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追求让戏曲更具张力 -...

1
3 4 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 0.70 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记者: 《远在江湖》讲了一个观众既熟悉又 陌生的故事。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戏中主角滕子京,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大 家知道“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之事;说陌生,是因 为人们对滕子京在岳阳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 《远在江湖》以戏曲的形式填补了这段空白,将 一个活生生的滕子京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是什么触动您创作了这部作品?既是写滕子京 为什么取名《远在江湖》,您是更想突出人物背 后的一种精神、情怀吗? 陈亚先: 作为岳阳人,我深读岳州史,熟知 岳阳人,深谙巴陵戏。滕子京以贬官身份来到岳 州府,办学堂、筑湖坝、重修岳阳楼,不只是做了 几件造福于岳阳千年的好事,还留下了文化重 礼《岳阳楼记》。我一直想为他写点什么,但又找 不到激发灵感的点,找不到点,就打不开门。一 直在门外等待了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 乔羽先生的《黄果树之歌》中的一句歌词“人从 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下,偏偏 神采飞扬”,瞬间豁然开朗—滕子京不正像 从高处跌落的水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贬官不贬志,身处逆境仍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确定就是要写一个贬官的 辉煌。写他身上真实感人的“家国情怀”,这是他 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想清楚了这个创作目 的,动笔写起来就一气呵成了。 一开始定的剧名是 《迁客与名楼》,后来 经过反复斟酌,改成了 《远在江湖》。因为这 个剧名正好概括了滕子京从庙堂来到江湖的这 一段生活经历,同时,又透出人物的一种慨 叹。滕子京上场的第一句唱词就是“辞帝阙作 州官欷歔感慨”,那么“远在江湖”就有他的 欷歔感慨在里头,但这种感慨是我们在戏里戏 外看到的“哀而不伤”的人物情怀。滕子京遭 贬谪,来到地势偏远、问题丛生、百废待举的 巴陵郡上任,作为文化人的心理落差肯定是很 大的,远在江湖他可以堕落,也可以奋起,他 选择的是奋起,整顿吏治,清除湖霸,鼓励农 垦,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重修名楼,终使巴 陵大地面貌一新,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的精神和情怀更加打动人心。此外,通过 这样的剧名能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 记者: 有观众评价,这个戏的精彩,就在于 入戏快,简繁得当,矛盾集中。按惯例,贬官滕子 京出场亮相必然会抒情感怀一番,不料,他一登 场矛盾就迎面铺开,开场新颖抓人。在这部作品 的谋篇布局上,您有哪些新的考虑。 陈亚先: 这出戏的写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之间从头到尾的拼杀。而是 以滕子京为一个方面,以世俗的偏见为另外一 面。因为他是一个贬官,在世俗的眼里, “十个贬 官,九个心灰意冷”,难有作为,所以他在别人的 眼睛里是变形的。剧中,滕子京与上级、下级、商 人、甚至他的夫人之间都有矛盾,他一直处在与 各种各样变形的眼光、思想做斗争的矛盾中。就 像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也是以假钦差为一方, 其他的力量为另一方,作者并不是要突出假钦 差与某个人物之间的矛盾,而是表现出他和社 会的矛盾。所以,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能更好的 表现出滕子京跟当时整个官场社会的矛盾。并 通过这一系列明争暗斗,传递出对人情冷暖的 体悟与人性美丑的观察。只有对人心幽微之处 的展现,才能打动观众,使人物、故事避免沦为 概念式的说教。 记者: 矛盾冲突的构建,对戏剧创作来说十 分重要,但一些创作者在作品中片面强调冲突, 以为越激烈越好,结果是“满场杀伐、征鼓雷鸣, 而人心不动”。在《远在江湖》以及您的多部作品 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围绕某个事件、利益而引 发的激烈冲突。 陈亚先: 所有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外 部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都是冲突,只要发生了情 感纠葛的也都可以说是冲突。比如罗密欧与朱 丽叶之间的爱情也是极为震撼人心的冲突。冲 突可以是温情的、凄婉的、也可以是很激烈的。 《空城计》中,诸葛亮跟司马懿,一个在城墙上弹 琴,一个在城墙下判断,他们之间没有激烈的对 话,但这种微妙的冲突却能揪住观众的心。冲突 有时候也是诗化的。狭义的理解,只有针尖麦 芒,打起来才叫冲突,这是不高明的,这样的冲 突往往是最枯燥无味的。哈姆雷特就是自己与 自己的灵魂发生巨大的冲突。迪伦马特的《罗慕 路斯大帝》,剧中人物也没有对立面,面对帝国 消亡的何去何从,人物心理上的冲突何等激烈, 甚至如惊涛骇浪。所以,台上一片火热,台下无 动于衷,都是浅表的冲突。真正好的戏剧冲突是 充满意蕴、耐人寻味的。