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issue 4

4
他們的故事 三姐妹 麥慧明 老人院,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前總覺得老人不好相 處,所以我都只探訪過孤兒院和兒童病院。老人院呢,卻 一次都沒踏足過。 跟我聊天的是三位姐妹,剛開始跟三位婆婆們聊天的時候,無論我帶起不同 的話題,婆婆們都只是簡簡單單的回我幾句,然後我們又沉默了。 老實說,當 我一直掛上笑容想話題的時候,婆婆們卻只是冷淡回答,我感到了滯氣和苦悶, 總覺得我們這樣子的對話很沒有意義。有時候大婆婆和二婆婆還會制止最小的婆 婆說話,讓我覺得婆婆們有戒心,一副很不想跟我談的樣子,所以第一次的探訪 並不是很順利。 幸好,在之後的探訪,跟他們多加聊天後,她們更願意向我敝開心房,主動 跟我談談她們的故事。愈聊愈多的時候, 便會發現婆婆們過去的生活真的好像 歷史書上的畫面--製作膠花、起火煮飯,楊婆婆們告訴我,她們年輕的時候很 窮,沒有什麼機會往外面去玩,每天只是在家跟父母姐妹們一起製作膠花,幾乎 足不出門,每天只是工作和吃飯,生活艱難且苦悶。而後來姐妹們有機會上學, 那三年是他們認識外面世界唯一的機會,後來退學後又再回復每天只工作吃飯的 苦悶生活。 婆婆們家裡有七姐妹,當中有兩位「女兒」是由婆婆們父親巳逝的髮妻所生 的,而婆婆們的母親從來沒有區別七位孩子,婆婆們母親的那種無私和大量真的 讓我很佩服,也讓我了解對以前一夫多妻的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社會 有那麼多家庭鬥爭,也許是我們都失去以前「容忍」哪種美德吧,動不動就發脾 氣和大聲表視不滿,可能是導致家庭不和諧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我知道婆婆們都沒有結婚,所以一直都不敢跟婆婆們提到丈夫子女的話題, 但是後來有一次因為好奇之下問了原因,婆婆們都沒有結婚的理由是他們根本沒 有機會認識男性,年輕時候每天在家,上學那三年又不太知道愛情為何物,最終 都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可靠的肩膀陪他們走起下半生。而他們的弟弟由於是男孩子, 1 歲之友 第四期 | http://issuu.com/gr3_sbmt/docs/newsletter_issue_4 第四次探訪小總結: 汲取上一次的教訓, 這次我們再也不敢踏 進升降機半步了。今 次的探訪,我們為老 友記們準備了保暖用 的襪子,讓他們溫暖 的度過寒冬。

Upload: sbmt2010-group-3

Post on 07-Mar-2016

21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他們的故事!三姐妹 麥慧明 !  老人院,一個陌生的地方,以前總覺得老人不好相處,所以我都只探訪過孤兒院和兒童病院。老人院呢,卻一次都沒踏足過。 !  跟我聊天的是三位姐妹,剛開始跟三位婆婆們聊天的時候,無論我帶起不同的話題,婆婆們都只是簡簡單單的回我幾句,然後我們又沉默了。 老實說,當我一直掛上笑容想話題的時候,婆婆們卻只是冷淡回答,我感到了滯氣和苦悶,總覺得我們這樣子的對話很沒有意義。有時候大婆婆和二婆婆還會制止最小的婆婆說話,讓我覺得婆婆們有戒心,一副很不想跟我談的樣子,所以第一次的探訪並不是很順利。 !  幸好,在之後的探訪,跟他們多加聊天後,她們更願意向我敝開心房,主動跟我談談她們的故事。愈聊愈多的時候, 便會發現婆婆們過去的生活真的好像歷史書上的畫面--製作膠花、起火煮飯,楊婆婆們告訴我,她們年輕的時候很窮,沒有什麼機會往外面去玩,每天只是在家跟父母姐妹們一起製作膠花,幾乎足不出門,每天只是工作和吃飯,生活艱難且苦悶。而後來姐妹們有機會上學,那三年是他們認識外面世界唯一的機會,後來退學後又再回復每天只工作吃飯的苦悶生活。 !  婆婆們家裡有七姐妹,當中有兩位「女兒」是由婆婆們父親巳逝的髮妻所生的,而婆婆們的母親從來沒有區別七位孩子,婆婆們母親的那種無私和大量真的讓我很佩服,也讓我了解對以前一夫多妻的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現在我們社會有那麼多家庭鬥爭,也許是我們都失去以前「容忍」哪種美德吧,動不動就發脾氣和大聲表視不滿,可能是導致家庭不和諧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  我知道婆婆們都沒有結婚,所以一直都不敢跟婆婆們提到丈夫子女的話題,但是後來有一次因為好奇之下問了原因,婆婆們都沒有結婚的理由是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認識男性,年輕時候每天在家,上學那三年又不太知道愛情為何物,最終都沒有辦法找到一個可靠的肩膀陪他們走起下半生。而他們的弟弟由於是男孩子,

