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

284
ILOSH103-R333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Parameters for Paying Disability Annuity of Labor Insurance 103年度研究計畫ILOSH103-R333 GPN:1010500614 定價:新台幣300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 給付參數評估及資料庫建置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橫科路407巷99號 電話:(02)26607600 傳真:(02)26607732 網址:http://www.ilosh.gov.tw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Jan-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及資料庫建置

    ILOSH103-R333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Parameters for Paying Disability Annuity of Labor Insurance

    103年度研究計畫ILOSH103-R333

    GPN:1010500614定價:新台幣300元

    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

    給付參數評估及資料庫建置

    地址:新北市汐止區橫科路407巷99號

    電話:(02)26607600

    傳真:(02)26607732

    網址:http://www.ilosh.gov.tw

  • ILOSH103-R333

    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

    及資料庫建置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Parameters for Paying Disability

    Annuity of Labor Insurance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 ILOSH103-R333

    勞工保險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

    及資料庫建置

    Study and Establishment of Domestic

    Parameters for Paying Disability

    Annuity of Labor Insurance

    研究主持人:杜宗禮、林洺秀

    計畫主辦單位: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期間:中華民國 103 年 06 月 30 日至 104 年 12 月 20 日

    *本研究報告公開予各單位參考*

    惟不代表勞動部政策立場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5 年 3 月

  • i

    摘 要

    本研究針對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所需要的參數之方法與內容,利用我國勞工

    保險資料庫將「全人損傷百分比」及「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年齡」

    等參數予以本土化,以供勞保司、勞保局酌參。

    在全人損傷百分比部分,在我國勞工保險失能給付評估主要以等級來表示,

    而非以百分比表示。又因目前我國勞工保險全人損傷百分比資料數據不多,故本

    研究探討 AMA Guides 是否適用本國勞工。目前 AMA Guides 已被美國各州、亞

    洲國家所使用或參考評估身體損傷情形,且勞保局已將 AMA Guides 第五版的評

    估標準引入勞保失能等級中,包括胸腹部、軀幹、肢體、精神、心臟等疾病進行

    審查標準的研究改進。在民國 98 年勞動部委託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執行「建

    置以美國醫學會指南(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及工作能力喪失程度為判定依據之勞工保險失能給付評估

    機制」研究計畫,完成 AMA Guides 第五版和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項目之對照

    表、編撰失能評估操作手冊,且經多次專家與行政會議建議以作為失能年金給付

    之依據。

    在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部分,本研究利用民國 96-100 年勞工保險

    失能現金給付檔串勞工保險承保檔、勞工退休金提撥檔之當年度及第 3 年薪資資

    料,以同一公司當年之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級距於±2 之匹配條件選出對照組

    (未失能勞工)。其中將多重失能、外籍、無匹配對照組之個案予以排除,共收集

    有個案數為 10,021 筆。本研究依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將失能部位分為 12 類,

    並估算個案失能後第三年的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與對照組第三年勞工退休金

    月提繳工資比較,其工作收入損失率公式為對照組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

    工資扣掉個案組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再除以對照組第三年平均勞

    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結果顯示皮膚、軀幹、口、胸腹部臟器等部位失能工作收

    入損失率最多,頭臉頸的工作收入損失率最少。本研究以工作收入損失率直接作

  • ii

    為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調整,12 個失能部位之本土未來工作收入能力

    調整係數介於 1.151 和 1.301 之間。最小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係數是 1.151,將

    增加 15.1%;最大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係數是 1.301,將增加 30.1%。

    在職業參數本土化部份,我國關於職業工作相關資料皆以問卷調查獲得,在

    今年勞保局已採納建議將職務欄位納入失能給付申請書中,這對於我國勞保資料

    庫的完整性是跨出一大步。此外經多次專家會議結論,本研究將加州職業調整表

    轉換成我國職業碼並建置我國職業對照表及製作本土化職業參數調整操作手冊。

    在年齡參數本土化部分,本研究利用民國 96-100 年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

    檔串勞工保險承保檔、勞工退休金提撥檔,計收集有輕微失能(13~15 失能等級)

    個案組為 1,763 筆。年齡分組參考我國勞保局、主計總處統計常用年齡分組,分

    為 15~19 歲 、20~24 歲 、25~29 歲…60~64 歲、65 歲以上,共分為 11 組。結果

    顯示,55-59 歲之工作收入損失率最多,其次是 40-44 歲;65 歲以上、15-19

    歲工作收入損失率最少。本土年齡參數調整以各年齡層的工作收入損失率由低到

    高進行排名,並以排名第 6 (60-64 歲)為基準,排名以下者為減分;排名以上者為

    加分。本土年齡參數調整介於-5~+5 之間。唯因個案數較少,年齡參數部分仍有

    繼續探討之必要。

    本研究更以近年來實際申請勞工保險失能年金給付個別化專業化評估之 50

    筆個案套入研究之本土化參數進行調整與現行勞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之比較,

    前者與後者之工作能力減損百分比平均分別為 76.24%與 75.76%,相當接近。以

    現行勞工保險參數調整與本土化參數調整的相關性分析,在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

    數(r=0.996, p

  • iii

    計算相同失能風險並重新配對,並估算「失能」與否而導致薪資損失差異情形。

    個案組與對照組以一比一配對結果顯示,估算在上下肢失能者的工作收入損失率

    =23.6%。此結果與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結果相近。

    在問卷調查部分,研究對象以民國 98 年至 100 年申請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

    付之被保險人且上、下肢失能者共計有 379 人完整回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

    訪者男性佔 8 成,31~50 歲之間中壯年時期者佔 6 成。有 9 成 5 以上為職業傷

    害,失能在 10~12 等及 13~15 等居多。公司規模為未滿 30 人最多,其次是 30 以

    上未滿 100 人。有 9 成以上受訪者受傷後三年內有返回職場,其中有 92.5%仍待

    在原公司工作,53.2%在受傷後 3 月內可以返回工作。受訪者在失能時的平均收

    入為 33,429±14,585 元,其失能三年後的平均收入為 33,541±14,865 元,三年的收

    入變化平均為-56±4,590 元。實際收入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之正相關程度高。

    本研究利用勞工保險資料庫部分並以實際 50 筆個案套入研究之本土化參數

    進行調整與現行勞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之差異比較,最後調整結果呈現顯著正

    相關。其中影響得否符合失能年金請領條件者僅有兩件,雖然對實際結果影響不

    大,不過因申請之個案數尚少,且本土化參數個案數過少,可能造成本土化參數

    可靠性較低的考量,故本研究建議繼續採用現行失能年金給付個別化專業評估標

    準。建議勞動部及勞工保險局仍需積極設法建置我國全人損傷百分比資料庫及職

    業、年齡、未來工作收入能力等資料庫個案,並需定期評估調整本土化參數。

    關鍵詞:失能年金、全人損傷、職業、年齡

  • iv

    Abstract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United States California system in assessing the

    required parameters of disability annuity, using domestic database future earning

    capacity, occupation, and age parameters from the Labor Insurance Bureau.

    In the parameters for future earning capacity, this study used 2007-2011 insurance

    disability cash benefits data and retirement provision stalls and compared the disabled

    workers to the same years in the control group (no disability), matching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pay ± 2 grade criteria. Multiple disabilities, foreign workers, and cases not

    matching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xcluded, totaling to 10,021 cases being used for

    analysis. Disabilities were divided into 12 categori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f labor retirement pension in the third year (after injury), and calculate its

    revenue loss rate. Results showed the 12 categories’ future earning capacity adjustment

    coefficient between 1.151 and 1.301, and future earnings capacity adjustment was 15.1

    to 30.1%.

    Occupation parameters data were only obtained by questionnaire in the past,

    however later this year the Bureau has included them in the application form for

    disability benefits. The occupational adjustment table was transcribed from the

    professional code of California. We then compiled the occupational table, domestic

    occupational parameters, and operating manual.

    For the age parameters, this study used the same database as above except we

    only included mild (13~15 grade) disability group and had a total of 1,763 cases. Age

    was divided into 11 groups. Results showed maximum income loss at the age of 55-59,

    followed by 40-44. The age adjustment parameters were set between scores of -5~+5.

    These domestic parameters were applied to 50 cases of labor insurance disability

    pension in recent years to compare with existing insurance individual assessments.

