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 inter-lecture #1...

156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體,? (11/18)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Society: Architecture as Media, City as Hollywood for Architecture? 鑄鑄 20151118

Upload: sun-quan-huang

Post on 16-Apr-2017

240 views

Category:

Education


4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11/18)

Architecture of Network Society: Architecture as Media, City as Hollywood for Architecture?

夏鑄九20151118

Page 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一、全球都會區域的形構與都市奇觀景象的象徵表現• 都會區域做為理論概念的建構,指涉著經濟節點 (economic

nodes)與都會網絡(metropolitan networks) ,

Page 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像是亞洲的東京—大阪、首爾—仁川、台灣西海岸、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柔佛—新加坡、孟買、加爾各達等等。

Page 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另一方面,都會區域做為全球信息化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力量所塑造的主要空間形式,全球都會區域的形構,還伴隨著社會與環境的不平等:

Page 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不連續的區段(segments)與社會接納 / 排除 (social inclusion/exclusion)邏輯,造就了空間隔離與社會片斷化的兩極化城市,於是市民城市營造成為必要的過程,以及,回應生態危機的可持續城市的建構,都成為急迫的新都市問題 (new urban questions) 。

Page 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都市問題之所以為新,著眼之處並不見得認為資本主義的城市所面對的,老的都市問題是否已經過去,是否獲得解決,是否是雪上加霜,而在於面對當前情境。這也就是說,除了國際壟斷資本借取技術的力量使得資本主義得以重構之外,由於這是國家的政治計劃,政策干預的角色轉變,使得社會排除的邏輯更加顯得怵目驚心,都會區域也成為新的空間形式。

Page 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簡言之,都會區域是信息時代之新空間形式與過程,即,流動空間 (space of flows)之權力的節點與核心。

Page 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都會區域是都市創新的節點,卻同時也是區域不平等與都市動員的溫床。• 面對新的都市問題,打造市民城市與可持續城市的計劃,確實是亞洲城市進入廿一世紀黎明時的真實挑戰。

Page 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Makkasan Redevelopment, Bangkok

• 然而在政治的現實上,都會區域中的巨型計劃 (mega projects)是全球經濟競爭壓力下的產物。在新自由主義的價值觀支持下,經常以新的公私合夥形式,房地產開發的方式,利潤導向,實現企業取向的都會治理。

Page 1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都市設計的建築傳統是“紀念碑的城市”與“城市美化運動”,專業者僅僅“以空間形式的品質追求生活的品質”,過去一百年的規劃史已說明了其徒然。

Page 1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在 1960年代,城市的意象 (the Image of the city)是塑造城市特色時對主體的人文主義思考角度,

• 在過去,城市的地標(landmarks)也是市民認同的都市造物(urban artifacts),成為一個夢想的符號 (sign),譬如說,如同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與雪梨的歌劇院之所為。

Page 1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今天,首先,城市意象與形象 (image)已經被視為商品,是城市競爭時市場行銷工具 (city marketing),品牌化就成為地方政府關心的課題,也因此,都市形式的獨特性 (uniqueness)成為都市企業主義(entrepreneurialism)對壟斷地租 (monopoly land rent)的追求。即,城市意象是商品,是競爭時的市場行銷與品牌,都市形式的獨特性成為都市企業主義對壟斷地租的追求。

Page 1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其次,建築成為商品的符號,都市象徵則給予消費者一種奇觀景象( spectacle)。 • 建築不只是承擔意義,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建築在競爭意義的表現。• 這兩點也是我們暫時的分析性假說。

Page 1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因為全球流動的力量,使得建築紀念性的象徵力量與節點的門戶效應更要求擴大、國家權力相對弱化,市民社會失去對應面,公共空間市民性格與地方意義的競爭,都顯得格外重要。• 建築的象徵意義更顯得突出,西班牙畢爾包的古根漢博物館設計可以說開啟了都市行銷的濫觴。

Page 1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二、面對都市奇觀:五光十色的個案 • 我們讓經驗上的個案先行:1. 杜拜阿拉伯塔、哈里發塔以及其他高塔• 1. Burj Al Arab, Dubai, B

urj Khalifa, and Al Burj

Page 1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一個或許還稱不上是都會區域,而確實是由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節點,由杜拜所支持,以及,藉由一再拔高的摩天樓讓世界瞠目結舌的都市奇觀。

Page 1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1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1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七星級帆船酒店,阿拉伯塔 (Burj Al Arab, Tower of the Arabs),歷年持續被票選為世界最奢華的旅館,

• Burj Al Arab (Tower of the Arabs), Dubai, seven star hotel, consistently voted the worlds most luxurious hotel;

