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pvnv - std-support.netstd-support.net/ext/asset/upload/... ·...

45
優質教育基金學生支援網絡計劃 青少年網絡欺凌及校園欺凌行為 研究 報告 2017/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Feb-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優質教育基金學生支援網絡計劃

青少年網絡欺凌及校園欺凌行為

研究報告

2017/7

目錄

(一) 序言………………………………………………1(二) 研究背景………………………………………2-4(三) 研究目的及方法………………………………5-7(四) 研究結果…………………………………… 8-32(五) 撮要及建議…………………………………33-41(六) 參考資料……………………………………42-43

1. 序言

自2011學年開始,我們獲得優質教育基金的委託,開展一項名為「優質教育基金學生支援網絡計劃」。在過去的5年來,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小學,以正面紀律(positive discipline)為工作之取向,攜手合作促進及發展學校支援網絡,培養青少年自我規律的品格,提昇教師、社工及家長在處理青少年網絡行為的技巧及協助青少年塑造優質之網絡文化。

在5年間,我們累積了很多前線工作的經驗,對現今的網絡世界包括「You-Tuber」、「電競運動」、「電玩直播」等新興的網絡活動加深了認識,亦探討了智能電話和流動數據的普及性,認識到青少年網絡行為的變化。雖然網絡活動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我們發現青少年沉迷網絡遊戲、依賴網上社交平台、參與網絡欺凌及瀏覽色情網站的情況仍然令人擔心,使我們愈來愈確信「學生支援網絡計劃」的必要性。

誠然,我們欣慰地見到不少學校校長、老師及家長均關注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現況,亦願意主動協助有需要的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不過,由於網絡世界日新月異,老師及家長們不一定有足夠時間及空間去理解青少年使用網絡之背後原因及需要。此外,在介入的手法上,成人及青少年往往因雙方期望不一而造成對立,破壞師生或親子關係。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失去了成人適當的支持,這樣只會令他們更依賴網絡去解決壓力,有可能會引申更多其他的青少年問題。故此,「學生支援網絡計劃」在2016年中進行是次的研究,探索學生的校園生活與網絡行為現象,對照青少年在使用網絡的情況是否與以前有所轉變,讓公眾對青少年使用網絡有更深的了解。

1

2. 研究背景

互聯網及電子產品的普及為生活帶來方便,大眾已養成每天上網的習慣,與此同時有些人沉迷網絡遊戲、有些人涉足網上罪行及網絡欺凌等行為,備受社會關注。新媒體的使用有增無減,香港個人私隱專員公署曾表示於2015年接獲超過200宗有關資訊及通訊科技的投訴,內容主要跟「人肉搜尋」(起底)及網絡欺凌有關,個案較2014年增加17%,與2012年相比急升近4倍(晴報,2016年4月25日)。

文獻回顧指出網絡欺凌行為有別於傳統欺凌行為。傳統欺凌是指較強的個體或群組對弱小者進行身體或精神上的欺壓,一般在權力不衡的情況下發生,並且持續反覆地出現(Olweus, 1993;黃成榮,2003; Chan & Wong, 2015);而網絡欺凌卻是通過非直接的接觸而作出攻擊(Li, 2007; Patchin & Hinduja, 2006; Ybarra & Mitchell, 2004; Wong, Chan & Cheng, 2014)。由於欺凌者毋須與受害人直接碰面或接觸,他們被確認或辨識的機會較低。隨著資訊科技急速發展,手提電話及電腦等通訊器材變成了新的欺凌工具,其便利性及容易操作性,使網絡欺凌變得更普及。

一名16歲的女生Amanda Todd於2012年10月在加拿大的住所中被發現自殺身亡。她在自殺前曾將自己被欺凌的經歷以短片上載至網站YouTube,內容大致為一位男生騙取了她的裸照並上載至網絡,不少網民因此而在網上攻擊她,其後更由網絡欺凌伸延至被校園欺凌。Amanda Todd曾經求助並轉校,欺凌情況卻沒有得以改善,結果在多次自殘後自殺身亡(經濟日報,2012年10月15日)。此事大大震驚了加拿大的教育界及其他地區,各界都關注網絡世界上的言論自由是否失控,而網上監管是否有需要增強。

在香港,網絡發展看似成熟,然而網絡欺凌屢見不鮮。一名11歲的女生懷疑被同學網絡欺凌,其父母向學校投訴卻未獲妥善處理,其後更導致該女生被恐嚇,有學生揚言要將她殺死,令她需要轉校及搬遷(星島日報,2015年11月26日),此事件令我們擔心網絡欺凌是否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我們也發現似乎有愈來愈多網民藉著網絡的力量,進行不同形式的欺凌行為,包括用「人肉搜查」及「起底」方法將受害者的資料公開於網上、將別人的照片惡意修改或移花接木、在網絡嘲諷別人、惡言中傷別人及散播謠傳等。

2

過去,有機構曾探討青少年的網絡行為。香港家庭福利會連同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訪問了1,500名小四至中三的學生並於2013年發佈一項網絡欺凌行為的研究。結果發現網絡欺凌的整體受害率及參與率,分別為30.8%及18.1%。有關欺凌行為方面,以網上辱罵、侮辱及嘲笑最常見,有19.4%學生曾身受其害。研究指出參與網絡欺凌的年齡有下降趨勢,無論是攻擊者或受害者,均由小四開始遂漸增多,至中三達到最高峰。另外,研究也發現若學生從家長、老師和朋輩得到的支援越多,他們在網絡感受到欺凌的傷害則越少(東方日報,2013年2月28日)。此研究指出了問題的嚴重性,不過並未提出具體的預防方法。

在外國,不少機構持續地對青少年網絡欺凌進行研究。在2015年,有一個網絡調查公司YouGov委託了一所電信公司Vodafone進行一項全球性的網絡欺凌調查,訪問了4,720個來自11個國家介乎13 至18歲的青少年。調查結果顯示有18%受訪者曾經受到網絡欺凌。在這群受害者當中,有41%人表示感到沮喪及無助,26%人感到徹底的孤獨,及18%人甚至曾經萌生自殺的念頭。令人擔心的是,受害者當中有38%人因著種種的原因,不會將受到網絡欺凌的情況告知其父母或監護人。另外,在美國亦有一項研究指出受到網絡欺凌的學生中,在抑鬱、焦慮、社交焦慮及偏執思想等精神問題情況上比一般正常學生嚴重(Schenk & Fremouw, 2012)。

有關青少年使用網絡方面,我們注意到有青少年過份沉迷網絡,以致影響其家庭關係。香港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多重成癮綜合服務中心發表報告,由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該中心曾接觸過211宗多重成癮個案,在當中73宗是網絡成癮者,包括經常上網及玩手機遊戲,佔35%(經濟日報,2014年9月4日)。香港鄰舍輔導會亦於2015年7月至12月以問卷訪問了848人,結果顯示18%的受訪者在1個月內沒有與家人傾談交流,當中主要的原因為沉迷玩電腦或電話等,佔35.4%(經濟日報,2016年1月4日)。此外,我們也發現父母與子女因使用網絡而引起衝突的情況也不少,例如我們發現有一名9歲的學生因被母親多次勸阻他上網及玩手機,終於情緒爆發而威脅母親說:「你唔俾我打機,咁我不如死咗去」、「我唔打機,咁你俾把刀我啦」。最終雙方需要經調解協助才能回復正常的親子關係(經濟日報,2015年12月21日)。

3

其實,青少年長期沉迷於網絡遊戲及社交平台會對他們的侵略行為和精神健康構成負面影響。有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的學者指出,網絡遊戲的競爭性令玩家容易長時間處於激動高漲的狀態,若玩家輸掉比賽,激動高漲的情緒會轉移到後續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和沮喪;長期累積之下,更可能會出現情緒失控而謾罵別人的行為 (Peng, Pfeiffer, Winn, Lin, & Suton, 2015)。英國國家統計局2012 至2013年間,針對約兩萬名10至24歲青年進行研究,發現56%人每天花三小時使用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Twitter及Pinterest,在當中有11%經檢測後有精神問題症狀(晴報,2015年10月22日)。

色情資訊在網絡上氾濫可能扭曲青少年對性的價值觀。幾年前,手機軟件「17」曾盛行一時,致令不少青少年在網上直播及收看一些裸露的短片。有一名十五歲女童被母親揭發利用交友軟件進行援交賺錢,最後需要報警處理(晴報,2015年8月20日)。此外,有市民在地鐵車廂內見到一名小童公然用手機觀看色情短片並將其行為拍下,讓公眾人士關注(東方日報,2015年8月19日),林林總總的網絡色情行為實令人擔憂。

綜合各地傳媒報導及近期研究結果,我們發現青少年網絡行為仍然令各界人士關注。為了深入了解青少年網絡行為及相關的影響,我們決定在香港進行是次的研究,期望與社工界及教育界人士一起探討有效的策略,正確面對青少年網絡行為並找出預防和處理青少年網絡欺凌的方法。

4

3. 研究目的及方法

3.2 研究方法

1. 研究員於2016年3月製訂了一份可供中、小學生填寫的調查問卷, 調查於4月至6月進行。樣本來自10間小學之小五及小六學生,以 及10間中學之中一及中二學生,有效問卷共3,000份。2. 由於學生填答之資料是保密的,在研究進行時,負責人依據保密 程序進行,包括不准學生交談及問卷毋須填寫姓名,以免資料外 洩。