只有人物性格内心的东 西到位之后,再采取诗化的方法巧妙地表现这 种不和谐、不协调,动人的冲突就在其中了。 记者: 您认为剧作家必须以诗人的感情进 行创作,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吗? 陈亚先: 诗降为词,词降为曲,戏曲本来就 是诗文走向通俗化的产物。歌和舞是戏曲在原 生状态时就已具备的两大要素,诗,应该说是歌 和舞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即用歌舞来演诗。有了 诗味,戏曲才会更美更丰富更厚实,因而诗味又 是戏曲中难能可贵的东西。比如《文昭关》里的 伍子胥,头发在一个时辰变白了,这是一种戏曲 表演上的诗化。又如《秋江》中,陈妙常秋江月夜 划船去追潘必正,这么一个特定场景在意韵上 就具备了诗的品格。有一种诗意是外化的,有一 种是内在的。在《曹操与杨修》中,当曹操要杀杨 修时,我写到,背后是一轮满月,两个人站在高 高的斩台上面,一个人穿着长长的披风,一个人 穿着死囚的红衣,一个是杀人者,一个是被杀 者,两个人在干什么呢?在谈心,把内心的话都 掏出来,说得两个人仰天大笑,笑到最后,又悲 从中来,相望而泣。这就是一种内在的震撼人心 的诗意了。戏写到这就已经抛开了歌和舞,进入 诗的境界了。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每一句 台词都是在吟诗。所以歌舞诗的追求,最重要的 是诗的追求,歌舞可以使你美起来,真的到了诗 的境界才会使作品具有巨大的张力。 记者: 从《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天地 一秀才》到《远在江湖》,您好像特别钟情于历史 剧的创作,这些作品都内含着您对现实的观照, 却又没有刻意生硬的迎合现实,您是如何衡量、 把握好这个“度”的? 陈亚先: 过度迎合现实的历史剧注定是没 有生命力的。我虽然采用了历史剧的题材,实际 上写的还是现代戏。因为,古人与我们只是不同 的衣冠,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时代,但人情 是一样的,当你把人情写出来的时候,他就跟今 天人的生活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写历史 剧也一样需要体验生活。其次历史剧也必须要 观照现实,不观照现实就是说历史,说历史有教 科书,还要剧本干嘛?剧本就是要写出一种人 情、人性的冲突。比如《曹操与杨修》写的是两个 聪明人的不能相容,这跟我们当今的人们面临 的社会问题是一样的。在写历史剧时,创作的思 想是从当下而来的,但是,这种思考绝对不是紧 密联系现实的,而应是现实中感触最深的、最想 表达的东西,然后再借历史的酒杯浇心中的块 垒。 记者: 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简单活 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也容易被观众接受。但 清新动人之外的思想张力仍成为地方戏创作面 临的难题,对此,您怎么看? 陈亚先: 地方戏依然可以表现重大题材,依 然可以写得很厚重,主要看作者对题材的处理。 作为编剧,首先要有哲学的思考,要有自觉的哲 理追求,努力从题材中挖掘一定的人生哲理、历 史哲理、生活哲理。比如写一个搞农业科学的 戏,如果你的视角只放在他这么搞没成功,那么 搞又遇到了困难上,那这个戏的立意格局就很 难拔高,但如果你把他放在科学进步与历史潮 流、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上,这个主题 的开掘就深入了。只有做到有“情”有“理”,剧作 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记者: 当前戏曲编剧人才的青黄不接令人 担忧,您认为创作人才该如何培养? 陈亚先: 中国戏曲产生于民间,文人的参与 促进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拥有众多剧作家的 元杂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所以 要想出好作品,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但是编剧 又不是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天 资。有灵气的人,抓住来培养,就能出成绩,因此 选人很重要。 访 诗意的追求让戏曲更具张力 访剧作家陈亚先 本报记者 任晶晶 9 17 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海歌剧院版《法尔 斯塔夫》连演三场,完美收官。这是歌剧《法尔斯塔夫》在中国 完整版的首秀,同时也作为上海歌剧院庆祝建院 60 周年的 献礼演出,拉开了该院 2016—2017 演出季的序幕。这部号 称史上最难的歌剧,对于中国的歌唱家来说恐怕尤其不易。 大段的急口令有时会让舌头都转不过弯,加上音乐变化多 端,因此对演员背谱的要求极高;同时,因为是喜剧,对演员的 表演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表演不到位,喜剧效果 就出不来;而且这部歌剧因为要表现复杂的场景和心理活 动,重唱奇多,从二重唱到十重唱,这样重唱比例的歌剧除了 《法尔斯塔夫》还未发现第二例,观众听得过瘾,演员却要竭尽 全力,每段重唱需要速度、音准、情绪相互之间的配合一个都 不能少。稍有差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本次制作中, A 组法尔斯塔夫和艾丽斯由上海歌剧院男 中音歌唱家张峰、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丹妮拉·斯基拉琪担 任, B 组则由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的彼得罗·斯帕尼奥利、上 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担任。