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懲戒新制之正當法律程序- 以法庭化審理為中心€¦ ·...

8
專輯 38 一、前言 我國公務員懲戒法制肇建於 1913 年之 「文官懲戒法」草案,迨至 1915 年公布施 行「司法官懲戒法」、1918 年公布施行「文 官懲戒條例」。其間歷經 1926 年「懲治官吏 法」、1928 年「法官懲治暫行條例」,迄至 1931 6 8 日由國民政府公布施行「公務 員懲戒法」 1 。本法沿用至今,前一次的修正 1985 5 3 日。近三十年來,對於公 務員懲戒「組織法庭化」與「程序正當化」 之呼籲從未稍歇。大法官對於立法者在公務 員懲戒法制之型塑,應如何實踐正當法律程 序之要求,亦於多號解釋中加以指摘。再加 2011 7 6 日制定公布之法官法率先發 難,終於在 2015 5 20 日再次修正公布 2016 5 2 日施行)公務員懲戒法。本 法原有條文 41 條,本次修正時刪除原第 4 1 參考,林月娥,公務員懲戒制度之研究,司法 院,1996 6 月,頁 7 以下。 程明修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副教授 章名(懲戒處分與刑事裁判之關係)及 2 條文(原第 27 2 、第 30 3 ),原第 28 分為 2 條,另增加 40 條條文,全法增至 80 條。據立法說明,本次修法係以「懲戒實效 化」、「組織法庭化」、「程序精緻化」為 取向,期以透過懲戒案件審判之司法化,進 而達成提升審理效能之目標。本文以下即就 本法過去實施時所遇之爭議,大法官解釋之 助力以及新法針對法庭組織與正當法律程序 之建構內容,進行說明。 二、對於懲戒舊制之批判 2 原第 27 條條文:「(第 1 項)公務員懲戒委員 會審議案件,應以委員依法任用總額過半數之 出席及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議決之。(第 2 項)出席委員之意見分三說以上,不能得過半 數之同意時,應將各說排列,由最不利於被付 懲戒人之意見順次算入次不利於被付懲戒人之 意見,至人數達過半數為止。」 3 原第 30 條條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懲戒 案件認為被付懲戒人有犯罪嫌疑者,應移送該 管法院檢察機關或軍法機關。」 論懲戒新制之正當法律程序- 以法庭化審理為中心 2016.08.06 372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Jun-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專輯

38◆

一、前言

我國公務員懲戒法制肇建於 1913 年之

「文官懲戒法」草案,迨至 1915 年公布施

行「司法官懲戒法」、1918 年公布施行「文

官懲戒條例」。其間歷經 1926 年「懲治官吏

法」、1928 年「法官懲治暫行條例」,迄至

1931 年 6 月 8 日由國民政府公布施行「公務

員懲戒法」1。本法沿用至今,前一次的修正

是 1985 年 5 月 3 日。近三十年來,對於公

務員懲戒「組織法庭化」與「程序正當化」

之呼籲從未稍歇。大法官對於立法者在公務

員懲戒法制之型塑,應如何實踐正當法律程

序之要求,亦於多號解釋中加以指摘。再加

上 2011 年 7 月 6 日制定公布之法官法率先發

難,終於在 2015 年 5 月 20 日再次修正公布

(2016 年 5 月 2 日施行)公務員懲戒法。本

法原有條文 41 條,本次修正時刪除原第 4 章

1 參考,林月娥,公務員懲戒制度之研究,司法院,1996年 6月,頁 7以下。

程明修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副教授

章名(懲戒處分與刑事裁判之關係)及 2 條

條文(原第 27 條 2、第 30 條 3),原第 28 條

分為 2 條,另增加 40 條條文,全法增至 80

條。據立法說明,本次修法係以「懲戒實效

化」、「組織法庭化」、「程序精緻化」為

取向,期以透過懲戒案件審判之司法化,進

而達成提升審理效能之目標。本文以下即就

本法過去實施時所遇之爭議,大法官解釋之

助力以及新法針對法庭組織與正當法律程序

之建構內容,進行說明。

二、對於懲戒舊制之批判

2 原第 27條條文:「(第 1項)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案件,應以委員依法任用總額過半數之