1. 上網行為習慣 「上網行為習慣」由八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當我每天外出前, 我會習慣先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以4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從 未做過,而4代表做過5次或以上),分數愈高代表上網行為習慣 愈頻繁,其可信度為 .848。2. 上網活動時間 「上網活動時間」由十一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上網打機」及 「上網觀看影片」。以6點為量表測試(0代表從不,而5代表6小 時或以上),分數愈高代表上網活動時間愈長,測量表之可信度 為 .820。3. 被他人網絡欺凌 「被他人網絡欺凌」由八條題目組成,了解受訪者「被他人網絡欺 凌」的情況,題目例子包括「被他人把你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 羞辱或恥笑效果」。以4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從未遇過,而4代表 遇過5次或以上),分數愈高代表被他人網絡欺凌的情況愈多,其 可信度為 .870。

3.1 研究目的

1. 探索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現象與特色2. 了解青少年的網絡欺凌經驗及面對網絡欺凌的方法3. 分析何種個人與社會因素是與青少年網絡行為有關4. 探討有效預防及處理青少年網絡行為的策略及方法

3.3 研究變項計量特性

5

4. 參與網絡欺凌別人 「參與網絡欺凌別人」由八條題目組成,了解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 內欺凌別人的情況,例子包括「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 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以4點為量表測試(1代 表從未做過,而4代表做過5次或以上),分數愈高代表參與網絡欺 凌別人的情況愈多,其可信度為 .882。5. 對學校的歸屬感 「對學校的歸屬感」由九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喜歡在這所 學校讀書」,以6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 常同意),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對學校的歸屬感愈高,其可信度 為 .756。6. 和諧校園指數 「和諧校園指數」由七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校內師生相處融 洽」,以6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常同意), 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校園生活愈和諧,其可信度為 .800。7. 和諧家庭指數 「和諧家庭指數」由四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家中生活得開 心」,以6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常同意), 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家庭生活愈和諧,其可信度為 .732。8. 自我效能指數 「自我效能指數」由九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有充足的自信 心」,以6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常同意), 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自我效能指數愈強,其可信度為 .855。9. 身同感受能力 「身同感受能力」由七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會設身處地為 別人設想」,以6點為量表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 常同意),分數愈高代表身同感受能力愈強,其可信度為 .648。10. 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 「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由五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喜歡接觸 色情的資訊 (包括:刊物、動畫、圖片及影片)」,以6點為量表 測試(1代表非常不同意,而6代表非常同意),分數愈高代表受訪 者愈常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其可信度為 .695。

6

11. 在學校欺凌別人 「學生欺凌別人」由四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在學校戲弄或嘲笑 同學」,以4點為量表測試(0代表從未出現,而3代表每天出現), 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常在學校欺凌別人,其可信度為 .806。12. 在學校遭受欺凌 「在學校遭受欺凌」由四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在學校受到戲 弄或被嘲笑」,以4點為量表測試(0代表從未出現,而3代表每 天出現),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常在學校遭受欺凌,其可信度 為 .828。13. 反應式攻擊指數 「反應式攻擊指數」由六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當我做不到想 做的事情時,我會感到憤怒」,以4點為量表測試(0代表從未出 現,而3代表每天出現),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常有反應式攻 擊感覺,其可信度為 .819。14. 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 「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由四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 我認為即使是錯的事情,我也會為討好朋友而去做」,以4點為 量表測試(0代表「絕對不同意」,而3代表「絕對同意」),分 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常採用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行為,其可 信度為 .869。15. 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 「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由四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我 喜歡以權力欺壓他人,讓他們都懼怕我」,以4點為量表測試(0代 表「絕對不同意」,而3代表「絕對同意」),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 愈常採用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行為,其可信度為 .889。16. 抑鬱症狀指數 「抑鬱症狀指數」由八條題目組成,例子包括「對身邊事情感到擔 憂」,以4點為量表測試(0代表「從未出現」,而3代表「經常出 現」),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愈常感到抑鬱,其可信度為 .924。

7

4. 研究結果

4.1 受訪者個人資料

從表4.1可見,受訪者年齡介乎於10歲至18歲。當中以11歲為最多,佔25.8%;其次為12歲,佔23.8%;而15歲或以上則佔3.6%。在就讀班級方面,以就讀小五為最多(28.6%),其次為就讀中一(25.3%)。

研究訪問了受訪者與家人居住的情況,與母親同住者有91.4%,與父親同住者有83.0%。有兄弟姐妹同住者有64%,但跟祖父母/外祖父母同住者只有17.6%。

接近五成受訪者(48.2%)認為相對於同班同學,自己的學業表現為中等,31.2%則認為自己的學業表現比同班同學較好或非常好。另外,有20.7%覺得自己的學業表現比同班同學不好或非常不好。

8

表4.1︰個人背景資料

4.1.1 年齡10歲11歲12歲13歲14歲15歲以上

4.1.2 教育程度小五小六中一中二

4.1.3 性別男女

4.1.4 與家人居住情況父親母親兄弟姊妹祖父母 / 外祖父母其他︰親戚及工人

4.1.5 學業表現非常好好中等不好非常不好

10.4%25.8%23.8%23.5%12.9%3.6%

28.6%22.2%25.3%23.9%

55.8%44.2%

83.0%91.4%64.0%17.6%6.8%

8.5%22.7%48.2%14.4%6.3%

309770709700386109

849660752712

16611315

248927431918525204

252675

1436430187

總百分比

100%

100%

100%

/

100%

(%)人數

9

4.2 上網行為習慣

表4.2.1︰上網行為習慣

有關受訪者最近一星期使用手機或電腦情況,從表4.2.1有80.1%受訪者每天外出前會檢查自己是否已攜帶手機或電腦,亦有79.4%受訪者於每天外出前,會先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另外,有74.5%受訪者表示當做功課期間,會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但只有29.2%受訪者於學校上課期間曾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上網行為與其他生活習慣中同時進行亦相當普遍,包括在乘搭交通工具期間(77.9%)、在與朋友共處期間(74.0%)、進食時(62.5%)及當自己一人在行街購物期間(58.2%)仍然會上網。可見上網行為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青少年隨時隨地也會上網。「上網行為習慣」量表之總平均值為2.33,表示受訪者上網或使用手機是普遍性的習慣,但情況未算嚴重。

1. 當我每天外出前,我會習慣先使用手 機或電腦上網。2. 當我每天外出前,我會檢查自己是否 已攜帶手機或電腦。3. 當在學校上課期間(包括:小休、午 膳或放學時),我會使用手機或電腦 上網。4. 當做功課期間,我會使用手機或電腦 上網。5. 當在乘搭交通工具期間,我會使用手 機或電腦上網。6. 當在進食期間(包括:早、午、晚三 餐),我會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7. 當在與朋友共處期間,我會使用手機 或電腦上網。8. 當自己一人在行街購物期間,我會使 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20.6

19.9

70.7

25.5

22.1

37.5

26.0

41.8

32.1

19.8

14.2

34.1

26.0

30.5

32.6

21.9

15.5

12.7

5.5

17.7

17.6

15.1

18.5

13.5

31.8

47.6

9.5

22.7

34.3

16.9

22.9

22.8

2.59

2.88

1.54

2.38

2.64

2.11

2.38

2.17

百分比(%)

從未做過

做過1-2次

做過3-4次

做過5次或以上

平均數

10

表4.2.2︰2012年及2016年中學生上網行為習慣比較

與2012年的同類研究數據相比(依據中學受訪者的數據),反映是次研究的數字有明顯上升的情況,這可能與智能電話及流動數據服務愈來愈普及有關。例如:在乘搭交通工具時、用餐時、與朋友共處和獨自一人在街購物時,受訪者在一星期內做過5次或以上的百分比,與2012年的數字對比,數字上提升了8%至19%。由此看來,網絡活動無遠弗屆,青少年只需要有智能電話就不管在那兒也可上網,青少年上網行為不易被監視。相比2012及2016兩年間的「上網行為習慣」總平均值,2016年之總平均值為2.33,比2012年之總平均值2.09分高出0.24。

1. 當我每天外出前,我會習慣 先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2. 當我每天外出前,我會檢查 自己是否已攜帶手機或電腦。

3. 當在學校上課期間(包括:小 休、午膳或放學時),我會使 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4. 當做功課期間,我會使用手機 或電腦上網。

5. 當在乘搭交通工具期間,我會 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6. 當在進食期間(包括:早、午、 晚三餐),我會使用手機或電 腦上網。

7. 當在與朋友共處期間,我會使 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8. 當自己一人在行街購物期間, 我會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20122016

33.711.0

22.111.8

75.070.7

28.225.5

44.216.2

51.127.5

42.517.4

54.430.5

32.629.7

19.318.5

13.814.2

29.734.1

20.020.9

26.733.4

28.035.5

18.921.8

12.517.5

11.112.6

4.85.5

16.717.7

12.921.0

9.918.4

13.322.1

11.217.0

21.241.8

47.557.1

6.39.5

25.422.7

22.941.9

12.320.7

16.225.0

15.530.7

2.212.90

2.843.15

1.421.54

2.392.38

2.152.89

1.832.32

2.032.55

1.882.48

百分比(%)

