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根情牵华裔新生代hnrb.hinews.cn/resfile/2016-06-27/023/hnrb20160627023.pdf2016.6.27...

1
2016.6.27 星期一 主编蔡葩 版式王凤龙 热点 B11 这是一场寻根之旅,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 南籍儿女踏上故土,寻根问祖、探亲访友。他 们学习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领略侨乡海南 的风景名胜,体验海南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海 南本地青少年交流联欢…… 已举办了16年的寻根之旅,今年首次迎 来了印尼巴厘岛的华裔青年。巴厘海南大众 三语学校从事华文教育的庞优金等三位老师 带着 25 名琼籍华裔青少年带着眷恋和激动踏 上故土。 听闻海南将再次举办寻根之旅,中国驻印 尼登巴萨总领事馆联系了巴厘岛海南联谊会, 希望巴厘岛的琼籍华裔可以回乡看看。 渊源何在?时针调到2015年8月,省委 书记罗保铭出访印尼,希望海南与印尼巴厘省 结好,双方商定要在旅游、农业、文化、职业教 育等领域展开实质性合作。省外办相关负责 人感触颇深,“巴厘岛的琼籍华裔参加活动,正 是双方友好合作的生动体现。” “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琼海会山镇苗 族风情村落。”当大巴刚刚穿过椰林,庞优金就 用印尼话做起了“实时翻译”,“我希望孩子们 可以趁此机会学说海南话。” 乡音亲友难舍 传统文化醉人 40多岁的庞优金是第三次回海南,如果 说海南的发展速度让人感到惊喜,那么深藏山 林的黎族苗族文化更让人惊艳。 “我们在琼海学做椰子糕、学竹编、体验垂 钓,还跳了竹竿舞,特别有趣。”庞优金的爷爷 是海口演丰人,身为第三代琼籍华裔的她是第 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黎族苗族文化,“椰子糕 捶打地越久,糯米越香,香味也越浓。” 入乡随俗,庞优金每到一处便迫不及待 地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中,想通 过社交网络讲一讲海南故事。庞优金有些 着急,“夏令营活动很丰富,很美好,但我不 知道要怎么表达才好。”这或许就是国人常 说的“再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内心的美好” 了吧。 虽不能讲出许多华丽辞藻,但庞优金仍能 与记者畅快交流,中文流畅的她还在此次活动 中当起了琼籍华裔青少年与亲友间的“传话 筒”。 巴厘岛第三代华裔青年义凡第一次见到 在琼海生活的姑婆后,突然觉得海南不再陌生 了,“家里有亲人生活在海南,我感觉自己有了 着落和归属感。”义凡说,因时间紧,自己仅在 酒店和姑婆匆匆一聚,但每每想起心中仍会涌 起一股暖流。 “我想好好学习中文,想和海南亲戚多 说一说话。”义凡有些遗憾,只会简单说几句 问候语的他因无法正常交流没能跟随姑婆 回一趟老家,没能看一看老家的房屋和风 景,没能听一听、学一学萦绕在爷爷心头的 海南话。 看到庞优金老师可以流利地用中文与人 交流,江美王和江永福两兄妹总是仰起小脸, 目光随庞老师而动,“我在巴厘岛读的是三语 学校(中文、英文、印尼文),但因为不常用中 文,能听懂的不多。”江永福有些害羞,他决定 回去后再向爷爷好好讨教中文,期待下次回海 南后中文能够提高一些。 为回海南看望姑姑,她苦练中文 庞优金的中文是从30岁开始学起的,之 前的她从未接触过。 “高中的时候,偶然听家人提起,我姑姑在 海南。”从那时起,庞优金潜意识中总会关注海 南,直到30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去台湾读书学习中文。 不会讲一句中文,没有钱、没有亲友,庞优 金就这么只身一人来到了台湾。因为没有学 费和生活费,她不得不在餐厅打工,每天能留 给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就两个小时,从最基础的 “你我他”开始学起。 最开始,因无法沟通,庞优金总是偷偷抹 眼泪。她无数次想放弃,却又无数次在心里 为自己鼓劲,“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 想那素未谋面的姑姑,我是为了见她才坚持 学中文的呀!”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庞优金始终没有放弃, 时间和经历给了她最好的答案,她学会了中 文,爱上了台湾。可在之后的 16 年里,庞优金 有过两次放弃,恰巧都与中文有关。 一次是当庞优金从台湾回到巴厘岛后,她 于2004年在巴厘岛文桥三语学校工作,负责 管理中文教师。但没过多久她放弃了,再次选 择回到中国继续学习中文。一次是庞优金放 弃了旅行社接待中国游客的工作。与上次放 弃不同,庞优金离开旅行社后,在 2015 年受巴 厘岛海南大众三语学校校长庞廷国邀请后,在 学校从事华文教育直到今天。 在巴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教书的庞优 金找到了新航向,似乎先前的苦难和坚持 在这一刻有了答案。她乐在其中,希望通 过努力加深海外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地) 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 养乡根情怀。 “能学中文,能回海南看望姑姑,能教 巴厘岛的海南华裔中文,我做梦都没想 到。”庞优金感谢30岁那个对故土有所眷恋 的自己,那个铆足了劲想学好中文回海南 探亲友的自己。 \ 庞 优 金(右 一)指 导 江 永 福、江美王两兄妹写汉字。 6 月 12 日 至 24 日,“2016年海外华 裔青少年‘中国寻根 之旅’夏令营—海南 营”暨“第二十届世界 海南青少年夏令营” 活动迎来了来自泰 国、马来西亚、文莱等 国家的60余名琼籍 青少年。已举办16 年的寻根之旅,首次 迎来印尼巴厘岛的琼 籍华裔。 来自泰国的文昌籍华裔林宝宝(右一)在海口学习插花。 庞优金在琼海会山镇体验制作椰糕。 华裔青少年在琼海会山镇体验竹竿舞。 学生是我的孩子 海南是我的家 在巴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的 400名学生中,有三成华裔青少年, 3 名汉语教师。 “我希望我教的每一位华裔青 少年都不要忘记祖国。”庞优金始终 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去教育,就如 同当年母亲教育自己一样,“永远不 要忘记你是华人。” 说到教中文,庞优金认为对常 年居住在巴厘岛的华裔青少年来 说,语言环境很重要。“现在学校课 本类型比较丰富,有国内幼儿园级 别的中文书,也有汉语课本,适合不 同年龄段的学生。” 学校中文老师不多,汉语语言 环境不浓,为了提高学生学中文积 极性和能力,庞优金也在不断学习, 尝试游戏教学,让孩子进行角色扮 演,并用中文表达和交流。她希望 每个华裔家庭可以重视中文教育, 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庞优金的母亲是第六代华裔, 祖籍在福建,庞优金说自己之所以 会如此眷恋海南,源于母亲的谆谆 教诲,如今她期待自己也可以影响 一部分学生:我们虽生活在国外、受 不同文化熏陶,但要始终记得我们 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在今年的寻根之旅活动中,营 员们来到了海口、琼海、文昌、万宁 和三亚,领略海南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民俗。在参观文昌龙楼镇时,得 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在这里迎来 首发,不少首次回琼的华裔青少年 很骄傲和自豪。 “海南是我们的家,作为领队, 我们很感谢寻根之旅让华裔新生代 认识与见证祖(籍)国的发展、强大, 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 待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在海外 发扬光大。”不少领队和庞优金有着 同样的心声。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Feb-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2016.6.27 星期一主编│蔡葩 版式│王凤龙热点B11