  • v

    Results showed the former and latter disability percentages averaging closely at 76.24%

    and 75.76%, respectively. Labor insurance and domestic parameters adjustment showed

    high correlation in future earning capacity (r=0.996, p

  • vi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iv

    目錄 ............................................................................................................................... vi

    圖目錄……………………………………………………………………………………………………………………..ix

    表目錄 ............................................................................................................................ x

    第一章 計畫概述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方式 .......................................................................... 2

    第三節 目的 .............................................................................................................. 3

    第二章 參數本土化之結果 .......................................................................................... 4

    第一節 全人損傷百分比本土化 .............................................................................. 4

    第二節 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 .................................................................. 7

    第三節 職業參數本土化 ........................................................................................ 11

    第四節 年齡參數本土化 ........................................................................................ 16

    第五節 以現行實際個案為例 ................................................................................ 20

    第三章 本土化之研究限制及方法 ............................................................................ 24

    第一節 研究限制 .................................................................................................... 24

    第二節 參數本土化之方法 .................................................................................... 27

    第四章 其他研究(一)傾向分數匹配法 .....................................................................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4

    第二節 研究結果 .................................................................................................... 36

  • vii

    第五章 其他研究(二)問卷調查 ................................................................................. 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0

    第二節 研究結果 .................................................................................................... 41

    第六章 其他研究(三)勞工保險資料庫分析 ............................................................. 52

    第一節 本土勞工保險資料庫說明 ........................................................................ 52

    第二節 基本資料分析 ............................................................................................ 52

    第七章 討論 ................................................................................................................ 60

    第一節 本次研究與之前研究的比較 .................................................................... 60

    第二節 本土參數與加州參數比較 ........................................................................ 61

    第三節 本土參數、PSM、問卷結果比較 ............................................................ 63

    第八章 結論與建議 .................................................................................................... 64

    第一節 參數本土化限制 ........................................................................................ 64

    第二節 行政建議 .................................................................................................... 66

    第三節 後續研究的方法之建議 ............................................................................ 67

    致謝 .............................................................................................................................. 69

    參考文獻 ...................................................................................................................... 70

    附錄 一 香港《僱員補償條例》損傷類別 .............................................................. 73

    附錄 二 日本障害補償等級狀 .................................................................................. 77

    附錄 三 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 .................................................................. 83

    附錄 四 本土職業參數調整操作手冊 ...................................................................... 88

    附錄 五 年齡參數本土化 ........................................................................................ 244

  • viii

    附錄 六 實際申請勞保失能年金之 50 筆個案以本土化參數調整與美國加州失能

    評估之差異 ............................................................................................... 247

    附錄 七 職業評估專家團隊審查綜合建議意見 .................................................... 259

    附錄 八 「勞保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及建置」問卷調查 .................... 265

    附錄 九 「勞保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及建置」研究計畫符合研究倫理

    規範 ........................................................................................................... 267

  • ix

    圖目錄

    圖 1 KAMS 指南發展委員會組織 .............................................................................. 6

    圖 2 Hypothetical Earnings Loss of Injured Workers(假設受傷勞工的賺錢能力損失)

    ........................................................................................................................................ 8

    圖 3 Rand 提出未來工作收入能力(FEC)之推估 ...................................................... 9

    圖 4 擷取本土職業職業小組特徵 ............................................................................. 14

    圖 5 各年齡層與三年勞退薪資變化率的關係 ......................................................... 18

    圖 6 各年齡層與三年勞退薪資損失率的關係 ......................................................... 19

    圖 7 本研探討年齡因子與工作收入損失情形之方法 ............................................. 33

    圖 8 本研究 PSM 方法 ............................................................................................... 35

  • x

    表目錄

    表 1 個案對照調整後失能部位別工作收入損失率 ................................................. 10

    表 2 擷取本土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舉例說明用) .............................................. 11

    表 3 擷取本土職業分類對照表 ................................................................................. 12

    表 4 擷取本土職業分組圖表 ..................................................................................... 13

    表 5 擷取本土職業變異表 ......................................................................................... 14

    表 6 擷取本土職業小組特徵調整(舉例說明用) ...................................................... 15

    表 7 擷取本土職業變異表調整(舉例說明用) .......................................................... 16

    表 8 擷取本土職業參數調整(舉例說明用) .............................................................. 16

    表 9 各年齡別與工作收入損失率 ............................................................................. 17

    表 10 年齡參數本土化調整表 ................................................................................... 19

    表 11 擷取本土年齡參數調整(舉例說明用) ............................................................ 20

    表 12 勞保參數 1 與本土化參數調整之差異以實際 50 筆個案為例 ..................... 21

    表 13 勞保參數 1 與本土化參數調整之相關性分析(以實際 50 筆個案為例) ...... 21

    表 14 根據永久失能百分比應給付週數標準 1 ........................................................ 25

    表 15 加州失能評估 FEC 調整係數為 1.4 ............................................................... 26

    表 16 我國失能給付標準表(12 類)對照加州失能部位 ........................................... 29

    表 17 職業小組審查專家名單 ................................................................................... 32

    表 18 影響失能風險因子羅吉斯迴歸中計算傾向分數 ........................................... 37

    表 19 估算失能傾向分數以一比一配對 ................................................................... 38

    表 20 估算失能傾向分數以一對多配對 ................................................................... 38

    表 21 擷取低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 25 percentile scores) ................................. 39

    表 22 擷取高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 75 percentile scores) ................................. 39

    表 23 問卷專家名單 ................................................................................................... 40

    表 24 問卷回收方式 ................................................................................................... 41

  • xi

    表 25 問卷寄出前基本資料 ....................................................................................... 42

    表 26 失能問卷調查基本資料 ................................................................................... 42

    表 27 失能前公司規模 ............................................................................................... 43

    表 28 失能後重返工作情形 ....................................................................................... 43

    表 29 失能時與三年後的工作情形之一 ................................................................... 44

    表 30 失能時與三年後的工作情形之二 ................................................................... 44

    表 31 勞退薪資與實際薪資相關係數分析 ............................................................... 45

    表 32 問卷調查 3 年實際薪資收入變化與性別、年齡、公司規模、傷病類別、失

    能等級及身心障礙等級之相關性 ................................................................... 47

    表 33 實際收入增減與身心障礙等級、返回時間、失能等級之關聯性 ............... 48

    表 34 返回工作時間與性別、年齡、等級、工作職務之關聯性 ........................... 50

    表 35 影響實際薪資增減因子以羅吉斯迴歸分析 ................................................... 51

    表 36 勞保資料庫之基本資料敘述分析-依個案對照組分 ..................................... 53

    表 37 勞保現金失能給付資料庫之基本資料敘述分析-依失能等級、失能種類、失

    能部位分 ........................................................................................................... 55

    表 38 勞保資料庫之第 0 年勞退薪資、第 3 年勞退薪資及 3 年勞退薪資變化狀況

    -依個案對照組分 ............................................................................................. 56

    表 39 薪資三年變化與性別、年齡、投保類別、投保人數之相關性 ................... 57

  • 1

    第一章 計畫概述

    第一節 前言

    我國於民國 39 年設立台灣人壽保險公司「勞工保險部」承辦我國第一個社

    會保險,其保障的範圍,即已包括傷害、殘廢、生育、死亡及老年等五種給付。

    政府為建立完善勞工保險年金保障體系,提供被保險人或其遺屬長期生活照

    顧,參酌各界意見、我國國情及先進國家年金制度實施經驗,同時規劃失能、老

    年及遺屬年金制度。勞保年金自民國 9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原來的勞工保險現

    金給付包括:生育、傷病、殘廢、老年、死亡等給付,勞工保險年金施行後,除

    了將「殘廢給付」名稱改為「失能給付」外,失能、老年及死亡三種給付更增加

    了可以每個月領年金的方式,也就是「老年年金」、「失能年金」和「遺屬年金」

    三種給付。依據勞工保險條例規定,失能年金給付請領資格,係被保險人遭遇傷

    害或罹患疾病,經治療後,症狀固定,再行治療仍不能期待其治療效果,經全民

    健康保險特約醫院診斷為永久失能,並符合失能給付標準,或為身心障礙者權益

    保障法所定之身心障礙,且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得請領失能年金給付。

    所稱經評估為終身無工作能力者,指審定失能狀態符合失能給付標準附表所定失

    能狀態列有「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共計 20 項。或自民國 102 年 8 月 13 日起,

    被保險人為請領失能年金給付,經個別化之專業評估,其工作能力減損達 70%

    以上,且無法返回職場者。又個別化之專業評估,係依被保險人之全人損傷百分

    比、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年齡,綜合評估其工作能力。

    上開個別化專業評估乃係參酌美國加州職業災害失能補償制度之評估模式

    (以下簡稱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其以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出版之永久障礙評估指南(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以下

    簡稱 AMA Guides)評定身體功能的「全人損傷百分比」,並以「未來工作收入

    能力」、「職業」及「年齡」等三個參數進行調整。又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係經

  • 2

    由長期追蹤及調查失能勞工後續就業相關統計資料並作分析歸納而完成各影響

    因子調整參數。然「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年齡」等三個參數皆以

    美國勞工為對象所建立,是否適用於我國勞工使用仍有所爭議。此外我國失能年

    金給付個別化之專業評估係自民國 102 年 8 月 13 日起施行,尚未如美國加州已

    長達數十年之相關經驗,有關之我國失能年金給付之統計資料及調整參數尚待建

    立,為完善勞工保險失能評估制度,爰有進行本土化研究及分析之必要。故本研

    究即依據本土失能勞工之經驗資料,將參數予以本土化,更符合台灣勞工現況。

    第二節 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方式

    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係以 AMA Guides 評定身體功能的「全人損傷百分比」,

    再以「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年齡」等三個參數進行調整。評比分

    數範圍從 0%至 100%。

    一、全人損傷百分比

    使用 AMA Guides 第五版,由醫師進行評估身體損傷程度後,計算全人損傷

    百分比(whole person impairement,簡稱 WPI) 。

    二、未來工作收入能力

    將身體部位分成 22 個不同的損傷類別,依各身體部位之收入損傷比調整範

    圍 0.45 至 1.81 均分為八個等級,該參數調整範圍在 10%~40%之間。

    三、職業

    進行職業調整,主要有兩個部分,其一為職業分組,另一為職業變異表。職

    業分組又分為 Part A、Part B、Part C 三個表。

    四、年齡

    以 39 歲作為一般職業需求所須具備功能之年齡基準,考慮勞工受傷時的年

    齡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失能狀態與勞動競爭能力,所以該受傷年齡每五歲為一組

    並以 37-41 歲之分組基準,年齡往上則是評比加分,年齡往下則減分。

  • 3

    第三節 目的

    本研究目的乃參考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所需要的參數之方法與內容,用我國

    實際資料狀況將「全人損傷百分比」及「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及「年

    齡」等參數予以本土化。

  • 4

    第二章 參數本土化之結果

    第一節 全人損傷百分比本土化

    在我國勞工保險失能給付評估標準表是將失能程度以等級來表示(並非為百

    分比)。然在民國 102 年 8 月 13 日起放寬失能年金資格,被保險人為請領失能年

    金給付,經個別化之專業評估,其工作能力減損達 70%以上,且無法返回職場

    者。個別化專業評估其中參數調整係以 AMA Guides 評定身體功能的全人損失百

    分比。迄今經個別化專業評估申請失能年金件數約有 50 件,將該參數資料庫建

    置可能有個案數不多之困境。

    始初本研究以勞工保險資料庫有失能給付天數,從 30~1,200 天給付標準,

    將保險給付天數換算成全人損傷百分比,但給付天數與身體損傷不相關,若將其

    直接替換成本土化全人損傷百分比可能有不妥之處。故本研究經專家會議及行政

    與研究討論會議建議須探討 AMA Guides 在各國失能給付使用之狀況及是否適

    用本國勞工。

    在美國大多數州皆採用 AMA Guides,其他州也建立了類似的 AMA Guides

    失能評估,包括佛羅里達州(1996 Florida uniform permanent impairment rating

    schedule),明尼蘇達州,紐約州( Medical Guidelines),北卡羅來納州,俄勒岡州,

    猶他州和威斯康星州。此外,澳洲新南威爾斯州( New South Whales,簡稱 NSW)

