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事业部 - upload.htexam.netupload.htexam.net/jiangyi/1467017133.pdf ·...

149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 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

    2016 年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综合运用能力 D 类

    讲义

    授课科目: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4

    目 录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7

    绪 论.................................................................................................................................................................. 7

    第一模块 认知发展.........................................................................................................................................13

    第一章 感知觉.............................................................................................................................................13第一节 感觉.............................................................................................................................................13第二节 知觉.............................................................................................................................................15第三节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18

    第二章 记忆.................................................................................................................................................20第一节 记忆的种类................................................................................................................................. 20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21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4

    第三章 表象、想象..................................................................................................................................... 27第一节 想象的基本概念......................................................................................................................... 27第二节 想象力的培养............................................................................................................................. 28

    第四章 思维.................................................................................................................................................29第一节 思维概述.....................................................................................................................................29第二节 思维的培养................................................................................................................................. 32

    第五章 注意.................................................................................................................................................33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概念......................................................................................................................... 33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34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36第四节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38

    第二模块 情感、意志的发展..........................................................................................................................41

    第一章 情绪、情感..................................................................................................................................... 41第二章 意志.................................................................................................................................................44

    第三模块 人格发展.........................................................................................................................................46

    第一章 需要、动机、兴趣..........................................................................................................................46第一节 需要.............................................................................................................................................46第二节 动机.............................................................................................................................................47第三节 兴趣.............................................................................................................................................49

    第二章 能力.................................................................................................................................................49第一节 能力的基本概念......................................................................................................................... 49第二节 能力与教育................................................................................................................................. 51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5

    第三章 气质.................................................................................................................................................53第一节 气质的基本概念......................................................................................................................... 53第二节 气质与教育................................................................................................................................. 54

    第四章 性格.................................................................................................................................................56第一节 性格的形成................................................................................................................................. 56第二节 性格与教育................................................................................................................................. 57

    第五章 社会心理学..................................................................................................................................... 58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61

    绪 论................................................................................................................................................................ 61

    第一模块 学生心理.........................................................................................................................................65

    第一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65第一节 学生心理发展概述......................................................................................................................65第二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67第三节 人格发展与教育......................................................................................................................... 71第四节 学生差异与教育......................................................................................................................... 74

    第二章 心理健康教育................................................................................................................................. 81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81第二节 心理辅导.....................................................................................................................................81

    第二模块 学习心理.........................................................................................................................................85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85第一节 学习的概述................................................................................................................................. 85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86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90第四节 建构学习理论............................................................................................................................. 95第五节 人本学习理论............................................................................................................................. 96

    第四章 学习动机.........................................................................................................................................99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99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101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04

    第五章 学习迁移.......................................................................................................................................107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107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108第三节 学习迁移形成........................................................................................................................... 109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112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 112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113

    第七章 技能的学习................................................................................................................................... 115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115第二节 心智技能的学习....................................................................................................................... 116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学习....................................................................................................................... 117

    第八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120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6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125第一节 问题解决...................................................................................................................................125第二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 127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30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30第二节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31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33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34

    第三模块 教学心理....................................................................................................................................... 136

    第十一章 教学设计................................................................................................................................... 136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136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137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138

    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140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140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140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141

    第十三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143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143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144

    第四模块 教师心理....................................................................................................................................... 147

    第十四章 教师心理................................................................................................................................... 147第一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147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 147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148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7

    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绪 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学主要研究人

    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与物

    理、化学等现象不同,心理现象不具形体性,是人的内部世界的精神生活,他人无法直接进行观察。

    但是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却可以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还研究行为及其与心理

    的关系。

    一、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由树突、细胞体与轴突构成。树突负责

    接受信息,细胞体负责接受外来信息的同时,产生神经冲动,其性质是电信号,轴突的任务是把细

    胞体发出的信息传导至其他神经元。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的复杂连接构成了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

    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其中脑主要由脑干、小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可分

