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新闻/教育...

1
编辑:陈黎 组版:于荣校对:费治中 2019 4 24 日 星期三 06 南通新闻/教育 加强学校美育的“通州实践” 学校美育如何实施?近年来,通 州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采用“二 元” “三化” “三进” “四全”的做法,探索 出一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 的“通州美育”之路。各中小学校积极 探索,创新实践。本期继续聚焦通州 实小、通州实验中学的实践,以期在师 资配置、学科融合、家校共育等方面进 一步探讨学校美育的路径。 编者 通州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陆勇: 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紧扣 “蓝印文化”特色,积极组建工作团队,围绕 核心主题,突破现有瓶颈,创新实施路径, 探索美育工作新的生长点。不定期组织师 生走进“蓝印花布工作坊”实践基地—通 州区二甲镇百年老店“曹裕兴”蓝印染坊实 地研学,零距离感受传统蓝白工艺的魅力, 熟悉蓝印花布制作的流程和工艺环节,并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让蓝白雅韵进入孩子 的世界,激发他们探究蓝白之美的奥秘。 美育团队深耕“非物质遗产”蓝印花布的美 育价值,构建立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美 育渗透学科教学,形成美育对全课程的覆 盖。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生态,举办“蓝 印创意大赛”。让每个孩子真正发现美、表 达美、创造美。 中学美术教师、非遗传承人曹晓峰: 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文 化与美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并在“蓝白雅 韵”的行走中,逐渐找到并体现出切合学校 业态的美学表达与文化张力。 长久以来,实验中学就有着深厚的美 育文化、和谐的美育生态。近年,学校成立 “曹晓峰名师工作室”,建立蓝印花布工坊, 助推了我的专业成长。我带领美育教师编 写了《南通蓝印花布》校本课程,大力开展 艺术社团活动。我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蓝 印花布传统技艺,带领孩子观察“青出于 蓝”的奇妙氧化过程,动手创作蓝印工艺, 把蓝印历史、蓝印审美融入教学常态中,让 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启迪智慧、温润心灵、陶 冶情操。 2018年5月,我应邀走进央视一套 “我有传家宝”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具 有江风海韵的青蓝文化。在江苏省第六 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蓝 印花布工坊”荣获省级特等奖,并应邀 参加本次全国艺术展演。因为执着,所 以行远。只要我们坚持在创新中传承这 抹“中国蓝”,就一定会让这蓝白雅韵之 美,穿越时空,成为孩子们最难忘的生命 印记。 通州区实验中学班主任朱婕: 作为初一年级班主任,我鼓励学生向 美而行、向美生长。我呵护学生的兴趣爱 好,鼓励孩子在享美、爱美、创美的历练中 成长,帮助孩子在求知、求善、求美的过程 中不断前行。譬如,我班单禹滢同学品学 兼优,是本次“蓝印花布工坊”国展活动的 学生代表。为化解家长对占据学习时间的 顾虑,我主动与其沟通,协调任课教师补齐 落下的功课,最终,家长看到孩子在锻炼中 的自信与成长,纷纷肯定我们的工作。 艺术之旅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蓝印之美,美在花布纹样精美、工艺复 杂和那抹清丽素雅的蓝。尤其是刻板时一 刀刀刻出来的凹凸美,直线与曲线交互融 合,更使我心怦然。在苏州国展期间,我能 与世界分享蓝印之美,美哉!幸哉! (陆伯睿) 初来苏州,几多不安。新的挑战,愈发 惴惴。传播江海文化,交流学习成长,我是 有使命的。刮桨、调浆,让石灰粉与黄豆粉 充分搅拌、完美融合,考验的是耐心。黄白 相间,心心相印。典雅唯美的艺术氛围让 我放松、沉淀。勺,微微转动;心,渐渐放 松。