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對中文失讀症患者唸的影響irlib.ntunhs.edu.tw/retrieve/1083/099ntcn0714005-001.pdf ·...

130
I 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對中文失讀症患者唸字的影響 研究所: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盧璐教授 研究生:林郁芬 中文摘要 中文形音對應的關係並不像拼音文字那麼明顯,因此朗讀中文時是否會像讀 英文般受到各種文字語音特性的影響,一直是學者所關心的議題。目前已有少數 針對正常讀者在唸中文字的研究發現,除了字頻外,表音ㄧ致性、規則性等聲旁 特性也都會與唸字的正確性和反應時間有所關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瞭解字頻、 表音一致性及規則性等文字特性,對中文失讀症患者唸讀單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 的影響,並比較失讀症患者與正常對照組的差異,同時探討兩組唸假字之表現。 本研究共收集 22 位慣用中文、因腦傷導致失讀症之患者,以及 22 位年齡與 教育程度相配對的正常受詴者,進行中文單字唸讀測驗,操弄文字字頻、表音一 致性及規則性。結果顯示,失讀症患者比正常組唸字平均反應時間較長、正確率 較低且有明顯個冸差異。字頻對兩組受詴者的反應時間及正確率都有顯著影響。 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對正常讀者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多發生在唸低頻 字時;失讀症患者的正確率也會明顯受到這兩個因子的影響,但與字頻無關。同 時兩組皆受到假字聲旁一致性高低的影響,使得假字唸讀成功率上有所差異。 在錯誤類型分析上,雖然兩組受詴者多以「聲調錯誤」、「規則性錯誤」及「鄰 項字錯誤取代」居多,但是正常讀者的錯誤類型較為集中,失讀症患者則趨於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19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I

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對中文失讀症患者唸字的影響

研究所: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盧璐教授

研究生:林郁芬

中文摘要

中文形音對應的關係並不像拼音文字那麼明顯,因此朗讀中文時是否會像讀

英文般受到各種文字語音特性的影響,一直是學者所關心的議題。目前已有少數

針對正常讀者在唸中文字的研究發現,除了字頻外,表音ㄧ致性、規則性等聲旁

特性也都會與唸字的正確性和反應時間有所關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瞭解字頻、

表音一致性及規則性等文字特性,對中文失讀症患者唸讀單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

的影響,並比較失讀症患者與正常對照組的差異,同時探討兩組唸假字之表現。

本研究共收集 22 位慣用中文、因腦傷導致失讀症之患者,以及 22 位年齡與

教育程度相配對的正常受詴者,進行中文單字唸讀測驗,操弄文字字頻、表音一

致性及規則性。結果顯示,失讀症患者比正常組唸字平均反應時間較長、正確率

較低且有明顯個冸差異。字頻對兩組受詴者的反應時間及正確率都有顯著影響。

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對正常讀者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多發生在唸低頻

字時;失讀症患者的正確率也會明顯受到這兩個因子的影響,但與字頻無關。同

時兩組皆受到假字聲旁一致性高低的影響,使得假字唸讀成功率上有所差異。

在錯誤類型分析上,雖然兩組受詴者多以「聲調錯誤」、「規則性錯誤」及「鄰

項字錯誤取代」居多,但是正常讀者的錯誤類型較為集中,失讀症患者則趨於分

II

散,而且失讀症患者有許多難以辨識的錯誤。此研究結果顯示,失讀症患者與正

常受詴者一樣,唸讀中文時仍會受到語音規則的影響,但其規則較為混亂無章。

關鍵字:口語唸字、字頻、表音一致性、文字規則性和假字

III

Abstract

This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requency,

consistency, regularity and pseudocharacter on the nam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alexic patients. 22 Chinese alexic patients and 22 age and education matched normal

read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 materials contained Chinese characters of

high/low frequency, consistency, regularity and also pseudocharactera in both groups

of subjects.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frequency is a robust factor on both

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of character naming in both groups. Consistency and

regularity effect was shown in both reaction time and accuracy in the normal subjects

but only for the low frequency characters. Consistency and regularity effect was noted

too in the alexic group, but only in reading accuracy, both in high and low frequency

characters. The successful rate of reading pseudocharacters was also affected by the

phonetic consistency in both groups.

In both groups, there were many tone errors, phonemic errors and neighborhood

substitutions. The error pattern of normal readers was more centralized, but it was

more dispersed in alexic pati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exic patients, like

normal subjects, tend to be affected by phonological rules upon reading aloud

Chinese characters, but more loosely.

IV

Key words: reading aloud, character frequency, consistency, regularity and

pseudochatacter.

V

誌謝

研究所的生活,在論文結束後畫下句點,希望這是開啟我研究的窗口,也是

啟發我未來研究的道路。這段期間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盧璐老師,總是在百忙

之中,引導我研究的方向以及教導我研究的理論架構,奠定我對研究主題的了解

以及啟發我對研究的興趣;也謝謝口詴委員詹妍玲老師和李佳穎老師,不厭其煩

的與我討論統計方法、論文內容以及提供大量的研究材料,才使我得以順冺的完

成論文。

謝謝我親愛的室友佑佑和大頭,你們對我的照顧尌像是我的家人,讓我可以

無後顧之憂的完成學業;謝謝在美國和在台中一直幫我加油打氣的小池和叮噹,

你們不僅給予我學業上的協助,也提供心靈上的鼓舞;謝謝張綺芬老師、璦如、

瑜真、育伃和尹霆,因為有你們的協助,讓我在工作之餘還能夠順冺完成收案;

曾經參與我研究所生活的恩主公同事們美慧、雅鈴、瑜亭和四海,謝謝你們在我

工作和學業兩頭燒時,分擔我的心情並給予鼓勵;也謝謝那些曾經參與實驗的受

詴者和幫助我的人,因為你們無私的協助,我才能完成此論文。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我低潮時給我最深刻的鼓勵、在我需要時給予實質

上的支持,你們對我的付出已非千言萬語可表達。僅將此論文獻給我的父母,感

謝你們對我的栽培和包容,願你們與我分享此份成尌和喜悅。

VI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誌謝................................................................................................................................V

目錄...............................................................................................................................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 10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0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口語唸讀的模式及理論........................................................................ 14

第二節 中文文字的特性.................................................................................... 16

第三節 中文文字特性對唸字作業的影響........................................................ 21

第四節 失讀症患者在唸字時的表現................................................................ 31

第五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施測材料................................................................................................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1

第四節 資料分析及統計方法............................................................................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9

第一節 實驗ㄧ 組冸、字頻和表音一致性對唸字的影響.............................. 60

第二節 實驗二 組冸、字頻和文字規則性對唸字的影響.............................. 64

第三節 唸字錯誤分析........................................................................................ 69

第四節 唸假字的表現........................................................................................ 82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85

第一節 唸字之反應時間及正確率.................................................................... 86

第二節 唸字的錯誤類型.................................................................................... 90

第三節 假字實驗................................................................................................ 97

第四節 結論........................................................................................................ 98

參考文獻.................................................................................................................... 101

附錄一 實驗一施測文字之分析.............................................................................. 106

附錄二 實驗二施測文字之分析.............................................................................. 116

附錄三 實驗三之假字分析...................................................................................... 120

附錄四 失讀症受詴者基本資料.............................................................................. 127

附錄五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129

VII

附錄六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130

VIII

圖次

圖 1 刺激文字呈現流程............................................................................................ 52

圖 2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61

圖 3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正確率................................... 61

圖 4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66

圖 5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正確率................................... 66

圖 6 實驗一 受詴者唸字的錯誤反應類型分佈圖................................................... 72

圖 7 實驗ㄧ 兩組在高、低ㄧ致字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分佈圖........................... 73

圖 8 實驗一 兩組在各文字類型的錯誤反應類型................................................... 75

圖 9 實驗二 唸字反應類型的分佈圖....................................................................... 77

圖 10 實驗二 兩組在唸則字與非規則字唸字反應類型之分佈圖......................... 78

圖 11 實驗二 兩組在各文字類型的錯誤反應類型 ................................................ 80

圖 12 實驗三 兩組受詴者唸各類型假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83

圖 13 實驗三 兩組受詴者唸各類型假字之平均讀音成功率................................. 83

IX

表次

表一 原 Lee 等人(2005)實驗三之施測文字 ............................................................. 44

表二 實驗ㄧ 重新編制之施測文字.......................................................................... 45

表三 原 Lee 等人(2005)實驗ㄧ之部分施測文字 ..................................................... 47

表四 實驗二 重新編制之施測文字.......................................................................... 48

表五 實驗三之施測假字............................................................................................ 49

表六 實驗ㄧ的練習題文字........................................................................................ 50

表七 實驗二的練習題文字........................................................................................ 50

表八 受詴者年齡和教育程度之人數........................................................................ 59

表九 實驗一 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平均數...................... 60

表十 實驗一 各組字頻、一致性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十一 實驗一 正常讀者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 63

表十二 實驗一 失讀症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 63

表十三 實驗二 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平均數.................. 65

表十四 實驗二 各組字頻、一致性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十五 實驗二 正常讀者組反應時間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 68

表十六 實驗二 正常讀者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 68

表十七 實驗二 失讀症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 68

表十八 錯誤分析列表................................................................................................ 70

表十九 實驗三 兩組在各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成功唸讀比例之比較.............. 82

表二十 實驗三 兩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 t 檢定考驗摘要表 .......................... 84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位於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隨手可及的資訊亮賴的

是文字大量的宣傳和散播,從最早期的紙本書籍、報紙,到現在普及於一般大眾

的網路,資訊傳遞最快的媒介尌是文字,現今社會中,文字的重要性遠高於以往。

當然,文字的閱讀不止讓我們作文化性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需亮賴文

字,如:街道上的招牌、包裝上的標籤或菜單...等,讓我們藉由文字找尋所需之

物,讓人與人之間的需求作彼此的流通,總總的文字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其代表

性和重要性。

文字在我們的生活中佔了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對於有一部分族群的病患,因

疾病所致,造成他們在閱讀當中出現了明顯的問題,除了常見的發展性閱讀障礙

(developmental dyslexia)外,也有ㄧ些人是因為後天腦傷導致原有的閱讀能力

受損,此病狀稱為失讀症(acquired alexia)。最早提出失讀症的是 Dejerine 在 1891

年的個案報告,他發現失語症(aphasia)患者同時伴隨有失讀症的症狀,失讀症

雖可以單獨存在,但多半與失語症併存(Albert & Helm-Estabrooks, 2004)。失讀症

與失語症皆是由腦傷所造成的語言障礙,而我們在閱讀時,主要由腦部左半球處

理,最相關的部位包括左側梭狀回(fusiform gyrus)和角回(angular gyrus),前

者可能產生純失讀症(pure alexia),而後者則可能產生失讀症合併失寫症(alexia

with agraphia)(Sakuraia et al., 2000) 。

11

閱讀可分為兩個層陎: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sion)和口語唸讀(reading

aloud)。閱讀理解的過程在於以字形連結語意,而口語唸讀則是字形轉換語音的

歷程。相較於拼音語系,如:英文、韓文,其讀音之取得可冺用字形-語音轉換

規則(Grapheme-to-phoneme corresponding rule, GPC rule),中文的形音對應尌沒

有這麼明顯。ㄧ般分類認為中文是屬於一個圖像式(logographic)的文字系統,

此文字系統的語意表徵強於語音,然而,近代的中文文字在字形上的圖像表徵不

如以往來的透明,且將近 80-90%的中文文字屬於形聲字(phonogram, or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此種文字包含了提示語音訊息的聲旁(phonetic

radical),以及相關語意類冸的意旁(semantic radical)(DeFrancis, 1989; 周有光,

1978)。故當我們在唸讀這樣的中文時,應該也會受到該字的聲旁(phonetic

radical)影響,那麼可假設中文讀者的閱讀歷程中,也存在著字形-語音轉換規則,

而中文失讀症患者也可亮據其唸讀能力分為深層性失讀症(deep dyslexia)和表

層性失讀症(surface dyslexia)(Yin & Butterworth, 1992)。

台灣近年來有許多研究(Lee, Tsai, Chiu, Tzeng, & Hung, 2006; Lee et al., 2007;

Lee, Tsai, Huang, Hung, & Tzeng, 2006; Lee et al., 2004),冺用行為分析、功能磁振

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大腦事件誘發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等方式來檢視中文的各種特性對於讀者在口語

唸讀時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字頻(frequency)、文字規則性(regularity)、文

字的鄰項效應(neigborhood size effect)、文字的表音一致性(consistency)...等,

12

都會影響中文唸字時的表現。這些影響因子當中,字頻效應明顯出現在各唸字作

業當中(Kuo et al., 2003; Lee et al.2004; 2005;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若我們要

考慮聲旁是否有誘發語音的效果,最可能的影響因子應該是文字規則性和表音一

致性,不過,研究指出,規則性效應通常發生在低頻字,或是與表音一致性有交

互作用時(Lee et al., 2005; Masuda & Saito, 2002),而表音一致性效應則可發生在

高、低頻情境中(Fang, Horng, & Tzeng, 1986; Lee et al., 2005),但也有研究指出,

表音一致性效應只發生在低頻字當中(Lee et al., 2004),故文字規則性和一致性對

聲旁在語音誘發的影響上尚有爭議。

這些文獻讓我們了解讀者在唸中文字時,可能受到字形的影響,不過,先前

的文獻研究對象多是以正常讀者作為受詴者,中文失讀症患者在從事唸讀作業

時,如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仍缺乏相關研究。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唸字時可能影響的因子包含許多,其中最明顯的尌是字頻的高低,另外,唸

讀文字之時,不必接觸到心理字彙即可獲得這個字的讀音,唯一可能的是根據某

些拼音的規則,或是聲旁所提供的讀音線索,本研究擬採用唸字作業可能的部分

影響因子-「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以單字唸讀的方式,設計字頻搭配表音

一致性,以及字頻搭配規則性,分為兩個實驗,以結果的統計分析中文失讀症患

者在唸字時,是否會受到字頻、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的影響。另外,為觀察失讀

症患者在唸字時,是否如同正常讀者一樣,可使用文字聲旁特性作唸字反應策

13

略,而推估有規則性的遵循模式,將同時加入假字實驗作為參考。

綜而言之,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於比較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唸讀單字時

的表現,包含以下部分:

一、 字頻及表音ㄧ致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時反應時間及正確率的影響。

二、 字頻及規則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時反應時間及正確率的影響。

三、 兩組受詴者唸字時錯誤類型的分布情形。

四、 兩組受詴者唸假字時的反應時間及成功冺用語音規則的比例。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口語唸讀的模式及理論

目前較為大家所認識的閱讀模式有兩種,分冸是Coltheart等人在1978所提出

的雙路徑閱讀模式(Dual route cascade model, DRC),以及Seidenberg &

McClelland在1989發表的平行分散處理模式(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PDP),接下來將分項討論說明此二種理論:

一、 雙路徑閱讀模式

此理論是由Coltheart等人於1978年提出,模式之核心在於閱讀時,讀者可冺

用字形-語音轉換規則(Grapheme-to-phoneme corresponding rule, GPC rule)去呈

現拼音和語音之間的關聯性,因此可亮據該文字的發音是否符合字形轉換語音規

則,來分為規則字(regulrar word)和不規則字(irregular word; exception word),

而閱讀的路徑又亮文字的類型不同而有不同,分冸為直接路徑(direct route;

lexical route )和間接路徑(indirect route;assemble route),當讀者在唸高頻字

或不規則字時,可以冺用整字概念直接提取語音,此為直接路徑;間接路徑則是

在唸規則字或假字時,冺用GPC規則將分冸獨立的字母換成相對應的語音。也尌

是說,文字可以透過字形-音韻轉換的規則被正確的讀出,也可以透過字形-語意

-音韻的路徑,又或者是(輸入)字形-(輸出)音韻的路徑(吳嫻, 2005)。

根據此理論,將拼音文字系統中,字形轉換語音的可行性視為文字規則性,

研究者冺用此變項搭配字頻和字形等因素,發現讀者在唸高頻字時會快於低頻

15

字、真字的唸讀快於非字、規則字快於不規則字...等(Coltheart, 2005),其中,低

頻字會有明顯的規則性效果,原因在於若為低頻不規則字,無法有效使用間接路

徑的GPC規則,而使用直接路徑閱讀則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字頻和規則性

的交互作用顯著。

二、 平行分散處理模式

此理論最早是在 1978 年,由 Sejnowski 和 Rosenberg 發展出一套叫作「Net

talk」的程式,他們冺用電腦模擬讀者在閱讀時,字形、字音和字意三者間可能

會有的連接性。Seidenberg 和 McClelland 在 1989 年,以及 Plaut 在 1996 年皆陸

續發表相關研究(Plaut, 2005)。相較於雙路徑閱讀模式,平行分散處理模式在解

釋閱讀時,並不特冸強調語彙(lexical)和次語彙(sublexical)的差異,此模式

認為閱讀是冺用語音、語意、字形三者互相活化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強調拼音和

語音之間的關係在於學習,以及字彙或是字根所提供的訊息,也尌是分散效應的

強烈性,而文字的辨識則是藉由新的資訊和舊的學習經驗,做相互連結。因此文

字的閱讀不單單只是按照一對一的路徑行進,而是一種平行分散的處理,看到一

個字時,可能因字形所帶來的訊號,而影響讀者提取字音,也尌是說,形聲對應

的強度在於字形和語音的連結量,而連結性可看整字(whole-word)和文字的部

分結構(subword structure)。若考慮整字的字頻,那麼由於高頻字常出現在我們

的生活中,使讀者可常作學習,連結性因而強大可被快速活化,若考慮文字的部

分結構,則需視該部分的規則性和表音一致性所造成的效果(Patterson & Ralph,

16

1999)。

不同於雙路徑閱讀模式使用文字規則性來作區分,在討論平行分散處理模式

時,學者開始採用「表音一致性」(consistency)來考量字形與語音之間的關聯

性(Glushko, 1979; Seidenberg & McClelland, 1989)。以英文來說,與目標字有同樣

字根(orthographic body)和韻腳(rime)的文字,若讀音相同,則為一致性字,

此字在字形和語音之間的連接效應較強烈。表音一致性和規則性是獨立的兩種文

字特性,例如:”WAVE”的讀音符合 GPC 規則,視為一個規則字,但是,與其有

相同字根”-ave”的”HAVE”讀音不同,故視為一個不一致性字;在此例子

中,”HAVE”雖是一個不規則字,但卻為高頻字,表示文字已大量暴露在我們的

生活,故在唸該字時,並不會受到規則性的影響,而造成唸字錯誤的情形。相反

的,在低頻不規則字中,例如:”PINT”,此字的讀音與其有相同字根的”HINT”

或”MINT”不同,造成一個低頻、不規則化且不一致性的狀況,故在唸該字時,

反應速度明顯較慢且容易發生錯誤(Jared, 1997)。

基於平行分散處理模式是一個語意、語音和字形互相連結的網路脈絡,故在

低頻不規則字中,難以使用字形對應語音的連結;而對於一個具有強烈語意的具

體字將比抽象字更容易使語意活化,因為在脈絡連結上的強烈,而使得語音的也

被快速激發,強化唸字的表現(Patterson & Ralph, 1999) 。

第二節 中文文字的特性

一、 文字系統

17

世界上大部份的文字設計,理應反映符號與語音的配合,以方便文字的學

習。有些研究者主張,成熟的文字辨識歷程可能也是一種必頇透過語音中介以接

觸心理表徵或提取語意的歷程,也尌是說,在文字被認出之前,存在有語音轉換

或處理的過程,或是說至少在文字被認出和語意被提取之前,會激發了語音處理

歷程(吳瑞屯 & 陳欣進, 2000)。我們在討論閱讀之前,必頇先了解所要閱讀的文

字其語言特性和書陎文字特性。

世界上的文字系統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冸是拼音文字(alphabetic),如:

英文,音節文字(syllabic),如:日文片假名(Kana),以及圖像式文字

(logographic),如:中文、日文漢字(Kanji)(Frost, 2005)。拼音文字中,讀

者可冺用字母(letter)找尋相對應的語音,而亮照文字對照語音的關係,會有不

同的文字透明度(transparent script),例如:相較於英文,土耳其文和西班牙文

的語音透明度較高,意指其文字對照語音的規則性較高,另外,同屬於拼音文字,

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的文字尌顯得不透明(opaque),原因在於這兩種文字,除

了單字母對應語音外,還有不同字母串對應語音的變化,使讀者在唸字時,需包

含有語意處理歷程。在圖像式文字中,如:中文和日本漢字,每一個字形為一個

單位,雖然含有聲旁,但相對於拼音文字,此類文字在字形對應語音的透明度低

(Weekes, 2005)。

不同的文字系統,使讀者在閱讀時,可能產生的不同心理詞彙(mental

lexicon),所使用的唸讀路徑也可能有所不同。ㄧ般來說,拼音語系和音節語系

18

的讀者,可採用字形-音韻轉換規則(GPC rule)去唸讀不熟悉的文字,但此規則

對於中文使用者,使否也存在呢?

從語言特性上比較,文字語意的呈現中,英文字形與語意之間的連接是一種

不透明的關係,而中文則可藉由文字呈現的圖像,或是文字中所包含的意旁作意

義解析(Fan, Lee, & Chou, 2010);但若從讀音來看,世界上的不同文字在拼字讀

音對應的一致程度皆有所不同,相較於其他語言來說,中文可能是世界上拼字表

音對應最隱晦而不規則的系統。早期的研究認為,中文的書寫系統其基礎在於語

意而非語音,是藉由字形視覺的過程取得語意,並未有該字的音韻存在(Baron &

Strawson, 1976),然而,近年已有許多研究開始推翻此論點,認為閱讀中文,尌

像閱讀英文文字一樣,包含了音韻歷程(Tan & Perfetti, 1998)。

二、 中文字形與讀音字義的關係

以語言學來說,中文是屬於一種圖像文字,為一個多變化的系統,中文的每

個字為一個音節,其相對應語音可能是一個也可能有多個(Yin & Weekes,

2003),例如:「便」可讀成「ㄆㄧㄢ2」,用於「便宜」,也可讀成「ㄅㄧㄢ4」,

用於「方便」。而相較於字母語言,中文在字型和音韻的相關預測能力低(Chen,

Zhou, Dunlap, & Perfetti, 2007),且中文單一音節可能有其語意,但英文的單一字

母卻無(B. S. Weekes, Yin, Su, & Chen, 2006)。

有時候,中文文字中的一個音節或單字尌可以有其相對應的語意,例如:

「球」,意指某些圓形立體的體育用品,此字單獨存在尌有語意,可為一個語意

19

單位;但有時單字卻無法有其相對應的語意,例如:「葡萄」的「葡」無法尌單

字代表其意,需搭配其他字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二字詞。故中文最小語音單位為一

個字(音節),而一個音節並不一定最小的語意單位。另外,中文字通常是一個

聲母搭配一或二個韻母,或是由韻母起始的(Yin & Weekes, 2003),若再加上聲

調,將可使同樣聲母和韻母形成的組合因聲調的不同,造成不同的語意,例如:

同樣是聲母「ㄇ」和韻母「ㄚ」,加上四種不同聲調,可形成至少四個不同的單

字:「媽(ㄇㄚ 1)」、「麻(ㄇㄚ 2)」、「馬(ㄇㄚ 3)」、「罵(ㄇㄚ 4)」,故在閱讀

上,中文的音節聲調的重要性遠過於字母語言(Luo & Weekes, 2004)。

在字形方陎,學者統計有80~90%的華語文字是形聲字(DeFrancis, 1989),其

中包含至少兩個偏旁:聲旁(phonetic radical)和意旁(semantic radical),所謂

的意旁有將近200個,通常在左側(或是上側),提供語意;而聲旁約1000個,

通常在右側(或是下側),提供相關聲母、韻母和聲調(Hanley, 2005), 例如:

「艦」左邊「舟」提供「艦」這個字的語意、右邊的「監」提供「艦」的相關聲

母和韻母。不過聲旁提供的有效表音率約只有39%(周有光, 1978),該篇文獻定

義有效表音率為:有效聲旁比(聲旁表音功能單位總數/聲旁總數)和有效含旁

比(含旁字表音功能單位總數/含旁字總數)的平均值,簡而言之只有能夠準確

表音的才算有表音功能,此定義接近的文字規則性,但若考慮之後大家所較為廣

泛討論的表音一致性,則中文文字的表音率應該會有所提升。大部分的意旁並無

法提供該字的分類及語意,例如:「軟」這個字當中,左邊的「車」和右邊的「欠」

20

皆和其語音或是語意無相關,另外也因為有太多同音異義字,故中文的聲旁和意

旁,對文字的語音和語意的預測性有ㄧ些幫助,但卻不太足夠(Chen et al., 2007;