    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受意志支配,能够协调身体骨骼肌的运动;自主神

    经系统不受意志支配,用以维持机体心跳、呼吸、消化等基本生命过程。自主神经系统进一步分为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前者在紧张或紧急情况下发挥作用,后者在正常或放松状态下起

    作用。

    3、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部位,控制和指挥着其他各部位的活动。大脑的表层称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四个区域。

    运动区位于中央沟之前的额叶,是支配身体运动的神经中枢;躯体感觉区位于顶叶的上部,是

    支配身体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视觉区位于枕叶,是支配视觉的神经中枢;听觉区位于颞叶,是支

    配听觉的神经中枢。言语区主要有两个部位,布洛卡区在额叶的后下部,负责语言的表达。威尔尼

    克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负责语言的理解;联合区位于感觉区与运动区之外的大片区域,称为联合

    皮层,负责对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优势,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性工作,包括说话、写作和言语理解,在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8

    计算、时间感、节奏感和控制复杂运动方面功能强,右半球在空间关系、面孔识别、情绪识别与表

    达、想象、音乐欣赏等方面更强。

    4、脑功能的集中表现——反射

    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它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刺激所做

    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根据形成的特点可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两大类。条件反射根据形成的

    特点又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两大类。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类型,条件反射

    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由各种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具体信号引起的反射,

    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看到别人吃梅子就流口水;由抽象的语言文字引起的条

    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看到“梅子”二字,牙就发酸。

    (二)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四)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的阐述并揭露其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

    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

    (一)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

    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形成了人的个性心理

    的差异。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

    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9

    三、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确定心理事实

    (二)揭示心理规律

    (三)揭示心理的机制

    (四)揭示心理的本性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

    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一种是非参与观

    察。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

    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实验法不但能揭示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而且

    能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什么”。采用实验法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

    条件下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意见或态度,以此来分析群体心理倾向的研

    究方法。调查法主要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

    4、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测验(问卷或量表)工具度量个体间对某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一

    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或情境中的反应差异。典型的心理测验要求被试回答一系列问题,研究者对获得

    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某些结论。

    5、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

    因的方法。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性格 气质个性心理

    注意

    认识过程——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

    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0

    五、心理学的发展

    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过:“心理学有其漫长的过去,但只有

    短暂的历史。”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却是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

    所谓心理学只有短暂的历史,是指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尽管早在几

    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思考心理问题,形成了心理学的思想,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科学发展

    水平的局限,人们始终不能对心理问题进行实证的研究,而只能用哲学思辨的方法来探讨心理问题,

    这使得心理学一直是哲学中的一部分,是哲学的附庸。到 19 世纪,随着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逐

    渐成熟,为用实证方法研究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能性,心理学才逐步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条件。

    现在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

    Wundt,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

    心理问题。从这以后,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所以,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科

    学的历史只有 100多年,和许多成熟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相比,还显得非常稚嫩。

    在这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 19、20 世纪不断出现的众多心理学

    派别,基本构成了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是现代科学心理学历史上的第一个思想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创

    始人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1867-1927)。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们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分析心理经验的结构,寻找心理的元素。构造主义认为心理的基本

    元素主要有感觉、意象、感情三类,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而在研究方法上,

    构造主义强调采用内省的方法,即要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依靠人们对自己经验的观察与描述。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1842-1910)和杜威(1859-1952)等。

    机能主义也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但机能主义认为意识并不是个别元素的简单集合,而是

    不断在流动的,是与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不

    是发现构成意识的元素,而是描述意识的进程与状况,描述意识对社会适应的功能。例如对思维的

    研究,构造主义关心的是什么是思维,机能主义则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作用。机能主义的

    这个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研究向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20 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

    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3、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是科学心理学历史上一个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

    生(1878-1958)。华生在 1913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一文,宣告

    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不是客

    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也非客观的资料。因此,华生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的研

    究方法,主张心理学要用客观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主要也就是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外显的行为。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1

