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5
2 RAILWAY CULTURE │中│華│技│術│ 32 No.72October, 2006 SUMMARY 2 No.72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烈變化,在這波由Internet所觸發的資訊革命 中,事實上關鍵不在於PC,而是world wide web 這張大網路,把世界的距離變為零,也把世界 變平了。 1769年英國人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蒸 汽機獲得設計專利帶動工業革命,1804年英國 人Richard Trevithick發明蒸汽機車運用在礦場鐵 路,近代化文明至此與鐵道產生連結,但是真 正改變世界面貌的卻是鐵道路網的形成。「鐵 道」,讓人類第一次可以掌握距離,使得它比 工業革命的任何其他發明,對每個國家的經濟 和勞動力,都造成更重大的改變。有現代管理 學之父尊稱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 《下一個社會》中就認為,「鐵道」史無前例 地改變了人類的心態、視野和心智天地。 鐵道的鋪設,很快的改變了全球經濟、政 治、社會的面貌,這是過去人類演化數百萬年 來所未曾有的機會,鐵道如何和我們的社會, 我們的生活產生互動?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題 200年前鐵道的鋪設,改變了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的面貌,這是過去人類演化 數百萬年來所未曾有的機會,鐵道如何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產生互動?由於 鐵道網路的延伸,使得政治、經濟權力也大幅擴張,凝聚了國族及文化上的認同, 促成了近代資本國家的形成。 做為國家現代化與進步表徵的鐵道,火車站則是都市、甚至國家的玄關與儀典 式空間,其建築樣態及週邊區域重劃,則經常呈現出中央集權、資本主義與殖民文 化意象。 隨著鐵道網路的擴張,人類生活也產生很大的改變,例如現代時計的普及與統 一時區的劃分,將我們推向分秒必爭的工商時代。便利的鐵道,也顛覆了過去貴族 菁英旅行的特權,第一次打開社會大眾的視野,促成了團體旅遊、休憩活動、甚至 女性解放運動。 鐵道技術的演進,速度的增加,縮短了旅行時間,相對距離也更近了。從1908 年縱貫鐵道全通開啟了台灣第一次空間革命,到2006年高鐵通車的第3次空間革 命,每次都是經濟與社會的地理板塊重整,也是大眾生活型態的轉折,都是值得觀 察的課題。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Sep-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 2 軌道文化 No.72 │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2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摘 要

2軌道文化

No.72│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烈變化,在這波由Internet所觸發的資訊革命

中,事實上關鍵不在於PC,而是world wide web

這張大網路,把世界的距離變為零,也把世界

變平了。

  1769年英國人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蒸

汽機獲得設計專利帶動工業革命,1804年英國

人Richard Trevithick發明蒸汽機車運用在礦場鐵

路,近代化文明至此與鐵道產生連結,但是真

正改變世界面貌的卻是鐵道路網的形成。「鐵

道」,讓人類第一次可以掌握距離,使得它比

工業革命的任何其他發明,對每個國家的經濟

和勞動力,都造成更重大的改變。有現代管理

學之父尊稱的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在

《下一個社會》中就認為,「鐵道」史無前例

地改變了人類的心態、視野和心智天地。

  鐵道的鋪設,很快的改變了全球經濟、政

治、社會的面貌,這是過去人類演化數百萬年

來所未曾有的機會,鐵道如何和我們的社會,

我們的生活產生互動?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題

  200年前鐵道的鋪設,改變了全球經濟、政治、社會的面貌,這是過去人類演化

數百萬年來所未曾有的機會,鐵道如何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產生互動?由於

鐵道網路的延伸,使得政治、經濟權力也大幅擴張,凝聚了國族及文化上的認同,

促成了近代資本國家的形成。

  做為國家現代化與進步表徵的鐵道,火車站則是都市、甚至國家的玄關與儀典

式空間,其建築樣態及週邊區域重劃,則經常呈現出中央集權、資本主義與殖民文

化意象。

  隨著鐵道網路的擴張,人類生活也產生很大的改變,例如現代時計的普及與統

一時區的劃分,將我們推向分秒必爭的工商時代。便利的鐵道,也顛覆了過去貴族

菁英旅行的特權,第一次打開社會大眾的視野,促成了團體旅遊、休憩活動、甚至

女性解放運動。

  鐵道技術的演進,速度的增加,縮短了旅行時間,相對距離也更近了。從1908

年縱貫鐵道全通開啟了台灣第一次空間革命,到2006年高鐵通車的第3次空間革

命,每次都是經濟與社會的地理板塊重整,也是大眾生活型態的轉折,都是值得觀

察的課題。

關鍵詞:鐵道、交通地理、鐵道社會史

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謝明勳

Page 2: 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 2 軌道文化 No.72 │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2軌道文化