�1

歲⽉月之友 第四期 | http://issuu.com/gr3_sbmt/docs/newsletter_issue_4

第四次探訪小總結:

汲取上一次的教訓,這次我們再也不敢踏進升降機半步了。今次的探訪,我們為老友記們準備了保暖用的襪子,讓他們溫暖的度過寒冬。

父母容許他往外面走,所以七姐弟中只有弟弟結了婚,不過婆婆有偷偷的告訴我他們弟婦是個胖子呢! !  提到婆婆們在老人院的生活,發現她們每天只是吃飯、看電視和睡覺,她們也有提到平常生活有點無聊。平時也不能隨便出外走走,看到我們很開心,好像把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 !  我們之間慢慢好像建了一種奇妙的關係,更了解彼此,原本毫沒關係的四個人在見面三次後,互相關心起大家, 這種感覺很溫暖,我從婆婆們的眼神中也看到她們很享受跟我一起聊天,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我們的探訪原來是那麼有意義,婆婆們也好像我的三盞明燈,讓我明白了自己是多麼的幸福。「身在福中不知福」,用這句話來形容我是就最適合不過了,比起年輕時候的婆婆們,我真的很幸福,擁有家人朋友們的愛,從不需為生活擔憂,我為甚麼還抱怨和不滿呢?看來我要懷著感恩的心好好地生活。我也很謝謝婆婆們每次的祝福,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之中得到了跟支持和鼓勵。 !  老人並不是如我們想像中般難相處,只要我們願意做出第一步,主動跟對他們聊,他們是很願意跟下一代分享他們的經歷和故事,他們找到了傾談的對象,而我們又可以找到啟發及得著,互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  希望我們年輕人都可以多關心附近的老人,不局限是我們的親人,也包括社會上所有的上一輩,因為沒有他們上一代的努力,我們也不會有今天繁榮的社會。!!朱婆婆 劉高睿 !   今天在跟朱婆婆聊天的同時,也跟朱婆婆的女兒馮太太聊了很多,才了解到很多關於香港長者照顧的很多無奈與難題。 !  首先,是長者對家庭帶來的財務壓力。抑或是家裡空間太小及沒有時間,並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足夠的條件把長者留在家裡照顧的。然而,若要送到老人院,老人院的收費其實也是不低。再加上冷氣費伙食費甚至是醫療費一些零零散散的錢,每個月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雖然香港政府會依據老人的生心理狀況給予補貼,(以朱婆婆的狀況來說,她就獲得了香港政府對於長者最高額的補貼,但補貼還是不超過花費的一半的),但無論如何,這對大部份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不輕的負擔。 !  再者,很多老人院的人手與設施其實是很不足的。馮太太就透露,朱婆婆所待的養老院在人手上是十分匱乏的,而這點在我們探訪的過程中也是有所體驗。在這裡,通常都是一位看護必須照顧十幾位長者。雖然看護在他們的職責上盡心盡力,但是畢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很多長者的需求是無法被顧及的(比如說,會有長者掙扎的想開一個麥片的罐子,無力達成卻又沒有人來幫助)。而且,當

