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86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02 07 10 15 19 23 27 30 33 34 38 42 48 53 59 62 65 70 73 76 77 78 81 82 ∼ 1 ∼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Aug-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錄 存 學目 錄 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周柏.唐槐.難老泉

由不吸引到吸引

雪廬詩選講

|〈閏四月〉

雪廬詩選講

|〈懷舊〉

雪廬詩選講

|〈金陵懷古十詠〉

君子亦有窮乎

永懷禮卿師

魯男子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雪廬詩選讀

|〈阮步兵墓〉

干戈與玉帛

雪廬詩選讀

|〈建業城〉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雪廬詩選讀

|〈周孝侯讀書臺〉

匡世有心培後進

五祖戒與蘇東坡

論語的「道」「統」

帝王的座右銘

多歷艱難為我謀

提倡孔子學說振興民族文化

必忠信以得之

真人

第一章

不知言無以知人

 020710151923273033343842485359626570737677788182

徐自民

徐自民

徐醒民

吳聰敏

徐醒民

徐醒民

徐醒民

孔德成

雪廬老人

∼ 1 ∼

Page 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從桃園直航太原武宿機場,三個小

時橫越一千七百多公里,下機直赴太原

西南二十五公里處的「晉祠」。

桐葉剪圭封弟

晉祠,因有晉水源頭流過,故名。

唐高祖李淵起兵時,先來晉祠禱祝,因

為這座古祠供奉的是晉地始祖唐叔虞。

叔虞是周武王的兒子,與成王是同胞兄

弟。周武王伐紂後三年病逝,由十三歲的兒子姬誦繼位,是為成王,天

下暫由叔父周公旦攝政。

成王與弟弟姬虞遊戲時,隨手撿了一片梧桐葉,剪成上尖下方的圭

形,說:「余以此封汝。」叔虞高興的告知周公,周公面見成王時說:

「天子要分封叔虞嗎?」成王說:「這是我與叔虞戲玩的。」周公說:

「天子無戲言。天子一出言,身邊就有史官記錄,有臣工誦宣,有士人

稱道。」成王因此以晉地封給叔虞。

周柏.唐槐.難老泉

|晉祠的故事

∼ 2 ∼

Page 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這「信封叔虞」的故事,

最早見於《呂氏春秋.重言

篇》,後來《史記》、《說

苑》都有類似記載。分封時,

成王把文王伐密須所得的鼓,

及武王伐闕鞏所得的鎧甲,兩

件國之重寶授給叔虞。並告誡

叔虞,到達封國後要「啟以夏

政,疆以戎索」,用夏代風俗

化民,用戎法治戎人。

叔虞受封後,治理有成,

田裡收割時,得「同畝異穎」一莖多穗的嘉禾,他將此嘉禾獻給天子。

成王以為這是周公為政以德所致,周公現正討伐東夷,要他轉呈周公,

以示「天下和同」,史官做了〈歸禾〉篇。周公得此嘉禾,也把此樁美

事推給成王,做了〈嘉禾〉一文。這件事附記在《尚書.微子之命》的

後面,兩篇文的內容則亡佚不見了。

永懷聖母邑姜

晉地百姓為紀念始祖叔虞,在此建叔虞祠,世代祭祀。但是現在的

晉祠則是以「聖母殿」為主祀,叔虞祠成了次要。聖母指的是邑姜,她

是周武王的后妃,是成王、叔虞的母親。在《大戴禮記.保傅》,說邑

姜懷成王時,力行胎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

不詈」,站時不跕腳尖,坐時身體不歪斜,獨處不倨傲,即使發怒也不

罵人。

叔建此在,虞叔祖始念紀為姓百地晉

。祀祭代世,祠虞

∼ 3 ∼

Page 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邑姜不僅撫育成王有功,

她也是周武王的賢內助。《論

語.泰伯篇》云:「武王曰:

『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

『才難,不其然乎!唐 

虞之

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

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

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

已矣!』」武王說,他有十位

治世之臣。孔子說,人才難

得,不就是如此嗎?從唐堯 

舜到今天,就數周朝的人才最

昌盛。十位人才中,還有一位婦人,九人而已。周文王為西伯時,已有

三分之二的諸侯向他歸心,他還是以臣子身分服事殷紂王,周家的德

行,可謂高到極處了。

這位婦人是誰?有人認為是文王的后妃太姒,朱熹認為是武王的后

妃邑姜。邑姜的姜是分封到齊國姜太公的姓,所以邑姜就是姜太公的女

兒。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就注說:「邑姜,齊太公女,晉 唐叔

之母。」

邑姜養育叔虞之功,世代感念,飲水思源故將叔虞祠擴建為聖母

殿。聖母殿建於北宋,旁邊塑有四十二位侍女像,是晉祠一絕。

古柏流水如玉

木造的聖殿,石造的橋梁,橋下的魚沼,全是北宋遺物。殿外那棵

女侍位二十四有塑邊旁,宋北於建殿母聖

。絕一祠晉是,像

∼ 4 ∼

Page 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周柏」,歐陽修看了嘆為「地靈草木得餘潤,郁郁古柏含蒼煙」。在

「周柏」不遠處有一眼古泉,名「難老泉」,難老,意指人身力康強,

難使他老,出自《詩經》:「永錫難老,順彼長道」。此泉流勢不大,

卻清澈如玉,常年不息,李白曾以「晉祠流水如碧玉」讚譽它。

難老泉是「智伯渠」的源頭,世代澆灌晉祠附近的千頃良田。晉國

當權大夫智伯,為了攻取趙襄子的采地,堵住晉水淹灌晉陽城而開鑿此

渠。後人循著智伯渠,挖沼蓄水灌溉良田。因晉人恭敬叔虞,池沼的魚

無人敢釣,所以范仲淹〈晉祠

泉〉云:「錦鱗無敢釣,長生

同水仙。千家溉禾稻,滿目江

鄉田。」因有難老的泉源,使

此地成為華北難得一見的江南

景致。周

代栽的古柏木,唐朝種

的老槐樹,千年傳統,全新感

受,真應了「地下文物看陝

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的俗

諺。山西多的是古剎、大樹、

剝牆、老泉,連茅房都有百年歷史。臺灣不乏千年神木,多隱於

深山雲霧,人跡罕至之地。晉祠這活生生幾千年的周柏、唐槐,就屹立

在隨意可及的平地市集。歷盡滄桑的盤根錯節,飽經戰火的樹身軀幹,

確實是「柯如青銅根如石」,以「黛色參天二千尺」形容插天古木,實

不為過。

山西古剎,寺前都有兩棵老樹,吸納數千年的天地元氣,朝代不知

更迭幾番,卻能免於雷擊,不受兵燹,至今筆直高聳,生氣盎然。導遊

,頭源的「渠伯智」是它,水流的泉老難

。田良頃千的近附祠晉灌澆代世

∼ 5 ∼

Page 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說:「這沒法用科學說明。」剎前古木何以不可思議?杜甫「扶持自是

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這兩句詩,提供了最妙的答案。剎前老樹,

有神明的扶持與天地的加被,因此長得又正又直,這真不是人力辦得到

的。

。集市地平於立屹,槐唐、柏周的祠晉

身樹的火戰經飽,節錯根盤的桑滄盡歷

。「石如根銅青如柯」是實確,幹軀

∼ 6 ∼

Page 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孔子》這部影集,大體說來是不太吸引一般人觀賞。因為中

華文明的歷史風雲都離不開孔子,從小就常聽到這名字,似乎是耳

熟能詳,其人、其事,大概都知道;搬上螢幕,演的不外是仁義禮

智的訓示。因此在多樣化的媒體視訊當中,其吸引力是敵不過快節

奏、刺激又玄疑的影片。

筆者就是這樣的思惟,一部《孔子》影集,高放在書架上;想

看,但始終沒有行動。有一天,一群友人聚會,談及孔子何以作

《春秋》,其弟子的學習專長等,筆者竟然答不出所以然。當下感

到怎麼對孔子的一切這麼陌生,對孔子的生平事蹟竟缺乏真實的認

識!於是才想到何不先從影集看起,重新認識孔子。

《論語》動起來了

《至聖先師孔子》這部影集,是山東電視與濟南電視台合作攝

製,共有十六集,每集平均四十五分鐘,從孔子的幼年演到終年。

影集中對孔子的一生做了精要的描摩。

在觀賞中才知道許多的典故,筆者往日都忽略了,許多史實的

來龍去脈,原來是有深厚的內涵。又了解到孔子的一生、品格、智

慧、志節,是有極積極的君子使命與遠見的智慧,不受眼前的利

由不吸引到吸引

|觀賞《孔子》影集

∼ 7 ∼

Page 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益所動,而是看到未來的影

響力,這是一般常人難具有

的。此外透過演員的演技,

對孔子弟子的行事才更為鮮

明連貫。並將每一集的情節

話語,與《論語》的篇章

對照,加深對《論語》的了

解,明白孔子與弟子對談的

背景因緣。一本靜止的《論

語》忽然生動起來。

重現春秋場景

經由影劇,對孔子的生平事蹟終於有了全貌的認識。據說拍

攝這影集是經過三年半的劇本創作,一年的籌備時間,動員上萬

人次共同參與工作。並在孔子的家鄉山東 

臨淄,實地建造「仿春

秋建築群類」,裡面的街道、住宅、太廟、宮殿,以及全劇所使

用的車輛、兵器、農具、日常用具、樂器、衣服、各類旗幟等,

二百一十八類七千餘件道具,及四千餘套服裝,全部都由專家經過

嚴謹的考據,依照史實製作而成,重現兩千多年前春秋時代景致。

因此筆者在劇中,特別注意欣賞到了:織布機、席地而坐、國

舍前拜師、加冠成人儀式、古琴、子貢的拜師禮

|滴漏,以及那

一冊又一冊的書簡。在兵慌馬亂之中,古人是如何將這厚重的簡冊

流傳下來。這種護經傳法的行動、精神,令人油然的生起敬重、感

恩之心。

,年終到演年幼,集影《子孔》

。摩描的要精了做生一的子孔對

∼ 8 ∼

Page 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誰是孤獨的人

千年來的歷史塵埃,始終掩不住孔子思想的流佈。有本書名

《孔子

|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但筆者以為孤獨的不是孔子,

而是不認識孔子者才是孤獨。許多經典的道理,常以為聽過就知道

了,殊不知在塵俗的消磨中,早已記憶模糊。有位學者曾撰一文

〈經,是中國人的身分證〉,文中帶給我們許多的自信,甚至以

炎 

黃子孫自豪。但筆者捫心自問,真的了解多少經典?讀了多少

經典?答案是零零落落,說不出所以然。怎麼竟交出這樣的成績!

今觀賞完原不吸引我的《孔子》影集後,孔子的學行及其影響

力,卻深深吸引了我。參加《論語》研討時,似乎也聽懂了一些。

懺悔昔日的慢心、怠心,從今起應當時時反省所學不足,踏實、真

實的讀誦《論語》、研讀《論語》,非生而知之,但願能敏以求

之。

為更事行的子弟子孔對,技演的員演過透

。貫連明鮮

∼ 9 ∼

Page 1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先把雪公〈閏四月〉這首詩的文字讀誦一遍:

閏月端陽晚,葵蔬折未多;

朝餐盤儉素,午睡席清和;

巢幕棲新燕,池塘捲綠荷;

天心重建夏,農圃莫蹉跎。

詩題

「閏月」是過去農民曆的制度,為什麼有「閏月」呢?古人計

算節氣是很準確的,比如到夏至這一天,陰氣就從地下起來,白天

逐漸短了;到了冬至那一天,就是陽氣從地下起來,而從那一天開

始,白天的時間則一天天變長。這樣的計算方式,經過一兩年會有

一點點誤差,所以用「閏月」的辦法,把時間加以調整,這樣每一

年的節氣就都很準確了。

詩題名「閏四月」,其實不一定每次閏月都是四月,有時候是

其他月分。由於雪公作這首詩時恰好是閏四月,因此以之為詩題。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共有四副對聯,古人學詩,教詩的老師都先教

學生作對聯,對聯作好了,學作律詩就容易。這首詩的四副對聯,

有的很工整,有的則否,看過之後,大家就知道了。

雪廬詩選講

|講于民國九十八年

寒假明倫講座

徐自民  

講述

慧玲 

懷德整理

∼ 1 0 ∼

Page 1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閏月端陽晚葵蔬折未多

「閏月」,多一個四月,一開頭就扣合題目。「端陽晚」,

「端陽」是農曆五月五日,如果不是閏四月,第一個四月過去了,

接著就是端午,現在閏四月,五月五日端陽節就晚了一個月。

「葵」是一種地上長的菜,在農曆三月分種下去,到四月就可

以採收、食用。這種菜用處很廣,在《本草綱目》上記載,它有很

多種名稱,比如唐人王維詩云:「松下清齋折露葵」,早晨露水很

多,等到露水慢慢乾了,就可以採,這叫「折」。「葵」在三月中

到四月的時候長出了葉子,嫩的葉子就可以做菜蔬,烹煮食用。過

了這個時期,到了五月、六月以後,就長藤子了,藤子愈長愈長,

便有另外的用處。「葵蔬折未多」,意指葉子在四月分長出來,就

可以折來做菜用,但

此時遇到閏四月,實

際上已經過了四月,

所以葵蔬可採的就不

多了。這兩句就把

「閏四月」的時間交

代清楚了。

朝餐盤儉素午睡席清和

前一聯說的是閏四月的時間、食物,接著第二聯詩人就講他自

己生活的狀況。在閏四月的時候,吃的是什麼呢?因為非常節儉,

所以早晨吃早餐,盤子裡面完全是素菜,而且數量不多,這是照應

前面的「折未多」。

到了中午的時候,一般人都要午睡。這首詩是雪公在臺灣作

像,了敗衰代時國民在化文華中

。了多不卻,食可然雖葉嫩的葵

∼ 1 1 ∼

Page 1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的,過去在大陸上,古時候是沒有午睡的,但後來也漸漸有了,到

臺灣以後,這種習慣更為普遍。「午睡席清和」,在午睡的時候,

感覺床席清和。「清和」指的是四月,四月朔叫「清和節」,因為

四月這個時期天氣都是調和的,氣象是清的,所以午睡的時候,便

感覺席上有一片清和之氣。

 巢幕棲新燕池塘捲綠荷

「幕」是古時候軍隊在戰地的帳幕,而將領帳幕所在地便稱為

「幕府」,演變到後來,政府公家機關也叫幕府了,這裡的「幕」

是代表一般居家的屋梁。雪公當時在臺灣,不是在故鄉,既是來臺

的過客,因此所住的地方也不是故鄉本有的房屋,所以稱「幕」。

「巢幕棲新燕」,一般燕子在春天的時候,會到人家屋梁上面作

巢,所謂「新燕」,意指巢是新來之燕所築。「池塘捲綠荷」,在

池塘裡面,有綠色的荷葉舒卷著。

以上是第三聯的內容,它的上下兩句對得很工整:「巢幕」

(居家的房屋)對(戶外的)「池塘」,「新燕」(鳥)對「綠

荷」(花)。綜觀一至三聯,第一聯點出節氣(閏四月),第二聯

則描述詩人自己在閏四月的生活情況,到了第三聯一轉,看見了本

身以外的事物(新燕有巢了,池塘裡也長出荷花來了),但都還是

呈現四月的景象。不過,描繪的景象有不同之處,一是有情的鳥

類,一是無情的花類。這是文法,各位若要學作詩,就要加以留

意,這也是欣賞雪公詩作的方法。

天心重建夏農圃莫蹉跎

「天心」,就字面來講,是「天意」的意思,天的心意要重建

∼ 1 2 ∼

Page 1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夏。「重建夏」是照應「閏四月」,四月是初夏、孟夏,故閏四月

稱為重建夏,閏四月就多一個四月,夏天就變長了。「農圃莫蹉

跎」,農人種菜千萬不要誤了時機。雖然是閏四月,但也很快就過

去了,所以要趕快抓住時機,好好在園圃裡培植。

結聯這一句是什麼意思呢?只是叫農人趕快種菜嗎?詩有「比

體」的,這個「夏」是「華夏」,代表中華文化。為什麼重建呢?