Page 2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哈里發塔 (Burj Khalifa, Khalifa Tower)過去稱為杜拜塔,目前世界最高的摩天樓,高 828公尺( 2,717英尺),在 2008金融風暴中受創,在房地產市場商品泡沫化中滅頂,宣布延後償債,震動全球股市。

Page 2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還有,更高的,雲深不知處,直截了當稱之為塔 (Al Burj, The Tower)。棕櫚島集團(Nakheel Group)投資,將高達 1200公尺。終於,因財務問題, 2009 年 12月宣布停建。

Page 2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我們看到,似乎建築客體(對象)已經消失,商品向我們發言。“高塔” (Tall tower),建築是商品符號,給予消費者一種奇觀景象。

Page 2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賭場酒店 (Marina Bay Sands Casino Hotel),國家引領強渡全球化惡水。

Page 2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即使柔佛新加坡 (Johor Bahru-Singapore)都會區域才正在打造之中,新加坡部分,早已洞燭機先。發展性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的企業主義(entrepreneurialism)政府,面對全球金融賭局,有自信地開放經濟,以為一切都在人民行動黨(PAP)領導菁英的算計之中。

Page 2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新加坡濱海灣金沙賭場酒店 (Marina Bay Sands Casino Hotel) ,以世界第二大賭場的實力,超過拉斯維加斯,打造都市奇觀,引領競爭力升級,強渡全球化之惡水。

• 2010年經濟成長率14.7%,為獨立以來最高點。

Page 2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然而,賭局才剛開盤,信息城市的網絡動員(Internet mobilization)就迅速改變了媒體與社會的特性。

Page 2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011 年 5月初的國會大選,近 40%選票,像是歷史分水嶺一般,表達出身處全球經濟中的人民,對通貨膨脹與房地產投機情境的不滿,這是對家長統治 (patriarchy)的警告,也深深震動了人民行動黨的政治菁英。

Page 2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在馬來西亞社會動亂的陰影下,後李光耀時代的 2015年 9月新加坡第 13届国会选举結果是人民行动党( PAP)以 69.86的全国得票率,赢得 89个国会议席的 83个,远超 2011年大选60.1%的得票率。

• 在选区方面,人民行动党赢得了 13个单选区的 12个和16个集选区中的 15个。

• 最大的反对党工人党(WP)保住 2011年大选中赢得的阿裕尼集选区和后港单选区一共 6个国会议席,其他反对党则全军覆没。

Page 2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3. 奧運,北京,建築的好萊塢?天安門廣場前的“水煮蛋”,奧運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旁的“鳥巢”與“水立方”• 當然,建築做為都市象徵,必須再加上,引起對市民社會浮現很有助益的、有公共爭議的,北京天安門廣場前的“水煮蛋”,

Page 3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法國的建築師記者特萊蒂業克( P. Tretiack)則質疑這些建築,嗆聲:“應當絞死建築師嗎?”而另一位記者佩納克 (D. Pennac),甚至還說,要送這些建築師上斷頭臺!

Page 3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008北京奧運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旁的“鳥巢”與“水立方”。

Page 3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而這個帝王的神聖軸線,是北京人的入族式,城市地位永恆的象徵,也是在 1949年,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實體加諸於做為虛體的院落空間(天安門廣場)其上的手段,宣示這裡是革命成果的中心,如今,則軸線進一步延伸為國家現代化的榮耀。

Page 3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但是,此處必須指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轉變的性質。北京奧運,一個戲劇性的轉變,空間、運動,成為大型計劃與事件,通過傳播媒體的力量 (the power of communication media),開始了表演化的紀元——讓場館成為空間的象徵,讓田徑成為比賽的焦點——這就是鳥巢的意象,以及,尤賽恩‧博爾特(Usain Bolt)的傳奇、

Page 3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葉蓮娜‧伊辛巴耶娃(Елена Исинбаева, Yelena Isinbayeva)做為表演者,他們的身體本身與奧運的建築一同成為數位化的幻象,所共同編織的北京都市榮耀。

Page 3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只是在榮耀光線的都市角落,我們不能不聽見北京東城區的移民工樂團的歌聲,他們是真實空間的營造者,但是他們卻沒什麼機會享用。

Page 3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4. 上海外灘與陸家嘴對話的天際線• 1930年代外灘的歷史場景重新粉墨登場,隔黃浦江,與陸家嘴相望,共同許諾上海的明天,這是長三角的龍頭,中國改革開放的櫥窗。

Page 3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3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SWFC)個案, 2008 年 8 月29日竣工,中國目前第二高樓、世界第三高樓,樓高 492米,地上 101層,開發商為“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公司”,日本森大樓公司(森ビル)主導興建。