这是一场寻根之旅,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南籍儿女踏上故土,寻根问祖、探亲访友。他们学习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艺术,领略侨乡海南的风景名胜,体验海南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海南本地青少年交流联欢……

已举办了16年的寻根之旅,今年首次迎来了印尼巴厘岛的华裔青年。巴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从事华文教育的庞优金等三位老师带着25名琼籍华裔青少年带着眷恋和激动踏上故土。

听闻海南将再次举办寻根之旅,中国驻印尼登巴萨总领事馆联系了巴厘岛海南联谊会,希望巴厘岛的琼籍华裔可以回乡看看。

渊源何在?时针调到2015年8月,省委书记罗保铭出访印尼,希望海南与印尼巴厘省结好,双方商定要在旅游、农业、文化、职业教育等领域展开实质性合作。省外办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巴厘岛的琼籍华裔参加活动,正是双方友好合作的生动体现。”

“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到了琼海会山镇苗族风情村落。”当大巴刚刚穿过椰林,庞优金就用印尼话做起了“实时翻译”,“我希望孩子们可以趁此机会学说海南话。”

乡音亲友难舍 传统文化醉人

40多岁的庞优金是第三次回海南,如果说海南的发展速度让人感到惊喜,那么深藏山林的黎族苗族文化更让人惊艳。

“我们在琼海学做椰子糕、学竹编、体验垂钓,还跳了竹竿舞,特别有趣。”庞优金的爷爷是海口演丰人,身为第三代琼籍华裔的她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黎族苗族文化,“椰子糕捶打地越久,糯米越香,香味也越浓。”

入乡随俗,庞优金每到一处便迫不及待地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中,想通过社交网络讲一讲海南故事。庞优金有些着急,“夏令营活动很丰富,很美好,但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才好。”这或许就是国人常说的“再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内心的美好”了吧。

