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旅游...

1
记者 徐晨 编辑: 丁沈凯 一版编辑:王宗双 2 要闻 2015年5月9日 CHONGMINGBAO 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记者 丁沈凯 记者 张永昌 信息登记 4月11日-4月30日 通讯员 何昌海 如何避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自行车旅游本报讯 日前,本县召开消防工 作会议暨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动员 部署会,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吕耀 东参加会议,并与城桥镇、县安监局 等 单 位 签 订 了《2015 年 度 崇 明 消 防 工 作政府目标责任书》。 会议通报2014年本县消防工作 情 况,部 署 2015 年 消 防 工 作 要 点,并 对今年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作 动员部署。2014年,全县同比2013年 火 灾 起 数 下 降 48.3% ,直 接 财 产 损 失 下降30.99%,消防安全整体处于平稳 可控状态。 会议要求各单位正视不足,切 实增强消防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突 出重点,细化措施,切实加大火灾防 控 力 度,确 保 消 防 工 作 取 得 实 效。 会议明确,今年夏季消防安全大 检查将从5月16日开始,各相关单位 要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力度,全力预防 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火 灾事故的发生。 加大防控力度 确保消防安全 百岁老人陈章琦弥留之际仍心系地震灾区 起步较早起点也高 “自行车绿道”再助力 本报讯 由市计生协会和崇明计 生协会共同主办的“幸福工程”20周年 现场活动暨文艺演出日前在城桥镇文 化活动中心举行。 演出通过舞蹈、故事会、沪剧清唱 和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 计生政策和幸福工程,倡导社会各界 关注计生特殊贫困家庭和妇女,携手 共建美好家园。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本县有 16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为控 制人口快速增长作出了贡献。20年 前,为解决计划生育群众在生产、生活 上的困难,国家计生协会创立了“幸福 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项目基金,市 计生协会和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对崇明 的贫困妇女给予大力支持,解决她们 的后顾之忧,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 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 活动现场,市计生协会和市人口 福利基金会向困难妇女家庭代表赠送 慰问品和慰问金,表示要投入更多的 资金,让“幸福工程项目”惠及崇明更 多弱势群体。 本报讯 日前,县农委农业执法 大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 安全执法检查。此次检查从农产品 生产基地到市场销售两个环节入手, 先后对县内的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区、农 资销售市场进行检查。 执法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农药、化 肥 使 用 情 况,有 无 违 禁 农 业 投 入 品, 以及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药使用台账 等进行详细询问和实地检查,同时要 求农资市场经营者要加大对高毒高 残留农药的整治力度,严防本县农资 市场违法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 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安 全。 本报讯 土地上种庄稼,天经地 义,如果说,在土地里种文化,让人觉 得不可思议。在崇明,有这样一个创 意群体,把文化与农业巧妙结合在一 起,使田园风光里有了浓浓文化气 息。 在向化镇北部有一个颇具规模 的大棚蔬菜基地,远远望去,连栋的 蔬菜大棚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但 进入大棚,里面不仅能见到油菜、番 茄、白菊花和多种时令蔬菜,还能欣 赏到前卫的雕塑小品、别开生面的论 坛会、微电影拍摄和书画艺术家笔 会,让人仿佛置身于别具一格的艺术 画廊之中。 打造这个梦幻田园的是海岛田原 文化创意中心。中心负责人介绍,这 片土地7个月前还是一片荒芜,他们 在这里建起了设施蔬菜基地,与权威 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生产有机特色农 产品,同时,萌发了“在土地上种文化” 的创新理念,联合多个跨界专业人士, 在农田里注入论坛、电影、书画等文化 元素,并在近期成功举办了微电影节 作品展映与研讨等活动。 不久,这里还将举办海峡两岸书 画艺术家交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系列活动等,将农耕文化、观光旅游和 文化创意融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 打造成为老百姓的梦想田园和文化交 流的时尚平台。 千亩土地种文化 创意农业梦开花 他,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 开展执法检查 保证农产品安全 记者 徐晨 记者 张永昌 陈章琦生前与两个儿子在一起 “途中跑”难言给力 骑游活动吸引中外游客 (资料图片) 俗语“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意 思是说起得很早,却在市场交易将 近结束的时候才赶到。常用来形容 本来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却没有充 分发挥出来,错过了本来应该可以 得到的东西或没有达到本来的预 期。