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155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津津 博士 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 研 究 生:韓宏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八 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30-Jan-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鄭津津 博士

    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

    研 究 生:韓宏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八 月

  • 謝辭

    論文終於完成了,也意味著三年的研究所生活即將告一段落,回想三

    年來沒有週末,學業與工作兩頭燒的日子,雖然忙碌,卻也十分充實,只

    是冷落了一旁陪伴的家人,心中感到十分歉疚,所幸這一切的付出並沒有

    白費,如今終於可以順利踏出校門。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法律一直是我的興趣,能夠進入中正大學法律學

    研究所就讀,也是一償夙願。有人說:畢業是為了要感謝曾經幫助過我們

    的人。那麼就非所上老師莫屬,三年來在老師深入淺出的引導下,豐富我

    們的法學知識,讓我們這一群法律的門外漢可以初窺廟堂之美,宮幃之華

    麗,探尋學問的堂奧,使我們受益匪淺。當然,本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最

    應感謝的莫過於鄭津津老師,在她不厭其煩的耐心全程指導下,我學習到

    的不僅是論文的指導,更是做學問的嚴謹態度。當然還要感謝郝鳳鳴老

    師、李仁淼老師於大綱、初稿審查及論文口試時提供的鞭辟入裡的寶貴意

    見,以及論文口試時馬財專老師精闢的指正,使本論文能更周延。

    另外我也要感謝一群和我同窗學習的好同學,三年來和你們一同學習

    是一段美好的經驗,在你們身上我學到了各領域、各行業不同的人生智

    慧,拓展了我的視野,感謝你們帶給我豐富的心靈饗宴,在此我要特別感

    謝好友惠男,感謝你細心的校稿,提供我不同的想法,在此謹致上十二萬

    分的謝意。

    最後我要感謝家人的陪伴與支持,尤其是內人妃君,在我進修期間對

    家庭的照顧與付出,使我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學業,僅以此論文獻給我

    最愛的家人。

    韓宏杰 謹誌

    2007年 8 月

  • i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

    指導教授:鄭津津博士

    校所名稱: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學位類別:碩士

    研 究 生:韓宏杰

    關 鍵 詞:校園性騷擾、敵意環境性騷擾、交換式性騷擾、性別平等

    教育法

    摘要:

    性騷擾一詞對於現今的普羅大眾而言並不陌生,然而這樣的問題

    自古即存在著,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女性意識的抬頭,方才受

    到世人的重視。世界各國始有制定防制性騷擾相關的法律。以美國為

    例,在一九六三年以前,美國並沒有相關法律可以處理性騷擾的問

    題,只能依循普通法(common law)的救濟,而普通法則認為僱傭關係

    是屬於個人契約關係的一部份,不受司法審查的範圍。到了一九六四

    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第七章,禁止雇主因為受雇者的種族、膚色、

    宗教信仰、性別或原始國籍等因素,而解僱或拒絕僱用任何個人,或

    關於受雇者的薪資報酬、工作條件、身分地位或優遇僱用條件上,有

    任何歧視待遇之情形。至此,性騷擾之防治方才有了法律初步的保

    護。而我國在最近三、四年來對於婦女人身安全及兩性平權之立法進

    步神速,從性侵害防治法、家庭暴力防治法、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

    平等教育法、性騷擾防治法,無不展現我國對相關議題之重視,且其

    法理之建構以凸顯維護個人性自主及自主意願為立法取向,並以去兩

    性化為原則,擴展至多元性別模式,期望達到性別之實質平等地位。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內容為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

    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制以及研究之架構等部份。第二章校園性騷

    擾之概論,主要是探討校園性騷擾的定義為何?先論述國內外學者對

    性騷擾定義的觀點,再統合出本文之看法,並介紹校園性騷擾之特質

    及性騷擾成立之要素。最後,按國內外文獻資料來探討校園性騷擾的

    類型。第三章校園性騷擾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首先介紹我國校園性

    騷擾之主要法律-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發展沿革及立法過程,以明瞭本

    法之立法精神及意旨。其次,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法對校園性騷擾之規

    範詳細解析,使吾人對其有深入之認識。第四章之主要內容為探討性

    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後,中小學在適用過程中所遭遇之困難,以及法規

    範不足之處,並試著提出解決方式之建議,作為教育當局施行及日後

    修法之參考。第五章結論,為本研究之總結,彙整文獻探討與訪談結

    果加以分析而做成結論,並提出具體之建議。

  • ii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1

    第二項 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 6

    第一項 研究方法................................................6

    第二項 研究限制................................................7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8

    第二章 校園性騷擾概論........................... 10

    第一節 校園性騷擾之定義 .............................. 10

    第一項 美國的見解.............................................11

    第二項 我國的見解.............................................16

    第二節 校園性騷擾之特質 .............................. 18

    第一項 性別歧視...............................................19

    第二項 侵害人性尊嚴...........................................21

    第三項 違反公序良俗...........................................23

    第四項 侵害學生之受教權.......................................23

    第三節 校園性騷擾之要素 .............................. 25

    第一項 行為人.................................................25

    第二項 行為具有性本質.........................................25

    第三項 行為不受歡迎...........................................26

    第四節 校園性騷擾之類型 .............................. 27

    第一項 依性騷擾本質分類.......................................27

    第二項 依行為類型分類.........................................30

  • iii

    第三章 校園性騷擾處理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 32

    第一節 相關法規範之發展沿革 .......................... 32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規範 .......................... 35

    第一項 總則...................................................36

    第二項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組織與職權.........................45

    第三項 學習環境與教學之規定...................................47

    第四項 校園性侵害、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54

    第五項 調查結果之處理.........................................67

    第六項 救濟程序...............................................75

    第七項 罰則...................................................77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現況 ........................ 81

    第一項 縣市及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運作情形...................82

    第二項 學校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概況.............................83

    第三項 小結...................................................84

    第四章 校園性騷擾處理法規範之問題與解決......... 86

    第一節 相關法制施行之問題 ............................ 86

    第一項 性騷擾判斷標準不明確...................................86

    第二項 人力資源之困境.........................................87

    第三項 迴避相關規定之缺失.....................................92

    第四項 行政調查與司法判決不一的疑慮...........................97

    第二節 建議 .......................................... 98

    第一項 增列校園性騷擾之主觀構成要件及判斷標準.................99

    第二項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組織之建議..........................103

    第三項 性騷擾處理應予以分類..................................104

    第四項 增列必要時停止調查之規定..............................106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文獻 ....................................... 114

