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地方派系政治...

209
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生:洪志彥 指導教授:陳定銘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 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研 究 生:洪志彥

    指導教授:陳定銘 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六月

  • 本論文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98 年度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1

  •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精要

    一、論文名稱: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

    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二、作者:洪志彥

    三、獎助年度:98 年

    四、獎助金額:陸萬元

    五、研究過程(含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等)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為途徑,首先,以深度

    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探討苗栗縣頭份鎮地方派系在選舉競爭的過程中所

    受到的衝擊與影響,並從討論中了解如何經營與地方派系的關係與因應大

    環境的變動;此外,佐以次級資料中的各項選舉統計結果及選舉公報,分

    析政黨輪替前後各政黨與地方派系在苗栗縣頭份鎮的基層選舉中政治版圖

    的變遷,以及派系參選情形與動員系統的輔選情形。

    研究對象::

    至於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公職人員、各主要地方派系代表、政黨

    的地方黨部人員、各社團、媒體記者及民意代表等,希望能從中得到較客

    觀及整體的意見。

  • 研究工具:

    一、文獻探討法 (Literature Review)

    廣泛蒐集近年來國內外有關主題之文獻資料,主要是蒐集探討過類

    似主題之專書、學術性論文、期刊、政府出版品、報章雜誌等等,主要是

    以學術性論文、期刊、專書為主,在用這些資料的同時,藉著學術先進的

    研究過程與成果,從中找尋新的研究構想,進而豐富本研究之內容及提昇

    對學術之貢獻。讓先進研究的成果和歷史資料,來幫助本論文的完成。

    二、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 data analysis)

    引用先前研究者的次級資料作為研究的基礎,對於既有的資料加以解釋

    及闡述,對於自身的研究增加了便利性,次級資料又稱做二手資訊(second

    hand information data),是對初級資料加以分析、比較加以彙整後的綜合性

    資料(周文欽,2000 : 60)。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採用其他研究者或研究機

    構所蒐集的資料,作為與原來第一手資料不同研究目的之用。藉由次級資

    料來針對本論文的主題加以研究,地方派系主要活動場域在選舉,因此,

    選後政治版圖的變遷及因該項變化所形成之派系輪替執政情形,對本研究

    而言就顯得相當重要。

    三、深度訪談法 (in-depth interview)

    深度訪談法就是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的方法之一。基本上訪談法是研

    3

  • 究者運用口語敘述的形式,針對特定對象收集與研究有關資料,以便對研

    究的現象或行動有全面的了解(潘淑滿,2003:138)。深度訪談法就是,在

    自然情形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透過雙向溝通得互動過程,收集有關口語

    與非口語的訊息,以便深入式的全面理解研究的對象(潘淑滿,2003: 157)。

    本論文訪談的方法採「半結構式的訪談」為主,用半結構式的訪談來達成

    本論文所要蒐集到的第一手資料。

    訪談的主要進行方式為事先和受訪者聯繫,並告知研究主題,在取得

    受訪者同意後,安排時間前往受訪者所指定的地點如:辦公室或約定地點

    進行面對面訪問,為避免干擾,將採一對一方式進行,假設受訪者在其他

    縣市或不易安排面訪時間,則採取電話訪問方式;訪問前事先徵得受訪者

    同意後以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假設受訪者不同意錄音則在現場以紙筆

    記錄,並在訪談結束後整理訪問內容,以免忘記訪談的內容,並預留下次

    訪談的機會,補資料的不足。

    六、主要研究發現:

    壹、地方派系與政黨傾向,以及派系結合、分化、式微的變遷

    近年來,政治的荒腔走板讓人心分裂,一般民眾對參與政治相對冷淡,

    而使得基層的地方政治參與率更顯低落,讓地方派系的動員更見痕跡,在

    研究的過程中發現:

  • 一、大部份的政治人物都會有派系屬性,如果本身沒有派系,但所有

    接觸的團體或個人是比較傾向某一派系時,也會被該派系所認同接受,而

    被該派系或外界界定為該派系的成員,所以在地方的選舉中,派系的運作

    和斧鑿非常明顯,派系也常會因為選舉而造成分裂如苗栗的黃派,同時也

    發現1.政黨、2.社團、3.派系間微妙變化,一般選民的排序是1大於(>)2大於

    (>)3,但政治人物參選後的排序卻是3大於(>)2大於(>)1,但當中不變的是社

    團的地位,可見得社團系統戰中佔有重要位子,但不約而同的是,不論一

    般大眾或政治人物對於未來政治走向,都是以政黨為傾向,走向政黨政治,

    因此,各政治人物在爭取政黨的提名勢必更加重要,但派系的運作對於候

    選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許多的候選人在參選時都會去尋求派系的支持,雖然派系影響選

    票的力量漸式微,但在研究的過程中派系對參選人有重大影響,多數單一

    首長的選舉候選人,都是派系運作和協調下所推出的,而擔任派系的領導

    人,除了本身的歷練豐富外,還需要因素的配合如人脈、金脈,以因應派

    系成員的需要和要求,如此在派系中才能保有自身對派系的影響力。

    二、候選人雖然有許多社團的支持,但不等同於是支持社團或個人票數

    的加總,顯示雖然某樁角、團體、派系支持你,但得票數無法全數移轉給

    你,也就是說不可以用 A 社團票數+B 社團票數+C 社團票數……=總票數來

    5

  • 計算,在研究中發現,選舉時不同候選人的總票數具不可移轉性,選舉票

    數會因為不同候選人的學、經歷而產生變化。

    頭份派系在近年來,雖說漸漸式微,但對於政治人物而言影響依然存

    在,但合縱連橫的現象越來越頻繁,在頭份鎮的大小選舉中均不難發現派

    系結合的影子,當然這種現象也會造成派系的分化,各派系的成長於否,

    實和地方選舉有密切關係,如果是因選舉而造成派系的分合,會形成派系

    的領導人已經因利益或交換條件妥協,而雙方產生聯合現象,但第三層的

    基層樁角卻還在為選舉所產生的不愉快,彼此有嫌隙,甚至家庭或朋友間

    失和,因此,有時會有派系上層合,而基層卻不合,派系上層是以利益考

    量為優先,基層確是以感覺、尊重而產生忠誠,基層往往會有被出賣的感

    覺,轉而投靠其他派系或團體,或者淡出派系、政治活動。

    例如:本研究觀察2007年的鎮長補選,候選人張XX和陳XX都屬黃派,

    因為這次的補選造成派系間「新黃派」,和「老黃派」間隙越來越大,派

    系分化的情形明顯。陳明通(1995:254)也認為地方派系是以「恩庇—侍

    從關係」(patron-client relationship)作為結盟基礎的群體,派系的主要共

    同目標是爭取與維持政治權力,所以地方派系因選舉而生,選舉是地方派

    系首要的政治活動,由筆者的觀察,頭份地方派系成員擔任公職越多,該

    派系所掌握的行政資源更龐大,派系的力量就越大且會產生西瓜效應。

  • 貳、「恩庇」、「侍從」關係的建立與運作

    恩庇現象包括同派系或聯合的其他派系。這些結構的網絡層級使得派

    系支配者(在實際名位上,其大多擁有正式組織的頭銜,譬如立法委員、

    國大代表、省議員、縣市長或議員、鄉鎮長或代表、鄉鎮農會理事長、總

    幹事或水利會理事長)得以有效地動員派系成員與基層選民(陳介玄,

    1994:2-4),因為在上級政府(政治人物)為爭取下級政府的支持,形成

    利益結構體讓其成為地方上的樁腳,因此會利用所掌握的行政資源,給予

    資助,成為變相綁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檯面上的人物」派系的大老

    雖說已淡出政壇,但對於單一選舉而言還是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因為,他

    象徵一個派系的精神。

    由上述可知,恩庇者與侍從者間關係的建立與運作,是在於恩庇者因

    為擁有經濟資源或政治勢力的一方,而將其資源提供給「侍從者」或是「需

    求者」,「侍從者」則可要求「恩庇者」有所作為或不作為,在這幾屆選舉

    中可以明顯的看出互動的情形,基層樁角所在乎的資源,不外乎就是建設

    經費、社團補助、人情拜託,並在特定節日時有所表示,如三節時送禮給

    自己基層樁角,藉由送禮產生互動,形成綿密的人際網絡。人情拜託部份

    又可詳分為婚喪喜慶到場、致詞、介紹、關說等,由於政治人物的出席會

    讓基層感到有面子,使「侍從者」更加忠心的為「恩庇者」服務,因此,

    7

  • 政治人物要更重視基層,和基層聯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互動和形象。因

    為,一般民眾的聲音沒有被組織缺乏「代言人」,而樁角和社團的聚會剛好

    彌補了這個空隙,讓這些代言人代為傳達訊息,做為中間媒介的重要角色,

    無形當中這上下的垂直聯結,變得更加緊密。

    參、社團、族群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目前頭份的派系間界線越來越模糊,社團系統和政黨的

