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 jpk.bcsfxy.comjpk.bcsfxy.com/ywjxl/xinjian2/yuwenkechengyujiaoxuelin...

4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 课堂练习18学时)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19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 蔡明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共68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0学时,

课堂练习18学时)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基本任务和发展演变

(2学时)

一、教学目标:

1.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

2.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二、重点难点:

1.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难点: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一、基本性质。课程与课程论 教学与教学论

•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 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

发展的历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问题,语文课程

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 基本任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

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 历经: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

—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语文课

程与教学论

•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 一、教学目标: (2学时)

• 1.识记:三百千千、四书、五经、语文、“红领巾”教学法

• 2.理解:古代、近现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古代语文教育经验、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

• 二、重点难点:

• 1.重点: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继承优良传统;了解近、现代复杂多变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

• 2.难点:有许多问题至今难有公认的结论。

• 三、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 三大问题

• 1.教学的性质和目的——科举考试

• 2.教学内容——识字、读古文、作古文

• 3.教学方法——记诵、模仿

• 四大弊端:

• 脱离语言实际 脱离应用实际 忽视文学

教育 忽视知识教育

• 第二节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一、语文单独设科

• 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名为“中国文学”。

• 1912年,第一个正式名称:“国文”。

• 1920年,小学设“国语”,教白话文;中学设“国文”,教文言文。中国教育史上,现代文第一次进入语文教材。

• 二、现代文教学的初步研究

• 教学方法的研究:讲解内容、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技巧、精读和泛读结合、指导自学

• 第三节 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 一、语文学科的定名

• 语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 二、“红领巾”教学法

• 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 三、“工具说”理论的确立

• 四、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特点

• 内部活跃、东西方教育思想碰撞激烈、教学改革层出不穷

第三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 一、教学目标: (6学时)

• 1.识记: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

• 2.了解:语文单独设科以来关于课程性质的争论。

• 3.理解: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新课标中体现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和目标的教育新思想。

• 二、重点难点:

• 1.重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 2.难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文单独设科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

第一节 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一、语文课程名称的歧义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学 语言文章 语体文

语言文化 言语 华语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内涵有二)

语文教育的四次转型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新课程理念

二、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

1.目标重建的表现:确立新的知识观、学生观,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语文课程目标重建后的主要特点:确立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存在明确性和模糊性、重视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第三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一、总目标

共10项。前5项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后5项侧重“知识与能力”

二、阶段目标(学段)

每一个目标都是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交叉点

第四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简析

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方面获

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项目标)

第四章 语文课程设计

(6学时)

• 教学目标:

• 1.识记: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材。

• 2.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和教材建设情况。

• 3.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使用。

• 重点难点:

• 1.重点: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语文教材的功能;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系统。

• 2.难点:研究与新课标准相适应的实验教材。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发展

要求自学理解:

1.语文单独设科以来,有哪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2.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

3.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原因。

第二节 语文教材建设

一、语文教材的功能和要素

德智启迪 语文历练 语言积累 知识扩展

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实践活动系统 助读系统

二、语文教材的发展

1.古代:三百千、文选;2.近代:文选、语文基础

知识;3.建国后:统编语文教材五套—综合型、

分科型、“政治化”、综合型按文体组元、“政治

语文”、统编与实验教材;4.改革开放:一纲多

本;5.21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四种)

第三节 使用语文教材的科学与艺术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任何一项教学内容都要从编辑体系和整体结构中确定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单元制订学期计划、处理三类课文间关系、设计篇章处理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目标导向式 比较式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突出特点,加深理解 利用插图,增强效果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历史性教材注入新观点;自组单元,显示新意;适当抽换

第五章 语文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6学时)

• 1.识记:学校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板书、教案、素质教育。

• 2..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3.掌握:教学设计的实践技能。

• 重点难点:

• 1.重点: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新的学习方式引起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变化;教案的主要内容。

• 2.难点: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和设计中信息化技术。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发挥师生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二、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校、社区、家庭语文课程资源

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涵

四、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

学规律

第二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

一、确定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①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②教学实际水平;③改革要求。

2.教学目标设计要求: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②体现语文性质和特点;③适应社会需要。

3.教学目标的表述:①行为主体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可测量、评价、理解;③行为目标陈述方式:结果性、体验性或表现性;④必要时附行为条件;⑤有具体的表现程度;⑥目标表述要素。

二、安排教学内容 (三个维度、五个领域)

1.教学内容设计原则:①内容和形式统一原则;

②发展智力原则;③五个领域全面训练,各种能力协调发展原则;④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三、设计教学过程

1.必须遵循两项基本原则: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2.理解:自主学习特征 合作学习因素 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过程的构成