  • iv

    附錄 ........................................... 123

    附錄一 ............................................... 123

    附錄二 ............................................... 126

    附錄三 ............................................... 129

    附錄四 ............................................... 132

    附錄五 ............................................... 134

    附錄六 ............................................... 137

    附錄七 ............................................... 140

    附錄八 ............................................... 143

    附錄九 ............................................... 145

    附錄十 ............................................... 147

  • 1

    我國校園性騷擾處理相關法制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項 研究動機

    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一詞對於現今的普羅大眾而言並不

    陌生,然而這樣的問題自古即存在著,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女

    性意識的抬頭,方才受到世人的重視。世界各國始有制定防治性騷擾

    相關的法律。以美國為例,在一九六三年以前,美國並沒有相關法律

    可以處理性騷擾的問題,只能依循普通法(common law)的救濟,而普

    通法則認為僱傭關係是屬於個人契約關係的一部份,不受司法審查的

    範圍。1到了一九六四年,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第七章( Title Ⅶ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禁止雇主因為受雇者的種族、膚

    色、宗教信仰、性別或原始國籍等因素,而解僱或拒絕僱用任何個人,

    或關於受雇者的薪資報酬、工作條件、身分地位或優遇僱用條件上,

    有任何歧視待遇之情形。2至此,性騷擾之防治方才有了法律初步的

    保護。

    1 參閱莊坤龍,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規範之研究-美國民權法與我國立法草案之比較,國防管理

    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6-7,2000年。 2 莊坤龍,同註 1,頁 7。

  • 2

    然而,民權法第七章的性騷擾係專指「工作場所」之性別歧視而

    言,並不包含其他場域的性騷擾。諸如陌生人在公共場所的暴露狂、

    偷窺狂,或者在公共場所或交通工具上,一般無聊人士的惡意碰撞、

    觸摸等均不屬於本法之性騷擾的概念,3而校園之性騷擾亦不屬民權

    法第七章的保護範疇內。直到一九七二年,教育修正法案第九章(Ti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Act of 1972)通過明文禁止對於

    聯邦補助之教育課程或教育活動為性別歧視,以及之後聯邦法院若干

    具有代表性之判例,方確立校園性騷擾之受害者得依教育修正法第九

    章提出救濟。4

    反觀我國,對於校園性騷擾、性侵害處理程序之建立,起因於民

    國八十八年北科大發生性騷擾事件導致教育部遭監察院糾正,5故而

    制定「大專院校及國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才有明

    確之處理程序。然而性騷擾及性侵害的問題一直存在於校園中,依據

    陳若璋教授在民國八十二年針對大學生所做的性騷擾暨性侵害的回

    溯調查顯示,在受訪的 2178 位大專生中,有 24.70%的人曾經遭受過

    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經驗,亦即大約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遭受過性騷擾

    或性侵害的經驗。6若以性別來看,在受訪的大專女性當中曾遭受過

    3 參閱黃富源,校園性騷擾與性侵害,學生輔導通訊,第 48 期,第 27 頁,1997年 1 月。 4 參閱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之立法問題探究,萬國法律,第 105 期,頁 60,1999年 6 月。 5 參閱蕭昭君,學校你怎麼可以一再縱容性騷擾─有關校園性別正義的反省與思考,教育研究月刊,第 117期,頁 5,2004 年 1月。 6 參閱陳若璋主持,大學生性騷擾、性侵害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頁 14,

  • 3

    性騷擾或性侵害的人竟高達 42.1%。但相對的,男性曾受過性騷擾或

    性侵害的比例只佔男性總數的 6.8%,7由此可見女性是比男性更容易

    成為性騷擾或性侵害的受害者。在另一項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生性騷擾

    之研究,曾遭受性騷擾之學童比例亦高達 56.8%,其中又以同儕間之

    言語騷擾最多。8而在最近的調查中,羅燦煐針對全國高中、國中及

    小學453位教師及663位學生進行性侵害防治教育成效評鑑之調查研

    究,發現有 14%的學生曾發生性騷擾或性侵害事件,女生的受害率為

    男生的兩倍。9而晏涵文、黃淑英針對國中生進行性騷擾的現況的調

    查研究,則發現有高達 77%的國中學生曾遭受至少一種形式上的性騷

    擾,但與其他研究結果不同之處,在於曾遭受性騷擾的男生並不低於

    女生,而所受之性騷擾行為最多的是「與性有關且不受歡迎之言詞」

    10。從這幾項研究顯示出校園性騷擾問題的嚴重性已非一日之寒,且

    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同時性騷擾、性侵害對受害者的影響亦相當深

    遠,除了造成學校與學生關係緊張,學生受教權受損害,更可能導致

    受害者產生被騷擾症候群(sexual harassment syndron),11造成身體

    1993 年。 7 陳若璋,同前註,頁 14。 8 參閱吳玉釵,國小學童性騷擾之探討,訓育研究,第 35期,頁 33,1996 年。 9 參閱羅燦煐,各級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之評鑑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頁 51,2001年。 10 黃淑英、晏涵文,台北市某國中學生性騷擾現況及防治教育需求,台灣性學學刊,第 10卷,第 1期,頁 16,2004 年 3月。 11 參閱王麗容,性別歧視與性侵犯事件危機處理模式、輔導轉介流程及通報申訴制度規劃發展,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頁 2,1998 年 12月。

  • 4

    上的疾病或心理上的恐懼、焦慮、憂鬱、無法相信別人以及親密關係

    的障礙等。而性騷擾如果發生在兒童身上所造成的後果將更為嚴重。

    研究顯示,受侵犯的兒童甚至因而可能造成偏差的行為與心態。12

    綜上所述,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對被害者、學校都將造成莫大的

    傷害,值得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心力去正視性騷擾及性侵害之相關

    議題,並應致力於防範與處理機制的發展。筆者身為實務教育工作

    者,希望藉由本文能更深入瞭解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在我國中小學校

    園處理機制之現況,及其產生之爭議與困境,並提出管見,保障學生

    學習權益。

    第二項 研究目的

    性別平等教育法雖然已於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公佈施

    行,然不可諱言的,大多數的中小學教師對此立法仍感到十分陌生而

    未加以重視。因此,本文將介紹目前我國公立中小學校園性騷擾及性

    侵害事件的調查流程,及其相關之規範,並訪談基層承辦人藉以了解

    實務上所產生之問題,且試著提出解決的方法,提供教育主管單位參

    考改進,也喚醒教師對性別議題之重視,保障學生之權益。

    12 吳玉釵,同註 8,頁 35。

  •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的主體範圍限縮在我國公立之中小學校園所發生之性騷

    擾,而排除大專校園所發生之性騷擾。蓋大專院校與中小學校園發生

    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其處理流程雖皆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及教