34 │No.72│ October, 2006

2軌道文化

No.72│ October, 2006 │35

目,但限於篇幅,謹以一些例子來做初步的探

討。

貳、鐵道促進政治統一

  軌道的應用,使得大量人員及物資的快速

運送成為可能。

  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曾經執行「車同軌」

政策,將全國各地的路軌幅度統一,使戰車迅

速地在境內各城間奔馳,一來可以迅速調動兵

員和物資,抵抗外敵侵略,鎮壓境內造反事

件。再來藉由全國統一的路軌,商賈運送貨物

效率大幅提高,也促成經濟上的統一。無獨有

偶的,羅馬帝國也藉由建設「條條道路通羅

馬」如此大規模的交通系統,進而統一並鞏固

它在西方的霸權。

  這時候的「軌道」是在道路兩側做成兩道

石砌的凹溝,馬車合此輪距而造。後來英國的

礦場使用運煤車,但泥路鬆軟導致重車不易拉

動,石路價昂又麻煩,因此想出了較為簡便,

以木條搭設軌道的方法。

  不過隨著運輸量的增加,木條軌道很快就

被磨損變形而無法使用,為了耐磨,又將軌條

改良為生鐵製的L字斷面鑄條,架在整齊排列的

木枕上,這就是「鐵道」的開始。到了十八世

紀後期,鐵道被改良為將防止出軌的凸緣做在

車輪上,並且採用更耐用的鋼鐵製車輪,而軌

條也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逐漸拉長,斷面也漸

次改良為質輕、耐磨、強度高的工字型斷面,

成為近代所熟知的鐵軌系統。

  1825年第一條營業鐵路S&D Railway通車營

運以來,除了單純的商業功能之外,鐵道和軍

事政治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甚至改寫了許多

國家的近代史。

  首先運用鐵道軍事

價值的普魯士,在1866

年的普奧戰爭中,利用

鐵路實施戰略輸送,克

服了遠距離機動和外線

作戰所帶來的困難,在

很短的時間內,就將25

萬餘兵力和800門火炮

集結到了奧地利邊境,

展開在420公里寬的正

面上,贏得對奧戰爭的

勝利,也統一了分裂的

德意志。 

  鐵道競賽也延燒到

了東亞。在日本,鐵道

是國家統一的重要象

徵。過去的幕府時代,

受限於地形限制及藩鎮

割據,島上存在許多的

小國,政治上無法統

一,戰亂也相當頻仍。

舉例來說,江戶(東京)人要到箱根以西的地方,

視同出國,必須要持有類似今天護照的「關所

手形」,才得以通過一處又一處的關所,旅行

相當不便而且危險。1853年美國海軍提督培里

(Matthew C. Perry)率艦隊打開了鎖國的日本,

「黑船」帶來的不只是船堅砲利,培里還帶來

一組蒸汽機關車模型,讓日本人敞開眼界!戊

辰戰爭(1868年)之後,由武士階層組成的幕府

崩解,新的明治政府,權力基礎脆弱,因此積

極展開鐵道建設,將各處關所廢止,1872年第

一條官營鐵道通車,也促進了日本政治上的統

100年前的鐵道建設,第一次把台灣串聯起來

各種不同的鐵軌,卻從此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

日本第一條鐵道開通後,不僅國內政治統一,也促成了明治維新及帝國殖民政策

地面鐵路提供一種人性尺度的空間感、方向感與地點感。

Page 3: 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 2 軌道文化 No.72 │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2軌道文化