另外意大利男中音歌唱 家皮耶罗·特拉诺瓦饰演福德,美国籍女中音歌唱家妮可·皮 科洛米尼饰演奎克利夫人,其余角色则由上海歌剧院歌唱家 们担纲。突破中外演员分组的常规,是一种发展眼光的体现, 上海歌剧院就是要通过这种混搭,达到艺术的交流和业务的 提升,同时也为这部歌剧制作能够在将来作为剧院积累的保 留剧目,常演常新进行软实力的储备。 我观看了 1516 日两场,分别由意大利指挥家安东尼 亚·皮罗利和上海歌剧院指挥家林友声执棒。指挥不同,主演 不同,表现各有千秋,却同样精彩。对于这部高难度的歌剧作 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两位指挥的掌 控下,乐队不仅音量控制有分寸,在速度与情绪的把握上也 很到位,安东尼亚·皮罗利的轻巧灵动与林友声的稳健厚重 各自成蹊,但音乐的质感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来,威尔第美 妙的音乐仿佛从剧场各个角落流出,极富立体感,现场聆听 极为享受。 法尔斯塔夫这个角色对于张峰来说是一大挑战。前期的 准备、排练异常辛苦。张峰的音域宽厚,塑造的法尔斯塔夫虽 也不乏无赖,但更多的是憨态笨拙,因此被捉弄的时候总感 觉于心不忍;而彼得罗·斯帕尼奥利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塑造 的法尔斯塔夫机敏狡黠,有时还有一丝调皮,而举手投足之 间的自如和自信也能表明他因多次塑造这一角色已对戏剧 烂熟于心。 丹妮拉·斯基拉琪声音条件非常好,音色明丽,声线流 畅,高音自如,加上她美丽的容貌,娇俏的身形,让人丝毫不会 质疑法尔斯塔夫为何会对她穷追不舍了。徐晓英塑造的艾丽 斯更多的是贵妇的大气和稳重,与她宽阔的音域、丰满的声 线相吻合,自有一番迷得住法尔斯塔夫的气韵。 虽然法尔斯塔夫和艾丽斯是这部歌剧的主角,但是戏剧 的发展却是靠所有的角色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因此,这部歌 剧当中每一个角色不仅仅是唱,更要有戏剧的表现。任何一 个角色的出场,哪怕一言不发,都会有肢体语言来进行戏剧 的推进。皮耶罗·特拉诺瓦是一位德才兼具的歌唱家。他曾经 饰演过很多次法尔斯塔夫,而这次饰演福德也同样得心应 手。他在舞台上将风度翩翩又有点小肚鸡肠,总担心妻子有 外遇紧张兮兮的福德表现得惟妙惟肖。饰演奎克利夫人的妮 可·皮科洛米尼一张口,浑厚洪亮的音色和超大的音量便将 观众镇住了,在表演上,她又将奎克利夫人表面率直、内心细 腻、处事机灵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这次的舞美设计令所有观看了演出的人赞不绝口。整部 剧的舞美设计简洁、明快,写实但不繁缛,更无堆砌,且拢声效 果佳,完全适合歌剧演出的需求。云和月是这部戏惟一用到 多媒体投影的地方,但是却自然贴切,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 感觉,全部都在戏里。 本剧的导演哈里·费尔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以纯熟的 戏剧手法和理念,赋予这部歌剧制作一种耳目一新的娴雅气 质,在传统中处处流露出精巧和新意。而看到他的履历才发 现他毕业于诺丁汉大学哲学系,难怪在这部制作中处处有一 种思辨的味道。 而歌剧《法尔斯塔夫》又何尝不是一部充满思辨的伟大 作品。虽然法尔斯塔夫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无赖又可恶的老光 棍,但是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个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 评价的人,他想要勾引艾丽斯和梅格,不是因为他的道德品 质差,而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已经打动了两位 美丽的夫人。所以,因为这种天真,才会轻信,也因为这种天 真,才会引发威尔第的理解和同情,让他唱出“老约翰,照你的 方式过日子”。事实上,这部戏中,威尔第不仅没有嘲笑法尔斯 塔夫,相反赋予了法尔斯塔夫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用一句 “人人都是别人的笑柄”来坦然接受自己所遭受的玩弄,而不 是对人生的不如意一味地抱怨。 从那些时轻时重、时急时缓的如流水般的音乐中,我们 可以想象出威尔第—一个八旬老人是怎样写就这不朽的 作品:随意而为,不再拘泥于有没有咏叹,也不再考虑别人的 评价,一切都信手拈来,仿佛天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应 当就是威尔第当年的创作状态,当他完成落笔的时候,穿越 时空的阻隔,我分明看到了他嘴角扬起的微笑。 从心所欲不逾矩 观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 游暐之 新作点评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十月“组团”晋京演出 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 术中心新剧目北京展演”将于10月亮相北京长安大戏 院。10月11日至15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上海沪 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评弹团将先后上演三台新创剧 —原创大型沪剧《回望》、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 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三台演出均为2016年创作完 成的新创作品,以“彰显中国精神”、“书写中国故事”为创 作导向,从历史真实中发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弘扬爱国主 旋律和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三部作品 大胆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以新剧目托举青年人才,带 动青年人才成长。 