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楹》:...

1
读书 18 周刊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责编:叶军 美编:陈昌版式:丽菲责校:建强 ॹফ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李伟 c Ԯ 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从爱尔兰土豆灾荒到契约女仆“年薪”细节烧脑 《蓝花楹》: 天才少年中文构思澳洲史诗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一位老新闻人的探索步履 罗建华 刘敦潮 为了让文学的浪漫性和真实历史背景无缝对接, 《蓝花楹》里面的人物关系、人物冲突和人物性格,乃至 男主人公的个性缺陷与猝然去世的病因,完全都是顺 应历史脉络、人情逻辑和科学依据,由韦斯理和韦敏根 据当时的背景,共同讨论着推理出来的。 酝酿情节时,韦敏、韦斯理常常会代入真实角色来 假设推断,女主角玛丽按照澳大利亚籍女明星妮可·基 德曼的形象来写,小说中另一个点睛人物“神父”,则有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影子,目的是让故事中 人物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一次,韦斯理很孩 子气地问母亲: “我们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了?” 韦敏说,查证资料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全 家人都在韦斯理的指导下进行着“历史探险一日 游”,目的就是逐一探索《蓝花楹》可能涉及到的历史 遗迹(河畔、海边、山顶、荒地)、建筑、街道、雕塑,甚 至包括当事人的墓地,都尽力找过去,在相同的空间 里体验过往的时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和图片。 《蓝花楹》出版时,留有韦斯理铅笔标注的历史 地图和画册,附录在书中,有图有真相,为这部历史 小说增添了画面感,200多张珍贵图册让观众能迅 速进入沉浸式阅读,如同翻阅一部用画册做的历史 小说。 主要研究植物人类学的武大文学院教授、翻译家 张箭飞第一时间读完《蓝花楹》,6 月 16 日在《蓝花楹》 全球首发式上,她说小说的标题让她联想到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一部不太为人关注的短篇小说 《蓝花楹旅馆》,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布里斯班,“来自 巴西的蓝花楹,就像莫言的红高粱,后面都有植物学、 人类学的意义,读得有‘智力骚扰’之感,用流行的话语 来说,挺烧脑。” 读《蓝花楹》时,这位“考据控”文学教授边读边核 实原著历史细节—从爱尔兰土豆灾荒到契约女仆 “年薪”,从蒲公英“流散”播种方式到澳洲第一个香蕉 种植园,她发现文学自由的想象与对真实的专注高度 咬合, “这是完全迥异于一般‘澳洲华人写作’主题和叙 事策略的一部小说,也许将其置于‘历史浪漫小说’书 架,与《荆棘鸟》和《斯佳丽》为邻,更能凸显母子作家的 写作意图。”“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历史、言情、哥特小说 三栖作家帕米拉·贝内特不谋而合,用贝内特的话说, ‘我总是十分仔细地研究历史,因为我从不想用不准确 的事实来欺骗我的读者’。” 当 5 月的艳阳照耀在新建的新长江传媒大厦上反 射灿烂之光时,《长江日报》迎来创刊 70 周年,老社长翟 玉勋以《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续》为之献礼,我们也 从中看到一位老新闻人的执着跋涉。 翟玉勋1971年投身新闻界,正是三十而立。1993 年起,先后任长江日报社总编辑和社长,主持工作8年, 其间的思考与实践,留痕在论文集《长江日报路上八年 探索》中,已于 2001 年卸任之际出版。此后,他并未停 下脚步,相继任武汉市记协和老记协主席,在新的园地 不息耕耘,为推进新闻事业创新而奉献余热。2006年, 由于他的业务声望,湖北经济学院特聘他担任艺术传播 学院名誉院长、新闻传播系主任,他致力于“媒介经济管 理学”的教学科研,步入新的探索天地。 而今,翟玉勋年近八旬,依旧壮心不已,心系传媒 发展。人生这一阶段的业务成果,加之早年在《长江日 报》刊发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作品,再一次蔚然结集, 作为《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的续编问世。其时间跨 度虽然从1971年至今,长达趋五十年,但更见“八年探 索”的前之积累和后之延伸,完整展现老一辈新闻人的 职业之旅。 本集共分六辑,分别为“论说”“讲学”“透视”“见证” “回眸”和“足迹”,包括论文、讲谈、评论、消息、通讯、往 事回忆和大事记诸多品种,多侧面反映多彩人生。 那些看似年代遥远的评论、消息、通讯作品,当时与 迅猛而至的社会转型同步,起笔自1978年那个特定的 历史时刻,展现了1980年代时代大潮的波澜壮阔。