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老师:韩庆国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3102208363819559.pdf ·...

184
教师网课程 第[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 100 )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教师网课程 第[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共共 110000 讲讲))  

主主讲讲老老师师::韩韩庆庆国国  

 

 

 

教师网课程 第[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目录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第 1 讲 教育的概念、属性、基本要素、起源 ........................................................................................... 1 

第一模块 教育基础 .................................................................................................................................. 3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3 

第 2 讲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 5 

第 3 讲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 7 

第 4 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孔子的教育学思想 ........................................................................... 8 

第 5 讲 《学记》的教育学思想 ................................................................................................................... 9 

第 6 讲 教育学在西方的发展 ..................................................................................................................... 10 

第 7 讲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对象、基本步骤、研究层次 ............................................................... 13 

第 8 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14 

第 9 讲  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 15 

第 10 讲  教育与生产力 .............................................................................................................................. 17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 17 

第 11 讲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 18 

第 12 讲  教育与文化 .................................................................................................................................. 19 

第 13 讲  教育与社会人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 21 

第 14 讲  人的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22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 22 

第 15 讲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 23 

第 16 讲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25 

第 17 讲  教育目的概述 .............................................................................................................................. 27 

第四章 教育目的 ............................................................................................................................. 27 

第 18 讲  教育目的的理论 .......................................................................................................................... 29 

第 19 讲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31 

第 20 讲  学校管理概述 .............................................................................................................................. 33 

第五章 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 ......................................................................................................... 33 

第 21 讲  学校组织机构与内部机制 ........................................................................................................... 34 

第 22 讲  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 36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 ..................................................................................................................... 36 

第 23 讲  教师的职业素养 .......................................................................................................................... 37 

第 24 讲  教师专业成长 .............................................................................................................................. 39 

第 25 讲  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 ........................................................................................................... 41 

第七章 课程 ..................................................................................................................................... 41 

第 26 讲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 42 

第 27 讲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 44 

第 29 讲  课程资源 ...................................................................................................................................... 46 

第 30 讲  课程实施 ...................................................................................................................................... 47 

教师网课程 第[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31 讲  课程评价 ...................................................................................................................................... 48 

第 32 讲  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 ....................................................................................................... 50 

第 33 讲  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 51 

第 34 讲  感觉的概念、分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 52 

第二模块 学生指导 .................................................................................................................................. 52 

第八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 ................................................................................................................. 52 

第 35 讲  感觉的相互作用 .......................................................................................................................... 53 

第 36 讲  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 54 

第 37 讲  知觉的种类 .................................................................................................................................. 55 

第 38 讲  知觉的特性 .................................................................................................................................. 56 

第 39 讲  注意的概念、特点、功能 ........................................................................................................... 59 

第 40 讲  注意的品质 .................................................................................................................................. 60 

第 41 讲  记忆的概念、分类、品质 ........................................................................................................... 61 

第 42 讲  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 63 

第 43 讲  表象与想象 .................................................................................................................................. 65 

第 44 讲  思维的概念、特点、过程 ........................................................................................................... 66 

第 45 讲  思维的基本形式 .......................................................................................................................... 67 

第 46 讲  思维的种类 .................................................................................................................................. 68 

第 47 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69 

第 48 讲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71 

第 49 讲  学习动机的概念、功能、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 74 

第九章 学习动机 ........................................................................................................................... 74 

第 50 讲  学习动机的分类 .......................................................................................................................... 76 

第 51 讲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 77 

第 52 讲  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79 

第 53 讲  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 ............................................................................................................... 80 

第十章 学习迁移 ........................................................................................................................... 80 

第 54 讲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与教学 ........................................................................................... 82 

第 55 讲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84 

第十一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 84 

第 56 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85 

第 57 讲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 87 

第 58 讲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 89 

第 59 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91 

第 60 讲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 92 

第 61 讲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93 

第 62 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95 

第 63 讲  知识的学习 .................................................................................................................................. 97 

第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 97 

第 64 讲  技能的学习 .................................................................................................................................. 98 

第 65 讲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德育过程 ................................................................................................. 100 

第十三章 德育 ............................................................................................................................... 100 

教师网课程 第[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66 讲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 102 

第 67 讲  心理健康的涵义、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104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 104 

第 68 讲  心理辅导的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第二节 心理辅导 ....................................... 105 

第 69 讲  美育 ............................................................................................................................................ 107 

第十五章 美育 ............................................................................................................................... 107 

第 70 讲  小学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 ..................................................................................................... 109 

第十六章 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 109 

第 71 讲  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 111 

第 72 讲  班级、班主任的定义、地位、职责 ......................................................................................... 113 

第三模块 班级管理 ................................................................................................................................ 113 

第十七章 班级管理 ....................................................................................................................... 113 

第 73 讲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15 

第 74 讲  班级管理的概念、功能、内容、原则、方法 ......................................................................... 116 

第 75 讲  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班级管理模式 ..................................................................................... 117 

第 76 讲  小学班级活动及指导、小学班队活动及其组织 ..................................................................... 119 

第 77 讲  小学课外活动 ............................................................................................................................ 120 

第 78 讲  班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 ............................................................................................................. 122 

第 79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三维目标 ......................................................................................................... 137 

第五模块 教学设计 ................................................................................................................................ 137 

第十九章 教学设计 ....................................................................................................................... 137 

第 80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重点难点 ......................................................................................................... 139 

第 81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导入 ................................................................................................................. 140 

第 82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新授 ................................................................................................................. 143 

第 83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练习小结作业 ................................................................................................. 145 

第 84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三维目标 ......................................................................................................... 147 

第 85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重点难点 ......................................................................................................... 152 

第 86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导入 ................................................................................................................. 156 

第 87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新授 ................................................................................................................. 157 

第 88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练习小结作业 ................................................................................................. 159 

第 89 讲  教学的概念、意义、基本任务 ................................................................................................. 162 

第六模块 教学实施 ................................................................................................................................ 162 

第二十章 教学实施 ....................................................................................................................... 162 

第 90 讲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163 

第 91 讲  教学过程的概念、理论、本质 ................................................................................................. 165 

第 92 讲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结构 ................................................................................. 166 

第 93 讲  教学原则 .................................................................................................................................... 168 

第 94 讲  教学方法 .................................................................................................................................... 169 

第 95 讲  教学组织形式 ............................................................................................................................ 171 

第 96 讲  教学实施的策略 ........................................................................................................................ 173 

第 97 讲  教学模式 .................................................................................................................................... 174 

第 98 讲  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类型 ................................................................................................. 175 

教师网课程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七模块    教学评价 .............................................................................................................................. 176 

第二十一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 176 

第 99 讲  教学评价的方法、原则 ............................................................................................................. 177 

第 100 讲  教学反思 ................................................................................................................................ 178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主讲:韩庆国

第 1 讲 教育的概念、属性、基本要素、起源

试卷结构

一、单选(20*2)

二、简答(3*10)

三、材料分析(2*20)

四、教学设计(2 选 1*40)

试卷结构

教师网课程 第[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一模块 教育基础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

–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

–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师网课程 第[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育的词源学

在我国,“教育”一词 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 教育内容

– 教育措施

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 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

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

代表人物:【美】孟禄。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

育的社会属性。

(四)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

考点突破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到电影院看电影

教师网课程 第[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B.幼蜂学筑巢

C.师傅带徒弟

D.课外活动学做航空模型

我国 早出现“教育”一词的古籍是 (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尽心上》

狭义的教育一般是指 ( )

A.学校教育

B.思想道德教育

C.社会教育

D.家庭教育

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恩格斯

C.勒图尔诺 D.沛西•能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第 2 讲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没有独立的形态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无专门人员从事教育

教育目的:生产和生活

教育无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1)中国

夏:

我国是历史上 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

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教师网课程 第[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西周以后:

•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 “国学”与“乡学”

• 六艺教育(以礼乐为中心)(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

•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2)欧洲

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其教育目的就

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

术、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

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

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3、近代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考点突破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于( )

A.夏

B.商

C.周

D.春秋战国

教师网课程 第[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中国古代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

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 )

A.“私塾”

B.“太学”

C.“私学”

D.“乡学”

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

史时期( )。

A、 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代 D、隋唐时代

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艺术教育

B.军事体操教育

C.渎写算的教育

D.文化知识教育

第 3 讲 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六、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一)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

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据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

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私学形成了一种风气,其中,又以

孔子办的私学规模为 大。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二)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

1878 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 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 早的公

立小学堂。

2.清末的小学教育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 7 岁儿

童,修业年限为 5 年。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初等小学校招收 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 4 年。

1919 年,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招收 6 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 6 年,前 4

年为初级,后 2 年为高级,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义务教育年限为 4 年,但各地

方视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三)建国以后的小学教育

1.普及小学教育

教师网课程 第[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从 1986 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

2.学制改革试验

建国以后,我国便对小学原来的六年制(4-2 制)的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

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

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

担。

七、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 4 讲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孔子的教育学思想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

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 551—前 479)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孔子关于教育内容的观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⑤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朱熹提出)。

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

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网课程 第[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立志有恒

“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 “志于仁”。

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⑦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考点突破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困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 ( )

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反映了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

展变化的必须趋势的是( )。

A.教育规律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教育经验

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 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 ( )

A.研究范围 B.研究对象

C.研究任务 D.研究课题

第 5 讲 《学记》的教育学思想

(2)《学记》

教师网课程 第[1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

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

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②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分大成和小成,考核学生在学业知识

学习和品德修养两方面的表现。

③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预时孙(xùn)摩原则——“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

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

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④论教师

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高度评价老师的作用;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考点突破

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 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A.《学记》

B.《礼记》

C.《史记》

D.《左传》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和教育与( )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

A.《论语》

B.《礼记》

C.《学记》

D.《孟子》

第 6 讲 教育学在西方的发展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师网课程 第[1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西方

(1)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9)

“产婆术”。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四个部分,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2)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99)

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

洲 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理想国》: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3)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前 322)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①灵魂说:认为灵魂分为植物的(生物性)、动物的(感觉和欲望方面)、理性的(认识

与思维)。

②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③实施体、德、智三育;

④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要与人的发展相适应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

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公元 35—96)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Anorator,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

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 年)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

下来,并与其他学科并列。

1.夸美纽斯(1592—1670)

《大教学论》(1632 年出版),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

本教育学著作。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2.洛克(1632—1704)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

3.卢梭(1712—1778)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儿

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赫尔巴特(1776—1841)

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

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 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教师网课程 第[1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5.杜威(1859—1952)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学

活动课程

(4)提出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马卡连柯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等

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考点击破

(2011,下)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

A.卢梭的《爱弥儿》

B.斯宾塞的《教育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013,上)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甚至摆脱社会影响的法国教育家是( )

A.裴期泰洛奇 B.洛克 C. 卢梭 D.杜威

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在做中学”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福禄倍尔

D.裴斯泰洛齐

教师网课程 第[1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7 讲 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对象、基本步骤、研究层次

第三节 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与对象

(一)教育科研的含义

学校教育科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工作,围绕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二)学校教育科研的对象

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所研究的对象为问题。问题性是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提出问

题是教育科研的第一个环节。

二、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课题选择

(二)查找文献资料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

(3)可行性

(4)适宜性

(5)伦理性

三、学校教育科研的层次

1.方法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2.研究方式: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及个案研究等

3.具体方法与技术: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考点突破

(2011,下)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一)课题选择

(二)查找文献资料

(三)设计研究,撰写研究方案

(四)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五)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六)研究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结题

教师网课程 第[1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8 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式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

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

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主要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

2.系统抽样

3.分层抽样

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

1.题目——介绍调查主题与对象

2.引言——阐述调查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取样等

3.正文——主体部分,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分析统计整理后,归纳出若干项目进行

叙述。

4.讨论与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对调查的结果进行进一步阐述,亮出自己的观

点,针对调查结果写出对教育教学工作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5.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行动研究

1.行动研究的含义

教育实践工作者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而开展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重点在于解

决“怎么办”的问题。

行动研究的步骤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三)经验研究

1.经验研究的含义

经验研究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类

型。

(四)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的含义

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个案研

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网课程 第[1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五)叙事研究

叙事即叙述故事,即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讲故事。因此叙事研究是指通过口头或书面讲

故事的方式开展的研究。

(六)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的含义

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

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2.实验研究中几个常用概念

变量:随着条件或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性质方面发展变化的人、事物或现象的某方面

特性。

自变量:能引起被研究的特性发生变化的变量。

因变量: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考点突破

(2011,下)按学生的年龄、性别随机抽取调查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属于( )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目的抽样 D.有意抽样

(2013,上)简述教育调查报告的一般结构

(2012,下)研究者关注事件揭示教育现象,采用“课描”写作手法,以讲故事方式呈

现研究结果。这种教育研究方法被称为( )

A. 实验研究 B.调查研究 C.叙事研究 D.行动研究

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的方法,属于教育调查中的( )

A、全面调查

B、个案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第 9 讲 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五、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一)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指通过收集相关的实物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是人类认识和了解世界 为基本的途径之一,是教育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三)问卷法

问卷法是指究者把研究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具体问题,编成书面试卷,交给所选择的人员

进行书面回答,从而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访谈法

教师网课程 第[1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访谈法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研究者进行访问或与被研究者谈话而进行研究的

一种方法。

(五)测验法

测验法是借助测验工具,通过测试来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测验法具有预测、

诊断、评价和选拔的功能。根据测验内容,可以把测验法分为如下几类:

智力测验:测量智力水平;

能力测验:测量人一般能力或特殊能力;

个性测验:测量人的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价值观、动机、信念等

个性倾向;

学业成就测验:测量人对某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考点突破

( )是教师 为常用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

教师网课程 第[1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10 讲 教育与生产力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师网课程 第[1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

体现了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考点突破

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

格。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根本上制约于一定社会的(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哲学、文化传统 D.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决定教育的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第 11 讲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考点突破

下列中,教育的哪一方面并不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 )

教师网课程 第[1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A.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B.教育的领导权

