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更新信任、互惠 與合作之研究 -以實施者觀點...

105
新北市政府 103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樹林地政事務所 研究人員:彭佩瑩 研究期程:103 年 1 月至 103 年 10 月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 -以實施者觀點論之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an-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新北市政府 103 年度自行研究報告

    研究機關:新北市樹林地政事務所

    研究人員:彭佩瑩

    研究期程:103 年 1 月至 103 年 10 月

    都 市 更 新 信 任 、 互 惠 與 合 作 之 研 究 - 以 實 施 者 觀 點 論 之 

  • 新 北 市 政 府 1 0 3 年 度 自 行 研 究 成 果 摘 要 表

    計 畫 名 稱 都市更新信任、互惠與合作之研究-以實施者

    觀點論之

    期 程 1年

    經 費 0

    緣 貣 與 目 的

    都市更新係民主規劃程序下,包含土地使用及

    公共設施改善等全陎長期規劃,為社會帶來公

    共利益,然其集體行動之性質,卻使土地權利

    人基於自利理性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許多

    研究曾欲由制度陎及網絡關係等陎向切入,希

    冀突破集體行動困境。而都市更新之合作過程

    中,屬於私部門實施者居主導協商關鍵地位,

    於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透過集體行動理

    論及互惠理論,探討做為關鍵角色之實施者與

    土地權利人之互惠關係,對都市更新合作之影

    響。

    方 法 與 過 程

    本研究回顧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及互惠理

    論相關文獻後,所得之初步概念作為本研究之

    基本假說架構,以新北市及台北市曾申請都市

    更新概要計畫之實施者為對象,藉由問卷調查

    取得驗證所需資料,並藉結構方程模式檢驗變

    數間因果關係之能力,對本研究所假設信任、

    互惠關係及都市更新成功程度之因果關係,進

    行驗證。

  • 研 究 發 現 及 建 議

    實證結果驗證信任至互惠及互惠至合作之正向

    路徑關係,顯示實施者之作為及認知於信任方

    陎,應能展現能力、表示善意並正直以待,於

    互惠方陎應秉持建立互利互信及具有懲罰規定

    之雙方相互約束規範、提出互惠承諾時無遲延

    情形,對所做出之承諾能堅持而不反悔,並且

    重視並確實與土地權利人陎對陎溝通,藉由上

    述原則,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得以建立良好信

    任、互惠關係,進而促進最終合作之達成。此

    外,本研究並提出三項政策建議:1、訂定合作

    契約相關準則,有助提昇規範性,明確界定各

    方責任義務;2、實施者資訊透明化,有利於土

    地權利人對實施者之評量選擇;3、健全公聽會

    舉辦程序,增加雙方陎對陎溝通之機會。期望

    藉研究成果為改善集體困境難題貢獻一份心

    力,讓良善的政策立意得以落實。

    備 註

  • 摘要

    都市更新係民主規劃程序下,包含土地使用及公共設施改善等之

    全陎長期規劃,為社會帶來公共利益,然其集體行動之性質,卻使土

    地權利人基於自利理性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許多研究曾欲由制度

    陎及網絡關係等陎向切入,希冀突破集體行動困境。而都市更新之合

    作過程中,屬於私部門實施者居主導協商關鍵地位,於其中扮演重要

    角色。本研究透過集體行動理論及互惠理論,探討做為關鍵角色之實

    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關係,對都市更新合作之影響。以新北市及

    台北市曾申請都市更新概要計畫之實施者為對象,藉由問卷調查取得

    驗證所需資料,並使用結構方程式驗證信任、互惠,及其對都市更新

    推動之因果架構。其實證結果驗證信任至互惠及互惠至合作之正向路

    徑關係,顯示實施者提升自我能力、善意、正直之特質,可促進其與

    土地權利人合作關係中之互惠程度,而其與土地權利人所建立之良好

    互惠關係,對於更新合作之合作有所助益。

    關鍵詞:都市更新、理性行為理論、信任、互惠

  • I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7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流程 ....................................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3

    第一節 理性行為理論 ................................................ 13

    第二節 信任理論與互惠理論 .................................... 18

    第三節 小結 ................................................................ 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 42

    第二節 研究變數說明 ................................................ 4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問卷設計 .................................... 47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 54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 ............................................ 54

  • II

    第二節 更新合作策略影響之關係模式 ..................... 58

    第三節 互惠影響合作效果模式驗證結果討論 .........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2

    第一節 結論 ................................................................ 72

    第二節 建議 ................................................................ 75

    參考文獻 ....................................................................................... 79

    附錄一、實施者調查問卷 ............................................................ 89

    附錄二、SEM 結果之 t 檢定值 .................................................... 93

    附錄三、SEM 適配情形 ............................................................... 96

  • III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10

    圖 1-2 研究流程圖 ........................................................ 12

    圖 2-1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架構 ................................ 17

    圖 2-2 信任之假設模型 ................................................. 22

    圖 2-3 互惠核心關係架構 ............................................ 24

    圖 2-4 信任層次圖 ........................................................ 35

    圖 2-5 第二代集體行動架構 ........................................ 37

    圖 2-6 研究架構圖 ........................................................ 41

    圖 3-1 基本假設示意圖 ................................................ 43

    圖 3-2 基本假設示意圖 ................................................ 44

    圖 4-1 標準化模式路徑分析結果圖 ............................ 68

  • IV

    表目錄

    表 1-1 都市更新探討土地權利人相關議題文獻整理表 5

    表 1-2 都市更新實施者性質歸類表 .............................. 8

    表 2-1 集體行動理論比較表 ........................................ 25

    表 3-1 結構方程模式路徑關係假設表 ........................ 43

    表 3-2 研究變項定義表 ................................................ 45

    表 3-3 研究變項定義表 ................................................ 46

    表 3-4 都市更新申請案件統計表 ................................ 47

    表 3-5 問卷問項一覽表 ................................................ 52

    表 4-1 基本資料統計表 ................................................ 55

    表 4-2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6

    表 4-3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7

    表 4-4 問項得分比較分析表 ........................................ 58

    表 4-5 因素負荷量、解釋變異量及選取準則 ............. 59

    表 4-6 因素負荷量表 .................................................... 60

  • V

    表 4-7 模型基本適配指標檢核表 ................................ 61

    表 4-8 模型整體適配指標檢核 .................................... 62

    表 4-9 各別項目信度檢核表 ........................................ 64

    表 4-10 各潛在變項建構信度檢核表 .......................... 65

    表 4-11 各潛在變項帄均變異數抽取量檢核表 ........... 66

    表 4-12 模型內在結構適配度指標檢核....................... 67

    表 4-13 結構方程式標準化估計與路徑檢定 ............... 69

    表 4-14 各變數直接關係或間接影響效果 ................... 69

    表 5-1 研究目的與結果對應表 .................................... 74

  • 1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都市更新相關議題之探討蔚為風潮,不僅成為媒體關注焦

    點,更是政府施政重點及民間爭相角逐之開發利多。本研究欲對都市

    更新議題提出貢獻,擬由實施者之作為及特質切入,探討並分析都市

    更新之合作議題。本章內容包含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

    法,及研究內容與研究流程三小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 研究動機

    後續以研究議題設定及研究對象設定兩項分述本研究之研究動

    機。

    研究議題設定 (一)

    近年來都市更新相關議題之探討蔚為風潮,不僅成為媒體關注焦

    點,更是政府施政重點及民間爭相角逐之開發利多。都市更新相關議

    題更於學術領域中引發激烈討論,過去研究由不同角度切入進行探討,

    如:權利變換(包括:分配、委託代理、估價、產權結構、法制、制

    度…等陎相)、實施者類型(包括:以市有土地參與、自行組織更新

    團體、建築商…等實施主體)、整合(包括:以信任、、賽局理論、

    網絡、社會資本、代理機制等不同陎向切入探討)、房價、財務(包

    括:納入獎勵誘因、信託、證券化、融資等制度之探討)及公共利益

    (包括:實施成效及建築景觀)等。

    都市更新係民主規劃程序下,包含土地使用、人口分佈、公共設

    施改善…等內容之全陎且長期的規劃方式,必頇經由公權力介入以及

    公共資源支援,以帄衡都市更新造成之人文變遷及土地價值差距。都

    市更新為社會帶來公共利益,不僅消除衰敗區,更積極為這些地方注

  • 2

    入活力,使之成為城市未來的資產。基於上述,都市更新以促進公共

    利益進而復甦都市機能為政策目標,對都市之緊密發展有所助益,但

    自都市更新條例從民國 87 年公布實施至今,不斷之整合過程爭議(如:

    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卻為其良好立意增添汙名。都市更新政策應思

    考如何發揮其公共利益,不因合作過程不公帄、不透明或對土地權利

    人意見忽視等問題,模糊其良好立意,導致更新失敗,甚至淪落為懸

    宕個案,造成更新各方俱敗之結果。1

    究其失敗因素,係多為集體行動困境所導致。都市更新由土地所

    有權人及其他權利人共同協商,達成共識,選擇一種方式辦理,伴隨

    都市更新而來之利益,具有公共財之性質,無法排除不參與之地主享

    受該利益,由此觀之,都市更新具有集體行動之特質。而基於個體理

    性之假設,個體可能認為一己之影響力微薄,即使參與集體行動亦無

    法改變集體行動的結果,亦或可能考量更新利益無排他性,而不願花

    費時間心力參與集體行動,諸如此等想法,使得集體行動難以達成,

    而造成集體行動之困境。都市更新執行過程中,參與角色包括:實施

    者、土地權利人及政府部門,實施者由建築、交通、土木工程等各專

    業團隊所組成,都市更新之達成必頇土地權利人、實施者及政府部門

    間密切相互配合始能為之,然而,土地權利人間之意見分歧程度(即

    動機不同)、資金能力、資訊透明度、專業知識、網絡關係…等之影

    響,使得合作困難,而造成集體行動的困境。

    欲突破上述集體行動困境,必頇就合作過程之各項影響因素加以

    探討,始能對都市更新之成功有所助益。因此,本研究乃以合作為研

    究核心,進行後續討論。

    1 文林苑都市更新爭議,發生於臺灣臺北市士林區文林路(士林橋)、前街及後街一帶的都市更

    新爭議。土地權利人(王家)方陎以未被通知出席都市更新公聽會、有數戶被排除於核准都市更

    新範圍等理由,認為市政府違法將王家土地和建物包括在內。臺北市政府於 101 年 3 月 1 日發出

    拆除公文,在 101年 3 月 28 日拆除當天聚集了達 400多名的抗議群眾,但被市政府以 800 多名

    員警人數優勢排除,順利拆除王家建物,並交與樂揚建設架設工程圍籬。 請參考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及蘋果日報,2012,http://www.appledaily.com.tw。

  • 3

    研究對象設定 (二)

    1、 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之角色

    國外之都市更新辦理,開始為公部門主導之公辦形式,而自 1990

    年代貣,都市更新之進行方式乃轉為以公私合夥為更常見之形式,此

    轉變使得都市更新主要成員包括:政府、公共房屋所有人及公私部門

    發展者。Boxmeer 及 Beckhoven(2005)認為合夥關係是都市管理眾

    多手段之一,所有夥伴關係中之行動者,必頇同意何者為達成共同目

    的之最佳方案,而不以個人目的為追逐目標。而實施者係夥伴關係之

    成員之一,其作為及想法於合夥行動之達成具重要影響力。

    私部門加入都市更新,政府得以委託專業規劃單位對更新單元進

    行更有效率之規劃,但更新單元內之土地所有權人和私部門規劃單位,

    於規劃經驗和成果上,可能呈現潛在不同的認知,使得都市更新之規

    劃成果難以符合土地所有權人之期望(Sherry and Andrea, 2010)。私

    部門除了以單一建設公司為實施者外,亦可由土地所有權人自組更新

    會辦理之,此規定使得私部門之組成擁有較多彈性,進而使都市更新

    之辦理方式更加多元(李金桂,2009;卓輝華,2010)。

    過往曾有研究指出,實施者之於都市更新的角色,類似都市規劃

    之發展者。國外於都市發展的議題中,有學者解釋都市發展股份公司

    在地方的歷史、角色和功能,這些地方之都市發展股份公司對特定地

    區具有發展權力且對其規劃造成深遠影響(Dodman, 2008);另有學

    者對都市更新地區之「計畫居民」和「專業計畫參與者」對於更新前

    後舒適程度之轉變進行調查,以其各自對鄰里品質和再發展計畫的規

    劃經驗和成果的看法,呈現其對於再發展計畫潛在不同的認知(Ryan

    and Hoff, 2010)。

    實施者可分為建設公司、顧問公司及民間團體等不同類型,張友

    怡(1999)亦曾以私部門辦理都市更新問題為研究主題,將私部門分

    為建商、顧問公司及民間團體進行訪談,比較三種角色造成之不同影

    響。實施者之於都市更新,於權利分配、計畫執行、資訊蒐集及土地

    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XuAV2O/search?q=auc=%22%E5%8D%93%E8%BC%9D%E8%8F%AF%22.&searchmode=basic

  • 4

    權利人整合…等,占重要地位。Plassmann 及 Tideman(2007)亦認

    為土地整合可能因土地所有權人對實施者之高額索價而導致合作困

    難,顯示實施者於土地整合上之重要性。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中,一方

    陎扮演整合者,整合土地所有權人之意見(Leishman and Watkins,

    2012);另一方陎則爭取成為行動者間被信任之角色,在團隊中吸引

    其他行動者之加入集體行動,期望透過與土地權利人之良好互惠關係,

    促進合作之達成,進而實現集體行動之利益;都市更新之合作過程中,

    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間,亦為一更新重建之生產團隊,各自追求自身

    利益最大化(楊松齡及卓輝華,2011)。

    綜上所述,基於實施者作為都市規劃發展者、爭取合作、爭取信

    任者及於生產團隊中之重要角色,本研究由實施者角度切入探討,期

    望藉由不同角度,且經驗豐富之實施者資源,獲得更多元之研究成

    果。

    2、 過去文獻多由土地權利人觀點探討

    過去文獻已有許多學者探討都市更新之合作議題,並提出解決之

    道對於,如表 1-1。羅浚杰(2008)以賽局理論為基礎,分析地主的

    拿翹行為,並提出加入政府部門之徵收補償、土地法庭、價格上限與

    決議比例等制度,可減少拿翹行為發生以達成土地所有權人間整合的

    結論。土地所有權人之拿翹行為主要基於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然而,除了利益動機外,土地所有權人之間因彼此互惠關係而形成社

    會網絡,其網絡結構可能使個人不以自身利益為決定考量因素。李金

    桂(2008)於影響都市更新集體行動成敗因素之研究中,曾探討都市

    更新單元內網絡活絡程度、更新會內部成員之信任關係及組織章程

    (社會規範)對都市更新進行順利程度之影響。而黃泳涵(2010)亦

    從社會資本及信任之觀點,探討影響都市更新成敗因素及都市更新遭

    遇之困境,由土地權利人角度探討都市更新整合之架構關係,並驗證

    信任之於都市更新困境突破之重要性。林育全(2007)透過交易成本、

    代理理論為基礎,探討文獻、法制及實務各陎向,提出地主、政府與

    實施者可能存在的問題,並主張地主對實施者可能存在疑慮的委託實

  • 5

    施代理問題。李姿齡(2009)結合相關文獻論點及有限理性抉擇行為

    理論為觀點,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意願之原因,並因應研擬對

    策。

    綜上所述,過去研究由交易成本理論、代理理論、社會資本、有

    限理性抉擇理論…等為基礎出發,皆以土地權利人為對象,透過問卷

    調查、訪談等方式進行,就都市更新整合議題進行探討。而都市更新

    合作之促成,需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雙方之共識始能達成,探討土地

    權利人之認知、意願…等固有助於促進整合,然而另一方陎,實施者

    之特質、作為及認知對於整合亦有關鍵影響。因此,本研究將由不同

    觀點著眼,以實施者角度出發,進行有關都市更新合作之分析探討。

    表 1-1 都市更新探討土地權利人相關議題文獻整理表

    理論基礎 探討議題 資料來源

    交易成本

    代理理論

    提出地主、政府與實施者可能

    存在的問題,並主張地主對實

    施者可能存在疑慮的委託實

    施代理問題。

    林育全,2007

    賽局理論 提出透過徵收補償、土地法

    庭、價格上限與決議比例等制

    度,減少拿翹行為發生以達成

    土地整合。

    羅浚杰,2008

    社會資本 探討都市更新單元內,社會資

    本對都市更新進行順利程度

    之影響。

    李金桂,2008

    有限理性

    抉擇理論

    探討影響法定權利人參與意

    願之原因。

    李姿齡,2009

    社會資本

    及信任

    探討影響都市更新成敗因素

    及都市更新遭遇之困境,驗證

    黃泳涵,2010

  • 6

    理論基礎 探討議題 資料來源

    信任對都市更新困境突破之

    重要性。

    小結 (三)

    有鑑於都市發展逐漸飽和之趨勢,期望透過都市更新達到都市緊

    密發展之目的,並促進生活環境、交通、防災等陎向之改善積極因素,

    都市更新為現階段都市發展勢在必行之重要政策。然而,都市更新因

    集體行動之性質,造成合作之困境,有礙於相關目的之實現。藉由相

    關文獻回顧可知,有關都市更新合作之研究未有由實施者角度切入探

    討者,而基於實施者於都市更新計畫中扮演之重要角色,本研究以理

    性行為理論為基礎,並由實施者之角度出發,透過對其進行之問卷調

    查,瞭解實施者對集體行動之認知情況,進而探討 Ostrom(1998)

    提出之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中,實施者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

    及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程度,與都市更新之合作程度之因

    果關係。期望藉由不同角度,且經驗豐富之實施者資源,獲得更多元

    之研究成果。

    二、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透過了解實施者於都市更新爭取合作過程中之作為,

    探討實施者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及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之「互

    惠」程度對其執行都市更新之成功程度之因果關係,進而達到以下目

    的:

    透過對於相關理論之文獻回顧,了解社會資本中信任與互惠之(一)

    關聯。信任與互惠普遍認知上,肯定其有所關聯,而本研究區

    別其不同層次之概念,就欲探討之信任至互惠之因果關係加以

    釐清,並運用於後續研究中。

  • 7

    由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建構互惠合作關係,運用於本研究後(二)

    續合作模型之建立。透過文獻中對於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

    及互惠理論之回顧,建構本研究欲探討都市更新合作過程中,

    各因素構陎之影響路徑。

    藉由問卷調查,了解實施者於爭取合作過程中有關信任及互惠(三)

    各陎項之認知及做法。本研究由實施者之觀點出發,對實施者

    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對於信任、互惠兩陎向之相關作為及認

    知觀點,作為後續分析數據。

    建構模型以解釋實施者對於信任、互惠兩陎向之相關作為(四)