《水 利老将志千里》《轻工联合又辟新径》《螺杆式制冷机在 大西南崭露头角》等篇章,以鲜活的报道见证改革开放 的伟大开端,热忱为之高歌劲舞;而《整顿企业管理刻不 容缓》《为改革者扬声》《请“包”字在城里安家》等评论, 则以敏锐的思辨审视拨乱反正的发展进程,及时为之擂 鼓助阵。今天读之,恰恰印证了“新闻是未来的文献”这 句名言。 在记协、老记协的岗位上,翟玉勋积极为新闻工作 者搭建平台为之服务的同时,仍在思考报业前沿的新课 题。他对报业集团的持续发展,对以范春歌为代表的新 闻人才培养,对新闻信息产品媒介经营的特色,都作出 一些新的探讨。特别是在他执教高等学府之后,依托丰 富的报业实践,在深入分析媒介生态演变的基础上,从 经济学院的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出发,开拓性提出“媒 介经营管理学”教学方向,培养经济新闻人才和媒介经 营管理人才,为创设这一管理学和新闻学交叉的新学 科,贡献了他的经验和智慧。 穿越时空,一组往事回忆亲切感人,浓浓的亲情、乡 情、师生情、同事情……无声地荡漾出暖意。从泰山脚 下的汶上老家,到紫禁城外的中国人民大学,从古德寺 里的仪表小厂,到江汉关旁的新闻大楼,闪现着清贫生 活中好学上进、曲折岁月中不懈奋斗的画面。一位革命 老区有志青年的质朴成长,充满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帮 扶,标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征。 因为我们有过社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在《长江日报 路上八年探索:续》中漫步,眼前不时闪现翟玉勋老社长 当年的身影,叠加感受到他敬业的笃定、谋划的缜密、为 人的朴实、行事的勤勉……就像重温最后一辑大事记所 载的点点滴滴,不仅目睹他个人探求的坚实脚印,同时 鸟瞰长江日报的前行脉络。值此纪念长江日报七十华 诞之际,怎不油然起敬呢? 当下,一些子女一年到头难得跟父母见次面,不说节日看望 一下父母,打个电话有那么难吗?他们众口一词,忙!仔细思 索,如今社会的快节奏和古代的慢生活,在孝老上还真是大相径 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古代孝亲故事,刻木事亲、鹿乳奉亲、戏彩 娱亲、行佣供母,等等,都让人泪眼模糊。而眼下,一个“忙”字, 屏蔽了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思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为我们 艰辛付出,除了电话问候、看望、陪伴,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举措 表达心中的感恩么?有!刚刚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 亲》这两本书,就是很好的举措。这两本书里,每个作者都在向 世人明示拳拳的父母之爱。是的,不光明示,爱还要大声说出 来。我们求父母知晓我们的爱,并不是求心安,而是出于血浓于 水的情感回馈。俗话说,江水总是朝下流的,父母并不要求我们 回报,这里的情感之水回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每位作者的 情感需求。这两本书,与我目力所及的情感书比较,它除了具有 对当下感恩父母的方式的反思之外,还带给读者馥郁的真情美, 其不屑随俗的尊贵性和稀缺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文本精粹,选编用心。选编这本书的张福臣,是我国 资深出版人,他目光如炬,殚精竭虑,策划编辑的各类书籍将近 一千本,一些书籍还填补了国内出版行业的空白。张福臣“四岁 那年就没有妈了”,随后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对父母的感怀特别 深刻,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这两本书就是他退休后花了两 年心血,以真选文,以情选文,以美选文,优中选优,以其专业眼 光,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 其次,名家笔法,现场感强。两本书里的文章,很多都是名 家所写,比如崔永元、肖复兴、贾平凹、方方、刘醒龙等,还有一些 亲情作品是第一次呈现,我们可以从名家的笔下,极具现场感地 知晓一位名人成长背后的父母之教、父母之爱,给予他们成长的 潜在力量。这些教化和爱,堪比古代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还 有,这种文本不同于市面上的鸡汤文,鸡汤文的功利性很强,笔 法生硬,而这里的名家文章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修为和美学素养, 读者不知不觉中,在得到亲情二次哺育的同时,还能获得真情美 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洗礼。 最有意思的是,选编者为照顾各年龄层次的读者,注重老中 青三个年龄段作者的合理布局,他们悉数登场,演绎的情感大 戏,虽然表演技巧各异,但都富有感染力。作品有的振聋发聩, 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泪下,有的诙谐幽默。