

基督教的發展導致新建築風格的發展以滿足新的宗教需求。基督教的影響在

AD1-2 cent. 逐漸成長,但一直要到 AD.313 年在米蘭勒令(Edict of Milan),君

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宣告容忍所有存在於羅馬帝國的宗教,基督教才能建

構建築物供大眾朝拜。在此之前,基督教徒都在私人家裡做儀式,而且所用空間

大都是餐廳。當儀式變得更講究,聚集的群眾更為增加,他們就需要更大的空間

和更多的房間。在許多城市裡,基督徒蓋了社區的房子供膜拜,並且建立自己的

墓園與其他異教徒(Pagans)分開。基督徒不同意火葬,如果找不到適當的墓地,

他們就發展地下墳墓,一開始在廢棄的礦坑,叫 Catacombs,為地下坑道的墳

墓。在羅馬的 Catacombs 是現存最早的基督教構築,提供了早期基督教裝飾藝

術之一瞥。

AD.313 年後之基督教建築大體承襲羅馬的先例,所以早期基督教建築和拜

占廷建築繼續了某種程度的古典傳統,同時,他們的風格轉變對中古時期的建築

也有所貢獻,所以它是一個 hinge,承襲了古典而開啟中世紀的建築發展。

Early Christian Basilicas

君士坦丁大帝正式認可了基督教,同時變成基督教早期教堂建築的贊助者。

大部分早期教堂都是拿集會堂 Basilica 當基本模式。古典的神廟(temples)很

顯然不適合基督教的膜拜活動,而 Basilica 含有集會堂及公正法庭的意義,更適

合此新宗教。

Basilica 可以容納很多人,這對新的宗教要不斷吸收新的皈依者而言相當重

要。因為聖職人員和一般民眾一起做禮拜,打成一片,較能與人民親近,所以羅

馬的 Basilica 的形式稍加修改就很能適用於基督教的儀式了。

聖壇置於前端 apse 的地方,那地方原來放司法長官的寶座,入口於對面的

短邊,中庭 atrium 可變成儀式前的聚集處,也當作未受洗禮者來聽彌撒,但不

參加彌撒的駐足地。長形 atrium 的處理,nave 和 apse 塑造了一個長軸以供儀

式之行進行列,然後以聖壇 altar 為終點。

S.Apollinare Nuovo

早期基督教 Basilica 的佳例是位於 Ravenna 的 S.Apollinare Nuovo(ca.

AD490)。磚造,單一 aisle 繞於 nave 兩旁,此教堂室內焦點集中在 apse。Nave

的 arcade 之上,clerestory 之下間的牆面,是馬賽克貼成,描述女殉教者(北側)

和男殉教者(南側)的行列,走向聖壇。Nave 的最高的一段(在高窗之上)牆,描述

37

基督受難 Passion story(南側)和基督教的奇蹟(北側)。這個細膩的室內裝飾不僅

把基督教義傳給文盲群眾而且象徵上帝之城的豐富。

Martyria, Baptistries, and Mausolea

Martyria

除了 Basilica 之外,供基督教使用之建物尚有 Martyria,那是紀念聖者

(saints)或對基督教信仰意義重大的地點所建的建物。比較有名的 Martyria 會吸

引較多的群眾來做 services,所以要具有教堂功能,但主要的重要性空間仍是它

所包容的墳墓或聖所。

Old St.Peter’s in Rome (318-322)是現在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正是一

個 Martyrium,是 St.Peter 的墳墓所在地,而且幾乎幾個世紀來,都用作基督

徒的墓葬地。它也是一個 Basilica 式的平面,有兩道 aisles 於 nave 的每一側,

一個 transept 凸出邊牆,並在 apse 前跨過 nave。在 transept 和 apse 的交點

正是 St.Peter 的墳墓所在,旁邊圍著鐵欄杆,並有天篷(canopy)遮蓋於其上,

其柱子是一對螺旋柱,據云是來自 Jerusalem 的 Temple of Solomon (上帝要

Solomon 蓋的 Temple)。Transept 容納來朝拜 shrine 的群眾,而 nave

(300x64feet)和 aisle 則作成室內的墳墓。在此 Martyrium 的前面是一個廣大的

atrium(內庭)。是 AD385 年建於羅馬城牆外的 St.Paul 的模式。

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伯力恒)

Old St.Peter’s in Rome 的 scheme 影響了 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 的設計,建於 333 年,建於一個洞穴 grotto 上,此 grotto 據云是

耶穌的出生地。如同 Old St.Peter’s,此建築是一個 basilica,前面也加一個

atrium。但它沒有 transept 和 apse,而代之以一個八角房於 nave 的前端。八

角房即是 grotto 的位置,環此八角房有一條通道,可供朝聖者從地板面往下看

grotto,可能也有階梯下到 grotto。這種 basilica 與八角房結合的做法顯示基

督教發展新形式的意願。

Baptisteries

Baptism 洗禮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督教儀式,在早期基督教時期,特殊的房子

常常專門蓋來供這種功能之使用。大部分是中央形平面,中央置洗禮池,因為此

時的洗禮是全身浸入水中的(immersion)。洗禮堂的平面常是八角形,來反應 8

這個數字,象徵著基督進入 Jerusalem 八天後又復活。

38

在 Ravenna 的 the Baptistry of the Orthodox 是個有圓頂的八角體,繞著

八角形大理石造的洗禮盤。天花頂的馬賽克景物中,中央是描述基督在約旦河

(River Jordan)受洗禮,12 個使徒圍著觀禮。如同 Sant’ Apollinare Nuovo,

它外表是平白的磚面,與室內的華麗裝飾截然不同。

Mausolea

基督徒的墳墓經常是中央形規劃,也成為後來有圓頂之教堂的模型。在羅馬

Constantine 大帝的女兒 Constantia 的墳墓(AD350)是一個圓形的紀念性建

築,現在通常叫做 Church of S.Costanza,它是 basilica 的 section 環繞一圈,

所造成的圓頂和圓形。遊廊 ambulatory 把觀者的注意引導到中央的石棺

sarcophagus。十二對柱子支撐圓鼓狀的牆(drum),上有十二個高窗,再上去

才是 dome。Aisle 的拱都飾以馬賽克,柱子則是磨光的大理石。

The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

另一個規模較小但裝飾更精緻的墳墓是 The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建於 AD.425,希臘十字平面(33x39feet),用來容納 Galla Placidia

和她丈夫及她哥哥 Emperor Honorius 的墳墓。

Honorius 是西羅馬的大帝,他將都城從 Milan 遷到 Ravenna。此建築也

用來紀念 St.Lawrence (Good Shepherd),他是第三世紀的殉教者,他幫忙勸

羅馬皈依基督教。(羅馬人原信太陽教,承自波斯人。)

此作外表是平白的磚,裡面卻很精彩:大理石地面,上部的牆和拱都飾以馬

賽克。十字的四肢是用桶拱(barrel-vault),而交叉部份則是 dome 跨在

pendentives 之上。(pendentives 是球面弧的三角形,轉接正方形的 bay 到圓

形的邊,以利承接正方形上的 dome。)半圓壁 lunette 飾以馬賽克,景象描述

牧羊人和羊。牧羊人是 St.Lawrence,而羊是使徒的代表。

拜占庭之 basilicas 和有圓頂的 basilicas

大約在七世紀左右,統一的羅馬帝國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三種文明

,在地中海的不同海岸對峙,他們是 Byzantine, Islamic 和 Western Christian。

約至西元 200 年期間,羅馬帝國內部因為爭奪帝位,內戰連綿,帝國從此

衰弱。到了西元 330 年,君士坦丁大帝另建君士坦丁堡為新都,不久帝國就正

式分為東西兩半,西半以羅馬為首都,稱為西羅馬帝國,東半部以君士坦丁堡為

首都,稱為東羅馬帝國。Byzantine 文明承自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管轄巴爾

39

幹,西亞及埃及等地,一直要到 1453 年才為回教徒所滅;而西羅馬帝國則於

476 年亡於蠻族,歐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東羅馬帝國以 Justinian(527-565)統治時期為全盛時期,他參與推動建造教

堂的計畫。所以我們以 Justinian 期間作為早期基督教建築與拜拜占庭庭建築的

分界。

大部分的 Justinian 建築喜歡用 dome。Basilica 和中央式教堂都有 dome。

和羅馬人一樣,拜占庭人也認為 dome 象徵天球,以與下面象徵地上的地板和

牆對應。

但早期基督教的傳統沒有被完全揚棄,在 Ravenna 外的 Classe 的 Sant’

Apollinare (532-549)是一座木屋頂的 basilica,沒有 transept,它的 apse 的

馬賽克是其精彩的一部份。Sant’ Apollinare 守護著 12 隻羊(代表十二使徒)在

青蔥的草原吃草,頭上是個金十字架,背景是藍色的星空。Nave 的拱廊(arcade)

是大理石,其上則是一個個圓形像盾牌的框框,畫的是聖者的肖像。

Justinian 的教堂的革新的 dome 在建築史上很有貢獻,在君士坦丁堡有兩

座有 dome 的 basilica 同時蓋起來,而且成為這種建築形態的典型:小者為

S.Irene,大者為 Hagia Sophia。

S.Irene

此作 AD532 起建,564 重塑,是個長方形平面,分成 nave 和 aisles,並

有半圓突出的 apse。(今天所見者是 AD740 年地震後所重建者),兩個 domes

蓋於 nave 上,他們的作用力由長方形墩柱及 aisles 上的 galleries 的桶拱

(barrel-vault)所抵消。Aisles 的 vaults 勾繪出外牆的輪廓,而外牆的拱窗可採

光到 aisles 及 galleries 來,其他的開窗則置於 dome 之底下及 apse。

S.Irene 代表著對於 basilica 的新解釋,結合了長條形的儀式空間的邏輯及

dome 構造的中央式或天的特質。以同樣的概念,而放到更大的尺度上,則是

Hagia Sophia,神聖智慧的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Wisdom。

Hagia Sophia (532-537)

Sophia 是最大的建築之一,是 Byzantine 建築的傑作,它的兩個建築師

Anthemius of Tralles 和 Isidorus of Miletus 都是數學家和科學家,精於機械,

幾何和工程,集合這些才能方可設計監造這麼大的工程。

平面上,它是一個 basilica 加上一個 dome 在中央空間的上方。在長軸上

輔以兩座半 domes,中央 dome 徑 107 呎,站在 pendentives 上,離地 180

40

呎,兩個半 dome 也同直徑,共撐了 250 呎的跨距。

兩旁是 aisles,其上是 galleries,而在此教堂本體之前則是一個 atrium 和

有 groin-vaults 的雙重 narthex (入口玄關)。

結構上的問題自然相當之多,但必要的支撐並沒有侵入中央空間,創造了一

種感覺,整個 dome 毫不費力地浮在巨大的室內的體積上。

磚構造使重量減輕,dome 非常薄,也減輕了其作用力。但這麼大的建築

其重力(gravity)自然很大。Domes 的 40 個開窗都是利用其扶壁(buttress)的間

隔而設。扶壁用來穩固 dome 和 pendentive 的交接。由此,整個荷重傳遞到大

墩柱,大墩柱則由 aisles 和 galleries 當扶壁之作用以抵消其衝力。

兩個半 dome 似乎僅在視覺上連接 apse 和 narthex,對於結構的整合並無

大助益。四個墩柱的石工量體在外面比在裡面更看得出。

兩個建築師的大膽嘗試超過了材料的極限,所以在 558 年第一個 dome 垮

了,乃加斜度,加肋 (rib)在 563 年重建。989 年西半部 dome 又垮了,修了以

後,東半部在 1346 年又垮了。今天的形貌是 1346 年垮後重修而成。

這個不談外,整個拱,壁龕,半 dome 和 dome 的組合給人的感覺是靈妙

的,光線從每一階的窗戶射進來,與室內表面的多色彩的大理石和馬賽克交舞。

站在 nave 正當中,dome 下面往上仰視,弧形不斷在重複,反應了上頭的

大 dome,創造四處瀰漫的和諧氣氛。

使用上,主要空間保留給神職人員和帝王的扈從人員。僧侶用 apse 前的

sanctuary,而帝國的皇庭從 narthex 之端,大主教 patriarch 和大帝會於大

dome 之下,是宗教儀式上的高潮點。平民處於 aisles 和 galleries,婦女在一

邊,男士在另一邊,在那個地方他們可以看到吸引人的儀式行進以及教會和國家

在此偉大的地點象徵地交會。(政教合一)

Centrally Planned Byzantine Churches

羅馬的圓形教堂如 Pantheon 和早期基督教的洗禮堂和墓都是中央式平

面,這些前身與拜占庭喜歡 dome 建築相契合,而發展出頗具特色的拜占庭教

堂,具有圓形或希臘十字的平面。在君士坦丁堡的 SS.Sergius and Bacchus

(527-536) 和在 Ravenna 的 S.Vitale (538-548)是兩個中央式平面教堂的好例

子。

SS.Sergius 和 S.Vitale 基本上是有 dome 的八角形,圍繞以 aisles 和

galleries,嵌入一個正方形,而 S.Vitale 的八角 dome 則與八角的 aisles 和

galleries 呼應。兩座教堂強烈的集中傾向,為 narthex 的反邊的凸出的 apse 所

41

平衡。

在 SS.Sergius and Bacchus 支撐 dome 的墩柱點綴以兩支柱子,時而沿圓

弧排列,時而沿直線排列,使 dome 下的空間可以滲入周圍的空間。

雖然 S.Vitale 的 dome 較小,它的設計卻更傑出,drum 比較高,室內完整

性也比較大,高窗光線直接打進 nave,墩柱間的壁龕都是半圓形,凸進 aisles 和

galleries 以爭取從外牆射進來的光線。外觀上比例也很好,簡單的拱狀窗戶設

於磚牆上然後由壁柱框出,上頭戴上紅瓦頂,直接反應室內空間如何成長。

SS.Sergius and Bacchus 室內原有馬賽克都已不存在,但 S.Vitale 展現了

帝國工廠製造出來的美麗的大理石及馬賽克產品。雕鏤的柱頭作為有豐富紋路的

柱子的收頭,幾何圖案和圖像的馬賽克裝飾拱底(soffits),上牆和地板。Apse

兩旁的 mosaic 鑲的隔板上描述著贊助者 Justinian,另一個則描述皇后

(Justinian 太太)Theodora 及他們的隨從。拜占庭的壯麗流露在這座教堂的每個

角落。

Sanctuary Mosaics, S.Vitale, Ravenna

馬賽克描述 JustinianI大帝和他的皇后 Theodora,此對夫婦未曾到過

Ravenna,但他們的圖像表徵他們的存在,兩者都描述早期拜占庭的宗教儀式,

所謂的「首訪」(the First Entrance,入厝乎?)。主教,神職人員和眾多的平民

信士,和皇室人員聚集在西方的門廊,帝王受到歡呼,而輪唱讚美詩大聲唱和著。

信士從側門進入教堂而神職人員從主門進,且直接進入中央的 aisle 和聖所。

第一張 mosaic 顯示 Ravenna 的主教 Maximian 領路。他穿主教的鬆袍子,

手持鑲珠寶的十字架。兩個祭輔(deacon)伴隨著他,一者持香爐,一者持鑲珠

寶的福音書,那是 Christ 的象徵,書將擺在聖壇上。

隨著主教或者與他並肩而行的是 Justinian,可從他的皇冠,他的圓光,和

他的紫斗篷認出他是皇帝。他拿著一個金碗,是他要送給教堂的禮物,將置於高

壇之上。

三名宮廷官員站在他的後面,有時候被指認為:在他左邊的是銀行家

Argentarius (他提供錢蓋 S.Vitale),而在他的右邊是 Belisarius 將軍(他的戰功

輝煌,從蠻族裡收回很多西羅馬帝國的失土);在此兩人之後站一個軍事護衛。

第二張 mosaic panel 描述皇后 Theodora,她以前是一個美麗而有勇氣的

馬戲團女子,由她的后冠,她的珠寶垂飾和項鍊所認出。

她和她的扈從,從教堂庭院的一個門進入,她手持聖餐杯(chalice)和她的斗

篷上的三博士(Three Magi)顯示她在奉獻。僵硬修長而穿著華麗的隨行人員臉上

42

平靜的表情,反應拜占庭宮廷儀式的威嚴。

兩張馬賽克圖表露了拜占庭的權力結構,那是上帝在人間的兩個代表間的合

作:教會和政府﹔大主教和皇帝。

Justinian 的中央式希臘十字平面的教堂原型是 the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in Constantinople,但它今天已不存在。根據這個教堂規制而建的一

座現存教堂是在威尼斯的 S.Marco(830 建,1063 重建)。

S.Marco in Venice

半球 dome 蓋在希臘十字的每一肢上面,最當中這個 dome 蓋在十字交叉

口上,所有 dome 都站在 pendentives 上面,pendentives 與桶拱連結一個大

的穿過的墩柱,墩柱承下了 dome 的衝量,在 dome 下緣的窗戶照明了室內空

間的上部,並容許光線撒在金底的馬賽克上面。

S.Marco 的基本設計構想雖然承襲自 Byzantine,也反應其他的建築傳統,

例如,它的正門的 hoods(門上的蓋)是十五世紀的哥德樣式,而 dome 裡在泥工

構造上面使用木構架則是回教的 dome 的做法。然而 S.Marco 本質上是拜占庭,

而且它成為法國仿羅馬建築的模型。

希臘十字的平面在東正教的後期拜占庭建築是最常見的,它最常被視為是十

字在正方形中(cross-in-square)的平面,或者是一個十字-dome 平面

(cross-domed),而尺度小,所以拱構造並不複雜:

Cross-in-square 的平面有九個 bay,中央 dome,四個角落也用 dome

但小一點,其他的 section 就用 barrel-vault。

Cross-domed 平面係希臘十字的四個肢縮短,用桶拱覆蓋,環繞著 dome,

aisles 和 galleries 環繞教堂的三面,第四面則是三個 apses 完成之。

所有其他的變形,基本上都包圍一個中央型平面,因為它最適合儀式之實際

需求,並且象徵彌撒之神祕性。這種形式一直在蓋,直到 1453 年拜占庭王國亡

了為止。而他們一直刺激著東正教的教堂形式直到今日。

43

西歐歷史建築

仿羅馬

Burgundy 和 Lombardy

中世紀(the Medieval Period or the Middle Ages, ca.400-1400)

Anglo-Saxon Architecture in Britain

地區教堂(parish churches), 聖壇 chancel, 鐘塔 belfry

All Saints Church at Earl’s Barton, 緯編(wattle and daub)

Carolingian Architecture

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或叫查理曼 Charlemagne,

Carolingian (from Carolus,Charles 的拉丁文寫法)

The Palatine Chapel at Aachen, throne room

Westwerk, polychrome

Lorsch

Germigny-des-Prés 的 Oratory (祈禱堂 806-810)

Monasteries

教區(ecclesiastical diocese), 主教(bishop)

僧院制度(monasticism,隱修運動,遁世主義), St.Anthony

遁世修行(eremitical),

The Rule of St.Benedict(聖本篤會規), abbot, prior

St.Riquier at Centula, narthex, crossing, transept, altar

The Corvey of the Weser (873-885)

The Plan of St.Gall, chapter house, cloister, external school.

(chapter house: an assembly room in a monastery, generally located off

the cloister, where the monks and abbot would gather daily for reading a

chapter of the rule by which monastic life was governed.)

44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The Monastery of Saint-Martin at Caniqou (1001-1026)

Saint-Philibert at Tournus, crypt

The Church of Nativity in Bethlehem, ambulatory, chapel, choir

Architectur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Ottonian (936-1002)

St.Michael at Hildesheim, arcade, A-B-B-A

Cathedral Speyer

S.Miniato al Monte (1062-1090),

Pisa, squinches, pendentives, Baptistry (洗禮堂), Campanile(鐘塔)

S.Ambrogio in Milan

The Great Churches of the Pilgrimage Roads

Saint-Martial at Limoges(現已毀),Saint-Foy at Conques,Saint-Sernin at

Toulouse, St.James at Compostela.

Tympanum (山花 the semicircular panel created under the arch of a

doorway), 最後審判的石雕.

Architecture of the Order of Cluny

Duke William of Aquitaine

The Congregation and Order of Cluny

Cluny III

Sainte-Madeleine, Vézelay, 其山花描述在 Pentecost 聖靈(the Holy Spirit)

之下降

The Cluniac church of Saint-Lazare at Autun,其山花主題是最後審判

Aquitaine and Provance

Aquitaine

The Church of Saint-Front at Périgueux (afterAD.1120)

The Saint-Front at Périgueux

Cathedral Saint-Pierre at Angouléme (1105-1128)

Saint-Savin-Sur-Gartempe (1060-1115)

45

Provance

The Saint-Gilles-du-Gard (a clunaic priory church)

Cathedral of Saint-Trophîme at Arles

Cistercian Monasteries

The Order of Cîteaux, 源自 Burgundy,在許多方面與 the Clunaics 相反。

Bernard, daughter house(house 為女子修道院) ,Clairvaux

The Abbey of Fontenay

Stave Churches and Norman Architecture (stave:木板,梯級)

Stave Churches

Urnes 的教堂

Ragnarok

The Church at Borgund

Norman Architecture

定居下來的 Vikings 俗稱 Normans 諾曼人,其地叫 Normandy,而其領袖叫

Duke of Normandy

The Nôtre-Dame at Jumièges (1037-1066)

The Abbey Church of Saint-Étienne at Caen , 也 稱 作 the

Abbey-aux-Hommes (1068-1120),六分拱頂(sexpartite vaulting)

William the Conqueror , 建 大 教 堂 於 Canterbury, Durham, Lincoln,

Winchester, Gloucester, Norwich, Ely, etc.

Durham Cathedral (1093-1130),

River Wear 的山頂, 回紋裝飾(chevrons),菱形花樣(diaper), galilee chapel (門

廊禮拜堂)

46

當拜占庭和伊斯蘭文化在東歐及環著地中海南邊繁榮時,曾是羅馬帝國的一

部份的西歐,卻進入了持續的沒落期,從紀元初的幾個世紀起,這些帝國的前哨

地區就一直受到來自中亞的遊牧民族的侵襲,這些部落被文明的羅馬人稱為蠻

族,到最後甚至壓過羅馬前哨,進而於 476 年攻拜占庭羅馬城。環著歐洲許多

地名,均保有原來遊牧民族的名字,法蘭克人 Franks 定居於今日法國(France),

Burgundians 於法國中、東部,the Lombards 於義大利北部,而成為 Burgundy

和 Lombardy。The Goths 和 the Visigoths 給了 Gothic 這個建築風格的名稱,

而 the Vandals 則給 Vandalism 這個字眼。

逐漸的,這些遊牧民族定居了下來,皈依基督教,並企圖賡續羅馬政府的傳

統,儘管他們沒有專門知識去管理這些傳統。

在西歐我們稱羅馬權威之沒落到文藝復興之始(ca.400-1400)為中世紀(the

Medieval Period or the Middle Ages),因為史家把它當成分隔古代和現代的中

介。

羅馬文化的基礎是都市生活,仰賴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方能維持,在此蠻族入

侵的混亂期,要維持權威(如讀寫能力)已不可能,都市聚落和金錢經濟被小的農

業單元所取代,由地方強人所組織,這些強人住在防衛性城堡,並用武力管制周

圍的土地。農人耕耘土地換取微薄生計以及實質的保衛。幾個世紀以來,這種相

互服務和保護的處理發展成封建系統(feudal system),把社會各階層從農人到

國王納入一個複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秩序。

這些蠻族的入侵帶入他們自己的傳統,對中世紀建築及藝術的發展頗有貢

獻,他們的木構造技術,使用北歐大量之森林來源,可見於一些木構的建築物和

船隻。它們的小物品,包括珠寶和儀式用或居家用物品,和軍事徽章,常飾以錯

綜複雜的花紋,動物的或植物的。那是來自中亞台地的兇殘的 Scythians 人的傳

統。

Anglo-Saxon Architecture in Britain

St.Augustine (354-403 年)的指導下,基督教重新引入 Britain,隨之而起

的是教堂的興建。像大部分 Anglo-Saxon 的房子,這些教堂大多是木造,儘管

不如泥工持久,木材卻很豐富,且在中世紀常用來建造垂直的半木(half-logs)使

用於部份之構築,如在 Greensted 的 St.Andrew 教堂。而木框以蘆草編織並捈

之以泥,也使用在其他地方,這兩種牆面系統上面都覆以茅屋頂。

地區教堂(parish churches)通常小,包含一個 nave 和聖壇 chancel。平面

47

上這些教堂是極為簡單的羅馬 basilica,而其前端的羅馬半圓的 apse 通常取代

以一個方形的 chancel,所謂的 Celtic plan,nave 部份的建造是地方社群的職

責,而教會的權力機構出錢蓋 chancel。因為出錢的人不同,英國的地區教堂的

nave 和 chancel 常常不是同一個風格。主進口護以一玄關,通常設於南邊,而

非如早期基督教教堂設於西邊。鐘塔很早就有,而這種獨立體(叫 belfry)很快就

附屬到教堂本體,也當作望樓使用。室內非常陰暗,由散處的小窗採光。

最知名的 Anglo-Saxon 泥工建築是 All Saints Church at Earl’s Barton,

Northamptonshire 的鐘塔,大概是 AD1000 蓋的。

儘管它是石造,其外牆的輪廓線腳,提示以前是緯編(wattle and daub)。

石材豎直而砌,並有短的水平構件,給了短邊木柱間以平木板的形象。塔上的

parapet 城垛是後來加的。

Carolingian Architecture

在北歐的本土很少 AD400-800 的建築物留下來,在蠻族入侵及海盜襲擊的

混亂中,西歐經歷了幾世紀不安定的日子,所以不可能去設計並建造經久的建築

物。

在這封建體系的強人中間,有一人脫穎而出,有能力支配他的競爭者,他叫

查理大帝(Charles the Great)或叫查理曼 Charlemagne,他是 Charles Martel

的孫子,Martel 是那位在 732 年的 Battle of Tours 擊退回教軍隊,阻之北進法

國的英雄。

查理曼在位期間(792-814),他透過軍事力量統一了現今的法國,低地國和

德國的很大一部份。他的影響力甚至及於羅馬,所以在 800 年聖誕節,教皇李

奧三世(Leo III)替他加冕,稱之為神聖羅馬大帝,這位蠻族頭目的文盲後代,成

為羅馬帝國的精神繼承者,是教皇在世俗界的對等人物。

查理曼鼓勵恢復羅馬時代之盛,包括政治之澄明,文學和藝術。他召集最好

的智曩到他的皇廷,建立學校以訓練政府官員,並鼓勵建築活動,捐錢捐地蓋教

堂和修道院,結果其建築就稱 Carolingian (from Carolus,Charles 的拉丁文寫

法)。此建築一般仿照早期基督教建築,那是查理曼遊歷義大利所見者。

例如在 Aachen 的宮室複合體,它的總平面仿自羅馬的 the Lateran

Palace,而其 chapel (792-805)則仿自 Ravenna 的 San Vitale,而其朝見廳

audience hall 則像羅馬的 basilica。

儘管他們那麼崇拜羅馬建築,他們卻缺乏羅馬建築的技術。所以與羅馬建築

相較,Carolingian 建築比較粗糙。

48

The Palatine Chapel at Aachen 是 Odo of Metz 所設計,可能是 Lombard

泥工所為,所用的石頭是從就近的羅馬構造物拿來重用者。其中央有 dome 的

八角屋室乃圍以一個十六邊的 aisle,gallery;構造上包括 barrel vaults 和 groin

vaults,以及一個八邊的 vault,撐拱之用。所用技術是羅馬晚期者而非 San Vitale

者,其平面也簡化了 San Vitale 的複雜幾何。

主進口由 Westwerk 所主導。Westwerk 是西邊的正立面,包含玄關及其上

一層或二層的房間,以及一座或兩座塔。

在教堂加 Westwerk 是 Carolingian 對西方建築傳統的貢獻之一,早期基督

教建築用獨立的鐘塔。在 Carolingian 時期,塔常融入教堂的 scheme 裡。這是

查理曼自己的 palace chapel。

Palatine Chapel 的內部有很厚重的效果,因為八支墩柱非常巨大以支持

dome,但地面和 gallery 層有拱的開口的比例卻適當,主層的半圓形拱使用

polychrome。遠從 Ravenna 的 the Palace of the Exarchs 越過阿爾卑斯山拿

來的十六支大理石柱子則用在 gallery 的拱廊。而 gallery 扶欄的銅鑄格欄以及

dome 的馬賽克都豐富了其室內。

查理曼的 throne room 置於 gallery 層,他可因而看到地面上主層的儀式

進行。

這是羅馬帝國衰亡後,阿爾卑斯山以北的第一棟有 dome 的建築物,在尺

度上可與 San Vitale 相比,他同時反應查理曼恢復建築中古典意匠的強烈慾望。

在 Lorsch 的僧院教堂中,只有一個小的獨立門樓留下來,它是查理曼大帝

捐的。它的建築前身可以追溯到羅馬的 Old St.Peter’s 的 Basilica,那裡三拱

的亭子,本身源自 triumphal arch,是進入 atrium 的指標。Lorsch 的門樓,由

拱勾出輪廓,拱由 Corinthian 的柱子支撐,而二樓的窗戶則框以三角形的框。

它的裝飾 pattern 源自晚期羅馬的石棺。

但此門樓仍與羅馬建築大不相同。它的斜屋頂和紅瓷磚貼面都是非古典的。

斜屋頂為了要排雨排雪,適合北歐之氣候。而紅白相間的磚,似乎受回教的

polychrome 的影響。

另一座留下來的 Carolingian 時期的小房子是在 Germigny-des-Prés 的

Oratory (祈禱堂 806-810),它是建給 Theodulf,他是 Bishop of Orleans,

Abbot of Fleury,和查理曼的機要顧問。其原始意匠乃設計來供靜寂沈思及禱

告之用,此 Oratory 採希臘十字平面,中央塔是方形的。

在平面及立面都可見馬蹄型拱(這些都顯示西班牙回教統治區的 Mozarabic

教堂的影響),可能原因是 Theodulf 是來自 Septimania,為今日沿著地中海,

49

介於西班牙和法國的地區。

意外的是,在東邊的 apse 也有壯麗的馬賽克,描述 Ark of the Covenant(內

藏刻有摩西十誡石的約櫃),其藝術風格,其技巧,都是 Byzantine 式的。

從這少數現存的 Carolingian 的建築中,我們可追溯出早期基督教的,

Byzantine 的,Islamic 的,和北歐文明的元素,在此結合。

Monasteries

查理曼死後,其子不肖,其子死後,於 843 年,Carolingian 帝國就分為三,

西歐的政權又轉移到地區領主的手裡。

超越在區域群體之上的一個有凝聚作用的社會機構是教會(the church),它

將中古歐洲組織成幾個教區,每個教區(ecclesiastical diocese)由一個主教

(bishop)管理。

主教制度的權力中心所在地常是一個城,而它也曾是一個羅馬的省會,並且

在教會組織保存有羅馬政府的結構。

與基於城市教區單元相輔的是鄉村的修道院 monasteries。修道院的建立受

查理曼的鼓勵,作為政治上安頓佔領區的的一個實際措施,此外當然他們有精神

上和教育上的功能。

在中世紀,沒有任何其它制度比僧院制度(monasticism,隱修運動,遁世

主義)更要對建築有衝擊。

中世紀社會大分為三階層:打戰的(地主和騎士),勞力的農民階層,以及禱

告的僧侶,三者互相需要。

僧侶的禱告是需要的,他們提供連續不斷的讚美以取悅上帝,因為上帝對人

類的罪行感到憤怒,中世紀的人們覺得上帝和人們一樣,樂於接受阿諛討好。

僧院制度,從每日世俗生活的靡爛中退出,使能沈思精神層次的事物,乃源

自四世紀的埃及,在那裡基督教的隱士 St.Anthony,在荒漠的野地過著獨處的

生活。

大約在同時,也就是四世紀,形成一個概念,那就是僧侶可在一起過群體生

活,遁世修行(eremitical)和群居修行的僧侶制度很快地從埃及傳佈到基督教世

界的每個角落,像愛爾蘭的僧侶從 432 年左右起就很活躍,直到北歐海盜(Viking)

破壞了他們的聚落為止。The Rule of St.Benedict(聖本篤會規)由查理曼所背

書,成為西方僧侶制度的組織的模型。在此會規,12 名僧侶和一個 Abbot 就可

成立一個新的 monastery,而一般言之,僧侶都選擇偏遠處有水源的基地建築。

在中世紀時期,這種新的僧院為數以千計,這些僧侶改變了鄉村,他們的學

50

校將其學識傳到歐洲的每個角落,他們的建築和農牧事業,在建築,藝術和農業

上,保存最好也最進步。西歐中世紀的文明經由僧侶制度的傳布,而成就不小。

對 St.Riquier at Centula 的重構研究,可對 Carolingian 的僧院的尺度和組

織有所了解。

此教堂外部有塔,主要的塔跨過 narthex 而成為 Westwerk 的一部份,另

外的主要的塔則跨過十字交叉中心(crossing),次要的塔則在 Westwerk 和 choir

的 nave 的旁邊,當樓梯間。一個有拱廊的步道連結主教堂及兩個小 chapels,

所以組成的建築群提供了宗教儀式行進的一個三角形路線。Nave 和 choir 完全

被 altars 所據,僧侶在此望 Mass,而 transepts 也供 altars 來增加 worship 的

空間。

中世紀的宗教實務逐漸將重點放在對遺骨的尊崇,所以需要許多 altars 來榮

耀個別的聖者。

一般平民要參加儀式可從位於 narthex 的一個 chapel 觀禮。

如同其他的 Carolingian 的 basilicas,屋頂由木桁架所支撐,因為要用拱撐

主要空間也非此時期施工技術所能勝任。

St.Riquier 今日一瓦無存,但在 the Corvey of the Weser (873-885)的

westwerk,由與 Centula 有關的僧侶所建可略知 St.Riquier 之一二。

Corvey 的 westwerk 有兩個樓梯塔于中央入口道之兩旁,而 narthex 和其

上的 chapel 容于一個幾乎是立方體的實體裡。此兩塔結束以金字塔狀之屋頂,

而非圓柱形之塔尖如 St.Riquier 者,但設計背後之精神是相似的。

查理曼感興趣于中央式標準化事物,亦應用到宗教制度上,在考察數個僧侶

組織的模型之後,他指令所有的修道院要依照 the Rule of St.Benedict,一個可

塑性強但很特別的一套規章規定于 550 年,讓僧侶在一個 abbot 的指揮下集體

生活。僧侶的祈禱,沈思和手工工作的生活代表貧儉,貞節和服從,用以倣學基

督的榜樣。817 年,所有卡洛林加僧院代表集會,試圖解決會規詮釋上的歧見,

它討論的結論,產生了一個文件,給 Benedictine Abbey 一個標準的配置。我

們之知道這文件乃經由它的一份 copy 送給 St.Gall 修道院的 Abbot (因為他在

該集會缺席),這個平面配置一直放在此 Abbey 的圖書館,到了十八世紀才被重

新發現。

現在以 the Plan of St.Gall 之名為人所知,這手稿是現存中世紀最老的一份

建築圖。從它,二十世紀的學者 Walter Horn 和 Ernest Born 推演出在

Carolingian 時期的僧侶生活及建築實務之情形。

The Plan of St.Gall 清楚地示出一個自足的宗教社群的主要成份:最大的建

51

築物是教堂,一個兩頭有末端的 Basilica,其中,西半圓是個封閉空間給平民用,

它的兩旁是雙圓柱體塔樓。在此泥工牆、木桁屋頂的教堂是僧侶的崇拜空間,在

nave,transepts 和 apse,到處有 altars。

教堂的南邊是方庭,100 呎平方,環以一個有蓋的拱廊步道,以連結其旁之

主要建築物。東邊是 chapter house,工作房,寢室及其下之暖室。南邊是餐廳,

西邊是地窖或貯藏間。

(chapter house: an assembly room in a monastery, generally located

off the cloister, where the monks and abbot would gather daily for

reading a chapter of the rule by which monastic life was governed.)

