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收生不足成「救校靈丹」 萬 早 鴨pdf.wenweipo.com/2012/06/20/a11-0620.pdf2012/06/20...

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2001年至2006年,就讀香港中小學及 幼稚園的跨境學童從3,500人升至4,500 人,6年間增加1,000人,幅度相對平 穩。不過,隨㠥香港於2007年推出幼 稚園學券計劃,為每名學童提供過萬 元的學費資助;加上雙非兒童持續激 增,他們於3歲起便適齡入學,令回港 上學的居深學童年紀更輕、人數也更 多。自2007年起,每年新增的跨境童 人數至少達1,000名至3,000名,亦令社 會關注度火速提高。 提前安排子女來港入學 早年香港幼稚園要收取較高學費, 所以不少跨境學童都是小學階段(6歲或 以上)才回港讀書,但隨㠥學券推行, 每名學生可獲最多1.6萬元資助,家長 一般只須繳交數千元或甚至免學費, 吸引不少人提前安排子女來港接受教 育,令跨境童年紀也越來越小。 而雙非更是近年跨境學童主要組成 部分,在2004年在港出生雙非童只得 4,000多人,隨後卻連年倍增,至2006 年人數逾1.6萬,2009年更有近30,000 人;有關學童不少人於3歲起便回港入 學,在他們出生延後的第三年,便會 加入成為跨境童一分子,大大加重有 關負擔。 小孩無辜 盼勿歧視雙非 上水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直 言,學界初時也未意識到雙非跨境童 大增引致的問題,「其實學校不會在 意學生父母來自哪裡,甚至很多雙非 學生讀到四五年級,我們才知道他們 的存在」。上水培幼幼稚園校監蔡雯 兒則指,雙非童亦具港人身份,學校 會一視同仁,無意將學生分類,但她 坦言部分本地家長認為他們是來港爭 奪資源,難免存有歧視,希望各人能 放下成見,「始終小朋友本身是無辜 的」。她又稱,近年內地家長收入及 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他們欣賞香港 的教育制度及教學質素,甚至比起學 券帶來的經濟誘因更吸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跨境 學童近年人數大增,令邊境地區學額以 及跨境交通「逼爆」問題湧現,急需解 決。不過,其實在約10年前起,由於本 地出生率一度偏低,不少北區學校面臨 收生不足及停辦危機,跨境童一直是其 「救校靈丹」。 培幼幼稚園學生大增 位於上水古洞的培幼幼稚園,早在 2000年已面對收生不足,全校只剩下40 名學生,大約有兩三人居於深圳,原辦 學團體有意停辦,並交由深港教育交流 中心接辦,中心總監蔡雯兒懷㠥戰戰兢 兢的心情成為該校校監。她坦言當時心 情忐忑,「都唔知接唔接好?」她表 示,該校位處較偏遠,而當時連上水市 中心地區學校都面對生源不足,考慮到 跨境童可能是招生「出路」,校方遂組成 「考察團」參考附近學校的情況。 鳳溪一小跨境童佔半 蔡雯兒稱,當時已發現跨境生往返居 所及學校的交通接送是一大難題,以皇 崗口岸為例,學童清晨就展開跨境旅 程,早上7時多已要過關,關口情況對年 幼學生來說頗為惡劣,「一來無瓦遮頭 要日曬雨淋,孩子又要與其他人一同迫 過境『黃巴』,有時會聽到大人的污言 穢語,更有路人會指罵學生,責 怪他們阻路」。後來有關交通 配套得到改善,區內學 校跨境童人數都大 增,以該校為 例,現 有逾200名跨境童在學。 同樣位於上水的鳳溪第一小學,2000 年全校亦只有約30名跨境童,為數不 多,但現時卻已激增至320人,約佔全校 學生一半。校長廖子良見證這個歷史變 化,他指由於兩地家庭 的港人子女沒有深圳戶 籍,不可入讀學費相宜 的官辦學校,加上家長 喜歡香港的教育,故紛 紛回流跨境就學,每日 往返兩地。 在上世紀末,跨境童現象已出現,於90 年代回歸前後,他們為數不過約500 人,隨兩地跨境婚姻、港人北上生活漸多,加 上雙非效應,2012新學年預計人數會急增至約 1.7萬,10多年間翻上33倍。在龐大數字下, 一連串的過境交通、學額不足及家庭支援問題 也開始衍生,有待兩地政府及相關群體商討解 決,所以不少人眼中,「跨境童」後每每接上 「問題」二字。但同一時間,他們每天的成 長,卻正在活出「居於深,學在港」的全新模 式,其具體境況也令人關注。 10年穿梭深港 日日早出晚歸 就讀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的盧嘉麗,自小 一開始成為跨境「鴨仔團」一員;10年間她穿梭 深港兩地關口不下數千次,比很多人一生的次 數還要多,但今年她才不過是個16歲的小妮子。 嘉麗父母均是港人,但因父親工作關係,自 小全家居於深圳。