C.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社会各个因素中,决定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是 (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谁享有机会和接受何程度的教育主要是由

什么决定的(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在现代社会,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科学技术

D.文化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 )

A.教育年龄

B.教育目的

C.教育年限

D.教育手段

第 12 讲 教育与文化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师网课程 第[2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的物

质文化又包含了学校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种表达方式。

(2)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

制度以及角色规范。

(3)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四、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二)学生文化的特征

1.具有过渡性。

2.具有非正式性。

3.具有多样性。

4.具有互补性。

考点突破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组织和制度文化

D.领导者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 )

A.组织文化

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

D.制度文化

教师网课程 第[2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13 讲 教育与社会人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节 教育与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决定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三)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四)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一)控制人口的数量

(二)提高人口的质量

(三)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

用。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

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考点突破

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教育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表现之一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

力发展的_____。

A 历史继承性 B 选择性

C 相对制约性 D 协调性

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

教师网课程 第[2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14 讲 人的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

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生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 性善论

弗洛伊德 性本能

威尔逊 基因复制

格塞尔 双生子爬梯实验

高尔顿 关于遗传的研究

教师网课程 第[2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董仲舒 性三品说

(二)外铄论

墨子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荀子 性恶论

洛克 白板说

华生 著名言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考点突破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讲,洛克的“白板说”属于(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

展的影响( )

A.环境

B.遗传

C.成熟

D.个体实践活动

第 15 讲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

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2.遗传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环境

1.环境的构成

教师网课程 第[2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2.环境对人的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

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突破

(2011,下)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013,上)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教育因素

D.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而言,遗传素质在人的身

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前提作用

C.主导作用

D.导向作用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个体成熟度

C.环境

D.学校教育

教师网课程 第[2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16 讲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

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

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

的发展任务。

不平衡性

同一方面

不同方面

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

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人的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也具有

互补性。

差异性

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

发展规律 教育意义

顺序性 循序渐进

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

不平衡性 抓住关键期

教师网课程 第[2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互补性 长善救失

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考点突破

(2011,下)印度“狼孩”的事例表明,个体在早期心理发展的某一个短暂时期内,对

某类刺激特别敏感,一旦错失将难以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

A. 近发展期 B.生长高峰期

C.心理断乳期 D.发展关键期

(2013,上)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善于言辩,有人长于数理运算。上述

现象表明,人的心理发展具有( )

A.连续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教师网课程 第[2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17 讲 教育目的概述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师网课程 第[2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的结构

–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 教育目的;

–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

(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要求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教师网课程 第[2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考点突破

(2012,下)简述确定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

A.广义的教育目的

B.狭义的教育目的

C.广义的教育

D.狭义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的( )

A.基本要求

B.明文要求

C.总的要求

D.阶段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第 18 讲 教育目的的理论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读书识字主要是为了满足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需要,对世俗封建主也大量渗透宗教神

学思想。劳动人民则普遍被禁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1.柏拉图确定的教育 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即奴隶主国家的 高统治者

和保卫者。他主张教育有奴隶主国家统一办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儿童的习惯,使之获得理

性。

2.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涂尔干(1858—1917)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实体,强调教育

按社会的需要和要求来培养人才。

教师网课程 第[3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3.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1854—1932)则提出公民教育、劳作教学的思想,认为国家

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公民,对劳动人民子女施以劳作训练和沙文主义教育,

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生产技术又绝对服从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工人和士兵

4.美国的 赫钦斯,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理智能力卓越、思维习惯良好和技能优

秀的人。并主张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贡献。

5.社会学创始人孔德说过,“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

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

(三)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斯宾塞、帕克、马斯洛、罗杰斯、福禄贝尔等。

1.首开个人本位论先河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他认为社会制度是对个人

发展的压迫,是人类罪恶的源泉,并提出教育目的应是培养自由的人。他认为教育应该是自

然的,自由的,顺应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进行的。

2.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学说,认为儿童生来就蕴藏有各种能力和

力量的种子,教育就是促使儿童的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取得和谐发展。

3.英国斯宾塞“教育预备说”主张教给学生有利于生活的科学知识

4.美国教育家帕克继承了卢梭的思想,认为“一切教育的目的,是人,是人的身体、思

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5.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完善,使人的潜能得到充

分发展。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考点突破

(2013,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造就

公民。这种教育目的观的价值取向是( )

A .社会本位 B.伦理本位

C.科学本位 D.个人本位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铂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

是 ( )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辩证统一论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教师网课程 第[3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第 19 讲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第三节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教育方针(1999)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

的政治导向。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

人才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

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从生产力的角度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的。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第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第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第五,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1.德育——灵魂和统帅作用

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

教师网课程 第[3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智育的任务

第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第二,发展学生的智力。

3 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

4 美育

要求:(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

的能力—— 高要求

5 劳动技术教育

考点突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 社会本位

B 个人本位

C 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教师网课程 第[3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20 讲 学校管理概述

第五章 小学组织管理与运行

第一节 学校管理概述

一、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

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师生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的 佳整

体功能,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

学校管理由学校管理者、学校管理对象和学校管理手段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学校管理者

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

(二)学校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学校的人、财、物、时、空和信息等资源。

(三)学校管理手段

学校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组织结构按照职能和任务不同可以分为两类:行政组织结构和非行政组织结构。

– 行政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室和年

教师网课程 第[3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级组等,是学校的核心组织机构

– 非行政组织机构主要包括:党支部、工会、教代会、教研机构、学生团体等,

是学校的外围组织结构。

三、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管理

(二)教学工作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

(三)教务行政管理

(四)总务工作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

(一)计划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起始环节

(二)实行

实行是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

(三)检查

检查是管理过程的中继环节

(四)总结

考点突破

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是 ( )

A.学生管理 B.教学管理

C.生活管理 D.人事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 计划

B 实行

C 检查

D 总结

第 21 讲 学校组织机构与内部机制

第二节 学校组织机构与内部机制

一、学校组织机构的概念

学校组织机构是按照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组织的职责、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地

组合和分配,形成结构合理、权责清楚的协作系统。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模式

教师网课程 第[3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直线型

(二)职能型

(三)直线一职能型

(四)矩阵型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职责

(一)校长办公室

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

(二)教务处

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

(三)政教处

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

(四)总务处

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

(五)教研室

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六)年级组

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

四、学校的内部机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

校长负责制

– 校长全面负责,

– 党支部保证监督,

– 教职工民主管理可以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委员会体现

(二)学校规章制度

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规程,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制度,各级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及工作

制度,学生守则、学生成绩考核、升留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学生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会议制度、资料档案保管制度、教职工工作制度、各种常规细则等等

考点突破

我国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的是( )。

A 校长负责制 B 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C 党支部负责制 D 民主集

中制

教师网课程 第[3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22 讲 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及其劳动特点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

族素质的使命。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这一界定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角色

(一)教师的常规角色

教师职业的 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管理者角色;

4.示范者角色;

5.朋友角色;

教师网课程 第[3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角色的更换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强烈的示范性

(二)独特的再创造性

(三)劳动的复杂性

(四)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五)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考点突破

我国对教师概念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是教师职业是一个专门职业,教师

是专业人员,二是( )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C.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D.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

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A.专业人员 B.国家干部

C.公务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此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A.示范性 B.复杂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传授文化而且要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品

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创造性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个体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反映了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 )

A 复杂性 B 示范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第 23 讲 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网课程 第[3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它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一)道德素养

1.思想素养包括:

(1)科学的世界;

(2)积极的人生观;

(3)崇高的职业理想

2.政治素养包括:

(1)教师应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作的理论基础;

(2)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3)教师应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

3.职业道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中规定,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

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知识素养

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考点突破

(2013,上)在学校教育中,教师 主要、 基本的职责是( )

A.培养能力 B.依法执教

C.教书育人 D.传授知识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不包括( )。

A.治学严谨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有一个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这

个要求指的是( )

A.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B.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C.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D.教师的人格修养

教师网课程 第[3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24 讲 教师专业成长

第二节 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学校因素

(三)教师的个人因素

1.自我意识

2.从业动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系统。

3.职业道德

4.能力素养。它是影响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的职业成长

(一)新手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的比较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的课前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新手型教师的课前计划: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修改课前计划。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

坚持执行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

师则不能。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

坚持执行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型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

师则不能。

3.课后评价的差异

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而新教师

教师网课程 第[4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二)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1.成长的历程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

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成长的途径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第二,借鉴他人经验,加快自身发展。

第三,参与行动研究,提高自身素质。

第四,反思教学经验。

布鲁巴奇等人于 1994 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第一,反思日记。

第二,详细描述。

第三,交流讨论。

第四,行动研究。

考点突破

(2012,下)一位新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这表明其

成长阶段处于美国学者福勒与布朗提出的生涯关注理论中的( )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生存阶段 D.关注自我感受阶段

教师成长成熟 主要的标志是是否关注(( )

A.教师 B.生存

C.学生 D.教材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为 (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B.专家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 )三方面都存在差异。

A.课堂管理 B.课堂练习

C.教学策略选择 D.课后评价

教师网课程 第[4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25 讲 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类型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我国 宋朝朱熹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在西方,“课程”一词 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 有价值》一文中。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博比特在 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

域的诞生。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

程的总和。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

经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教师网课程 第[4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在 1-6 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7-9 年级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10-12 年级主要是分

科课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考点突破

(2011,下)校风、校貌和师生关系都属于(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2013,上)我国小学低年段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性质上属于( )

A 活动型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校本课程

(2012,下)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师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等属于( )

A.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第 26 讲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学校的课程应该从人类已经获得的各领域的认识中进行选择,并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

形成有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教师网课程 第[4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

门学科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

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有代表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

理论、巴格莱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强调,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学习在作为人的基本需要,凸显教育的人

的发展功能。其基本主张包括: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应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

经验课程、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社会中心课程论者

认为:

1.学校教育的 终目的是促使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

生反思和批判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的功能。

2.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

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

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考点突破

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制约学校课程制定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儿童、学校

B.社会、儿童、知识

C.儿童、知识、学校

D.社会、学校、知识

现代三大课程流派是()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A.学科中心 B.活动中心

C.实践中心 D.管理中心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

A.斯宾塞 B.杜威

C.赫钦斯 D.泰勒

有学者说:“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

立的课程理论是(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教师网课程 第[4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27 讲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

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课程目标

(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三)社会发展

(四)科学文化知识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

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

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 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

容专题。

纵向组织侧重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是传统教育派的

主张。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现代教育派的主张。

(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

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考点突破

(2012,下 )在小学教学教科书中,“统计与概率”这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的方式编排,使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得以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这种教材编写的方式属于( )

A.单一式 B.直线式

C.螺旋式 D.活动式

第 28 讲 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四、课程设计模式

教师网课程 第[4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目标模式 泰勒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五、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地位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

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说明部分

(2)文本部分

(3)其他

3.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导意义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科书

1.教科书的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

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4.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考点突破

提出课程设计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教师网课程 第[4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A、(美)杜威 B、(美)布鲁纳

C、(英)L 斯腾豪斯 D、(美)R 泰勒

教科书根据( )编写的

A 课程标准 B 课程计划 C 教育目的 D 培养目标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 t

D.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 )。

A. 教科书

B. 教学大纲

C. 课程计划

D. 课程标准

第 29 讲 课程资源

第三节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广义: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

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二)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资源。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四)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计划的基础。

(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六)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

考点突破

教师网课程 第[4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011,下 )课程资源指的是( )

A.教师和学生

B.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C.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D.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 学校可根据地域性特点、学校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地方课程。

C 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D 对教师而言课程资源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区分,可以分为____ 。

A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B 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C 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D 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下列不属于显性教学资源的是( )

A.实验室 B.教材

C.因特网 D.师生关系

第 30 讲 课程实施

第四节 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

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适取向

3、课程缔造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安排课程表

教师网课程 第[4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整体性原则

2.迁移性原则

3.生理适宜原则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改革本身的因素

2、学校内部的因素

3、学校外部的因素

考点突破

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的

取向分为____三种。

A 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B 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 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

D 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 )。

A 客观性原则 B 生理适宜性原则

C 科学性原则 D 完整性原则

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 31 讲 课程评价

第五节  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一、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 教育评价之父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教师网课程 第[4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

主要观点: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

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CIPP)评价模式

斯塔弗尔比姆

基本观点: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

1.背景评价

2.输入评价

3.过程评价

4.成果评价

考点突破

课程评价中的 CIPP 模式是指( )

A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B 泰勒模式

C 目标评价模式

D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的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 )

A.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B.目标评价模式

C.过程评价模式

D.CIPP 评价模式

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斯塔弗尔比姆

C. 泰勒 D.裴斯泰洛齐

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教师网课程 第[5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32 讲 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

第六节 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年)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二)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三)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四)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五)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

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六)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考点突破

(2013,上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大变革之一是( )

A.小学和初中分别设置

B.十二年一贯整体设置

C.九年一贯的整体设置

D.初中和高中分别设置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课程为主?(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从小学至高中作为必修课程的是 ( )

A.分科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C.选修课程 D.隐性课程

教师网课程 第[5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33 讲 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第六节 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

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四、教学过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五、教材开发与管理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教材编写者应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

行办法》,向教育部申报,经资格核准通过后,方可编写。

除经教育部授权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

方课程的教材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

六、课程评价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

七、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

考点突破

(2011,下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目标具有三个维度,它们是( )

①知识与技能②知识与兴趣

③过程与方法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师网课程 第[5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34 讲 感觉的概念、分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第二模块 学生指导

第八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分类(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和产生感觉的分析器)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

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教师网课程 第[5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 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这种对 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成反比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 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这种感觉 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考点突破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 小强度,称为( )。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 D、相对阈限

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

A.动觉.