崇明自行车旅游在上海乃至全 国范围来看,也属于起步较早的地 区之一,然而在一些人看来,崇明自 行车旅游发展也或多或少有着“起 大早赶晚集”的尴尬。 自行车休闲旅游是集环保、健 康、时尚、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方式, 是现代都市人放松身心、休闲生活 的重要内容。崇明作为生态岛,路 平坡缓,空气清新,林道幽美,农业 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自行车乡村旅 游 的 条 件 得 天 独 厚 。 2009 年 ,崇 明 首次引进了上海第一家自行车旅游 公司—“ 一米单车”,希望通过企 业化模式运作“生态骑游”,打造独 特的“自行车生态骑游经济链”。 经过多年发展,崇明自行车旅 游知名度日益提高,来崇骑游的人 数连年增加,无论是自行车租赁点 数量、骑游线路还是各类骑游活动 正越来越多。自行车旅游带来的经 济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为农家乐、 住宿、餐饮等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但在业内人士眼里,崇明自行 车旅游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却未有 大的突破,似乎陷入了“起大早,赶 晚集”的尴尬。崇明自行车旅游理 应或者说本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 更好一些。 镜头一: 上海市民张先生一家三 口来崇旅游,看到岛上的自行车租赁 点后,萌发了借一辆三人自行车进行 骑游的念头。然而工作人员却告诉 他,自行车需在普通公路上骑行,而双 人和三人车不易控制方向,出于安全 性考虑,只有单人车供使用。李先生 的游性顿时大减。 镜头二: 李小姐和朋友4月下旬 来崇明骑游,当天气温不低,阳光直 射,几位女孩子体力有限,骑游一段后 想找地方歇息补充体力,却发现自己 身处“荒郊野外”,掏出地图一看,距离 最近的自行车租赁点仍有不小的一段 距离。 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租赁点距 离长、各旅游景点上的自行车租赁仍 各自为政,不知如何选择……类似于 此类的“吐槽”常常出现在骑游客的口 中,这既影响了自行车旅游项目在游 客中的口碑,也难让体验者成为“回头 客”。 反观全国其他地区,近年来自行 车旅游如雨后春笋,发展日盛。这其 中既有先行先试者,也有后来居上 者。 今年刚从厦门旅游回来的朱小 姐,谈起旅游感受,印象最深的不是当 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骑上自行车 游玩厦门岛的惬意感受。朱小姐说, 租上一辆双人自行车,在自行车车道 上“笃悠悠”地骑行,一路风景尽收眼 底,这种感觉很美妙。在沿途还有不 少出售美食的小店,游客可以停下来 歇歇脚,为身体”加油”。 无 独 有 偶 ,2008 年 起 步 的 杭 州 公 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也正日渐被熟知, 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杭州自行车公 共租赁系统的初衷是提高城市公共交 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出行者改变 出行方式,缓解“出行难”问题。这与 崇明自行车旅游并不能划上等号,但 “杭州模式”其宗旨同样是“绿色环保, 低碳出行”,而随着公共自行车租赁系 统的发展,更是实现了游客“骑游杭 州”的愿望。在西湖景区各个公共自 行车旅游咨询点,游客可免费领取一 份《公共自行车骑游线路指南》,这份 《指南》里,推荐了 10 多条骑游杭州线 路,每条线路都计算了全长,并介绍线 路特点和沿途景点。每条骑游线 路,还把沿途所有的公共自行车服 务点,都标注了出来。游客凭本人 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有人服务的 租 赁 点 办 一 张 三 百 元 的 卡(200 元 是 租 车 信 用 保 证 金,结 束 后 退 还, 100 用来支付租车费),就可以全程 通借通还。 此外,上海宝山、嘉定等地近 年来也都推出了多条骑游线路,尽 管当地未必有和崇明一样丰富的 自行车旅游资源,但也依靠各自特 色吸引了不少骑游客。而崇明虽 然起步早,却在“途中跑”中渐渐泯 然众人,记者采访了多位来崇的骑 游客,他们对崇明生态环境印象颇 深,却对骑游活动本身难言满意。 不久前,记者从有关部门获 悉,崇 明 规 划 建 设 总 长 约 413 公 里 的自行车绿道,为骑游爱好者提供 更舒适的骑车环境。自行车绿道 分 三 年 建 成,今 年 计 划 贯 通 350 公 里。 建成后的自行车绿道将会把 崇明各个景点及自然风貌串联成 珠,成 为 一 条 集 交 通、健 身、休 闲、 旅游等多功能的道路,为骑游爱好 者带来全新的骑行休闲体验。 以“自行车绿道”建设为契机, 完善相关配套和服务,崇明自行车 旅游有望“再次发力”,迎来跨越式 发展。 俗话说,“ 好饭不怕晚”,更何 况崇明自行车旅游还是“起了个大 早”呢。 “如果有一天西去,像陈章琦一 样就好了哦”,老人周围的人们这样 念叨,语气里没有悲哀与惋惜,更多 的却是羡慕和期望。 5月6日,陈章琦老人走完了他 103岁平凡而美丽的一生。20世纪 初,陈章琦出生在长江入海口的横 沙岛,他见证了百年来社会发展变 化的历史,却始终秉承着祖祖辈辈 留下的艰苦朴素、与人为善的做人 准则。 他对自己极为“苛刻”,一路走来, 几件衣服洗了穿、破了补,省吃俭用下 来的钱、儿女们孝敬他夫妻俩的衣物, 经常送给他认为更需要的人们。他从 供销社职工的岗位上退休,每月领取一 份微薄的退休金,普通的老年性高血压 是需要日常药物维持的,所以,积余真 的很少,但多年来,陈章琦却捐赠爱心 善款 15 次,累计数万元。 2007 年,老 伴 去 世,陈 章 琦 嘱 咐 儿女简办,省下2000元捐给了村里的 一位重病村民。他对儿女说:“你们 的母亲会和我想的一样”,还说:“我 没有财产留给你们,有的是一颗乐于 助人的心,希望你们传承下去,给他 人温暖,给自己快乐。” 2008 年 5 月,汶川大地震,陈章琦 捐出了衣物、被子、2000元人民币。 2012年9月,陈章琦把县委宣传部 送来的“最美崇明人”的1000元慰问金 原封不动捐出。 2013年5月,陈章琦在儿子陪同下 来到横沙乡政府,将600元现金捐赠给 需要帮助的人。 2013年6月,陈章琦收到市委书记 韩正亲笔题写的“贺陈章琦百岁生 日”。陈章琦感慨:是党和政府让他圆 了“百岁梦”。 最近,老人获悉西藏地震后,在弥 留之际再次嘱托儿女们帮他捐款 3000 元。 “做一辈子好人,做一辈子好 事”,陈章琦做到了! 陈 章 琦 的 百 年 人 生,沧 海 桑 田, 却非凡亮丽。 “幸福工程”20周年 演出举行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记者 徐晨