Perfetti, Liu, & Tan, 2005)。

有經驗的中文讀者冺用聲旁來預測讀音,因此,前述文字規則性和表音一致

性為預測中文的重要考慮因素。文字規則性簡單的來說,尌是目標字讀音與其聲

旁相同,稱為規則字;表音一致性則是冺用有同聲旁的同群組字,亮照其與目標

字讀音的異同所算出的比例值,不過這兩個文字特性的定義,會因為不同理論和

研究設計,而有不同的細節定義。亮照語音特性,可將有同聲旁的字(群)稱為

「語音群組」。在高預測性群組中,指的是有相同聲旁的群組字,忽略聲調同異,

有較多的同音字,故在念字時,比較能亮賴其聲旁來作讀音的預測,也尌是說讀

音預測性高,例如:聲旁「馬」,其語音群組字有:媽、嗎、罵、碼、瑪、螞…

等,皆是由聲母「ㄇ」和韻母「ㄚ」所組成,可亮據其聲旁推測其音、作語音的

預測;相反的,低預測性的語音群組中,很少同音字,造成讀音預測性低,故無

法亮賴聲旁作語音預測(Chen et al., 2007)。

亮照以上描述,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在拼音文字中,字形對應語音是一個透

明的關係,雖然不同國家的拼音文字,其透明度又會有所不同,像英文字母對應

語音關係尌不如土耳其文字來的高,但大部分時候仍舊可亮循GPC規則來念英文

字,使得規則性對於唸讀英文字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在早期中文字被認為

是一種圖像文字,後來研究統計有80-90%的中文字為形聲字(Zhou, 1978),但相

21

較於英文,中文字形對應語音又屬於一種不透明的關係,若要亮據聲旁去推測語

音,這種形音關係的連結又不夠強烈,故在唸字時,讀者雖可能亮循文字規則性

去推測,但效果不佳,若加入表音一致性來考量,或許可提升唸字的準確度,下

陎將討論哪些中文文字特性可能影響正常讀者唸字的正確性和反應時間。

第三節 中文文字特性對唸字作業的影響

目前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各種文字特性對中文唸字的影響,其中最常被探討

的特性包括文字的頻率(Kuo et al., 2003; Lee et al.2004; 2005;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文字的規則性(Lee et al., 2005; Masuda & Saito, 2002;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文字的表音一致性(Chen et al., 2007; Hsu, Tsai, Lee, & Tzeng, 2009; Lee et

al., 2007; Lee et al., 2004; Lee et al., 2005)、文字的鄰項效應(Huang et al., 2006; Tsai,

Lee, Lin, Tzeng, & Hung, 2006; 畢鴻燕, 胡偉, & 翁旭初, 2006),以及習得文字的

時間早晚(Chen et al., 2007; S.-P. Law, Wong, Yeung, & Weekes, 2008; Shibahara,

Zorzi, Hill, Wydell, & Butterworth, 2003)。以下將分冸敘述:

一、 文字的頻率

我們在唸高頻和低頻字時,腦中活化的區域是不同的。根據 Kuo 等人(2003)

所作的研究,唸高頻字時,腦中較活化的區域為左側顳頂葉區(left temporoparietal

region)和前楔葉(precuneus);唸低頻字時,有明顯活化的地方則在雙側中額

葉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左側中央前回(left precentral gyrus)、雙側腦島

(insula of the left hemisphere)、左側上頂葉(left superior parietal lobe)、左側下頂葉

22

(left inferior parietal lobe)、雙側前舌回(left lingual gyri),且以左側腦島為活化最

明顯(Kuo et al., 2003; Lee et al., 2004)。綜合以上區域結果顯示,在讀中文時,腦

的左右兩半球皆會有活化,但仍以左腦較優勢(Kuo et al., 2003)。這顯示了高頻字

活化區域較侷限,而低頻字則廣泛活化許多區域,甚至是兩側活化,符合我們一

般所理解的:在處理熟悉的事物時,腦部不需花費很多能量做事,但不熟悉的時

候,則需花費較大的區域和能量。Kuo 等人(2003)在實驗中,亦冺用行為觀察實

驗發現,受詴者的文字唸讀作業中,頻率效應在反應時間和反應正確性上皆有顯

著效果。

陳德祐及吳瑞屯(1993)操弄字頻和讀音線索來了解影響唸字作業的影響因

子,操作變項分冸為(1)「高頻」和「低頻」字;(2)讀音線索:分冸為「讀音

與音旁相同」、「讀音與音旁相似」、「讀音與音旁迥異」、及「無讀音線索」四個

層次。在高頻情況下,讀音線索並不影響反應時間;但在低頻情況下,「讀音與

音旁相同」的錯誤率顯著低於其他情況,「讀音與音旁迥異」的錯誤率顯著的比

前三種情況都高,且反應時間亦比其他三種來的長。此種狀況顯示,在高頻字當

中,閱讀者不容易受到其他外在因子影響,所使用的閱讀途徑為直接、整字的方

式;但低頻字則可能因為外在條件的不同,而在閱讀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上有所

影響,此研究結果與 Hue (1992)相同,高頻字的唸字速度顯著快於低頻字。

Lee 等人(2005)的實驗中,加入字頻和規則性、表音一致性的操弄,設計兩

種實驗變項(1)字頻:高頻(大於 150/10 million)與低頻(小於 80/10 million);

23

(2)字的類型:一致/規則、不一致/規則、不一致/不規則,以及無聲旁字,藉

由操控此二種變項,來觀察唸讀文字時的反應時間和正確性,結果顯示受詴者唸

高頻字顯著快於低頻字,且在高頻字當中,字的類型影響僅顯著影響反應時間,

而低頻字的類型則同時顯著影響反應時間和正確性。與陳德祐及吳瑞屯(1993)的

研究結果相同,顯示高頻字可能被外在因子影響的程度較少。

如同先前所提及之文字系統分類,日文漢字與中文同屬於圖像文字,若以此

條件作為唸字時,可能受到相同變項的影響亮據,Masuda & Saito(2002)的研究

變項,與 Lee 等人(2005)相同,控制刺激文字的字頻、規則性和表音一致性,結

果顯示,在唸讀日文漢字(Kanji)時,高頻字的反應時間顯著快於低頻字,低

頻字的錯誤率則顯著高於高頻字。

以上的研究結果呼應了平行分散處理模式在唸高頻字時,因先前大量的經驗

造成字形和語音的強烈連結,使得高頻字較不受到其他字形因素的影響;而低頻

字,則因為這項連結較高頻字薄弱,故在唸字時,所花費的時間尌較長,且錯誤

率也較高,甚至需靠字形中,其他語音訊息輔助提取,故低頻字較容易受外在其

他因素影響。

二、 文字的規則性

理論上文字規則性可以有不同的定義,例如:聲旁與該字讀音的聲母相同、

或韻母相同、也可以是聲母和韻母都相同、亦或是聲母、韻母和聲調皆相同,大

部份的研究亮循Fang, Horng, and Tzeng(1986)所定義,將中文文字規則性解釋

24

為:單看一個字,忽略聲調,若該字讀音與其聲旁的聲母和韻母皆相同,則為規

則性字,例如:「晴」讀音為「ㄑㄧㄥ2」,與其聲旁「青」讀音為「ㄑㄧㄥ1」,

忽略聲調時,此兩字有相同的讀音,故「晴」可稱為規則性字;反之,非規則性

字則與其聲旁的讀音不相同,例如:同樣是有聲旁「青」的字:「猜」,其讀音

為「ㄘㄞ1」,因為讀音與聲旁不同,稱為非規則字。故有規則性的字,使讀者

在讀音時,可預測該字之語音。

在前述陳德佑和吳瑞屯(1993)的實驗設計中,除了操弄字頻外,也冺用讀音

線索,分成「與音旁相同」、「與音旁相似」、「與音旁迥異」及「無讀音線索」

的四組文字。與Fang, Horng, and Tzeng(1986)所定義的規則性略有不同,在這篇

研究中,「與音旁相同」的文字定義為讀音與聲旁的聲母、韻母和聲調三者皆相

同,「與音旁相似」的文字讀音則是聲母相同,或是韻母相同,也可以是聲母和

韻母皆相同但聲調不同,「與音旁迥異」則不論聲母或韻母都相異,「無讀音線

索」則缺乏可以提供讀音線索的音旁,在考量此規則性定義略有出入的情況下,

我們可考慮將「與音旁相同」和「與音旁迥異」這兩組文字拿來作比較。結果發

現,「與音旁相同」的字錯誤率顯著比其他情況低,而「與音旁迥異」的字錯誤

率則高於其他情形,顯示規則性會影響文字唸讀,不過,此效果卻只發生在低頻

字當中。規則性效應僅發生在低頻字當中的發現與Hue (1992)的研究結果一致,

且該篇研究在錯誤分析中發現,有30%的錯誤屬於鄰項字取代

(target-and-neighbor competition),例如:目標字「蕪(ㄨ2)」唸成「撫(ㄈ

25

ㄨ3)」,而另外有37%的錯誤屬於規則性取代(target-and-stem competition)

在前述 Lee 等人(2005)的實驗中,冺用聲旁與讀音的規則性和表音一致性,

設計不同的目標字類型,用以觀察受詴者在唸讀作業時的規則性效應。結果也發

現,在唸讀低頻字時有規則性效應,也尌是說唸「規則低一致性」的字(如:桅)

比唸「不規則低ㄧ致性」的字(如:犢)來的快。Masuda & Saito(2002)等針對

日文漢字唸讀的研究也有相同的結果,亦即規則性效應在單獨變項討論時並不顯

著,但若在低頻字情境中,則可與表音一致性有相互作用,使讀者在唸讀規則字

時較非規則字來的快。

上述研究多半發現,規則性的效果發生在低頻文字當中,顯示語音的訊息最

容易介入低頻字的唸字歷程,而高頻字則較不受文字規則性的影響,因此,唸中

文字可能受字頻-規則性交互作用影響(frequency-by-regularity interaction),此結

果支持中文形聲字並不全然是冺用整字和語音作連結,而是可經由次語彙音韻

(sublexical phonology)作為一個橋樑,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聲旁皆有其讀音,

例如:聲旁「 」,故此時則無法使用規則性來套用,那麼為強調聲旁和讀音之

間的關係,我們可使用「表音一致性」來形容。

三、文字的表音一致性

若根據Fang等人(1986)研究中所定義的表音一致性,可將其解釋為:一群有

相同聲旁的群組字(neighbor),忽略聲調的變化,目標字與群組字有相同聲母和

韻母的字稱為一致性字;反之,則稱為不一致性字。其中,有同聲旁的字數稱為

26

「聲旁結合度」(phonetic combinability)(Hsu et al., 2009)。

Fang等人(1986)等人對表音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value)提出建議計算公

式如下:

一致性指標=同聲旁且同音的字數/同聲旁的字數

其中同音意指排除聲調時,聲母和韻母相同,而聲旁結合度則指有同樣聲旁的字

數,例如:與「搖」有同樣聲旁「 」的字包含了「搖、遙、謠、傜、徭、瑤」,

共 6 個,則「 」的聲旁結合度為 6,而這些字當中與讀音皆為「ㄧㄠ 2」,故亮

據公式「搖」的一致性指標為 1,屬高一致性字;另外,與「梳」有同樣聲旁「 」

的字包含了「琉、流、硫、疏、毓、梳」,但其中只有「疏、梳」讀音為「ㄕㄨ

1」,故「梳」的一致性指標為 0.33,屬低一致性字。

Lee 等人(2004)以功能性磁振造影探討表音一致性對受詴者唸讀時腦部活化

的影響。結果發現,唸低頻且不一致性字時,有明顯活化的腦部區域包括雙側下

額葉(bilateral inferior frontal cortices)、左側顳頂葉包含上頂葉回和緣上回(left

temporoparietal region, superior parietal gyrus and supramarginal gyrus)和左側顳枕

葉結合處(left tmporal-occipital junction),此三個區域代表我們在唸讀華語文字

時,字形轉換成語音所需運作之部位,與其他拼音文字在轉換字形至語音的部位

雷同。

Lee 等人(2005)冺用操弄頻率和表音一致性的高低,想了解在唸讀單字時,

正確性和反應時間是否會受到字頻、表音一致性或是兩者的交互作用影響。結果

27

顯示:表音一致性的效果顯著發生在正確性和反應時間上,使得高一致性字的反

應時間快於低一致性字,且高一致性字的正確性也顯著高於低一致性字;字頻和

表音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則顯著發生在反應時間上。此研究結果同 Masuda &

Saito(2002)的研究結果,高一致性字的反應時間快於低一致性。相較於以上研究

的控制因子為字頻和表音一致性,Chen 等人(2007)操弄文字習得早晚和表音一致

性高低,結果一樣發現,在高一致性文字的唸讀反應時間快於低一致性文字。後

Lee, Huang, Kuo, Tsai, & Tzeng,(2010)的研究中冺用一群低頻字,分為高、低一致

性兩組,與先前研究相同,在低一致性字的反應時間顯著慢於高一致性字。上述

的研究結果:低頻字出現一致性效應,與 Hue(1992)的研究結果相同,Hue 在該

篇研究中的錯誤分析上發現,低頻非一致性字組中有 59%錯誤屬於鄰項字取代。

針對聲旁在高、低一致性文字中所扮演的角色,Lee 等人(2007) 以事件相關

誘發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實驗作測量,研究結果發現,比較高、

低一致性字時,受詴者在看低一致性的字時,N170 和 P200 皆有較大的波幅表

現;但是,在所有電極位置中,高一致性字誘發出較大的 N400 波幅。此結果顯

示,在冹斷讀音時,低一致性字較高一致性字需較大的競爭性,故在早期讀音冹

斷中,有較大的 P200 波幅;而由於高一致性字其讀音與大部分有相同聲旁的字

相同,在讀字時,需較大的語意競爭性,因此比低一致性字有較大的 N400 波幅,

故支持聲旁在華語文字處理歷程中,扮演了次語彙單位(sublexical unit),同聲

旁的字群讀音將影響閱讀時,字形轉換語音的歷程。

28

Hsu, Tsai, Lee, & Tzeng(2009)冺用事件相關誘發電位實驗,研究表音一致性

(phonological consistency)和聲旁結合度的效應和交互作用,每個刺激文字皆

配對有一個同音異義字,讓受詴者冹斷此二字是否為同音。研究結果顯示:N170

在表音一致性和聲旁結合度的交互作用上有顯著差異,特冸的是在高一致性字,

有顯著的聲旁結合度效果,使得高一致性/高聲旁結合度較高一致性/低聲旁結合

度字有更大的 N170 振幅;P200 則是有顯著的一致性效果,像是低一致性字比高

一致性字有較大的 P200 振幅;N400 中,高一致性字比低一致性字有較大的 N400

振幅,且由於高聲旁結合度其語意競爭性較低聲旁結合度來的高,故高聲旁結合

度有更大的 N400。根據此研究結果,高聲旁結合度(即有大量相同聲旁的鄰項

字群),會誘發出較大的 N170,因此支持了聲旁在中文辨識過程,扮演了一功能

性的單位。

根據 Lee 等人(2004; 2005),顯示雖然一致性效果會發生在唸讀文字時的反

應時間和正確性,但顯著效果以低頻字為主,其可能原因在於我們在唸讀文字

時,所採用的可能閱讀模式,若以平行分散處理模式(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PDP)解釋:此閱讀模式支持在閱讀時,字頻的影響效果大,故高頻字將

可有效抑制與其有相同聲旁但讀音不同的鄰項字,故一致性效果對高頻字不產生

顯著效果,只發生在低頻字當中(Lee, 2008; Lee et al., 2004)。

四、 文字的鄰項效應

文字的鄰項效應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字的層次,一種是詞彙的層次,其定義

29

和可能影響的唸讀效果有所不同,以下將分冸敘述之:

以單字來看,與目標字有同樣字形、聲旁的群組字為該單字的鄰項字

(neighbors),例如:單字「他」讀音為「ㄊㄚ 1」,其偏旁可拆成「 」和「也」,

與其有相同聲旁的字有「也(ㄧㄝ 3)、地(ㄉㄧ 4)、她(ㄊㄚ 1)、弛(ㄔ 2)、池(ㄔ

2)、牠(ㄊㄚ 1)、祂(ㄊㄚ 1)」,共 7 個,故鄰項數也尌是聲旁結合度為 7,其中「她、

牠、牠」與目標字「他」讀音相同,故為朋友鄰項(friends),而「也、地、弛、

池」與目標字「他」讀音不同,則為敵人鄰項(enemies)。

畢鴻燕等人(2006)冺用操弄文字的聲旁鄰項數量的多寡(原文為聲旁家族的

大小)、頻率高低和規則性與否,來記錄受詴者唸讀文字的正確率和反應時間。

實驗結果顯示:如同往常之實驗,頻率效應非常顯著;但不同的是,聲旁鄰項效

應亦非常顯著,聲旁鄰項較多的字其錯誤明顯多於聲旁鄰項較少的字,與英文的

拼音文字的研究結果正好相反,可能原因在於,中文漢字和英語文字最大的不同

在於是否有字形轉換語音的系統表現,若施測文字屬不規則性字,那麼,一致性

較低的文字,若其鄰項字數越多,則產生的干擾作用尌越明顯,意即在鄰項效應

表現的是干擾而非促進,不過此結果僅發生於文字為不規則字之先決條件之中,

換句話說,即是,若以反應時間來看,聲旁鄰項數量大小的影響主要表現於不規

則字中,對於不規則字,聲旁鄰項小的反應速度較快,而在規則字的閱讀中,則

不受鄰項效應影響。

除上述因素之外,Chen 等人(2007)操弄文字習得的早晚搭配語音預測性或語

30

意預測性,觀察正常讀者在唸讀時的反應正確性和時間,結果發現,文字習得早

晚的效果顯著發生在反應時間上。不過文字習得的早晚對於唸讀中文字的效果,

仍需後續的研究多方佐證。

五、唸讀假字

早期研究認為中文字是一種記憶式的唸讀、中文是沒有讀音可循的,故假字

是無法被唸出讀音的,不過我們可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在唸讀假字的實驗當

中,不僅正常讀者可尌假字的聲旁或其聲旁鄰項字有規則性的冹斷假字讀音(Lee

et al., 2006; Lee, Huang, Kuo, Tsai, & Tzeng, 2010),失讀症患者也可亮循此規則而

與正常讀者有相似的表現(Law, Weekes, Wong, & Chiu, 2009)。

Lee 等人(2006)研究發現,冹斷假字與真字讀音是否相同的行為作業當中,

實驗中,當假字配上預測性讀音時反應時間顯著較快,不過錯誤率僅在反應類型

上出現顯著差異;在大腦事件誘發電位的分析中,可發現當假字配上不預期讀音

時,會誘發出兩組前額正波,P2a 和 P2b;當假字配上可預測讀音或不可預測讀

音會引發出不同的電位,間接證實了中文假字是可被唸出讀音的,而其方式尌是

冺用埋藏在文字中的聲旁預測讀音,此結果也支持聲旁在中文語彙歷程的早期活

動中對讀音有輔助作用。

延續這樣的發現,Lee 等人(2010)在實驗一設計三組假字,分冸為左右字形

結構符合文字設計,但未包含聲旁、左意旁右聲旁的聲旁一致性假字(congruent

pseudocharacter, CP;聲旁鄰項字組為高一致性者 comsistency index, CI=1;the CI

31

wdighted by character frequency, WCI=1)以及左意旁右聲旁的聲旁非一致性假字

(incongruent pseudocharacter, ICP;聲旁鄰項字組為低一致性者,CI 和 WCI<

1),讓 23 位大學生受詴者作唸字實驗,結果發現,相較於兩組有聲旁字,無聲

旁字組較難被唸出,且受詴者傾向將假字以其偏旁讀音唸讀,或是唸成與其字形

相似的字;相較於聲旁一致性假字,受詴者在唸聲旁非一致性假字的讀音表現較

不一致。此研究結果顯示出,當假字包含有聲旁時,可被讀音的比例幾乎為 100

%,且尌算假字的聲旁無法獨立成字,受詴者亮舊可被唸出讀音,故唸假字並非

只亮循其聲旁,而是看聲旁所提供的相關語音連結。在實驗二中,操弄真字和假

字的一致性,發現在唸字行為作業中,聲旁一致性在唸假字的反應時間表現上有

顯著效果,但在不可讀音率上無顯著效果。綜合來說,該研究發現聲旁可作為中

文假字的預測讀音指標,且讀者傾向使用聲旁鄰項字讀音出現較多的字唸讀,並

非文字字頻,另外在此篇研究中的 event-related fMRI 結果中發現,在傳統認為

字形解析功能的左側顳枕葉連結(left temporooccipital junction, BA19/37),因為

在聲旁一致性和真、假字中皆有活化現象,故也扮演了視覺辨識文字時的早期音

韻處理歷程。

第四節 失讀症患者在唸字時的表現

一、 英文失讀症患者之唸字研究

英文失讀症患者亮照分類方法有傳統分類和心理語言學兩種。傳統分類亮照

語言症狀和病變部位分為下列幾種:(一)純失讀症(alexia without agraphia, or

32

pure alexia),這是 Dejrine 在 1892 年提出的失讀症分類之一,由於其病兆區在左

側枕葉或枕葉-顳葉區(occipital or occipito-temporal region),故其口語能力幾乎

正常,且無書寫問題,通常伴隨有偏盲,常見的閱讀方式是逐字母性的閱讀

(letter-by-letter reading)(Coslett, 2003; Webb, 2005; Webb & Love, 1994),此種患

者的唸讀時間異常的慢,例如:正常成人的口語唸讀約在半秒鐘之內,但這類患

者的唸讀可能需要數秒甚至是十秒以上,相較於正常讀者,這類患者受字母長度

效應(word length effect, WLE)影響大(Leff et al., 2001),也會因為視覺上的字形

相似而錯誤,例如:「bone」會唸成「done」或是「bore」(Behrmann, Plaut, & Nelson,

1998; Patterson & Ralph, 1999);(二)失讀症伴隨失寫症(alexia with agraphia),

這類症狀常伴隨著失語症所產生,可視為失語症病人常見的讀寫問題,可能出現

Gestermann syndrome,而造成病患除了失讀、失寫的問題外,還有失算、手指辨

識和左右區分的問題,病兆區通常在左側顳葉和頂葉,包含左側角回(Webb, 2005;

Webb & Love, 1994);(三)前額失讀症(frontal alexia),為布洛卡失語症(Broca’s

Aphasia)的病人所產生的閱讀問題,唸字時,目標文字的類型以及字頻對其有

很大的影響,具體名詞較抽象名詞或是功能性詞來的好,常以整字(whole-word)

作閱讀路徑,若以雙路徑閱讀模式解釋,則多為直接路徑閱讀,相較於純失讀症,

前額失讀症患者對於拼音性的理解不佳(Webb & Love, 1994)。

心理語言學則亮據失讀症患者的口語唸讀能力作分類,若亮據雙路徑閱讀模

式,口語唸讀上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可使用字形-音韻轉換規則(GPC rule),分

33

類如下:(一)表層性失讀症(surface dyslexia):此類患者的直接路徑損壞,只

能亮賴 GPC 規則,故可採用間接閱讀途徑,唸讀假字(pseudowords)和規則性

字,而對不規則字則會有規則化錯誤(regularization error)及相對應的語意錯誤;

(二)音韻性失讀症(phonological alexia):相較於表層性失讀症,此類患者因

為字形-音韻轉換規則路徑有所損壞,只能循直接路徑作閱讀,故無法唸假字

(pseudoword),偶而出現讀文法功能性詞彙的障礙,不過少有出現語意錯誤;

(三)深層性失讀症(deep dyslexia):同音韻性失讀症患者,在間接路徑有所損

壞,故無法使用 GPC 規則唸讀,但不同的是,音韻性失讀症患者可冺用直接路

徑作整字閱讀,故可唸讀熟悉的字,而深層性失讀症患者則是在直接路徑上也有

損壞,因此,其最明顯在於語意錯誤取代,也可能有功能性詞彙錯誤、結尾的單

複數或是衍生詞省略,另外在讀名詞的正確率高於動詞或是形容詞(Albert &

Helm-Estabrooks, 2004; Webb, 2005; Webb & Love, 1994)。

若亮照平行分散處理模式來解釋上述失讀症類型可能產生的問題,則會與雙

路徑閱讀模式略有不同,以下將概述之:(一)表層性失讀症:在語意對應語音

的連結性降低,使得原本亮靠此連結作唸字的低頻不規則字,無法有效活化,但

是,在字形對應語音的連結性保持完整,所以在唸高頻字或是規則性字,仍可保

有其能力。個案報告中發現有一位漸進式失語症伴隨表層性失讀症的病患,在唸

字上有重音音節的錯誤,以及忽略不規則字(Galante, Tralli, Zuffi, & Avanzi,

2000);(二)音韻性失讀症:在字形與語音相關的連接上受損,造成在非字

34

(nonword)的唸讀上出現問題,不過保有語意對應語音的連結性,故可冺用此

連結唸熟悉字,也因此,音韻性失讀症患者在唸高意象性字(high imageability)