B.痛觉

C.平衡觉

D.内脏感觉

味觉属于(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 )

A.成正比例关系 B.成正相关关系

C.无关 D.成反比例关系

第 35 讲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

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引起感受

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视觉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

听觉适应

嗅觉适应

味觉适应

触压觉的适应

温度觉适应

(2)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时对比和

继时对比。

教师网课程 第[5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感觉的对比

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

相互作用。

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音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性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

象。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考点突破

红、橙、黄会使人产生暖的感觉,而绿、蓝、黑会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

A 感觉的同时对比 B 联觉

C 感觉的替代 D 差别感受性

黑色皮肤的人牙齿特别白,这是一种__________现象。

A、适应 B、联觉 C、对比 D、融合

小明从明处突然进入暗处,这时他的感觉阈限_____。

A 缓慢下降 B 急速下降

C 缓慢上升 D 急速上升

第 36 讲 知觉的概念、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考点突破

(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

系的整体反映。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想象

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 B.知觉

C.视觉 D.色觉

下列关于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对于成人来说,感觉和知觉是很容易分离开的

B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C 感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教师网课程 第[5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D 看到眼前有一个人,这种心理现象叫做感觉

第 37 讲 知觉的种类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划分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触知觉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空间知觉

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距离知觉

D、方位知觉

视觉悬崖—深度知觉

研究者:沃克和吉布森

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

社会知觉

第一印象

教师网课程 第[5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晕轮效应:名人代言

刻板印象

近因效应

3、错觉

不正确的知觉

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避免。

考点突破

(2013,上 )人们一般认为, 北方人豪放,南方人细腻。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 )

A.投射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论效应 D.刻板效应

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一品质在观察着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

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这种现象称为( )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皮格玛利翁效应 D.首因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 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社会过滤效应 D. 近效应

第 38 讲 知觉的特性

四、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教师网课程 第[5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选择性

教师网课程 第[5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知觉的恒常性

考点突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要放慢语速,提高声音,是利用心理学中知觉的( )

A 选择性 B 整体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来他(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

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教师网课程 第[5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听同样一个报告,懂行的人和不懂行的人相比,结果大相径庭,这符合知觉的()规律。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第 39 讲 注意的概念、特点、功能

第三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特点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3.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三、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一)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这两个方面。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状态

3、主体的知识经验

(二)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的有预定目,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可以相互交替或转化

教师网课程 第[6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考点突破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指向性与( )。

A.选择性 B.集中性

C.兴奋性 D.不随意性

背课文时,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集中注意每句的意思、句子的衔接,反复试背,这

种注意(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不随意注意

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

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兴趣 D 知觉

某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因而对该学科学习的注意力保持时间较长,这种注意被称为

(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第 40 讲 注意的品质

五、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人

们注意的范围是有限的,也是可以测量的。

用速示器做实验,让受试者注视速示器,主试者以 1/10 秒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

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注意到 8-9 个黑色圆点、4-6 个没有联系的外文

字母或 3-4个几何图形

(二)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

动本身可以发生变化。

注意的起伏

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

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起伏,有时也称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

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和它作斗争。

教师网课程 第[6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考点突破

上课时学生能够一边听讲一边笔记,这是注意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转移

D、分配

研究表明,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经常出现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

这是( )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范围 D.注意的起伏

幼儿通常很难长时间将注意保持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这属于( )差。

A 注意的分配 B 注意的转移

C 注意的稳定性 D 注意的广度

学生上课时被走廊外传来的歌声吸引了注意,这是注意的__________。

A、转移 B、集中 C、分配 D、分散

第 41 讲 记忆的概念、分类、品质

第四节 记 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物、

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

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1)瞬时记忆的概念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

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瞬时记忆的特点

①时间极短。

②容量较大。

③形象鲜明。

教师网课程 第[6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④信息原始。

(3)瞬时记忆的编码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

记忆的过渡阶段。

(2)短时记忆的特点

①时间很短

②容量有限

③意识清晰

④易受干扰

(3)短时记忆的编码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1)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就像一个巨大的图

书馆,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图尔文分类: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2)长时记忆的特点

①容量无限。

②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长时记忆的编码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

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二)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

动作记忆

(三)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四)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二)记忆的持久性。

(三)记忆的准确性。

(四)记忆的准备性。

考点突破

下列选项体现记忆敏捷性品质的是

教师网课程 第[6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A.出口成章 B.死记硬背

C.博闻强记 D.过目成诵

保持信息在 1 分钟以内的记忆是( )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永久记忆

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得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

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感觉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动作记忆

第 42 讲 记忆过程、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四、记忆过程

识记 → 保持 → 回忆(再认)

(一)识记

1.概念

识记就是识别并且记住事物。即通过反复感知形成巩固的映像,并积累知识经验的过

程。

2.分类

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二)保持

1.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巩固的程度

2.遗忘

(1)遗忘的概念:

– 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2)遗忘的种类

– 暂时性/永久性

(3)遗忘规律

– 艾宾浩斯

– 先快后慢

遗忘: 艾宾浩斯曲线

教师网课程 第[6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 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 材料的意义

– 学习程度:过度学习

– 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 前摄抑制:早起学习

• 倒摄抑制:睡前学习

(5)关于遗忘的学说

– 消退说 桑代克

– 干扰说

– 同化说 奥苏泊尔

– 压抑说(又称动机说) 弗洛伊德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 深度加工材料。

– 有效运用记忆术

– 进行组块化编码

– 适当过度学习

– 合理进行复习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教师网课程 第[6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再认或回忆

在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

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 大的区别

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考点突破

甲乙两班同学学习一段材料,甲班同学学习后不久就复习,乙班同学不复习;一周后,

甲班同学的平均保持量为 83%,乙班同学的平均保持量 25%。由此可见,防止遗忘要( )

A.集中复习 B.分散复习

C.及时复习 D.适度复习

英语老师提倡同学们早晨起来记忆单词,这种做法可以避免的干扰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双重抑制 D.多重抑制

“无意义音节”是____发明的。( )

A.奥苏泊尔 B.马斯洛

C.艾宾浩斯 D.布鲁纳

对遗忘原因的一种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D.动机说

第 43 讲 表象与想象

第五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一)直观性

(二)概括性

(三)可操作性

三、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

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

四、想象的种类

(一)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教师网课程 第[6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reproduc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

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

理过程。

考点突破

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的形象是()。

A、再认 B、回忆

C、表象 D、想象

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根据诗中的描述,在头脑中出现一幅祖国冬日长城

内外的壮丽景象。这种想象叫( )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无意想象 D 幻想

第 44 讲 思维的概念、特点、过程

第六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医生把脉、天气预报

概括性:抽取共同属性,各种概念

三、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例如,把一棵树分解为根、

茎、叶、花等。

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例如,构想把一个人过去

与现在的经历联系起来编成一个短剧。

2.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

过程。

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对象或想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

特征的过程。

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

教师网课程 第[6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系统化与具体化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

程。

考点突破

科学家通过观察动物来预测地震,这说明了思维的( )

A 间接性 B 概括性

C 创造性 D 敏捷性

早上起来,推开窗子发现地面全都湿了,你推断昨天夜里一定下雨了。这是思维的

( )。

A.概括性 B.间接性

C.合理性 D.整体性

思维的过程不包括( )

A.分析与综合

B.判断与推理

C.比较与抽象概括

D.系统化与具体化

小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将它的各

种属性,各个方面及其等区分开的过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分类 D、具体化

第 45 讲 思维的基本形式

三、思维的过程及基本形式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2)概念的分类

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 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

– 按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②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例如,高低、上下、左右、大小等。

(3)概念形成阶段

①抽象化。

教师网课程 第[6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②类化。

③辨别。

(4)科学概念的掌握

直观

– 实物直观

– 模象直观

– 言语直观

变式

– 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

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 或者说变式是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正例和反例

2.判断

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判

断大都是借助语言、词汇并用句子形式来实现的。判断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之分。

3.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

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考点突破

(2011,下 )王老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 ,还用 、 、

等图示来讲解,其运用的教学方式是(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变式分析 D.概念分析 选 C

以下属于关系概念的是( )

A.皮衣

B.艺术家

C.高低

D.铅笔室

问“铁受热会膨胀么”?人们根据“一切金属受热会膨胀”的原理,推出“铁是金属,

铁受热会膨胀”的结论。这个过程是

A.思维 B.想象

C.推理 D.概念形成

第 46 讲 思维的种类

四、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

感知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教师网课程 第[6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3 岁以前是动作思维时期;3~7 岁是形象思维时期;7 岁以后进入抽象思维时期。

(二)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

集中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

(三)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

常规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三个。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特性

(四)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考点突破

(2011 下 2) “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创造性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多少,表明发散思维的

( )。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第 47 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五、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 岁)

教师网课程 第[7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客体永久性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前运算阶段(2-7 岁)

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

没有获得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不守恒);

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教师网课程 第[7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具体运算阶段(7-12 岁)

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在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3、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1、12 岁以上)

特点: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

阶段。

考点突破

(2013,上 )一个儿童能辨别自已的左右手,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手。按照皮亚杰的

认识发展理论,这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成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儿童认为“不能打洋娃娃,因为她会疼”,则该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 )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按皮亚杰理论,具有守恒概念的思维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第 48 讲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的特征

教师网课程 第[7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

定势(即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卢钦斯的取水实验

(四)功能固着

教师网课程 第[7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五)原型启发

(六)情绪与动机

(七)个体的智力水平

考点突破

(2013,上 )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

心理机制属于( )

A.负向迁 B.原型启发

C.思维定势 D.功能固着

“水罐问题”(即陆钦斯量水实验)说明( ) 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

A.心向(或心理定势) B.功能固着性

C.无关信息的干扰 D.问题表征的方式

教师网课程 第[7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49 讲 学习动机的概念、功能、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第九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一)激发功能

教师网课程 第[7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指向功能

(三)维持功能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1.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2.任务难度越高, 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要高。

3.动机 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 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 U 型曲线”。

教师网课程 第[7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考点突破

心理学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式( )

A 呈“U”型曲线

B 倒“U”形曲线

C 正比

D 反比

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

A 学习需要 B 学习期待

C 成败归因 D 成就动机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下列哪一程度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

A.极低程度 B.较低程度

C.中等程度 D. 高程度

第 50 讲 学习动机的分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

高尚的学习动机

低级的学习动机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三)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

内部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动机

(四)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习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

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为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

动机。

附属内驱力: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

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考点突破

在儿童早期,以下哪种内驱力的作用 为突出?( )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欲望内驱力

小刘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

A 高尚动机 B 内部动机

教师网课程 第[7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 外部动机 D 低级动机

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

A 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 低级的动机

C 高级的学习动机

D 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的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

A 为了与外国人沟通学习英语

B 喜欢听地道的英语

C 为了通过考试学习英语

D 为了将来有理想的工作学习英语

第 51 讲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

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育上广为流传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其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

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

教师网课程 第[7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

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目标和课题。

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倾向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目标和课题

考点突破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高的层次是(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强调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激发学生的

学习动机,这是动机的( )

A.强化理论

B.需要层次论

C.成就动机理论

D.归因理论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与(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困难的倾向

C.回避失败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对于力求成功者来说,他

们 有可能选择的任务是( )

A.成功概率 100%

B.成功概率 75%

教师网课程 第[7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成功概率 50%

D.成功概率 25%

提出成败归因理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 )

A.维纳

B.斯金纳

C.班社拉

D.布鲁纳

第 52 讲 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

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

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定义: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理论内容: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1、行为的先行因素: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随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

的期待。该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

结果期待: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

效能期待: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

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

班杜拉更重视效能期待。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 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2、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

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二)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三)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

(四)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五)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六)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二、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教师网课程 第[8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表达明确的期望

(二)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三)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四)有效的运用表扬

考点突破

当人在做某件事情失败时,常常要去寻找原因,能够激发动机的归因是( )。

A.任务难度太大 B.努力不够

C.运气不好 D.能力不够

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而稳定的归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 早提出者是()

马斯洛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第 53 讲 学习迁移的概念、分类

第十章 学习迁移

教师网课程 第[8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概述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如经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根据迁移的性质:正迁移与负迁移

–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促使学习的正迁移,避免或消除负迁移。

(2)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顺向迁移。前面→后面

– 逆向迁移。前面 后面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加涅)

–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触

类旁通、举一反三

– 垂直迁移:类似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

(4)根据迁移的内容: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

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

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5)根据迁移的程度:近迁移和远迁移

– 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

– 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

(6)根据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 低路迁移: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是通过在各种情景

中的练习获得,其发生几乎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识参与的。

– 高路迁移: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

移。

考点突破

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迁移( )

A.触类旁通 B.闻一知十

C.照本宣科 D.温故知新

“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体现的迁移种类是( )

A 逆向迁移 B 负迁移

C 垂直迁移 D 一般迁移

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对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是学习中的(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顺迁移

教师网课程 第[8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

审题活动,属于( )

A.一般迁移

B.具体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第 54 讲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迁移与教学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1)形式训练说是 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

(2)观点: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

的发生是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2、相同要素说(共同要素说)

(1)代表人物:桑代克等人。

(2)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

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3、经验类化说

实验:水下打靶

被试:小学生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结果:射击水下 30 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水下 10 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贾德

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

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4、关系理论(关系转换说)

苛勒的“小鸡觅食”实验

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

“顿悟”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格式塔心理学家

5、现代的迁移理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代表人物:奥苏伯尔

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

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教师网课程 第[8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二)学习材料的性质

(三)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四)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五)年龄特征

(六)智力水平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考点突破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反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A. 相同要素说 B.概括化理论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 )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说 B、概括说

C、共同元素说 D、定势说

教师网课程 第[8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55 讲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第十一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征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广义的学习包括人

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分类

1、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教师网课程 第[8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动作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二)我国学者的分类

根据学习内容

– 知识的学习

– 技能的学习

– 社会规范的学习

(三)奥苏贝尔的分类

– 学习性质与形式

• 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考点突破

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

A.小李从亮出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学生通过学习后,能说出“诚信”的含义。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这种水平的学习主要

属于( )

A、言语信息学习

B、智慧技能学习

C、认知策略学习

D、态度学习

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

A.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B.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C.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呈现或由学生发现;