樓梯連結 dormitory 和教堂 transept 南端,因為每天九次 services 裡,有

兩次是在夜間為之。

Horn 和 Born 從平面中床鋪數之,估計這僧院有 110 名僧侶。環著 cloister

的周圍建築是服務性建築,約容納 130-150 名工人和僕人,供僧侶生活之所需。

烤房、釀酒房、工匠舖、農場,附有欄舍給羊、鵝、豬、馬、和牛,在此平

面之南,西方均有標示出。當然這些空間的正確位置會因地制宜。

教堂之東,此平面指的是一個雙 cloister 以容納見習僧及療養院之外,還有

給二名醫生的住宅,一個醫藥花園,一個墳墓。

教堂之北側是 abbot 的住宅,與 transept 以一通道連結。作為僧院的行政

首長和精神領袖,abbot 負責管理僧院生活,對外代表僧院,與貴賓有好的公共

關係。

與 abbot 的住宅毗連的是 external school(對外的學校),乃 Charlemagne

諭令下提供教育給一般年輕人。此外尚有客所及馬房,給高級訪客之用。一般的

過客,則由 almoner(救濟品分發員)在教堂進口南邊迴廊的門照料。

這個清楚的秩序,滿足僧旅社群的實際需要,the Plan of St.Gall 反應

Carolingian 建築師的高品質的機能規劃能力。雖然無一僧院完全照 the Plan of

St.Gall,但它的一般配置僧院建築群的原則在中世紀的 Benedictine Abbeys 一

直被引用著。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Early Period

The Monastery of Saint-Martin at Caniqou (1001-1026)于僧院制度之

傳遞過程一直是一個例子,它的建築也說明了早期仿羅馬的建築成就。它的贊助

52

者是 the Count of Cerdana,是此僧院址的原地主,他捐這僧院蓋於石崗頂上

來贖罪。

它雖然不大,只能容納三十名左右僧侶,因為它保存很好,在建築史上有其

地位,它成為最早完全用 vault 的一棟仿羅馬教堂。

平面言之,它是一個 basilica 形式,沒有 transept,在 aisles 和 nave 的

盡端都有半圓的 apses。aisles 和 nave 的桶拱有十個支撐,八支大柱子,兩個

聚集的墩柱,另外就仰賴厚實的外牆支撐。唯一的自然光源來自東西端的小窗,

室內陰暗。外觀上,整個僧院形成一個和諧的組成。

方形平面的塔,毗鄰教堂之邊緣,守衛僧院之進口。而迴廊及相關建築形成

不規則四方院落于有限基地上。

石構簡單,主要由半圓拱勾出,作為窗位,或者當水平帶的浮雕。

Saint-Martin at Caniqou 是早期仿羅馬的例子,如其名所指,仿羅馬建築

與羅馬建築有一定的關連性,而主要是因為他們要使用半圓拱,即羅馬拱,除此

之外,就很難精確說出仿羅馬建築的特徵。

仿羅馬建築約盛行于 1000-1250,它必須厚重以符合結構,而因為開窗小,

室內陰暗。

要有效地撐一個用小石頭砌成的屋頂,這是仿羅馬建築建造者給自己設下的

一個難題,一個真正的挑戰,並依材料之不同、建築師之經驗和業主的雄心,而

有不同的構造方式。

最簡單的認知,仿羅馬方式是把它看成一系列之試驗去包圍並照明室內空

間,使用不燃的石工構造來減少火災。

中世紀的建造者不如我們,他們無力計算結構,嘗試錯誤,累積前人的例子

的經驗,是建築實務的基礎。然而,150 年的試驗下來,累積了數百仿羅馬建築

師的經驗,獲致精練的石工技術,使得哥德式建築成為可能。然而,那的確是一

個很長的過程,因為半圓拱不是一個特別有效的建築元素,羅馬人之所以廣泛使

用,是基於美觀考量,而且它比較易為。它的搭建鷹架就比較單純些。所以仿羅

馬自然因襲之,儘管它的向外作用力很大造成問題,而這問題往往用建造大量體

的支撐厚牆以解決之。

因為在牆面上挖洞會減弱其強度,仿羅馬的建築師盡量少開窗以避免破壞結

構之整體性。

半圓拱、桶拱、交叉拱(groin vault)也有幾何限制,方形或長方形的 bay 容

易處理,而遇到不規則或是圓形的部份就會造成美觀上和結構上的難題。

在早期仿羅馬時期,如同在 Caniqou 的 Saint-Martin,大面的外牆都用一

53

些裝飾方法勾繪輪廓,其方式是 Lombardy 的工匠所共同採用的。這些所謂倫

巴地飾帶,包括垂直的壁柱條和出挑拱,在牆面以浮雕方式表現。

Lombard 的作品分布從義大利到其餘歐洲,它可見于 Saint-Philibert at

Tournus 的 westwerk,它是在法國中部的一座僧院教堂(約與 Caniqou 同時),

在它的構成上同時展現了傳統與創新的特徵。

Carolingian 的建築師加了 westwerk 給有 nave,aisles 和 apses 的早期基

督教堂,而早期仿羅馬則把東端做得更細心,始能容納更多的 altars 和行進行列。

僧侶來到 Tournus 躲避北方的入侵者,可是在 937 年他們都受到匈奴人

Huns 的攻擊,難怪他們需要防火的石工教堂。現有的教堂在 950 年起建,且在

choir 的下面建了地窖 crypt。平面上 crypt 的東端有一個中央 chapel 放

St.Philibert 的遺骨,環繞一個走道,如同早期基督教殉教所的 ambulatory,如

the Church of the Nativity in Bethlehem。不同處是,在 St.Philibert,從

ambulatory 放射出三個長方形的 chapels 他們的平面在地面層也重複為之。顯

示了環繞行走教堂,以及進入更多的 altars 在每個增加的 chapel 裡的需要。

在西端,厚實的 westwerk 包括一個 narthex,其上是一個 chapel,奉祀

St.Michael。粗短的圓柱形墩柱,在 narthex 支撐交叉拱,在其上之 chapel 支

撐桶拱。

它的 choir 平面、原創的結構以及無修飾的構造,都反應了在 Tournus 的仿

羅馬建築師,掙扎於傳統與創新之間。

仿羅馬教堂的大部分特徵已可辨出。Aisle 的屋頂比 nave 低,westwerk 是

個顯著的大量體;放射狀的 chapels,ambulatory,choir 的 transepts 和

crossing tower,經由經驗,仿羅馬建築師把這些由平面演發出來的元素組合得

很好。

Architectur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查理曼帝國的中段,約是今日的德國和北義大利,最後歸 House of Saxony

掌管,它的三位帝王,叫 Otto,獲得神聖羅馬皇帝的封號。他們的在位期間,

叫 Ottonian,為 936-1002 年,但它的影響持續了一個世紀。

Ottonian 建築在很多方面都是 Carolingian 傳統的擴充;它是日耳曼的仿

羅馬表達。一個傑出的例子是在 Hildesheim 的 St.Michael 教堂。它是個雙半

圓端的 basilica,入口從兩旁的 aisles,如同原來的羅馬 basilicas。它的兩個 apses

也像 St.Gall 的平面。內部,東邊的 apse 包含了 altars 而西邊的 apse 容納一

個墊高的平台,供皇帝及他的官員坐,由高窗採光。支持 nave 的 arcade 有

54

A-B-B-A 的韻律,由墩柱及墩柱之間的兩支柱子所形成。

Polychrome 的拱廊,可能源自西班牙的回教建築;柱頭的大膽雕刻似是義

大利的例子,彩繪細緻的天花板使內部豐富。

St.Michael’s 為 Bishop Bernward 而建。這位主教,捐做了一套銅門,飾

以淺浮雕,描述舊約新約中的景象;這些門是雕刻為一種建築藝術的佳例。這位

遊歷豐富的主教知道在羅馬的早期基督教教堂的木門淺浮雕,那可能是

Hildesheim 的銅浮雕的前身。Bernward 主教的藝術家的作品,展現了很好的

比例及細部的感覺,並且有表達和動感的觀察眼光。

稍後于 St.Michael (Hildesheim),Speyer 的寬闊的帝國教堂(Cathedral

Speyer, 1030-1182)。它是一個大量體的構造物,從 westwerk 之厚牆到東邊的

半圓 apse 有 425feet 長。東邊 apse 兩邊有一對方形平面的塔,其 nave 寬、

長、且高,半圓的拱框每個 bay。起初是覆蓋以平的木天花,nave 是 groin

vaults,安在成對的 bay 上,然後由橫向的拱分開,那是 1082-1137 年做的。

這些 vault 離地 107feet,是仿羅馬中最高者,且接近羅馬建築的成就。室內之

裝飾有限,黃到粉紅色的石頭,使強悍墩柱的面生動。Lombardy 的影響可見于

crypt 的方體形柱頭、支撐拱及外牆的壁柱帶。

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南區,羅馬的古典遺產大大影響仿羅馬建築。義大利城市

發展他們自己的仿羅馬,仍然很強烈地依賴古典的過去,少受自北歐的影響。

一般而言,早期基督教的 basilica 是其標準的教堂形式,很少有 westwerk

或者是加上去的塔,如 Ottonian 建築者。

在佛羅倫斯的 S.Miniato al Monte (1062-1090)是很典型的。二道 aisles

于沒有 transept 的 nave 的兩旁,終點是一個簡單半圓的 apse。它的正立面,

在地面層是五個拱,由 Corinthian 半柱所支撐,上有 Corinthian 壁柱及山牆界

定 nave 的屋頂。幾何形的 patterns 在大理石上,使本來平板的牆面具活潑感,

整個立面清楚地反應其後 basilican 空間的 profile。

在 Pisa 的獨立教堂(1063 開始,1089-1272 完成),更細緻,儘管仍近於早

期基督教建築的傳統。

平面上,它有一個 transept,雙道 aisles 和 galleries 置於 nave 兩旁,單

道 aisle 和 gallery 于 transept 兩旁。在交叉處有一個橢圓形的 dome,坐在一

個 squinches 和淺的 pendentives 上,這是拜占庭中央形教堂平面的影響。而

其餘部份則是木頭 trusses 的屋頂。外表是套在一個大理石拱廊上面,一排堆在

一排上面,不僅是西立面而已,而是整個繞了一圈。內部又見 polychromy 的使

用,在此,明與暗之大理石交互使用,在水平帶上,在 apse,也有拜占庭風的

55

馬賽克。

此 Cathedral 補助以兩個鄰近結構,圓形的 Baptistry(洗禮堂)和圓柱形

Campanile(鐘塔),此即有名的比薩斜塔,現已斜離垂直線 13feet。

在北義大利的 Lombardy 區域,Milan 的 S.Ambrogio 是個傑出的仿羅馬

僧院教堂。其建造日期至今仍無定論,現在的結構始於 1080,而 nave 是 1128

之後開始的。Nave 的 vaults 的日期被認為是 1140。米蘭附近有幾座教堂,使

用有肋的拱,在此肋拱建于方形的 bays 上。在平面上而言,S.Ambrogio 保持

了早期基督教堂的做法。一套有拱廊的 atrium 于教堂本體之前,而無 transept

的 basilica 以及一個半圓的 apse 及兩個小半圓 chapels 于有 groin-vault 的

aisles 的端點為終點。在 aisles 上的 galleries 幫忙扶住 nave 的 vaults 的衝量,

但也因而無法開高窗採光。

The Great Churches of the Pilgrimage Roads

與 monasticism( 隱 修 運 動 ) 同 時 而 起 的 中 世 紀 另 一 個 宗 教 現 象 是

Pilgrimage(朝聖)。為了洗罪,尋求解救,中世紀之男女朝聖旅行到藏有遺骨的

神廟(shrine)去參拜。

由於從 Carolingian 時期起,每座教堂的存在條件是它必須擁有遺骨,朝聖

可以是地方的,區域的,或者是國際的,耶路撒冷和羅馬是主要朝聖中心的最著

名者,但對往訪的北歐人而言,他們也是最貴最危險者。

大約 AD1000 年左右一個新的朝聖中心興起,與羅馬和耶路撒冷相抗衡。

它是位於西班牙西北的 Compostela 的 Apostle James (Santiago in Spanish)

神廟(shrine)。當 St.James 的的神蹟故事使得來自歐洲每一個角落的人們往訪

他的墳墓,禱告祈求他的幫助,Santiago 就成為朝聖的目標。漸漸的,為此朝

聖旅行到 Compostela 與日俱增的人潮,包括道路和旅棧的網路乃建立起來。

僧院本來就是傳統的接待過客的中心,現在日增的訪客甚至干擾僧院教堂中

儀 式 的 進 行 。 僧 侶 為 了 容 納 朝 聖 者 乃 修 改 basilica 平 面 , 增 加 了 一 個

ambulatory,如在 Saint.Philibert at Tournus 所見者,它乃作為 aisles 的延伸,

提 供 環 繞 整 棟 教 堂 的 連 續 的 通 路 。 在 其 東 端 , 放 射 狀 的 chapels 開 向

ambulatory,所以聖骨放此,朝聖者可以往訪而不影響僧侶在 choir 進行中的

service。

像此反應朝聖所需所建的教堂在往 Compostela 的主要路上大同小異,沿

此路上五座最大教堂在平面,規模,和建築細部都非常相似,足證在建造時,彼

此有互相溝通過。五者中,最老的是 Saint-Martin at Tours (現已毀),在此于

56

918 年重建 apse,引進放射狀 chapels 和 ambulatory,接到一個大 nave 和寬

闊的 transepts。至遲到 AD 十一世紀中葉,這個主題為下列教堂所採用:

Saint-Martial at Limoges(現已毀),Saint-Foy at Conques,Saint-Sernin at

Toulouse,和 St.James at Compostela。這些教堂無疑是同一系列。

舉 Saint-Sernin at Toulouse 以明之。

Saint-Sernin 一直是仿羅馬建築的經典作,儘管它的西方正立面沒有完成,

它的中央交叉的塔在哥德時期大大的擴充。整座教堂在十九世紀大大整修過。它

是 1077 年開始建的,choir 在 1096 年行落成奉獻禮。Transepts 和 nave 大約

成于 1119 年之前。平面上,它有雙 aisles 于 nave 的兩邊,transept 的東邊有

四個 chapels,環著 apse 有五個放射配置的 chapels。

長約 360feet,寬約 100feet。桶拱 65feet 高,由內 aisle 上的 galleries

所拱握。如此給了此教堂一個三角形的橫斷面,然而卻因而無法開高窗

clerestory 以照明 nave,在東端的窗戶以及交叉的塔窗戶,使東端的聖壇比西

部的 nave 照明要好。

外觀看來,chapels,ambulatory 和 choir 及其塔的組合非常和諧,溫暖

感的磚塊鑲滾以石頭。

其他的朝聖途上的教堂中,Saint-Foy at Conques,位於法國中部,其平面

只有單道 aisle 和 gallery 于 nave 的兩旁,但它的構造的組織與 Saint-Sernin

相同。它的 tympanum (山花 the semicircular panel created under the arch

of a doorway)有最後審判的石雕(ca.1120),給文盲大眾一個生動的死後景象。

在 Compostela,the Church of St.James 仍然作為一個主要的朝聖教堂。

平面上,我可以看到仿羅馬的特徵,一如在 Saint-Sernin 和 Sainte-Foy 者。

Architecture of the Order of Cluny

在 AD.910, Duke William of Aquitaine 為了要救贖他的世俗生活,並追

求神聖的喜悅,乃捐錢及他在 Cluny 的土地,蓋一個 monastery,其地原有高

盧/羅馬 (Gallo-Roman)的 villa 或 farm。在它的規章之下,這個新的僧院不受

地方主教的行政管轄,而直接對 Pope 負責。

十二個僧侶由他們的院長 Berno 領導,來到 Cluny 追求更嚴謹的聖本篤會

規,此僧院因而繁榮。

這些僧侶的典範生活吸引了更多的皈依者及捐贈,它位於 Paris 到 Rome 的

路上的 Burgundy,而且它與地方的宗教權屬獨立開來,使它成長為一個很有影

響力的組織,有 1450 個 abbeys 和 priories,遍佈歐洲。(Prior 是修道院副院

57

長,在 abbot 之下,或者是小修道院 priory 之院長。)而它的早期幾個 abbot

均任期長,壽命長,使它有深具特色的 the Congregation and Order of Cluny。

截至 1088,教堂和僧院複合體(叫 Cluny II)已經不敷使用,新的教堂(叫

Cluny III)開始蓋,以容納一直增加的僧侶。

Cluny III 教堂有仿羅馬成熟時期的形貌,它被期望為基督教中最大最壯麗的

教堂。

基於 basilican 平面,外加兩組 transepts,並有一系列的放射狀 chapels

環繞于 apse 和 transepts 的東牆。Nave 有 100feet 高、496feet 長,其大足

以容納盛大的儀式行進,兩旁各有兩道 aisles,裡道 aisle 環著 choir 而成

ambulatory,而連結東方的五個放射狀的 chapels。

外觀上,平面各單元都有個別的量體以明之,但所有量體均整合成一個整體。

塔提供垂直的強調,在西進口有一對,在主 transept 之兩股各有一塔,在

nave 和主 transept 的交叉處有最高的塔,在次 transept 與 nave 的交叉處復有

一低塔。

從 東 邊 望 去 , 此 教 堂 看 起 來 是 個 三 角 形 的 體 , 屋 頂 從 chapel 昇 至

ambulatory,至 apse 的半 dome,再至次 transept 的塔,再至最高的塔。在

裡面效果更妙,因為東端的聖壇充滿來自 chapels 和高窗的光線。

今日的 Cluny III 只存主 transept 的南股,其餘都在法國大革命後被拆下來

以運用其石頭。

從結構上之考慮,Cluny III 代表從 St.Martin at Canigou 起的一大進展,

雙 aisles 高度上階梯式遞降,形成扶壁,支撐 nave 的 vaults。Vault 本身不是

如 Saint-Sernin 的連續桶拱,而是斷掉的桶拱,綁在每個 bay 上作為視覺之輪

廓線及結構上之加強。

許是意外,或是經驗歸納,Cluny III 之建築師 Gunzo(音樂家)及 Hezelon(數

學家),發現了破半圓或尖拱要減少外衝之作用力,這個發現他們運用到 nave

和 aisle 的拱構造。儘管如此,nave 的拱還是有一部份毀於 1125 年,但在 1130

年十月 25 日前就已修好,那是此教堂的大落成奉獻日。

Nave 的採光來自 vault 下面的小高窗,因為牆所需承受的荷重不容許開大

窗之可能性。

大的拱空間也產生了很好的音效,使儀式中的歌頌音質優美。

此天國的豐富壯麗復反應在 Cluny 的藝術裝飾,尤其是其雕刻,但由於法

國大命之破壞,Cluny 的藝術衝擊只能由其他相關之教堂略知梗概。

在 Sainte-Madeleine, Vézelay,此教堂在 Clunic reform 期間擴充,而其

58

nave 保存有仿羅馬之尊貴。

Polychrome 的半圓拱把 nave 的 vault 分成好幾個跨距,每個各是 groin

vault,其 choir 則是哥德時期重蓋的。

但柱頭雕刻和 narthex 正門之雕刻則是原有的。柱頭描述一系列的主題,從

舊約事件到聖者一生和寓言,表達教會的教義。Tympanum(1120-32|)(從

narthex 到 nave 的門上端)描述在 Pentecost 聖靈(the Holy Spirit)之下降。

在 Pentecost(聖靈下降節)基督遣使徒到大地的角落去傳教、教育與療疾。

在此,雕刻在中央景象之邊界加上黃道十二宮的圖像;另外,還描述世界各民族,

主要是要表達 Christ 隨時隨地存在於全人類之前。

在 the Cluniac church of Saint-Lazare at Autun,有一個更嚴峻的

tympanum,其主題是最後審判,充滿了可怕的魔鬼及靈魂,聚集到最後的召

喚,一個沈靜的 Christ 巨像佔據此 Panel 之中央,其右是天堂,其左是靈魂,

地獄之狀。

雕刻家 Gislebtertus 簽名在 Christ 腳下的岩框架上。

其教堂內部重複了許多 Cluny III 的形貌但尺度小些,nave 和 choir 的柱頭

描述一系列的聖經故事,包括基督誕生和 fanciful beasts 及 foliage(葉飾)。

Aquitaine and Provance

在此訊息相通有限,政治控制鬆弛的時代,仿羅馬建築自然會有很多變異性

發展,今日之法國一帶即有許多,它們都共同地受仿羅馬遺產的影響,但因自己

地域的材料文化及藝術興趣之不同而有相異之處。

Aquitaine

在 Loire 之南的法國的主要部份,包括 Aquitaine 區,它是一個獨立區,與

法國王和英國王有所連結。因為它地處繁盛文化區,它的建築最開放,最易受到

歐洲其他地方來的影響,尤其是從東基督教。

Aquitaine 有一系列大約七十所有 dome 的教堂,這在西方之中世紀教堂是

不尋常的。顯然它們是受到拜占庭的影響,由它們使用 pendentives 可見一斑。

The Church of Saint-Front at Périgueux,建于 AD1120 年之後,其規制

可與威尼斯的 St.Mark’s 相比,St.Mark’s 乃希臘十字平面,1089 年左右完

成。約 30 年後,the Saint-Front at Périgueux 加大,變成希臘十字平面,與

St.Mark’s 非常像。五個 domes 居於 pendentives 上,以覆蓋教堂之四股及

十字交叉。

在 Périgueux 沒有拜占庭 dome 的裡外之馬賽克裝飾。代之,其細部是基

59

於古典建築,包括緊密的古典式柱子,置於其 dome 的燈籠塔尖上。

Périgueux 的確相當特殊,其他在此有 dome 的教堂,如 Cathedral

Saint-Pierre at Angouléme (1105-1128),是一個沒有 aisle 的 basilica,在 nave

用 dome 取代了習常的 vaulting,每個 bay 的結構荷重集中到 pendentives 上,

然後傳到四個與牆相接的壁柱,如此容許一些區域可開窗,直接引進光線到 nave

來。每個 bay 是用 pointed arch,它的西立面充滿雕刻,描述基督之二度來臨。

然 而 , 並 非 在 Aquitaine 的 所 有 仿 羅 馬 教 堂 都 有 domes , 如

Saint-Savin-Sur-Gartempe (1060-1115)就是一個用 vaults 構造的佳例。大量

體的圓柱體 pier 支撐 nave 的連續桶拱,由 aisles 的 groin vaults 握持。如同

在 Angouléme,放射狀的 chapels 沒有 ambulatory 形成東端。交叉處的塔,

強調垂直向度。在內部,直通的 nave 的 vault,narthex,和 crypt(地下室),

都飾以馬賽克,(叫做 the Bible of St.Savin),是現存仿羅馬壁畫的佳例。

Provance

在 Provance 區域,環著地中海,靠近義大利一帶,維持著對羅馬古典建築

的忠實。Provance 是一個主要羅馬的殖民地,在 Nîmes 及其他城市,保留尚佳

的羅馬建築於今猶存。無疑,在此仿羅馬建築在組織上,比例上和細部處理上,

都表露出羅馬的影響。

The Saint-Gilles-du-Gard (a clunaic priory church),其西立面有三個拱,

乃基於羅馬凱旋門的模式而為,比例正確的 Corinthian 柱子,有些甚至是羅馬

建築的 Corinthian 柱子移來使用者。

原有教堂所存無幾,它是一個朝聖的重要中心。

在前,Cathedral of Saint-Trophîme at Arles 也反應了羅馬古典構造。

Cistercian Monasteries

在十一世紀成立了一些新的僧侶團體,其中在建築而言較具特色者是 the

Order of Cîteaux,俗名西妥 the Cistercians。像 the Clunaics,the Cistercians

源自 Burgundy,但在藝術和宗教發展上,它在許多方面是與 the Clunaics 相反

的。

西妥教團成立于 1098 年,乃來自 Molesme 的 22 個僧侶所創,他們希望

更嚴峻的聖本篤會規,而其名稱來自他們的第一所僧院 Cîteaux,位於一個森林

的沼澤地,是 the Viscount (子爵)of Beaune 所捐。

成立之初頗為困難,但在 1112 年 Bernard 加入此修會,他的宗教熱誠和組

織能力把 the Cistercians 塑造成一個統一,禁慾苦行及高度有規律的群體。1115

60

年 Bernard 在 Clairvaux 建第三個 daughter house,他在那裡成為所有

Cistercian 的 houses 的領導精神力量,直到他 1153 年死亡止。(house 為女子

修道院)

在影響上,the Cistercians 與 the Clunaics 相抗衡,雖然 house 的數目僅

及于後者的半數。

The Cistercian Order 要求其所屬僧院的順從,而此一致性之要求也擴充到

建築形制。

與其僧侶嚴峻的生活規劃相一致,Cistercian 的僧院以最簡單的構造方式,

持久的石工建築為之。與 the Clunaics 尖銳對比,the Cistercians 不容許豪華

的建築形貌,如塔樓、彩繪玻璃窗、或有鋪面的地面,不使用貴的材料,不施以

雕刻裝飾。Cistercian 的僧院基於方形的模矩,而且免除了許多 Clunaic 設計中

的優雅線腳做法。

所有西妥 houses 位於有可靠水源且離開現存之聚落至少 20 哩之外。在早

年,僧侶自給自足,供應他們自己的素食三餐,蔬菜採自僧院附近的園圃。但與

其他中世紀之僧院運動一樣,成功損壞了西妥教團。他們變得富有,放鬆了原有

的嚴峻誡律,而當宗教機構受到攻擊,西妥僧院尤其受到掠奪。然而他們原有的

理想並未受到動搖,他們是一個強而有力的宗教和建築的存在體,對於學術,先

進的農業技術和優良的建築技術的傳統,貢獻頗多。

The Abbey of Fontenay 是保存最好的西妥僧院,建于 1139 到 1147,它

是 Bernard 在 Clairvaux 的建築理想的顯示。此僧院很仔細地依循 St.Gall 的平

面配置,有個模矩單元,是 church aisle 的 square bay。兩個單元構成 nave

的寬度,交叉的區域則是這個方形單元的四倍。每個單元大小也是 transept 東

端四個 chapels 的每個的大小,這個模矩也成為迴廊步道的標準單元,而它也在

chapter house,在 workroom,和 forge building (鐵匠店)重複。

內部亦一樣的簡樸,地面是土造,只有 choir 的抬高部份才鋪以石頭。構造

的平白和和諧的比例使之看起來還不呆板。

西妥教徒工于建造,他們的標準化設計在傳布優良的建造技術和 Bernard

喜歡的先進式仿羅馬風格于大部分之歐洲,多所貢獻。

Bernard 死後,很多 Cistercian houses 建造比較講究的僧院,特別地,choir

增大了,如見於 Cîteaux (1190-1215)的平面,而原來是方形平面的 chapels 也

改為放射狀配置。這種設計方式在後來的許多 daughter houses 都可見。

儘管在 Cistercian 的作品有些微區域性變異,但他們都共同保有西妥建築直

截了當不加裝飾的特質,它是中世紀的一個 International Style。

61

Stave Churches and Norman Architecture (stave:木板,梯級)

