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12
二○○七年六月號 Chung Chi Colle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工作經驗.人生體會 吳少彬一九九二年以暫取生身份入學,別人讀醫要五年,他卻整整用了八年 時間,到二○○○年才完成內外全科醫學課程,正式行醫。別以為他成績不好,其 實他第一年讀了先修課,第四年休學一整年做研究,更於第五年去了日本當交換 生——唸的,竟然是日文和日本文化。「我是個對生活體驗貪心的人。從小就渴 望多學習各種事物,體驗不同文化。」吳少彬說,到非洲去並不是他比別人「崇 高」。「醫科生,十之八九都想過到有特別需要譬如落後地區幫助人;但許多最終 都被前途、生活等問題所困,實在無可奈何。我不過比較幸運,家庭經濟負擔沒那 麼重,加上在日本留學過,生活上較獨立,所以加入無國界醫生時少了些顧慮。」吳少彬執業數年後向醫 院請了一年無薪假期,先到英國利物浦修讀熱帶病學,等待無國界醫生委派任務期間到西班牙遊歷了一段 時間,才出發往埃塞俄比亞的索瑪里省服務。「坦白說,我是當上無國界醫生那年才對行醫、追求快樂等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處身這個凡事講求效率和回報的年代,尋夢真是太奢侈? 走不一樣的路 鍾啟然 (二○○○/翻譯) 近年大學生多被標籤為無夢想、不敢冒險、只會跟著主流走的一 代。的確,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大學四改三起,大家都像上了特快列 車——剛進校門便要趕「上莊」、申請獎學金、參加交流團、爭取暑期 實習機會;尚有一年才畢業,便趕著要申請各大機構的職位……無論在 學校、在職場,披星戴月地埋首打拼,似乎已變成在壓縮了的時間裡唯 一可走的路。 可是,有幾位年輕的崇基人就是不甘心,他們反覆自問:處身這個 凡事追求效率和回報的年代,尋夢真是太奢侈?大學教育愈來愈普及, 職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可仍然有空間讓人走一條自己喜歡的小路?為 了尋找答案,他們坐言起行:陳樹偉(2000/物理)在經濟最低迷時毅然創 業;張廸生(2003/哲學)把興趣變成事業成立自己的音樂中心;吳少彬 (2000/醫學)加入「無國界醫生」到非洲行醫;梁雁瑩(1998/新傳)辭去 多年的教席,跑到老遠的贊比亞當受災受難非洲兒童的教師。 結果,經驗告訴他們,只要堅持,追求理想、努力走一條不一樣的 路是可行的。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二○○七年六月號

Chung Chi College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工作經驗.人生體會

吳少彬一九九二年以暫取生身份入學,別人讀醫要五年,他卻整整用了八年

時間,到二○○○年才完成內外全科醫學課程,正式行醫。別以為他成績不好,其

實他第一年讀了先修課,第四年休學一整年做研究,更於第五年去了日本當交換

生——唸的,竟然是日文和日本文化。「我是個對生活體驗貪心的人。從小就渴

望多學習各種事物,體驗不同文化。」吳少彬說,到非洲去並不是他比別人「崇

高」。「醫科生,十之八九都想過到有特別需要譬如落後地區幫助人;但許多最終

都被前途、生活等問題所困,實在無可奈何。我不過比較幸運,家庭經濟負擔沒那

麼重,加上在日本留學過,生活上較獨立,所以加入無國界醫生時少了些顧慮。」吳少彬執業數年後向醫

院請了一年無薪假期,先到英國利物浦修讀熱帶病學,等待無國界醫生委派任務期間到西班牙遊歷了一段

時間,才出發往埃塞俄比亞的索瑪里省服務。「坦白說,我是當上無國界醫生那年才對行醫、追求快樂等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處身這個凡事講求效率和回報的年代,尋夢真是太奢侈?

走不一樣的路鍾啟然 (二○○○/翻譯)

近年大學生多被標籤為無夢想、不敢冒險、只會跟著主流走的一

代。的確,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大學四改三起,大家都像上了特快列

車——剛進校門便要趕「上莊」、申請獎學金、參加交流團、爭取暑期

實習機會;尚有一年才畢業,便趕著要申請各大機構的職位……無論在

學校、在職場,披星戴月地埋首打拼,似乎已變成在壓縮了的時間裡唯

一可走的路。

可是,有幾位年輕的崇基人就是不甘心,他們反覆自問:處身這個

凡事追求效率和回報的年代,尋夢真是太奢侈?大學教育愈來愈普及,

職場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可仍然有空間讓人走一條自己喜歡的小路?為

了尋找答案,他們坐言起行:陳樹偉(2000/物理)在經濟最低迷時毅然創

業;張廸生(2003/哲學)把興趣變成事業成立自己的音樂中心;吳少彬

(2000/醫學)加入「無國界醫生」到非洲行醫;梁雁瑩(1998/新傳)辭去

多年的教席,跑到老遠的贊比亞當受災受難非洲兒童的教師。

結果,經驗告訴他們,只要堅持,追求理想、努力走一條不一樣的

路是可行的。

Page 2: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對此,梁雁瑩深有同感。她也是等到踏上了一條不一樣且十分遙遠的路,