D.学习目的是解决问题或是获得知识。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加涅

C、奥苏泊尔 D、苛勒

第 56 讲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第二节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教师网课程 第[8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获得: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呈现,且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

激而呈现

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

教师网课程 第[8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终消失,即条件反射的消退。

(2)、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

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分化

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

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生活实例——泛化

邻家小孩一直体弱多病,所以经常到医院去看病打针,每次打针,他都因为害怕而“哇

哇”大哭。久而久之,他一见到穿白大褂的大夫就放声大哭。有一次,他母亲带他到一个亲

戚家玩,这时亲戚家请的清洁工如约而至。清洁工身穿白衣、头戴白帽,酷似医院大夫。这

位小孩一见清洁工,立即抱住其母亲放声大哭起来。

刺激泛化和分化的关系: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泛化和分化是一个

互补的过程。泛化能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境迁移到另一种情境,而分化能使我们对不同的

情境做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从而避免盲目行动。

考点突破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它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

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称为 ( )

A.刺激分化 B.消退

C.刺激泛化 D.获得

“杯弓蛇影”反应的是一种什么现象?( )

A.刺激泛化 B. 刺激分化

C. 刺激比较 D.行为强化

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A.获得 B.消退 C. 泛化 D.分化

第 57 讲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二)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教师网课程 第[8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观点:

(1)学习的实质:S-R 连接

(2) 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率

在试误过程中,当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时,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实现

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反之,当这一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也就是说,学

习者在进入某种情境时所具有的预备性反应倾向会影响到某种反应的学习。

练习律

在试误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

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对于已经形成的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

的联结,正确的重复会增强这一联结。

效果率

所谓效果律是指,在试误过程中,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若学习者对某一特定的

刺激做出反应后能获得满意的结果,那么反应与这一特定的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若得

到烦恼的结果,这种联结便会削弱

(3)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1)允许学生犯错,从错误中学习

(2)使学生的学习有自我满足的结果

(3)在过程中和结束后都进行练习

(4)让学生有准备地学习

考点突破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李良会加强,

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渐渐消失,练习律可以用( )解释遗忘。

A、干扰说 B、同化说

教师网课程 第[8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痕迹衰退说 D、动机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联结,因为他的学习理论称为( )

A 顿悟说 B 试误说

C 刺激-反应说 D 联结说

第 58 讲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2、基本观点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增加行为反应发生的次数

正强化:给予一个刺激

负强化:取消一个刺激

负强化作用的类型分为: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

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之为逃避条件作用。它揭示了有机体如何摆脱痛苦。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

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称之为

回避条件作用。

2.消退

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

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

3.惩罚

消除或抑制行为反应的出现

教师网课程 第[9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取消性惩罚:撤销刺激

呈现性惩罚:给予刺激

考点突破

小刚一按时做完作业,家长就不再批评他,使他逐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这是运用

了行为原理的( )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判定方法

正强化 取消性惩罚

呈现性惩罚 负强化

考点突破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 10 遍,这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自我强化

小林总是上学迟到,为此老师取消小林一次春游特权,以后他很少迟到。这是运用了

( )行为原理。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呈现性惩罚

D、取消性惩罚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小步子原则;

(2)积极反应原则;

(3)自定步调原则;

给予                                                            取消 

愉 

快 

 

 

 

 

不 

愉 

快 

教师网课程 第[9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及时反馈原则;

(5)低错误率原则。

第 59 讲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实验

2.基本观点

(1)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

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

外显行为。

(2)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 重要的形式

(3)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4)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着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自我强化

考点突破

“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 易被解释的现代心理学理论是( )

A、强化原理 B、认知失调说

C、从众说 D、观察学习说

期中考试一结束,教务主任就召开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会议。会上,主任对在这次“无监

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的高二(3)班的 50 名学生提出了表扬。这对其他班级的学生而

言是一种(D)

A、正强化

教师网课程 第[9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B、负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属于( )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关于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观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B.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C.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刺激产生的顿悟

D.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第 60 讲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

1.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1)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

称完形)

(2)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是对情境的突

然顿悟的过程;

(3)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主动的获取知识,把新获取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

知结构或知识体系。

2、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获得:新知识的获得

转化: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

评价:检查知识转化的过程

3、布鲁纳学习理论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首先。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那些组成要素,并 好能画出各

组成要素的关系的图解。

其次,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教师网课程 第[9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3、布鲁纳学习理论教学观的教育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难度适当,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

其次,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

第三,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

考点突破

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苛勒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

构观点的是教育心理学家( )

A.奥苏伯尔

B.加涅

C.布鲁纳

D.桑代克

第 61 讲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

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或逻辑基础

上的联系

(3)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

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

(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以便与新知识建立

联系。

(2)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教师网课程 第[9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

学习)和并列学习(或称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

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的概念)

A

a1 a2 a3 a4(新概念)

派生类属:即新的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摄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

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相关类属:当新内容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命题,并使其精确化时,表现出来的

就是相关类属。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之后原有观念是否发生本质属性的改

变。

(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

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上位学习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过程。

A (新概念)

a1 a2 a3 a4(原有的概念)

(3)、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

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新学概念 A——B——C——D

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他认为认知结构是按层次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诸多类属,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

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4、先行组织者技术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

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教师网课程 第[9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考点突破

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为此,他提出 ( )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 B.验证假说

C.意义学习 D.程序教学

儿童在知道“苹果”、“葡萄”和“香蕉”等概念之后,再学习“水果”这个概念,这种

学习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归属学习

第 62 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 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

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三)对教育的意义

教师网课程 第[9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发展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

看做是机器或动物,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

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罗杰斯的人本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 学习是学习者的自我参与

– 学习由学习者自己发起

– 学习是渗透性的

– 学习结果由自我评价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 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

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

考点突破

以下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

识经验?(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 )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

挥,使他们能够愉快的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A.教育者

B.管理者

C.学习者

D.活动者

教师网课程 第[9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63 讲 知识的学习

第十二章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

等。陈述性知识用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陈述性知识与人们日常使用的知

识概念内涵较为一致,也称为狭义的知识。

(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三)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

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策略性知识在本质上属于程序性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教师网课程 第[9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一)陈述性知识表征

所谓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和

图式表征。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表征程序性知识的 小单位是产生式。即所谓的条件-行动规则,简称 C-A

(condition-action)规则。

考点突破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特征属于( )

A.概念学习

B.意义学习

C.命题学习

D.符号学习

中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的面积。这是知识属于( )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 )

A. 命题 B. 命题网络 C. 图式 D. 产生式

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第 64 讲 技能的学习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些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

调任务的能力。

二、技能的分类

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

操作技能

教师网课程 第[9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操作技能又叫运动技能、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它是

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心智技能

智力技能(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心智技能或智慧技能,它是指一种借助于内部语

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阅读、写作、心算、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心智技能理论的主要观点

1.加里培林的五阶段模型

(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

内化。

(二)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展开与分解性策略

2.变式练习策略

3.反馈策略

4.条件化策略

四、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1.操作的定向阶段

2.操作的模仿阶段

3.操作的整合阶段

4.操作的熟练阶段

(二)操作技能的训练

1.准确讲解与示范

2.合理安排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考点突破

阅读、写作、运算技能是( )

A 运动技能 B 动作技能

C 策略技能 D 心智技能

以下技能中,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

A 阅读技能 B 运算技能

教师网课程 第[10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 记忆技能 D 吹拉弹唱技能

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

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活动方式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 高度完善和自动化的阶段是( )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

第 65 讲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德育过程

第十三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

教师网课程 第[10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

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国际关系情感、立场、态度的

教育。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

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

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德育内容

(四)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

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

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道德意志是

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

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教师网课程 第[10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考点突破

(2013,上 )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性要素是(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这是德育中的 ( )

A.政治教育

B.思想教育

C.道德教育

D.伦理教育

对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动力作用的是(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个体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和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有价意义的行

为方式和习惯是( )

A 道德认知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第 66 讲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

第三节 德育原则、方法与途

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则则

带有主观色彩,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制定或提出的。正确的原则必然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

求,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一)方向性原则

(二)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小学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

教师网课程 第[10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指导实践法

指导实践法也称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

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

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也称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

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三、德育途径

(一)教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基本、 经常、 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外活动

(四)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考点突破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

明了德育的( )

A. 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原则

B. 渗透和熏陶的原则

C .尊重与严格要求的原则

D. 一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称为( )

A. 说服法 B.榜样法

C. 陶冶法 D.锻炼法

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 )

A 班主任工作

B 政治课教学

C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D 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教师网课程 第[10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67 讲 心理健康的涵义、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十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

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具有以下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完整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教师网课程 第[10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二节    心理辅导 

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症

高峰发病年龄为 8—10 岁

多动症儿童行为的主要特征是: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集中。3、冲动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

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1)强迫洗手;

(2)强迫性计数;

(3)强迫性自我检查;

(4)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考点突破

(2013,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

A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

C. 发展学生的能力

D.提高学生的成绩

健康的概念是指( )。

A.身体健康 B.生理无残疾

C.心理健康 D.身心健康

有的人被他自己的思想行为或行为所控制,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某种思想或某种行为或

某一系列行为,这是( )的表现

A.应激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主要特征是( ).

A.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渡

B.诵读困难

C.过度焦虑

D.复计数和自我检查

第 68 讲 心理辅导的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二、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三、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教师网课程 第[10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

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

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首创)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

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沃尔朴首创)

3.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

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ABCDE 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他认为,情绪(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A)所引起,而是由个体对这一事件的

解释和评价(B)引起的。

考点突破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行为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行为塑造法

C.示范法 D.自我控制法

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属于

( )

A.行为塑造法 B.示范法

C.强化法 D.代币奖励法

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 )

A. 开发潜能 B. 寻求发展

C. 个案辅导 D. 学会调适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

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 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运用了( )

A 全身松驰训练 B 强化法

C 肯定性训练 D 系统脱敏法

教师网课程 第[10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69 讲 美育

第十五章 美育

第一节 美育概述

一、美育的概念

所谓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二、美育的发展

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 18

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

1793 年,德国美学家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

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

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

系的标志。

蔡元培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这“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

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

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

教师网课程 第[10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二节 美育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美育的内容

(一)艺术美: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

(二)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三)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

(四)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

中小学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教育,如文学、音乐、图画、戏剧、电影、舞蹈等;组织

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

(二)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

和艺术的爱好。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

第三节 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一)积极发掘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美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二)美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的审美化。

(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促进美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五)根据学生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美育。

(六)开发校本课程,实施美育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七)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考点突破

(2011,下 )我国 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徐特立

C.杨贤江 D.蔡元培

美育 高层次的任务是( )

A.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教师网课程 第[10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C.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学生审美观

第 70 讲 小学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

第十六章 小学儿童的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医疗保健常识

一、小学儿童的生理特点与卫生

(一)小学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卫生

小学儿童的骨骼中,有机物比成人多,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小学生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元较少。儿童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

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

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8至 9 岁后,肌肉发育速度加快,到

青春期时,肌肉发育剧增,此时能够准确灵活地做出细微动作。

小学儿童的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易脱臼。

小学儿童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更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

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童更易发生扁平足。

2.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教师网课程 第[11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保持正确姿势。

(2)注意写字和绘画卫生。7 至 9 岁小学生持续书写的时间限度为 10 分钟,10 至

11 岁为 12 分钟,12 至 14 岁为 20 分钟。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造成疲劳。

(3)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二)小学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与卫生

1.消化系统的特点

易生龋齿。

儿童的肠管相对较长,小肠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能力较强,但植

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差,容易发生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或便秘。

儿童的肝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但因肝脏分泌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

肝脏储存糖元较少,容易因饥饿发生低血糖,肝脏解毒能力较差。

2.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护牙齿。小学时期是儿童牙齿生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提醒学生养成早晚刷

牙、饭后漱口的习惯。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良好的用餐习惯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应教育

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

(三)小学儿童感觉器官的特点与卫生

1.感觉器官的特点

儿童眼球的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在 5 至 6 岁会转为正视。晶状体弹性

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小学儿童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

过近,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导致晶状体凸出,形成近视。

小学生的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咽鼓管相对较短、平直、管径

较粗。因此鼻腔发生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2.感觉器官的卫生保健

(1)眼的卫生保健。

(2)耳的卫生保健。

(四)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与卫生

1.神经系统的特点

小学儿童大脑皮层发育不断完善,内抑制加强,条件反射易形成,兴奋更加集中,

能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学校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各种

有意识、自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但需注意学习负担不能过重。教师教学的方法应尽量直观,

避免学生学习疲劳。

2.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持合理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年龄学生一日活动的

时间和内容。安排适合小学儿童的体育锻炼,能促进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

和准确性。

(3)注意用脑卫生。小学生主动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7 岁时约 20 分钟,10 岁时约为

25 分钟,12 至 15 岁时约为 30 分钟。

教师网课程 第[11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71 讲 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安全防范常识

一、小学儿童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一)小学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中有人出现流感症状,应迅速通知家长,立即治疗,待完全康复后再

返回学校。同时,学校的教室要保证通风良好、温度和湿度适当。对患病学生的物品要进行

消毒,以防止更多学生传染。

2.病毒性肝炎

预防病毒性肝炎要注意以下几点:

管理传染源,如果有儿童发病,应立即住院隔离;

切断传染途径,在家庭、校园内全面普及肝炎的防治知识,加强家庭、校园内的消毒管

理;

通过预防接种和中药预防的方式保护易感人群。

3.细菌性痢疾

若有儿童患痢疾, 好应住院隔离治疗,治疗期间要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

主,勿食牛奶和油腻刺激食物。应加强学校的日常卫生管理,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

生活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和易感者,可以服用痢疾口服活

疫苗进行免疫

4.沙眼

预防沙眼的重点是做好群防群治。教师应向儿童普及眼病的预防知识,并协助搞好学校

卫生,做到儿童一人一巾,毛巾用完后通风晾干,不用脏手擦眼睛,并保持水源清洁及室内

通风。治疗沙眼的药物有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和福利平眼药水等。症状较轻的学生可以