因為中華文化在民國時代衰敗了,就像前面的葵,嫩葉雖然可充當

蔬食,但不多了。中華文化到民國時代遭遇很多人的破壞,過去那

些反中華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人,他的徒子徒孫到臺灣來的還是

很多,所以以臺灣來說,

這個「葵蔬」雖然有,但

不多了。然而雪公仍抱有

無窮的希望,希望大家趕

快學習儒家文化,儒家文

化就是中華文化,要發心

學習,學好以後,趕快把

聖人留下來的優良學術思

想弘揚出去,莫再蹉跎,

說辦就辦。

有人或許會問:「我們是來學佛的,你今天跟我講儒家,又講

詩,這些能比得上佛法嗎?」跟各位說,儒家文化從伏羲氏開始,

就在「五倫」上面用功夫。現在佛教界提倡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

佛教?真正講人間佛教,就得從人間的人事上面來學習。淨土宗雖

然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在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你在娑婆世

界還是在人世間,還在人世間要怎麼學呢?最切實的講法,就是從

「五倫」來學。

伏羲氏畫八卦,裡面就含有五倫,從伏羲氏到唐堯、虞舜、文

菜種快趕人農叫是只,聯結的詩首這

要公雪,「夏華」是「夏」個這?嗎

。化文夏華建重快趕家大

∼ 1 3 ∼

Page 1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王、周公、孔夫子,一脈相傳的就是這個道,學道就是從五倫著

手。在家庭裡面,兒女要對父母盡孝道,父母要以仁慈對待兒女,

夫妻互相以真心尊敬、愛護對方。在外面,一是君臣的上下關係,

一是朋友的平等關係,講究道義。你是哪一種身分,就盡到你自己

的本分,這就是印光祖師所講的「敦倫盡分」,盡分盡到極處,就

跟佛法一樣,由世間法貫通到出世間法,就能明心、見性、證果。

中國學術是「行為哲學」,從行為上來指導我們一步步成就聖

人,這跟佛法的普通法門是一樣的。我們學普通法門,成佛要三大

阿僧祇劫,若發願往生極樂,那就速成,決定一生成佛。所以我們

學了中華文化,結合佛法,在五倫上面來修行,以這個幫助念佛,

在人世間待人接物,便能心安理得,沒有虧欠任何人,沒有虧欠任

何眾生。臨命終時,就沒有任何障礙,就能仗著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往生極樂而了生脫死,大利益處就在這裡。

∼ 1 4 ∼

Page 1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請看雪公這一首詩〈懷舊〉:

客久多今雨,跡疏思故人;

詩書隨處滅,風物逐時新;

搔首天仍碧,褰裳地有塵;

兩間餘舊業,俯仰莫傷神。

詩題

這也是一首五言律詩,押的是「十一真韻」。從題目字面上

看,「懷舊」是懷念老朋友。我們常說某人很「念舊」,念舊是對

於老朋友

而言,指

所交的朋

友,愈到

後來情誼

愈深厚,

即使分開

兩地,依

然懷念彼

子夫孔像就,心信有仍己自對人詩

裡哪在化文的他,了在不王文:說

。上身我在是就,說子夫孔?啊

雪廬詩選講

|講于民國九十八年

寒假明倫講座

徐自民  

講述

慧玲 

懷德整理

∼ 1 5 ∼

Page 1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此,這叫念舊。五倫講究敦倫盡分,這「敦」不但對朋友講,對於

其他四倫的關係都是念舊的。「懷舊」有「比」意,我們先看詩的

內容,然後各位再自己想想看。 

客久多今雨跡疏思故人

這也是雪公在臺灣作的詩,雪公是山東人,他老人家這一生在

故鄉住的時間很少,抗戰的時候到了四川,抗戰勝利之後回到南

京,沒過多久就來到臺灣,所以他老人家這一生在外面作客的時間

多,尤其民國三十八年到臺灣,就一直住在臺中,有三十多年之

久,所以說「客久」。「多今雨」,杜甫詩小序裡有「舊雨」「今

雨」兩箇詞句。「今雨」就是新交的朋友。「舊雨」就是老朋友。

在這裡的「今雨」,其實即是雪公的學生。「客久多今雨」,反面

的意思就是說,在大陸的老朋友現在沒有見面了,所見的都是新結

交的朋友。這是雪公實際的情形。雪公到臺灣來,同來的老朋友,

能夠常見的就是孔上公一位。另外有幾位從大陸來的,人數也不

多,其餘都是他的學生。所以「多今雨」意指接觸的多是他的弟

子。由此可知,雪公的孤寂心情,非他人所能知,只好發之於詩。

因為老朋友少,故云「跡疏思故人」。「跡」就是足跡,含有

來往的意思。老朋友不來往,所以很「疏」。除了孔上公,其餘的

老友來往不多,各人有各人的事情。「思故人」,因為老朋友來往

很少,在大陸的老友更無法來往,所以就思念起來了。思故人,就

是這首詩的題目「懷舊」。在臺灣的少數故人,不常見面。在大陸

的故人,不能見面。時間愈久,懷念愈深。雪公對於老友是這樣的

懷念,而對於大陸上的家人懷念之深更難說了。這不只是雪公一

人,而是在亂世離鄉背井之人共同的悲情。這副聯子奠定了這首詩

的基礎,下面都離不開這兩句詩。

∼ 1 6 ∼

Page 1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詩書隨處滅風物逐時新

前面開頭兩句是講人,到了第二副聯,詩筆一轉,感嘆起來

了。這是頷聯,承首聯而來。首聯思故人,是由滅詩書而然。「詩

書」指的是五經,這是固有文化,是聖人傳下來的經典。「隨處

滅」,民初有些新學派人士,主張全部西化,廢除四書五經,後來

愈演愈烈,以致在臺灣所到之處,人家都說:「這是古董啊!現在

這時代已經用不上了。」所以「滅」了。其實說古董還好,更激進

的是要去中華文化,雪公因此十分感嘆,故云「詩書隨處滅」。

「風物逐時新」。「風物」是風景,這也是「比」意,指的是時

代的演變。「逐時新」,是指新派人士反對詩書,要把固有的五倫道

統,敦倫盡分的道德,盡力的消滅,而教人甘於下劣、墮落。比如提

倡最力的,就是性教育。當初首開風氣的這一位教授,是根據心理學

家弗洛依德的學說,其實這學說在外國早就不講了,但他拿來國內提

倡。一提倡開來,不得了了,小學、中學、大學裡的老師,就拿來對

學生進行性教育,有大學老師用掛圖把它掛起來,甚至還有老師要學

生表演。到最後,各位看看,就經常有小女生懷孕了,這就是滅了詩

書,而一味追逐時髦、新潮的結果。「逐時新」,剛才舉性教育只是

其中一個,隨著時代改變,沒有道德觀念了,各行各業都有一些不肖

之徒,貪贓枉法,競相作惡,沒有羞恥觀念,那些盲從的人群,只知

逐新,日趨下流,而不自知,最足令人感歎。

搔首天仍碧褰裳地有塵

看看時局這麼樣,固有文化遭人毀滅,想想這怎麼辦呢?「搔

首」,典故,《詩經.北風.靜女》篇:「愛而不見,搔首踟

躕。」意思是抓抓頭啊!心裡感到很憂悶。「天仍碧」,一面搔頭

∼ 1 7 ∼

Page 1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一面看看天,天還是青的,沒有什麼變,意指不管時代變到什麼程

度,天理終究還在,青天還是青天,以喻人的本性是變不了的。

但接著低頭看大地,曰「褰裳地有塵」,這句照應前面的「風

物逐時新」,這「新」不是什麼好字,全世界的人都不講道德觀

念,盡是詐欺,所以大地盡是灰塵。「褰裳」,就是把衣服提起

來。《詩經.鄭風.褰裳》篇:「褰裳涉溱」,古人徒步過河時,

怕水把衣裳弄濕了,就把衣服提起來,雪公在這裡是用典故,但加

以變化。褰裳不是過河,而是在大地上。大地上一片灰塵,雪公怕

衣服拖在地上染污了,所以只好把衣服提起來。試想,過河把衣服

提起來,河過去就好了,但大地上的灰塵到處都是。你把衣服提起

來,提到這裡也是灰塵,提到那裡也是灰塵。詩人的心裡苦悶到什

麼程度啊!幾乎感覺到沒有立足的餘地了。

兩間餘舊業俯仰莫傷神

「兩間」,即天地之間。天沒有問題,青天還在那裡,以喻天

理還在那裡。地雖有灰塵,但灰塵是飄浮的,大地不是生來就有灰

塵。你看「坤卦」,大地是含弘光大,能夠承載萬物。灰塵實是人

造的。「餘舊業」,意指詩書雖然到處滅了,但還是有啊!由此可

見詩人對自己仍有信心,就像孔夫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

乎?」,文王不在了,他的文化在哪裡啊?孔夫子說,就是在我身

上。「俯仰莫傷神」,一俯一仰,看看天地,莫要傷神,應好好

幹,發揚固有文化。

你仔細看看這首詩,四副聯子,起承轉合清清楚楚。雪公的詩

跟一般人不同,他沒有衰喪之氣,雖然中間有些感慨的文辭,但到

最後,終究振作起來。由於時間不多了,文法細節的部分,你們自

己多念、多想,相信就能領會其中深意。

∼ 1 8 ∼

Page 1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現在請各位看雪公〈金陵懷古十詠〉第七首「胭脂井」,這首詩

描寫的是陳後主的事情:

猶覺留香膩,憑欄動古懷;

風流隋世子,兵為美人來;

淚到興亡墜,樽須花月開;

景陽宮殿杳,過客日徘徊;

歷史背景

入文之前,先說明這首詩的歷史背景。陳後主的名字叫陳叔寶,

他即位初期,政績還不錯,但到後來,生活就慢慢腐化了,朝廷的政

事也不注重了,整天在宮廷裡面跟那些宮女飲酒、唱歌、娛樂。他也

很愛好文學、音樂,常寫些文字優美的歌詞,然後把它譜成曲子,如

「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都是他的作品。他雖然在宮廷裡

過著逸樂的生活,但外面的環境卻非常混亂。那時候

楊廣(

後來的隋煬帝)

帶著軍隊來攻打南京,陳後

主朝中的臣子卻都蒙蔽他,等到兵臨城下的

雪廬詩選講

|講于民國九十九年元月

二十九日寒假講座

徐醒民  

講述

慧玲 

懷德整理

∼ 1 9 ∼

Page 2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時候,他才知道事態嚴重。

他與心愛的妃子張麗華,及另外一名貴妃,眼看無處可逃了,卻

看到一口胭脂井。胭脂井原名「景陽井」,後來緣於張麗華而名胭

脂。面對即將亡國,陳後主眼看無處可逃,就帶著張貴妃和另一名貴

妃,跑到胭脂井裡躲藏起來。旁邊的臣子們都勸阻說:「您不能到井

裡去啊!到井裡出不來啊!」他說:「你不讓我到這裡去,你讓我到

哪裡去啊?」所以連他一共三個人,都跳到井裡去了。

楊廣的人馬在宮廷裡到處找不到人,後來就找到這口井,費了很

大的力氣,才把三個人吊上來。楊廣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張麗華,但旁

邊的人對他說:「這要不

得,歷史上那些亡國之

君,都是被他心愛的妃子

所害啊!」經旁人這麼一

說,他當下就把張麗華殺

了。殺了之後,心中非常

不高興,只能帶著無可奈

何的心情回北方去。

猶覺留香膩,憑欄動古懷

這首詩有四副聯子,先看首聯。

「猶覺留香膩」,這是詩人雪公說明自己去看胭脂井,但還未到

的時候,就覺得尚有留存的香膩氣味。詩人對女子化妝的氣味不大欣

賞,所以加了一個「膩」字,這句扣合了題目的「胭

脂」。「憑欄動古懷」,到了胭脂井邊,靠著欄

杆,就觸動了詩心,追思古時候陳後主跟張

動觸,杆欄著靠,邊井脂胭了到

張跟主後陳候時古思追,心詩了

。情事的華麗

∼ 2 0 ∼

Page 2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麗華的事情。在鼻根接觸香塵,身根接觸觸塵時,引發了內心弔古的

情感。這是首聯。

風流隋世子,兵為美人來

美人張麗華身上發出的氣味詩人並不欣賞,所以加一個「膩」

字。但是隋煬帝那時還是一個太子(

世子)

,卻很欣賞,所以說他「風

流」。「風流」這兩個字,用在好的地方,如「流風餘韻」。但若用

在形容男女之間的關係,就有貶斥的意思。堂堂一個隋朝的太子,帶

著軍隊來攻打陳朝,目的何在?為的是美人,想得到張麗華。這就是

詩人雪公春秋之筆,責備隋煬帝興師動眾攻打陳朝,動機不純。這是

頷聯,照應首聯的「猶覺留香膩」。

淚到興亡墜,樽須花月開

此是脛聯,照應「憑欄動古懷」。詩人看著井,想到陳叔寶這個

人,國家都亡了,還帶著張麗華投到井裡去,這是莫名其妙的啊!莫

名其妙到什麼程度呢?「淚到興亡墜」,平常通宵達旦飲酒作樂,

不會流眼淚,直到國家要亡了,必須帶著愛妃一同投井,這才流淚。

「樽須花月開」,「樽」是盛酒的器具,「花月」指陳後主所作的

「春江花月夜」。意即後主平常在宮廷裡開宴會飲酒作樂,還要愛

妃、宮女陪著,以音樂、唱歌、舞蹈助興,那時候哪會流淚啊!必得

在亡國時,才流下淚來,這是在呵斥陳叔寶。兩副聯子,前一聯是指

隋煬帝,這一聯是指陳叔寶,他們都是歷史人物,故

云「動古懷」。

∼ 2 1 ∼

Page 2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景陽宮殿杳,過客日徘徊

景陽宮是陳後主的宮殿,「杳」是杳然看不見的意思。當時宮廷

中作樂以至亡國的史事,現在一切都沒有了,只看到一口古井。「過

客日徘徊」,「過客」就是詩人自己,「日徘徊」,從白天到黃昏,

來回的停留在這裡。為什麼停留在這裡不離開呢?就在這裡「動古

懷」啊!就是因為想到古時候,又想到現在,又從現在追想到古時

候,所以整天在這裡徘徊,不肯馬上離開,想到古來興亡事。

雪公在這首詩中,對於亡國之君自然沒有好評,但對於開國的隋

煬帝,也給予喝斥、責備,這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這是結聯。把前面

三副聯所表現的事跡,結歸這副聯。陳後主亡國,隋世子興師滅陳,

皆為張麗華的色相而使然。詩有興比,後世有國有家以至有此人身之

人,當由此詩得其比喻,不可迷於此色。

對,事亡興來古到想公雪

對,評好有沒君之國亡於

予給也,帝煬隋的國開於

。備責、斥喝

∼ 2 2 ∼

Page 2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鴉片戰爭前,清朝極重「華夷之防」,外國人在華有諸多限制,例如

「外人不得買中國書,不得學中文。」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提到第一

個耶穌教傳教士馬禮遜博士的中文教師,每次去授課的時候,身旁必須隨

帶一隻鞋子和一瓶毒藥,鞋子表示他是去買鞋子的,而不是去教書的,毒

藥是預備萬一官府查出,可以自盡。「華語教學」這個職業,在當時是需

要冒生命危險的。

親王請書遭拒

對別人來學習還如此提防,這一禁令以現代目光看,的確十分費解。

中國自古極重視典籍,賜書往往也是深有寓意的政治舉動。西漢 

元帝時,

東平思王上疏求諸子之書及《史記》,大將軍王鳳反對,理由是「諸子

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

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諸侯

王。不可予。」先秦各家思想學說,有的違反儒家經術,非議聖人,或是

談鬼神,好奇騖怪。《史記》裡有戰國時的縱橫權謀,及初漢的謀臣奇

策、天象災異、險阨要塞。凡此都不應出現在諸侯王公處。故不可賜予。

王鳳擔心東平思王學壞,擔心他知道太多,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對近

支諸侯尚且如此,夷狄外臣自不必說。

君子亦有窮乎

在麥當勞是經濟發展的指標,而尊重「經典」則是文德的

指標。一個尊重實踐經典的族群,又怎會背「道」而馳,有犯

上作亂之舉?