虽不能讲出许多华丽辞藻,但庞优金仍能与记者畅快交流,中文流畅的她还在此次活动中当起了琼籍华裔青少年与亲友间的“传话筒”。

巴厘岛第三代华裔青年义凡第一次见到在琼海生活的姑婆后,突然觉得海南不再陌生了,“家里有亲人生活在海南,我感觉自己有了着落和归属感。”义凡说,因时间紧,自己仅在酒店和姑婆匆匆一聚,但每每想起心中仍会涌起一股暖流。

“我想好好学习中文,想和海南亲戚多说一说话。”义凡有些遗憾,只会简单说几句

问候语的他因无法正常交流没能跟随姑婆回一趟老家,没能看一看老家的房屋和风景,没能听一听、学一学萦绕在爷爷心头的海南话。

看到庞优金老师可以流利地用中文与人交流,江美王和江永福两兄妹总是仰起小脸,目光随庞老师而动,“我在巴厘岛读的是三语学校(中文、英文、印尼文),但因为不常用中文,能听懂的不多。”江永福有些害羞,他决定回去后再向爷爷好好讨教中文,期待下次回海南后中文能够提高一些。

为回海南看望姑姑,她苦练中文

庞优金的中文是从30岁开始学起的,之前的她从未接触过。

“高中的时候,偶然听家人提起,我姑姑在海南。”从那时起,庞优金潜意识中总会关注海南,直到30岁那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去台湾读书学习中文。

不会讲一句中文,没有钱、没有亲友,庞优金就这么只身一人来到了台湾。因为没有学费和生活费,她不得不在餐厅打工,每天能留给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就两个小时,从最基础的

“你我他”开始学起。最开始,因无法沟通,庞优金总是偷偷抹

眼泪。她无数次想放弃,却又无数次在心里为自己鼓劲,“每当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想想那素未谋面的姑姑,我是为了见她才坚持学中文的呀!”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庞优金始终没有放弃,时间和经历给了她最好的答案,她学会了中文,爱上了台湾。可在之后的16年里,庞优金有过两次放弃,恰巧都与中文有关。

一次是当庞优金从台湾回到巴厘岛后,她于2004年在巴厘岛文桥三语学校工作,负责管理中文教师。但没过多久她放弃了,再次选择回到中国继续学习中文。一次是庞优金放弃了旅行社接待中国游客的工作。与上次放弃不同,庞优金离开旅行社后,在2015年受巴厘岛海南大众三语学校校长庞廷国邀请后,在学校从事华文教育直到今天。

在巴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教书的庞优金找到了新航向,似乎先前的苦难和坚持在这一刻有了答案。她乐在其中,希望通过努力加深海外华裔新生代对祖籍国(地)的了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乡根情怀。

“能学中文,能回海南看望姑姑,能教巴厘岛的海南华裔中文,我做梦都没想到。”庞优金感谢30岁那个对故土有所眷恋的自己,那个铆足了劲想学好中文回海南探亲友的自己。

巴厘岛琼籍华裔青年海南寻根

乡根情牵华裔新生代

文\

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庞优金(右一)指导江永福、江美王两兄妹写汉字。

6 月 12 日至 24日,“2016 年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海南营”暨“第二十届世界海南青少年夏令营”活动迎来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的60余名琼籍青少年。已举办 16年的寻根之旅,首次迎来印尼巴厘岛的琼籍华裔。

来自泰国的文昌籍华裔林宝宝(右一)在海口学习插花。

庞优金在琼海会山镇体验制作椰糕。

华裔青少年在琼海会山镇体验竹竿舞。

学生是我的孩子海南是我的家

在巴厘海南大众三语学校的400名学生中,有三成华裔青少年,3名汉语教师。

“我希望我教的每一位华裔青少年都不要忘记祖国。”庞优金始终把学生当做自己孩子去教育,就如同当年母亲教育自己一样,“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华人。”

说到教中文,庞优金认为对常年居住在巴厘岛的华裔青少年来说,语言环境很重要。“现在学校课本类型比较丰富,有国内幼儿园级别的中文书,也有汉语课本,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学校中文老师不多,汉语语言环境不浓,为了提高学生学中文积极性和能力,庞优金也在不断学习,尝试游戏教学,让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并用中文表达和交流。她希望每个华裔家庭可以重视中文教育,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庞优金的母亲是第六代华裔,祖籍在福建,庞优金说自己之所以会如此眷恋海南,源于母亲的谆谆教诲,如今她期待自己也可以影响一部分学生:我们虽生活在国外、受不同文化熏陶,但要始终记得我们身体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在今年的寻根之旅活动中,营员们来到了海口、琼海、文昌、万宁和三亚,领略海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民俗。在参观文昌龙楼镇时,得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在这里迎来首发,不少首次回琼的华裔青少年很骄傲和自豪。

“海南是我们的家,作为领队,我们很感谢寻根之旅让华裔新生代认识与见证祖(籍)国的发展、强大,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在海外发扬光大。”不少领队和庞优金有着同样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