    华生主张只有从可观察的刺激、反应方面去进行研究,心理学才能成为象物理学、化学那样的严格

    的科学。刺激――反应(S-R)就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华生曾经说过,在一本心理学书中,“永

    远不使用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内容、意志、意象以及诸如此类的名称,是完全可能……它可以用

    刺激和反应的字眼,用习惯的形成,习惯的整合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加以实现”。

    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有巨大的贡献,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在客观研究的道路上前进。

    但行为主义的主张过于极端,抛弃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意识,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

    程,不研究脑的内部活动,因而被讥讽为“无脑的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Gestalt)是德语的音译,为“完形,整体”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是 20 世纪初在德

    国涌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

    柯勒(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等。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

    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强调知觉经验虽得自外在刺激,各个刺激可能是分离零散的,我们由之所得

    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例如由四条直线所构成的正方形,我们所知觉到的,

    并不是两条横线和两条竖线之和,而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即在四条直线之外,另加了一层“完形”

    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到现在仍是心理学

    研究中的宝贵财富。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所创立的。精神

    分析论是一种影响非常大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也是 20世纪对人类文化有最大影响的思想理论之一。

    精神分析理论是以治疗精神病的医学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理论内容极为复杂,主要包括:

    (1)潜意识学说。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的心理就象一座冰山,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还有很大的部分在水面以下,这就是潜意识。潜意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巨大的影响,人类的一切

    行为,都是根源于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和动机。

    (2)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阶段学说。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核心成分。弗洛伊德认为人

    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这三部分分别按照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指导、调节人的行为。这三者保持平衡,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

    就会导致神经症。弗洛伊德又按照性力(libido)贯注于人体部位的变化和发展,把人格发展分为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性潜伏期、生殖器期五个阶段。

    (3)性欲论。弗洛伊德是一个泛性主义者,他把人的一切问题都归因为性的问题。即他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 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

    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就人的个体来说,他的性生活早在婴儿期就开始了,而不是从成熟

    期才开始的。当然,弗洛伊德所谓的性含义是很广的,他认为,生殖的活动,虽然是性的主要表现

    形式,但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机体的某些器官或组织也能因刺激而产生性的快感。精神分析理论

    也进一步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

    (libido),又称性力。

    精神分析心理学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神秘主义的倾向,但同时精神分析论的提出开辟了潜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2

    意识心理研究新纪元,开创了人格动力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心理学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7、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 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

    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

    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

    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

    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

    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

    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

    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

    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

    各种潜能的趋向。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3

    第一模块 认知发展

    第一章 感知觉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概述

    (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器官就是我们的眼、口、鼻、眼睛、皮肤等,我们就是首先用这些感觉器官去认识我们周

    围的客观事物,比如感觉他们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温度、软硬程度、质地等,当事物的属

    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便产生了。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

    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分类

    “感觉”一词是多种感觉的总称,在心理学上最受重视的是视觉与听觉,其次是嗅觉、味觉、

    皮肤觉,它们合称 5 大感觉。事实上,人的感觉不只是这 5 种。根据刺激物的来源和产生感觉的分

    析器的不同,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

    肤觉等。

    2.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肌体感觉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

    产生感觉。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如一种极其微弱的刺激,一

    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

    一些。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

    2.感觉阈限

    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4

    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的性质适宜外,还

    必须有数量限度。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感受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见戴在手腕上手

    表的滴答声,这就是因为刺激物的数量限度还没有达到引起我们感觉的程度。如果要产生感觉,刺

    激物就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凡是没有达到这个

    数量的刺激物,都处于感觉阈限之下。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它的强弱

    是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来衡量。

    例如,把一粒粒非常轻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是一次次慢慢增加

    重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这个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里指尘

    埃的数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当引起感觉的刺激量不断增加,达到一定限度时,感觉受到破坏,

    引起痛觉。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物的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是经常变化的。但微小的变化往往不被人觉察。只有减少或增加到一定数量