直到十一世紀中葉止,Scandinavia 海盜 (Vikings)的地盤,一直是在基督

教世界的化外之域。

從 AD.793 起,挪威的海盜幾乎每年都襲擊 France, England, Ireland,

Germany, 和 Spain。

Viking 的船隻上溯河流,攻擊沿著這些河流的簇群式中世紀之聚落,放火,

擄掠,屠殺,增加了其時的不安定。

Stave Churches

十世紀時,這類襲擊漸止,部份是由於強大的丹麥,瑞典和挪威之王國的建

立,部份也由於這些異教徒皈依基督教。

在挪威這種皈依基本上是透過 Anglo-Saxon 的傳教士,他們從英國跟隨入

侵者回北歐,帶著 Anglo-Saxon 教堂建築的知識,所以仿自早期基督教建築的

Britain 的 parish churches 成為早期挪威小教堂的模式,這些簡單的平面與挪威

本土的建築傳統結合,創發了一個特殊的建築,所謂的 stave church。

在 Urnes 的教堂是現存最早的 stave church,時約 1130-1150。它的 stave

是垂直的 poles 木杆(其大小與一般的 poles 一樣),poles 形成了此建築物的基

本結構,它們站在四個交互的水平檻(sill)上,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底架 (chassis)。

底架由平石板墊高于檻板角落交叉處,以脫離地面,以防止冰凍或冰溶時以開挖

方式做的基礎會脹大。這些四角的石頭也保護木構造,免於受潮。外牆下部是垂

直木板組成,角隅由圓墩柱錨定,站立於底架之上。一個 cupola(圓頂篷)完成了

屋頂脊,儘管它與室內空間沒有關連。

主要的結構元素,the staves 由短的外板保持乾燥,此板時時依需要換新。

Stave churches 的外面木頭塗松脂以防朽,使外表幾乎呈黑色,室內非常

暗,因為原始設計沒有窗戶,通風採光完全仰賴高牆上的小圓洞。

Urnes 也有一個有雕刻的門,現在位於北牆。一帶一帶大膽下切的圖案,代

表四腳獸和蛇狀動物的交錯圖案。為何在此教堂門道上需要這種裝飾?真正原因

不得而知,但現代的學者相信,這些圖案代表從 pagan 的過去,歸入基督教信

仰。在挪威的神話裡,世界末日要來臨時,代表邪惡的蛇與龍作殊死戰,稱作

Ragnarok。這個爭鬥相當於基督教最後審判的主題。最後審判,如前所見,已

在歐洲其他部份作為教堂門道浮雕裝飾的主題。

在挪威,如同在其他地方,早期傳教士讓人改信基督,最便捷的方式是運用

當地之傳統信念,轉換為新教之教義。

62

許多 stave churches 約莫建於人口稀少的海灣的灣谷社群裡,在十九世

紀,322 棟如此之教堂可透過遺址或文獻加以認定,今日只有 32 棟留存。The

Church at Borgund 代表最成熟的 stave church。

Norman Architecture

Vikings 之建築對歐陸亦有影響,在 AD.911 年他們獲得在西法蘭西的土

地,以作為停止襲擊的交換條件。這些定居下來的 Vikings 俗稱 Normans 諾曼

人,其地叫 Normandy,而其領袖叫 Duke of Normandy。

一世紀之內,諾曼人已工於石造建築,而且像查理曼一樣,他們鼓勵建造僧

院。諾曼建築的大膽和力量仍可從僧院教堂 the Nôtre-Dame at Jumiéges

(1037-1066)略見端倪。此教堂很大,有一長 nave,單道 aisle 有 galleries,

transepts 緊密及一個 ambulatory,沒有放射狀 chapels 圍繞 apse。

雙塔下呈正方形,上部八角形,立於西入口之兩旁,成為類似 Carolingian

westwerks 的構成。

石工非常嚴謹,少有雕刻裝飾,只有些建築細部可能有油漆。Nave,

transepts,choir,交叉的塔的燈籠(lantern)是木屋頂,只 aisles 有交叉拱頂。

一代之後,開始蓋 the Abbey Church of Saint-Étienne at Caen,也稱作

the Abbey-aux-Hommes (1068-1120),乃 William,即 Duke of Normandy

所建,為的是要救贖他的同血緣的婚姻。如同在 Jumiéges,原來的教堂有一長

nave,有一對西塔。Aisles 夾著木屋頂的 nave,並以其交叉拱頂,支撐上面的

galleries。在 1115 年,木屋頂被除去,而 nave 的牆的上面階段,重建以銜接

橫跨 nave 的六分拱頂(sexpartite vaulting)。這些 vaults 每個單元佔兩個 bays,

交互由兩種牆 ribs,一種是單一 rib,一種是多 ribs 呈束狀,繼續拱的 ribs 傳遞

到地面。

Duke William 為人記憶的不光是捐建 Saint-Étienne 而已,在 1066 年,他

帶領一支諾曼人的軍隊,橫跨英吉利海峽,在 Hastings 之戰,打敗 Anglo-Saxon

之聯合武力,把 Norman 之統轄延伸到英格蘭,從此後他就被稱為 William the

Conqueror,而他的軍事勝利對英國之歷史與建築都有持續之影響。

與 Norman 建築相較,不列顛的 Anglo-Saxon 建築物既小又粗糙。William

重新組織英國教會,並開始教堂建築之建造。他鼓勵僧院,建大教堂於

Canterbury, Durham, Lincoln, Winchester, Gloucester, Norwich, Ely, 和其他

許多 sites。

Durham Cathedral (1093-1130)在規劃之初即要用拱。在 Norman 傳統

中,此教堂是壯碩的。兩個西立面的塔和中央方形塔,宣告它存在於

63

River Wear 的山頂上。它的平面簡單,量體很大。Nave 和 choir 由雙 bays 組

成,以半圓有肋的拱組成,而拱則由圓柱體柱子和束狀 piers 支撐。

在 aisles 上的 galleries 幫忙平衡 nave vault 的衝力,但 galleries 也沒有

很高,只到 nave vault 的底下起點,所以仍可容許高窗以採光到 nave 來。

構造的量感由於少裝飾而益形增強。非常震撼人的回紋裝飾(chevrons),菱

形花樣(diaper)和凹槽的幾何式設計都刻在圓柱體柱子上,像極了 Viking 的交錯

手法的抽象,而在 galilee chapel (門廊禮拜堂)的拱的凹凸線腳,有犬齒的樣式。

內部的肋拱撐開 nave, choir, 和 transepts。在 aisle 屋頂下的四分拱,拉

緊(brace)或支撐天花的拱,扮演飛扶壁的角色,雖然它們並沒有露在室外。而

尖拱在 aisle 的牆的交叉拱廊也顯示著。一種構造的輕快化,比例的精鍊,和一

些試驗,以決定這些元素的最有效組合,乃產生一新的建築風格。

在 Durham,哥德式建築的結構元素 – 肋拱,扶壁,和尖拱 – 都已見其雛

形。在 Durham Cathedral 完成後的十五年內,哥德式就在 St.Denis 萌芽。

64

西歐歷史建築

哥德

The pointed arch 尖拱

The rib vault 肋拱頂

The flying buttress 飛扶壁

墩柱(pier)(或可稱束柱)

早期哥德

Ile-de-France

Abbot Suger

St.Denis

Clairvaux 的 Bernard

旁柱的雕像 ( jamb statues)

The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Laon

The Cathedral of Nôrte-Dame in Paris

Ile de la Cité

Lancet windows (尖頂窗)

盛期哥德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Chartres

Triforium

clerestory

sexpartite, quatripartite

Mary 戴過的 tunic (長達膝蓋的短袖衣)

ambulatory(環形殿)

the royal portals

The Cathedral of St.Étienne at Bourges

Reims

the Annunciation (使徒 Gabriel 告訴 Mary 將生耶穌,通告)

the Visitation (聖母 Mary 訪問洗禮者約翰的母親 Elizabeth,7 月 2 日)

65

Amiens

Beauvais

Sainte-Chapelle

Master Builders and Medieval Construction

master builder

journeyman (職工)

the Notebook of Villard de Honnecourt

英國的哥德建築

第一期是 Norman,1066-1190

第二期是 Early English, 1175-1265

第三期是 Decorated period, 1250-1370

tiercerons 和 liernes,

窗戶的 tracery 做成 trefoil 或 quatrefoil 之尖頭形

第四期是 Perpendicular, 1330-1540,

window 的 tracery 做成簡單直角形(所以叫垂直式),而拱頂成扇形。

Canterbury Cathedral

William of Sens

William the Englishman

Salisbury Cathedral

Lincoln

retrochoir (意指”choir 之後面”,又名為 angel (choir))

crazy vault,是個不對稱的試驗

Purbeck marble (Dorset 郡的半島產 marble)

tracery: the curvilinear openwork shapes of stone or wood creating a

pattern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a Gothic window, or an opening of similar

character, in the form of mullions which are usually so treated as to be

ornamental.

Wells Cathedral

剪刀形的拱

66

Ely Cathedral

hammer-beams (木槌樑)

Westminster Abbey and King’s College Chapel

fan vaults

Secular Architecture and Civic Design (世俗建築和公共設計)

castle 或 châteaux

keep(Keep 為在中世紀 castle 裏的中央的塔狀閉圍空間)

Carcassonne

Siena 的 Campo, The Palazzo Pubblico 或 townhall

Florence 的 Palazzo Vecchio

The Palace of Doge

The Ca’ d’Oro

67

哥德可能是建築史中唯一是創造出來的風格,儘管它的組件在仿羅馬時期已

在不同地方發展,而把這些組件兜在一起成為一個新風格卻是一個合成的過程,

第一次發生在巴黎郊外的 St.Denis 的僧院教堂。

哥德的核心是一個結構技術,使能蓋得高而且能開大窗面。不像仿羅馬建築

需要牆的連續量體來支撐荷重,哥德建築是一種骨架式的系統,在幾個特殊的點

將屋頂荷重傳至地面。

哥德建築有三個結構元素:尖拱、肋拱頂和飛扶壁。

1.The pointed arch 尖拱:它比仿羅馬的半圓拱在結構上更為有效。尖拱之

拱形近於垂曲線,垂曲線代表作用在拱上的壓力走的線。因此尖拱會有較少

的向外的力量。

2.The rib vault 肋拱頂:在今天的結構工程師看來,這是一種薄殼構造而且

有多重折面。中世紀工匠發現使用拱頂加上邊帶可以減少交叉拱頂一半的重

量。如此不僅構造時節省材料而且因為輕可以蓋高。

3.The flying buttress 飛扶壁:那是從仿羅馬構造中與牆整合的扶壁發展出

來。由於哥德的骨架構造的荷重集中在墩柱(pier)(或可稱束柱)上,這些

點就需要加強。哥德建造者很快就發展外部的扶壁與牆垂直,而以纖細的拱

連結到重要的點上,看起來像是從骨架框架「飛」出來。

哥德尖拱的可塑性容許要作拱頂的面積可以不一樣而維持一樣的天花高

度,拱肋容許從地板到頭上的拱頂有個線性連續而且減輕拱頂重量,容許室內空

間高伸。飛扶壁穩固 vault 的作用力而從室內卻看不見。在 pier 之間的牆可以開

大窗,以提供教堂主要空間所需之自然光。就是在為了形而上而實際上的理由而

追求光的摸索下,才會刺激哥德的技術上的發明。

早期哥德

哥德風格源於法國北部的巴黎周圍叫 Ile-de-France 的區域,這個區域沒什

麼仿羅馬建築,很少;這或許使它比其他地方較有發展空間。這個地區是 Abbot

Suger 的本家,他是最有精力,知識最廣博,也是最有創造力的一個哥德藝術家

的贊助者。Suger 來自卑微的家世,三歲的時候,雙親將他捐給 St.Denis 僧院,

他就在僧院受教育,準備當僧侶。這個學校的同伴中包括未來的法王 Louis VI。

Suger 的外交和行政長才很快就被注意到,因而在教會中的階級升級得很快。在

1122 年他就成為 St.Denis 的 Abbot,那時他年僅 36 歲。

St.Denis 是法國的皇家僧院,它是 Denis 第一個巴黎主教的墓葬地。Denis

68

在第三世紀時被羅馬人殺死而殉教,後來就變成 France 的 patron saint。許多

法王死後都埋在這個僧院,它位於巴黎之北的 6 miles 處。皇家的旗幟

(Oriflamme)在打戰期間會存放於此。因此當 Suger 成為 Abbot 時,此僧院已

過份擁擠,而且有些朽壞。現存建物 775 年落成奉獻,是個 Carolingian

basilica,在 832 年,東端的 chapel 有所擴大。

Suger 想要重建教堂來更大地榮耀上帝和法國。但他首先必須整飭經濟,而

且改革僧侶的宗教活動,他也要應付來自 Clairvaux 的 Bernard 的批評。

當他朝這些目標努力,Suger 開始發展他所認為的教堂的形象,他研習聖經

上對於 Temple of Solomon 的描述,因為 Temple of Solomon 是上帝親授的;

他閱讀 St.Denis 的著作,在那些著作大大地討論到光的神秘而形上的本質,尤

其是色光,他也詢問來自君士坦丁堡的旅人,有關 Hagia Sophia 的形制,因為

此教堂被廣泛的認為是基督教世界中最壯麗者,而 Suger 決定要超越它。(現在

的學術研究所得顯示 Suger 所讀的不是 St.Denis 所寫的,而是別人。)

至遲 1137,Suger 已經準備好要蓋,為了加大此教堂,他蓋一個新的立面

和 narthex 於現存結構的前面,設計者可能是一個 Norman 建築師但他很有能

力把 Suger 的想法實現,這個構築在 1140 年完成奉獻,它融合了 Norman 教

堂三分兩塔西立面作法以及在南法發展的有雕刻的正門入口。

三道門道有雕刻的 tympana 和旁柱的雕像 ( jamb statues),但是窗戶的輪

廓包括一個圓形的玫瑰窗,卻超過 Normandy 的組成中的線性立面。在裡面,

在 narthex 的肋拱頂從 piers 冒出,挖掘線形連續的潛力。

東端的加大也很熱衷地展開,不出四年 (1144) 新的 choir (聖歌壇)落成奉

獻,其奉獻儀式堂堂,有很多皇族和宗教聞人參加。Suger 對於色光的執著在

choir 清楚地表明。七個淺的呈放射狀的 chapels,朝向雙道的 ambulatories,

每個 chapel 有兩面大的彩繪玻璃窗。

這個平面複雜的不規則 bays 都用肋拱頂覆蓋,而昇至同一冠頂高度,而纖

細的扶壁介於 chapels 之間以加強上面的牆。

整個組合是個輕飄明亮豐富的室內,如一顆珠寶閃爍光亮,正確地塑造出

Suger 所要的效果:「一串 chapels 成環狀,它們照耀著最神聖窗戶的光,美妙

而不受阻礙,瀰漫著室內之美。」

其次的構造是連接 choir 和 narthex 的 nave,但 Suger 沒有在生前看到它

的完成。在 1147 年 Louis VII 出發赴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由 Suger 攝政,沒空

也沒錢建造,而法王 Louis VII 從東征回來(1151 年)後不久,Suger 就死了。

現在的 nave 是一世紀後才完成的,其時 Suger 的 choir 的上部抬高到與

69

nave 的 vaults 的高度齊。

Suger 的西立面幾百年來已被大大改變,一個塔和原來的雕刻均已不在,所

以它的現存形貌不過是原形貌的影子。

Suger 在 St.Denis 的新的 choir 所創造的美妙的光和空間品質都留給來訪

的教會當局和平民深刻印象。

在此 choir 完成奉獻的十年內,在 Ile-de-France 這個區域有數個基地上開

始蓋哥德教堂,大部分是為成長中的城市蓋教堂。不像仿羅馬教堂蓋在鄉野,哥

德教堂與都市地點結合,並與法王的政治影響之擴充結合。

在皇室影響較弱而對光的象徵本質的神學興趣不強的地區,比如南法國,則

成熟的仿羅馬仍然繼續被沿用,在 Gothic 引介以後仍然持續一個世紀,在這些

區域很少有哥德式教堂的建造。

在北法的兩座哥德教堂特別有意思,the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Laon 和 the Cathedral of Nôrte-Dame in Paris。

The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Laon

The Cathedral of Nôrte-Dame at Laon 約於 1165 年起建以取代原有之結

構,因為它太小不敷此繁榮城市以及逐漸成長的教堂學校之所需。Choir 和

transept 在二十年內完成,而 Nave 和西立面和交叉塔(crossing tower)在 1205

年完成。

原來之半圓的哥德的 choir 在十三世紀取代以現在的方形的東端,提供更多

供 services 的空間。飛扶壁是在十三世紀加上去的以「現代化」教堂之外貌,

儘管在結構上已經有 aisles 上的 galleries 以穩固住 vault,飛扶壁是多餘的。

在 Laon 可以看出建築師和建造者如何小心翼翼地實驗新的哥德技術。Laon

仍保有仿羅馬教堂的一些元素,尤其是它 1205 年前的 choir。長的 nave,有燈

籠的交叉塔,galleries,半圓的 choir,和交互的聚集式墩柱 (piers),和在 nave

的圓柱體柱子,都可在 Norman 的教堂發現,如在 Jumiéges,而其六分拱頂和

加大的高窗之窗戶才看到哥德的標記。

在外表上,西立面的三向度的雕刻品質很顯著是新創發的。因為即使在

Clunic 教堂都沒有這麼大膽過。西塔開始是方形平面,而在上部就轉形成八角

形。八隻石雕牛立於塔上往下望,以紀念這溫馴的動物將建此教堂用的石材運到

這山脊上的建地。Villard de Honnecourt 畫 Laon 的塔,並註曰:「我曾在許多

地方旅遊,而從沒看過有像在 Laon 這種塔的。」儘管它隨後有所修飾,Laon

是早期哥德最純的一個例子。

70

The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in Paris

在 1163 年巴黎主教開始了新的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的構築,在 Ile

de la Cité 清出一個基地,並且為此教堂奠立基礎。從 choir 起造(1163-1182),

1178-1200 進到 nave。飛扶壁在蓋 nave 時(1180)第一次出現,雖然這在 Paris

的大教堂保留 galleries 在 aisles 上的做法如在 Laon 者。西立面在 1200 和 1250

年間完成。

Nôtre-Dame 是一座高的教堂,108 feet 從地面到拱頂冠,從原來的小高

窗引進 nave 的直接光源不夠,為了爭取更多的光線,環著教堂的高窗均在 1225

年加大,飛扶壁加到 choir 以穩固此大半圓,而原來在 nave 的扶壁也重建。

Transepts 是後來加上去的,北 transept 建於 1246-1257 (Jean du Chelles

設計);南 transept 建於 1258-61(Jean du Chelles 和 Pierre de Montreuil 設

計)。

在十三世紀,環繞 choir 和 nave 的所有扶壁間加上 chapels,又讓整座教

堂變暗了。最後,Viollet-le-Duc 整建此教堂,重建所有的飛扶壁,並且修復外

表的雕刻。

由於這些修整,Paris 的 Nôtre-Dame 的早期哥德的特質沒有在 Laon 保存

得良好,然而此教堂是這時期的重要紀念性建築。它的原始平面是很有創意的並

且尺度大。它是一座長的教堂,完全由一雙 ambulatories 所圍繞。它是第一座

高度超過 Cluny III 的哥德建築。

由於基地旁的現有建築限制基地,使得 choir 和 nave 些微歪擺。

西立面比例良好,但比 Laon 較堅實(solid)。三個門在大小形狀各不太相同,

上面蓋一個水平帶,曰王者的 gallery,代表舊約的 28 個王。

放射形的玫瑰窗形成圓光式的背景以烘托聖母和聖嬰與兩個天使的雕刻。而

陪襯在玫瑰窗兩旁的是 Lancet windows (尖頂窗)。

在雙塔的底下是第二道有拱廊的水平 gallery,減輕了上牆重量卻完成了下

部成正方形的立面。這個立面值得仔細考察,從遠處看似對稱,整體約是 2:3 之

比例,而當近看,每個個別元素都稍有不同,不規則。三個門的雕刻的內容,如

同仿羅馬者一樣,是要將基督教義推廣至沒受教育的人。

盛期哥德

The word nave is derived from the Latin for ‘ship’. Cathedral is a church

containing the bishop’s seat, or cathedra.

71

蓋聖母院時,飛扶壁的發展整合哥德三種結構元素,而仿羅馬的殘餘特徵在

其後的哥德建築逐漸去除,試驗開發期已經過去了,而隨之而來的成熟或盛期之

哥德可以看到越來越精練的藝術和結構特徵。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Chartres

第一座盛期哥德的經典之作是 Cathedral of Nôtre-Dame at Chartres,在

此因為飛扶壁一開始(1194-1230)就在設計中,所以 aisle 上的 galleries 就可以

略去,如此簡化了室內立面成為三段:nave 的拱廊,通道(the triforium passage)

和高窗。

(triforium passage: a shallow passage above the arches of the nave and

choir and below the clerestory; characteristically opened to the nave.)

在此過程,高窗面積增大了,而拱頂由六分(sexpartite 跨過兩個 bays)變成

四分(quatripartite 跨過一個 bay)。

Chartres 比 Paris 的 Cathedral 建造過程更為複雜。其地早就因 Virgin

Mary 而成為聖地,而此教堂的寶器除了其它遺跡最重要是 Mary 戴過的 tunic

(長達膝蓋的短袖衣)。Chartres 就成為一個朝聖的活動中心,而從 1020 到 1037

年,在此蓋了一座仿羅馬的 basilica 附有三個深的放射狀 chapels,以取代原有

被火燒燬的教堂。至遲十二世紀,此教堂大大地擴充,但 1134 年的火又損壞了

Westwerk。

同年開始蓋新的西立面和 narthex,與 Abbot Suger 擴張 St.Denis 的方式

頗為相近。雕刻匠從 St.Denis 的工作坊於 1145-1150 年來到 Chartres 雕刻新

西立面三個入口的浮雕,而其上的三個 lancet windows 則填上彩繪玻璃,其主

題也沿用 Suger 教堂的主題。

在 1194 年 6 月 10 日晚大火又一次襲擊教堂和城,燬壞了這木屋頂的

basilica 和 80 percent 的城,儘管此火沒給新的西立面多少損壞,Chartres 的

人們卻深信此火是來自至聖的不悅。有感於這種無助的悲感,刻正在訪問的比薩

主教乃召集城民來個大會,把神聖的 tunic 從地下室的灰燼中取出,發現 tunic

絲毫無損,全城的情緒乃由悲哀轉為喜悅,城民現在相信火是 Mary 想要一座更

大的教堂的訊息。所以捐錢的活動極為迅速,而構造乃隨而開始。

Chartres 哥德大教堂蓋於 1194-1220 共 26 年間,南北 transepts 的有雕

刻的 porches 完成於 1224-1250,而西立面的北塔完成於 1513,給予此大教

堂一個平衡的對稱。

在重建此教堂時,工頭重用了基礎和地下室,並把殘存的西立面部份融入新

72

的西立面。在外表上仍可看到新舊西立面的接縫線,位於中央玫瑰窗的下面。

仿羅馬的 apses 之間插入四個淺的 chapels 以轉形成一個哥德的 choir,所

以在上面這階段有七個淺的 chapels 並帶有一個雙道的 ambulatory(環形殿)。

建造者還在此原有的仿羅馬的 basilica 平面上加上一個 transept,而在工程

開始進行後,又決定在每股 transept 之端加三個雕刻的入口,所以共給 Chartres

九個入口。

在所有哥德教堂中,單單 Chartres 本身就保有 2/3 它原有的彩繪玻璃,現

在都很小心的修護。此城的貿易行會和有錢人家庭捐 aisle 和高窗窗戶,而皇族

出錢用於北 transept 的雕刻,玫瑰窗和 lancet windows。而 Brittany 的伯爵和

他的家族捐南 transept 部份。

西立面的十二世紀的 lancets 原來是作 narthex 上之 chapel 的採光之用,

現在則照明 nave,而視覺水平之轉變,使它的細部難以看清,Suger 的「瀰漫

室內之美」的想法在 Chartres 表露無遺。

西立面之門道叫 the royal portals 因為它的側柱雕像是舊約裡的王和后,

因而得名。此門道很可為 St.Denis 的 1150 的原來面貌提供一個影子。Suger

的立面的影響可見於旁門柱的形象,而其 tympana 的主題反應了 Chartres 學派

的教義(著名的中世紀大學與此教堂結合。)

一個世紀後在北和南 transept 的 portal 的雕刻顯示哥德雕刻越來越趨於

寫實,其主題與 the royal portals 諸多重複,而其雕刻處理卻遠為生動。

The Cathedral of St. Étienne at Bourges

The Cathedral of St. Étienne at Bourges(1195-1250)設計取向與在

Chartres 者大不相同,平面上,與沒有 transept 的 Paris 的 Nôtre-Dame 的

原始平面相仿,兩道 aisles 于 nave 的每一邊,而且連續到 choir,沒有間斷。

在東端的五個放射狀小教堂似乎是後來才想要做的。而對室內之一瞥卻了然

可辨 Bourges 不是 Paris Nôtre-Dame 的翻版,而是盛期哥德之建築語彙的運

用。

雙道 aisles 增加高度以扶住 nave 和 choir 的高的拱頂,令人回想起 Cluny

III 的三角形橫斷面,只是在此加了飛扶壁。

在 Bourges,六分的 choir 和 nave 之拱頂交互地從方形平面模矩的主要和

次要的 pier 長出來;空間效果寬廣而有擴張性,但是 aisle 的拱頂和屋頂卻使得

高窗之面積無法開的像在 Chartres 者那麼大。在西立面,內部的五分反映在五

個門道之上。

73

二十世紀的結構工程師在盛讚 Bourges 的結構邏輯之餘,納悶為什麼

Chartres 的不太穩定的結構模式會使用到最高的一座哥德教堂之上。其答案大

概是在於其單一 aisle 之設計取得高聳輕飄的效果;中世紀喜歡高的明亮空間因

而放棄了最合理性的結構設計,因為哥德主要不在表現建造技術,而是宗教與文

化理念的建築表達。

以 Bourges 模式建的教堂大部份位於西班牙北部,那裡有明亮的天空,不

需大採光面。而在法國,Chartres 的模式則被沿用在 Reims, Amiens 和

Beauvais 等一系列的大教堂。

在戲劇化垂直性和光的感覺的意圖下,Chartres 的 nave 頂高 113feet,寬

53 feet;在 Reims,nave 高 122 feet,寬 45 feet;在 Amiens,nave 139 feet

高,45 feet 寬;在 Beauvais 是最為大膽的嘗試,choir 高 158 feet,但垮下

來了,雖然用加強形式重建,Beauvais 從未完成,而只有 choir 和 transept 立

於今日來指示意圖中這座哥德建築的壯麗。

Reims

Reims 大教堂始建于 1211 年,前身於一年前毀於大火;至 1241 年,choir

完成,它的 nave 和 transept 約完成於 1290 年。

平面而言,五個 apse 式的 chapels 比在 Chartres 者為深,從一單道

ambulatory 射出。此設計乃依 Chartres 之模式,但創造了更大更高的感覺,

這是由於調整 nave 的比例,以及放大高窗面到填滿整個 piers 間的牆面而獲致。

Reims 大教堂的特別光榮處是它的西立面的雕刻乃在法國大革命損壞後修

復者,門道邊柱之雕像,the Annunciation (使徒 Gabriel 告訴 Mary 將生耶穌,

通告) 和 the Visitation (聖母 Mary 訪問洗禮者約翰的母親 Elizabeth,7 月 2

日),其雕刻更注重人體的細微,而 angle 的脖子加長了,以修正視覺,因為透

視上去脖子會變短。

Amiens

Amiens 大教堂繼續盛期哥德建築的發展,乃完成的法國哥德教堂中最高

者,1220 年始建,大體上在 1269 年完成,雖然其後有所修整,其尺度變得很

巨大。

門樓使朝拜的人變矮而邊柱雕像站到訪者的頭上。雕刻的細部在大的

tympana 上不容易理解,而玫瑰窗在巨大的立面中顯得小。在室內,aisle 的拱

頂高至 60 呎,而對於垂直的強調已將每一個可能的結構構件變細,在大部分高

74

窗的透明清玻璃則產生置身於一個巨大脆弱的一個籠子的感覺。

Beauvais

在 Beauvais,由於結構垮掉了以及蓋大尺度建物的熱勁漸退了,結果是一

座未完成的大教堂。

Choir 之工程始於 1225 年,但它的高的拱頂垮於 1284 年,可能源於支撐

不足。1284 年到 1322 年間重建並加六支新的 pier 以加強,並且因而以六分拱

頂取代原有四分拱頂的設計,並且破壞了些許 choir 立面的開放感。

其 transept 的建造始於 1500 年,而 1550 年完成。

交叉口的塔,木石構造,497 feet 高,加於 1558 到 1569 年,但因不穩,

於 1573 年除去。

Nave 是九世紀的一個 Carolingian basilica 的殘餘,如照原定計畫,這個

nave 是要以一個哥德的 nave 取代,因為沒做,所以今天 Beauvais 大教堂是中

世紀建築的 alpha (最初) 和 omega (最後) 集於一身,反應了五個世紀以來的

藝術和構造的成就。

現代的結構分析認為 Beauvais 的不穩定可能原由於 intermediate

buttress pier 的誤植,如 buttress 過分細,如 crossing tower 比 nave 早蓋,

etc。不過並非技術的困難,而是財政的困難使得 Beauvais 的工程在最後宣告終

止,此教會不再有經濟來源從事大工程。而,儘管此後仍有所建造或重塑之工程,

這個十一到十三世紀的工程尺度之大,從來就沒有被超越過。

Sainte-Chapelle

就是在盛期哥德,不是所有的教堂 (church) 之尺度都如大教堂 (cathedral)

者,在巴黎法王 Louis IX 於 1243-1248 年建一小的宮廷 chapel 以容納他從君

士坦丁所獲的遺物,包括刺冠 (The Crown of Thorns) 和真的十字架 (The

True Cross) 。此教堂叫做 Sainte-Chapelle 有兩層,下層給家僕使用,上層有

lancet window 的彩繪玻璃,給皇家之用。這個上 chapel 是一個鑲珠寶的放遺

骨的空間,其實牆面減小到只有瘦細的墩柱,其餘都是玻璃窗,描述了整個新舊

約的故事。此種石工牆的非物質化,以及色光的神妙的本質,是 Abbot Suger

所追求者,而 Sainte-Chapelle 所提供之證言,無出其右者。

Master Builders and Medieval Construction

由於與中世紀建築活動的關係文獻相當缺乏,我們無法對中世紀的建築實務

75

或構造程序有明確了解。然而,歷史家經由現有資料之分析 --- 一些速寫本、

單獨的圖、工作記錄、僧院年表以及建物本身的證據 --- 貫串起來,而對中世

紀之建造有個瞭解。

在中世紀建築物的設計人通常叫做 master builder,architect 這個名稱在

很遲之後才被使用。

Master builder 所受之訓練包括識字及數學,這是在地區僧院學校所受

的,然後在大約 13 歲的時候,在某一建築行業 (木工或泥工) 當學徒,在一位

master craftsman 指導下學習,如此過了 3 到 7 年,學徒就取得 journeyman

(職工)的資格,按日計酬。如此數年,他在幾個建築工地工作,到處旅行,在獲

得實際經驗時畫 sketch,在晉升為 master 之前他必須呈現一個傑作 --- 一幢

真的建築或者是做得很好的模型 --- 呈現給他的行會的師傅 masters,這些師

傅衡量他適不適合當一個 master,合格的話就可以指導 journeyman 並且可以

授徒,只有最有能力最有經驗的 master craftsman 才會受委託主持整個案子,

而獲得 master builder 的 title。

有一本中世紀的匠師的速寫本留存下來,此匠師於 1230-1250 年間頗為活

躍於建築活動。這本速寫本叫做 the Notebook of Villard de Honnecourt,它

包括了許多觀察記錄及圖畫:幾何問題及其解答;木屋頂桁架;雕刻或裝飾;自

然之速寫;教堂平面:Laon、Chartres、和 Reims 大教堂的速寫;器械及裝備;