沪剧《回望》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作为纪念 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以 现代视角回望历史,通过烈士后代美娅对先烈感人业绩 的探寻与思考,真实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坚 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献身精神的敬仰之情,也融入了沪 剧独特的视角与审美表达,可谓独具匠心。该剧由沪剧 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监制,赵化南执笔,王海鹰执导,沪剧 院青年团演员洪豆豆、金世杰、王祎雯、吴佳倩、陈丹妮等 主演。全剧舞台呈现在保持沪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 有新的创新拓展,具有浓厚的江西地方色彩。《十送红军》 《映山红》等江西民歌的运用增添了全剧的时代感、地域 性和悲壮气氛,引发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怀念。( 余非 由陕西省文化厅出品,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市豫剧团 历时三年打造的原创现代豫剧《秦豫情》日前亮相北京中 国评剧大剧院。该剧由李利宏担任总导演,杨林、雷琳 静、甄业编剧,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领衔主演,该剧以上 世纪 40年代河南百万灾民逃荒入陕的历史时期为创作 背景,以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了生存在异乡奋力拼搏、 努力求生,并最终与陕西人民相互包容、相互扶持,融合 在一起的悲欢命运为主线,通过对逃荒移民在他乡艰难 生存、逐渐融入的奋斗历程,着重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 苦、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风雨同舟、勇于担当的精神,传 递出跨越时代的人情与人性。 谈及该剧的创作,李利宏表示,希望通过对那段艰苦 历史的回顾,让观众们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在那个极端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 离死别的直观展现,使观众体会到爱的伟大、希望的力 量、生命的潜能、人的高贵。 (曲 文) 现代豫剧《秦豫情》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情与人性 日前,由中央歌剧院打造的“民族经典 中国咏 —中国经典歌剧音乐会”、瓦格纳鸿篇巨制《尼伯龙 根的指环》之《莱茵的黄金》、献礼长征胜利 80 周年原创 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三部作品亮相2016年度国家艺 术院团演出季。 作为“指环”系列的收官之作,《莱茵的黄金》主创大 部分延续了之前三部的班底。由青年指挥家朱曼执棒, 王湖泉担任导演。指挥家朱曼表示,《莱茵的黄金》是一 场长达160分钟的演出,且表演过程没有间歇,这对所有 表演者都是巨大的考验。 《红军不怕远征难》由陈燕民导演,胡绍祥编剧,雷蕾 作曲,指挥由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担任。 该剧的主演以青年演员为主。导演陈燕民表示, “对今天 的孩子们来说,长征只是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所包含的 含义是什么,已经不那么清楚了,因此排演《红军不怕远 征难》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晶) 中央歌剧院三台剧目亮相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 当下戏曲创作的一个热点 就是挖掘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 和文化资源。这对于丰富戏曲剧 目,深化戏曲文化内涵具有积极 作用。然而,关键问题是文化价 值和戏曲价值的转换。创作者只 有编出好的故事,刻画出动人的 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命运, 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文化价 值才能真正变成戏曲价值。从这 个角度看,近日在京演出、由陈 亚先编剧的巴陵戏新编历史剧 《远在江湖》,可谓给这一类型的 戏曲创作提供了成功经验。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34责任编辑:任晶晶 电话:(010)6538919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艺 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 邮政编码:100125 总编室电话/传真:(010)65003319 新闻部电话/传真:(010)65002492 宣传发行部电话:(010)65935482 广告许可证:京朝工商广字0065号 零售每份0.70元 印刷: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