到非洲贊比亞義務教學一年,才更深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不在你擁有多少,而在你

願意付出多少。

「小時候在電視上看見那些骨瘦如柴,卻鼓著個大肚子的非洲兒童,已

經默默祈禱,希望有一天有能力為他們做點事,不知不覺間這個願望已埋藏心

底。」畢業後她在報館當過記者,後來轉至她的小學母校任教。二○○三年,沙

士爆發,學校停課,就在這個時候,有朋友到柬埔寨當短期義務教師,她也就兩

次隨他們到柬埔寨去了。從柬埔寨回來後,到第三世界服務的感動更加強烈,梁

雁瑩深切覺得該趁年輕踏出那一步,碰巧那時候又認識到一些在非洲工作的宣教士,在了解過當地情

況後,她便寫信到肯雅和贊比亞的學校應徵義務教師,並於二○○五年年中辭去在香港的教席,開始

她的非洲之旅。「當時很多親友都不支持我這個決定,尤其是在殺校潮的威脅下,大家都覺得我回來

後不大可能繼續教書;但神卻為我預備一切。」在贊比亞教了差不多一年,梁雁瑩原本打算到津巴布

韋或馬拉維繼續教學,但去年中因家中有事,令她不得不改變計劃。「我正在收拾行裝,竟接到原來

任教那所小學的消息,校長告訴我學校有空缺,正等著我回來。冥冥中,安排竟是如此完美。」

打工.自僱

的確,「機遇」有時就像無形的手,總會在適當的時

候把人帶到適當的路上。張廸生中五時有位親戚送了個口琴

給他,才初次接觸口琴。由開始時的邊摸索邊吹奏,到正式

上課學習,以至略有所成,他都只視口琴為興趣。為了應付

考試,他甚至在中七至大學二年級之間停止了練習。重提

口琴,只因他當年的女友(即今天的太太)的一句說話︰「你

花了這麼多時間在口琴上,就此荒廢了豈不可惜﹖」他於

是在大二那年重燃興趣,專心練習。但興趣歸興趣,在那

幾年,口琴從未與他的事業扯上任何關係;使他改變想法

的,是沙士。「二○○三年畢業時,四千元月薪的工作也

有同學應徵。我自己也寄過數十封求職信,但說也奇怪,

回應的大部分都是青少年中心教授口琴興趣班的職位。」教著教著,他開始不甘於被動地等人邀請。

「我認為與其把握機會,倒不如自己製造機會。」就這樣,張廸生便開始主動循鐵路沿線聯絡各青少

年中心,推廣口琴班這個想法。及後他發覺找他開班的中心和學生遍佈港九新界,自己一個人四處

跑,辛苦之餘亦浪費了交通時間,於是便打算找個地方安頓下來,對

學生練習和自己教學都有幫助。唸哲學的張廸生就這樣成立了自己的

口琴中心,自此專心一意地全職教授口琴了。

陳樹偉可能也是抱著這「創造機會」的心情,不再甘於做「打

工仔」,以廿四歲之齡便決定與友人合夥,開拓自己的事業。「畢業

後我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位中學師兄的公司任職,但後來公司因科網熱

潮急促消退而裁員,我所屬的一隊有半數人遭裁掉,我想,留下來也

沒有意思了。」離開之前,他上司問了他一個問題︰「人能夠出人頭

陳樹偉正埋首推廣他們公司自已研發的第一套軟

件,並拓展業務至內地︰「有問題,就想想如何

解決;戰勝恐懼,又會發現另一片天。」

張廸生會籌備不同的公開表演︰「有了開始,

下一步便要想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希望我們

的口琴隊會有更多人認識。」

� 心 懷 母 校

Page 3: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地,通常不是靠專業知識或管理能力,便是自己當老闆。你究竟想走哪條路﹖」這個問題有如當頭棒