    时,才引起我们新的感觉。比如原刺激量是 100 克,加上 1 克,觉察不到 100克与 101 克之间有什

    么差别。只有增加到 103 克时,才能觉出 100 克和 103 克之间有差别。这种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

    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differencethreshold)。这里指的是引起的新感觉,而这种

    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是反比关系,即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大,说明人的差别感受

    性越低,反之,人的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高。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二是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A 感觉的适应。这是相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听觉适应。一般不太明显,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观察到听觉适应现象。例如,在工厂里

    强烈的机器声长时间持续作用于人,就会引起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甚至出现感受性明显的丧失。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嗅觉适应表现为嗅觉感受性降低的过程。

    味觉适应较为明显。例如,饭店的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出的菜会越来越咸。味觉适

    应也表现为味觉感受性的降低现象。

    触压觉的适应更为常见。例如,冬天,我们刚刚穿上棉衣时,会感觉有压力,随着时间的延续,

    这种压力的感受性会很快降低,甚至最终消失。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5

    温度觉适应也十分明显。例如,我们下到河里游泳时,起初感到河水是冰凉的,但经过三四分

    钟之后,就会感到河水不再是那样冰凉了。相反,我们在热水中洗澡,刚开始感到水很烫,经过几

    分钟之后,就会感到水不再是原先那样烫了。

    B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以分为同

    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物同时作用于一种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例如,同样一个灰色矩

    形,处在白色背景上看上去暗淡些,处在黑色背景上看上去明亮些。两种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种

    感受器时,产生继时对比。如,吃了糖后接着吃橘子,觉得柑橘很酸。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

    受性降低。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

    联觉,也是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

    多,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暖感(称暖色),

    而蓝、青、紫则会有寒冷感(称冷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色系的颜色

    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

    第二节 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关系

    (一)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三、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划分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划分,知觉可以分为视知觉(以视分析器为主)、听知

    觉(以听分析器为主)、嗅知觉、味知觉和触知觉等。

    知觉是各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产生的,如学生听课的知觉是由听觉、视觉、动觉等协同活动而

    产生的结果,而听觉起主导作用

    http://baike.baidu.com/view/14675.htmhttp://baike.baidu.com/view/8193.htmhttp://baike.baidu.com/view/99517.htm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6

    2.根据知觉对象不同来划分时,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特性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及方位知

    觉、深度知觉等。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时间长短)和顺序性(时间先后)、周期性的反映。它和

    空间知觉一样,对人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时间的知觉总是以某种客观现象作为参照

    物的。获得时间知觉的线索有许多种,如自然环境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等),生活中

    的工作程序(工作完成了多少,写了多少字,走了几里路等) ,内在线索(生理上的日节律,生物

    钟,身体上的代谢作用等)。

    (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反映。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

    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有时还有听觉和肤觉的成分。如当我们看到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火车在

    铁轨上奔驰时,就产生了对飞机、火车的运动知觉。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系。

    (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人、对己、对群体认识的过程。它不

    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

    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

    评价。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

    差:

    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

    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晕轮效应:它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

    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

    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

    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样。

    刻板印象:这是对社会上各类人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

    的意识之中,比如人们普遍认为山东人身材魁梧、正直豪爽,能吃苦耐劳,浙江人聪明伶俐,能随

    机应变。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后,在对人的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

    群体的刻板印象中去。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7

    近因效应:它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影响。在与熟悉的人的交往中,

    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在熟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某种新异性,会影响或改变对这个人的原有看

    法,可以帮助人改变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认识一个人既要看他过去的行为,更要看他现在的表现。

    3. 根据知觉结果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可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觉。

    错觉是指不正确的知觉。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即便是在静态下进行观察,观察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知觉仍然会产生错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错觉”。错觉现象看来近似荒谬,但却是人人都会体验到

    的正常现象。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只要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就会发生,主观努力难以