從未做過

年份 做過1-2次

做過3-4次

做過5次或以上

平均數

備註:1. 2012年共訪問了2314位中學生。 2. 2016年共訪問了1464位中學生。

11

4.3 上網活動時間

從表4.3.1可見,受訪者於每天放學後參與上網活動頗為頻繁及多樣性。較為普遍的網上活動為「上網觀看影片(如:YouTube、千尋影視、MyTv等)」(93.8%)及「上網打機」(92.8%),均有超過九成受訪者有參與,另亦有85%受訪者每天放學會「上網聽歌 / 下載歌曲」。仔細了解統計結果發現,當中有三成以上受訪者會於每天放學後使用3小時或以上「上網打機」(37.7%)及「上網觀看影片」(37%),其中更有一成受訪者更表示每天會花六小時或以上「上網觀看影片」(11.2%)及上「上網打機」(10.1%)。相比之下,只有六成受訪者表示會於每天放學後「上網閲讀報紙或觀看網頁資訊」(60.8%),但參與此活動超過3小時者不足一成(7.7%)。這情況可能令不少家長及老師憂心忡忡。此外,我們亦發現有10.1%受訪者表示於每天放學會花時間在「網上看色情 / 暴力資訊」及4.2%會花時間參與「網上賭博」,對於小五至中二的學生在課後有參與這些不健康活動,這情況也實令人擔心。「上網活動時間」量表總平均值為1.05,表示受訪者每天都會花時間上網,但上網時間的長短則因不同種類的活動而有所不同,而差異亦很大。

表4.3.1︰上網活動時間

31.04.61.21.6

22.512.25.7

30.6

19.6

4.5

4.1

24.117.32.16.9

39.940.933.726.2

36.2

13.2

6.3

7.274.595.889.815.039.156.66.1

21.9

77.4

83.9

21.51.90.40.8

11.04.01.7

18.5

10.2

2.2

1.7

6.10.70.20.23.81.50.77.3

4.5

0.6

1.2

10.11.00.30.67.82.21.6

11.2

7.7

2.1

2.7

2.260.400.080.171.720.940.612.28

1.62

0.42

0.38

百分比(%)

從不 1小時以下

1-2小時

5-6小時

6小時以上

3-4小時

平均數

1. 上網打機 / 手機遊戲。2. 網上買賣貨品(如:網購、拍 賣等)。3. 網上賭博。4. 網上看色情 / 暴力資訊。5. 網上聽歌 / 下載歌曲。6. 上網閲讀報紙或觀看網頁資訊。7. 電郵通訊(Email)。8. 上網觀看影片(如:YouTube、千8. 尋影視、Mytv等)。9. 社交網站(如:Facebook、微博、8. Instagram)。10. 網上論壇(Forum)(如:高登、 8. 香港討論區等)。11. 其他︰Whatsapp/WeChat/QQ、看8. 小說/漫畫、搜尋資料及做網上功課等。

12

從表4.3.2可見,受訪中學生在全部上網活動項目上,相比小學生受訪者,有更多人每日使用3小時或以上,特別在上網打機、網上聽歌及社交網站三個項目的分別最為明顯,結果顯示中學生在長時間上網的問題比較嚴重。不過,結果亦顯示有一成小學生受訪者會每天花6小時或以上上網觀看影片(10.6%)及接近一成會上網打機(8%),這反映出上網問題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參與3小時或以上的上網活動中,最多受訪小學生會上網觀看影片,佔受訪小學生32.5%;最多受訪中學生會上網打機,佔受訪中學生47.2%。

表4.3.2 ︰上網活動時間(中、小學受訪者數據比較)

4.70.3.

0.10.12.41.20.65.9

2.9

0.5

15.71.5

0.10.58.02.81.5

16.0

6.4

0.9

8.00.6

0.10.35.51.31.110.6

5.4

1.0

27.52.3

0.71.214.15.32.0

21.0

14.0

3.6

7.51.1

0.30.35.21.80.88.8

6.2

0.8

12.21.4

0.51.010.23.12.2

11.9

10.0

3.1

百分比(%)

小學 中學

3-4小時

5-6小時

3-4小時

5-6小時

6小時以上

6小時以上

1. 上網打機 / 手機遊戲。2. 網上買賣貨品(如:網購、拍

3. 網上賭博。4. 網上看色情 / 暴力資訊。5. 網上聽歌 / 下載歌曲。6. 上網閲讀報紙或觀看網頁資訊。7. 電郵通訊(Email)。8. 上網觀看影片(如:YouTube、

9. 社交網站 (如:Facebook、

10. 網上論壇(Forum) (如:高

賣等)。

千尋影視、Mytv等)。

微博、Instagram)。

登、香港討論區等)。

13

4.4 被他人網絡欺凌

從表4.4.1可見,有12.7%受訪者於過去一個月內曾被他人「將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其次為「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12.0%)及「被他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你」(11.7%)。其他被別人欺凌的方式包括「被人以多媒體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9.3%)、「被視為攻擊目標」(8.8%)、「登入你的帳戶並更改你的個人資料」(7.9%)、「被他人利用個人資料用作開假帳戶捉弄」(6.3%)、及「被『人肉搜查』,公開個人資料」(3.7%)。「被網絡欺凌」量表之總平均值為1.12,表示受訪者有被人網絡欺凌的情況,但情況不算嚴重。研究員比較小學及中學的平均值,發現小學的平均值為1.08,中學的平均值為1.16,顯示中學生被網絡欺凌的情況較小學生為多。

表4.4.1︰被他人網絡欺凌

1. 被他人利用你的個人資料用作開假帳戶 捉弄你。2. 被他人未得你的同意,登入你的帳戶並 更改你的個人資料。3. 被他人把你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 辱或恥笑效果。4. 被他人在網絡群組中將你視作攻擊的目 標。5. 被他人在網上發動「人肉搜查」,公開 你的個人資料。6. 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 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 地散播謠言。7. 被他人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 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你。8. 被他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 侮辱、嘲笑或排擠你。

5.2

6.3

9.3

6.3

2.4

8.2

7.0

8.5

93.8

92.0

87.3

91.1

96.3

87.9

90.6

88.3

0.8

1.2

2.1

1.6

0.9

2.4

1.5

1.6

0.3

0.4

1.3

0.9

0.4

1.4

0.8

1.6

1.08

1.10

1.17

1.12

1.05

1.17

1.13

1.16

百分比(%)

從未遇過

遇過3-4次

遇過5次

或以上

遇過1-2次

平均數

14

表4.4.2顯示有關曾被網絡欺凌的情況,將2016年之數據與2012年的數據相比,2016年的中學受訪者在各個項目的數字均較高。升幅最高的項目為「被他人把你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達10.3%。換言之,香港青少年被網絡欺凌的情況有增多現象。另外,2016年小學受訪者整體在被網絡欺凌的項目上,情況比中學受訪者的數字輕微。不過,仍有9%小學受訪者表示曾「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情況值得關注。

表4.4.2︰比較2012年及2016年被網絡欺凌

1. 被他人利用你的個人資料用作開假帳戶捉弄你。2. 被他人未得你的同意,登入你的帳戶並更改你的 個人資料。3. 被他人把你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 效果。4. 被他人在網絡群組中將你視作攻擊的目標。5. 被他人在網上發動「人肉搜查」,公開你的個人 資料。6. 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 言辭惡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7. 被他人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在網 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你。8. 被他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 笑或排擠你。

7.38.8

7.3

7.62.9

11.9

5.3

10.4

8.210.5

17.6

11.95.2

15.2

12.5

15.4

4.35.6

8.1

5.92.3

9.0

6.4

8.1

百分比(%)

2012年中學1

2016年中學2

2016年小學3

備註:1. 2012年共訪問了2314位中學生。 2. 2016年共訪問了1464位中學生。 3. 2016年共訪問了1509位小學生。

15

4.5 參與網絡欺凌別人

另一方面,調查員也訪問了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內參與網絡欺凌別人的情況。數字顯示最普遍網絡欺凌別人的方法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8.1%)、「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別人,或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6.8%)及「把別人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6.5%)。其他欺凌他人行為包括︰「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5.3%)、「加入以攻擊別人為目標的網絡群組」(5.1%)、「利用假資料開假帳戶捉弄別人」(4.9%)、「未得他人同意,登入他人帳戶並更改其個人資料」(3.7%)及「在網上發動或參與『人肉搜查』(即以網民的力量,對某人進行「起底」,公開他人私隱)」(3%)等。「參與網絡欺凌別人」量表之總平均值為1.07,表示受訪者曾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但情況不算嚴重。研究員比較小學及中學的平均值,發現小學的平均值為1.04,中學的平均值為1.10,顯示中學生參與網絡欺凌他人的情況較小學生為多。

表4.5.1︰參與網絡欺凌別人

1. 利用假資料開假帳戶捉弄別人。2. 未得他人同意,登入他人帳戶並更改其個人 資料。3. 把別人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 效果。4. 加入以攻擊別人為目標的網絡群組。5. 在網上發動或參與「人肉搜查」(即以網民的 力量,對某人進行「起底」,公開他人私隱。)6. 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 辭惡意中傷別人,或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7. 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在網絡 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 別人。8. 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 笑或排擠別人。

4.02.8

4.8

4.02.3

5.3

4.1

6.4

95.296.3

93.5

94.897.0

93.2

94.7

91.8

0.50.7

1.2

0.80.5

1.1

0.8

1.1

0.40.2

0.5

0.30.2

0.4

0.4

0.6

1.061.05

1.09

1.071.04

1.09

1.07

1.11

百分比(%)

從未做過

做過3-4次

做過5次

或以上

做過1-2次

平均數

16

6.54.14.57.03.5

7.2

4.9

8.5

7.05.69.67.04.5

9.7

7.7

12.2

2.81.93.13.31.5

3.9

2.9

4.3

表4.5.2顯示有關參與網絡欺凌別人的項目,將2016年之數據與2012年的數據相比,2016年的中學受訪者在各個項目的數字均有增多,升幅最高的項目為「把別人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上升了5.1%。另外,2016年小學受訪者整體在參與網絡欺凌他人的項目上,情況是比中學受訪者的數字低。