∼ 2 3 ∼

Page 2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反對公主請書

唐 開元年間,吐蕃以金城公主名義「請《毛詩》、《禮記》、《左

傳》、《文選》各一部。」唐玄宗下詔,要秘書省抄一套賜吐蕃。這應是

漢 

藏文化交流的好機會,當時卻引發激烈辯論。負責校刊文章的秘書省正

字于休烈堅決反對,于休烈上奏說:

現今的西戎吐蕃,原是大唐寇仇,怎可給他們經典?吐蕃人慓悍果

決,性情敏銳,善於學習,很有耐心。若通達《書經》,必能知曉戰陣。

若深曉《詩經.小雅.采芑》,則知眾多的武夫軍士,足為扞禦之用。深

曉《禮記.月令》,則知興兵時機。深曉《左傳》,則知用兵的詭詐計

謀。深曉《文選》,則知各國往來有徵召、聲討的書檄制度。這不異借兵

給寇仇,資助盜賊糧餉。

于休烈以為,春秋 

魯國因秉持周禮,使齊國不敢攻擊。楚人巫臣教吳

國人駕御戰車,楚國便疲於奔命。魯國因守典而國存,楚國因喪失車乘技

術而危及邦國,兩者都可借鏡啊!

公主既已遠嫁吐蕃異國,應當一心欣慕吐蕃禮儀,卻返國求賜書籍,

臣料想恐非公主本意,怕是某些投降吐蕃的唐人,從中教唆。陛下若顧

慮不賜經書會失去吐蕃,為保住吐蕃對大

唐的信心,不得已要賜經書,請勿賜《春

秋》。因為《春秋》一經,記載東周衰弱

時,各方諸侯強盛,自訂禮樂,交相戰

伐,生起各種虛偽變詐,以致發生『臣召

君』的失禮之事,紛紛立威想做霸主。若

賜《春秋》一經,將帶給國家大禍患。

《左傳》說:『齊人攻衛,衛國大夫于奚

大敗齊國,衛君以溫地犒賞,于奚請改賞

賜國君的音樂及國君的駕飾。孔子說:曲

縣音樂及鞶纓駕飾,都是國君用物,應當

、《詩毛》請唐大向,義名主公城金以蕃吐

。部一各《選文》、《傳左》、《記禮》

∼ 2 4 ∼

Page 2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愛惜,不如多賞些土地。爵號名位與國家重器,不可借人。』戎狄貪婪,

愛財而輕視土地,正好多賜些錦衣玉帛,何必順他所求,賜予經書,資長

吐蕃的智識?」

唐玄宗命政事堂的中書門下省大臣議論,中書侍郎裴光庭持不同意

見,他說:

「吐蕃由於不識禮儀經典,以致辜負大唐國恩,現今來哀求跪請,應

允許吐蕃的降順附從,賜給詩書,漸漸以聖人聲教陶養,這是可以達到

的。休烈只見吐蕃會生出種種真偽變作,不知經典也能長養人的忠信節

義。」唐

玄宗聽了裴光庭這番議論,讚歎:「善」,准公主所求,賜吐蕃

「《毛詩》、《禮記》、《左傳》、《文選》」。這段故事,載於《新唐

書卷一百四于休烈列傳》。

有朋自遠方來

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只有王

侯子弟得以學習,平民百姓無緣接

觸經典。自孔子有教無類後,凡束

脩以上,孔子都樂於以經典教誨。

孔子志在弘道,周行列國時,孔子

車乘也載著典籍,道不行於魯,

則行於中原;中原不行,則行於四

夷;四夷難行,則乘桴浮於海,到

海外試試。孔子見「有朋自遠方

來」,願學經典大道,不亦樂乎,

絕無半點私藏秘吝之心。

四夷不服,執政者如何應對?

孔子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

亦不,道大典經學願,「來方遠自朋有」見子孔

。心之吝秘藏私點半無絕,乎樂

∼ 2 5 ∼

Page 2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來之。」如大禹征伐三苗,在會稽誓師討伐,大軍出征一個月,三苗仍頑

抗不服。伯益建議大禹,應學大舜以德感化家人。禹即班師,廣修禮樂文

德,七旬後,三苖心悅誠服。修文德以來人,執政者除了反省改過外,也

以文化感人。南北朝時,北魏派使節向南齊求書,朝廷議論多主張拒絕,

唯獨中書令王融力排眾議,說:「若來之以文德,賜之以副書,漢家軌

儀,重臨畿輔」,當以文治之德招撫遠人,若能賜以他們想要的經典,則

漢家軌儀可重臨洛陽京城,教化胡人,效益可抵十萬大軍。

經是文德指標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果

能勤習聖人經典,開啟心性良知,則知孝知忠、有禮有義,何患不能成聖

成賢?「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傅利曼戲謔說:「設有麥當勞速食店的國

家,彼此不打仗。」惟有「政治穩定、出現中產階級」情況下,麥當勞才

會設立,故麥當勞是經濟發展的指標。而尊重「經典」則是文德的指標,

一個尊重實踐經典的族群,又怎會背「道」而馳,有犯上作亂之舉?

學習聖人經典,能喚醒沈睡的心靈,經典流通之處,就是知禮尚義之

地,何須怕人學經?

∼ 2 6 ∼

Page 2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開始親近王(

禮卿)

老師,是從民國六十三年就讀內典研究班時,整

整四年。老師準時上下課,從未請假。後兩年,老師認為每週上四小

時還不夠,興大上的《歷代文選》課,同時也得上。因此,整

部《歷代文選》將近百篇,最後只剩下班固〈兩都賦〉之

〈東都賦〉未講完。

此中因講論文章而結的

吳聰敏

永懷禮卿師

|談禮公與蓮社所結法緣

前言

王禮卿教授,山東省 

諸城縣人,清 

宣統元年,生於浙

江 

衢州。先生長於書宦人家,八歲入私塾,十五歲於經典

史學已具基礎。誦習古文詞賦,縱覽文囿,著述一向駢散並

行。來臺後,曾於成功、中興、靜宜、東海中文系任教。民

國六十三年,雪廬老人創辨內典

研究班,應聘授課,講解古文。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先生辭世,享

年九十。先生百年誕辰,興大舉

辦紀念學術研討會,謹從《論文

集》摘錄是篇,以見師生情誼,

緬懷先生風範。

批文作,責負學教師老公禮

發再,目過公雪送先,完改

。學同予

∼ 2 7 ∼

Page 2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法緣甚深: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內典班畢業,王老師贈詩二首,其

一即云:

未羽迦陵已蘊真,早霑法雨滌根塵;

四年文字傳般若,應自靈山一會因。

八位同學,過去大學所讀理工法商都有,老師均未嫌棄,反而越教

越有興緻,甚至認為我們八位與老師是過去生曾在印度 

靈山會上同聽釋

迦佛陀講《法華經》所結的法緣呢!其二,又云:

八代高文近百篇,詞林心法箇中傳;

兩都鉅賦留餘軼,珍重人生未盡緣。

從明 

清至秦 

漢,近百篇精選好文,就只剩〈東都賦)未及講完。能

聽到禮卿老師這麼多課,真是班上同學的福氣啊!

事後,內典班導師雪公,亦和禮公老師贈詩二首,其一云:

木鐸文章各自鳴,諸城從不例桐城;

鴻儒今古皆君子,幾卷書題游 

夏名。

其二云:

輞川春水接天藍,遙寄鯤臺注劍潭;

沈浸青衿成八俊,俱能鵬化欲圖南。

另外特別感謝禮公老師之四年教導,又有〈申謝〉一

首,其詩云:

∼ 2 8 ∼

Page 2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四載皋比髮更疏,言難傾盡意何如;

杏壇滴雨皆成海,永掬心香熱雪廬。

當第一年開學之初,雪公一一頂禮任課老師,這個舉動曾讓我們同

學震撼與感動;而禮公老師教學也相對的負責,每次批改作文完,必先

送雪公過目,再發予同學,一一加以指導,四載如一日,其認真態度有

如此者。

禮公老師與佛法因緣,早年或因師母關係,其實就已歸依佛門(據

說是皈依南亭法師),但都秘密修學,其看《金剛》、《 

楞嚴》,以

及《禪宗語錄》,蓋以一般佛學研究看待。之前我們同學尚不甚了解,

等到有一回,在老恩師指導講經席上,恰好王老師也在座,當討論到禪

宗中有關「前三三、後三三」的公案,王老師這個時候,就詢問雪公:

「文殊菩薩所說前三三、後三三,到底是多少人啊?」老師笑而不答。

這時我們才知道,王老師對於禪宗的公案,其實也都非常熟悉。

王老師在退休之後,就比較公開的修行,尤其我們那兩位女學長去

拜訪他時,總是要加問一句:「老師有沒有念佛啊?」後來老師就不忌

諱地說:「有喔!」後來,老師搬到臺南 

新營,有一次聰敏跟國榮師

兄,一起去看老師,那個時候,老師正在撰寫《文心雕龍直解》,我們

問候老師的起居生活,老師就出示他自己寫的作息表,則已早晚念佛,

散步亦念佛矣。這是我們非常感念的一段法緣。

以上,從王老師與蓮社所結法緣方面,簡單舉此數個事例,跟大家

作分享,蓮社同仁將永遠感念這一段法緣,同時也將傳承老人家,一向

弘揚傳統詩文的心願,繼續弘傳下去,俾不辜負老人家的苦心

和期許。

∼ 2 9 ∼

Page 3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魯男子

《禮記.坊記》教人「男女授受不親、不同席而

坐」,男女致送物品不可親手交付,不同坐一張席位,就

是要減少「遇境動心」的機會。

學儒,最高目標為了達到聖人至善的境界,〈中庸〉說:「智仁

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智仁勇是經營五倫必備的條件,想要成聖

成賢,更須學習三達德。若不「好學」這三達德,便容易昧於三達德

的一端,而產生偏蔽,所謂「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仁不好學,

其蔽也愚。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孔子家語》中有一段故事,

可以給我們啟示:

魯人有獨處室者,鄰之釐婦亦獨處一室。夜暴風雨至,釐婦室

壞,趨而託焉,魯人閉戶而不納。

釐婦自牖與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納我乎?」

魯人曰:「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

納爾也。」

婦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

亂。」魯

人曰:「柳下惠則可,吾固不可。吾將

以吾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

∼ 3 0 ∼

Page 3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孔子聞之曰:「善哉!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於此者,期於至善

而不襲其為,可謂智乎!」

魯國有一男子,獨自居住。隔壁的寡婦,也獨處一室。夜晚暴風

雨來襲,寡婦的屋子毀壞,婦人便跑到男子房前,想要借住。男子關

起房門不接納她。

婦人從窗戶對男子說:「您為何如此不仁厚,不接納我呢?」

男子說:「我曾經聽說,獨身的男女沒到六十歲,不能住在一

起。現在您年輕,我也年輕,因此不可以讓您進來。」

婦人說:「您怎麼不學柳下惠,柳下惠用自己的身體溫暖沒有來

得及進城門而受凍的女子,國人並沒有批評他這樣不對啊!」

男子說:「柳下惠可以,我卻絕對不行。我以我做得到的程度,

來學柳下惠的功夫。」

孔子聽聞此事之後,說:「這樣做太好了!現今想學柳下惠『坐

懷不亂』的人,還沒有人能像這名男子的節操。想達到柳下惠至善的

境界,而不蹈襲他的行為,算是有智慧的人吧!」

元代胡炳文,雜采經傳事實,撰《純正蒙求》,將柳下惠「坐懷

不亂」的事蹟,編錄成文,他說:「魯 

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

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下惠恐其凍死,乃坐之於懷,以

衣覆之,至曉不為亂。」柳下惠宿於城外,有一女子來借宿,柳下惠

怕她凍死,於是把她抱在懷中,又用衣服蓋起來,直到天明,都沒有

發生不規矩的事。

能像柳下惠遇境而不動心,做到「坐懷不亂」,這是非常之人。

大多數的人,遇到境界難免產生欲念,故古人強調必須

依循禮節,避開動人心念的環境因緣,來預防

過失。

∼ 3 1 ∼

Page 3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如《禮記.坊記》教人「男女授受不親、不同席而坐」,男女致

送物品不可親手交付,不同坐一張席位,就是要減少「遇境動心」的

機會。聖

人制禮,人們依禮行事,知所節度,則提防生亂。魯男子自知

沒有心如止水的工夫,但能堅守禮節,不讓自己陷入「孤男寡女共處

一室」的窘境,省卻日後多少「前羽不斷理還亂」的瓜葛,可謂智

矣。

,觸接女男防為,宅內府孔阜曲

槽「流石」入倒水的來挑把夫挑

。宅內入流牆隔再,內

∼ 3 2 ∼

Page 3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

《論語.述而篇》云:「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為了祭祀

需要,孔子以一竿一鉤釣魚,不用綱繩多鉤。到樹林獵鳥,不射殺

巢中鳥。為示敬意,須親手準備祭品,而釣魚獵鳥也不過分獵殺。

江謙《論語點晴補注》引《列子.說符篇》一則故事,相互映證。

齊國大夫田氏,在庭中舉行送殯前的祭奠,幫閒賓客有千人之

多。座席中有人獻上魚和雁,田氏感嘆說:「上天對人真優厚!種

殖五穀、生養魚鳥,供人食用。」賓

客們都同聲附和。

有位年紀十二歲的鮑氏孩子,也

在座席中,走到田氏面前說:「不像

您所說的那樣。天地萬物,與我們同

時生存,都是同類。同類之間沒有貴

賤分別,只因形體、智力有大小高低

的差別,而相互剋制、相互食用,並

不是為對方而生。人取可吃的來吃,怎麼是上天為人而生長這些東

西呢?況且蚊蚋叮咬人,虎狼吃人,難道是上天為蚊蚋而生人類,

為虎狼而生人肉嗎?」 

殺生,使眾生無限怖苦,無限慘毒,有違「萬物並育而不相

害」的仁風。故《周禮.王制》云:「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

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故,指祭祀。除了

祭祀,不會為口腹之欲而殺生。

中巢在待,食覓處四鳥,天白

。殺射忍不故,卵孵為多,

∼ 3 3 ∼

Page 3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雪廬詩選讀

|講于民國九十八年

暑期明倫講座

徐醒民  

講述

懷德 

慧玲整理

〈阮步兵墓〉

寒蛩泣曉露,蔬圃擁荒邱;

白眼宜君傲,窮途到我愁;

竹林多七子,文苑獨千秋;