出席及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議決之。(第 2項)出席委員之意見分三說以上,不能得過半

數之同意時,應將各說排列,由最不利於被付

懲戒人之意見順次算入次不利於被付懲戒人之

意見,至人數達過半數為止。」

3 原第 30條條文:「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於懲戒案件認為被付懲戒人有犯罪嫌疑者,應移送該

管法院檢察機關或軍法機關。」

論懲戒新制之正當法律程序-

以法庭化審理為中心

2016.08.06 第 372期

◆ 39

專 

依據憲法第 77 條之規定,公務員之懲

戒事項由司法院審理,惟其並無專屬於司法

院掌理的用意。詳言之,司法院僅為公務員

懲戒的「最高機關」,並非指國家對公務員

懲戒之行使,一律均由司法院直接掌理 4。而

修法前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18 及 19 條分別規

定,得經由監察院彈劾後移送或由主管長官

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後者乃依據舊

公務員懲戒法第 19 條之規定,得由公務人員

之主管長官逕行將九職等或相當九職等以下

之公務人員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懲戒。從

而,反面解釋,十職等或相當十職等以上之

公務人員,則應由主管長官先行移送監察院

彈劾審查,再由監察院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

會審議。因此,前者自應包括由監察院主動

彈劾或受理主管長官所移送十職等或相當十

職等以上公務員議決彈劾後,移送公務員懲

戒委員會審議。此外,尚有例外情形,可依

據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9 條第 3 項規定,針對

九職等或相當九職等以下之公務人員之記過

與申誡,得由主管長官逕行為之,無庸經由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之審理程序。然而因為此

項規定欠缺相關程序與救濟 5 配合,再加上公

務人員考績法上另有記過或申誡等懲處處分

4 參考,李建良,「論人民服公職之權利與公務員懲處制度-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一號解

釋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政大法學評論,第

64期,2000年 12月,頁 40。5 依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9條第 3項所規定主管長官之記過或申誡處分,並無救濟途徑。參考,

高愈杰,「論公務員懲戒制度一元化之建構-

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核心」,司法院行政訴

訟及懲戒廳編輯,公務員懲戒制度相關論文彙

編,2004年 12月,頁 272。

之規定,服務機關或主管長官多循此為之,

致使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9 條第 3 項規定形同

具文 6。

其次,對於公務員之行政責任,除公務

員懲戒法上之「司法懲戒」外,尚有根據公

務人員考績法,而由服務機關所為之「行政

懲處」,構成二元雙軌(雙懲處機關,雙適

用法規)並行之制裁制度。然而針對同一違

法失職行為,如何在這兩套制度間選擇適用,

幾乎全由主管長官決定究竟係適用前揭舊公

務員懲戒法第 9 條第 3 項規定(即使實際上

幾乎無運用本法事例)或者適用公務人員考

績法懲處,以及自行決定是否自為懲處或者

移送懲戒,難免恣意 7。若針對同一事件同時

作成懲戒與懲處處分時,也僅能根據(目前

已經公告廢止草案之)司法院與考試院會銜

訂定之舊「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

第 6 條規定:「同一事件經主管長官已為處

分後,復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議者,其

原處分失其效力 8。」辦理 9。

6 參考,徐崑明/陳秀美,「公務員懲戒制度之現況簡介與未來展望」,臺灣行政法學會主

編,公務員法與地方制度法,臺灣行政法學會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2003年 1月,頁131。

7 參考,王廷懋,「我國公務員懲戒制度邁向現代化之路-從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九一號解

釋談起」,人事行政,第 132期,2000年 6月,頁 15以下。

8 有學者認為,此乃以行政命令否定法律規定懲戒處分效力之不當做法。參考,王廷懋,「我

國與各國公務員彈懲制度異同-以公務員彈懲

制度基本架構為中心(上)」,公務人員月刊,

第 156期,2009年 6月,頁 40。9 該「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已經透過司法院 2016年 4月 27日院台廳行二字第

