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導引與氣功 - lms.ndmctsgh.edu.twlms.ndmctsgh.edu.tw/sysdata/50/6250/doc/7c2b07a67d... ·...

38
醫學導引與氣功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王琦嫻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醫學導引與氣功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

    王琦嫻

  • 前言

    • 氣功是中國老祖先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以及與疾病、衰老抗爭的過程中,依照中國醫學對人體在自然及人文環境中生存的原理,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身心鍛鍊的方法,它具有防治疾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等作用。

  • 氣功的起源與發展

    • 氣功作為身體的醫療保健運動,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相傳「堯」的時代就已經知道跳舞能強化體質,如《呂氏春秋•古樂篇》:「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 說明了環境陰濕造成身心煩悶,筋骨活動不流利,可以藉由舞蹈導引氣血運行來維持健康,後來有些舞蹈就逐漸發展成導引療法。

  • • 古人體會到一些特定的動作、呼吸和發音的聲調,可以調節人體的機能。

    • 如伸展肢體可以散熱,可以使筋骨靈活,捲縮身體可以禦寒,發出「哈」聲能發散熱氣、化解胸中的鬱悶;「哼」聲能穩定精神;「噓」音可以減輕疼痛等。

  • ‧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紀)鐘鼎金文中就已有關於氣功的記載。

    ‧《老子》中也記述了“吹"、“喣"之法。

    ‧《莊子》︰吹喣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彭祖壽考者之所好。

    ‧敘述早期已有呼吸吐納、導引養生以保健抗衰防老之方法與奉行的學者。

  •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初期的文物《行氣玉佩銘》開始記載了氣功的練法和理論。

    ‧這段文字是刻在一個十二面體的玉柱上的,共四十五個字︰「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機樁在上,地機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詳細的將氣功的練功過程說明,而且還敘述了氣功養生的原則。

  • 行氣玉佩銘

  • ‧《黃帝內經》中更系統地闡述了氣功的原理、功法及練功效應與意境。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以來」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

  • 9

    ‧「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其民雜食而不勞,其治宜導引按蹻。」

    ‧《素問 血氣形志》 :「形苦志樂, 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靈樞 病傳》 : 黃帝曰:「余受九針于夫子而私覽諸方,或有導引、行氣、蹻摩、灸熨、刺火芮、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將盡行之乎? 」歧伯曰: 「諸方者,眾人之方也,非一人所盡行之也。」

  • ‧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有西漢初期的帛書《卻谷食氣篇》和帛畫《導引圖》。

    ‧《卻谷食氣篇》內容是敘述「導引行氣」的方法。

    ‧《導引圖》是44幅彩繪人體不同姿勢的導引圖,圖中繪製著練功圖像。說明最晚在西漢初期就已經用彩色圖譜的形式來傳授氣功了。

  • 馬王堆漢墓帛書.卻穀食氣• 卻穀者食石韋,朔日食質,日加一節,旬五而[止;旬]六始匡,日[去一

    ]節,至晦而復質,與月進退。為首重、足輕、體疹,則呴吹之,視利止。食穀者,食質而□。食[氣]者為呴吹,則以始臥與始興。凡呴中息而吹。

    年二十[者朝二十,暮二十,二日之]暮二百。年三十者朝三十、暮三十,三日之暮三百。以此數推之。

    春食:一去濁陽,和以[匡]光、朝霞,[昏清]可。夏食:一去湯風,和以朝霞、坑瀣,昏[清可。秋食:一去清(?)風(?)]、霜霧[,和以輸陽、匡[光],昏清可。冬食:一去凌陰,[和以正]陽、匡光、輸陽、輸陰,[昏清可]。□□□。

    □□□,[清(?)風(?)者],□四塞,清風折首者也。霜霧者,□□□□□□□。濁陽者,黑四塞,天之亂氣也,及日出而霧也。[湯風]者,□風也。熱而中人者也,日□。[凌陰]者,入骨□□[也,此五]者不可食也。