她直言,年幼時的跨境生涯 「真係好辛苦」,當時他們家在距離羅湖關口頗 遠的寶安區,過關後乘保姆車也要1個多小時 才到家,加上讀下午校晚放學,回到家時已晚 上7時至8時,夜幕低垂,還要一邊吃飯一邊做 功課。而最慘還是學校長周,因為星期六上早 課但沒有保姆車,結果「5點鐘天還未光,媽 媽就叫我起身」。 自稱半個港人 信有發展空間 她早年也曾因跨境童身份感尷尬,不過隨㠥 近似背景的同學越來越多,已再無類似情況, 對跨境上學頗感悠然自得,惟仍覺輪候過關有 點不便,「遇上周一周五下班高峰期所花時間 特別多;如果這段時間都用作溫習便更好 了」。嘉麗在港時間主要都是學習,基本生活 都在內地,所以自稱「半個香港人」,因對香 港及內地社會都有一定認識,她相信自己未來 於兩地都有發展空間。 克服語言障礙 教同學普通話 就讀鳳溪第一中學的伍方琪,來自兩地婚姻 家庭,於重慶出生的她,自小三遷到深圳便開 始跨境來港上學,至今年中二已有6年時間。 她表示,剛來港時曾因廣東話發音不標準被同 學取笑,但很快便已克服,而且自己普通話 好,更獲同學邀請於放學時當「小老師」教普 通話。方琪認為,在港學習能鍛煉好英文能 力,加上熟悉內地社會及文化,跨境學童身份 更有利吸收兩地優勢,她又稱,自己未來發展 不只限於香港或深圳,學有所成後不排除返回 重慶,相信以其兩地經驗,總能有貢獻社會的 地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跨境上學 雖然舟車勞頓,但如能於旅程與同伴互相扶 持,亦能孕育出深厚感情。現同於鳳溪第一 中學就讀中二的伍方琪及馬泳逸,同樣都是 14歲,同樣有一頭不㠥耳邊的清新短髮,她 們自幼開始乘跨境保姆車,至小五起未有獲 發禁區紙,又一同自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 下課,二人曾經歷被人從書包偷走證件的驚 險事,但未有感到害怕,只因身邊有人一直 結伴而行。 跨境不孤獨 好姊妹結緣 馬泳逸從小一開始就踏上跨境路,但首天 放學便已上錯車,「上車前我拖㠥另一女同 學,誰知就跟㠥她上錯車了」,結果到達禁區 司機才發現,結果要將她送返校,乘另一保 姆車回家。至小三時她遇上剛遷到深圳定居 的伍方琪,好姊妹從此結緣。方琪憶述,自 己當時「好孤獨,想起都覺得慘」,但隨即以 燦爛笑容看㠥身邊的泳逸,「但我很幸運, 第一天就認識到她」,然後兩人豪氣擊掌,深 厚感情溢於言表。 曾被偷證件 終化險為夷 由當時起一同乘保姆車的二人,由於操行 良好,所以被安排擔任「歸程隊」車長,負 責點名、計人數,合作無間,她們更笑言, 因可記下不守紀律的學生名字,感到自己像 學校派到校車的「秘密警察」,亦因此不少同 學不時向她們遞上零食「打好關係」。而升上 小五後二人都不獲發禁區紙,要自行乘搭公 共交通工具,雖然只得兩個小女孩,方琪卻 笑稱「不會害怕,過關路感覺好得意、好新 奇」,只因一直與泳逸為旅伴,情誼緊密。她 又分享指,當時曾被人從背後的書包偷走了 證件,並與好朋友一同向警察求助,也未有 覺得驚恐,「警察叔叔還請我們食蛋糕、飲 奶茶,真是很好人呢」。 在繁忙的深港邊境口岸,每個上學日都有一群群由老師或保姆帶領、年紀或小至幼稚園階段 的跨境學童「鴨仔團」,穿梭於絡繹不絕的人潮中,追追趕趕乘搭校車往返深圳住 所與香港的學校,成為兩地社會獨特的「風景線」。回歸至今15年間,跨 境童人數已大翻33倍達1.7萬人,他們以自身成長,見證了香港與內地 越來越緊密的交流歷程。有跨境經驗達10年的高中生自稱 「半個香港人」,認為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亦有跨境生 希望結合香港與內地的優勢回饋社會;從他 們身上看到的,是兩地更見融合 的前景。 系列專題 學券雙非效應 跨境童年年增 未懼過關路遙 結伴孕育友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1.7 A11 責任編輯:黃楚基 版面設計:余天麟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生孫鳳 盈,自小便開始跨境上學,每日 往返住所及學校的交通時間長達3 小時;而她在小三起更要擔任 「小保姆」,帶㠥小一歲的弟弟一 同過關,她笑指,當時弟弟非常 活潑淘氣,「他喜歡周圍走,要 照顧好,唯有看緊一點啊」。 小姊弟跨境上學路並不孤單, 鳳盈指,難忘曾在途中遇到的好 心人,當時因忘記帶錢乘車, 「結果帶㠥弟弟在巴士站呆等,幸好有好心人幫我們付錢,才能成功乘車 返家」。近年鳳盈一家已搬回香港居住,但她笑言自己對昔日跨境生涯仍 感依依不捨。「始終搬到香港的屋㢏住,面積足足比內地小一半,如有得 選擇我也會選跨境。」 提到跨境日子中最深刻的回 憶,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生 盧嘉麗即時「投訴」稱:「保 姆車姨姨好惡!」她又隨即模 仿當時的情形,大聲呼喝: 「喂!排好隊啦!」她表示,年 少時有感姨姨太惡,小二至小 三起即自行「脫隊」,只乘搭保 姆車,但過關時未有再跟隨 「鴨仔團」排隊。