36 │No.72│ October, 2006

2軌道文化

No.72│ October, 2006 │37

也積極建設鐵道,甚至就把東京驛直接設置在

皇居的正對面,賦予它國家玄關的重任。一直

到今天,東京驛還保留有皇族專用出入口及貴

賓室,而駐日外交使節到任後,也依照傳統從

東京驛前廣場,坐上馬車前往皇居呈送到任國

書。

  火車站本身就具有「儀典性」空間的特

性,在鐵道黃金時代的十九、二十世紀尤然。

在台灣,日治時期七大經典車站的基隆、台

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站,莫

不花盡心思,以精美不失穩重的建築設計,與

大型的站體建築,誇耀殖民政府的大有為統

治。以興建於1940年的高雄車站為例,當時正

值日本軍國主義盛行,做為大東亞共榮圈南進

基地的高雄,自然就出現了帝冠式建築型態的

火車站,在現代鋼筋混凝土站體結構上,戴上

一頂日本傳統的大帽子,散發出另一種威權象

徵。車站內部將不同等級的旅客候車室分隔開

來,還配備有獨立出入口的貴賓室,專供皇族

成員使用。火車站前方也配合全新尺度規劃的

都市計畫,修築了全市最寬廣的道路,並以紀

念天皇命名為昭和通(戰後改稱中山路,至於其

一,和制度上的解放,藉著自由便捷的旅行遷

徙,也促成國族認同及文化上的交流。

  在台灣,1885年中法戰爭基隆失陷之後,

接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也看到了鐵道的價值。

他隨即以「調

兵 便 利 」 、

「貨物暢通提

倡商務」、及

「解決南北大

溪阻絕」等三

大利基,奏請

興 建 台 灣 鐵

路。他任內未

能完成興建南

北 鐵 路 的 大

業 , 不 過 基

隆—新竹間的

鐵路通車,對

於軍事防務也

有 預 期 的 效

果。甚至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之時,台灣民主

國的部隊,就利用台北—基隆這一段鐵路,運

送兵員趕赴前線作戰,敗戰之後也利用鐵路脫

離戰場。日本軍隊佔領基隆,及沿鐵路進入台

北城後,第一件事就是修復鐵路及火車頭,以

便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平定動亂,並立即規劃施

作從基隆到打狗(高雄)的400公里縱貫鐵道,以

利全島長遠的殖民統治。

  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鐵道」做為國

家政治統一象徵的價值,也未有減低的跡象。

2006年5月,分隔50年的南北韓縱貫鐵路,終

於在北韓的同意下,規劃舉行試驗通車的紀念

活動。南韓政府希望藉由南北韓縱貫鐵路─東

海線和京義線的通車,象徵南北韓邁向和平統

一。

  2006年7月開通的中國青藏鐵路,雖然被

官方賦予從此西藏也有鐵路的象徵意義,但國

際觀察家卻將青藏鐵路視為北京政治權力的延

伸,它的真正目的是政治上和戰略上的,受益

者是佔領軍和漢族企業及移民,而不是西藏人

民。西藏人既沒有在漢人佔統治地位的經濟中

生存的機會,也不會從經濟發展的成果中得到

好處。

  從這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鐵道不僅是

單純的交通工具,它在載運人員和貨物流動的

同時,也象徵著國家的統一,與政治經濟權力

的延伸。

參、車站建築的文化意象

  鐵路的發展使十九世紀的城市產生很大的

變化,火車站常常成為都市的新核心,也成為

都市的主要門戶。例如建於1871年的紐約中央

車站,位於曼哈頓中間區位,龐大的站體長達

652呎,寬200呎,有裝飾精緻的巨大跨距拱

形站體,和豪華的候車大廳,紐約人甚至將這

個有雙層斜坡屋頂的火車站,拿來與巴黎的羅

浮宮相媲美,也有歷史學家說它是座半透明的

皇宮。而建於1903年的華盛頓聯合車站,也被

設計為美國首都的入口意象,擁有新古典形式

的立面和艾歐尼克柱式。日本於明治維新後,

他城鎮火車站前的主要道路,也通常不是中山

路就是中正路),塑造出近六十年來高雄市區的

空間意象。

  我們還可以從幾個向度來看火車

站與人的關係:站體建築本身具備建

造當時的建築語彙、造型、材料與裡

外空間的特殊形式,如此的歷史建築

不僅是時代的文化活見證,也是民眾

的生活記憶所繫。在這裡,蘊含有許

多人通學、通勤、離別、出外打拼的

集體記憶,尤其在工業化時代,台灣

的城鄉移民現象上,車站是流動景觀

中所有氛圍的出口,凝聚了思念、離

別、懷舊情緒的地點。另一方面,由

於火車站所在的位置是城市的核心,

自然成為城市空間結構中最重要的地

標,而附屬設施和鄰近街廓,也提供

一種人性尺度的空間感、方向感與地

點感。在日常生活中,建構城市與地

方認同的基礎。

肆、普及大眾的鐵道旅行

  在鐵道發明前,旅行是有錢人的專利,而

且充滿許多不確定的危險性。火車的出現,使

得人類進入了「大眾運輸」的時代,成群的人

湧向相同的景點,爭看相同的風景,旅行不再

是菁英階層的特殊經驗,而成為社會共有的經

驗內容。

  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文明產物,都和鐵道

有密切的關係。舉例來說,鐘錶的普及和時區

的發展,就是鐵道旅行及運轉上的需要而帶來

的。過去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時辰的

蒸氣火車及鐵道路網的擴張,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

作者攝於高雄帝冠式車站前

鐵路的發明,改變了人們的旅行方式,也促進了精確時間概念的普及。

Page 4: 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 2 軌道文化 No.72 │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2軌道文化