Page 3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師團隊: KPF ( Kohn Pedersen Fox , A. Eugene Kohn William Pedersen Sheldon Fox)。

• 建築的主體是一個正方形柱體,由兩個巨型拱形斜面逐漸向上縮窄於頂端交會而成,為減輕風阻,在原設計中,建築物的頂端設有一個巨型的環狀圓形風洞開口,借鑒了中國文化與庭園建築的“滿月門”,以及,配合整個建築形體再現了天圓地方的想像。

Page 4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不幸地,在網絡上造成大規模的,對日本太陽旗與軍刀聯想的抗議,市長也感受到了壓力。• 建築師與市政府之間的關係曾經一度相當緊張。

Page 4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005 年 10 月 18日,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有限公司宣布,考慮大樓新設計增高後對於高空風阻和空氣動力學的影響,將大樓頂部風洞改為倒梯形,確定為最終設計方案,

Page 4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而現在的上海市民卻喜歡視它是一個巨大的開瓶器。• 意義的爭論越來越難避免,建築師前拒後恭的說詞解除了建築形式的神話。

Page 4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問題不在於建築師原先所堅持的建築形式或風格本身。 在後現代主義衝擊之後,我們要有意識地具備面對後建築

(post-architecture)時代的意義競爭能力。

Page 4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5. 香港剪影——全球金融無常中永恆的東方主義奇觀• 香港,做為金融中心,帶來了繁榮卻也伴隨了商品的過渡性永遠的不安與變動。

Page 4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全球經濟系統化了的金融無常性(financial volatility),卻是對社會與經濟的毀滅性夢魘。

Page 4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面對無常,維多利亞港則試圖捕捉想像:永恆的東方主義奇觀。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這算是一種全球化與地方化的文化意義爭奪中,亞太都市形式的特殊表現吧?

Page 4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然而,比起新加坡一點也不遜色的香港市民社會的能量,讓1997亞洲金融風暴中表現得精明幹練的曾蔭權,卻在特首任上顯得尷尬。

• 2010 年 7 月 1日, 20萬市民的遊行主題是:“還我 2012普選,打倒地產霸權,曾蔭權下台”。

Page 4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七一遊行是自 1997年之後民間團體每年七月一日舉辦的大遊行,在23條立法擱置之後,七一遊行的主題包括了爭取普選、平反六四、消滅貧富懸殊、保護弱勢社群、保護新聞自由等。

• 對全球化下剛剛脫離的殖民城市言,這是歷史的困窘?還是政治的嘲諷?

Page 4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6. 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的意義競爭• 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設計的北京朝陽區東三環道路旁的中央電視台總部, L形環狀雌雄同體

(hermaphroditic)大建物,震撼了過去建築界熟悉的摩天大樓原型,習以垂直拔高的建築類型,表現陽剛 (masculine)象徵。

Page 5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庫哈斯有意識地利用在北京的設計機會,成功挑佔了西方的習見 (habitus)中,巴別塔 (Babel Tower)與摩天大樓必須垂直的神話。

Page 5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庫哈斯北京中央電視台總部的戲劇性形式,將中央電視台龐大的組織與集中的社會關係,用難以置信的想法與戲劇性的方式,展現幻想一般的符號:它有似中國的武俠傳奇中,江湖各門派高手雲集的比武較技盛會一般,最極端的武林魔頭,練就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

Page 5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甫一現身,她的出場威望,有似君臨天下,就讓已經盤據在北京中央商務區其他商業建築的聒噪不安,壓制得一時無語,全場無聲。

Page 5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一個意義競爭的戰壕,北京市民稱為:大褲衩。• 真是發揮了意義顛覆力量的淋漓盡致效果。

Page 5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難怪央視在員工中辦徵名活動,引發網民(netizens )的“智窗” (痔瘡)提議,網絡惡搞中央電視台的形象。

Page 5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手機短信也是意義競爭的例子,既是順口溜的傳統在信息社會的流動空間中復活,也是網絡社會的文學,有點打油詩的直接:• “新聞是扭曲的,內容是空洞的,形式是奢華的,立場是傾斜的,思路是混亂的,創意是瘋狂的。”

Page 5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央視 2009年二月元宵節大火,真實空間的真實危機遠遠超出了央視總部力能所及之處。

Page 5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引發網絡十大神獸之首,草泥馬( ·´ ェ `·),聯繫上天煞,草泥馬之怒,不正是中國大陸網絡民主的表現嗎?不也是流動空間的意義競爭力量的表現嗎?這真是網絡社會的動人案例。