喝,自言好勝的他心想:「其實我三方面都想做,而唯有當老闆才可以同時滿足三個願望!」公司萎

縮後,雖然他是倖存的一個,也毅然辭職,與一位同樣有心創業的朋友商討成立公司。「很多人都說

當時科網股剛爆破,絕非創業的好時機。但我深信隨著教育和社會的轉型,資訊科技的應用只會繼續

大幅增長。爆破只因過熱,反映多年前無限度的市場膨脹。我望著這個既是危又是機的時刻,在強烈

的好勝心驅使下,終於決定走這條創業之路。」他的資訊科技公司,於○二年七月正式成立,發展至

今已有二十名員工。

付出.收獲

走不一樣的路,途中滿是險阻;但收獲,也特別豐富,甚至比付出

的多。吳少彬和梁雁瑩身為醫生、教師,卻從沒有以「施予者」自居,

亦不希望別人把「到非洲義務工作」視為很了不起的光環。

「我入職時正是政府大幅調低新入行醫生薪酬的日子,由於同期的

醫學院同學比我早執業兩三年,我們的入息福利等都相差很遠,身邊許

多人也替我不值。」吳少彬平靜地說:「但我深信每個人對成功的定義

都不同,如果只用金錢和職級來看,那麼我真的比不上他人;但從人一

生的回憶來看,我卻自覺是個勝利者。」

非洲給吳少彬太多深刻回憶了。「我不認為自己到非洲是受苦,你

會驚訝他們比走在中環街頭的人還要快樂。在貧困環境中,他們卻充滿

歡笑。我在他們中間,只是嘗試融入他們的生活。就算沒有我,他們也可以照樣過日子——只不過我

的參與能帶給他們一點點改善罷了。」吳少彬不用看症時就拿著魚竿,跟當地人一起在河邊垂釣;拿

著一袋糖果派給村內的小朋友,已夠大伙兒樂透半天;他說,在幾乎沒有城市光害下,埃塞俄比亞的

星空特別美。「從當地人身上我看到了如何活得快樂,並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入學念醫科時只想到這

是一個前途不錯的學科,但經歷了這半年無國界的日子,我深深感受到快樂真不在乎你物質上擁有多

少。」那麼這些年來,吳少彬最深刻的回憶又是甚麼﹖「在日本留學時踏著單車,趁超市黃昏關門前

『掃平貨』,然後回宿舍與宿友一起泡製晚飯;還有就是在非洲教當地人在村旁的小河釣魚,我釣到

的河鮮大多比牙刷還長呢﹗』

另一邊廂在贊比亞,梁雁瑩最大的滿足感來自重拾教

學的意義。「在香港教書時,總覺得老師能夠做的不多,

且要花很多精神在與教學無直接關係的行政和宣傳工作,

營營役役的生活令我十分疲累。來到贊比亞,教室內幾十

雙小眼睛全都聚精會神地望著我,小朋友對知識渴求令我

重獲教學的滿足感。」教學給她帶來的滿足,支撐她堅持

克服日常生活一個接一個的困難,第一大困難就是居所。

她原本找了一所位於市郊的平房,雖然她在出發前已對蛇

蟲鼠蟻和骯髒的環境作好心理準備,但一踏進房子,看見

裡面殘破不堪,遍地垃圾,發出陣陣霉臭氣味,眼淚竟不

自覺地一滴一滴流下來。「後來一班天主教修士答應讓我

吳少彬正為飛行服務隊當飛行醫生,還計劃考其他專業試。

「我希望到南美一段時間體驗當地的生活。至於無國界醫生,

它已成為我人生規劃中一個必然的項目,我必定會再參加﹗」

梁雁瑩今年九月會回中大唸英語教育,繼續發

展她的教學事業︰「我計劃每年暑假都再到贊

比亞,除了運送物資外,也探望我的學生。」

永 遠 崇 基 �

Page 4: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住進他們的宿舍,使我不用獨個兒住在市郊那所房子,而且更靠近學校,才總算勉強解決了住的問