俯仰今何世,三緘慎舌喉。

歷史背景

阮步兵即是阮籍。步兵是古時候的官位名,全名叫做步兵校

尉,位階比將軍稍微次一等。阮籍為什麼是步兵校尉呢?當時晉朝

有七位讀書人,常常在竹林之中聚會、飲酒、遊覽,時稱「竹林七

賢」,阮籍是其中的一位。身在亂世,他不想當高官,因為在亂世

做官,朝不保夕。後來他聽說,步兵校尉廚房裡,有人很會釀酒,

且儲存很多,因此就自願擔任步兵校尉。他的用意在於以酒消遣,

排解身處亂世的苦悶。

寒蛩泣曉露蔬圃擁荒邱

「寒蛩」即蟋蟀,這種蟲很奇怪,到秋涼的時候才叫,所以

∼ 3 4 ∼

Page 3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叫「寒蛩」。「寒蛩泣曉露」,

「泣」字怎麼來的?因為雪公去探

訪阮籍的墳墓時,是在早晨,花草

上面都還含著夜間結的露水,這時

又聽到寒蛩的叫聲,好像對著墳墓

哭泣一樣,來弔唁阮步兵墓,故云

「泣曉露」。這是描寫聽到寒蛩的

叫聲。下面一句,看著阮步兵墳墓

的周圍環境,「蔬圃擁荒邱」。「邱」是墳墓,阮步兵的

墳墓已經很荒涼了,長了很多雜草。只有許多蔬圃(

菜園)

,「擁」

著墓的四周。這是描寫看到的景致。

白眼宜君傲窮途到我愁

什麼叫「白眼」呢?以青眼珠朝天看,用白眼珠看人,表示對

人不屑。當時,有人送酒給阮籍,他連看都不看一眼,眼睛朝天,

叫「白眼」。後來有一個人帶著琴也送來酒,這個人阮籍看得起,

就以「青眼」(

「青」是形容眼珠子的顏色)

看他,我們一般講「垂

青」,「垂青」就是看得起你。他以白眼對人,表示一種驕傲,這

種驕傲不是普通的驕傲,表示道德學問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故以白

眼對人,這種驕傲是適宜的,故云「宜君傲」。現代人的驕傲要不

得,你若沒有到阮步兵那個程度,你不能說「值得驕傲」。

「窮途到我愁」。阮籍那個時候常常喜歡到外面郊遊,一個人

帶著酒到山上遊覽,走到路的盡頭,沒有路可走了,就放聲大哭而

返,叫「窮途」。「到我愁」,這是雪公拿自己跟阮步兵對照,說

他走到窮途末路而發愁,就如同自己現在的心境一般。「窮途」在

此處是有含意的,表示阮步兵在人世間想要做點正當的事,卻沒辦

草花,墓墳籍阮訪探晨早公雪

唁弔來像好,叫鳴蛩寒,露含

。兵步阮

∼ 3 5 ∼

Page 3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法實踐自己的理想。雪公發愁的原因也是如此啊!他不是為自己發

愁,而是對於中國文化被人曲解、破壞、放棄,造成後來海內外中

國人都受害,為此而發愁。所以這句話有英雄所見皆同,彼此志同

道合的意思。

竹林多七子文苑獨千秋

「竹林多七子」,指「竹林七賢」,竹林有七賢之多,阮籍是

其中之一。他們的事蹟這裡不細講,各位自己查即可。「竹林七

賢」都是賢人,但是講到「文苑」,在文章這方面的話,雪公認為

只有阮步兵能夠獨步千秋。意即不但超越當時竹林之中的那些賢

人,就是在千秋之後,他的文章也是獨步的。這是讚嘆他文學才華

的出類拔萃。

俯仰今何世三緘慎舌喉

雪公在墳墓前面俯仰,看看大地、天空。「今何世」,現在是

什麼時代啊?天地之間到了民國時代,就是今世,這是拿現代跟阮

步兵那個時代對照來講。阮步兵那個時代,他的才學用不出去,也

遭遇很多人的忌妒。「三緘慎舌喉」,「三緘」有典故,孔夫子當

初觀周,入太祖后稷之廟,看見廟前有金人,三緘其口,金人之背

後有銘曰:「古之慎言人也。」所以「三緘」就表示言語要慎重,

不能隨便講話,叫「緘口」。

阮步兵為什麼沒有「緘口」呢?當時朝廷的臣子以及學術界的

人,心裡都想攀緣做大官,而在朝廷裡的大官,也都迎合天子的意

思。阮步兵的著作很多,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人先生傳〉,

把當時朝廷的大臣,以及社會上的讀書人罵慘了。怎麼個罵法?他

∼ 3 6 ∼

Page 3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把當時那些「大人先生」比喻成蝨子,躲在人穿的褲子裡,讓人找

不到,且不斷繁殖,後來人家不耐煩了,就把褲子丟掉或燒掉。這

些攀緣大官與朝廷的大人先生們,彼此互相勾結,以為坐上了大

位,就好像很安穩了,實際上不過如同人的褲縫裡面的蝨子一樣,

搞到最後,仍逃不了被人丟掉、燒掉的命運。

這樣尖銳的諷刺,使他在當時得罪了不少人,所以雪公講「俯

仰今何世」,一方面是替阮步兵覺得可惜,認為他想要發揮才能,

卻沒有運用更高的智慧,來應付當時的大人先生。一方面是要說

給現代人聽,我們學道不只是修道入定就可以了,還必須在世間

做事,如果遇到那些大人先生,你不能像阮步兵一樣,也做一篇

〈大人先生傳〉來諷刺他,這樣沒用處。你要三緘其口,謹慎「舌

喉」,「舌喉」就是講話。講話慎重,並不是不講話,而是要用智

慧講話,讓人聽得進去,並能夠改變心理。

這是雪公教我們從阮步兵那裡學習的重點,要三緘其口、謹慎

喉舌,不要硬碰硬去譏刺,而要根據聖賢的道理,用智慧說話,來

改他的心,這才是方法。

當正點做想間世人在籍阮

己自踐實法辦沒卻,事的

。想理的

∼ 3 7 ∼

Page 3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自從周平王東遷雒邑,周天子實際上已經無法號令諸侯,王政

不行,禮崩樂壞,於是列國諸侯都在追求武力爭霸。在這樣無序的

國際時潮之下,孔子五十六歲時,眼見在魯國不能行道,決定離魯

到中原各國週遊,期求明君以行王道。

庶之富之教之

孔子第一站到了衛國,除了因為地理上與魯國相距不遠外,從

分封立國開始,衛國一直都和魯國有著的密切關係,甚至其後國家

政治的發展情況也很近似。孔子說:「魯、衛之政,兄弟也。」兩

國都有著很多的賢者與賢大

夫。孔子初訪衛國,《論

語》有一章記載:

子適衛,冉有僕。子

曰:「庶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干戈與玉帛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

未之學也。」

明日遂行。(《論語.衛靈公篇》)

大賢多諸國衛與子孔

如,誼交厚深立建夫

。來往有互玉伯蘧與

∼ 3 8 ∼

Page 3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點出衛國治國之大本,要在教化百姓。當時的衛君是靈

公,他在位的時間一共有四十二年(

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公元前四九三

年)

。其後在孔子週遊各國的十四年裡,曾多次回到衛國,在這段週

遊列國期間,比起其他國家,他以客卿身分待在衛國的次數與時間

都是最多也最久。

當時在國際上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是聖人,孔子對衛國國政的了

解也十分透徹,從《論語》中很多篇章的記載,可見孔子與衛國諸

多的賢大夫建立深厚交誼,例如蘧伯玉、史魚、衛公子荊等。

無智與無福

依《史記》記載,靈公一開始仍以客卿對待孔子,願意用與魯

國相等的俸祿,提供孔子,然而終未重用。《史記孔子世家》說:

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

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

靈公因寵愛夫人南子,他在世時就發生了太子蒯聵欲謀殺南

子,因而被廢出亡齊國的事件。由此也種下靈公死後,衛君父子爭

國的亂因,孔門子路也死於這次災難。

孔子在衛國看清衛靈公只是個見識不高的無道之君,連家都不

能齊,勢必會舉國動亂。孔子在衛國來來去去,就在靈公眼底下出

現,卻終不獲用。讀史至此,也只能慨嘆靈公的無智與衛國的無

福。從《論語.衛靈公篇》的首章即可看出: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

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 3 9 ∼

Page 4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靈公所問不是治國大道,卻是戰陣用兵之事,這對有聖人之名

的孔子提此問題,真是把治國為政的要旨都弄錯了。可見靈公之

問,不論是真心求教或者為測試孔子學問,其動機都是不仁又無

道。而孔子回答他,說自己只懂得祭祀禮儀諸事,不曾學過軍事方

面的學問,表面上是給了靈公一個婉拒回答的軟釘子,但孔子怎會

沒學過軍事?否則他又如何能教得出身通六藝的七十二位大賢?又

怎能在齊魯 

夾谷之會中,預擺軍陣保住魯君並取回國土!

孔子言外之意,正是回答靈公,只要能以禮樂教化治國,從自

身做起,並使其家庭、乃至全國都能施行禮治,則國力自強,四方

之民自可不征而化,又何需依靠武力去爭霸呢?《論語》「遂行」

這兩個字,顯出孔子離開衛國時,不願幫靈公做不仁之事,及道不

同不相為謀的果決心情。

好禮好義好信焉用稼

孔子弘道救世的宏願,總是為世人所誤解,只知以力服人的諸

侯又怎能聽進去?孔門弟子樊

遲,見孔子所教的禮義不為人

們接受,何妨乾脆改學農事以

治國吧?《論語.子路篇》有

孔子與樊遲的問答: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

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

「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

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

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

敬能然自姓百,信好義好禮好者導領

。待相情真以能服能

∼ 4 0 ∼

Page 4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

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在上位的領導者,若能好禮、好義、好信,則百姓自然能敬、

能服、能以誠實之情相待,如此不只本國能教化好,其他四方人民

也都會聞風來歸,又何需專講農政呢?可見治國之本,貴在講求禮

義及信任。

衛靈公在位四十二年,最後卻導致衛國內亂,其所得的諡號為

「靈」,在《史記.諡法解》云:

亂而不損曰「靈」。

靈公得此諡號,顯示他在位期間,不能以治損亂,致使衛國陷

入太子蒯聵與衛出公的「父子爭國」,牽動多少人的生死。靈公如

能用孔子之道,早日實行禮儀,弭平家人蕭牆的嫌隙,化干戈為玉

帛,又怎會釀成後來的禍亂?

一國一地,能否蒙受聖人教化,並非有聖人出世,就能嘉惠時

人,實賴多方福慧,方得成就!

∼ 4 1 ∼

Page 4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各位同學:這兩個小時,我來跟大家一同研讀「雪廬詩選」。雪廬老人

作的詩很多,《雪廬詩集》有兩大本,今天就從詩集裡選了幾首出來研讀。

  

詩題

詩題〈金陵懷古十詠〉。共有十首詩,故名十詠。金陵就是現在的南

京,南京在古時候名稱很多,這裡面的第一首詩〈建業城〉,指的就是南

京。三國時代,孫權在南京稱帝,建立吳國,把南京的原名「金陵」改為

「建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六朝」的開始。

這十首詩,是雪廬老人在國民政府對日抗戰勝利,跟孔奉祀官從四川回

到南京後所作。抗戰期間,南京是個淪陷區,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到南京時,

曾實行大屠殺,那是一場大劫難。因此,雪廬老人回到南京,看著當地的古

蹟,心中有很多感慨,便作了不少懷古詩,其中有這十首,名曰〈金陵懷古

十詠〉。先看第一篇〈建業城〉:

雪廬詩選讀

|講於民國九十八年暑假大專明倫講座

徐醒民  

講述

慧玲 

懷德整理

∼ 4 2 ∼

Page 4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地險何曾利,人謀卻早輸;

三分甘棄蜀,二士已吞吳;

王氣秋雲盡,石城衰草蕪;

不堪沉鐵鎖,臣妾晉王都。

這首詩寫的是吳國後來亡國的淒慘狀況,這當中有微言大義,乃藉此批

評民國建立之後,在南京建都的國民政府,就把儒家的學術思想拋諸腦後

了。一個國家若想長存,必得照儒家的學術實行,因為儒家講王道,不講霸

道,先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好,以國內的民眾為主。

  

地險何曾利人謀卻早輸

開頭這副聯子很

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和後面都有連帶的關

係。如果沒有連帶關係,等於一個人只有頭,

卻沒有頸子將頭跟身體連接起來,那這個人怎

麼活?所以,後面這幾副聯都跟開頭有連帶關

係,是一脈相承的。

「地險」,指建業城(南京)這個地方很

險要。建業城靠近長江,長江把南北阻隔起

來,那時候北方人想到南京來,必須過江,

那不容易。而從北方來的敵人若想攻打南京,

也必須橫越這道大江,相當危險。而且,南京城四周都有高山,所以這個

地方很險要,易守難攻,國家的首都因而建立在此。但是這裡卻說「何曾

利」,對國家的防守談不上有何利益。為什麼呢?孟子曾說:「天時不如地

利,地利又不如人和」,又說:「固國不以山谿之險」。(

見《孟子.公孫

江長有又,山高有都周四京南

。攻難守易,要險勢地,險天

∼ 4 3 ∼

Page 4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丑篇》)。要把國家的國防鞏固起來,不在於有山谿之險,因為那是靠不住

的,地勢之利終究比不上人和。

在三國時代,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篡漢而建魏國,佔的是天時。而在

南京由孫權所建的吳國,佔的就是地利。至於在四川建立蜀國的劉備,算是

得人和。所以,這句裡面就有批評的意思,對吳國憑藉南京的地勢險要,卻

沒有蒙受其利提出懷疑。吳國為什麼沒有得到地利呢?沒有「人和」。當

時,孫權應該憑著地利,跟劉備結合起來,這樣也許就可以把曹操消滅掉,

但實際上卻沒有這麼做,他失去了人和,地利因此也就不利了。

「人謀卻早輸」,「人謀」就是講「人和」。國家要成立,「謀」字很

重要,你看《書經》裡面,有〈大禹謨〉、〈皋陶謨〉,那都是賢能的臣子

針對天子的行事提出建言。吳國雖然地勢很險,表面有地利,但是沒有人

謀,早輸了。他沒有長久跟劉備結盟,人謀早輸,所以註定地利、人和全

失,無法永久存在。這副聯為這首詩奠立了基礎。

  

三分甘棄蜀二士已吞吳

蜀 

魏 

吳三國三分天下,吳國佔了其中一分,為什麼「人謀卻早輸」呢?

「甘棄蜀」,他不跟蜀國結盟,甘願放棄蜀國,而去跟曹操拉攏關係,這就

註定輸了!孫權死後,傳給孫皓,但他生活很糜爛,朝廷裡的臣子只要不合

他意就殺,所以攪得上下離心離德。

就在同一時期,司馬炎滅了曹魏,建立了晉朝。然後,他就派四川的王

濬,把劉備的蜀國也消滅掉。後來,又命令王濬從四川出兵,協同杜預攻打

吳國,詩中所謂「二士」,就是指這兩個人。王濬來到南京,聲勢浩大,

在這之前,孫皓已經獲得訊息,就派人造了一條很長的鐵鍊,把長江攔截

起來,並在鐵鍊旁邊放下很長的鐵鉤子。在他的想法,以為王濬的船就過不

∼ 4 4 ∼

Page 4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來了,怎知他想了辦法,在船的前面造一個

大筏,筏上面放置許多稻草人,並灌了很多

麻油,這樣一來,接近鐵鍊的時候,就能把

鐵釘吸收到稻草人上面去,而鐵鍊用麻油一

燒,一下就燒斷了。唐朝詩人劉禹錫〈西塞

山懷古〉詩云:「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

旛出石頭」,講的就是這件事。所以,「二

士已吞吳」,指的就是王濬、杜預兩人率軍

從四川而下,長驅直入,消滅吳國。

孫皓在這場戰役中,看見樓船上的人多到可以把長江塞滿,就把上半身

的衣服脫掉,用繩子將自己捆綁起來,並帶著棺材,連同朝廷裡頭自己的子

弟、大臣,一共幾十個人,到王濬軍營裡投降。這樣的亡國之君,下場十分

悲慘啊!這個結果是怎樣造成的?原因在於孫權的「甘棄蜀」,所以前一句

是因,後一句是果。

  

王氣秋雲盡石城衰草蕪

「王氣」,指的是吳家的帝王氣勢,已經黯然,看不到了,就像〈西塞

山懷古〉詩中所謂「金陵王氣黯然收」。「黯然」是抽象的,雪廬老人用具

體的「秋雲」來形容,效果比「黯然」二字好。吳家的王氣盡了,還看得到

什麼呢?只有一片秋雲而已!