    的職災後勞工補償主要的負責單位 Work Cover Authority(簡稱 WCA)於 2009 年

    發行永久失能評估指南第三版,其指南亦參考 AMA Guides 第五版,並且認為該

    AMA Guides 第五版是最具有權威且廣泛被使用。經醫學專家協助審查指導,以

    確保 AMA Guides 第五版與澳洲的臨床上是一致的[1]。

    在亞洲國家部分,我們參考如韓國、新加坡、香港、日本及大陸等國家之失

    能評估標準。

    在新加坡之失能標準參考 AMA Guides 第六版來規定失能評估指引,目前最

  • 5

    新修正為第五版( 2011 年),但其內容仍無法涵蓋所有的部位或系統(如口腔、皮

    膚、心理等),新加坡政府規定對於未列入指南的部分,應參考 AMA Guides 第六

    版[2]。

    在韓國目前大約有 30 種失能評估標準,即使一樣的失能狀態,使用不同評

    估標準則算出來的身體損傷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韓國為了建立失能評估以符合

    韓國社會文化並組織 13 個醫學專科醫師委員會(如圖 1)。在 2007 年韓國醫學學

    院( The Kore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簡稱 KAMS) 經專家會議達成共識

    作為身體損傷評估工具並建立失能評估標準,其根據 AMA 指南的第 6 版基礎上

    [3-5]。

  • 6

    圖 1 KAMS 指南發展委員會組織

    資料來源:Development of the Kore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Guideline for

    Rating Physical Impairment,2009.

    根據香港《僱員補償條例》規定(請詳見附錄 一),因工受傷僱員的永久喪失

    賺取收入能力的程度,是由勞工處處長委任兩級制的僱員補償評估委員會評定。

    該委員會負責根據條例的規定評估受傷僱員所需的缺勤期間及永久喪失賺取收

    入能力的百分率。不同損傷導致僱員永久喪失賺取收入能力的百分率,即使僱員

    所受的損傷並不包括在附錄,則該委員會利用 AMA Guides 進行作評估。大陸及

    韓國醫學科學

    研究院

    韓國家庭醫學科學院

    韓國內科協會

    韓國婦產科學會

    韓國職業環境醫學科學會

    韓國整形外科學會

    韓國神經病協會

    韓國神經外科學會

    韓國眼科學會

    韓國醫療檢驗學院

    韓國耳鼻咽喉 - 頭頸外科協會

    韓國外科學會

    韓國復健醫學科學院

    韓國神經精神協會

    韓國整形外科協會

    韓國兒科學會 KAMS指南發展委員會

    諮詢委員會

    指導委員會 神經系統委

    脊柱委員會

    消化委員會

    小兒科發展

    精神病學委

    皮膚和外觀委員會

    泌尿生殖系統委員會 心肺委員會

    特別情感員

    四肢委員會

    內分泌委員

  • 7

    日本(請詳見附錄 二)皆是以等級來表示失能程度[6]。

    綜上可知,AMA Guides 已被美國各州、亞洲國家所使用或參考評估身體損

    傷情形,且 AMA Guides 最具客觀性、可行性,理論上損傷程度理應不會因種族

    的差異而有不同的狀況。勞保局自民國 91 年至 97 年多次委託研究計畫將美國醫

    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永久障害評估指引第五版的評估標準引入勞

    保殘廢等級中,包括胸腹部、軀幹、肢體、精神、心臟等疾病進行審查標準的研

    究改進[7-11],以及在民國 98 年勞動部委託中華民國環境職業醫學會執行「建置

    以美國醫學會指南 (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Guides to the Evaluation of

    Permanent Impairment)及工作能力喪失程度為判定依據之勞工保險失能給付評估

    機制」研究計畫,完成 AMA Guides 第五版和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項目之對照

    表、編撰 PDRS( Permanent Disability Rating Schedule)失能評估操作手冊,以作為

    勞工保險失能年金給付個別化專業評估之依據[12]。因此,本研究認為使用 AMA

    Guides 的確符合本國現況。

    第二節 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

    對於勞工,失能的程度直接反映在經濟損失、非經濟損失以及影響生活品質

    [13]。Robert Haveman 等人將 lost earnings capability (LEC)定義為失能前後實際收

    入之間的差異[14]。每一位勞工均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失能,另一種是未失能,

    然而研究者實際上僅能觀察到一種現象,而無法觀察到的現象,即稱為反事實反

    應。假使我們能夠得知每一位勞工未失能(Yu)與失能後(Yi)薪資的情形,兩者相

    減,就可直接估算得薪資減少數,但是事實上不可能發生(如下圖 2)!例如我們

    無法知道勞工如果未失能,他未來的薪資如何,因為通常隨年資、專業增加而提

    高薪,因此薪資不會一成不變。

  • 8

    圖 2 Hypothetical Earnings Loss of Injured Workers

    (假設受傷勞工的賺錢能力損失)

    資 料 來 源 : Disability from Injuries at Work: The Effects on Earnings and

    Employment,2001.

    因此 Rand Institute 提出了一個新的失能評估方法,估計 Yu 的方法為比較失

    能者與未失能者(對照組)之薪資。他們收集 1991 至 96 年間發生職災而致失能勞

    工之收入資料,計算勞工失能後三年的收入與其相同公司未失能之勞工(即為對

    照組)比較收入減損情形,即為「未來工作收入損失率」(如下圖 3)。

  • 9

    圖 3 Rand 提出未來工作收入能力(FEC)之推估

    加州將各身體部位失能程度與未來工作收入損失之間的關係,來作為未來工

    作收入能力參數調整。

    本研究利用我國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資料庫(民國 96 至 100 年)串勞工退

    休金提撥之第 0 年及第 3 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之數據來計算勞工失能後三

    年之工作收入損失率。在同一公司、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相近的個案組條件進

    行匹配對照組,若個案無匹配到對照的話,則予以刪除。刪除以後的個案數為

    10,021 筆,其結果如下表 1 顯示皮膚、軀幹、口、胸腹部臟器等部位工作收入損

    失率最多,頭臉頸的工作收入損失率最少。

    配對方法

    薪資改變失能(有無)

    (同公司、薪資相近)

  • 10

    表 1 個案對照調整後失能部位別工作收入損失率

    失能部位 工作收入 損失率(%)*

    Case(N)** Control(n)

    1 精神 21.58 67 879 2 神經 21.69 281 6656

    3 眼 24.03 440 8276 4 耳 21.93 446 9586 5 鼻 22.10 40 477 6 口 24.24 197 4072 7 胸腹部臟器 24.03 6454 115574 8 軀幹 25.84 118 3445 9 頭臉頸 15.19 139 2650 10 皮膚 30.14 29 484

    11 上肢 22.16 1335 22609 12 下肢 22.49 475 9090

    *工作收入損失率(%)=對照組(未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扣掉個案組(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再除以對照組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

    **刪除無匹配對照組之個案。

    美國加州失能評估程序之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調整,主要是以全人損傷百

    分比與工作收入損失率之比值。然本研究由於無本土全人損傷百分比之欄位,無

    法完全的參照美國加州失能評估之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調整方法,故以工作收

    入損失率直接作為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調整,12 個失能部位之本土未

    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係數介於 1.151 和 1.301 之間。最小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

    係數是 1.151,將增加 15.19%;最大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係數是 1.301,將增

    加 30.14%。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請詳見附錄三。

    舉例說明:

    範例(1)一名 30 歲的客運駕駛雙眼視力喪失造成下列障礙評比。

    其全人損傷百分比為 85%。

    眼之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經本土化後調整係數為 1.24。

    85%*1.24=105.4% >100%

    調整上限 100%,故經未來工作收入能力本土化參數調整後為 100%。

  • 11

    表 2 擷取本土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調整(舉例說明用)