比如,兼顾各个 年代有代表性的作者的选文,让读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比父 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别有意味;比如,选文中有专门写自己 父母的,也有写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家族史的,内容宏阔,流光溢 彩;比如,两代人同时提笔,写出心中的别样亲情—贾平凹在 《我们的母亲》中朴素为文,写其母亲,让人涕泪四溢,而《我们的 父亲》里,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则以与父亲迥然不同的笔法,讲 述她成长过程中的父亲,特别是她小时候与贾平凹之间的趣事, 温馨有趣,轻松好读。贾浅浅写妈妈为了让她养成节俭、珍惜粮 食的好习惯,要她吃掉剩下的小半碗米饭,她“坐在那一脸苦相 又不敢把它倒掉,正为难的时候,我父亲悄悄地走过来,冲我摆 摆手示意不要吭声,他偷偷帮我把饭倒掉了”。等妈妈回过头检 查时,发现父女俩挤眉弄眼,立刻觉察到什么似的,质问贾平凹 是不是帮贾浅浅把饭倒掉了?贾平凹大声说倒掉了。贾浅浅当 时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眼看着“母亲好看的柳叶眉慢慢挑起来 了”,然后贾平凹才不紧不慢笑嘻嘻地说: “我帮她把饭倒进我肚 子里了”。贾浅浅母亲当时不在现场,抓不到贾平凹倒饭的证 据,只好又撇撇好看的小嘴走了。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贾浅浅 说她“当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峰回路转不由得开怀大笑。这就 是一个孩子最初从父亲那里体会到语言的智慧,说话的技巧,生 活的快乐”,一个幽默多爱的父亲,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这 样的父亲,不只教会了贾浅浅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窘、制造欢乐 的方法,也给读者带来极强的阅读审美意趣。 高尔基说:“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 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 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 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我相信,这两本书是每 位读者留给亲情的最好礼物! 《诸神的世界》 何新 著 现代出版社 鲲鹏是北海巨型鲸鱼?山鬼原型竟是鳄鱼? 《诸神的世界》分为《上古诸神》《上古神兽》 《失落的文明溯源》,介绍了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 族、黄帝、炎帝、女娲、三皇考、龙、凤凰、狐狸精、麒 麟等。学者何新凭借深湛学术功力,对《山海经》 等典籍深入挖掘,利用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 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 细爬梳,打通了中国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及神话 人物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厘清了华夏诸神的起源 及流变,并由此分析与解读上古先民神秘的精神 世界和文明密码。 何新对中国神话的考证,曾得到饶宗颐、钱锺 书、杨希枚、李泽厚、金克木、陈原、戴家祥、张颔等 古文化大师的首肯及推崇。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罗新 著 上海三联书店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 会出错?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 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 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 的反思与理解。 《珞珈筑记》 刘文祥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如何从无到有、从 荒野湖山到学府胜地。一代人披荆榛,拓荒野, 造就现代国立大学奇观。内含 200多张珍贵历史 图片。 《蓝夜》 [美]琼·狄迪恩 著 何雨珈 译 北京时代华语出版社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狄迪恩献给挚爱的女儿 的告别之书。这本令人心碎的新书,记录了唯一 的女儿金塔纳因病离世后,狄迪恩痛苦纠结的心 路历程。 狄迪恩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20世纪 60年代步入文坛。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 都卓有建树,在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 的地位。 (整理:叶军) 每年10到11月,是澳大利亚蓝花楹盛开的季 节。适逢当地考试季,蓝花楹像此时武汉满城飘 香的栀子花一样,萦绕在无数学子的记忆里。从 巴西舶来的蓝花楹和澳大利亚历史有何关系?爱 尔兰发生的土豆灾荒,如何影响了澳大利亚这一 英属殖民地国家的新兴与成长?不到 15岁的华 人天才少年韦斯理,用中文构思的澳洲历史小说 《蓝花楹》,6 月 16 日在武汉举办全球首发式,将为 你考据粮食和蔬菜,如何成全一个国家的历史。 作为首部用中文构思、在中国出版并首次发行的 澳洲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未出版时就引发极大关注。 该书由武汉籍女作家韦敏与其子韦斯理合著,全书46 万字,配有逾200幅珍贵历史图片,大部分来自15岁的 韦斯理搜集、整理的一手资料。小说透过悬疑、谋杀、 商战、爱情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冲突,揭开了 有关澳大利亚建国的宏大历史画卷。 与时下流行的架空历史小说不同,韦斯理从14岁 开始,用了一年的课余时间,检索了小说的发生地布里斯班从1840年到1900年期间的所有报纸期刊,把 其中与主人公梅恩家族有关的信息都做了摘录和归 类。他还从网站和布里斯班市政图书馆里大量参阅了 关于澳大利亚殖民史的各种文献,决定构思一部以梅 恩家族的故事为主线的历史小说,并让历史人物活在 真实的历史背景里。 《蓝花楹》的主人公柏曲克和玛利夫妇,在正式的 史料介绍中不过是毁誉参半的一两页纸的内容,但韦 斯理凭借搜集整理的各种文献以及适当推理,把它们 串起来组织成了一个包含了谋杀、悬疑、背叛、商战、爱 情、宗教、教育等许多层面上的跌宕起伏的家族兴衰 史。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是存世过 的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而那些重大事件,比如水灾、 火灾、抢劫案、谋杀案、教堂的捐建、物业的交易、大学 的筹备等等,也是依据史料逐一对应。 作为第一部用中文完成的有关澳大利亚历史的大 型文学作品,《蓝花楹》可谓澳大利亚这个新兴殖民国 家崛起和兴盛的史诗。著名出版人周百义读过后表 示,该书虽然不是主旋律畅销小说,却涉及到人性的贪 婪、爱、未来等永恒的主题,加上文笔优美流畅,是能够 成为经典流传下去的小说。 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该书共同作者、韦斯理的母亲韦敏是武汉人,毕业 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韦敏在“后记”中悲伤地写道,《蓝 花楹》是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韦斯理2000年出生于澳洲,从小就对历史故事有 着浓厚的兴趣,5岁之前,接触《康熙帝国》《雍正王朝》 《三国演义》等历史剧。韦斯理还是金庸的忠实粉丝, 14岁时用中文完成的论文《金庸作品的古典文献分 析》在国际文凭IB汉语类写作中被评为A+。 10岁时,韦斯理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昆士兰州教育 部举办的神童计划,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课 程。13岁时,韦斯理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学会 吸收成为会员。 就在13岁这一年,韦斯理参加课外研学活动时, 系统地参观了全澳最好的私立医院之一Wesley医 院。他对医院花园中的一幢历史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了解到这幢楼的原主人梅恩出身传奇家族后,他开 始留意这个家族的故事。 14岁那年,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水平成为昆士兰 州立图书馆的签约志愿者,每周五下午到州立图书馆 为观众们钢琴演奏一小时。作为回报,韦斯理有了一 张州立图书馆的工作证,可以享受“内部职工待遇”,借 阅馆藏珍贵历史资料文献,着手用中文创作第一部澳 大利亚历史小说。 尤为难得的是,除了曾在神童计划里接受戏剧 专门训练,对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剧的经典台词 可以倒背如流,在英语国家成长的韦斯理还具有深 厚的中文素养,从小喜欢书法、读中国历史小说,并 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共同组建了一个 ChinaNovel 的 网站,把中国时下最流行的武侠玄幻小说实时翻译 成英文,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阅读。用英文推广中 国的武侠精神。 不幸的是,韦斯理突发重病,几起几落,不幸去世, 年仅16岁。韦斯理去世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旗下媒 体对他进行了相关报道,所用标题都是“罕见的天 才”。身为作家的母亲韦敏决定续写儿子遗作,完成他 的遗愿。三年后,该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200 多张珍贵图片使人进入沉浸式阅读 《蓝花楹》 韦敏 韦斯理 著 武汉出版社 韦斯理