记者:《远在江湖》讲了一个观众既熟悉又

陌生的故事。说熟悉,是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戏中主角滕子京,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大

家知道“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之事;说陌生,是因

为人们对滕子京在岳阳的所作所为知之甚少。

《远在江湖》以戏曲的形式填补了这段空白,将

一个活生生的滕子京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是什么触动您创作了这部作品?既是写滕子京

为什么取名《远在江湖》,您是更想突出人物背

后的一种精神、情怀吗?

陈亚先:作为岳阳人,我深读岳州史,熟知

岳阳人,深谙巴陵戏。滕子京以贬官身份来到岳

州府,办学堂、筑湖坝、重修岳阳楼,不只是做了

几件造福于岳阳千年的好事,还留下了文化重

礼《岳阳楼记》。我一直想为他写点什么,但又找

不到激发灵感的点,找不到点,就打不开门。一

直在门外等待了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

乔羽先生的《黄果树之歌》中的一句歌词“人从

高处跌落,往往气短神伤,水从高处跌下,偏偏

神采飞扬”,瞬间豁然开朗——滕子京不正像

从高处跌落的水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贬官不贬志,身处逆境仍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我确定就是要写一个贬官的

辉煌。写他身上真实感人的“家国情怀”,这是他

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想清楚了这个创作目

的,动笔写起来就一气呵成了。

一开始定的剧名是《迁客与名楼》,后来

经过反复斟酌,改成了《远在江湖》。因为这

个剧名正好概括了滕子京从庙堂来到江湖的这

一段生活经历,同时,又透出人物的一种慨

叹。滕子京上场的第一句唱词就是“辞帝阙作

州官欷歔感慨”,那么“远在江湖”就有他的

欷歔感慨在里头,但这种感慨是我们在戏里戏

外看到的“哀而不伤”的人物情怀。滕子京遭

贬谪,来到地势偏远、问题丛生、百废待举的

巴陵郡上任,作为文化人的心理落差肯定是很

大的,远在江湖他可以堕落,也可以奋起,他

选择的是奋起,整顿吏治,清除湖霸,鼓励农

垦,兴修水利,开办学堂,重修名楼,终使巴

陵大地面貌一新,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的精神和情怀更加打动人心。此外,通过

这样的剧名能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

记者:有观众评价,这个戏的精彩,就在于

入戏快,简繁得当,矛盾集中。按惯例,贬官滕子

京出场亮相必然会抒情感怀一番,不料,他一登

场矛盾就迎面铺开,开场新颖抓人。在这部作品

的谋篇布局上,您有哪些新的考虑。

陈亚先:这出戏的写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

正面人物和对立面之间从头到尾的拼杀。而是

以滕子京为一个方面,以世俗的偏见为另外一

面。因为他是一个贬官,在世俗的眼里,“十个贬

官,九个心灰意冷”,难有作为,所以他在别人的

眼睛里是变形的。剧中,滕子京与上级、下级、商

人、甚至他的夫人之间都有矛盾,他一直处在与

各种各样变形的眼光、思想做斗争的矛盾中。就

像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也是以假钦差为一方,

其他的力量为另一方,作者并不是要突出假钦

差与某个人物之间的矛盾,而是表现出他和社

会的矛盾。所以,通过这样的结构布局能更好的

表现出滕子京跟当时整个官场社会的矛盾。并

通过这一系列明争暗斗,传递出对人情冷暖的

体悟与人性美丑的观察。只有对人心幽微之处

的展现,才能打动观众,使人物、故事避免沦为

概念式的说教。

记者:矛盾冲突的构建,对戏剧创作来说十

分重要,但一些创作者在作品中片面强调冲突,

以为越激烈越好,结果是“满场杀伐、征鼓雷鸣,

而人心不动”。在《远在江湖》以及您的多部作品

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围绕某个事件、利益而引

发的激烈冲突。

陈亚先:所有的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外

部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都是冲突,只要发生了情

感纠葛的也都可以说是冲突。比如罗密欧与朱

丽叶之间的爱情也是极为震撼人心的冲突。冲

突可以是温情的、凄婉的、也可以是很激烈的。

《空城计》中,诸葛亮跟司马懿,一个在城墙上弹

琴,一个在城墙下判断,他们之间没有激烈的对

话,但这种微妙的冲突却能揪住观众的心。冲突

有时候也是诗化的。狭义的理解,只有针尖麦

芒,打起来才叫冲突,这是不高明的,这样的冲

突往往是最枯燥无味的。哈姆雷特就是自己与

自己的灵魂发生巨大的冲突。迪伦马特的《罗慕

路斯大帝》,剧中人物也没有对立面,面对帝国

消亡的何去何从,人物心理上的冲突何等激烈,

甚至如惊涛骇浪。所以,台上一片火热,台下无

动于衷,都是浅表的冲突。真正好的戏剧冲突是

充满意蕴、耐人寻味的。只有人物性格内心的东

西到位之后,再采取诗化的方法巧妙地表现这

种不和谐、不协调,动人的冲突就在其中了。

记者:您认为剧作家必须以诗人的感情进

行创作,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吗?