表4.5.2︰比較2012年及2016年參與網絡欺凌別人的情況

1. 利用假資料開假帳戶捉弄別人。2. 未得他人同意,登入他人帳戶並更改其個人資料。3. 把別人的相片「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4. 加入以攻擊別人為目標的網絡群組。5. 在網上發動或參與「人肉搜查」(即以網民的力 量,對某人進行「起底」,公開他人私隱)。6. 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 意中傷別人,或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7. 以多媒體形式(如照片、短片等),在網絡上捉 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8. 透過文字形式,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 擠別人。

百分比(%)

備註:1. 2012年共訪問了2314位中學生。 2. 2016年共訪問了1464位中學生。 3. 2016年共訪問了1509位小學生。

2012年中學1

2016年中學2

2016年小學3

17

4.6 遭受網絡欺凌時的處理手法

當遭受網絡欺凌時,最多受訪者同意「向家人、老師、社工等求助」(53.8%),其次為「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49.9%)及「將對方列入黑名單」(48.6%)。另外,亦有不少受訪者會採取逃避方法來處理。有44.4%受訪者表示「當作沒看見,不予理會」及有42.7%受訪者表示「雖然不開心,但只可默默承受」。此外,採取反擊方法來處理欺凌的受訪者有超過兩成半之多,分別是「自己直接作出反擊」(26.3%)、「找朋友幫手聯群抗衡」(25.8%)或「報警」(25.6%)處理。

表4.6.1︰遭受網絡欺凌時的處理手法

1. 短時間內不再上網。2. 雖然不開心,但只可默默承 受。3. 當作沒看見,不予理會。4. 自己直接作出反擊。5. 找朋友幫手聯群抗衡。6. 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7. 刪除個人所登記的帳戶。8. 將對方列入黑名單。9. 向家人、老師、社工等求助。10. 報警。

15.913.2

13.117.917.211.315.210.210.613.5

26.027.2

26.937.742.024.839.129.524.148.4

14.716.0

14.210.39.9

15.010.611.713.28.7

21.516.8

15.518.014.914.014.911.911.412.5

13.014.7

19.210.19.8

22.512.725.627.712.1

3.043.17

3.272.592.503.462.703.423.632.44

9.012.0

11.05.96.1

12.47.4

11.312.94.8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18

表4.6.2顯示有關遭受網絡欺凌時的處理手法,將2016年之數據與2012年的數據相比,中學受訪者選擇「雖然不開心,但只可默默承受」的升幅為最高,由40.4%上升至46%,換言之結果顯示有更多中學生不懂面對網絡欺凌。同時,中學受訪者選擇「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的百分點下降幅度最大,由60.2%下降至47.8%,這可能與留言已經散佈及存留在網絡上而難以完全刪除有關,故此較多中學生選擇放棄此方法。是次研究發現小學受訪者遇上網絡欺凌時,最多選擇「向家人、老師、社工等求助」(62.1%),其次則是選擇「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佔51.9%。

表4.6.2︰比較2012年及2016年遭受網絡欺凌時的處理手法

32.040.449.331.832.760.234.959.044.821.1

33.946.047.829.728.947.830.553.545.422.0

39.439.441.323.122.951.931.043.662.129.0

1. 短時間內不再上網。2. 雖然不開心,但只可默默承受。3. 當作沒看見,不予理會。4. 自己直接作出反擊。5. 找朋友幫手聯群抗衡。6. 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7. 刪除個人所登記的帳戶。8. 將對方列入黑名單。9. 向家人、老師、社工等求助。10. 報警。

百分比(%)

備註:1. 2012年共訪問了2314位中學生。 2. 2016年共訪問了1464位中學生。 3. 2016年共訪問了1509位小學生。

2012年中學1

2016年中學2

2016年小學3

19

4.7 個人及社會因素量表

4.7.1 對學校的歸屬感

是次研究採用了黃成榮教授(黃成榮,2003;黃成榮、鄭漢光及馬勤,2006; 黃成榮、歐陽芷柔、李倩婷及楊家儀,2016)在過往研究和諧校園及學童欺凌行為的一些量表,探索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諧校園指數、和諧家庭指數、自我效能指數、身同感受能力及接觸暴力和色情文化指數等。透過找出此等指數與欺凌行為之關係,我們可以分析青少年欺凌行為與其個人或社會因素之相關性。

在「對學校的歸屬感」方面,有超過七成受訪者對「我喜歡在這所學校讀書」(79.8%)、「我在校園生活愉快」(75.5%)及「老師公正地對待學生」(72%)持正面的意見。「對學校的歸屬感」量表之總平均值為4.15,結果反映受訪者對學校的歸屬感屬中等。

表4.7.1︰對學校的歸屬感

·老師公正地對待學生。·我喜歡在這所學校讀書。·學生與老師很少溝通。#·我在校園生活愉快。·我覺得學校缺乏足夠設施。#·我在校內有很少朋友。#·我對校內成績感到滿意。·我與校內的大部份老師有·良好的關係。·我在校內受同學歡迎。

5.93.6

25.55.4

19.919.511.26.9

12.2

5.02.9

26.84.2

20.844.412.05.1

11.8

23.725.114.925.418.110.623.725.2

27.5

17.113.722.814.921.514.325.319.6

27.0

23.627.53.8

23.98.85.9

12.421.3

8.0

4.284.532.604.363.052.313.564.16

3.43

24.727.26.1

26.211.05.3

15.421.8

13.6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 研究員將這三條題目經調整其正負方向後才算入總平均值內。

20

4.7.2 和諧校園指數在「和諧校園指數」方面,有八成以上受訪者對「我校有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82.8%)持正面之意見。此外,超過七成半受訪者對「校內師生相處融洽」(79.4%)、「我校有一群關心學生的老師」(78.5%)、「我校有推動和諧校園之活動」(77.1%)。「和諧校園指數」量表之總平均值為4.45,表示受訪者的和諧的校園指數屬中等。

4.7.3 和諧家庭指數

在「和諧家庭指數」方面,有接近八成受訪者對「我和家人相處融洽」(79.3%)持正面之意見,亦有超過七成半受訪者認同「我家中生活得開心」(76.5%)。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認同「我的家人不會欺負我」(73.8%)。只有不足三成受訪者表示「我的父母常用打罵方式管教我」(26.7%)。「和諧家庭指數」量表之總平均值為4.49,表示受訪者的和諧的家庭指數屬中等。

表4.7.2︰和諧校園指數

·校內師生相處融洽。·我校有推動和諧校園之活動。·我校有一群關心學生的老師。·我校有提供多元化的課外活動。·我覺得課堂的氣氛輕鬆及愉快。·學生與老師間經常發生衝突。#·我覺得校內聯群結黨的情況嚴 重。#

4.04.14.73.06.3

23.019.4

3.13.93.52.95.8

30.142.6

28.328.023.522.626.813.910.7

13.514.813.211.316.921.016.7

21.322.430.333.820.26.15.7

4.414.374.524.684.182.612.33

29.826.724.726.424.16.05.0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 研究員將這兩條題目經調整其正負方向後才算入總平均值內。

表4.7.3︰和諧家庭指數

·我家中生活得開心。·我的父母常用打罵方式管教我。#·我和家人相處融洽。·我的家人不會欺負我。

5.221.94.46.2

4.634.94.08.3

21.612.021.716.7

13.716.412.311.7

34.38.1

34.638.5

4.512.584.594.47

20.66.6

23.018.6

百分比(%)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 研究員將這一條題目經調整其正負方向後才算入總平均值內。

21

4.7.5 身同感受能力

在「身同感受能力」方面,超過六成半受訪者認同自己「我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68.9%),約六成受訪者表示「朋友都向我訴說心事,因為他們覺得我是個體諒的人」(62.8%)及「我能憑直覺體察別人的感受」(61.7%)。有兩成半受訪者認同「看見別人哭泣時,我無動於衷」(28.7%)。「身同感受能力」量表之總平均值為4.36,表示受訪者身同感受能力屬中等。

4.7.4 自我效能指數

在「自我效能指數」方面,超過七成半受訪者對「我信任自己」(78.5%)及「我覺得我有些優點」(76%)持正面之意見,亦有接近七成受訪者認同「我有充足的自信心」(69.7%)及「總括來說我對自己頗滿意」(69%)。但有接近五成受訪者表示「很多時候我懷疑自己的才幹」(49%),亦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同「我沒有甚麼值得自豪」(41.8%)。「自我效能指數」量表之總平均值為4.10,表示受訪者對自我效能指數屬中等。

表4.7.4︰自我效能指數

·我有充足的自信心。·總括來說我對自己頗滿意。·我覺得我有些優點。·我信任自己。·很多時候我懷疑自己的才幹。#·我沒有甚麼值得自豪。#·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無用。#·我覺得我是個失敗者。#·我的情緒經常波動和發脾氣。#

3.43.23.12.6

15.018.530.438.520.8

4.36.06.14.3

12.916.716.917.322.4

22.421.914.814.523.122.917.816.823.5

33.332.229.425.822.718.916.513.216.2

19.922.925.726.214.011.98.86.48.9

16.513.920.926.512.311.09.67.88.2

4.124.074.314.483.453.222.852.552.95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 研究員將這五條題目經調整其正負方向後才算入總平均值內。

22

·我有些朋友是群黨或不良份子。·我喜歡看有暴力成份的影片/刊物。·我喜歡接觸色情的資訊 (包括: 刊物、動畫、圖片及影片)。·我相信使用武力或惡言相向能 解決問題。·我有朋友常講色情笑話或字眼。