題。」但是一個女孩子要適應男子宿舍的環境,也絕不容易。那裡的浴室昆蟲奇多,有時她只見不遠

處一堆黑色物體,心裡甚是害怕,但不洗澡又不是辦法,只好硬著頭皮撐下去,與牠們「河水不犯井

水」。回到房中,蜘蛛、蚊、各種飛蟲等對她來說都只是小兒科。「但千萬不要在黑夜關燈,否則牠

們全出動﹗」

另一方面,贊比亞治安仍然很差,又有很多人酗酒,她每晚睡覺都提心吊膽,十分擔心自己的安

全。多少個晚上,她都半夜驚醒,第一時間衝去檢查門鎖。體力和心理上的負擔還是其次,叫梁雁瑩

痛心和憤慨的,是當地文化對女性的不尊重。除了傳授知識,她更大的使命就是讓女學生學懂保護自

己,使別人尊重自己。「那邊的道德標準與我們東方人很不同,不少人對性的態度都較隨便,甚至在

學校內亦曾發生性侵犯,再加上未婚懷孕和愛滋病等問題,情況嚴重至當地人對此已習以為常。我會

跟女生們討論如何愛惜和保護自己的身體;有時更要走一兩個小時去做家訪,希望多關心她們家中的

需要。」決定了,就得勇往直前。嚐過辛苦和掙扎過後,梁雁瑩仍然覺得自己從贊比亞之行得著的比

付出的還要多。在這一段日子一直支持她的,是信仰和信念︰「我能夠實踐理想,為非洲這片土地貢

獻一點力量,實在是神的恩典。」

困難.成功

回看兩位年輕創業的校友,除了理想和興趣外又有甚麼支持他們勇往直前,堅持下去?張廸生

從來未在口琴的公開比賽勝出,但他的學生卻在不少公開比賽中奪得佳績。「我不是十分傑出的表演

者,但卻有信心是個好老師。學生獲獎,正是青出於藍的明證,那種成功感比我自己獲獎更大。」和

大部分同學一樣,張廸生也想過考進大公司,但想到自己可能成為個可以隨時被取代的小職員,他又

不甘心變成同一個「倒模」︰「很多人對哲學都有點誤解,以為我們想法較偏激;其實剛好相反,哲

學讓我學懂尋找不同的可能性,加強我的反思能力 ─ 當所有人說是,我會問為什麼?大家都說靠音

樂維生難,哲學系畢業生找工作更難,我偏要說:有何不可?」

不墨守成規,敢於問「有何不可」,同樣是推動陳樹偉前進的力量,事業愈是有成,他愈體會到

學生時代的通識教育對他發展業務時的驚人影響︰「本科不應訓練專材,而是要培育通材。當年在選

書院時,有人因為不喜歡崇基的週會和較重的通識課而『另謀高就』,這是十分可惜的。我經常要接

觸很多不同背景不同興趣的顧客,大學通識訓練讓我對不同的話題都有興趣,更容易與他們相處和熟

絡。」雖然主動開朗的性格有利於做生意,但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創業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公

司成立最初兩年,發展十分緩慢。很多人說百分之九十五的新公司會在成立的三年內倒閉,初時我還

不相信,但開業兩三年後卻深感其威脅﹗我也曾覺得很艱難,很吃力,但幸得女友(也成了今天的太

太)的支持,加上年輕人的熱誠──我實在不想就這樣放棄,於是咬緊牙關捱下去。今天我的公司快

踏入五週年了,總算有點成績,那種成功感更叫我對當初的決定無悔。」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從四位校友的經歷可見,只要有決心踏出勇敢的第一步,夢想,其實從來

都不太遠。

� 心 懷 母 校

Page 5: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凝社畢業聚餐

崇基校友會網頁

「有幸代表崇基校友會出席○七年級凝社畢業聚餐,真令我百感交集,」吳茂洛(2004/醫學)說。

「在這群朝氣勃勃的學弟學妹面前,只畢業數年的我已經顯得有點『飽歷風霜』了。」

二○○七年應屆畢業班凝社當晚以星空為主題,寄意眾星雖聚散有時,心始終「凝」在一起;始於

崇基,「凝」未完於崇基。那夜他們在院長、院牧和各位舍監的祝福下,於歡樂的氣氛中成功完滿地

辦成了一個令人難忘的畢業聚餐。在此衷心祝願凝社同學前程似錦,造福人群之餘,亦心繫崇基。

校友會網頁現正推出 「二手買賣市場」及「相片分享區」,崇基人出售

舊物或分享有趣生活照,請登入以下網頁:http://www.cccalumni.hk/user/register

此外,《崇基校友》電子版(http://www.cccalumni.hk)「所見、所思、所

感」欄本期有多篇精彩文稿,包括退休多年的社會系教授黃壽林老師的詩

作、鍾倫納(1972/社會學)談詩詞與現代生活、林鼎彝校友(1966/經濟)記大

專服務隊四十年後應邀重訪當年服務過的沙螺灣村民等,幸勿錯過。

無論是說出你所思所感,抑或是為你的舊物找個新家,還是想給

不見多時的老朋友看看你的歡顏,都可以登入......

永 遠 崇 基 �

Page 6: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六七年級仁社四十載同遊同樂仁社各仁兄仁姊及其家眷親友一行七十多人於五月中下旬同乘郵輪暢遊阿拉斯加。旅遊其次,各散東西四十年後

重聚才是主題。仁社諸學長已相約今年十月再在港歡聚,慶祝校慶了。

好趁「青春」留倩影

乘郵輪盡覽冰川、划小艇浮游吐露, 何者較浪漫,倒要問黃沛源、謝婉華夫婦了

翩翩起舞乎?非也,打太極強身而已 猶記當年豪情否?

互相簽名留念,永記此刻

香茂榮(右)、廖榮昌(左)二人其中一位 贏得「四十年最難辨認」獎,

以誌其顏容改變最多。你猜是誰?

� 心 懷 母 校

Page 7: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二○○七年度崇基學院 網上學長計劃 學長名單