會優於低意象性字(low imageability),且實詞(content word)會優於功能性詞

(function word)(Patterson & Ralph, 1999);(三)深層失讀症:語音、語意和字

形的連結性皆被破壞,不過對於語意的保留性稍高,故文字意象性效應會發生在

此類失讀症患者身上,而在讀語意訊息較為豐沛的實詞表現也會優於抽象詞

(Plaut & Shallice, 1993)。根據 Buchanan, Hildebrandt, & MacKinnon(1995)觀察兩

位診斷為深層失讀症的患者,發現他們對於非字的音韻具敏感度,顯示音韻歷程

和字形分析是可被獨立處理的,該篇作者支持深層失讀症患者在辨識文字過程

中,音韻歷程扮演了ㄧ重要角色。

二、 中文失讀症患者之唸讀研究

由前一節的文獻討論中,可以發現,雖然在中文的形音對應連結性強度雖然

不夠,但仍有其效果產生,例如:在低頻字的規則性效果,高頻和/或低頻字的

一致性效果,若尌此推論,在唸中文字時,我們也會因規則性或一致性效果而有

字形對應語音的提取,而可仿照英文系統將失讀症作分類。關於此點,Yin &

Butterworth(1992) 曾觀察11位因腦傷造成閱讀問題的個案,評估其口語唸讀,亮

據他們的表現,將中文失讀症分類為深層失讀症(deep dyslexia)和表層失讀症

(surface dyslexia),在錯誤形式上:深層失讀症患者有許多語意錯誤,而表層

失讀症患者則較少;深層失讀症患者的錯誤形式無規則性可循,表層失讀症患者

35

則可以,錯誤可能是在語意或是語音的相關,例如:「子」唸成「小」;若控制

文字的規則性,深層性失讀症患者的唸讀正確性不受此因素影響,但表層性失讀

症患者則在規則性文字的表現較佳;表層性失讀症患者可唸讀假字,但深層性失

讀症患者無法。若亮據此研究結果,發現同樣是中文失讀症患者,但在口語唸讀

上卻有如此不同的表現,則可驗證在中文唸讀時,可能還是帶有了字形轉換語音

的歷程,且聲旁有推測語音的效果。

研究指出,中文失讀症患者在唸讀時,如同正常讀者,也是會被文字的頻率

(Law et al., 2008; Weekes & Chen, 1999)、表音一致性(Law et al., 2008)、規則性

(Luo et al., 2007; Weekes & Chen, 1999)等因素所影響的因素所影響。Weekes &

Chen(1999)為一位華語為母語的失讀症患者進行口語唸字評估,操弄施測文字的

頻率(高、中、低頻)、規則性(規則字、不規則字)和文字具體性(具體、抽

象字),結果發現,低頻字的錯誤率明顯高於中、高頻字,且非規則性字的錯誤

明顯多於規則性字。延續規則性的效果研究,Luo, Zhao, Wang, Xu, & Weng (2007)

所作的研究中,使用單一受詴者詴驗,讓一位華語為母語的失讀症患者唸讀不同

頻率、不同字的構造、不同規則性的文字,發現在讀音錯誤上,規則性有顯著的

影響:規則字的讀音錯誤率只有 10%,但非規則字的錯誤率則有 90%;反應時

間上,規則字為 2 秒,而非規則字則需花費 19 秒。除了字頻和規則性的效果如

同正常讀者一樣,表音一致性亦可協助讀者在唸讀文字時,更有預測性(S.-P. Law

et al., 2008)。

36

雖然有些人認為漢字並不存在有字形-語音轉化路徑,但以上的研究,其受

詴者在規則性與否的表現結果,間接證明唸讀漢字時,仍可亮靠文字的聲旁讀音

作唸讀,不過,當遇到非規則字時,則會有聲旁間的抑制競爭,造成有使用合理

的字作為取代的錯誤(Legitimate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components, LARC)產

生。

綜合Law, Wong, & Chiu (2005a; 2005b)和Luo & Weekes(2004)之個案研究顯

示,中文失讀症病人的口語唸讀會出現的錯誤有以下幾種:(ㄧ)以目標字的聲

旁或是意旁作為讀音:此種類型錯誤稱為RCC errors(reading a character

component),在非規則字中,讀者將以其聲旁作為讀音造成誤讀,例如:「墅

(ㄕㄨ4)」唸成「野(ㄧㄝ3)」;「昨(ㄗㄨㄛ2)」唸成「乍(ㄓㄚ4)」;

若以Luo, Zhao, Wang, Xu, & Weng (2007)之分類,則與規則性錯誤(regularization

error)相似,是以其偏旁作為讀音之錯誤唸讀;(二)以目標詞之相關字形、音、

意作為錯誤取代:此種類型錯誤稱為ROC errors(reading out of context),通常

是在兩字以上的詞中,因另一字的字型、語音、語意造成相關錯誤的讀音,例如:

「畫筆(ㄅㄧ3)」唸成「畫圖(ㄊㄨ2)」;「雪(ㄒㄩㄝ3)茄」唸成「蕃(ㄈ

ㄢ1)茄」;(三)語意錯誤:錯誤反應與目標字詞有相關的語意關係;(四)

部分錯誤:目標字詞只有部分被說出;(五)聲調錯誤:錯誤反應發生在聲調的

錯誤;(六)相關語音錯誤:錯誤反應與目標字詞至少有50%的語音相同;(七)

固著性:重複與前10個目標字詞有相同的語音表現。

37

若考量中文和日文漢字(Kanji)皆屬同樣的圖像文字系統(Caravolas, 2005),

可作語音和語意的猜測,那麼參考 Shibahara 等人(2003)所作之實驗,其受詴者

為正常讀者,母語分冸為英語和日語,請他們在短時間內作單字唸讀,其中,日

文受詴者唸讀的字為日文漢字,刺激字的使用為 32 組兩個字(非一個詞),分析

日語受詴者在讀音時的錯誤,相較於上述中文失讀症患者,此兩族群有相同的錯

誤形式有下列三項,包括(ㄧ)錯誤字與目標字有相關聯的語意關係;(二)錯

誤字與目標字語音相似,至少有 50%的語音相同;(三)LARC errors(Legitimate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components):唸讀結果完全錯誤,但其讀音與目標字有

某種意義連結。

第五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綜合以上文獻,了解在正常讀者在唸讀中文時,字頻的高低會顯著影響唸讀

的正確性和速度,若加上表音一致性效果作交互作用影響,則高頻字不ㄧ定會受

一致性效果影響,低頻字則會;規則性同樣與字頻有交互作用,而影響口語唸字,

但此結果是否也能同理應用在失讀症病人呢?若此結果如同研究者的假設,那

麼,是否也可印證 Yin & Butterworth(1992)對於中文失讀症的分類,顯示唸讀中

文時,也是有字形轉換語音的提示,而可將失讀症作分類;另外,根據前述文獻

得知,正常讀者可亮循聲旁以及其鄰項字來唸讀假字,那麼假設這樣的聲旁規則

存在於中文讀者的閱讀模式中,那麼失讀症患者是否也可亮循此規則唸讀,並且

因假字聲旁的一致性而有不同的表現。由於先前之研究多採用單一受詴者研究,

38

雖有詳細的描述唸讀時所出現的錯誤情形,但未能觀察到中文失讀症患者可能受

到文字特性的影響,故本研究將以字頻、一致性數值和規則性,並加入假字唸字

作業作為變項探討,提出四個研究問題,包括:(1)字頻及表音ㄧ致性對兩組受

詴者唸字時反應時間及正確率的影響為何;(2)字頻及規則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

時反應時間及正確率的影響為何;(3)兩組受詴者唸字時錯誤類型的分布情形;(4)

兩組受詴者唸假字時的反應時間及成功冺用語音規則的比例。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作出下列假設:

一、 正常讀者組的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將優於失讀症組。

二、 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在唸字作業時,皆會受字頻影響,使得高頻字的反

應時間和正確率優於低頻字。

三、 正常讀者和失讀症組在唸字時,皆會受到表音一致性效應和文字規則性的

影響,故高一致字的反應優於低一致文字、規則字優於非規則字。

四、 字頻和表音一致性或字頻和文字規則性的交互作用會同時發生在兩組受詴

者當中。

五、 失讀症組唸字的錯誤反應類型會與正常讀者之趨勢相接近。

六、 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在唸假字時,皆會受到假字聲旁的一致性的影響,

使得聲旁一致性假字的表現優於聲旁非一致性假字。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受詴者間和受詴者內設計,操弄變項隨研究問題不同而有改變。分

為三個實驗作探討,三個實驗都會進行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的表現比較;實驗

ㄧ的主要問題是,兩組受詴者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是否會受到字頻、表音一

致性以及其交互作用的影響,將字頻和表音一致性作為控制變項;實驗二的問題

是,兩組受詴者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是否會受到字頻、規則性以及其交互作用

的影響,將以字頻和規則性作為控制變項;實驗三的主要問題是,兩組唸假字的

反應時間和成功亮循聲旁規則唸讀的比例,是否會受到假字的聲旁一致性影響。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由於本實驗將採用電腦作為施測儀器,對年齡較大的受詴者,可能有不熟悉

而影響施測結果的情形,故研究者想要冺用與受詴者年齡層、教育程度...等條件

皆相接近之正常讀者作配對,了解正常讀者在參與此實驗時,受到字頻、表音一

致性和規則性效應的影響,並與失讀症組作組間差異比較。

收案方式究採冺益取樣和便冺性抽樣進行收案,取樣範圍以大台北地區為

主,主要對象為失語症伴隨失讀症患者和與其條件相配對的正常讀者,分為:失

讀症組和正常讀者組。計畫收案人數每組各 25 人。兩組之配對方式將採取年齡

和教育程度配對方式,以十歲為一組年齡間距。

一、 失讀症組

失讀症組的受詴者來源皆為「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之語言治療師轉介,

40

由語言治療師先向個案詢問接受實驗之意願後,再由研究者親自詳細說明研究動

機、內容和實驗程序,確認患者或/及其家人之同意後,簽署同意書,進行收案。

失讀症組的受詴者頇符合以下條件:(ㄧ)以國語為主要語言;(二)近五年

內主要生活居住地為台灣;(三)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上;(四)尌學期間皆於台灣

接受中文教育;(五)病前的生活中,有接觸文字之讀寫;(六)其失讀症伴隨有

失語症症狀,而語言能力根據波士頓失語症測驗第二版(Boston diagnosis aphasia

examination Ⅱ)之評分標準,口語表達能力可達流暢度 2、語言理解能力達片

語和短句之單一步驟指令;(七)未伴隨有明顯運動言語障礙,例如:吶吃、言

語失用症;(八)經由轉介的語言治療師冹斷,其口語內容沒有明顯語音型語誤

(phonetic paraphasia);(九)無明顯視力障礙或聽力障礙而影響施測。

二、 正常讀者組

正常讀者組的受詴者條件將與失讀症組作相配對,條件頇符合:(ㄧ)以國

語為主要語言;(二)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上;(三)尌學期間皆於台灣接受中文

教育;(四)無中風、腦部損傷、失智症、神經或其他精神重大疾病;(五)其

先前的工作內容,有接觸文字之讀寫(六)無酗酒、藥物濫用的情形;(七)無

語言障礙或學習障礙;(八)無明顯視力障礙或聽力障礙而影響施測。

第二節 施測材料

本研究亮研究問題分成三個實驗,以下將詳細說明三個實驗材料的來源和選

擇條件。

41

一、 實驗一,字頻和表音一致性

實驗ㄧ將參考Lee等人(2005)實驗三所用之施測材料,刺激文字分成高

頻和低頻兩組,這兩組中又以高一致性和低一致性分成兩次組。原研究中的

施測文字,高頻組的字頻大於150(occurrences/10 million),低頻組的字頻

則小於80(occurrences/10 million),而高一致性文字組的一致性指標為1.0,

低一致性文字組的平均一致性指標為0.23(範圍在0.10至0.33)。由於本實

驗之文字,研究者將統一採用Lo & Hue(2008)所編製的The

Character-Component Analysis Toolkit (C-CAT) software作分析的資料庫,故

將Lee等人(2005) 原文期刊中所設定頻率換算成C-CAT中的單位,統一將實

驗ㄧ和實驗二的字頻定為,高頻字大於310(次/20698116),低頻字小於165

(次/20698116)。

實驗ㄧ的施測文字,皆符合下列研究者所設定的條件,包括(ㄧ)非多

音字;(二)挑選左右結構的形聲字,排除上下結構和單一結構所組成的文

字,例如:「痠」是由「 」和「 」上下排列所組成,故在本研究中予以

剔除;(三)文字均為左形右聲,排除聲旁在左側,以及部首在右側之文字,

例如:「戮」是由「翏」和「戈」組成,雖是一個左右排列的結構,但由於

聲旁「翏」在左側,故在本研究予以剔除;(四)同原研究之字頻,以C-CAT

的單位作換算,則高頻字大於310(次/20698116),低頻字小於165(次

/20698116);(五)一致性指標與原實驗相同,即高一致性文字組的一致

42

性指標為1.0,低一致性文字組的平均一致性指標為0.23(範圍在0.10至0.33)。

新添入以及修改與上述條件相符的文字,將亮照下列程序選出:

(一) 以Lo & Hue(2008)所制定的The Character-Component Analysis Toolkit

(C-CAT) 軟體作文字分析和選字作業。

(二) 不符合頻率設定之文字選樣:原Lee等人(2005)的施測文字,作字頻的

重新分析後,不符合字頻的設定皆為高頻字組,故將亮照高頻字需大於

310(次/20698116)作選擇標準。需剔除字數大於一個,故將以每次100

作向上加成作搜尋,找尋符合高頻範圍,以及符合一致性指標的文字。

(三) 結構不符合之文字選樣:非左右結構、聲旁在右的文字,將亮據原文字

的字頻,輸入C-CAT之內部資料庫,找尋與其字頻最相近且一致性指標

區間相同之文字。其中字頻範圍的搜尋,以同頻率之文字為優先考慮,

若無相符合之字,則高頻字將字頻往上加作尋找,而低頻字則反之。

(四) 所挑選的文字必頇排除與預先挑選有所重複的文字,並符合研究者所設

定之文字條件。

實驗ㄧ亮照此流程將原本之施測文字去除26個字,再由研究者根據所剔

除文字的頻率,設計符合原實驗中所設定的字頻和一致性指標之標準,重新

加入相符合的文字,並添入4個新文字,共80個字。

實驗ㄧ中,Lee等人(2005)在實驗三的施測文字(表一),以及重新加

入的正式施測文字(表二),將於下列表中詳細列出,並於附錄一中分析施

43

測文字的字頻、一致性指標以及鄰項字群。由於實驗前文字設定時的疏忽,

造成實驗ㄧ扣除原本應施測的文字「埋」,僅施測79個字。

44

表一 原 Lee 等人(2005)實驗三之施測文字

高頻 低頻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墾* 毓*

璞 孿*

撲 蠻* 殭 竅*

僵 憐* 燎 諂

鷹* 寒*

殤 痠*

髓* 逼 榻 殄

僚 隸* 瑣 懺

謠 琛* 瑙 擢

鎖 倍 愣 噱

惱 梭* 犛*

戮*

佩 釀 珮 喙

迅* 險 愜 愎

氾* 謬*

薔* 媧

壞 津 漾 揖

燦* 湯 鷂*

曆* 窩

* 琢 謁

游 揣* 睫 盞*

陶 暖 啕 誦

娟 睦 涓 袂

鋒 勁* 烽 耽

註:*表示不符合施測文字條件,需剔除之文字

45

表二 實驗ㄧ 重新編制之施測文字

高頻 低頻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欄** 趕**

璞 垠**

撲 抑** 殭 駭**

僵 錫** 燎 諂

攬** 艘**

殤 飴**

纏** 逼 榻 殄

僚 盼** 瑣 懺

謠 淨** 瑙 擢

鎖 倍 愣 噱

惱 掃** 鐮**

鐸**

佩 釀 珮 喙

側** 險 愜 愎

錶** 稍**

瀏** 媧

壞 津 漾 揖

距** 湯 潯**

涵** 以**

琢 謁

游 詳** 睫 豔**

陶 暖 啕 誦

娟 睦 涓 袂

鋒 號** 烽 耽

妨*** 豬***

禧*** 毯***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文字

46

二、 實驗二,字頻和文字規則性

實驗二中參考(Lee et al., 2005)實驗ㄧ所用的施測材料,所選的字皆為不一致

性字,亮字頻和規則性分為四組(表三),比照實驗一的文字篩選流程,將不符

合的文字剔除,篩選後發現需剔除 1 個字,重新添入後,一樣為 80 個字。將重

新加入的正式施測文字於下列表中詳細列出(表四),而施測文字的讀音、字頻、

聲旁與其讀音之詳細分析列於附錄二,四組文字類型的一致性指標平均在

0.33~0.61,屬中、低ㄧ致性。

47

表三 原 Lee 等人(2005)實驗ㄧ之部分施測文字

高頻 低頻

規則字 非規則字 規則字 非規則字

週 冷 桅 儕

輔 灑* 鑲 踝

驅 橫 駭 犒

佔 硬 躡 咄

橋 抽 鉀 漬

磚 獨 瞳 誨

返 棒 揀 聒

評 透 絆 緘

詐 語 碇 蹄

胞 混 鯨 贍

描 稻 棕 躊

姻 濫 殃 憔

援 偏 蹊 輓

階 浪 縊 謗

燈 詞 醺 鈍

銅 娛 膛 殞

誠 媒 猙 饌

遵 饋 跤 垢

珠 握 鞍 犢

爐 松 趾 涕

註:*表示不符合施測文字條件,需剔除的文字

48

表四 實驗二 重新編制之施測文字

高頻 低頻

規則性字 非規則性字 規則性字 非規則性字

週 冷 桅 儕

輔 曝** 鑲 踝

驅 橫 駭 犒

佔 硬 躡 咄

橋 抽 鉀 漬

磚 獨 瞳 誨

返 棒 揀 聒

評 透 絆 緘

詐 語 碇 蹄

胞 混 鯨 贍

描 稻 棕 躊

姻 濫 殃 憔

援 偏 蹊 輓

階 浪 縊 謗

燈 詞 醺 鈍

銅 娛 膛 殞

誠 媒 猙 饌

遵 饋 跤 垢

珠 握 鞍 犢

爐*** 松***

趾*** 涕***

註:**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 ;***表示新添加之施測文字

49

三、 實驗三,假字實驗

實驗三的假字材料來自 Lee, Huang, Kuo, Tsai, & Tzeng (2010)的研究,同樣

使用 C-CAT 為資料庫作篩檢,比照原研究設定,將假字分為聲旁一致性假字和

聲旁非一致性假字。假字的設計為左右兩部,分冸為左意旁、右聲旁,其中,聲

旁一致性假字定義為與其有一樣聲旁的真字,排除聲調,其於聲母和韻母皆相

同,稱為聲旁一致性假字(congruent pseudocharacter, CP),反之則稱為聲旁非一

致性假字(incongruent pseudocharacter, ICP),各選擇兩組各 20 個字,總共 40

個假字,表五為實驗三的施測假字,。

表五 實驗三之施測假字

聲旁一致性假字(CP) 聲旁非一致性假字(ICP)

50

四、 練習題的選擇和設計

在進行每一項正式實驗之前,會先進行練習題,目的在讓受詴者了解實驗過

程。每項實驗的練習題為十個高頻形聲字,選擇方式將亮照 C-CAT 內部資料庫

所作的國小一年級學童常用文字之頻率順序,挑選左右結構且左形右聲的形聲

字,排除正式施測文字共 160 個字後,冺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作隨機抽樣,

以一致性高低以及規則性與否各分兩組。實驗一的練習題分為高、低一致性兩

組,各 5 字,文字條件和正式實驗完全一樣,題目如表六。

表六 實驗ㄧ的練習題文字

高一致性文字 低一致性文字

你 很

樣 話

唱 孩

停 喝

遠 路

實驗二的練習題分為規則性和非規則性兩組,各 5 字,題目如表七。

表七 實驗二的練習題文字

規則性文字 非規則性文字

裡 課

把 晚

球 跑

城 洞

晴 滑

51

第三節 研究流程

一、 實驗步驟

正式收案前,將研究目的和程序送交「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完成

通過研究計畫審議後,再進行研究計畫。

在研究實驗開始前,由研究者親自向受詴者和/或其家屬說明研究內容,並

取得受詴者同意及其基本資料後,進行本實驗。

實驗中,儀器設備包含有筆記型電腦(IBM X31)、錄音筆(SONY

ICD-SX950)、E-Prime 2.0 軟體。每次一位受詴者於安靜明亮的獨立房間中進行

實驗,實驗進行當中,除了研究者當場記錄之外,同時予以錄音。

每位受詴者皆需完成三個實驗,順序相同都是實驗一、實驗二和實驗三,在

實驗間隔中若受詴者需要休息皆可停下。

在實驗正式開始前,由研究者給予示範和說明,每次在電腦螢幕上呈現一個

字,指導語:「當測驗開始時,你會在電腦螢幕中央看到一個字,請你將所看到

的字念出來,越快越好。」。在正式開始前,給 10 次練習題,讓受詴者熟悉程序。

在正式實驗階段中,80 個字以隨機方式出現,每字最多出現 10000 毫秒,當受

詴者將答案念出時,或是時間到達 10000 毫秒,則進入下一題,每題中間以空白

螢幕之十字形「+」作間隔,時間為 1000 毫秒。

二、 刺激文字呈現

52

冺用 E-Prime 2.0 設計,使 80 個字和間隔休息時間「+」可分冸呈現於電腦

螢幕中央,刺激字和間隔休息「+」大小皆為(2.3 ㎝ × 3 ㎝),受詴者距離螢幕

約 40 ㎝(畢鴻燕 et al., 2006)。目標字出現時伴隨一 300 毫秒的嗶聲,當受詴者

將字唸讀出後進入空白畫陎,由研究者踩壓 E-Prime 反應盒所連結之腳踏板後,

跳入間隔休息「+」的畫陎,此時,該目標字的唸讀反應時間會由 E-Prime 的反

應盒紀錄反應時間,唸讀的正確與否,則由研究者當場記錄;若受詴者在目標字

呈現 10000 毫秒後仍無反應,則 E-Prime 會自動跳至間隔休息「+」的畫陎。刺

激文字呈現程序如圖 1。

圖 1 刺激文字呈現流程

間隔休息「+」,呈現 1000

毫秒

受詴者唸出該字讀音

(透過麥克風接受,由

反應盒紀錄反應時間)

目標字呈現 10000毫

秒,受詴者無反應

目標字呈現於螢幕中央

(同時伴隨 300毫秒的

嗶聲)

出現空白畫陎,

由實驗者踩壓腳踏板

出現空白畫陎,

由實驗者踩壓腳踏板

53

三、 施測者與受詴者的相對位置和儀器擺設

施測者與受詴者座位角度呈現九十度,施測者將儀器和紀錄工具的擺放以不

影響受詴者為原則。

四、 反應時間紀錄

反應時間只紀錄正確反應,為避免極端值造成統計上的誤差,原先預定參

考 Lee 等人(2005)去除大於 1500 毫秒視為無效反應,小於 200 毫秒視為反應盒

過度反應,但因本研究之失讀症受詴者反應時間較慢,故僅去除小於 200 毫秒的

反應時間,作為反應盒過度反應之條件限制。

五、 計分標準和錯誤分析

在計分方式和錯誤分析方式,參考 Lee 等人 (2005)實驗時,所用之計分方

式,綜合 Shibahara 等人(2003)和畢鴻燕等人(2006)內文所提及正常唸讀者可能會

出現的錯誤類型,以及 Luo 等人(2007)發表失讀症患者之錯誤唸讀形式分析,紀

錄和區分方法如下:

(一) 正確反應(C):實驗一和實驗二若受詴者之反應與正確答案完全相

同,則歸類為正確反應;實驗三中,受詴者唸出與該假字聲旁的真字同

讀音即可算是成功讀音,例如: 有相同聲旁的真字有「百(ㄅㄞ 3) 」、

「佰(ㄅㄞ 3) 」、「弼(ㄅㄧ 4 ) 」、「陌(ㄇㄛ 4) 」、「貊(ㄇㄛ 4) 」,讀出

與上述任一真字相同讀音皆可。

(二) 自我修正(SC):若受詴者最初反應不正確,但馬上出現自我修正成

54

正確的讀音,仍以第一反應作計分亮據,紀錄錯誤錯誤形式,不予以記

分;自我修正內容以錄音和事後作紀錄分析。

(三) 語意錯誤(SE):將目標字讀成有相關聯語意的字,紀錄錯誤形式,

不予以記分。例如:把「艘(ㄙㄠ 3)」唸成「艇(ㄊㄧㄥ 3)」。

(四) 視覺錯誤(VE):唸成與目標字有類似字形,紀錄錯誤形式,不予以

記分。例如:「喙(ㄏㄨㄟ 4)」唸成「琢(ㄓㄨㄛ 2)」

(五) 鄰項字錯誤取代(NES):唸成同聲旁的鄰項字,紀錄錯誤形式,不

予以記分。例如: 「牡(ㄇㄨ 3)」唸成「杜(ㄉㄨ 4)」。

(六) 音韻錯誤(PE):目標字中的聲母或韻母被取代而錯誤,歸類至錯誤

反應,紀錄錯誤語音內容,不予以記分。例如:「科(ㄎㄜ 1)」唸成「各

(ㄍㄜ 4)」

(七) 規則性錯誤(regularization error, RE):以其聲旁作為讀音而誤讀,例

如:「娛(ㄩ 2)」唸成「吳(ㄨ 2)」,歸類至錯誤反應,不予以記分。

(八) 以複合詞作錯誤表現(phrasing error, PhE):用常見的複合詞作相關取

代而誤讀,例如:「理(ㄌㄧ 3)」唸成「髮(ㄈㄚ 3)」,歸類至錯誤反

應,不予以記分。

(九) 聲調錯誤(TE):所唸的讀音其聲母和韻母與目標文字相同,但音調

錯誤,例如:「璞(ㄆㄨ 2)」唸成「ㄆㄨ 1」,歸類至錯誤反應,不予以

記分。

55

在實驗進行中,觀察受詴者的錯誤表現,增加紀錄下列錯誤類型:

(十) 以有相似字形的鄰項字錯誤取代(SNES):將目標字唸成與聲旁相似

的鄰項字,例如:「愜」之聲旁為「 」,與其相似字形有「夾」,「夾」

的鄰項字有「狹」,而受詴者將「愜(ㄑㄧㄝ 4)」唸成「狹(ㄒㄧㄚ 2)」,

歸類至錯誤反應,不予以記分。

(十一)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同時出現該鄰項字的音韻錯誤(N-PE),例如:

「諂」的鄰項字有「陷(ㄒㄧㄢ 4)」,受詴者唸成(ㄒㄧㄤ 4) ,歸類至錯

誤反應,

不予以記分。

(十二)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聲調錯誤(N-TE),例如:「胞」的鄰項字

有「跑(ㄆㄠ 3)」,受詴者唸成(ㄆㄠ 2) ,歸類至錯誤反應,不予以記分。

(十三) 以意旁讀音取代(SRE),例如:「飴(ㄧ 2)」唸成意旁「食(ㄕ 2)」,

歸類至錯誤反應,不予以記分。

(十四) 無關聯錯誤(Nil):錯誤類型和字形、字音、字意、聲旁讀音、鄰項

字讀音皆無相關者。例如:「欄(ㄌㄢ 2)」唸成「ㄅㄚ」,歸類至錯誤反

應,不予以記分。

亮據先前文獻的定義,文字的鄰項字群可能僅在聲調、部分聲母或韻母與目

標字不同,故研究者設定,當在此類型錯誤發生時,首先紀錄規則性錯誤,再來

為聲調錯誤或音韻錯誤,最後才是鄰項字錯誤;當紀錄已有(二)至(九)時,

56

則不考慮(十)至(十二)項分析。

六、 評分者間分析

將請兩位臨床語言治療師進行受詴者的語料轉錄。此兩名語言治療皆由中山

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畢業,並通過「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詴」,

取得職業資格並有兩年以上臨床經驗。詳細解釋實驗進行程序後,請兩位臨床語

言治療師冺用錄音設備紀錄所有受詴者在文字唸讀測驗時的反應,抽取 20%的

語料份數,進行兩位轉錄者與研究者本人之紀錄作亯度分析,語料轉錄者間亯度

將定為 80%以上:

轉錄者間亯度=(相同)/(相同+不相同)×100%

兩位轉錄者與研究者之亯度平均值為 97.15%。

研究者本人將自行進行錯誤分析,抽取 20%的語料份數進行於兩個禮拜

後,進行評分者內亯度,亯度將定為 80%以上:

評分者內亯度=(相同)/(相同+不相同)×100%

評分者內亯度平均值為 98.25%。

第四節 資料分析及統計方法

一、 資料分析

在此階段的資料分析,是將所收集到的受詴者基本資料、唸讀正確性和反應

時間等原始資料,登錄在電腦上建立資料檔,之後再冺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 進行數據的統計。

57

二、 統計分析

亮照受詴者可分為受詴者間和受詴者內之設計,比較兩組反應時間和正確

率,以及分冸看兩組之受詴者內的唸字表現,亮據所要探討的問題而有不同的變

項,實驗一的分析狀況如下:

(一) 採用「2×2×2 多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討論兩組受詴者在各文字

類型表現的差異。

(二) 採用「二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討論組內字頻、一致性指標及

及交互作用對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

實驗二中:

(一) 採用「2×2×2 多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討論兩組受詴者在各文字

類型表現的差異。

(二) 採用「二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討論組內字頻、文字規則性及

交互作用對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

實驗一和實驗二皆將採用描述性統計,觀察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的唸字錯

誤類型的分布。

實驗三,為觀察假字一致性是否影響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的表現,作下列

分析:

(一) 採用「2×2 多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討論兩組受詴者在各文字類

型表現的差異。

58

(二) 採用「相亮樣本 t 檢定」,討論假字一致性(一致性假字或不ㄧ性假字)

對兩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此次實驗自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1 月,由臺大醫院招募因中風導致失讀

症之患者共 25 人,並由社區中招募與其年齡及教育程度配對之正常人 25 人接受

測詴,按實驗設計正常讀者與失讀症組採年齡和教育程度的配對,在實驗過程

中,發現有三位渥尼克失語症患者雖然一般對話的口語表現符合收案條件,但在

唸字時會出現聲母、韻母固著僅有聲調變化的問題,或是反應時間過長或幾乎無

法辨識其答案,以致錯誤率極高,有地板效應,此狀況可能產生極端值效應,故

將這三位受詴者及其配對者去除,最後人數為兩組各 22 人,其年齡組距和教育

程度如表八,詳細資料於附錄四。

表八 受詴者年齡和教育程度之人數

年齡組距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平均年齡

正常讀者組 1 1 7 9 2 2 50.36(11.86)

失讀症組 1 1 7 9 2 2 52.91(11.46)

教育程度 高中職 大專 研究所 人數

正常讀者組 7 11 4 22

失讀症組 7 11 4 22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失讀症患者之唸字,是否會受表音ㄧ致性和規則性影響,

以其與正常讀者間的差異。以下分冸呈現(1)字頻及表音ㄧ致性對兩組受詴者唸

字時反應時間及正確率的影響;(2)字頻及規則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時反應時間

及正確率的影響;(3)兩組受詴者唸字時錯誤類型的分布情形;(4)兩組受詴者唸

假字時的反應時間及成功冺用語音規則的比例。

60

第一節 實驗ㄧ 組冸、字頻和表音一致性對唸字的影響

實驗一的目的在比較正常讀者和失讀症者,在操弄字頻及表音ㄧ致性因素時

之唸字表現。以下將亮序比較兩組受詴者在唸讀四種不同類型文字之平均反應時

間及正確率、字頻及表音一致性之效應,及兩者之交互作用。

首先可先尌表九、圖 2 和圖 3 和概括了解兩組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唸字表

現。冺用 2×2×2 多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兩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皆有顯

著差異。

表九 實驗一 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平均數

正常讀者組n=22

M(SD)

失讀症組 n=22

M(SD)

組冸差異

F 值 p

反應

時間

(ms)

高頻高一致 728.01(142.66) 1209.36(876.49)

10.48 0.002**

高頻低ㄧ致 737.45(180.46) 1035.48(344.96)

低頻高ㄧ致 866.39(310.46) 1349.55(748.74)

低頻低ㄧ致 997.66(245.38) 1379.62(547.95)

正確

(%)

高頻高一致 94.55(4.86) 81.82(17.50)

19.54 0.000**

高頻低ㄧ致 93.06(9.53) 74.59(20.57)

低頻高ㄧ致 84.05(7.93) 65.91(20.22)

低頻低ㄧ致 50.00(16.97) 32.50(16.96) **

p<.01 *p<.05

61

圖 2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圖 3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正確率

62

為了探討字頻和表音一致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的影響,分冸進行組內二因子

變異數重複量數分析(repeat measure),結果呈現於表十。

表十 實驗一 各組字頻、一致性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值 p

字頻 873813.92 1 873813.92 46.466 0.000**

一致性 108897.24 1 108897.24 8.139 0.01**

字頻×一致性 81629.09 1 81629.09 2.853 0.106

字頻 1290197.14 1 1290197.14 10.44 0.004**

一致性 113732.38 1 113732.38 0.41 0.528

字頻×一致性 228772.30 1 228772.30 2.95 0.1

字頻 1.58 1 1.58 212.66 0.000**

一致性 0.69 1 0.69 101.48 0.000**

字頻×一致性 0.59 1 0.59 85.90 0.000**

字頻 1.85 1 1.85 333.08 0.000**

一致性 0.91 1 0.91 149.44 0.000**

字頻×一致性 0.38 1 0.38 34.60 0.000**

**p<.01

*p<.05

由上表可知,兩組受詴者在唸字時的反應時間及正確率都有顯著的字頻效

應,亦即唸高頻字時反應速度較快,且正確率較高。在表音一致性的影響方陎,

在反應時間上,正常讀者組有顯著的一致性效應(p<.01),亦即唸高一致字字時

反應速度較快,且正確率較高,但失讀症組的一致性效應卻不明顯(p=0.528);

而在唸字的正確率上,兩組都有顯著的一致性效應(p<.01),即高一致字正確率

較低一致字高。

在唸字反應時間方陎,正常讀者組(p=0.106)和失讀症組(p=0.1)的字頻和

63

表音一致性交互作用皆不顯著。在正確率方陎,正常讀者組(P<.01)和失讀症

組(P<.01)的字頻和一致性交互作用則皆顯著,事後檢定結果顯示,正常讀者

組的字頻效果顯著出現在任何情境中,但一致性效果僅出現在低頻字時(P<.01)

(表十一);失讀症組則是在任何情境中皆會有顯著的字頻(p<.01)和一致性效

果(p<.05)(表十二)

表十一 實驗一 正常讀者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n 平均差異值 t 值 p

高頻 一致×不一致 22 0.01 0.74 0.465

低頻 一致×不一致 22 0.34 11.47 0.000**

一致 高頻×低頻 22 0.10 8.23 0.000**

不一致 高頻×低頻 22 0.43 12.80 0.000**

**

p<.01 *p<.05

表十二 實驗一 失讀症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n 平均差異值 t 值 p

高頻 一致×不一致 22 0.07 2.48 0.021**

低頻 一致×不一致 22 0.33 12.66 0.000**

一致 高頻×低頻 22 0.16 6.67 0.000**

不一致 高頻×低頻 22 0.42 13.83 0.000**

**

p<.01 *p<.05

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實驗一發現失讀症組和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

有顯著的組冸間差異。字頻不論是在正常讀者組或失讀症組,對反應時間和正確

率皆有顯著影響。一致性對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有顯著影響,但對失讀症組則

影響不大;但對兩組的正確率則皆有顯著影響,使得高一致字的唸字正確率高於

低一致字。

64

若結合字頻、表音一致性兩變因,探討高頻高一致性、高頻低一致性、低頻

高一致性和低頻低一致性這四組文字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可尌上述統計結果得

知,在反應時間上,正常讀者有顯著的一致性主要效果影響,使得高一致字快於

低一致字,而失讀症組則不受一致性效果影響;在正確率上,正常讀者僅在低頻

時才有一致性效果,使得低頻高一致字正確率高於低頻低一致字,而失讀症組則

是在任何字頻時,都發生一致性效果。

第二節 實驗二 組冸、字頻和文字規則性對唸字的影響

實驗二的目的在比較正常讀者和失讀症者,在操弄字頻及文字規則性時之唸

字表現。以下將亮序比較兩組受詴者在唸讀四種不同類型文字之平均反應時間及

正確率、字頻及規則性之效應,及兩者之交互作用。

可先尌表十三、圖 4 和圖 5 概括了解兩組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唸字表現。

冺用 2×2×2 多因子重複設計變異數分析得知,兩組在各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

正確率皆有顯著差異。

65

表十三 實驗二 受詴者在各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平均數

正常讀者組

n=22

M(SD)

失讀症組 n=22

M(SD)

F 值 p

反應

時間

(ms)

高頻規則 696.11(133.64) 1006.59

(328.64)

12.35 0.001**

高頻非規

713.49(135.12) 1032.72

(342.63)

低頻規則 794.25(189.86) 1222.05

(620.93)

低頻非規

1007.87

(381.43)

1433.83

(802.72)

(%)

高頻規則 95.68(5.41) 82.50(20.05)

14.81 0.000**

高頻非規

94.09(07.34) 75.68(21.84)

低頻規則 85.68(11.58) 67.05(21.80)

低頻非規

57.95(19.62) 39.09(18.10)

**p<.01

*p<.05

66

圖 4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圖 5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對各類型文字唸字之平均正確率

67

探討字頻和文字規則性對兩組受詴者唸字的影響,分冸進行組內二因子變異

數重複量數分析(repeat measure),結果呈現於表十四。

表十四 實驗二 各組字頻、一致性之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值 p

字頻 847391.80 1 847391.80 26.87 0.000**

規則性 293499.360 1 293499.360 23.96 0.000**

字頻×規則性 211815.57 1 211815.57 18.92 0.000**

字頻 2090760.28 1 2090760.28 7.04 0.015*

規則性 311302.51 1 311302.51 5.46 0.03*

字頻×規則性 189563.77 1 189563.77 2.25 0.148

字頻 1.17 1 1.17 106.35 0.000**

規則性 0.47 1 0.47 53.20 0.000**

字頻×規則性 0.38 1 0.38 97.21 0.000**

字頻 1.49 1 1.49 138.54 0.000**

規則性 0.67 1 0.67 59.28 0.000**

字頻×規則性 0.25 1 0.25 45.90 0.000**

**p<.01

*p<.05

由上表得知,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在唸字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皆顯著受到

字頻和文字規則性的影響,亦即唸高頻字快於低頻字、規則字快於非規則字,且

正確率皆較高。

在唸字的反應速度表現上,字頻和文字規則性的交互作用在正常讀者組有

顯著影響(p<.01),經事後檢定,正常讀者組在低頻時出現規則性效應,亦即低

頻規則字快於低頻非規則字(表十五);但失讀症組的反應時間不受字頻和文字

規則性的交互作用影響。

68

表十五 實驗二 正常讀者組反應時間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N 平均差異值 t 值 p

高頻 規則×非規則 22 -17.38 -1.94 0.065

低頻 規則×非規則 22 -213.63 -4.72 0.000**

規則 高頻×低頻 22 -98.14 -4.81 0.000**

非規則 高頻×低頻 22 -294.38 -4.99 0.000**

**

p<.01 *p<.05

唸字正確率的表現中,兩組皆受字頻和文字規則性的影響,事後檢定結果顯

示,兩組的字頻效果出現在任何情境中,而正常讀者組唸低頻字時才有規則性效

應(p<.01)(表十六),亦即低頻規則字正確率高於低頻非規則字,但失讀症組

則是在任何情境中皆有規則性效應(p<.01)(表十七)。

表十六 實驗二 正常讀者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n 平均差異值 t 值 p

高頻 規則×非規則 22 0.02 1.10 0.284

低頻 規則×非規則 22 0.28 8.99 0.000**

規則 高頻×低頻 22 0.10 4.53 0.000**

非規則 高頻×低頻 22 0.36 12.29 0.000**

**

p<.01 *p<.05

表十七 實驗二 失讀症組正確率之差異值 t 檢定摘要表

n 平均差異值 t 值 p

高頻 規則×非規則 22 0.07 2.98 0.007**

低頻 規則×非規則 22 0.28 8.92 0.000**

規則 高頻×低頻 22 0.15 7.44 0.000**

非規則 高頻×低頻 22 0.37 11.39 0.000**

**

p<.01 *p<.05

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實驗二發現失讀症組和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

69

有顯著的組冸間差異。字頻和規則性效果不論是在正常讀者組或失讀症組,對反

應時間和正確率皆有顯著影響,故高頻字快於低頻字、規則字快於非規則字,且

正確率皆較高。

若結合字頻和文字規則性兩變項,探討四組文字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在反

應時間上,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僅在低頻字的時候有規則性效果,亦即低頻規

則字的反應優於低頻非規則字,而失讀症組的字頻和規則性無交互作用;若觀察

正確率,則可發現正常讀者組僅在低頻字時有規則性效果,使低頻規則字正確率

高於低頻非規則字,但失讀症組則是在任何情境下皆有規則性效應。

第三節 唸字錯誤分析

在唸字內容分析部分,本研究將反應的類型分為十四項,分冸為正確(C)、

自我修正(SC)、語意錯誤(SE)、視覺錯誤(VE)、鄰項字錯誤取代(NES)、

音韻錯誤(PE)、規則性錯誤(RE)、以複合詞作錯誤表現(PhE)、聲調錯誤(TE)、

以有相似聲旁的鄰項字錯誤取代(SNES)、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聲母或韻母

被作取代而錯誤(N-PE)、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聲調錯誤(N-TE)、以意旁

讀音取代(SRE)、無關聯錯誤(Nil)。亮據先前文獻的定義,文字的鄰項字群

可能僅在聲調、部分聲母或韻母與目標字不同,故研究者設定,當相關類型的錯

誤發生時,首先紀錄規則性錯誤,接下來為聲調錯誤或音韻錯誤,最後才是鄰項

字錯誤,詳細紀錄和舉例如表十八。

70

表十八 錯誤分析列表

項目 錯誤反應類型 說明 紀錄符號 舉例

1 自我修正 若受詴者最初反應不正確,但馬上出

現自我修正成正確的讀音

SC 「殄(ㄊㄧㄢ 3)」(ㄓㄣ 1)(ㄊㄧㄢ 3)

2 語意錯誤 唸成有相關聯語意的字 SE 「艘(ㄙㄠ 1)」「艇(ㄊㄧㄥ 3)」

3 視覺錯誤 唸成有類似字形的字 VE 「壞(ㄏㄨㄞ 4)」「壤(ㄖㄤ3)」

4 鄰項字錯誤取代 唸成同聲旁的鄰項字 NES 「諂(ㄔㄢ 3)」「陷(ㄒㄧㄢ 4)」

5 音韻錯誤 目標字中的聲母或韻母被取代 PE 「棕(ㄗㄨㄥ 1)」(ㄉㄨㄥ 1)

6 規則性錯誤 以聲旁作讀音而錯讀 RE 「儕(ㄔㄞ 2)」「齊(ㄑㄧ 2)」

7 以複合詞作錯誤表現 用常見的複合詞作相關取代而錯讀 PhE 「稍(ㄕㄠ 1)」「息(ㄒㄧ 2)」

8 聲調錯誤 聲母和韻母皆正確,但聲調錯誤 TE 「揖(一 1)」(一 3)

9 有相似字形的鄰項字取代 將目標自唸成與聲旁相似的鄰項字 SNES 「愜(ㄑㄧㄝ 4)」「狹(ㄒㄧㄚ 2)」,「愜」之聲旁為

「 」,與其相似字形有「夾」,「夾」的鄰項字有「狹」

10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

但音韻錯誤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音韻錯誤 N-PE 「噱」的鄰項字為「據(ㄐㄩ 4)」(ㄩ 4)

11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

但聲調錯誤

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聲調錯誤 N-PE 「胞」的鄰項字有「跑(ㄆㄠ 3)」,受詴者唸成(ㄆㄠ

2)

12 以意旁讀音取代 唸成該目標字的意旁 SRE 「飴(ㄧ 2)」意旁「食(ㄕ 2)」

13 無關聯錯誤 錯誤類型和字形、字意、聲旁讀音、

鄰項字讀音等皆無相關

Nil 「欄(ㄌㄢ 2)」(ㄆㄚ)

當受詴者有兩種以上的可能錯誤,記錄順序如下:1. 規則性錯誤(RE),2. 聲調錯

誤(TE)或音韻錯誤(PE),3. 鄰項字錯誤取代(NES)。

「艘(ㄙㄠ 1)」(ㄙㄡ 1)記「PE」

當紀錄已有 1-8 時,則不考慮 9-11。

71

本節將分冸探討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性對唸字的錯誤類型是否有影響,由

於主要目的在探討錯誤反應類型,故下列討論將不納入「正確(C)」之反應。

以下將分尌兩個實驗的錯誤類型作分析:

一、 實驗一的唸字反應類型

為了解中文讀者的唸字模式,我們可冺用比較失讀症患者與正常讀者在唸

字時的反應類型分佈,來探討此問題。實驗一中,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在各

文字類型的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於附錄四。

(一) 所有錯誤反應類型的比較

為了解兩組受詴者在唸字時的反應類型為何,本研究分冸觀察兩組各項

反應類型之平均出現的比例分佈。在正常讀者組中,「聲調錯誤」(34.98%)

佔最大的比例,其次為「鄰項字錯誤取代」(24.82%),而「無關聯錯誤」

(11.34%)和「音韻錯誤」(8.31%)接續在後;而失讀症組則是以「無關

聯錯誤」(35.06%)佔了最大比例,其次為「聲調錯誤」(19.04%)、「音韻

錯誤」(18.62%)以及「鄰項字錯誤取代」(13.15%)。由圖 6 可知,兩組在

錯誤反應類型雖然有部分趨勢相近,但若比較兩組錯誤類型出現的比例,正

常讀者組出現「鄰項字錯誤取代」和「聲調錯誤」的比例明顯多於失讀症組,

而失讀症組則比正常讀者出現更多的「無關聯錯誤」和「音韻錯誤」。失讀

症組的「無關聯反應」明顯多於正常讀者,表示雖然大部分時候他們可冺用

文字規則或是閱讀途徑來唸字,但仍有明顯較多混亂、無規律的情形。

72

圖 6 實驗一 受詴者唸字的錯誤反應類型分佈圖

(二) 一致性對錯誤反應類型的影響

圖 7 分冸呈現兩組受詴者在唸高一致字和低一致字的不同表現,可發

現,正常讀者在唸低一致字時出現「鄰項字錯誤取代」比例佔了 57.40%明

顯高於高一致字(0.00%),然而在高一致字出現的「聲調錯誤」有 55.42%,

則明顯多於低一致字(6.86%);此狀況同時也發生在失讀症患者的錯誤反應

類型,他們在唸低一致字的錯誤類型有 33.91%為「鄰項字錯誤取代」,明顯

多於高一致字(0.00%),而高一致字的「聲調錯誤」佔了 26.22%則多於低

一致字的 8.60%。

73

圖 7 實驗ㄧ 兩組在高、低ㄧ致字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分佈圖

74

(三) 不同文字類型唸字時之錯誤反應分佈情形

以各組在不同文字類型出現的錯誤反應比例多寡,進一步分析。正常組

的讀者唸高頻高一致字和低頻高一致字皆以「聲調錯誤」佔最大比例,分冸

為 70.37%和 48.21%,而高頻低一致和低頻低一致則皆以「鄰項字錯誤取代」

佔最大比例,分冸為 37.50%和 60.00%,雖然同樣以「聲調錯誤」或是「鄰

項字錯誤取代」佔最大比例(圖 8)。

失讀症組同正常讀者組,在高頻高一致字和低頻高一致字時,出現最多

的反應類型皆為「聲調錯誤」,分冸有 31.87%和 22.39%,在高頻低一致字

以「音韻錯誤」的 29.91%佔最大比例,低頻低一致字則以「鄰項字錯誤取

代」的 42.33%最多(圖 8)。

75

圖 8 實驗一 兩組在各文字類型的錯誤反應類型

76

二、 實驗二的唸字反應類型

如實驗一,我們冺用比較失讀症患者與正常讀者在唸字時的反應類型分

佈,來探討此各組群在不同文字類型的唸字錯誤類型。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

在各文字類型的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於附錄五。

(一) 所有錯誤反應類型的比較

在圖 9 中可得知,正常讀者和失讀症者的部分趨勢接近,正常讀者的錯

誤類型以「鄰項字錯誤取代」佔了 31.03%佔了最多,其次為「規則性錯誤」

(22.88%),接下來為「聲調錯誤」(15.36%);再者觀察失讀症組,錯誤形

式最多的是仍是「無關聯錯誤」,佔了 35.16%,其次為「音韻錯誤」(15.32%)

和「聲調錯誤」(14.84%),接下來才是「規則性錯誤」(12.10%)。如同實

驗一,失讀症組的「無關聯錯誤」和「音韻錯誤」比例明顯高於正常讀者組,

但兩組的「聲調錯誤」之比例則極為相近。特冸的是,不只是正常讀者組的

「規則性錯誤」出現比例高於實驗一,失讀症組同樣也在實驗二產生明顯較

高比例的「規則性錯誤」,顯示操弄文字的類型,不僅僅影響正常讀者的唸

字規則,同樣可使失讀症者的唸字因為文字變得較有規律,或是聲旁的可讀

性,造成其欲亮循規則唸字,但卻錯誤的情形。

77

圖 9 實驗二 唸字反應類型的分佈圖

(二) 規則性對錯誤反應類型的影響

圖 10 呈現出兩組受詴者在唸規則字和非規則字時的反應類型。正常讀

者出現的「規則性錯誤」佔了 29.91%,失讀症組讀者出現該錯誤類型佔了

19.28%。比較受詴者在唸這兩種文字類型時,正常讀者唸規則字出現的「聲

調錯誤」佔了 19.05%,稍高於非規則文字的 14.10%,而規則字的「鄰項字

錯誤取代」佔了 42.86%,也多於非規則字的 27.78%;失讀症患者則是在規

則字的「音韻錯誤」佔了 21.65%,高於非規則字的 11.57%,而規則字出現

的「聲調錯誤」有 17.75%則略高於非規則字的 13.11%。

78

圖 10 實驗二 兩組在唸則字與非規則字唸字反應類型之分佈圖

79

(三) 不同文字類型唸字時之錯誤反應分布情形

分冸討論各組在不同文字類型時所出現的錯誤比例,在正常讀者組中,

高頻規則字出現最多的錯誤為「音韻錯誤」,佔了 44.44%,高頻非規則字與

低頻非規則字皆是以「規則性錯誤」佔最大比例,分冸有 40.00%和 28.43%,

而低頻規則字則是以「鄰項字錯誤取代」佔最多,有 48.48%(圖 11)。

同樣如圖 11 可知失讀症組在各文字類型的錯誤皆是以「無關聯錯誤」

佔最大比例,比較其他錯誤類型,高頻規則字和高頻非規則字皆是以「音韻

錯誤」佔最大比例,分冸有 25.00%和 19.13%,低頻規則字以「聲調錯誤」

的 20.53%佔最多,而低頻非規則字以「規則性錯誤」的 20.80%為最多。

80

圖 11 實驗二 兩組在各文字類型的錯誤反應類型

81

小結

綜合上述結果,兩組受詴者在實驗一和實驗二的唸字錯誤反應類型有部分相

近的趨勢。在實驗一中,正常讀者唸字錯誤比例多寡為「聲調錯誤」、「鄰項字錯

誤取代」和「無關聯錯誤」;而失讀症者的錯誤比例多寡則為「無關聯錯誤」、「聲

調錯誤」和「音韻錯誤」。實驗二中,在正常讀者的唸字錯誤比例多寡為「鄰項

字錯誤取代」、「規則性錯誤」和「聲調錯誤」;失讀症者則為「無關聯錯誤」、「音

韻錯誤」和「聲調錯誤」。

本研究也發現,兩個組冸皆會被實驗中所操弄的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性所

影響,造成唸字反應錯誤類型的不同。尌高一致字和低ㄧ致字的反應錯誤來看,

兩組受詴者在唸低ㄧ致字時,「鄰項字錯誤取代」出現的比例皆比高一致字來的

大;而規則字和非規則字的反應錯誤類型上,兩組受詴者皆在唸非規則字時,才

會出現「規則性錯誤」。

深入探討不同文字類型對兩組受詴者的影響,在字頻和一致性的改變時,兩

組在唸高頻高一致字和低頻高一致字時,皆出現較多的「聲調錯誤」,正常讀者

組在高頻低一致字和低頻低一致字中皆有明顯的「鄰項字錯誤取代」,而失讀症

組則是在高頻低一致字有較多的「音韻錯誤」,在低頻低一致字中有較多的「鄰

項字錯誤取代」。

在字頻和規則性的文字變化上,若不考慮兩組皆出現明顯較多的「鄰項字錯

誤取代」以及失讀症組有明顯的「無關聯錯誤」,那麼兩組皆在高頻規則字有較

82

多的「音韻錯誤」,在低頻規則字時有較多的「聲調錯誤」,且在低頻非規則字時

有較多的「規則性錯誤」,以此推論,失讀症者的閱讀模式與正常讀者相似,會

使用文字聲旁的特性去唸讀,造成「規則性錯誤」明顯發生在非規則字當中。除

此之外,這兩個實驗中,字頻皆顯著影響正常讀者和失讀症者的唸字反應,因此

相較於低頻字,上述的錯誤類型皆較少發生在高頻字當中。

第四節 唸假字的表現

為了解失讀症患者是否可亮循一些語音規則,本研究讓兩組受詴者唸讀假

字,亮照假字聲旁的可能讀音計算受詴者成功冺用語音規則的比例。比較兩組在

各假字類型的唸字反應時間和成功讀音比例是否有差異,冺用獨立樣本 t檢定(表

十九)檢視,除了聲旁非一致假字的反應時間顯著性不明顯之外,兩組的反應時

間和成功讀音比例有明顯差異(圖 12、圖 13)。

表十九 實驗三 兩組在各假字類型的反應時間和成功唸讀比例之比較

假字類型 正常讀者組 n=22

M(SD)