2016.08.06 第 372期

專輯

40◆

更進一步比較懲處與懲戒制度,公務人

員考績法中,重大懲處之專案考績如一次記

二大過免職之決定,於經復審後,可以提起

(兩個審級之)行政訴訟;然而根據公務員

懲戒法由公懲會所為之懲戒處分,除非經過

再審議,否則即為終局決定。對此,釋憲機

關也僅輕描淡寫地指出,「公務員懲戒法雖

規定為終局之決定,然尚不得因其未設通常

上訴救濟制度,即謂與憲法第十六條有所違

背 10。」然而,針對司法機關所造成之人民基

本權利之侵害,無司法救濟管道的現象,很

難說與憲法第 16 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相

容 11。

最後,舊公務員懲戒法雖然亦有審議程

序之規定,但其審理非法庭化,原則上僅採

取書面審理,未必通知被懲戒人到場答辯,

同時也不能選任辯護人為其辯護,更遑論就

1050011071號函辦理草案廢止公告。廢止理由指出,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十一條第四款

規定:「法規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廢止之:⋯

四、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布或發布施

行者。」為因應公務員懲戒新制之施行,司法

院業依 104年 5月 20日修正公布之公務員懲戒法第 75條規定,會同行政院及考試院,於 105年 4月 14日訂定發布「公務員懲戒判決執行辦法」,爰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1條第 4款規定廢止本辦法。而根據「公務員懲戒判決執行辦

法」第 10條規定:「同一行為經主管機關或其他權責機關為處分後,復移送懲戒,經公務員

懲戒委員會為懲戒處分、不受懲戒或免議之判

決確定者,其原處分失其效力。」

10 參考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396號解釋。11 參考,程明修,「『透過法官』或『針對法官』以實現權利救濟間之制度抉擇-以司法懲戒之

審級利益保障為中心」,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

戒廳編輯,公務員懲戒制度相關論文彙編,

2004年 12月,頁 427以下。

懲戒事實與證據交互辯論之機會,與憲法人

權保障之要求與所謂正當法律程序之要求,

相差甚遠 12。

三、大法官解釋之推力

(一) 法院化

上述公務員懲戒法上之爭議,隨著法律

之修正而部分獲得解決,其間大法官解釋扮演

極大的推力角色。在釋字第 298 號解釋(1992

年 6 月 12 日)中,大法官指出,「憲法第

七十七條規定,公務員之懲戒屬司法院掌理

事項。此項懲戒得視其性質於合理範圍內以

法律規定由其長官為之。但關於足以改變公

務員身分或對於公務員有重大影響之懲戒處

分,受處分人得向掌理懲戒事項之司法機關

聲明不服,由該司法機關就原處分是否違法

或不當加以審查,以資救濟。」本號解釋除

了重申釋字第 243 號解釋內涵,並擴大救濟

範圍,使「改變公務員身分或對於公務員有

重大影響之懲戒處分」均得有司法救濟外,

同時也宣示了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救濟機關

化」與「法院化」之未來修法方向(解釋文

稱:「有關法律,應依上述意旨修正之。」)

因為解釋文中所稱「掌理懲戒事項之司法機

關」,依據憲法規定,當然是指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而言。亦即,公懲會之功能除作為懲

戒機關之功能外,也應該要具備將來取代行

政訴訟之「救濟機關」地位 13。也因此有學者

12 參考,王廷懋,前揭註 7,頁 11。13 至於未修法前之救濟,大法官亦指出,本院釋字第 243號解釋,「許受免職處分之公務員提起行政訴訟,係指受處分人於有關法律修正