38 │No.72│ October, 2006

2軌道文化

No.72│ October, 2006 │39

展示的成功,也給了日本政府及台灣總督府極

大的啟示,陸續在日本內地及台灣舉辦多場博

覽會,其中以1935年的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

最為盛大,為此還特別發行折扣火車票和台日

聯運船票,吸引日本和台灣各地的遊客到台北

參觀,增廣見聞。總督府鐵道部同年引進了與

當時日本同步問世最新型的C55型(台鐵CT250

型)蒸汽機車,因應縱貫線旅客量增加及速度

的需要,更購入了日本製鋼體客車(台鐵型式

35TP32000),使得台灣的鐵道旅行得以享受到

當時最先進的服務水準。

伍、地理空間的板塊重整

  如前所述,火車與鐵道路網的擴張,使得

人類第一次可以「掌握距離」。在十八世紀之

前,全世界主要的城市位置是由水運港口來決

定;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所崛起的新興都

市,卻幾乎都是因鐵路路網而形成。以台灣為

例,十八世紀台灣的大都市「一府二鹿三艋

舺」,均是依傍水路和港口而生。當時從台灣

南部到北部,幾乎不可能經由陸路,而是從港

口搭船前往,例如從屏東到高雄,受到下淡水

溪的阻隔,還必須往南到東港,再走海路到

打狗港上岸。1888年台灣第一段鐵道試車,

「大稻埕至錫口一帶,••••••連日府城

內外,扶老攜幼前往觀看者仍人山人海,無不

嘖嘖稱奇。」比較當時台灣島上的其他交通工

具,新登場的火車因為速度快,價錢相對便

宜,而成為北台灣最受歡迎的旅行工具。以舊

式的輿轎為例,從台北到錫口需洋四五角,到

水轉腳,則需洋七八角;但火車票價還不到此

價的一半,而且對當時的人來說,「迅速非

常,隨發隨至。」「行疾如風馳電激,不逾時

達矣。」

概念,卻沒有分秒單位的需要,只有天文台和

航海定位才需要精準的計時器,不過火車開始

行駛之後,它是線性動態的系統,對精確時間

的要求也高,使得鐘錶的需求大增,據說因此

造就了鐵道網密佈的瑞士之鐘錶王國地位。曾

有一項有趣的調查,從當地火車站附近的各個

時鐘秒差來比較,瑞士也是全球時間最精準的

地區,秒差最多的只有19秒。居次的是日本,

日本人對於行為處世的精準態度,也反映在他

們鐵道經營的高準點率,和精密的運轉計畫。

新幹線和都會區電車的發車密度,都是令人驚

歎的極緻表現。

  時區制度也與鐵道的普及有密切的關聯。

1860年代,美國境內就有大約70個不同的時

區,不過工業革命之後,新的科技要求前所未

有的統一行動步伐,對此主張最力的聲音,來

自挫折感最大的鐵路公司,因為沒有統一的標

準時間,就沒有辦法提出有效的火車時刻表;