    朝霞者,□□□□□。□□[者],□□□[也。輸陽]者,日出二竿,春為濁□□。[匡光者],雲如蓋,蔽□□□□者[也]。□□者,苑□□□。[沆瀣]者,夏昏清風也。

    凡食……[食穀者食方,食]氣者食圓,圓者天也,方[者地也]。□□□者北向□□□□□□□□多食。……則和以正陽。夏氣霞□□□□□□□□□□□□□多陰,日夜分□□□□□□□□□□□□□□□□□□□□□□□□□□□□□□□[為]青附,青附即多朝霞。朝失氣為白[附],白[附]即多匡光。昏失氣為黑附,黑附即多輸[陰]。……得食毋食……

  • 15

    《引書》-《導引圖》的文字著作

    ‧1984年在湖北江陵縣張家山漢墓中出土了一種簡書導引專著《引書》,其原文抄在113枚簡片上,導引圖中所注的文字在《引書》中均可看到。

    –闡述四時養生之道

    –對導引術式的解說

    –導引治病處方

    –健身導引

    –述說人生病的原因及防治之道

  • ‧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用氣功治病的記述。如「四肢方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

    ‧同時代名醫華陀在繼承古代氣功導引的基礎上,模仿虎、鹿、熊、猿、鳥(鶴)等五種動物的活動姿態,創造了一套身體鍛鍊體操,名稱叫作「五禽戲」,經由弟子傳播形成後來養生與中國許多拳法功夫的基礎,它希望經由動作的引導以達到「血脈流通,病不得生」之目的。

  • 五禽戲

    ‧《後漢書 華佗傳》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吾有一術,名曰五禽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導引。

  • 五禽戲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

    ‧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

    ‧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

    ‧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

  • 晉朝葛洪《抱朴子》︰

    ‧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

  • 抱朴子別旨

    ‧「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粉繪,表形著圖,但無名狀也,或伸屈,或俯仰,或倚立,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不必每晨為之,但覺身有不理則行之…….凡人導引,骨節有聲,如此大引則聲大,小引則聲小,則筋緩氣通也。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袪病之玄術矣。」

  • ‧《養性延命錄》收集梁以前各種行氣靜功,如「六字訣」、「咽氣法」、「胎息法」等。

    ‧道教典籍《黃庭經》、陶宏景《真誥》等提出「存思調神法」 。

    ‧印度佛教瑜珈術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與中國道家文化相融合,興盛于魏晉南北朝;南印度高僧善提達摩東來,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創立「理入」與「行入」兩種禪修方式。

  • •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王燾的《外台秘要》、宋代名著方書《聖濟總錄》、趙自化的《四時頤養錄》、陳直的《壽親養老新書》、金元四大家劉完素所著的《攝生論》、張子和的《儒門事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和朱丹溪的《格致余論》等,也都有氣功方面的記載。

  • ‧隋代巢元方編著《諸病源候論》對養生方導引法的選用可算是祛病導引的最高成就。

    –110個病候進行辨證施治,依不同病候進行不同的導引處方,術式中既有調身亦有調息的方法。

  • 24

    ‧北宋總結而成之《太極拳》與南宋出現之《八段錦》更是氣功中之珍寶。

    –導引健身法經過長期發展至宋代已形成龐雜的知識和術式體系,不易掌握和應用,于是創編出一種簡化形式—八段錦。

    –坐式八段錦—《修真十書》"鍾離八段錦"

    –立式八段錦—《道樞 眾妙篇》

  • • 明徐春甫編《古今醫統大全》將養生(氣功)科列為十三科之一;此外還有曹元白《保生秘要》列舉各種病症之動功導引法、傅仁宇《審視瑤函》應用氣功治療眼疾。

    • 李時珍《奇經八脈考》︰「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並在《針灸指南》中指出,學習針灸者應首先練習靜坐功夫,這樣「則人身內經脈之流行,及氣化之開闔,始有確實根據。」

  • • 清初名醫汪昂所著的《醫方集解》、沈金鰲所著的《沈氏尊生書》、馮楚瞻《馮氏錦囊秘錄》均有專論練功方法的記載。

  • 氣功定義

    • 氣功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練氣的功夫,或是以身體內之「氣」為對象,所進行的一種鍛鍊方法。

    • 具體的說,是練功者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與主動能量運動的作用,對身心進行自我鍛鍊的方法。

    • 練功者採用「意念」、「姿勢動作」或「呼吸」三種調整或控制身體的方法,單獨或揉合一起,將之作用於整個身體。

  • • 正確的氣功鍛鍊能夠對身心的機能活動進行主動的自我調整,並保持動態平衡,也能使身體產生「儲能性」反應,能夠降低身體生物能量消耗,增加生物能量儲存,起到調和陰陽、和諧臟腑、儲存氣血、疏通經絡和布散外氣的作用,進而促進身體機能的強化與健康。