前,得請求司法救濟之程序而言。又具法定資

格始得任用,並受身分保障之公務員,因受非

2016.08.06 第 372期

◆ 41

專 

主張,憲法第 77 條固然規定公務員懲戒事項

由司法院掌理,然並非國家對公務員懲戒之

「行使」,均由司法院直接掌理之意,司法

院係作為公務員懲戒之「最高機關」。申言

之,憲法第 77 條雖未將公務員懲戒權專屬於

司法院,但卻蘊含有「公務員懲戒事項應由

司法院(司法權)作終局決定」之意旨 14。

同時,李鐘聲大法官在本號解釋之一部

不同意見書中指出,「本件解釋理由書:『司

法機關掌理懲戒事項 ...。其組織,依憲法第

八十二條及本院釋字第一六二號解釋意旨,

當採法院體制,亦應由主管機關檢討修正之

(註 15)。』」顯見原本解釋意旨所稱公懲會

之「救濟機關」化,更精細的說法應該是企

圖朝向「法院化」調整。這段努力之嘗試雖

然未在釋字第 298 號解釋中立即竟其功,然

而也為今日之修法埋下伏筆。

(二) 正當法律程序

懲戒性質之免除現職處分,經循行政程序未獲

救濟時,受處分之公務員,仍得依本院釋字第

二四三號解釋意旨,依法提起行政訴訟,請求

救濟,併此指明。」(釋字第298號解釋理由書)14 參考,林三欽,「考績懲處『免職』合憲性之檢討-大法官釋字第 491號解釋之評釋」,全國律師,2000年 1月號,頁 45;李建良,前揭註 4,頁 40;反對說,董保城,「『釋字第四九一號』之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6期,2000年 1月,頁 45以下。15 在此不同意見書中,李大法官說明了這段釋憲原委。該註釋內容為:「本段解釋理由書係經

大法官會議審查會通過,故對其依法提出不同

意見,業經大法官會議決議將其刪除。」其採

反對公懲會法院化之立場雖極明確,但亦有如

楊與齡大法官所提部分不同意見書,持贊成見

解地指出,「解釋文應增加左列之解釋掌理懲

戒事項之司法機關,應採法院審判體制,並就

政務官之懲戒組織及程序另為規定。」

在前揭釋字第 298 號解釋中未有共識之

處,在數載之後之司法院釋字第396號(1996

年 2 月 2 日)中有了明確解答。在此號解

釋中,大法官指出,「憲法第十六條規定人

民有訴訟之權,惟保障訴訟權之審級制度,

得由立法機關視各種訴訟案件之性質定之。

公務員因公法上職務關係而有違法失職之行

為,應受懲戒處分者,憲法明定為司法權之

範圍;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對懲戒案件之議決,

公務員懲戒法雖規定為終局之決定,然尚不

得因其未設通常上訴救濟制度,即謂與憲法

第十六條有所違背。懲戒處分影響憲法上人

民服公職之權利,懲戒機關之成員既屬憲法

上之法官,依憲法第八十二條及本院釋字第

一六二號解釋 16 意旨,則其機關應採法院之體

制,且懲戒案件之審議,亦應本正當法律程

序之原則,對被付懲戒人予以充分之程序保

障,例如採取直接審理、言詞辯論、對審及

辯護制度,並予以被付懲戒人最後陳述之機

會等,以貫徹憲法第十六條保障人民訴訟權

之本旨。有關機關應就公務員懲戒機關之組

織、名稱與懲戒程序,併予檢討修正。」

本號解釋首先直接表明具有憲法上法官

地位之成員所組成之懲戒機關,其機關之組

織應採法院之體制,算是終結了釋字第 298

號解釋中之爭議。同時也進一步指出,既然

組織應採法院之體制,其審理程序自然亦應

具備法院審理時應有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

16 本解釋指出,「行政法院評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就行政訴訟或公務員懲戒案件,分