Page 5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5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6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以下是網上的歌詞:• “在那荒茫美丽马勒戈壁有一群草泥马,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草泥马戈壁,他们顽强勇敢克服艰苦环境。• 噢,卧槽的草泥马!噢,狂槽的草泥马!他们为了卧草不被吃掉 打败了河蟹,河蟹从此消失草泥马戈壁。”

Page 6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雷姆‧庫哈斯的中央電視台設計以同形異質體(heteronymy)的手段,將符號置於空間語言的機器中,拔除了安全閥,故弄玄虛,玩弄符號,而不是消除符號,得以突破了權力的網羅。

• 以及,不文明的性造成的顛覆性政治力量,也可以用來討論庫哈斯的中央電視台總部設計。

Page 6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至於這是大褲衩?是智窗?亦或是痔瘡?還是說, CCTV是“ CCAV”?中央色情產業?

Page 6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兩條後腿的屁股?• 還是性騷擾?亦或是光輝閃耀的認同標誌?• 這正是建築的意義競爭。

Page 6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網絡民主的意義表現,逼使庫哈斯主動脫下褲衩。其實,他在 2003年出版的 Content已經脫下褲衩。

Page 6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6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6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6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個狠角色,讓還沒有開始使用的中央電視台總部本身存在的意義先行崩解。• 這真是流動空間的意義競爭力量的最高表現。

Page 6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現在,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資本積累的貪婪,國家政策的短視,是 1980年代起納入全球經濟後塑造中國城市最主要的力量。

Page 7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而中央電視台總部則是這個都市奇觀的中心,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所創造的世界,也是媒體帝國龐大權力的再現。

Page 7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結果,州官放火竟然立即換來了現世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16,383萬元。• 一向高高在上的央視直屬中宣部。中央電視台新建大樓配樓 2009年初大火案,

在 2010 年 2 月 10日,由中央國務院直接調查後公布處理結果,已於 2009年五月卸下央視台長的趙化勇被行政降級、黨內嚴重警告,副台長李曉明被行政撤職、撤銷黨內職務。

Page 7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010 年 3 月 23日,這件被國務院認定為“特別重大的責任事故”的媒體總部超大事故,終於進入法院庭審,卻不對媒體開放。• 71 名事故責任人受到追究,第一被告為央視新台址建設工程辦公室主任徐威,當庭認罪,悔過姿態明顯,一身承擔責任。

Page 7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中央電視台總部在建築還沒有落成使用,就名滿天下,受盛名所累。• 即使是信息年代的媒體,若無視於韜光養誨仍然是主體性建構的必要能力,建築落成之後,故事還不會落幕,好戲必定還在後頭。

Page 7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7. 都市中心性的重建與台北 101 的個案• 台北 101關係著全球信息化年代的都市中心性重建。• 在 2010年杜拜的哈里發塔落成前,由 2004年起台北

101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台北 101在台灣西海岸都會區域與全球信息年代中,一直試圖重建都市的中心性 (urban centrality) 。

Page 7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台北 101首先必須被理解為全球經濟的節點,更關鍵的是,在全球資本流動之中辨認台北的地標。• 為了將這種都市象徵價值資本化,所以,台北

101必須力爭世界最高樓,展現台北在越界網絡中的操作功能,以及,確立其做為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發號司令的角色。

Page 7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台北 101做為一種全球計劃所表現出的東方文化色彩,也使得它成為台灣版本的後現代建築。 1980年代後的後現代建築論述埋葬了現代建築。後現代建築像是新的流行符號的建築外衣,妝點出台灣版本的都市奇觀。• 做為文化商品與創意產業,建築的象徵價值,在全球信息化資本主義籠罩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所扭曲煙霧裡,徹底拋下了現代建築所堅持的功能的價值了。• 然而危機在後,是摩天大樓的詛咒嗎? 值得進一步捕捉都市象徵。

Page 7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1). 是安德魯.勞倫斯( Andrew Lawrence)的 “摩天大樓詛咒”?

Page 7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 面對全球市場殘酷的高度不確定性:對摩天大樓言,已經不是形隨機能,而是形隨財務 (Form Follows Finance)。

Page 7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資本主義的終極建築!一位經濟評論家說的動人:“世界第一高的建築,往往成為逝去的繁榮時代——也可以說是泡沫時代——令人惆悵的紀念碑”。

Page 8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只是在全球化下的民主化過程裡,台灣狂亂的民萃政治與沈重的歷史的鎖鍊,把這個經濟週期的全球泡沫,抹上了更難以捉摸的宿命之光。

Page 8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3). 隨著政權轉換,台北 101 又成為照亮衣錦榮歸台商康師傅的花火棒。