3.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施加影响的表现。

四、选择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学生特点、组织形式及时间条件。

• 多样性 综合性 灵活性 创造性 优化组合

• 2.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 3.单元教学

• 理解:单元教学及其主要特点、基本方式。

• 五、创设教学情景

• 现代课堂教学情景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等。

• 六、设计板书或演示

• 1.板书图示的功能、内容和形式

• 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

• 3.板书图示的美感要素

• 七、编制教学方案(常规教案)

• 课题计划:

• 1.课题(或课文、作文、单元)题目

• 2.授课年级、班别

• 3.教学目标

• 4.教学设想(教学内容性质特点、重点难点、学

情估计、拟采取的教学过程、方法、教具、教学

时数)

• 5.课时安排(各课时对上述目标和内容的分别安

排)

• 课时计划(分课时写)

• 1.课型(依教学设计中各课时安排来确定)

• 2.教学目标(上述课题目标中安排在本课时达到

的部分;要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起来写)

• 3.教学内容(本课时要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

的内容;要明确本课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 4.教学步骤(具体的教学操作安排)

• 5.板书设计(本课时教学内容部分的板书)

• 6.教具使用(分别在各教学步骤中使用时说明)

• 7.教学后记(下课后反思实施情况,将教学效果

与目标做比较,分析得失原因,记下反思结果)

• 八、组织教学评价

• 1.教学评价的涵义

• 2.评价的功能: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 3.评价的要求:①考查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完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强调甄别和选拔;②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客观性和形成性评价)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④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⑤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⑥根据学段目标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 4.评价的方式:目标检测、水平考查、选拔考试

• 教学评价一个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 (2学时)

• 教学目标:

• 1.识记:识字教学、对外汉字教育。

• 2.了解: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 3.理解:新时代的识字教育教学思想;建国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识字教学法。

• 重点难点:

• 新课程标准将 “识字教学”改为“识字与写字教学”体现的新的教育思想; 掌握科学化、艺术化与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能力。

•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识字与写字教学

• (前面已有讲述,自学)

• 理解:集中识字、韵文化、正确处理“文道”关系

• 第二节 现代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实验

• 理解:速成识字;分散识字教学和集中识字教学;注音识字教学和韵语识字教学;部件析形、字族文和解形识字;字理识字。

• 第三节 对外汉字教育

• 理解:

• 1.对外汉字教学与我国识字教学的区别与联系;

• 2.常见对外汉字教学法。

• 第四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科学化、

• 艺术化与信息化

• 理解:1.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优势;2.汉字教学方法——科学化、艺术化、信息化。

• 第五节 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

• 理解:1.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小学阶段认字3000,会写2500,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初中阶段认字3500,会写3000,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

• 2.识字与写字教学的任务:是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之一,低年级是重点;要教给方法,形象直观;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有趣味,与说普通话结合。

• 第七章 阅读教学

• 教学目标: (10学时)

• 1.识记: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阅读教学过程、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读议讲练法。

• 2.理解: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阅读教学思想: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 3.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及阅读教学方法。

• 重点难点:

• 1.重点:阅读教学常规过程及最大失误与纠正。

• 2.难点:阅读教学中文本的地位及网络阅读指导的新趋势。

第一节 阅读教学内容

• 理解:

• 1.义务教育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

和阅读教学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内容。

• 2.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三个指向)。

• 3.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及其培养。

• 4.阅读能力的内容。

• 5.阅读方法及其训练。

第二节 阅读教学过程

• 理解:

• 1.教育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教学过程(5个)。

• 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

• ⑴引导过程: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作者、缘起、背景、影响、音像)—谈话。

• ⑵研读过程:感知(生字词、通读、了解内容文体、评点质疑)—分析(结构、内容、技巧、语言、重点)—综合(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

• ⑶运用过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第三节 阅读教学方法

•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 理解:

• 一、评点法和它的优劣以及适用范围。

• 二、谈话法及其运用要求。

• 1.讲究提问的艺术

• 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

• 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

• 4.正确处理集体提问和个别提问的关系

• 三、讨论法及其运用要求

• 明确目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民主态度。

• 四、导读法及其运用

• 教师提出问题和要求—学生认读、分析、综合——互相质疑解难—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教师讲评。

• 五、练习法及其运用:设计练习(体现目标、知识和能力,本于教材又有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和迁移性)—指导练习—获取反馈—调节校正—检测评定。

• 六、读议讲练法及其运用要求(综合运用各法)

• 七、情境法及其运用要求:方式的科学化,内容的情境化;学生向文本学而非向教师学,学即练而非传授;教师的认识及能力不能代替学生学习。

第八章 写作教学

(8学时)