    育部所頒佈之「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進行,但仍有下列幾

    點不同之處:

    一、受害者之年齡不同:中小學校園之受害者往往為心智未成熟

    之未成年人,與大專校園之受害者多為成年人不同,其適用之法律不

    盡相同,13且中小學學生之受害者常因不知如何求助而更須師長主動

    發覺問題,而大專院校時有所聞之師生戀,國民中小學則無此問題。

    二、處理流程不盡相同:大專院校的性騷擾事件如需送交教評會

    審理,則另有大學法之適用,分為三級或二級之審理制度,而中小學

    校僅為一級,14但若性騷擾事件情節尚不致影響行為人之身分,則國

    民中小學教師尚可依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予以懲處,則此處為大

    專院校所無。

    三、規模大小有別:大專院校的規模龐大,人力資源充沛,相關

    之專業人員較多,相形之下,中小學不但缺乏具有專業素養之人員,

    13 大學生已滿十八歲,屬法定成年人,非屬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欲保護之對象。 14 馬小萍、雷庚玲,我國性侵害性騷擾事件處理困境—事件調查部分與法律效果部分之研究報告,大學師生性騷擾事件調查與懲處的法律困境(期末報告修訂版),教育部委託,頁 3,2005

    年 7 月 29 日。

  • 6

    多數學校甚至沒有足夠人員足以執行「迴避原則」。15

    四、權力結構有異:大專院校基於大學自治之原則,教授自主意

    識強烈,不易受校長權勢干預,但反觀中小學權力結構,教師的自主

    性較為薄弱而易受干擾,在專業素養不足的情形下,很容易受到外力

    影響而做出不適當的決議。

    基於上述之差異,本文之研究內容僅限定在發生於中小學校園之

    性騷擾事件,而排除大學校園之性騷擾事件。

    再者,發生於學校之性騷擾及性侵害事件態樣繁多,因當事人的

    不同而適用不同的法律,16為避免研究主題過於分散而凌亂,故本論

    文乃以性別平等教育法為研究之主軸。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一項 研究方法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採取文獻分析法及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分

    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法

    蒐集與本論文相關之論文、法規、期刊、報章雜誌與案例,加以

    分析歸納,先回顧校園性騷擾之定義、特質、類型以及現行性騷擾處

    15 馬小萍、雷庚玲,同註 14,頁 3。 16 因當事人及行為地的不同,可能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兩性工作平等法或性騷擾防治法。

  • 7

    理之相關法規範,接著探討相關法規範之爭議,並試著提出本文之見

    解。

    二、訪談法

    為了解現今中小學校園對於性騷擾事件處理實際上所遭遇之困

    難,本論文尚採用訪談法,訪談對象以本文作者服務之雲林縣中小學

    教師為主。依據教育部 94 學年度之統計資料,雲林縣共有國中 39 所,

    其中 25 班以上之大型學校有 12 所,13 班至 24 班之中型學校有 13

    所,12 班以下之小型學校有 14 所。而國小部分共有 158 所,大型學

    校有 20 所,中型學校有 27 所,小型學校有 111 所。為了解學校規模

    大小其所遭遇之問題是否雷同,訪談的對象涵蓋大型學校(國中及國

    小各 1所)、中型學校(國小 2所)以及小型學校(國小 2所)之業務承

    辦人員共 6位(為各校之輔導室主任、訓導處主任、學生事務處主任

    或訓育組長)、以及 1位性別平等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委員、縣

    市政府之業務承辦人員,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小學業務承辦人、以

    及曾經參與性騷擾事件調查之教師等,共計 10 位。以了解性別平等

    教育法施行之現況及產生之困難,期能針對現況而提出改進之建議。

    第二項 研究限制

    本論文無論是研究之對象或研究內容均涵蓋相當大之範圍,但受

  • 8

    限於人力之不足,無法做大規模之訪談,且訪談對象亦以雲林縣之教

    育工作人員為主,其所遭遇之困難能否推論於台灣其他地區尚須深入

    之研究。再者,近來性騷擾之議題雖廣受矚目,但論者多以工作場所

    性騷擾為探討主題,對於校園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僅寥寥數篇,且

    多著重如何預防及輔導諮商為主,加以筆者外語能力欠佳,所蒐集資

    料皆以本國為主,是以本論文部份之研究受限於資料不足,恐有分析

    不夠深入之處,殊為遺憾。

    第四節 章節安排

    本論文之章節安排如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之主要內容為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限