    编辑:丁沈凯 一版编辑:王宗双2 要闻2015年5月9日CHONGMINGBAO投稿:[email protected] 崇明报

    □记者 丁沈凯

    □记者 张永昌

    信息登记4月11日-4月30日

    □通讯员 何昌海

    如何避免“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自行车旅游:

    本报讯 日前,本县召开消防工作会议暨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动员部署会,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吕耀东参加会议,并与城桥镇、县安监局等单位签订了《2015 年度崇明消防工作政府目标责任书》。

    会议通报 2014 年本县消防工作情况,部署 2015 年消防工作要点,并对今年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活动作动员部署。2014 年,全县同比 2013 年火灾起数下降 48.3%,直接财产损失下降 30.99%,消防安全整体处于平稳可控状态。

    会 议 要 求 各 单 位 正 视 不 足,切实增强消防工作责任感、紧迫感;突出重点,细化措施,切实加大火灾防控力度,确保消防工作取得实效。

    会议明确,今年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将从 5 月 16 日开始,各相关单位要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力度,全力预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发生。

    加大防控力度确保消防安全

    百岁老人陈章琦弥留之际仍心系地震灾区

    起步较早起点也高

    “自行车绿道”再助力

    本报讯 由市计生协会和崇明计生协会共同主办的“幸福工程”20 周年现场活动暨文艺演出日前在城桥镇文化活动中心举行。

    演出通过舞蹈、故事会、沪剧清唱和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计生政策和幸福工程,倡导社会各界关注计生特殊贫困家庭和妇女,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本县有16 万个家庭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为控制人口快速增长作出了贡献。20 年前,为解决计划生育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国家计生协会创立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项目基金,市计生协会和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对崇明的贫困妇女给予大力支持,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使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