別依據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或審議之職權,不

受任何干涉,依憲法第七十七條、第八十條規

定,均應認係憲法上所稱之法官。」

2016.08.06 第 372期

專輯

42◆

因此如採取直接審理、言詞辯論、對審及辯

護制度,並予以被付懲戒人最後陳述之機會

等要求,即不得忽略。

四、懲戒新制之構思

(一) 公務員懲戒法庭之組成

根據新制公務人員懲戒法修正前通過之

法官法第 47 條第 1 項第 1 款、第 89 條第 8

項規定,關於法官、檢察官之懲戒,改由司

法院「職務法庭」審理,可謂為公務人員懲

戒機關法院化之進程跨出第一步。新制除涉

及公務員懲戒法之修正之外,尚包括早一步

(2015 年 5 月 6 日)修正之「公務員懲戒委

員會組織法」。本法第 4 條規定,「(第 1 項)

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應分庭審判,其庭數視事

務之繁簡定之。(第 2 項)懲戒案件之審理

及裁判,以委員五人合議行之。(第 3 項)

各合議庭除由委員長兼任審判長外,餘以資

深委員充審判長,資同以年長者充之。」從

此一改過去公懲會以審議會審議懲戒案件之

方式,改由委員 5 人組成合議之懲戒法庭,

以分庭方式審理(依現行公懲會委員 9 人至

15 人之編制,至少會有 2 個審判庭,輪分懲

戒案件)。

公懲會委員既係憲法上所稱之法官,公

懲會即係由法官所組成之審判機關。根據新

公懲會組織法第 5 條規定,其委員依法審理

懲戒案件,均屬獨立行使職權不受任何干涉,

自不宜因該委員會之組織無「法院」名稱,

而認其組織與法院不相當。公務員懲戒案件

既改由公懲會委員組成公務員懲戒法庭以分

庭方式審理並裁判,其組織即與法院體制相

當。縱未將公懲會名稱予以法院化或設有公

務員懲戒之專門法院,亦無損其已「法院化」

之結論,且無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 396 號

解釋之意旨 17。

(二) 訴訟程序

除前述懲戒機關「審判法院化」之發展

外,新制度也一改過去會議審議之程序,改

採配合法庭化之訴訟程序 18。這主要也是呼應

大法官釋字第 396 號解釋,要求懲戒案件之

審議應本正當法律程序之原則,對被付懲戒

人予以充分之程序保障,例如採取直接審理、

言詞辯論、對審及辯護制度,並予以被付懲

戒人最後陳述之機會等。換言之,如民事訴

訟法第 221 條規定一般,作成懲戒判決之「法

官」必須親自到庭聆聽當事人陳述並為審理、

且必須直接接觸原始證據,避免間接證據之

替代、調查證據必須由法院親自實施,且非

參與當事人之辯論者不得參與判決等精神需

要貫徹。其次於審判程序之進行,原則上亦

必須採取言詞陳述方式為之,不得未經由言

詞辯論程序,僅依照書面進行訴訟。

新法於第 27 條至第 32 條增訂公務員懲

戒委員會委員、書記官及通譯自行迴避與聲

請迴避之事由、處理程序及法律效果,以確

保中立、落實無偏頗之公平審判原則。

第 33 條新增移送機關得委任律師、所屬

辦理法制、法務或與懲戒案件相關業務者擔

任代理人。

第 34 條及第 35 條增訂被付懲戒人得選

任辯護人為其辯護,或委任代理人到場,代

17 參考,王世華,「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之變革與實踐」,司法周刊〈司法文選別冊〉,第

1797期,2016年 5月 6日,頁 38。18 以下參考,楊坤樵,「公務員懲戒法之沿革與開展」,司法周刊〈司法文選別冊〉,第 1797期,2016年 5月 6日,頁 17以下。

2016.08.06 第 372期

◆ 43

專 

行訴訟程序。被付懲戒人並得依新法第 76 條

準用行政訴訟法第 55 條規定,偕同輔佐人到

場,被付懲戒人在懲戒訴訟中所得選擇之輔

助資源相對多元。

第 37 條新增包括移送書繕本送達被付懲

戒人,命其於 10 日內提出答辯書;言詞辯論

期日距移送書之送達應預留 10 日就審期間;