坚持上学,但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将个人物品和其他同学进行隔离。若症状较重,可由医生

进行沙眼摩擦术或沙眼滤泡压榨术。

(二)小学儿童其他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1.缺铁性贫血

需安排医生为学生做血液测试,以检查其是否患有贫血,并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

询问孩子的饮食情况,适当建议学生的父母该给孩子食用补铁食物,如肉类、绿色蔬菜等。

要求孩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随着饮食种类的多样化,儿童患缺铁性贫血的可能性会逐渐

变小。患贫血的小学儿童也要适当参加一些不剧烈的体育活动,以提高体内的新陈代谢,促

进食欲的提高和身体对铁质的吸收能力。

2.龋齿

预防龋齿的 佳办法是保持口腔卫生。应对小学儿童进行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让

儿童知道龋齿的危害性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同时,要掌握保护牙齿的方法:使用小头、软

毛的保健牙刷,三个月更换一次,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将牙

刷放在牙龈部位,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刷牙,从后向前,从左到右,

从外侧到内侧,刷完全部牙齿需要三分钟左右。

3.腹泻

教师网课程 第[11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天气的变化,避免着凉,运动后不要大量饮用凉

饮料。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过期或剩下的食物,既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吃得过少。

4.近视

近视一旦形成很难再恢复正常,因此预防近视很重要。常用的预防近视的保健方法有眼

保健操和眼部肌肉锻炼操。

5.肥胖症

预防肥胖的主要方法是控制日常饮食和培养运动习惯

6.脊椎弯曲异常

预防脊椎弯曲异常的措施有: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卧及读书写字姿势;坚持体育锻

炼;避免一些不良习惯,如常用某一只手提东西或用一侧肩背书包等

二、小学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

(一)基本急救方法

(1)直接口对口呼吸法

操作方法是: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后的后仰位,把口打开( 好盖上一块纱布)。救护

人员一手托起伤员的下颌,用手掌跟部轻轻压住环状软骨,使其压迫食道,防止空气进人胃

内。另一只手捏住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伤员的口吹人,吹完一次后松开捏住鼻子的手。

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 16~18 次,直到伤员恢复呼吸为止。

实施人工呼吸时需迅速清除伤员口中的杂物,如假牙、分泌物或呕吐物等,并松开

裤带、衣领和胸腹部的衣服。

2.心脏胸外挤压

操作方法是:伤员需仰卧在模板或平地上,救护者双手掌重叠,手掌跟部放在伤员胸骨

体的下半段。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适度地用力下压,使胸

骨的下端及相连的肋骨下陷 3 至 4厘米,如此反复进行。如图 2—4—1。成人每分钟挤压 60~

80 次,儿童每分钟约 100 次。

(二)常见急症的预防与处理

1.中暑

出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然

后解开病人衣领,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其头部,再服用一些仁丹或十滴水等药物。对中暑较

严重者,除采取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额头、腋下等,同时用凉水反复擦

身,并配合扇风进行降温。如果出现昏迷状况,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2.溺水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淤泥、杂草、分泌物等,以确保呼吸道通畅。

并松开裤带、领带和衣服,迅速进行倒水,对口腔密闭者可捏其两侧面颊并用力启开牙关。

然后使溺水者俯卧,腰部垫高,头部下垂,用手压其背部。抱住溺水者的两腿,将其腹部放

在急救者的肩部,快步走动使积水倒出。之后迅速进行人工呼吸,若溺水者心跳已停止,要

同时进行心脏胸外挤压

3.电击

如遇儿童被电击中,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不导电的物体,如干燥的木棍、竹棒或干布

等,使伤员尽快脱离电源,切不可直接接触触电者,以防自身触电。如遇伤员呼吸停止,则

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心脏停止要进行心脏胸外挤压。应注意伤员有无其他损伤,并及时进

行相应的急救措施。此外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请医生治疗。

教师网课程 第[11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4.烫伤和烧伤

如儿童发生烫伤、烧伤情况,应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淋烫、烧伤部位,减低烫、烧伤的严

重程度。若伤势较轻,则可用红花油或紫草油等涂抹患处,并保持干燥。若伤势较重,经简

单处理后,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5.骨折

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遵循以下原则:救命在前,防止休克;及时固定,避免随意移动;

先止血再包扎固定,包扎固定后,立即送往医院处理。

6.中毒

如遇儿童发生中毒现象,应首先清除毒物。口服中毒者可根据病情采取催吐、洗胃、导

泻或灌肠等方法迅速排出毒物;皮肤接触者,立即脱去已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反复冲洗皮肤、

毛发、指甲等部位;化学药品中毒者,可先用于布轻轻擦干药品,然后冲洗;吸人中毒者,

应立即撤离现场,吸人新鲜空气和氧气,保持呼吸道通畅;腐蚀性毒物中毒,可饮用蛋清、

牛奶、豆浆,以起到保护胃黏膜、延缓毒物吸收的作用。

考点突破

(2011,下 )小学生在学校发生轻微烫伤后,教师应及时处理,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在烫伤处冲冷水降温②脱去烫伤处的衣服

③送医院处理④通知家长来学校处理

⑤直接包扎烫伤处⑥涂抹烫伤药物

A.①④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第 72 讲 班级、班主任的定义、地位、职责

第三模块 班级管理

第十七章 班级管理

教师网课程 第[11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一节 班级与班主任

一、班级的概念及其形成

(一)班级概念

班级是学校按照培养目标,把年龄特征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组合起来,分成不同的级

别,再分成具有一定人数的班,以便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组织。其构成要素为教师、学

生及环境。

(二)班级的形成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他在 1519 年的一份

书简中描述了伦敦包罗大教堂学校的情形:在一问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成几个部分,分

别安排在阶梯式座位上。

到了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他的《大教学论》

(1632)年)中主张,“国语学校的一切儿童规定在校度过六年,应当分成六班,如有可能,

每班有一个教室,以免妨碍其他班次”。夸美纽斯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

可能的,而且也是紧要的,为教师、为学生,这都是一个 有利的方法。

二、班主任的定义及其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

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

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三、班主任的专业地位

(一)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三)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四)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四、班主任的任务和基本职责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生课外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七)评定学生操行

教师网课程 第[11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73 讲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五、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

(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

(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

(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境

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书面材料分析法。

(2)调查访问法

(3)问卷法

(4)观察法( 常用的方法)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1.班集体必须有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这时的集体特征还不稳定,还不时会受到挑战,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

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对班主任依赖性较强,班级工作主要由班主任主持。因此这一时期是班主任工作 繁忙

的时期,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班集体的核心初步形成,班集体的特征已经比较鲜明地表现出来,并逐步稳定。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发展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

成员所内化。

3.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策略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的工作目的和主要任务。

(1)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

(2)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

(3)建立严明的班级纪律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老师的作用

教师网课程 第[11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考点突破

(2012,下 )当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的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

体的发展处于( )

A.自主活动阶段 B.核心形成阶段

C.组建阶段 D.成熟阶段

(2011,下 )班主任有效工作的前提是( )

A.选好班级干部 B.组建培育班集体

C.了解研究学生 D.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选 C

(2012,下 )保证班主任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是( )

A.辅导学生 B.指导学生

C.教导学生 D.研究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内容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家访

C、转化后进生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第 74 讲 班级管理的概念、功能、内容、原则、方法

第二节 班级管理一般原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

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一)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三)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班级的组织建设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

(二)班级的日常管理

通常,班级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思想管理、纪律管理、学习常规管理。

(三)班级的活动管理

教师网课程 第[11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四)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全面管理原则

(三)自主参与原则

(四)教管结合原则

(五)全员激励原则

(六)平行管理原则

四、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目标管理法

(三)榜样示范法

(四)情境感染法

(五)规范制约法

(六)舆论影响法

(七)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的常用方式有心理换位法、宣泄疏导法和认知疏导法三种。

(八)行为训练法

(2011,下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小学新教师杨洋在谈教育感受时,有些无奈地说:“刚走上教育岗位时,我坚信‘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对学生充满着爱心,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学生,

带好班级,促使他们成长。但很快就发现,在管理班级时一定要严格要求,有时用简单命令

的方式反而更加奏效,这使我对这一教育信念产生了困惑……”

请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解。(10 分)

(2)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爱”与严格管理之间的关系?(10 分)

第 75 讲 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班级管理模式

五、班级管理的主要理论

(一)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并为了集体而进

教师网课程 第[11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行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理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我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促进自我

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陶行知的解放儿童创造力与学生自治理论

学校应注重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学生团结起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段。”从

学校方面来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

自己的能力”。

六、班级管理模式

(一)班级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的规章制度是

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二)班级平行管理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

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

的一种管理方式。

(四)班级目标管理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

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

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考点突破

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

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在常用的几种班级管理模式中,源于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管理模式是 (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教师网课程 第[11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76 讲 小学班级活动及指导、小学班队活动及其组织

第三节 小学班级活动及指导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

班级活动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

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系列活动。

班级活动具有自愿性、差异性、广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分布

(一)日常性班级活动

1.班队会活动

2.班级晨会活动

3.值勤活动

4.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二)阶段性班级活动

1.工作型活动

2.竞赛型活动

从活动的对象上看,班级活动可以分为个体的与群体的活动。

从活动的综合性看,班级活动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

从活动的性质看,班级活动可分为自助性活动与社会性活动。

从活动是否营利来看,可以分为营利性活动与义务性活动

从活动的内容上看,班级活动可分为政治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娱乐性活动、实践性活

动等。

三、班级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教育性

(二)时代性

(三)多样性

(四)整体性

(五)易操作性

第四节 小学班队活动及其组织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

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教师网课程 第[12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不同类型班队活动的组织

1.主题教育活动

2.班队例会

它的类型一般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

3.班队文艺活动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三、班队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四、班队题材的来源

(一)从学生的常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素材

(二)从重大的节日中选择活动的素材

(三)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活动素材

第 77 讲 小学课外活动

第五节 小学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

样的教育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4.自主性

(三)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教师网课程 第[12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二、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科技活动

(四)文学艺术活动

(五)体育活动

(六)社会公益活动

(七)课外阅读活动

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集会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文体活动,墙报和黑板报,社会公益

劳动和主题系列活动等。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课外、校外活动小组大致分为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文艺小组和体育小组等。

(三)个别活动

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考点突破

(2012,下 )有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活动不属于( )

A.综合实践活动 B. 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

C.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 D.社会实践 选 B

(2013,上 )小学生在课外开展的气象观察、标本制作等活动属于( )

A.社会活动 B.技能活动

C.科技活动 D.学科活动 选 C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是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

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

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教师网课程 第[12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的任务

第 78 讲 班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

第六节 班级突发事件及其处理

一、班级突发事件的含义

班级突发事件,是指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先没有估计到的出人意料的一些事

件。它带有明显的突发性、偶然性、冲击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它的发生,既与纷繁的社会环

境有关,也与家庭、教师、学生等因素相关。

二、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1.人际分歧

2.财物丢失

3.家庭变故

4.暴力冲突

5.顶撞教师

6.恶作剧

7.意外伤害

三、班级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

(一)学生本身因素

1.生理方面

2.心理方面

(二)教师的教育失策

1.教育观、学生观错误

2.管理失范

教师的管理失范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管理理念落后和教师的管理方式不当。

3.教学的偏差

(三)环境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

(1)家庭教育观念存在误区。

(2)在家庭教育目标上重智轻德,

(3)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偏差。

(4)家庭环境不理想。

2.社会诱因的侵蚀

(1)不良大众媒体的直接影响。

(2)网络的负面影响。

(3)不良的交往和坏人教唆。

3.学校因素

教师网课程 第[12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学校的校纪校规、奖惩制度、全体教职工的素质和对学生的态度、学校的心理指导和咨

询体系、校长和中高层领导的管理方式、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4.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即不可预料、不可克服、不可避免的因素和事件的影响。

四、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一)沉着冷静面对

(二)机智果断应对

(三)公平民主处理

(四)善于总结引导

五、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一)善于观察,注重预防

(二)搜集事实,分析隐藏因素

(三)采取行动,保持弹性

1.对一般突发事件当事人要说服教育,促成互谅。

2.对吵嘴、打架等突发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整体问题,当场处理。

4.局部问题,个别解决。

5.个别问题,悄然处理。

6.师生冲突,冷处理。

考点突破

(2012,下 )上课前,徐老师刚走到教室门口,教室飞出一个足球,正好从徐老师的头

上擦过。同学呆了,心想:惹大祸了!事情发展出乎意料,徐老师并没有严厉斥责踢球同学,

而是回身捡球,微笑着走上讲台,说:“好厉害的一脚,踢个正中,得分!不过要练射门功夫,

操场上。如果以后还有人在教室踢球,红牌,出教室!”听了徐老师的话,踢球同学羞愧地低

下了头,其他同学会意地笑了。就这样,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开始上课。

请评析徐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采取的策略。

第四模块 学科知识

语文学科常考点——句子修辞

一、考点探究

考纲明确要求只考察主要的几种:1、比喻 2、比拟 3、借代 4、夸张5、对偶 6、

排比 7、设问 8、反问。并规定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是否得当,并能辨

明优劣。

对此要求应分两点理解:其一,指明了范围。重在“常见”,即上述八种。其二,指

教师网课程 第[12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明了重点。重在“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考查的角度有三类:

一是修辞方法的恰当运用;

二是修辞作用的正确理解;

三是修辞类型的准确判断。

二、题型探究

近年来,对修辞方法的考查更多以文字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在实际语境中运用和理解

修辞方法的能力。题型有:

1 诗歌鉴赏题。(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2 现代文阅读题。(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 语言运用题。(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完成句子或说出相应修辞的表达效果)

4 作文题。(良好的修辞运用能够提升作文等级)

三、主要的修辞格

(一)比喻:用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的一

种修辞方法。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 :本体+比喻词+喻体

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仿佛

如: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本体+暗喻词+喻体

常见暗喻词: 是、成为/了、变成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叙述喻体。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

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将物比拟成人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将人比拟成物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3.将甲物比拟成乙物

(三)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

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整体代部分、专称代泛称。

借代的类型

① 特征代事物: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② 部分代整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 具体代抽象:不要大锅饭。

④ 整体代部分: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 专称代泛称:伯乐多一些是好事。

(四)夸张: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给人启示。

教师网课程 第[12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话还没出口,我就知道他要说什么了。

直接夸张与间接夸张

“他身材魁梧得像一架起重机”。

(五)对偶 :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

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类型: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谦受益,满招损。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六)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用来说理,可把

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

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七)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

例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 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

形式反问表肯定。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几种易混淆修辞格:

1、对比VS衬托

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但衬托有主次,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

作用。

如:例4:这时候 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比喻VS比拟

都是加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比喻重在‘喻’、

即以甲事物比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

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

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

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袁鹰《十月长安街》)。

教师网课程 第[12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我们之闻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3、借喻VS借代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

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

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语文学科常考点——写作布局及开头结尾

结构的布局合理

一、常用结构

(一)三段式

话题:人生

标题:储藏人生

提出问题:

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一

种储藏吗?