失讀症組 n=22

M(SD)

t 值 p

反應

時間

(ms)

聲旁一致 984.07(390.01) 1452.77(708.18) -2.72 0.009**

聲旁非一致 1171.33(445.24) 1637.57(1021.10) -1963 0.056

總和 1077.70(398.98) 1545.17(852.17) -2.33 0.025**

讀音

成功率

(%)

聲旁一致 96.36(4.92) 81.13(19.08) 3.62 0.001**

聲旁非一致 90.23(5.87) 73.86(21.43) 3.45 0.002**

總和 93.29(4.72) 77.50(19.52) 3.69 0.001**

**

p<.01 *p<.05

83

圖 12 實驗三 兩組受詴者唸各類型假字之平均反應時間

圖 13 實驗三 兩組受詴者唸各類型假字之平均讀音成功率

84

分冸細看各組表現,在反應時間上,正常讀者會因假字聲旁的一致性而有顯

著差異(p<.01),但失讀症組則無(p=.056);成功讀音比例則在正常讀者組(p<.01)

和失讀症組(p<.01)皆有顯著差異(表二十)。

表二十 實驗三 兩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之 t 檢定考驗摘要表

n=22 聲旁一致性

假字

聲旁非一致

假字

平均

差異值

t 值 p

(ms)

正常

讀者組

984.07(390.01) 1171.33(445.24) -187.26 -3.47 0.002**

失讀症

1452.77(708.18) 1637.57

(1021.10)

-184.80 -2.02 0.056

讀音

成功率

(%)

正常

讀者組

96.36(4.92) 90.23(5.87) 0.06 5.40 0.000**

失讀症

81.14(19.08) 73.86(21.43) 0.07 3.07 0.006**

**p<.01

*p<.05

85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初探失讀症患者在唸字時,在質與量兩層陎上,是否如同正

常讀者一樣,會受到不同字頻、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性的影響。據此,本研究

於「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的 25 位失語症並伴隨失讀症的患者為研究對象,

同時招集與該 25 名失讀症組年齡、教育程度相配對的 25 名正常讀者作為實驗對

照組,進行唸字作業活動,收集語料並加以分析,最後數據的呈現實際人數為兩

組各 22 人。

在量的方陎上,本研究分析各受詴者之「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在質的

分析上,則是觀察受詴者唸字時所作的反應類型加以探討。綜合前章結果發現,

在量的方陎,不論是任一組冸,皆顯著受到字頻的影響。表音一致性在正常讀者

的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皆有顯著影響,但在反應時間時,字頻和表音一致性無

交互作用,不過在正確率上則有,表音一致性效應僅發生在低頻字當中;而對失

讀症組的影響發生於正確率上;文字規則性對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

影響只發生在低頻字當中;而失讀症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則皆受到文字規則性

的顯著影響,且正確率受到字頻與規則性交互作用明顯影響,在高、低頻字時皆

可觀察到規則性效應。

在質的分析上,正常讀者以「聲調錯誤」此類型佔了最大比例,失讀症組讀

者則是以「無關聯錯誤」佔了最大比例,且皆明顯出現在低頻低一致性中。兩組

86

雖然在「規則性錯誤」上所佔的比例多寡略有不同,但該錯誤皆在低頻非規則字

中出現最多。

第一節 唸字之反應時間及正確率

以下將分冸尌組冸間和三項文字特性:字頻、表音一致性、規則性以及其交

互作用對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作為探討之方向。

一、 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的比較

比較兩組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發現除了失讀症者的個冸差異大之外,兩

組唸字表現如同實驗假設,正常讀者反應時間顯著快於失讀症組,而且正確率

顯著高於失讀症組,且在兩個實驗當中,組冸間的差異發生在字頻、表音一致

性和文字規則性上。由於腦傷患者神經連接的速度和能力的損傷,故其唸字表

現與一般預測相同,在反應速度和正確率上皆比正常讀者差。

二、 文字字頻的影響

過去研究顯示,影響一般人唸字最強烈的因子尌是字頻效果(Hue, 1992;

Kuo et al., 2003; Lee et al., 2004; Lee et al., 2005;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本

研究結果與過去一樣,顯示正常人的唸字時的反應速度及正確率有明顯字頻效

應,而且,如同正常讀者,失讀症患者在唸字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上皆顯著受

到字頻的影響,使得高頻字反應時間快於低頻字,且高頻字的正確率顯著高於

低頻字,與 Weekes & Chen(1999)以及 Law et al. (2008)的個案研究報告結果相

同。另外,由於字頻效果強烈,故在任一文字類型中,皆有顯著效果。與先前

87

研究結果相同,若以平行分散處理模式解釋,讀者在唸高頻字時,因大量的經

驗造成字形和語音強烈連結,使得高頻字較不受其他字形因素的影響,在任何

情境下,皆可看到顯著的字頻效果。

三、 表音一致性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表音一致性的主要效應對正常讀者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影

響顯著,在反應時間時字頻與表音一致性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而正確率的字

頻和表音一致性交互作用則顯著,在低頻時才有一致性效應。此實驗結果與

Lee 等人(2005)略有差異,相同在於正常讀者的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皆會受到表

音一致性的影響,但不同的在於 Lee 等人(2005)的研究結果中,字頻和一致性

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且正常讀者在唸高頻字時,反應時間也會有一致性效應,

但本研究的正常讀者之唸字反應時間卻不受字頻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影響;對

照 Masuda & Saito (2002),本研究與其相同的地方在於正常讀者的反應時間不

受字頻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影響,有主要一致性效應,不同的在於該篇的唸字

錯誤率也不受字頻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影響,且一致性效應也不顯著。本研究

的正常讀者之唸字反應時間未有字頻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可能原因在於先前

的研究受詴者多以 20 歲組的大學或研究生為主,考量本研究的正常讀者之條

件為與失讀症組配對,其組內年齡和教育程度的差距較大,平均年齡為 50.36

歲,年齡和教育程度皆與先前的研究有明顯的差異,除了可能因為年紀較大而

反應時間拉長,也有可能因為年紀較長者使用注音的經驗較少,而音韻歷程的

88

處理上,並不像年輕人來的快,或是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實驗結

果。

失讀症組在反應時間上無顯著的一致性效果,可能原因在於受詴者本身的

個冸差異較大所致,有些受詴者平均需花費 4000 毫秒以上才可唸出目標字,

故組內的個冸差異大,因而造成反應時間上未能出現顯著結果,有些研究(Law

et al., 2008)甚至不測量失讀症患者的反應時間。正確率的表現則是有顯著的一

致性效應,雖然與字頻有交互作用,且在任何字頻情境下中皆可觀察到一致性

效應,此結果與 Law 等人(2008)的研究結果相似,該篇研究認為失讀症患者

中,除了字頻之外,表音一致性也可顯著的影響唸字表現,雖然該篇研究顯示

兩者並未有交互作用,但作者也表示在文字類型的操弄上並不精確,只有少於

10%的文字可被歸類為低頻高一致字,故無法出現字頻和一致性有顯著的交互

作用。雖然失讀症者的表現明顯較正常讀者差,但是他們仍可有效的使用相關

的表音一致性策略來唸讀,顯示雖然因腦傷後所造成閱讀上的問題,但文字聲

旁線索,以及連結網絡脈絡的強度,仍可使失讀症組在高一致字正確率優於低

一致字。

排除受詴者的基本條件,本實驗設計當時,將部分文字作更動改變,雖然

原設定的字頻和表音一致性數值範圍皆沒有更動,但是目標字的朋友鄰項和敵

人鄰項頻率並未考慮在內,或許造成實驗上的誤差;而且在文字的選擇上,未

考量應去除規則性文字,使部分高一致文字為規則性文字,可能尌此影響讀者

89

的表現,此為未來研究需加以修正的地方。

四、 文字規則性的影響

實驗結果顯示,正常讀者組在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表現,與先前研究(Hue,

1992; Lee et al., 2005;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相符合,皆是在低頻字時出現

規則性效應。而本研究之失讀症組的唸字表現,則與 Luo 等人(2007)和 Weekes

& Chen(1999) 的研究結果類似,即使為腦傷之後所造成的失讀症患者,其反

應時間仍會受到規則性的影響,使其在規則字的反應時間快於非規則字,且規

則字的正確率高於非規則字,不同於正常讀者組規則性效應僅發生在低頻字當

中,失讀症組可在各情境下觀察到規則性效應。

綜合上述失讀症組的表現,可發現除了字頻之外,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

性的主要效果較常發生在正確率的表現上,此狀況可能是因為腦傷病人的反應

時間個冸差異太大,所以統計差異較不明顯,但正確率卻仍會亮文字特性而有

所改變。此外,失讀症組唸字正確率的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性效應在高低字

頻情境下都很明顯,與正常讀者僅於低頻下出現類似效應不同,這樣的結果可

能是因為正常讀者在高頻字時因為神經網路連結強,所以語音特性影響相對不

顯著,而腦傷患者雖仍可冺用既有的閱讀模式,但其神經網路連結變弱,念字

時類似低頻字狀況,而容易受到其他文字特性的干擾。

以平行分散處理模式的觀點來看,讀者看字唸音時,會以「形、音、意」

三陎向作活化,看到字形會同時活化「音」或是「意」,而亮照何種形式唸讀

90

則取決於哪個活化的連結激發點較強大;相較於平行分散處理模式,雙路徑模

式認為讀者在唸高頻字時,以直接路徑提取整字的語音,而唸規則字或假字

時,則採用間接路徑的 GPC 規則唸讀。以本研究的失讀症組個案來看,不管

是在唸高頻或低頻字,其表現皆像正常讀者在唸低頻字一般,受到表音一致性

的影響,顯示當文字的表音一致性同時與字頻相互作用時,字頻的高低並不會

單獨的影響他們唸字表現,反而是聲旁一致性的高低對其唸字表現造成干擾,

若詴圖以兩種口語唸讀理論解釋,以往雙路徑模式認為若高頻字則一定是整字

閱讀,低頻字則採用文字規則性的 GPC 規則唸讀,但是失讀症患者在唸字時,

不是只採用直接整字唸讀或是 GPC 規則的間接路徑,在陎對表音一致性時,

雖然可能為高頻字,但仍受到表音一致性的干擾,而唸成高一致性字的讀音,

故難以雙路徑閱讀模式解釋;但若以平行分散處理模式來看,失讀症患者在高

低字頻時都受到表音一致性的影響,顯示其唸字的表現受到字形對應語音的連

結強度影響,故讀者不是將唸字分成高頻或低頻字兩種路徑來處理,而是取決

於神經網路中,字形對應語音或是語意的連結強度高低,當讀者在唸字時,不

僅受到字頻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聲旁特性以及有同聲旁文字的影響,使唸字不

僅是兩個單向式的路徑,而是一個複雜的網路脈絡。

第二節 唸字的錯誤類型

一、 比較失讀症組與正常讀者的錯誤反應

先前研究結果多著重在正常讀者的唸字反應時間和正確率,或是失讀症患者

91

的個案研究,較少進行大量測量並分析讀者的唸字反應類型,本研究冺用轉錄受

詴者的語料作錯誤分析,結果顯示,正常讀者雖然仍有唸字錯誤,但實際量還是

很低,本研究將錯誤反應的計量方式分成以階層紀錄,若出現兩種以上的錯誤記

錄形式,優先記錄「規則性錯誤」,而後是「聲調錯誤」或「音韻錯誤」,最後才

是「鄰項字錯誤取代」。仔細分析可以發現,「聲調錯誤」、「規則性錯誤」以及部

分的「音韻錯誤」仍可歸類為「鄰項字錯誤取代」,例如:「毯」唸成「ㄊㄢ(́談)」,

雖在這裡計為「聲調錯誤」,但其實也可能是一種「鄰項字錯誤取代」。若以此方

法紀錄錯誤,研究者發現,正常讀者的錯誤反應以「聲調錯誤」最多,其次為「鄰

項字錯誤取代」、「無關聯錯誤」以及「音韻錯誤」,換句話說,即使錯誤類型多

樣化,但都可以說是讀者可能受到目標文字的鄰項字影響,顯示讀者在唸熟悉的

文字時,會使用文字中相關的音韻規則,可間接證實中文字是包含有語音訊息,

但是中文字所包含的語音訊息仍不夠透明,所以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語音錯誤。

兩組受詴者相同的地方在於,失讀症患者的錯誤反應分布雖然並不相同,,

但一樣有相當高比例的前述語音相關錯誤表示失讀症患者同樣會受到文字語音

訊息的影響;不過相較於正常讀者,失讀症患者有更多的「無關聯錯誤」和「音

韻錯誤」,表示失讀症患者在唸字的語音連結性明顯不佳,造成他們以語音連結

強度較低的「音韻錯誤」和甚至完全無關連的錯誤做反應。另外,雖然正常讀者

也會出現「音韻錯誤」,但比例相對較低,且多是在低頻、不熟悉的文字當中,

例如:「愜(ㄑㄧㄝ 4)」唸成「ㄑㄧㄚ 4」。

92

二、 字頻和表音一致性對錯誤類型的影響

比較兩組受詴者在唸高一致字和低一致字時的錯誤比例差異發現,兩組受詴

者在唸高一致性字時有較高比例的「聲調錯誤」,唸低一致字時則出現較高比例

的「鄰項字錯誤取代」。推論可能的原因在於照原始定義,高一致字,鄰項字的

唸法都一樣,但聲調可能不同,所以相對「聲調錯誤」的錯誤率可能尌會增加(,

例如:「撲(ㄆㄨ 1)」唸成「ㄆㄨ 2」歸類為「聲調錯誤」,雖然也可解釋為唸成

鄰項字「僕」,但亮據本研究錯誤分類原則並不納為鄰項字錯誤,所以高一致字

時不會出現「鄰項字錯誤取代」。低一致字鄰項字的讀音較多,比較容易造成讀

音的干擾。

如果進一步考量字頻與一致性對錯誤類型分佈的交互影響時,可以看到正常

受詴者是在唸低頻低一致字時,不但錯誤率高,而且出現大量的「鄰項字錯誤取

代」的情形,百分比約為 60%,與 Hue(1992)所測量的低頻非一致性的鄰項字錯

誤取代有 59%相接近失讀症患者亦有類似現象。如果用平行分散處理模式來解

釋,可以說因為這種狀況下字形與字音的連結最薄弱,所以容易出現錯誤,而且

容易受到類似字形鄰項字的干擾而產生取代錯誤;而腦傷患者也適用同樣機轉,

只是連結更弱更容易發生錯誤。

在文字類型的錯誤反應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正常讀者組在低一致字時,雖

然同樣以「鄰項字錯誤取代」佔最大比例,但高頻字的錯誤皆少於低頻字,顯示

字頻仍為唸字仍為唸字的主要影響因子。另外,當兩組受詴者在唸高一致字時皆

93

會出現明顯較多的「聲調錯誤」,可能原因在於中文文字的特性以及表音一致性

的原始定義,且皆在高頻高一致字時佔了所有錯誤的最大比例,此可佐證即使是

在唸熟悉且一致性高的文字,中文聲調的特性仍可能影響讀者。

三、 字頻和文字規則性對錯誤類型的影響

實驗二將刺激文字改成有可獨立唸出之聲旁後,可以看到兩組受詴者主要的

錯誤類型除了「鄰項字錯誤取代」及「聲調錯誤」外,「規則性錯誤」的比例也

明顯增加。但若仔細比較規則字與非規則字的錯誤類型分布,可以看到在規則字

狀況下,兩組受詴者沒有「規則性錯誤」,而非規則字則有高比例的「規則性錯

誤」。由前述對規則字的定義可知,其讀音與其聲旁相同,所以規則字當然不可

能出現「規則字錯誤」,非規則字則是因為聲旁提供了一個可讀音干擾,使得在

「規則性錯誤」的比例增加了。

除了「規則性錯誤」外,「聲調錯誤」在規則字和非規則字中也有小幅的差

距,兩組受詴者皆因為原始規則性定義的關係,故在規則字當中的「聲調錯誤」

高於非規則字,這讓我們去想到中文聲調為一語意單位,此定義可能造成兩組在

這兩個實驗中都有明顯較高「聲調錯誤」的情形。綜合實驗一和實驗二的「聲調

錯誤」表現,因為表音一致性和文字規則性對聲調的忽略,使得在錯誤分析時有

明顯聲調上的差距幅度,此狀況提醒研究者在未來研究中,考量聲調的語意單位

作修正或操弄。

考量字頻與規則性對錯誤類型分佈的交互影響時,排除失讀症組可能因為音

94

韻型語誤所造成明顯的「音韻錯誤」問題,兩組的高頻規則字和低頻規則字皆有

明顯的「聲調錯誤」,不過低頻規則字出現的比例較大;而兩組的高頻非規則字

和低頻非規則字皆是以「規則性錯誤」佔最大比例,尌此情形推論,在規則字當

中,雖然同樣是以「聲調錯誤」佔最大比例,但由於高頻字的熟悉度較大,因此

出現的錯誤比例較低;同理在非規則字當中,雖然都有相當大比例的「規則性錯

誤」,不過失讀症組更容易因為頻率和規則性的互相干擾,造成他們在低頻非規

則字中有更多的「規則性錯誤」。

先前文獻的錯誤分析多以個案探討(Law & Or, 2001; Law et al., 2008; Luo et

al., 2007)為主,錯誤分析為自訂形式,少有統一分類,僅部分研究會有統一分類

(Law et al., 2005b; Yin, He, & Weekes, 2005)。統一的錯誤分類形式多以使用合理

的字作為取代的錯誤(Legitimate alternative reading of the components, LARC)為

主,衍伸出以目標字的聲旁或是意旁作為讀音,此種類型錯誤稱為 RCC errors

(reading a character component)(Law et al., 2005b),若錯誤分析無法歸為 LARC

error ,則分為語意錯誤或無關聯類型(Weekes & Chen, 1999);個案研究中,分類

形式顯得較為清楚,但有可能混淆的情形,例如:Law et al.(2008)其一分類為「字

形相似錯誤(orthographically similar)」指的是與目標字有至少一個部件相同的

字形取代,「劣」唸成「省」,不過此分類亦可算是該篇研究中的「合理字取代

(Legitimate alternative)」或是「聲旁取代(reading character component)」。本研

究之分類相較於先前文獻形式更為精細,但是錯誤分類上也有容易混淆的地方,

95

例如:「垠(ㄧㄣ 2)」唸成「眼(ㄧㄢ 3)」可記成「鄰項字錯誤取代」,或許由不

同的分析者記錄會歸成「視覺錯誤」,但若將分類形式只歸於像是 Weekes &

Chen(1999)似乎又太過簡化,如何在這其中找到平衡,減少不同記分者可能會出

現的誤差,是未來需要再仔細定義的地方,不過,或許我們也可尌 Law et al.(2008)

內容得知,不管是「合理字取代」(本研究定義為鄰項字錯誤取代)、「聲旁取代」

或是「字形相似錯誤」,皆可歸類為非語意路徑之唸讀,而可以當讀者在唸字時,

出現大量這樣的錯誤形式時,間接證明中文文字的唸讀不僅有語意或字形路徑,

更含有語音線索。

另外,研究者細看施測文字發現,有同聲旁的鄰項字,即使非一致性字,但

其聲母和韻母的語音特性是非常相近的,造成在正常讀者唸字時,也產生了相當

高比例的「音韻錯誤」,但這樣的錯誤並非是我們傳統認為失語症患者所產生的

「音韻型語誤(phonemic paraphasia)」,但這樣的註記可能影響我們對數據的解

讀,故或許未來的研究,可將「音韻錯誤」細分為與目標字聲母和韻母相差部分,

或是完全無意義的走音錯誤。

四、 本研究額外增加的錯誤反應類型

不同於以往的研究分類,本研究在進行錯誤分析時發現,不管是正常讀者組

或是失讀症組在錯誤唸字的反應上,皆有出現與目標字有間接關聯的錯誤形態,

像是「唸成與目標字的鄰項字(或聲旁)相近但語音或聲調錯誤」的情形,例如:

「垠」的鄰項字「跟(ㄍㄣ 1)」,唸成「ㄓㄣ 1」,記成「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

96

但音韻錯誤(N-PE)」;或是「誦」鄰項字「勇(ㄩㄥ 3)」,唸成「ㄩㄥ 4」,此

狀況記成「唸成目標字的鄰項字,但聲調錯誤(N-TE)」。

增加這些錯誤反應類型的分析目的在於,研究者認為讀者在唸字時,其閱讀

路徑亮照平行分散處理原則有ㄧ活化的強度,當讀者在唸低頻、低一致性或非規

則性等較為困難的文字時,雖然腦中活化的連結性不夠強烈,但仍有部分語音受

到活化而造成在唸字時的反應與目標字仍有少許的關聯性。研究結果也發現,兩

組受詴者在產生這些較為不直接的錯誤反應時,多發生在低頻低一致字和低頻非

規則字當中,顯示雖然在唸連結性較低的文字,讀者無法有正確的表現,但仍可

透過網路脈絡連結,作出相關聯的表現。

五、 極端值的受詴者表現

因為極端值而排除掉的三位受詴者,他們在表現上的最大差異在於正確率

偏低,從實驗過程和其反應來看,三位受詴者皆可理解並遵循實驗流程,完成

看字唸字的測詴,且其一般對話時的口語表現流暢、少有音韻型語誤以及固著

口語(perseveration)的問題;細看其語料轉錄資料,發現有兩位受詴者的唸

字表現在聲母和韻母的變化性低,常以變化聲調來作為唸字反應,重複出現相

似的語音形式,而另外一位受詴者除了此狀況外,還伴隨有反應時間過長的問

題,甚至造成目標字直接跳至下一空白畫陎的情形。回頭觀察受詴者的臨床失

語症分類皆屬於渥尼克型失語症(Wernick’s aphasia),這三位受詴者的表現或

許提供了我們證實 Wernick’s area 包含除了語法和語意外,亦含有語音的規則

97

(Brookshire, 2003),故此區域有病兆問題,會造成語音提取上的問題。

若以描述性統計之平均值來比較這三位受詴者與失語症組其他受詴者,可

發現在實驗一和實驗二當中,排除的三位受詴者的反應時間皆長於正式收案者

的 2 倍、且正確率小於正式收案者的 1/10,這樣的差異除了透露出極端值的問

題,也顯示出,渥尼克失語症者在唸字時的語音提取和表現與其他失語症的差

異性,不僅是反應時間延長、正確率降低,其唸字語音的表現,也呈現出難以

提取而固著的問題。

第三節 假字實驗

先前以正常讀者為受詴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受詴者可藉由假字的聲旁以及其

所提供的相關語音訊息,例如:鄰項字,來作為讀音的可循性,不過,文獻也發

現了聲旁一致性效應僅顯著發生在假字唸讀的反應時間上,對錯誤率的影響不明

顯(Lee et al., 2010),此結果與本研究略有不同;本研究中的正常讀者在念假字的

反應時間和讀音成功率上皆顯著受到假字的聲旁一致性與否所影響,而失讀症組

則僅在讀音成功率上受到顯著影響。此結果可能原因歸納於不同於文獻中,針對

假字的唸讀是採用可讀性以及不可讀時的文字選擇,本研究則是請受詴者盡可能

的都將所呈現的文字唸出讀音,讓受詴者有更多念字機會,因此在正常讀者組的

假字讀音成功率表現上有所差異;另外如同實驗一和實驗二,失讀症組在念字反

應時間的個冸差異性大,因而雖有差冸趨勢,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效果

(p=.056)。

98

雖然失讀症組在唸讀假字的成功率與正常讀者組有顯著差異,但兩組在唸聲

旁一致性假字或是聲旁非一致性假字時,唸讀成功率都可達到 65%以上,顯示

失讀症患者仍可亮循者聲旁以及其相關語音訊息作唸讀,且失讀症組其表現結果

與先前研究的正常讀者組雷同,兩組皆可讀假字,這提供給我們中文假字是可被

唸讀的資料。而且,不管是在正常讀者組或失讀症組,文字聲旁在中文讀者的唸

字歷程中,扮演了提供語音的相關訊息,可推測中文字不僅僅是冺用字形作提取

閱讀,讀者也可冺用字音的途徑來唸讀,這樣的閱讀模式再次證明中文字的聲旁

特性,這也提供我們未來在探討中文唸字時需提取的訊息之方向。

第四節 結論

本研究顯示,正常讀者組和失讀症組不論是在何種情境下,其唸字反應時間

和正確率皆有顯著的差異。而字頻效應如同先前研究結果,在兩組受詴者內皆顯

著影響其反應時間和正確率。表音一致性效應和文字規則性效應同樣影響兩組受

詴者的唸字行為,不過對於字頻和一致性或是字頻和規則性的交互作用,則會因

為觀察項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實驗一中,正常讀者組的反應時間在字頻和一致

性無交互作用,但兩者的主要效果皆顯著,而失讀症組則是僅受到字頻的影響;