以及如何去馴服一隻獅子的祕訣等。但除了這本以外,對 Villard 其人及其作品

都無所知。他自云曾旅遊於低地國和匈牙利之間,而史家認為他曾受雇於建造西

妥教堂的案子,但今無一存。從這書開始幾頁的題辭,知道 Villard 要他的 notes

為他人所用;他確認幾何是圖畫的基礎,並宣稱他對泥工和木匠有所告誡,並且

要求讀者記住他,為他的靈魂祈禱。

幾何知識確實是中世紀建築的理論核心,順著羅馬建築的實務,匠師以模矩

建立建築的基本次元,並且使用圓規和直尺去求他的量度。(中世紀使用複雜的

羅馬數字,但只沿用簡單的代數計算)。匠師的 ”祕密” 無非是平面幾何,以

及使用三角形、方形、五邊形,和其他幾何圖形去求得比例線,大部分有無理數

之出現。

蓋大小教堂都需要錢付給匠人,匠師和他們的工作坊到處遷移,所以有時極

為可能從一個 project 到一個 project 去尋找相互之影響。(認為教堂是由僧侶或

志願者所蓋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教堂的整體大小與其主要的特徵由 master builder 和教會人員磋商決定,

然後石礦工、石工、木工、雕刻師、玻璃匠和屋頂匠才被找來施工。

76

一座大教堂可能至少三十年蓋完,至多數世紀,斷斷續續興建,這要看業主

財政足不足而定。

英國的哥德建築

哥德式雖源於法國,它傳佈到歐洲其他部份,尤其是德國和英國,成為北歐

最主要的建築風格,直到十五世紀止。(哥德這個字眼一直到十七世紀才被用來

命名這個風格,其意是 “ 減損的,有傷品格的”,因為它缺乏古典的比例。)

德國之哥德與法國模式非常近似,英國最初亦然,但很快就形成它自己的哥

德美學,並且在一世紀之內蓋出與法國大不相同的哥德教堂。因此,英國的哥德

式不應被視作只是法國哥德式經英吉利海峽轉口至英國者。

十九世紀的史學家在初次研究英國中世紀建築時,把它分類成四個重疊的時

期,這種分法在描述英國哥德之進展,仍頗有用。

第一期是 Norman,直接源於 Normandy 的仿羅馬,建於 1066-1190 之

間,它的特徵是半圓拱,交叉拱頂(groin vaults),和大量體構造。

第二期是 Early English, 1175-1265,大約是法國的盛期哥德,來自法國

的匠師從法國把 Gothic 帶進英國,並且顯然隨身帶來了法國的設計方法,結果

是,在表面上早期英國哥德看起來像法國者,但細看之,與時下之法國作品有相

異處,撐拱頂很直接,且通常是四分式,窗戶是 lancet-shaped。

第三期是 Decorated period,是更清楚的英國,建於 1250-1370,它是早

期英國哥德裝飾的再精煉的發展,撐拱頂又加額外的 ribs 叫 tiercerons 和

liernes 以豐富之,而窗戶的 tracery 做成 trefoil 或 quatrefoil 之尖頭形。

第四期是 Perpendicular,是最具英國特色的哥德,建於 1330-1540,其特

徵是 window 的 tracery 做成簡單直角形(所以叫垂直式),而拱頂成扇形。儘管

扇拱頂在視覺上極為壯麗,它卻不代表任何結構上的進展;事實上它更適用於小

教堂,高度和跨距都沒那麼大。

要用嚴格的年代前後來研究哥德大教堂並不妥當,幾乎每一座英國的大教堂

都含有這四個時期蓋的部份。所以在此討論者是以整體而論,不依年代分。

77

Canterbury Cathedral

在 Canterbury Cathedral 之建造是哥德首次進入英國之指標,在此 1070

年起建的 Norman church 於 1174 年大火毀壞。當時傑出的法國與英國的匠師

都被找來徵詢意見以蓋 choir,而 William of Sens 被選擇來主持其事。他說服

僧侶將殘餘的 choir 除去,因為其石頭已經毀壞到不可修復的地步了。但他保留

了 Norman 地下室和 aisle 的牆。

1175-1184 年 choir 重建,基於 William of Sens 的哥德設計,此時因從鷹

架摔下而嚴重受傷,於 1179 年回法國,由他的助手 William the Englishman 來

完成工作。

Canterbury 的 choir 是設計來容納英國最孚眾望的 shrine,屬於

Thomas à Becket,是 King Henry II 的顧問,也是 Canterbury 的紅衣主教,

他於 1170 年被 Henry 王的四位騎士殺死於教堂內。死後不久,從歐洲各地來

朝聖者很快群集於 Canterbury 來參與在 St.Thomas 之墓舉行的聖蹟儀式,而

僧侶需求更合適的空間來容納穩定的朝聖人潮以及他們的儀式。

與早期的朝聖教堂一般,其處理包括一道 aisle 和 ambulatory,連結了

Thomas 的殉教地和他在 Trinity Chapel 的聖所。

Canterbury 之平面有些微的散漫,主因是它重新使用 Norman 的 crypt。

此 Norman 的 basilica 有 transepts,其東牆各有兩個 chapels,而兩個 apsidal

的 chapels 與主軸成一角度,而非從主軸放射而出。過此,William the

Englishman 蓋了 Trinity Chapel 以及在軸上的單一 chapel,the Corona,做

為教堂東端的終點。

次要較小的 transept,蓋於 choir 的西邊﹔而寬大的 nave,在 Perpendicular

之早期,1377-1405,可能是 Thomas of Hoo 所設計。

此教堂的冠冕元素是 235 feet 高的交叉塔,建於 Perpendicular 的成熟期

(1491-1498),叫做 Bell Harry,是 John Wastell 所設計,塔的 fan vaults 是

劍橋國王學院之 chapel 的前身。

Salisbury Cathedral

Salisbury Cathedral 是少數英國中世紀教堂中以同一風格蓋成,它屬於早

期英國式哥德,它始建於 1220 (與 Ameins 同時),在全新的基地上,因為整個

城重新調整到有比較可靠的水源的位置。

Salisbury Cathedral 融合了僧院教堂平面的特徵 --- Cluny III 的雙

transepts 和 Cistercians 的方形東端 --- 於一個長的有稜角的建築,那無疑是

78

英國式的。

在內部,四分拱頂從三層的 nave 的立面伸出,但法國式哥德所強調的連續

的垂直線卻被一水平帶所取代。一帶在 triforium 下,一帶在高窗之下。就是拱

頂的 rib 也非自牆伸出,而自在高窗窗基上的牆 corbels 伸出。

外面也如內部有水平的強調,其飛扶壁沒有很強的垂直性格,而牆面有一道

一道的水平帶,並且延伸到西立面來。404 呎高的塔與塔尖提供水平強調外的垂

直強調,而它的重量使在交叉處的墩柱變形。

其方庭是早期 Decortated tracery 的佳例。

Lincoln

在 Lincoln 大教堂,一個更複雜的建築歷史獲致一個英國各期哥德的壯麗結

合。

原來的 Norman church 損於 1185 之地震,今日只存西立面的底下部份,

重建工作始於 1192,持續到 1280。構造從 choir 開始,然後是東 transept,

接著是西 transept、chapter house、nave、和西立面的上部,retrochoir (意

指”choir 之後面”,又名為 angel (choir))始於 1256,東端以大面玻璃結束,

完成於 1280 年。

Lincoln 大教堂有許多很有趣的特徵,在室內最明顯的是它的各種拱頂系

統,nave 有 tierceron rib vaults 與裝飾的 ridge vault 連結 choir 的 “crazy

vault”,是個不對稱的試驗,這在其他地方都沒再出現過。

在這個教堂的每個地方,尤其是 angel choir,有豐富細緻的 trim(裝飾):

Purbeck marble (Dorset 郡的半島產 marble) 的 shafts、stiff-leave 的柱頭以

及雕刻的天使 (因而得名)。

Angel choir 的高窗和東窗有 Decorated 時期的 tracery 做法。

(tracery: the curvilinear openwork shapes of stone or wood creating a

pattern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a Gothic window, or an opening of similar

character, in the form of mullions which are usually so treated as to be

ornamental.)

在西立面,一個寬的帷幕牆從 Norman 的部份延伸,增加正立面看起來的

寬度,並把塔的基部隱藏,那才界定教堂真的寬度。

最後,chapter house 是十面的,而且其 flying buttress 也特別大膽誇張,

與一般八面形的做法大不相同。

79

Wells Cathedral

Wells Cathedral 是英國哥德教堂最細緻者之一,也是蓋得最早幾座之一,

始於 1186 年,也許還早十年。今日所見最早的一部份是 transepts、nave 東邊

的幾個 bays 和北 porch,所有均在 1215 年已完成。Nave 和 west front 均始

於 1215 到 1240 年止。Choir 和八角的 lady chapel 和 chapter house,建於

1300-1350 年。在此時期,交叉塔擴大,增加荷重在 piers 上,為了強固,做

了剪刀形的拱插入 crossing 西、北、南邊,這是 1338 年的事。此舉斷掉了從

nave 到 choir 的連續性,卻防止了 tower 的崩垮。

Wells 是個尺度含蓄的教堂(nave 的拱頂只有 67 呎高),但它的雕刻非常細

緻,尤其是在西立面的帷幕牆者,此帷幕牆 147 呎寬,有壁龕,原先放有 340

個雕像,描述聖經故事和此教會的神化人物。現在只有一半存在,有些還肢體殘

缺。

八角形的 chapter house 與教堂主體由一階梯相通,它由一中央柱子支撐,

肋由之放射出到邊牆。

Ely Cathedral

Ely 大教堂說明了英國中世紀建築的另一面,大尺度的木構築。Norman 的

作品主控 nave,那是蓋上木屋頂;在西邊前端是後期 Norman 的案子,帶有

transepts,但卻一直沒有完成;以及在 nave 東邊的 transepts。

從 cloister 進入 nave 的 south aisle 是 Prior’s Doorway,它是在英國的

最精緻的 Norman 雕刻的 portals 之一,在此基督沒有髭鬚。Norman 的 choir

在 1230-1250 年擴大,向東加了六個 bays。

原有的 Norman crossing tower (1100 建)垮於 1322 年,重建蓋了一個特

別的構造,教會基金不足以蓋石造的塔,乃改成木造的 lantern,其木構亦增加

採光,且使交叉之部份成為可用之空間。此傑作的設計者是 William Hurley,國

王的御用木匠;他用八支巨大的橡木 --- 63 呎長,40 吋厚,32 吋寬 --- 作為

八柱塔的垂直構件,此八角塔徑 69 呎。它們站在繫於石工的 crossing piers 的

hammer-beams 上。八角塔本身與 nave 的主軸成 22 又 1/2 度。從底下看,

八角塔的拱頂是木造卻看起來像石造。

英國的木構造如 Ely 者是很精彩的,有一些現存的後期中世紀木槌樑

(hammer-beams) 屋頂可見一斑,最大的是 Westminster Hall in London

(1394-1420)。槌樑構造實際上是一系列短的出挑,始能獲得比木材極限更大的

span,這種槌樑屋頂的工藝反應出中世紀建造者的木工技巧。

80

Westminster Abbey and King’s College Chapel

兩座晚期哥得建築,其扇拱頂值得一提,一是在西敏寺的 the Chapel of

Henry VII (1503-1519),加到原有的教堂(Westminster Abbey)的東端。它的

扇狀拱頂飾以垂飾(pendants),在天花形成了一個細緻而繁複的類型,以補牆的

開口之空洞。

尺度較大的是劍橋國王學院的 chapel 的扇形拱頂,1446 年起建,是 Henry

VII 捐的,完成於 1515 年之前,又受 Henry VIII 的贊助,因為此 chapel 係建於

sermon(訓誡)成為教會禮拜儀式(services)的重要一部份的時期。它的平面簡單

且面積小以縮短回音時間使得 speech 可以聽得清楚。(中世紀的歌頌由長的回

音加強,但在相同的空間口說語言卻聽不清楚。)國王學院基本上是一個長方形

平面,在大窗面有垂直式的 tracery(花飾窗格),頭上有高雅的 fan vaults。在

choir 的 screen 及其上的管風琴,把空間分成兩段,一段給市民用,一段給學

生用。

國王學院 chapel 與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同時,所以 choir 的 screen 上的木

作有一些古典的細部。

Secular Architecture and Civic Design (世俗建築和公共設計)

對於仿羅馬建築和哥德建築的討論,注重在宗教建築上,主要是因為最好的

設計天分和最大的經濟資源都為教會所用。中世紀的建築物可供現代學者研究者

其年紀都在 400 到 1000 歲不等,只有最佳構造的建築才可能維持那麼長久。在

中世紀,教堂形成小心興建的建築群,所以它們佔了中世紀歷史建築的大部分。

然而,有一些現存的哥德時期的世俗構造,足以供我們對一般人民的居住環

境有個概念。鄉下的農莊住宅極為簡單,提供最少的遮蔽供吃飯和睡覺。這些鄉

土建築使用當地材料,主要是木頭和茅草和簡單的構造技術,很可能都是住者自

建。

在都市的房子較緊湊,常有幾樓以節省建地。結構仍然是木造,屋頂是茅草,

所以整個房子易燃,中世紀城市大火是常事,較大的城市最後就硬性規定要石工

構造,用瓦頂以減小大火蔓延。

然而在英國在歐陸有一些木造住屋留到今日,顯示它們是半木構造。這些屋

子有很重的木框架,外露,然後再填以非結構的編格,灰泥,磚。

不管是木造或石工造,城市住宅在地面層都用作店舖,樓上才是住家。廚房

81

在地面,與前面之店舖以小天井分隔,以免味道和火會去侵犯此房的主要部分。

居民從城市的井或河流取水,垃圾則丟棄到街上給豬吃。

而更特別的是貴族的防禦式住宅,這些住宅叫 castle 或 châteaux,是防禦

軍事攻擊。這種 castle 圍以城牆,牆上有城堞,並有塔及守衛森嚴的門,如此

提供了一個安全性高的閉圍空間,補充以護城河。

在外牆之內配以小的構造及石工的 keep,以作為第二線之防禦。(Keep 為

在中世紀 castle 裏的中央的塔狀閉圍空間)

倫敦塔顯示所有這些元素於歷史性基地之上。

中世紀的世界到處有類似的 castles(光在法國就有 2000 個之多),但大都

今已荒廢。

每一個中世紀城市必須有個厚實的牆以保護城民免於受攻擊,中世紀不可計

數的武裝鬥爭,都是以奪取城市為目標,因為都市的經濟和戰略地位都高。

還好中世紀戰爭少有大戰,而武器在火藥鐵球彈引用之前(ca. 1400)其武

器仍然很原始:撞槌(battering rams)、石弓、攻擊塔、弓、箭等等。

一座建造良好的城牆,加強以塔,提供防禦者一個平台還擊,射火箭、投巨

石、或熱油,加諸想攀上城牆的敵人。

由於十字軍東征獲得之經驗,使城的防禦工事的技藝大為進步。特別地,十

字軍在今日敘利亞的 Krak des Chevaliers 的雙套牆作法,可能影響到

Carcassonne 的雙牆,那是建於 1248,法王要加強現有之防禦而建。這作法是

要使 Carcassonne 攻不下,使這南疆在皇家的控制之下。

為了預防在這山頂上過份擁擠,法王下山谷發展一個新城,其格子狀配置與

不規則發展的中世紀城市,迥異其趣。

我們不知道這雙牆城之效力如何,因為它蓋好之後還沒真正被攻打過呢。

Carcassonne 的軍事重要性隨著中世紀結束而衰微。但因為保存主義者的

介入,使這在十九世紀要被拆的牆仍完好地站立於今日。

有一些幽雅的、非軍事的公共建築也在哥德時期興建,尤其是在義大利。當

城市從地方之地主或主教掌握中獨立出來,而且因經濟復甦而富裕,它們就從事

壯觀的構築作為政府功能之用,以表達自治的地位和公民的尊榮(civic pride)。

在 Siena 的 Campo 設計成碗狀的廣場來把注意焦點集中在 The Palazzo

Pubblico 或 townhall(1298 始)即市政廳之上,它都有醒目的鐘塔。

在 Florence,Palazzo Vecchio 也服務同樣的公民功能,其城堞作法,讓人

誤解其功能。

威尼斯人發展出具特色的哥德式變異類型,融合了北歐特徵和來自東方的異

82

國風,結果是輕快(airy)裝飾性強的建築,加上此城的運河的反映,益顯生動。

The Palace of Doge 是威尼斯哥德式最有名的例子,一個塊狀構造帶有一個戶

外中庭,在兩層拱廊之上是一個實牆,粉紅和白色的菱花紋樣,使視覺量體感減

輕而顯生動,使底下細小的拱廊看起來不會覺得撐不起來。

The Ca’ d’Oro 是威尼斯哥德運用到商人住宅的例子。

如以上所見,哥德主要是在北歐,在義大利從未得到任何重視。至遲到十五

世紀,基於古典的理念的文藝運動開始在北義大利的城市發展開來,其後數世

紀,這新風格叫文藝復興,很快就傳遍整個歐洲。在孤立的社區,則中世紀的建

築傳統仍然繼續到十九世紀而極少變化。它們是哥德的存活者(Gothic

Survival),而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哥德恢復(Gothic Revival)相結合。而在十九

世紀,中世紀的藝術和建築第二度繁盛。

附:關於夏特

寫啟示錄的人看見在寶座旁的四種動物(啟四:7),象徵四福音的內容與喻表,

見解因人而異。但一般來說都是以人代表馬可,那是四本福音書中最簡潔,最直

截了當,最富於人性的一本書;獅是象徵馬太,因為馬太特別以耶穌為彌賽亞,

為猶太族的獅子;牛是象徵路加,因為牛是服務及犧牲的動物,而路加所見的耶

穌,是人類偉大的公僕,為全人類而犧牲;鷹是代表約翰,因為鷹是所有動物中

唯一能夠直視太陽而不致目眩的。而約翰是所有新約作者中最能以洞徹的眼光看

透永恒的奧祕與永恒的真理,並看透上帝心思的一位門徒。許多人在約翰福音,

比之世界任何其他書籍更能接近上帝,也更接近耶穌基督。

DESCRIPTION :

West Facade, Left Portal - General View of Tympanum c. 1145. Cathedral of

Chartres, France . The tympanum of the left door shows the Ascension or the

Second Coming. Christ (crossed halo) stands on a cloud, supported by two angels.

Below are four angels (descending from the clouds?) Some of them have their

mouths open (singing?). On the lintel below are ten seated men holding books or

scrolls and looking upward (apostles?). On the archivolts are the Signs of the Zodiac

and the Labors of the Months.. A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83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

早期文藝復興

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

Florence Cathedral,Lorenzo Ghiberti, Donatello, Brunelleschi。

Leon Battista Alberti 的書 On Painting。

Masaccio 的壁畫,the trinity (1427-1428), 於 S.Maria Novella。

S.Maria del Fiore,始建於 1292,乃 Arnolfo di Cambio 所設計。

cupola。

Ospedale degli Innocenti (Foundling Hospital)

S.Lorenzo,S.Lorenzo 始於 1421 年。S.Spirito 教堂,始於 1445。

Leonardo da Vinci 的 Vitruvian Man。the Old Sacristy (1421-1428)。

pietra serena 石拱。

Pazzi Chapel (1430-1433),建於 S.Croce 僧院的主要 cloister 旁。

S.Maria degli Angeli (1434-1437)。

Michelozzo di Bartolomeo (1396-1472), the Palazzo Medici,始建於

1444。en suite,rusticated masonry,modillions (brackets),ashlar,piano

nobile。

Cosimo 的孫子 Lorenzo 又被稱為 Il Magnifico, Guiliano da Sangallo

(1445-1516) 在 1480-1485 受委託在 Poggio a Caiano 蓋一座 villa。

Leone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Padua,Bologna,Della Pittura (On Painting 1435)。 Plato, Aristotle,

Plutarch, Pliny the Elder。

雕刻家 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

建築師 Philipo Brunellischi (1377-1446)

畫家 Masaccio (1401-11428)

雕刻家 Donatello (1386-1466)

雕刻家 Luca della Robbia (1399-1482)

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 (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 by Marcus

Vitruvius Pollio。De re aedificatoria libri decem (On the Arts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 by L.B. Alberti。

84

the Palazzo Rucellai (1446-1451)。 Colosseum。 Opus reticulatium 的

菱形。但是此羅馬的磚砌紋是在牆內的組成,在此則只當成表面的紋理。

Sigimondo Pandolfo Malatesta, S.Francesco at Rimini,1450 年始建。

Matteo de’ Pasti。 Gemistus Pletho。Sigimund 和他的情人 Isotta 的石棺。

S.Maria Novella 的正立面(ca.1456-1470)。scrolls。

S.Andrea(1472-1494)。Palmanova。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I)

文藝復興的傳遞:Urbino, Venice, Milan, Rome

傭兵隊長(condottiere) Federigo da Montefeltro,

Luciano Laurana, the Palazzo Ducale in Urbino(1465-1472)。

Venice

Sansovino, Palazzo Corner della Ca’Grande, Venice。

Milan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和 Donato Bramante(1444-1514)。

Michelozzo,Banco Medico 於 1460s。

Antonio Averlino,叫 Il Filarete (ca.1400-1469) , the Ospedale

Maggiore, ca.1460-1465。Trattato d’architectura (Treatise on

Architecture) 於 1461-1464, Sforzinda。

Certosa (1459 and later), Pavia, 始建於 1396 年,完成於 1497,

Guiniforte Solari (1429-1481)設計。

Milan Cathedral,始於 1385,choir 和 transept 完成於 1450 年之前,比

例系統使用 Gabriel Stornaloco 和其他人於 1391 年所做的設計。

Leonardo da Vinci

Lodovico Sforza,Francesco Sforza 的騎馬銅像為開始。

Leonardo 速寫本。S.Maria della Consolazione at Todi (始於 1508),

建造者 Cola da Caprarola。

85

Bramante

S.Maria delle Grazie 教堂的增建,在 1492 到 1497 年間。

S.Maria Presso S.Satiro (1482-1492)。

在羅馬的盛期文藝復興

受 Ferdinand 和 Isabella of Spain 之委託, Montorio 的 S.Pietro 的方

庭,the Tempietto (始於 1502)。Pope Julius II。

Pope Nicholas V。

St.Peter’s。 S.Maria della Pace 方庭(1504)。

The Belvedere Courtyard, exedra。

House of Raphael, ca.1512。

Raphael, the Villa Madama,始於 1517。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II)

晚期文藝復興

Mannerism(矯飾主義)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Guilio Romano(1499?-1546)

Andrea Palladio (1508-1580)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1560, the Uffizi,the Arno River, Serliana。

Guilio Romano(1499?-1546)

the Palazzo del Tè(1525-1534),為 Federigo II Gonzaga 設計。

the Sala dei Giganti (the Hall of the Giant)。

Michelangelo

Domenico del Ghirlandaio。

S.Lorenzo Monastery 三個建築委託案(立面、chapel、library)的第一個。

New Sacristy 或稱 Medici Chapel,1521?

86

Day and Night (on Giuliano’s tomb)和 Dawn and Dusk(on

Lorenzo’s)。

1524 年,Laurentian Library, vestibule, pietra serena 加框,console。

1534 年,到羅馬,直到 1564 年死亡為止。

The Campidoglio 是在 the Capitol or Capitoline Hill 的政府故地, Pope

Paul III 把 Marcus Aurelius 的騎馬銅像放在 the Capitoline Hill 中央。

重塑 the Palace of the Senators (Town Hall of Rome)於 1547; the Palace of

the Conservators; the Palazzo Nuovo(the Capitoline Museum)。

在 1546 年,繼續 the Palazzo Farnese,是 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 從 1517 年開始做的。Michelangelo 加上兩層。

St.Peter’s 的建造,Raphael、Giuliano da Sangallo、和 Baldassare

Peruzzi 都曾獻過平面設計。Giacomo della Porta 在 Michelangelo 死後建造

dome。

St.Peter’s 最後完成於 17 世紀,nave 和 entrance façade 是 Carlo

Maderno 的設計。

the Porta Pia。

Andrea Palladio

Andrea di Pietro della Gondola 生於 1508。 Count Giangiorgio Trissino

改其名為 Palladio。

Basilica 於 Vicenza,Palladio 加了兩層的柱廊,1549 始建。

Palladian motif 或 Serliana。

在 Vicenza 的 the Palazzo Chiericati(1550-1552)。

the Villa Barbaro。

The Villa Foscari 於 Malcontenta (1559-1560)。

the Villa Almerico-Capra(1566-1570),以 the Villa Rotanda。

the Villa Trissino at Meledo

S. Giorgio Maggiore,正立面設計,根源於較早的 S.Francesco della

Vigne,Venice。

the Teatro Olimpico in Vicenza (1579-80), Scamozzi 續完。

I Quattro Libri dell’ architecttura (The Four Books of Architecture),

1570 年出版。

87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

在上一主題,我們很少提到在義大利的建築,因為在那裡哥德式從未成為一

種重要的建築風格,即使是仿羅馬在義大利也是延續自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影響

下的傳統。在中世紀義大利藝術也可見拜占庭的淵源,在此,馬賽克的作品的圖

像解析的傳統帶入了繪畫,神聖人物有永恆性的表情、僵硬的正面性的姿勢,以

及深色的袍子,所有都用金箔當背景。後期中世紀以後,在北與南歐的藝術家逐

漸對較不成格的表現方式感興趣,在法國哥德雕刻師在形式的自然描繪有很大進

步的同時,義大利的藝術家則正實驗在二元的表面上做深度的正確性描述。

早期文藝復興

義大利中世紀後期有都市生活復甦的跡象,小而實際上是自治的城邦從封建

系統中發展出來。在中世紀結束之前,法國和英國兩者基本上已是皇家國家,義

大利仍然是城邦和封建的組合,一直到 1870 年統一為止。由於義大利介於拜占

庭和西歐的地理位置以及冒險商人進口貴重物品及組織織造工廠的鼓舞,使得貿

易興盛,在主要城邦的市民生活轉而由一些家族所掌握,他們的財富不是由於擁

有土地,而是由於經商貿易而得。

在這方面以佛羅倫斯最顯著,它是文藝復興的誕生地,這個新藝術的贊助者

是富商及為首的行郊,而不是教會的貴族,後者是中世紀藝術的傳統的贊助者。

Florentine 羊毛商和銀行家在西歐很活躍,而他們的代理商開始購買和贊助

藝術品,這在以前都只有王子和主教才這麼做的。佛羅倫斯的八十個銀行家借錢

給歐洲的國王且記錄他們的經濟事物,至遲十五世紀,有錢的銀行家和領先的行

會已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控制了佛羅倫斯。此城的政治上的強盛是商業大膽和強烈

的市政公民的尊榮的結果,其政府乃根本於對羅馬法律的新瞭解,而非根本於威

權的封建主義。雄心勃勃的佛羅倫斯商人除了賺錢外尚做了許多事情。這些人比

中世紀的人更廣泛地對今生今世的生活感興趣,而不單是身後。這並不意指他們

都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不再如中世紀人那樣,完全透過教會教義來解釋這個世

界。首次,文學用日常的口語寫作,而不是用拉丁文,那是教會的用語。人們認

真地收集並研究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藝術和文學,領先的銀行家,如 Medici,視

賦詩和音樂表演為娛樂,並且歡迎傑出的藝術家,學者和作家到他們的家裡,不

把他們當用人或演藝者,而是奉為上賓。這是一個文化的興奮和發現的時期,一

88

群年輕藝術家的創造性天分發展成一個新的藝術風格,根基於對古典的崇拜,但

仍追求新的進路,以面對時下的挑戰。

Filippo Brunelleschi

Filippo Brunelleschi(1337-1446)是個公證人之子,在 1398 年被收到絲

行會裡學做金匠,僅僅三年,他就參加了 Florence Cathedral 洗禮堂新的一套

銅門的競圖,他的主要競爭者是 Lorenzo Ghiberti,由 Ghiberti 贏得。

Brunelleschi 在輸掉這個競賽後,就與 Donatello 到羅馬,隨後他就轉行從事建

築,這可能與他參觀旅遊此永恆之城有關。

在停留羅馬期間,Brunelleschi 的觀察眼力和訓練良好的雙手,一併使他發

現了數學上正確的線狀透視的原則,使得在二度平面上表現三向度物體成為可

能。很多義大利的藝術家努力要在繪畫上表達深度,但他們的解決辦法都不如

Brunelleschi 準確。當他看到羅馬拱的重複元素(如水渠)要畫下來時,

Brunelleschi 瞭解水平的二平行線會聚於水平的一點,而垂直的有韻律的 motifs

會依比例消逝於遠處。對於支配此現象的幾何原則導致我們所知道的一點和二點

透視的形成,此兩者迄今仍是用於設計的最真實的方法。這種表現系統對文藝復

興及後世的藝術、建築和市民設計都有持久的影響。

也由於這個成就,使得 Brunelleschi 引起 Leone Battista Alberti 的注意,

他的書 On Painting 乃獻給一位畫家、一位建築師和三位雕刻家,他們都是在

Florence 的興起中文藝復興的代表。

運用線性透視的早期的一個例子是 Masaccio 的壁畫,the trinity

(1427-1428), 於 S.Maria Novella,它描述天父站在支持被釘在十字架的基

督的大石棺上。其下站的是瑪莉和聖約翰,還有兩名跪著的捐款人(donors)。

這些神聖人物被框在修飾過的 Ionic 柱子裡,柱子支持一個拱,此拱產生了一個

有天花格子的桶拱頂教堂,數學性地投射,根據透視原理。這個部分是

Brunelleschi 的貢獻。當跪在此畫前面,觀者會被一個很強的三度空間的感覺所

吸引,宛若深入此教堂的墻面之後。

1407 後,Brunelleschi 又住在 Florence。在此年 Florence 大教堂的工程

的主持者正在諮詢來自法國、西班牙、英國和德國的優秀工程師如何做此大教堂

的 dome。這座大教堂,正當的名稱叫做 S.Maria del Fiore,始建於 1292,乃

Arnolfo di Cambio 所設計,其原始目的是企圖做一個 dome 超越比薩(Pisa)

大教堂的 dome 的光榮。佛羅倫斯大教堂風格上是義大利哥德,而非比薩的仿

羅馬。但地方政治敏感,不許使用飛扶壁,因為它們與德國建築,或者擴充地說,

89

神聖羅馬帝國,有關連,後者對義大利有政治野心。原有的 dome 在建造過程

中加大,那是 Arnolfo di Cambio 之後的數位匠師在督造 nave 的拱頂和用以撐

dome 的墻的構築時所做的決定。

工程進行到八角形鼓的階段,從之一個跨 150feet 的 dome 要長出來,沒

有人確實曉得要如何達到這個目的,如此大的 dome 它的外衝力若沒有內部的

鐵條以聯繫或沒有飛扶壁以扶撐,將會把牆推倒,而在構造進行中支撐石構所需

的 centering(蓋拱前的扶撐構築)的尺度也遠超過在中世紀任何工程企圖。

這是 Brunelleschi 所承襲時的情形。像其他旅行豐富的人一樣,他也已看

過萬神廟,且驚嘆其 142-foot 的半圓頂。但是沒有羅馬的混凝土技術,他不能

在 Florence 複製那個 dome,所以 Brunelleschi 改用其他方式。他想出來的辦

法是使用一個有肋的結構。

從 1404 年起,Brunelleschi 已參與相關於此教堂的建築案子,tribunes(即

apses)、 exedras 和 dome 的圓鼓從 1400-1418 年間都在蓋,故他必定有對

這些設計提供意見。

他的 dome 的提案以及新鮮的構造程序在 1418-1420 用一個 1/12 的模型

證明其可行性,那模型是用石工做的。

這個模型的製造成功使得他在 1420 年獲得做真的 dome 的委任,儘管當時

沒有任何真蓋出來的建築是他的設計。

Ghiberti 被提名為合作建築師,可能是要補 Brunelleschi 的經驗不足,因

為在文藝復興觀念中,Ghiberti 在雕刻方面的能力,是有能力於其他相關藝術的

最好證明。可是當工程進行時,很明顯地,單 Brunelleschi 本身就可以指導作

業,而 Ghiberti 終於放鬆了他的建築責任。

八角拱頂的建造包含哥德式輪廓的 dome,乃建在 drum 的 14 呎厚的支撐

牆上。Brunelleschi 的設計是一個 105 呎高的雙殼的 dome,建內外 dome 會

省下荷重(也因而省下外衝力),而不用犧牲堅固性,因為在一定間隔,有使用

arch ties 維繫著內外的表面。

一開始,圓頂的邊以一個陡的角度上昇,如此工作可以向上進行 58feet 而

不必從底下支撐。

Brunelleschi 已在羅馬磚構的廢墟中看到斜向維繫(diagonal bonding)