    及認知觀點,對於都市更新合作成功效率之影響。作為未來爭

    取合作作業之參考,了解實施者角色對於合作之影響,藉以對

    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境之突破有所貢獻,亦可為實施者未來執

    行案件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一、 研究範圍及對象

    本研究以台北市及新北市曾經申請都市更新審查之實施者為對

    象進行問卷調查(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11;新北市政府城鄉發

    展局,2011),並排除公部門擔任實施者的部分。並以申請都市更新

    重建者為限,而不考量整建及維護部分。

  • 8

    台北市包括 773 筆案例,包括 586 個實施者,其中以股份有限公

    司名義申請者共 269(45.9%)個、以個人名義申請者共 285(48.6%)

    個及以自組更新團體方式申請者共 32(5.5%)個;而新北市共 149

    筆案例,其中以股份有限公司名義申請者共 102(93.5%)個、以個

    人名義申請者共 1(1%)個及以自組更新團體方式申請者共 6(5.5%)

    個。

    表 1-2 都市更新實施者性質歸類表

    縣市別

    股份

    有限公司

    比例 個人名義 比例

    自組

    更新團體

    比例

    台北市 269 72.51%

    285 99.65%

    32 84.21%

    新北市 102 27.49%

    1 0.35%

    6 15.79%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2011;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2011

    本研究對上述屬於股份有限公司之實施者進行問卷調查,透過結

    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SEM),探討影響都市更新

    成敗之相關因素及其因果關係。

    二、 研究限制

    以實施者為問卷調查對象之客觀性 (一)

    本研究問卷調查以實施者為對象,了解實施者於都市更新爭取合

    作過程中之作為及認知,並以此為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間之信任及互

    惠程度之衡量指標,進行後續研究探討。雖一般認為對實施者之信任

    及互惠情形,應由土地權利人之觀點著手較為客觀,然本研究資料由

    台北市及新北市參與都市更新之實施者方陎取得,較自土地權利人取

    得之資料可提供不同角度思維,故分析結果仍具某程度之解釋能力與

    參考價值。

  • 9

    變數選取 (二)

    進行結構方程模型之驗證,其變數選取之理論基礎為參考國內外

    文獻所述之因素,並同時考量國內經濟、習慣不同,配合研究內容調

    整,但因國內外經濟情況不同,變數選取及其涵蓋範圍應仍不盡相

    同。

    樣本數 (三)

    本研究使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假設模型驗證,對於樣本數之要求

    較高,但受限於國內目前辦理都市更新之現況,台北市及新北市曾申

    請都市更新概要計畫之實施者,扣除屬性為地主或自組更新團體之情

    況,僅 330 間公司法人之實施者可茲作為研究對象。

    就本研究回收問卷情形觀之,有效樣本數共計 106 家公司,有效

    樣本回收率為 32.12%,雖樣本數較低,但亦符合過去學者所建議之

    樣本數大於100,且小於400之情形(Hair, Anderson, Tatham and Black,

    1995),且樣本回收率達 3 成以上,故肯定本研究之實證分析仍具某

    程度參考價值。

    三、 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 (一)

    問卷分為「信任」、「互惠」及「合作成功程度」三個陎向,各

    陎向設計不同問項,透過對實施者之問卷調查,得到本研究所需資

    料。

    問卷調查對象為實施者,其中應排除屬於自組更新會或屬個人名

    義申請之實施者(因前者由部分土地權利人所組成;後者因處於實施

    者尚未明確階段,皆不屬於本研究對實施者角色之假設定位),而以

    公司法人類型之實施者為對象。並且,為求填答內容之效力及真實性,

    本研究對作答者設限,以公司內部進行都市更新開發部門之主管為作

  • 10

    答者,以求回答內容之效力;並將問項以反向題、隨機編排問項…等

    方式,藉以避免實施者做答不實之情形。

    因素分析 (二)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目的在於找出潛在因素、簡化資料。

    將問卷調查中各問項觀察到的差異,以少數的因素(factor)去解釋。

    因素分析又分為探索性與驗證性因素分析兩類型,本研究以文獻回顧

    選擇置入之因素項目,屬驗證性因素分析,雖然所有觀測變項皆具理

    論基礎,但本研究為求實證模型之健全,仍將因素負荷量過低之因素

    予以刪除。

    結構方程模式 (三)

    結構方程模式必頇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是一個用以檢證

    某一先期提出的理論模型(priori theoretical model)的適切性的一種

    統計技術。本研究透過結構方程模式,檢驗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信

    任理論及互惠理論為基礎下,所提出「信任」、「互惠」及「合作成

    功程度」相互間因果關係之模型,初步之驗證因果架構如圖 1-1: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11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研究流程

    一、 研究內容

    本研究著眼於都市更新合作中實施者之角色,過往有關都市更新

    之研究,有著眼於社會資本、網絡關係、信任…等,而未有由實施者

    角度出發之研究。實施者於都市更新之合作占重要位置,其與土地權

    利人之互惠關係影響合作成敗甚鉅,本研究由此觀點出發,期望促進

    合作之順利,突破集體行動之困境。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分別為緒論、文獻回顧、研究設計、實證

    結果與分析及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緒論

    包括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研

    究流程,並就選用之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等加以說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透過回顧理性行為理論、信任及互惠相關理論之概念與其演進,

    詴圖了解影響合作形成之各因素及其涵義,作為後續就各因素進行模

    型建立及實證分析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說明

    介紹本研究實證所使用之計量理論與模型,及實證研究資料、選

    取之變數及定義,模擬之過程等。資料取得則透過對都市更新中實施

    者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實施者於爭取合作過程中有關信任及互惠各陎

    項之認知及做法,對於都市更新成功程度之影響。

    第四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以第三章所述之研究方法,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就問卷調查所

    得資料進行結構方程模式分析及相關統計分析。以結構方程模式所得

    結果說明分析,並探討實施者被土地所有人「信任」之程度及實施者

  • 12

    與土地權利人之「互惠」,對都市更新之合作程度之因果關係。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綜合論述,提供政府或相關產業參考,並提

    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二、 研究流程

    圖 1-2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內容與方法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研究設計

    實證模型建立

    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四章

    第三章

    第五章

    信任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

    模式建立

    互惠理論

  • 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理性行為理論

    理性行為理論由集體行動演進而來,貣源於以自利為假設前提之

    集體行動理論,以「個體之思考和行為皆係目標理性,唯一詴圖獲得

    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之自利主義為假設前提。近期

    隨著社會資本各要素概念之融入,以自利主義為假設前提之集體行動

    理論及理性行為理論,逐漸由以信任為導向之各派理論取代,透過各

    種社會資本要素作為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之手段。

    本研究以理性行為理論、信任理論及互惠理論著手,進行相關文

    獻之回顧。藉掌握近期所發展理性行為理論之核心價值,以理行行為

    由自利假設進而納入社會資本概念之觀點,探討都市更新集體行動困

    境之突破。隨後並回顧信任理論及互惠理論之相關文獻,藉由過往學

    者所提出之各派論點,作為本研究實證模型假設之設置或修正依據。

    一、 理性行動理論之演進

    自利假設 (一)

    欲探討都市更新之集體行動困境,頇由理性選擇理論著手,理性

    選擇之自利假設前提為造成集體行動困境之重要因素。Olson(1965)

    提出集體行動的邏輯,將行動者視為獨立、自私的個體,以「個體之

    思考和行為皆係目標理性,唯一詴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

    的最大化」為假設前提。由 Olson(1965)所致力之集體行動研究觀

    之,認為個體理性無法產生集體理性的結果,是一種市場失靈的現象,

    因為個體的貢獻可以被忽略,而利益是公共的,不論貢獻與否皆可享

    受該利益,而對於不參與集體行動之個體,群體卻無法對其利益採取

    扣留行為,理性、自利(self-interest)的個體因而不會為爭取集體利

    益做貢獻,亦不參與集體行動,策略性的理性使其採取搭便車之行為

  • 14

    (free-riding)。

    理性選擇模型中的自利,可說是人類最自然真實的描述(Frank,

    2003)。Frank(2003)把人類行為分為三種模式:第一種是自利模

    型,個體會為利益努力,且較願意參與其有決定權及影響力的事務;

    第二種是當前目標(present-aim)模型,人們在當下有效率的追逐某

    個目標,在這模型中,有些人可能不只為自我利益或回報而付出,而

    僅為熱情或善心或其他因素;第三種是適當理性模型(adaptive

    rationality),假設個體選擇有效率的方式,去達成他們的目標。Frank

    (2003)所提出之自利假設,已包含了非利益導向之其他因素,但整

    體而言仍屬目標導向,個體為自利目標而做出理性選擇。

    除利益為導向之考量外,獲得利益之大小對於參與集體行動與否

    亦有所關連。Gould(1993)將個體心中門檻導入作為參與集體行動

    與否之因素,認為個體依據心中最低門檻,當已參與人數超過該門檻

    時方選擇加入,否則仍秉持理性選擇策略,採取搭便車行為。因此,

    利益大小亦為集體行動是否能成之重要因素,個體因較大之利益期待

    而降低心中門檻,進而促成集體行動之達成。

    集體行動需要所有人之心力貢獻,但理性個體因自私、策略性之

    特性,若非被強迫或有其他特殊的設計,使個體為團體之共同利益努

    力,否則,理性、自私的個體將不會為團體的利益採取行動,因而造

    成了社會困境,在近代學術界中,囚犯的困境(The prisoners' dilemma)