    勢力越來越強化,加上頭份鎮外來人口大多來自鄰近竹南科學園區的輕年

    族群,使派系動員更不容易掌握,漸漸取而代之的就是各種社團,尤其是

    各社團的聯結所形成強大的社團網絡,所產生的動員及宣傳效果,越來越

    大,而族群的因素變得越來越多樣,訴求的內容和打動民心的政策更顯重

    要,然而政治人物的成功與否,除取決於前面的因素外,個人形象的建立

    和服務變得非常重要,選民的素質越來越高,對於政治人物及施政的內容

    也不同以往。

    從 2005 年到 2007 年的社團支持變化來分析,可看出社團為本身的利益

    會向執政者靠攏,也就是所謂的「西瓜偎大邊效應」,再者,政治人物對於

    社團的經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如感覺還不能有效掌握該類型的社團,

    甚至自組社團,擴張人際網絡,以便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和他社團

    產生互動、連結,長期經營成為自己往後能運用的社團網絡。

  • 由於族群的概念在台灣的政治領域的廣泛應用,讓族群產生社會分化

    的現象,雖然反映了台灣社會各種利益群體謀求多元承認的訴求,但是族

    群外衣的包裝及文化認同的導引和差異政治的左右,使得各族群更強調自

    我地位的現象,在這種政治氛圍下,族群化的無限放大容易變成民粹,在

    民主化與本土化的互滲作用,讓台灣的民粹力量,不僅僅是理性的訴求,

    更多是情感的號召手段,也因為這種族群政治的情感號召,多半是藉由族

    裔背景、族群語言、本土文化、歷史悲情等,來進行族群認同與爭取政治

    上的社會動員。

    本研究的觀察社團對於選舉的結果,影響力越來越強,政治人

    物藉由行政資源來經營社團,有時社團也像是地方派系勢力的延伸,

    拓展人脈,擴大自己在各領域的影響範圍,增加基層的互動,深化所

    建立的人脈如:廟宇、社區發展協會、各類聯誼會、公益性社團等,

    對於將來選舉的動員有莫大的助益。

    肆、地方派系與政黨、社團、族群的關係圖

    經本研究發現,地方派系對於候選人比政黨更有決定權,頭份鎮長期

    以來都是由國民黨和無黨籍執政,候選人的推派往往是派系決定而非由政

    黨來決定所推出的候選人,因此,在頭份鎮的政黨影響因素並不是最重要。

    族群的因素在頭份鎮而言,非所謂台灣四大族群的競爭,因為頭份鎮人口

    9

  • 結構中客家人佔大多數,而是特定族群的競爭,如婦女、宗親會、年輕人、

    老年人等,這方面特定族群的選舉訴求。

    在決定選舉勝選因素中,發現社團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社團能動員的人

    數及凝聚力,在選舉結果分析中佔決定勝選因素比重超過派系、族群,社

    團在動員和輔選的能力,被政治人物越來越看重,積極經營各種社團,成

    為各級政治人物的首要。經研究發現,地方派系與政黨、社團、族群的關

    係架構與原研究架構圖有些許改變如圖5-1:。

    支持

    提名

    輔選、動員

    ……………… 動員

    分 配

    地方派系與政黨、社團、族群的關係圖

    地方派系

    選 舉

    族群

    社 團

    政 黨

  • 資料來源 : 作者自繪

    七、結論及建議事項:

    本研究除上述研究發現之外,擬針對社團地位、弱勢族群、政黨政治提

    出政策建議,此外,也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壹、政策方面

    一、社團的地位

    未來的政治發展趨向多元,想要少數派系成員掌握群眾、族群,勢必

    在將來不可行,頭份鎮要利用族群的議題來影響地方政治也有所困難,因

    為,頭份鎮的客家人相對於其他族群而言是多數,對於多數的族群能尊重,

    並且能考慮其他族群的需要,在鄉鎮的政策中較少著墨,雖然,該族群占

    頭份人口的少數,他們仍是頭份人,身為頭份家族的一員,應給予更多的

    空間,畢竟,多元文化對於社會而言是正面、積極的。

    在本研究中社團的地位在頭份選舉中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團的成

    員相對於一般大眾是比較熱心的,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亦同,對於自己社團

    都是出錢、出力,會員本身在自己的周遭都是有影響力的,所以許多的政

    治人物無不積極參與或加入社團,利用社團來廣結人脈,作為將來選舉動

    員的基礎,並努力經營社團,讓社團成員產生向心力。雖然政黨在 2005 年

    與 2007 年對於選舉的影響並不深刻,並不表示對於選舉沒有影響,相反的

    11

  • 觀察近年來的政治發展,政黨在未來的民主政治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能

    獲得政黨奧援的候選人往往能取得許多資源,且有利於自己的選舉。

    二、弱勢族群的發聲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弱勢團體,如國際移民、跨國婚姻、老人及兒童、

    移民政策,及移民者的社會適應等議題未見重視,長期而言,是否流於專

    做擋土牆、水溝的行政首長?是否就這一群人的角度而言,它們對於地方

    的關注是否在未來會影響地方的施政,在未來能否擁有發言的權力,在地

    方政治、經濟層面是否會發生變化,是將來值得關心的議題。

    因行政資源有排它性的關係,社會中的弱勢者不必然可得到優惠救

    濟,當然弱勢群體是否可以得到政府的優惠措施,可能涉及相當複雜的政

    治、社會因素,必須達到政府認定其具有足夠的「正當性弱勢」情況下,

    才會給予優惠政策。如何能夠爭取到「正當性的弱勢」地位,才能突破其

    弱勢困境。

    另外,這波自 2008 年由美國金融機構所引發的金融海嘯,直接造成投

    資人資產縮水,間接釀成許多中產階級失業,淪為社會中弱勢群體,這些

    結構性失業的無奈勞工,正是政府及政治人物更應重視的中產階級。政治

    人物是否因弱勢團體沒有相當的利益或對價關係,而沒有對該族群持續的

    關注,留待未來研究者繼續加以探討。

  • 三、政黨政治

    地方的政治人物應更深入基層,用心服務,互動式參與社團,讓自己

    的影響力深植於基層,最重要是要懂得行銷自己,因為,派系的直接影響

    在一般民眾以漸漸式微,另外,因隨著頭份鎮經濟的提升、人口的多元、

    社會的發展、民智的開啟,政黨政治是未來的政治趨向,爭取政黨提名,

    參與政黨的各項活動也成為政治人物必修的功課,未來會邁向政黨政治,

    政黨提名候選人也要事先經過篩選,透過各政黨提名的機制,加上人民的

    政黨傾向更明顯,因此,未來政黨的形象勢必會影響各項選舉的候選人。

    未來的政治發展,希望透過全民監督政府,熱忱參與政治活動,讓政

    府的效能更加發揮,透過民意要求政黨,讓民意來要求各政黨約束轄下的

    執政同志,做不好就下台,如此良性的循環,相信能為人民創造美好將來。

    貳、後續研究建議

    影響當前頭份政治的因素很多,如派系的取向、社會環境、社團、政

    黨等。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及經費,無法針對能影響頭份鎮長選舉結果,相

    關問題及因素作全面分析探討,實為憾事。茲列舉以下三項研究主題作為

    後續研究者繼續研究的方向。

    一、量化研究

    本研究是採取質化分析研究做為基礎,來完成論文的研究,但如果能

    13

  • 夠透另外一種研究方法,運用量化大量的統計資料分析來觀察頭份鎮的政

    治現象,蒐集相關資料,並針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可對所抽取的樣本深

    入研究,透過此種觀察研究方法,將可提供另一角度來思考。

    二、政黨輪替

    雖然頭份鎮尚未出現不同政黨來執政,未來在政黨政治的發展下,有

    機會讓別的政黨執政,屆時的頭份鎮政治環境將展現不同的風貌,派系的

    發展也將展現不同的活力,社團是否會有新的支持候選人形態產生,能讓

    未來的研究者,再針對政黨輪替後的頭份政治的影響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政治人物的另一半

    成功的政治人物不論男或女,必定是來自另外一半的鼎力支持,政治

    人物在前方衝鋒時,另一半所扮演的角色,決定政治人物後續從政順利於

    否,或是當政治人物因某種不得以因素下台時,另外一半往往扮演代「夫」

    或「婦」出征的角色,小自村里長到大到立法委員、縣市長都有許多例子,

    因此,政治人物的另一半扮演的角色是非常有趣,對於政治是積極參與還

    是被動配合?參與深淺會影響代「夫」或「婦」出征嗎?