的型式,乃將之運用到這個 dome 的工程上,用水平的的環帶鎖入先前的一道,

同時支撐在它上面的一圈環帶。

沙岩石的肋在八角形的角落,聯繫內外殼,並且形成 dome 的外部支配性

結構,在 dome 的底部 rib 的 cross-section 是 11x7 呎,然後逐漸往上變細直

90

到最高的一環於 cupola 之下(cupola 是一個小塔戴在此 dome 之頂上)。在這

些主要的 ribs 之間是一對中介的 ribs。所以總共有 24 個垂直的 ribs。Dome 的

內外殼由五道水平環狀的石灰石拱圈(arching)所撐開,它們是用鐵夾連結的。

Brunelleschi 在羅馬的廢墟裡注意到這種隱藏的鐵件,乃應用它們到此來加

強石構的穩固。

在 dome 的基座附近有 24 支核桃木,每支 1 方呎、 23 呎長,用繩子和螺

釘綁在一起,已形成一個木質張力環,以防止 dome 的外衝力。

由現代的結構分析,這一圈本身並不足以抵抗累積的荷重,但加上其他的結

構方法,就有效。

除了 dome 外,Brunelleschi 還發明了許多器械以輔助工程進行。很多實

際問題必須在當場解決,而 Brunelleschi 都能發明這些必要的器械。要把巨大

石頭昇上工作平台,需要一個起重機有螺旋紋齒輪和安全煞車,Brunelleschi

設計了一個有橡木的齒輪,但很快就磨耗。因此 Ghiberti 取代以一個銅製的齒

輪,而其模子是 Donatello 所鑄的。

要捆綁石頭以升上去的繩子徑 2 又 1/2 吋,它 600 呎長就重約半噸。

Brunelleschi 在比薩發現了一位做繩子的人,他可以生產所需長度。Brunelleschi

乃發明滑車和滑輪,容許提 19 噸以內的石頭。Brunelleschi 並且用有效的經理

程序來促成工作。比如說,為了節省中午上下平台吃午餐時間,乃用餐盒裝餐點

給工人吃。

此大教堂的 dome 的工作持續過 Brunelleschi 的一生,cupola 完成時他已

死。在此時期 Brunelleschi 已經有能力在佛羅倫斯建造一些小案子。在那些案

子,羅馬建築的理想比在大教堂的 dome 更直接地表達。在那些案子,沒有棘

手的技術問題,Brunelleschi 乃能在形式和細部上表達他對古羅馬的神往。

最早的一個案子是 Ospedale degli Innocenti (Foundling Hospital),常被

認為是文藝復興的第一棟建築。它延續了在 Florence 透過仿羅馬建築如

S.Miniato al Monte 和洗禮堂所維持的古典傳統。(在 Brunelleschi 的時代這些

建築都被誤以為是後期羅馬結構值得仿效者)

此 Ospedale (今日之 Orphanage) 有一連續的 Corinthian 柱式拱廊,橫

過其正立面,而且環繞一個內庭,可比於 S.Miniato 和洗禮堂地面層的大理石面

拱廊,這些仿羅馬元素乃根基於羅馬建築。在 Ospedale 拱廊是三向度的,創造

一道涼廊,每個 bay 有圓頂。半圓拱撐開了 loggia 的寬度,從獨立的柱子帶有

柱頭跨到 corbeled brackets ( 支撐的托架)於對牆上。

類似的柱廊見於拉丁十字教堂 S.Lorenzo 的 aisles。S.Lorenzo 始於 1421

91

年,此處 Brunelleschi 用 arches 來定義每個 bay。此 arches 從 nave 的拱廊的

柱子伸出,伸到邊廊 chapels 間的壁柱上,這產生了一個比在 Ospedale 的牆上

的 corbel 更平衡的效果。然而 Brunelleschi 發現了一更有效的解決方式,這見

於 S.Spirito 教堂,始於 1445,在那裡半柱接到牆代替了壁柱。

這似乎過分強調建築的次要部份,但這種對一致性的細部的注意,有助益於

設計的本質上的連續性 – 從其整體的概念到內部的特別部份。

在這兩個案子,Brunelleschi 尋求要去容納其業主的實際需求於他所仰慕的

羅馬建築的簡單幾何中。

在這兩個案子,aisle 的正方形跨距定義了一個模矩,在整座教堂重複,四

個模矩形成一個 nave 的雙 bay,然後這個大 square 沿著 nave 重複四次,然後

在 transepts 各重複一次,交叉部份一次,choir 一次。

垂直地看,大 square 的方體變成一個量體,定義 nave 一半高度。如此把

簡單 1:2 擴充到垂直向度,羅馬元素如半圓拱、Corinthian 柱子和天花板,把

古典的性格傳遞到兩者的室內。

文藝復興的建築師,包括 Brunelleschi,繼續對幾何感興趣,幾何在中世紀

已強烈影響建築,但文藝復興建築師不使用中世紀匠師的複雜轉換,他們喜歡簡

單形 – 正方形和圓形 – 並且直接對應到簡單比例,如 1:2,1:3 等等。

文藝復興建築師畫人體內嵌於方與圓的圖來證明這些比例反映了至聖之

比,最著者是 Leonardo da Vinci 的 Vitruvian Man。那一張圖解 Vitruvius《建

築十書》第三書中的一段:如果人躺平,張開他的雙手和雙腿,用圓規以他的肚

臍為中心,他的雙手雙腳的指與趾會碰到圓的圓周上。而且,正如同人體含有一

個圓形的輪廓線,方形也可得諸人體。因為如果我們從後腳跟量至頭頂,其量度

運用到兩手撐開的寬度,會發現這兩者是同度量,因而可獲得一完美的正方形。

Brunelleschi 將此簡單的數字比例運用到他設計的三個小案子上。他替

S.Lorenzo 教堂設計一座 the Old Sacristy (1421-1428),置於北 transept 的角

落,其地板、牆、和 pendentives,基本上是立方體上面戴著半圓球頂,並且有

個圓洞(oculus)在頂上。壁柱、entablature、和灰色的 pietra serena 石拱,與

白灰泥之牆壁對比,給室內一個線狀的界定。

比 the Old Sacristy 大一點的是 Pazzi Chapel (1430-1433),建於 S.Croce

僧院的主要 cloister 旁。(共有主次兩個 cloisters) 此 chapel 的外面是一個六支

Corinthian 柱式柱子,支撐一系列的方形板,而不是一般所期待的 pediment。

這些板從外面表達了門廊的桶拱頂。橫過 cloister 進入此 chapel 的入口軸

線,由中央較寬的柱間點出,支持著模仿羅馬凱旋門的拱。在 pendentive 上的

92

小 dome 站在門廊拱頂和入口 arch 之交叉處。Chapel 裡面是長方形平面,與

入口相對的是一個正方形的退縮聖壇,中央空間是一個半圓球 dome,而在 altar

上也補充一個小 dome,而主空間兩端的 bay 則覆蓋以桶拱頂。儘管其平面與

the Old Sacristy 並不相同,而室內輪廓線之劃分卻很相似。

Brunelleschi 的 S.Maria degli Angeli 的設計(1434-1437)是文藝復興的第

一座中央式平面的構造。它的平面形式是羅馬的,帶有 dome 的八角中央空間,

其旁是八個 chapels。墩柱由成串的壁柱組成,以提供 dome 的支撐。而整體空

間效果好像在告訴人八個 chapels 是從外牆挖鑿出來的。

Michelozzo di Bartolomeo (1396-1472)是 Brunelleschi 的學生,不僅在

佛羅倫斯工作,而且在北義大利的其它城市工作。雖然他不如 Brunelleschi 有

原創性,他也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建築師,且自 Medici 處得到很多委託案子。最

著名的是在佛羅倫斯的 the Palazzo Medici,始建於 1444,原為 Brunelleschi

的設計,但因太浮華而被放棄。

業主 Cosimo de’ Medici 不要一座宏偉的宅邸以免遭同城其他家族嫉

妒。此座反應傳統佛羅倫斯居家房子的建築。在平面上,此建物是個方形,中央

庭院作為周圍房間的動線核心,周圍房間不再用 corridor 相連(這種空間處理特

別地叫做 en suite)。街道立面是三帶的正立面,包含粗石表面的街道面層,較

平滑的粗石作(rusticated masonry)帶有深色灰縫的第二層,第三層是平的石砌

( ashlar ),其上則是 10 呎高的屋頂檐板帶,上有卵與飛靶的飾帶,出檐八呎,

由有 acanthus 葉飾的斜撐支撐,叫 modillions (brackets),它和每層間的線帶

創造了水平的強調,儘管立面有 83 呎高。

沿著街,地面層原有三個開口的中央那個是通往中庭及作銀行生意的房間,

從此中庭一道階梯通向二樓的主要家庭的房間,或稱 piano nobile。

Courtyard 的深的陰影提供了一個陰涼而寧靜的核心給此房屋,而上層的

galleries 提供到高天花的房間,也提供了居者通風的舒適。

典型的仿羅馬的窗戶,有其圓頭,到處可見。仿羅馬的拱廊,如 Brunelleschi

在孤兒院所用者,環繞著中庭。

在中庭內部轉角處產生設計的困難,因為兩個拱要垂直相交,而且站在一支

柱子上。窗戶為了對到下面的拱廊,在內庭轉角處就太接近而破壞內庭立面的韻

律。在此的解決之道不是很好,單一柱子要支撐荷重,在視覺上產生弱的感覺。

Cosimo 的孫子 Lorenzo 又被稱為 Il Magnifico,也如他祖父贊助

Brunelleschi 一樣贊助藝術家。Guiliano da Sangallo (1445-1516) 在

1480-1485 受委託在 Poggio a Caiano 蓋一座 villa,那是離 Florence 五哩之

93

遙的地方。

此一個兩層的、桶拱的中央大廳,連結四個獨立的寓所(apartment),這個

用來隔開同族的不同家庭,中央房間當成大聚會時之所用。入口的門廊,桶拱沿

其長邊走向,有柱子、entablature 和 pediment,這些都顯示文藝復興建築師

增加使用古典元素。

雖然在此 porch 所呈現的設計問題與 Pazzi Chapel 者相類,但 Sangallo

的設計更成熟地證明了對羅馬建築的了解。

Leone Battista Alberti (1404-1472)

與有天賦又實際的 Brunelleschi 相較,Alberti 是一位古典理論者,他的建

築入徑是要把他當成設計的哲學表達,他是一個有成就的學者,出身自一個被放

逐的佛羅倫斯家庭,他成為此時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 Padua 和

Bologna 的大學受教育,學習的東西包括數學、音樂、希臘文、拉丁文、哲學

和羅馬法。

完成學業後,Alberti 進入羅馬教皇的法庭當 Chancellor 的書記,在此之時,

他開始寫他的第一本著作 Della Pittura (On Painting)。住在羅馬讓他有很多機

會去觀察在北義各城市的藝術家作品。

Alberti 研讀 Plato、Aristotle、Plutarch 和 Pliny the Elder 的著作,以為

藝術之參考。而他仔細地研究古代雕刻的收藏,那是藝術的贊助者所收藏的。所

以他的著作雜揉學術研究和觀察所得。(他所觀察的有些作品是他寫的書所要獻

給的藝術家所做)例如,他了解金箔反光,所以用到畫面上,不是真的金的表達。

因此他建議於繪畫上用混合顏料來仿效金的物品。

同樣的研究也使他獲致結論道,黑與白不存在於自然。所有顏色離觀察者越

遠則越有退色現象,這些洞見非來自古代的著作。

Alberti 對古代雕刻的研究,提議以解剖的取徑去描述人體的形象:「從骨骼

開始,然後加上肌理,然後用肉來覆蓋身體,但使肌肉的位置仍可見」,他這麼

寫道。如果要加上披衣,他們必須表現宛如有清風吹拂,正確地表達披衣裡面的

身體。

Della Pittura 的手稿完成於 1435 年,乃是要獻給佛羅倫斯的五位年輕藝術

家。Alberti 選擇這些人表示他對他們的至高敬意。因為他所遇的藝術家和所建

的作品裡,這五者創造了一種個人風格,最能反應古代羅馬的藝術。我們現在把

這五位藝術家當成是文藝復興的創立者,他們是:

雕刻家 Lorenzo Ghiberti (1378-1455)

94

建築師 Philipo Brunellischi (1377-1446)

畫家 Masaccio (1401-1428)

雕刻家 Donatello (1386-1466)

雕刻家 Luca della Robbia (1399-1482)

Alberti 對於建築的興趣很可能與他讀 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 (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即活躍於 30BC 的羅馬建築師 Marcus Vitruvius Pollio

的手稿,有關。在羅馬可能本來有很多建築論著,但只少數流傳到十五世紀,

Vitruvius 這本是其中之一,因為它被藏在中世紀的僧院圖書館,因而流傳下來。

Vitruvius 不是精於寫作的人,他的文章常是語焉不詳。但是由於此書是羅

馬時代的真正的書,它非常受文藝復興建築師的推崇。

為了澄清 Vitruvius 的文字的模糊不清,且為了討論 Vitruvius 之後設計的

羅馬建築的原則,Alberti 開始寫他自己的建築論著,亦分為十書。

例如,Vitruvius 描述建築師所應擁有的知識,說道:

「讓他受教育,精於運用鉛筆,知道許多歷史,專心跟隨哲學家,懂音樂,

具有某些醫學常識,知道司法的觀念,而且熟悉天文學和天體的理論。」

相對於此,Alberti 在他的論著說道(其實是在描述他自己):

「他(建築師)勤勉於科學之學習,熟練武器、馬和樂器,以及對文學和美術

的追求。他要投注於最奇怪與最困難事物的知識的研究,他的天分是那麼多方

面,所有的美術都是他熟知的。他打球、投擲標槍、跑、跳、摔跤,而且喜歡爬

陡峻的山。他可以跳過男人的肩膀,而在投槍方面沒有人可以比他行。他連領先

的音樂家都認為他是音樂專家。」

Alberti 從 1435 年開始寫他的書,直到他死,第一稿完成於 1452 年之前,

初稿乃以手稿流傳,死後才於佛羅倫斯付梓,於 1485 年。

它是文藝復興第一本建築論著,它的重要性在於它歸類古典柱式的特徵和比

例,並且建立在建築上要察覺到的和諧比例的理論。

Alberti 運用 Vitruvius 所描述解說的比例系統,因為如典型的文藝復興建築

師,他相信它們應涵蓋建築物的平面、立面、和剖面。

例如,教堂平面必須是中央式(向心式),如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十角形、

十二角形;或者是基於方形,如一個方形又一半、一個方形又 1/3、或兩個方形。

平面選定之後,三向度的實施由它導出。

把這種象徵的角色放到城市景觀來考慮,教堂應置於中央,與其他建築物獨

立開來,使得它從每一邊都可以被看到。它也因而要用台基加高。

儘管 Alberti 關注於比例系統的理論和美學上的內涵,他對城市規劃之實務

95

亦同樣注意。Vitruvius 曾經述寫關於城市擇基的公共衛生考慮,而 Alberti 對之

有所擴充,考慮因素包括供水的純淨和土地使用、座落。他提議處理上必須呼應

便益性和健康。他建議有毒害的行業之設施,如染房和屠宰房,應置於遠離住宅

區的地方,並且研究娛樂設施的位置、街道、開放空間與房屋高度關係。他也建

議個別的房屋平面,並考慮居者的需要和日常用途。因為廚房比較吵,必須離安

寧的部份遠些,但與餐廳要近些。臥房應朝東以面對升起的太陽。主人房要靠近

圖書室和辦公室,而太太夫人的臥室要靠近嬰兒房和衣櫥。

老人要提供以沒有太多風的房間,而客室要靠近入口,使客人出入不會影響

其他的居家生活。鄉下大宅應比城市住宅在設計上更為講究,而城市住宅可略施

以裝飾以增加街景的統一性。

他甚至描述基本的建材,其描述方式與今天的施工說明書其實相差不遠。砂

必須乾淨無雜質,石灰必須沸化得宜,木材必須直且合時宜,沒有節目和裂縫。

這些建議有些都反應到 Alberti 的 the Palazzo Rucellai (1446-1451)的正

立面設計。在此,古典建築柱式比例都很敏銳的運用以區別此 Palace 的每一層

樓。Alberti 對羅馬城的古典的先例非常仰慕,在組織這座佛羅倫斯宅邸的正立

面上,他運用加在 Colosseum 的面上的柱式做法,把它們解釋成平面的壁柱而

非附上去的柱子;而且,由於壁柱的高度與其寬度相關,他在地面層的柱式加上

高的柱礎帶。柱礎帶上刻畫紋路,仿效羅馬磚砌 Opus reticulatium 的菱形。但

是此羅馬的磚砌紋是在牆內的組成,在此則只當成表面的紋理。

Alberti 在第二層使用相當細緻的 Corinthian 柱式,第三層則是簡化的

Corinthian 柱式上面戴上一大的簷帶。

Alberti 的其它四個案子均是為宗教性構築而作。Sigimondo Pandolfo

Malatesta 要他去”現代化”十三世紀的教堂 S.Francesco at Rimini,1450 年

始建,但從未完成。但它的預期形貌可見於一塊徽章上,那是 Alberti 的一位建

地上的助手 Matteo de’ Pasti 鑄於 1450 年。這個 Tempio (是 S.Francesco 之

增築,用來作成 Gemistus Pletho 的墓,他是 Plato 專家,且是文藝復興異教主

義的使徒)有個凱旋門拱的前面,且有一半球頂於東端。

西立面三道 arches,最中央最寬,以指示進口,而兩旁的拱有空白的版,

本來要作成壁龕放 Sigimund 和他的情人 Isotta 的石棺。Malatesta 死於 1466,

此作就擺下來沒有完成。上層結束層從缺,但已足以顯示 Alberti 的意圖,想在

basilica 形式上創造古典的組織,用渦捲拖架(?)來藏住低處的屋頂,而在門道頂

上加一個上層的 arch,來完成正立面。

Alberti 對此邊牆的更新,把原有中世紀建築物含在裡面,而新的部份當成

96

其 screen,而其深拱退縮,可供放置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的石棺。

把古典的細部加到 basilica 的正立面是文藝復興建築師在建築組織上的一

項任務。Alberti 在佛羅倫斯的 S.Maria Novella 的正立面(ca.1456-1470)是文

藝復興為教堂正立面的設計的第一件完成的作品,但在某些方面,它也延續了十

一世紀佛羅倫斯之建築傳統,用白和綠大理石的幾何版面去完成。Alberti 負責

保存哥德立面的一些元素,特別是地面層的尖拱和中央入口上方的圓窗。

Rudolf Wittkower 的正立面分析強調方形是整個立面組織的統一元素。如

同在 Tempio,Alberti 把低的 aisle 的屋頂和高的 nave 用 scrolls 相連以統一正

立面。

這種解決方式在他在 Mantua 的兩件作品有更進一步的進展,但這兩個教

堂作品都沒有完成。

S.Andrea(1472-1494)有一入口門廊,根本於一個羅馬凱旋門拱。這種處理

方式原本也要做在東西 transepts,在大式 Corinthian 的壁柱立於柱墩

(pedestals)上,在室內也繼續這麼做,當成有韻律系列的元素在 nave 的兩旁各

框成三個 chapels。

而此 Corinthian pilasters 的 major order 支持外面門廊的 entablature 和

pediment。而 Alberti 在正立面大膽使用大尺度的凱旋門,與其室內外,A-B-A

韻律的重複的統一性相配。

S.Sebastiano(1459)以希臘平面設計,有六柱式壁柱的神廟立面,第二及第

五壁柱省掉了。顯然 Alberti 很可能本來是要做大階梯達門廊的全寬,如古典建

物者然。室內中央空間用交叉拱頂撐開而不是一個 dome,希臘十字的四肢是桶

拱頂,在此未完成的現狀並未清楚反應設計者的意圖。

Alberti 的中央式規劃的廟,也表達在 Perugino 的壁畫:Giving of the Keys

to St.Peter (1481-1482)、Raphael 的 The Marriage of the Virgin (1504)和

cassone 板(一木櫥的一邊上),乃 Luciano Laurana 在 Urbino 的 Palazzo

Ducale 所做。這些藝術作品每個都描述 Alberti 的理想,即上帝的廟堂位於幾

何規劃的城市中心。

Alberti 的 S.Sebastiano 的設計和他的理論性著作,均強調理想的城市的形

式,在那裡,中央式規劃的教堂置於城中新的廣場上。街道房屋的水平簷線如透

視線般匯聚於一點,教堂。這個理念常常畫家比建築師更瞭解,因為畫家不被真

正城市的實體尺度所侷限。文藝復興的教堂座落與中世紀者成對比,在後者常是

置於廣場的邊緣 - 如果有開放空間的話。

一些文藝復興建築師所作的理想城市的規劃常常把中央向心式之概念擴充

97

到放射狀街道和方邊城牆。而在頂點(vertices)有箭形之稜堡。這樣的防禦工事

也與中世紀的塔樓與塔尖有別。戰爭技術的改變,尤其是鐵砲球和火藥在 1400

年後的引用,使高城牆脆弱,因為射擊的彈著位置對的話,可能使石構分崩離析。

因此,文藝復興的城牆低且覆以泥土,以吸收砲擊的衝擊力,而牆外的濠溝亦阻

止來襲軍隊的前進。安在稜堡的砲其射角範圍可達 180 度,需要的話,甚至可

平行於城牆。

很少現存城市可依此文藝復興市民設計之理念而轉型,但許多都修改其防禦

工事,而一個理想的城中心的概念影響了都市設計。Palmanova 乃一實際城市,

它非常依循這個型態,建於威尼斯之北的本土,來保護該城以防土耳其人的入

侵。但土耳其人的攻擊卻沒真正來過,他們轉而攻擊維也納,但被打敗了。

因為 Palmanova 基本上是個軍事前哨,在中央是司令的辦公室而非教堂,

教堂乃擺在廣場的旁邊。

98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I)

文藝復興的傳遞:Urbino, Venice, Milan, Rome

文藝復興擴充到 Florence 之外,它發展出不同特質。離 Sigismondo

Malatesta 所控制的 Rimini 的不遠處是 Urbino,位於離義大利東海岸 20 哩的

山丘台地。此地人文主義者和傭兵隊長(condottiere) Federigo da Montefeltro

執法,統治 3600 平方哩之地,包括約 400 個村落。Federigo 是個皇家司令,

服務 Nalpes 和 Milan 之大公,以及三個教皇,並於 1448 年替 Florence 培養

軍隊。他的軍事成就與他對 liberal learning 的贊助相當,人文主義者住在他的

court,三、四十位抄寫者替他抄寫古代手稿。

Francesco di Giogio 是 Federigo 的工程師,而 Dalmatian 生的 Luciano

Laurana 是替他設計 the Palazzo Ducale in Urbino(1465-1472)的建築師,此

宮環一 cortile (courtyard) 而配列,但平面上比 Florence 的商宅還要隨意一

點。房間大、明亮、並且通風良好,有著高、巨浪般、像帆的拱頂天花,全部石

造,以防火。

此設計成熟且清楚,在 cortile 的角落的處理可見一斑。在此,每邊的柱列

以半柱結束,連到有壁柱的墩柱;如此做,加強了角落而且保持了樓上的韻律,

這是在上次看到的 Palazzo Medici 都沒做到的兩個特色。在柱頂線盤

(entablature)上的銘文頌揚 Federigo。

Venice

建築上而言,Venice 和 Ravenna 一樣在文藝復興到達義大利其它城市之

後,仍與君士坦丁堡的貿易模式相關,因而依附中世紀和拜占庭之傳統,儘管

Venice 最後包含很多文藝復興建築,早期的風格發展成一個變體,視地方之傳

統、氣候和配置等條件而定。

Mauro Codussi (ca.1440-1504)代表在威尼斯建築的進步的元素,他的

Palazzo Vendramini-Calergi (1500-1510)有壁柱、柱子和 Corinthian 式的簷

版,框成大的圓頭窗戶,那也飾以古典細部。這些大窗戶補捉來自 lagoon (海

灘)的清風代替了義大利本土的居家住宅的最具特色的中庭。

我們看到的是 Sansovino 在十六世紀中設計的 Palazzo Corner della

Ca’Grande, Venice,是 Ionic 的柱式。而 Martino Lombardo 於一個淺雕的

版(by Tullio Lambardo)上運用透視於 the Scuola di S.Marco (1487-1490) 的

99

地面層,有獅子(代表 St.Mark)從一個桶拱空間對外凝視。

Milan

在 1499 年受法王 Louis XII 擄掠前之 30 年,Milan 是文藝復興的焦點,1480

年代吸引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和 Donato Bramante

(1444-1514),文藝復興的影響早已來到 Milan,當 Francesco Sforza 給

Cosimo de’ Medici 一個 palace 作為 Medici 銀行的分行,對 Florence 與北

部貿易而言至關緊要。Michelozzo 對此兩層 palace 的改變(Banco Medico

於 1460s)對 Milan 的用磚及陶瓦裝飾的傳統很尊重。

此銀行的中央入口做得很細緻,與北方哥德的華麗有關連,有圓壁版兼使用

尖拱。

有一位佛羅倫斯的建築師兼雕刻家 Antonio Averlino,或叫 Il Filarete

(ca.1400-1469) , 在 Milan 的 the Ospedale Maggiore 也用了相似的元素組

合,日期約是 1460-1465。

Filarete 回到他的家鄉佛羅倫斯去分析 Brunelleschi 的 Ospedale degli

Innocenti 的設計,且師法其 arcade 用於他的 Ospedale 上,其他的元素仍是

Gothic,如尖拱有華麗裝飾的窗戶,在地面層置於柱子之間,在二樓置於矩形框

之間。

平面上,Filarete 的這個 hospital 包括兩個十字形的 wards(病房),有中

央的注視點,周圍是圍著一矩形圈的 accommodations,創造了八個中庭,另

上規劃一個額外的中庭以容納一個中央式平面的 chapel。

Filarete 開始對文藝復興中央式幾何感興趣,寫了一部 Trattato

d’architectura (Treatise on Architecture) 於 1461-1464,第一版獻給 Piero

de’ Medici,他是 Cosimo 之子,Lorenzo 之父,另一本獻給 Francesco

Sforza,他的 1451-1465 的贊助人。為了討好他的贊助人,Filarete 規劃了一

個想像的理想城市,名叫 Sforzinda。

更為典型的米蘭式建築是 Michelozzo 和 Filarete 設計的 Certosa (1459

and later),它是一座 Carthusian 教團(1086 年 St.Bruno 在法國 Chartreuse

附近成立者)的僧院,位於米蘭之外的 Pavia。始建於 1396 年,此磚塊與陶片

的教堂完成於 1497。Guiniforte Solari (1429-1481)設計的大理石外表是施工

的高潮,開始於 1473,儘管立面設計始於 1459。它融合了文藝復興與哥德的

元素,其豐富為其它地方的建物所不能比。壁龕、圓形浮雕、拱廊、柱子、簷板

和扶壁,在此全面式的立面裡爭輝。

100

米蘭大教堂也約略是同時的建築,始於 1385,choir 和 transept 完成於 1450

年之前。Nave 和 aisles 有一學術性,幾乎是文藝復興的幾何,比例系統使用

Gabriel Stornaloco 和其他人於 1391 年所做的設計。畢氏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

應用到一個垂直和水平的格子上,其模矩是 14 braccia (ca.28 呎)。所以在任何

一邊的內外 aisles 間的拱頂起始於地上的 50 feet 的柱頭,nave 和 aisle 間則是

起於 80feet,在 nave 的拱頂點 152feet。Milan Cathedral 因而反應了晚期哥

德豐富的細部,初期文藝復興的比例的簡單。

沒有哥德的羈絆的文藝復興影響在 1481-1482 來到米蘭,當 Donato

Bramante,Laurana 在 Urbino 的學生,來到米蘭,與 Leonardo da Vinci 約

略同時到達。

Leonardo da Vinci

在 1481 年,Leonardo 寫信給 Lodovico Sforza,推銷自己說他是軍事工

程師要找事。他的信討論攻擊橋、從護城河掏乾水、大砲「投石如暴雨」、秘密

坑道、擲鏢器、和無數的器械。信末他結尾道,在太平時期,他也有能力作建築、

雕刻和繪畫,而且 Leonardo 想要以作 Lodovico 的父親,Francesco Sforza 的

騎馬銅像為開始。

Leonardo 備有他的速寫本,圖示他的創造、觀察、實驗和發現來說明他的

潛力給他的可能的業主。這速寫本幾世紀以來已廣為流傳,包括解剖的圖畫;地

形、氣流、和水運動的研究;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建議案;以及一大堆與他的繪畫

相關的速寫和研究。其他的圖顯示他發明其他器物的創造性,如運河水門、潛水

船、跳傘、直昇機、飛行翼,和裝甲車、槍、大砲以及其他作戰器物。

Leonardo 的實驗和研究使他接近了解在人體的血液循環,證明地球 5000

多歲,以及放大鏡片以觀察月球,所有的真正發現在後代分別由不同人完成。

在他的速寫本,他註記中央式平面的教堂設計,而 S.Maria della

Consolazione at Todi (始於 1508)非常接近他的 sketches,因而很可能其建

造者 Cola da Caprarola 必定知道 Vinci 的速寫本的存在,這也許是透過

Bramante 的作品而知。

在 Todi 的教堂的平面是方形,四面有半圓的 apses。它的平面有很清楚的

量體表達,此方形生出一個方體,而 apses 表現成半圓柱體,終止於半個

domes,在內部空間上是個 dome 置於一個鼓和 pendentives 上面。

在 Sforza 的宮廷,Leonardo 設計禮服和面具,以供 Ludovico 和他的太太

Beatrice d’Este 的婚禮和娛樂之用;他提出二層城市的構想,人車分開;而當

101

1485 年的黑死病在 Milan 殺死了 5000 人,他提出建造十座衛星城的構想,每

城容納 30000 人,來防止類似情形再發生。

在 1487 和 1490 年間,他和 Bramante 致力於 Milan Cathedral 的 central

crossing 的設計,但從未蓋出來。

1499 年法軍攻 Milan,摘下 Sforza 家族,Leonardo 當 Cesare Borgia 的

軍事工程師。Leonardo 稍後回到 Milan 替法國軍政府官 Charles d’Amboise

做事,最後成為 Louis XII 的畫家和工程師。

1516 年他搬去法國,Francis I 資助他,很舒服地住在 Amboise 附近直到

他 1519 死為止。

Bramante

從 1482 到 1499 在米蘭,Leonardo 是 Donato Bramante 的親密夥伴,

而他無疑影響了這個較年輕的建築師的案子,強調中央規劃的觀念。

第一個案子是米蘭 S.Maria delle Grazie 教堂的增建,它是一棟中世紀建

築,包含有一個 nave、 aisles 、和 chapels。在 1492 到 1497 年間,Bramante

加了中央式 crossing,戴上一個 dome,徑 65 呎,再附上左右兩邊的

transepts 、apses 、和一個有 apse 的 choir。

雖然和 Leonardo 的中央式平面教堂的 sketches 和諧,內部與文藝復興的

細部一致,Bramante 的設計是 retarditaire (有一點倒退或延遲進步之意)。它的

室外的極度的裝飾仍沿襲米蘭磚和陶瓦鑲飾的傳統。教堂室內的主角,dome,

在室外也沒表現出來。

一座更原創性的設計是 Bramante 的較早期的教堂,S.Maria Presso

S.Satiro (1482-1492),一個重建設計,包含有一個舊教堂 San Satiro 和鐘塔。

Bramante 的室內設計包括桶拱的 nave 和 transepts,交叉於一個 central

crossing,有 coffer 的 dome 站於 pendentives 之上,以一 oculus 作終結。

因為現有街道限制交叉東邊的基地,阻止了 Bramante 在東邊加一個

choir,以完成計畫中的中央式平面空間。

儘管在 altar 背後的牆與 transepts 的東牆幾乎緊接,Bramante 在此創作

一個淺浮雕,使得從軸線望去,看起來就如同有個桶拱的 choir 一般,利用一點

透視的幻覺潛能,他假扮他所期望能真蓋出來的空間,在十五世紀建築終於使用

線狀透視。

在羅馬的盛期文藝復興

102

Bramante 在米蘭的兩座教堂是個演進過程的開始,而其極致是終於他替

Rome 作的 St.Peter 的新 Basilica 的設計。

1499 年 Milan 被掠之後,Bramante 時年 55,搬到 Rome,在此他受

Ferdinand 和 Isabella of Spain 之委託在 S.Peter 殉教處設計一座小教堂,這個

工作是要他在 Montorio 的 S.Pietro 的方庭中央擺一大的紀念物成一座小的

building。

Bramante 的解決方案,the Tempietto (始於 1502)包括一個圓柱體,上面

是一個鼓和半球 dome。圓柱體外圍環以 16 支 Tuscan 柱子,室內是 Tuscan 壁

柱立於柱礎,支撐飾帶。

這座輪廓仔細、中央式的 temple,調和 Vitruvius 著作中所建立的傳統,

且為 Alberti、Filarete、和 Leonardo 的理論所擴充者,即:圓形的 temple 立

於城市的中心。

此 Tempietto 有 Brunelleschi 建立於 S.Maria degli Angeli 的雕刻的三向

度的特質,它可能靈感來自 Rome 的 the Temple of Vesta (3 Cent. B.C.)。(但羅

馬的圓教堂從未結束以一個鼓和 dome。)