过渡:

一个人呱呱坠地, 便开始储藏真情。

分析问题:

①友情,是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藏。(夹叙夹议、正反对比)

②爱情,是一种幸福而艰苦的储藏。夹叙夹议、正反对比)

③学识,是一种锲而不舍的储藏。(夹叙夹议、正反对比)

解决问题:

储藏人生,就是要储藏人生中的那些 宝贵的、 精致的财富,储藏一切至真、至善、至

美。

(二)层进式

话题:曲径通幽

标题:径不“曲”,何以通幽

开篇点题: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已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了。只这一“曲径通幽”,不知道

出了世上多少行事之玄机?

引述过渡: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优美的地方,其实,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曲径通幽,又何止于此?

分析说理:

曲径通幽,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

曲径通幽,是摄影爱好者不断找寻的目的;

曲径通幽,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

曲径通幽,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

教师网课程 第[12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联系现实:

曲径通幽, 更是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呼应开头:

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三)三点论

话题:心灵的沟通

分论点并列式三点论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

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

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

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

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

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

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

“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

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

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李白《 蜀道难》 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

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

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

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文学著作中简• 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

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 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

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刘兰芝被遣回家时对焦仲卿所说的“君当作磐石,妾

当作蒲苇”,焦仲卿“誓天不相负”的回答当中,爱情得到了沟通。爱情有时不能像柳永说

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需要沟通。爱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再看,触龙说赵太后、魏征谏太宗,无不以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见称。君臣间的沟通,

同样需要语言的钥匙。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二、创新结构

(一) 镜头剪接法

审题立意以后,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组合

成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镜头剪接法”。

【 例文】

真的,不是人人都会碰上生死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

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到那时,我们大家唯一能做的便是用“心”选择。(开宗明义)

用“良心”“选择。

电视剧《 生死抉择》 的主人公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毅然将生与死作为两个砝码放在“良

教师网课程 第[12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心”这架 公平的天平上,作出了恰当的选择,奏出了反腐倡廉的 强音,使我们深受教育。

面对选择,我们就应用“良心”作尺度,“三思而后行。”原北京市副市长、已故的李润五

同志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一颗“善良的心”为人民、为国家辛勤工作, 后累倒在工

作岗位上,闻讯赶来的群众失声痛哭。李润五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用“忠心”选择。

作为军人,天职便是报国。面对选择,军人该怎么做?年轻的军人王伟作出了 正确的

选择。在美机肆无忌惮穿行我领空时,王伟奋然阻拦,面对死亡,他毅然选择了大海,唱出

了中华民族的气节,龙的精神,我们为他自豪,为他的选择自豪!几年前见义勇为的军人徐

洪刚,面对歹徒,想到自己是一名军人,要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毅然挺身而出,演绎

了一首正气之歌,面对选择,他用“忠心”。

用“爱心”选择。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歌手用歌声唱出了“爱心”。

平时,也不断听到某某人献爱心,捐款助教等 ,当然,不考虑伦理道德他们也可以干些别的

什么事,可是面对“选择”,人们往往使用“爱心”,有了爱心,世界便充满了美好。

用“信心”选择。

大凡事业成功者,都是有信心的人,面对困难和机遇,他们深信能克服困难、抓住机遇,

因此,他们便成功了一半,历史上“毛遂自荐”的故事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此外,当今

求职人的录用与否都与“信心”有关,人们会用“信心”来对你选择。

不管怎么说,虽说人人都会有选择,但只要我们不失本心,用“良心”、“忠心”、“爱

心”、“信心”来选择,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总结呼应)

(二)照应圆合法

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这就是所说的“照

应圆合”法。 写作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

【 例文】

人可以欺骗一切,唯独无法欺骗自己的心灵:心灵是比雪山天地还要澄明清澈的一面明

镜,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灵魂。于是,我犹豫着,迟迟无法为 我的心灵选择 。我决定云游

四方,寻访那些我敬仰的人,然后做出郑重的选择。

临行前, 上帝一扬他手中的信封:“我打赌,你 终的选择会是在这里面。”“上帝也

玩骰子吗?”我不信,笑着上路了 。

竹篱茅舍边,我见到了颜斤蜀,那个齐宣王说他宁愿“安步以当车,晚食唯当肉”的人。

我问他为什么要选择隐逸,他眯起眼睛一笑,说:“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怎么还是

那两句话?”我嘟嚷着想离开,身后却又响起了那个静如止水的声音:“‘不辱’的是心灵,

心灵是不能有一点尘渣和愧怍的。”

爱琴海的烽烟弥漫在苍凉空寂的天幕上,我找到了阿喀琉斯。我想知道他为什么宁愿让帕里

斯卑鄙阴险的箭射进他的脚后跟,而至死也不肯从暗处给人致命一击。“帕里斯要的是海伦

和我的生命,而 我要的是一颗高贵纯洁的心灵,我无愧无悔。”他刚毅冷峻的脸或许正是因

为这样才注定了要被铸成青铜塑像,英雄的名义千年不朽。

瞿秋白和鲁迅在火炉边促膝长谈,我向他们请教人生的真谛。“您为什么要写那篇《 多

余的话》 让自己蒙受那么大的争议呢?”“‘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瞿秋白平静地说,“ ‘知我’的莫过于我心,我不想让心灵带着愧疚死去。”“周先生呢,

为什么您选择了在铁屋中呐喊而不是像胡适之先生一样坐在书斋里安闲地写作?”“中国不

需要温文尔雅的士大夫,中国需要斗士。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教师网课程 第[12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如是说。我终于明白,一个完美的人生是多么不可求,

而一颗纯洁无愧的心灵又是多么不可失。点一盏坦荡明亮的心灯,在人生道路上跋涉,那么

无论我所选择的前程是多么坎坷,多么艰险, 我终将无悔,因为我无愧于心。

上帝微笑着把信封递给我,我打开一看,只有两句话:“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我惊讶地看着他,问他如何知晓我的选择,他却平静地说, 这其实是心灵 好的选择 。

(三)抑扬生变法

所谓“抑扬生变法”,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

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 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写作,往往可以使文章

波澜陡起,摇曳多姿,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 例文】

以前我很讨厌道家的思想,总觉得道家那些一味消极避世的观念看似超脱,实则是一种

颓废,于是我也就很讨厌道家的音乐。虽然我并没有怎么听过,但道家的音乐在我脑海中一

开始就被打上了颓废的标记,笼罩着层层乌云。

朋友送给我一盘磁带,其中有一曲道教的《 松山风曲》 ,我一听那淡如白开水的筝声

就头疼,而且其中又夹杂着沙哑的二胡凑热闹。与其说它追求的是一种静,不如说它追逐的

是一种杂乱,一种无感情、无理性的凌乱,我一听就烦,然后就倒带。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去了趟武当山。幽静的山中洪亮的钟声与道观中缭绕而升的

烟火, 仿佛创造了一个远离尘嚣与繁芜的人间。一切感觉很清淡,是我比较喜欢的感觉。这

时, 一种朦胧的亲切感在我潜意识里开始滋生, 隐隐然间觉得渺远的道教离我又走近了一

点。

回家后, 我对这种感觉有点不理解, 便去问一个我很崇敬的长者。他以前打过仗, 当过不小

的官, 我说出了我的感觉, 他用手一拂颌下长须, 微微一笑:“听听这个吧!”

“这一定是好曲子喽!”我见他把磁带放入录音机时心想。

乐声缓缓而起, 几声古筝似山川的几阵清风, 拂过树叶,带来几声鸟鸣,引起一阵灵动,

我心一悸:这好像在哪听过, 可当时又实在想不起来。然而筝声渐密渐稠,似天上的几处白

云互相追逐打趣,引得鸟儿也性子一乐,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不经意间,略显凝重的二胡

插入其中,用沙哑来表现几分随意、几分思索。这思索如天马行空,无牵无羁,自在飘扬。

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悠扬恰到好处地揉和, 把一种内心无所羁绊的欢愉演绎得淋漓尽致。

待 后一个音符弹出一缕升天的轻烟,我回到了现实。

长者用慈祥的笑容看了我一眼:“这就是《 松山风曲》 ,你听过的,再听一下,还好

吧?”我愕然。他又继续说:“道家的超脱对着的是繁芜的世俗,道家也热爱自然,他们所

爱的是纯真无尘的自然。 道家的音乐实际上是很爱生活的……”

同一首曲子,开始听时感情亲疏不同,我对道家音乐的感知竟然千差万别。我想在以后

的生活中,如果我能意识到感情对事物的这种负面影响并注意克服,一定能更多地接近事情

本来面目。正如同这次“ 拨开天空的乌云,我看到了骑鹤的仙人”一般,这“乌云”便是感

情障碍。

开头结尾

作文开头

一个好开头:简洁 精美 紧扣主题

教师网课程 第[13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例:“诚信”话题

诚信如春天的一缕阳光, 温暖舒适,令人敞开胸怀;

诚信如夏天的一阵凉风, 拂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

诚信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 勾起无限牵挂;

诚信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四种好的开头

一、比喻排比式

1.“…… 是……”

魅力是演讲大师潇洒的手势,是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

魅力是齐白石老人的虾,是徐悲鸿先生的马……

2.“ 假如… 是… ,不要… ,要…”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天雨海风中奋勇搏击。

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

3.“ 如果说… 是… ,那么…”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 ;

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那么,信念就是那深扎的树根;

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那么,信念就是那扇动的翅膀 。

典例赏析

1 、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

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

远那么纯洁。(《 诚信—— 永远的绿卡》 )

2 、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 流逝的岁月,是人

的一生的旅程。

二、设置悬念式

为什么服装设计师总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套又一套的时装?

为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前进的号角中总夹杂着这样一句话—— 提倡科技创新?

为什么一座座拔地高起的高楼不沿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风格?

一切的一切,只因为时代在变化,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时装要迎合时代潮流,发展要与时俱

进,生活赋予了我们创新的动力。

——《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

三、名言警句式

在作文中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名言,诗词歌赋,俗语谚语开头,可以为文章主

题的出现营造一种哲理氛围,使文章中心突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引用的内容必须紧

扣文章的中心)

例: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和”之关键在于“安”。“安”者,

安定和谐也。家之安,则户纳千祥;国之安,则国运昌盛;宇之安,则万物和谐。安者,和

之本也。故曰:以安为本,以和为贵。——《 说“安”》

布莱尔曾说过:“一个人年轻时若是保守党,就太没有心肝,但一个人年老时若是自由

党,就太欠成熟。”或许,张扬属于年轻人,内敛属于老人。

苏轼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低吟:“这次第,怎一个愁

教师网课程 第[13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字了得?”或许,张扬属于男子,内敛属于女子。

张扬,让阳光灿烂普照大地,让万物复苏;内敛,让月光撒下的清辉伴着失眠的人入睡;

张扬,让滚滚长江水无休无止;内敛,让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驼铃悦耳动听。

张扬与内敛,孰是孰非呢?——《 张扬与内敛 》

四、巧用题记式

题记是凸现和揭示文章主旨、情感的句子,贵在简洁含蓄。或引用,或创新。

例:

《“ 回声”的启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语)”。—— 题记

《 五彩的幸福》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诗,意境深远。—

— 题记

《 感悟高中》 :那是心灵深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

我人生旅途中的每一草、每一木。—— 题记

作文结尾

经典结尾四法

一、点睛式

用凝练简洁或富有哲理的语句归纳总结,揭示中心,点明意义,卒章显志,可以起到归

纳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方式的结尾由于以全文内容为依托,其实是中心的“再现”,

能更好地彰显主题。

例:《 说“安”》

安家, 安国, 安邦之人, 必先安心。 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

“治者”, 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点评:诗意排比,铺排而下, 势如悬瀑;情理交融,“文”“理”兼备,实为点睛之笔。

二、照应式

一是呼应标题。文章标题往往与话题、主题有直接的关系,文章结尾的呼应标题不但能

强化主题,而且能显示考生的话题意识。

二是照应开头。首尾照应,能达到收束全篇、突出主题的效果,给读者以浑然天成的美

感。

例:《 勿以好恶论断之》

勿以好恶论断之,也许你会发现,狗尾草也会开出美丽的花!