舀起,浆与布片友好合作。真的,创作 的快乐更能打动人心呵!谢谢家人成全, 让我遇见蓝印花布,遇见美好! (单禹滢) 入学伊始我就选择蓝印花布社团。初 见,就是一场热恋。素朴不失典雅。画、 刻、刮、染、晒,我最感兴趣的是“青出于蓝” 的奇妙过程。“胜于蓝”是生命传承最高境 界。感谢南通蓝印花布,让我的乡愁可以 安放!苏州艺术之行打开了世界之窗,让 我明白美在更远处。 (邱刘钰) 蓝,简单而不失雅韵。白,朴素而富有 情意。两种最简单的颜色走在一起便是经 典。学做蓝印花布,学会致敬经典—刻,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一刀刀刻在牛皮纸 上,刻纹样也是刻自己的心态。看似复杂, 简单即美。学会在复杂中走出简单,与自己 的心和谐。简单在左,复杂在右。 (顾嘉黎) 学校探索◀◀ 蓝印让学生遇见美好 “嗒嗒,嗒嗒……”记不清有多少次 了,这富有节奏的声音,要么在暮色初垂 时,要么在课间休闲时,总那么不合时宜 地回荡在原本安静的办公室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怎还会有 缝纫机这样的“老古董”藏身于现代化气 息浓郁的教师办公室?这还得从通州区 实验小学张红娟老师和她主持的“蓝印花 布研习所”说起。 张老师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她带 的蓝印花布社团的孩子们对一整套蓝印 花布的制作流程都如数家珍。怎样让大 家喜爱的蓝印花布变成随身可携带的小 物件?酷爱手工制作的她进行了一系列 的研究。她常常以蓝印花布为原料,亲手 缝制一些手工制品,如包啦、手帕啦等,但 慢慢地,她觉得手工制作的速度出成品太 慢了。于是,她就萌生了购置台式缝纫机 的念头。 有了这台缝纫机,张老师和孩子们的 蓝印花布制作如鱼得水。小香囊、头饰、 小摆件、鼠标垫、兔子灯、灯笼、板鹞鹞面,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她放置着缝 纫机的办公桌,几乎就成了一个蓝印花布 制品的小型加工门市,甚至连孩子们穿的 衣服,她也能自己亲手在蓝印花布上设 计,并通过缝纫机缝制出来。 在工坊展示期间,孩子们穿的蓝印花 布服装及制品受到了前来参观学习的领 导、老师们的热情追捧。 岁月如梭,时光的年轮磨旧了缝纫机 崭新的机身,也在一次次活动中,印刻下 了张老师执着追求的身影。转眼,张老师 的儿子已经是高三的学子了,提起妈妈, 可能,张老师陪伴缝纫机的时间都多过了 陪伴儿子的时间。办公桌上的这台缝纫 机,忠实地记录着张老师点点滴滴的日常 旅程。 张老师带着她的缝纫机,带着她的孩 子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寻之路上, 迈着稳健的步伐,款款走来…… 办公桌上的缝纫机 —通州区实验小学张红娟老师的故事 聚美 立美 达美: “通州美育”踏歌而行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 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采 用“二元”“三化”“三进”“四全”的做法,探 索出一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 的“通州美育”之路。2014 年,全国农村学 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东片)现场推进展示 活动在我区举行。2015年,区实验小学校 长王笑梅受邀参加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主持的“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 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并发言,通州艺 术教育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充分肯定。 2016年,我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被江苏省 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案例精 选。2017年6月,区委书记陈永红受邀参 加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签 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并发言。 