    避免。

    利用错觉最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使敌人分辨不清我方情况,借以消灭敌人和保

    存自己。艺术上利用错觉使观众产生逼真的效果,从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如舞台美术、化妆、

    影视中的特技等。

    四、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对客体的知觉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来补充当时获得的感觉信息,使其

    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2、知觉的理解性:所谓理解性是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

    言语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

    地理解其意义,并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

    3、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人不可能在瞬间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

    可以按照某种需要和目的,主动而有意地选择少数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或

    无意识地被某种事物所吸引,以它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鲜明、清晰的知觉映象,而把周围其余

    的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只产生比较模糊的知觉映象。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特点的影响,又

    受知觉者本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兴趣、态度、爱好、情绪、知识经验、观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8

    知觉的选择性与知觉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选择的知觉对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对稳定的和可

    以理解的。

    4、知觉的恒常性:当距离、角度或光线的明暗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我们的直觉印象仍

    然不变。不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

    成它在视网膜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傍

    晚的暗淡光线下,我们看到的煤炭总是黑的、粉笔总是白的.国旗总是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

    变化。这是亮度和颜色恒常性现象。知觉的恒常性也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

    五、观察

    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前要让学生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的程序和方法,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3、在观察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4、进行观察力训练。

    第三节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感知依赖于一定刺激强度

    也就是说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声音、PPT 中字的大小、使用直观教具的大小等,要能使全班的学生都能很好的

    感知到。

    二、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19

    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容易被清晰地感知到,因此巧

    用对比,突出重点,给感知觉以清晰的认识。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0

    第二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思

    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

    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如,视觉后像就属于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存在及特点,

    是斯柏林(Sperling)于 1960 年的实验中首次证明的。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

    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 1 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 2 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

    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

    在 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

    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 7±2 个组块,即 5-9 个组块。

    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句子。

    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最佳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不被复述会被遗忘;

    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会被输入长时间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1

    (一)有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中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

    一般来说,中学生入学时,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有意注意在减退。最后有意识

    记的效果超过无意识记的效果,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发展迅速

    从记忆方法上说,中学生意义识记的发展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学前儿童和低年级中学生主

    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学生更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

    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

    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

    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

    (三)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从识记的内容上说,小学生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对词的抽象记忆也在迅速发展。小学低年级

    学生,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占优势,在头脑中和第一信号系统相联系的事物的具体形象容易记住。

    到了中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学生掌握的语词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所学

    课本的内容大多是些抽象的词、数字或符号,所以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其中,识记是记忆的

    第一个环节,没有识记也就无所谓保持和回忆。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储存和巩固。再认或回

    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一、识记

    (一)概念

    识记就是识别并且记住事物。即通过反复感知形成巩固的映像,并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分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童年时美好回忆。

    ②有意识记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如临考前的复习,

    这种识记有—定的紧张度,但它能使人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主要靠有意识记。

    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

    较好。在儿童记忆发展中,无意识记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意义和作用,则随儿童年龄增

    长而相对减弱。

    2、按照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2

    ①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

    地进行识记。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记硬背”。

    ②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所进行的识

    记。其特点在于对识记材料的领会、理解。

    大量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其原因是,因为意义识记经过对材料意义的理

    解,可以便识记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体系建立联系,从而纳入列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在识记时有意识记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二、保持

    (一)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巩固的程度。

    (二)遗忘

    保持出现问题时则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我们教师经常头痛的问题。

    1、遗忘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是人人都有

    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如提笔

    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

    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

    再认和回忆的遗忘。

    3、遗忘规律:遗忘虽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是遗忘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

    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

    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

    很快,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3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

    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

    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③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

    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我们听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或者看一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中,往往会对两头

    的记忆深刻,而中间的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前后记忆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忘中的抑制现

    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抑制是同时存在的,往往出现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难记、遗忘多的现

    象,原因是很清楚的。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

    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

    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道理。

    5、关于遗忘的学说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以下几种学说:

    (1)消退说 桑代克

    这种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memory trace)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