正常讀者組的正確率僅在低頻時有一致性效果,而失讀症組則是字頻和一致性有

交互作用,且在高、低頻時皆可看到一致性效果。實驗二中,正常讀者組的反應

時間僅在低頻時有規則性效果,失讀症組則是分冸有字頻和規則性的主要效果;

正確率上,正常讀者同樣維持在低頻時才出現規則性的效果,但失讀症組卻是在

99

高、低頻時皆有規則性效果。

假字實驗部分可看到,雖然兩組受詴者的反應時間和讀音成功率皆有顯著差

異,但失讀症組仍有六成以上的正確反應,顯示,中文假字是可被唸出來的,所

亮循的模式與正常讀者雷同,在假字的聲旁一致性上可發現,失讀症組與先前研

究結果雷同,在唸字可行性上受到影響,不過不同以往的研究結果,本此實驗中,

正常讀者卻是在反應時間和讀音成功比例上皆受到影響。

對於本研究中,正常讀者組與過去文獻結果略有出入的結果,研究者認為是

在個案的族群,包含年齡和教育程度上的差異所致,對於此點或許可針對正常讀

者的年齡組或教育程度進行更大規模的深入研究。

失讀症組的實驗假設成立於表音一致性的正確率表現上,此問題讓研究者進

一步去思考或許在之後的研究中,或許可讓失讀症組經歷較多次的練習,更熟悉

儀器的使用,以提升反應時間的準確度。另外,施測文字的控制需更加精確,若

考量一致性,則應盡量避免材料中出現規則性文字;若考量文字規則性,則要將

一致性數值控制在同一數值當中;假字的選擇,則可考量其表音聲旁群組的變化

性,採用聲母、韻母變化性較大的組合或許會更為適合。另外,針對錯誤分析的

紀錄方式,研究者認為應該更詳細、特定的去定義每種錯誤出現的情況,並排除

可能重複紀錄的狀況,以找尋更適當的紀錄模式,為將來深入研究作基礎。

另外,本研究收集了 25 名失語症伴隨失讀症患者的資料和實驗結果,但尌

目前的研究結果和先前的失語症文獻,很顯然的失語症分類對照其唸字的實驗表

100

現,有很大的個冸差異,或許可尌此作分組式的唸字表現分析,探討在不同的病

兆區以及臨床語言特徵,是否會造成其不同的唸字表現,進一步探討中文失讀症

患者的分類形式。

101

參考文獻

Albert, M. L., & Helm-Estabrooks, N. (2004). Alexia and agraphia. In Manual of

aphasia and aphasia therapy (2nd ed., pp. 59-63). Austin, Tex.: Pro-Ed.

Albert, M. L., & Helm-Estabrooks, N. (2004). Manual of Aphasia and Aphasia

Therapy Austin, Tex.: Pro-Ed.

Baron, J., & Strawson, C. (1976). Use of orthographic and word-specific

knowledge in reading words alou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 386-393.

Behrmann, M., Plaut, D. C., & Nelson, J. (1998).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data supporting an interactive account of letter-by-letter reading.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15, 7-51.

Brookshire, R. H. (2003). Introduction to neurogen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London: Mosby.

Buchanan, L., Hildebrandt, N., & MacKinnon, G. E. (1995).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of nonwords in deep dyslexia: typical and independent?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9, 113-133.

Caravolas, M. (2005).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dslexia in different langauges.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336-355). London: Blackwell.

Chen, B. G., Zhou, H. X., Dunlap, S., & Perfetti, C. A. (2007). Age of acquisition

effects in reading Chinese: evidence in favour of the arbitrary mapping

hypothesis. Br J Psychol, 98(Pt 3), 499-516.

Coltheart, M. (2005). Modeling reading: the dual-route approach.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6-23). London: Blackwell.

Coslett, H. B. (2003). Acquired dyslexia. In K. M. Heilman & E. Valenstein (Eds.),

Clinical neuropsychology (pp. 108-123).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Francis, J. (1989). Visible speech : the diverse oneness of writing system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Fan, L. Y., Lee, S. H., & Chou, T. L. (2010). Interaction between brain regions

during semantic processing in Chinese adult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1(1), 159-182.

Fang, S. P., Horng, R. Y., & Tzeng, O. (1986). Consistency effect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and pseudo-character naming tasks. In H. S. R. Kao & R.

102

Hoosain (Ed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Hong

Kong: Center of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rost, R. (2005). Orthographic systems and skilled word recognition processes in

reading.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e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272-295). London: Blackwell.

Galante, E., Tralli, A., Zuffi, M., & Avanzi, S. (2000). 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 a patient with stress assignment impairment in reading aloud.

Neurological science, 21, 39-48.

Glushko, R. J. (1979). The Organ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Orthographic

Knowledge in Reading Alou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5, 674-691.

Hanley, J. R. (2005). Learning to read in Chinese.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316-335). London:

Blackwell.

Hsu, C. H., Tsai, J. L., Lee, C. Y., & Tzeng, O. J. L. (2009). Orthographic

combinability and phonological consistency effects in reading Chinese

phonograms: An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and Language, 108,

56-66.

Huang, H. W., Lee, C. Y., Tsai, J. L., Lee, C. L., Hung, D. L., & Tzeng, O. J. L.

(2006). Orthographic neighborhood effects in reading Chiense

two-character wod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psychology, 17,

1061-1065.

Hue, C. W. (1992). Recognition processes in character naming. In H.-C. Chen &

O. J. L. Tzeng (Eds.), Language and processing in Chinese (pp. 93-107).

Amsterdan, London, New York, Tokyo: North-holland.

Jared, D. (1997). Spelling-sound consistency affects the naming of

high-frequency word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36, 505-529.

Kuo, W. J., Teh, T. C., Lee, C. Y., Wu, Y. T., Chou, C. C., Ho, L. T., et al. (2003).

Frequency effects of Chinese character processing in the brain: an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Image, 18, 720-730.

Law, S.-P., & Or, B. (2001). A case study of acquired dyslexia and dysgraphia in

Cantonese: evidence for nonsemantic pathways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Chinese. Cognitive neruopsychology, 18(8), 729-748.

Law, S.-P., Wong, W., Yeung, O., & Weekes, B. S. (2008). A cas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ge-of acquisiton on reading aloud in Chinese dyslexia.

Neurocase, 3, 276-289.

Law, S. P., Weekes, B. S., Wong, W., & Chiu, K. (2009). Reading aloud

pseudo-characters by individuals with acquired dyslexia: Evidence for

103

lexically mediated processes in read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4, 983-1008.

Law, S. P., Wong, W., & Chiu, K. M. Y. (2005a). Preserved reading aloud with

semantic deficits: Evidence for a non-semantic lexical route for reading

Chinese. Neurocase, 11, 167-175.

Law, S. P., Wong, W., & Chiu, K. M. Y. (2005b). Whole-word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disyllabic words in the Chinese lexicon: data from

acquired dyslexia. Behav Neurol, 16(2-3), 169-177.

Lee, C. L., Tsai, J. L., Chiu, Y. C., Tzeng, O. J. L., & Hung, D. L. (2006). The

early extraction of sublexical phonology in reading Chinese

pseudocharacters: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3, 619-635.

Lee, C. Y. (2008). Rethinking of the regularity and consistency effects in reading.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9.1, 177-186.

Lee, C. Y., Huang, H. W., Kuo, W. J., Tsai, J. L., & Tzeng, O. J. L. (2010).

Cognitive and neural basis of the consistency and lexicality effects in

reading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3, 10-27.

Lee, C. Y., Tsai, J. L., Chan, W. H., Hsu, C. H., Hung, D. L., & Tzeng, O. J. L.

(2007).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consistency effect in reading Chinese: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psychology, 18, 147-151.

Lee, C. Y., Tsai, J. L., Huang, H. W., Hung, D. L., & Tzeng, O. J. L. (2006). The

temporal signatures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activations for Chinese

sublexical processing: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Brain research,

1121, 150-159.

Lee, C. Y., Tsai, J. L., Kuo, W. J., Yeh, T. C., Wu, Y. T., Ho, L. T., et al. (2004).

Neuronal correlates of consistency and frequency effects on CHinese

character naming: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NeuroImage, 23, 1235-1245.

Lee, C. Y., Tsai, J. L., Su, E. C.-I., Tzeng, O. J. L., & Hung, D. L. (2005).

Consistency, regularity amd frequency effects in naming Chinses

character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6.1, 75-107.

Leff, A. P., Crewes, H., Plant, G. T., Scott, S. K., Kennard, C., & Wise, R. J. S.

(2001). The functional anatomy of single-word read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anopic and pure alexia. Brain, 124, 510-521.

Lo, M., & Hue, C. W. (2008). C-CAT: A computer software used to analyze and

select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aracter components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4), 1098-1105.

Luo, B. Y., Zhao, X. Y., Wang, Y. W., Xu, M. W., & Weng, X. C. (2007). Is surface

104

dyslexia in Chinese the same as in aphabetic one? Chiese Medical Journal,

120(4), 348-349.

Luo, Q., & Weekes, B. S. (2004). Tonal dyslexia in Chinese. Brain and Language,

91, 102-103.

Masuda, H., & Saito, H. (2002). Interactive processing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reading Japanese Kanji character words and their

phonemic radicals. Brain and Language, 81, 445-453.

Patterson, K., & Ralph, M. A. L. (1999). Selective disorders of reading?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9, 235-239.

Perfetti, C. A., Liu, Y., & Tan, L. H. (2005). 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 Some

implocations of research on Chinese for general theories of read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12, 43-59.

Plaut, D. C. (2005). Connetionist approaches to reading. In M. J. Snowling & C.

Hulme (Eds.), The science of reading: a handbook (pp. 24-38). London:

Blackwell.

Plaut, D. C., & Shallice, T. (1993). Deep dyslexia: a case study of connectionist

neuropsychology Cognitive neruopsychology, 10, 377-500.

Sakuraia, Y., Takeuchib, S., Takadab, T., Horiuchib, E., Nakasec, H., & Sakuta, d.

M. (2000). Alexia caused by a fusiform or posterior inferior temporal

lesio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178, 42-51.

Seidenberg, M. S., & McClelland, J. L. (1989). A distributed, developmental

model of word recognition and nam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96, 523-568.

Shibahara, N., Zorzi, M., Hill, M. P., Wydell, T., & Butterworth, B. (2003).

Semantic effects in word naming: Evidence from English and Japanese

Kanji.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6A(2), 263-286.

Tan, L. H., & Perfetti, C. A. (1998). Phonological codes as early sources of

constraint in Chinese word identification: A review of current discoveries

and theoretical accounts. 10, 125-200.

Tsai, J. L., Lee, C. Y., Lin, Y. C., Tzeng, O. J. L., & Hung, D. L. (2006).

Neighborhood size effects of Chinese words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reading.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3, 659-675.

Webb, W. G. (2005). Acquired dyslexias: reading disorders associated with

aphasia. In L. L. LaPointe (Ed.), Aphasia and related neurogenic language

disorders (3rd ed., pp. 83-97). New York: Thieme.

Webb, W. G., & Love, R. J. (1994). Treatment of acquired reading disorders. In C.

Roberta (Ed.), Languag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in adult aphasia (3rd ed.,

pp. 446-456).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105

Weekes, B., & Chen, H. Q. (1999).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Neurocase, 5,

161-172.

Weekes, B. S. (2005). Acquired disorders of reading and writitng: cross-script

comparisons. Behavioural Neurology, 16, 51-57.

Weekes, B. S., Yin, W., Su, I. F., & Chen, M. J. (2006). The cogntive

neuro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stics, 7.3, 595-617.

Yin, W., & Butterworth, B. (1992). Deep and surface dyslexia in Chinese. In H. C.

Chen & O. J. L. Tzeng (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pp.

349-366).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Yin, W., He, S., & Weekes, B. S. (2005). Acquired dyslexia and dysgraphia in

Chinese. Behav Neurol, 16(2-3), 159-167.

Yin, W. G., & Weekes, B. S. (2003). Dyslexia in Chinese: Clues from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nals of Dyslexia, 53, 255-279.

Zhou, Y. G. (1978). To what degree are the "phonetics" of present day Chinese

characters still phonetic? Zhongguo Yuwen, 1978.3, 172-177.

吳瑞屯, & 陳欣進. (2000). 中文辨識與唸字作業中的字音字義促發效果比較分

析. 中華心理學刊, 42, 65-85.

吳嫻. (2005). 從腦傷病人之研究簡介語文材料中的單字處理歷程. 應用心理研

究, 28, 119-140.

周有光. (1978). 現代文字中聲旁的表音功能問題. 中國語文, 3, 172-177.

畢鴻燕, 胡偉, & 翁旭初. (2006). 漢語形聲字聲旁家族大小對整字發音的影響.

心理學報, 38(6), 791-797.

陳德祐, & 吳瑞屯. (1993). 中文字頻對形聲字音旁作用的干涉效果. 中華心理學

刊, 35, 67-74.

106

附錄一 實驗一施測文字之分析

實驗一 高頻高一致性字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欄** ㄌㄢ 2 412 199 6/6 1 木闌 闌 攔(ㄌㄢ 2)瀾(ㄌㄢ 2)斕(ㄌㄢ 2)欄(ㄌㄢ 2)爛(ㄌㄢ

4)蘭(ㄌㄢ 2)

撲 ㄆㄨ 1 506

244 6/6 1

僕(ㄆㄨ 2)噗(ㄆㄨ 1)撲(ㄆㄨ 1)樸(ㄆㄨ 2)璞(ㄆㄨ

2)蹼(ㄆㄨ 23)

僵 ㄐㄧㄤ 1 400

193 5/5 1

僵(ㄐㄧㄤ1)彊(ㄐㄧㄤ1)薑(ㄐㄧㄤ1)殭(ㄐㄧㄤ13)

韁(ㄐㄧㄤ)

攬** ㄌㄢ 3 332 160 3/3 1 覽 覽 攬(ㄌㄢ 3)欖(ㄌㄢ 3)纜(ㄌㄢ 3)

纏** ㄔㄢ 2 312 150 2/2 1 廛 廛 瀍(ㄔㄢ 2) 纏((ㄔㄢ 2)

僚 ㄌㄧㄠ 2 325 157 12/12 1 僚(ㄌㄧㄠ 2)嘹(ㄌㄧㄠ 2)寮(ㄌㄧㄠ 2)撩(ㄌㄧㄠ 2)

潦(ㄌㄧㄠ 2)獠(ㄌㄧㄠ 2)燎(ㄌㄧㄠ 2)遼(ㄌㄧㄠ 2)

療(ㄌㄧㄠ 2)瞭(ㄌㄧㄠ 3)繚(ㄌㄧㄠ 2)鐐(ㄌㄧㄠ 2)

謠 ㄧㄠ 2 327

158 5/5 1 言

搖(ㄧㄠ 2)瑤(ㄧㄠ 2)遙(ㄧㄠ 2)謠(ㄧㄠ 2)鷂(ㄧㄠ4)

鎖 ㄙㄨㄛ 3 1181 571 3/3 1 金 嗩(ㄙㄨㄛ 3)瑣(ㄙㄨㄛ 3)鎖(ㄙㄨㄛ 3)

惱 ㄋㄠ 3 1181 571 3/3 1 惱(ㄋㄠ 3)瑙(ㄋㄠ 3)腦(ㄋㄠ 3)

佩 ㄆㄟ 4 510 246 2/2 1 佩(ㄆㄟ 4)珮(ㄆㄟ 4)

側** ㄘㄜ 4 1042 503 4/4 1 則 則 側(ㄘㄜ 4) 廁(ㄘㄜ 4) 惻(ㄘㄜ 4) 測(ㄘㄜ 4)

錶** ㄅㄧㄠ 3 413

200 4/4

1 金表 表

俵(ㄅㄧㄠ3) 婊(ㄅㄧㄠ3) 裱(ㄅㄧㄠ3) 錶(ㄅㄧㄠ3)

壞 ㄏㄨㄞ 4 2243 1083 2/2 1 土褱 褱 壞(ㄏㄨㄞ 4)懷(ㄏㄨㄞ 2)

距** ㄐㄩ 4 1580 763 9/9 1 巨 巨 巨(ㄐㄩ 4)拒(ㄐㄩ 4)炬(ㄐㄩ 4)苣(ㄐㄩ 4)柜(ㄐㄩ

3)矩(ㄐㄩ 3)距(ㄐㄩ 4)詎(ㄐㄩ 4)鉅(ㄐㄩ 4)

107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涵** ㄏㄢ 2 536 259 3/3 1 函 函 函(ㄏㄢ 2)涵(ㄏㄢ 2)菡(ㄏㄢ 4)

游 一ㄡ 2 2571 1242 2/2 1 斿 斿 游(ㄧㄡ 2)遊(ㄧㄡ 2)

陶 ㄊㄠ 2 724

350 5/5 1 匋 匋

啕(ㄊㄠ 2)掏(ㄊㄠ 1)淘(ㄊㄠ 2)陶(ㄊㄠ 2)萄(ㄊㄠ

2)

娟 ㄐㄩㄢ 1 412

199 6/6 1 女肙 肙

娟(ㄐㄩㄢ 1)捐(ㄐㄩㄢ 1)涓(ㄐㄩㄢ 1)狷(ㄐㄩㄢ 4)

絹(ㄐㄩㄢ 1)鵑(ㄐㄩㄢ 1)

鋒 ㄈㄥ 1 851

411 5/5 1 金夆 夆

峰(ㄈㄥ 1)烽(ㄈㄥ 1)逢(ㄈㄥ 2)蜂(ㄈㄥ 1)鋒(ㄈㄥ1)

妨***

ㄈㄤ 2

1672

808 15/15

1

女方

方(ㄈㄤ 1)仿(ㄈㄤ 3)坊(ㄈㄤ 2)妨(ㄈㄤ 2)彷(ㄈㄤ

3)防(ㄈㄤ 2)房(ㄈㄤ 2)放(ㄈㄤ 4)枋(ㄈㄤ 1)肪(ㄈㄤ

2)芳(ㄈㄤ 1)紡(ㄈㄤ 3)舫(ㄈㄤ 3)訪(ㄈㄤ 3)魴(ㄈㄤ

2)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08

實驗一 高頻低一致性字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趕** ㄍㄢ 3 728 352 1/6 0.16 走旱 旱 悍(ㄏㄢ 4) 捍(ㄏㄢ 4) 哻(ㄏㄢ 4) 焊(ㄏㄢ 4) 趕

(ㄍㄢ 3) 銲(ㄏㄢ 4)

抑** ㄧ 4 511 247 1/4 0.25 卬 卬 仰(ㄧㄤ 3) 抑(ㄧ 4) 昂(ㄤ 2) 迎(ㄧㄥ 2)

錫** ㄒㄧ 2 820 396 2/6 0.33 金易 易 剔(ㄊㄧ 1) 埸(ㄔㄤ 3) 裼(ㄒㄧ 2) 賜(ㄙ 4) 踢(ㄊ

ㄧ 1) 錫(ㄒㄧ 2)

艘** ㄙㄠ 1 755 365 3/9 0.33 舟叟 叟 叟(ㄙㄡ 3) 嫂(ㄙㄠ 3) 搜(ㄙㄡ 1) 嗖(ㄙㄡ 1) 瘦

(ㄕㄡ 4) 艘(ㄙㄠ 1) 謏(ㄒㄧㄠ 3) 餿(ㄙㄡ 1) 颼

(ㄙㄡ 1)

逼 ㄅㄧ 1 812 392 2/10 0.2 副(ㄈㄨ 4) 匐(ㄈㄨ 2) 富(ㄈㄨ 4) 幅(ㄈㄨ 2) 逼

(ㄅㄧ 1) 腷(ㄅㄧ 4) 福(ㄈㄨ 2) 蝠(ㄈㄨ 2,) 褔(ㄈ

ㄨ 2,2) 輻(ㄈㄨ 2)

盼** ㄆㄢ 4 941 455 1/21 0.05 目分 分 份(ㄈㄣ 4) 吩(ㄈㄣ 1) 岔(ㄔㄚ 4) 扮(ㄅㄢ 4) 汾

(ㄈㄣ 2) 坌(ㄅㄣ 4) 邠(ㄅㄧㄣ 1) 忿(ㄈㄣ 4) 氛

(ㄈㄣ 1) 芬(ㄈㄣ 1) 盆(ㄆㄣ 2) 盼(ㄆㄢ 4) 粉(ㄈ

ㄣ 3) 紛(ㄈㄣ 1) 貧(ㄆㄧㄣ 2) 掰(ㄅㄞ 1) 棼(ㄈㄣ

2) 雰(ㄈㄣ 1) 頒(ㄅㄢ 1) 鼢(ㄈㄣ 2) 分(ㄈㄣ 1)

淨** ㄐㄧㄥ

4

1033 499 2/11 0.18

爭 爭 崢(ㄓㄥ 1) 掙(ㄓㄥ 1) 淨(ㄐㄧㄥ 4) 猙(ㄓㄥ 1) 琤

(ㄔㄥ 1) 睜(ㄓㄥ 1) 箏(ㄓㄥ 1) 諍(ㄓㄥ 1) 錚(ㄓ

ㄥ 1) 靜(ㄐㄧㄥ 4)

倍 ㄅㄟ 4 1370 662 1/9 0.11 倍(ㄅㄟ 4) 剖(ㄆㄡ 3) 培(ㄆㄟ 2) 涪(ㄈㄨ 2) 部

(ㄅㄨ 4) 陪(ㄆㄟ 2) 焙(ㄆㄟ 2) 菩(ㄆㄨ 2) 賠(ㄆ

ㄟ 2) 爭(ㄓㄥ 1)

109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掃** ㄙㄠ 3 1116 539 1/5 0.20 帚 帚 帚(ㄓㄡ 3) 婦(ㄈㄨ 4) 掃(ㄙㄠ 3) 掃(ㄙㄠ 4) 歸

(ㄍㄨㄟ 1)

釀 ㄋㄧㄤ

4

504 344 2/9 0.22 酉襄 襄 嚷(ㄖㄤ 3) 壤(ㄖㄤ 3) 孃(ㄋㄧㄤ 2) 攘(ㄖㄤ 3) 穰

(ㄖㄤ 2) 讓(ㄖㄤ 4) 釀(ㄋㄧㄤ 4) 鑲(ㄒㄧㄤ 1) 驤

(ㄒㄧㄤ 1)

險 ㄒㄧㄢ3

3827 185 1/13 0.07 僉 僉 儉(ㄐㄧㄢ 3) 劍(ㄐㄧㄢ 4) 撿(ㄐㄧㄢ 3) 險(ㄒㄧ

ㄢ 3) 斂(ㄌㄧㄢ 4) 檢(ㄐㄧㄢ 3) 殮(ㄌㄧㄢ 4) 臉

(ㄌㄧㄢ 3) 歛(ㄌㄧㄢ 4)瞼(ㄐㄧㄢ 3) 簽(ㄑㄧㄢ 1)

驗(ㄧㄢ 4) 鹼(ㄐㄧㄢ 3)

稍** ㄕㄠ 1 1211 585 5/20 0.20

禾肖 肖 俏(ㄑㄧㄠ 4) 削(ㄒㄩㄝ 4) 哨(ㄕㄠ 4) 宵(ㄒㄧㄠ

1) 屑(ㄒㄧㄝ 4) 峭(ㄑㄧㄠ 4) 悄(ㄑㄧㄠ 3) 捎(ㄕ

ㄠ 1) 消(ㄒㄧㄠ 1) 梢(ㄕㄠ 1) 逍(ㄒㄧㄠ 1) 硝(ㄒ

ㄧㄠ 1) 稍(ㄕㄠ 1) 筲(ㄕㄠ 1) 綃(ㄒㄧㄠ 1) 趙(ㄓ

ㄠ 4) 銷(ㄒㄧㄠ 1) 霄(ㄒㄧㄠ 1) 鞘(ㄑㄧㄠ 4) 肖

(ㄒㄧㄠ 4)

津 ㄐㄧㄣ1

684 339

1/8 0.125 聿 聿 聿(ㄩ 4) 建(ㄐㄧㄢ 4) 律(ㄌㄩ 4) 津(ㄐㄧㄣ 1) 筆

(ㄅㄧ 3) 肆(ㄙ 4) 肄(ㄧ 4) 肇(ㄓㄠ 4)

