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民歌時代 民歌時代 -...

3
78 各位好,我是馬世芳。今天我們要回 顧民國六十幾、七十幾年的時間,真正改 變台灣流行音樂環境的運動,並聊聊那個 年代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 「唱自己的歌」這個口號貫穿了 19701980年代初期台灣年輕人創作時所 想要做的事情,這個口號的出現和當時台 灣的社會氣氛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可以從 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層面:在1970年代 台灣面臨了當時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境, 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加上當時面臨了兩次石 油危機,整個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在 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時刻,台灣青年朗朗 上口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曲卻 知之甚少。當時一群聽著西洋歌曲長大的 年輕人,帶著民族主義的自覺,帶著反思 的心,認為不能一直唱著西洋歌曲,而應 該做點不一樣的事,應該要唱自己的歌; 第二層面:流行歌曲在民歌時代之前大多 都是中年人將歌曲譜出來後交給年輕人去 唱,年輕人自己製作自己唱,在當時是微 乎其微的,惟有自己完成歌曲才能完整呈 現想要表達的事。 唱自己的歌,口號雖然響亮,但要付 諸實現是困難的,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 七十年代的年輕人是比較有自覺的,他們 多少都在想自己是誰,這是一個尋根的時 代,所以這點對他們而言並無太大的問 題。台灣在1970年代歷經保釣運動、石油 危機、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美麗島事 件等重大情事,讓台灣的年輕人重新去思 考、去定位自己,也讓台灣人尋根的意識 變得更加清楚,因此造就了校園民歌的巔 峰期。 ● 講座:馬世芳 ”地下鄉愁”、”昨日書”作者, News98音樂五四三站長 整理:林威谷 民歌時代 重訪 專題演講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an-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78

各位好,我是馬世芳。今天我們要回

顧民國六十幾、七十幾年的時間,真正改

變台灣流行音樂環境的運動,並聊聊那個

年代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

「唱自己的歌」這個口號貫穿了

1970~1980年代初期台灣年輕人創作時所

想要做的事情,這個口號的出現和當時台

灣的社會氣氛有很大的關係。我們可以從

兩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層面:在1970年代

台灣面臨了當時前所未有的外交困境,

一連串的外交挫敗加上當時面臨了兩次石

油危機,整個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在

國際地位日漸衰落的時刻,台灣青年朗朗

上口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曲卻

知之甚少。當時一群聽著西洋歌曲長大的

年輕人,帶著民族主義的自覺,帶著反思

的心,認為不能一直唱著西洋歌曲,而應

該做點不一樣的事,應該要唱自己的歌;

第二層面:流行歌曲在民歌時代之前大多

都是中年人將歌曲譜出來後交給年輕人去

唱,年輕人自己製作自己唱,在當時是微

乎其微的,惟有自己完成歌曲才能完整呈

現想要表達的事。

唱自己的歌,口號雖然響亮,但要付

諸實現是困難的,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誰?