此外,隔鄰車站彼此的時間設定不統一,火車

在前後站到站的時刻經常先後顛倒。所以,火

車站常常設有兩個時鐘,一個代表鐵路的時

間,一個代表當地的時間。舉例來說,紐約州

的水牛城火車站就有3個不同的時鐘:一個是

水牛城的,另兩個是在此交會的兩條鐵路的時

間。1883年美國各鐵路公司終於確立了今天在

美國使用的4個時區,時鐘時間漸漸成為一般大

眾生活的宰制者。不過當時也有反對時間標準

化的聲浪,尤其是鐵路大亨而非政府推動這項

制度,更令許多人感到不滿,其中反對最力的

俄亥俄州直到1890年,當地鐵路時刻表上還特

別加註「這是辛辛那提時間,比鐵路公司的時

間快22分鐘。」

  普及的鐵道旅行,改變了人們的休憩方

式,沿線的海水浴場紛紛設立,成千上萬的布

爾喬亞(Bourgeois)從城裡湧向海邊。有趣的是,

維多利亞時期以來穿著緊身蓬裙的仕女們,從

此可以穿著輕便的衣褲,無拘無束地到海邊戲

水,展開休閒社交活動,竟意外地開啟女性解

放運動。

  在日本也將幕府時代的海禁解放,鼓勵休

閒渡假,順便鍛鍊國民體魄。在日本領台十幾

年後,隨著縱貫鐵道和宜蘭線鐵道的開通,總

督府也比照內地,積極在鐵道沿線開發各地的

海水浴場。許多著名的海水浴場,像福隆、

澳底、西子灣、

通霄、大沙灣等

地,都是搭火車

很方便抵達的景

點,甚至有些就

是由鐵道部直接

經營。

  鐵道旅行的

普 及 , 也 促 使

英國在1851年舉辦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水晶

宮),將世界各國及殖民地各種希奇古怪的東

西擺在市民眼前,吸引了數百萬人參觀。這次

深入日本鄉間的迷你新幹線,是政治選票干預鐵道建設最明顯的例子

C55型(台鐵CT250型)蒸汽機車照片提供: 二南堂工作室

Page 5: 軌道文化 RAILWAY CULTURE - CECI · │中│華│技│術│ 32 │No.72│ October, 2006 SUMMARY 2 軌道文化 No.72 │ October, 2006 33 壹、鐵道與Internet 最近十年我們的世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劇

2軌道文化

40 │No.72│ October, 2006

2軌道文化

No.72│ October, 2006 │41

表1 歷年火車種類及速度對照表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11年 11小時 蒸汽機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28年 10小時13分 蒸汽機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30年 8小時24分 蒸汽機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56年 5小時30分 柴油飛快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66年 4小時45分 光華號柴油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1979年 4小時10分 自強號電聯車

台北—高雄 最快列車時間 行駛車種

2006年 1小時30分 高鐵700T電車

  1908年縱貫鐵道開通後,促成許多沿線城

鎮的急速發展,卻也使得沒有鐵路經過的大城

鎮(如鹽水)逐漸沒落,成為地理上、經濟上、政

治上的邊陲地帶。

  台灣史上第一次,從基隆到高雄可在16

個小時抵達,這在過去依靠牛車和舢舨旅行的

時代,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火車票價相對一

般百姓工資雖然昂貴,但卻比傳統跋涉廉價許

多,島內旅行變得不再是遙不可及;另一方

面,藉著南北鐵道的開通,米、糖、煤、茶和

其他貨物,流通性大幅提高,也消弭了長久以

來存在產地與市場間物資價格的數倍差距,對

經濟成長產生很大的效果。這是台灣的第一次

空間革命。

  隨著鐵路技術的突破,旅行時間也跟著縮

短。1914年以剛從美國進口的200型機車,行駛

基隆至高雄間的「急行列車」,再將南北旅行

時間縮短為10至11個小時。1954年台鐵藉由柴

油動力的引進,開始行駛柴油「飛快車」(fleet-

ing car),將台北彰化間運行時間縮短到3時12

分,1956年再將從日本進口的DR2500柴油客車

編成「柴油特快車」,以5小時30分的速度跑完

台北至高雄全程,早上8:10從台北出發,13:40

抵達高雄,辦完事後,再搭16:30開的飛快車返

程,於22:00回到台北,台灣首度南北之間可以

當天往返,這對一般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

務,比起原來特快對號車節省3小時20分的旅行

時間,台灣從此進入了一日商務出差的時代,

我把它界定為台灣的第二次空間革命。

  台灣下一次的空間革命是什麼時候呢?縱

貫台灣南北的另一條大動脈「高速鐵路」即將

於2006年開始營運,藉由全新的路線設計、軌

道系統、車輛機電系統、運轉計畫等等現代科

技,高鐵列車將以300km/hr的超高速奔馳在島嶼

之上,從高雄到台北僅需90分鐘,如此一來,

台灣整個西部精華區,均涵括在「一日生活

圈」之內,南來北往就像今天的都會區內生活

型態,你可以把這個島嶼看作「台灣市」,對

我們的生活勢必又將產生革命性的轉變。(詳表

一)

  高鐵通車後,高鐵車站附近的新市鎮也會

有新的發展模式,而台鐵沿線早已飽和的都市

會像一百多年前被替代的鹿港嗎?高雄與台北

的發展,是否會如40年來日本新幹線的磁吸

效應所造成大阪被東京都區吸納的效果?台灣

的國民意識是否為市民意識所替代?台灣的政

治、社會、經濟活動會產生哪些變化?且讓我

們拭目以待。

※作者曾任職行政院公共建設督導會報、國道

新建工程局、行政院南部中心、總統府,現職

鐵路改建工程局工程司。

台灣高鐵700T列車即將抵達左營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