    第三節 職業參數本土化

    美國加州失能評估之職業參數調整時需要考慮到該職業與受傷部位的需求,

    如果受傷部位已經超過職業平均需求,則該評比應向上調整,若受傷部位是在職

    業上相對不太重要,則該評比應向下調整。另外,同樣部位的失能對於不同職業

    別的勞工應有著不同意義,好比下肢失能可能嚴重減損一名從事原料搬運工人之

    勞動力、但對於另一名電腦文書行政人員執行職務的影響可能較低;因此失能評

    估需考量到「勞工於發生失能時擔任何項工作」以及「不同職業別之不同職務要

    求」如體力勞動程度、技能條件等。為了進行職業調整,必須確定職業分組與職

    業變異表。

    我國於民國 56 年首次研訂「中華民國行職業標準分類與定義」,為配合社會

    型態及經濟結構之變遷,歷經六次修訂並依其性質分為 「行業」及「 職業」兩

    種標準分類。然我國歷經 6 次修訂職業標準,但是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勞工

    保險資料庫等政府資料庫中僅有「行業」欄位,目前尚未建置「職業」欄位。所

    以無法獲知勞工工作相關情形,目前多數的研究皆是利用問卷調查方法獲得職業

  • 12

    資料。

    在民國 102 年度「勞保職災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探討」研究計畫也

    已探討過利用失能勞工失能前後的行業別投保類別轉換之平均投保薪資的差異

    探討。在今年勞保局將職務欄位納入失能給付申請書中,此對我國本土資料庫算

    是跨出一大步。不過仍本研究先以建置行業別欄位資料庫。

    經多次專家會議結論,表示各個職業與失能部位的需求不會因國家不同而有

    所差別。此外主持人於出國訪問 RAND institute 相關研究人員,獲知加州之職業

    調整表為多次專家意見而形成,而非由職業資料分析所得。所以將加州職業調整

    表轉換成我國職業碼。並建置我國職業對照表,及製作本土化職業參數調整操作

    手冊(請詳見附錄 四)。其手冊分為四個步驟:

    一、第一步驟:職業對照表

    依據我國職業標準第六次修訂,並按中華民國職業分類碼依序編排。對應到

    美國加州的職業名稱、組別和行業別(如表 3)。

    表 3 擷取本土職業分類對照表

  • 13

    二、第二步驟:職業分組圖表

    職業分組圖表以橫軸─職務所需的體能強度及縱軸─職業特性所呈現,共落

    在 21 個職業分組區塊,如下表 4。

    橫軸部分為職務的費力程度,隨著身體費力程度的少(數字=1)到多(數字=5)

    依序分級。

    縱軸部分為職業特性,依照共同特質分成為 1.專業/技術人員、2.手部密集使

    用者、3.機器操作員/監工、4.清潔/服務員、5.司機、6.材料搬運工、7.機械安裝人

    員/維修服務員、8 .建築工人,共八種。

    表 4 擷取本土職業分組圖表

    三、第三步驟:職業小組特徵

    職業分組依據基本職能和職業活動等條件,再細分為職業小組。如下圖 4 所

    示。

  • 14

    圖 4 擷取本土職業職業小組特徵

    四、第四步驟:職業變異表

    使用此步驟來確定障礙和職業。

    所有障礙號碼包含 8 個數字 XX.XX.XX.XX 的形式。主要有兩種表示方式。

    舉個例子,數字開頭 03.01-、03.02-和 03.03-被表示為 03.01—03.03。或者 13.11.01-

    所有的障礙號碼就顯示為 13.11.01.XX。

    該行與列交叉點的字母由“C”至“J” 之間表示,如下表 5。

    表 5 擷取本土職業變異表

  • 15

    再以範例(1)繼續說明:

    前例一名 30 歲的客運駕駛雙眼視力喪失。經未來工作收入能力本土化參數

    調整後為 100%。接著進行職業本土化參數調整,其調整步驟如下所述。

    步驟一:職業分類對照表

    搜尋我國職業客運司機(8331)所對應到加州職業碼 BUS DRIVER(250)

    8331 大客車駕駛人員 250 BUS DRIVER motor trans. 913.463-010 8331 大客車駕駛人員 250 SHUTTLE BUS DRIVER any industry 913.663-018

    步驟二:職業分組圖表

    若在第一步驟將我國職業對應到一個以上的加州職業,須進行該職務所需的

    體力強度作區別。不過此範例(1)僅對應到加州職業碼 250,故可跳過此步驟。

    步驟三:職業小組特徵

    在職業小組特徵僅分類脊椎、肩部、肘部、手腕、手指運動、抓握力、腿、

    心理等部位,所以需要進一步利用職業變異表。

    表 6 擷取本土職業小組特徵調整(舉例說明用) 第 250 組 大眾交通工具駕駛員和輕型貨物運送司機 操控輕型汽車設備於公共幹道上; 視力,聽覺和其他重要的頭部障礙;最高程度的變異性為脊椎和腿部活動達 200 係數(連 同 213 &214 ) ;抓握力需求似為 251 。 典型職業:停車執法人員,地鐵火車駕駛員,

    計程車司機

    脊椎 肩部 肘部 手腕 手指運動 抓握力 腿 心理

    F F G F F F F H

    步驟四:職業變異表

    在職業變異表,視力與職業第 250 組交叉點對應到的字母為 I。

  • 16

    表 7 擷取本土職業變異表調整(舉例說明用)

    步驟五:職業參數評比調整表

    表 8 擷取本土職業參數調整(舉例說明用)

    所以經職業本土化參數調整後為 100%。

    第四節 年齡參數本土化

    美國加州失能評估之年齡參數調整原則以基準年齡( 37-41 歲)往上為加分;

    往下減分之方法。意味著較年長的勞工相較於年輕勞工是更難去適應失能狀態,

    且在勞工市場上也相較失去了更多的競爭能力。

    RAND 後來也受委託驗證較年長的勞工是否失去更多的工作能力,亦或是損

  • 17

    失更多的收入[15]。研究方法與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相同。聚焦身體損傷為 1%

    至 5%之間(較不受失能狀態影響)並年齡分為:18-29 歲、30-39 歲、40-49 歲、50-

    65 歲,發現年齡在 30 歲至 49 歲(壯年)之間的勞工擁有更為穩定的收入狀況,同

    時也比較不容易退出勞動市場。但是較年輕之勞工族群工作收入損失率為 3.6%,

    也比壯年勞工之工作收入損失高。

    本研究參考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及 RAND 計算工作收入損失率原則下,利

    用我國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資料庫(民國 96-100年)串勞工退休金提撥之第 0年

    及第 3 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來計算勞工失能後三年之工作收入損失率。在同

    一公司、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相近的輕微失能(13~15 失能等級)個案組條件進

    行匹配對照組,若個案無匹配到對照的話,則予以刪除。刪除以後的個案數為

    1,763 筆,本土化年齡分組參考我國勞保局、主計總處統計常用年齡分類方法

    15~19 歲 、20~24 歲 、25~29 歲…60~64 歲、65 歲以上,共 11 組。其結果如下

    表 9。

    表 9 各年齡別與工作收入損失率

    年齡分類 工作收入變

    化率 工作收入 損失率*

    Case(N)** Control(n)

    15-19 歲 7.32 14.58 3 40 20-24 歲 15.19 24.89 40 971 25-29 歲 9.83 21.50 138 2,889 30-34 歲 8.22 24.97 192 5,616 35-39 歲 6.90 18.99 252 4,261 40-44 歲 6.18 28.96 395 5,048 45-49 歲 9.22 24.42 386 5,346 50-54 歲 6.21 20.06 231 2,936 55-59 歲 5.26 34.60 97 1,381 60-64 歲 3.09 23.86 26 189 65 歲以上 -20.33 13.40 3 11

    *計算公式=對照組(未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扣掉個案組(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再除以對照組第三年平均勞退薪資。

    **已刪除無匹配對照組之輕微失能個案。

  • 18

    統計結果發現,55-59 歲及 40-44 歲之個案失能後三年的工作收入變化增

    加幅度不大,但與相同薪資水準的對照組比較三年後的工作收入相對地損失最多

    (34.60%和 28.96%);65 歲以上之個案失能後三年的工作收入減少幅度最多(-

    20.33%),但與相同薪資水準的對照組比較三年後的工作收入的損失相較比較少

    (13.40%);20-24 歲之個案失能後三年的工作收入增加幅度最多(15.19%),但與

    相同薪資水準的對照組比較三年後的工作收入的損失相較比較多(24.89%)。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圖 5、6),如果僅計算個案自己的失能當年度與失能後三

    年的薪資,其收入變化大部分呈現上升的趨勢。與相近薪資水準(勞退薪資)之未

    失能勞工(作為對照組)來比較第三年的工作收入損失情形,雖然年齡與工作收入

    無線性關,發現個案失能後三年工作收入呈現增加但與跟對照組比較第三年的工

    作收入相對的損失。

    圖 5 各年齡層與工作收入變化率的關係

    7.32%

    15.19%

    9.83%

    8.22%

    6.90%

    6.18%9.22%

    6.21%

    5.26% 3.09%

    -20.33%

    -30.00%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以上

    年齡

    工作收入變化率

  • 19

    圖 6 各年齡層與工作收入損失率的關係

    由於本研究在「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已直接利用工作收入損失率

    進行第一步參數調整,所以本研究認為「年齡參數」本土化不宜直接以工作收入

    損失率作為年齡參數調整,並參考美國加州失能評估年齡參數調整,37-41 歲以

    上加分,以下減分之調整模式。本土年齡參數調整以各年齡層的工作收入損失率

    由低到高進行排名(如下表 10),並以排名第 6 (60-64 歲)為基準,排名以下者為

    減分;排名以上者為加分。本土年齡參數調整介於-5~+5 之間,完整年齡參數本

    土化請詳見附錄五。

    表 10 年齡參數本土化調整表 年齡分類 工作收入損失率(%) 排名 分數調整 15-19 歲 14.58 2 -4 20-24 歲 24.89 8 2 25-29 歲 21.50 5 -1 30-34 歲 24.97 9 3 35-39 歲 18.99 3 -3 40-44 歲 28.96 10 4 45-49 歲 24.42 7 1 50-54 歲 20.06 4 -2 55-59 歲 34.60 11 5 60-64 歲 23.86 6 0 65 歲以上 13.40 1 -5