    成的。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

    (2)干扰说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4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会恢复,它导致的是暂时性遗忘。

    (3)压抑说(又称动机说) 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

    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

    (4)同化说 奥苏贝尔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

    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

    了记忆负担。

    三、再认或回忆

    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再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

    来,就叫再认。如遇到小时的朋友有熟悉感,或认出学过的单词,听出唱过的歌曲等等。

    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是经历

    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这个定义与记忆、表象的定义很接近,但回忆是记忆的一个过程,而表象是记

    忆的主要形式,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再认或回忆过去的事物主要靠表象来实现的。再认是一种低水平

    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例如英语学习中的记忆单词能认和会默写是两个程度不同。

    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识记效果越好。

    因此,要求学生识记前,应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识记任务,让学生知道应当识记什么、识记到何

    种程度等。同时,还应训练学生主动、自觉地提出学习和记忆的目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虽然在一般情况下有意识记比无意识记效果好些,但有意识记需要意志努力,时间一长,会使

    人疲倦。而无意识记是一种很轻松的识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必须要生动形象,难度适中,

    教学形式要新颖、多样化,使学生能凭无意识记记住更多的知识。这一点,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三)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只有理解了的、系统化了的知识,才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因此,

    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利用思维去理解所学的内容,使之对其建立起多方面

    的联系。教师还应把讲授的内容系统化,如果能把要识记的内容归结为公式、定理或归纳为几个方

    面,写成提纲,择要而记,就能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5

    (四)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一般地说,具体、形象的东西比抽象、言语的东西更容易识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尽量利用生动的形象和表象帮助学生记忆。

    另外,在学习一些机械、无内在联系的知识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记忆术”进行识记,提高

    识记效果。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不能没有复习,复习效果的好坏并不机械地取决于复习的次数,而

    是取决于复习的正确组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组织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1、及时复习。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

    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所以,教师教授新知识后要及时地进行课堂练习,进行复习性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让学生

    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分为两种: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集中复习是集中在

    一个时间内,对所要识记的内容连续、反复地进行复习。分散复习是把要记忆的内容分在几个相隔

    的时间内进行复习。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

    所以,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尽量采用分散复习。分散复习时,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复习内容

    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一般地说,分散复习的时间间隔应是先密后稀,

    每次复习的遍数应是先多后少。根据这一规律,在学校的教学中,应当把功课的复习合理地分配在

    整个学期中,而不应只集中在期末考试之前。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复习内容要适量,其次,要防止复

    习内容间的相互干扰。相似的内容不要安排在一起复习;对内容的中间部分应加强复习;复习中应

    注意安排适当的休息。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通过反复阅读来进行复习效果要好。

    很显然,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能看到成

    绩,增强信心;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错误;能更好地抓住重点、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所以,

    在组织学生复习时,应当指导学生多试图回忆,将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复习方法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倦,产生消极情绪。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如互问

    互答,角色扮演,猜字谜,词语接龙等游戏和比赛,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触到有关的复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6

    习内容,则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

    活动,提高复习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

    回忆既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指标,也是识记与保持的目的。因此,提高回忆效果是很重要

    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

    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对于提高回忆的效率,很有帮助。回忆的技能、技巧主要有:运

    用联想进行回忆,运用推理进行回忆等等。

    例如,对各国地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对其不同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各异的风土人情进行比较回忆。

    又如,有些定律和公式容易忘记,但如果按其本质联系,运用推理,则可以回忆得既迅速又准确。

    (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

    在回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干扰。干扰可能来自旧经验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也可能

    来自情绪的过分紧张,使一些自己明明知道的东西一时间想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

    教育学生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紧张情绪,转移注意,暂时中断回忆。过一段时间后,原来记住的东

    西就自然而然地被回忆起来了。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7

    第三章 表象、想象

    第一节 想象的基本概念

    一、表象概述

    (一)表象的含义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

    和主要特征,因此表象具有概括性。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二、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句“日

    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

    (二)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

    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

    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都是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