Upload: others

Post on 22-Sep-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蓝花楹》: 天才少年中文构思澳洲史诗cjrb.cjn.cn/images/2019-06/18/18/18R18C.pdf · 18 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责编:叶军 美编:陈昌 版式:丽菲

读书18 读 周刊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 责编:叶军 美编:陈昌 版式:丽菲 责校:建强

快览

我读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李伟

书评·传媒

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从爱尔兰土豆灾荒到契约女仆“年薪”细节烧脑

《蓝花楹》:天才少年中文构思澳洲史诗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一位老新闻人的探索步履 罗建华 刘敦潮

为了让文学的浪漫性和真实历史背景无缝对接,《蓝花楹》里面的人物关系、人物冲突和人物性格,乃至男主人公的个性缺陷与猝然去世的病因,完全都是顺应历史脉络、人情逻辑和科学依据,由韦斯理和韦敏根据当时的背景,共同讨论着推理出来的。

酝酿情节时,韦敏、韦斯理常常会代入真实角色来假设推断,女主角玛丽按照澳大利亚籍女明星妮可·基德曼的形象来写,小说中另一个点睛人物“神父”,则有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影子,目的是让故事中人物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一次,韦斯理很孩子气地问母亲:“我们是不是有些走火入魔了?”

韦敏说,查证资料的那段时间,几乎每个周末全家人都在韦斯理的指导下进行着“历史探险一日游”,目的就是逐一探索《蓝花楹》可能涉及到的历史

遗迹(河畔、海边、山顶、荒地)、建筑、街道、雕塑,甚至包括当事人的墓地,都尽力找过去,在相同的空间里体验过往的时间,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图片。

《蓝花楹》出版时,留有韦斯理铅笔标注的历史地图和画册,附录在书中,有图有真相,为这部历史小说增添了画面感,200 多张珍贵图册让观众能迅速进入沉浸式阅读,如同翻阅一部用画册做的历史小说。

主要研究植物人类学的武大文学院教授、翻译家张箭飞第一时间读完《蓝花楹》,6月 16日在《蓝花楹》全球首发式上,她说小说的标题让她联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一部不太为人关注的短篇小说

《蓝花楹旅馆》,这个故事同样发生在布里斯班,“来自

巴西的蓝花楹,就像莫言的红高粱,后面都有植物学、人类学的意义,读得有‘智力骚扰’之感,用流行的话语来说,挺烧脑。”

读《蓝花楹》时,这位“考据控”文学教授边读边核实原著历史细节——从爱尔兰土豆灾荒到契约女仆

“年薪”,从蒲公英“流散”播种方式到澳洲第一个香蕉种植园,她发现文学自由的想象与对真实的专注高度咬合,“这是完全迥异于一般‘澳洲华人写作’主题和叙事策略的一部小说,也许将其置于‘历史浪漫小说’书架,与《荆棘鸟》和《斯佳丽》为邻,更能凸显母子作家的写作意图。”“某种程度上,他们与历史、言情、哥特小说三栖作家帕米拉·贝内特不谋而合,用贝内特的话说,

‘我总是十分仔细地研究历史,因为我从不想用不准确的事实来欺骗我的读者’。”

当 5 月的艳阳照耀在新建的新长江传媒大厦上反射灿烂之光时,《长江日报》迎来创刊 70周年,老社长翟玉勋以《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续》为之献礼,我们也从中看到一位老新闻人的执着跋涉。

翟玉勋 1971 年投身新闻界,正是三十而立。1993年起,先后任长江日报社总编辑和社长,主持工作 8年,其间的思考与实践,留痕在论文集《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中,已于 2001 年卸任之际出版。此后,他并未停下脚步,相继任武汉市记协和老记协主席,在新的园地不息耕耘,为推进新闻事业创新而奉献余热。2006年,由于他的业务声望,湖北经济学院特聘他担任艺术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新闻传播系主任,他致力于“媒介经济管理学”的教学科研,步入新的探索天地。

而今,翟玉勋年近八旬,依旧壮心不已,心系传媒发展。人生这一阶段的业务成果,加之早年在《长江日报》刊发的消息、通讯、评论等作品,再一次蔚然结集,作为《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的续编问世。其时间跨度虽然从 1971 年至今,长达趋五十年,但更见“八年探索”的前之积累和后之延伸,完整展现老一辈新闻人的

职业之旅。本集共分六辑,分别为“论说”“讲学”“透视”“见证”