�2

看護們的動作被迫著加快以幫助到所有長者之時,難免會有不周到的事發生。朱婆婆其實在前幾天正因為看護抱她上床之時動作太快,重重撞上了床旁的鐵欄杆。馮太太為此在醫院與老人院間奔波了一整天也付出了很多的醫療費。 !   最後,就是長者對家庭所帶來的心理負擔。朱婆婆是幸運的,有一位能夠每天基本上隨時都在老人院照顧陪伴她的孝順女兒,(這其實是我在這個老人院看到的唯一一例)。但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這對馮太太來說是有很大壓力的:在可以退休享清福的時候,她必須將自己幾乎每天的時間與精力花在老人院這裡,並時時為朱婆婆擔心這擔心那的。我想儘管是那些無法每天親自來老人院照顧探望老人的家庭也不可能是沒有心理上的壓力的。 !   香港,跟其他高度發展國家一樣,面臨很大的關於老人照顧的問題。以小家庭的角度來說,家裡有一個需要照顧的長者意味著經濟、時間、心理等多方面的考驗。這些困難有待我們的理解與政府的對策。然而,無論情況再怎麼艱難,我們都還是不該鬆懈我們對長者的照顧與關心。試想,當年他們將嗷嗷待哺的我們撫養長大時又何時喊過苦呢?我相信這也是馮太太和其他廣大家庭的心聲吧。 !鄺婆婆 莫琬琳 !  由於我固定探訪的珍婆婆被家人帶出老人院散步,於是,熱情的鄺婆婆成了我這次探訪的對象。當我們到達老人院時,大部份長者對我們探訪的態度都是不理不睬,只有幾位我們持續探訪的對象對我們十分熱情,鄺婆婆不是我以往探訪的對象,但她看見我們探訪時,仍然非常高興地說「你們年輕人真有心,每個星期也來探望我們。」 !  當我遞上這次我們所準備的小禮物──襪子時,她珍而重之地把她抱入懷中,又不停重複地說:「你們年輕人真的很有心,我現在都九十四歲了,兒孫滿堂,又可以住在老人院中,真是我的福氣。」 !  與我預期不同,本來我以為很多長者都不願意住進老人院,相反地,本來獨居的鄺婆婆卻主動要求住進老人院,原因很簡單,她想得到更好的照顧:「你想想,我自己一個人住在家裡時,打掃煮飯什麼的都是我來做;但是在老人院有員工為我們打掃,吃得好睡得好,我當然想搬進來住。」後來鄺婆婆又透露她的兒子本來打算為她請來一位外籍雇傭照顧,但是她覺得老人院的員工比起外籍雇傭更為照顧他們的需要,而且在老人院也可以認識到其他朋友聊天,每天都過得很充裕,所以她認為在老人院居住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3

芬婆婆 庄梓傑 !  當我第一次與芬婆婆碰面,我已經發現到她跟其他的老友記不同。相比起其他的老友記,她明顯比較健談。在我的第一次探訪,她已經跟我說她在老人中心的軼事以及她的往事。如此沒有戒心的老友記並不常見。  說到芬婆婆的往事,她也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在她生活的年代,讀書是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她則有機會跟隨父母到新加坡的小學接受教育。她說起以前的同學教她說馬拉話時,更興奮地說了幾句馬拉話,問我知不知道她在說甚麼,我當然沒有聽懂。  首三次的探訪中,我們都只是談談她以前的經歷,並沒有甚麼特別。可是到了第四次,他拿了一封信給我,(其實我每次探訪都有帶一封信給她,所以這次算是回信)。信中她說到她其實是不想往在老人中心的,只不過她的兒子並沒有她帶回家的意思。而且她的兒子也沒有探望她的習慣,所以當她看到有人探望她的時候,她

其實是感到非常高興的。不過她最希望的,始終是回到家中,跟兒子在一起,畢竟這應該是天下母親的願望啊。  在芬婆婆的故事中,我們知道父母們都是希望自己到年老後依然可以得到兒女們的重視。其實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當我們有能力後,我們是有責任照顧他們的。如果只把他們放到老人中心,亦不足以為孝。如前人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把父母放到老人中心是可以的,但至少也要定期探望他們,以示敬意啊。大家要及時行孝啊,當你體驗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就已經太遲了。

!!《歲月之友》的出版己經到了尾聲,每一期,我們除了是跟大家分享長者們的故事及與他們相處的技巧,希望大家對長者有更深入的認識之外,更希望的是讀者們在看畢四期後,可以把想法告訴我們。緊記:「關懷老者,敬老得福。」

(右圖為我們第一次探訪的合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