61.262.580.5

63.0

32.2

10.010.04.6

9.6

14.6

14.614.19.2

18.1

18.0

6.87.12.9

5.3

14.2

3.53.11.3

2.0

9.3

1.891.841.39

1.71

2.86

3.93.31.4

2.0

11.7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表4.7.6︰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

表4.7.5︰身同感受能力

·我會刻意令別人傷心。#·我會取笑別人。#·我能憑直覺體察別人的感受。·開玩笑時,我會傷害到別人。#·我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設想。·朋友都向我訴說心事,因為他們覺得我是 ·個體諒的人。·看見別人哭泣時,我無動於衷。#

58.835.29.1

26.53.68.0

28.1

12.420.620.623.621.221.5

21.8

21.529.48.7

26.66.37.7

21.4

4.39.5

29.414.231.328.7

14.9

1.72.9

17.95.1

22.719.3

6.7

1.722.233.812.574.083.88

2.72

1.22.3

14.44.1

14.914.8

7.1

百分比(%)

非常不同意 非常同意 平均數

# 研究員將這三條題目經調整其正負方向後才算入總平均值內。

4.7.6 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

在「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方面,雖然大部分句子的認同平均值不超過兩成,但當中有超過三成半受訪者同意「我有朋友常講色情笑話或字眼」(35.2%)及有接近一成半受訪者認同「我有些朋友是群黨或不良份子」(14.2%)及「我喜歡看有暴力成份的影片或刊物」(13.5%)。「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量表之總平均值為1.93,表示受訪者有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但情況屬於偏低。

23

4.7.7 抑鬱症狀指數

有關抑鬱症狀的定義,我們參考了挪威教授之研究學童抑鬱症狀的量表 (Sjursø, I. R., Fandrem, H. & Roland, E., 2015)。從表4.7.7可見,抑鬱症狀有些項目屬於前三位,包括「覺得事事不稱心如意」(69.1%)、「對身邊事情感到擔憂」(64.8%)及「感到不開心、傷心或沮喪」(64.3%)。「抑鬱症狀指數」之總平均值為0.85,表示有些受訪者會出現抑鬱症狀,但是情況不算嚴重。研究員比較小學及中學受訪者的抑鬱症狀指數,發現小學受訪者的平均值為0.73,中學受訪者的平均值為0.97,顯示中學生的抑鬱症狀指數較小學生高。

表4.7.7:受訪者的抑鬱症狀指數

4.7.8 各研究變項的平均值之比較

比較各項指數,我們發現小學受訪者在「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諧校園指數」、「和諧家庭指數」、「自我效能指數」及「身同感受能力」的平均值較中學受訪者為高,而在「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的平均值較中學受訪者為低,結果表示小學生在各項個人及社會背景因素方面的情況較中學生為理想。

1. 自責2. 覺得事事不稱心如意3. 對生活欠缺動力4. 對將來感到絕望5. 對身邊事情感到擔憂6. 覺得自己無用或過度內疚7. 感到不開心、傷心或沮喪8. 失眠或難以入睡

48.045.136.029.740.532.841.729.7

36.930.945.554.435.146.935.755.6

8.314.210.88.5

13.711.412.87.2

6.79.87.77.4

10.68.99.87.5

0.851.030.810.691.000.820.970.67

百分比(%)

從未出現

大部分時間

經常出現

間中 平均數

24

4.7.9 網絡欺凌經驗與各項研究變項的關係

從表4.7.9可見,受訪者的上網行為習慣、上網活動時間及網絡欺凌經驗與各項研究變項在統計學上可接納的顯著水平0.01下有正面或負面關係。值得留意的是,研究所收集的資料是橫切面的數據,研究變項的相關分析只能指出兩者的相互關係,而當中並沒有證明其因果關係。各項研究變項之相關結果如下︰·受訪者上網活動時間愈長,上網行為習慣愈多。·受訪者上網行為習慣愈多,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多及參與網絡欺凌別 ·人愈多。·受訪者上網活動時間愈長,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多及參與網絡欺凌別 ·人愈多。·受訪者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的機會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多、上網 ·活動時間愈多、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多。·受訪者之抑鬱症狀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多、上網活動時間愈 ·多、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多。·受訪者對學校歸屬感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 ·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和諧校園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 ·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和諧家庭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

表4.7.8:各研究變項的中、小學之比較

·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諧校園指數·和諧家庭指數·自我效能指數·身同感受能力·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抑鬱症狀指數

4.154.454.494.104.361.930.85

3.594.224.373.944.262.150.97

4.334.684.614.264.451.720.73

平均值 平均值 平均值

小學及中學1 中學2 小學3

備註:1. N=3000 2. N=1464 3. N=1509

25

表4.7.9︰上網行為與研究變項的相關分析

·上網活動時間·被他人網絡欺凌·參與網絡欺凌別人·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諧校園指數·和諧家庭指數·自我效能指數·身同感受能力·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抑鬱症狀指數

.555**

.175**

.171**-.195**-.227**-.131**-.179**-.179**.313**.234**

--.295**.290**-.166**-.192**-.127**-.177**-.180**.347**.216**

----

.504**-.202**-.207**-.147**-.213**-.189**.299**.261**

------

-.149**-.197**-.116**-.143**-.226**.321**.180**

上網行為習慣

上網活動時間

被他人網絡欺凌

參與網絡欺凌別人

** p < .01

·受訪者之自我效能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身同感受的能力愈強,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

26

香港校園欺凌的情況

是次調查除了研究受訪者的網絡欺凌情況外,我們亦訪問探索學生參與傳統欺凌行為的經驗及相關因素。

在學校欺凌別人

從表4.8.1顯示,最多受訪者表示在本學年曾「在學校戲弄或嘲笑同學」,佔45.4%;其次有29%曾「在學校欺負或欺凌同學」。在學校欺凌別人量表之總平均值為0.38,表示有些受訪者有參與傳統欺凌別人的情況,但程度不算嚴重。

表4.8.1︰在學校欺凌別人

4.8.2 在學校遭受欺凌

從表4.8.2顯示,最多受訪者表示在本學年曾「在學校受到戲弄或被嘲笑」,佔44%;其次有32.5%的受訪者曾「在學校受到欺負或被欺凌」。「在學校遭受欺凌」量表之總平均值為0.35,表示有些受訪者是有在學校遭受欺凌的經驗,但程度不算嚴重。

表4.8.2︰在學校遭受欺凌

百分比(%)

1. 在學校欺負或欺凌同學。2. 在學校戲弄或嘲笑同學。3. 在學校孤立或排擠同學。4. 在學校推撞同學或對他們拳打腳踢。

25.937.918.717.0

71.054.677.779.8

1.42.41.71.0

1.75.11.82.1

0.340.550.270.24

百分比(%)

從未出現

偶爾出現

每天出現

每週出現

平均數

1. 在學校受到欺負或被欺凌。2. 在學校受到戲弄或被嘲笑。3. 在學校受到孤立或被排擠。4. 在學校受到推撞或被拳打腳踢。

27.035.818.718.7

67.556.175.977.2

2.12.52.31.9

3.45.73.12.2

0.400.550.320.29

從未出現

偶爾出現

每天出現

每週出現

平均數

4.8

4.8.1

27

是次研究亦探索欺凌者特性,包括「反應式攻擊者」、「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者」及「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者」三種。「反應型攻擊者」是指一些人會主觀地認為眼前的情況受到威脅而出現憤怒情緒,繼而因情緒帶動而使用了攻撃行為作出回應。至於「主動型攻擊者」,又名為「操控型攻擊者」,他們會認為主動攻擊能使他們獲得利益,例如透過權力、操控他人等行為達到擊行為的目標(馮麗珠及黃麗萍, 2007)。挪威教授Erling Roland及其同事則將「主動型攻擊者」分為「權力取向」及「朋輩取向」兩種(Roland, E., & Idsøe, T. 2001),前者會以攻擊換取權力為目的,而後者因朋輩壓力或希望獲得朋輩認同而作出攻擊行為。此外,我們也參考了另一份挪威教授Erling Roland及其同事的文獻,當中他們將「主動型攻擊」分為「權力取向」及「關係取向」兩種(Fandrem H, Strohmrier D, & Roland E, 2009)。其實「朋輩取向」與「關係取向」是相似的,是次研究採用了「反應式攻擊指數」,「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及「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三個研究量表(Fandrem H,Strohmrier D, & Roland E, 2009)。

「反應式攻擊指數」之總平均值為0.94,表示有不少受訪者會認同這個取向。

表4.9.1:反應式攻擊指數

1. 我容易憤怒。2. 當我憤怒時,我會失去理性。3. 當我受到老師批評時,我會感到憤怒。4. 當老師承諾我會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但 最終改變決定,我會強烈地作出抗議。5. 當我做不到想做的事情時,我會感到憤怒。6. 當我在遊戲中輸掉,我會感到憤怒。

39.533.035.838.0

35.933.1

27.841.139.139.0

36.345.9

7.57.85.56.1

6.75.6

25.118.019.616.9

21.115.4

1.120.920.920.90

0.980.81

百份比(%)

絕對不同意

不同意

絕對同意

同意 平均數

4.9.1 反應式攻擊指數

4.9 欺凌者的特性

28

4.9.2 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

「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總平均值為0.39,表示有受訪者會認同這個取向,但認同之程度不高。

表4.9.2:受訪者的關係取向攻擊指數

4.9.3 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

「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之總平均值為0.35,表示有受訪者會認同這個取向,但認同之程度不高。