“回眸”和“足迹”,包括论文、讲谈、评论、消息、通讯、往事回忆和大事记诸多品种,多侧面反映多彩人生。

那些看似年代遥远的评论、消息、通讯作品,当时与迅猛而至的社会转型同步,起笔自 1978 年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展现了 1980 年代时代大潮的波澜壮阔。《水利老将志千里》《轻工联合又辟新径》《螺杆式制冷机在大西南崭露头角》等篇章,以鲜活的报道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热忱为之高歌劲舞;而《整顿企业管理刻不容缓》《为改革者扬声》《请“包”字在城里安家》等评论,则以敏锐的思辨审视拨乱反正的发展进程,及时为之擂鼓助阵。今天读之,恰恰印证了“新闻是未来的文献”这句名言。

在记协、老记协的岗位上,翟玉勋积极为新闻工作者搭建平台为之服务的同时,仍在思考报业前沿的新课题。他对报业集团的持续发展,对以范春歌为代表的新闻人才培养,对新闻信息产品媒介经营的特色,都作出一些新的探讨。特别是在他执教高等学府之后,依托丰

富的报业实践,在深入分析媒介生态演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院的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出发,开拓性提出“媒介经营管理学”教学方向,培养经济新闻人才和媒介经营管理人才,为创设这一管理学和新闻学交叉的新学科,贡献了他的经验和智慧。

穿越时空,一组往事回忆亲切感人,浓浓的亲情、乡情、师生情、同事情……无声地荡漾出暖意。从泰山脚下的汶上老家,到紫禁城外的中国人民大学,从古德寺里的仪表小厂,到江汉关旁的新闻大楼,闪现着清贫生活中好学上进、曲折岁月中不懈奋斗的画面。一位革命老区有志青年的质朴成长,充满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帮扶,标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特征。

因为我们有过社办公室的工作经历,在《长江日报路上八年探索:续》中漫步,眼前不时闪现翟玉勋老社长当年的身影,叠加感受到他敬业的笃定、谋划的缜密、为人的朴实、行事的勤勉……就像重温最后一辑大事记所载的点点滴滴,不仅目睹他个人探求的坚实脚印,同时鸟瞰长江日报的前行脉络。值此纪念长江日报七十华诞之际,怎不油然起敬呢?

当下,一些子女一年到头难得跟父母见次面,不说节日看望一下父母,打个电话有那么难吗?他们众口一词,忙!仔细思索,如今社会的快节奏和古代的慢生活,在孝老上还真是大相径庭,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古代孝亲故事,刻木事亲、鹿乳奉亲、戏彩娱亲、行佣供母,等等,都让人泪眼模糊。而眼下,一个“忙”字,屏蔽了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思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为我们艰辛付出,除了电话问候、看望、陪伴,难道我们就没有其他举措表达心中的感恩么?有!刚刚出版的《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这两本书,就是很好的举措。这两本书里,每个作者都在向世人明示拳拳的父母之爱。是的,不光明示,爱还要大声说出来。我们求父母知晓我们的爱,并不是求心安,而是出于血浓于水的情感回馈。俗话说,江水总是朝下流的,父母并不要求我们回报,这里的情感之水回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每位作者的情感需求。这两本书,与我目力所及的情感书比较,它除了具有对当下感恩父母的方式的反思之外,还带给读者馥郁的真情美,其不屑随俗的尊贵性和稀缺性也显而易见。

首先,文本精粹,选编用心。选编这本书的张福臣,是我国资深出版人,他目光如炬,殚精竭虑,策划编辑的各类书籍将近一千本,一些书籍还填补了国内出版行业的空白。张福臣“四岁那年就没有妈了”,随后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对父母的感怀特别深刻,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这两本书就是他退休后花了两年心血,以真选文,以情选文,以美选文,优中选优,以其专业眼光,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

其次,名家笔法,现场感强。两本书里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所写,比如崔永元、肖复兴、贾平凹、方方、刘醒龙等,还有一些亲情作品是第一次呈现,我们可以从名家的笔下,极具现场感地知晓一位名人成长背后的父母之教、父母之爱,给予他们成长的潜在力量。这些教化和爱,堪比古代岳母刺字、孟母三迁。还有,这种文本不同于市面上的鸡汤文,鸡汤文的功利性很强,笔法生硬,而这里的名家文章却有着很高的艺术修为和美学素养,读者不知不觉中,在得到亲情二次哺育的同时,还能获得真情美带来的心灵震撼和洗礼。