不過回望過 去,她亦開始諒解當時情況, 「那時大家都很年少,始終唔識 性會周圍走;當然,如果姨姨 不是那麼惡會更好啦」。 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補收生不足 成「救校靈丹」 年紀小小的跨境學童要乘搭保姆車往返兩 地,經歷每日舟車勞頓的生活。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同樣束短髮、性格爽朗的馬泳逸(左)及 伍方琪(右)因跨境成為好友。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蔡雯兒 劉國權 攝 廖子良 劉國權 攝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回首跨境那些年 上水培幼幼稚園當初靠跨境童救校, 跨境童人數亦由2000年只有寥寥幾個, 增加至現時超過200人。 劉國權 攝 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 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 90年代∼ 90年代∼ 2001/02 2001/02 2002/03 2002/03 2003/04 2003/04 2004/05 2004/05 2005/06 2005/06 2006/07 2006/07 2007/08 2007/08 2008/09 2008/09 2009/10 2009/10 2010/11 2010/11 2011/12 2011/12 2012/1 2012/13 2012/13 *為估計數字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 資料來:本報資料室 :本報資料室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為估計數字 資料來源:本報資料室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約500人 約500人 較上年度變幅∼ 較上年度變幅∼ 3,490 3,490 3,570 3,570 +2.3% +2.3% 3,460 3,460 -3.1% -3.1% 3,803 3,803 +9.9% +9.9% 4,498 4,498 +18.3% +18.3% 4,474 4,474 -0.5% -0.5% 5,859 5,859 +31.0% +31.0% 6,768 6,768 +15.5% +15.5% 8,038 8,038 +18.8% +18.8% 9,899 9,899 +23.2% +23.2% 12,865 12,865 +30.0% +30.0% 17,000 17,000* +32.1%* +32.1%* 年度 年度 年度 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 90年代∼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2011/12 約500人 較上年度變幅∼ 3,570 +2.3% 3,460 -3.1% 3,803 +9.9% 4,498 +18.3% 4,474 -0.5% 5,859 +31.0% 6,768 +15.5% 8,038 +18.8% 9,899 +23.2% 12,865 +30.0% 17,000* +32.1%* 3,490 回首跨境那些年 —— —— 盧嘉麗(左)及孫鳳盈(右)有多年跨 境經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當年奔波路上點滴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Jan-2021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補收生不足成「救校靈丹」 萬 早 鴨pdf.wenweipo.com/2012/06/20/a11-0620.pdf2012/06/20  · 學生讀到四五年級,我們才知道他們 的存在」。上水培幼幼稚園校監蔡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由2001年至2006年,就讀香港中小學及幼稚園的跨境學童從3,500人升至4,500人,6年間增加1,000人,幅度相對平穩。不過,隨 香港於2007年推出幼稚園學券計劃,為每名學童提供過萬元的學費資助;加上雙非兒童持續激增,他們於3歲起便適齡入學,令回港上學的居深學童年紀更輕、人數也更多。自2007年起,每年新增的跨境童人數至少達1,000名至3,000名,亦令社會關注度火速提高。