  • 15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98 年 4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詳備註 1 說明),為本人於國立中央大

    學,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一年後開放),原因是:

    ( )同意 (二年後開放),原因是:

    ( ˇ)同意 (三年後開放),原因是: 訪談時和報導人的約定

    ( )不同意,原因是:

    以非專屬、無償授權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基於推動「資源共享、互惠合

    作」之理念,於回饋社會與學術研究之目的,得不限地域、時間與次數,以紙本、微縮、

    光碟及其它各種方法將上列論文收錄、重製、公開陳列、與發行,或再授權他人以各種

    方法重製與利用,並得將數位化之上列論文與論文電子檔以上載網路方式,提供讀者基

    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

    研究生簽名: 洪志彥 學號: 967305027

    論文名稱: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指導教授姓名: 陳定銘 博士

    系所 : 客家研究 (在職專班) 所 博士班 碩士班

    日期:民國 98 年 5 月 22 日

    備註:

    1. 本授權書之授權範圍僅限電子檔,紙本論文部分依著作權法第 15 條第 3 款之規定,採推定原則即預設同意圖書館得公開上架閱覽,如您有申請專利或投稿等考量,不同意紙本上架陳列,須另

    行加填聲明書,詳細說明與紙本聲明書請至 http://thesis.lib.ncu.edu.tw/ 下載。 2. 本授權書請填寫並親筆簽名後,裝訂於各紙本論文封面後之次頁(全文電子檔內之授權書簽名,

    可用電腦打字代替)。 3. 請加印一份單張之授權書,填寫並親筆簽名後,於辦理離校時交圖書館(以統一代轉寄給國家圖

    書館)。 4. 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閱覽、下載或列印上列論文,應依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辦理。

    http://thesis.lib.ncu.edu.tw/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摘要 台灣政治發展「地方派系」是很普遍的現象,且長期以來操縱著地方政

    權,並在各種類型的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要了解地方政治

    就必須先要了解地方派系。研究地方派系政治的學術論文相當多,大多是

    以縣為主要研究對象,鄉鎮層級是地方自治最小單位,針對鄉鎮地區地方

    政治研究甚少,更遑論是客家地區做深入探析者,本研究欲探討苗栗縣頭

    份鎮地方派系、社團、族群、政黨在選舉的過程中,對地方政治的衝擊與

    相互間的影響。主要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深度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

    而以往僅用派系的角度來探討,本研究試圖加入社團、族群、政黨等影響

    選舉的因素,來瞭解因素間對地方選舉結果的影響。從研究中了解派系在

    選舉競爭時,如何經營、動員地方樁角與社團,並以「恩庇—侍從關係」

    理論來解釋地方派系的形成,試圖從地方派系和社團關係網絡的角度,來

    瞭解是否對地方政治產生影響,並對於地方派系、社團的運作、活動場域

    作初步分析,藉由探討2005年、2007年頭份鎮長選舉分析地方派系、社團

    網絡、族群、政黨互相間的關係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從研究發現兩次的選

    舉決定選舉勝負的因素中,社團動員所佔角色大幅提升,並以本研究的結

    論及發現,對於未來頭份鎮地方政治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方向。

    關鍵字:地方派系、社團、族群、頭份鎮長、恩庇-侍從理論

    i

  •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Faction and Organization Network—A Case Study on the Township Mayoral Election of Toufen Township, Maouli County

    Abstract

    Local faction in Taiwa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various types of elections. It

    has long controlled local governments, and is a common place occurrence in

    Taiwan.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local faction is a prerequisite in understanding

    local politics. There are plenty of journal articles and dissertations on local

    faction politics on the level of “county." However, as the most basic unit of

    local government, townships and villages receive the least attention when it

    comes to research on local politics. More so, in 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local politics in Hakka area is even scarcer.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local faction, organizations,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on local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they have on one another. This

    research will adapt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in depth interview as the core.

    While past researches include only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factions, this study

    will include other election-effecting factors, which include organizations,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factors would

    affect the outcome of an elect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s they have on one

    another.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method to cultivate and mobilize local factions and

    organizations during the election process. It also explains the formation of

    local factions using “Patron-client" theory. This study sh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factions and organization networks, attempt to understand

    ii

  • whether they have an in facto effect on local politics. Furthermore, this study

    will also conduct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local factions, operation of

    organizations, and scope of activity. Through analyzing the effects that the

    local factions, organization networks,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parties have

    on local politics as well as the effects they have on one another during Toufen

    Township mayoral election in 2005 and 2007,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plays an increasingly critical role in deciding the

    outcome of the election in each of the two elect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will offer suggestions and directions

    on future developments of local politics in Toufen Township.

    Key Words: Local Faction, Organization, Ethnic Group, Township Mayor of

    Toufen County, Patron-client Theory

    iii

  • 謝 辭 一直以來想瞭解「客家」,身為客家人對於客家的印象總停留在祖父輩

    所傳承的記憶,直到有幸進入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在這學術殿堂裡展開研

    究,發現客家族群不同的構面,體驗客家的深度與美,並能順利畢業。

    首先要感謝恩師陳定銘教授,亦步亦趨的從旁指導,而承蒙學姐們的推

    薦,成為您的門生,在一次的田野調查作業中,發現做您的學生真是幸福。

    本論文在您按步就班的指導下,從第一章緒論開始,一路到結論的形成,

    讓我由研究的門外漢,能進門一窺研究的領域,在和恩師您當面請教及

    e-mail 討論時,您那親切的態度讓我能盡情發表自己的拙見,研究中從理論

    到實務,從開始到完成的細心,對老師的感謝非言語所能表達。

    其次,客家學院學習的過程中,師長們不吝撥冗指正,及在江院長明修

    的帶領下,整個菁英團隊提供最優質的學習環境,同時也要感謝所有受訪

    者熱忱參與,併致謝忱。此外,學習不能單靠一己之力,感謝彥蓉學姊、

    瑞珍、信慧、維雄…等同學們相互的鼓勵,讓我在不惑之年能再執書學習。

    最後,能在兩年內取得碩士學位,要感謝父母外,更感謝妻子佩君及我

    兩位可愛的寶貝洪譽、洪靚,讓我無後顧之憂完成論文寫作,期許我學習

    的背影能帶給寶貝們些許榜樣。

    志彥寫於自宅 2009/4/26

    iv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 8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 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7 

    第一節 族群關係與地方政治 .................................................................... 17 

    第二節 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 .................................................................. 30 

    第三節 社會網絡及社團 ........................................................................ 49 

    第三章 頭份鎮地方派系形成變遷與社團關係之分析 ................................... 59 

    第一節 頭份鎮區域概述 ............................................................................ 59 

    第二節 頭份鎮地方派系的發展與形成 ................................................ 71 

    第三節 頭份鎮地方派系與社團網絡關係分析 ........................................ 80 

    第四節 頭份鎮地方派系與族群、社團之分析 ........................................ 84 

    第四章 2005 年與 2007 年頭份鎮長候選人政黨、派系、社團分析 ......... 89 

    第一節 2005 年頭份鎮長候選人政黨、派系、社團分析 ................... 89 

    第二節 2007 年頭份鎮長補選候選人政黨、派系、社團分析 ......... 103 

    v

  • 第三節 2005 年與 2007 年鎮長選舉綜合分析 ...................................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1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26 

    參考文獻 ........................................................................................................... 131 

    附 錄 ..................................................................................................... 139 

    附錄一:訪談記錄名單表 ........................................................................ 139 

    附錄二:訪談大綱 .................................................................................... 140 

    附錄三:訪談記錄內容 ............................................................................ 143 

    附錄四: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人口調查認定方式 ............................ 175 

    附錄五:中華民國行政院內政部(人民團體法) ................................ 177 

    vi

  • 表目錄

    表 1- 1:資料來源分類 ............................................................................... 11

    表 2- 1:族群關係碩博士論文表 ............................................................... 20

    表 2- 2:「地方政治」碩博士論文表 ....................................................... 34

    表 2- 3:台灣省各縣市地方派系的形成原因及發展情形 ...................... 38

    表 2- 4:社團碩博士論文表 ....................................................................... 52

    表 3- 1:苗栗縣客家人口占該鄉鎮人口 60%以上之鄉鎮: .................. 64

    表 3- 2:以下按時間順序編制下列民選公職人員名單 .......................... 76

    表 4- 1 2005 年頭份鎮長選舉候選人各里投票結果表 ......................... 94

    表 4- 2 2007 年頭份鎮長補選候選人各里投票結果表 ....................... 108

    vii

  • viii

    圖目錄

    圖 1- 1 : 本文研究架構 ................................................................................. 9

    圖 2- 1:關係網路圖 ................................................................................... 56