    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reproduc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

    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的鲜明形象。

    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2)创造想象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8

    创造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了一架新式飞机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想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属

    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1.幻想

    幻想(fantasy)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幻想可以分为积极的、有益的幻想和消极的、无益的幻想两类。

    2.积极的幻想被称为理想,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实现。它是人们工作和活动的一

    种强大的推动力。正因为人们能够在将要开始从事某种工作的时候,就能在想象中看到自己成功的

    图景,所以才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去进行各种艰苦劳动并坚持到底。科学幻想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先

    行者,正所谓:“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

    3.消极的幻想被称为空想或妄想,它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它对于人们的工

    作和活动而言是一种阻碍。因为消极的幻想往往与社会的要求相违背,从而使活动朝着错误的方向

    进行。例如,有的人想不劳而获;有的人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个人欲望,这些都是消极的、

    有害的幻想。

    幻想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联系。为了发展积极有益的幻想,消除消极无益的幻想,必须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第二节 想象力的培养

    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二)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

    象。想象既然是由个体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改组而成,那么想象是否丰富,是否活跃,主要看头脑中

    具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宽厚的知识背景是想象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首

    先要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经验。对学生来说还应学习音乐、绘画、诗歌、戏剧,以及动物

    的饲养、植物的栽培和小制作,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情境非常不明确的认识阶段上发生

    作用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一种信息不充分、条件模糊的困难情

    境。如,给小学生几个相关较远的词,让他们组成短文。

    (四)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教材,使课本

    中的文字描述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使一些抽象的内容也变成具体的形象。

    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给故事编结尾,自然学科中确切地运用比喻,绘画中的自由创作

    等,都能有力地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29

    第四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概念及特点

    (一)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例如“透过现象看本

    质”,思维的一种表现。思维和感知觉—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

    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

    规律件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1、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

    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

    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为中介,经过思

    维加工间接地判断。

    2、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

    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

    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具有不同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

    1、感知动作思维

    这是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

    3 岁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伴随着动作进行的,他们不能在动作之外默默思考。如儿童骑在椅

    子上时,会说“开汽车了”“骑马了”等;但当离开椅子时,“开汽车”、“骑马”的思维活动也就停

    止了。

    2、具体形象思维

    这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7 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

    3、抽象逻辑思维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0

    这是一种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

    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等,运用的

    都是抽象思维。

    7 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哲学家、数学家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在实践中遇

    到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三个发展

    阶段,其过程大致是:3 岁以前是动作思维时期;3~7 岁是形象思维时期;7 岁以后进入抽象思维时

    期。从这一意义上说,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然而,后一种思维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思维的消

    失,在成年期这三种思维都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在成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三种思维是相

    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或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集中性思维(聚合思维、辐

    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分散思维、求异思维)

    1、集中性思维

    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

    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

    思维方式。例如 A>B,A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1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

    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分析与综合

    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或者把整

    体中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

    或把事物的个别特性、个别方面结合成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

    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分析,人们则不能清楚地认识客观事物,各种对象就会变得笼统模糊;

    离开综合,人们则对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等有机成分产生片面认识,无法从对象的有机

    组成因素中完整地认识事物。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确定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思维方式。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比较在认识客观事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认事物的主要和次要特征,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而把事物分门别类,揭示出事

    物之间的从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而舍弃非本质特征的

    思维过程。概括是把事物的共同点、本质特征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过程和

    前提。

    四、思维的品质

    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思考问题,多方面地认识事物。与一个人丰富的知识经验紧密相联。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大问

    题,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例如,具有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教师既能全面地掌握学生,又能抓住学生的主要特征因材

    施教。

    缺乏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则会导致思维的狭隘性与肤浅性。

    (二)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易受

    别人的暗示与干扰。

    例如,德国数学家高斯(Gauss)在小学一年级就能采用不同一般的两端对应数相加的办法解“1

    +2+3+4+5+6+7+8+9+10=?”这样的算术题,这是具有思维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2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有主见地、客观地评价事物。具有这一品质的人一般不迷信权