在整體各部份的和諧的整合是很了不起的,就連欄杆也創造一個元素的上昇

韻律的休止。

Bramante 企圖重建界定此 Tempietto 的 site 的方形 cloister,使之成為一

個同心圓形,以強調中央式(向心式)的觀念,但他的提案沒被採行。

此 Tempietto 是 Bramante 計畫的 St.Peter’s 的重建的前奏曲,他的業主

是 Pope Julius II。在此同時,Michelangelo 也正替教宗工作,被委託設計 Julius

的墳墓,它要平面 23x35 呎,要有三層,飾以 40 個大於實物尺度的雕刻﹔最後

以 Julius 的像作終結,象徵 the holy church 的尊崇。

如此之大的紀念物不可能放進去老的、崩碎的 St.Peter’s。Julius 和

Bramante 一開始的構想,是在現存教堂的西端增築一個中央平面的建物以容納

the tomb,如同在米蘭 Bramante 加諸於 S.Maria delle Grazie 教堂者然,然而,

他們最後決定要完全取代舊有建築。

這個修整或加建 St.Peter’s 之企圖在文藝復興並非首見。Pope Nicholas

V 曾命 Alberti 去調查現存建物的情況,並作報告。Alberti 發現牆已偏離垂線,

而 1100 年的老的組織腐朽到他認為不可能修了。

Nicholas 接受這項報告,乃於 1451 年提名 Bernardo Rossellino 設計一個

apse 作為開始新建 St.Peter’s 的第一步。

Nicholas 死於 1455 年,Rossellino 死於 1464 年,終止了這項計畫,儘管

103

Rossellino 的 choir 最後還是蓋出來。

這個試驗性的開始之後,St.Peter’s 的重建又停擺了 50 年。

當 Julius II 一旦決定一座全新的教堂才能容納他想要為自己作的墳墓時,

Bramante 創造一個大膽的、希臘十字的設計於 1505 年。一塊 1506 年鑄的徽

章,描述 Bramante 構想的 scheme,此 scheme 表達一棟建築物有 the Baths

of Diocletian 的尺度,上面戴一個 dome,可比 Pantheon 者。

這個並列是 Bramante 仔細考慮的結果。在他的筆記本有一幅圖,顯示這教

堂是環以一柱廊和花園,而反面是 baths 的圖。因此,Bramante 並非在繼續遠

古的模式,而在企圖凌駕羅馬的建造者,提出一個有 dome 的構造,比任何前

例都要大。

一個 dome 和 drum 支撐在 pendentives 和半圓拱上的結構概念事實上與

Byzantine 的作品有較多的共同性,而非羅馬構造,當然 Byzantine 作品本身也

是從羅馬模型發展出來者。

然而,Bramante 的大膽設計遠超過他的結構上的認識,因為 piers 如他的

圖所示絕對是不可能支撐這麼大荷重。

這個工程奠基於 18 April 1506,2500 人力開始交叉的 piers 的基礎。

Bramante 死於 1514,此時中央的 piers 還沒砌超過地層面,而最後這些 piers

還依 Michelangelo 的設計加大以支承 dome。

150 年後此教堂才完成。幾乎 16,17 世紀的每一位主要建築師均在某一時

段加入這個工程。因此,St.Peter’s 的重建延伸了好幾個時期,從盛期文藝復

興到巴洛克。

盛期文藝復興的建築在空間概念上比較無量體感的早期文藝復興建築更羅

馬、更具三向度空間感。此時之建築師像 Bramante 協調了 Vitruvius、Alberti 和

Leonardo 的理論且完全了解真正的羅馬實務,且獲致信心去設計滿足那時期要

求下的房子,同時又能維持古代的精神。他們很有技巧地處理比例、空間組織和

正確的細部。所以在 Brunelleschi 開始百年之內就已進入祥和、自信的盛期文

藝復興之風格。

當 Bramante 在 Milan 的作品把它與早期文藝復興的終結相連,他後期在

羅馬的作品則把他擺在盛期文藝復興的前頭。

除了 the Tempietto 和他的 St.Peter’s 的案子,Bramante 替 S.Maria

della Pace 設計方庭(1504),包括有可見於 Colosseum 的堆疊的拱和柱子,方

庭由 piers 和 arches 組成,帶有 Ionic 壁柱,是地面層的處理。而在樓上柱子與

壁柱交互支撐 architrave。

104

Bramante 在 Vatican Palace 的 the Belvedere Courtyard 的設計,一個

大的空間 950x225 feet,是對古代的重新詮釋,且是從羅馬帝國的 villas 的

themes 的延續。此大中庭分成三個階段,用聯繫階梯連續地提供一個包被空間

(surround),一二三層樓高。

The Belvedere Courtyard 是一個文藝復興台階式花園配置的早期例子,而

擺在最低階的是戲院。在 courtyard 中央的是一個 exedra,有環形階梯相連,

兩旁是一層的牆,一對對的壁柱和拱相間,作為重複的凱旋拱的 motif。所有這

個作品已經在後代被改變,尤其是 Sixtus V 的圖書館切過原來的中庭,拔除了

台階,代入,創造三個小庭。

Bramante 也在羅馬替自己造一住宅(House of Raphael, ca.1512)。如同許

多都市的住宅,它在街面層有店舖:用粗石造處理成上面主層 piano nobile 的

基座,主層則由 Doric 雙柱貼壁以作為框出輪廓之用。

這個設計在宮室立面有很特殊的創新,因為它給了此房 3-D 的特質,尤其

是與早期文藝復興的建築物的平板的柱式模式如 Rucellai Palace 相比即可見其

不同。

Bramante 的房子現已不存,它後來由 Raphael 所購買(1483-1520)。這是

在 Raphael 被召至羅馬來裝飾教皇寓所後的事,所以它被共同認知為 the House

of Raphael。

Raphael 將他的建築風格建立在 Bramante 的羅馬的 themes,如見於 the

Villa Madama,始於 1517,替 Guilio Cardinal de’ Medici, 即後來的 Pope

Clement VII 而建。

Villa 將成為文藝復興建築師的一個有特色的 building type。與都市的住宅

或宮殿相對照,villa 是個鄉下的別居。表面上看起來是受羅馬的地產—農場的刺

激,但事實上有一些實際住屋的形貌,如廚房或臥室。最基本的建築元素是一

loggia,或是開放抬高的玄關。從 loggia,人可以看到此 villa 仔細設計的花園,

並且或許可由之欣賞遠處景點(vista)之美。

Villa 之富有主人來此避城市之暑熱、休閒、放鬆、到處逛逛、與朋友聊天。

在 the Villa Madama,房子是置於山丘,在 Monte Mario 南向的斜坡上,

在羅馬之牆外俯視羅馬城和台伯河。此山被整成台階狀的數階,有正式的花園噴

泉,湧出流注到一階一階。如果其建物真完成,這 villa 就會有一環狀中庭,其

設計是基於 the Colosseum 的內外翻,玄關和其他房間會從之放射配列。

然而,此座只有一半蓋出來。它的主要空間包含一 loggia,靈感來自 the

Basilica of Constantine 的三個交叉拱頂的 bays,不同的是,中央 bay 用

105

dome,置於 pendentives 上。鋪面用 Mosaic,牆和天花覆以花彩壁畫,包含

神話,宗教和醫事的象徵。大部分畫是 Raphael 死後,由他兩名主要助手完成:

Giovanni da Udine,他重新發現羅馬失傳的泥宮技術,以及晚期文藝復興的

Guilio Romano (1499?- 1546)。

106

西歐歷史建築

文藝復興 (III)

晚期文藝復興

晚期文藝復興不是一個很有風格的時期共同努力於特定目標 – 如初期或

盛期文藝復興對古代之仿效者 – 而是一個個人藝術表達的時期。盛期文藝復興

是有紀律的、果決的,在建築領域企圖去創造統合的和諧建築。後期文藝復興,

有時稱作 Mannerism(矯飾主義),則傾向於追求不和諧、不調和、不平衡、張

力、扭曲、和無法解決的衝突。這時期的巨將是: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Guilio Romano(1499?-1546)

Andrea Palladio (1508-1580)

Giorgio Vasari (1511-1574)

在文藝復興時期,個別的藝術家產生以為一個清楚的人格,而且越來越與他

的作品認同,但在後期文藝復興,建築師發展一銳利眼力,鬆散地根據古代傳統,

誇張地表達藝術。他們開始去挖掘在建築物和市民設計裡面的空(void)以為其特

質,如見於 1560 年 Florence,Giorgio Vasari 設計的 the Uffizi。這建築物是

the Palazzo Vecchio 的附加的辦公室,它包含一個狹長形空間,兩旁是多層樓

的兩翼,其水平框線做到最少程度。一端止於 the Arno River,用一個 Serliana

界定(Serliana 是一系列三開口,中央開口較寬,而且有拱),而另一端則是開放,

融入 Piazza della Signoria,由 the Palazzo Vecchio 據 Piazza 的一角。此

courtyard 的兩端基本上溶解到 empty space,文藝復興設計者所崇尚的焦點已

讓給了虛空。

Guilio Romano(1499?-1546)

不像盛期文藝復興之藝術家,Guilio Romano 真正生在羅馬,所以他對古

代的了解,是經由個人的親密體驗,而非為風尚理由,得自古典先例的研究。因

此,難怪作為一個 Mannerism 的創作者,Romano 選擇表達古代紀念性建築的

廢墟情形,作為他對十六世紀建築的貢獻。這可見於他的早期作品的一張,叫

the Stoning of St. Stephon,背景是羅馬廢墟。

Guilio 的建築作品表達任意、遊戲式地誤用古典元素的特徵,在他的家

107

(Mantua 1544),他建立一個 Pantheon Salon,把 Julius Casear(與他同名之人)

刻在壁爐上。

他的最重要建築作品是 the Palazzo del Tè(1525-1534),為 Federigo II

Gonzaga 設計,作為一個蜜月別墅,位於 Mantua 邊緣的一個島上。

此 Gonzaga 家是養馬人,供應戰馬給全歐諸宮廷,而且他們也廣泛地參與

政治糾葛和軍事聯盟。

此宮照原來構思要作為一座巨大的馬廄綜合建築,它包括一個大的方形中

庭,四邊閉圍以一系列的套房(rooms en suite),進口在東北邊和西北邊中央。

在東南邊的一玄關領入一花園,而其盡頭是一半圓形柱列,花園以幾何花床配

置。在此 villa 附近,由一道橋連接此花園的是一條河(moat),用來作為小型海

戰之佈局。

此玄關是桶拱頂立於雙柱,單柱交互的支撐上。而北邊進口有粗石造的柱

子,故意作成看起來尚未完成的樣子。這些柱子支撐楣樑並附有 keystones,其

上是八角形格子天花,如在 the Basilica of Constantine 者然。

在中庭,厚重的 Doric 柱子支撐輕的 architrave,有掉下來一點的

triglyphs,加上沒有外框的壁龕和窗戶,pediment 缺乏底部檐板,以及重的粗

石做法,這些形貌創造了一種曖昧與張力感覺。

不平衡的幻象和古典元素的乖張使用在室內也繼續這麼作。環繞中庭房間的

牆和天花外表填滿了 Guilio Romano 以及他的助手的壁畫,加上額外的豐富裝

飾,崁鑲以東方的碧玉、金、和大理石的門和壁爐架。

有裂縫的磚楣畫於門上的牆面,當人從下面經過,產生不舒服的心裡作用。

在 the Sala dei Giganti (the Hall of the Giant)在裂開的楣樑上面,畫一幅神與

巨人之戰的大毀滅的景象,崩垮下來的柱子的重量壓碎了巨人的肢體,其中一個

巨人斜視著躲避,他的頭陷在兩個掉下來的石頭間。牆併入繪於天花上的翻騰的

雲中,天花的中央負載著一個鼓撐一個半圓 dome 的景象。

The Palazzo del Tè 沒完全完成,然而它仍是後期文藝復興傑作,由一個思

緒複雜的建築師設計以為一項對古典建築傳統的遊戲。只有與 Romano 分享他

對羅馬建築的了解,才能完全欣賞他的成就。

Michelangelo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被公認為是西方藝術的最具創造力的天才,在

他長而多產的一生,他對雕刻、繪畫、和建築都有重要貢獻。

他是一位佛羅倫斯政府小官員的兒子,儘管父親不願他成為藝術家,他在

108

13 歲就受教於畫家 Domenico del Ghirlandaio,他的雕刻方面的訓練始於一年

左右之後,Michelangelo 受邀加入 Lorenzo de’ Medici 贊助的雕刻工作室,

企圖恢復古代的雕刻藝術。直到 Lorenzo 死之前(1492),Michelangelo 住在 the

Palazzo Medici,成為家庭的一員,受時下著名的學者、作家和詩人的人文教育,

這些人此時都在 Lorenzo 贊助之下住在那裡。

在教皇李奧十世(Pope Leo X, Lorenzo de’ Medici 的幼子,教皇 Julius

II 的繼承人) 時,Michelangelo 於 1515 年開始替 Florence S.Lorenzo

Monastery 做三個建築委託案(立面、chapel、 library)的第一個。

他替這個 basilican church 做的 façade 是個 screen,均勻分佈為上下兩

層,中央由 attic 隔開,成為淺的版和放於壁龕的背景。

在李奧死的 1521 年,這個設計無一做出,而這個教堂迄今仍然沒有正立面,

但 Michelangelo 的建議案建立了在正立面建築的第二個傳統,提供了替換

Alberti 的 S.Maria Novella 那一型的替選方案。

在這個立面設計被放棄之前,the Medici 要 Michelangelo 在 S.Lorenzo

的南 transept 旁設計一個 funerary chapel 給 Lorenzo the Magnificent 以及

四位 Medici 家族的成員,包括 Lorenzo、Duke of Urbino(Lorenzo the

Magnificent 的孫子)和 Guiliano、Duke of Nemours (brother of Lorenzo

the Magnificent 及 Pope Clement VII 之父)。這個 New Sacristy 或稱 Medici

Chapel,要來與 Brunelleschi 的 north-transept 的 the Old Sacristy 互補。

Michelangelo 尊重 Brunelleschi 使用相似的形式(即半圓 dome 立於

pendentives 之上而站在一個方體主空間之上),而且使用部分相同材料(白灰

泥的牆,用溫暖灰色的 pietra serena 鑲邊),墓本身是大理石。

雕像的數目和擺放位置曾有一系列的改變;從他的 sketches 上看出他本來

考慮一個中央式的 mausoleum,但他最後放兩個石棺於 chapel 的兩旁。每個

石棺支持象徵(但未完成)的 the Times of Day 的雕刻,其上由坐著的 Dukes

Lorenzo 和 Giuliano 的雕像,放在壁龕裡,其深度正是牆的厚度(有戴帽在左

邊是 Lorenzo,沒戴帽在右邊是 Giuliano)。Day and Night (on Giuliano’s

tomb)和 Dawn and Dusk(on Lorenzo’s)的象徵性的雕像斜靠在石棺的頂

面,他們的重量似乎要使他們從這個曲面蓋滑落。殘忍的 Night 的面具,強調

夜魘和惡夢。

這些雕像都在室內三階段的最低階,在此豐富的建築元素互相抗衡,包括在

門上的空白的神龕、漸小的空白窗戶、和沒有柱頭的壁柱,其上是半圓壁,間以

漸細的窗;而在最上面是有格框的 dome,有 oculus,戴上一個 cupola。

109

教皇 Leo X 的非法的侄子舉為教皇 Clement VII,希望把 Medici 家族供學

者使用的圖書館及家族的 parish church 置於 S.Lorenzo 的方庭。這也許是要強

調 Medici 家族不僅是商人而且是知性和宗教社會的一員。

Michelangelo 於 1524 年開始做 Laurentian Library,它建於現存的方庭

東股的僧院寓所的樓上。Michelangelo 希望置天窗於 vestibule(玄關),但教皇

認為天窗最後一定會漏水,就在 vestibule 俯視方庭的西牆上置高窗。Vestibule

因而成為一個難看的空間,高大約是寬的一半。空白的漸細的窗戶,用 pietra

serena 加框,環繞著 vestibule 的內部而由雙柱隔開,雙柱置於牆內以支撐屋頂

樑。

這樣子把柱子退入牆內的作法似乎不符合邏輯,召喚 Mannerism,可是它

們的位置的確是需要的,那是 Library 底下建築物現有牆的位置,柱子間的牆實

際上是在垂直支撐之間所撐開的皮。

Michelangelo 強調整體看起來的不穩定性,使柱子看起來是支撐在

console 上,其重量似乎是被承受在非常弱的元素上,而在視覺上無法確定到底

是柱子或牆在支撐屋頂。

這個比例奇怪的空間的正中,與其誇張的垂直強調結合的,是個大階梯通向

閱覽室。原來 sketches 顯示,階梯原來是三開的三道。

至遲 1558-1559,當這個階梯在設計時,他的提案長成一一個極度雕刻性

的階梯,從上階像火山熔岩流出,且壓擠在 vestibule 的有限地板空間。當它下

降時,階梯分成三道,外道階梯沒有扶手,中央的一道凸形步階改變其寬度,使

整個處理顯得不實際。

相對地,閱覽室則澄明、安靜且可休息地,完全適宜於閱讀和研究。與僧院

圖書館的方式一樣,它是長條形空間,由均勻分佈的窗戶採光,窗戶置於牆邊的

壁柱之間。閱覽桌之擺置與牆垂直,可獲足夠的自然採光。

1534 年,the Medici Chapel 和 the Laurentian Library 還沒做完,

Michelangelo 就離開佛羅倫斯到羅馬去了,從此就在羅馬長住,直到 1564 年

死亡為止。

在此,他的初期建築委託案之一是來自當地政府,決定發展 the

Campidoglio 以重建羅馬的壯麗。The Campidoglio 是在 the Capitol or

Capitoline Hill 的政府故地,而從十二世紀起被一 communal palace 所佔。稍

後教宗 Pope Paul III 把 Marcus Aurelius 的騎馬銅像移來這裡,放在 the

Capitoline Hill 中央。Michelangelo 乃受邀必須提供這像一個座落處,並且把

一座已有兩座互成斜角的崩碎中的中世紀建築的不規則丘頂變得有秩序。

110

儘管有這些不良條件,它是文藝復興建築師一個夢寐以求的委託案,因為它

提供替一座主要城市建造市民廣場的好機會,而且,Michelangelo 提出一個聰

明的解答。

一個不等邊的方場被規劃來規則化現存建物所製造的困難的幾何,而一個橢

圓形鋪面插入以焦注在中央的騎馬像。

這種配置方式其前身可見於 Rossellino 在 Pienza 的 Cathedral Square

(1456-1464),但是 Michelangelo 的設計的尺度和一貫性比較大些。

軸向性和對稱性支配了 the Capitoline Hill 的作品的各部分。Michelangelo

重新塑造這中世紀的 the Palace of the Senators (Town Hall of Rome)於

1547,稍後給它中央的鐘塔,一個更新的正立面和一個戶外的階梯。

他替有柱列的 the Palace of the Conservators 造一新的正立面,以大式

Corinthian 壁柱延伸兩層樓,並且在 square 的對面再蓋一個完全一樣的構築,

the Palazzo Nuovo(現在的 the Capitoline Museum)。大式 Corinthian 柱式

是統一三面的元素。

在不規則方場的短邊,Michelangelo 擴充中央軸線,造一個壯麗的斜坡階

梯以聯繫在上的丘頂與在下的城市。

Michelangelo 死時,the Capitoline Hill 上的工程仍未完成,兩側事實上

是 Giacomo della Porta 從 1563 年開始建,完成於 17th Cent.,但他很仔細地

依 Michelangelo 的計畫去完成。

三宮上均有欄杆,欄杆上有石雕像。橢圓形鋪面最後完成於 1928 年。

在 1546 年,Pope Paul III 用 Michelangelo 去繼續 the Palazzo Farnese,

是教宗的家族的住宅,那是 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 從 1517 年開始

做的。Sangallo the Younger 已蓋了地面層,Michelangelo 加上兩層,其工作

包括有山牆的窗戶置於平面牆的線帶上;中央門道上是一 cartouche,擠進去在

piano nobile 的位置;有 balcony 的窗戶於入口門之上;大的帽冠簷帶由雜柔

許多小的柱式元素組成;以及中央的中庭,乃一完整的方體,基於 the Colosseum

的堆疊柱式的作法。

作為此最新的富裕的 Farnese 家族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表徵,此 palace 指

揮其前面的 piazza,給此方場一個平靜的尊嚴。

在梵諦岡有足夠基金恢復 Bramante 開始於 1506 年的 St.Peter’s 的建造

時,Pope Paul III 已在位五年。Raphael、Giuliano da Sangallo、和 Baldassare

Peruzzi 都曾獻過平面設計,但 1527 年羅馬受劫,財庫一空,無法做太多工程。

Giuliano 的侄子 Antonio da Sangallo 花一筆可以蓋一棟小教堂的錢做一

111

模型來說明他對南北 transept 遊廊的聚集柱式的作法。雖然這些會使中央空間

採光很差,南 transept 卻照他的建議案蓋起來,此年即 Sangallo 之卒年。

Michelangelo 被提名來繼續主持此工作,使得 Vasari 寫道,Paul III 實在

幸運,上帝命 Michelangelo 活在他的在位時期:「你的功德因他的藝術提升得

很高。」

Michelangelo 在考慮他基本上是一個雕刻家之下,同意接納此虔誠的榮耀

上帝的工作,而他所受的薪資僅足維持生活,純屬奉獻。

他很快地看出 Sangallo 的缺乏想像力的計畫的錯誤,並且削去 transept

的遊廊,一部份也因為它們侵犯到 the Vatican Palace,勢必要拆下教堂周圍已

蓋好的部分房子,它們產生暗的內部通道,在此可能無賴漢會藏躲,襲擊朝聖者。

Michelangelo 做了一個小的泥模型,然後再從之建木模型;這個設計回復

Bramante 的希臘十字平面,但是簡化了。

Michelangelo 與他的在佛羅倫斯的侄子通信,已知道 Brunelleschi 的

dome 的尺度,他很仰慕這 dome,希望仿做。

雖然 dome 的建造沒在 Michelangelo 的有生之年開始,Michelangelo 賦

予它的設計以內外的統一性。

Brunelleschi 的 Florence Cathedral 的 dome 有很好的哥德側寫,而

Michelangelo 的 dome 由之修成半圓球體。而且他增加 rib 的數目,由八而十

六,來消除 Florence Cathedral 的八角的 massing。

如果 dome 照 Michelangelo 的設計,ribs 的外衝力就會很大,而很令人

懷疑 drum 有沒有能夠承受累積的應力。

Giacomo della Porta 在 Michelangelo 死後建造此 dome,使用比較高的

側面,燈籠的 cupola 把 dome 的重量推向 ribs 然後傳到一對對柱子上面。

這些柱子視覺上用斷開的 entablature 附到 drum 上,事實上扮演著扶壁的

角色,把力量傳遞到中央 crossing 的拱和四個大墩柱(piers)之上。

儘管如此,十道張力鏈融入雙殼 dome 的磚構裡(此 dome 之徑只比

Pantheon 小 5 呎)。三角形的 massing 昇高到 452 呎,如 Michelangelo 的正

立面有蓋在入口的話,可塑造很強烈的視覺存在感。

然而,St.Peter’s 最後完成於 17 世紀,nave 和 entrance façade 是 Carlo

Maderno 的設計。

在他的晚期作品中,Michelangelo 以各種方式預見巴洛克風格之來臨。特

別是他的 the Porta Pia 的設計,是建於 via Pia 末端的一座城門。它不是在有防

禦工事的城牆內的防衛性城門;它是一個裝飾的景觀上的背景以結束一個街景。

112

石頭的建築元素與磚的背景牆面獨立開來。卷渦主控全局,當成破的 pediment

或覆蓋的城堞。整個設計重點集中在中央通道,劃定城邊的界線;建築細部的連

鎖令人回想起文藝復興的劇院的舞台布景設計。此門始建於 1561 年,

Michelangelo 死時,已快完工。

Andrea Palladio

Andrea Palladio 被廣泛地認為是西方歷史裡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死後對

每一個世紀的建築均有衝擊,生為 Andrea di Pietro della Gondola 於 1508,

一開始接受訓練為石匠。約當 30 歲時,他受僱工作於建築工地,在那裡他引起

人文主義者 Count Giangiorgio Trissino 的注意,Trissino 變成他的良師,把他

的名字改為 Palladio,取名於 the pallas Athena,goddess of wisdom,透過

Trissino 所屬的 academy 提供他人文教育。這人文教育再加上數度去羅馬旅

行,給 Palladio 建築教育。特別地,由於測量古羅馬建築,Palladio 獲得古典

比例的知識資料,以後為他引用到他所設計的房子。

他得到的第一個公共委託案是一個新的外殼給一個中世紀的市場兼議會廳

或 Basilica 於 Vicenza。Palladio 加了一個兩層的柱廊,地面層多立克式,二層

Ionic 式。他於 1546 年提出他的提案,這是市政府要求的,結果此提案被接受,

只稍加修改(1549)。建造乃基於 groin-vaulting 的技術,而此設計的主控元素

是三個開口的單元,中央是一拱,支撐在一對小柱子上,用半柱分開每個 bay,

末端的 bay 較小,給了角落補強的外表,角落有雙柱。

雖然 Bramante 是第一個使用半圓拱結合方頭開口(如見於 Belvedere),

這個單元通稱為 Palladian motif 或是一 Serliana,因為它首見於 Sebastiano

Serlio 的《建築五書》。而在此 Palladio 之使用 Serliana,無疑是受到 Jacopo

Sansovino 的 St.Mark(1537-1553)圖書館的影響。

在 Vicenza 的 the Palazzo Chiericati(1550-1552)乃建於一個非常淺的

基地上,有一長的前面,面對一個公共空間。

Palladio 把此房子處理成像一座羅馬 palace 的建築物,兩層樓高,面對一

廣場(forum),地面層是羅馬多立克式柱列,原來是要以此柱列連續到此 square

的其餘各邊的建物(但沒蓋)。像其他 Palladio 設計的住宅,此 palace 的正立

面分成三部分,中央部分為一 pavilion(一個凸出來的 bay),由一連串的柱子

強調,產生「力量」的印象。二樓以上以 Ionic 柱式組成,中央是 salon,兩旁

是涼廊。

如此,將 salon 凸出,支撐於下層公共柱廊之上,增加出來的空間乃作為此

113

宅最大房間之所用。此 palace 開放且通風,由於基地之限制,入口廳的長軸和

主要的房間的長軸平行於街道前面,而非垂直。

Palladio 的 villa 之設計是使他獲得後世建築師仿效的主要建築作品。不像

大部分的文藝復興 villas,其鄉村地產多半是威尼斯貴族之子所擁有的使用中的

農場。他們的土地位於威尼斯北邊的大陸,the Veneto,而他們的農產品基本上

是用來養城市居民的。雖然獨立於威尼斯社會之外,這些紳士農夫在大宅裡過著

優雅有文化的生活。

兩位 Palladio 的早期業主是 Daniele Barbaro,和他的兄弟 Marcantonio。

Daniele Barbaro 是一位學術作家以及一個出版的 Vitruvius 版本的編者。

Palladio 替他們在 Maser 設計 the Villa Barbaro(1557-1558),如同其他他設

計的 villas,它是對稱配列,中央的居住 block 平衡以兩端的 pavilions,由拱廊

連結。

此房子位於稍微高起的地上,所以儘管它與地面連結,他提供觀賞地景的景

點,實際需要也沒被忽略,拱廊的開口提供空間給農耕用具和牲畜,而鴿舍置於

拱之底下。

室內,房間比例優雅,採光充足,且飾以 Paolo Veronese(ca.1528-1588)

做的透視壁畫,透過顏料的魔術,牆壁融入桶拱天花。在房間裡,有欄杆的

balconies 顯得支持螺旋柱子,在他後面是繪畫出來的開口,從那裡出現此屋之

女主人,跟隨著的是她的侍童、僕人和寵狗,和一隻鸚鵡。淺的凸出幫助產生深

遠感覺於一系列房間,在那兒實際的楣樑與有山牆的門道,和畫在平面牆的景物

混淆。獵人和孩子出現於開的門道,而雕刻立於柱子間的壁龕,所有均由畫家的

筆下創造出來。景觀把眼睛導向柱子和壁柱之外,到一個想像的景物,那景物係

得自古代的靈感。

以 the Villa Barbaro 為例,Palladio 對住宅設計有所貢獻,此貢獻一直持

續到我們的今天:

神廟前面(柱子加上山牆)運用到主宅來,最早由 Sangallo 用於 the Medici

Villa at Poggio a Caiano,而 Palladio 的處理方式是一新的使用這 motif,儘管

他沒有創新的意圖。他曾讀 Vitruvius 說,希臘神廟的設計乃基於他們的住宅設

計,此觀察也許指的是 megaron 和 temple 之 cella 的相似性,而 Palladio 的

解釋是,希臘的房屋看起來像希臘廟,而希臘廟他所知道的是有柱子和

pediment。使用這兩者到住宅之正立面,Palladio 相信他與希臘前例吻合,事

實上他是替新基破土。

The Villa Foscari 於 Malcontenta (1559-1560)乃位於 Venice 外的 Brenta

114

Canal,意圖作單一軸線的設計,旁邊的 courts 會罩住側立面,但這些 courts

均未蓋。

狗腿樓梯引向於軸線上的入口門廊,位於 piano nobile 層,從 portico 的

入口開向一個有拱頂的十字空間,延伸此房子的全部深度,十字股的一個桶拱頂

表現於花園這一邊。整座房子有一致的比例關係,所有房間均有 1:1、2:3、1:2,

或 3:4 之比例。在平面上,長與寬符合黃金比 8:5,而高度是 5。

Palladio 做的住宅最著名者當推 the Villa Almerico-Capra(1566-1570),

而以 the Villa Rotanda 聞名,位於 Vicenza 之外。業主是一位退休的神職人員,

他使用這房子以為娛樂之用。在此完全沒有其他 Villas 所具有的實際農莊之空

間,且此房完全利用它的丘頂位置、俯視村間的好處。

平面正方形,中央兩層,有 dome 之空間於中央圓形房間之上。如 Palladio

所描述者:「四面均有涼廊」,所以「它能享受到每一個部分最美麗的景致,有些

是有限,有些較延伸,有些則止於水平之無窮遠處。」在室內,這中央有 dome

的空間,輻射出四個比例良好的房間於角落,它是一個簡單而有力的配列,一個

常被後人抄襲的設計。

Palladio 於他的 the Villa Trissino at Meledo 的平面開始 Villa Rotanda 的

構想,它是一個雄心勃勃的案子,只有一些部分真的蓋出來。在此案子,基本住

宅的方體,他加上 1/4 圓弧的柱列廊於入口門廊的兩邊,擴大以界定一個長方形

的前庭。

根據 Palladio 的註腳指出,地面層為居家之服務空間,而附屬空間容納活

動—草堆、馬廄、穀倉、和農人家庭的集合住宅—如此,整合了主人優美的居住

區以及大地產的農業需求。它是想像的羅馬別墅,而以十六世紀的生活方式重新

詮釋。

Palladio 的最顯著的一座教堂設計是在威尼斯的 S. Giorgio Maggiore,那

是一個正立面設計,根源於較早的 S.Francesco della Vigne,Venice。兩者給

文藝復興為老 basilica 建立正立面的問題提出一新的解決方案。Palladio 重疊了

兩個神廟立面:高的一個包含四支 Corinthian 柱子,立於柱礎上支撐一

pediment 於 nave 的端點;以及一寬的 pediment 於較小的 Corinthian 壁柱,

以與 aisle 的斜屋頂相配。這種使用雙 pediments 於正立面的作法被 Pantheon

所合法化,那兒在 drum 上的 pediment 的 cornices 充當第二道神廟的立面。

(Vitruvius 也曾討論過雙重山牆之處理)

在 S.Giorgio,立面的 Corinthian 柱子和壁柱連續到室內的 nave 和 aisles

間的柱廊,在此宗教建築提供一個 Alberti 式的統一性。Palladio 在處理室內時

115

以羅馬澡堂為著眼點。其桶拱由半圓高窗採光,這可發現於 the Baths of

Diocletian,且整體漆成白色以反光,且強調此教堂量體的清明性。

Palladio 的最後作品之一是 the Teatro Olimpico in Vicenza (1579-80),

其靈感來自羅馬劇場,有舞台,像 the Theater of Marcellus。可是在此有屋頂,

其天花上漆以描述天空,座位排列成半圓形以面對舞台,在那裡 Scamozzi 的舞

台設計原作仍保留所有製品的景象。此套景顯示都市 piazza,從那裡三條街延

伸到遠方,它們看起來的長度被透視和斜的地面所誇大。當演員離開舞台,它們

看起來是沿著街道後退,儘管他們的身高沒有依透視減小。

Palladio 表達他的許多想法於 I Quattro Libri dell’ architecttura (The

Four Books of Architecture),1570 年出版於威尼斯,其所涵蓋之主題包括建

築柱式、居家建築、公共建築、城市規劃和神廟。

儘管他可以測量且圖示實際上的羅馬神廟、劇場、橋、凱旋拱和澡堂,

Palladio 必須猜測羅馬的住宅,而因此,他放進去他的建築物來證明遠古的概

念。尺寸數字印在平面上,給天花高度尺度,所以他的比例系統可以正確概算。

不知他是不是有意這麼做,他的作品因而廣為流傳,因為他的書的印刷,使沒到

過 Veneto 的建築師能知道 Palladio 的 villas 和 palaces。在這些,如同在所有

他的建築設計,他關注於實際上的便益性,作為一個好的設計的基本要件;堅固、

適用、美觀是他所信守的建築基本教義。

Palladio 對西方建築的影響不可忽視,此乃由於他的設計中合邏輯的規劃,

細心的比例,和概念清楚的特色。的確,Palladio 所鼓吹的原則可適用於許多狀

況,他的著作都證明了這個石匠轉為建築師的成就。他宣稱:「Vitruvius 是我的

老師,Rome 是我的情婦,建築是我的生命。」

116

西歐歷史建築

巴洛克

如同佛羅倫斯的銀行家和商人支持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天主教

教會是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羅馬一帶的藝術和建築的主要贊助者,而且它所委任

的工作產生了一個新風格,巴洛克。

在文藝復興結束之前,教會有很大的世俗權力,但它的道德基礎因其機構的

逐漸腐敗而益為動搖。紅衣主教的位階被公開出售;教會的低階和高階官員持有

情婦而為他們的兒子(婉轉地稱為姪子)尋求閒差;信眾的捐獻被用在完全缺乏

精神目標的案子。教宗生活闊綽,將教會的資產當成他們個人的基金。為了找財

源給神聖和世俗的案子,教會建立可議的籌措財源的作法,如出售赦免與縱容以

解救付錢者或其親戚免於煉獄的日數。如同可預期的,教會的腐敗最後引起宗教

改革的訴求,有些最早發生在十三世紀。最有效力的是在日耳曼威登堡

(Wittenberg)大教堂的僧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一五一七年,他

將他的九十五論述釘在萬聖教堂的門上,開啟所謂的清教徒改革(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宣告信仰本身的正義。截此之前,教會總能克服來

自它的階層中的離異份子的挑戰,經常是以宣稱他們為異教徒而以武力摧毀。然

而,這次因為異議份子太廣泛以致宗教審判的方法失效,雖然有被嘗試過。

教會的更理性化的回應是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Catholic Counter-

Reformation),其計畫包含教會內部本身的改革以及贏回人民對天主教的信

仰。所有藝術均用在這個公共關係的努力上,而這種被發展來重述傳統天主教義

的藝術風格以巴洛克(the Baroque)知名。基於已被早期十六世紀的藝術家和

建築師高度個人化形塑的古典形式的發展,巴洛克是一個教訓癖的、戲劇性的和

高度情緒性的風格。批評者非議其誇張的姿勢、過份的裝飾和不掩飾的情感主

義。然而,以其時代的涵構觀之,當這些訴求如同在十二世紀對地獄的仿羅馬悲

慘描述被真正感覺到一般,巴洛克當被視為一個藝術時期,其目的在於將人們直

接加入宗教理想之中。巴洛克建築的特色是其空間複雜性以及來自隱密源頭的光

之戲劇。此乃得自凹凸弧面動態互動;喜好橢圓形所表達的軸向又向心的空間;

以及繪畫、雕刻和建築的想像性整合以創造幻覺和溶解實質邊界。

改革的天主教會新的機構當中,其一是戰鬥性的耶穌會,由 St.Ignatius

Loyola 建立於 1534 年,被熟知為耶穌會士(the Jesuits)。扮演著傳教士和教

育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偏遠地區,耶穌會士已在 1550 年到達中國並且隨著西班

117

牙的征服者到達美洲。然而,他們的總部在羅馬,而且很適切地說,最早的巴洛

克建築設計之一,Il Gesù,是他們的主要教堂,始於 1568 年 Giacomo Vignola

作的平面,由 Giacomo della Porta 設計正立面和穹窿,完成於 1576 年。

Il Gesù 平面近似 Alberti 在 Mantua 的 S.Andrea,在中堂兩旁的側廊置禮

拜堂。Il Gesù 不同於 S.Andrea 的地方是翼殿很淺,沒突出邊牆線,而且中堂

較寬。Il Gesù 在強烈的軸線強調和在西立面的元素建構也具前瞻性。正立面的

組織採自 Alberti 在佛羅倫斯的 S. Maria Novella,以古典柱式取代正方形的幾

何。成對的壁柱立出於向外突出的平面,直到在入口兩旁,嵌入的柱子支撐三角

山牆,而三角山牆被由兩旁壁柱支撐的弧形山牆框住。原來的室內設計絕對清

新;今天所見的室內反應十七世紀末期開始的裝飾運動。仰望中堂天花,人們不

太確定建築在何處停止而繼之以雕刻,或者,雕刻何處終止,而 the Adoration

of the Name of Jesus (由 Guovanni Battista Gaulli 畫於 1675 和 1679 之間)

何處開始。雲朵、衣褶和人體在空間中漂浮,因而人的視點向上延伸到天上。

Il Gesù 的正立面成為羅馬和其他地方的許多耶穌會教堂的典範。當耶穌會傳

教士旅行在外而且建造新教堂,他們的設計保持在羅馬母教堂的樣貌,在此所有

耶穌會士接受訓練。在羅馬本身擴充 Il Gesù 的主題的一棟教堂是 Carlo

Maderno 的 S. Susanna(1596-1603)早期巴洛克教堂,在此正立面設計從壁

柱而半柱而成對的嵌柱依序進展。S. Susanna 轉而成為聖彼得大教堂的紀念性

正立面的基礎,那是由 Maderno 設計於 1606 年。

Sixtus V 和羅馬的規劃

在 Il Gesù 完成的十年內,早期的巴洛克影響可見於早期對羅馬都市類型的

調整。教宗 Sixtus V 教唆這些調整(1585-1590),而他所敲定的設計指導了這

個城市下個百年甚或更長的發展。

Sixtus V 不是關心羅馬被忽略的實體特質的第一人。他的工作可視為教宗

Nicholas V(14487-1455)在 1450 年代的肇端的有活力的發展和擴充。

Nicholas V 是教宗居住於亞維濃(Avignon)200 年之後第一位對羅馬城完全

掌控的文藝復興教宗。他曾著手對古代結構物作基本修理,包括羅馬人仍然仰賴

的城牆、橋、水渠和道路,而他也曾將特定的古蹟調適當代使用,如將哈德良的

陵墓(Hadrian’s Mausoleum)改為 Castel Sant’Angelo,一座教宗王庭的

堡壘。教宗 Sixtus IV (1471-1484)曾修復舊教堂,並且建造其它的,並曾藉由

取直通往連接羅馬城主體和聖彼得大教堂的橋樑 Ponte Sant’Angelo 的街道

來改善混亂和擁擠的中世紀區域的流通。Julius II (1503-1513)繼續 Sixtus IV 的

118

計畫,如見以前對 Julius II 贊助 Bramante 和 Michelangelo 的描述。除了

Vatican 和 St.Peter’s 周邊的著名作品之外, Julius II 將精力導向文事改善,

包括創造三條直街,如輻輳般從 the Porta del Popolo,北城門,放射出來,以

及從 the Ponte Sant’Angelo 切割兩條大約平行的大道於台伯河下游兩旁。

Julius 的後繼者之一,Paul III (1534-1550),委託米開蘭基羅重新設計神殿山。

Pius IV 配置一條大街,the Via Pia (1561-1562),而米開蘭基羅也為它設計 the

Porta Pia 作為終端門。

這些在羅馬的介入於 Sixtus V 在位的五年又四個月更為緊密加速。公共建築

著手進行,包括二十七座新噴泉的興建以及透過修理舊水渠及建造一條新水渠以

提供可靠的水源,甚至法律和命令被引進此城的行政體制。羊毛和絲產業被恢復

了,進一步增加就業機會。如果 Sixtus V 多活一年,競技場(the Colosseum)

可能已被重新裝設成羊毛紡織設施。

Sixtus V 著手的改變最受惠的是來看羅馬主要基督教神龕的訪客和朝聖者。

因為瞭解到這些宗教性訪客對此城的重要,Sixtus V 計畫以直通的行進道路連通

七座羅馬早期基督教大教堂,以垂直元素和噴泉強調以標誌沿途的主要景點。這

是首先發展於十六世紀的花園,如佛羅倫斯的 the Boboli Gardens,的想法遠

遠更大的實踐。從此城的不規則地形來看,這個工作並不容易,因為在紙面上的

筆直道路的規劃不總是可成功地加諸台地之上。然而,Sixtus V 的提案是這麼地

可信,因而所有在接下來數世紀繼續參與此工作的建築師、規劃師和文官幾乎都

配合他的企畫。

Sixtus V 以建造一條新街道,the Strata Felice,開始,此街一個方向從 Santa

Maria Maggiore 延伸到 Gerusalemme 的 Santa Croce,另一個方向則延伸到

the Esquiline 丘上的 Trinità dei Monti。原始意圖是要延續這條街到 the Porta

del Popolo,它是北方來的遊客進入的主要城門,但是山丘干擾阻止這個想法被

實現。因此,作為一個相關的案子,the Piazza del Popolo 被重新設計以提供

遊客一個合適的入口。通過大門後,遊客進入一個以一座中央的方尖碑為焦點的

空間。從此中心放射出三條街道,這些街道提供直接通路到此城的主要區域。從

the Piazza del Popolo,左邊的放射街道是 the via del Babuino,通往 SS.

Trinità dei Monti 所在的 Esquiline 山丘腳下的噴泉。Sixtus 奉獻此教堂於 1585

年,而此教堂和其下的噴泉之間的聯繫則建於一個世紀多之後。

羅馬最重要的基督教紀念物是聖彼得大教堂,位於從此城老區跨越 the Tiber

河的地方。Sixtus 在位時,其工程仍停留在米開朗基羅死後二十五年幾乎未動的

穹窿的建造上。Sixtus 也將其注意轉移到聯繫聖彼得大教堂和羅馬其他區域的道

119

路上。朝聖之徒跨越 Ponte Sant’Angelo,其末端是量體巨大的 Castel Sant’

Angelo。往聖彼得的道路繼續往西,但 Sixtus 所提議的直接通連直到 1930s 才

實現,乃 Mossolini 由 the Via della Concilazione 推進以提供一個莊嚴的軸線

進徑到此大教堂。從遠處,可看到聖彼得的穹窿從中堂和正立面升起,雖然米開

朗基羅的穹窿,因係為一座無中堂的教堂而設計,在人接近實際建築物時逐漸退

出視線。

在聖彼得廣場(Piazza of St. Peter's)正中是 Sixtus 對此大教堂前的空間塑

造的貢獻,八十三呎長的梵諦岡方尖碑(Vatican Obelisk),其乃於 1586 年搬

來此地。此項紀念性工程偉業的技術指導由 Domenico Fontana 所提供,他在

後來著書描述並圖示整個過程。梵諦岡方尖碑是古帝國時期搬來羅馬的成打埃及

方尖碑中最大的一個完整樣本。古羅馬人如何操作演練不得而知,但是一些破損

的方尖碑顯示他們的方法不總是成功。Fontana 的任務是將此方尖碑(重達

681,221 磅)從它在前尼諾競車場(Circus of Nero)的位置放下來搬動約 260

碼到聖彼得廣場的新地點,完全沒有損及此巨石或者其雕刻。對此問題他的解答

包括將此方尖碑嵌入一個保護的木框架,用繩索和轆轤將之轉平(由人和馬協同

運作三十八個絞盤所控制),然後在滾筒上搬過去新基地。在新舊基地間的一個

約三十呎的高差下降幫助了水平搬運。 在此廣場,方尖碑曾經被沿著一個斜面

移下,並且被重新立起,使用相同的升降機和絞盤將其放下。整個操作被小心地

規劃並且由 Fontana 督導,由教宗授權運用為完成此作必要的適當人力、材料

和馬匹。當 1586 年四月 29 日此方尖碑在聖彼得大教堂前面被升起的時候,整

個紅衣主教學院(College of Cardinals)的人和羅馬的公民們均出來觀看此壯

麗的景象。拒馬將好奇者擋在安全距離之外,而且在關鍵的升起階段,絕對的肅

靜被強力要求,使工人得以正確聽到並且回應 Fontana 用喇叭和鈴給的信號。

隨著他對梵諦岡方尖碑成功的搬動,Fontana 受委託去重新放置在羅馬的三

座較小的方尖碑。今天站立在 the Piazza del Popolo、S. Giovanni Laterano

和在 S. Maria Maggiore 的方尖碑均為 Fontana 所擺置。這些巨大柱體的金字

塔尖是指出此城重要紀念物的明顯標誌。Sixtus V 在羅馬的工作毫無疑問對二十

世紀城市規劃者 Edmund Bacon 有主要影響,其乃負責 1950 年代和 1960 年

代費城(Philadelphia)再發展的主要工作。Bacon 使用軸向大街連結此城的主

要區域以及使用高樓(取代方尖碑)去標誌出不同區域,都顯示受到羅馬的巴洛克

城市規劃的衝擊。

St. Peter’s 的完成

120

Gianlorenzo Bernini

Sixtus V 死後,在 St. Peter's 的工程持續進行,而這項工程,長久以來在建築

師們的指導下施工,他們之間的能力、風格和哲學有顯著差異,無論如何,在巴

洛克時期終於被帶到完成階段。穹窿在 Giacomo della Porta 和 Domenico

Fontana 指導之下完成於 1612 年,而中堂的增築非 Michelangelo 原意,乃

Carlo Maderno 所設計,他也設計了主要正立面。中堂輕微地與 the Vatican

Obelisk 對齊,其乃 Fontana 錯誤地偏離中心擺置; Maderno 考慮到將中堂

察覺不出來地偏移要比搬動此埃及方尖碑還容易。教宗 Urban VIII 於 1626 年

為此教堂行奉獻禮。

Urban VIII 的藝術家是 Gianlorenzo Bernini (1598-1680),西方史上的一

位傑出的創意天才,一個常被與 Michelangelo 相提並論的人。兩人均在早年即

被承認天才非凡;兩人均有長久而多產的生涯;而且兩人均為非常有創造性的雕

刻家,在建築和城市規劃均做過重要案子。Bernini 是一個雕刻家之子,且其藝

術教育部分由 Maffeo Cardinal Barberini 所引導,此人甚至在被舉為教宗

Urban VIII 之前即為著名的藝術贊助者。天主教會在十七世紀令人興奮的建造計

畫是負責巴洛克風格的發展,而五十年當中,羅馬的巴洛克乃 Bernini 所主控。

沒有其它任何地方比 St. Peter's 能更被強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在此,他從

1629 年任官方建築師直到去世。許多現在的室內特質係來自 Bernini 的天才。

直接地或者透過他指導之下的工作坊, Bernini 負責中堂和門廊的樓地版舖

設、中堂墩柱的裝飾、以及聖壇和墳墓的四個雕刻群組的設計。然而,十字交叉

的部分和主要的教堂圓壁龕的設計是他對此室內所做出的最本質性貢獻。為了減

小 Michelangelo 的 穹 窿 下 的 巨 大 空 間 的 尺 度 , Bernini 設 計 銅 製 天 蓋

(Baldacchino)(1624-1633),一座位於 St. Peter 墳墓上的高壇之上的象徵性

保護天蓬。為了配合穹窿的尺度,此天蓋(the Baldacchino)將近九十呎高;

其扭曲的柱子不是一個巴洛克的發明,而是來自君士坦丁集會堂的大理石柱子的

大大地放大的版本,它們某些被保留作為在交叉墩柱的二樓地板層的聖骨匣的一

部份。原始的扭曲柱子被相信是君士坦丁從耶路撒冷的所羅門廟(the Temple of

Solomon in Jerusalem)帶來,因此它們在此的繼續使用連結了 St. Peter's 與

聖地(the Holy Land)。天蓋的材料取自熔解萬神廟門廊的羅馬銅製屋頂桁架,

一個由教宗面對大眾反對所做的裁決的古蹟材料的再利用;所剩金屬甚至尚且足

夠用來鑄造防禦此城的八門大砲。在此集會堂(大教堂 basilica)的巨大空間,

天蓋顯著地標誌著教會的精神中心,否則此中心將顯得不重要。室內是那麼大,

相當於九層樓建築的天蓋高度從遠觀並不過份強勢。

121

在交叉墩柱的轉角 Bernini 的設計放置結合基督受難(the Passion of

Christ)四個聖者的戲劇性立像,全都大於真正大小的兩倍。當中, Bernini 自

己刻 the St. Longinus (1629-1638),他是在十字架刺基督腰部的羅馬百夫長

(centurion);Longinus 被呈現出他瞭解基督的神聖性的剎那。過了天蓋並且

由其柱子格定的軸線上的是 Bernini 在此大教堂的極致之作, the Cathedra

Petri,或者彼得寶座(Chair of Peter) (1657-1666),一個銅製細緻的聖骨匣

環著此首位使徒著名的木製座位而造。由代表教會博士(那些建立信仰教義的人)

的四個人物輕輕地撐著,此寶座漂浮在訪者頭上,頂著一個榮耀的背景,在那裡

金色光芒從一個漂浮著聖靈的鴿子(the dove of the Holy Spirit)照耀明亮的

彩繪玻璃中心散發出來。St. Peter's 教堂,如同一些其它早期基督教建築物,其

半圓龕朝西而非朝東,因此下午太陽的光線通過窗戶並且與環繞此寶座的金色放

射光合併。藉併入此作背後的窗戶以提供整體的光輝, Bernini 的設計令人讚嘆

地示範了巴洛克的戲劇性。

除了這些主要面貌之外, Bernini 設計 the Scala Regia (1663-1670),從

梵諦岡的主覲見廳通往廣場的北柱列和教堂的門廊(narthex)的北端,取代舊

的不規則階梯。Bernini 的設計善用困難的涵構以置入;他設計一座從底到頂寬

度和高度漸縮的階梯,如此加強從階梯底下的透視效果。一個半途的樓梯平台創

造一個上升的暫停;以潛藏的光源照明,成為這個設計的一個戲劇性元素。由於

the Scala Regia 差不多和門廊垂直, Bernini 作一個君士坦丁的騎馬像(an

equestrian statue of Constantine)置於階梯底下的邊牆來終結門廊盡端的軸

線視景。此大帝被描述成在戰場轉向的瞬間;巨大的衣飾(drapery)被風吹佛,

提供此像一個動態的方向上的背景。

身為西方基督教的最大的教堂, St. Peter's 需要一個合適的進徑和外在的

設境,而 Bernini 也接受委託進行這項工作。在 1637 年他提議在門廊兩端建

雙塔以平衡 Maderno 的正立面的水平強調。只有最南邊的塔被局部建造,即因

泥土沈陷和隨之而來的建物龜裂而有必要於 1645 除去鐘塔,幾乎很不光彩地結

束 Bernini 的建築聘任。然而,在 1657 年, Bernini 設計 St. Peter's 的廣場,

其乃世界上最有名的都市空間之一。此廣場由兩部分組成,有一個橢圓形段, the

piazza obliqua,焦注在梵諦岡方尖碑,接著是一個梯形段, the piazza retta,

直接對教堂入口前面。兩段一起提供來 St. Peter 墳墓參訪的基督徒一個象徵性

的擁抱。The piazza retta 試圖以兩種方式藉增加教堂的明顯高度來改良正立面

的比例。它的梯形,被理解為矩形,「壓擠」正立面以強調垂直性,而且其邊牆

在延伸到教堂時減小其高度,因而提供一個比正立面的嵌入柯林斯柱子較為小的

122

單元。雖然 the piazza retta 的收斂的兩邊或許提議了來自 Michelangelo 的

Piazza del Campidoglio 的影響,此形式可能是應 the Vatican Palace 相對於

教堂的門廳斜擺而產生。

The piazza obliqua 更具巴洛克特性,有著非形成真橢圓而實際上是兩個

半圓連結到一個方場。兩個對稱擺置的噴泉和方尖碑建立一個與到 St. Peter's 的

進徑交叉的軸線,如此引進在此設計的張力。廣場的邊界由獨立的 Tuscan 柱列

所形成,39 呎高及四支柱子深,被安排在放射的線中,在人環著邊緣移動時,

提供一個經常性的光影的轉換型態。這些柱列產生一個無限制的圍閉感;空間被

界定出來但沒從城市的紋理切掉。超過 250,000 人可聚集在 St. Peter's 廣場裡

接受來自教堂入口正中上方的 the Benediction Loggia,或者來自廣場右側教宗

寓所的窗戶的賜福。經由其尊榮的、全面性的設計, S. Pietro 廣場延伸教會的

歡迎超越教堂自身的界線。

Francesco Borromini

雖然大教堂內部的完成和 St. Peter's 廣場的建造會佔去主要部分的 Bernini

的時間,這些絕非這位偉大天才又精力充沛的藝術家僅作的案子。他也不是一個

人完成 St. Peter's 的工作。他有助手,部分人自己也成為著名的設計者。

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就是一個例子,他從 Carlo Maderno 的作

坊的砌石工開始,很快爬升,成為一個石匠師以及天蓋(the Baldacchino)的

合作人。一段時間之後,兩人的偉大天賦和強烈個性決裂了,且在 1630 年之前

Borromini 已成長為一個獨立建築師, Bernini 的對手。Borromini 在羅馬周遭

的許多委託案當中有兩件特別有趣,足證其極為原創的設計取徑。

S.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教堂的案子從 1634 年上上下下 Borromini

多所參與,直到他去世。他從僧侶的生活區域的更新案開始,包括一個新的餐廳

和方庭(cloister)(1634-1638),一個中庭 (courtyard),於此,弧線取代轉

角。1638 年,他設計此壯麗的教堂於 the Strada Felice (今天叫做 the Via

Quattro Fontane)和 the via Pia 的轉角, the via Pia 是 Sixtus V 連結此城的各

區域的大街中的一條。他將此十字路口飾以四座噴泉(因此描述性的 Quattro

Fontane 就被冠稱此教堂的名字) 對角跨越每個角落擺置。教堂平面包含一個波

浪形的橢圓,主要聖壇擺置在入口長軸上。弧形邊牆往外突出到短軸再對位形成

淺的禮拜堂,喚起一個三一十字(Trinitarian cross)的精神,在此很合適因為

此教堂是三一教會(the Trinitarian Order)。柱頂線盤上面的三角弧拱將自由平

面縮小到支撐一座橢圓形穹窿的橢圓形鼓,橢圓形穹窿被細緻地凹龕成八角形、

123

六角形,以及三一十字形,縮小到一個橢圓形洞口。外部正面,建於 1665-1667

年,反映內部的凹凸互動,在其三個跨距內外搖擺,兩個樓層由一道居間的額盤

緊綁在一起。冠頂的欄杆被一個大橢圓徽章飾打破。藉著無上的技巧 Borromini

將帶著噴泉的削斜的角落整合到正立面設計,因此所有的部分投射出巴洛克的動

態。

在 S. Ivo alle Sapienza, Borromini 創造出一個巴洛克的原型性傑作。此

建築物包含一座禮拜堂插入在 the Archiginnasio (一座以 La Sapienza 之稱為

人所知的學院,現為羅馬大學的一部份)的一個兩層樓中庭的弧形端。Leo X 捐

出此基地,但禮拜堂直到 1642 年在 Urban VIII 的贊助下才開始。Urban 的 coat

of arms 融入 Barberini 家族的蜜蜂,而 Urban 被暱稱為「蜂王」(King of

Bees)。因此難怪等了這個委託案十年的 Borromini,奉承他的贊助人,將一隻

飛翔的蜜蜂融入平面形式,幾何化為六邊形。

此教堂內部較低層和穹窿之間的額盤(entablature)並未分離此兩區域。

而是,平面的凹凸韻律從平面升起通過額盤進入穹窿的肋。外部燈籠塔螺旋而上

其形式允許多重聯屬:教宗三重冠的聯屬,包含三重冠的箍帶,在此併入此連續

的螺旋,象徵教宗在神職、皇家和帝國事物的權威;貝殼的聯屬,有一種貝殼因

為像教宗三重冠一般被熟知為 the corona papale(教宗花冠);以及至上智慧

(Divine Wisdom)的聯屬,它補充上升螺旋的象徵主義。事實上,整個禮拜

堂的圖像學表達「所有智慧來自上帝我主」及「對主的敬畏是智慧的開端」的想

法。(Ecclesiasticus 1: 1)

從 S. Carlo 沿著 the via Pia 往下為 Bernini 的 S. Andrea al Quirinale

(1658-1670)的橢圓形平面教堂,被設計作為耶穌會見習生的一個安靜的獨居

所。它提供一個和 S. Carlo 的有趣對照。室內的形狀清楚地表達於弧形外牆,而

一個超尺度的柯林斯門廊引介一個反弧面。入口和聖壇跨過空間短軸彼此相對。

為了維持對聖壇的強調和建立短軸為主導元素 Bernini 將壁柱置於交叉軸上將

訪者的注意力帶回此重要焦點,在那裡一座 St. Andrew 的雕像穿過弧形山牆的

破口立起並且上升到穹窿的天上區域,及於畫在穹窿頂口之上圓頂蓬的天空。

Borromini 的 S. Carlo 強調在幾何變化中的凹凸動態互動, Bernini 的 S. Andrea

裡的運動則是關注在朝上的方向。這個設計中的運動強調短暫的輕盈。繪畫、雕

刻和建築有效地混在一起來推展這個想法。

巴洛克羅馬的都市空間

124

除了少數著名的例外,都市設計通常是一個分工的工作,發展超過好幾個人

生。Sixtus V 的羅馬計畫的大膽的手筆創造許多機會給後世建築師以豐富市民生

活的教堂、噴泉和廣場的設計來完成他的偉大計畫。例如,Fontana 的梵諦岡方

尖碑的擺置不必然預見 Bernini 為此廣場的設計,但它在 St. Peter's 前面的位

置確認此區為此城中具主重要性的區域之一並且對 1657 實現的特殊的空間觀念

做出貢獻。在羅馬的具天賦的設計師在幾個案子的合作賦予此城許多帥勁的公共

方場;三個特別細緻的巴洛克廣場將在此被討論。

Bernini 和 Borromini 聯手創造新廣場(the Piazza Navona)的都市設

計,它是一個比例不尋常的空間 (177 乘 906 呎),曾是 the Stadium of

Domitian 所在。在中世紀時期,屋舍建在看台的廢墟之上,而開放的中心供非

正式遊戲和一個市場使用。教宗 Innocent X 的宮邸朝著廣場,而於 1644 年選

上以後,他著手重新裝修此廣場和其教堂,S. Agnese in Agone。教堂委託案先

給了 Girolamo 和 Carlo Rainaldi,但他們的設計使 Innocent 不悅,而於 1653

年帶著已奠定的基礎,Borromini 取得此建築物的掌控。他維持其希臘十字的

平面但是拉回突出太窄的廣場的一道階梯並且提供一個新的凹形正立面,在其上

立起一個高的圓鼓、拉長的穹窿和纖細的圓頂蓬。1657 之後 Carlo Rainaldi 完

成此作,在弧形正立面的兩邊增加雙塔。在它的量體 S. Agnese 代表沒有中堂

增添的 St. Peter's 可能有的側影。

暫時因政治理由以及在 St. Peter's 的塔工程失敗而失寵的 Bernini 不被考

慮為 S. Agnese 的一個可能的建築師,但是他在新廣場的中央噴泉的提案是那麼

地討喜,使得 Innocent 不計個人憎惡,並給 Bernini 這個噴泉委託案。四河噴

泉(The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1648-1651),位於廣場中間但是偏離

S. Agnese 的軸線以免與其競爭,具有置於噴水當中的象徵性人物來代表天主教

傳播的各大洲的主要河流。恆河人像手持划槳因為此河有很長的航行長度;多瑙

河人物往 Innocent X 的徽記望去;尼羅河人物的臉隱匿不明因為其源頭此時仍

不清楚;而 the Rio della Plata 人物是一個南美土著的創意詮釋,禿頭、長滿

鬍子而被錢幣圍繞以反應此新世界的富有。這些人物支持一個中央的方尖碑,頂

上冠以 the Pamphili 家族的鴿子的表徵以象徵基督勝過異教,以及,擴而充之,

天主教義勝過新教教義。如此,在巴洛克的手中,就算是如公共噴泉的一個世俗

物件都成為羅馬天主教會的寓意。廣場兩端各增一座噴泉;三者提供視覺愉悅而

以涼快的潮濕讓空氣清新。

就在新廣場後面是羅馬的最小的廣場之一,在 S. Maria della Pace (正立面

設計於 1656-1658)教堂的前面,其乃完全是 Pietro da Cortona (1596-1669)