2018 年 10 月,区教育局长张进荣应邀参 加教育部召开的美育工作会议并发言,通 州美育得到进一步肯定。2019 年 4 月 15 日,区实验中学严蓉校长应邀参加全国第 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新闻发布会 并发言,通州美育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一是聚合人力,建设美育使者。在培 训策略上,着眼于“二元”,内搭平台“强 基”,建有“金沙风”教师艺术团8个分社、4 个名师工作室、8个区级艺术工坊等平台,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站位;外 聘专家“壮骨”,邀请社会专业人员担任社 团辅导员,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 的美育师资合力。 二是聚拢投入,加大美育保障。在财 力保障上,着重于“三化”,逐步满足美育 发展的基本需求。强化美育投入。新建 “童声里的中国”艺术创研基地,异地搬迁 区青少年宫。提高专用经费用于改造艺 术功能室、添配艺教设备,建设艺术工 坊,美化育人环境。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为 新建学校添绿,为扩建学校增色,为薄弱 学校扮美。划拨专用资金用于美育研究, 为美育管理提升和内涵发展提供财力保 障。 三是聚焦基础,突出立美滋养。在美 育滋养中,着手于“三进”,形成学校浓烈 的育人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 100 多场音乐会、100 多场美术作品展,100 多 名艺术家走进60多所农村学校,让高雅艺 术与师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进校 园。开设“非遗”课程,30 多所学校将南通 板鹞、蓝印花布作为普及项目,1 所中学成 为全国生肖邮票青少年设计基地,2所小 学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传承学校,3所学校4个节目走进央视少 儿频道。经典音乐进校园。中小学全面 开展“经典音乐进校园”活动,要求学生每 学期熟悉课本之外的10-15首中外经典 名曲,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 四是聚力传承,突出达美效果。在达 美实施上,着力于“四全”,整体实现美育 的育人目标。课程全覆盖。通过暑期通 识培训,引导各科教师探究所教学科的美 育元素,挖掘学科美育资源。学校全组 织。全区72所中小学连续13年参与“童 声里的中国”童谣创作和新歌传唱,唱响 主旋律;通州区第六届校园艺术节选拔出 12 个节目、21 篇优秀案例、50 幅美术作 品、5个艺术实践工坊参加南通市展演。 参加江苏省艺术节展演荣获四个特等奖、 五个一等奖。最终,由实验小学、实验中 学联袂打造的“通州蓝印”艺术工坊成功 登上全国展示舞台;遴选115幅少儿作品 赴英国伦敦“凤凰之家”举办主题展览,向 世界展示通州美育成果。班级全参与。 全区中小学1785个班级,班班有艺术角, 班班有兴趣小组,班班定期开展社团活 动,班班观看百部经典电影,班班传唱百 首经典歌曲,班班演绎百部经典戏曲,班 班节庆活动有节目,形成良好的班级育人 氛围。学生全体验。每 3 年举办一届全区 性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每2年举办一次 校园合唱节,每年举办独唱、独奏、独舞比 赛;连续4年组织参加江苏省青少年音乐 “小茉莉花奖”颁奖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学生“个个参加,人人体验”成为可能。 (作者系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进荣 师者风采◀◀ 区域经验◀◀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Nov-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南通新闻/教育 加强学校美育的“通州实践”epaper.ntrb.com.cn/new/jhwb/page/2/2019-04/24/A06/20190424A06… · 学期熟悉课本之外的10-15首中外经典 名曲,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