    • 然而在主動與主觀身心運作之下,由於氣功鍛鍊的偏差,也能產生各種身心的病態,應加以注意與預防。

  • 常見的氣功功法

    • 以氣的鍛鍊爲基礎者都屬氣功的範圍。• 包括:氣功、調息、吐納、導引、存神、靜功、動功、內功、外功、修練、打坐、入定、坐禪、靜坐、修身養性、呼吸養生、太極拳、八卦掌、……等。

  • • 氣功又分動功與靜功兩大類,動功是以肢體導引為主,或配合凝神吐納為輔的功法,靜功是凝神、吐納為主的功法。

    • 依照精氣神運作之特性,氣功又分為內功與外功。外功以神氣由內向外運作來表現,強化於軀體之筋脈肉皮骨,甚至發放外氣於體外;內功以神氣由外向內運作來表現,強化於體腔內的臟腑,進而探究神的本質與變化。

  • • 動靜與內外是相輔相成的,動中才能得靜,靜極才能生動,所謂「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精氣神充足,筋骨才能強壯。

    • 靜功並非靜止,而是「外靜內動」,是身體的特殊運動狀態,是動中的和諧與平衡。正如王船山所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以養神,以吐納呼吸爲主要練功方法;動以練形,以運動肢體爲主要練功方法。

  • • 無論靜功或動功都離不開調心、調息、調身這三項(意守、呼吸、姿勢)練功的基本手段。

    • 靜則生陰、動則生陽,動靜兼練,精神調和,於是陰陽平衡,祛病延年。正如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曰:「能動能靜,所以長生」。

    • 氣功是在中醫養生理論指導下産生的一種祛病延年的身心鍛煉方法。它與現代科學的預防醫學、心身醫學、運動醫學、自然醫學、老年醫學以及體育、武術等,都有一定的關聯。通過自我調控意念、呼吸和身軀來調整內臟活動,加強自身穩定機制,將可達到祛病益壽的目的。

  • 內功導引法‧欲通不和之氣,欲暢百關之門

    ‧莊子:「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頸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內經素問:「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其民雜食而不勞,其治宜導引按蹻。」

    ‧抱朴子:「夫導引,不在於立名,象物紛繪,表形著圖,但無常名狀也,或躑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導引也。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祛疾之玄術矣!」

  • 內功導引與一般氣功‧內功導引著重在「自化」與「自立」,利用與大自然的運作相結合,配合環境特性和心靈成長方向,去開發個人內在更深層次的潛能。

    ‧一般的氣功著重於身體和心靈力量之鍛鍊,在原有身心架構上發展,通常未能改變或修正原有的問題,僅能在原有身心條件上發展。

  • 內功導引

    ‧中國的養生保健方法主要是以內功導引和食補為代表。

    ‧個體生命運作的基礎是 「氣血」。

    ‧疾病乃氣血不足或運送有障礙,反之即可養生。

    ‧食補在補充身體的氣血來源以增加其量。

    ‧導引運動主要目的乃在增加身體氣血運送的效率,避免因氣滯血瘀引發疾病。

  • 內功導引法

    ‧導引氣血的方式有三種,一是藉動作導引,一種是藉呼吸導引,另一種乃藉意念(想像力)來導引自己的精、氣、神。每種方式均有其功效,但若過於刻意激進,皆有走火入魔之危險,後二者尤其容易發生。

    ‧內功導引法的發展相當豐富,從華佗的五禽戲、八段錦,經內家拳系到一般人熟悉的太極拳、八卦掌均是,古代崇尚自然的內功導引法是屬於調氣和神之法。

  • 內功導引運動與一般的運動

    ‧一般的運動容易有偏重,如果熱身不充分,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例如打網球的人容易得到網球肘,打高爾夫球的人容易得到高爾夫球手及腰傷,其他運動中的跌仆碰撞等,均容易產生立即或延遲性的傷害。

    ‧內功導引運動,則是在一靜一動之間,不刻意強為做作,利用身體結構自然的活動方式,配合大自然氣機的運轉,圓融流暢,故不易有任何的運動傷害。

  •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