「石城衰草蕪」。「石城」,就是石頭城,也是建業城的別稱。石頭城

裡還看得到什麼呢?朝廷裡所有的臣子、王妃、宮女⋯

,都沒有了,只看

見一片荒蕪的衰草。人為什麼都不見了?前面說過,孫皓帶著臣子和自己的

家族眾人去向王濬投降,因此人事全非,只剩荒蕪的衰草。

的濬王截攔要,鎖鐵的長尋千造皓孫

。了去底江到沉而壞破被卻,船樓

∼ 4 5 ∼

Page 4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不堪沉鐵鎖臣妾晉王都

接續著前面三聯(起、承、轉),這一聯是全詩的結語。「不堪沉鐵

鎖」,這是倒裝句法。詩人想到,孫皓造了千尋那麼長的鐵鎖,要攔截、防

禦王濬的樓船,但卻被破壞而沉到江底去了,根本不堪防禦,起不了作用。

此句乃照應前面的「二士已吞吳」。

「臣妾晉王都」。前面講過,孫皓帶著朝廷裡面的臣子,和自己的夫

人、兒子,一起投降王濬。當時王濬一接受投降,就把孫皓身上的繩子解

開,也命人把他帶來的棺材燒了,並將他送到司馬王朝裡,後來被封為「歸

命侯」。所以,「臣妾晉王都」,意指孫皓帶著臣子、妻妾、兒子,都歸到

晉家的王都裡,而吳國也就滅亡了。這句照應前面的「石城衰草蕪」。

  

全詩表法

佛經裡面講的事情,都是有表法(含意)的,而這首詩裡也有表法。雪

廬老人在抗戰勝利之後,回到國民政府的首都來,看見首都在淪陷期間,遭

到日本軍隊大屠殺,城裡變得很荒涼,心中相當感慨。不過,這還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詩中所說的「人謀卻早輸」。自古以來,儒家講究「王道」,實

行仁政,仁政從哪兒來?從中華文化來,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伏羲氏開始。

從伏羲氏到神農氏,乃至唐堯、虞舜、夏、商、周,都認為建立政治必須要

以人民為主,若不愛護百姓,王朝便現出衰亡之相。夏桀王、殷紂王、周幽

王,乃至後來的秦始皇,便是只顧自己,攪得天下民不聊生,所以很快就亡

國。秦始皇後面是漢,接著就是三國這段歷史。

雪公說,「人謀」固然指的是孫權沒有跟劉備長遠的合作,但若以傳統

∼ 4 6 ∼

Page 4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政治的遠大眼光來看,還是必須以儒家的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來實行。「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中華文化,是治理天下的道統,三國時代

的孫權沒有遵守這個道統,那是歷史上的事情,然而到了民國時代,也沒有

講道統啊!

民國成立之後,到處毀滅寺廟,學校也不再繼續教「四書」,不講儒家

的學術了,這都是「人謀」啊!一直到現在,我們在臺灣看看,哪裡還講儒

家的學問呢?若真正講儒家的學問,現況絕對不會是眼前這個樣子,政治一

定是穩定的,社會的人心、風俗也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敗壞。所以,雪公在詩

中說「人謀卻早輸」,那時候在南京,國民政府早就放棄儒家的學問了,而

且在抗戰之前,一般文人也力主全盤西化,學西洋人的文化,把中國的這些

經書都丟到「茅茨坑」。當時一般人不知道,雪公卻看得清清楚楚,從那時

候就看到未來,你那樣做的話,以後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沒有!所以,在這

首詩裡面,藉著講吳家那時候人謀輸了,以致於後來國家亡了,隱含對民國

時代的批評。

各位把這首詩好好看一看,我今天只能講個大概,大家可以自己從歷

史到眼前的政治、社會狀況,去思

索、體會箇中道理。若將來要從事

政治,就會知道怎麼做法,若不從

事政治,要修道,也會明白怎麼修

法。根據這樣的修法,你學佛、學

儒才不是迷信。

西化,把中國經書丟到「茅茨

坑」,「人謀卻早輸」,以後會有

什麼好結果?

把,化西盤全主力人文般一,前戰抗

卻謀人」,「坑茨茅」到丟書經國中

?果結好麼什有會後以,「輸早

∼ 4 7 ∼

Page 4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自日本電影《送行者

|禮儀師的樂章》,在各地開出亮麗票

房後,引起人們重視「死生亦大矣」這人人必備的課題。劇中,主

角為澡堂老板娘入殮後,送去火化,火葬師傅對死者的兒子說: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通過這道火門,即前往另一個世界。」

人的生命,不因死了而結束,有生必有死,生時歡慶,死時慎終,

生與死的確是一樁天大的事情,不論賢愚貴賤人人都要面對。

未知生焉知死

生前從何而來?死後又何去何從?孔門子路,在現實政治盡忠

之餘,也不免對此課題好奇,他問孔子:「敢問死?」孔子答復:

「未知生,焉知死。」這意思是說,子路你想知死後狀態,必須先

知生前之事。「知生」為何就能「知死」?因為生死相待而起,互

相依賴而成為一體,死後光景來自生前作為。

生死相待而起,在《易經.繫辭傳》,孔子說:「原始反終,

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

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

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篇)

∼ 4 8 ∼

Page 4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

變,故知鬼神之情狀。」人生初

始,因遊魂趣入父母交合之境,始

有生命。既有生命之始,必有生命

之終,終而復始,死後又生,猶如

長流。孔子不云「生死」而云「死

生」,即知死後必有生。自己的遊

魂投入母胎,藉父母的精氣而長成

身形。生命終老後,魂失去住所,

變為遊魂,再遇父母陰陽交合,而

感召氣分相投,又是下一生的開

始,這就是「遊魂為變」。故死後

的遊魂何去何從,端看生前做了那些舉措。

三類生死觀

明末大儒李二曲作《四書反身錄》,針對生死一事,分析三類

人不同的生死觀:

第一類人,不知生不知死。知生則知死,這是聖人孔子的真知

灼見,尋常人對生前死後,盡是茫茫然。這類「不知生不知死」

者,蠢蠢而生,昧昧而死,生而茫然,死而惘然。生前不能俯仰無

愧,坦坦蕩蕩,待死後下葬時,檢點生平,黯然沮喪,帶著無限悔

恨離開人世,死後情景必難樂觀。存不順而沒不寧,何其痛哉!早

知如此,何至於此。

前生,橋的頭兩見不看座一像,命生的人常尋

。前眼見只,茫茫兩後死

∼ 4 9 ∼

Page 5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另有一類人,如關雲長、司馬光、文天祥、海瑞等忠臣義士,雖

不知死卻知生。如何知生?這類人深信孔子所云:「人之生也直,罔

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

,人生存於世,就要活得端端直

直;為非作歹而能存活者,不過一時僥幸免罪而已。「知生」者,生

時正大光明於天下,死時也是正大光明於後世。

再有一類聖哲,「既知生也知死」。有生有死的只是肉身形體,

人人相近的本性則不因生死而有加損。生前終日乾乾,成性存存,白

晝如此,夜晚如此,生如此,死亦如此。堯、舜、孔、孟等聖哲了知

生死情狀,善於存養性命,能攝七情歸於本性,不因生而喜,不為死

而懼,始終湛定純一,徹底解開死生大課題。

最後一著

孔子高弟顏淵,一生致力於德行,達到「不遷怒,不貳過」的賢

人境界。隨孔子周行於匡,遭匡人圍困,孔子等人脫困後,獨未見

顏淵。不久,見顏淵回來,孔子喜出望外脫口而說:「吾以女為死

矣。」我擔心你是不是罹難死了。顏淵曰:「子在,回何敢死?」夫

子必能安然無礙,我顏回怎敢死呢?清儒劉寶楠《論語正義》說:

「死生亦大矣,以為『何敢死』,則不以死為重,而以輕於死為重

也。」顏淵知生知死,死並不是難事,難在如何保握生命活力,繼續

隨孔夫子學道,故不願虛生浪死,雖不得有壽,然死後之生,必大有

可觀。孔

門另一高徒曾子,享有高壽,臨終前,召集弟子到榻前,要他

們掀開被子,看看他完好的手腳,不曾因犯法而受刑。曾子說,我每

∼ 5 0 ∼

Page 5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無有過患。現今生命即將終了,

往後確信無有患難,不致毀傷。生前無有大過,死後必然成聖成賢。

《宋史.儒林列傳》記載陸九淵考終命的事蹟。陸九淵擔任荊門

知軍,主管政事軍務。每逢旱災,祈天禱雨,無不靈驗。一年後,荊

門政通人和,民俗大變。有一天,他跟家人說:「我將死了」,又告

訴僚屬:「我將告終」。一個月後,他禱天降雪,隔日即降一場雪,

於是沐浴更衣端坐,過兩日,即安詳而逝。「尊德性」為陸九淵一生

修為功夫,命終之際,預知時至,可想其心,若非與道相應,何能如

此?

《宋史.李衡傳》記載,李衡於宋徽宗宣和年間,進入天子所設

的大學「辟雍」,與趙孝孫同宿舍,趙孝孫的父親師事程顥,家學淵

源。兩人一同參加科舉,趙孝孫及第,李衡落榜,趙勸李衡回家去重

讀《論語》,他說:「學《論語》,應學聖人所為何事,不在記誦詞

章,故不可有絲毫虛偽。」李衡深深佩服趙孝孫的見解,日後雖然博

通群書,但為官、授徒、行止,皆以《論語》一經為根本。臨終時,

他先行沐浴,然後梳頭戴冠,極其自在的離開世間。宋儒周必大聞訊

後,說:「李衡真是一位純儒,臨終能如此超然自在,大概就是孔子

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類人吧!」

預知夕死,誰不恐懼,誰不驚慌失惜?然晨朝聞得道者,卻能坦

然不懼。道者,率性之謂,循著本性而不變,乃是有道。至於本性,

則是人人天命所賦,個個不無。一朝果真聞道,從此不敢須臾離道,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如此

就能底氣十足的說:「夕死可矣」。

∼ 5 1 ∼

Page 5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存順沒寧

聖人深知尋常人要「率性不變」甚難,故依道修教,設計五種常

行的達道:「夫婦有別、父子有親、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

義」,依循這五種達道,就能存性養性,不愧所生而不懼所死。古來

命終安詳而逝的儒者,生前莫不循此五達道,孔門高足顏子、曾子如

是,後儒陸九淵、李衡等亦復如此,存時順道養性,沒時安詳寧靜,

可以欣慰的說:「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功生一淵九陸為「性德尊」

若心其,至時知預終命,夫

?此如能何,應相道與非

∼ 5 2 ∼

Page 5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周孝侯讀書臺〉

荒臺依佛寺,蔓草露華濃。月夜虛墳典,霜天度梵鐘。

人今溺洪水,誰更斬蛟龍。朝有奸權在,忠貞未許容。

歷史背景

周孝侯是三國時代的人,姓周,名處(讀楚音),他最為人熟

知的,就是「除三害」的事蹟。周處年少的時候,力氣很大,在鄉

里是個不良少年,但不像現今的黑道人物,他不過是不注意自己的

言行而已。他居住的鄉里有所謂「三害」,三種禍害,一是山上的

猛虎,常常下山來傷害人;二是水裡的蛟龍;第三就是周處。周處

知道自己被列為「三害」之一,心想:「哎呀!不得了,我在這地

方竟是個禍害,真要好好反省。」於是,他決心為地方除害,先到

山上打死猛虎,然後到水裡跟蛟搏鬥。他抓到蛟後,在水裡浮浮沉

沉,流到很遠的地方,大家都以為他跟蛟同歸於盡了,紛紛在心裡

慶賀。沒想到,周處把蛟殺了之後,上了岸。大家正苦惱他這一害

該怎麼除法?他就到南京去,向兩位學問道德很高的人求學,一位

是陸機,一位是陸雲。

學成之後,周處進入東吳 

孫皓的王朝任事。東吳被司馬懿滅

了,他就到晉家去。晉朝君主知道他是個人才,道德學問都好,就

請他擔任太守,後來又做天子身邊的「近侍」,掌管諫勸之事。如

果看見天子有什麼過失,他就要勸告,臣子有不對的時候,他也必

雪廬詩選讀

|講於民國九十八年明倫暑期講座

徐醒民  

講述

慧玲 

懷德整理

∼ 5 3 ∼

Page 5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須向天子提出糾舉,等於現在的監察院,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他彈劾了兩個相當有權力但知法犯法的大臣,一個叫夏侯駿,

另一個叫梁王司馬肜(

讀融音)

,他們對周處都相當惱怒、厭惡。適

逢邊界有氐族擾亂,他們就在皇帝面前假意稱讚周處的能力,建議

派他去抵抗氐族首領齊萬年。晉家派他去,聽誰指揮呢?就聽梁王

肜和夏侯駿指揮,他們兩個人都是元帥,周處必須聽從他們的命

令,這等於是陷害他。到了邊界,他們只給周處五千人,去抵抗齊

萬年的七萬大軍。打仗弓箭用完了,後邊並沒有後援,根本就是要

他去送死。周

處本來能力很

強的,他曾經

殺過猛虎和蛟

五千兵士對抗

七萬大軍,最

後終究寡不敵

眾,被對方殺害而陣亡了。

周處為何叫周孝侯?這是他死後,朝廷封他的諡號和爵位。

周孝侯的讀書臺在南京城外。雪公在抗戰勝利之後,大概是民國

三十六年,從重慶到南京國民政府的首都,他跟孔子奉祀官府,隨

著政府一起到南京,那時候還沒有時間回山東 

濟南的故鄉。在放假

的時候探訪名勝古蹟,這一首就是講到周處的讀書臺,即周處拜陸

機、陸雲為師時,求學、讀書的地方。明白這些背景之後,這首五

言律詩就好懂了。

荒臺依佛寺蔓草露華濃

律詩八句四副對聯。此為起聯。

「荒臺」指的就是周孝侯的讀書臺。雪公去探訪的時候,周處

到身隻,後之了殺蛟把處周

。學求雲陸、機陸向,京南

∼ 5 4 ∼

Page 5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早就不在了,讀書的臺也

荒蕪了,雜草叢生,故云

「荒臺」。這個荒臺依著

佛寺,靠近佛家的寺廟。

第二句「蔓草露華

濃」。蔓草的「蔓」是

形容詞,有滋生、蔓延的意思,「蔓草」意指雜草很多,它是接著

第一句「荒臺」而來的。「露華濃」,指地上的花草承受夜間露水

濃厚,顯得格外新鮮、清潔。又,「濃」也意指花多,花多代表什

麼呢?照應上面的「佛寺」。佛寺在此,度化眾生,給地方的恩澤

很大,所以「露華濃」含有這個意義。「荒臺依佛寺」,周處的讀

書臺已經荒蕪了,還好附近的佛寺還在,很多人還能得到佛法的教

化。

月夜虛墳典霜天度梵鐘

此為頷聯。

「月夜」,這是回想周處在此讀書的時候,從白天讀到月夜時

分。「墳典」,即「三墳五典」,「三墳」是指上古三皇時代的

書,「五典」是五帝時代的書。這裡不必這樣分,只稱古代的聖賢

書。「虛」是指以虛心讀古書,不存成見,不以自己的意思來解

經。周處讀古聖賢書的時候,不以自己的意見來解讀,非常謙虛,

我們現在學佛、學儒,就要這樣,千萬不可拿自己的見解來解釋儒

佛經典。所以,「月夜虛墳典」,是指周處日日夜夜真正在那裡研

究古人的書籍。

「霜天度梵鐘」。前句「月夜」是一天的夜間,此句「霜天」

則是一年的冬天。周孝侯讀書,一天之中,日夜都讀,一年春夏秋

冬,也沒有放假。「度梵鐘」照應前聯的「佛寺」。寺廟裡晝夜都

撞鐘,白天做功課的時候要撞鐘,夜間也撞鐘,夜間撞什麼鐘呢?