Page 8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009年,頂新集團康師傅以“落葉歸根”之姿,在民粹政治造成的內向封閉精神狀態與內爆狂亂中,台北 101試圖重新取得全球節點發號司令地標的位置,追趕被蹉跎的時光,最後,2014年竟又在毒油事件中劍落馬。

Page 8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8. 上海世博中國館前的台灣館,山水心燈——形式取代了內容,數位媒體展示就是形式• 世界博覽會是個商品展示的大型事件,它歷史上一直就是建築的盛宴,建築的表演,世博會的建築是建築中的建築。

Page 8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其不同之處只是在於,廿一世紀的上海世博會表現得越多,就越發展現出流動中數位再現的巨大力量。• 台灣館建築形式本身就是媒體。

Page 8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為什麼?台灣館基地甚佳,需與 7,000萬人對話, 40萬人 /日,全部看完世博會各館至少需要 3-5天,排隊,將是世博會中最主要的活動。

• 小小台灣館容納量,在整個世博時間能進入台灣館訪客,全部最多也僅 140萬人,

Page 8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相較中國館約 750萬人,如何容納人流,都是各館最嚴重的挑戰。此外,台灣館身旁,由中國館65公尺高處可提供貴賓俯瞰全園 (VIP overlook),這是個重要的被看到的視點。

• 因此,李祖原建築師代表的團隊的設計答案,建築物就必須是媒體(building as media) 。

Page 8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客體做為形式(architectural object as form),建築,西方文化中的建築,經歷文藝復興以降的漫漫長路,終於因為商品與符號,而取得了生命。

Page 8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獨特性成為商品壟斷地租的唯一價值,同時成為一個符號,成為物神( fetish),它就是建築。

Page 8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對比:• 由 19世紀末艾菲爾鐵塔所展現的經驗,工業社會的童年,• 全景視野,俯視,看清楚世界,所再現的結構主義的唯智主義(也是西方現代認識論的代表);• 鐵塔做為入族式,表現巴黎、以至於歐洲的品味與認同。

Page 9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廿一世紀初,上海博覽會的台灣館展現的,同時獲得室內與室外,具備媒體溝通效果的,再現的空間經驗,其實是信息社會的童年,一種全天域的媒體影像經驗。這技術在愛知博還不到位;

Page 9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它超過既有全天域球體劇院,超過過去的全天域電影,原稱 OmniMax,現在稱為 IMAX Dome,也超過了塞維亞博覽會的圓頂立體電影效果,由德國巴爾可公司 (Barco Corp.)投影機技術支援, 360度影像無縫搭接,融入浸浴多媒體劇場,真假不再分,這是真實虛擬的文化。• 對台灣人言,竟然是由數位流動空間再現了越界的台灣認同。

Page 9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就是媒體。昆山書記曾經表示:爭取上海世博會後,台灣館移置昆山,這是品牌昆山,做為地標,以茲紀念。只是,不知展覽的軟體是否一併遷移,若否,失去任何意義。• 可惜,建築即媒體的新意義未能為台灣外貿協會理解,沒有智慧地搬回台灣,永遠落腳新竹市,更不知展覽軟體更新是否一併簽約在內?

Page 9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三、理論繞道• 在前述的經驗個案之上,讓我們在近 500年一波猛過一波推動空間與社會改變的魯莽步伐中,對建築的界定與建築師的角色的歷史建構,做一點理論辯論:

Page 9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1. 文藝復興, 15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的去歷史化過程,這是歷史的死亡 為了與中世紀區分,由 16世紀

(1500AD)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算起,這是“歷史死亡”,“發明”新的“歷史”。

Page 9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人文主義建築師布魯涅內斯基 (Filippo Brunelleschi)開啟了去歷史化過程,建築成為一個自主與絕對的建築“物”、建築“客體”,用黑格爾的說法,這是主體性(subjectivity)與客體性(objectivity)間的分離,師與匠的歷史斷裂,建築師 (architects)的角色浮現。

Page 9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為了掃除前人文主義的中世紀建築,古典的“過去”,成為被建築師所挪用的元素,以及,用其特定目的與價值觀,也就是特定的意識形態,來支持這種拼湊 (bricolage),重新建構一個新的“歷史”與“傳統”。

Page 9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就是復興“傳統”、挪用“風格”、對元素組合的“理性”支配。

Page 9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的和諧是追求的價值,透視術是認識世界的角度。• 這是西方意義的,現代意義的建築

(architecture)誕生,是布魯涅內斯基開始的革命,也是蘊含在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的歐洲文化的辯論。

Page 9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2. 現代運動、現代建築論述與建築師專業建構——