    制以及研究之架構等部份。

    第二章 校園性騷擾之概論

    本章為校園性騷擾之概論,第一節主要內容是探討何謂校園性騷

    擾?其定義為何?先論述國內外學者對性騷擾定義的觀點,再統合出

    本文之看法;第二節乃介紹校園性騷擾之特質;第三節係分析性騷擾

    成立之要素,藉此對校園性騷擾一詞意涵有更深入了解。最後,按國

    內外文獻資料來探討校園性騷擾的類型。

  • 9

    第三章 校園性騷擾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

    本章首先介紹我國校園性騷擾之主要法律-性別平等教育法之

    發展沿革及立法過程,以明瞭本法之立法精神及意旨。其次,就性別

    平等教育法對校園性騷擾之規範詳細解析,使對其有深入之認識。最

    後,經由實際訪談所得資料的分析,以了解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的現

    況及遭遇之困難。

    第四章 校園性騷擾處理法規範之問題與解決

    性別平等教育法公佈施行至今已三年有餘,然而由於長期對於兩

    性議題的漠視,使得我國各級學校對於性別平等教育法仍感到十分陌

    生,尤以資源稀少的中小學情況更為嚴重。為此,本章之主要內容為

    探討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後,中小學在適用過程中所遭遇之困難,以

    及法規範不足之處,並試著提出解決方式之建議,作為教育當局施行

    及日後修法之參考。

    第五章 結論

    本章為本研究之總結,彙整文獻探討與訪談結果加以分析而做成

    結論,並提出具體之建議。

  • 10

    第二章 校園性騷擾概論

    第一節 校園性騷擾之定義

    校園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之盛行率,不論在

    國內外都是相當嚴重且普遍的現象。以美國為例,根據調查顯示,約

    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大學女生表示曾經受過教授、行政人員或其他

    人員性騷擾的經驗。17而台灣亦不遑多讓,如前述陳若璋教授的研究

    中顯示,有 24.70%的人曾經遭受過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經驗,亦即大

    約每四人中即有一人有遭受過性騷擾或性侵害的經驗,18顯示出性騷

    擾在國內外都是相當嚴重的問題。然而何謂性騷擾?這是具有相當大

    爭議的問題。許多國內外研究發現,男性與女性對於性騷擾定義的認

    知有相當大的差異,與女生相比,男性比較傾向於採用較嚴格的性騷

    擾認定標準,同時會淡化性騷擾所帶來的傷害,19而且將性騷擾歸因

    於少數害群之馬所為,卻忽略本身某些不當的行為。20另外現代婦女

    基金會在八十二年探討台北市上班族的性騷擾經驗及態度,也發現男

    性較傾向根據行為者的動機及本意,而女性則較傾向採用受害者的反

    應與感覺。21基於此種認知上的差距,對於何謂性騷擾?實有界定清

    17 焦興鎧,大專校園性騷擾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及其防治之道-美國經驗所提供之啟示。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4期,頁 6,1999年。 18 陳若璋,同註 6,頁 14。

    19 請參閱羅燦煐,她的性騷擾?他的性騷擾?──試論性騷擾的性別差異建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期,頁 51,1998年。 20 請參閱畢恆達,性騷擾與我何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8期,頁30,2002年。 21 羅燦煐,同註 19,頁 52。

  • 11

    楚之必要。

    第一項 美國的見解

    美國是最先注意性騷擾問題的國家,22早在一九七○年代就開始

    關注性騷擾議題,23經過各方三十多年的努力,美國在規範工作場所

    性騷擾的法律制度上已相當的健全。24而工作場所對於性騷擾的概念

    也逐漸被移轉至校園中,25成為校園性騷擾概念的基礎。一般而言,

    美國對於性騷擾的定義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法定定義(legal

    definitions)和實證定義(empericial definitions)。26

    第一目 法定定義

    美國學者Catherine A. Mackinnon是第一位對工作場所性騷擾下

    定義的人,在其宰制理論(dominance theory)中,對工作場所性騷擾

    所作的定義為「性騷擾是權力不平等關係下,提出不受歡迎的性強制

    需求」(sexual harassment refers to the unwanted imposition of

    sexual requirement in the context of a relationship of unequal

    power)27,此概念的重點在於行為人使用某一社會階層之權力,以獲

    22 請參閱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立法期間爭議問題研究,全國律師,第 9卷 9期,頁 65,2005

    年。 23 請參閱黃曬莉、畢恆達,當西方菁英碰上本土原生—校園中性騷擾的定義與申訴案件處理之

    社會文化脈絡,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 13 期(新刊 1號),頁 92,2002年。 24 請參閱鄭津津,美國工作場所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1期,頁 235,1998

    年。 25 焦興鎧,同註 17,頁 12。 26 請參閱王麗容,大專院校性騷擾防治工作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頁 2,2001 年 5月。 27 參閱Susan Estrich, Sex at Work, 43 Stsnford Law Review 818(1988).轉引自馬翠華,我國工作場所性騷

  • 12

    取另一社會階層之利益或使其遭受損害,亦即在權力不平等的情境

    中,提出違反對方意願之性要求、言詞或肢體上之騷擾28。依其見解,

    性騷擾並非單一個人之私事,而是社會中所有女性共同的命運,故而

    將性騷擾視為性別歧視,並將性騷擾行為區分為利益交換型性騷擾

    (quid pro quo sexual harassment)及敵意工作環境性騷擾(hostile

    environment sexual harassment)。29另一美國學者James E.Gruber

    則彙整學界多年來對工作場所性騷擾的定義:30

    (1)順從性要求的壓力、侵犯、勒索、社交活動。

    (2)取笑或評論個人外表性特徵或詢問個人的隱私或性生活。

    (3)言詞的侵犯,隱約的性要求或壓力,或建立進一步關係的

    壓力,寫信或打電話或展示色情性的資料。

    (4)有關性評論、情緒性上的誘惑、嫌惡的言語、或社會的貶

    損。

    (5)非言語的注視或姿勢、肢體的碰觸或性傷害。

    到了一九八○年,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性別歧視指導原則」

    (the EEOC Guidelines on Sex Discrimination)則將工作場所性騷

    擾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2004年。 28 黃曬莉、畢恆達,同註 23,頁 100。 29 盧映潔,校園性侵害暨性騷擾事件之法律規範及處理程序,靜宜大學第一屆法學學術研討會,頁 165,2006 年。 30 James E. Gruber & Bjorn Lars, Women’s Responses to Sexual Harassment: An Analysis of Social

    Cultural,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al Resource Model, 67(4)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814-825 (1986). 轉引自馬翠華,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10,2004 年。

  • 13

    擾定義為「任何不法或不受歡迎且會不合理地影響個人工作表現會造

    成一個充滿敵意或令人懼怕不愉快的工作環境的行為」31。該指導原

    則第一六○四點一一條更進一步指出:「⋯⋯不受歡迎的性接近、要

    求性方面的好處以及具有性本質的言語或肢體行為在下列情況構成

    性騷擾」:

    (1)行為人在做出上述行為時,明示或暗示被害人順從行為人

    的要求為被雇用之條件。

    (2)行為人以被害人配合或拒絕上述之要求來作為被害人相關

    就業機會的基礎。

    (3)上述行為之目的或結果會不合理的影響被害人的工作表

    現,或造成一個具有威脅性、充滿敵意或冒犯性的工作環

    境。

    當校園性騷擾的問題逐漸被大眾所關注時,如何界定哪種行為構

    成性騷擾?同樣成為最大的難題之一,而校園性騷擾無疑的也是性騷

    擾的一種,換言之即是發生於校園的性騷擾,文獻中多以學術性騷擾

    (academic sexual harassmen)一詞稱之。32但其定義為何?即便最早

    立法之美國教育修正法第九章亦未對於校園性騷擾加以定義,於是乎

    上述關於工作場所性騷擾的概念,便自然而然的移植到校園性騷擾

    31 請參閱 45 FED.REG. 74676-74677(1980), to be codified in 29 CFR §1604.11(a)~(g).轉引自鄭津津,美國工作場所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1期,頁 236,1998 年 32 黃富源,同註 3,頁 28。