陈亚先:诗降为词,词降为曲,戏曲本来就

是诗文走向通俗化的产物。歌和舞是戏曲在原

生状态时就已具备的两大要素,诗,应该说是歌

和舞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即用歌舞来演诗。有了

诗味,戏曲才会更美更丰富更厚实,因而诗味又

是戏曲中难能可贵的东西。比如《文昭关》里的

伍子胥,头发在一个时辰变白了,这是一种戏曲

表演上的诗化。又如《秋江》中,陈妙常秋江月夜

划船去追潘必正,这么一个特定场景在意韵上

就具备了诗的品格。有一种诗意是外化的,有一

种是内在的。在《曹操与杨修》中,当曹操要杀杨

修时,我写到,背后是一轮满月,两个人站在高

高的斩台上面,一个人穿着长长的披风,一个人

穿着死囚的红衣,一个是杀人者,一个是被杀

者,两个人在干什么呢?在谈心,把内心的话都

掏出来,说得两个人仰天大笑,笑到最后,又悲

从中来,相望而泣。这就是一种内在的震撼人心

的诗意了。戏写到这就已经抛开了歌和舞,进入

诗的境界了。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每一句

台词都是在吟诗。所以歌舞诗的追求,最重要的

是诗的追求,歌舞可以使你美起来,真的到了诗

的境界才会使作品具有巨大的张力。

记者:从《曹操与杨修》《宰相刘罗锅》《天地

一秀才》到《远在江湖》,您好像特别钟情于历史

剧的创作,这些作品都内含着您对现实的观照,

却又没有刻意生硬的迎合现实,您是如何衡量、

把握好这个“度”的?

陈亚先:过度迎合现实的历史剧注定是没

有生命力的。我虽然采用了历史剧的题材,实际

上写的还是现代戏。因为,古人与我们只是不同

的衣冠,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时代,但人情

是一样的,当你把人情写出来的时候,他就跟今

天人的生活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认为写历史

剧也一样需要体验生活。其次历史剧也必须要

观照现实,不观照现实就是说历史,说历史有教

科书,还要剧本干嘛?剧本就是要写出一种人

情、人性的冲突。比如《曹操与杨修》写的是两个

聪明人的不能相容,这跟我们当今的人们面临

的社会问题是一样的。在写历史剧时,创作的思

想是从当下而来的,但是,这种思考绝对不是紧

密联系现实的,而应是现实中感触最深的、最想

表达的东西,然后再借历史的酒杯浇心中的块

垒。

记者: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简单活

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也容易被观众接受。但

清新动人之外的思想张力仍成为地方戏创作面

临的难题,对此,您怎么看?

陈亚先:地方戏依然可以表现重大题材,依

然可以写得很厚重,主要看作者对题材的处理。

作为编剧,首先要有哲学的思考,要有自觉的哲

理追求,努力从题材中挖掘一定的人生哲理、历

史哲理、生活哲理。比如写一个搞农业科学的

戏,如果你的视角只放在他这么搞没成功,那么

搞又遇到了困难上,那这个戏的立意格局就很

难拔高,但如果你把他放在科学进步与历史潮

流、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上,这个主题

的开掘就深入了。只有做到有“情”有“理”,剧作

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记者:当前戏曲编剧人才的青黄不接令人

担忧,您认为创作人才该如何培养?

陈亚先:中国戏曲产生于民间,文人的参与

促进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拥有众多剧作家的

元杂剧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所以

要想出好作品,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但是编剧

又不是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需要有一定的天

资。有灵气的人,抓住来培养,就能出成绩,因此

选人很重要。

访 谈

诗意的追求让戏曲更具张力——访剧作家陈亚先 □本报记者 任晶晶

9月1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上海歌剧院版《法尔

斯塔夫》连演三场,完美收官。这是歌剧《法尔斯塔夫》在中国

完整版的首秀,同时也作为上海歌剧院庆祝建院60周年的

献礼演出,拉开了该院2016—2017演出季的序幕。这部号

称史上最难的歌剧,对于中国的歌唱家来说恐怕尤其不易。

大段的急口令有时会让舌头都转不过弯,加上音乐变化多

端,因此对演员背谱的要求极高;同时,因为是喜剧,对演员的

表演也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表演不到位,喜剧效果

就出不来;而且这部歌剧因为要表现复杂的场景和心理活

动,重唱奇多,从二重唱到十重唱,这样重唱比例的歌剧除了

《法尔斯塔夫》还未发现第二例,观众听得过瘾,演员却要竭尽

全力,每段重唱需要速度、音准、情绪相互之间的配合一个都

不能少。稍有差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本次制作中,A组法尔斯塔夫和艾丽斯由上海歌剧院男