學院及校友會謹此感謝上述學長對崇基同學的關懷,並誠邀外地校友加入網上學長行列,願意抽空透過電郵扶掖學弟妹的校

友,請聯絡學長計劃委員會秘書黃銘詩小姐(電話:(852) 2609 6194 或 電郵:[email protected]),先此致謝。

海外學長姓名 畢業 / 修業年份 主修 國家 / 地區

1 區結成博士 1982 生物 美國

2 陳力民先生 1969 社會工作 加拿大

3 陳儀珍女士 1974 生物 美國

4 陳燕清女士 1990 經濟學 加拿大

5 張傳韾先生 1969 社會工作 加拿大

6 招展照先生 1972 生物 澳洲

7 周振華博士 1987 生物 美國

8 朱子茵女士 1987 生物 加拿大

9 馮英傑博士 1952-1955 外國語文 美國

10 何天琴博士 1984 企業管理 美國

11 靳杰強博士 1966 物理 美國

12 郭始熙博士 1967 化學 美國

13 劉漢鵬博士 1970 化學 美國

14 羅建文先生 1987 數學 加拿大

15 李張綺蓮女士 1968 社會工作 美國

16 李祖霖先生 1972 歷史 美國

17 李倩雲博士 1971 生物 台灣

18 梁羅秋好女士 1967 化學 美國

19 李兆汝先生 1969 地理 加拿大

20 李樹章先生 1970 生物 加拿大

21 廖啟瑞博士 1999 訊息工程 英國

22 梁景怡女士 1973 社會工作 加拿大

23 伍灼耀博士 1971 化學 美國

24 吳敬文博士 1984 物理 美國

25 彭立賢博士 1996 生物化學 美國

26 譚天詩博士 1984 音樂 美國

27 鄧學海先生 1983 社會工作 加拿大

28 鄧廣由女士 1977 財務 加拿大

29 丁劉秀群女士 1963 中文 美國

30 陳慧珍女士 1971 地理 瑞士

31 羅艷玲女士 1978 財務 加拿大

32 余甘雨先生 1981 市場學 加拿大

33 余沛民博士 1969 物理 加拿大

34 余子平博士 1966 化學 加拿大

永 遠 崇 基 �

Page 8: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李韶博士與李燦輝教授獲頒 中大榮譽院士銜

香港中文大學第六屆榮譽院士頒授典禮於五月二十一日

在崇基學院利希慎音樂廳舉行。本年度七位獲此殊榮的傑出

人士中,包括兩位崇基前教員李韶博士與李燦輝教授,謹致

賀忱!

李韶博士於一九五○年代末為崇基化學系特約講師,極

為重視學院的學生交流項目,二○○一年慷慨捐款予學院設

立李韶文化交流學習中心,至今仍支持不斷。李燦輝教授為

中大建築系首任系主任,現

為榮休建築學講座教授;曾

出任崇基院務委員,對崇基

校園發展方面貢獻良多。

神學院新聖堂暨 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動土禮

崇基學院神學院新聖堂暨容啟東校長紀念樓動土禮於四

月二十三日舉行。各宗派教會領袖、學院校董會主席郭志樑先

生、中大副校長廖柏偉教授、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神學院校

董會主席陳衍昌牧師及秘書盧龍光教授聯合主禮,由過百名曾

對建堂事工出錢出力之各界人士共同主持動土儀式。

「華南地區社會經濟考察計劃」

羅富昌校友(1970/地理)捐助之「華南地區社會經濟考

察計劃」,首屆將於今年七月舉行,與中山大學和五邑大學

合作,以珠江三角洲的江門、中山、廣州和本港為考察點,

透過專題講座、實地考察等,讓香港及廣州的學生探究粵港

兩地的經濟發展、政治經濟情況、以至歷史文化和社會發

展,互相學習,擴闊視野。

當日不少崇基校友出席,足見對母校關愛、對先賢尊敬之情

李燦輝教授

李韶博士

梁元生院長於五月上旬聯同大學要員到北美多個城市多倫多、溫哥華、洛杉磯及三藩市等地探訪校友。當地校友會為探

訪團安排晚宴與校友共聚,崇基校友踴躍參加,熱情款待。

院長北美會校友

� 心 懷 母 校

Page 9: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崇基的光彩 傅盃廿九載」

傅元國教授以「崇基的光彩 傅盃廿九載」為題,主講

四月二日之「吐露夜話」,與師生分享有關盃賽的趣事,以

及在崇基的難忘憶記。傅教授是崇基第三屆畢業生,主修經

濟,一九五七年畢業後不久便回到母校執教,更於一九八一

年接任院長,成為第一位出任崇基院長之崇基校友。過去十

多年來,傅教授雖已移居海外,仍儘量抽空每年返港出席他

捐出的傅元國盃。

學院駐校藝術家-靳杰強博士

享譽國際書畫家靳杰強博

士應學院之邀出任二○○六 /

○ 七 年 度 崇 基 學 院 駐 校 藝 術

家。靳博士駐校期間的活動包

括:書法工作坊、午餐講座、

書畫展及國畫班等。「濤聲:

靳 杰 強 書 畫 近 作 展 」 於 四 月

二十四日起,在學院行政樓地下展覽廳及牟路思怡圖書館大堂

展出,為期一月。是次展覽為學院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別活動之

一。開幕儀式由院長梁元生教授、五十五週年校慶籌備委員會

主席梁怡教授、香港藝術館總館長鄧海超先生、中大藝術講座

教授兼藝術系系主任蘇芳淑教授、靳杰強博士之尊翁靳浩明先

生與兄長靳埭強博士,及靳杰強

博士本人一同主禮。

崇基校友會沙巴之旅

第二十九屆傅元國盃

第二十九屆傅元國盃於四月十九日閉幕,得傅元國教

授、梁元生院長、崇基學生輔導長方永平教授及學生宿舍委

員會主席馮通教授撥冗主禮。今年傅元國盃,十所學生宿舍

的學生傾盡全力,於十個包括各類球賽、足毽、拔河、競技

及牌藝(包括康樂棋、UNO、鋤大D及層層疊)的比賽項目中

各展所長。總冠軍為應林文質隊,利樹培堂隊及五高五低隊

分居亞、季軍。

旅行團團長陳慧卿(1973/工管) 與曹德安伉儷

崇基校友會於四月中旬舉

辦馬來西亞沙巴之旅,與當地

三十多位校友聚餐話當年,並

探訪曹德安拿督(1961/生物)

之府第。曹校友定居沙巴多

年,為前沙巴首席副部長。沙

巴校友熱情款待,五天旅程轉

瞬結束,臨別依依,各人均期盼不久再度重聚,並相約為

母校出力,以臻至善。

與當年同窗共聚校園

崇基校友如欲相約同屆好友於校園暢談聚舊,請聯絡崇

基院務室黃小姐(電話:2609 6449 或電郵:angelawong@cuhk.

edu.hk),院方當儘量協助安排。「同屆聚會」已經舉行過多

次,有些校友多年不見,外貌容或稍改,友情卻恆久不衰。

校友講座

學院資深導師賴漢明博士(1967/物理) 擔任四月二十七

日之校友講座嘉賓講者,講解圍棋發展,並與校友及學生對

奕。賴校友棋藝精湛,曾多次出任學院開辦之圍棋班導師,

師徒相長。

另一校友講座於五月二十三日舉行,講者為學院本年度

駐院藝術家靳杰強博士(1966/物理),講題為:「傳統與現

代──繪畫歷程自述」,條分縷析自己歷年心路及畫風之變

化,更即席揮毫示範。靳校友早年師從名家習書畫,數十年

來於傳統基礎上不斷求進,開創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永 遠 崇 基 �

Page 10: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自西徂東-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週年紀念暨

第五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

英國倫敦傳道會傳教士馬禮遜牧師於一八○七年來華傳

教,今年為馬禮遜牧師來華二百週年。為此,包括崇基學院

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在內的九個本地基督教學術單位及

教會,於四月合辦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研討會,公開講座

及歷史圖片展等。

崇基學生獲頒傑出學生服務獎

兩名本院學生陳思嘉(醫學/五年級)及羅仲煒(保險、財

務與精算學/四年級)獲頒二○○六/○七年度傑出學生服務

獎。傑出學生服務獎由香港學生事務協會與香港傑出專上學

生服務協會合辦,嘉許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並表現卓越領導

才能的本地大學生。

「物理學相對論的意義 與哲學的理性」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

振寧教授主講之「物理學相對論的意義與哲學的理性」研討

會,已於五月七日在學院行政樓三樓啟真道室舉行。研討會

由中大哲學系及崇基合辦。

校園生活午餐會

三月二十二日舉行之校園生活午餐會主講嘉賓為利漢楨

先生。利先生為旅美藝術家,曾於美國

深造版畫及雕塑藝術,其現代藝

術作品先後在美國、台灣及香港

等地展出。利先生更於去年為崇

基與聯合書院合辦之「今日中國

木版畫展」擔任展覽籌劃人。

崇基商科生 市場推廣賽掄元

中 大 工 商 管 理 學 院 派 出 兩 支 隊 伍 於 四 月 十 日 參 加

L'Oreal Brandstorm 國際市場推廣比賽。中大代表憑創新意念

及獨到的策略,在來自本地四所大學的八支隊伍中脫穎而

出,勇奪冠軍及季軍。冠軍隊三名成員中二人為崇基學生二

年級的吳子洋與何靜芝;季軍隊中的崇基生有三年級的顏宇

鵬及二年級的黃家鴻。冠軍隊伍將於本年六月遠赴巴黎參加

總決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一較高下。

市場推廣比賽奪冠

一支由中大學生組成的隊伍在八大聯校市場推廣比賽中

贏得冠軍,四位得獎成員中三名來自崇基學院:呂劍坤(專業

會計/四年級)、陳凱琳(工商管理/四年級)和楊穎琳(工商管理

/四年級)。陳凱琳同時獲頒最佳演說獎。該比賽由香港八所

大專院校之商科學會合辦,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贊助。校董會主席郭志樑先生再度奪標