  • 14

    中,為法院所引用。從 Catherine A. Mackinnon 所定義的性騷擾內

    涵引申,在師生關係中存在著「主控─服從」的階層權力落差,教師

    透過工作或教育方面的利益為後盾,而遂行違反意願的性要求。33依

    其理論分類,校園性騷擾的類型亦可區分為「利益交換型性騷擾」與

    「敵意環境性騷擾」兩種類型。另一位學者 Fitzgerald et al 則將

    校園性騷擾定義為:「由於在性及性別認同上濫用權力,因此妨礙或

    傷害了學生享有的教育福祉、教育環境及教育機會的一種行為」34。

    一九八○年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公佈職場性騷擾的定義

    以後,該定義被轉化為校園性騷擾之定義,並為主管機關、校方及聯

    邦各級法院所接受,成為處理校園性騷擾的重要準則。35其定義如下:

    「不受歡迎之性方面示好之舉(sexual advances);或要求性方面的

    好處(sexual favors);或其他具有性本質(sexual nature)之口頭、

    非肢體或肢體行為⋯⋯而(a)明示或暗示順從該項行為是作為被害人

    之求學或就學之條件;(b)個人順從或拒絕該項行為,會影響該位個

    人學業決定之基礎;或(c)該項行為之目的或結果,會不合理的干涉

    個人之學業表現,或造成一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學習環境」。36該定義的

    33 請參照凱瑟琳‧麥金儂著,賴慈芸等合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頁 85,時報文化,1993 年。轉引自盧映潔,同註 27,頁 165。 34 請參閱 Fitzgerald, 1990. Sexual Harassment: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 construct. In M. A. Paludi ( Ed.). Ivory power: Sexual Harassment on Campus. Albany: SUNY Press。轉引自請參閱王麗容,大專院校性騷擾防治工作手冊。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頁 5,2006 年 5月。 35 王麗容,同註 26,頁 12。 36 王麗容,同註 26,頁 12。

  • 15

    主要內涵有三項特性:一、違反當事人意願的行為。二、具有性本質

    的行為,包括肢體行為、言語行為、及非語言行為。三、基於性別的

    行為,性騷擾的目的並非以得到性好處為意圖,而是基於權力來對抗

    異性。37

    第二目 實證定義

    西方的學界經由實證的研究,發展出性騷擾行為的具體態樣,其

    中最具代表性者為 Fitzgerald et al。其依性騷擾的嚴重程度區分

    出五個等級,分別是性別騷擾、性挑逗、性賄賂、性要脅及性攻擊等,

    38其定義如下:

    (1) 性別騷擾(gender harassment):包括一切強化「女性是

    次等性別」印象的一切言行,以及傳達侮辱、詆毀、或性別

    歧視觀念的一般性性別歧視語言或行為;例如,過度強調女

    性的性徵或性吸引力,或過度強調女性的性別特質、性別角

    色刻板印象及性別歧視的言論。

    (2) 性挑逗(seductive behavior):包含一切不受歡迎,不合

    宜或帶有攻擊性的口頭或肢體上的吃豆腐行為。

    (3) 性賄賂(sexual bribery):以利益承諾(如:雇用、升遷、

    37 呂寶靜,工作場所性騷擾之研究:台灣地區案例探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 17期,頁 134,1995 年 12月。 38 黃曬莉、畢恆達,同註 23,頁 94。

  • 16

    加分、及格)的方式,要求性行為或與性相關的活動。

    (4) 性要脅(sexual coercion):包括一切威脅性及強迫性的

    性服務及性行為;亦即以威脅懲罰的方式,要求性行為或與

    性相關的活動。

    (5) 性侵害(sexual assault):包括強暴及任何具有傷害性或

    虐待性的性暴力及性行為。

    第二項 我國的見解

    歸納國內學者關於校園性騷擾的法定定義大多沿襲美國之見

    解,學者呂寶靜將其定義為:「任何不受歡迎,不被欲求的性侵害、

    性要求或其他具有性意味的言詞或行為。當順從這些言詞或行為成為

    個人或去工作機會、升遷、福利的條件,或者這些行動造成一個充滿

    敵意的工作或就學環境,影響個人的心理安寧及工作、學業表現均構

    成性騷擾。」39。黃富源則將校園性騷擾稱為「學術性騷擾」,並定

    義為「一種在性與性別認同上的權利濫用,而導致妨礙或傷害學生完

    整的教育福祉、氣氛或機會的行為」40。另外王麗容則將性騷擾定義

    為在校園內,任何不受歡迎的性接近、性要求,或其他具有性意味的

    言語或身體行為,發生於下列情況下構成校園性騷擾。

    39 羅燦煐,校園性騷擾與師生兩性關係,學生輔導,第 36期,頁 31,1995 年。 40 黃富源,同註 3,頁 28。

  • 17

    (1)明示或暗示被害人,配合或順從其行為為個人僱用或學習機

    會的條件。

    (2)以被害人屈服或拒絕該行為作為其影響僱用或獲得學習機會

    的基礎。

    (3)這類行為影響個人的工作評價或學術表現,破壞其學習興

    趣、機會,或製造一種壓迫性、敵意或侵犯性的工作或教育

    環境。41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所謂校園性騷擾之定義為「學校內成員以任

    何不受歡迎,且含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行為或與言詞,致影響另一

    成員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表現者」皆屬之,發生地點不以學校

    場域為限。

    另外在實證定義方面,陳若璋則依性騷擾、性侵害行為的嚴重程

    度,區分為三種等級:42

    1.第一級性迫害:包括語言猥褻、或講黃色笑話,意指言語騷擾。

    2.第二級性迫害:包括暴露身體隱私處,被碰觸、撫摸身體如胸

    部、臀部,強迫親吻,被拍裸照,加害者表演猥褻舉動或色情

    行動。

    3.第三級性迫害:包括撫摸生殖器、被強迫性交、被強迫口交或

    41 王麗容,同註 26,頁 5。 42 陳若璋,同註 6,頁 10。

  • 18

    肛交、被強迫性交且有凌虐行為。

    另外黃富源則依性騷擾者的類型將性騷擾分為陌生人與非陌生

    人的騷擾43。陌生人的騷擾係指於公共場合遭受陌生人具有性意涵的

    冒犯行為,如偷窺、觸摸等「猥褻行為」。而非陌生人之騷擾又分成

    三類,第一類來自於同學或同事之騷擾。第二類是客戶的性騷擾。第

    三類性騷擾則來自於具有權力差異的長官或老師。如此的分類仍大體

    延續美國的分類,依人際關係而更細分出兩類,然人際關係多元而複

    雜,難以窮盡,故如此之分類並未成為主流44。

    第二節 校園性騷擾之特質

    我國憲法保障人民的基本理念,在於維護人格尊嚴與確保人身安

    全,45而性騷擾行為卻是一種以性為本質,且為不受歡迎的侵害他人

    之行為。因此,性騷擾行為不但是侵害他人的人身安全,同時也侵犯

    他人之人格尊嚴,甚至在許多國家被視為性別歧視的行為。而這樣的

    行為如果發生校園中,更會影響學生接受教育的權利,其傷害不可謂

    不嚴重。歸納學者對於性騷擾行為特質的學說,性騷擾行為具有以下

    之特質:

    43 黃富源,轉引自陳皎眉,檢視校園性騷擾事件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頁 9,1999年。 44 黃曬莉、畢恆達,同註 23,頁 98。 45 參見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 372號解釋文。

  • 19

    第一項 性別歧視

    性騷擾行為是否屬於性別歧視?這是一個具有相當大爭議的議

    題。46所謂「性別歧視」係指針對不同性別給予不同對待,包括薪資

    數額、升遷、工作環境品質之優劣、假期或津貼之補助、工作地點之

    分派⋯等勞動條件之差異對待。47換言之,即是「雇主對職業條件相

    同之員工卻基於與工作能力不相關之性別因素,給予不相同之待遇或

    差距極明顯之勤務內容」即屬性別歧視。48以性騷擾概念發源的美國

    而言,民權法第七章是美國處理工作場所性騷擾最重要的法源,它禁

    止雇主因受僱人之種族、膚色、宗教信仰、性別或原始國籍等因素,

    而拒絕受僱人或解僱,或在薪資報酬、工作條件、待遇或優遇等雇用

    條件上,有任何歧視待遇的情形。49若有雇主違反該法律,受僱人得

    向聯邦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然而諷刺的是,早期的聯邦各級法院並不

    認為工作場所性騷擾的被害人可以依本法提起訴訟,50一直到一九七

    六年以後,才將性騷擾行為視為本法所禁止之性別歧視的行為。51到

    46 高鳳仙,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第 52卷,第 4期,頁 25,2001 年。 47 馬翠華,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之現況與未來發展,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2004 年 7月。 48 參見台北高等行政法院 91簡字第 851號判決書。 49 焦興鎧,工作場所性騷擾是不是就業上性別歧視─試評試評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則相關判決並兼論美國經驗之啟示(下),全國律師,第 8卷第 3期,頁 106,2004 年。 50 焦興鎧,同前註,頁 108。早期的聯邦法院認為工作場所性騷擾僅為行為人個人的不良行為,或男歡女愛為職場的自然現象,法院不宜介入,或非雇主授意所為,而不得向雇主提出訴訟,等

    理由不一,但都禁止被害人依民權法第七章提起訴訟。 51 焦興鎧,同註 50,頁 108。

  • 20

    了一九八○年以後,受到麥金濃教授宰制理論的影響,52聯邦法院大

    體都認定性騷擾構成性別歧視53。

    然而,因為性別認同或性取向所為之性別歧視行為,美國聯邦法

    院則一致認為無民權法第七章之適用54,例如行為人如同時對男性與

    女性為性騷擾行為,即所謂雙性性騷擾,美國聯邦法院即認為不屬於

    民權法第七章之性別歧視,而無本法之適用。55有鑑於此,有學者即

    認為將性騷擾定位為性別歧視,必須考慮行為人與被害人的性取向、

    性騷擾動機以及對兩性是否有差別待遇等因素56,如此並不足以保護

    各種態樣之性騷擾被害人57,故而主張應擴大保護範圍,將性騷擾行

    為重新定義為對人身安全與人格尊嚴之侵害58。

    我國憲法對於促進性別平等,禁止性別歧視亦有相關規定。憲法

    第七條中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六項則進一步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

    52 美國法院將性騷擾行為視為就業上性別歧視的見解主要是受了「形式平等」理論、「性慾支配」理論及「宰制理論」的影響,其中以「宰制理論」的影響尤大,該理論認為男女性雖然具有生理

    上的差異,但在男性主控的社會中建構出性別角色的特質,透過教育與學習強化了性別的差異,

    進而形成性別的差別待遇,男性被賦予勇敢主動,支配性的角色,而女性則被教育柔弱順從的受

    支配者的地位。因此女性所遭遇性騷擾之情形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女性受雇者被至於卑下的地

    位而受制於男性受雇者,男性透這種強制性的性慾,進一步強化他們在職場上的優勢。是以性騷

    擾被視為性別歧視,若非因為受害者的性別因素,即不會發生該項騷擾行為。 53 焦興鎧,同註 49,頁 110。 54 Ulane v. Eastern Airline,Inc.,742F.2d 1081(7th Ciu.1984).轉引自請參閱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立法期間爭議問題研究,全國律師,第 9卷 9期,頁 65,2005年。 55 高鳳仙,同註 54,頁 65。 56 高鳳仙,同註 54,頁 65。 57 高鳳仙認為因愛慕行為所造成之性騷擾行為、雙性性騷擾行為、以及講述非貶抑某依性別之黃色笑話⋯等行為,非屬性別歧視之行為。 58 高鳳仙,同註 54,66頁。

  • 21

    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

    等。」,司法院釋字第三六五號解釋更引據此條文中之「消除性別歧

    視」,並於解釋理由書中表示:「因性別而為之差別規定⋯必須基於

    男女生理上之差異或因此差異所生之社會生活功能角色不同,始足相

    當」,換言之,若非基於生理上或因其衍生之社會功能而為之差別待

    遇,即屬違反平等原則。59

    校園中之性騷擾是否構成性別歧視?依宰制理論之見解,性騷擾

    發生的主因係基於權力的差異,校園中在師生權力及社會性別角色權

    力差異的交互作用下,教師對學生、男學生對女老師之性騷擾60及同

    儕間性騷擾等校園之性騷擾行為自然亦屬性別歧視。然本文以為,校

    園性騷擾之防治著重在保障學生學習權及維護校園秩序,不論騷擾源

    自同性或異性皆可造成其學習權受到侵害。是故,將校園性騷擾視為

    性別歧視與否並無實益。

    第二項 侵害人性尊嚴

    人性尊嚴被稱為憲法秩序之基礎,又被稱為基本權利之核心範

    圍,61乃憲法之最高價值。就自然法的觀點而言,人民有些基本權利

    59 李震山,憲法中基本權利保障規範之關係,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49期,頁 130,2003 年 8月。 60 王麗容、李怡青,校園性別歧視和性騷擾的檢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8期,頁 18,1999年 8月。 61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第 17期,頁 3,2003 年 5月。