中音歌唱家张峰、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丹妮拉·斯基拉琪担

任,B组则由西班牙男中音歌唱家的彼得罗·斯帕尼奥利、上

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担任。另外意大利男中音歌唱

家皮耶罗·特拉诺瓦饰演福德,美国籍女中音歌唱家妮可·皮

科洛米尼饰演奎克利夫人,其余角色则由上海歌剧院歌唱家

们担纲。突破中外演员分组的常规,是一种发展眼光的体现,

上海歌剧院就是要通过这种混搭,达到艺术的交流和业务的

提升,同时也为这部歌剧制作能够在将来作为剧院积累的保

留剧目,常演常新进行软实力的储备。

我观看了15、16日两场,分别由意大利指挥家安东尼

亚·皮罗利和上海歌剧院指挥家林友声执棒。指挥不同,主演

不同,表现各有千秋,却同样精彩。对于这部高难度的歌剧作

品,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的表现非常出色,在两位指挥的掌

控下,乐队不仅音量控制有分寸,在速度与情绪的把握上也

很到位,安东尼亚·皮罗利的轻巧灵动与林友声的稳健厚重

各自成蹊,但音乐的质感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来,威尔第美

妙的音乐仿佛从剧场各个角落流出,极富立体感,现场聆听

极为享受。

法尔斯塔夫这个角色对于张峰来说是一大挑战。前期的

准备、排练异常辛苦。张峰的音域宽厚,塑造的法尔斯塔夫虽

也不乏无赖,但更多的是憨态笨拙,因此被捉弄的时候总感

觉于心不忍;而彼得罗·斯帕尼奥利则是另一种风格,他塑造

的法尔斯塔夫机敏狡黠,有时还有一丝调皮,而举手投足之

间的自如和自信也能表明他因多次塑造这一角色已对戏剧

烂熟于心。

丹妮拉·斯基拉琪声音条件非常好,音色明丽,声线流

畅,高音自如,加上她美丽的容貌,娇俏的身形,让人丝毫不会

质疑法尔斯塔夫为何会对她穷追不舍了。徐晓英塑造的艾丽

斯更多的是贵妇的大气和稳重,与她宽阔的音域、丰满的声

线相吻合,自有一番迷得住法尔斯塔夫的气韵。

虽然法尔斯塔夫和艾丽斯是这部歌剧的主角,但是戏剧

的发展却是靠所有的角色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因此,这部歌

剧当中每一个角色不仅仅是唱,更要有戏剧的表现。任何一

个角色的出场,哪怕一言不发,都会有肢体语言来进行戏剧

的推进。皮耶罗·特拉诺瓦是一位德才兼具的歌唱家。他曾经

饰演过很多次法尔斯塔夫,而这次饰演福德也同样得心应

手。他在舞台上将风度翩翩又有点小肚鸡肠,总担心妻子有

外遇紧张兮兮的福德表现得惟妙惟肖。饰演奎克利夫人的妮

可·皮科洛米尼一张口,浑厚洪亮的音色和超大的音量便将

观众镇住了,在表演上,她又将奎克利夫人表面率直、内心细

腻、处事机灵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

这次的舞美设计令所有观看了演出的人赞不绝口。整部

剧的舞美设计简洁、明快,写实但不繁缛,更无堆砌,且拢声效

果佳,完全适合歌剧演出的需求。云和月是这部戏惟一用到

多媒体投影的地方,但是却自然贴切,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

感觉,全部都在戏里。

本剧的导演哈里·费尔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以纯熟的

戏剧手法和理念,赋予这部歌剧制作一种耳目一新的娴雅气

质,在传统中处处流露出精巧和新意。而看到他的履历才发

现他毕业于诺丁汉大学哲学系,难怪在这部制作中处处有一

种思辨的味道。

而歌剧《法尔斯塔夫》又何尝不是一部充满思辨的伟大

作品。虽然法尔斯塔夫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无赖又可恶的老光

棍,但是在我看来,他其实是一个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客观

评价的人,他想要勾引艾丽斯和梅格,不是因为他的道德品

质差,而是因为他真心觉得自己的人格魅力已经打动了两位

美丽的夫人。所以,因为这种天真,才会轻信,也因为这种天

真,才会引发威尔第的理解和同情,让他唱出“老约翰,照你的

方式过日子”。事实上,这部戏中,威尔第不仅没有嘲笑法尔斯

塔夫,相反赋予了法尔斯塔夫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用一句

“人人都是别人的笑柄”来坦然接受自己所遭受的玩弄,而不

是对人生的不如意一味地抱怨。

从那些时轻时重、时急时缓的如流水般的音乐中,我们

可以想象出威尔第——一个八旬老人是怎样写就这不朽的

作品:随意而为,不再拘泥于有没有咏叹,也不再考虑别人的

评价,一切都信手拈来,仿佛天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应

当就是威尔第当年的创作状态,当他完成落笔的时候,穿越

时空的阻隔,我分明看到了他嘴角扬起的微笑。

从心所欲不逾矩——观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游暐之

新作点评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十月“组团”晋京演出由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东方之韵·上海戏曲艺