    14.58%

    24.89%

    21.50%

    24.97%

    18.99%

    28.96%

    24.42%

    20.06%

    34.60%

    23.86%

    13.40%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以上

    年齡

    工作收入損失率

  • 20

    再以範例(1)繼續說明:

    一名 30 歲的客運駕駛雙眼視力喪失。經未來工作收入能力本土化參數、及

    職業本土化參數調整後為 100%。

    表 11 擷取本土年齡參數調整(舉例說明用)

    年齡落在 30-34 歲區間,本土年齡參數調整為:+3。經年齡本土化參數調整

    後為 100%。

    最後經綜合評估其工作能力減損為 100%。

    第五節 以現行實際個案為例

    利用現行實際申請勞工保險失能年金給付個別化專業評估之 50 筆個案以研

    究之本土化參數調整與目前施行勞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之差異(如下表 12)。結

    果施行勞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之工作能力減損百分比平均為 75.76%;本土化

    參數調整後工作能力減損百分比平均為 76.24%。本土化參數調整結果較施行勞

    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有 27 筆個案增加(54.0%)、18 筆減少(36.0%)、5 筆不變

    (10.0%)。以 Pearson 相關分析施行勞工保險個別化專業評估參數調整與本土化參

    數調整的相關性分析(如下表 13),在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r=0.996, p

  • 21

    附錄六之個案 13 目前評估 59%,本土化參數評估 72%;附錄六之個案 22 目前

    評估 74%,本土化參數評估 65%。雖然對實際結果影響不大,不過因申請之個案

    數尚少,且本土化參數個案數過少,可能造成本土化參數可靠性較低的問題,故

    本研究建議繼續採用現行失能評估標準。

    表 12 勞保參數 1與本土化參數調整之差異以實際 50 筆個案為例

    項目 N 工作能力減損% (平均值)

    標準差

    50 筆勞保參數 50 75.8 23.2 本土化參數 50 76.2 26.6 本土化相較勞保結果 不變 5(10.0) 減少 18(36.0) -7.3 5.3 增加 27(54.0) 5. 8 3.1

    1使用美國加州失能評估系統之參數調整

    表 13 勞保參數 1與本土化參數調整之相關性分析(以實際 50 筆個案為例)

    各評估參數 勞保 FEC

    勞保 OCC

    勞保 AGE

    勞保 總調整後%

    本土 FEC 0.996** 本土 OCC 0.994** 本土 AGE 0.988** 本土總調整後% 0.967**

    1 使用美國加州失能評估系統之參數調整

    **p

  • 22

    部位或系統無法完全歸類至我國 12 類失能部位。如其中一名個案(如附錄

    六之個案 34),其失能診斷為紅斑性狼瘡合併貧血,其身體部位或系統為血

    液系統,所以在本土化調整時無法明確將該個案分類到我國 12 類失能部位

    之中。

    2. 在我國勞工一個人通常擔起許多職責,所以勞工主要的工作內容可能

    也不會只有一種,所以通常需要以個案的職業描述內容(含職務)作為

    判斷。若職業描述越詳細越容易分類其職業小組。例如其中一名個案

    (如附錄六之個案 2),其職業描述為製造工又包含搬運、機台保養,

    本研究將其分類為我國職業碼 9320(製造勞力工)再轉換為加州職業

    碼 360。

    3. 目前我國職業資料庫缺乏之故,所以建議勞保局在職業描述盡量詳細

    敘述,以及確實註記職業小組碼。從下表可以發現部分僅註記職業調

    整(C 至 J) 無該勞工的職業碼,或僅註記職業碼但無職業調整,換句

    話說雖然有職業欄位卻資料不完整,此情形不利於未來使用職業資料

    庫進行分析(如附錄六之個案 1 或個案 16)。

    4. 職業分類可能因為不同的評估者而職業分類結果不同,例如其中一名

    個案(如附錄六之個案 22),其職業描述內容為石材修補,在我國職業

    分類有 7111 砌磚及有關工作人員(construction)或 7112 砌石、裁石及

    石雕工作人員(stonework),本研究將此分類為 7112 砌石、裁石及石

    雕工作人員再轉成加州職業碼 321 或 380;評估醫師將其職業分類為

    480。所以發現評估的結果可能會因人而異,不過本研究調整結果仍

    可以彼此互相參照,但建議仍需要實際查詢勞工實際工作、體力負荷

    狀況,以作為最後評估的基礎。

    5. 職業小組特徵(Part B)為該職業與失能部位的需求調整,而主要以上下

    肢等部位作為調整(如脊椎、肩部、肘部、手腕、手指運動、抓握力、

    腿部、心理等),本研究建議在職業參數調整使用 Part B,若不在八個

  • 23

    失能部位之中,則需要進一步使用職業變異表。

    6. 在年齡調整方面,可能會遇到個案的申請年齡與診斷時年齡會有不同,

    在美國加州失能評估之年齡參數調整是依照個案受傷當時的年齡來

    進行參數調整,本研究本土化年齡參數之建置則是以申請時的年齡進

    行調整,所以兩著之間的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如其中一名個案(如附

    錄六之個案 17),其申請時年齡為 36 歲,在 21 歲診斷出臉部撕裂傷、

    左手第四指末關指截肢、第三指末關節可活動度 35 度且在 35 歲診斷

    出應遲緩併記憶力受損、後退時易跌倒、步態稍不穩,使用加州評估

    需要以 21 歲及 35 歲進行年齡參數調整,本研究是以 35 歲最作為年

    齡參數調整。

  • 24

    第三章 本土化之研究限制及方法

    第一節 研究限制

    一、職災、普通傷病 V.S 職業災害

    在美國加州失能評估只套用職災勞工,若是普通傷害者則會進入聯邦 SSA

    的失能評估程序,SSA 部分與本研究不相關,故不在此討論。由於美國加州之失

    能評估主要收集因職業災害失能的勞工,而我國雖然有分職業傷病、普通傷病等,

    但是我國的勞工保險失能評估標準是一致的,除了最後失能年金給付的標準在職

    災的部分多增加 20 個月的平均投保薪資。不過建議未來必須了解失能在職業傷

    病與普通傷病之間是否有所差異。

    二、我國失能給付標準表 V.S AMA Guides 第五版

    我國勞工保險失能年金給付評估方式主要有兩種,其一為符合失能給付標準

    附表所訂,失能狀態且列有終身無工作能力者,可請領失能年金;或者經個別化

    專業評估,其工作能力減損達 70%以上且無法返回職場者,亦可請領年金。個別

    化之專業評估乃參酌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主要以 AMA Guides 第五版評定身體

    功能的全人損傷百分比,接著再經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年齡等參數調整工

    作能力減損。

    而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程序是一個階段評估標準,主要由評估醫師以 AMA

    Guides 第五版評定身體功能的全人損傷百分比,再經未來工作收入能力、職業、

    年齡等參數調整工作能力減損。其工作能力減損達到 100 %失能者領終身失能年

    金給付,其餘(部分)失能者則是短中期(15~581 週)失能年金給付(如下表 14)。

    我國目前勞工保險失能給付標準附表主要是仿效日本制度,採取等級制以予

    定額給付金額,此外在民國 98 年起年金的改革,已有少數勞工申請失能年金給

    付,由於本研究是利用民國 96 至 100 年勞保失能現金給付為主,所以無「全人

    損傷百分比」欄位資料庫可以建置。

  • 25

    表 14 根據永久失能百分比應給付週數標準 1

    永久失能百分比 給付週數 永久失能百分比 給付週數

    5 15.00 55 276.00

    10 30.25 60 311.00

    15 50.25 65 346.00

    20 70.50 70 381.25

    25 95.50 75 421.25

    30 120.75 80 461.25

    35 150.75 85 501.25

    40 180.75 90 541.25

    45 210.75 95 581.25

    50 241.00 100 for life(終生) 1根據加州勞動法第 4658

    三、我國 12 類失能部位 V.S. 加州 22 類失能部位

    美國加州失能評估 2005 年版將失能部位分為 22 大類,依據我國勞工保險失

    能給付標準規定,將失能種類分為精神、神經、眼、耳、鼻、口、胸腹部臟器、

    軀幹、頭頸臉、皮膚、上肢、下肢等 12 失能部位。相較美國加州的失能部位分

    類為粗略分類。假設勞工手指截肢或整上臂截肢,其工作收入損失可能不一樣,

    然我國資料庫將失能部位分為 12大類,可能需要根據失能項目再進一步細分類,

    但無法全部完全分類,如下肢關節就分為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然我國失

    能給付標準表 12-20 失能項目規定:「兩下肢三大關節中,各有一大關節喪失機

    能者。」,我們無法確實將該項目歸類為髖關節、膝關節或踝關節。而在民國 102

    年「勞保職災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探討」研究計畫利用人力方式調閱勞

    保失能勞工申請資料,以了解其確切診斷與受傷部位,將重新分類 16 類失能部

    位,但是人力調閱的方式需要大量人力及耗時,並非長期建置資料庫的辦法,故

    本研究以勞工保險失能標準失能部位 12 大類進行分類。2013 年 1 月 1 日之後美

    國加州職傷 FEC 調整係數全面修正為 1.4(如下表 15)。換句話說,此後美國加州

    沒有區分各失能部位與 FEC 的調整。

  • 26

    表 15 加州失能評估 FEC 調整係數為 1.4 WP

    I

    1.4

    Adjustmen

    t

    WP

    I

    1.4

    Adjustmen

    t

    WP

    I

    1.4

    Adjustmen

    t

    WP

    I

    1.4

    Adjustmen

    t

    1 1 26 36 51 71 76 100 2 3 27 38 52 73 77 100 3 4 28 39 53 74 78 100 4 6 29 41 54 76 79 100 5 7 30 42 55 77 80 100 6 8 31 43 56 78 81 100 7 10 32 45 57 80 82 100 8 11 33 46 58 81 83 100 9 13 34 48 59 83 84 100 10 14 35 49 60 84 85 100 11 15 36 50 61 85 86 100 12 17 37 52 62 87 87 100 13 18 38 53 63 88 88 100 14 20 39 55 64 90 89 100 15 21 40 56 65 91 90 100 16 22 41 57 66 92 91 100 17 24 42 59 67 94 92 100 18 25 43 60 68 95 93 100 19 27 44 62 69 97 94 100 20 28 45 63 70 98 95 100 21 29 46 64 71 99 96 100 22 31 47 66 72 100 97 100 23 32 48 67 73 100 98 100 24 34 49 69 74 100 99 100 25 35 50 70 75 100 100 100