    圖 3- 1:鄉鎮市區單一自我認定臺灣客家人口分布圖 .......................... 63

    圖 3- 2:頭份鎮行政區域圖 ....................................................................... 68

    圖 4- 1 : 2005 年頭份鎮長選舉研究發現 ............................................. 102

    圖 4- 2 : 2007 年頭份鎮長補選研究發現 ............................................. 112

    圖 5- 1 : 地方派系與政黨、社團、族群的關係圖 ................................ 125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族群」(ethnic group)這個議題在近年來是非常熱烈的話題,尤其

    每到選舉時期,往往為政治人物所操弄,根據社會學者Tumin(1964:243)

    將族群定義成:「族群是指在具規模的文化與社會系統中,其所顯示的或被

    其他群體認為的組合特質,被賦予某一特定地位的社會團體。」因此,在

    特定的時間、場合時族群會被強調和突顯,產生族群的認同,在族群認同

    的建構過程,有部份外在的客觀條件,是來自群體成員共同的生存地理環

    境、血緣關係、生活習慣以及歷史經驗。這些因素將族群成員的過去、現

    在與未來整合在一個「線性的連續性」的群體中,對於族群的成員形成一

    種外部的制約力量,使個人和自己族群過去的光榮或恥辱、族群的未來發

    展、族群的其他人形成一種「我群」的感知,這些客觀因素並非隨個人意

    願喜好發生或可改變(張茂桂,1999 : 239-277)。

    而「客家人」這個名詞在 90 年代以前為大家所知曉但不熟悉的一群,

    他們在一般公共生活中儘管是在自己的生活場域,可以很流利的使用北京

    話或閩南話,但很少或避免使用自己的母語;在社會和政治運動上,他們

    較少參與,或即使積極參與,他們也儘量可能不突顯作為一個族群的客家

    1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人的身份(徐正光,1991: 4)。

    台灣最近在政治民主化與多元文化觀點的散播下,客家人隱形的議

    題,是近年來才較為各族群所重視,以往在政府政策和其他優勢族群的生

    活環境下,客家人不是逃離其環境,就是成為隱形的客家人,根據行政院

    客家委員會 2008 年度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報告,針對全國 355 個鄉

    鎮市區進行抽樣調查我國臺閩地區 2,297.4 萬民眾當中,有 310.8 萬人

    (13.5%)之「單一自我認定」為臺灣客家人口,427.6 萬人(18.6%)「多重

    自我認定」為臺灣客家人口。此外,在「廣義定義」(至少符合自我族群

    認定或血緣認定中任一項者)的情況下,臺灣客家人口有 587.7 萬人

    (25.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研究依據主客觀認定等方法歸納出以下 11

    種臺灣客家人認定方式。(調查時所定義的「客家人」:詳見附錄四)。

    可知在台灣的客家人最少都還有 310.8 萬人,但由於客家人被視為較隱

    形的一群,長此以往,「客家人」在政治、經濟、各社團,漸漸失去發言權,

    為了解客家人的政治、經濟、社團的影響力,本研究特別從最基層的鄉鎮

    來著手,試圖發現地方派系的活動與當地政治、經濟、各社團間的關係,

    並藉由地方選舉來觀察政治、經濟、各社團間的變化。

    自從 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2001 年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

    年國立中央大學成立客家學院、2003 年創立客家廣播聯播網,及日後陸續

    2

  • 第一章 緒論

    於各大專所成立的客家研究中心等,客家的議題逐漸被討論,客家族群的

    地位才有逐漸改善,而語言一向被視為構成族群意識或民族認同的要素之

    一,2007 年行政院客委會舉辦第一次的客語認證,把客語從瀕臨瓦解、流

    失的邊緣,漸漸為社會主流價值所接受,讓客語慢慢建立在日常生活中,

    另外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以客語發音為主的電影,描述客家人抗日的史詩

    電影「1895」,於 2008 年中上映,讓客家議題登上大螢幕來發聲,未來藉

    由更多的活動讓當代的客家人更充滿自信、活力,其地位、尊嚴及基本權

    力能得到公平的對待,不在淪為被政治操作的對象,在未來對台灣這塊土

    地做出貢獻。

    貳、研究動機

    政府自大陸遷移台灣後除了民社黨、青年黨等極少數幾個政黨之外,

    不允許成立其他任何新的政黨。從政黨競爭來看,國民黨是一黨專政,一

    黨獨大,民社黨和青年黨依附國民黨的政治化的恩賜和津貼之下,參加一

    些為國民黨專制捧場和政治活動,無論是在社會領域,還是在政治體制內,

    不允許任何反對陣營的出現。從政治運作看,在國民黨在控制全部政治、

    行政、社會和經濟資源的同時,台灣從1946年實施地方自治以來,以有六

    十幾年的歷史,但當時的政治環境,由國民黨一黨獨大,1950年7月起開放

    省市議員和縣市長以下公職人員選舉。當時的政治環境堅持反共復國、維

    3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持國民黨專制和蔣介石獨裁統治的基本路線,堅持反共意識形態,嚴格控

    制新聞媒體和社會運動,嚴格限制民眾言論和思想自由,嚴厲鎮壓黨內外

    出現的任何社會自由思想和政治不忠言行。

    在戡亂和戒嚴體制下,國民黨統治成為最為典型的專制統治形式,無

    論是對台灣民眾,還是對國民黨本身,都造成相當大的危害。黨外活躍分

    子利用1972年12月舉行的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和原有的各級選舉,開始進入

    各個層級的民意機構和當選縣市長,利用合法舞臺與國民黨競爭。正式扮

    演著與國民黨相互抗衡的在野角色,從此有了政黨競爭的雛形1986年解除

    黨禁,民進黨正式成為合法政黨後,從政黨競爭看,在國民黨的一黨獨大

    和一黨專制沒有本質改變的同時,隨後政府於1987年結束了台灣四十年來

    的戒嚴狀態,象徵擺脫不民主的「白色恐怖」,1987年10月15日宣佈開放

    部分民眾赴大陸探親,政治革新全面啟動。台灣解嚴初期,政府仍由國民

    黨牢牢掌控,國會席次國民黨也佔七成以上,總統兼黨主席「以黨領政」,

    國民黨當時用排除異己的政治手法進行統治。

    1991年5月1日結束動員戡亂時期,為實施政黨政治、朝野競爭提供必

    要的政治環境。從政黨競爭而言,隨著憲政改革的推進,國民黨一黨獨大

    和一黨專制的狀況被打破,國民黨的當然執政地位消失,政黨政治格局不

    斷完善,不僅體制內的朝野對峙局面形成,而且還先後出現了先是國民黨、

    4

  • 第一章 緒論

    民進黨、新黨和建國黨並立和兩派對立、多頭競爭的局面,最終發展為政

    黨輪替,輪流執政成為現實。1993年新國民黨連線從國民黨分裂另組「新

    黨」,1996年人民可以直選總統,最重要的意義是台灣結束威權體制,一

    黨獨大進入歷史,2000年總統大選,由民進黨取得執政權,「政黨輪替」

    在台灣實現,打破了過去半世紀以來由國民黨一黨執政的局面,此一新政

    局的開展及威權政體的鬆解,被視為是台灣地區民主化的一大突破,也象

    徵著我國的民主化腳步由「民主轉型」階段向前推進到「民主鞏固」時期

    (王業立,2000)。2008年立法委員和總統大選,國民黨大獲全勝,由於

    行政、立法全由單一政黨所有,台灣現實面又成為一黨獨大,由於政治的

    現實,親民黨以和國民黨達成協議,於選後合併,究竟在各項選舉競爭與

    政治版圖的變遷中,地方派系、族群扮演何種角色?「地方派系」在台灣

    政治發展上,是很普遍的現象,除了政黨的競爭之外,尚有地方派系的對

    立,因此在地方的各項選舉中,常常有激烈的競爭,甚至演變成激烈的鬥

    爭,長期以來,操縱著地方政權,並在各種類型的選舉中,扮演舉足輕重

    的角色。台灣光復以來,大小「有名稱」的地方派系就超過100多個。族群

    為一種社會群體,應有自我延續及調適新環境的可能,隨著全球民主化的

    潮流不斷向前邁進,近年來台灣的政治與經濟亦跟著快速發展,在政治環

    境的變遷與政黨競爭的壓力下,地方派系政治發展與族群、社團關係的相

    5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互影響及變化,是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點所在。