表4.9.3:受訪者的權力取向主動型攻擊指數

1. 我喜歡令人出醜。2. 我喜歡其他同學都懼怕我。3. 我喜歡以權力欺壓他人,讓他們 都懼怕我。4. 我會威嚇他人,因為那刻我會感 到自己的能力去作出決定。

28.223.722.8

22.5

64.971.473.7

73.2

1.31.31.0

0.9

5.63.62.6

3.4

0.430.350.31

0.32

百分比(%)

絕對不同意

不同意

絕對同意

同意 平均數

1. 我認為即使是錯的事情,我也會 為討好朋友而去做。2. 當與他人一起排擠別人時,我會 覺得我們是「死黨」。3. 當與他人一起取笑別人時,我會 覺得我們是「死黨」。4. 當與他人一起做些違法的事,我 會覺得我們是「死黨」。

27.1

21.5

22.2

17.0

63.2

70.6

69.7

77.4

2.1

1.9

2.0

2.2

7.6

6.0

6.1

3.4

0.48

0.39

0.40

0.30

百分比(%)

絕對不同意

不同意

絕對同意

同意 平均數

29

4.10 校園欺凌經驗與各研究變項的相關分析

從表4.10可見,受訪者的欺凌經驗與各項指數均有顯著關係,而其相關程度則因變項而異。於統計學上可接納的顯著水平0.01下,我們發現以下的結果︰·「在學校欺凌別人」與「在學校遭受欺凌」有中等程度之正面相關·(.544);表示受訪者在學校欺凌別人愈多,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反應式攻擊指數」與「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在學校遭受欺凌」有·一般程度之正面相關(分別是.350及.260);表示受訪者之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與「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反應式·攻擊指數」有中等程度之正面相關(分別是 .410及 .466);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正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與「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有中等程度之正面相關(.584);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正面相·關。即表示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抑鬱症狀指數」與「反應式攻擊指數」有中等程度之正面相關·(.426);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正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抑·鬱症狀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與「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有中等·程度之正面相關(.429);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正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自我效能指數」與「抑鬱症狀指數」有中等程度之負面相關(-.616);·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負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自我效能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

30

·「身同感受能力」與「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有中等程度之·負面相關(-.400);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負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身同感受能力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對學校的歸屬感」與「抑鬱症狀指數」有中等程度之負面相關(-.403);·與其他變項則有一般程度之負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對學校的歸·屬感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和諧校園指數」與「在學校欺凌別人」、「在學校遭受欺凌」、「反應·式攻擊指數」、「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及「抑鬱症狀指數」有一般程度之負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和諧校園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和諧家庭指數」與「在學校欺凌別人」、「在學校遭受欺凌」、「反應·式攻擊指數」、「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及「抑鬱症狀指數」有一般程度之負面相關。即表·示受訪者之和諧·家庭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

表4.10︰上網行為、校園欺凌行為與抑鬱症狀及與研究變項的相關分析

·在學校遭受欺凌·反應式攻擊指數·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抑鬱症狀指數·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自我效能指數·身同感受能力·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諧校園指數·和諧家庭指數

.544**.350**.410**.345**.246**.381**-.210**-.333**-.224**-.259**-.181**

--.260**.245**.266**.335**.289**-.278**-.247**-.274**-.221**-.211**

----

.466**.387**.426**.366**-.375**-.371**-.352**-.346**-.288**

------

584**.234**.429**

-.208**-.400**-.306**-.334**-.239**

--------

.222**

.350**-.227**-.294**-.239**-.244**-.180**

----------

.213**-.616**-.213**-.403**-.320**-.329**

在學校欺凌別人

在學校遭受欺凌

反應式攻擊指數

主動式(權力取向)

攻擊指數

主動式(關係取向)

攻擊指數

抑鬱症狀指數

** p < .01

··

31

4.11 比較挪威及香港受訪者的校園欺凌情況及攻擊指數

自2002年起,挪威就校園欺凌的問題,在全國推行「ZERO」計劃,為校園欺凌行為制定清晰的定義,並在學校推行系統性的預防及處理策略。在香港,自2007年起黃成榮教授相繼參考了挪威及英國等學者之研究,亦制定了一套為輔導人員處理校園欺凌事件的指引,以「正面紀律」及「全校總動員」的手法締造和諧校園文化。在2009年,挪威的University of Stavanger的一群學者更透過問卷調查訪問了2,938名13至16歲的青少年,分析校園欺凌行為與攻擊指數之關係(Fandrem, Strohmrier, & Roland, 2009)。有見及此,是次研究亦借用了同樣的量表,獲得相同的數據。在表4.11,我們嘗試將香港的數據與挪威的數據作出比較 。從表4.11顯示,在「學生欺凌別人」指數方面,挪威及香港的情況相若;而在「學生遭受欺凌」指數方面,香港的平均值較高;在欺凌者特性方面,反應式攻擊指數在挪威及香港兩地同樣是比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或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為高。

表4.11 比較香港與挪威的受訪者的校園欺凌情況及攻擊指數

·在學校欺凌別人·在學校遭受欺凌·反應式攻擊指數·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

0.360.291.340.770.45

0.350.380.940.350.39

0.310.380.860.240.32

0.390.381.020.450.46

平均值

挪威1 香港2 香港中學生3

香港小學生4

備註:1. N=2938 2. N=3000 3. N=1464 4. N=1509

32

5. 撮要及討論

5.1 撮要

1. 受訪者年齡介乎於10歲至18歲。當中以11歲為最多,佔25.8%; 其次為12歲,佔23.8%;而15歲或以上則佔3.6%。受訪者中,以 就讀小五為最多(28.6%),其次為就讀中一(25.3%)。2. 超過八成(80.1%)受訪者每天外出前會檢查自己是否已攜帶手 機或電腦。亦有接近八成(79.4%)的受訪者於每天外出前,會 先使用手機或電腦上網。3. 超過九成受訪者最為普遍的網上活動為「上網觀看影片(如: YouTube、千尋影視、Mytv等)」(93.8%)及「上網打機」 (92.8%),亦有八成受訪者每天放學會「上網聽歌 / 下載歌曲」 (85.0%)。4. 超過一成受訪者表示於每天放學會花時間在「網上看色情 / 暴力 資訊」(10.1%)以及接近半成會花時間參與「網上賭博」(4.2%)。 雖然人數不算多,但對於小五至中二的學生於課後參與這些高 危的活動,實在值得留意。5. 有三成以上受訪者會於每天放學後使用3小時或以上「上網打機」 (37.7%)及「上網觀看影片」(37.0%)。其中更有一成受訪 者更表示每天會花六小時或以上「上網觀看影片」(11.2%)及 上「上網打機」(10.1%)。青少年長時間上網的情況令人憂心。6. 超過一成受訪者於過去一個月內曾受人網絡欺凌,而最常見的 方式是「相片被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12.7%),其 次為「被他人在網上不停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 意中傷,或被無中生有地散播謠言」(12.0%)。7. 受訪者最普遍之網絡欺凌別人的方法為「透過文字形式,在網 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8.1%)及「在網上不停 地用使人生厭或含粗言穢語的言辭惡意中傷別人,或無中生有 地散播謠言」(6.8%)。8. 當遭受網絡欺凌時,最多受訪者同意「向家人、老師、社工等 求助」(53.8%)。其次為「刪除網頁或相關留言」(49.9%) 來處理。有超過四成半受訪者同意「將對方列入黑名單」 (48.6%)來阻止網絡欺凌。

33

9. 有不少受訪者採取逃避方法來處理。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表示 「當作沒看見,不予理會」(44.4%)及「雖然不開心,但只 可默默承受」(42.7%)。另外,採取反擊方法來處理欺凌 的受訪者亦有超過兩成半之多,分別是「自己直接作出反擊」 (26.3%)及「找朋友幫手聯群抗衡」(25.8%)。10. 在欺凌者的特性方面,結果顯示反應式攻擊指數的平均值為最 高,達0.94,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的平均值為0.39, 而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的平均值為0.35。11. 在抑鬱症狀方面,受訪者的抑鬱症狀頭三位為「覺得事事不稱 心如意」(69.1%)、「對身邊事情感到擔憂」(64.8%)及 「感到不開心、傷心或沮喪」(64.3%)。12. 有關網絡行為及網絡欺凌與各研究變項的關係如下:

·受訪者上網活動時間愈長,上網行為習慣愈多。·受訪者上網行為習慣愈多,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多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愈多。·受訪者上網活動時間愈長,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多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愈多。·受訪者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的機會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多、上網活動時間愈多、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多。·受訪者之抑鬱症狀指數愈高,受訪者上網行為習慣愈多、·上網活動時間愈多、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多。·受訪者對學校歸屬感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和諧校園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和諧家庭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愈少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自我效能指數愈高,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受訪者之身同感受的能力愈強,上網行為習慣愈少、上網·活動時間愈少、被他人網絡欺凌及參與網絡欺凌別人也愈少。

34

13. 有關校園欺凌經驗和欺凌者的特性與各研究變項的關係如下:·受訪者在學校欺凌別人愈多,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表示受訪者之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受訪者之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受訪者之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受訪者之抑鬱症狀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受訪者之接觸暴力及色情文化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高、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多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自我效能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及抑鬱·症狀指數愈少。·「身同感受能力」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及抑·鬱症狀指數愈少。·「對學校的歸屬感」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及抑鬱·症狀指數愈少。·「和諧校園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及抑·鬱症狀指數愈少。·「和諧家庭指數」愈高,反應式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關係·取向)攻擊指數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愈低、在·學校欺凌別人次數愈少、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少及抑鬱症·狀指數愈少。