    資料出自:https://www.dir.ca.gov/dwc/WorkersCompensationBenefits.htm

    四、薪資損失估算

    前年執行計畫時利用勞工保險月投保薪資,其月投保薪資上限為 43,900 元

    可能會低估勞工實際薪資損失。本研究利用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薪資,其勞工

    退休金月提繳工資薪資上限為 147,901150,000 元,相較月投保薪資更接近實際的

    薪資。不過我們發現多數勞工失能後 3 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薪資呈現上升的

    https://www.dir.ca.gov/dwc/WorkersCompensationBenefits.htm

  • 27

    趨勢,猜測對照未失能勞工的未來薪資增加幅度比失能勞工大,換句話說,失能

    勞工與對照組的薪資相對損失。

    本研究主要參考美國加州失能評估參數調整方法,加州在薪資損失是拿失能

    勞工第 3 年回到職場的薪資變化與對照組勞工 3 年的薪資變化進行比較,然實際

    上有一部份的勞工失能後尚未回到職場,而本研究也無法確認失能後未回到職場

    人數。

    五、無職業欄位

    美國加州失能評估程序,其中需要進行職業參數的調整。然而在我國任何的

    政府資料庫中(如健保資料庫、勞保資料庫等) 並未建置「職業」相關欄位。所以

    無法獲知勞工工作相關情形,大部分皆是利用問卷調查方法取得該資料。

    第二節 參數本土化之方法

    我國於民國 98 年 1 月 1 日起勞保失能給付方式變革,被保險人經診斷為永

    久失能並符合失能給付標準規定達終生無工作能力者,可請領失能年金給付。除

    此之外,自民國 102 年 8 月 13 日起,被保險人為請領失能年金給付,另可經個

    別化專業評估。所謂個別化專業評估係依被保險人之全人損傷百分比、未來工作

    收入能力、職業及年齡,綜合評估其工作能力。

    研究團隊透過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取得民國 96 年至 100 年勞

    保局提供的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檔串勞工保險承保檔、勞工退休金提撥檔之當

    年度及第 3 年所產出資料庫。失能勞工匹配對照組(未失能勞工) 以相同投保單

    位、不超過上、下兩級距勞工退休金等級所產出對照組數據。

    以下針對我國失能年金給付個別化之專業評估的四個參數說明本土化資料

    庫建置之方法。

  • 28

    一、全人損傷百分比本土化

    由於我國勞工保險的失能給付標準表是將失能程度以等級來表示(並非為百

    分比),雖然前年(民國 102 年)已施行個別化專業評估,並使用 AMA Guides 來計

    算全人損傷百分比,但目前申請個別化專業評估案例僅有 50 筆,因此本研究對

    該參數無法建置,經專家會議及行政與研究討論會議建議須進一步探討先進國家

    使用 AMA Guides 之狀況及 AMA Guides 是否適用於我國。所以本研究不僅要了

    解美國各州使用 AMA Guides 之情形之外,最主要須了解在亞洲先進國家之失能

    評估標準現況進行探討。

    二、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本土化

    本研究利用民國 96-100 年申請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串勞工退休金提撥之

    第 0 年及第 3 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之資料,且在同一公司、當年之勞工退休

    金月提繳工資級距於±2內匹配對照組(未失能勞工),若找不到對照組之失能勞工

    則予以排除。估算失能勞工失能後三年的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改變情形與對照

    組三年的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改變情形之比較。

    身體損傷部位分類部分,在民國 102 年「勞保職災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

    評估探討」研究計畫利用人力方式調閱勞工保險失能勞工申請資料,以了解其確

    切診斷與受傷部位,研究結果將加州 22 種身體失能部位分類重新分類成 16 類

    (如下表 16)。雖然將部位細分為 16 類,但是人力調閱的方式需要大量人力及耗

    時,並非長期建置資料庫的辦法,故本研究以勞工保險失能標準失能部位 12 大

    類進行分類。

  • 29

    表 16 我國失能給付標準表(12 類)對照加州失能部位 勞保失能給付 12 類 16 分類失能部位 加州身體殘障部位 22 類 1.精神 精神疾病 精神 2.神經 神經 PT 頭痛症候群

    頭痛 3.眼 視覺 視力 4.耳 聽力 聽力 5.鼻 頭鼻口耳 其他(鼻) 6.口 頭鼻口耳 其他(言語障礙等) 7.胸腹部臟器

    腹部 肺部 心臟

    肺部 心臟疾病 腹部 臀

    8.軀幹

    脊椎 脊椎-腰椎 脊椎-頸椎 脊椎-胸椎

    9.頭臉頸 頭鼻口耳 其他(顱骨孔徑等) 10.皮膚 皮膚 其他(美容受損等) 11.上肢

    上肢關節 上肢 手/手指

    握力喪失 手肘 上肢 肩 手指 腕

    12.下肢

    下肢關節 下肢 腳/腳趾

    腳踝 下肢 趾 膝蓋

  • 30

    未來工作收入參數本土化的方法:

    以下失能勞工第 i 年的薪資以 SDi 表示、 失能勞工第 i+3 年的薪資以 SDi+3

    表示、對照勞工第 i 年的薪資以 SCi 表示、對照勞工第 i+3 年的薪資以 SCi+3 表

    示。由於本研究個案在匹配的對照勞工的薪資為±2 級距薪資,所以個案與對照

    在第 i 年的薪資可能會不盡相同,假設有部分對照比個案的薪資多 1~2 級距的收

    入;另一部分對照比個案的薪資少 1~2 級距的的收入。所以整體對照的平均薪資

    與個案的薪資是相近。

    工作收入損失率之計算公式如下對照員工第三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

    (SCi+3)扣掉失能員工第三年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SDi+3)再除以對照員工第三年

    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SCi+3) =工作收入損失率%。

    本研究建置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之方法,其預期結果如下表:

    (1)對象:個案組為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之勞工;對照組為匹配個案同

    公司及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2級距。

    (2)分類:失能部位 12 類(精神、神經、眼、耳、鼻、口、胸腹部臟器、

    軀幹、頭臉頸、皮膚、上肢、下肢等 12 大分類)

    (3)工作收入損失率=對照組(未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

    工資扣掉個案組(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

    資,再除以對照組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

    三、職業參數本土化

    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勞工保險資料庫等政府資料庫中並未建置「職業」

    相關欄位。在 102 年度「勞保職災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探討」研究計畫

    也已探討過利用失能勞工失能前後的行業別投保類別轉換之平均投保薪資的差

    異探討。所以本研究先以建置行業別欄位資料庫,此外,經多次專家會議結論,

    表示認為各個職業與失能部位的需求不會因國家不同而有所差別。所以將美國加

  • 31

    州職業調整表轉換成我國職業碼。並建置我國職業對照表,及製作本土化職業參

    數調整操作手冊。

    本土化職業參數調整共分為四個步驟:

    1. 第一步驟,本土職業分類對照表

    102 年度「勞保職災失能年金本土化給付參數評估探討」研究計畫,由臺灣

    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張彧副教授協助製作國內外職業分類對照表,首先將美

    國加州之失能評估手冊中的組別、職業英文名稱和行業別等對應到美國職

    業分類名典第 4 版,並按照美國職業碼排序呈現。接著根據美國職業名稱、

    美國職業分類名典第四版之職業碼以及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 6 次修訂版之

    細分類,將每個職業找出相對應的職業名稱及職業分類碼。按照我國職業

    分類碼為索引編列。完成職業分類對照表編撰後經專家審核。

    2. 第二步驟,本土職業分組圖表

    職業分組圖表以橫軸─職務所需的體能強度及縱軸─職業特性所呈現。橫軸

    依職務所需體能強度程度,分為極輕度(數字=1)至極重度(數字=5)等。縱軸

    依職業特性分八組,1.專業/技術人員、2.手部密集使用者、3.機器操作員/監

    工、4.清潔/服務員、5.司機、6.材料搬運工、7.機械安裝人員/維修服務員、

    8 .建築工人等(加州的第 9 類其他已分配至前 8 類)。

    主要參考勞動部所編撰我國之「職業就業指南」,該內容詳細描述 149 個

    職業之職業特性,其內容包含該職務內容和職務上需要使用的工具、機器、

    設備、電腦、軟體或其他特殊技術以及工作條件,來判斷該職業所需的體能

    強度及特性。經職能治療、職業醫學專家等熟悉各類工作、職業評估之專家

    團隊(如下表 17),進行審查修正及意見(請詳見附錄七)。

  • 32

    表 17 職業小組審查專家名單

    名稱 單位

    張彧

    吳瑾俐

    國立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上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高醫兼任職業醫學專科醫師