    活动现场,市计生协会和市人口福利基金会向困难妇女家庭代表赠送慰问品和慰问金,表示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让“幸福工程项目”惠及崇明更多弱势群体。

    本报讯 日前,县农委农业执法大队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此次检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市场销售两个环节入手,先后对县内的各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种植区、农资销售市场进行检查。

    执法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农药、化肥使用情况,有无违禁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产品生产记录、农药使用台账等进行详细询问和实地检查,同时要求农资市场经营者要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整治力度,严防本县农资市场违法销售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生产的安全。

    本报讯 土地上种庄稼,天经地义,如果说,在土地里种文化,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崇明,有这样一个创意群体,把文化与农业巧妙结合在一起,使 田 园 风 光 里 有 了 浓 浓 文 化 气息。

    在向化镇北部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大棚蔬菜基地,远远望去,连栋的蔬菜大棚看不出有什么与众不同,但进入大棚,里面不仅能见到油菜、番茄、白菊花和多种时令蔬菜,还能欣赏到前卫的雕塑小品、别开生面的论坛 会、微 电 影 拍 摄 和 书 画 艺 术 家 笔会,让人仿佛置身于别具一格的艺术画廊之中。

    打造这个梦幻田园的是海岛田原文化创意中心。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片土地 7 个月前还是一片荒芜,他们在这里建起了设施蔬菜基地,与权威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生产有机特色农产品,同时,萌发了“在土地上种文化”的创新理念,联合多个跨界专业人士,在农田里注入论坛、电影、书画等文化元素,并在近期成功举办了微电影节作品展映与研讨等活动。

    不久,这里还将举办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系列活动等,将农耕文化、观光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链,打造成为老百姓的梦想田园和文化交流的时尚平台。

    千亩土地种文化创意农业梦开花 他,用大爱谱写生命赞歌

    开展执法检查保证农产品安全□记者 徐晨

    □记者 张永昌

    ▲陈章琦生前与两个儿子在一起

    “途中跑”难言给力

    ▲骑游活动吸引中外游客(资料图片)

    俗语“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意思是说起得很早,却在市场交易将近结束的时候才赶到。常用来形容本来很早就做好了准备,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错过了本来应该可以得到的东西或没有达到本来的预期。崇明自行车旅游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来看,也属于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在一些人看来,崇明自行车旅游发展也或多或少有着“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

    自行车休闲旅游是集环保、健康、时尚、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方式,是现代都市人放松身心、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崇明作为生态岛,路平坡缓,空气清新,林道幽美,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自行车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2009 年,崇明首次引进了上海第一家自行车旅游公司——“一米单车”,希望通过企业化模式运作“生态骑游”,打造独特的“自行车生态骑游经济链”。

    经过多年发展,崇明自行车旅游知名度日益提高,来崇骑游的人数连年增加,无论是自行车租赁点数量、骑游线路还是各类骑游活动正越来越多。自行车旅游带来的经济溢出效应也十分明显,为农家乐、住宿、餐饮等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但在业内人士眼里,崇明自行车旅游在稳步发展的同时,却未有大的突破,似乎陷入了“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崇明自行车旅游理应或者说本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

    镜头一:上海市民张先生一家三口来崇旅游,看到岛上的自行车租赁点后,萌发了借一辆三人自行车进行骑游的念头。然而工作人员却告诉他,自行车需在普通公路上骑行,而双人和三人车不易控制方向,出于安全性考虑,只有单人车供使用。李先生的游性顿时大减。

    镜头二:李小姐和朋友 4 月下旬来崇明骑游,当天气温不低,阳光直射,几位女孩子体力有限,骑游一段后想找地方歇息补充体力,却发现自己身处“荒郊野外”,掏出地图一看,距离最近的自行车租赁点仍有不小的一段距离。

    没有自行车专用车道、租赁点距离长、各旅游景点上的自行车租赁仍各自为政,不知如何选择……类似于此类的“吐槽”常常出现在骑游客的口中,这既影响了自行车旅游项目在游客中的口碑,也难让体验者成为“回头客”。