术中心新剧目北京展演”将于10月亮相北京长安大戏

院。10月11日至15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上海沪

剧院、上海京剧院、上海评弹团将先后上演三台新创剧

目——原创大型沪剧《回望》、新编现代京剧《浴火黎明》、

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三台演出均为2016年创作完

成的新创作品,以“彰显中国精神”、“书写中国故事”为创

作导向,从历史真实中发掘典型人物和故事,弘扬爱国主

旋律和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值得一提的是,三部作品

大胆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演,以新剧目托举青年人才,带

动青年人才成长。

沪剧《回望》根据王愿坚小说《党费》改编,作为纪念

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剧目,该剧以

现代视角回望历史,通过烈士后代美娅对先烈感人业绩

的探寻与思考,真实展现了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人坚

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献身精神的敬仰之情,也融入了沪

剧独特的视角与审美表达,可谓独具匠心。该剧由沪剧

表演艺术家茅善玉监制,赵化南执笔,王海鹰执导,沪剧

院青年团演员洪豆豆、金世杰、王祎雯、吴佳倩、陈丹妮等

主演。全剧舞台呈现在保持沪剧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又

有新的创新拓展,具有浓厚的江西地方色彩。《十送红军》

《映山红》等江西民歌的运用增添了全剧的时代感、地域

性和悲壮气氛,引发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余 非)

由陕西省文化厅出品,西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西安演艺集团旗下西安市豫剧团

历时三年打造的原创现代豫剧《秦豫情》日前亮相北京中

国评剧大剧院。该剧由李利宏担任总导演,杨林、雷琳

静、甄业编剧,梅花奖获得者徐俊霞领衔主演,该剧以上

世纪40年代河南百万灾民逃荒入陕的历史时期为创作

背景,以每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了生存在异乡奋力拼搏、

努力求生,并最终与陕西人民相互包容、相互扶持,融合

在一起的悲欢命运为主线,通过对逃荒移民在他乡艰难

生存、逐渐融入的奋斗历程,着重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

苦、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风雨同舟、勇于担当的精神,传

递出跨越时代的人情与人性。

谈及该剧的创作,李利宏表示,希望通过对那段艰苦

历史的回顾,让观众们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

通过对在那个极端岁月中的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生

离死别的直观展现,使观众体会到爱的伟大、希望的力

量、生命的潜能、人的高贵。

(曲 文)

现代豫剧《秦豫情》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情与人性

日前,由中央歌剧院打造的“民族经典 中国咏

叹——中国经典歌剧音乐会”、瓦格纳鸿篇巨制《尼伯龙

根的指环》之《莱茵的黄金》、献礼长征胜利80周年原创

歌剧《红军不怕远征难》三部作品亮相2016年度国家艺

术院团演出季。

作为“指环”系列的收官之作,《莱茵的黄金》主创大

部分延续了之前三部的班底。由青年指挥家朱曼执棒,

王湖泉担任导演。指挥家朱曼表示,《莱茵的黄金》是一

场长达160分钟的演出,且表演过程没有间歇,这对所有

表演者都是巨大的考验。

《红军不怕远征难》由陈燕民导演,胡绍祥编剧,雷蕾

作曲,指挥由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担任。

该剧的主演以青年演员为主。导演陈燕民表示,“对今天

的孩子们来说,长征只是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所包含的

含义是什么,已经不那么清楚了,因此排演《红军不怕远

征难》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晶 晶)

中央歌剧院三台剧目亮相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

当下戏曲创作的一个热点

就是挖掘利用各地的文化特色

和文化资源。这对于丰富戏曲剧

目,深化戏曲文化内涵具有积极

作用。然而,关键问题是文化价

值和戏曲价值的转换。创作者只

有编出好的故事,刻画出动人的

人物形象,表现出人物的命运,

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文化价

值才能真正变成戏曲价值。从这

个角度看,近日在京演出、由陈

亚先编剧的巴陵戏新编历史剧

《远在江湖》,可谓给这一类型的

戏曲创作提供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