125

的作品。此教堂年代可溯至十五世紀; Cortona 給它一個新的凹形正立面,其

雕塑性由支撐山墻的兩旁的柯林斯壁柱所維持。那個山墻框住另一個有著弧形頂

簷以及一個掉下的低簷的山墻。Cortona 藉由拆除周圍建築物的一部份以創造一

個小廣場來改善此教堂的進徑。一個具有成對的特斯堪柱子的半圓形門廊從教堂

突出廣場,而此門廊的弧線由教堂邊的反弧翼墻所呼應。這個凹凸互動在此小型

的巴洛克舞台布景是微妙而有效的。

下一個要被考慮的巴洛克廣場是人民廣場(the Piazza del Popolo)。

Fontana 在三條放射狀街道匯聚的點的方尖碑擺置給予此空間一個紀念性的焦

點。在十七世紀中羅馬規劃師想要藉著在此三條放射街道之間的梯形基地放置相

同的有穹窿教堂以規則化此通往羅馬的重要門道。然而,此舉擺出一個幾何的兩

難,因為此兩基地不同寬。在 Bernini 幫助之下,Carlo Rainaldi 解決此問題,

他給其中一座教堂 S. Maria dei Miracoli (1675-1679)一個圓形平面,而另一座

教堂 S. Maria in Montesanto (1662-1675)一個橢圓形平面來容納於其狹窄基

地。從方尖碑看去,此兩教堂因其具穹窿和門廊的正立面而看起來一樣,且其側

寫強化了廣場的尊貴。 在 1816-1820 年,弧邊被加到廣場以仿效 Bernini 為 the

Piazza San Pietro 所做的平面。

從 the Piazza del Popolo 沿 the via del Babuino 而下的半途點是 Sixtus

V 預定的通往 S. Maria Maggiore 的路徑向旁邊靠,與 Pincio 丘頂上的 the via

Sistina 連接的位置。在此地形上的困難要求此路徑做一個陡升,其問題乃被以

西班牙階梯(the Spanish Steps)(1723-1726)很有想像力地解決, 由 Francesco

de Sanctis 依照 Alessandro Specchi 早十年的設計而建。此案是由一個富有的

法國人支付,土地是 SS. Trinità dei Monte 法國教堂所擁有;此階梯因西班牙

大使館在附近而得名。從其底下的噴泉,溫和的弧形和反弧形形成戲劇性的瀑布

階梯,變窄並在到達一個中繼平台前分開,過此階梯再合一,只是又一次分開成

為相對的弧形而最後上升到 the Strada Felice 腳下的 SS. Trinità dei Monti 前

面的平台。它是一座受歡迎而有效的舞台布景,邀請漫遊者同時扮演演員和觀

眾,而此設計藉著鼓勵徒步者徘徊和觀望以帶來歡愉給攀升或下降的世俗活動。

在羅馬的瘋狂步調裡,西班牙階梯很受欣賞。

巴洛克建築的傳播

Borromini 的作品 , 尤其是他為 S. Ivo alle Sapienza 作的設計 ,成為

Guarino Guarini (1624-1683)的建築的始點, 後者是一位設計者,其於 Turin

的建築物代表羅馬巴洛克的北傳。Guarini 是 the Theatine Order 的成員, 而且

126

他於 1639-1647 在羅馬當八年的見習僧。他在 Turin 為 the Theatines 所做的

早期作品已不存; 政治上的困境使他於 1655 迫離此城, 而且他在接下來的十年

待在許多地方, 包括法國和西班牙。 當他於 1666 回到 Turin, 他作兩件中央平

面式教堂, 它們在今天仍為他的主要建築物。

聖 Shroud 禮拜堂, 或者 Cappella della SS. Sindone, 要被增添到 Turin

大教堂東端以容納 the Holy Shroud 的重要遺骨。Guarini 於 1667 接受此委託

案, 乃在另一位建築師已開始在一個圓形平面上建造之後, 此平面 Guarini 有義

務去維持。藉由將一個等邊三角形內含到一個圓並且重新設計通行的樓梯和樓梯

平台門廳, Guarini 將動態帶到一個沒有想像力的構成。冠以穹窿的禮拜堂與門

廳和主軸上的壁龕所引進的反弧面律動, 而三個三角弧拱將圓形禮拜堂減縮為

適合穹窿的較小的圓, 穹窿不是真的而是一個上升的六角形拱網,縮小到一個交

織的拱圓洞(arch oculus),冠以一個螺旋燈籠。光線透過置於拱網之間的小窗

濾過上面區域而且從穹窿底部的六個大窗注入。

Guarini 替他自己的教會(order)設計 S. Lorenzo (1668-1680), 基於一

個凸進主空間的凸狀 Serliana 表面所界定的八角形, 所有弧面均置於一個正方

形之內並且以一個橢圓形聖歌隊席完成。在此幾何複雜性極為令人驚奇。正方

形、八角形、一個希臘十字、和各種圓與橢圓一起涉入。穹窿又一次不太是一個

厚實的拱頂而是一個帶有八個肋拱交織的結構,由置於肋間的橢圓、五角形和圓

形開口所照明。在聖歌隊席之上是一個較低、六頂點的星形肋拱頂, 它就像主拱

頂一樣令人想起在 Cordoba 大清真寺伊斯蘭肋穹窿, 那是 Guarini 從旅行中所

獲悉者。S. Lorenzo 的穹窿、圓鼓和圓頂反映見於(Architettura civile)一書, 其

乃身後出版於 1737。

Guarini 的最偉大繼承者是 Bernardo Vittone (1702-1770),他編輯 Guarini

的論文出版。 Vittone 的早期作品也有 Guarini 的豐富性, 而晚期作品則展示古

典傾向, 更緊密地回到羅馬的建築原則。在 Vallinotto 的 Visitation 禮拜堂

(1738-1739), 將等邊三角形置於其穹窿上令人回想起 Guarini 的 S. Lorenzo,

而其平面回復 Borromini 的 S. Ivo。在室內和室外兩者, 此禮拜堂是圓形和三角

形的融合, 以橢圓形作用其中以為禮拜堂。處處可見一致的努力於否定牆面的厚

實並且去瓦解空間的實體邊界。拱支撐獨立的三角弧拱以作為簾幕,其背後有光

線從不可見的窗戶進來。在天花,畫出來的天使環繞著中央的燈籠, 在那裡另一幅

畫描述聖三一。

在 Vallinotto 的禮拜堂或可與 Vittone 的一件後期作品對照, 在 Grignasco

的一座地區教堂 (1752-1767), 在此室內和室外均以古典元素組織: 柱子、墩

127

柱、柱頂線盤、和三角山墻。 平面乃基於一個六邊形擴充以正方形壁龕(apse)

止於一個半圓形。而巴洛克喜愛的弧沒完全消失 – 外牆旋轉以為凸面, 而高窗

考慮成不規則的橢圓形 – 晚期巴洛克的浮誇的元素已相當地減少。

當巴洛克傳遞到北義大利並往東北進入中歐時宮室也被建造。治理這個土地

的獨立王子們渴望壯麗的宅邸, 而巴洛克建築師們將戲劇性和豐富性帶入他們

的案子中。在 Turin 由 Filippo Juvarra (1678-1736)於 1718-1721 所做、加於

Palazzo Madama 的擴充的前端創造機能上的必要性, 階梯, 的一個主要形貌。

在文藝復興, 階梯通常夾在房間之間向下導入中庭; 在 Palazzo Madama, 大

階梯佔據擴充部分的整個長和寬。它始於中央入口, 導向兩端的半平台, 折返中

央, 然後轉九十度進入一個橋元素而進入宮室。外觀反映了來自十七世紀法國的

影響。

Juvarra 後來設計在 Turin 郊區的 Stupinigi 的皇家獵居 (1729-1731)。它

的對稱平面繞著一個大的六角形入口前庭並且焦注在一個中央的圓穹窿, 從之

短翼斜向射出。矩形服務性庭院置於六邊形的入口旁邊, 而次翼從其頂點延伸出

來而終止於亭子(pavilions)。它不是一個正統的組構, 補充已修整為幾何形植

栽的正式地景。室內呼應後期巴洛克教堂的動態特質。空間交互穿插, 簷弧獨立

於圍閉牆面, 而且灰泥飾裝飾牆面和天花。透視及蔭和影的藝術性運用結合起來

帶給圓頂大廳一個戲劇性, 在此令人驚訝的數量的細部, 包括壁柱上的槽溝, 拖

架上的渦捲, 以及上部壁龕的立像, 乃用畫的, 而不是表面的淺浮雕。

法國巴洛克

義大利巴洛克被傳到法國, 雖然不是沒有修飾。最遲十七世紀中, 當 Louis

XIV 逐漸掌權,文藝復興所啟發的古典主義足以在法國建立而讓羅馬巴洛克的最

為處心積慮的過度閉口, 因此法國巴洛克總是被古典的限制所馴化。法國這時期

的官方贊助比以往更為集中地圍繞著王庭, 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宣傳不是一

個重要的議題。官方的王庭風格榮耀了君主, 而且國家經營的藝術機構的主要功

能乃在於提供壯麗的設境、內裝和物件以展示王權。在追求此目標中, 法國建築

師以前所未見的尺度令人印象深刻地建造精心之作, 而儀態、服裝和法國王庭的

風格成為歐洲諸國都的典範。

好幾個建築計畫是這個過程的例子。在巴黎 the Louvre 的重建, 與 Lescot

所做的內庭之翼一起開始於早一個世紀, 仍未完成。一開始 Lemercier 及隨後

Louis Le Vau (1612-1670) 已在做方庭的內部立面。在 1660s 幾位建築師, 包

括四位義大利人, 受邀繳交東正立面的設計。Bernini, 此位為首的歐洲建築師,

128

送一份設計建議一個中央橢圓亭, 端點以亭子收束, 整體由大式嵌柱和柱列組成,

較之北歐的昏暗的天空更適合於義大利的明亮太陽。聽到法國對此方案的反對之

後, Bernini 送去第二個方案, 這次是帶有弧形平面, 但國王和他的大臣仍不滿

意。在 Louis XIV 的堅持下, Bernini 在 1665 來巴黎六個月以直接徵詢 the

Louvre 的設計--儘管有來自法國建築師們的反對, 因為他們想自己承攬委託。

在巴黎 Bernini 準備第三個方案, 不光為東翼而是為整個宮室而作。在這個平面

原來的方庭完全被內涵在一個開放的涼廊帶著大塊體的階梯突出來進入角落。正

立面外觀不再弧曲而是以大式嵌柱於中央亭子和壁柱於端亭形成; 地面層處理

成粗石台基給上面的大式柱式。

可能因為 Bernini 無法在他的設計反應法國品味, Louis 決定不採用這些方

案給 the Louvre。代之他將此委託案給了一個三人小組包括建築師 Le Vau、畫

家 Charles Lebrun (1619-1690), 和一位醫生, Claude Perrault (1613-1688)。

此設計大體上是 Perrault 所為, 一位業餘建築設計者但從醫學訓練獲取一個技

術背景。他後來編輯了一個 Vitruvius 的法文版本。此三人一起負責做出當今的

東正立面 (1667-1670), 由成對的 Corinthian 柱列組成, 中央和兩端的亭子置

於粗石地面層之上。柱對的使用連結到巴洛克前例的作品, 儘管其設計遠比當時

義大利的建築還拘謹。對照到早期的法國文藝復興作品 the Louvre 的屋頂以一

道欄杆胸牆(balustraded parapet)遮蔽, 強化整個立面的水平強調。

鄉村產業的設計者熱切地採用巴洛克風格。十六世紀的城堡(châteaux)

已經訂出一套精心設計的標準且持續到下一個世紀 , 帶著漸增的壯麗效果於

Vaux-le-Vicomte 和 Versailles 的奢華的宮室和花園設計達到極致。1661 年八

月十七日, Louis XIV 的司法部長(Attorney General)兼財政總監 Nicolas

Fouquet 邀 請 國 王 和 王 后 和 其 餘 6000 名 客 人 到 他 新 近 完 成 的 產 業 ,

Vaux-le-Vicomte (1657-1661) 的節慶。這座 Le Vau 所設計的城堡佔地 170

英畝而且具有大地的美景, 由 André Le Nôtre (1613-1700)造景包括正式花

園、噴泉和雕像, 延伸到森林背景。這座城堡是一個獨立塊體, 在每個角落有亭

子, 一端容納 Fouquet 的寓所, 另端容納國王的寓所。軸線性入徑引導跨越一

道護城河, 到一個舖面平台, 經三道拱門的入口門而進入門廳。在中央是一個外

凸的橢圓形沙龍(salon), 從其短軸進入經過三拱對應到對牆的三拱開口, 透過

它外在的花園可見。Lebrun 組織室內的灰泥作、貼金箔、畫作和織錦提供生活

的一個偉大設境。

此座城堡和節慶整個太過偉大而不適合, 他很嫉妒他的大臣居家的壯麗。在

他的城堡開幕的三週之內, 被控以皇室基金的誤用和侵佔, 他的財產被充公, 而

129

他被鋃鐺入獄, 並且在此死於 1680。Louis 以代幣總額買下所有室內裝潢並運

到他自己在 Versailles 的城堡。他也命令 Vaux-le-Vicomte 的設計者 – 建築

師 Le Vau, 裝潢師 Lebrun, 和地景建築師 Le Nôtre – 來到 Versailles 工作。

1624 年 Louix XIII 曾在 Versailles, 位於巴黎西南約 20 英哩, 的沼澤地上

建一座獵居。 當未來的 Louis XIV 是小孩子的時候, 他在那裡的二十房間城堡

度過相對快樂的時光, 而在即將成為君主時他決定予以擴充。在 1661 年 Le Vau

增加服務性的兩翼, 而且在 1669 年 Louis 決定藉由環繞原有的城堡建造以擴

大整個複合建築, 保留入口庭院但在花園正立面增添新作。Louis XIV 對原有茅

居相當有情感因而在宮室建築擴大時不容許拆掉任何一部份。Le Vau 因而環繞

著它而建, 增添新翼並且在一個對稱的設計局部圍閉中央塊體。

從一開始 Louis 想讓 Versailles 成為皇庭的永久宅邸, 揚棄中世紀的巴黎為

不適於太陽王的環境。一塊較 Versailles 為不適合主要建造的基地會很難找。沼

澤地遊戲還好, 但它不能支持精緻的植物生存, 而且無足夠的供水可用於經營噴

泉。在 Le Nôtre 的指揮之下, 軍隊淘乾 37,000 英畝的土地並且從 30 英哩之外

引入供水給噴泉, 噴泉最終有 1400 座。廣大的花園被配置, 具有軸線景點、花

台、雕刻、正式的花床、噴泉、水盆和通道整合成一個巨大的平面焦點擺在宮室

的中央的國王的寢室。

1678 年 , 當 整 個 王 庭 住 進 Versailles, 宮 室 再 次 擴 充 , 此 次 是 在

Jules-Hardouin Mansart (1646-1708)的指揮之下, 工作持續到他死後 30 年。

一度在 1685 年, 36,000 男人和 6,000 匹馬參與建築物和基地的建設。在宮室

旁邊一座 20,000 人的城市長出來以容納貴族、他們的軍人、僕從和次級庭侍。

如同花園, 此城繞著放射大道組織 (被稱為「烏 鴉腳」crow's feet) 從宮室的中

心延伸出去。Mansart 在南北兩端對稱地擴充此宮, 繼續 Le Vau 所建的立面但

在過程中破壞 Le Vau 作品中前進和後退的平面的微妙效果; Mansart 的翼房既

有線狀正立面持續無間斷。Mansart 也增加 the Galerie des Glaces (百鏡廳)

和緊鄰的戰爭與和平的兩間沙龍於中央塊體。Le Vau 的大使階梯(Staircase of

the Ambassadors)(始於 1671) 被分開來導入兩沙龍, 因而任何大使在合適的

環境遠在被通告之前即知道 Louis 的意圖。在戰爭沙龍裡的一個圓形版描繪

Louis 為戰神(Mars)戰勝敵人的景象。國王自己的套房包括描述古代君王具有

代表七行星之神的屬性的沙龍: 水星和智慧; 金星和愛; 火星和戰爭。他的王座

房間是 the Salon of Apollo。在 Versailles 唯一的垂直徵貌是 Mansart 增添於

1698-1710 的禮拜堂, 一座具有哥德的比例和結構及古典細部的建築物。其藝廊

連結到國王的寓所, 而庭院乃降低到底下層。

130

在 Versailles 所 有 室 內 設 計 乃 在 Lebrun 領 導 下 所 做 , 而 曾 經 在

Vaux-le-Vicomte 的慶典成功地協調背景的 Le Nôtre、 Le Vau、和 Lebrun 三

人小組, 在 Versailles 獲致更偉大的效果。Lebrun 的裝飾、傢具、織錦、浮雕和

繪畫與此時期的巴洛克宮室中可被發現的任何事物一樣精緻。Versailles 有許多

偉大之處但少有在義大利十七世紀建築的脈動。

法國巴洛克建築不僅包括在正式地景的宮室宅邸; 也有許多私人和宗教性

委任案。在巴黎的教會作品中, Jules-Hardouin Mansart 的 St. Invalides 教堂,

被加到殘疾士兵的醫院, 值得一提。儘管在 1708 年 Mansart 死時 Les Invalides

的室內尚未完工, 它在 1691 年已基本上完竣。其平面乃基於的 St. Peter's 的設

計, 而且圓鼓和穹窿乃採自 Michelangelo 為同教堂所做的設計, 儘管 Mansart

給它們一個強烈的垂直強調。Les Invalides 的穹窿由從圓鼓窗孔凸出的成對的

Ionic 柱子扮演扶壁。外觀的尊貴性由比在 St. Peter's 分開得更寬的兩個面的雙

結構穹窿系統所達成。最裡邊的石工穹窿相關到室內空間的尺度; 第二個石工穹

窿支撐外在的覆以鉛片的木框架穹窿, 其尺度配合建築物的外部側寫、量體和組

成。

英格蘭巴洛克

Christopher Wren

Mansart 為 Les Invalides 所做的設計對英格蘭巴洛克最傑出的建築師

Christopher Wren (1632-1723)有直接的衝擊。Wren 因 1666 年九月 2 日的

大火登上國家級顯著地位, 此災毀去倫敦市牆內 448 英畝中的 373 英畝的區域,

包括 13,200 住宅, 44 城市公司, 87 棟教堂, 皇家租稅交換所(the Royal

Exchange Custom House), 和 St. Paul's 大教堂。許多著名人士提出災區重

建計畫:Wren 在九月 11 日製作一個計畫; John Evelyn 在九月 13 日; 以及

Robert Hooke, 皇家學會實驗組長(Curator of Experiments at the Royal

Society), 在九月 19 日。 Wren 的計畫基本上是一個格子架構再加上連結市內

的商業、宗教和政府中心的幾條軸向大道。這種平面的前身可見於 Rome 和

Versailles 的巴洛克設計。這些提出來的倫敦重建計畫無一被實行。商人想要盡

快在市內的同樣地點重建他們的家和生意, 而不願等待理想性的規劃通過及執

行。

Christopher Wren 已被許為不列顛的最偉大建築師。受教育成為一位數學

家, Wren 也與教會關係良好, 乃父曾為 Dean(副主教)of Windsor。在 1661

年 Wren 成為牛津大學的天文學教授。在此他為一個校友 Archbishop Sheldon

131

設計 the Sheldonian Theater (1662-1663), 其乃基於在羅馬的 Theater of

Marcellus 半圓形平面。劇場空間上方的巨大的木造屋頂桁架支撐一個帳棚天花,

其曾被畫成像開放的天空, 完成以虛擬的繩索以綁緊遮蔽設施。入口前面是一個

三角山墻的亭子有著一個斜向的屋簷往下帶到圍牆。拱廊、半柱、壁柱、橢圓形

老虎窗、和一個圓頂完成這個設計。其乃基於 Serlio 的《建築論》(Architettura)

裡的一張圖片, 而他為伯父 Ely 主教 Matthew Wren 所做的劍橋 Pembroke 學

院禮拜堂沿街正立面的壁柱和三角山墻面式設計(1663-1665)亦然。此禮拜堂的

天花乃精心之作, 其木作由 Grindling Gibbons 司傅豐富地雕刻。

Wren 從 1665 七月到 1666 三月人在巴黎, 可能是為了躲避刻正橫掃不列

顛的瘟疫。在那裡他見了 Bernini 並寫道, 「我寧願給予我的皮 ... 以換取幾分

鐘來看」 ("I would have given my skin for ... a few minute's view" of)

Bernini 的 the Louvre 設計。

1666 年大火之後 Wren 是準備倫敦市重建法案(the Act for Rebuilding the

City of London 1667)的六個委員之一, 除了其它事物, 特別指定使用磚牆和石

板瓦屋頂以減少任何未來火災的蔓延。市中 51 (剛好過半)座被燒的地區教堂乃

以 Wren 從 1670 到 1686 所做的設計重建, 儘管許多細部可能留給主持個別

教堂的木匠師或石匠師處理, 因為 Wren 更投注於他的畢生之作, St. Paul's 大教

堂重建。他的教堂的塔和塔尖創造天空線上的一個顯著的側影, 立在較低的磚造

建築物之上並且與在 St. Paul's 的設計正發展中的穹窿側寫成一個對照。Wren

的地區教堂設計變化顯著, 因為他必須去容納各種基地條件; 他有時候提供燬於

大火的原來教堂的重新詮釋, 所以並非所有設計是源自古典。一些塔尖特別被記

住。St. Mary-le-Bow 的塔尖立於一個方形平面塔之上的一個圓形平面, 而

Fleet 街的 St. Bride's 在其上層有四個拱形開口的八角形尖頂。相反的 , St.

Dunstan-in-the-East 的塔尖是簡化版的哥德, 反應之前的教堂。

St. Stephen Walbrook (1672-1687)這棟教堂作為他的 St. Paul's 大教堂的

穹窿設計的試驗模型。除了它的穹窿和戴著文藝復興的冠冕的相當中世紀的塔

St. Stephen Walbrook 的外貌並不起眼,但室內是一個向心式規劃的空間,發展

著一個短而粗的中堂和一個像萬神廟的嵌版天花的穹窿。此穹窿置於高墩柱上的

Corinthian 柱子所組成的八邊形裝置之上的八個拱上面。由於此穹窿為木構造,

其支撐可以細而精緻, 而在這方面它們並非 St. Paul's 三重殼石工的穹窿涉及的

結構問題的預試。

Wren 的 St. Paul's 大教堂設計經過幾個改變。1673 年的大模型(The

Great Model)的組成是一個主要的穹窿置於八座墩柱之上, 一圈次穹窿形成一

132

道連續性的環形殿, 類似 Bramante 在 1506 年所做的 St. Peter's 的設計, 但此

設計因為太強烈關連到羅馬天主教而不被此大教堂的副主教(dean)和修會

(chapter)所接受。一個拉丁十字平面, 基本上近似被燬的哥德建築, 乃被要求,

而這就是 Wren 在 1675 年的皇家許可設計(the Royal Warrant Design)所提

供者。儘管這個設計的側寫是哥德, 它乃由一個縮小的圓鼓和冠以六個墩柱的圓

頂的穹窿所組成。構造以許可設計開始, 而在超過 30 年的建造期間 Wren 慢慢

修正。完成於 1709 年的設計是被精鍊化了的而且具學術性, 整合來自廣泛來源

的元素。平面上此大教堂是集會堂(basilica)式, 那是 Wren 所景仰的 Vitruvius

的 Basilica at Fano 的形式。Wren 的大部分中堂加側廊的教堂乃基於羅馬集會

堂。在 St. Paul's 集會堂結構包括在中堂和側廊的碟形穹窿, 在側廊屋頂上帶有

扶壁。為了隱藏這些扶壁並且在外觀賦予古典特質, Wren 立起側廊牆創造一個

幕簾,以類似 Inigo Jones 的宴會廳(Banqueting House)設計的方式形成, 而

南北翼殿門廊是羅馬的 Santa Maria della Pace 中 Cortona 作的正立面的重

述。西立面是基於 Perrault 的 the Louvre 正立面, 具有基於在 Piazza Navona

的 S. Agnese 的雙塔。直到 1697 才開工的穹窿與 1675 年的許可設計大大地改

變 , 在 干 涉 的 年 代 綜 合 Michelangelo 的 羅 馬 St. Peter's 的 扶 壁 系 統 和

Bramante 在 1506 年所做的原始圓鼓設計。這樣一個大穹窿需要本質的支撐墩

柱, 必要填充中央交叉的四個對角拱的邊來創造弧段而非半球拱。穹窿的外部量

體要高以尊貴地主控倫敦天際線, 但是這樣就會創造一個過於垂直的室內空

間。Wren 因而訴諸 Mansart 的 the Invalides 教堂的三層穹窿的想法。最內的

穹窿是石工造。在其上, 一個磚造圓錐同時支撐圓頂和蓋著鉛皮的外穹窿的木造

上層結構。儘管 Wren 具數學家的學術背景, 並無證據顯示他曾運用他的知識於

計算結構設計。

St. Paul's 的豐富性同樣仰賴建築和室內裝飾, 包括木刻司傅 Grindling

Gibbons (1648-1721) 和鐵器司傅 Jean Tijou (1689-1711)的作品。Gibbons

生於 Rotterdam 且在那個地方被日記作家 Sir John Evelyn 所發現。他雕刻了

許多 Wren 作品的室內, 包括劍橋三一學院圖書館(the Trinity College Library

at Cambridge)和倫敦 St. James Picadilly, 但是他在 St. Paul's 的聖歌隊席和

風琴箱的作品達到技藝卓越。Tijou, 一位法國雨格諾教徒(Huguenot), 乃被

William 和 Mary 引介並受其贊助。他主要工作於 Hampton Court 和 St.

Paul's, 在那裡薔薇花飾和浮凸葉子顯示出他的鑄鐵精心創作的特色。

Hawksmoor, Vanbrugh, 和 Gibbs

133

當為 St. Paul's 工作時 Wren 雇用了一個本地員工他最終成為他的助手。此人

是 Nicholas Hawksmoor (1661-1736), 他為 St. Paul's 增添西立面雙塔以強

調量體, 與 Wren 的設計的線狀正立面和正確的細部成對比。Hawksmoor 也與

一位同樣有名的當時人合作, Sir John Vanbrugh (1664-1726), 他是一個紳士

軍人以及多采多姿的角色, 曾一度因被懷疑在 Calais 當間諜而被法國人囚禁。回

到英格蘭他是一位成功的喜劇作家直到 1669, 當 Carlisle 侯爵邀他在約克郡設

計一座稱為 Castle Howard 的宮室。這個精心而寬廣的覆合建築始於 1701, 有

著 Hawksmoor 的幫助, 提供建築知識給 Vanbrugh 的戲劇性膽識。此設計採對

稱, 以一個具穹窿的大廳為中心從那裡主要的寓所往側邊延伸。旁隨的弧形柱列

維持嚴峻的軸向性而以做為廚房和馬廄的附屬的庭院和主塊體連結。

Vanbrugh-Hawksmoor 伙伴關係之下最有名的宅邸是 Blenheim Palace,

由感恩的英格蘭為 Marlborough 公爵和夫人而建以紀念公爵在 1704 的

Blenheim 之役的勝利。一座巨大而自誇的建築物仿效在 Castle Howard 建立的

主題, Blenheim 是這時期巨大設計的代表也是不列顛任何時期的居家建築當中

最為紀念性的一座。外部由大式 Corinthian 柱子和寬廣的正立面所擴大的量體

性角亭所主導。入口是經北門廊以軸向從大庭導入廳堂和沙龍。中央組群的兩邊

是對稱安排的較小的房間環著兩個內庭安排; 西邊前面是一個長藝廊。柱列連結

主塊體到廚房和馬廄庭院, 它們在大庭院的兩旁彼此平衡。Marlborough 公爵

夫人 Sarah 反對其居家極為不實用, 因為廚房和餐廳相距四分之一英哩之遙。

詩人 Alexander Pope 觀察道,「它很好, 但要在何處睡覺, 或在何處用餐?」

Vanbrugh 設計了大約十座巨大的鄉野宅邸, 而 Hawksmoor 的主要建築

作品是建於倫敦的六座教堂, 其中兩座是在 1711 的〈建造五十座新教堂法案〉

(the Act for Building Fifty New Churches)下所支付, 他被提名為此法案的委

員。他的集會堂式規劃大部分來自 Wren, 豐富性則全是 Hawksmoor 的。在

Christ Church, Spitalfields, London (1723-29), Hawksmoor 對在 Baalbek 的

晚期羅馬神廟的興趣反映在他的超尺度和不尋常細緻的設計中。在此中堂從平行

於中堂的橢圓形桶拱頂之上的高窗採光。在這些拱頂之下, 中堂的拱廊由圓柱體

的柱子各帶有著完整的柱頂線盤於其上所組成。中堂本身不設拱頂但覆蓋以平版

的鑲版天花, 而整個室內是大膽的。在外部, 門廊由一個大的 Serliana 組成, 塔

立於其上, 其前後以包含由另一個 Serliana 構成處理而成的窗戶的幕簾牆為扶

壁。Vanbrugh 和 Hawksmoor 的風格非常個人化, 形成 Wren 的更學術性作

品的豐富延伸也因而保留部分英格蘭傳統。

另一位 Wren 的追隨者 James Gibbs (1682-1754), 其來到可能最接近達

134

到英格蘭的巴洛克風格, 因為他曾於 1703 到 1709 在羅馬在 Bernini 的主要追

隨者 Carlo Fontana 之下學習。他也是新教堂法案的一位委員,為此法案他設計

St. Mary-le-Strand in London (1714-1717)。St. Mary's 的入口正立面乃基於

St. Paul's 的翼殿立面, 因而徹底地源自 S. Maria della Pace。然而 St. Mary's

的旁邊有一個猶太神堂窗戶(tabernacled windows)的狂熱的塑造韻律, 弧形

和三角山墻, 以及可比於後期羅馬巴洛克作品的塑形。

Gibbs 的 St. Martin-in-the-Fields, London (1721-1726) 是 一 個

Corinthian 柱式的嘗試, 在裡外運用大式柱子和壁柱。一座源自 Wren 的塔和

塔尖在主軸上, 教堂入口位於其主結構下, 由一個主導性的 Corinthian 門廊所

保護。這個教堂為宗教建築豎立先例, 最卓著的是見於革命前後的美洲殖民地,

主要是透過 Gibbs 的《一本建築書》(A Book of Architecture), 出版於 1729

以圖示他的許多設計。Joseph Brown 的 Baptist Church at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1774-1775)乃基於 St. Martin's, 而 St. Michael's in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始建於 1752,可能是 Peter Harrison 所做), 和 Lavius Fillmore 在

Vermont 和 Connecticut 所做的一些教堂也是。

Gibbs 是一位建築師 , 其作品在最精心的英格蘭巴洛克和基於 Andrea

Palladio 的澄明性的較拘謹的設計之間建立一道銜接的橋樑。他出版的設計作

品說明了兩者的啟發。最晚十八世紀中期, 回到更純粹的古典古代的詮釋興起以

為新古典主義(Neo-C1assicism)--一個 Gibbs 給了誘因的重要運動。

135

136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