• 建築之神韻不再,歷史斷裂,創造性破壞是內在驅動的力量,現代建築是在溝通方式上不發言的形式主義產物。

Page 10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18世紀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開啟了資產階級的建築論述建構。建築史家一直以哲學的角度建構制度性的空間論述(經由寫與說),而建築師則致力於制度性空間的表意象徵(經由畫與做)。他們是空間論述與論述空間之共同作用者。

Page 10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面對歷史中的建築,風格 (style)逐步成為區分歷史轉變過程中,建築形式斷代的分類範疇,無論是新古典主義還是國族主義,風格的折衷主義成為十九世紀的終局,而現代主義則以創新對抗風格,解放社會。

Page 10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Bataclan Theatre, Paris, 19th C

Page 10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自由而開放的流動空間,幾何形量體,材料與結構的表現,抽象歐基理德—笛卡爾幾何座標的空間組織(也是現代空間),建築形式的機器隱喻,伴隨著社會正義與平等的價值追求,新建築的建築“風格” ,

Page 10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或者更準確地說,意象化意識形態( imaged ideology,或者說,營造的措辭,building rhetoric ),也是工業資產階級的意象化意識形態的表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工業發展方式不再需要古典形式與象徵來說明其時代的正當性了。

Page 10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之神韻 (aura)不再,歷史斷裂,前衛建築師投身建築形式烏托邦的無盡追逐。現代性的計劃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其實是資本驅動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邏輯,包括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異化效果,與巴賀德(Roland Barthes)的零度建築 (zero degree architecture) 。

Page 10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做為一種將世界空間化的方式,現代建築是現代性(modernity)建構的一部份,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地景,稍後必須將它破壞,以便為進一步的積累開路。

• 現代性是最關鍵的經驗方式(mode of experience),它是制度化的不穩定與創造性的破壞,也是由查里士‧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馬歇爾‧伯曼 (Marshall Berman)到大衛‧哈維 (David Harvey)議論的現代性內容。

Page 10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有深意的是,創造性破壞也是現代建築之危機:• 由拔除權力的進步形式開始,建築被視為機器的隱喻,創造新形式本身做為一種烏托邦,建築師與歷史變動之中心脫離,遁入建築論述之技術領地中,開始成為符號的生產,

Page 10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然而,現代建築卻是對建築溝通方式上不出聲的形式主義產物。• 當然,這其實是一種語言符碼的獨裁。

Page 10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4. 後現代建築提出對現代建築的反省,然而,被商品淹沒與進入信息迷航• 大約在 1960年代中葉之後,一些不同於現代性的反省性價值在孕育著, 1968年的社會運動的力量,加速了歷史轉化的腳步。

Page 11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社會福利國家的凱恩斯模型被放棄,更加彈性的資本積累模型出現,• 資本主義體制中的時空壓縮,造成了新的空間與時間的體驗方式,以及,文化實踐上的後現代文化邏輯浮現。

Page 11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就是後現代建築的崛起。• 後現代建築提出對現代建築的反省,然而,被商品與信息迅速淹沒。

Page 11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都是社會的‘迂迴未成形的行動’ (failed act),是社會深層趨勢經過作用者中介的複雜表現,那些趨勢無法明言,卻又強大到足以模鑄在石頭、水泥、鋼筋、玻璃裡,以及在居住、買賣、或崇拜形式的人類知覺裡。

Page 11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當然,社會價值的形式表現,並沒有簡單的、直接的、單一的詮釋,…在社會說了什麼,以及建築師想要說什麼之間,總是有強烈的、半意識的連結。”

Page 11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後現代建築模糊了建築與社會間的有意義之關係──流動空間中歷史終結與地方撤廢。• 在進一步時空壓縮的後現代的文化邏輯裡,後現代建築可視為是一種流動空間的建築:

Page 11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唯有置身歷史的終點,才可能混合先前一切所知的事物。因為我們不再屬於任何地方、任何文化,這種極端版本的後現代主義,才能將其符碼化了的破除符碼邏輯,硬套在任何地方的建築物上。看似解脫了文化符碼,其實暗藏的是逃離有歷史的社會。”

Page 11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解脫了文化符碼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其實正是一種宣示:自布魯涅內斯基開啟的歷史斷裂以降,真正“後建築” (post-architecture)時代的降臨。

• 流動空間成為信息化社會的支配性空間形式,建築設計正在被重新定義,這是新的範型轉移。

Page 11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11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解脫了文化符碼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卻被流行時尚與文化象徵所俘虜,• 脫離前衛主義的烏托邦,卻在更複雜、更加商品化的迷宮與信息流動中找不到出路。