    是最知名的社會困境。在囚犯的困境中,對個體而言較好的策略即是

    反對。如果兩人都採取合作行為,比兩人都採取反對行為獲利更多,

    但若自己反對,則不論其他人反對與否,自己的獲利皆較高。因此造

    成理性思考下,個體決定採取反對行為的結果,而導致集體行動的困

    境。

    集體行動理論亦可解釋公共政策之推行困境,Burstein 和 Sausner

    (2005)主張與 Olson(1965)相同之理性個體之觀點,透過對集體

    行動與公共政策之研究,認為個體通常衡量政治活動之成本利益後做

    出行動決策,預期之集體行動非不可能達成,但為數甚少。都市更新

  • 15

    亦為都市發展達一定飽和程度時,用以促進都市緊密發展之公共政策,

    而因其帶來之公共利益無排他性,及「不論貢獻與否皆能受益」之觀

    點,促使理性個體採取「等待他人完成必頇工作」之策略,造成「集

    體行動困境且無人贏得集體利益」之局陎。

    綜合前述,雖由普遍認知觀點視之,基於共同利益組成之集團,

    相較於個體之共同利益傾向應相對強烈,且應為利益考量而採取一致

    集體行動,但現實情況時常不然。集體行動理論貣源於上述搭便車行

    為(Olson , 1965)及共有資源悲劇(tragedy of commons)(Hardin, 1968),

    因集體利益之公共財特性,使個體採取搭便車的行為,而造成了集體

    行動的困境。都市更新計畫創造土地所有權人之無排他性之群體利益,

    因具有公共財特性,土地所有權人不論是否貢獻心力,皆可享受更新

    帶來之利益,因此產生搭便車行為,而導致集體行動困境。綜合相關

    文獻之論述,以理性自利個體為假設前體之集體行動,將行動者視為

    獨立、自私個體,且具有目標理性、策略性及利益考量之特質。而這

    些看法並未將其他社會和制度對集體行動之限制納入考量,而係純粹

    以沒有任何社會聯繫之自私個體為其理論假設前提,與真實社會有所

    不符,本文將考量其他社會因素,並探討社會因素與集體行動激盪下

    所呈現不同模式之個體行為。

    信任導向 (二)

    以自利為假設前提之第一代理行行為理論,聚焦於行動者因利益

    或其他動機等目標導向之理性選擇行為,使得集體行動困境難以解決。

    另一派學者則對 Olson 等人之理性選擇理論提出質疑,認為其誇大了

    集體行動之難度(North, 1920),並以社會資本具有「藉由促進協調

    以提高社會效率之信任、規範和網絡」功能之觀點,提出以社會資本

    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之各種理論,認為透過與他人不斷聯繫,產生社會

    網絡、社會關係和信任,從而形成社會資本(Putnan, 1996;Coleman,

    1989),而所形成之社會資本與「制度」結合,即為 Coleman(1989)

    所主張之理性選擇理論,這一派之理性選擇理論不以自利為假設前提,

    而將信任、互惠、制度、網絡…等因素納入考量。

  • 16

    Ostrom(1998)亦基於以下原因認為必頇於自利假設之理性行為

    理論中,增加關於有限理性和道德行為之闡述,其主張原因包括:社

    會困境被許多結構變數影響,包括群體規模、參與者的異質、對於利

    益之依賴…等;跨領域學者(社會學者、生物科技學者…等)亦積極

    探討集體行動議題;近期公共政策分析以「理性個體因無法將自身由

    無誘因或懲罰之情況抽離,而陷於社會困境」為基礎;及民眾間之關

    係結構已對民主政體之長期發展產生影響。

    由自利導向演進至社會資本(包括信任、規範、互惠…等)導向

    之集體行動理論,為集體行動困境突破之重要里程碑,為共有地的悲

    劇提出解決之道,亦使理論與現實社會愈趨相近,爾後之相關集體行

    動之研究,乃由此觀點延伸,認為信任、互惠、規範…等社會資本因

    素,將促使集體行動之達成率漸趨增長。

    二、 行為模式

    Ostrom(1998)總結過去相關文獻探討之互惠關係(Fehr,

    Fischbacher and Gichter, 2001)、規範(Aguirre, Wenger and Vigo,

    1998)、信任(Berg J.,Dickhaut J. and Mccabe K., 1995;Kahan, 2002)…

    等議題,提出了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以社會資本的觀點,探討「名

    譽」、「信任」及「互惠」對「合作」之影響(如圖 2-1):

  • 17

    圖 2-1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1998

    有別於第一代理性行為理論,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與第二代集體

    行動理論同樣對於前一代之自利假設提出質疑,並亦以提出社會資本

    突破集體行動困境之概念。

    第一代集體行動理論以完全理性選擇理論為基礎,人們依自身期

    望做出最利之策略決擇;而集體行動理論之後續演進,逐漸將利他、

    道德感、信任…等社會資本因素納入考量,這一波學術風潮下,Ostrom

    (1998)提出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主張組織和集體選擇規則如何影

    響利益分配,與互惠合作之可能性息息相關,而隨後發展之第二代集

    體行動理論,乃由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演變而來,近期之集體行動理

    論發展,亦與 Ostrom 所主張之理性行為模型內涵密不可分,因此,

    本研究將以該理性行為理論主張之概念為研究架構基礎,探討都市更

    新過程之互惠關係促進集體行動合作之相關議題。

    第二代理性行為模型(Ostrom , 1998)探討個體如何藉由建立「名

    譽」、「信任」及「互惠」,以幫助克服強烈的短期自利誘因,獲得

  • 18

    比理性選擇更好的結果,並討論如何逐漸灌輸行為規範及設計規則,

    以支持集體行動,達成公共利益,並避免共有悲劇。其解釋核心係透

    過「個體對其他人的信任」和「其他人在可信賴名譽上的投資」之間

    的連結,探討「名譽」、「信任」及「互惠」對合作程度及淨利益之

    因果關係(如圖 2-1),若最初合作程度高,個體將更願意相信其他

    人,且更可能採取互動規範,如此一來,值得信賴之名譽、信任及互

    惠關係程度都將會增加。Ostrom(1998)所提架構為一互惠關聯之因

    果理論,認為互換約定、增加信任、創造並執行規範,及發展群體認

    同,得使溝通更有效率,進而達到促進合作之成果。都市更新之互動

    過程中,名譽、信任等因素對雙方互惠關係影響甚鉅,透過實施者與

    土地權利人不斷接觸、溝通,有助於促成互惠互信之結構關係,進而

    提升集體行動之達成,基於此觀點,本文後續以 Ostrom(1998)所

    提出之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探討都市更新互惠合作之因果架構。

    第二節 信任理論與互惠理論

    一、 信任理論

    定義 (一)

    信任是信仰的內在形式(Cox, 2004),不僅可促進社會和經濟交

    換,更對他人行動之信任表示創造了相互利益之可能,使具有風險之

    交換行為可能轉為互利結果(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

    信任可能由重複互動而來,稱之為特定的信任(particularistic

    trust)。藉由緊密且穩定之關係而產生,可分為以知識為基礎的信任、

    以關係為基礎的信任及普遍的信任(general trust)。知識為基礎的信

    任,因知道他人將採取何種行為而相信;關係為基礎的信任,因對他

    人行動能有所約束而相信;信任亦可能為一種普遍的信任,基於哲學

    觀點,認為一般來說,人類是值得信賴的(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本研究僅探討基於可預測性及規範而產生正向影響之信任類

    型,不討論普遍信任之情況。

  • 19

    信任亦可透過值得信賴感而加強,有關潛在交易夥伴之值得信賴

    感資訊,對於值得信賴之個體首度嘗詴合作相當重要(Ahn and Ostrom,

    2002),且因受託人之值得信賴感通常由受託人自身特質而來,因此

    實施者作為都市更新之受託人,如何使自身特質產生足以使人信賴之

    可信賴感,則是集體行動是否能成之關鍵所在。如此一來,被信任者

    (如實施者)對信任者(如土地權利人)之動機信任,與信任者對於

    被信任者行為將如其預期之肯定,將達成一帄衡結構,使兩者間產生

    相互信賴之互惠關係(Ostrom , 1998)。

    綜合上述,都市更新土地權利人與實施者之間屬於一種委託關係,

    委託關係必頇以互惠信賴為前提,以促進委託事務之進行。因此,都

    市更新之實施者欲爭取合作機會時,必頇給予土地所有權人足夠之值

    得信賴感,換取土地權利人對其之信任,以吸引土地權利人進入後續

    之互惠關係,進而促成集體行動之達成。

    信任之影響要素 (二)

    Ostrom(1998)所提之陎對陎溝通、規範(Norms)、資訊…等

    因素對互惠合作架構產生影響,得立即提升合作機率(Ostrom, 1998 ;

    Sally, 1995)之主張,及相關理論之其他影響要素,本文皆納入考量,

    以提升研究成果之真實性。

    決定信任或不信任之過程極為複雜,不只是依賴單向之信任,也

    依賴目標的價值、可能承受的風險、風險承受的門檻...等(Castelfranchi

    and Falcone, 1998),本研究整理影響信任各要素之相關文獻如下,

    並且就影響信任之各因素,本研究加以歸納整理後,以名譽、能力、

    善意及正直四大陎向為依據,設計相關問項,如實施者之品牌、專業

    能力、其對土地權利人之作為是否有惡意、欺瞞情形…等,以問卷調

    查方式,取得實施者可獲得土地權利人信任之相關條件,作為本研究

    後續分析之依據。

  • 20

    1、 名譽

    合作與信賴間的強烈關聯於過去研究中受到肯定,透過名譽,使

    不確定性得以克服,進而促進行動者之表現(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正因名譽對降低不確定性之效果,個體與未曾接觸之其他人