    反观全国其他地区,近年来自行车旅游如雨后春笋,发展日盛。这其中 既 有 先 行 先 试 者,也 有 后 来 居 上

    者。今年刚从厦门旅游回来的朱小

    姐,谈起旅游感受,印象最深的不是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而是骑上自行车游玩厦门岛的惬意感受。朱小姐说,租上一辆双人自行车,在自行车车道上“笃悠悠”地骑行,一路风景尽收眼底,这种感觉很美妙。在沿途还有不少出售美食的小店,游客可以停下来歇歇脚,为身体”加油”。

    无独有偶,2008 年起步的杭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也正日渐被熟知,成为当地的旅游名片。杭州自行车公共租赁系统的初衷是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缓解“出行难”问题。这与崇明自行车旅游并不能划上等号,但

    “杭州模式”其宗旨同样是“绿色环保,低碳出行”,而随着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发展,更是实现了游客“骑游杭州”的愿望。在西湖景区各个公共自行车旅游咨询点,游客可免费领取一份《公共自行车骑游线路指南》,这份

    《指南》里,推荐了 10 多条骑游杭州线路,每条线路都计算了全长,并介绍线

    路特点和沿途景点。每条骑游线路,还把沿途所有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都标注了出来。游客凭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有人服务的租赁点办一张三百元的卡(200 元是租车信用保证金,结束后退还,100 用来支付租车费),就可以全程通借通还。

    此外,上海宝山、嘉定等地近年来也都推出了多条骑游线路,尽管当地未必有和崇明一样丰富的自行车旅游资源,但也依靠各自特色吸引了不少骑游客。而崇明虽然起步早,却在“途中跑”中渐渐泯然众人,记者采访了多位来崇的骑游客,他们对崇明生态环境印象颇深,却对骑游活动本身难言满意。

    不 久 前,记 者 从 有 关 部 门 获悉,崇明规划建设总长约 413 公里的自行车绿道,为骑游爱好者提供更舒适的骑车环境。自行车绿道分三年建成,今年计划贯通 350 公里。

    建成后的自行车绿道将会把崇明各个景点及自然风貌串联成珠,成为一条集交通、健身、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道路,为骑游爱好者带来全新的骑行休闲体验。

    以“自行车绿道”建设为契机,完善相关配套和服务,崇明自行车旅游有望“再次发力”,迎来跨越式发展。

    俗话说,“好饭不怕晚”,更何况崇明自行车旅游还是“起了个大早”呢。

    “如果有一天西去,像陈章琦一样就好了哦”,老人周围的人们这样念叨,语气里没有悲哀与惋惜,更多的却是羡慕和期望。

    5 月 6 日,陈章琦老人走完了他103 岁平凡而美丽的一生。20 世纪初,陈章琦出生在长江入海口的横沙岛,他见证了百年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却始终秉承着祖祖辈辈留下的艰苦朴素、与人为善的做人准则。

    他对自己极为“苛刻”,一路走来,几件衣服洗了穿、破了补,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儿女们孝敬他夫妻俩的衣物,经常送给他认为更需要的人们。他从供销社职工的岗位上退休,每月领取一份微薄的退休金,普通的老年性高血压是需要日常药物维持的,所以,积余真的很少,但多年来,陈章琦却捐赠爱心善款15次,累计数万元。

    2007 年,老伴去世,陈章琦嘱咐儿女简办,省下 2000 元捐给了村里的一位重病村民。他对儿女说:“你们的母亲会和我想的一样”,还说:“我没有财产留给你们,有的是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希望你们传承下去,给他人温暖,给自己快乐。”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陈章琦捐出了衣物、被子、2000元人民币。

    2012 年 9 月,陈章琦把县委宣传部送来的“最美崇明人”的 1000 元慰问金原封不动捐出。

    2013 年 5 月,陈章琦在儿子陪同下来到横沙乡政府,将 600 元现金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

    2013 年 6 月,陈章琦收到市委书记韩 正 亲 笔 题 写 的“ 贺 陈 章 琦 百 岁 生日”。陈章琦感慨:是党和政府让他圆了“百岁梦”。

    最近,老人获悉西藏地震后,在弥

    留 之 际 再 次 嘱 托 儿 女 们 帮 他 捐 款3000元。

    “ 做 一 辈 子 好 人 ,做 一 辈 子 好事”,陈章琦做到了!

    陈章琦的百年人生,沧海桑田,却非凡亮丽。

    “幸福工程”20周年演出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