公雪,臺書讀的侯孝周

雜,蕪荒已早,時訪探

。了生叢草

∼ 5 5 ∼

Page 5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幽冥鐘。幽冥鐘是度三塗裡的眾生,三塗的眾生聽到寺廟的鐘聲,

心裡就能夠得清涼,人道眾生聽到鐘聲,也等於聞到佛法。唐朝張

繼寫〈楓橋夜泊〉時,是到京城考試,落第在歸途中,夜泊在楓

橋。詩云:「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景很寒冷。「江楓漁火對愁

眠」,愁是當時的心境。「姑蘇城外寒山寺」,境界一轉,正在發

愁的時候,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裡面來了,得了些安

慰,心裡想開來了,愁也化解了。「夜半鐘聲到客船」,愁客聞鐘

聲而覺悟,這個境界又提升、淨化了。

「霜天度梵鐘」。在周孝侯來講,冬天的寒夜讀書,讀的不只

是世間一般人讀的書,他讀聖賢書,更能深入了解聖賢講的道理。

「度梵鐘」,寺廟裡的晨鐘暮鼓,就是要度化眾生的,藉著音聲讓

眾生心理能夠淨化,消除世間凡情,這叫「度」。這「度」字有意

思啊!跟上面「月夜虛墳典」的「虛」字,不要輕易把它們忽略過

去。此聯,「月夜、霜天」是時間之對,「墳典、梵鐘」是華 

梵言

音教化之對。

這四句都是講周孝侯,後面四句一轉,講時事及雪公自己的感

想。

人今溺洪水誰更斬蛟龍

此為脛聯。

「人今溺洪水」,現在看全中國的人,都溺在洪水裡啊!抗戰

期間,南京淪陷,日本軍隊在南京進行大屠殺,殺死多少人?不計

其數。所到之處,殺人放火,這等於人在洪水裡,雖然抗戰勝利

了,但這種大災難不是一下就能恢復的。

再講這「洪水」,雪公作詩是有智慧的,不但以前的事情,未

來的事情也含在裡面。在這個洪水裡有蛟龍,人一到水裡,就把人

吃掉,故云「誰更斬蛟龍」,有誰能夠像周處那樣,到水裡把害人

的蛟龍斬掉。這是比喻的話,比喻抗戰時,以及抗戰後的事情。雪

∼ 5 6 ∼

Page 5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公看出臺灣也是在洪水之中,要不然為什麼每天看到兒女殺父母或

父母殺兒女,這種災禍千古未有,這就是「洪水」。此聯上句鑑往

觀今,以知來者。下句深有寄望。

朝有奸權在忠貞未許容

此為結聯。

「奸權」指夏侯駿、梁王

肜;「忠貞」,指周處這樣忠

貞的臣子。國家既有奸險且

有權力的臣子,必容納不了忠

貞之士。這雖然講周處,但也

是講民國時代的人。民國時代

雖然講民主,但崇尚西洋文

化,講功利主義,這是最大的

奸權。雪公告訴我們,要除掉

這些奸權,沒有別的方法,只有好好學儒、學佛,智慧才能開顯,

你才能夠保護自己的身體與存在,生命若不存在,你要如何救濟別

人?唯有學儒佛大道,有了智慧,才能勸人不要學那些崇洋的人,

不要跟那些人學功利自私主義,必須學習中華文化,希聖希賢,行

仁講讓,才能除掉現代的奸權。

文法格局

前面四句,開頭兩句是講雪公到讀書臺去所見的景象,第三、

四句則是回憶周孝侯在讀書臺讀書的狀況,這四句包含現在所見及

所想古時人事。前兩句是景,後兩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圓融。「月夜虛墳典」照應「荒臺讀書」,「霜天度梵鐘」照

應「佛寺」。後面「人今溺洪水,誰更斬蛟龍」,講現在的時局,

究講要貞忠但,仁成身殺然雖處周

能必,場沙死戰有沒他如假,慧智

。事多更做家國替

∼ 5 7 ∼

Page 5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人都在洪水裡面。抗戰之前,學術界的人提倡全盤西化,中國的古

籍都不要了,這就跟周孝侯讀古籍對照。不要中國的古籍,人人都

陷到洪水裡,西洋文化造就很多的蛟龍來吃人,這是照應周孝侯讀

聖賢書,你現在不讀聖賢書,就是「洪水」,把所有人都淹到洪水

裡,變成蛟龍來吃人。「朝有奸權在,忠貞未許容」,周孝侯時代

的奸權,只是夏侯駿、梁王肜而已,現在的奸權比過去更複雜,不

是真正為民而是為己者,這都是奸權。今日之下要對付奸權更困

難,只要你跟那些人利害相反,馬上就受害、遭殃,故云「忠貞未

許容」。

雪公在這裡提醒學道之人,必須對全體國民忠貞,但忠貞要講

究智慧,不能像周處那樣。周處雖然殺身成仁,但假如沒有戰死沙

場,必能替國家做更多事。我們現在若要搶救陷在洪水裡的人,不

能操之過急,總得要自己有智慧,先要保護自己,不要被蛟龍吃

掉。這個智慧就是佛家的佛法,儒家聖賢的學術,用佛法儒學來教

化,才能做到對天下人忠貞。如果現在流行什麼,我們就跟人家

學,那就完了。

後面四句是雪公提出的感想,教我們現在要消除洪水、斬蛟

龍,該用什麼辦法。詩是藝術,藉古時候的事講現在的事,他不是

直接說理,而是意在言外。

∼ 5 8 ∼

Page 5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傳統與現代,並不是斷裂而毫不相關的兩個山頭,而是相續不

斷的一條河流。只不過這條河流在上個世紀初轉了個大彎,進入了

嶄新的地貌景觀而已。晚清 

民初以來的激進思想,在救亡圖存的時

代迫局之中,意欲全盤捨棄傳統、擁抱西方,以為可以從一個山頭

瞬間跳至另一山頭,此種浪漫的懷想,徵之於世界各文化傳統,尚

沒有成功的案例。若借用佛家的用語來說,則是犯了「斷滅見」的

過失,不符合因緣相續的歷史實相。

任一文化傳統,必然都有其具備恆常意義的精神資源,但也可

能同時衍生出種種流弊。因此中國古代有「通變」、「因革損益」

等觀念,認為「生乎今之世,反(按:意為復)古之道,如此者,

災及其身者也。」(《禮記.中庸》)若固執於傳統而不知變通,

定難長久,這是傳統文化必然需要經過現代轉化的原因。然而有所

革必有所因,如若捨棄了對傳統的繼承,則轉化亦將無從談起,而

定然會表現為對其他文化系統的盲從。晚清以來的華人社會,所患

者應不在於拒斥現代化,而在於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遺忘了傳統

文化,從而也失去批判現代化的資源。

雪公擁有深厚的傳統學術根柢,以文化保守主義者的姿態,力

匡世有心培後進

|雪公教化事業的定位與反思

∼ 5 9 ∼

Page 6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圖在一意西化的時代洪流

中,維繫中華文化的命

脈。他的中華文化觀與教

化理念,均自成一家之

言。首先,在中華文化觀

方面,雪公以孔學為主

體,拈出「志於道,據於

德,依於仁,游於藝」做

為統攝中華文化的綱領,

在此體系中,不僅兼具知

識教育、品格教育與生

命教育,並且因強調從具

體的倫理實踐(仁、禮)入手,避免了近世以來儒學空談心性的偏

頗,以及現代教育純重知識技能的流弊。而除了孔學以外,雪公亦

承繼晚清以降的風氣,兼弘儒佛,既重視兩者之間的會通與一貫,

又表現為「內佛外儒」的型態,不混淆兩者的分際。

雪公另透過中、西、印三大文明的判釋,指出其各自的特性,

雖對近代西方文明的流弊加以批判,但亦主張在中華倫理之教的宗

旨下,吸收歐 

美科學的長處,而進至於佛學的解脫。其次,在教化

理念方面,雪公強調人格的奠定是一切學問的基礎,他以此為根本

精神,進一步開展出「研經、言語、文章、辦事」等雪門四科,對

傳統典籍取精用宏,為學子指點出明確的修學進路。其最終目的,

則在希望弟子將所學會歸實踐,真正發揮改變身心、轉移風氣的作

用。

雪公弘揚中華文化,相異於學界的著述立說、考據思辨;也相

異於政府的意識型態建構;他面向社會,以身作則,重視實踐與受

,則作身以,會社向面他,化文華中揚弘公雪

。路道的特獨條一出走,用受與踐實視重

∼ 6 0 ∼

Page 6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用,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更具體地說,他所闡揚的中華文化,不

是學術型態的,不是官方型態的,而是民間型態的。這對於中華文

化特別是儒學的現代開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余英時先生認

為,自辛亥革命以來,建制化的儒家思想已被迫從國家組織、教育

系統以至家族制度上撤退,在現代社會中,儒家思想要發揮影響

力,唯有通過「日常人生化」來達成。也即在修身、齊家的層次繼

續發揮重要作用,而對治國、平天下等公領域,則只能以「背景文

化」的地位發揮間接影響力。大致類似西方現代政教分離的情況。

依此而言,儒學在現代社會中雖不再有過去那般鋪天蓋地的影

響力,然而也避免了作為官方意識型態所帶來的僵固化、權力化等

弊端,反能在肯定生命意義、確立道德價值、和諧家庭倫理、通達

人情世故等方面,提供現代人許多智慧資源。因此,在現代社會

中,傳統文化的重建,不會是政治制度、社會型態上的復古,而是

在前述各方面給予指導,使人們在現代社會下可以安身立命。在這

一意義,雪公的教化事業無疑已經做了極好的示範。(摘自《李炳南

先生教化作品與生活紀錄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6 1 ∼

Page 6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常常舉宋朝文豪蘇東坡的前生—

五祖戒

為例,勸戒修禪而輕視淨土法門的行者,權衡輕重,引以為鑒。如在〈致

廣慧和尚書〉中說:「參禪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做到大徹大悟

地位,而煩惱未能斷盡,生死仍舊莫出。

現在人且勿論,即如宋之五祖 

戒,(五祖,寺名,師戒禪師住五祖

寺,故名五祖 

戒。)草堂 

清,真如詰,其所悟處,名震海內。而五祖 

後身為蘇東坡。東坡聰明蓋世,而不拘小節,妓館淫坊,亦常出入。可知

五祖戒悟處雖高,尚未證得初果之道,以初果得道共戒,任運不犯戒。

(任運者,自然而然也。)⋯

東坡既曾出入淫坊,則知五祖戒尚未得初

果之道力,說什麼了生死乎。」

悟境高而惑未斷

蘇東坡的前身是在五祖寺修禪而大徹大悟的師戒禪師,雖然悟境甚

高,但因煩惱絲毫未斷,故仍舊流轉生死,憑藉著在佛門的修持之功,死

後投胎成了大文豪蘇東坡。東坡聰明蓋世,個性不拘小節,常常出入妓館

淫坊,道業與前世相比,已是天淵之隔。因此印祖感嘆道:「宋朝大名鼎

鼎之宗匠,來生尚退步於前生,再一來生,又不知作何行狀乎?」這樣大

名鼎鼎的人物,他的今生與前世相比尚且退轉如此之多,很難想像再下一

生,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由這個案例應當反思,菩提路上全仗自力與依憑佛力,結果是相差甚

遠的,行者為什麼不專修淨土法門,以求當生成就,往生極樂,永離生死

輪迴呢?

五祖戒與蘇東坡

∼ 6 2 ∼

Page 6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三人夢迎五祖戒

蘇東坡的前世是師戒禪師,於其

《年譜》中有跡可循。宋神宗 

元豐七

年,蘇東坡四十九歲,當年的端午節他

抵達筠州(今江西),預計去拜訪弟弟

蘇轍。當時蘇轍和雲庵和尚在洞山(曹

洞宗祖庭)修行,有天晚上,他們都夢

見和壽聖寺的聰禪師,一起出門去迎接

五祖寺的師戒禪師。這三個人後來碰頭,都對彼此同做一個夢感到非常不

可思議,而一起出門到達二十里外的建山寺時,蘇東坡正好抵達。他們將

這個奇特的經歷告訴東坡,東坡說:「我在七、八歲的時候,常常夢見自

己是個出家人,往來於陜右(今陜西)地區。」

雲庵和尚聽後,大吃一驚,說:「師戒禪師就是陜右人氏啊!他晚年

才離開五祖山的五祖寺來到高安(今江西 

高安),後來在大愚寺圓寂。」

這個事蹟在藏經的《居士傳》、《人天寶鑑》中均有記載,只是詳略不

一。

此軾生西方公據

東坡對於自己前世是個有道高僧有所醒覺後,反觀今生仍未解脫生

死,其實充滿喟嘆,他在〈南華寺〉詩中就說:「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

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所以,他後來對於學佛修行也頗為投

入,《武林梵志》就記載,他出入常隨身攜帶一幅阿彌陀佛畫像,並對人

說:「這就是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憑據。」可見他也修學淨土法門。

不過,從他臨終的狀況看來,他要往生西方的信心、

,邊東縣梅黃省北湖於位,寺祖五

。場道的化弘師大忍弘祖五宗禪

∼ 6 3 ∼

Page 6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願力,並不如生前堅

定。

當時,徑山(於

今浙江餘杭)的維琳

長老曾到東坡的病榻

前慰導他說:「您

平生修學淨土法門,

在這個時候更應該堅

定往生的意志啊!」東坡虛弱地回應他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確存在,但

我現在卻使不上力。」話才說完,就斷氣而逝了。由此推斷,東坡生前雖

聞淨土法門,但並未積極籌備「信願行」三資糧,以致臨終時連佛號(正

念)也提不起來,而與彌陀失之交臂,真是令人扼腕、嘆息!