    威,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或结论。

    缺乏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则会导致思维的依赖性与盲从性。

    (三)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和方

    案,同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比如一个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的人,在讨

    论问题时往往能够针对别人辩解中的漏洞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新问题,同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能

    及时找到论证的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缺乏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则会导致思维的顽固性与迟钝性。

    (四)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能有根据地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的逻辑性使人在谈话、写文章或是解

    决问题时显得有条不紊。

    思维的“非逻辑性”是指没有经过充分的逻辑推理就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表现为直觉

    (intuition)和灵感(inspiration)。

    直觉和灵感都以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为依据,直觉思维的特点是不像逻辑思维那样具有明确的

    逻辑步骤;灵感的特点是人们借助偶然的启示而突然获得的对问题的理解。灵感的获得有两个重要

    条件:一是长期思考;二是适当休息。

    直觉和灵感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思维逻辑

    的训练,还要注意思维的“非逻辑性”的培养。

    第二节 思维的培养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思维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与思维能力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不是任何知

    识的获得都有助于思维的提高。知识要有助于思维很好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这

    种知识具有更加概括的性质、更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能够使人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运用的知识,能

    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学生要事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改进教学的方法:研究表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学必须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3

    第五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注意的概念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就是

    例如,学生在教室里聚精会神地听课,而不管其它无关的刺激,就是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

    老师的讲述上了。

    (二)注意的特点

    注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注意使心理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和范围,即离开其它的对象和范围。当你在认真观看电视节目

    时,对环境中的其它事物,便不会特别关注。

    其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注意使意识离开一切与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无关的事物,而对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保持一定的意识

    强度或紧张度。集中注意的对象就是注意的中心,其余的对象有的处于“注意的边缘”,多数处于注

    意范围之外。

    再次,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其它心理过程而存在的一种意识倾向性。注意

    总是和其它心理过程相联系,如我们平常所说的“注意铃声”、“注意灯光”,并不是说注意本身就是

    独立的反映过程,而是由于习惯,把“注意听铃声”、“注意看灯光”中的“听”字和“看”字给省

    略了。可见,注意本身并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它总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过程并贯穿始终。脱

    离心理活动的注意不能独立存在;同样,离开注意,心理过程也无法活动。

    二、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维持功能

    (三)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4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些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我们可以依据这些外部

    表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在注意。

    注意的最明显和较普遍的外部表现主要有:

    (一)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感官通常会自然地朝向刺激物,并做出相应的动作来。当注意一个声音时,

    耳朵会朝着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当注视一个物体时,视线会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目不转

    睛,举目凝视……这些现象都是注意的适应性运动。

    (二)无关运动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会暂时停止,多余的动作暂时被抑制。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注

    意听课,就会专心看黑板,记笔记,思考相关问题,相应地,其它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行为就会停止。

    (三)呼吸运动的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到最紧张时,呼吸甚至会暂时停止,即所谓“屏息”

    现象。如看恐怖电影。

    根据上述外部表现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集中注意。但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内部状态有时并不一

    致,如有的学生看上去是在注意听课,实际上却在注意其他的事物。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注意集

    中,不能完全靠外在表现,而要根据其活动情况综合分析。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与规律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

    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上课,忽然有人

    推门进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种注意便是无意注意。

    在无意注意中,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是被动的,是由某些客观条件引起的。所以有的心

    理学家也称它为消极的注意、被动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这两个方面。

    (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1、强烈的刺激

    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这些强烈的刺激,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2、新异的刺激

    刺激物的新异性很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例如,刚到中国的留学生,中国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

    都是新异的,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 教师事业部

    乘华图翅膀 圆教师梦想35

    3、变化的刺激

    活动变化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等,很

    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讲课时,有时会提高或降低声音,有时甚至会突然停止讲课,就是为了

    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对比的刺激

    刺激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