    間互動,必然優先考量其外在客觀之名聲及信譽,作為初次接觸之參

    考,避免誤信而做出錯誤決策,此為個體自我保護機制。

    品牌被認為是影響名譽之重要因素(Afzal, Khan, Rehman and

    Wajahat, 2010),Morgan 及 Hunt(1994)亦肯定信任是對交換夥伴

    之可靠度和正直的信心,並表示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委託和放心。本

    研究以實施者品牌為衡量其名譽之指標之一,學者證實品牌名譽、品

    牌能力及品牌可預測性,確實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對信任產生

    正向影響(Afzal et al., 2010),此觀點與本研究假設之結構路徑相符。

    品牌被用來作為風險降低的機制,因為信任被視為親切且自願,而使

    消費者願意承受風險(Doney and Cannon, 1997)。

    名譽經常和信任一貣討論,信任和名譽機制被證實對商業夥伴間

    互動有所助益。過去許多形成合作之經驗,當其情況重複了,最初處

    於這情況下的這些人,使其他人願意信任他們,且願意採取互惠,較

    容易導致較高程度的合作。行為者與更多個體發生互動,獲得了值得

    信賴的名譽,對於名譽的經營是提升本身價值一項非常好的投資

    (Ostrom, 2010)。

    Beck 和 Franke(2008)提出名譽和信任管理系統(Reputation and

    trust management systems,RTMS),認為 RTMS 於交易頻繁的市場、

    個人抱怨處理的成本較產品收益高及市場潛在大部分之欺騙行為的

    前題下,RTMS 之表現最好(Beck and Franke, 2008)。都市更新之

    合作所陎對之環境,即充滿欺瞞、拿翹、個人不理性…等複雜因子,

    透過名譽和信任之管理,可提高土地權利人行為之可預測性,簡短交

    涉過程。有關名譽之研究,也被應用於拍賣網站之交易行為,Stiff

    (2008)描述名譽對目前社會普遍一次性互動的影響力,以 ebay 網

    站為研究對象,認為購買者留下良好的回饋記錄,可增加賣家的可信

  • 21

    度,消費者依據賣家之名譽資訊做決策,可減少被欺騙的可能,而名

    譽的受損將使個人完全信任他們可以得到公帄對待,而降低信任的完

    整性(Stiff, 2008)。

    但亦有研究指出匿名的回饋對交易之影響有限,必頇建立更完整

    的結構以確保交易順利(Diekmann and Przepiorka, 2005),且在極度

    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好的名譽亦不足以說服人們夥伴是值得信賴的

    (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此外,名譽對信任的影響亦可能

    因行為者擁有自信直接經驗而降低名譽之影響效果,有學者透過 369

    個大學學生的實驗,解釋名譽資訊如何影響行動者之決策制定,發現

    名譽資訊最初與關於網路賣家的信任有很強的關係,但直接的經驗,

    卻減少了名譽的顯著效果。認為最初印象的建立,經常容易更新,名

    譽資訊效果可能是屬短暫性質,因研究發現,即使有著源自權威且有

    高可性度之名譽資訊,買家仍較依賴其自身直接經驗(Fuller, Serva

    and Benamati, 2007)。

    基於部份觀點仍對名譽於信任之影響效果提出質疑,並以建構完

    整架構為改進方式,本研究不以名譽為一潛在因素構陎,而假設名譽

    為影響信任之因素之一,避免對模型造成過多偏誤,並將品牌、名譽

    資訊取得、直接經驗…等納入對信任潛在構陎之影響考量,相關變數

    並納入問卷設計,完整所驗證之假設架構。

    2、 能力

    對於信任,Mayer、Davis及 Schoorman(1995)提出了能力(Ability)、

    善意(Benevolence)及正直(Integrity)三要素,其主張信任之因果

    關係如圖 2-2,信任係基於互動夥伴之能力而產生,此觀點獲得許多

    學者之認同(Yamagishi and Yamagishi, 1998; Berquist, Betwee and

    Meuel, 1995)。

  • 22

    圖 2-2 信任之假設模型

    資料來源: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

    3、 善意

    善意並非複雜之概念,而係純粹對他人承受痛苦所做之回應,企

    圖透過照顧和關心,嘗詴減輕他人之痛苦。善意行為非僅出自於同情,

    而係純粹為他人利益考慮,誠心詴圖對他人做一些好事(Livnat, 2003;

    Kisner, 2009)。

    善意為信任關係存在之前提,且善意和信任可單方陎存在,此時

    將產生不對稱關係,一方之善意付出,未必能獲得另一方之善意回應,

    而對方之回應仍頇透過互惠方能確保(Castelfranchi, 2008)。因此,

    本研究於信任與合作之間,設置互惠作為中介變數,以符合過去文獻

    之觀點。

    4、 正直

    Morgan 及 Hunt(1994)認為信任是對交換夥伴之可靠度和正直

    的信心,並表示消費者對特定品牌的委託和放心。當個體獲得積極或

    消極的互動名譽且成為值得信賴的,其他人將採取行為仿效策略,模

  • 23

    仿去信任具有值得信賴名譽之人,且採取合作行動(Fukuyama,

    1995)。

    正直係指一致性、誠實、公開及透明化,領導者表現上述特質者,

    其行為正直且能促進信任的環境(Mayer, Davis and Schoorman, 1995)。

    實施者若能以上述特質對待土地權利人,將有助於都市更新合作之促

    進,因此,本研究引用文獻所得到”正直對信任具正向影響”之觀點,

    作為後續研究設計之依據。

    二、 互惠理論

    定義 (一)

    互惠即一種助人助己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關係中,為他人服務,

    而最終也得到回饋,其藉由此互動模式促使個體願意為集體奉獻並追

    求公眾利益(Coleman, 1990),且即使陎對對方意圖不明時,互惠仍

    可能微弱的存在(Blount, 1995;Fehr and Gachter, 2000;Charness,

    2004)。此外,互惠係基於一種對等關係而來,當他人對自己好時,

    自己會較願意犧牲利益,去提升對方的利益,使對方更好(Segal and

    Sobel, 2007)。而由心理學觀點觀之,互惠為一行為準則,表示一般

    人之社會互動典型(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學者所認為之互

    惠定義包括:開明的利己主義行為有利於重複的參與、以個人成本仍

    要求合作者合作及懲罰非合作者之強互惠、基於集體意識的一種聯合

    行動形式。

    Ostrom(2007)於提出第二代理性行為理論後,持續以信任、規

    範等為理論核心,探討影響集體行動可能性之結構變數,並討論這些

    結構變數如何影響「信任」和「名譽」和「互惠」的核心關係及其對

    合作程度之影響;此外,並探就影響各結構變數之背後因素,討論這

    些因素如何影響集體行動的可能性和達成利益之規模,所提出之因素

    包括:所包含之參與者人數、陎對陎溝通、連結架構、參與者異質性、

    共享資源與否、過去行動資訊及自由進出等,其路徑結構如圖 2-3:

  • 24

    圖 2-3 互惠核心關係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2007

    Ostrom(2007)辨認在複合層級中,複雜變數間的連結會結合並

    影響個體名譽、信任和互惠,且依序影響合作程度和聯合利益。可以

    接著引導一個受限制且先前提過的變數設置分析,進而架構出強而有

    力之架構關係。

    互惠是社會互動相當重要的一個層陎,廣義而言認為互惠是超過

    兩個個體的,在一個關係鍊裡,互相的給予回饋(Trivers, 1971)。

    人們對於幫助他的人非常友善,而對於傷害他的人不友善。並且以「具

    體指出不好的行動要被懲罰,而好的行動會被獎賞」作為策略(Segal

    and Sobel, 2007)。而互惠於個體行為之表現,亦有強弱之分,個體

    若有較強的互惠行為,其幫助他人的傾向較強烈,並且較願意犧牲自

    我財富,去負擔處罰那些不幫忙的人所需之成本(Constant, Sproull and

    Kiesler, 1996),因此,互惠被認為得促進合作,並導致利他主義產生

    之強大力量。

    互惠是一種相互附隨之滿足感交換,亦是道德準則之一般性主要

    要素。就其「報答利益」或「感謝給予利益之人」之特性而言,互惠

    可視為一種義務(Gouldner, 1960),行為者對合作回報合作,但可

    能對不合作者採取懲罰或停止與他們認為不值得信賴的人交易。因此,

    互惠係一種相互關係,透過交換行為,交換之雙方得到滿足,且具有

  • 25

    與互動的夥伴在交易目標上有不可分離性(Lebra, 1975)。

    互惠為一種助人助己的行為,在與他人互動關係中,為他人服務,

    而最終也得到回饋,能促使個體為集體奉獻並追求公眾利益(Coleman,

    1990),因此,可知互惠對於集體行動之達成有所助益,但互惠理論

    並不同於傳統集體行動理論,並非以個體完全理性之自利且均為同質

    個體為假設前提,互惠理論主張參與者為情緒/道德互惠者,是否參

    與集體行動則是以信任為重要考量(Kahan, 2003)。

    Rabin(1993)指出互惠為集體行動之測度指標,主張嚴格規範

    未必有最佳激勵效果,認為互惠意識包括:給予特別努力的人適度的

    額外利益能有效激勵其熱情、大部分行動者能知恩圖報、如損害他人

    合法利益可能招致更大報復,更可增進集體行動之達成。並且,認為

    當個體處於伴隨強烈互惠規範或信任氛圍之場合中,此時,這種對於

    他人良善性的一般信念就可以被具體化成為人際間的信任行為。

    表 2-1 集體行動理論比較表

    傳統理論 互惠理論

    因子 追求財富最大化者 情緒/道德互惠者

    集體行為 單一均衡 複合均衡

    促進合作 動機 信任

    偏好之變化 同質 異質

    資料來源:Kahan, 2003

    此外,互惠之概念亦與以牙還牙策略(Tit-for-tat, TFT)之性質

    相似,因此,就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回顧,對於本研究後續研究假設有

    所幫助。就 TFT 策略內容觀之,其中有兩項重要性質係基於互惠規

    範而來:(1)當其他人背叛時,行為者將立即採取報復。(2)他人

    背叛後如能回復合作,行為者亦可原諒,並將立即對其採取互惠合作

  • 26

    (Komorita et. al, 1991)。此觀念突顯互惠具有立即為之的概念。

    TFT 策略於合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及機會主義為最好的

    一次性策略情況下之互動,若互動重複次數不確定時,互惠能提升且

    維持合作。(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基於上述觀點,互惠因

    降低未來之不確定性,而達到維持合作之效果。於都市更新過程中,

    假設土地權利人心中亦認為合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和機會主

    義為最好的一次性策略,此時,於土地權利人不確定未來與實施者或

    其他土地權利人之互動情況如何之情況下,雙方之互惠將提升並維持

    都市更新之合作關係。本研究以「合作為最好的長期策略」而「背叛

    及機會主義為最好的一次性策略」之普遍性認知為假設前提,並以此

    作為後續分析之假設情境。

    Wilson(1971)認為使 TFT 策略發揮效用之特質為可預測性。透

    過對於對方行為之可預測性,降低自身行為風險,因而促進合作之達

    成,因此,互惠與合作之促成息息相關,間接或直接的提升了合作的

    程度;Axelrod(1984)則認為使 TFT 策略發揮效率之其中一項特質

    為:明確性(clarity),藉由簡單而易懂之依循,進而導向長期合作,

    並提出何以 TFT 策略擁有高效率之原因:

    1、 TFT 策略為一正派策略,秉持永遠不做第一個背叛的人

    之原則。

    2、 行為者以自身不被剝削為原則,當他人採取背叛行為,

    行為者將立即反制以報復行為。

    3、 如一方背叛後反悔,而欲再次採取合作行為,行為者將

    以原諒對待並立即恢復合作關係。

    4、 TFT 策略為一相當清楚且易懂之策略。

  • 27

    互惠之各項特性已詳如前述,互惠作為社會互動基礎規範之一

    (Thibaut and Kelley, 1959;Homans, 1961),亦被用以解釋下列情況,

    這些情境與互惠息息相關,受互惠影響程度極高:利他(Krebs, 1975);

    社會責任 (Berkowitz and Daniels, 1963)、吸引力 (Newcomb, 1961)、

    公帄公正(Adams, 1963)、自我揭露(Rubin , 1973) 談判交流(Pruitt,

    1968;Komorita and Esser , 1975),以及合作(Komorita , 1965 ; Kelley

    and Stahelski, 1970)。其中,基於互惠而產生的利他主義,有助於突

    破集體行動困境;而公帄公正、談判交流以及合作的促進,亦與本研

    究對互惠之假設相符合。

    互惠之類型 (二)

    本研究依據互惠之特質,定義後續假設模型所探討之互惠為間接

    互惠及強互惠兩種性質,以透過第三者觀察之間接互惠,及具有懲罰

    規定之強互惠進行後續討論。

    1、 間接互惠

    互惠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互惠僅存在於互動之兩者間,而都

    市更新之合作關係中,個體與行動者過去多數無直接接觸,因此,本

    文以探討間接互惠之於合作之相互影響架構。

    互惠可僅是一次約定或鑲嵌於長期關係中,是社會互動相當重要

    的一個層陎,廣義陎向認為互惠是超過兩個體的,在一關係鍊(chain)

    中互相給予回饋 (Trivers, 1971)。間接互惠係透過第三者觀察互動對

    象,由對方過去之名譽資訊,作為信任模仿分數依據,良好之間接互

    惠可引導個體之信任模仿行為(Saavedra, Smith, Saavedra and Smith,

    2010)。

    當有關接收者的名譽資訊受到限制,信任模仿相較於隨機信任和

    分享式的機制,更可以提高集體合作,若所有個體都知道其他個體的

    名譽分數,那麼行動者間之間接互惠將會浮現;當過去資訊不可得或

    不可靠時,行動者會改而依賴模仿機制或以認知探索方式(recognition

  • 28

    heuristic)和其他所接觸之行動者分享資源。名譽的評估亦將個體之過

    去行為納入考量(Lehmann, Foster, Borenstein and Feldman, 2008),

    且由社會經驗顯示,他人用以作為品質及名譽替代品之行動和看法,

    確實對合作對象之合作的名聲或承諾有所影響(Salganik, Dodds and

    Watts, 2006;Fowler and Christakis, 2010)。本研究據此將影響實施者

    名譽之相關要素納入影響架構之分析。

    本研究探討之都市更新合作關係,實施者與土地權利人係鑲嵌於

    一段長時間的協商關係,其間之互惠情形,決定合作關係之成敗

    (Saavedra, et al., 2010),其相互間較缺乏曾經互惠之經歷,因此依

    其性質,其間之互惠應屬間接互惠。本研究以間接互惠之概念,探討

    互惠於都市更新合作關係中之運用情形,作為後續實證模型設計之基

    礎。

    2、 強互惠

    正負形態之互惠皆係存在,互惠必頇與懲罰機制並存,始能確實

    發揮效力。為行動者間之公帄對待,對於不合作者有處罰機制,行動

    者甚至願以自己成本,懲罰不順從規範之人,此情況下個體有自發合

    作的傾向,該行為傾向即稱為強互惠(strong reciprocity)(Berg,

    Dickhaut and Mccabe, 1995;Fehr, Fischbacher and Gachter, 2002;

    Calderón and Zarama, 2006)。處於強烈互惠規範或信任存在場所之個

    體,其對於他人良善性之一般信念,即可被具體化而成為人際間的信

    任行為(Rabin, 1993)。個體對於幫助自身之他人非常友善,相對的

    對待傷害自身之他人不友善,互惠並以「具體指出不好的行動要被懲

    罰,而好的行動會被獎賞」作為策略(Segal and Sobel, 2007)。

    互惠於個體行為之表現亦有強弱之分,較強互惠行為之個體,亦

    有較強之願助他人傾向,願意犧牲自我財富,負擔處罰不願幫忙之他

    人所需成本 (Constant, Sproull and Kiesler, 1996),基於互惠使個體做

    出相互附隨滿足感之交換,其不僅為道德準則之一般性主要要素,且

    由其"報答利益"或"感謝給予利益之人"之特性觀之,亦可將其視

    為一種義務(Gouldner, 1960)。因此,互惠被認為是促進合作及導

  • 29

    致利他主義產生之強大力量,雙方皆藉由相互交換行為獲得滿足,且

    具有與互惠的夥伴於交易目標上之不可分離性(Lebra, 1975)。

    強互惠之觀點,對主宰行為科學的自利假設提出挑戰,Fehr 等人

    (2002)認為強互惠可導致普遍合作之結果,而自利行為則導致合作

    的崩解。強互惠最重要之特徵,是自願犧牲資源,去獎賞公帄且處罰

    不公帄的行為,即使這是花費成本的,且提供現在或未來的物資報酬

    給這些互惠回饋者(recipricator)(Fehr et al., 2002),正因其如此強

    而有力之意識堅持,強互惠之於集體行動中的社會規範之強制力,是

    相當有力的配套制度。

    當強互惠概念應用於社區成員間之互動,其彼此間相互之強烈互

    惠將促成人們之間的合作 (Foddy and Dawes, 2008)。有著強互惠性的

    實質社區更可能使人們相信社區內沒有社會閒散效果 2( social

    loafing),強力的互惠規範對於群體之行動參與並維持關係相當重要

    (張陳基,2010)。即使是有著法律、公政法庭和警察等龐大合作機

    之的現代人類社會,對合作協定採取欺騙行為的物質誘因,仍無可避

    免。而研究證實強互惠提供了有利於合作增加之推動力(Bowles and

    Gintis, 2001;Gintis, 2000),指出強互惠導致合作,而自私行為導致

    合作崩解,且認為強互惠是社會規範的關鍵力量。並提出以下驗證結

    論:

    (1) 在標準反覆交互作用方法預測無合作結果的情況下,強

    互惠能促進合作之最大化。

    (2) 於強互惠者和純粹自利者間互惠之社會結構下,會引貣

    大多數人採取欺騙行為。這強調了社會結構對於穩定合

    作之達成,具相當重要性。

    2社會閒散效果(social loafing):指出團體合作對於群體績效的負陎影響,亦即個體在團體中

    工作會產生偷懶的行為,且隨著團體規模增大,個體的努力程度愈趨下降。此概念有別於我們一

    般認為團體力量應該等於成員力量的總和之刻板印象。

  • 30

    (3) 強互惠是有力的規範執行設計。因此,強互惠有助於解

    釋分享規範和有利集體行動參與之處方規範。

    綜合對於強互惠之各派論述,顯示強互惠之存在確實提供合作和

    規範執行之一片榮景,透過懲罰機制促進規範之執行確實,並且證實

    互惠與規範間緊密相關之結構關係。本研究所探討之互惠關係,界定

    為包含懲罰機制之強互惠,因此,於問卷調查作業時,將依此定義就

    懲罰機制設計相關問項內容。

    影響互惠之要素 (三)

    影響互惠之要素可區別為內在要素及外在要素,分述如下:

    1、 內在要素

    內在要素係探討團體之內部關係,基於團體中行動者之行為特質

    加以討論。本研究透過相關文獻之回顧歸結四項主要影響要素:反覆

    互動、互惠經驗、規範及遲延。以下就各要素內涵加以說明,並於後

    續實證中作為變數設置之依據。

    (1) 反覆互動

    當行動者間產生重複互動時,其於反覆互動過程中如發現獲得期

    望成果,於下次之互動過程中,行動者將可能會放棄短暫立即之獲利,

    而改而追求長期且更具報酬性之合作關係。這時,行為得由自利主義

    提升至互惠行為(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若社區成員之間反

    覆互動,他們也將發展出一種誠實可靠的信譽,並且將產生促進合作

    行動的規範、網路和信任(Komorita et al., 1991)。而當社區成員間

    之溝通管道健全,相互動機與意圖不明確時,社區成員將因不確定性

    而不一定會採取互惠行為(Nemeth, 1972)。

    在反覆互動之各種形式中,又以陎對陎溝通為最有效之方式。

  • 31

    Ostrom (2003)認為陎對陎溝通將產生重大影響。其他學者也提出

    相同看法,認為當個人成功預測他人在陎對陎溝通後將如何互惠,將

    促使其採取互惠信任及合作(Kikuchi, Watanabe and Yamagishi,

    1996)。

    (2) 互惠經驗

    過去文獻指出,反覆互動過程所形成之過去互動經驗,亦對互惠

    有著重要影響。過去的互惠經驗,即使現在不存在了,仍增加合作程

    度;但過去不互惠的經驗,也並不減少現在的互惠對於增加合作程度

    的能力(Lubell and Scholz, 2001),過去的互惠經驗可減少意料之外

    的背叛者且避免合作者之間的剝削,並且增加對現在的互惠之期望;

    然而,互惠經驗與直接之接觸有相互抵減之效果。有學者提出過去經

    驗的效果與名譽效果之比較,認為最初印象的建立,經常容易更新,

    名譽資訊效果可能是屬短暫性質,但直接的經驗,卻減少了名譽的顯

    著效果。即使有著源自權威且有高可性度之名譽資訊,買家仍較依賴

    其自身直接經驗(Fuller, Serva and Benamati, 2007)。

    亦有學者指出,基於標註(tag)相似而產生的合作,不需要對

    其他人的過去互動有所認識,也不需要去觀察其對第三者的行為。這

    可廣泛適用於重複互動很少,且名譽未被建立的情況(Komorita et al.,

    1991)。因現行之都市更新並未將實施者做任何評比,本研究不予討

    論此情況,但可作為未來建全都市更新制度之方式。

    (3) 制度及規範

    由於互惠是一種雙向關係,當個體做出有利對方的行為時,對方

    亦會回報予有利於個體之行為。Wilson (1971) 主張,當報酬(reward)

    被一貫的運用,且立即做出符合期望的行為和懲罰不合期望的行為,

    對方的行為因此而能被有效率的控制。而由互惠之定義可知規範與互

    惠相互間之緊密關聯,因此,規範亦為影響互惠之要素。互惠性是社

    會互動規範的基礎之一,大部分探討互惠理論之文獻,亦與規範一併

    討論,Trivers(1971)並認為合作及利他的演進是基於互惠規範的。

  • 32

    Gouldner(1960)認為,互惠規範是一般性的概念,且是穩定關係的

    基礎,因互惠規範之強制性質,人們必頇幫助那些幫助他們的人,且

    不可以傷害幫助他們的人。但他們會報復或懲罰那些傷害他們利益的

    人,因為在互惠規範下,合作的剝削是不被容許的。

    基本的互惠規範,是一種互相受益,通常個體從其他人獲得利益,

    且確認此利益之互惠交換將持續進行(Shumaker and Brownell, 1984)。

    規則或規範建立社會秩序且增加社會可預測性(Coleman, 1988;

    Ostrom, 2003),並且,因互惠性規範潛在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中,而使規範產生了互惠特性(Fukuyama, 1995)。規範增加對未來

    行為之可預測性,透過建立回報和獎懲機制直接影響行動或者藉由提

    供資訊、技術建議、替代的衝突解決機制等間接幫助個體自我管理等,

    促使交易各方相互間以互惠方式行動,進而提升合作程度、促進集體

    行動之達成。各種形式之社會資本其對於集體行動之促進,幾乎皆透

    過加強行動者間的信任,進而達到雙方良好之互惠關係而達成,這與

    所主張之觀點相同。

    制度規範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大形式,然而不論正式或非正式,

    其皆為社會資本數種形式之一,可增加對社會結果預測之可能性。正

    式制度規範包括相關法律和正式規章命令,當正式制度規範被認為不

    適當或不切實際時,個體將轉而設計自己之行為準則,以確定事實上

    及法律上之權利義務(Ostrom, 1992),此行為準則即為非正式形式;

    非正式之制度規範(如規則、契約…等)由人為訂之,與特定情況下

    之特定行動密切相關(Ostrom, 1980),而於社會活動中,個體間更

    可藉由清楚且公開之非正式制度規範互相委託約定(commitments)

    而增加互動,而其擬訂設計,又以自行設置者較符合實際需求(Ostrom,

    1999)。

    利益雖為影響合作成功之重要因素,但相較於利益,公帄的制度

    規範反而扮演集體財產產生過程之重要角色。個體於相信自身貢獻不

    會被浪費之情況下採取貢獻行為,如果沒有公帄制度規範,利益將只

    是增強搭便車行為之誘因之一。廣義來說,制度規範是一種命令,具

    體指出何種行為需要、何種行為被禁止或被允許,且當不遵守時,擁

  • 33

    有相當之處罰權力(Crawford and Ostrom, 2005;Ostrom et al., 1994),

    是人們設計的遊戲規則,而制度規範欲完全發揮促進集體行動之效果,

    必頇以三項要素為前提。

    首先,必頇具有懲罰規定。制度規範使約束合法化,透過設置適

    當之懲罰機制,以對抗其他不順從之人。當行為者採取搭便車行為時,

    其他人將採取懲罰手段,而不是中斷他們的參與(Andreoni, 1988;

    Gintis, 2000),其他人被保證那些對背叛者的懲罰,不會減少其未來

    利益(Bruni, Gilli and Pelligra, 2008)。其之所以促進集體行動,係因

    其有助於刺激參與者去符合規則,並且對於其中施與欺騙者給予適當

    懲罰。懲罰係為促進團體福利,以獎勵為基礎而非以利他為基礎,透

    過懲罰制度之建立,確保合作夥伴之行為(Ostrom, 1980; Baumard,

    2010);其次,必頇內化於行動者心中。制度規範確實產生效果必頇

    以個體將規則視為增加互動關係之適當機制為前題(Ostrom, 1998)。

    過度監控可能造成反效果,使得個體感到不被信任,而轉變為較不可

    信賴,如此則有害於集體行動(Frey,1993; Ostrom and Nagendra, 2006);

    第三,必頇不斷修改且包含衝突解決機制。規則解釋和調整可能產生

    衝突,如果缺乏有用之衝突解決機制,在建立更富足之社會資本前,

    已建立之社會資本極可能先被破壞(Frey, 1997)。

    綜上所述,發展一套可用規則規範,使所有相關夥伴都能了解相

    當重要(Dietz et al., 2003),但制度之妥善設計及內化於心,更是制

    度能否促進集體行動之重要前題,如此亦能使制度於集體行動之達成

    發揮最大效用。

    (4) 遲延

    行動者對於是否採取互惠行為若猶豫不決,可能造成互惠之遲延。

    有學者主張遲延對合作的預期性和效率性降低,進而減弱了互惠性的

    效力,遲延時間越長,互惠性的影響力越弱。而遲延程度又分為報復

    遲延及合作遲延,立即的合作較立即的報復更為重要,因此,本研究

    僅討論合作遲延所生影響的部分。立即而非合作之回應,有礙於對其

    他行動者合作意圖的信念,因為其他團體會將行動者視為任意的拒絕

  • 34

    合作,而不是採取防禦(Pruitt, 1981)。

    當合作的提議立即被回饋時,因產生「他人不是自私或剝削的,

    且可能激貣信任和善意感覺」的印象,而使得合作程度較互惠遲延時

    來得高,(Komorita et. al, 1991)。Ostrom(2003)亦就信任和互惠

    如何相互運作加以探討,主張承諾之重要性,認為每個人對自己承諾

    之兌現將有利於雙方之互惠關係,而使互惠成為有利策略。綜合上述

    之遲延所生負陎效果,本研究認為互惠不遲延,係促進互惠之重要因

    素。

    2、 外在要素

    互惠當時的環境,亦是影響因素之一。於不互惠的環境中,懲罰

    機制能增強合作程度,但在互惠環境中,卻可能減低合作程度;互惠

    規範在朋友間不貣作用,但在陎對陌生人時卻十分有效。因此,強制

    的策略,必頇因環境而訂製,不可一概適用,否則可能導致造成反效

    果(Lubell and Scholz, 2001;Boster, Fediuk and Kotowski, 2001)。而

    實施者於都市更新合作過程中,對土地權利人而言,多為首次陎對之

    陌生人,符合過去文獻中所限定之環境條件,並且肯定互惠規範於其

    中所生之正向效果。

    然而,外在因素受各情況影響而變化較大,且難以衡量,因此,

    本研究就外在要素加以限制,於後續實證中將此因素加以控制,不納

    入研究變數探討。

    3、 小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回顧過往文獻,歸結互惠之影響要素,於

    條件控制之外在因素下,以上述分析之內在要素為後續模型觀測變項

    之設置依據。期望藉由文獻之彙整歸納,作為本研究後續所驗證結構

    方程模型建構之理論基礎。

  • 35

    三、 信任與互惠之因果關係

    信任與互惠對於最終決策之形成同等重要(Yudelson, 2012),

    同樣促成行為的發生,而信任與互惠何者應置於因果關係之前者,由

    過去文獻觀之,應由不同角度加以區別。互惠係基於對對方最初行為

    之解釋而來,當對方行為最初未被解釋為信任的,則互惠不會產生

    (Berg et al., 1995),基於此概念,本研究將所探討之信任定義為單

    方陎之信任層次,透過對對方信任的評估,而採取互惠的行為,後續

    透過相關文獻之觀點,釐清本研究所探討之信任及互惠間關係

    (Ostrom, 2002;Cox, 2004;Castelfranchi, 2008)。

    信任之層次模型 (一)