吾生無惡死不墜

一代文豪命終之後,神識往何道去?吾人凡眼無法窺知。根據〈東坡

先生墓誌銘〉記載,他在過世前曾對兒子說:「我生平不做惡事,死後當

不至於墮落惡道,你們千萬不要哭泣,好讓我無牽掛地離開。」兒子問他

後事要如何處理,他不回答,就安靜逝世了。

東坡的修持與前身的師戒禪師相較,自不可相提並論,無法正念分明

往生西方,再隨業力牽引而落生死輪迴,其景況如何,實非想像中樂觀。

印祖苦口婆心,以東坡的公案作為警策,目的在提醒毀謗淨土法門之人,

當掂量自己在修行上的用功程度,若不在師戒禪師之上,恐亦難免輪迴,

且是每下愈況。末法時代修行,還是老實念佛穩固,在自身精進與佛力加

被下,方有出塵解脫、離苦得樂之日。

本我」:云詩〈寺南華〉在軾蘇

念一間中。煉精積世三,人行修

「。譴年百此受,失

∼ 6 4 ∼

Page 6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論語》一經,孔子應弟子、時人的問答,間有弟子相互言說,而

直接聽聞孔子的言語。孔子在世時,門人各自記錄,夫子過世後,弟子

們共同編輯而成《論語》。全書二十篇,近五百章經文,文字簡要,章

章獨立。因全經為語錄體裁,有人便將《論語》認作是隨興而說,無有

系統邏輯。

再者,宋儒為了推尊儒學的主體性,特別將「《論語》、〈大學〉、

〈中庸〉、《孟子》」,合為四書,將孔子推崇到聖人的極致,是道的化

身。後人不滿宋儒將《論語》奉為聖人經典、道統傳承,欲打破宋儒的主

張,認為《論語》是很平實的生活智慧,不應奉為高高在上的墳典,更不

須以道解《論語》,硬是把孔子推到難思難議的聖人領域。

《論語》的文字,語氣和

平,文字淡雅,簡單古樸,章

與章之間各自成立,看似沒有

系統關連。然孔子何許人也,

從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進程

目標,豈是隨興所至,所能獲

至的境界?從凡至聖,一切要

論語的「道」「統」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

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論語.衛靈公篇)

瞭非若子孔,礙障破突,聖至凡從

直,山一過攀山一能何如,胸於然

?境聖達

∼ 6 5 ∼

Page 6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突破的障礙,孔子若非瞭然於胸,如何能一山攀過一山,直達聖境?知

天命,乃至從心所欲不踰矩,這都是心地工夫,若不觸及到心性之道,

如何能通達成聖?謹就《論語》的「天道」與「系統」,略加探討。

誰能出不由道

道,《說文》云:「所行道也。」道是人所應行的道路。孔子說:

「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誰進出房屋,不必從門戶進出?立

身處世,怎能不經由道呢?道有大道、小道之別,大道,在修齊治平,

故君子以大道事君。人君若蔑視大道,則道不同,可三諫而去不相為

謀。小道,如稼圃、棋奕,學成後雖有可觀,恐不能致遠,徹底解決人

類的問題,故君子不為也。

道分內、外,修齊治平之道,為道的外在事功。修齊治平須奠基於

孝弟,孝弟為本,君子務本,本立而「修齊治平」之道漸生漸長。身修

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道,君子學之則愛人,

平民百姓學之則易使。

道的外用,須立基於內在之道。內在之道,不離性與天道,而性與

天道,恍惚不可捉摸,學者不易用功。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

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夫子平日講文章事功,我

可聞而理解。談到性與天道,則難以體會。

內在之道,與心性密不可分。〈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

謂道。」性是天性,人人與生俱來,人人相近。心能依循「本性」起種

種念頭,則是有道

之人。有道之人,

心念不會落入旁門

左道、小道、邪

道。生而為人,心

心念念果真與道謀

合,則「朝聞道,

依,德於據,道於志」:曰子

認者學多許「。藝於游,仁於

。系體問學的生一子孔是這為

∼ 6 6 ∼

Page 6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夕死可矣」,即使生命就此結束,也能找到「有道」之出口,故了無遺

憾。歷代如陸象山、李衡等老儒,「臨沒,沐浴冠櫛,翛然而逝」,何

等安詳自在,他們生前、死後皆不離道。

聖哲所見的道

學習古聖先賢之書,孔子要人「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貴在

學習古聖先賢的內在之道與外在之道用。在心性上「格物,致知,誠

意,正心」,達到不惑境界,便能體悟冥冥中有天道、天命這回事。

《論語.子罕篇》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

夜。」孔子站在河川邊上,看著流動的河水,孔子說:「世間凡是會流

逝的人事物,無一不像這川水,晝夜不停的流動變化啊!」常人固執身

家富貴,千般不捨,患得患失。但是大至國家,小至一身,都是流動不

居的,何苦死執貪戀?這冥冥中的軌則天道,凡人視而不見,唯有聖哲

能透視其中之理。

君子學此內聖功夫,待天下有道,便可「用之則行」,行義以達其

道,大做治國平天下的事業。

吾道一以貫之

「系統」,是指同類事物,按一定秩序相連屬,而自成一整體,也

可稱作「體系」。《論語》蘊含孔子一生的學問,從不相連屬的經文

裡,有識之士能得孔子的學問體系。例如〈述而篇〉,子曰:「志於

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歷來許多學者就認為這是孔子一生的

學問體系。

明代王陽明說:「志於道,是念念要去擇地鳩材,經營成箇區宅。

據德,卻是經畫已成,有可據矣。依仁,卻是常常住在區宅內,更不離

去。游藝,卻是加些畫采,美此區宅。」人一生的學習,像是要建構一

棟大宅。卜居擇地,念念不忘,這是志於道。設計修改建築藍圖,如據

∼ 6 7 ∼

Page 6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於德。宅院建好後,安居其中,這是依於仁。偶有閒暇,給宅院彩繪裝

飾,好比游於藝。

今人錢穆先生云:「竊謂《論語》此章,實已包括孔學之全體而無

遺。」高明教授說:「我常用孔子這四句話來說明中國傳統學術的目

標、基礎、精神和內涵。」雪廬老人更明確揭示:「此章為中國文化綱

要。」道德仁藝包盡中國文化而無遺,也是《論語》一經的體系。

游於藝,在「禮樂射御書數」上深入沈潛。學六藝所為何事?目的

是自利利他。藝要成為益人之術,必須成為仁心仁術,方能不傷人而能

益人。游於藝是枝幹,依於仁是

根本,兩者不可分離。孔子教弟

子學禮樂、習射御、通書數等實

用的生活技術,但孔子無一不是

著眼於「仁」。例如:「子曰: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

如樂何?」、「弋不射宿」,少

了仁心的藝術,難以利人,甚至

為圖一己私欲而害人。

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達而達人」,行仁的訣竅在「能

近取譬」,視一切人如自己最親的人,不敢傷害,厚而待之。但是人們

習於「放於利而行」,慣於自私自利,要能近取譬,何其難也?故行仁

之事多要「力行」,勉力為之。

行仁如何提升到「安而行之」?要有「道,德」的涵養。道是念茲

在茲的追求目標,孔子教人所志之道,正是「格、致、誠、正、修、

齊、治、平」的成聖成賢大人之學。苟志於道,則理應如此,行此仁事

何難之有?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常人起心動念,不易專注在「道」,偶有須

臾離道,必得有「據於德」

|立覺復明的工夫。一覺察心念偏離了

道,使心恢復正直,安住在「道」。長此在據德上用功,則養成真知灼

種的子孔「。之貫以一道吾」:說子孔

非並,來起串貫理道樁一以可,論言種

。談之興隨

∼ 6 8 ∼

Page 6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見的智慧,不致做出害仁之事。故孔子云:「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

有小人而仁者也。」君子志於道而據於德,偶或有離道而不仁之時,卻

能立覺復明依於仁。凡事為一己之私而謀的小人,志不在道,更無據德

工夫,所做所為盡是求生以害仁的勾當。

藝是益眾工具,仁是益眾事業,德是充養良知良能,道是畢生心力

所趨。有道,方肯充養明德。有道有德是內在修養,憑此修養,以仁安

己、安人、安百姓。安人必得多才多藝,乃能有濟。堯 

舜 

禹 

湯,乃至

文 

武 

周公,以及孔子,莫不是以「道,德,仁,藝」的體系,修己以安

天下。《

論語》,有問孝、問仁、問政、問禮、問樂等問答,看似鬆散無

章,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孔子的種種言論,可以一樁道理貫串

起來,並非隨興之談。學習《論語》,先熟讀各章經文,明瞭章章文

義,再者應掌握孔子一以貫之的學問體系,如此通文、達義、入理,便

能活用《論語》,解決身事、家事、國事等諸多難題。

惡而知其美

宋儒解《論語》流於空疏,給孔子及弟子蒙上一層紗霧,若完全依

順宋儒的注解,不易看見孔子及門人的真相。但宋儒所說的「理」,也

不可一概抹殺。雪廬老人云:「宋儒滿嘴說『理』,攻擊宋儒的人以為

四書五經都沒有說『理』,這也太過了。凡有事,就有理,有理就有

事,二者不可分。說十三經中無『理』,就是不對。」

《論語》一經,有孔子「下學人事」的精彩智慧,更不能忽略孔子

「上達性命與天道」的深理。唯有循著「下學而上達」這條線索,方能

一窺孔子的聖境。如此「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方是平心之論。

∼ 6 9 ∼

Page 7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周公攝政七年,成王既冠即位,周公致仕退休之前,恐年輕的

君王放逸遊樂,作〈無逸〉,以戒勉成王。周公以古君子為例,莫

不以無逸為美德。為君者知農人稼穡艱難,方知小民百姓的依靠。

不孝小人,不知父母勞於稼穡,放逸遊戲,且侮慢父母說:「老人

家沒知識。」

周公以殷商為借鏡。殷中宗恭敬天命,治民不敢荒怠,享國

七十五年。殷高宗的父親,命他在外勞役,久居民間,與百姓同

事。父親過世後,高宗守喪三年不言,一言而天下和,不敢荒怠,

善安殷邦,大小政治人無有怨,享國五十九年。高宗 武丁欲廢祖庚

立祖甲,祖甲以「廢長立少」為不義,逃亡民間。即位後,他深知

百姓所需,能保百姓,不敢欺侮鰥寡弱勢,享國三十三年。

這三王之後的繼位者,生下即安逸無度,不知百姓稼穡艱難,

因此難享高壽,有的享國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

四年。周

公告誡成王說,我周家太王、王季處事待人,謙虛自抑,畏

敬服從。文王則穿著節儉,用力於田功農時。文王和柔、善良、恭

敬,愛護鰥寡。從早忙到過午,無暇進食,與百姓和協相處。文王

更不敢放逸田獵,和各國恭敬為政,享國五十年。

我周家今後之王,皆當為戒。不可過於觀遊、逸豫、田獵,與

各國應恭敬從政。不要突然說:「今天大大享樂一番吧!」如此就

帝王的座右銘

|尚書周書無逸篇

∼ 7 0 ∼

Page 7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是不順天命,不能教民,必有大過,不要像殷紂王迷亂

酗酒。我聽說古代君臣,互相忠告、安順、教誨,故不致相

互欺誑。君臣若不聽教化,變亂先王正法,則民心抱怨,彼此詛

咒。

殷中宗、高宗、祖甲,及我周文王,此四人皆明德有智,有人

來報告說民有怨言,必定自我警覺改過,人有過則說是我之過,不

敢含怒。若為君之人,聽說某人詛咒你,就信受懷怨,不念為君之

道,含怒相待,罰殺無罪,則

天下怨恨叢聚一身。我周家往

後之王,當以此為鑑。

自古有為之君,都好樂讀

誦書寫〈無逸篇〉,以為警

戒。

唐玄宗開元初,宰相宋璟

親繪《無逸篇圖》,呈獻玄

宗,安置在內殿,出入觀省,

常記在心,故能任賢戒慾,朝

夕孜孜勤政。開元末年,《無

逸圖》損壞,改以山水圖代

替。此後既無《無逸》的座右

規勸,又有奸臣用事,因此埋下天寶以後的動亂徵兆。

宋仁宗設置邇英、延義二殿閣時,書寫〈無逸篇〉於屏風,更

以飛白體書寫,分賜隨從眾臣。宋孝宗時,有七歲能誦《尚書》的

李如圭,在御前朗誦〈無逸篇〉,孝宗大喜,與他和誦全篇。

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癸亥,侍臣進講〈無逸篇〉,深得明太祖

之心,太祖說:「自昔有國家者,未有不以勤而興,以逸而廢。勤

,殿宮各於懸揭書親,十八近年,篇逸無愛鍾熙康

勤.詠圖景十四園明圓)。依所之民忘不時時示以

(賢親政

∼ 7 1 ∼

Page 7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與逸,理亂盛衰攸係也。人君當常存惕厲,不可少怠,

以圖其終。」命儒臣書寫懸於殿壁,朝夕省閱,以為鑒戒。

清 康熙尤鍾愛此篇,年近八十,親書此文,揭懸於各宮殿,以示

時時不忘民之所依。

周公攝政,平定三監之亂,成王時,天下安然。周公仍反覆開

示,上自天命精微,下至生民稼穡艱難,以及閭里小民的怨言,

無不具載。周公愛護君王,凡事預先慮難,用意至深。孔子說: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

貴。」成王歡喜敬受周公的法語巽言,不敢安逸玩樂,勤於政事,

教化百姓,四夷賓服,海內晏然,囹圄空虛,刑為不用,造就了

四十年的成 

康之治。

∼ 7 2 ∼

Page 7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民國一O二年十月,聯經公司出版汪士淳先生所撰《儒者行.孔德成

先生傳》,書裡有「對雪公的真情」專篇,記載孔上公與雪公親如家人的

情誼,謹摘錄於下:

李炳南一向尊稱孔德成為「孔上公」,是因為《周禮》說,天子之下

的三公,受封到八命,再加封時為九命,已居人臣極位,名為「上公」。

孔子後世嫡孫,代代受封為一等公爵,上朝時排在文官之首。李炳南因此

以「孔上公」稱之。至於孔德成,

則只在酒酣耳熱時,才會自我解嘲

地對學生說:「我也是D

uke

(公

爵)呢!」

一九二八年起,莒縣有幾年動

亂,李炳南剛好在莒城,協助搶救

難民。兩年後,莒縣的危機才解

除,他皈依於印光大師。一九三四

年,莒縣重修縣志,翰林莊陔蘭擔

任總纂,禮聘他負責纂修軍事等四

類。

多歷艱難為我謀

摘自《孔德成先生傳》

孔上公眼見雪公跪下來,也跟著跪,然後兩位相差

三十歲的老先生跪著抱頭痛哭……

至,阜曲回公上孔陪公雪,後利勝戰抗

。奠祭前墓子孔

∼ 7 3 ∼

Page 7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一九三六年完竣,莊陔蘭推薦他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府任職,不久

即晉升為主任祕書,也與孔德成結下半世紀的緣。

孔德成回憶,抗戰勝利後,奉祀官府隨政府遷回南京,炳南先生曾陪

同他三返曲阜謁廟,自己僅返濟南故里探親一次。一九四九年夏天,奉祀

官府遷來臺灣,炳南先生也隻身來臺,寓居臺中,官府公務餘暇,即在臺

灣中部向友人晚輩弘揚佛理。

來臺時六十歲的李炳南除了講經、弘揚佛法外,也默默做了許多好

事;孔德成向有關單位鄭重推薦他為一年一度的好人好事代表,且已獲審

查通過。他得知後,卻費盡唇舌懇求務必設法除名,堅持不肯接受表揚。

孔德成說,這就是默默行善的身教。

到了一九七九年,李炳南九十歲,自覺這回真的應該退休了,於是寫

了報告向孔德成請辭。然而孔德成不批辭呈,還是不斷地慰留。李炳南終

究還是沒辭成,所以常自嘲是中華民國最老的公務員。

又過了幾年,李炳南辭意甚堅,說哪有九十幾歲還當公務員的?當面

向奉祀官再辭,並且是跪辭。當時在場的江逸子回憶,孔上公眼見雪公跪

下來,也跟著跪,然後兩位相差三十歲的老先生跪著抱頭痛哭。他自己看

到如此感人的一幕,不禁也眼淚直流,跟著哭。

江逸子說,上公依然不捨,找了個理由說是找不到適當人選,李老師

隨後就說請江逸子暫代主祕一職,「在送孔上公去搭車的路上,上公突然

問我,江先生,你會不會覺得我不近人情?其實我的思考是,如果他老人

家真的辭的話,恐怕他會覺得任務已了,就要『走』了。」不過孔德成也

做了安排,江逸子暫代主祕後,由尤宗周出任此職。

一九八六年三月,李炳南已感體力不支,但他不願就醫。江逸子把情

況告訴已出任考試院長的孔德成,說:「李老師快不行了。」孔德成說:

「好,我們今天就下去。」立即偕同夫人孫琪方南下,到李炳南的床前。

李炳南睜眼看是孔德成夫婦,連說「罪過罪過」,就想起來。江逸子說,

孔上公夫婦扶著他,以對長輩近乎撒嬌方式,勸李老師到臺中榮總做個檢

∼ 7 4 ∼

Page 7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查,把身體調養一下,「可是老師一直說不要,老師講,我自己有個學生

也開醫院,可以找他來檢查。第二天早上,老師真的去找那位醫生來看

診,確實沒有看出有什麼病因。老師自己是中醫,他問醫生,我們中醫沒

有不老藥,也沒不死藥,不知你們西醫有沒有?醫生答沒有。老師說,那

不就結了嗎?我該死了。我向上公報告,上公說你緊緊盯著老師罷。」

李炳南在三月十九日最後一次講經。四月十二日告訴近侍弟子說,

「我要去了。」以「一心不亂」囑在側諸弟子。延至十三日清晨五時

四十五分逝世,享壽九十七歲。

孔德成寫了輓聯:

數萬里流離備嘗甘苦與君共

五十年交誼多歷艱難為我謀

輓聯道盡李炳南半世紀來,盡心盡力看顧他以及全家的情誼與不捨。

他親自為這位親如家人的長者封棺。

如親位這為自親公上孔,後生往公雪

。棺封者長的人家

∼ 7 5 ∼

Page 7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為什麼要研討孔子學術?要提倡孔子學術?孔子學術

並非他事,乃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結晶。中國有史以來,記

載的文化推衍、政治改進,當然上及堯 

舜,下及湯 

武。

堯 

舜是極端為人民服務的,且先樹立領袖民選之風。湯 

是主張為救人民而革命的。這不過是表面的一箇輪廓。而

內容的骨幹,總離不開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美德。所以

那時的人民是自由的、是快樂的、是生活豐足的、是互相

親愛而團結的。

到了周末,漸漸

的壞下來,孔子又把

堯 

舜 

湯 

武等歷代的

傳統文化,歸納起

來整理了一番,使他

有統系、有次序,而

席不暇煖、食不求飽

的倡導。此後人民的

思想,纔漸漸循了軌

道。整箇民族,纔育結了一箇靈魂。從此中華民族,就發

生了大力量,在世界上屹立了數千年。

民族是箇軀殼,文化是箇靈魂,中華民族文化就是先

秦諸聖群哲的遺物。不過當時太散漫,經孔子一整理,把

精華都提鍊出而積聚起來,作了民族的靈魂。這是孔子

的大功績,所以古今有眼光的人,都贊孔子為集大成之至

聖。這樣看來,孔子學說就是民族文化,民族靈魂就是孔

子學說。(

摘錄於民國四十年《教育部半月刊》)

化文族民興振說學子孔倡提

(筆代公雪)成德孔

精把,理整一子孔經,化文族民華中

的族民了作,來起聚積而出鍊提都華

(《圖道講子孔》矩文周代五)。魂靈

∼ 7 6 ∼

Page 77: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治國之道為何?〈大學〉說:「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驕泰以失之。」忠,盡己之謂忠。能盡十分力,就盡十分力,盡九

分力便不可以,毫不苟且。信,心誠也。孔子云:「先行,其言而

後從之。」現今的人有言而無行,所以無信。忠信做到,就是治國

的大道。否則無論定了如何好的章程,也是失道。

「驕泰以失之」,驕,驕傲也。自以為有權,一生驕傲之心,

言語舉止都無禮貌。我們在路途上遇到小孩,不會向他敬禮,就是

自以為他不如我。平民如此還無妨,一國的領袖,如對國人都是如

此,必失人心。泰,安穩也。泰的反面,是「如臨深淵,如履薄

冰」,過河走薄冰時,必須帶竹竿,以防墮入冰下。當領袖的心就

是如此不安,因為領袖為人民的父母,父母對子女就是時時不放

心。(

民國五十六年《禮記.大學》講記)

必忠信以得之

雪廬老人

。道大的國治是就,到做信忠

,程章的好何如了定論無則否

。道失是也

∼ 7 7 ∼

Page 78: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初冬,細雨紛飛,寒意襲人,一行人左彎右拐,轉到陋巷裡的

「漆器博物館」,竟有幸遇見「真人」。在館前與主人打過照面,

主辦單位精心按排,禮請館方老闆親自導覽。

老闆把一行人導向昔日割漆的一景,一棵漆樹一年收割

二百五十C

C

,必須趁著半夜樹汁下沈之際,帶著木桶摸黑收割。剛

割下的漆是白色,放久就變成黑的,故云「漆黑」。漆變得又黑又

硬,無法上漆,只能做中藥材。

老闆請大家到一張赤紅漆色的小几案前,他敘述一段故事。當

初日本人來下訂單,第一批運到日本,對方說:「老闆,這批几

案,正面確實漆了十層,合乎我們的要求。但是背後只漆七層,這

批貨我們不能收,要退貨。」正面看得見的部位,依合約漆十層;

誰會去看几案的背面?漆七層就行了吧。孰料,內行人一摸漆面,

便知層次夠不夠。老闆一家人,做這一行連虧十年,第十年才開始

賺錢。老闆回憶:「父親說:『做事不可偷吃斤兩,該給人的一定

要給足。你吃了人家的斤兩,眼前自身得利了,但是它會虧到你的

子孫。』」

真人,智者不能取悅他,美人不能使他淫濫,盜匪

不能劫持他,帝王也不能強迫他當朋友。

∼ 7 8 ∼

Page 79: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他要我們觀察市場賣菜的小販,若上一代

賣菜,下一代發達,表示他賣的菜實在,沒有

偷斤減兩。否則就是偷吃斤兩,老天要他的子

孫來補償。這一家人記取教訓,老老實實製作漆

器,該給人漆多少層,就漆多少層,絕不投機取巧,

這是職業道德。

來到一幅菩薩供養的漆雕,這是老闆親手完成的藝術品。他兩

天漆一次,足足漆了二百次,不夾雜任何木、紵打底,純用生漆作

成。依敦煌洞窟的菩薩供養畫做樣本,運用巧思雕出兩位飛天菩

薩,做供養狀。問何以「真」為題?老闆說:「這幅作品,從內到

外,無一絲虛假做作,願以『真』心做為最大的供養。」

漆器,古時為宮廷用物,尋常百姓極少使用。如今化學漆容易

取得,塑膠製品又多又便宜,誰還會用昂貴的漆器做為日用品?博

物館裡,擺著昔日製漆工具,及幾件高價漆器,留住珍貴的文化資

產。館旁小屋,有平價的碗筷藝術等漆器商品,一家人靠著微薄的

收入,支撐生活,維持百年傳統的漆器手藝。這分道地的漆器手

藝,全臺只此一家,製漆業也畏視他們的專業,許多傳產活動不敢

邀請他們。因為他一眼便能

看穿製漆底細,只是心存厚

道,不予說破,常給人留一

點餘地。

《莊子》一書,孔子對

「真人」的詮釋說:「古之

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

得濫,盜人不得劫,伏羲、

足給要定一的人給該:說親父

得前眼,兩斤的家人了吃你,

。孫子到虧會它是但,了利

∼ 7 9 ∼

Page 80: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黃帝不得友。」古代真人,智者不能取悅他,

美人不能使他淫濫,盜匪不能劫持他,貴為

帝王的伏羲、黃帝,也不能強迫他當朋友。堅

守製漆古法,不流俗,不媚俗,清高有節,稱為

「真人」,不為過也。

以器謀道,以修道的心製漆器,每件漆器對得起良心。雖然成

本不菲,且流通不大,還是堅持每件漆器必得成色十足。牢守一分

有道之業,生命必定是充實而豐富的。

∼ 8 0 ∼

Page 81: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這章經文居《論語》之首,饒富意義,學者見解如下。

明儒劉宗周說:「『學』字是孔門第一義,『時習』一章是二十篇第一

義。孔子一生精神,開萬古門庭閫奧,實盡於此。」這一章充滿孔子一生

「好學不倦,誨人不倦」的精神。

日本儒者伊藤仁齋說:「《論語》以『學』之一字,為一部開首,而門

人以此章置諸一書之首,蓋一部小《論語》云。」《論語》教人如何學習,

「學而時習」列於首章,儼然一部小《論語》。

朝鮮儒者奇學敬說:「〈學而〉一章,即是書開卷第一義,而其該體

用、兼本末,自初學入德,以至人君為治之序,莫不推驗。」「學而時習」

是修德之體,「有朋自遠方來」是修德大用。有德則身脩,自天子以至庶

人,皆以修身為本,身脩則道立。

朝鮮儒者徐俊輔說:「吾讀《論語》首章,不覺手舞足蹈,若將聲入心

通。蓋嘗沉潛玩賾於首尾三節,《大學》之工夫功效,《尚書》之心學政

事,與夫《易》、《詩》之奧旨微義,盡在於此一章。」朗讀經文,聲入心

中,豁然通曉。《大學》講「修齊治平」的功效,《尚書》講歷聖相傳的政

治心學,學《易》知天命,讀《詩》則可以

興觀群怨。《論語》第一章,各部經典具體

而微。清

儒陳澧教子宗誼說,我不敢指望你讀

萬卷書,只要依《論語》、《孟子》第一句

話,誦之行之,便是士君子。天下讀書人,

若都能誦之行之,天下便太平了。《論語》

第一章的重要,可見一斑。

第一章

∼ 8 1 ∼

Page 82: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論語》最後一章,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言語

是人的心聲,聽人的言語,可以知人的心理,知其心理,則知其為

人。

《周易繫辭》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

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想做惡

的人,心裡有虧,故言語慚愧。見理不明,心頭迷惑者,言辭就會

支離多端。端良正直的吉人,言不亂發,故辭寡。狂妄急躁的人,

輕易發言,故辭繁多。誣毀善良,心懷羞愧,言辭就會游移不定。

操守不堅,只想個人利害的人,理不直氣不壯,難免理屈而辭窮。

有諸中必形於外,出言發語,則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

泰伯知言子貢知言

不知言,不能了解一個人。國君不知人,不能擇臣。臣不知

人,不能擇士。士不知人,不能取友。知言,可謂立身處世必備的

智慧。《

論語》「知言知人」者,不乏其例。如周家泰伯(

周文王的大

伯)

,聽父親古公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我們家日

不知言無以知人

凡聽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

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質,則聽不爽矣。

(

明 

呂坤《呻吟語》)

∼ 8 2 ∼

Page 83: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後能興盛,

「昌」這一

代吧!昌是

文王之名。

泰伯一聽,

知父親或許

有意要讓姪

兒姬昌繼承大位,因此以採藥為名,遠遁江南,讓出大位。孔子讚

嘆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泰伯了知父言,故能圓滿孝心。

子貢,孔門言語科大哲,他擅長「賓主相對」的外交辭令,更

能知言。孔子周遊到衛國,受到衛出公的禮遇,冉求問子貢,孔夫

子會幫助衛出公嗎?子貢並不明問孔子,而是問:「伯夷、叔齊兄

弟是何樣的人?」孔子說:「仁人也。」子貢進一層問:「他們最

後餓於首陽,怨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聞

言心裡了然,夫子不會幫衛出公了。因為從伯夷、叔齊的「求仁而

得仁,又何怨?」即知衛出公與衛莊公,子不讓父,父不讓子,不

求仁且多怨,父子爭國必生大亂,這局面誰幫得了!

孔子耳順 

聞言知旨

知言者,莫若孔子。孔子六十而耳順,耳順者,耳聞其言而知

其微旨,從言語一端,孔子即能了知此人有德與否。

魯哀公十一年,齊國征伐魯國,孟孫家全軍奔潰,孟孫一族的

孟之反負責斷後,將入城門時,大家稱讚他有勇。孟之反說:「非

敢後也,馬不進也。」我豈敢殿後,那是因為我騎的馬跑不快啊!

採以,意心親父知即,聽一伯泰

。位大出讓,南江遁遠,名為藥

∼ 8 3 ∼

Page 84: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從孟之反這句話,孔子知其為「不伐」,是一位不會誇耀自己功勞

賢而有勇的人。孟之反以自嘲的方式,把偌大功勞掩蓋起來,若無

大德,豈能這般。

衛國以「多君子」著稱,故孔子周行天下,在衛國待得最長。

衛國公子荊,剛有采地時,他說:「苟合矣」,這樣就夠用了。家

裡器用增多時,他說:「苟完矣」,這樣就很完備了。由儉致富之

後,他說:「苟美矣」,這樣就太美好了。從「苟合矣、苟完矣、

苟美矣」三句話,孔子知他是一位「善居室」的世祿公子。若無賢

德,怎能如此善於治家?

孔子弟子南宮适,曾請教孔子:「善射箭的后羿、力能陸地盪

舟的奡,兩人都死於非命;可是像教人耕田種植的大禹、后稷,卻

能得天下,道理何在?」孔子沒有當面答復,等他離席後,孔子才

讚嘆說:「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南宮适從

四位歷史人物,了解「有

勇無德」與「有勇有德」

的結果,差別竟然如此

大,如果不是尚德君子,

怎有如此見識?

好察邇言心跡現形

多數人出言發語,內心的喜怒哀樂,便表露無遺,常人粗心大

意,察覺不到。智者「好察邇言」,一聽便知此人的心思如何。

孔子三十六歲,因魯昭公出奔到齊,孔子也隨即到齊,齊景公

問政於孔子,孔子恭敬答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

聽了大大讚賞:「善哉」,說得好極了。假使君不像君,臣不像

位四稷、禹、奡、羿以适宮南

他知即,言聞子孔,教請物人

。子君德尚是

∼ 8 4 ∼

Page 85: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臣,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倉庫藏有很多粟米,我也

吃不到啊!景公遇見素有盛名的孔子,所問必是極為煩惱的困惑。

當時的齊國,景公不能禁陳乞專政,陳乞則有不臣之心,景公寵幼

子逐太子,太子則藉陳乞之力弒繼位為君的弟弟。孔子聞景公問如

何辦政治,即知景公心事,故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敬

答,只要五倫有序,國政就上軌道。

臧武仲為魯國大夫世家,因受孟孫大夫詆毀,出奔到臧氏家族

的封地

|防。他向魯君請求說:「以防求為後於魯」,懇請國君

答應留防這塊地給臧氏後代,使能世世代代祭祀先祖。魯君答應

讓同父異母的弟弟繼承後,他才出奔到齊。這句「以防求為後於

魯」,一般人聽了或許會嘉許臧武仲真是不忘本的人。但是孔子

說:「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臣與君因道不合,決定離開,若

再三不去,就是貪圖利祿。臧武仲的請求,辭語十分謙遜,無人說

他不對,孔子聞言知其微旨,臧武仲其實是想以防為條件,與魯君

談判,點明他是要脅國君,故注解說此乃孔子「》春秋《誅意之

法」。

察言之道養德有方

人心不同,言語也變化多端。有人口是心非;有人緘默不言,

似是吉人辭寡;有人敷陳無隱,近乎多辭躁人。若不細察,則姦邪

反得吉士之名,盡忠者卻歸於躁人之列,便犯了大錯誤。如何「察

言」?明代呂坤《呻吟語》說:「凡聽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

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識見,又要知言者氣質,則聽不爽矣。」

聽人言語,要能知其為人,還要觀言者的「意向、識見、氣質」,

方能論定其為人如何。

知言,涉及經驗閱歷,而心地智慧尤為重要,清 

崔紀云:「知

∼ 8 5 ∼

Page 86: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 錄目存錄學孔 425-444 。識依不智依、四 。語依不義依、三 。經義了不依不 經義了依、二 。人依不法依,一 :法依四

言者,格致之驗。」知言而能知人,那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的修德功夫。心地修理得誠誠實實、端端正正,如一面明鏡,聞言

即可照見言者為人。宋 

朱熹的經驗是:「求知言之道,則不可以規

矩準繩論,係其所養如何耳。」知言很難有一套標準規則,完全視

有否養德。

如何養德?宋朝孫覺在〈上神宗論知人在務學〉一文,說:

「知人之要,在於知言。知言之方,在於修身而務學。」修身在務

學,學不僅是博學多能,而是講究把身心行為脩得端正潔淨||毋

意(

不任意)

、毋必(

不偏見)、毋固(

不固執)

、毋我(

不為己身謀)

心地如此潔淨則真知而灼見,能洞察人的言語為人。孔子如此,子

貢、閔子騫、南宮适亦是循此而進。

實誠誠理修地心。驗之致格,者言知

即言聞,鏡明面一如,正正端端、實

。人為者言見照可

∼ 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