Page 11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而社會越是企圖超越無法控制的流動力量的全球邏輯,以便恢復它們的認同,這些社會就越需要一種能揭示自身現實的建築,而非僅取用橫跨歷史空間貯藏庫的形式符碼。但是,試圖發出某個非常明確的訊息,單一的意義,或直接表達某既定文化符碼的過度表意 (over-significant)的建築,未免是過於原初的建築形式,很難再穿透我們對視覺的想像了。

Page 12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確實是叫建築太沈重。我們已經迷失在多媒體,而且是越來越能互動的多媒體,所傳送的奇幻世界的無窮新想像之中。• 曼威‧柯司特 (Manuel

Castells)曾經指出,這是真實虛擬的文化,然而,這也是一個意義競爭的戰壕。

Page 12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4. 新的範型轉移—西歐文化中對建築(Architecture)的定義被翻轉,建築正在被重新定義

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與愛德華時代,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在《建築七燈》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裡,開宗明義地指陳建築是一種藝術,必須區分建築(Architecture)與營造(建築物, building),關鍵在於用途的基礎上增加美的特徵。

(注意,他不是指身體。)

Page 12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他直截了當地比較,建築和蜂巢、鼠窟、或者火車站的巨大區別,就在於建築比它們多了一些精神,也就是柏拉圖在《法律篇》中使用該詞時所用的意思。換句話說,建築必然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建築不能脫離倫理。

Page 12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Architecture/Building之分隱藏了偏見。其實,是建築論述(architectural discourse)決定了建築的意義 (meaning),界定了建築的邊界(boundary),這是社會的區分 (distinction)。我們可以發問:為什麼腳踏車棚不是建築呢?而只有林肯大教堂才算?

Page 12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Page 12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這是 Nikolaus Pevsner, (1966/1943), 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開宗明義宣示的價值、規範、以及,邊界。以及,他處理歐洲建築史做為一個表現(expression)的歷史,主要是精神表現。

• 對西歐以外的亞洲文化言,這種質疑尤其必要。

Page 12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當前,建築史字典中由最表現既得論述權力的、資深的、主流的建築史家, Nikolaus Pevsner, John Fleming, Hugh Honour負責編撰的,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 1990年第五版中,不但前所未有地將 1966年出版的建築字典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擴充了書名,也新增列了對“ Architecture”本身定義的條目 (pp.21-22) 。

Page 12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 (Architecture)條目的正文是:• “與審美的、功能的、或其他準則相符合的,設計結構體與其周圍環境的藝術與科學。建築與營造 ( 建築物, building)之間所做的區分,例如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的提法,已經不再被接受了。建築現在被理解為設計環境圍繞的整體,包括了建築物、都市空間以及地景 (buildings, urban spaces and landscape)。而建築理論,可溯及維特魯威 (Marcus Vitruvius Pollio)與他仰賴的已失傳的古希臘著作。從那時起直到現在,還延續著許多文化的、心理的、以及象徵的,一如空間的、結構的、以及其他的詮釋,例如,被整合為現代主義 (Modernism)的功能主義 (機能主義, Fuctionalism)。建築的美學很不容易與其他的藝術(詩歌、音樂、雕塑、繪畫)相區分,以及,建築師心中仍舊縈繞著許多問題:建築在表現什麼?什麼是它在再現的?以及,用什麼手段(象徵的或是其他的方法)它能為之?”

Page 12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既然 Architecture隱藏了偏見,• 而建築師表現什麼?• 建築再現了什麼?• 以及,建築的象徵意義為何?• 今天已是最有爭議的關鍵,甚至建築師自己,多難置喙。

Page 12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意義競爭的根源,就在於支配性利益與權力今天已經全球展現,以及,以信息流動的形式展現。• 建築,尤其關係著特定的歷史與社會對空間意義的象徵性表現,是空間之詩,是不以口語表現,而是以空間意象表現的詩,吸引了注意,值得我們細究。

Page 13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5. 面對當前的全球信息化資本主義社會,建築已經被誘拐,逃離每一個社會的文化與歷史

Page 13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在當前公共空間迅速被私人化的私有城市中,建築成為商品的符號, 後現代建築成為一種 都 市 奇 觀 (urban

spectacle) 的表演元素,一種拜物教( fetish),

Page 13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師做為全球城際網絡中流動企業服務業的菁英,徹底成為支配性都市象徵傳播的操弄者。• 這就是作為為文化明星的偶像建築師,建築師本身就是符號,成為象徵,有象徵的價值。

Page 13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這也就是說,不僅僅是成為薪資勞動者,褪去傳統自由職業之榮光之後的建築師,之後,在資本全球穿透力量下,快速向企業服務轉移,成為大公司、企業服務業,以及,彈性生產與網絡組織裡空間生產分工中的象徵轉播操弄者。