最有意思的是,选编者为照顾各年龄层次的读者,注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作者的合理布局,他们悉数登场,演绎的情感大戏,虽然表演技巧各异,但都富有感染力。作品有的振聋发聩,有的给人启迪,有的催人泪下,有的诙谐幽默。比如,兼顾各个年代有代表性的作者的选文,让读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比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别有意味;比如,选文中有专门写自己父母的,也有写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家族史的,内容宏阔,流光溢彩;比如,两代人同时提笔,写出心中的别样亲情——贾平凹在

《我们的母亲》中朴素为文,写其母亲,让人涕泪四溢,而《我们的父亲》里,贾平凹的女儿贾浅浅则以与父亲迥然不同的笔法,讲述她成长过程中的父亲,特别是她小时候与贾平凹之间的趣事,温馨有趣,轻松好读。贾浅浅写妈妈为了让她养成节俭、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要她吃掉剩下的小半碗米饭,她“坐在那一脸苦相又不敢把它倒掉,正为难的时候,我父亲悄悄地走过来,冲我摆摆手示意不要吭声,他偷偷帮我把饭倒掉了”。等妈妈回过头检查时,发现父女俩挤眉弄眼,立刻觉察到什么似的,质问贾平凹是不是帮贾浅浅把饭倒掉了?贾平凹大声说倒掉了。贾浅浅当时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声,眼看着“母亲好看的柳叶眉慢慢挑起来了”,然后贾平凹才不紧不慢笑嘻嘻地说:“我帮她把饭倒进我肚子里了”。贾浅浅母亲当时不在现场,抓不到贾平凹倒饭的证据,只好又撇撇好看的小嘴走了。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贾浅浅说她“当时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峰回路转不由得开怀大笑。这就是一个孩子最初从父亲那里体会到语言的智慧,说话的技巧,生活的快乐”,一个幽默多爱的父亲,跃然纸上,让人忍俊不禁。这样的父亲,不只教会了贾浅浅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困窘、制造欢乐的方法,也给读者带来极强的阅读审美意趣。

高尔基说:“时间的流逝,许多往事已经淡化了。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星星永远闪亮,那便是亲情。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即使有一天,亲人离去,但他们的爱却永远留在子女灵魂的最深处。”我相信,这两本书是每位读者留给亲情的最好礼物!

《诸神的世界》何新 著现代出版社

鲲鹏是北海巨型鲸鱼?山鬼原型竟是鳄鱼?《诸神的世界》分为《上古诸神》《上古神兽》

《失落的文明溯源》,介绍了太阳神与远古华夏民族、黄帝、炎帝、女娲、三皇考、龙、凤凰、狐狸精、麒麟等。学者何新凭借深湛学术功力,对《山海经》等典籍深入挖掘,利用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打通了中国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及神话人物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厘清了华夏诸神的起源及流变,并由此分析与解读上古先民神秘的精神世界和文明密码。

何新对中国神话的考证,曾得到饶宗颐、钱锺书、杨希枚、李泽厚、金克木、陈原、戴家祥、张颔等古文化大师的首肯及推崇。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罗新 著上海三联书店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

《珞珈筑记》刘文祥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如何从无到有、从荒野湖山到学府胜地。一代人披荆榛,拓荒野,造就现代国立大学奇观。内含 2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

《蓝夜》[美]琼·狄迪恩 著 何雨珈 译北京时代华语出版社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狄迪恩献给挚爱的女儿的告别之书。这本令人心碎的新书,记录了唯一的女儿金塔纳因病离世后,狄迪恩痛苦纠结的心路历程。

狄迪恩作为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家,20世纪60年代步入文坛。她在小说、杂文及剧本写作上都卓有建树,在美国当代文学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整理:叶军)