    3. 第三步驟,職業小組特徵

    職業分組依據基本職能和職業活動等條件,再細分為職業小組。主要引用

    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程序指引(2005 年編製)及勞工保險失能評估操作手冊

    (2009 年編製)。

    4. 第四步驟,職業變異表

    將美國加州之失能評估序指引之職業變異表進行翻譯。

    四、年齡參數本土化

    本研究方法原則上與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所敘述之方法相似(如下圖 7),

    主要以輕微的失能情形(13 至 15 失能等級)的勞工三年後的薪資損失情形。輕微

    失能者的薪資損失的因素可以排除失能嚴重程度,可能是因年齡因素造成薪資減

    損。

    (1)對象:個案組為勞保失能等級為 13 至 15 之勞工;對照組為匹配個案同

    公司及勞退±2 級距。

    (2)分類:參照加州年齡分為每 5 歲為,共 11 組(15~19 歲、20~24 歲、25-

    29 歲、…、65 歲以上)

    (3)工作收入損失率公式=對照組(未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

    繳工資扣掉個案組(失能勞工)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再除以對

    照組第三年平均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

  • 33

    圖 7 本研探討年齡因子與工作收入損失情形之方法

    五、以現行實際個案套入本土參數

    由勞保局提供失能項目、失能等級、年齡、性別、傷病類別、身障手冊、眷

    屬人數、年資、參考最高 60 個月平均薪資、前 6 個月平均薪資、年金月給付金

    額、一次金金額、職業史(含職務別)、主要診斷、身體部位或系統、全人損傷百

    分比(%)、FEC rank、FEC%、職業別編碼、OCC%、受傷年齡、AGE%、調整後

    工作能力減損百分比等欄位資料,共 50 筆個案資料。現行個別化專業評估主要

    其參酌美國加州失能評估計算全人損失百分比及未來工作收入能力參數、職業參

    數及年齡參數調整,綜合評估工作能力減損百分比。故本研究利用 AMA Guides

    評估之全人損傷百分比進一步套入本研究本土化參數調整,並分析目前個別化專

    業評估參數與本土化參數的相關性。

    配對方法

    薪資改變輕微失能

    相同薪資與相近職務

  • 34

    第四章 其他研究(一)傾向分數匹配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

    由於 RAND 之匹配方法指考慮同一公司與薪資而作匹配,然而影響失能的

    因素甚多,如果能計算失能的機率而加以配對,則理論上更能算出「失能」與否

    而導致薪資損失差異。

    一、傾向分數配對法原理

    傾向分數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建立在反事實推論因果關

    係,所謂反事實推論分析說明了個體存有兩種反應,其一為接受實驗處理

    (treatment)之後的反應;其二則是未接受實驗處理的反應,但是只有其中一種

    反應效果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因此,在反事實推論分析的理論框架之下,對於實

    驗處理效果可以定義為個體在接受實驗處理和未接受實驗處理之後的反應差異

    [16]。傾向分數匹配法原理是利用統計的方法,將原本存有極大差異的實驗組與

    控制組,控制於非常相近,達到類似隨機化的處理效果,亦即控制影響因果效應

    的眾多共變數。使用傾向分數配對法的優點在於降低及減少在研究起步時兩組樣

    本在相關屬性上的差異,以利後續探究實驗處理與結果之間因果關係時,在估計

    實驗處理效果方面能夠防止與減少偏誤[17]。

    二、傾向分數配對法目的

    因此,單就以有無「失能」來估計失能是否會造成薪資損失,需要以更適切

    精確的方法進行探討,在 PDRS 後續的研究方法,也已採用 PSM(傾向計分法) ,

    依照公司人數、勞工的多種特徵選出失能之照族群並做加權調整[18 ]。

    本研究嘗試以傾向分數配對法,在儘可能考量影響勞工是否失能之相關因

    素,再透過傾向分數的配對方法,使失能者與非失能者在各種相關因素上發生的

    機率相等或接近,即可降低或避免樣本的選擇誤差(如下圖 8)。透過這個方法,

  • 35

    可以推估勞工薪資損失是因為失能造成,而非由其他因素所導致。

    圖 8 本研究 PSM 方法

    三、資料來源

    本研究對象以民國 96 年至 100 年因職業傷害、普通傷害而導致上、下肢失

    能的勞工,所以從傷病類別中選取職業傷害、普通傷害及失能項目為 11-1 至 12-

    48 作為本研究個案組,並排除多重失能及外籍勞工。最後納入 1,367 人為個案

    組,並採用此次建置的對照組共 24,252 人為 PSM 對照組。

    四、變項定義

    (一)傷病類別

    依勞工保險給付相關規定,職業傷害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害者、在上、下

    班途中,從日常居住處所往返就業場所;或因從事 2 份以上工作而往返於

    就業場所間之應經途中發生事故而致之傷害者。

    勞保資料庫 個案組 對照組

    個案組

    對照組

    配對 1:1

    可能造成失能因子

    性別

    年齡

    身心障礙等級

    當年度勞退薪資

    投保人數

    行業別災害費率

    上下班事故發生率

    因工作而傷病率

    失能

  • 36

    (二)薪資

    本研究所指的薪資為根據勞工退休金月提繳工資。從 1,500 元至 150,000

    元,共分為 62 級。而薪資損失為三年後的薪資扣掉發生事故當年的薪資。

    (三)配對之變項

    本研究將探討影響失能因子有性別、年齡、身心障礙等級、當年度勞退薪

    資、投保人數、行業別災害費率、上下班事故發生率以及各行業別因工作

    而傷病率等 8 項因子。選取使用配對變項共計 8 項,當配對變項為類別變

    項時,將進行編碼,以下將各變項內容說明如下:

    1. 性別:1 為「男生」、0 為「女生」,以類別變項處理。

    2. 年齡。

    3. 身心障礙等級:0 為「正常」、1 為「輕度殘障」、2 為「中度殘障」、

    3 為「重度殘障」、4 為「極重度殘障」。

    4. 當年度勞退薪資。

    5. 投保人數:分為 29 人以下、30-299 人、300 人以上者。

    6. 行業別災害費率:根據 102 年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適用行業別及費

    率表[19]。

    7. 上下班事故發生率:根據勞保局統計 100-103 年該行業別因上下班事

    故導致職災之件數/該行業的投保人數[20-23]。

    8. 各行業別因工作而傷病率:依據 2010、2013 工作環境安全衛生狀況

    認知調查結果:各行業別因工作而傷病之平均比例[24,25]。

    第二節 研究結果

    使用上下肢失能個案資料庫進而配對對照組,個案組有 1,367 筆,對照組有

    24,252 筆。將可能影響失能風險的變項放入羅吉斯迴歸中計算傾向分數,其結果

    發現,年齡越大失能風險越高(p

  • 37

    (p

  • 38

    元;ATE=-4,558 元,意味著如果全部的人都失能的話,三年後薪資減少 4,558 元

    進一步估算在上下肢失能者的工作收入損失率=(ATT 個案-ATU 對照) / ATT

    個案= (40,568-30,974)/40,568=23%。

    表 19 估算失能傾向分數以一比一配對 個案

    N=1367 對照 N=1367

    Difference SE T-stat p

    unmatched 30,974 39,888 -8,914 430.10 -20.73 0.299 ATT 30,974 30,498 475.63 337.20 1.41 ATU 40,567 30,974 -9,592 ATE -4,558

    表 20 估算失能傾向分數以一對多配對 個案

    N=1345 對照 N=23041

    Difference SE T-stat p

    unmatched 30,974 39,888 -8,914 430.10 -20.73 0.372 ATT 31,053 31,365 -311.72 463.81 1.41 ATU 39,544 37,799 -1,744 ATE -1,665

    二、高風險與低風險

    傾向分數低者意味著失能風險低(意味著年紀輕者、無身心障礙者、女性、在

    大型事業單位等),傾向分數高者意味著失能風險高(意味著年紀大者、極重度身

    心障礙者、男性、小型事業單位等)。本研究擷取低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組(< 25

    percentile scores),其結果如下表 21。發現在低失能風險的人如果沒有失能的話,

    三年後薪資增加 10 元。另外擷取高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 75 percentile scores),

    如下表 22 發現失能的人如果沒有失能的話,三年後薪資減少 336 元,可以大約

    估算失能高風險與低風險工作收入損失差距 30 倍。不過未達統計顯著性。

  • 39

    表 21 擷取低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 25 percentile scores) 個案

    N=1165 對照 N=5240

    Difference SE T-stat p

    unmatched 29,348 31,362 -2,014 422.24 -4.77 P>0.05 ATT 29,366 29,356 10.86 475.59 0.02 ATU 31,340 30,889 -450.53 ATE -366.71

    表 22 擷取高失能風險之個案與對照(> 75 percentile scores) 個案

    N=19 對照 N=6310

    Difference SE T-stat p

    unmatched 34,336 39,254 -4,918 3,057 -1.61 P>0.05 ATT 34,336 34,672 -335.93 2,694 -0.12 ATU 37,272 37,065 -206.59 ATE -207.35

  • 40

    第五章 其他研究(二)問卷調查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問卷設計

    為了解勞工實際薪資與失能後工作收入損失情形及其失能前後工作狀況的

    比較(如公司名稱、職務、年資、工作形態、工作時數、通勤時間等)。參考國內

    關於身心障礙勞動狀況調查等相關問卷[27-29],並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專

    家行政會議之建議,完成問卷設計(請詳見附錄八)並送 IRB 審查,已於 2015.06.02

    通過(請詳見附錄九)。

    表 23 問卷專家名單

    單位

    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盲人重建院 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張彧副教授 萬芳醫院職業醫學科黃百粲醫師 上琳醫院復健科吳瑾俐醫師 臺大醫院復健部梁蕙雯醫師 新北市身心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中心賴炳良主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李庚霈兼任副教授