Page 13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偶像建築師成為表演者,他們心中也有羨慕的偶像,這就是被蘋果迷視為是引領廿一世紀數位生活方向的表演者,史提夫‧賈伯斯 (Steve Jobs)。

至於廿世紀出在歐洲主要城市裡伴隨著現代運動所浮現的現代建築師,其實已經死亡了。

Page 13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對建築批評的清楚批判,仍然得要記得塔夫利得提醒:“沒有建築批評,只有建築史”,更需要建立對商品與符號解秘(demystify)的能力。

• 建築商品化與符號化,使得人們要求認識建築,但是,操作性批評僅是文化成見的再生產。• 甚至,操作性批評進一步成為建築文化商品炒作時的增值工具。

Page 13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6. 建築形式的物神功能,使象徵溝通與傳播成為更具支配力的“專業實務”。 做為客體的建築設計由一誕生,就被視為是商品與符號,脫離了與建築師主體的關係。

Page 13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建築設計推動了由基地至市場的設計產品旅程,進入公關的形象世界,一個廣告、商業、形象與容貌的世界。

Page 13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一旦設計產品極成功,設計產品的修辭(措詞)會比設計產品本身更成功。• 現在,商品追逐壟斷性,客體已經退位,由真實中消失,公關的規律追過實質存在的限制。

Page 13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商品成為海市蜃樓之閃光,像幽靈般向我們發言。

Page 14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是商品符號,給予消費者一種奇觀,像幻象般一再地打斷我們的生活,不斷提醒我們系統的權力,它總是找得到使我們驚奇,以及說服我們的辦法。

Page 14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做為創意產業,設計,對物理實質空間的設計,經由越界的連結,紮實在地的施工營造,必須成為商品中的商品,

Page 14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在商品之海中攫取市場中的消費者的注意力 (attention),提供使用者之間一種深刻的意義連結,尋獲其動力,不但建構社會區分 (distinction),而且保證設計的獨特性(uniqueness)。

Page 14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徹底頭腳顛倒,藉由象徵空間的操弄,已經取得了自身的生命。

Page 14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四、結論• 面對已經進入的廿一世紀,太平盛世已經終結。• 全球都會區域崛起的身形不易辨識,都市奇觀如霧裡看花,新都市問題棘手,

Page 14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都市治理壓力巨大,國家是否能橫渡全球化的惡水?• 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Page 14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做為網絡社會在城際間流動的專業者必須懂得:• 1. 建築成為商品,追逐獨特性,然而卻頭腳顛倒,客體退位,幾由真實中消失,“建築設計”進入公關的形象世界。

Page 147: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2. 建築的客體性與主體性間徹底分離,建築客體取得了自身生命,由螢光幕上一誕生,就被視為是符號,脫離了與建築師主體的關係。

Page 148: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成為都市奇觀的表演元素,撩撥我們的感官。這是種真實虛擬的文化,也是一個意義競爭的戰壕,競爭全球都會區域的象徵表現。

Page 149: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透過信息技術的力量,資本驅動消費主體的慾望 (desire)想像,生產符號商品,攫取注意力,提供意義連結,區分社會關係,保證獨特性,建構都市奇觀。

• 當空間本身成為信息幻象,建築就成為媒體了。

Page 150: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至於建築與城市,隨著其規劃、設計、以及營造帶來的複雜與矛盾,也早就超過了在廿世紀初的現代建築師所能承擔與理解的。• 或許可以這樣說,當前全球信息流動的力量,正表現了再現與表徵統治的信息時代。

Page 151: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西班牙建築師李嘉圖‧波菲爾 (Ricardo Bofill)說:“北京,是建築的好萊塢” (Hollywood for Architecture)。

• 現在,城市是建築的表演,是都市奇觀的表現。

Page 152: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3. 至於建築的未來?讓我們有心理準備,面對永恆不安的世界: 這是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與金融的無常性帶來不安,而意識形態的統一性要求已經無能為力了,文化的神聖性也早已不在了。

Page 153: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永遠的不安與變動,這不就是全球化時代最不同於過去一切時代的地方嗎?‧這其實是:“一切的等級的和固定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我們終於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社會關係了。

Page 154: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4. 建築的反身性—— • 面對新都市問題與建築的新範型轉移,必須在社會與政治的新條件之下,重新回到人本身,重建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參與式設計是一種可能性。

Page 155: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建築設計要回到無我。

Page 156: INS inter-lecture #1 網絡社會與信息化城市第四講:網絡社會的建築──建築即媒體,城市就是好萊塢?

•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是金剛經的教晦。•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迷己為物,故於是中。• 觀大觀小,若能轉物。• 則同如來,身心圓明。 這是楞嚴經的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