  • 22

    是與生俱來的,是先國家而存在的,即便國家無明文保障亦應享有,

    而對人性尊嚴的保障即屬之。任何國家公權力均應予以尊重並加以保

    護,不容以任何形式侵犯之,屬於不得經由修憲程序變更的憲法核心

    領域。

    人性尊嚴不但是國家存在之合法性與正當性之基礎,亦可視為憲

    法之當然內涵,係基於憲法整體規範及自由民主憲政秩序所導出,可

    單獨作為憲法上請求權基礎之人民主觀權利62,其核心內涵有二:一

    是任何人都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在自由權利的範圍內有高度的自主

    性。二是人不能成為純粹的客體,不論是依自由意志或他意,都不應

    被商品化、物化或工具化。63此除用來消極對抗公權力的不法侵害,

    在具體個案中,亦可透過法院之解釋,引進基本權保障之理念,而具

    有第三人之效力。64

    退而言之,我國憲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

    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在不妨害

    社會秩序與公共利益的前題下,人民的基本權利皆受保障。依此,人

    性尊嚴自在其保障範圍內。另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六項則進一步明

    白指出「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

    62 請參閱司法院大法官釋字 588 號解釋,彭鳳至大法官所提出一部協同及一部不同意見書。 63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頁 10-14,2001 年。 64 李震山,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出版公司,頁 139-140,2005 年 10月。

  • 23

    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從條文之解釋不應只得出國

    家只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而排除男性,由其「消除性別歧視,促進

    兩性地位實質平等」文字中,亦可推知男性之人格尊嚴亦在保障之範

    疇65。

    依上所述,人性尊嚴強調個人之自主性,不受國家與他人之侵害

    或客體化。然性騷擾之行為,不僅是違反被害人意志之不受歡迎之行

    為,且基於權力的落差,被害人淪為行為人展現權力之客體,忽視受

    害者身體之自主性,違背憲法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之意旨,侵害人性尊

    嚴之意甚明。

    第三項 違反公序良俗

    如前所述,性騷擾行為係具有性意涵、性本質且不受歡迎之行

    為,侵害個人之人格尊嚴,依一般人的平均道德判斷,顯有違反「公

    平合理思考之正當感受」66,意即違反公序良俗。依我國民法第一百

    八十四條第一項後段規定「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

    者。」,被害人得依該條文提出損害賠償。惟被害者依民法、刑法等

    法規範尋求救濟時,卻常因實體及程序上的困難而無法如願,67甚至

    遭到二次傷害或反誣告之結果,大大減損被害者尋求救濟的意願。

    65 李震山,同註 61,頁 6。 66 黃立,民法債篇總論,頁 273,1995 年 10月。 67 焦興鎧,同註 17,頁 25。

  • 24

    第四項 侵害學生之受教權

    教育的本質為何?依現今之通說認為教育權的行使乃是為了實

    現每個人的學習權。進而言之,每個人都是獨立之個體,具有完整的

    自我意識,為了發展自我、實現自我人格之目的,實有賴於學習以達

    成之68。教育基本法第二條第二項便指出教育之目的在「以培養人民

    健全人格、民主素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

    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

    教、文化之明瞭與關懷,使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

    民」,由此可知,學生乃教育之主體,學生之受教權應是最需受保障

    之處,教師對學生所為之輔導管教之措施,其最終之目的乃在培育學

    生健康的身心,發展學生健全之人格。69是以,教師對學生所為之行

    為若有違教育之目的,即有侵害學生受教權之疑問。

    另外根據研據顯示,性騷擾行為往往對被害人造成嚴重的後果,

    諸如憤怒、自責,失眠、憂鬱或其他心理病症外,尚有頭痛、嘔吐、

    疲勞等所謂「傷後壓力失調」。而在學業上更可能造成被害人逃課、

    更換學習主題、甚至被迫休學等後果。即便其他非被害學生也會受性

    68 林信和,論學生的受教權與父母的教育權,華岡法粹,第 28期,頁 10,2001 年 12月。 69 董保城,教育法與學術自由,月旦法學出版社,頁 263,1997 年 5月。

  • 25

    騷擾事件之影響,而嚴重影響其學習情緒。70是以,性騷擾行為侵害

    學生受教權之重大難以言喻。

    第三節 校園性騷擾之要素

    性騷擾行為雖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關於性騷擾行為的概念

    卻有幾項普遍被認同的法定要素,分述如下:

    第一項 行為人

    校園性騷擾之行為人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第五項之規定:

    「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指性侵害或性騷擾之ㄧ方為學校校長、

    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者。」由於行為人的不同,其

    調查機關亦有所不同,尤以當行為人對於申復之結果不服時,因行為

    人的身分不同,救濟的程序亦大相逕庭71,關於此部分將於本文之第

    三章中再詳加討論。

    另外當行為人雙方皆非學生時,即便該行為發生於校園中,亦非

    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而應依其他法律規範提出救濟。72

    第二項 行為具有性本質

    70 焦興鎧,同註 17,頁 8。 71 請參照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34條。 72 應依雙方當事人之身分適用兩性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刑法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等。

  • 26

    所謂性本質的行為,顧名思義,即其行為具有性意味或與性相關

    連之行為,在法律上通常包含下列行為:「意圖獲取性利益之性要求

    或性提議等行為」73。此種類型的行為包括一夜情、婚外情、同居或

    發生性行為的邀約皆屬之。74甚至一個非常有禮貌的約會請求,其行

    為人如為具有權勢之人對須服從其權勢之人提出,也很容易被認為是

    升遷、薪資或成績有關,而被視為性騷擾行為。

    然而最常發生於校園內的性騷擾和性侵害事件的類型中,係以學

    生對學生的騷擾和被騷擾為主體的類型最多,75其行為亦多已實施戲

    弄、威脅、恐嚇與攻擊等與性別有關之敵意行為,而並未含有性意涵,

    反而較類似於性別歧視的行為。但在許多國家的法規範中,性別歧視

    的敵意行為即被視為是性騷擾行為的一種。76

    第三項 行為不受歡迎

    審視性騷擾行為的構成的要件中,騷擾的行為成立與否?被害人

    的主觀感受具有相當關鍵的地位,例如在「教育部大專院校及國立中

    小學校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處理原則」第二條第一項便規定:「以明

    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之性接近⋯」,意即以被害人之

    73 請參閱高鳳仙,性騷擾之法律概念探究,法令月刊,第 52卷,第 4期,頁 39,2001 年。 74鄭津津,美國工作場所性騷擾相關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 1期,頁 238,1998 年。 75參閱王麗容,校園性騷擾及性侵犯事件處理模式之研究,

    http://content.edu.tw/junior/civics/ks_cn/content/1/6/6-9-1.htm,2007 年 1月 3日瀏覽。 76 高惠仙,同註 46,頁 267。