35

5.2 討論

1. 互聯網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負面影響 在香港,網絡及智能電話發展迅速,流動數據服務愈來愈平宜, 而購買智能電話也相當容易,青少年使用網絡的情況愈見普及, 甚至持續地有年輕化的趨勢。從研究結果顯示,其中有超過八 成(80.1%)受訪者每天外出前會檢查自己是否已攜帶手機或電 腦。有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乘搭交通工具期間(77.9%)、做功 課期間(74.5%)、在與朋友共處期間(74.0%)仍然會上網, 由此可見上網行為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上網活動不再只局限 於家中或有電腦的地方。這種隨時隨地上網的習慣,令我們擔 心青少年可能會忽略了在現實中與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也可能 削弱他們的社交技巧,人際關係變得疏離。 受訪者當中最為普遍的網上活動為「上網觀看影片」(93.8%) 及「上網打機」(92.8%),分別有超過九成受訪者參與;亦有 八成受訪者每天放學會「上網聽歌 / 下載歌曲」(85.0%)。其 實,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再進一步促使了青少年參與線 上遊戲、觀看短片及聽歌等活動,此情況於男生及女生當中同 樣普遍。我們擔心青少年不斷增加使用互聯網的同時,有部分 青少年出現沉溺情況,而家長及教師出手處理時往往亦容易與 年輕人出現衝突。因此,家長及教師在處理青少年沉溺上網的 問題前,必須先作好準備,一方面要了解互聯網的現況及青少 年行為背後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長及教師在處理的過程中, 需要持較開放的態度,不能再單靠強硬的手法,而要給予青少 年適量支持,有策略地協助青少年從沉溺之中作出改變。我們 建議就青少年上網的習慣及現況問題上,首要的介入手法是先 與青少年建立互信關係。當教師、家長能與青少年建立關係, 才能更有效與青少年討論有關網絡的話題,繼而教導他們避免 被網絡欺凌或網絡欺凌他人、與他們討論如何在網絡上保障自 己等。當青少年在認知層面上準備充足,他們使用互聯網時將 有更大的機會自律,有助減少各樣因使用互聯網而生的問題。

2. 建立正確使用互聯網的品格 超過一成受訪者於過去一個月內曾受人網絡欺凌,而最常見欺 凌他人的方式是「相片被『移花接木』以達羞辱或恥笑效果」 (12.7%),而最普遍網絡欺凌別人的方法則是「透過文字形式,

36

在網絡上捉弄、侮辱、嘲笑或排擠別人」(8.1%)。這情況是可 以理解的,由於市面上有越來越多修改圖片的手機軟件,令這 種攻擊行為更容易實行;而青少年採用文字形式進行網絡欺凌 也是簡單和快捷的。另外,我們也發現超過一成受訪者表示於 每天放學會花時間在「網上看色情 / 暴力資訊」(10.1%),上 述的現象是令人擔憂的。

3. 提昇青少年面對網絡欺凌的能力 在面對網絡欺凌方面,最多受訪者同意「向家人、老師、社工 等求助」(53.8%),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表示「當作沒看見,不 予理會」(44.4%)。另外,亦有超過兩成半之多的受訪者在面 對網絡欺凌時會「自己直接作出反擊」(26.3%)及「找朋友幫 手聯群抗衡」(25.8%)。由此可見,最多青少年選擇向家人、 老師、社工等求助,我們要加緊裝備自己,提高自己對互聯網 的認知及安全使用互聯網的意識,隨時可以支援被網絡欺凌的青 少年。我們要多留意及主動關心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狀況,因為不 少青少年輕視網絡欺凌的嚴重性,誤以為迴避是可以解決問題。 我們建議學校定時為全體學生舉行講座及工作坊,讓學生了解 網絡欺凌的危害及嚴重性,並儘早了解有效面對網絡欺凌的態 度及處理方法。若果學校發生網絡欺凌事件,除了為受害者提 供情緒支援外,建議可用以下方法盡快遏止事件蔓延︰

要預防及減少現時青少年在網絡上的危機,就必須在小學的階段做好預防性的教育工作;及早讓青少年認知網絡世界的利與弊,提昇他們使用互聯網的安全意識是有效的。「學生支援網絡計劃」在過去幾年來於小學的層面上,積極地推廣正確使用互聯網的「八大品格」;這「八大品格」包括教導學生以「愛心」、「尊重」及「盡責」的品格在網上與人交流;以「節制」及「堅忍」的品格控制自己上網的衝動及時間運用;以「明辨」及「謹慎」的品格分辨網上資料的真偽及保障個人資料;及「純潔」的品格遠離網上的不良意識等。我們透過不同的手法作出介入,例如︰舉行全校性的講座、張貼八大品格宣傳海報、推行全校性的班級宣傳活動及製作相關教材套供學校使用。此外,我們亦訓練學生成為網絡大使,讓他們裝備使用互聯網的正確態度及技巧;若察覺同學在網絡上有任何欺凌情況,亦可立即向老師及家人尋求協助。上述手法普遍地受到孩子及家長的歡迎,我們樂意將此手法向各界推廣。

37

·迅速了解事件後,鼓勵學生停止轉載或傳播所有攻擊性言論 或資訊。 ·若有關的資訊已經廣泛流傳,盡可能聯絡該網站或網上平台 的負責人,舉報當中有不當的訊息並要求他們刪除。 ·若有關的資訊仍然在網上流傳且不受控制,而事件是嚴重影 響學生或學校的話,學校可以與受影響之學生及家長考慮報 警求助。

4. 提昇自我效能感及感同身受能力有助減少欺凌 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的自我效能指數愈低,參與網絡欺凌愈多 或校園欺凌的次數愈多;而受訪者的自我效能指數愈高,其抑 鬱症狀愈少。過去多年來,我們發現有部分青少年在現實生活 中欠缺動力,這可能與他們學業表現未如理想有關。若青少年 持續出現挫敗感,他們會投放大量時間在互聯網上,透過遊戲 或社交平台,尋找成功感及認同,於是導致有些青少年出現抑 鬱症狀及網絡沉溺,或以欺負他人為樂。由此看來,我們若能 提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減少他們參與網絡欺凌或校園欺 凌的次數或減少學生的抑鬱症狀。 此外,受訪者之身同感受能力與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指數 有頗強的關係,即身同感受能力愈低,主動式(權力取向)攻 擊行為愈多。相反地,身同感受能力愈高,其實有助反應式攻 擊行為愈少、參與網絡欺凌愈少及校園欺凌的次數愈少。因此, 預防青少年參與網絡欺凌或校園欺凌,我們也要提升青少年的 身同感受能力。 「學生支援網絡計劃」在過去幾年來累積了經驗,發現有一些 學校積極地支援一些學習能力稍遜或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透 過發掘學生在音樂、藝術或其他方面的能力,鼓勵他們自己成 立及主領興趣小組,從活動中獲得成功感。其後,學校更付出 資源協助學生改善學業,成效顯著。另外,亦有學校順應學生對 互聯網的熱衷,提供短片拍攝、撰寫手機程式及立體打印技術的訓 練,提昇學生善用互聯網的正確意識,使學生能學習與人互動,改 善與人相處 的技巧。這些手法有助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建 立和諧校園氣氛、並有助減少網絡欺凌或校園欺凌的情況。

5. 向欺凌者提供適當輔導及預防青少年出現抑鬱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最多參與欺凌行為的受訪者是屬於反應式攻擊者。

38

這一類的攻擊者容易受其他人的言行而產生負面情緒,並繼而 作出攻擊性的行為。此外,受訪者之主動式(權力取向)攻擊 指數愈高,在學校欺凌別人及在學校遭受欺凌的次數愈多。有 見及此,我們應該為這些特性的學生提供控制情緒及社交技巧 的訓練,教導他們適當地與人相處,例如:當遇到與自己想法 與別人不同時或受到不尊重的言論對待時,自己不應馬上作出 反擊,以免事件升級或惡化。學校亦可以邀請相關專業人士舉 行講座或宣傳,例如:邀請警務署的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 科在學校舉行活動,講解與網絡罪行有關的知識,警惕青少年 因一時衝動或貪玩而墮入法網。我們亦發現抑鬱症狀指數與反 應式攻擊指數有頗強的相關,而研究結果同時顯示有不少受訪 者曾出現一些抑鬱症狀,包括「覺得事事不稱心如意」(69.1%)、 「對身邊事情感到擔憂」(64.8%)及「感到不開心、傷心或沮 喪」(64.3%)。我們認為各界需要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 學校可以定期用問卷調查識別有需要的學生,並為他們提供支 援,例如:協助他們學習放鬆及處理壓力等,以改善學生之精 神健康狀況是有助減少網絡及傳統之欺凌行為。

6. 關注香港學童的精神健康 最後,是次研究發現高小及初中學生均有出現較嚴重的抑鬱症 狀,例如:有超過四成半的受訪學生表示「對將來感到絕望」 (45.6%)及「失眠或難以入睡」(44.4%)。就此,我們有以 下建議︰ ·在全港推行以不記名的問卷調查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有 助顯示學生隱藏的精神問題或抑鬱症狀。學校繼而可以運用 有關數據制定相應的措施改善學生的精神健康。 ·學校可以恆常地推行不同層面的精神健康支援措施,例如: 對個別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輔導、推行全校性的講座教導學生 關注自己的精神健康、在課後舉行輕鬆的班級活動舒緩學生 的壓力,以及訓練學生精神健康大使強化學生之間的朋輩支 援。 ·除了協助學生外,家長教育亦非常重要。學校可以舉行工 作坊或講座,教導家長建立正面想法及管教孩子的方法、如何 識別子女的精神健康狀況,以及如何尋求社區資源處理子女的 精神問題。