    二、問卷施測

    (一)調查對象

    先以民國 98年至 100年申請勞工保險失能現金給付之被保險人為本研究之

    研究母群體。研究對象年齡介於 18~65 歲,且上、下肢失能者。

  • 41

    (二)調查方式

    本次問卷施測以紙本方式寄送並附回郵信封。調查期間為 2 個月。必要時

    利用電話催收方式,以提高回收率。

    (三)統計方法

    本研究使用 SPSS for window 17.0(SPSS Inc., Chicago, USA)統計軟體來做資

    料鍵入及統計分析。

    第二節 研究結果

    一、問卷回收情形

    寄送 1,608 份問卷,截至民國 104 年 7 月 30 日止,共計紙本回收 130 份問

    卷。扣除 3 份無效問卷,共計回收 127 份有效問卷。此外用電話訪問 252 份問

    卷,共有 379 份問卷納入分析。

    表 24 問卷回收方式 回收方式 N % 紙本回收 127 33.5 電話訪問 252 66.5

    二、資料分析

    (一)基本資料

    受訪者男性比例約為 8 成,年齡分布約有 6 成在 31~50 歲之間中壯年時期。

    有 9 成 5 以上為職業傷害。失能在 10~12 等及 13~15 等居多,分別佔 57.0%

    及 22.7%。受訪者的公司規模為未滿 30 人最多(45.6%),其次是 30 以上未

    滿 100 人(22.7%)、100 人以上未滿 300 人者(16.7%)。有 9 成以上受訪者受

    傷後第三年內有返回職場。其中有 92.5%仍待在原公司工作,53.26%在受

    傷後 3 月內可以返回工作(如表 25-28)。

  • 42

    表 25 問卷寄出前基本資料 變項 N % 性別 男 1,222 76.0 女 386 24.0

    年齡 30以下 342 21.3 31~40 451 28.0 41~50 516 32.1 51以上 299 18.6

    失能等級 4~6 等 37 2.3 7~9 等 203 12.6 10~12 等 952 59.2 13~15 等 416 25.9

    傷病類別 職傷 1,339 83.3 普傷 269 16.7

    表 26 失能問卷調查基本資料

    變項 N % 性別 男 311 82.1 女 68 17.9

    年齡 30以下 69 18.2 31~40 120 31.7 41~50 132 34.8 51以上 58 15.3

    傷病類別 職傷 362 95.5 普傷 17 4.5

    失能等級 4~6 等 10 2.6 7~9 等 67 17.7 10~12 等 216 57.0 13~15 等 86 22.7

  • 43

    表 27 失能前公司規模 公司規模 N % 未滿30人 173 45.6 30以上未滿100人 86 22.7 100以上未滿300人 63 16.6 300以上未滿500人 21 5.5 500以上未滿1000人 17 4.5 1000人以上 19 5.0

    表 28 失能後重返工作情形 變項 N % 是否重返職場(第三年) 是 359 94.72 否 20 5.28

    重返職場時間 1 月內 92 27.22 3 月內 88 26.04 半年內 59 17.46 1 年內 42 12.43 3 年內 57 16.86

    傷病三年中轉換工作情形 是 12 3.35 否 346 96.65

    轉換公司狀況 無工作 20 5.29 有轉換工作 8 2.12 無轉換工作 350 92.59

    (二)工作情形

    受訪者在失能前每週工作時數平均為 43.6 小時,每週加班 3.56 小時,單趟

    通勤時間需要 22.33 分,94.67%為全時工作,83.82%工作型態為固定班;

    工作職稱的部分,技藝、機械設備操作級組裝人員最多(44.27%),其次基層

    技術工及勞力工 (27.73)。每月平均收入為 33,430±14,586 元(如表 29-30)。

    失能後三年每週工作時數平均為 43 小時,每週加班 2.95 小時,單趟通勤時

    間需要 23.17 分,94.66%為全時工作,84.87%工作型態為固定班;工作職

  • 44

    稱的部分,技藝、機械設備操作級組裝人員最多(39.2),其次基層技術工及

    勞力工 (27.56)。每月平均收入為 33,541±14,865 元(如表 29-30)。

    表 29 失能時與三年後的工作情形之一 變項 Mean ±SD 每週工作時數(時)

    失能時 43.6±6.23 失能三年後 43.22±6.44

    每週加班時數(時) 失能時 3.56±5.39 失能三年後 2.95±4.75

    單趟通勤時間(分) 失能時 22.33±15.13 失能三年後 23.17±21.87

    每月收入(元) 失能時 33,430±14,586 失能三年後 33,541±14,865

    表 30 失能時與三年後的工作情形之二

    失能時 N % 失能三年後 N % 全時或部分工時 全時或部分工時

    全時工作 355 94.67 全時工作 337 94.66 部分工時工作 20 5.33 部分工時工作 19 5.34

    工作型態 工作型態 固定班 316 83.82 固定班 303 84.87 固定式輪班 31 8.22 固定式輪班 28 7.84 不固定式輪班 16 4.24 不固定式輪班 13 3.64 其他(如責任制) 14 3.71 其他(如責任制) 13 3.64

    工作職務 工作職務

    主管及監督人員 21 5.60 主管及監督人員 28 7.95 專業人員 16 4.27 專業人員 17 4.83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24 6.40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24 6.82 事務支援人員 20 5.33 事務支援人員 27 7.67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22 5.87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19 5.40 技藝、機械設備操作及組

    裝人員 166 44.27 技藝、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

    員 138 39.20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104 27.73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97 27.56 其他 2 0.53 其他 2 0.57

  • 45

    表 31 勞退薪資與實際薪資相關係數分析 變項 Mean±SD 1 2 3 4 5 1. 勞退薪資_0 29,897±14,896 1 2. 勞退薪資_3 32,481±15,576 .920** 1 3. 勞退薪資3年變化 2,584±6,115 -.091 .305** 1 4. 實際收入_0 33,430±14,586 .708** .674** .050 1 5. 實際收入_3 33,541±14,865 .724** .722** .135* .952** 1 6. 實際收入3年變化 -56.09±4,590 .039 .123* .225** -.151** .158**

    **p

  • 46

    上該年齡分組與返回工作時間有顯著關聯性(p

  • 47

    表 32 問卷調查 3 年實際薪資收入變化與性別、年齡、公司規模、傷病類別、失能等級及身心障礙等級之相關性

    變項 N Mean±SD 95% CI p value* Scheffe 總計 320 -56.09±4,590 -561~449 性別 男 261 -229±4,479 -775~317 0.157 女 59 708±5,023 -601~2,017

    年齡 30以下 61 662±7,921 -1,366~2,691 0.438 31~40 103 68.45±3,683 -651~788 41~50 108 -522±3,084 -1,111~66.13 51以上 48 -188±3,253 -1,132~757

    公司規模 29人以下 140 -317±4,979 -1,149~515 0.507 30-299人 127 312±4,734 -519~1,144 300人以上 53 -249±2,853 -1,035~537

    傷病類別 職傷 305 -190±4,569 -705~325 0.018 普傷 15 2,667±4,304 283~5,050

    失能等級 (1) 4-7等 17 -3,824±11,447 -9,709~2,062 0.002 1

  • 48

    表 33 實際收入增減與身心障礙等級、返回時間、失能等級之關聯性 (以 N(%)表示)

    實際收入增減 變項 減少 增加或不變 p value* 性別

    男 29(85.3) 232(81.1) 0.553 女 5(14.7) 54(18.9)

    年齡 30以下 6(17.6) 55(19.2) 0.544 31~40 8(23.5) 95(33.2) 41~50 15(44.1) 93(32.5) 51以上 5(14.7) 43(15.0)

    AGEgroup 43歲以下 15(44.1) 180(62.9) 0.033 44歲以上 19(55.9) 106(37.1)

    傷病分類 職傷 33(97.1) 272(95.1) 0.610 普傷 1(2.9) 14(4.9)

    失能等級 4-7等 4(11.8) 13(4.5) 0.035 8-11等 21(61.8) 140(49.0) 12-15等 9(26.5) 133(46.5)

    身心障礙等級 無身心障礙 18(52.9) 252 (88.1) .000 輕度障礙 7(20.6) 30(10.5) 中度以上障礙 9(26.5) 4(1.4)

    返回工作時間 3個月以內 11(33.3) 151(55.1) 0.014 半年以內 5(15.2) 48(17.5) 3年以內 17(51.5) 75(27.4)

    轉換工作情形 有 1(2.9) 7(2.4) 0.862 無 33(97.1) 279(97.6)

    全時或部分工時(前) 全時工作 33 (97.1) 269(94.7) 0.555 部分工作 1(2.9) 15(5.3)

    全時或部分工時(後) 全時工作 28(82.4) 273(96.1) 0.001

  • 49

    實際收入增減 變項 減少 增加或不變 p value*

    部分工作 6(17.6) 11(3.9) 工作型態(前)

    固定班 29(85.3) 241 (84.3) 0.534 固定式輪班 4(11.8) 24(8.4) 不固定式輪班或其他 1(2.9) 21 (7.3)

    工作型態後 固定班 32(94.1) 241 (84.3) 0.496 固定式輪班 1(2.9) 25(8.7) 不固定式輪班或其他 1(2.9) 19(6.6)

    工作職務(前) 主管及監督人員 2(5.9) 15(5.3) 0.392 專業人員 1(2.9) 15(5.3)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2(5.9) 20(7.0) 事務支援人員 0 15(5.3)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1(2.9) 17(6.0) 技藝、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13(38.2) 131(46.0)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15(44.1) 71(24.9) 其他 0 1(.4)

    工作職務(後) 主管及監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