提前安排子女來港入學早年香港幼稚園要收取較高學費,

所以不少跨境學童都是小學階段(6歲或以上)才回港讀書,但隨 學券推行,每名學生可獲最多1.6萬元資助,家長

一般只須繳交數千元或甚至免學費,吸引不少人提前安排子女來港接受教育,令跨境童年紀也越來越小。而雙非更是近年跨境學童主要組成

部分,在2004年在港出生雙非童只得4,000多人,隨後卻連年倍增,至2006年人數逾1.6萬,2009年更有近30,000人;有關學童不少人於3歲起便回港入學,在他們出生延後的第三年,便會加入成為跨境童一分子,大大加重有關負擔。

小孩無辜 盼勿歧視雙非上水鳳溪第一小學校長廖子良直

言,學界初時也未意識到雙非跨境童大增引致的問題,「其實學校不會在意學生父母來自哪裡,甚至很多雙非學生讀到四五年級,我們才知道他們的存在」。上水培幼幼稚園校監蔡雯兒則指,雙非童亦具港人身份,學校會一視同仁,無意將學生分類,但她坦言部分本地家長認為他們是來港爭奪資源,難免存有歧視,希望各人能放下成見,「始終小朋友本身是無辜的」。她又稱,近年內地家長收入及教育水平都有所提高,他們欣賞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教學質素,甚至比起學券帶來的經濟誘因更吸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跨境學童近年人數大增,令邊境地區學額以及跨境交通「逼爆」問題湧現,急需解決。不過,其實在約10年前起,由於本地出生率一度偏低,不少北區學校面臨收生不足及停辦危機,跨境童一直是其「救校靈丹」。

培幼幼稚園學生大增位於上水古洞的培幼幼稚園,早在

2000年已面對收生不足,全校只剩下40名學生,大約有兩三人居於深圳,原辦學團體有意停辦,並交由深港教育交流中心接辦,中心總監蔡雯兒懷 戰戰兢兢的心情成為該校校監。她坦言當時心情忐忑,「都唔知接唔接好?」她表示,該校位處較偏遠,而當時連上水市中心地區學校都面對生源不足,考慮到

跨境童可能是招生「出路」,校方遂組成「考察團」參考附近學校的情況。

鳳溪一小跨境童佔半蔡雯兒稱,當時已發現跨境生往返居

所及學校的交通接送是一大難題,以皇崗口岸為例,學童清晨就展開跨境旅程,早上7時多已要過關,關口情況對年幼學生來說頗為惡劣,「一來無瓦遮頭要日曬雨淋,孩子又要與其他人一同迫過境『黃巴』,有時會聽到大人的污言穢語,更有路人會指罵學生,責怪他們阻路」。後來有關交通配套得到改善,區內學校跨境童人數都大增,以該校為例 , 現

有逾200名跨境童在學。同樣位於上水的鳳溪第一小學,2000

年全校亦只有約30名跨境童,為數不多,但現時卻已激增至320人,約佔全校學生一半。校長廖子良見證這個歷史變

化,他指由於兩地家庭的港人子女沒有深圳戶籍,不可入讀學費相宜的官辦學校,加上家長喜歡香港的教育,故紛紛回流跨境就學,每日往返兩地。

早在上世紀末,跨境童現象已出現,於90年代回歸前後,他們為數不過約500

人,隨兩地跨境婚姻、港人北上生活漸多,加上雙非效應,2012新學年預計人數會急增至約1.7萬,10多年間翻上33倍。在龐大數字下,一連串的過境交通、學額不足及家庭支援問題也開始衍生,有待兩地政府及相關群體商討解決,所以不少人眼中,「跨境童」後每每接上「問題」二字。但同一時間,他們每天的成長,卻正在活出「居於深,學在港」的全新模式,其具體境況也令人關注。