39

7. 家長在網絡欺凌事件上的角色 研究結果顯示,和諧家庭指數與網絡欺凌及校園欺凌有著密切 的關係。當青少年在家庭中感受到被關愛及被包容,他們是會 學習到如何使用同樣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和諧家庭指數愈高, 受訪者的上網時間及被網絡欺凌的次數是會愈少的。研究結果 亦發現當受訪者遇到網絡欺凌時,最多人選擇向家人或老師等 的成年人求助,可見家長的角色尤其重要。我們建議以下方法 讓家長參考: ·家長宜多陪伴青少年進行一些網絡以外的活動,減少子女 經常使用網絡,以預防網絡欺凌。 ·家長宜從不同途徑增強自己對網絡世界的認知,掌握子女 使用網絡的情況及網絡當中的危機;家長亦可在日常之溝 通中與子女傾談互聯網上的現象,當家長發現孩子被網絡 欺凌也可及早作出介入。 ·家長宜與學校緊密聯繫,在網絡的教育上取得共識。當子 女被懷疑涉及網絡欺凌別人時,家長宜採合作的態度與校 方共同商議有效的解決方案。 ·若不幸發生嚴重的網絡欺凌事件,家長除了關心子女的情 緒外,亦可考慮報警求助,盡快阻止網絡欺凌蔓延及持續。

8. 以復和手法化解欺凌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欺凌別人與在校遭受欺凌有顯著的相關性,這表示愈常在學校欺凌別人,愈有機會被報復或持續參與欺凌行為;而參與網絡欺凌和校園欺凌和感同身受的能力亦有密切的關係。其實,很多學校仍是採用懲罰性的方法處理學生的違規行為,然而這些手法卻未能有效讓欺凌者明白自己的錯誤,對處理欺凌亦沒有長期的效果。相比之下,透過採用復和公義手法,可以讓欺凌者、受害者、朋輩、老師及父母,各自表達在欺凌事件上的想法和感受,使欺凌者明白他的行為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啟發真誠的歉意。同時,各方亦可以表示對犯事者的接納,給予他改過的機會。犯事者與受害者亦共同商討及解決整件欺凌事件及修復關係,減低惡性循環

·政府必須在香港學生精神健康上作出更深入的探討,以及加 大對學校和社區的支援,以改善現時令人擔憂的學生精神健 ·康問題。

40

(黃成榮、鄭漢光及馬勤,2006;Wong, Cheng, Ngan, & Ma, 2011; Wong & Lo, 2011)。目前,本港的老師或社工仍缺乏相關的復和公義手法的培訓,我們建議每所學校宜多讓老師或社工接受培訓並學習如何採用復和手法處理欺凌行為。我們亦鼓勵培訓學生成為復和大使,協助學校即時處理相對輕微的朋輩衝突。研究結果顯示在校園欺凌與網絡欺凌有正面關係,當學校發現有學生牽涉在校園欺凌的事件時,除了在學校的層面作出處理外,校方亦需要關注欺凌者會否同時在網絡上作出欺凌行為,以便及早作出介入及支援被欺凌的學生。

9. 共建和諧校園 - 全校總動員策略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四成半(45.4%)受訪者曾經在學校欺凌別人,同時亦有超過四成(44%)曾被人在校內欺凌,比網絡欺凌的情況更為嚴重。中學受訪者較小學受訪者有較多欺凌別人的情況,而在學校遭遇欺凌情況則相若。有關預防校園欺凌的教育應該繼續大力推行,以遏止校園欺凌的情況進一步惡化。除本地研究的資料顯示外,我們亦發現早已有多個國家一直以來皆採用「全校總動員手法」作為介入模式,成效不俗。其中,挪威政府與學者在全國推動全校總動員手法處理校園欺凌是世界上的先鋒 (Limper, 2000; Roland, 2000)。在香港,黃成榮教授自2003年起已推動全校總動員手法(黃成榮,2003;黃成榮、鄭漢光及馬勤,2006; 黃成榮、歐陽芷柔、李倩婷及楊家儀,2016;Wong, Chan, & Cheng, 2014),鼓勵學校須於校內訂定一套長遠的和諧校園策略。推行策略時,教職員、學生及家長都應協助履行各項措施,校園欺凌政策才會更有效地推行。在學校層面方面,多運用正面紀律的理念,以鼓勵、關愛及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教師宜在班中建立清晰的規則,協助學生建立正面的行為,製造和諧的學習氣氛。除提高全體成員反欺凌的意識外,亦應提高學生向老師及家長傾訴自己被欺凌的信心。當學生能清楚了解校方是會有效地及公平地處理自己被欺凌的遭遇時,他們會更樂意合作解決欺凌問題。誠然,家長、社工、其他專業人士在預防及處理欺凌問題上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共建和諧校園,你我有責,必須全校總動員地推行,才是最為有效。

41

1. Alhantoushi, M., & Alabdullateef, S. (2014).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Riyadh city, its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 question naire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and Public Health, 3, 10-15.2. Ben-Yehuda L., Greenberg L., & Weinstein A. (2016). Internet addiction by using the smartphone-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net addiction, frequency of smartphone use and the state of mind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Journal of Reward Deficiency Syndrome & Addiction Science, 2, 22-27.3. Chan, H.C., & Wong, D.S.W. (2015). Traditional school bullying and cyberbully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Prevalence and a review of the whole-school intervention approach,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3, 98-108. 4. Fandrem, H., Strohmeier, D., & Roland, E. (2009).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native and immigrant adolescents in Norway: The role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aggressiveness,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29 (6): 898-923.5. Hinduja, S., & Patchin, J.W. (2008). Bullying beyond the schoolyard: 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bully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6. Hinduja, S., & Patchin, J. W. (2014). Cyberbullying iden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Cyberbullying Research Center.7. Li, Q. (2007). New bottle but old wine: A research of cyberbullying in school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3, 1777–1791.8. Limper, R. (2000). Cooperation between par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boards to prevent bullying in education: An overview of work done in the Netherlands. Aggressive Behavior, 26, 125-134.9. Luszczynska, A., Scholz, U., & Schwarzer, R. (2005).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Multicultural validation studies.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9, 439-457.10.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 (2015). Measuring national well-being: Insights into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n.d.). Retrieved from

11.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Williston, VT: Blackwell.12. Patchin , J. W., & Hinduja, S. (2006). Bullies move beyond the schoolyard: A preliminary look at cyberbullying. Youth Violence and Juvenile Justice, 4 (2 ): 148 – 169 .13. Peng, W., Pfeiffer, K. A., Winn, B., Lin, J., & Suton, D. (2015). 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active video ga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Health Psychology, 34, 1229-1239.14. Roland E., & Idsøe T. (2001). Aggression and bullying. Aggressive Behavior, 27, 446-462.15. Schenk, A.M., Fremouw, & William J. (2012). Prevalence, psychological impact, and coping of cyberbully victim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11, 21-37.

6. 參考資料

http://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wellbeing/articles/measuringnationalwellbeing/2015-10-20

42

16. Sizemore, E.D. (2015). Youth bullying: From traditional bullying perpetration to cyber 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the role of gender.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Paper2543.17. Sjursø, I. R., Fandrem, H., & Roland, E. (2015). Emotional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and cyber victimization.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15, 114-131.18. Wong, D.S.W., Chan, H.C.O., & Cheng, C.H.K. (2014). Cyberbullying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6(1), 133-140. 19. Wong, D.S.W., Cheng, C.H.K., Ngan, R.M.H., & Ma, S.K. (2011). Program effectiveness of a restorative whole-school approach for tackling school bullying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5 (6), 846-862. 20. Wong, D.S.W. & Lo, T.W. (2011).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restorative social work practice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4 (5), 701-716.21. Ybarra, M. L., & Mitchell, K. J. (2004). Online aggressor/targets, aggressors, and targets: A comparison of associated youth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7), 1308–1316.22. YouGov. (2015). Cyberbullying – merged unweighted. Retrieved from

23. 馮麗姝、黃麗萍(2007)。《有教無戾:校園欺「零」計劃實務手冊:反應型攻擊 者篇》。香港:有教無戾 - 校園欺「零」計劃。24. 黃成榮(2003)。《學童欺凌研究及對策:以生命教育為取向》。香港:花千樹。25. 黃成榮、駱秉培、盧鐵榮及馬勤(2002)。《香港小學學童欺凌現象與對策研究報 告》。香港: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26. 黃成榮、鄭漢光及馬勤(2006)。《全校總動員處理學童欺凌:實踐及研究》。香 港城市大學青年研究室。

27. 黃成榮(2007)。《訓輔人員專業手冊︰以正面紀律為取向》。香港︰香港學校訓 輔人員協會出版。

28. 黃成榮、張宙橋、李紫媚及溫立文(2009)。《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為及抗逆 力調查報告書》。香港:香港遊樂場協會與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29. 黃成榮、歐陽芷柔、李倩婷及楊家儀(2016)。香港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行為與對策。 《青年研究學報》,19:11 - 23。30. 經濟日報,2012年10月15日 31. 東方日報,2013年2月28日32. 經濟日報,2014年9月4日33. 東方日報,2015年8月19日34. 晴報,2015年8月20日35. 晴報,2015年10月22日36. 星島日報 ,2015年11月26日37. 經濟日報,2015年12月21日38. 經濟日報,2016年1月4日39. 晴報,2016年4月25日

https://www.vodafone.com/content/dam/vodafone/parents/assets_2015/pdf/cyberbullying_survey.pdf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