编辑:陈黎 组版:于荣 校对:费治中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06 南通新闻/教育

加强学校美育的“通州实践”

学校美育如何实施?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采用“二元”“三化”“三进”“四全”的做法,探索出一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

的“通州美育”之路。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本期继续聚焦通州实小、通州实验中学的实践,以期在师资配置、学科融合、家校共育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学校美育的路径。

编者按

通州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陆勇:学校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紧扣

“蓝印文化”特色,积极组建工作团队,围绕核心主题,突破现有瓶颈,创新实施路径,探索美育工作新的生长点。不定期组织师生走进“蓝印花布工作坊”实践基地——通州区二甲镇百年老店“曹裕兴”蓝印染坊实地研学,零距离感受传统蓝白工艺的魅力,熟悉蓝印花布制作的流程和工艺环节,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让蓝白雅韵进入孩子的世界,激发他们探究蓝白之美的奥秘。美育团队深耕“非物质遗产”蓝印花布的美育价值,构建立体化的美育课程体系。美育渗透学科教学,形成美育对全课程的覆盖。构建“面向人人”的美育生态,举办“蓝印创意大赛”。让每个孩子真正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

中学美术教师、非遗传承人曹晓峰:多年以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文

化与美育融合的有效路径,并在“蓝白雅韵”的行走中,逐渐找到并体现出切合学校业态的美学表达与文化张力。

长久以来,实验中学就有着深厚的美育文化、和谐的美育生态。近年,学校成立

“曹晓峰名师工作室”,建立蓝印花布工坊,助推了我的专业成长。我带领美育教师编写了《南通蓝印花布》校本课程,大力开展艺术社团活动。我手把手地向学生传授蓝印花布传统技艺,带领孩子观察“青出于蓝”的奇妙氧化过程,动手创作蓝印工艺,把蓝印历史、蓝印审美融入教学常态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启迪智慧、温润心灵、陶冶情操。

2018 年 5月,我应邀走进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示具有江风海韵的青蓝文化。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蓝印花布工坊”荣获省级特等奖,并应邀参加本次全国艺术展演。因为执着,所以行远。只要我们坚持在创新中传承这抹“中国蓝”,就一定会让这蓝白雅韵之美,穿越时空,成为孩子们最难忘的生命印记。

通州区实验中学班主任朱婕:作为初一年级班主任,我鼓励学生向

美而行、向美生长。我呵护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在享美、爱美、创美的历练中成长,帮助孩子在求知、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前行。譬如,我班单禹滢同学品学兼优,是本次“蓝印花布工坊”国展活动的学生代表。为化解家长对占据学习时间的顾虑,我主动与其沟通,协调任课教师补齐落下的功课,最终,家长看到孩子在锻炼中的自信与成长,纷纷肯定我们的工作。

艺术之旅丰富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蓝印之美,美在花布纹样精美、工艺复

杂和那抹清丽素雅的蓝。尤其是刻板时一刀刀刻出来的凹凸美,直线与曲线交互融合,更使我心怦然。在苏州国展期间,我能与世界分享蓝印之美,美哉!幸哉!

(陆伯睿)初来苏州,几多不安。新的挑战,愈发

惴惴。传播江海文化,交流学习成长,我是有使命的。刮桨、调浆,让石灰粉与黄豆粉充分搅拌、完美融合,考验的是耐心。黄白相间,心心相印。典雅唯美的艺术氛围让我放松、沉淀。勺,微微转动;心,渐渐放松。舀起,浆与布片友好合作。真的,创作的快乐更能打动人心呵!谢谢家人成全,让我遇见蓝印花布,遇见美好!

(单禹滢)入学伊始我就选择蓝印花布社团。初

见,就是一场热恋。素朴不失典雅。画、刻、刮、染、晒,我最感兴趣的是“青出于蓝”的奇妙过程。“胜于蓝”是生命传承最高境界。感谢南通蓝印花布,让我的乡愁可以安放!苏州艺术之行打开了世界之窗,让我明白美在更远处。

(邱刘钰)蓝,简单而不失雅韵。白,朴素而富有

情意。两种最简单的颜色走在一起便是经典。学做蓝印花布,学会致敬经典——刻,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一刀刀刻在牛皮纸上,刻纹样也是刻自己的心态。看似复杂,简单即美。学会在复杂中走出简单,与自己的心和谐。简单在左,复杂在右。(顾嘉黎)

学校探索◀◀蓝印让学生遇见美好

“嗒嗒,嗒嗒……”记不清有多少次了,这富有节奏的声音,要么在暮色初垂时,要么在课间休闲时,总那么不合时宜地回荡在原本安静的办公室里。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怎还会有缝纫机这样的“老古董”藏身于现代化气息浓郁的教师办公室?这还得从通州区实验小学张红娟老师和她主持的“蓝印花布研习所”说起。

张老师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她带的蓝印花布社团的孩子们对一整套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都如数家珍。怎样让大家喜爱的蓝印花布变成随身可携带的小物件?酷爱手工制作的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她常常以蓝印花布为原料,亲手缝制一些手工制品,如包啦、手帕啦等,但慢慢地,她觉得手工制作的速度出成品太慢了。于是,她就萌生了购置台式缝纫机的念头。

有了这台缝纫机,张老师和孩子们的蓝印花布制作如鱼得水。小香囊、头饰、小摆件、鼠标垫、兔子灯、灯笼、板鹞鹞面,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她放置着缝纫机的办公桌,几乎就成了一个蓝印花布制品的小型加工门市,甚至连孩子们穿的衣服,她也能自己亲手在蓝印花布上设计,并通过缝纫机缝制出来。