点评:结尾点题,文题照应,形成结构上的对称美,显得结构整齐完整,给人以清晰深刻

的印象,紧扣题目,点明论点,收束有力。

例:《 别人的风景你的梦》

开头——引用了卞之琳《 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

结尾——

记着,只有你装饰了别人的风景,别人才会装饰你的梦;你若想要别人来装饰你的梦,

那么你要学会去装饰别人的风景。因为,这世界,本就是和谐的一体,双赢的存在。

教师网课程 第[13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引用式

用名言、俗语、警句、歌词、诗文结尾,收束有力,余音绕梁。能够很好地增强文章的

说服力,起到以少胜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一双童鞋》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的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超然一点,幸福多多。

点评:作者引用三句诗词结尾,形象而又明朗地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言简意

赅,精练有力, 既统摄全篇, 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

四、设问式

设问结尾,余韵悠长,发人深思。

例:《 米卢与孔明》 :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的功利与短浅?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

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

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点评:结尾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现代文明社会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

华, 令人深省,引人警醒,催人奋发。

数学学科常考点——数学思想

一、考点综述

考点内容:

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换元思想、分类思想

考纲要求:

要求学生会建立数学思想,掌握思想方法,在解题时可以使学生,寻求出已知和未知的

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有所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

渗透、展现是借助于数学知识、技能这些载体的,在每年的中考中都有考查学生数学思想的

题目出现。

考查方式及分值:

思想方法的考查常常和各种知识综合起来作为压轴题目出现。

备考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读书由厚到薄的升华,在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在解题

中提炼数学思想的习惯,整体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换元思想、分类思想,在平

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发掘和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网课程 第[13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二、例题精析

1、整体思想

整体思想方法是指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已知和所

求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整体思想往往能够避

免局部思考带来的困惑.

例 1 解方程组2002x+2003y=2001①2003x+2002y=2004②

解题思路:如果选用代入法解答,比如由①得,x= 2001- 2003y

2002 ,再代入②,得

2003×(2001- 2003y

2002 )+2002y=2004

解答起来十分麻烦.

如果选用加减法,比如,①×2003- ②×2002,可以消去 x,得

2003×2003y-2002×2002y=2001×2003- 2004×2002

形式也很复杂,不易求解.

注意到两个方程的系数正好对调这一特征,先将两方程相加,①+②,得

4005x + 4005y = 4005

化简,得 x+y=1 ③

再将两方程相减,① - ②,得 -x + y = - 3

即 x-y=3 ④

由③、④组成方程组,得

x + y =1 ③x - y =3 ④

解这个方程组得

x = 2y = -1

.

规律总结:整体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类型,还涉及到其他的

各种题型,只有通过不断地挖掘、归纳、提炼,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体思想的本质和规律,从

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2、数形结合思想

数和形是初中数学中被研究得 多的对象,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

它通过形理解数,利用形的直观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通过数理解形,利用数的抽象性加

教师网课程 第[13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深对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即图形位置问题的坐标化,数量关系图形化。

例 2、 已知正比例函数 y kx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5 k

yx

( k 为常数, 0k )的图象有

一个交点的横坐标是 2.

⑴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

⑵若点 1 1( )A x y, , 2 2( )B x y, 是反比例函数5 k

yx

图象上的两点,且 1 2x x ,试比较

1 2y y, 的大小.

解题思路:(1)由由交点横坐标的含义可得方程组

2

52

ky

ky消去字母 y,得

52

2

kk

,解

得 1k .所以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y x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4

yx

.要求两个函数

图象的交点坐标,只须在得出的函数解析式基础上画出图象(反比例函数4

yx

的图象分别在

第一、三象限内的双曲线,正比例函数 y x 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题知交点的横

坐标是 2 即可求出纵坐标也是 2 即为(2,2),由图象的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可得另一交点为

( 2 2) , .所以两函数图象交点的坐标为(2,2), ( 2 2) , .

(2)利用上问中所画图形得反比例函数4

yx

的图象的 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小,所以当

1 2 0x x 时, 1 2y y .当 1 20 x x 时, 1 2y y .当 1 20x x 时,因为 11

40y

x ,

22

40y

x ,所以 1 2y y .

规律总结: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能使问题简单。这类问题常

把函数、方程、不等式联系起来.

3、 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思想,就是指对于那些数学问题难以求解时,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条件

和关系,采取适当的方法把较困难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或早已熟悉的问题来进行解答。

例 3、如图,是一块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矩形色块图,由 6个颜色不同的正方形组成,设中间

小一个正方形边长为 1,则这个矩形色块图的面积为 .

解题思路: 设次小正方形边长为 x,则其余正方形的边长依次为 1+x,2+x,3+x,根据题意得:

教师网课程 第[13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x+3+x)(3+x+x)-【(3+x)2+(2+x)

2+(1+x)

2+2x

2】=1,

解得 x=4.

所以矩形色块图的面积为 13×11=143.

规律总结:如果对待这个问题时只考虑几何的面积求法,很容易陷入分别求边长的死胡同,

从而一筹莫展,这里采用代数考虑,将问题用一个方程表达出来,进而求出次小正方形的边

长,进而求得解。这里又包含了整体思想、方程思想.

4、 换元思想

例 4 分解因式(x2-3x+2)(x

2-3x-4)-72

解题思路:注意题目的形式特征,把某一部分(比如 x2-3x+2)看作一个整体,运用整体

换元,把原方程化为形如 x2+px+q 的二次三项式,进一步用十字相乘法, 后注意分解要彻底。

设 x2-3x+2=t 则

(x2-3x+2)(x

2-3x-4)-72=t(t-6)-72

=t2-6t-72=(t+6)(t-12)

= (x2-3x+2+6)(x

2-3x+2-12)

=(x2-3x+8)(x

2-3x-10)

=(x2-3x+8)(x-5)(x+2).

规律总结: 如果把(x2-3x+2)与(x

2-3x-4)相乘,将得到一个四次多项式,这时再分解

就困难了,注意题目的形式特征,运用整体换元。

5、分类思想

分类思想是根据所研究的对象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 5.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解答问题:

某商场在促销期间规定:商场内所有商品按标价的 80%出售,同时,当顾客在该商场消

费满一定金额后,按如下方案获得相应金额的奖券:

消费金额 a(元)

的范围 400a200 500a400 700a500 900a700

获得的奖金额(元) 30 60 100 130

根据上述促销方法,顾客在商场内购物可以获得双重优惠。例如,购买标价为 450 元的

教师网课程 第[13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商品,则消费金额为 450×80%=360 元,获得的优惠额为 450×(1-80%)+30=120 元。设

购买该商品得到的优惠率=购买商品获得的优惠额÷商品标价。

(1)购买一件标价为 1000 元的商品,顾客得到的优惠率是多少?

(2)对于标价在 500 元与 800 元之间(含 500 元和 800 元)的商品,顾客购买标价为多

少元的商品,可以得到3

1的优惠率?

解题思路:这道题较新颖,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分类解题能力和运

用新知能力。第(2)问中由于标价在 500 元—800 元之间,因此消费金额在 400 元—640 元

之间,第二次送奖券优惠情况不确定,有两种情况,所以应分类解答。

解:(1)标价为 1000 元的商品的优惠率为:

%331000

130%)801(1000

(2)设顾客购买标价为 x 元的商品,可以得到3

1的优惠率

∵ 800x500

∴ 640x8.0400

分两种情况:

①当 625x500 时,有 500x8.0400

据题意得:3

1

x

60x2.0

解之并检验得: 450x 。

但 625x500

∴x=450 不合题意,应舍去。

②当 800x625 时,有 640x8.0500

据题意得:3

1

x

100x2.0

解之并检验得:x=750。符合题意。

综合①②可知:x=750。

答:顾客购买标价为 750 元的商品时,可以得到3

1的优惠率。

规律总结:由以上三例可以看出,当解某些题的时候,应注意分类,分类讨论时要正确

选择分类的标准,一是不能遗漏,二是不能重复。只有这样,才能比较严谨、规范地解决数

教师网课程 第[13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学应用问题。

第 79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三维目标

第五模块 教学设计

第十九章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一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新

时期语文教学应遵循的核心理念。

1.知识与能力

要注重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要十分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

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教师不要一味地进行终结性的结果评价,要充分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评

价。简言之就是“经历过程,掌握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

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性要求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行为主体)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行为动词)

知识: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能力:讲述、表达、阅读、复述、诵读、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像、

转述

过程与方法:感受、尝试、体会、积累、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体会、乐于、敢干、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

教师网课程 第[13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味、尊重

3.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结果的行为条件(行为条件)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

5.教学目标陈述中基本要素完整

有时,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主体或(和)

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示例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提供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的句子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区分开来,

至少 85%的句子分类正确。

考点突破

(2012,下)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

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

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

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

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

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

人参等名贵药材。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

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松鼠靠秋天收藏在树洞里的松子过日子,有时候还

到枝头散散步,看看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临。

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融、汇”等 10 个生字。会写“汇、欣”等 14 个字。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

汇成”等 15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013,上)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黄山奇石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

教师网课程 第[13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有趣极了。

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他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

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

臂指向前方。

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它伸着脖子,

对着天都挡不住地啼叫。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

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

(2)若指导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8 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 12 个生字,会认:陡、峭、臂。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文中图象和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看图、朗读等形式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第 80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

重点的形成

1.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

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

2.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

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

3.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简称为难点)是指那些太抽象、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的、过程太复杂的、学

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技能与方法。

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

(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

(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从宏观到微观)

重难点通常所在之处

教师网课程 第[14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题意

2、内容中心

3、结构

4、表现手法

5、精警深奥的语段

6、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7、某些技能。

例《卖火柴的小女孩》

重点

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走进文本。

难点

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悲惨辛酸。

考点突破

(2012,下)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文略)

(2)如何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文本,试拟定教学目标和重点

重点

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

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难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第 81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导入

何为导入?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

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

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彩的导

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学习

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

导入设计的原则

“实”(讲求实效),“精”(简明扼要),“活”(方法多样),“美”(给人美感享受)

导入的方法

直接导入

温故导入

活动导入

悬念导入

教师网课程 第[14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经验导入

实验导入

歌曲导入

故事导入

事例导入

直观导入

问题导入

情景导入

练习导入

笑话导入

谜语、歇后语导入

观念冲突导入

板书导入

板画导入

(一)直接导入

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用简短的语言阐

述或设问等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情景。

(二)温故导入

同学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受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

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其中有一座山,名字叫“小兴安岭”,那里可

美了,像个大花园。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课题)

(三)故事导入

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运用了讲述故事导入法。我告诉学生: 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

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

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

“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

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

声中,把学生们引入新的教学情境。

(四)悬念导入

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布满

疑团的故事。

教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

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

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

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

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教师网课程 第[14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

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教师在 黑板上“桃花”

后加一“潭”字,在“万”前 加一“姓”字,这里就反转突变了。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 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

一同 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五)情景导入

《听潮》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

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

(放手让学生说)

师: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

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之间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

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状,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热

爱大海;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到海的壮观。作家鲁

彦的《听潮》一文,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让我们认真阅读,仔细体味。

(六)直观导入

(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小兴安岭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对小兴安

岭向往的情感。)教师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引发思考

(七)歌曲导入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河北民歌,请听──(课件播放)这首歌里唱的是一座

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2.板书:赵州桥(提醒学生注意“州”字三点的写法)。

3.齐读课题。

考点突破

(2011,下)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略)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人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 分)

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导入)。

①教师播放村庄的画面,创设情境,学生欣赏感悟,同时设问质疑。

②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

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

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

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

了呢?请同学们齐读(出示“什么都没有了一一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

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设计理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

促使学生情绪高涨,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教师网课程 第[14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82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新授

新授结构

一、初读

1、生字词

2、整体感知

1、生字词

讲授法:

布置预习,直接出示生字词,正音。

汇报法:

通读后提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案例:《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

1、学习生字词

方法一: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定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哪几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要边听边想,字音读准了没有。

(指导读准“倔强”、第三声“忍”“吻”等字)

方法二:朗读课文,提出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知道意思的词语。正音正字:

“忍饥挨饿”的挨(ái

“薄嘴唇”的“薄(báo)”

“牛膝骨”的“膝(xī)”

二、细读

品味语言

教师网课程 第[14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理解文意

细读:

问题 1、仔细阅读课文前 3 个自然段,看看陈赓同志与小红军相遇之前,他们各自是什么

样子的?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提示:

(1)“疲惫”是什么意思?先查查工具书,再从课文里找一找造成疲惫的原因。

(2)第 2 自然段写了小红军的外貌。读一读,看看小红军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从这些外貌特

点看出什么?

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的 4-10 自然段,看看他们相遇时,陈赓同志几次想

帮助小红军?小红军是如何拒绝的?品味他们的对话。

先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用命令的口吻说”“倔强地说”“无可奈何”“轻轻地拍了拍”

等词语的意思,读出相应得语气。再由同桌分角色朗读。

要指导评读,是不是读出了相应的语气。

问题 3、 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趴上马背,朝前走去。”这句话里

的“终于”,和“只好”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如果把“终于”和“只好”去掉,意思有

什么不一样?读一读,比较一下。

问题 4、细读课文 11-14 自然段,在相遇然后分开后,他们分别是什么结果?为什么?