七十年代的年輕人是比較有自覺的,他們

多少都在想自己是誰,這是一個尋根的時

代,所以這點對他們而言並無太大的問

題。台灣在1970年代歷經保釣運動、石油

危機、退出聯合國、台美斷交、美麗島事

件等重大情事,讓台灣的年輕人重新去思

考、去定位自己,也讓台灣人尋根的意識

變得更加清楚,因此造就了校園民歌的巔

峰期。

重訪民歌時代

● 講座:馬世芳 ”地下鄉愁”、”昨日書”作者, News98音樂五四三站長 整理:林威谷

民歌時代重訪

專題演講

79

在了解民歌風潮前,須先了解那一代

年輕人養成的背景,校園民歌創作、消費

的對象是大專學生。在當時大學生是光

環、是金字招牌,是菁英階級的預備隊。

1950年韓戰爆發確立了台灣跟中國兩邊分

治的現實,而台灣在庶民文化的部分則從

二次大戰前日本殖民的東洋文化到二次大

戰後美軍來台所形成的西洋文化,透過美

軍電台接觸到西洋歌曲,成為台灣年輕人

的精神食糧。在美國除了像披頭四的搖滾

樂團,西方也出現了揹著一把吉他唱歌的

民謠風潮,這簡單質樸的樂風也深深影響

著台灣年輕人。

民歌運動的起點始於1975年青年歌手

楊弦出版的中國現代民歌集。楊弦嘗試創

作不同過往的歌謠,他以余光中的詩作為

詞,並為之譜曲,這是一種唱自己歌的精

神,也帶著一種對自己文化的省思,而這

張中國現代民歌集專輯的出版也正式敲響

了民歌世代的樂章。楊弦總共出版了兩張

專輯,第一張專輯是中國現代民歌、第二

張專輯是西出陽關,在開了兩場「暫別」

演唱會後,就離開了流行音樂市場,赴美

進修中醫。楊弦雖然離開了民歌圈,但他

跟他的歌,卻鼓舞著許多年輕學子踏上了

唱自己歌的創作道路,為流行音樂圈譜出

了新的樂章,故楊弦也因此被譽為現代民

歌之父。

而廣播人陶曉清也是台灣民歌發展的

重要推手。她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

音樂創作者有一個發表的平台。於1977

年,陶女士邀請朱介英、吳統雄、吳楚

楚、楊祖珺、韓正皓、胡德夫、陳屏、

楊弦等八位民歌手灌錄了唱片《我們的

歌》,大大帶動了校園民歌風潮,她也

因此被譽為民歌之母。而民歌風潮的轉

捩點始於1977年新格唱片所創辦的金韻獎

(1977-1983)。金韻獎創辦的第二年,海

山唱片緊接推出了民謠風,這兩個獎便成

為了校園民歌巔峰期,青年學子前仆後繼

爭相報名的比賽。選拔的除了歌手外,尚

包括了優秀的作詞作曲者,大部分參加比

賽的人都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素人,

歌曲的旋律是很平易近人的。但偶而也

有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去參加,李泰祥

(1941~2014)就是其中的一個。李泰祥的

加入將校園民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他幾

乎以一人之力,將當時校園歌曲的作詞、

編曲、製作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金韻獎

1977年創辦後大受歡迎,整個民歌風潮創

造了以青年學生為主力的消費市場。之後

金韻獎出版的合輯銷售數字節節攀升,帶

來巨大的商業利益,並因此讓流行音樂有

了產業升級的機會。巨大的利益使得唱片

公司願意多方嘗試,去聘請新的製作人、

詞曲作者、樂手以及歌手,甚至也會投資

重訪民歌時代

專題演講

80

重訪民歌時代

更好的壓片機器、執行不同的企劃概念、

攝影設計。整個行業因此慢慢提升起來,

並促成這行業的世代交替。

第一波的民歌手(1970初期到1977年)

包括胡德夫、楊祖珺,啟蒙胡德夫開始創

作的是李雙澤。李雙澤28歲即逝世,但卻

留有一首美麗島供後人傳唱。美麗島也成

為黨外雜誌的標題、美麗島事件的標題。

李雙澤,他始終抱著極其強烈的使命感,

並且深深相信歌曲作為革命武器的潛在力

量。而這股精神遺志由楊祖珺、胡德夫承

繼,兩人後來中途都曾離開了音樂圈投入

政治反對運動 。

民歌的題材也十分的多元,有情歌、

關於生活的隨感、國族意識、家庭大愛、

親情、友情甚至是課堂上互相聊天的小紙

條都變成為民歌的素材。而現代詩跟原唱

歌謠的結合一直都在,蘇來曾經改編過鄭

愁予的現代詩,李壽全也改編過,之前提

過的楊弦也改編過余光中的詩。

校園民歌運動留下來最珍貴的資產其實就

是原創精神與多元化。原創精神源自於唱

自己的歌這句口號,而多元化的題材來自

於年輕創作人他們從不同的地方去尋找創

作的靈感與素材。即使在審查制度嚴格的

年代,仍無所畏懼的將他們的生活、他們

的思想寫進了流行歌曲中。而且早期從楊

弦那個世代開始所探討的國族意識與世代

對話的氣度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

歌的原始精神即為口耳相傳,融入自己的

故事後一代一代的繼續傳唱下去。如同月

琴歌詞所描述的「再唱一段思想起,再唱

一段唐山謠」,歌的精神猶在只是唱的人

不同罷了。

民歌發展到80年代進入了巔峰期,之

後慢慢的走下坡,主要的原因是很多的民

歌手離開學校後,並不會繼續選擇當歌手

這個行業。而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聲音,

1981年滾石唱片成立,1982年飛碟唱片成

立,他們以民歌時代所累積的基礎去開創

流行音樂新的時代。羅大佑、蘇芮的出現

代表了新時代新的聲音。我們可以這麼

說,台灣出產的流行歌曲極可能是這塊島

嶼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文化輸出品,甚至

遠遠超過電影、電視。這些歌為什麼可以

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與感染力,我認為校園

民歌時代創作留下來的精神非常的重要,

那就是原創與題材的多元化,而民歌這兩

個字的精神也一直影響著我們。

如同公視閃亮的年代開頭我所說的:

歌,是時代的鏡子。曾經有一個時代,年

輕人拿起吉他寫歌、唱歌,新鮮的聲音改

寫了台灣流行音樂,更深深影響了千千萬

萬認真聆聽的耳朵。當熟悉的旋律響起,

你會發現-那個閃亮的年代,從來不曾走

遠……。

專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