• 一、教学目标:

识记:作文能力、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评改。

了解: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的区别。

理解: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

• 二、重点难点:

重点:作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体系、过程和方法。

难点:作文创新。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 理解:

• 一、学生作文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的区别。

•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和训练的任务。

• 1.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现在训练;

• 2.育人训练(教学全程)、积累训练(观察感受、广泛涉猎)、思维训练(想象与联想、思考生活、全面辩证)、语言训练(准确生动、简明得体)、技能训练(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方式、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文体训练(记叙、说明、议论)、速度训练(基础、思维、技巧)。

第二节 写作教学过程

• 理解:写作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 一、教师引导,学生定向

• 写作训练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训练目标,引发学

生感受和表达的需要。

• 二、教师指导,学生写作

• 1.写前指导的内容和目标: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激发兴趣,开拓思路,留下思考想象空间。

• 2.写中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执笔难的问题和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初稿。

• 三、教师批改,学生参与

• 1.作文批改:批,属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风格和写作态度方面问题,要有重点、有分析;改,属字、词、句、标点方面的问题,有增、删、换、调四法。

• 2.作文批改要求: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

• 3.写好作文批语:表扬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批评语言要有幽默性,评语句式要恰当。

• 4.作文批改方式:师批改、生批改、师生共批改

• 四、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讲评要有重点,要发

挥多种功能,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三节 写作训练方式

• 理解:

• 一、单项作文训练:锻炼语言,开阔视野

• 观察笔记—写出主观感受,有思想感情的内蕴。

• 二、命题作文训练

• 1.命题作文及其优缺点;2.命题的常用方法。

• 三、材料作文训练

• 1.材料作文及其训练价值。

• 2.材料作文的分类:事实材料—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选好角度;观点材料—直接提出论点;寄寓性材料—由表及里分析提示出寓意。

• 3.拟题训练(6种方式)。

• 四、想象作文训练

• 关联式(联想)、扩展式、延伸式、假想式、寓意式、科幻式

• 五、话题作文训练

• 1.话题作文及其与供材料作文的区别。

• 2.话题作文训练要点。

• 六、研究性作文训练

• 1.研究性作文及其优缺点。

• 2.研究性作文的训练要点。(5环节)

• 七、自主作文训练

• 自主作文及其训练方式

第九章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 (2学时)

• 教学目标:

• 1.识记: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 2.了解: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演变过程。

• 3.理解:口语交际教学和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及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

• 重点难点:

• 1.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话说话教学的历史发展。

• 2.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

•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

• 理解:

• 1.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 2.听话说话与口语交际的教学比较

• 课程功能、课型结构、教学重点、教学评价

• 3.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基本方法

• 要求:交际的态度、语音辨识力、话语记忆力、话语理解力、话语评判力、口语表达力、口语应对能力。

• 方法:情境性、互动性、综合性;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故事见闻、演讲、即席发言、讨论辩论、创设生活场景。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

• 理解:

• 1.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 整体性:知识与能力整体发展,沟通其他课程,与实践结合;自主性:自定目标,合作策划,协调实施,注重探索过程;开放性:跨领域学习。

• 2.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 四个层次(四个学段,注意第四学段的目标)

• 3.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式

• 4.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相信学生能力、计划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第十章 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的发展

(6学时)

• 教学目标:

• 1.识记:非智力因素、语文学习动机、注意规律、语感、教师职业道德、语文教师的智能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

• 2.了解: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关系。

• 3.理解:现代的学生观和教师观。

• 二、重点难点:

• 1.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 2.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第一节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 理解:

•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 1.动机教育—外力冲击、个人需要、社会需要

• 2.兴趣培养—理趣、情趣、乐趣

• 3.感情引导—情绪、情感、情操

• 4.意志训练—决心、信心、恒心—注意力

•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 1.语感—质感、敏感、通感、幽默感、美感

• 2.记忆—有意、无意;机械、意义

• 3.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思维

• 4.想象—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 5.右脑开发—观察、想象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 一、先进教育观念 • 1.职业道德—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业务求精 • 2.形象自塑—道德、学识、美感及其欣赏 • 3.教师教态—亲切型、严肃型、活泼型、拘谨型、 • 随意型、冲动(波动)型 • 二、教师专业能力 • 1.教学能力—设计、实施、评价、研究、组织和管理

• 2.综合性能力—教学语言、教学应变、现代教育技术

• 三、语文教学研究 • 1.研究的意义特点—教促进研,研提高教;广义、狭义

• 2.语文教学研究内容—教材、教法、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