三、精读

体会中心

明确写法

案例:《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精读:

问题 1:

他为什么不骑陈庚的马?为什么拒绝与他同行?为什么拒绝他让出的青稞面?小红军到

底想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小红军,当时是怎么

想的,然后用上“(我)虽然……还是(不能)……因为……”的句式表达。想象要有依据。

问题 2:结果,陈赓同志找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 后牺牲在马背上。这

时,“陈赓同志全明白了”,陈赓同志全明白什么了?议论后,再解答。

问题 3:小鬼牺牲了。陈赓同志“一把搂住他,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自己责备自

己,“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一把搂住”、“狠狠”、“怎么对得起”、“小兄弟”,这几个

词语反映了陈赓同志当时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小结

教师网课程 第[14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83 讲 语文教学设计之练习小结作业

一、巩固练习

要求

(一)、目标明确,强化重点目标

(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梯度练习,实现训练的全效

(四)、创新练习,达到训练的创造性

二、结课

结课要求:

理清头绪、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点拨写法

创意出奇、拓展延伸、突出重点、收束自然

悬念留疑法

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

分解”的悬念效应。

例如,一位老师对《少年闰土》结课设计如下∶

“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结下了深厚情谊,离别时难舍难分。那么,三十年后他

们又见面了,会怎么样?(学生循着课文思路,纷纷自圆其说)大家说了很多,可惜都没说对。

(学生困惑)三十年后,真实的情况是,闰土一见“我”便喊了一声‘老爷’。这是怎么回事

呢?请大家课后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会明白了。”网开一面,欲擒故纵,既强化了教学

教师网课程 第[14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重点,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前后照应法

指教学结束与起始相呼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前后照应的方法。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

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

实或证伪。

汇报法

汇报法就是在一堂课结束时让学生汇报这堂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学生兴趣浓,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一步掌握本堂课所学知识。

激发感情法

回味法

比较法

归纳法

练习巩固法

机智幽默法

口诀结尾法

七、布置作业

作业性质:巩固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注意:不要布置重复、机械的作业

作业设计理念背景: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

以,教师要让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成为学生进步的生长点。

作业布置的原则

1.目的性

2.针对性

3.趣味性

4.层次性

5.多样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

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 关注的新闻;科幻故事;观察

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没有学过

的古诗,在班上举办诗歌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

作业布置的注意点

– 变规范、统一的作业为自主的、个性化的作业

– 变封闭的作业为开放性的作业

– 变独立的作业为合作的作业

– 附加单纯的作业布置以方法指导

家庭作业布置的策略

1.常规+特定

教师网课程 第[14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保底+自选

第 84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三维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学段(1-3 年级)

数与代数: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

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

简单的估算。

图形与几何: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

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

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第二学段(4-6 年级)

数与代数: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

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

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图形与几何: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

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了解确定物

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一、数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识别数,并会写和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的认识活动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得

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激发。

教师网课程 第[14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的认识分数,能根据具体的实物和图形正确的理解每个物体的

几分之一,正确读写几分之一,对几分之一的大小进行正确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

的能力能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提高。

二、数的运算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数与数运算的法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数的运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激发。

教师网课程 第[14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15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在理解整数相乘基础上,初步掌握用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和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观察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养成倾听与反思的良好

学习习惯。

三、图形与几何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会求相关面积、体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图形的认识或者面积的求解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

到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数学的美。

教师网课程 第[15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15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知识与技能目标:解掌握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等对圆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并能借

助圆规正确画出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对圆的学习,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美感,

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第 85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重点难点

一、数的认识

重点:掌握数的写法、读法

难点:理解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

正确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

准确的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二、数的运算

重点:掌握数的运算法则

难点:运算的特点以及运算规律的应用

教师网课程 第[15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15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中小数点移动方法及在生活中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图形与几何

重点:图形的认识

难点:图形中边、角的关系、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网课程 第[15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15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学重点

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圆规作图的依据以及方法

第 86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导入

导入的作用

1.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一、数与代数

1.通过图片展示的形式

2.通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3.游戏形式导入

《认识小数》

图片展示的形式导入:

用 PPT 展示几张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标签价格,让同学们体会到数学课堂和生

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引导着学生认识这些数字,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数字吗?它们该怎么读

呢?

引出今天学习的课题-认识小数。

二、数的运算

1.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2.生活实例引入

3.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故事导入:

课前给学生讲一个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引出异分母相加,从而激

起学生的兴趣

三、图形与几何

1.图形展示

2.动手操作

3.设置情景

《认识圆》

演示导入:

课前带领大家做一个实验,绳的一段系在小球上,手拽着绳的另一端,然后甩球,

观察球甩动一周形成的图形。再将手的一端看成一个点,在黑板上画出形成的图形,从而引

出圆。

教师网课程 第[15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87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新授

一、数与代数

1.通过多媒体呈现所需要学习的数的图片或者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到这类数

2.引导学生观察这类数的特点,介绍它的读法和写法

3.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用到这些数的例子

1.同学演示将一块月饼分成两半,每人就得到一半,教师指出一半就是二分之一 。

2.指导学生读、写 。

3.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进一步感知几分之一。

4.举出生活中几分之一的事例

二、图形与几何

1.先观察图片,找出学过的图形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学习相关性质

3.结合生活实例

教师网课程 第[15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网课程 第[15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先分小组画出三角形,观察图形

2.通过观察等到边、角、高的概念

3.动手画出三角形的高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 88 讲 数学教学设计之练习小结作业

巩固练习

1.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完成练习

2.出一个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练习

《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成游戏的形式

(1)我是小小观察家:要学生从两幅图中选出稳定的栏杆。

(2)我是小小绘画家:画出不同三角形的高

小结

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师网课程 第[16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几分之一》

大家这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一般分两个层次,第一完成课后的做一做;第二,找出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

际生活的问题。

《三角形的特性》

请大家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稳定性的

实例

考点突破

(2013,上)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材料:

在进行“三角形面积”教学时,推导面积计算公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两个

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见图 1);另一种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剪拼成平行四

边形(见图 2-1)或折叠成长方形(见图 2-2)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1)、(2)、(3)。

(1)试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所蕴含的数学思想。(8 分)

(2)若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10 分)

(3)根据拟定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方案。(20 分)

(1)两种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是转化与化归。本节课需要求三角形面积公式,将三角形

通过剪拼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通过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三角形的面

积公式

(2)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会灵活应用这个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协作探究,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一定

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

师:我们之前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是怎样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呢?

生: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来求解的。

师:现在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也运用这种转化的方法呢,运用之前学过的平行

的面积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大家运用手中的模具拼一拼。

生 1:用两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2: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 3:用两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师网课程 第[16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师:大家动手能力都很强,拼得很正确。大家开动下脑筋,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进行剪

切,然后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呢?

生 1: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剪切,再拼接,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 2:也可以折叠成长方形

师:不管是直接拼接还是剪接,得到的图形都是正确的。那么大家观察一下,自己拼成

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呢?它又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用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时,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或者长

方形面积的一半。

师: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什么呢?

生:等底等高的。

师:所以三角形的面积表示成: S=1/2*(底*高)

师:那从中位线部分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

生:底相同,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并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原

三角形的面积。

师:回答得很正确,我们同样可以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底*( ½*高)。

师:那沿中线进行翻折得到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一半,并且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底边的一半,长

方形的宽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师:这种作法,也能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2*(1/2*底*1/2*高)。

师:综合来看,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谁来总结下呢?

生: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 S=1/2*底*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师:先指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再分别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教师网课程 第[16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89 讲 教学的概念、意义、基本任务

第六模块 教学实施

第二十章 教学实施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在狭义上,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根据对教学概念的解读,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

教师网课程 第[16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

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

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概括地说,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教育的途径和内容的关系。

二、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有效的形式。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考点突破

(2011,下 )构成学校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与( )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

C.教学条件 D.教学组织

教学和智育是( )

A 同一关系 B 因果关系

C 隶属关系 D 交叉关系

第 90 讲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概念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

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备课又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2.备课的三项工作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教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 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键。

1.课的类型

教师网课程 第[16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

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复习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但在

实际的教学中,有时一节课只完成一项任务,又是一节课则需要完成多项任务,所以根据一

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3.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内容: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作业;2.为基础差和因事、因

病缺课的学生补课;3.给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做个别辅导;4.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5.对

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测验的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

(3)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4)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

生的能力.

4.评价

测验和考试是用来检查教学的一种手段,应把握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原则。

考点突破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 D.考试

教师网课程 第[16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验的(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即 ( )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第 91 讲 教学过程的概念、理论、本质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

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

品德的过程。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理论

孔子:学——思——行

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

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

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认识说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或有指导的认识)

(二)交往说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和共同发展

的过程。交往论主张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协作和教学经验

与成果的共享,强调教学的伦理学意义。

(三)发展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认识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

于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和品德的发展虽然

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但认识过程不能包括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发展过程是比认识过

程更为根本的过程。

教师网课程 第[16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四)价值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价值主体追寻和实现价值目标而开展的活动过程,是为取得

学生德、智、体、美、综合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增值过程,是实现社会所需要的

也是自身所需要的价值增值的过程。

(五)多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既不是纯粹的认识过程,也不是纯粹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多层次、

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所以要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研

究和整体的把握。

考点突破

(2013,上)孔子主张学习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它们是( )

A.知、情、意、行 B.导、学、习、行

C.闻、行、忠、信 D.学、思、习、行

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将教学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

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布鲁纳 D.夸美纽斯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第 92 讲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结构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形式教育论:只注重智力发展

实质教育论: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

品德教育。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

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1)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

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网课程 第[16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2)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3)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

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

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心理准备(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效果

考点突破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A 引发动机 B 领会知识

C 巩固知识 D 运动知识

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学理论是( )

A.传统教育理论 B.形式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现代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

育的教学”。这说明了教学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D、都是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理性知识 D.感性知识

教师网课程 第[16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 93 讲 教学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

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利用规律,而不能取消、改造和制造规律。而教学原则是

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意识形态的东西。

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

(二)我国目前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

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观点: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

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

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

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观点: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助产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教师网课程 第[16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3.巩固性原则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

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3)观点: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观点: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

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 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量力性原则

(1)定义: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观点:

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1)定义: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

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考点突破

(2012,下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句话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2011,下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第 94 讲 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

教师网课程 第[170]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

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

的能力。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引起、激发学生的思

考.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

取知识的方法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 .读书指导法

(1)定义: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1)定义: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

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参观法

(1)定义: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

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

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验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

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3.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

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实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包括:自然的欣赏,

教师网课程 第[171]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

2.情境教学法

小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

境、音乐渲染的情境、表演体会的情境。

考点突破

(2011,下 )教师运用实物与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 )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2013,上 )教《新型玻璃》时, 为了丰富小学生对玻璃的认识,张老师带领学生去

玻璃厂观看玻璃的生产流程,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2013,上 )讲完“体积的大小”后,张老师要求学生回家量一量日常用品的体积,这

种教学方法是( )

A.实习作业法 B.实践探究法

C.实物演示法 D.实验教学法

(2012,下)张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美景,为学生

设计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采用的教学法是( )

A. 情境教学法 B. 示范法

C. 演示法 D. 现场教学法

第 95 讲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足: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一名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

的,因而教学效率不高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产生和发展

十七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

教师网课程 第[172]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1632 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该书 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

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经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

在中国,1862 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

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1)不利于因材施教;(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3)教学形式缺

乏灵活性

(三)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制类型

1、外部分组

2、内部分组

评价:

优点:因材施教

缺点:

1.鉴别不一定科学

2.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

3.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意见难达成一致

4,。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

(四)设计教学法

由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后在全国推广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

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

能力。

(五)道尔顿制

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 l902 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

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

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

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六)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

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是把两个以上的平

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即将

大班的学生分为约 20 人左右的小组,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

教学则是由学生独立作业,其中部分作业是教师指定的,部分作业是学生自主选择的。

教师网课程 第[173]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考点突破

(2013,上 )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

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 )

A.综合分组 B.外部分组

C.内部分组 D.交叉分组

古代一般采用的教学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集体教学

目前世界范围内, 普遍和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

A、个别教学 B、小班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第 96 讲 教学实施的策略

第五节 教学实施的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 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段的

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于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策略的类型

(一)内容型:内容型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二)形式型:形式型教学策略是指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三)方法型:方法型教学策略是以教学技术和方法为中心的策略。

(四)任务型:主要是以教学任务或者学习类型为中心实施的教学策略。

(五)综合型:综合型的教学策略更多的是以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的,强调的是教学内

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三种类型策略的综合

三、课堂主要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二)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直接教学策略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信息,教师的

作用是以多种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教

学时间,教师都是用来实施直接教学的,用于直接给学生提供信息,其中穿插解释、举例。

直接教学的程序

(1)日常复习与检查

(2)呈现与组织新内容

(3)指导学生练习。

(4)反馈与纠正。

教师网课程 第[174]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3.直接教学的具体形式

(1)讲述行为。

(2)文字呈示。

(3)声像展示。

(4)示范行为。

(二)自主型教学策略

自主性教学策略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人到学习

的过程中,从而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

(三)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共同解决教学策略是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

识的策略。它的基本形态是教学对话与课堂讨论。

四、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学行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2.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 97 讲 教学模式

第六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

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

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二、常见的教学模式

(一)范例教学模式

德国 ;瓦根舍因

(二)抛锚式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又叫“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性教学”

2、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教师网课程 第[175]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问题

假设

验证

总结提高

(四)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

考点突破

(2011,下 )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型是

( )

A.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

C.教学模式 D.教学组织

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第 98 讲 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类型

第七模块 教学评价

教师网课程 第[176]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第七模块 教学评价

第二十一章 教学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教学评价概述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

5 .区分和鉴别功能

三、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师网课程 第[177]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按评价基准分类

1.相对评价

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常模参照测验

2.绝对评价

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标准参照测验

3.自身评价

(二)按评价功能(或作用)分类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

(三)按评价表达分类(是否采用数学方法)

1.定性评价

2. 定量评价

(四)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

1.他人评价

2.自我评价

(五)按评价的范围不同

1.单项评价

2.综合评价

考点突破

(2013,上)为了便于因材施教,学校对报名参加英语课外小组的学生进行水平测试,

并据此成绩进行编班。这种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安置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2011,下 )主要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是( )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驾驶执照考试、体育达标测验都属于( )

A.诊断性测验 B.安置性测验

C.常模参照性测验 D.标准参照性测验

“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

A 相对评价 B 绝对评价

C 定性评价 D 定量评价

第 99 讲 教学评价的方法、原则

四、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网课程 第[178]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一)观察法

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 好方法,它适用于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

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二)测验法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的成绩评定。

(三)调查法

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对学

生的成绩有疑问则需要经过调查解决;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更需要调

查。调查一般分为问卷、交谈进行。

(四)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指导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考点突破

考核和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自我评价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B.教学评价常常通过测量收集资料

C.教学评价不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方法

D.教学评价是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

第 100 讲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

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

教师网课程 第[179]页 客服电话:4006-01-9999 

教师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二)“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三)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三)对教学特色的反思

(四)对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反思

(五)对教学过程中优点的反思

四、教学反思的主要类型

(一)根据教学的基本流程,教学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二)根据反思的主体,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三)根据反思对象,反思可以分为纵向反思、横向反思。

(四)根据教学理论深浅程度,教学反思可以分为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五、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 行动研究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二)自我提问法

(三)教学诊断法

(四)比较法

(五)阅读新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