移送機關、被付懲戒人、代理人及辯護人,

得聲請閱覽、抄錄、影印或攝影卷證等相關

之程序規範。

第 40 條則規定,審判長指定期日後,書

記官應作通知書,送達於移送機關、被付懲

戒人、代理人、辯護人或其他人員。但經審

判長面告以所定之期日命其到場,或其曾以

書狀陳明屆期到場者,與送達有同一之效力。

第41條另規定,訊問被付懲戒人、證人、

鑑定人及通譯,應當場製作筆錄。筆錄應向

受訊問人朗讀或令其閱覽;受訊問人請求將

記載增、刪、變更者,應將其陳述附記於筆

錄。

第 42 條則規定合議庭審理案件,應依職

權自行調查之,並得囑託法院或其他機關調

查。此外,合議庭審理案件,必要時得向有

關機關調閱卷宗,並得請其為必要之說明(第

43 條)。

依據新法第 44 條規定,合議庭審理案

件,均不公開。但合議庭認有公開之必要或

被付懲戒人聲請公開並經許可者,不在此限。

此對照法官法第 57 條、第 58 條規定,法官

懲戒案件之審理,亦行言詞辯論,且不公開

審理為原則,但職務法庭認有公開之必要或

被移送法官請求公開者,不在此限。

第 45 條則規定移送機關撤回移送案件之

要式與效力。

根據新法第 46 條規定,合議庭應本於言

詞辯論而為判決。惟移送機關提供之資料及

被付懲戒人書面或言詞答辯,已足認事證明

確,或應為不受懲戒、免議或不受理之判決

者,得書面審理。但被付懲戒人、代理人或

辯護人請求言詞辯論者,不得拒絕。

第 47 條則規定審判長於必要時,得指定

受命委員先行準備程序,闡明移送懲戒效力

所及之範圍,訊問被付懲戒人、代理人或辯

護人,整理爭點及調查證據等。

第 49 條至第 51 條則規定言詞辯論期日

之程序、筆錄及再開辯論;辯論終結前被付

懲戒人最後陳述之機會等。

根據新法第 58 條規定,合議庭審理之案

件,經言詞辯論者,應指定言詞辯論終結後

二星期內之期日宣示判決。宣示判決不以參

與審理之委員為限;不問當事人是否在場,

均有效力。

至於判決書應記載事項則規定於新法第

59 條,包括應分別記載主文、事實、理由及

適用法條。但不受懲戒、免議及不受理之判

決,則毋庸記載事實。

判決書之送達規定於新法第 61 條中。主

管機關原則上應將之送登公報或以其他適當

方式公開。

第 62 條規定判決確定時點。若可經言詞

辯論之判決,於宣示時確定;不經言詞辯論

者,毋庸宣示,於公告主文時確定。

(三) 刑事訴訟體質轉向行政訴訟之改變

修法前舊公務員懲戒法規定之懲戒程

序,得經由監察院彈劾後移送或由主管長官

(僅限於九職等或相當九職等以下之公務人

2016.08.06 第 372期

專輯

44◆

員)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審理。此外,尚

有例外情形可依據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9 條第

3 項規定,針對九職等或相當九職等以下之

公務人員之記過與申誡,得由主管長官逕行

為之,無庸經由公務員懲戒委員會之審理程

序。然而舊法第 9 條第 3 項已於新法中加以

刪除 19。因此在新公務員懲戒法規定下,僅存

唯一的懲戒機關為司法機關,亦即公務員懲

戒委員會。

舊公務員懲戒法第 29 條規定,「審議程

序關於迴避、送達、期日、期間、人證、通

譯、鑑定及勘驗,準用刑事訴訟法之規定。」

主要是傳統上將懲戒處分認為係由具法官身

分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以合議方式,直

接對被付懲戒之公務員為首次具不利益效果

之裁決,結構上與刑事法院相當 20。然而,這

種倚附刑事訴訟程序之思維已不合時宜。一

方面這是二戰前過度將刑法與懲戒法直接聯

繫的遺緒,另一方面則是適用刑事訴訟程序