崇基學院校董會主席郭志樑先生駕其遊艇 Beau Geste

號,代表香港遊艇會參加二○○七年奧廸悉尼南港遊艇賽

(Audi Sydney Southport

Yacht Race),勇奪IRC第

一組別冠軍。賽事於三

月二十四日舉行,由悉

尼出發,以昆士蘭為終

點,航道共三百八十四

海里。

校友於週會演講

張笑容

梁鳳儀與院長

學院最近邀請了兩位校友梁鳳儀

博士(1970/歷史)及張笑容女士(1990/

中文)為週會演講嘉賓。梁鳳儀校友

現任勤+緣媒體服務有限公司行政總

裁,也是一位作家,三月三十日她以

「如何掌控(勤+緣)」

為題與學生分享其處

事的座右銘。香港電台節目公民社會、清

談一點鐘主持張笑容校友則於四月

十三日之週會中暢論「香港傳媒的

現況」,深入分析本港目前各類

媒體的優劣及發展。

10 心 懷 母 校

Page 11: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天涯若比鄰

張迪生校友(2003/哲學)於五月成立歷奇口琴音樂中心。早於求

學時期,張校友已正式授徒,到二○○五年更成立歷奇口琴隊

(www.ahb.org.hk),致力推動口琴音樂,以弘揚音樂

文化為任。在他的培育下,學生於校際音樂

節口琴比賽中屢獲佳績。曾多次應邀擔任

文化中心、大會堂、時代廣場、地鐵沿線

等場地表演嘉賓。歡迎校友聯絡交流,

電郵為:[email protected]

中心電話:3543-5070。

校友會會長馬紹良(1969/數學)偕夫人劉婉琦(1970/哲學)於四月

遠赴加拿大多倫多探望蔡文端(1967/數學)及葉佩華(1971/中文)

伉儷,並與多倫多崇基校友會會長朱起疆(1974/宗教)夫婦、黃

志涵(1967/社會學)夫婦、鄺根(1972/歷史)伉儷、劉志堅(1970/

地理)及其妻子嚴玉潔(1970/地理)等會面。共聚舊情之餘,還

交換了兩地校友

會舉辦活動的心

得,馬會長對蔡

文端及葉佩華校

友慷慨借出其住

所作多省校友會

「會所」,欣羨

不已。

整理:陳碧儀(一九九○ 工管) 林金輝(二○○○ 政政)

陳嘉聰校友(1983/企管)畢業兩年後決定從商,自設源豐金屬製

鍊廠,至今已二十二年。一九九八年,陳校友突起懸壺濟世之

念,到港大修讀中醫全科學士,畢業後於惠柏中醫診所執業。

各位昔日同窗,歡迎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與陳校

友細話當年。

黃興齊校友(1988/地理)畢業後翌年被公司派駐日本受

訓,沒想到從此在當地紮根。抵步後未幾便在東京邂逅日

裔太太並諦結良緣,女兒現已八歲,就讀小三。黃校友熱

愛運動,尤喜馬拉松。他經常回港參加大大小小的步行比

賽及崇基舉辦的各類活動。在東京,他和部份中大校友組

成日本中大校友會,會員分佈東京及大阪。各留日校友可

跟他們聯絡 aa-japan@alumni.

cuhk.edu.hk。黃校友現任職

於東京的 SG 信託銀行株式

會 社 的 資 訊 科 技 部 , 電 郵

[email protected]

陳耀南校友(1962/中文)最新著作《信仰

的拔河》,於本年四月面世。書中結集

了陳校友多年來在《信報‧晨光清景》

專欄內所寫有關儒、道、佛等華夏文化

傳統信仰和基督教的文章,從中可窺

作者的思想和信仰。

繆少群校友(1979/英文)去年自醫管局退休後,不忘公

益。最近聯同一群來自「家長關注教育政策聯盟」的家

長,訪問了十三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名人學者,包括幾位

中大及崇基校友梁天偉(1964-66/歷史)、文潔華(1979/哲

學)、顧爾言(1970/中文/聯合)、劉中

元(1982/歷史/聯合),暢談他們對即

將在二○○九年新高中全面推行,必

修必考「通識教育科」的看法。訪問

已結集成《與名人齊上通識課》一

書,對「通識教育科」茫無頭緒的家

長,或可提供寶貴提示。

陳德霖校友(1976/社會學)日前獲中大委任為大學董事,任期三

年。陳校友七六年加入政府的政務主任職系,後任金融管理局

副總裁,主管儲備管理和金融事務。○五年底轉任渣打銀行亞

太區副主席,同時創辦了主要從事政策研究的「智經基金」,

並擔任主席。陳校友一向積極支持學院活動,曾為學院演講及

參加學長計劃,與師弟妹分享成功經驗,擴闊他們的視野。

明基全校友(1981/歷史)早前由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調任

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明校友認為兩間博物館都發揮著

收藏、保護和展覽等功能,並且讓公眾通過各種活動認識

香港的歷史和文化。對於接掌歷史博物館後的工作大計,

明校友希望加強對收藏家藏品的利用,配合一些主題性的

展覽,例如關於香港製品的展覽,以吸引更多市民參與。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校長區月晶校友(1972/社會學)最近