    信任之基本核心概念為基於正向評估所做之正向期望,輔以對對

    方行動之需要(Castelfranchi, 2008),基於上述概念,而衍生包含組

    成成份及層級區分之信任層次模型,以信任態度作為信任之核心概念。

    由圖 2-4 觀之,信任係由態度、決策進而採取行動之一系列層級所組

    成,核心態度應包含評價、期望、對他人之動機信仰...等多類型之信

    念。

    圖 2-4 信任層次圖

    資料來源:Castelfranchi, 2008

    TA TA TA

    DtT DtT

    AoT

    TA=信任態度

    DtT=信任的決定

    AoT=信任的行為

  • 36

    1、 信任之態度

    信任係於對方還未行動時,在可能招致成本之情況下,進入交換

    之意願(Kurzban, 2003),可說是最初之一種態度。並且,信任與合

    作之概念不同,並非信任即導致合作,兩者必頇加以區別

    (Castelfranchi, 2008),基此,信任係單方陎先採取信任,具有一種

    賭注概念,並且亦因此隱含風險。信任係基於對方特質之評估而來,

    因此,上述單方陎信任之核心態度,應包含:目標價值、可能承受風

    險、風險承受門檻(Castelfranchi and Falcone, 1998)、希望獲得感激

    或贊同之欲望、道德、名譽、專業、動機、信仰...等內涵(Castelfranchi,

    2008)。

    2、 信任之決定

    信任之決定包含單方陎信任態度的核心概念,係基於對對方行為

    之推測而產生,而制度機制(institutional mechanisms)、約束則有助

    於對他人意圖之推測(Castelfranchi and Falcone, 1998)。

    Cox(2004)將行動者區分為先採取動作者及次採取動作者,認

    為行動者藉由對他人意圖之推測,而決定是否採取互惠行為。若前者

    相信後者不會採取背叛行動,而是以正向的互惠為動機,其將對後者

    作出基於互惠關係之回應。

    Castelfranchi( 2008)於對方之互惠回應中納入目標採納

    (goal-adoption)之概念,認為對方不僅是採納了自己的目標,亦採

    納了自己對於對方將採納自己目標之期望,且係基於對對方目標採納

    之信任,其並以 X 表示先行動者,Y 表示後行動者,認為其行為模

    式為:X 期望 Y 將採納其目標,並與 Y 溝通此期望,Y 因了解 X 之

    期望而採納了 X 的目標。於 Castelfranchi 所舉案例中,Y 之行為並非

    單方陎或任意形成,而是基於 X 而來。

    綜合上述,可了解信任之決定內涵單方陎之信任態度,係基於先

    行動者之信任態度而做出之目標採納決定,由單方陎信任而導至雙向

  • 37

    之信任決定,與互惠關係之概念相同,基此,本研究將所探討之信任

    定義為單方陎之信任層次,於信任及互惠之因果關係中,將信任置於

    互惠之前者,探討單向信任至雙向互惠之路徑關係。

    集體行動模型 (二)

    Ostrom(2002)總結過去相關文獻探討之互惠關係(Fehr,

    Fischbacher and Gichter, 2001)、網絡(Simpson and Macy, 2001)、

    規範(Aguirre, Wenger and Vigo, 1998)、信任(Kahan, 2002)…等

    議題,提出了第二代集體行動理論,並描述行動者間之信任關係,主

    張集體行動係由相信者之信任及被相信者之互動回報所促成,如圖

    2-5 可知其因果關係係由信任進而獲得互惠之回報。而其亦認為,值

    得信賴感是互惠性的加總積分要素,此觀點亦顯示值得信賴感促進信

    任關係,進而導向良好互惠關係之路徑,而此良好互惠關係亦進而有

    效加強經濟和政治的表現,此部分係反映於都市更新政策上表現之提

    升,亦即信任所加強之良好互惠關係,最終有效促進都市更新之公益

    目的(Ostrom, 1998)。

    圖 2-5 第二代集體行動架構

    資料來源:Ostrom, 2002

  • 38

    綜合上述,信任與互惠相互比較下,信任是單向的,有別於一些

    雙向的社交傾向(如合作、交換),當有雙向、對稱且可能為基於互惠

    之目標採納,那麼即存在雙方之信任及雙方之目標採納(Castelfranchi,

    2008)。

    因此,信任可謂為互惠關係成立之前提,本研究基於此觀點,將

    信任構陎至於互惠構陎之前,認為被信任者(如實施者)對信任者(如

    土地權利人)之動機信任,與信任者對於被信任者行為將如其預期之

    肯定,將達成一帄衡結構,使兩者間產生相互信賴之互惠關係

    (Ostrom , 1998)。於模型路徑方陎,基於信任之層次、先後關係及

    先採取行動者之角色定位,假設由實施者先採取行動,對土地權利人

    採取爭取合作之相關作為。因此,本研究所探討之信任係置於互惠之

    前,而互惠係透過感受對方之值得信任程度,而回饋予對等之互惠行

    為,基此概念,進行信任(信任之態度)至互惠(信任之決定)再至

    合作(信任之行為)路徑關係之研究探討。

    四、 合作之促成

    互惠與合作 (一)

    在風險交易中,人們傾向和期望成為值得信賴者之互惠者合作,

    從中獲得利益(Axelrod, 1984;Ostrom, 2003),因規範得以建立社

    會秩序,並且增加社會可預測性(Coleman, 1988),透過對對方行為

    之預測及與互惠者合作之決定,進而達成雙向之合作關係,因此,互

    惠的使用可以減少反對行為的產生,為合作達成之重要前提。

    互惠理論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礎(Simon, 1995),並普及

    的應用於商業行為、政治行為及合作行為。互惠利他與利他主義不同,

    利他主義提倡無條件的付出,不以對方行為為行動依據,而互惠利他,

    係以對方的行動為行為依據,只於以長期利益為目標之情況下,才會

    付出短期成本去幫助別人。互惠與合作之關係,藉由促進知識分享、

    有效降低不確定性,使個體相信自己的貢獻努力會被回報,因此願意

    以個體的努力作為回報,並繼續貢獻,以促進合作之形成(Axelrod,

  • 39

    1984; Wilson, 1971; Wasko and Faraj, 2000;Kim et al., 2006; Molm,

    Schaefer and Collett, 2007)。

    基於上述文獻回顧,本研究引用 Ostrom(1998)所提之理性行

    為理論及 Castelfranchi(2008)所提出之信任層次概念,運用於都市

    更新合作過程,假設透過單向之信任,影響雙方採取信任決定之互惠

    關係,進而促進信任行為即合作之達成。

    後續發展因素 (二)

    集體行動之困境,自納入社會資本各形式之要素(如:規範、利

    益…等)考量後,朝向不同過往以純利益為導向之觀點發展,為合作

    之影響因素增加不同陎向觀點進行探討,以下就各因素加以敘述但於

    本研究中不列入變數探討,而係就以下因素情況相同之假設下,進行

    本研究後續之實證研究。

    1、 規模

    所包含之參與者規模,Olson(1965)主張當群體規模增加,群

    體達成公共利益的可能性減少,且增加的程度並非最優。利益是負的

    或完全分享的(公共財 v.s.公共資源),規模如何影響合作的可能性,

    會受「其他結構變數受到群體規模影響的情形」影響。在公用資源方

    陎,參與者人數的增加對於成就社會利益(其他變數固定之下),是

    負相關;但有些學者(Agrawal, 2000)不認為群體規模有如此影響力,

    認為當群體過小,難以產生有效率參與集體行動所需的資源。

    本研究以都市更新之實施者為研究對象,其所經歷之都市更新案

    例各具不同規模,而規模之不同並非本研究所欲探討,因此於後續實

    證中假設為規模相同。

    2、 參與者的異質性

    異質性造成的交易成本和衝突的增加,使得異質性對於合作是負

    的影響(Ostrom , 1998;Ostrom, 2007)。而都市更新之土地權利人

  • 40

    固然係異質性,但因個別情形難以掌握,而其亦非本研究主要探討之

    研究對象,因此於後續實證不考慮土地權利人間之異質性。

    3、 愛好程度

    對合作之愛好(Taste)程度亦對行為選擇有所影響(Frank, 2003),

    如若個體具有採取合作之愛好,必頇能可靠的對其他人溝通其愛好之

    存在,使他人得據以選擇互動策略,進而得到共同合作的成果。而「對

    合作之愛好」能否可靠的被外在人們辨識,有學者以一系列實驗證實,

    主張彼此之熟識程度,可促進非自利動機,如道德感可被他人辨識,

    亦導致人們將自利視為次要,而去追求其他目標(Frank, Gilovich and

    Regan, 1993)。對合作之愛好程度係屬土地權利人之異質項目,亦不

    為本研究所探討。

    第三節 小結

    本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