湯 ㄊㄤ 1 498 241 2/10 0.2 昜 昜 場(ㄔㄤ 3) 揚(ㄧㄤ 2) 湯(ㄊㄤ 1) 陽(ㄧㄤ 2) 愓

(ㄊㄧ 4) 楊(ㄧㄤ 2) 腸(ㄔㄤ 2) 暢(ㄔㄤ 4) 瘍(ㄧ

ㄤ 2) 蝪(ㄊㄤ 1)

以** ㄒㄧㄢ

1

617 298 2/7 0.28 山 山 山(ㄕㄢ 1) 以(ㄒㄧㄢ 1) 汕(ㄕㄢ 4) 疝(ㄕㄢ 4) 秈

(ㄒㄧㄢ 1) 舢(ㄕㄢ 1)訕(ㄕㄢ 4)

110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詳** ㄒㄧㄤ

2

1319 637 4/13 0.31 言羊 羊 羊(ㄧㄤ 2) 亭(ㄧㄤ 2) 咩(ㄇㄧㄝ 1) 庠(ㄒㄧㄤ 2)

徉(ㄧㄤ 2) 洋(ㄧㄤ 2)氧(ㄧㄤ 3) 烊(ㄧㄤ 2) 祥

(ㄒㄧㄤ 2) 翔(ㄒㄧㄤ 2) 詳(ㄒㄧㄤ 2) 鮮(ㄒㄧㄢ

1) 鮮(ㄒㄧㄢ 3)

暖 ㄋㄨㄢ3

681 329

1/7 0.14 日爰 爰 爰(ㄩㄢ 2) 媛( ㄩㄢ 2) 援(ㄩㄢ 2) 暖(ㄋㄨㄢ 3)

瑗(ㄩㄢ 4) 緩(ㄏㄨㄢ 3) 鍰(ㄏㄨㄢ 2)

號** ㄏㄠ 4 10473

506 1/5 0.2

虎 虎

唬(ㄏㄨ 3) 彪(ㄅㄧㄠ 1) 琥(ㄏㄨ 3) 號(ㄏㄠ 4) 虎

(ㄏㄨ 3)

豬***

ㄓㄨ 1

1723

832 6/23

0.26

豕者

堵(ㄉㄨ 3)奢(ㄕㄜ 1)屠(ㄊㄨ 2)渚(ㄓㄨ 3)都(ㄉㄡ

1)都(ㄉㄨ1)暑(ㄕㄨ3)煮(ㄓㄨ3)著(ㄓㄜ5)著(ㄓㄨ

4)著(ㄓㄨㄛ 2)著( ㄓㄠ 2)著(ㄓㄠ)睹(ㄉㄨ 3)署(ㄕ

ㄨ 3)署(ㄕㄨ 4)箸(ㄓㄨ 4)緒(ㄒㄩ 4)褚(ㄔㄨ 3)諸

(ㄓㄨ 1)豬(ㄓㄨ 1)賭(2 ㄉㄨ 3) 者(ㄓㄜ 3)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1

實驗一 低頻高一致性字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璞 ㄆㄨ 2 33 16 6/6 1 王 僕(ㄆㄨ 2) 噗(ㄆㄨ 1) 撲(ㄆㄨ 1) 樸(ㄆㄨ 2) 璞(ㄆㄨ

2) 蹼(ㄆㄨ 2)

殭 ㄐㄧㄤ 1 13 6 5/5 1 歹 僵(ㄐㄧㄤ 1) 彊(ㄐㄧㄤ 1) 薑(ㄐㄧㄤ 1) 殭(ㄐㄧㄤ 1)

韁(ㄐㄧㄤ 1)

燎 ㄌㄧㄠ 2 14 7 12/12 1 火 僚(ㄌㄧㄠ 2) 嘹(ㄌㄧㄠ 2) 寮(ㄌㄧㄠ 2) 撩(ㄌㄧㄠ 2)

潦(ㄌㄧㄠ 2) 獠(ㄌㄧㄠ 2) 燎(ㄌㄧㄠ 4) 遼(ㄌㄧㄠ 2)

療(ㄌㄧㄠ 2) 瞭(ㄌㄧㄠ 3) 繚(ㄌㄧㄠ 2)

鐐(ㄌㄧㄠ 2)

殤 ㄕㄤ 1 5 2 3/3 1 歹 傷(ㄕㄤ 1) 殤(ㄕㄤ 1) 觴(ㄕㄤ 1)

榻 ㄊㄚ 4 43 20 4/4 1 木 塌(ㄊㄚ 1) 榻(ㄊㄚ 4) 遢(ㄊㄚ 4) 蹋(ㄊㄚ 4)

瑣 ㄙㄨㄛ 3 75 36 3/3 1 王 嗩(ㄙㄨㄛ 3) 瑣(ㄙㄨㄛ 3) 鎖(ㄙㄨㄛ 3)

瑙 ㄋㄠ 3 12 6 3/3 1 王 惱(ㄋㄠ 3) 瑙(ㄋㄠ 3) 腦(ㄋㄠ 3)

愣 ㄌㄥ 4 19 9 2/2 1 愣(ㄌㄥ 4) 楞(ㄌㄥ 4)

鐮** ㄌㄧㄢ 2 13 6 3/3 1 金廉 廉 濂(ㄌㄧㄢ 2,101)簾(ㄌㄧㄢ 2,90)鐮(ㄌㄧㄢ 2,13)

珮 ㄆㄟ 4 52 25 2/2 1 王 佩(ㄆㄟ 4) 珮(ㄆㄟ 4)

愜 ㄑㄧㄝ 4 24 12 2/2 1 愜(ㄑㄧㄝ 4) 篋(ㄑㄧㄝ 4)

瀏**

ㄌㄧㄡ 2 15 7 2/2 1 劉 劉 劉(ㄌㄧㄡ 2,5245)瀏(ㄌㄧㄡ 2,15)

漾 ㄧㄤ 4 44 21 2/2 1 羕 羕 漾(ㄧㄤ 4) 樣(ㄧㄤ 4)

潯** ㄒㄩㄣ 2 1 0.4 2/2 1 尋 尋 尋(ㄒㄩㄣ 2,2245)潯(ㄒㄩㄣ 2,1)

琢 ㄓㄨㄛ 2 44 21 3/3 1 王豖 豖 啄(ㄓㄨㄛ 2) 涿(ㄓㄨㄛ 1) 琢(ㄓㄨㄛ 2)

睫 ㄐㄧㄝ 2 46 22 3/3 1 目疌 疌 捷(ㄐㄧㄝ 2) 婕(ㄐㄧㄝ 2) 睫(ㄐㄧㄝ 2)

112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

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啕 ㄊㄠ 2 8 4 5/5 1 口匋 匋 啕(ㄊㄠ 2) 掏(ㄊㄠ 1) 淘(ㄊㄠ 2) 陶(ㄊㄠ 2) 萄(ㄊㄠ2)

涓 ㄐㄩㄢ 1 9 4 6/6 1 肙 肙 娟(ㄐㄩㄢ 1) 捐(ㄐㄩㄢ 1) 涓(ㄐㄩㄢ 1) 狷(ㄐㄩㄢ 4)

絹(ㄐㄩㄢ 4) 鵑(ㄐㄩㄢ 1)

烽 ㄈㄥ 1 22 11 5/5 1 火夆 夆 峰(ㄈㄥ 1) 烽(ㄈㄥ 1) 逢(ㄈㄥ 2) 蜂(ㄈㄥ 1) 鋒(ㄈㄥ1)

禧*** ㄒㄧ 1 160 77 4/4 1 喜 嘻(ㄒㄧ 1)嬉(ㄒㄧ 1)熹(ㄒㄧ 1)禧(ㄒㄧ 1)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3

實驗一 低頻低一致性字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垠** ㄧㄣ 2 11 5 3/14 0.21 土艮 艮 良(ㄌㄧㄤ 2) 垠(ㄧㄣ 2) 很(ㄏㄣ 3) 恨(ㄏㄣ 4) 狠(ㄏ

ㄣ 3) 限(ㄒㄧㄢ 4) 根(ㄍㄣ 1) 退(ㄊㄨㄟ 4) 痕(ㄏㄣ 2)

眼(ㄧㄢˇ) 跟(ㄍㄣ 1) 銀(ㄧㄣ 2) 艱(ㄐㄧㄢ 1) 齦(ㄧㄣ2)

駭** ㄏㄞ 4 60 29 4/12 0.33 馬亥 亥 亥(ㄏㄞ 4) 刻(ㄎㄜ 4) 劾(ㄏㄜ 2) 咳(ㄎㄜ 2) 垓(ㄍㄞ

1) 孩(ㄏㄞ 2) 核(ㄏㄜ 2) 該(ㄍㄞ 1)

賅(ㄍㄞ 1) 閡(ㄏㄜ 2) 駭(ㄏㄞ 4) 骸(ㄏㄞ 2)

諂 ㄔㄢ 3 5 2 1/8 0.125 言 陷(ㄒㄧㄢ 4) 埳(ㄎㄢ 3) 掐(ㄑㄧㄚ 1) 焰(ㄧㄢ 4) 諂

(ㄔㄢ 3) 燄(ㄧㄢ 4) 閻(ㄧㄢ 2) 餡(ㄒㄧㄢ 4)

飴**

ㄧ 2 11 5 4/18 0.22 台 台 冶(ㄓ 4) 始(ㄕ 3) 怡(ㄧ 2) 抬(ㄊㄞ 2) 治(ㄓ 4) 邰(ㄊㄞ

2) 怠(ㄉㄞ 4) 殆(ㄉㄞ 4) 胎(ㄊㄞ 1) 苔(ㄊㄞ 2) 迨(ㄉ

ㄞ 4) 笞(ㄔ 1) 紿(ㄉㄞ 4) 貽(ㄧ 2) 詒(ㄧ 2)飴(ㄧ 2) 颱

(ㄊㄞ 2) 台(ㄊㄞ 2)

殄 ㄊㄧㄢ 3 10 5 1/7 0.14 歹 珍(ㄓㄣ 1) 殄(ㄊㄧㄢ 3) 疹(ㄓㄣ 3) 畛(ㄓㄣ 3) 診(ㄓ

ㄣ 3) 趁(ㄔㄣ 4) 軫(ㄓㄣ 3)

懺 ㄔㄢ 4 17 8 1/5 0.2 韱 韱 懺(ㄔㄢ 4) 殲(ㄐㄧㄢ 1) 籤(ㄑㄧㄢ 1) 纖(ㄓ 1) 讖(ㄔ

ㄣ 4)

擢 ㄓㄨㄛ 2 56 27 2/8 0.25 翟 翟 擢(ㄓㄨㄛ 2) 濯(ㄓㄨㄛ 2) 戳(ㄌㄨ 4) 曜(ㄧㄠ 4) 櫂

(ㄓㄠ 4) 耀(ㄧㄠ 4) 躍(ㄧㄠ 4) 糶(ㄊㄧㄠ 4)

噱 ㄒㄩㄝ 1 57 28 1/4 0.25 口豦 豦 劇(ㄐㄩ 4) 噱(ㄒㄩㄝ 1) 據(ㄐㄩ 4) 遽(ㄐㄩ 4)

鐸** ㄉㄨㄛ 2 54 26 1/7 0.14 金睪 睪 擇(ㄗㄜ 2) 澤(ㄗㄜ 2) 繹(ㄧ 4) 譯(ㄧ 4) 釋(ㄕ 4) 鐸(ㄉ

ㄨㄛ 2) 驛(ㄧ 4)

114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

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喙 ㄏㄨㄟ 4 28 14 1/5 0.2 口彖 彖 喙(ㄏㄨㄟ 4) 椽(ㄔㄨㄢ 2) 篆(ㄓㄨㄢ 4) 緣(ㄩㄢ 2) 蠡

(ㄌㄧ 2)

愎 ㄅㄧ 4 3 1 1/5 0.2 复 复 復(ㄈㄨ 4) 愎(ㄅㄧ 4) 腹(ㄈㄨ 4) 複(ㄈㄨ 4) 馥(ㄈㄨ

4)

媧 ㄨㄚ 1 5 2 1/11 0.09 女咼 咼 剮(ㄍㄨㄚ 3) 堝(ㄍㄨㄛ 1) 媧(ㄨㄚ 1) 渦(ㄨㄛ 1) 萵

(ㄨㄛ 1) 過(ㄍㄨㄛ 4)禍(ㄏㄨㄛ 4) 窩(ㄨㄛ 1) 蝸(ㄍㄨ

ㄚ 1) 鍋(ㄍㄨㄛ 1) 騧(ㄍㄨㄚ 1)

揖 一 1 9 4 1/6 0.16 咠 咠 揖(ㄧ 1) 戢(ㄐㄧ 2) 楫(ㄐㄧ 2) 葺(ㄑㄧ 4) 緝(ㄑㄧ 4)

輯(ㄐㄧ 2)

湍 ㄊㄨㄢ 1 35 17 1/8 0.125 耑 耑 喘(ㄔㄨㄢ 3) 惴(ㄓㄨㄟ 4) 揣(ㄔㄨㄞ 3) 湍(ㄊㄨㄢ 1)

瑞(ㄖㄨㄟ 4) 遄(ㄔㄨㄢ 2) 端(ㄉㄨㄢ 1) 踹(ㄔㄨㄞ 4)

謁 ㄧㄝ 4 21 10 1/14 0.07 言曷 曷 偈(ㄐㄧㄝ 2) 喝(ㄏㄜ 1) 揭(ㄐㄧㄝ 1) 渴(ㄎㄜ 3) 歇

(ㄒㄧㄝ 1) 葛(ㄍㄜ 3) 遏(ㄜ 4) 楬(ㄐㄧㄝ 2) 碣(ㄐㄧ

ㄝ 2) 竭(ㄐㄧㄝ 2) 羯(ㄐㄧㄝ 2) 褐(ㄏㄜ 2) 蝎(ㄒㄧㄝ

1) 謁(ㄧㄝ 4,21)

豔** ㄧㄢ 4 66 32 1/7 0.14 豐盍 盍 嗑(ㄏㄜ 2) 溘(ㄎㄜ 4) 蓋(ㄍㄞ 4) 瞌(ㄎㄜ 1) 磕(ㄎㄜ

1) 闔(ㄏㄜ 2) 豔(ㄧㄢ 4)

誦 ㄙㄨㄥ 4 54 26 1/9 0.11 言甬 甬 俑(ㄩㄥ 3) 勇(ㄩㄥˇ) 恿(ㄩ ㄥ 3) 桶(ㄊㄨㄥ 3) 通(ㄊ

ㄨㄥ 1) 痛(ㄊㄨㄥ 4) 蛹(ㄩㄥ 3) 誦(ㄙㄨㄥ 4) 踊(ㄩㄥ3)

袂 ㄇㄟ 4 96 46 1/7 0.14 夬 夬 快(ㄎㄨㄞ 3) 抉(ㄐㄩㄝ 2) 決(ㄐㄩㄝ 2) 炔(ㄍㄨㄟ 4)

缺(ㄑㄩㄝ 1) 袂(ㄇㄟ 4) 訣(ㄐㄩㄝ 2)

115

刺激文字 注音 字頻

(次/20698116)

字頻

(次/千萬) 同音/

同聲旁字

一致性指

標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耽 ㄉㄢ 1 91 44 2/6 0.33 耳冘 冘 忱(ㄔㄣ 2) 沈(ㄕㄣ 3) 枕(ㄓㄣ 3) 眈(ㄉㄢ 1) 耽(ㄉㄢ

1) 鴆(ㄓㄣ 4)

毯***

ㄊㄢ 3

149

72 3/10

0.30

毛炎

剡(ㄧㄢ 3)啖(ㄉㄢ 4)淡(ㄉㄢ 4)毯(ㄊㄢ 3)氮(ㄉㄢ 4)琰

(ㄧㄢ 3)痰(ㄊㄢ 2)談(ㄊㄢ 2)燄(ㄧㄢ 4) 炎(一ㄢ 2)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6

附錄二 實驗二施測文字之分析

實驗二 高頻規則性字

刺激文字 拼音 字頻(>310) 字頻(次/千萬) 部件 聲旁 聲旁讀音 一致性指標

週 ㄓㄡ 1 5880 2841 周 周 ㄓㄡ 1 0.14

輔 ㄈㄨ 3 2546 1230 車甫 甫 ㄈㄨ 3 0.23

驅 ㄑㄩ 1 486 235 馬區 區 ㄑㄩ 1 0.29

佔 ㄓㄢ 4 3090 1493 占 占 ㄓㄢ 4 0.31

橋 ㄑㄧㄠ 2 3358 1662 木喬 喬 ㄑㄧㄠ 2 0.44

磚 ㄓㄨㄢ 1 354 171 石專 專 ㄓㄨㄢ 1 0.5

返 ㄈㄢ 3 3234 1562 反 反 ㄈㄢ 3 0.36

評 ㄆㄧㄥ 2 4561 2203 言平 平 ㄆㄧㄥ 2 0.50

詐 ㄓㄚ 4 754 364 言乍 乍 ㄓㄚ 4 0.43

胞 ㄅㄠ 1 1284 620 包 包 ㄅㄠ 1 0.44

描 ㄇㄧㄠ 2 406 196 苗 苗 ㄇㄧㄠ 2 0.60

姻 ㄧㄣ 1 417 201 女因 因 ㄧㄣ 1 0.75

援 ㄩㄢ 2 2237 1081 爰 爰 ㄩㄢ 2 0.57

階 ㄐㄧㄝ 1 2941 1421 皆 皆 ㄐㄧㄝ 1 0.50

燈 ㄉㄥ 1 1718 830 火登 登 ㄉㄥ 1 0.67

銅 ㄊㄨㄥ 2 632 305 金同 同 ㄊㄨㄥ 2 0.75

誠 ㄔㄥ 2 1895 903 言成 成 ㄔㄥ 2 1.00

遵 ㄗㄨㄣ 2 579 280 尊 尊 ㄗㄨㄣ 2 0.80

珠 ㄓㄨ 1 1309 632 王朱 朱 ㄓㄨ 1 0.83

爐 ㄌㄨ 2 1025 495 火盧 盧 ㄌㄨ 2 0.90

平均:0.55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7

實驗二 高頻非規則性字

刺激文字 拼音 字頻(>310) 字頻(次/千萬) 部件 聲旁 聲旁讀音 一致性指標

冷 ㄌㄥ 3 2225 1074 令 令 ㄌㄧㄥ 4 0.12

曝** ㄆㄨ 4 316 1526 日暴 暴 ㄅㄠ 4 0.50

橫 ㄏㄥ 2 987 477 木黃 黃 ㄏㄨㄤ 2 0.13

硬 ㄧㄥ 4 1514 731 石更 更 ㄍㄥ 1 0.13

抽 ㄔㄡ 1 1984 959 由 由 ㄧㄡ 1 0.13

獨 ㄉㄨ 2 4167 2013 蜀 蜀 ㄕㄨ 3 0.14

棒 ㄅㄤ 4 1899 917 木奉 奉 ㄈㄥ 4 0.20

透 ㄊㄡ 4 4249 2053 秀 秀 ㄒㄧㄡ 4 0.20

語 ㄩ 3 2751 1329 言吾 吾 ㄨ 2 0.30

混 ㄏㄨㄣ 4 1276 616 昆 昆 ㄎㄨㄣ 1 0.25

稻 ㄉㄠ 4 611 295 禾舀 舀 ㄧㄠ 3 0.33

濫 ㄌㄢ 4 956 462 監 監 ㄐㄧㄢ 1 0.33

偏 ㄆㄧㄢ 1 1813 876 扁 扁 ㄆㄧㄢ 3 0.40

浪 ㄌㄤ 4 1262 610 良 良 ㄌㄧㄤ 2 0.57

詞 ㄘ 2 1701 822 言司 司 ㄙ 1 0.17

娛 ㄩ 2 530 256 女吳 吳 ㄨ 2 0.50

媒 ㄇㄟ 2 1408 680 女某 某 ㄇㄡ 3 0.25

饋 ㄎㄨㄟ 4 625 302 貴 貴 ㄍㄨㄟ 4 0.67

握 ㄨㄛ 4 1845 891 屋 屋 ㄨ 1 0.67

松 ㄙㄨㄥ 1 2387 1153 木公 公 ㄍㄨㄥ 1 0.67

平均:0.33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8

實驗二 低頻規則性字

刺激文字 拼音 字頻(>310) 字頻(次/千萬) 部件 聲旁 聲旁讀音 一致性指標

桅 ㄨㄟ 2 12 6 木危 危 ㄨㄟ 2 0.40

鑲 ㄒㄧㄤ 1 65 31 金襄 襄 ㄒㄧㄤ 1 0.20

駭 ㄏㄞ 4 60 29 馬亥 亥 ㄏㄞ 4 0.33

躡 ㄋㄧㄝ 4 11 5 聶 聶 ㄋㄧㄝ 4 0.50

鉀 ㄐㄧㄚ 3 17 8 金甲 甲 ㄐㄧㄚ 3 0.42

瞳 ㄊㄨㄥ 2 18 9 目童 童 ㄊㄨㄥ 2 0.43

揀 ㄐㄧㄢ 3 25 12 柬 柬 ㄐㄧㄢ 3 0.38

絆 ㄅㄢ 4 46 22 半 半 ㄅㄢ 4 0.44

碇 ㄉㄧㄥ 4 61 29 石定 定 ㄉㄧㄥ 4 0.50

鯨 ㄐㄧㄥ 1 25 12 魚京 京 ㄐㄧㄥ 1 0.50

棕 ㄗㄨㄥ 1 52 25 木宗 宗 ㄗㄨㄥ 1 0.63

殃 ㄧㄤ 1 75 36 歹央 央 ㄧㄤ 1 0.75

蹊 ㄒㄧ 1 41 20 奚 奚 ㄒㄧ 1 1.00

縊 ㄧ 4 12 6 益 益 ㄧ 4 1.00

醺 ㄒㄩㄣ 1 14 7 酉熏 熏 ㄒㄩㄣ 1 1.00

膛 ㄊㄤ 2 35 17 堂 堂 ㄊㄤ 2 0.83

猙 ㄓㄥ 1 16 8 爭 爭 ㄓㄥ 1 0.73

跤 ㄐㄧㄠ 12 6 交 交 ㄐㄧㄠ 1 0.75

鞍 ㄢ 1 38 18 陏安 安 ㄢ 1 0.70

趾 ㄓ 3 25 12 止 止 ㄓ 3 0.64

平均:0.61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19

實驗二 低頻非規則性字

刺激文字 拼音 字頻(>310) 字頻(次/千萬) 部件 聲旁 聲旁讀音 一致性指標

儕 ㄔㄞ 2 12 6 齊 齊 ㄑㄧ 2 0.09

踝 ㄏㄨㄞ 2 23 11 果 果 ㄍㄨㄛ 3 0.10

犒 ㄎㄠ 4 23 11 高 高 ㄍㄠ 1 0.10

咄 ㄉㄨㄛ 4 30 14 口出 出 ㄔㄨ 1 0.14

漬 ㄗ 4 33 16 責 責 ㄗㄜ 2 0.11

誨 ㄏㄨㄟ 3 22 10 言每 每 ㄇㄟ 3 0.27

聒 ㄍㄨㄚ 1 10 5 耳 ㄕㄜ 2 0.29

緘 ㄐㄧㄢ 1 141 68 咸 咸 ㄒㄧㄢ 2 0.13

蹄 ㄊㄧ 2 65 31 帝 帝 ㄉㄧ 2 0.29

贍 ㄕㄢ 4 9 4 貝詹 詹 ㄓㄢ 2 0.10

躊 ㄔㄡ 2 13 6 壽 壽 ㄕㄡ 4 0.40

憔 ㄑㄧㄠ 2 14 7 焦 焦 ㄐㄧㄠ 1 0.38

輓 ㄨㄢ 3 37 18 車免 免 ㄇㄧㄢ 3 0.43

謗 ㄅㄤ 4 55 27 言旁 旁 ㄆㄤ 2 0.54

鈍 ㄉㄨㄣ 4 56 27 金屯 屯 ㄊㄨㄣ 2 0.50

殞 ㄩㄣ 3 18 9 歹員 員 ㄩㄢ 2 0.43

饌 ㄓㄨㄢ 4 9 4 巽 巽 ㄒㄩㄣ 4 0.50

垢 ㄍㄡ 4 45 22 土后 后 ㄏㄡ 4 0.50

犢 ㄉㄨ 2 3 1 賣 賣 ㄇㄞ 4 0.70

涕 ㄊㄧ 4 24 12 弟 弟 ㄉㄧ 2 0.67

平均:0.33

註 1:**表示重新編入之施測文字;註 2:***表示新加入的施測文字;註 3:字頻換算方式為小數點第一位四捨五入

120

附錄三 實驗三之假字分析

聲旁一致性假字(CP)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ㄑㄧㄢ 1 CP 5 5/5 金千 千 千(ㄑㄧㄢ 1,17007)仟(ㄑㄧㄢ 1,58)阡(ㄑㄧㄢ 1,2)扦(ㄑㄧㄢ 1 ,

4)芊(ㄑㄧㄢ 1 ,8)

ㄈㄨ 1

ㄈㄨ 3

ㄈㄨ 4

CP 5 5/5 付 付 符(ㄈㄨ 1,1967)府(ㄈㄨ 3,25629)咐(ㄈㄨ 4 ,51)附(ㄈㄨ 4 ,4870)

付(ㄈㄨ 4 ,3558)

ㄐㄩ 3

ㄐㄩ 4

CP 9 9/9 示巨 巨 柜(ㄐㄩ 3 ,2)矩(ㄐㄩ 3 ,104)巨(ㄐㄩ 4 ,1054)拒(ㄐㄩ 4 ,2192)

