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 这位中职生有颗“环保心” 变废为宝...

1
A08 青年 2017 年 6 月 7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 张红叶 美术编辑 林婕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年轻态 “这张用水葫芦制作的再生纸, 光滑、柔软,植物纤维含量较多,可溶 于水。”比赛现场,张志琦手上拿着一 张比便签纸大一圈的纸张,介绍起纸 张的特点。 这个水葫芦造纸应用技术,张志 琦已经研究了近2年。从小他就比 一般人关注环保,初中时参加过根与 芽环保组织,做过志愿者,也是通过 活动知道了再生纸环保理念,原来废 纸、稻草都能制作成再生纸。 张志琦在生物课上学到了外来 入侵物种水葫芦,他也常常看到“黄 浦江江面铺满水葫芦”等新闻。“造纸 原料的纸浆,需要丰富的森林资源, 如果能把水葫芦利用起来,代替林木 作为造纸原料,岂不是能将‘过’变成 ‘功’吗?” 造纸并非易事,涉及很多化学工 艺,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张志琦自己买 了有关化学造纸技术的书,向学校申 请借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造纸 术”。 暑假里张志琦跑去金山枫泾水 葫芦处理厂,扛了两箱重约10斤的 水葫芦回来,去根、洗净、淋干后将水 葫芦打成浆,过滤去砂。然后使用碱 法蒸煮,加入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为 了提高纸张强度,增强纸张的防潮性 能,还需加氯化铝、羧甲基纤维素 等。再进行脱水、压榨、烘干等步骤, 完成一张 A4 纸大小的再生纸。 实验过程是艰辛的,张志琦说, 好几次都失败到想放弃,另有一次可 能化学试剂配比成分出现了误差,一 不留神铁架台上出现了火花,他马上 灭火,“这次后做实验就更小心了,一 定会研究得当了再进行配制。” 撰写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这位中职生有颗“环保心” 变废为宝 水葫芦 再生成纸张 张志琦在做水葫芦造纸研究的实验。 受访者供图 想到过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与纸张的关系 吗?上海市环境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张志琦,通过实 验,研发了水葫芦的造纸应用技术,在日前举行的 2017 年“挑战杯 —彩虹人生”上海市中职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上,他阐述了这 项研究技术,并正在研发“可食用”活性笔。 从小就是“环保迷”的他,想利用起一切对环境有污染的物品,要为 绿色环保出一份力。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不久前,张志琦联系了浦东新区 一家书屋,将再生纸送到书屋,进行 免费试用,虽然对方还未给反馈,但 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一头扎进环保实验的张志琦目 前又在研究“可食用”活性笔。他查 资料发现,作为如今最常用的书写工 具,中性笔的外壳主要原料是聚苯乙 烯,这类化学物质性质稳定,有耐老 化、抗腐蚀的特点,笔芯使用完后还 会有残留的油墨,这些油墨、浮脂等 对环境危害极大。 受到了国外可食用餐具的启发, 张志琦觉得活性笔也可以考虑食用, 走环保路线。目前,张志琦使用了高 粱和酒,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研制 出了偏红色的墨水,而笔壳还在实验 阶段,“我发现山东大饼比较硬,想以 此作为笔壳的原材料,目前正在做实 验。” 虽然现在只有不成熟的创业计 划书,离真正创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 走。但张志琦对自己的产品优势定 位很明晰:价廉物美,无污染、无危 害,绿色环保,部分产品达到可食用 级别。 从小就关注环保的张志琦早就 注意到,很多环境污染已经影响了人 类生活,“我们在肆意使用煤炭、石油 资源时,有为子孙后代想过吗?我们 只有一个地球,必须要保护。我想以 我的兴趣,研究各种环保课题,撰写 环保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来告 诉更多人,环保的重要性。” 水葫芦再生纸光滑、可溶于水 还想研究“可食用”活性笔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报讯 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 启蒙很多来自于恐龙。由上海市科 委主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 上海科技馆承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 《恐龙真的灭绝了吗?》近日举行,有 专家认为,恐龙并非完全灭绝,其中 一支变成了飞鸟。而相关科普文章 《飞向蓝天的恐龙》,早就入选了人民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 级精读课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类研究所研究员、《飞向蓝天的恐 龙》作者徐星博士在主题演讲中,通 过古生物学假设的方法解释了恐龙 如何飞向天空,变成了鸟类这一不 可思议的过程。他说,恐龙中的一 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 空翱翔的鸟儿,经过繁衍目前大概 有一万种。 徐星介绍说,早在 19 世纪,英国 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 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 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 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 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 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 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 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 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 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 的恐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则在《早期 鸟类的食与“色”》主题报告中,介绍 了自己对于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最 新成果,并透过化石信息解读了早期 鸟类的食与“色”。他认为古生物学 是生物演化的墓志铭,生物的演化纷 繁复杂,需要古生物学家不知疲倦地 寻找岩石中的蛛丝马迹,寻找岩石中 的生命故事。 据介绍,中国被称为“恐龙大 国”,继 1996 年在辽宁发现世界上首 个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化 石后,截至 2014 年底,中国已发掘并 命名了200余种恐龙,约占全世界六 分之一。近年来,仍以每年新发现 10 余种恐龙化石的数量递增。 “鸟是恐龙后代”科普作品入选《小学语文》 专家:恐龙其中一支变成了飞鸟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本报讯 近日,泰国青年“一带一 路”友好交流团一行20余人来到长 宁区华阳社区进行访问学习。参观 社区企业方糖小镇、德必易园、美团 点评集团总部,并在华阳社区文化中 心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互动。 泰国青年对方糖小镇的创新共 享办公服务模式,德必易园的企业服 务与社群服务建设、美团点评集团基 于互联网“e+”所提供的便捷生活服 务平台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们 了解到中国青年一代创业者的创业 创意理念。 文化交流互动中,泰国青年们不 仅通过多媒体了解了社区公共文化 服务的建设,更亲身体验了戏曲表 演、乒乓国球、袜花制作、水墨书法等 活动。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也赢得 了泰国青年们啧啧赞叹。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贯彻“一带 一路”合作发展战略内涵,通过中泰 两国青年学生的交流,增进中泰两国 青年之间的友谊,帮助泰国青年学生 全面客观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 创新大环境、国家风貌、社区建设、公 共服务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为包括泰 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青 年学生访华机制化做有益探索与尝 试,使之常态化,利于在其他“一带一 路”国家和地区推广。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报讯 三个月、四十人、百余项 挑战,来自临港地区不同领域、行业 的40名青年,接受了临港青年英才 培养“首期生”的“福利”。临港地区 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班近 日正式开班。 据介绍,根据上海临港地区青年 英才培养工程(2017-2019)总体方 案,临港地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第 一期培训班将于6月初开班8月底 结束。期间将对临港地区 40 名各界 优秀青年,开展 10 次集中培训,10 次分组(分批)培训(交流考察),通 过考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重温中 国革命历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光 荣传统和历史;通过素质拓展、准军 事化训练及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意 志品质锤炼和自我价值实现;通过 一线实践、课题调研和辩论交流等 形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深入思 考的能力,通过搭建平台、促进交流 融合,进一步增强临港青年投身临 港开发建设的的使命感、责任感和 紧迫感。 青年报记者获悉,今年3月21 日,临港创新管理学院(中国开发区 协会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临港 学院是临港集团所设立的企业大学, 将发展成为中国开发区的“黄埔学 校”、“实践基地”、“高端智库”,也将 成为整个临港青年人才就近学习新 知识、培养新技能的加油站,成为交 流经验、研讨思想、激发智慧的重要 阵地,成为锻造队伍、培养骨干的孵 化器,成为临港发展经验和精神传承 的新平台。 泰国青年“一带一路”交流团访沪 临港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开班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撰写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 这位中职生有颗“环保心” 变废为宝 …app.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17-06/07/A08/20170607… ·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