10年穿梭深港 日日早出晚歸就讀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的盧嘉麗,自小

一開始成為跨境「鴨仔團」一員;10年間她穿梭深港兩地關口不下數千次,比很多人一生的次數還要多,但今年她才不過是個16歲的小妮子。嘉麗父母均是港人,但因父親工作關係,自

小全家居於深圳。她直言,年幼時的跨境生涯「真係好辛苦」,當時他們家在距離羅湖關口頗遠的寶安區,過關後乘保姆車也要1個多小時才到家,加上讀下午校晚放學,回到家時已晚上7時至8時,夜幕低垂,還要一邊吃飯一邊做功課。而最慘還是學校長周,因為星期六上早課但沒有保姆車,結果「5點鐘天還未光,媽媽就叫我起身」。

自稱半個港人 信有發展空間她早年也曾因跨境童身份感尷尬,不過隨

近似背景的同學越來越多,已再無類似情況,對跨境上學頗感悠然自得,惟仍覺輪候過關有點不便,「遇上周一周五下班高峰期所花時間特別多;如果這段時間都用作溫習便更好了」。嘉麗在港時間主要都是學習,基本生活都在內地,所以自稱「半個香港人」,因對香港及內地社會都有一定認識,她相信自己未來於兩地都有發展空間。

克服語言障礙 教同學普通話就讀鳳溪第一中學的伍方琪,來自兩地婚姻

家庭,於重慶出生的她,自小三遷到深圳便開始跨境來港上學,至今年中二已有6年時間。她表示,剛來港時曾因廣東話發音不標準被同學取笑,但很快便已克服,而且自己普通話好,更獲同學邀請於放學時當「小老師」教普通話。方琪認為,在港學習能鍛煉好英文能力,加上熟悉內地社會及文化,跨境學童身份更有利吸收兩地優勢,她又稱,自己未來發展不只限於香港或深圳,學有所成後不排除返回重慶,相信以其兩地經驗,總能有貢獻社會的地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勞雅文)跨境上學雖然舟車勞頓,但如能於旅程與同伴互相扶持,亦能孕育出深厚感情。現同於鳳溪第一中學就讀中二的伍方琪及馬泳逸,同樣都是14歲,同樣有一頭不 耳邊的清新短髮,她們自幼開始乘跨境保姆車,至小五起未有獲發禁區紙,又一同自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上

下課,二人曾經歷被人從書包偷走證件的驚險事,但未有感到害怕,只因身邊有人一直結伴而行。

跨境不孤獨 好姊妹結緣

馬泳逸從小一開始就踏上跨境路,但首天

放學便已上錯車,「上車前我拖 另一女同

學,誰知就跟 她上錯車了」,結果到達禁區

司機才發現,結果要將她送返校,乘另一保

姆車回家。至小三時她遇上剛遷到深圳定居

的伍方琪,好姊妹從此結緣。方琪憶述,自

己當時「好孤獨,想起都覺得慘」,但隨即以

燦爛笑容看 身邊的泳逸,「但我很幸運,

第一天就認識到她」,然後兩人豪氣擊掌,深

厚感情溢於言表。

曾被偷證件 終化險為夷由當時起一同乘保姆車的二人,由於操行

良好,所以被安排擔任「歸程隊」車長,負責點名、計人數,合作無間,她們更笑言,因可記下不守紀律的學生名字,感到自己像學校派到校車的「秘密警察」,亦因此不少同學不時向她們遞上零食「打好關係」。而升上小五後二人都不獲發禁區紙,要自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雖然只得兩個小女孩,方琪卻笑稱「不會害怕,過關路感覺好得意、好新奇」,只因一直與泳逸為旅伴,情誼緊密。她又分享指,當時曾被人從背後的書包偷走了證件,並與好朋友一同向警察求助,也未有覺得驚恐,「警察叔叔還請我們食蛋糕、飲奶茶,真是很好人呢」。