    經過近二十年的脫變,台灣政治多元化的進程和演變是有目共睹的,

    無論是政黨相爭,還是社會領域,無論是力拼選舉,還是言論自由,多元

    化已經較為徹底和完善。台灣是經過二次政黨輪替的民主國家,任何負責

    任的政府,施政都必須以民意為基礎,台灣民主化實施地方自治以來,要

    了解地方政治就必須先要了解地方派系,回溯近十幾年來眾多個案研究

    中,以「地方派系」為主題的相關研究相當多,學者也多以縣級地方派系

    作為研究範圍,但針對鄉鎮型地方派系,做深入探討者卻不多。然而鄉鎮

    市層級卻是我國地方自治的最小單位,越是縣級以下選舉,就越能發現地

    方派系影響選舉的重要性,自不能忽略其影響性。除政黨影響外,派系的

    角力仍然不能忽視,團結的地方派系有助於國民黨的組織配票(王金壽,

    2007:33),因此,政黨在選舉時的策略,國民黨仍然依賴地方派系,必須

    考慮或遷就於當地的派系,但派系的選舉效率則在衰退中。

    就族群、社團關係及民主化角度來分析地方派系的文獻也相當缺乏,

    過去之研究文幾乎已無法呈現,地方派系及地方政治生態受近來民主化變

    遷之影響,加上兩次的政黨輪替,對台灣民主鞏固及政權輪替後,各社團、

    族群間的相關研究也僅處於初探性之探討,特別是有關於台灣的客家政治

    族群的政治研究,非常的缺乏,因此,本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這個人才輩

    6

  • 第一章 緒論

    出的客家地區,參與選舉的人才眾多,分別當選過中央民意代表如立法委

    員、國大代表等,在苗栗縣自治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十五屆苗栗縣長中有六屆、苗栗縣議會議長十六屆中有六屆(含

    本屆)由頭份人擔任,如縣長:第一屆賴順生、第四、五屆的林為恭、第

    六屆黃文發、第九、十屆的謝金汀(何來美,2005:280-281)。議長:第三

    屆黃文發、第十二、十三屆胡振春、第十四屆陳添松、第十五屆饒鴻奇及

    本屆(十六屆)游忠鈿(陳運棟,2006:17-19),佔苗栗縣自治史1/3強,加

    上頭份鎮為苗栗縣人口第一大鎮,經濟也最發達,且鄰近新竹科學園區竹

    南基地的地利之便,外來人口劇增,社團及成員也不斷多元化,對於當地

    的政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所以藉由研究地方派系來研究頭份鎮地方政

    治的發展,加上2009年12月將舉行縣長、縣議員、鄉鎮市長選舉,藉由此

    研究來給予未來候選人競選策略上參考,及政治更能民主化,是本研究之

    動機。

    7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壹、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問題如下:

    一、 在2005年與2007年頭份鎮鎮長(補)選舉中過程中,地方派系在政治、

    經濟與社會資源形成過程與消長為何?

    二、 對於頭份鎮地方派系政治在選舉過程,有關政黨傾向、族群、社團等

    運作與發展為何?

    三、 頭份鎮的各社團,對傳統的地方派系、地方政治選舉運作情形與選舉

    結果的影響為何?

    貳、研究目的

    一、觀察2005年與2007年選鎮長(補)選舉中,頭份鎮地方派系及族群對

    地方政治發展有無影響。

    二、了解頭份鎮地方派系的形成過程、發展與選舉中勢力的消長情形。說

    明劉、黃兩派系競爭中,各勢力的相互角逐對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

    化,所產生的衝擊及地方各社團是否有結盟、分化或式微的情形。

    三、探討頭份鎮各社團,如:宗親會、獅子會、義消、義警等,對傳統的

    地方派系、地方政治等選舉運作情形與選舉結果的影響。

    8

  •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壹、研究架構 本研究欲析探苗栗縣頭份鎮之地方派系與選舉,因此,將深入了解該鎮

    地方派系的運作情形與選舉操作策略,以及其與各政黨地方黨部的互動關

    係;研究的範圍以2005年、2007年補選頭份鎮長選舉做比較,圖1-1為本研

    究架構圖。

    支持

    提名

    輔選

    動員、輔選

    分 配

    政黨、社團、族群

    地方派系

    選舉

    圖 1- 1 : 本文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 : 作者自繪

    9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貳、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為途徑,首先,以深

    度訪談作為研究的主體,探討苗栗縣頭份鎮地方派系在選舉競爭的過程中

    所受到的衝擊與影響,並從討論中了解如何經營與地方派系的關係與因應

    大環境的變動;此外,佐以次級資料中的各項選舉統計結果及選舉公報,

    分析政黨輪替前後各政黨與地方派系在苗栗縣頭份鎮的基層選舉中政治版

    圖的變遷,以及派系參選情形與動員系統的輔選情形。

    一、文獻探討法 (Literature Review)

    文獻探討是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就目前學術界的成果加以探究,並根據

    一個指導概念,例如:研究目的、主旨,或者希望討論的議題,將在此議

    題上有信譽的學者與研究者已經所作的努力,做有系統地呈現歸類與評估

    (朱浤源,1999:95)。並且利用文獻探討的優點,廣泛蒐集近年來國內

    外有關主題之文獻資料,主要是蒐集探討過類似主題之專書、學術性論文、

    期刊、政府出版品、報章雜誌等等,主要是以學術性論文、期刊、專書為

    主,蒐集的地點包括:中央大學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政大社會科學資料

    中心、苗栗縣選委會、苗栗縣民政局、文化局、農業局、苗栗縣議會、頭

    份鎮公所、頭份鎮民代表會、網路等。在用這些資料的同時,藉著學術先

    進的研究過程與成果,從中找尋新的研究構想,進而豐富本研究之內容及

    10

  • 第一章 緒論

    提昇對學術之貢獻。讓先進研究的成果和歷史資料,來幫助本論文的完成。

    茲將蒐集的文獻資料分類如下:

    表 1- 1:資料來源分類

    第一手來源

    (Primary)

    所謂第一手資料是以其原始格式提供資訊,包括:檔

    案、官書、歷 史遺物、遺址、文件、數據、訪談、

    日記、相片。

    第二手來源

    (Secondary)

    所謂第二手資料是指對於第一手資料解釋與提出判斷

    的成品,包括:期刊文章、專書、翻譯。

    書目性工具

    (Bibliographic

    Instruments)

    所謂書目性工具是將那些相關性資訊加以組織的工

    具,包括:百科全書、字典、年刊、手冊、書目、索

    引、摘要。

    資料來源: Issac 和 Michael(1989:221-223)轉引朱浤源(1999:103)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法即蒐集有關他人所做的學術性研究,分析其研究

    結果與建議,和本研究的內容做更為客觀的研究分析。

    二、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 data analysis)

    次級資料分析法不同於其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無需自行尋找、蒐集原

    始資料,而是引用先前研究者的次級資料作為研究的基礎,對於既有的資

    料加以解釋及闡述,對於自身的研究增加了便利性,次級資料又稱做二手

    資訊(second hand information data),是對初級資料加以分析、比較加以彙

    11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整後的綜合性資料(周文欽,2000 : 60)。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採用其他研

    究者或研究機構所蒐集的資料,作為與原來第一手資料不同研究目的之

    用。藉由次級資料來針對本論文的主題加以研究,地方派系主要活動場域

    在選舉,因此,選後政治版圖的變遷及因該項變化所形成之派系輪替執政

    情形,對本研究而言就顯得相當重要,為求資料精確無誤,故需運用苗栗

    縣選舉委員會所提供之近十年官方選舉統計資料作為分析之依據。

    三、深度訪談法 (in-depth interview)

    深度訪談法就是質性研究的資料收集的方法之一。基本上訪談法是研究

    者運用口語敘述的形式,針對特定對象收集與研究有關資料,以便對研究

    的現象或行動有全面的了解(潘淑滿,2003:138)。深度訪談法就是,在自

    然情形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透過雙向溝通得互動過程,收集有關口語與

    非口語的訊息,以便深入式的全面理解研究的對象(潘淑滿,2003: 157)。

    本論文訪談的方法採「半結構式的訪談」為主,用半結構式的訪談來達成

    本論文所要蒐集到的第一手資料。

    訪談的主要進行方式為事先和受訪者聯繫,並告知研究主題,在取得

    受訪者同意後,安排時間前往受訪者所指定的地點如:辦公室或約定地點

    進行面對面訪問,為避免干擾,將採一對一方式進行,假設受訪者在其他

    縣市或不易安排面訪時間,則採取電話訪問方式;訪問前事先徵得受訪者

    12

  • 第一章 緒論

    同意後以錄音方式記錄訪談內容,假設受訪者不同意錄音則在現場以紙筆

    記錄,並在訪談結束後整理訪問內容,以免忘記訪談的內容,並預留下次

    訪談的機會,補資料的不足。至於本研究訪談對象,包括:公職人員、各

    主要地方派系代表、政黨的地方黨部人員、各社團、媒體記者及民意代表

    等,希望能從中得到較客觀及整體的意見。

    13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是想藉由 2005 年頭份鎮長選舉,及 2007 年頭份鎮長補選,