在工坊展示期间,孩子们穿的蓝印花布服装及制品受到了前来参观学习的领导、老师们的热情追捧。

岁月如梭,时光的年轮磨旧了缝纫机崭新的机身,也在一次次活动中,印刻下了张老师执着追求的身影。转眼,张老师的儿子已经是高三的学子了,提起妈妈,可能,张老师陪伴缝纫机的时间都多过了陪伴儿子的时间。办公桌上的这台缝纫机,忠实地记录着张老师点点滴滴的日常旅程。

张老师带着她的缝纫机,带着她的孩子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追寻之路上,迈着稳健的步伐,款款走来……

办公桌上的缝纫机——通州区实验小学张红娟老师的故事

聚美 立美 达美:“通州美育”踏歌而行

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采用“二元”“三化”“三进”“四全”的做法,探索出一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的“通州美育”之路。2014年,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东片)现场推进展示活动在我区举行。2015年,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笑梅受邀参加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主持的“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并发言,通州艺术教育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充分肯定。2016年,我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被江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案例精选。2017年6月,区委书记陈永红受邀参加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并发言。2018年10月,区教育局长张进荣应邀参加教育部召开的美育工作会议并发言,通州美育得到进一步肯定。2019年 4月15日,区实验中学严蓉校长应邀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新闻发布会并发言,通州美育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一是聚合人力,建设美育使者。在培训策略上,着眼于“二元”,内搭平台“强基”,建有“金沙风”教师艺术团8个分社、4个名师工作室、8个区级艺术工坊等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站位;外聘专家“壮骨”,邀请社会专业人员担任社团辅导员,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师资合力。

二是聚拢投入,加大美育保障。在财力保障上,着重于“三化”,逐步满足美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强化美育投入。新建

“童声里的中国”艺术创研基地,异地搬迁区青少年宫。提高专用经费用于改造艺术功能室、添配艺教设备,建设艺术工坊,美化育人环境。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为新建学校添绿,为扩建学校增色,为薄弱学校扮美。划拨专用资金用于美育研究,为美育管理提升和内涵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三是聚焦基础,突出立美滋养。在美

育滋养中,着手于“三进”,形成学校浓烈的育人氛围。高雅艺术进校园。举办100多场音乐会、100多场美术作品展,100多名艺术家走进60多所农村学校,让高雅艺术与师生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非遗”课程,30多所学校将南通板鹞、蓝印花布作为普及项目,1所中学成为全国生肖邮票青少年设计基地,2所小学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所学校4个节目走进央视少儿频道。经典音乐进校园。中小学全面开展“经典音乐进校园”活动,要求学生每学期熟悉课本之外的10-15首中外经典名曲,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

四是聚力传承,突出达美效果。在达美实施上,着力于“四全”,整体实现美育的育人目标。课程全覆盖。通过暑期通识培训,引导各科教师探究所教学科的美育元素,挖掘学科美育资源。学校全组织。全区72所中小学连续13年参与“童声里的中国”童谣创作和新歌传唱,唱响主旋律;通州区第六届校园艺术节选拔出12个节目、21篇优秀案例、50幅美术作品、5个艺术实践工坊参加南通市展演。参加江苏省艺术节展演荣获四个特等奖、五个一等奖。最终,由实验小学、实验中学联袂打造的“通州蓝印”艺术工坊成功登上全国展示舞台;遴选115幅少儿作品赴英国伦敦“凤凰之家”举办主题展览,向世界展示通州美育成果。班级全参与。全区中小学1785个班级,班班有艺术角,班班有兴趣小组,班班定期开展社团活动,班班观看百部经典电影,班班传唱百首经典歌曲,班班演绎百部经典戏曲,班班节庆活动有节目,形成良好的班级育人氛围。学生全体验。每3年举办一届全区性的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每2年举办一次校园合唱节,每年举办独唱、独奏、独舞比赛;连续4年组织参加江苏省青少年音乐

“小茉莉花奖”颁奖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个个参加,人人体验”成为可能。(作者系通州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进荣)

师者风采◀◀

区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