而於調查證據、訊問證人,到作成終結決定

前,通常須耗費不必要之冗長時間。這也導

致德國 2001 年修改聯邦公務員懲戒法,將懲

戒法脫離倚附刑事訴訟法規定,代之以依循

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訴訟法之規定。經此改變,

可使行政機關和法院能在其所熟悉之程序法

19 修法理由指出,主管長官依法律規定(如公務人員考績法)本得對所屬公務員為記過或申誡

之懲處。考量歷來主管長官對其所屬九職等或

相當於九職等以下公務員違失行為之記過與申

誡,多依公務人員考績法辦理,爰將現行條文

第 3項「九職等或相當於九職等以下公務員之記過與申誡,得逕由主管長官行之」規定刪除。

20 參考,楊坤樵,前揭註 18頁 18。

規範圍內,處理懲戒事件,以增強效率 21。因

此,新修正的聯邦懲戒法第 3 條即規定:「若

不違反本法或本法無其他規定時,準用行政

程序法與行政訴訟法的補充規定。」懲戒法

為行政程序法之一種,新法不再使用「聯邦

懲戒法院」之名稱,於第 45 條將懲戒管轄權

直接交由行政法院管轄 22。

新公務員懲戒法第 76 條亦同樣修正規

定,「行政訴訟法之規定,除本法別有規定

外,與懲戒案件性質不相牴觸者,準用之。」

立法理由指出,懲戒案件之審理程序,除本

法基於懲戒權之行使,已作特別規定者外,

其餘行政訴訟法規定與審理懲戒案件性質不

相牴觸者,亦準用之。至於行政訴訟法中有

關徵收裁判費、停止執行、和解、簡易訴訟

程序、上訴審程序、重新審理等與懲戒案件

性質不符者,應不在準用之列,自不待言。

(四) 停止審理

公務員之違法失職行為往往亦同時涉

及刑事犯罪,因此懲戒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

間之審理關係如何,一向存有爭議。早期採

取所謂「刑先懲後」之規定,須等刑事裁判

確定後,始進行懲戒程序,為懲戒之議決。

1985 年公務員懲戒制度改採「刑懲並行」,

於舊法第 31 條規定,「同一行為,在刑事偵

查或審判中者,不停止懲戒程序。但懲戒處

分應以犯罪是否成立為斷,公務員懲戒委員

21 參考,吳綺雲,「德國新聯邦(公務員)懲戒法簡介」,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輯,行

政訴訟論文彙編第三輯-人事行政爭訟,2002年 11月,頁 473以下。頁 475。

22 參考,蔡震榮,「德國懲戒制度之介紹」,司法院行政訴訟及懲戒廳編輯,公務員懲戒制度

相關論文彙編,2004年 12月,頁 542以下。

2016.08.06 第 372期

◆ 45

專 

會認有必要時,得議決於刑事裁判確定前,

停止審議程序。」實務上因為「公務員懲戒

委員會認有必要時」往往不夠清楚地操作停

止審議程序,致案件久懸未決者所在多有,

立法目的之實現並不如人意。

對此現象,新法第 39 條修正為「同一行

為,在刑事偵查或審判中者,不停止審理程

序。但懲戒處分牽涉犯罪是否成立者,公務

員懲戒委員會合議庭認有必要時,得裁定於

第一審刑事判決前,停止審理程序。」折衷

明定以「第一審刑事判決」為停止審理期間

之上限。

五、結語

新制公務員懲戒法的修正內容的確回應

了大法官解釋中所關心的懲戒機關法院化與

懲戒正當法律程序化之要求。它至少也配合

了法官法的新法內容,作了體系上較為一致

的處置。然而,公務員懲戒法與公務員考績

法二元懲戒機制所產生出來的爭議問題,特

別是雙軌的救濟體系所生之失衡結果,仍無

法在新法中獲得解決。這當然也凸顯臺灣法

制上極為普遍的各主管機關各自主政主管法

規,無法全面體系一致修法的困境。

2016.08.06 第 3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