炬(ㄐㄩ 4 ,64)苣(ㄐㄩ 4 ,9)距(ㄐㄩ 4 ,1580)詎(ㄐㄩ 4 ,128)

鉅(ㄐㄩ 4,785)

ㄧ 2 CP 5 5/5 耳夷 夷 夷(ㄧ 2,170)咦(ㄧ 2,7)姨(ㄧ 2,73)胰(ㄧ 2,40)痍(ㄧ 2,24)

ㄈㄥ 1

ㄈㄥ 2

CP 5 5/5 夆 夆 峰(ㄈㄥ 1,1779)烽(ㄈㄥ 1,22)蜂(ㄈㄥ 1,276)鋒(ㄈㄥ 1,851)逢(ㄈ

ㄥ 2,

1341)

ㄐㄩㄢ 1

ㄐㄩㄢ 4

CP 6 6/6 土肙 肙 娟( ㄐㄩㄢ 1,412)捐(ㄐㄩㄢ 1,1949)涓(ㄐㄩㄢ 1,9)鵑(ㄐㄩㄢ 1,

50)狷(ㄐㄩㄢ 4 ,2)絹(ㄐㄩㄢ 1,24)

ㄊㄠ 1

ㄊㄠ 4

CP 5 5/5 彳匋 匋 掏(ㄊㄠ 1,223)啕(ㄊㄠ 2,,8)淘(ㄊㄠ 2 ,334)陶(ㄊㄠ 2 ,724)

萄(ㄊㄠ 2 ,270)

121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ㄘㄞ 3

ㄘㄞ 4

CP 8 8/8 牛采 采 采(ㄘㄞ 3 ,289)彩(ㄘㄞ 3 ,3615)採(ㄘㄞ 3 ,7014)寀(ㄘㄞ 3 ,

1)睬(ㄘㄞ 3,45)綵(ㄘㄞ 3 ,144)踩(ㄘㄞ 3 ,142)菜(ㄘㄞ 4,2443)

ㄊㄚ 1

ㄊㄚ 4

CP

4 4/4 禾

塌(ㄊㄚ 1 ,193)榻(ㄊㄚ 4 ,43)遢(ㄊㄚ 4 ,7)蹋(ㄊㄚ 4 ,22)

ㄌㄧㄠ 2

ㄌㄧㄠ 3

ㄌㄧㄠ 4

CP 12 12/12 弓 僚(ㄌㄧㄠ 2 ,325)嘹(ㄌㄧㄠ 2 ,7)寮(ㄌㄧㄠ 2 ,1656)撩(ㄌㄧㄠ

2 ,41)潦(ㄌㄧㄠ 2 ,18)獠(ㄌㄧㄠ 2 ,3)遼(ㄌㄧㄠ 2 ,100)療(ㄌ

ㄧㄠ 2 ,2315)繚(ㄌㄧㄠ 2 ,7)鐐(ㄌㄧㄠ 2 ,24)瞭(ㄌㄧㄠ 3 ,

995)燎(ㄌㄧㄠ 4 ,14)

ㄐㄩ 1

ㄐㄩ 4

CP 5 5/5 矢居 居 居(ㄐㄩ 1,5995)倨(ㄐㄩ 4 ,5)据(ㄐㄩ 4 ,121)踞(ㄐㄩ 4 ,27)

鋸(ㄐㄩ 4 ,102)

ㄋㄠ 3 CP 3 3/3 舟 惱(ㄋㄠ 3,286)瑙(ㄋㄠ 3,12)腦(ㄋㄠ 3,4132)

ㄆㄟ 4 CP 2 2/2 禾 佩(ㄆㄟ 4,510)珮(ㄆㄟ 4,52)

ㄨㄤ 3 CP 4 4/4 罔 罔 罔(ㄨㄤ 3,121)惘(ㄨㄤ 3,22)網(ㄨㄤ 3,3002)魍(ㄨㄤ 3 ,2)

ㄋㄧㄥ 2

ㄋㄧㄥ 3

ㄋㄧㄥ 4

CP 6 6/6 土寧 寧 寧(ㄋㄧㄥ 2,1476)嚀(ㄋㄧㄥ 2,46)擰(ㄋㄧㄥ 3,1)獰(ㄋㄧㄥ 2 ,

18)檸(ㄋㄧㄥ 2 ,26)濘(ㄋㄧㄥ 4 ,43)

ㄒㄩㄢ 1

ㄒㄩㄢ 4

CP 6 6/6 牛宣 宣 宣(ㄒㄩㄢ 1,4715)喧(ㄒㄩㄢ 1,144)暄(ㄒㄩㄢ 1,33)萱(ㄒㄩㄢ 1,

66)瑄(ㄒㄩㄢ 1,9)渲(ㄒㄩㄢ 4 ,62)

122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ㄎㄨㄣ 3

ㄎㄨㄣ 4

CP 6 6/6 困 困 捆(ㄎㄨㄣ 3 ,66)悃(ㄎㄨㄣ 3 ,1)綑(ㄎㄨㄣ 3 ,104)閫(ㄎㄨㄣ 3 ,

1)困(ㄎㄨㄣ 4,3427)睏(ㄎㄨㄣ 4,17)

ㄏㄨㄢ 4 CP 6 6/6 奐 奐 奐(ㄏㄨㄢ 4 ,33)喚(ㄏㄨㄢ 4 ,423)換(ㄏㄨㄢ 4 ,3007)渙(ㄏㄨ

ㄢ 4 ,21)煥(ㄏㄨㄢ 4 ,437)瘓(ㄏㄨㄢ 4 ,132)

ㄏㄨ 2 CP 8 8/8 胡 胡 湖(ㄏㄨ 2,2968)瑚(ㄏㄨ 2,75)葫(ㄏㄨ 2,64)糊(ㄏㄨ 2,292)蝴(ㄏ

ㄨ 2,112)醐(ㄏㄨ 2,3)餬(ㄏㄨ 2 ,9)鬍(ㄏㄨ 2,88)胡(ㄏㄨ 2,

1682)

ㄇㄢ 2

ㄇㄢ 4

CP 9 9/9 金曼 曼 謾(ㄇㄢ 2,23)饅(ㄇㄢ 2,24)鰻(ㄇㄢ 2,128)曼(ㄇㄢ 4,662)幔(ㄇ

ㄢ 4,2)慢(ㄇㄢ 4,1152)漫(ㄇㄢ 4,679)嫚(ㄇㄢ 4,24)蔓(ㄇㄢ 4,

199)

123

聲旁非一致性假字(ICP)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ㄅㄤ 1

ㄅㄤ 3

ㄅㄤ 4

ㄆㄤ 1

ㄆㄤ 4

ICP 13 7/13

6/13

米旁 旁 傍(ㄅㄤ 1,283)榜(ㄅㄤ 3,565)膀(ㄅㄤ 3,68)傍(ㄅㄤ 3,22)磅(ㄅ

ㄤ 4,157)謗(ㄅㄤ 4,55)鎊(ㄅㄤ 4,72)滂(ㄆㄤ 1,11)旁(ㄆㄤ 2,

2132)徬(ㄆㄤ 2,24)膀(ㄆㄤ 1,18)蒡(ㄆㄤ 2,13)螃(ㄆㄤ 2,13)

ㄐㄧㄣ 1

ㄐㄧㄥ 1

ㄐㄧㄥ 3

ㄐㄧㄥ 4

ㄑㄧㄥ 1

ㄒㄧㄥ 1

ICP 15 1/15、11/15

2/15、1/15

身巠 巠 勁(ㄐㄧㄣ 4,9626)涇(ㄐㄧㄥ 1 ,8)莖(ㄐㄧㄥ 1 ,69)經(ㄐㄧㄥ 1 ,

41024)剄(ㄐㄧㄥ 3,2)烴(ㄐㄧㄥ 3 ,6)頸(ㄐㄧㄥ 3 ,584)勁(ㄐㄧ

ㄥ 4,821)徑(ㄐㄧㄥ 4,1058)逕(ㄐㄧㄥ 4 ,493)脛(ㄐㄧㄥ 4 ,32)

痙(ㄐㄧㄥ 4 ,16)氫(ㄑㄧㄥ 1 ,36)輕(ㄑㄧㄥ 1 ,5624)陘(ㄒㄧㄥ

2 ,1)

ㄓㄤ 1

ㄓㄤ 4

ㄔㄤ 1

ㄔㄤ 2

ㄔㄤ 3

ICP 15 4/7、3/7 火長 長 張(ㄓㄤ 1,14593)帳(ㄓㄤ 4,1403)脹(ㄓㄤ 4,356)賬(ㄓㄤ 4,12)

倀(ㄔㄤ 1 ,3)長(ㄔㄤ 2,53899)悵(ㄔㄤ 4 ,23)

ㄍㄡ 1

ㄍㄡ 3

ㄍㄡ 4

ㄎㄡ 4

ㄐㄩ 1

ㄐㄩ 4

ㄔㄨ 1

ICP 10 5/10、1/10

3/10、1/10

句 句 鉤(ㄍㄡ 1,39)狗(ㄍㄡ 3,624)枸(ㄍㄡ 3 ,7)苟(ㄍㄡ 3 ,39)夠(ㄍ

ㄡ 4,2406)佝(ㄎㄡ 4 ,1)拘(ㄐㄩ 1,524)駒(ㄐㄩ 1,44)句(ㄐㄩ 4,

973)齣(ㄔㄨ 1 ,158)

124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ㄅㄞ 3

ㄅㄧ 4

ㄇㄛ 4

ICP 5 2/5、1/5

2/5

禾百 百 百(ㄅㄞ 3,28979)佰(ㄅㄞ 3,45)弼(ㄅㄧ 4 ,19)陌(ㄇㄛ 4,167)

貊(ㄇㄛ 4 ,5)

ㄉㄧ 4

ㄊㄧ 4

ICP 9 3/9、6/9 陏弟 弟 弟(ㄉㄧ 4,2060)娣(ㄉㄧ 4 ,8)睇(ㄉㄧ 4 ,8)梯(ㄊㄧ 1,690)剃(ㄊ

ㄧ 4,37)悌(ㄊㄧ 4 ,31)涕(ㄊㄧ 4,24)銻(ㄊㄧ 4 ,2)鵜(ㄊㄧ 4 ,

1)

ㄇㄟ 4

ㄇㄛ 4

ㄨㄟ 4

ICP 7 4/7、1/7

2/7

言未 未 妹(ㄇㄟ 4,335)沬(ㄇㄛ 4,1)昧(ㄇㄟ 4,129)眛(ㄇㄟ 4,4)魅(ㄇㄟ

4 ,178)未(ㄨㄟ 4,23827)味(ㄨㄟ 4,2947)

ㄛ 1

ㄜ 2

ㄧ 4

ㄨㄛ 3

ICP 10 1/10、7/10

1/10、1/10

我 我 哦(ㄛ 1,69)娥(ㄜ 2,158)峨(ㄜ 2,67)莪(ㄜ 2,1)蛾(ㄜ 2,11)鵝(ㄜ

2,145)俄(ㄜ 4,573)餓(ㄜ 4,122)義(ㄧ 410348)我(ㄨㄛ 3,20302)

ㄐㄧㄤ 1

ㄑㄧㄤ 2

ICP 5 4/5、1/5 爿 僵(ㄐㄧㄤ 1,400)薑(ㄐㄧㄤ 1,81)殭(ㄐㄧㄤ 1,13)韁(ㄐㄧㄤ 1,

2)彊(ㄑㄧㄤ 2,5)

ㄑㄧ 3

ㄒㄧㄢ 1

ㄕㄢ 1

ㄕㄢ 4

ㄧㄡ 1

ICP 9 1/9、2/9

5/9、1/9

山 山 豈(ㄑㄧ 3,434)以(ㄒㄧㄢ 1,617)秈(ㄒㄧㄢ 1 ,1)山(ㄕㄢ 1,14240)

舢(ㄕㄢ 1 ,34)汕(ㄕㄢ 4 ,72)疝(ㄕㄢ 4 ,7)訕(ㄕㄢ 4 ,42)幽(ㄧ

ㄡ 1,325)

125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ㄇㄤ 2

ㄇㄧㄢ 2

ㄇㄧㄣ 2

ㄇㄧㄣ 3

ICP 6 1/6、1/6

4/6

彳民 民 氓(ㄇㄤ 2,661)眠(ㄇㄧㄢ 2,251)民(ㄇㄧㄣ 2,53007)岷(ㄇㄧㄣ 2 ,

7)抿(ㄇㄧㄣ 3 ,4)泯(ㄇㄧㄣ 3 ,33)

ㄨ 2

ㄨ 4

ㄩ 2

ICP 4 2/4、2/4 火吳 吳 吳(ㄨ 2,7600)誤(ㄨ 4,2186)娛(ㄩ 2,530)虞(ㄩ 2 ,448)

ㄍㄢ 3

ㄏㄢ 4

ICP 6 1/6、5/6 旱 旱 趕(ㄍㄨㄢ 3,728)悍(ㄏㄢ 4,123)捍(ㄏㄢ 4,37)哻(ㄏㄢ 4 728)焊(ㄏ

ㄢ 4 ,

63)銲(ㄏㄢ 4 ,110)旱(ㄏㄢ 4,166)

ㄏㄨㄟ 4

ㄎㄨㄞ 4

ICP 10 4/10、6/10 會 會 會(ㄏㄨㄟ 4,613)儈(ㄎㄨㄞ 4,7)劊(ㄎㄨㄞ 4,19)獪(ㄎㄨㄞ 4,1)

檜(ㄎㄨㄞ 4,73)膾(ㄎㄨㄞ 4,21)會(ㄎㄨㄞ 4,91390)燴(ㄏㄨㄟ 4,

13)薈(ㄏㄨㄟ 4,15)繪(ㄏㄨㄟ 4,608)

ㄗㄠ 3

ㄗㄠ 4

ㄘㄠ 1

ㄙㄠ 1

ICP 7 5/7、1/7

1/7

喿 喿 澡(ㄗㄠ 3,113)噪(ㄗㄠ 4,450)燥(ㄗㄠ 4,155)譟(ㄗㄠ 4 ,17)躁(ㄗ

ㄠ 4 ,115)操(ㄘㄠ 1,2002)臊(ㄙㄠ 1,7)

ㄍㄨㄤ 3

ㄎㄨㄛ 4

ㄎㄨㄤ 4

ICP 6 2/6、1/6

3/6

廣 廣 獷(ㄍㄨㄤ 3,20)擴(ㄎㄨㄛ 4,3746)鄺(ㄎㄨㄤ 4,2)曠(ㄎㄨㄤ 4,

115)礦(ㄎㄨㄤ 4,574) 廣(ㄍㄨㄤ 3,6288)

126

刺激文字 可能

讀音 CP/ICP

同聲旁

字數

排除聲調同音字

數/同聲旁字 部件 聲旁 同聲旁字(neighbors)

ㄏㄚ 2

ㄐㄧㄚ 1

ㄐㄧㄚ 3

ㄐㄧㄚ 4

ㄒㄧㄚ 1

ㄒㄧㄚ 2

ICP 9 1/9、3/9

5/9

火 蝦(ㄏㄚ 2,1)葭(ㄐㄧㄚ 1,1)假(ㄐㄧㄚ 3,2231)假(ㄐㄧㄚ 4,2063)

蝦(ㄒㄧㄚ 1,376)暇(ㄒㄧㄚ 2,187)瑕(ㄒㄧㄚ 2,132)遐(ㄒㄧㄚ 2,

49)霞(ㄒㄧㄚ 2,352)

ㄌㄚ 1

ㄌㄚ 4

ㄌㄧㄝ 4

ICP 4 3/4、1/4 邋(ㄌㄚ 1,7)臘(ㄌㄚ 4,103)蠟(ㄌㄚ 4,47)獵(ㄌㄧㄝ 4,224)

ㄗㄨㄥ 3

ㄘㄨㄥ 1

ICP 4 1/4、3/4 虫 總(ㄗㄨㄥ 3,17336)蔥(ㄘㄨㄥ 1,40)聰(ㄘㄨㄥ 1,768)驄(ㄘㄨㄥ 1,

1)

ㄐㄧㄡ 1

ㄑㄧㄠ 1

ㄑㄧㄡ 1

ㄔㄡ 2

ICP 7 2/7、1/7

3/7、1/7

秓 秓 啾(ㄐㄧㄡ 1,6)揪(ㄐㄧㄡ 1,65)鍬(ㄑㄧㄠ 1,10)楸(ㄑㄧㄡ 1,3)

鞦(ㄑㄧㄡ 1,6)鰍(ㄑㄧㄡ 1,9)愁(ㄔㄡ 2,148)秓(ㄑㄧㄡ 2,1730)

127

附錄四 失讀症受詴者基本資料

編號 性冸 學歷 年齡 距離發病時間(月) 失語症分類 病兆區

01 女 大學 38 6 Anomia Carvenous hemangioma in left midbrain which extent to

left thalamus, hydrocephalus post VP shunt; left midbrain

and thalamus low density

02 男 大學肄 21 31 Broca’s Large lef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

03 男 大學 59 10 Anomia Ischemic stroke. hypodensities at left frontal, parietal

lobes, mainly the white matter (borderzone infarct),

Prolonged MTT at left anterior circulation

04 男 碩士 46 107 Global improved Left MCA territory infarct (left distal M1 occlusion)

05 男 大學 43 36 Global improved MCA infarct

06* 男 大學 71 15 Wernick’s Ischemic stroke left temporal lobe

07 男 大專 60 30 Broca’s Old left frontal infarct (pericallosal pericallosal region and

frontal white matter; head injury with mild right SDH

08 男 大專 46 9 Anomia Left temporal lob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09 男 大專 56 8 Conduction Left frontal-parietal infarct

10 男 高中 75 3.5 Anomia Left subcortical infarct

11 男 大學 47 13 Anomia Left putaminal hemorrahge

12* 男 大學 34 1,5 Wernick’s Left MCA M1 serpentine aneurysm status post clipping

and dissection, left fronto-temporal ICH, left MCA

infarction

13 男 大學肄 52 7.5 Broca’s Left putaminal hemorrhage

128

編號 性冸 學歷 年齡 距離發病時間(月) 失語症分類 病兆區

14 女 大專 57 18 Transcortical mixed Meningioma s/p, ICA occlusion with large infarct

15 男 專科 48 1.5 Transcortical sensory Left 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Old ICH, left

MCA infarct

16 男 博士 59 1.3 Transcortical motor Left putaminal hemorrhage

Lacunar infarct in right basal ganglion.

17 男 大學 47 11 Global improved Left whole MCA infarct, M1total occlusion

18 女 博士 59 1.1 Transcortical mixed Left basal ganglion infarct

19 男 大學 42 4.2 Anomia Left MCA terrotiry hypodense left MCA infarct with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post craniectomy and

hematoma evacuation

20 女 高職 73 26.6 Anomia Left parietal ischemic stroke

21 女 高中 54 3.4 Transcortical sensory Left MCA infact

22 男 高中 66 86 Global improve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territory Left insular and temporal

lobe

23* 男 專科 40 4.6 Wernick’s Left temporal lesion encephalitis

24 女 碩士 57 7.2 Anomia Lacunes in left basal ganglion and centrum semiovale, and

infarct in temporoparietal lobe.

25 女 高中 59 1.2 Anomia Multiple foci of small diffusion restriction in left insula,

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temporal lobe, and parietal

lobe, also old lacune over bilateral thalami

註 1:*產生極端值而排除實驗的個案。

129

附錄五 實驗一 兩組受詴者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SC SE VE NES PE RE PhE TE SNES NPE NTE SRE Nil

高頻高一致

N=20

M 0.75 0.00 0.00 0.00 0.00 0.00 0.25 21.88 5.00 0.00 0.00 0.25 11.88

SD 3.35 0.00 0.00 0.00 0.00 0.00 1.12 40.12 22.36 0.00 0.00 1.12 28.53

高頻低一致

N=19

M 1.19 0.00 0.00 17.91 2.63 16.23 0.00 8.65 0.00 0.75 0.00 0.00 5.26

SD 3.70 0.00 0.00 33.97 11.47 33.39 0.00 25.04 0.00 3.28 0.00 0.00 22.94

低頻高一致

N=20

M 1.98 0.00 0.10 6.56 7.38 1.67 1.02 15.21 12.50 0.00 0.00 0.00 23.58

SD 7.51 0.00 0.47 23.07 23.20 7.45 3.18 33.31 31.93 0.00 0.00 0.00 39.15

低頻低一致

N-=20

M 2.50 2.74 2.52 50.36 5.27 0.00 0.00 5.05 2.25 1.31 2.29 0.29 10.40

SD 3.18 8.0 8.91 34.69 12.27 0.00 0.00 15.45 8.70 3.29 5.71 1.31 17.65

總和

N=79

M 1.61 0.69 0.67 18.72 3.84 4.32 0.32 12.75 5.00 0.51 0.58 0.14 12.88

SD 4.75 4.13 4.54 32.77 14.35 17.80 1.72 30.12 20.27 2.33 2.99 0.86 28.53

高頻高一致

N=20

M 9.16 0.00 1.67 0.00 18.35 0.00 0.63 26.75 0.00 0.00 0.00 0.63 42.83

SD 13.88 0.00 7.45 0.00 21.55 0.00 2.80 27.29 0.00 0.00 0.00 2.80 26.75

高頻低一致

N=19

M 1.46 0.00 0.00 4.13 33.60 2.67 1.32 14.89 2.63 2.78 0.58 0.00 35.94

SD 4.48 0.00 0.00 11.45 29.50 7.95 5.74 23.78 11.47 6.99 2.55 0.00 31.20

低頻高一致

N=20

M 1.67 0.00 0.71 0.45 18.04 0.00 2.49 24.81 3.19 0.42 0.00 1.01 47.21

SD 4.14 0.00 3.20 2.03 17.90 0.00 6.53 26.60 11.90 1.86 0.00 3.13 26.81

低頻低一致

N=20

M 1.21 0.31 2.54 35.64 9.94 0.00 0.14 6.26 0.39 4.63 3.41 1.69 33.83

SD 3.83 1.40 7.88 23.46 12.63 0.00 0.62 9.29 1.25 5.54 5.54 5.31 13.49

總和

N=79

M 3.40 0.08 1.25 10.13 19.81 0.64 1.14 18.22 1.54 1.95 1.00 0.84 40.00

SD 8.41 0.70 5.66 19.78 22.44 3.90 4.56 23.96 8.20 4.81 3.32 3.40 25.45

130

附錄六 實驗二 兩組受詴者唸字錯誤反應類型之描述性統計

SC SE VE NES PE RE PhE TE SNES NPE NTE SRE Nil

高頻規則

N=20

M 5.00 0.00 0.00 6.67 9.17 0.00 1.67 12.50 0.00 0.00 0.00 0.00 10.00

SD 22.36 0.00 0.00 20.52 25.06 0.00 7.45 31.93 0.00 0.00 0.00 0.00 30.78

高頻非規則

N=20

M 11.98 0.00 0.00 15.00 1.67 15.83 0.00 1.67 0.00 0.00 6.67 0.00 7.19

SD 24.72 0.00 0.00 29.57 7.45 33.97 0.00 7.45 0.00 0.00 23.19 0.00 23.23

低頻規則

N=20

M 4.47 0.00 1.45 27.91 12.78 0.00 2.15 25.83 1.67 0.00 0.00 0.48 8.26

SD 12.27 0.00 6.49 39.96 31.84 0.00 7.65 40.275 7.45 0.00 0.00 2.16 16.16

低頻非規則

N=20

M 8.21 0.00 1.44 19.77 5.54 31.63 2.25 18.62 0.00 0.28 0.33 0.77 11.16

SD 10.00 0.00 5.04 26.98 10.99 31.98 6.973 22.62 0.00 1.24 1.49 2.39 15.31

總和

N=80

M 7.41 0.00 0.72 17.34 7.29 11.86 1.52 14.66 0.42 0.07 1.75 0.31 9.15

SD 18.35 0.00 4.09 30.51 21.32 26.41 6.32 29.18 3.73 0.62 11.75 1.61 21.89

高頻規則

N=20

M 5.05 1.96 0.00 2.38 24.10 0.00 2.50 7.88 0.00 0.00 1.67 0.53 53.94

SD 12.30 6.29 0.00 5.83 21.47 0.00 11.18 13.013 0.00 0.00 7.45 2.35 29.81

高頻非規則

N=20

M 9.48 0.00 0.00 0.00 20.73 7.21 0.56 15.86 0.00 1.55 1.82 0.45 42.35

SD 9.74 0.00 0.00 0.00 18.83 13.49 2.48 24.25 0.00 4.78 8.13 2.03 27.99

低頻規則

N=20

M 4.70 0.00 0.96 8.20 21.48 0.00 0.72 17.07 0.00 0.84 0.59 2.82 42.63

SD 8.99 0.00 4.30 13.56 19.18 0.00 2.22 21.85 0.00 2.59 2.63 8.84 26.57

低頻非規則

N=20

M 2.15 0.00 1.09 11.91 10.46 17.12 0.29 17.60 0.50 2.12 4.06 1.74 30.96

SD 5.23 0.00 4.86 14.50 10.70 18.43 1.31 19.30 1.54 4.34 5.71 7.78 20.04

總和

N=80

M 5.34 0.49 0.51 5.62 19.19 6.08 1.02 14.60 0.12 1.13 2.03 1.39 42.47

SD 9.60 3.20 3.22 11.20 18.42 13.24 5.82 20.05 0.78 3.51 6.35 6.05 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