    來瞭解頭份的地方派系、社團、族群對於選舉的影響,如候選人的提名、

    動員的方法、方向,地方社團對於單一選舉的選擇性,因為行政首長是單

    一選舉,並不是像縣議員或鎮民代表選舉是多席次的,在選擇上比較少,

    而頭份鎮有許多社團,大部份都非常的活躍,自主性非常的高,另外,頭

    份鎮的閩南人群聚的兩個里(土牛、蘆竹里)選舉人數超過 2,000 人,因此

    這少數族群的選票,在選舉中是否會發揮關鍵性的影響,是本論文欲探討

    的目標和方向。

    貳、研究限制

    一、派系色彩濃厚,造成訪談資料太過主觀

    在訪談的過程中,許多的受訪者在他人的眼中,派系的色彩是非常濃

    厚的,而其自身卻不認為是專屬那一個派系,本研究推測可能是派系太明

    顯會可能有選票的考量,訪談的過程中,發現每位報導人對於較尖銳的問

    題,回答的方式會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而使本論文在訪談的過程,

    14

  • 第一章 緒論

    並不能百分之百能訪談出本論文所要問的問題,也有因為派系的因素,在

    訪談的約訪時只論述自己的好,別派系的優點卻隻字未提,對於自己派系

    失敗的原因也簡略帶過或不提,甚至歸咎於其他派系或個人,各報導人對

    於基層或者自己參選時,如何進行固樁買票及買票行為對選舉結果的影

    響,或選前的利益分配都沒有提到。

    二、政治環境變遷快速,不易掌握關鍵受訪者

    原本為本研究所設定要訪談的人選,因為時間上或自身因素無法配合

    而無法進行訪談,訪談稿的內容、訪談時間無法讓報導人能盡情發揮,加

    上時間的短促、訪談的人數不足、政治環境變遷快速,本身才學有限,造

    成本研究缺憾,這是本研究中感到遺憾的。

    15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1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族群關係與地方政治

    壹、族群的意涵

    「族群」就是族群關係(楊長鎮,2007:389),族群是意指一種社會疆

    界,建構於所謂的同系同源、共有文化特徵如語言、宗教、習俗、傳統、

    價值、符號、共同歷史和民俗以及地理根源等之上。派深思(Parsons, 1975:

    64-5)認為族群已經越來越成為由個人所做出的自願性承諾,而非受外在所

    集體劃歸界定的歸屬性認同,族群理論包含「客觀特徵論」與「主觀認同

    論」,前者強調認同為根基性情感連繫,後者則以政經資源的競爭與分配來

    解釋族群形成(王明珂,1997:23-39),而「族群」與「種族」這兩個概念

    間的關係是最具爭議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有三種可能:第一種看法是族群

    與種族可在分析上加以區隔;第二種論點可視為對第一種看法的修正:它

    仍主張區隔在,但對於族群與種族有時具有重疊性這一點則加以讓步;第

    三種立場則對前述兩種看法都加以反駁,主張「族群」的概念是較具有包

    容性的,「種族」帶有一個社會性的事實,且不像族群概念有變通性,種族

    比較像是一個難以改變的既成事實。

    17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同時也認為「族群」應被視為一個較為籠統的名詞,可以涵蓋所有前

    述理論所界定的「種族」的群體(陳宗盈、連詠心譯:Peter Kivisto, 2007:

    19-21)。卡爾浩恩(Calhoun, 1997:40)則提供了一個較常被應用的解釋:

    他將族群的概念,視為一種介乎宗裔(kinship)與民族(nationality)間的

    中介立場,從這個觀點看來,民族即為一種將族群政治化的形式。史密斯

    (1986)也提到,族群與民族在概念上也是不同的,民族團體(nationality

    group)所指涉的,是一個主張其人群間存有人民身份感(peoplehood)的

    群體,而此人民身份感,則與民族(nation)的概念相關。而國族主義

    (nationlism)所指的是一種牽涉國家概念的意識型態,而群體於是提出領

    土訴求,而成為國族國家(nation-state)。

    一方面,有些人將國家的選擇視為情感性的終極價值。它代表的是一

    種心理的情感取向,一種歸屬感。另一方面,有些人對國家的選擇則是基

    於理性的利益考慮。他要不要成為一個國家的國民,端視那個國家能帶給

    他何種現實的利益。第一種情感性的國家界定,我們稱為「國家認同」。

    第二種理性的國家界定,我們稱為「國家選擇」。一個極端的國家認同者,

    他不計較他所認同的國家能帶給他什麼現實的利益。他不願意他的國家和

    一個更富有、更民主的國家合併,甚至不願意歸化為它的國民。一個極端

    的國家選擇者,則可以隨時歸化至另一個國家,只要後者滿足了他的現實

    1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要求;也會同意他的國家和另一個更富有、更民主的國家合併(吳乃德,

    1998:44-45)。

    族群做為團體認同的特性,也可以從族群的位階與規模來看,如果把

    族群與其他團體拿來相比,可以發現它的位子大概介於「民族」與國家這

    種較大的社會單位,以及類似「家族」與「地域團體」這種比較小的社會

    單位之間的一個團體(王甫昌,2003:18)。 族群關係是一個關於族群構成、

    甚至族群定義的重要概念,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

    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

    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族群相對於其他團體的認同,最獨特之處,在於

    它是以強調成員間的「共同來源」或「共同祖先」(common descent),做

    為區分「我群」與「他群」的標準,做為一個團體認同,族群另一個重要

    的特性是,它通常是一種相對性的認同(王甫昌,2003:10-12)。伊沙吉(Isajiw,

    1979/2007:25)對於族群提出了一個非常簡潔實用的定義:在一個非自發

    性團體中的人,它們擁有共同的文化;或是這些人的身份也被認為歸屬於

    同一個非自發群體下的人之後代。

    以下列出有關於族群的研究,2009 年 1 月搜尋國家圖書館之全國博碩

    士論文,查詢以「族群」為字根,搜尋相關論文共計 67 篇,研究中以特定

    區域作為研究範圍者計有 19 篇。

    19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表 2- 1:族群關係碩博士論文表

    編號 時 間 出 處 作 者 題 目

    1 2007年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桃園)體育研究所 楊惠津六堆運動會與客家族群

    認同之探討

    2 2007年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 李信漢客家電視台族群政治分

    3 2007年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

    學研究所 王保鍵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

    群政治參與之影響

    4 2006年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

    管理學系 林怡君客家族群休閒文化與休

    閒風格之研究-以台中

    縣東勢鎮為例

    5 2006年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

    與政策研究所 戴士超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

    6 2006年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 張素莉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的

    網路分析—以臺北縣市都市原住民為例

    7 2005年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

    學系 溫美芳客家族群認同感的經驗

    研究

    8 2005年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

    究所 羅烈師台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

    地區為核心的觀察

    9 2005年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

    與文化研究所 彭尉榕原客通婚的族群邊界與

    位階:地域、世代的比較

    分析

    10 2004年 中央大學客家社會

    文化研究所 王雯君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

    婚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

    的影響

    11 2004年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劉惠玲台灣客家文化運動與族

    群建構之研究

    12 2004年 玄奘大學公共事務

    管理學系 何櫻枝新竹縣橫山鄉豐田村村

    長選舉之研究-族群屬性關係

    13 2003年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

    所 賴閔聰 員林的福佬客

    14 2003年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

    系研究所 范姜灴

    欽 台灣客家民間傳說研究

    20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表 2-1:族群關係碩博士論文表(續)

    編號 時 間 出 處 作 者 題 目

    15 2002年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 陳雪玉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

    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1950-1996)

    16 2001年 東海大學

    歷史學系研究所 高世賢清代苑裡地區的開發-

    以漢番聚落消長為中心

    17 1998年 台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 潘美倫

    閩客族群學童意識與學

    業成就差異之調查研究

    -以苗栗縣為例

    18 1997年 東吳大學

    政治學系研究所 許泰攸

    台灣的閩客關係-歷

    史、政治與人口區位的面

    向探討

    19 1994年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

    學研究所 蘇裕玲族群社區與族群書寫:當代臺灣客家意識展現的

    兩個面向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由以上表列的參考論文中可以看出,族群的還算不少,可是研究地方政

    治與族群關係加以研究的只有二篇,不過該份研究之主題範圍設限在桃園

    和六堆,和本研究之苗栗縣頭份鎮為主題有所不同,頭份鎮地方政治與族

    群關係探討方面研究者可說付之闕如,探討地方如鄉鎮者更少,所以才凸

    顯本研究之必要性。

    貳、族群意識的形成

    Weber(1978:389)提出,客觀上具有共同文化記號、歷史記憶的人,

    在主觀上並不一定會因而具有族群認同,形成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族群。

    從客觀的族群身份到主觀的族群認同、族群意識、甚至集體行動之間,仍

    21

    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earch_result.jsp##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有賴特殊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徐正光(1998: 33)也提到語言是建立族群或