每年10到11月,是澳大利亚蓝花楹盛开的季

节。适逢当地考试季,蓝花楹像此时武汉满城飘

香的栀子花一样,萦绕在无数学子的记忆里。从

巴西舶来的蓝花楹和澳大利亚历史有何关系?爱

尔兰发生的土豆灾荒,如何影响了澳大利亚这一

英属殖民地国家的新兴与成长?不到 15 岁的华

人天才少年韦斯理,用中文构思的澳洲历史小说

《蓝花楹》,6月16日在武汉举办全球首发式,将为

你考据粮食和蔬菜,如何成全一个国家的历史。

作为首部用中文构思、在中国出版并首次发行的澳洲历史小说,这部小说未出版时就引发极大关注。该书由武汉籍女作家韦敏与其子韦斯理合著,全书 46万字,配有逾200幅珍贵历史图片,大部分来自15岁的韦斯理搜集、整理的一手资料。小说透过悬疑、谋杀、商战、爱情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故事冲突,揭开了有关澳大利亚建国的宏大历史画卷。

与时下流行的架空历史小说不同,韦斯理从14岁开始,用了一年的课余时间,检索了小说的发生地——布里斯班从1840年到1900年期间的所有报纸期刊,把

其中与主人公梅恩家族有关的信息都做了摘录和归类。他还从网站和布里斯班市政图书馆里大量参阅了关于澳大利亚殖民史的各种文献,决定构思一部以梅恩家族的故事为主线的历史小说,并让历史人物活在真实的历史背景里。

《蓝花楹》的主人公柏曲克和玛利夫妇,在正式的史料介绍中不过是毁誉参半的一两页纸的内容,但韦斯理凭借搜集整理的各种文献以及适当推理,把它们串起来组织成了一个包含了谋杀、悬疑、背叛、商战、爱情、宗教、教育等许多层面上的跌宕起伏的家族兴衰

史。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的出场人物都是存世过的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而那些重大事件,比如水灾、火灾、抢劫案、谋杀案、教堂的捐建、物业的交易、大学的筹备等等,也是依据史料逐一对应。

作为第一部用中文完成的有关澳大利亚历史的大型文学作品,《蓝花楹》可谓澳大利亚这个新兴殖民国家崛起和兴盛的史诗。著名出版人周百义读过后表示,该书虽然不是主旋律畅销小说,却涉及到人性的贪婪、爱、未来等永恒的主题,加上文笔优美流畅,是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去的小说。

所有出场人物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该书共同作者、韦斯理的母亲韦敏是武汉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韦敏在“后记”中悲伤地写道,《蓝花楹》是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韦斯理2000年出生于澳洲,从小就对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5 岁之前,接触《康熙帝国》《雍正王朝》

《三国演义》等历史剧。韦斯理还是金庸的忠实粉丝,14 岁时用中文完成的论文《金庸作品的古典文献分析》在国际文凭IB汉语类写作中被评为A+。

10岁时,韦斯理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昆士兰州教育部举办的神童计划,系统学习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课程。13岁时,韦斯理被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学会吸收成为会员。

就在 13 岁这一年,韦斯理参加课外研学活动时,系统地参观了全澳最好的私立医院之一 Wesley 医院。他对医院花园中的一幢历史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到这幢楼的原主人梅恩出身传奇家族后,他开始留意这个家族的故事。

14岁那年,凭借出色的钢琴演奏水平成为昆士兰州立图书馆的签约志愿者,每周五下午到州立图书馆为观众们钢琴演奏一小时。作为回报,韦斯理有了一张州立图书馆的工作证,可以享受“内部职工待遇”,借阅馆藏珍贵历史资料文献,着手用中文创作第一部澳大利亚历史小说。

尤为难得的是,除了曾在神童计划里接受戏剧

专门训练,对莎士比亚的《麦克白》等剧的经典台词可以倒背如流,在英语国家成长的韦斯理还具有深厚的中文素养,从小喜欢书法、读中国历史小说,并和高年级的同学们共同组建了一个 ChinaNovel 的网站,把中国时下最流行的武侠玄幻小说实时翻译成英文,免费提供给全球读者阅读。用英文推广中国的武侠精神。

不幸的是,韦斯理突发重病,几起几落,不幸去世,年仅16岁。韦斯理去世后,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旗下媒体对他进行了相关报道,所用标题都是“罕见的天才”。身为作家的母亲韦敏决定续写儿子遗作,完成他的遗愿。三年后,该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天才少年韦斯理的遗作

200多张珍贵图片使人进入沉浸式阅读

《蓝花楹》韦敏 韦斯理 著武汉出版社

韦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