榮升祖母,一眾崇基友好紛紛致賀。區校友特於四月某週

末舉行燒烤聚會,答謝好友隆情,各校友玩至深宵也不願

離去。

張迪生、林福娥(2003/哲學)夫婦合照

永 遠 崇 基 11

Page 12: 走不一樣的路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人生觀有深刻的體會。」有時候,人要面對絕對的困乏,才明白到物質滿足跟心靈充實是兩碼子的事。

定居於美國的劉漢鵬校友(1970/化學)參加了崇

基學院的網上學長計劃,透過電腦網絡與學弟

妹分享心得、經驗,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

的友誼。去年十一月底,他與○一年的學

弟、現於廣華醫院

任職醫生的李文亮

(2004/醫學)一起登

上獅子山之巔,今

年四月他又乘到歐洲遊覽之便,和○三年的學

弟 、 現 於 倫 敦

政 治 及 經 濟 學

院 進 修 的范尚

文(2006/訊息

工程)小聚,並

於 滑 鐵 盧 火 車

站合影留念。

崇基「書友仔」友情越久越醇。四月底,十多位

校友及其配偶(廖金康/梁燕兒(1970/物理);單偉

豹(1971/物理)伉儷;劉世鏞(1971/會財)/徐金穗

(1972/社工);周棟成(1970/會財)伉儷;劉漢鵬/盧

思美(1970/化學);黃偉豪(1971/會財)伉儷)聯袂

遠遊歐洲,在英

國勾留數天,然

後乘郵輪於西班

牙登岸。他們下

一個目標是明年

同遊越南。

唐福雄校友(1966/社會學)參與編著、養生

學會出版的新書《21世紀養生》,最近面

世。此書以簡明的文字闡述該會的養生六

法則,例如內丹養生、代謝平衡、防毒排

毒、心靈超脫等等。書

中同時介紹一些健康小

貼士、四季不同的養生

法及癌病、心臟病和中

風等疾病的預防和自然

療法,可供追求自然健

康的校友參考。

出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校友會

編輯委員: 鄭健娜 (1968/社工)

陳以衎 (1972/哲學)

陳碧儀 (1990/工管)

吳克勤 (2000/中文)

林金輝 (2000/政政)

鍾啟然 (2000/翻譯)

江燕妮 (2001/新傳)

董就雄 (2001/中文)

聯絡統籌: 黃銘詩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務室)

地址: 香港新界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行政樓

電話: (852) 2609 6449

傳真: (852) 2603 5440

電郵: [email protected]

設計承印:思捷概念 (2897 6270)

[ 來稿本編委會可作刪改 ]

版權所有 二○○七年

定居於美國加州的尹煥文校友(1965/物

理)本年四月份逝世,校友會謹致以深

切哀悼,對他的家人表示慰問。尹校友

生於一九四○年,五九年移居香港,

六五年自崇基學院畢業,曾於中學任

教,後取得獎學金赴美留學,先後於

Providence College和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七九年因工

作關係舉家移居加州。從事航天技術研

究二十一年後,加入洛杉磯教育部擔任

電腦系統分析員,不久驗出患上多發性

骨髓瘤。但他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

繼續工作至○五年退休,然後與家人到

世界各地遊歷。雖然尹校友最終不敵癌

魔,但他關心社會的胸懷、積極樂觀的

性格,將永留我們心中。

溫啟康校友(1991/工管)不幸於本年二月

八日辭世,已於三月十七日舉殯。溫校友

九一年畢業後,九七年在中大取得哲學碩

士學位。溫校友離世,校友會深表哀悼,

謹向溫校友的家人致以慰問。

林綺玲校友(1966-67/生物)擔任南加州

崇基校友會主席為期兩年屆滿,由黃令

儀校友(1968/生物)接掌職務。林校友感

謝學院過去兩年對他們的支持,並期望

南加州校友會在黃令儀校友的帶領下,

繼續服務校友,與學院保持緊密聯繫。

定居加拿大溫哥華多年的陳宏達校友(1972/地

理)及妻子施傑琛(1971/地理)今年四月中回港

探訪母校,參觀崇基校史檔案館。返加後即

與數位崇基好友聚首,轉告母校發展。

2 0 0 8 年 為崇基學院應林堂創 建 五 十

週年紀念。為紀其事,應林堂友發起

成立一個籌備委員會,統籌各項慶祝

活動,誠邀各堂友一同籌辦或提供意

見,並立即召集昔日同窗好友參與,

趁此機會共聚當年情。垂詢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或致電9152-7888

與Teddy Chiu聯絡。

左起:陳偉甡(1973/神學)、鄭文尉(1972/地理)、 陳宏達(1972/地理)、施傑琛(1971/地理)及

張恩源(1972/地理)

鍾景輝(1955-57/英文)與古天農(1979/社會學)

再度合作,於六月八日至十五日演出舞台劇

相約星期二》,古天農執導,King S i r 領銜

演出,該劇改編自全球暢銷書 Tuesdays with

Morrie,此次為亞洲首演。

1� 心 懷 母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