A08 青年 2017年6月7日星期三责任编辑张红叶 美术编辑林婕

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年轻态

“这张用水葫芦制作的再生纸,光滑、柔软,植物纤维含量较多,可溶于水。”比赛现场,张志琦手上拿着一张比便签纸大一圈的纸张,介绍起纸张的特点。

这个水葫芦造纸应用技术,张志琦已经研究了近2年。从小他就比一般人关注环保,初中时参加过根与芽环保组织,做过志愿者,也是通过活动知道了再生纸环保理念,原来废纸、稻草都能制作成再生纸。

张志琦在生物课上学到了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他也常常看到“黄浦江江面铺满水葫芦”等新闻。“造纸原料的纸浆,需要丰富的森林资源,如果能把水葫芦利用起来,代替林木作为造纸原料,岂不是能将‘过’变成

‘功’吗?”造纸并非易事,涉及很多化学工

艺,当时还是初中生的张志琦自己买了有关化学造纸技术的书,向学校申请借了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造纸术”。

暑假里张志琦跑去金山枫泾水葫芦处理厂,扛了两箱重约10斤的水葫芦回来,去根、洗净、淋干后将水葫芦打成浆,过滤去砂。然后使用碱法蒸煮,加入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为了提高纸张强度,增强纸张的防潮性能,还需加氯化铝、羧甲基纤维素等。再进行脱水、压榨、烘干等步骤,完成一张A4纸大小的再生纸。

实验过程是艰辛的,张志琦说,好几次都失败到想放弃,另有一次可能化学试剂配比成分出现了误差,一不留神铁架台上出现了火花,他马上灭火,“这次后做实验就更小心了,一定会研究得当了再进行配制。”

撰写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 这位中职生有颗“环保心”

变废为宝 水葫芦“再生”成纸张

张志琦在做水葫芦造纸研究的实验。 受访者供图

想到过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与纸张的关系吗?上海市环境学校的一年级学生张志琦,通过实验,研发了水葫芦的造纸应用技术,在日前举行的2017年“挑战杯——彩虹人生”上海市中职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决赛上,他阐述了这项研究技术,并正在研发“可食用”活性笔。