在繁忙的深港邊境口岸,每個上學日都有一群群由老師或保姆帶領、年紀或小至幼稚園階段

的跨境學童「鴨仔團」,穿梭於絡繹不絕的人潮中,追追趕趕乘搭校車往返深圳住

所與香港的學校,成為兩地社會獨特的「風景線」。回歸至今15年間,跨

境童人數已大翻33倍達1.7萬人,他們以自身成長,見證了香港與內地

越來越緊密的交流歷程。有跨境經驗達10年的高中生自稱

「半個香港人」,認為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亦有跨境生

希望結合香港與內地的優勢回饋社會;從他

們身上看到的,是兩地更見融合

的前景。

系列專題

學券雙非效應跨境童年年增

未懼過關路遙 結伴孕育友情

■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日料1.7萬﹁鴨仔團﹂上課

見證兩地交流趨緊密

A11 責任編輯:黃楚基 版面設計:余天麟 2012年6月20日(星期三)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生孫鳳盈,自小便開始跨境上學,每日往返住所及學校的交通時間長達3小時;而她在小三起更要擔任「小保姆」,帶 小一歲的弟弟一同過關,她笑指,當時弟弟非常活潑淘氣,「他喜歡周圍走,要照顧好,唯有看緊一點啊」。小姊弟跨境上學路並不孤單,

鳳盈指,難忘曾在途中遇到的好心人,當時因忘記帶錢乘車,「結果帶 弟弟在巴士站呆等,幸好有好心人幫我們付錢,才能成功乘車返家」。近年鳳盈一家已搬回香港居住,但她笑言自己對昔日跨境生涯仍感依依不捨。「始終搬到香港的屋 住,面積足足比內地小一半,如有得選擇我也會選跨境。」

提到跨境日子中最深刻的回憶,鳳溪廖萬石堂中學中四生盧嘉麗即時「投訴」稱:「保姆車姨姨好惡!」她又隨即模仿當時的情形,大聲呼喝:「喂!排好隊啦!」她表示,年少時有感姨姨太惡,小二至小三起即自行「脫隊」,只乘搭保姆車,但過關時未有再跟隨「鴨仔團」排隊。不過回望過去,她亦開始諒解當時情況,「那時大家都很年少,始終唔識性會周圍走;當然,如果姨姨不是那麼惡會更好啦」。

■香港文匯報記者勞雅文

篇育教

補收生不足 成「救校靈丹」

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長

學童

■年紀小小的跨境學童要乘搭保姆車往返兩

地,經歷每日舟車勞頓的生活。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同樣束短髮、性格爽朗的馬泳逸(左)及

伍方琪(右)因跨境成為好友。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攝

■蔡雯兒

劉國權攝

■廖子良

劉國權攝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回首跨境

那些年

■上水培幼幼稚園當初靠跨境童救校,

跨境童人數亦由2000年只有寥寥幾個,

增加至現時超過200人。 劉國權攝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合

成中

融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

90年代∼

90年代∼

2001/02

2001/02

2002/03

2002/03

2003/04

2003/04

2004/05

2004/05

2005/06

2005/06

2006/07

2006/07

2007/08

2007/08

2008/09

2008/09

2009/10

2009/10

2010/11

2010/11

2011/12

2011/12

2012/1

2012/13

2012/13

*為估計數字*為估計數字資料來資料來源:本報資料室:本報資料室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

*為估計數字資料來源:本報資料室

製表:香港文匯報記者 勞雅文約500人約500人較上年度變幅∼較上年度變幅∼

3,4903,490-

3,5703,570+2.3%+2.3%

3,4603,460-3.1%-3.1%

3,8033,803+9.9%+9.9%

4,4984,498+18.3%+18.3%

4,4744,474-0.5%-0.5%

5,8595,859+31.0%+31.0%

6,7686,768+15.5%+15.5%

8,0388,038+18.8%+18.8%

9,8999,899+23.2%+23.2%

12,86512,865+30.0%+30.0%

17,00017,000*+32.1%*+32.1%*

年度年度年度

跨境學童人數統計變化

90年代∼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2011/12

約500人較上年度變幅∼

3,570+2.3%

3,460-3.1%

3,803+9.9%

4,498+18.3%

4,474-0.5%

5,859+31.0%

6,768+15.5%

8,038+18.8%

9,899+23.2%

12,865+30.0%

17,000*+32.1%*

3,490- 合

成中

融回首

跨境那些

難忘好心人付車錢

鳳盈—

憶起保姆車惡姨姨

嘉麗—

■盧嘉麗(左)及孫鳳盈(右)有多年跨

境經驗。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當年奔波路上點滴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鳳溪第一小學320名跨境童,每到放

學就會列隊登上各直通巴返回內地住

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