    族群基本文化的要素,族群性是隨著不同的空間、時間一種建構的過程,

    但基本的要素仍然存在,這些基本的要素建構不同身份的認同;同時這些

    基本的文化特質建構了族群性重要的特徵。Barth. Fredrik (1969)著名的觀

    點,族裔(ehnic categories)是組織性容器,在不同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它

    可以注入不同數量、不同形式的內容,強調族群應考慮的不是客觀、語言、

    文化、血統等差異的總和,而是行動者自認為有意義的東西,這種族群的

    歸屬感不應被視為某一團體之性質(property),而是社會關係與過程的一個

    面向(Barth. Fredrik, 1969:9-10)。

    西方研究族群關係的學者,大致偏向於同意在族群認同的形成中,共

    同的歷史經驗重於那些可以明顯呈現意識到的共同特質,族群存在與否決

    定於其成員是否具有主觀上的意識。關於族群意識的產生有「原生論」

    (primodialsm)和「工具論」(instrumnentalism)兩種比較為一般所接受的

    論述,「原生論」是指一個族群因有共同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自然而

    然產生族群的認同,「工具論」的族群意識是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所產生的

    需要,為什麼會有族群認同的問題,如果族群之間沒有互動也不會有族群

    認同的問題,因為族群互動頻繁,就會發現為什麼我們之間會有差異,或

    是具有某種共同性存在(莊英章,1998: 27),另外,「原生論」論者認為某

    22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個族群,所以會有族群意識,是因為成員有獨特的文化、民俗等,而產

    生自然的讓共享這些文化的成員意識到自己屬於這個群體,而且與他族群

    有別,「工具論」者的看法是,即使族群成員之間因為族群接觸的結果在文

    化上已經越來越相似,很難保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質,成員之間仍可保有

    強烈的族群認同及族群意識,由工具論者的角度來看,即使族群成員之間

    因為族群接觸的結果,在文化上已經越來越相似,不再保有自己獨特的文

    化特質,成員仍然可能有強烈的族群認同及族群意識(陳運棟,2007:

    23-24)。

    另外,王甫昌(2003:31)認為族群意識的產生,過去一般都比較傾

    向「原生連帶」或「情境論」的解釋,並帶有因本身為國內之弱勢族群,

    為爭取資源的平均分配而組成的團體。「原生連帶」論者認為,某一個族

    群所以會有族群意識,是因為成員有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和語言,因此

    自然的讓共享這些文化的成員意識到自己屬於這個族群,而且與他族群有

    別。「情境論」者則認為,族群意識是族群成員為了適應新的社會情境之

    需要而發生的。通常這是指移民遷入特定社會後,為了在新的社會中爭取

    政治或經濟優勢,而重新強化一個舊有的或甚至先前根本就不存在的族群

    認同。「原生論」認為族群認同或意識主要來自於親屬傳承而得到一些既

    血緣、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因此與團體中其他成員由一種

    23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情感聯繫」(primordial attachment)凝聚在一起(王明珂,1997:36-37),

    是用一種多元文化的角度看族群。

    族群發展的最後階段,是如何發展其族群意識,根據吳乃德(2001:

    29-30)的看法,所謂「族群意識」,其內含包括三個不同因子:群體的

    認同、群體利益的認識、和行動的可能性,此即群體意識發展的三個不同

    階段。申言之,群體意識要能夠發展,並成為集體行動的基礎,其成員必

    先具有群體的認同感;換言之,其必須在心理上主觀地認為他是某個特定

    群體的一份子。因此,客觀的群體身份,並不經常保證成員會有主觀的身

    份認定。缺乏群體認同的人,自然不能以群體份子的身份發展出任何的行

    動和態度傾向。

    可以說,群體認同乃是群體意識的基礎族群意識是指對於自己所屬的

    族群所處的不利狀況的覺知程度,故族群意識通常是扮隨弱勢族群的情況

    出現,族群意識的內容還包括了下列認知與動機的元素:一、差異的察覺:

    人們感受到自己的群體,和社會中其他的群體有差異;二、族群不平等的

    感覺:人們認為自己的群體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三、參與政治行動的意願:

    人們覺得應該要採取行動、也願意參與集體行動,去改變這種族群不公平

    的狀態,根據王甫昌(1998:31)所言,作為一個族群的必要條件,應該是該

    族群在社會中有相當比例的數量,但這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其要達到具有

    24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族群的特殊性,還必須有「族群的想像」與「族群意識」的形成才行。

    所謂族群的想像,在1990 年代「國會全面改選」開始的一連串政治

    改革,已經逐漸改變了過去四十年來具有省籍不平等意涵的政治結構之

    後,與省籍之分相關的族群政治爭議,似乎沒有隨著消失,反而有越演越

    烈之勢,即使政治人物信誓旦旦的保證不會主動挑起族群的問題,與族群

    有關的國家認同爭議,往往在選舉的過程中成為選戰攻防與媒體報導的焦

    點話題,客家族群意識的抬頭風起雲湧於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此

    後,有關於客家的發聲管道漸增,客家族群與它族群的區分日益明顯,至

    於用什麼根據自認為一群人,並和另一群人區分開來,則可能是因為原始

    的主觀情感、共同的客觀文化特質,或彼此同意的共同祖先;又或因為某

    些情況、條件下彼此互相需要,或能維護彼此共同利益,不管用何種理論

    來解釋,最後都將面臨一個基本的課題:區別人我(徐正光、楊長鎮,2007:

    389),族群是指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語言

    或文化,而自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

    (陳運棟,2007 : 23)。

    台灣原本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台灣島上的居民,除了原住民外,都是

    陸續從中國大陸遷移而來。由於台灣特殊的歷史經驗,過去曾經過許多政

    權的統治與殖民如: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導致目前台灣島內產生

    25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了特殊的族群關係與紛爭,如日本在統治台灣時刻意建立廣、福、熟、高

    砂的戶口註記,企圖將台灣人群之區別種族化、固定化(楊長鎮,2007:

    399)。雖然不同族群間界線,在日常生活中,已逐漸融合而消失,但不可

    否認的,族群所涉及的社會資源、政治權力分配,乃甚至於意識形態的區

    隔,卻仍然有其重要意涵,以致族群也經常被作為一種政治動員的方式。

    台灣近年來社會對於族群的研究逐漸成為顯學,在國族建構中,提到

    所謂「本省四大族群」,指的是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這四種類屬的

    區分,是由三種相對性的族群類屬區分構成。第一種相對性區分是「原住

    民」與漢人的區分;第二種區分是漢人中「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第

    三種是本省人之中「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區分(王甫昌,2003:56),

    不過這種族群性就文化的角度而言,台灣的「四大族群」中除了原住民的

    文化和漢族文化間存在原生性差異外,其他的三個族群只是在所運用的語

    言存在差異,而族群的操作往往在政治上較常發生,且常淪為政黨的工具

    與手段,藉由族群問題的操弄達到勝選取得政權最大的利器。在以前威權

    時期當權者常藉由政策來壓抑其他族群,如以前的說國語運動,使得原住

    民、福佬、客家話無法在公開場合交談,使族群意識受到壓抑。

    參、族群關係

    「族群」就是族群關係(楊長鎮,2007:389),族群一般被認為是在國

    2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家或民族的範圍內,具有不同文化的社會團體。今天台灣社會中所稱「四

    大族群」包括原住民、客家人、福佬人、與外省人的區分,目前台灣社會

    中公認的當幾個主要族群,其中人數與規模都非常大。規模最小的「原住

    民」也有將近四十萬人,最大的「閩南人」,人數至少超過一千萬以上(王

    甫昌,2003:19,56)。

    「四大族群」的說法一開始是由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林濁水、葉菊蘭等人

    所提倡,在民進黨取得執政權之後,變成為「官方說法」,例如在行政

    院文建會的出版物《台灣文化容顏》一書,將台灣的族群分為「台灣原

    住民族」、「福佬族群」、「客家族群」與「戰後新移民」四大類,但

    是首先提出相近看法的應該是許世楷,他在1980年代中所草擬的「台灣

    共和國憲法草案」中,將國民區分成四大文化集團,亦即馬來波里尼西

    亞語系、福佬語系、客家語系與北京語系 張茂桂(2003:232- 234)。

    張茂桂(2003:216)認為,所謂族群 (1) 通常指共同組成一個大社會

    中的群體,他們主張或者相信自己有某種血緣上、體質上、文化上、意識

    上,或其他的共同特性,如宗教信仰、語言、風俗習慣等,足以用來和其

    他人進行有意義的區別;(2) 晚近和『多元文化主義』意義有關的一種人群

    分類方式,讓人得以進行「我群」和「他群」的差異識別,以便對社會資

    源與權力,進行有代表性的分配。台灣族群的研究開始於人類學者對於原

    住民的關懷,近年來對於「客家」的研究成為當代的顯學,甚至提出建立

    「客家學」,可見目前學術界對於客家族群有濃厚的興趣,而產生對於客家

    27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族群」的來源、組成、認同做許多的研究,目前也僅只於初步的階段,