从小就是“环保迷”的他,想利用起一切对环境有污染的物品,要为绿色环保出一份力。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不久前,张志琦联系了浦东新区一家书屋,将再生纸送到书屋,进行免费试用,虽然对方还未给反馈,但他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

一头扎进环保实验的张志琦目前又在研究“可食用”活性笔。他查资料发现,作为如今最常用的书写工具,中性笔的外壳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这类化学物质性质稳定,有耐老化、抗腐蚀的特点,笔芯使用完后还会有残留的油墨,这些油墨、浮脂等对环境危害极大。

受到了国外可食用餐具的启发,张志琦觉得活性笔也可以考虑食用,走环保路线。目前,张志琦使用了高粱和酒,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研制出了偏红色的墨水,而笔壳还在实验

阶段,“我发现山东大饼比较硬,想以此作为笔壳的原材料,目前正在做实验。”

虽然现在只有不成熟的创业计划书,离真正创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张志琦对自己的产品优势定位很明晰:价廉物美,无污染、无危害,绿色环保,部分产品达到可食用级别。

从小就关注环保的张志琦早就注意到,很多环境污染已经影响了人类生活,“我们在肆意使用煤炭、石油资源时,有为子孙后代想过吗?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必须要保护。我想以我的兴趣,研究各种环保课题,撰写环保专题报告,研发环保产品,来告诉更多人,环保的重要性。”

水葫芦再生纸光滑、可溶于水

还想研究“可食用”活性笔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报讯 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启蒙很多来自于恐龙。由上海市科委主办,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科技馆承办的上海科普大讲坛《恐龙真的灭绝了吗?》近日举行,有专家认为,恐龙并非完全灭绝,其中一支变成了飞鸟。而相关科普文章《飞向蓝天的恐龙》,早就入选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精读课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飞向蓝天的恐龙》作者徐星博士在主题演讲中,通过古生物学假设的方法解释了恐龙如何飞向天空,变成了鸟类这一不可思议的过程。他说,恐龙中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经过繁衍目前大概有一万种。

徐星介绍说,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

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院士则在《早期鸟类的食与“色”》主题报告中,介绍了自己对于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透过化石信息解读了早期鸟类的食与“色”。他认为古生物学是生物演化的墓志铭,生物的演化纷繁复杂,需要古生物学家不知疲倦地寻找岩石中的蛛丝马迹,寻找岩石中的生命故事。

据介绍,中国被称为“恐龙大国”,继1996年在辽宁发现世界上首个有羽毛的恐龙——“中华龙鸟”化石后,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发掘并命名了200余种恐龙,约占全世界六分之一。近年来,仍以每年新发现10余种恐龙化石的数量递增。

“鸟是恐龙后代”科普作品入选《小学语文》

专家:恐龙其中一支变成了飞鸟

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本报讯 近日,泰国青年“一带一路”友好交流团一行20余人来到长宁区华阳社区进行访问学习。参观社区企业方糖小镇、德必易园、美团点评集团总部,并在华阳社区文化中心进行了文化交流与互动。

泰国青年对方糖小镇的创新共享办公服务模式,德必易园的企业服务与社群服务建设、美团点评集团基于互联网“e+”所提供的便捷生活服务平台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青年一代创业者的创业创意理念。

文化交流互动中,泰国青年们不

仅通过多媒体了解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更亲身体验了戏曲表演、乒乓国球、袜花制作、水墨书法等活动。精彩的舞龙舞狮表演也赢得了泰国青年们啧啧赞叹。

据悉,此次活动旨在贯彻“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战略内涵,通过中泰两国青年学生的交流,增进中泰两国青年之间的友谊,帮助泰国青年学生全面客观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大环境、国家风貌、社区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真实情况,为包括泰国在内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青年学生访华机制化做有益探索与尝试,使之常态化,利于在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

青年报资深记者 郭颖

本报讯 三个月、四十人、百余项挑战,来自临港地区不同领域、行业的40名青年,接受了临港青年英才培养“首期生”的“福利”。临港地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班近日正式开班。

据介绍,根据上海临港地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2017-2019)总体方案,临港地区青年英才培养工程第一期培训班将于6月初开班8月底结束。期间将对临港地区40名各界优秀青年,开展10次集中培训,10次分组(分批)培训(交流考察),通过考察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重温中国革命历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光荣传统和历史;通过素质拓展、准军事化训练及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意

志品质锤炼和自我价值实现;通过一线实践、课题调研和辩论交流等形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搭建平台、促进交流融合,进一步增强临港青年投身临港开发建设的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年报记者获悉,今年3月 21日,临港创新管理学院(中国开发区协会培训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临港学院是临港集团所设立的企业大学,将发展成为中国开发区的“黄埔学校”、“实践基地”、“高端智库”,也将成为整个临港青年人才就近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的加油站,成为交流经验、研讨思想、激发智慧的重要阵地,成为锻造队伍、培养骨干的孵化器,成为临港发展经验和精神传承的新平台。

泰国青年“一带一路”交流团访沪

临港青年英才培养工程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