    對於有些學者欲建立的「客家學」還有一段距離。

    本研究是針對客家人居多數的地區做研究因此對於客家來源及定義做

    簡略的說明,客家成形年代確定在宋初年,「客家之稱始於宋,福佬之稱始

    於唐」,客家先居民居住於中原之北起并州上黨,西屆司州弘農,東達楊州

    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也就是汝水以東,穎水以西,淮水以北,北達

    黃河上黨,皆為客家先民的居地(羅香林,1981:19,63)。經過幾次輾轉

    南遷後,遷移至客家大本營,被稱為客家大本營的這一地區,贛南開發最

    早,閩西次之,而粵東北又次之,地形和地貌來看贛南、閩西屬山區處亞

    熱帶天氣溫暖,雨量充沛,粵東北亦屬山區長夏無冬天氣炎熱(王 東,

    1998:125),五代十國時廣東各府州縣,幾乎都是漢、畲雜處,當時政府

    為了方便管理起見,把戶籍分成兩種,凡原居住的畲、猺通稱叫做「主籍」,

    凡是北方遷來的漢人,則通稱為「客籍」,這種主、客的區別就是現在客家

    名稱的起源(陳運棟,1978:10),一般學界目前通說客家族群為漢人的分

    支。學者王東(1998:157)也認為客家的「客」應該是一種他律性的稱呼,

    而不應是客家人自律性的自稱,也就是說客家之所以被稱為客家,應該是

    由周邊期他民系或民族首先提出來的,而不是客家人自己首先對自己的稱

    謂。

    28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族群關係是一個關於族群構成、甚至族群定義的重要概念,族群是指

    一群因為擁有共同的來源,或者是共同的祖先、共同的文化或語言,而自

    認為、或者是被其他的人認為,構成一個獨特社群的一群人(王甫昌,

    2003:10)。關於什麼是族群,學界有廣泛的討論,許多人都認為,必須有

    一群人自認為相互歸屬,並和其他人群區分開來,這才能構成一個族群就

    是所謂族群認同。族群認同具有多樣性、可變性及多層次的特性。一個人

    的自我認知中可能存在多種族群認同,不同的族群認同對主體的意義並非

    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時間而有所修正、補充(張翰璧、張維安,2005: 153)。

    29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第二節 地方派系與地方政治

    壹、地方派系的意涵

    地方派系顧名思義,就是其活動領域限於地方層級的派系,組織與活動

    空間都有一定限制,最早研究派系可回朔 1930 年人類學家 Ralph Linton 首

    開風氣之先,派系一詞常見於政治學領域中,而地方派系是相較於中央派

    系而言,陳明通(趙永茂,1995 : 40-50)明確的指出,台灣的地方派系,

    主要是指在縣市(含)級以下活動的派系,國外也有些學者將台灣地方派

    系視為是一種文化產物,將地方派系的領導等同於傳統中國社會的仕紳階

    級,其功能是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中介,包括反映地方利益和傳達中央政令

    等(Crissman, 1981:115)。

    Firth Rymond(1975:192)對於派系所下的定義認為,特定情形下所產

    生的衝突單位,而不是平常所組成的團體,外顯的情形是經由領導者與跟

    隨者之間,個人權威的聯結,彼此間關係的建立是基於交換條件。而一般

    認為派系形成的最原始原因,是在地方上一群具有影響力或知名度的人

    物,以宗族、地緣、血緣,或其他社會關係為基礎,相互結合而形成目的

    團體,這個團體關切、熱衷參與地方政治事物,為爭取地方政經利益

    (political-economic interest),地方派系就是以爭取地方政治(經濟)權力

    30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主,因此,必須影響地方公共政策或控制地方政治體系運作為主要目標,

    而為一致的目標共同活動,而國內的學者認為派系早期係以血緣(如宗

    親)、姻緣、語緣、地緣(如鄉誼)、宗教祭祀(如廟會慶典)、教育背

    景(如同學),或者職業關係(如同事)等,各種社會人際網絡為基礎的

    結合(陳明通、朱雲漢,1992:96)。地方派系更是一種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組織。

    吳重禮(2002:88)將地方派系區分為「蓄意創造」與「自然形成」

    兩類。在運作目的方面,持「蓄意創造」論點者傾向認為地方派系旨在爭

    取「經濟特權」,藉以鞏固國民黨的政權基礎;反觀,持「自然形成」觀

    點者則傾向認為地方派系著重於「人際關係」,主要藉以建構與維繫社會

    網絡,獲致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則為其附屬。「蓄意創造」而言,當權者

    可利用本身所擁有的政治資源加以分配,或安插進入特定的場域,持續發

    揮該派系的影響力,達成以經濟力支持政治力的目標,「自然形成」而言,

    會因為傳統地方鄉紳勢力的延伸,有些是因為宗教節慶人情關係的延續,

    有些是因為個人經濟生活缺乏安全感故尋求集體交易,有些則是因為族群

    集體械鬥(諸如清朝以來之閩客、彰泉之分)的對立與衝突等,地方菁英

    恩怨所致。而國民黨在過去五十年來之所以能維持其一黨獨大的威權統

    治,以及相當程度的政治安定與政權合法性,顯然是藉著將政經特權利益

    31

  • 地方派系政治與社團網絡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頭份鎮長選舉為例

    分配給地方派系,以換取他們的政治忠誠,形成共享政經利益的恩護結盟

    關係;在解嚴前國民黨透過提名派系人士參選,以動員、匯集選票(林佳

    龍,1989:137)。

    地方派系領袖與追隨者之間的恩庇-侍從關係,主要是以彼此共有的

    認同、情感與價值觀來聯繫,物質誘因反而是次要的,以利益換取政治忠

    誠,基本上,酬庸者 (patron)與隨從者(client)皆是本於「志願與互利」原則

    的市場交換活動;透過這種供給與需求的平衡,達到雙方的需求,例如:

    政治人物要選票,地方樁角要經費或建設,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領袖和追

    隨者之間傳統的情感與價值觀正逐漸消退,物質誘因及利益計算如今成為

    其恩庇-侍從關係的主軸,以此作為相互支援、交換與整合的基礎。地方

    派系在縱向方面是以「恩庇-侍從」理論( Patron-Client Theory)為主體架構;

    而在橫向方面則是以「關係網絡」做為連結脈絡,是以地方區域作為活動

    範圍,主要是透過區域性獨占經濟的資源來維持及擴張派系的勢力(陳俊

    升,2004:3-9)。

    傳統的農業社會中有一種不對等的交換或互惠的對等關係,這種關係

    是垂直的連帶關係,透過地方地位較高資源較豐富的恩庇提供物品或服

    務,交給侍從者的效忠與勞動(Firth, 1975: 293)。恩庇侍從理論通常恩庇

    者具有較高的權力地位,而依隨者則是必需透過對恩庇者的效忠與服從,

    32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來交換生活所需的資源。「地方派系」(local faction)在人類學裡面,Scott

    (1977:138)提到在傳統地方社會裡,地主與佃農關係是透過強力情分而

    建立的,因而具有持久性的侍從關係,而依隨者通常也擁有恩庇者所欠缺

    或急需的資源,如此二者的交換關係才能建立,在許多領域中相互依存如:

    政治、社會及經濟。

    由上述可知恩庇者與侍從者間關係的建立與運作,是在於恩庇者因為

    擁有經濟資源或政治勢力的一方,而將其資源提供給「侍從者」或是「需

    求者」,「侍從者」則可要求「恩庇者」有所作為或不作為。在這種關係之

    下,派系的組織變成一種「交換」性質的上下關係,派系成員的連接,除

    了「情感」外,尚存在著「利益」的交換。陳明通(1995:254)也認為地

    方派系是以「恩庇— 侍從關係」作為結盟基礎的群體,派系的主要共同目

    標是爭取與維持政治權力,所以地方派系因選舉而生,選舉是地方派系首

    要的政治活動;而派系是一套人際關係網絡的總稱,是一種「準團體」

    (guasi-group)。

    以下列出有關於地方政治的研究,以「地方政治」為字根進行蒐集 ,

    2009 年1月搜尋國家圖書館之全國博碩士論文,搜尋相關論文共計77 篇,

    研究中以特定區域作為研究範圍者計有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