  • 27

    主觀感受為標準,該項行為如果是受到被害人歡迎的,便不構成性騷

    擾,反之,便構成本要件。

    行為是否受歡迎,通常採主觀標準,而主張被騷擾者應負舉證責

    任,證明該項行為發生時,對該行為並不歡迎,然而這樣的證明有時

    並不容易。一般而言,被害人於行為當時如立即提出抗議或抱怨,表

    達不歡迎該行為的立場,構成所謂「立即抱怨或抗議」,77在判斷上被

    害人能夠取得較為有利的地位。一旦被害人曾表達拒絕該行為,那麼

    該行為即屬「不受歡迎的性接近」。

    第四節 校園性騷擾之類型

    歸納學者學說及我國規範性騷擾行為的法規範,可發現關於性騷

    擾的類型依其分類的標準不同而有不同之類型,有的依據行為的性

    質、有的依據行為的嚴重程度78、有的依據行為的類型、尚有依據行

    為人的不同而分類,在此,本文依最常見之類型說明如下。

    第一項 依性騷擾本質分類

    在一九七九年美國學者 Catherine A. Mackinnon 將性騷擾行為

    77 鄭津津,同註 74,頁 239。 78 Fitzgeralc et al.依性騷擾行為的嚴重程度將性騷騷擾行為分成五類,分別是性別騷擾、性挑逗、性賄賂、性要脅及性侵害。王麗容,同註 26,頁 3。

  • 28

    分成「交換式性騷擾」與「敵意環境性騷擾」兩種類型79,而在校園

    中也可包含這兩大類型,分述如下:

    第一款 交換式性騷擾

    交換式性騷擾係指一個具有管理監督權能之人對其下屬提出有

    關性的要求,該下屬若接受此一要求即能獲得學業上或工作上的利

    益,反之若拒絕該項要求,即有可能導致學業上或工作上的不利益。

    80這種類型之性騷擾強調行為人與被害人間具有監督管理之關係,因

    此在校園中有可能發生在老師或行政人員與學生之間,以及學校之主

    管與下屬之間。81

    第二款 敵意環境性騷擾

    敵意環境性騷擾係指行為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

    言詞或行為,製造一個令被害人感到敵對、受恐嚇、或被侵害的學習

    環境,影響被害人之正常學習或工作的狀況,即構成之。82此類之性

    騷擾有可能發生在學校同事間、教師或行政人員與學生間,以及學生

    79 請參照 Catherine A. Mackinnon著,賴慈芸等合譯,性騷擾與性別歧視─職業女性困境剖析,時報文化,頁 85,1993 年。轉引自盧映潔,同註 29,頁 165。 80 鄭津津,同註 74,頁 239。 81 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第四款後段、兩性工作平等法第十二條第二項及性騷擾防治法第二條第一項之規定即屬利益交換型性騷擾。 82 鄭津津,同註 74,頁 239。

  • 29

    同儕間。例如老師於上課中講黃色笑話、展示令學生感受到冒犯之色

    情圖刊,或同學間有關性的遊戲及取笑皆屬之。

    然而較之於利益交換型性騷擾,敵意環境性騷擾之認定更為困

    難,原因在於後者通常發生於同儕之間,當事人間並無權力地位不相

    等的情形,而且缺乏對於何種行為構成性騷擾的判斷標準。因此,通

    常必須達到「普遍且嚴重」的影響當事人的學習狀況,方能成立。83

    另外,在敵意環境性騷擾中,性騷擾行為除須達到「普遍且嚴重」

    要件外,容有疑問者,到底何種行為會構成性騷擾行為?其衡量標準

    為何?對此,美國法院曾有不同之判斷標準:

    一、合理個人標準:所謂「合理個人」觀點係指以一般人,不分

    性別,其合情合理的觀點。84依此一通念來判斷該行為是否

    構成「本質為性而不受歡迎之口語或身體行為」85,若不構

    成,即無性騷擾行為。

    二、合理女性標準:所謂「合理女性」標準是指在某一情況下,

    對一般女性而言是合情合理之觀點。86詳言之,即行為人的

    某種行為或言詞,對一般多數的女性而言,是具有性意味或

    性別歧視的行為,而構成敵意環境性騷擾。

    83 焦興鎧,同註 17,頁 13。 84 黃曬莉、畢恆達,同註 23,頁 93。 85 黃富源,向企業性騷擾說再見─工作廠所性騷擾防治手冊,轉引自。 86 黃曬莉、畢恆達,同註 23,頁 94。

  • 30

    三、合理被害人標準:即是以受害人主觀的感受來判斷行為人之

    行為是否對受害人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學習環

    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生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

    87。若有,則性騷擾行為成立,反之,則不成立。

    一般而言,美國法院係採取「合理個人」標準來檢視行為人之言

    行是否夠嚴重且普遍到足以造成敵意環境。然而這樣的見解卻遭到一

    些批評,他們認為所謂「一般人的合理觀點」其實是建立在男性的觀

    點之上,故而主張應採取「合理女性」或「合理被害人」之標準。88

    除上述之判別標準外,國外尚提出一個簡單的準則來判斷該行為

    是否構成性騷擾行為,稱為「媽媽姐姐妹妹老婆條款」89。意即如果

    不希望該具有爭議的行為發生在自己親近的家人身上,那麼你就不應

    該將該行為使用在他人身上,而該行為也就有可能構成性騷擾行為。

    該項判斷準則簡單易懂,可惜的是該判斷準則只能作為判斷時的指引

    之ㄧ,而無法為法院所採用。90

    第二項 依行為類型分類

    依性騷擾的行為類型加以分類,可分成語言性騷擾、非語言性騷

    87 鄭津津,職場與法律,新學林出版社,頁 270,2007 年 10月。 88 鄭津津,同註 24,頁 250。 89 馬小玲、雷庚萍,同註 14,頁 28。 90 馬小玲、雷庚萍,同註 14,頁 29。

  • 31

    擾及身體性騷擾:91

    一、語言性騷擾:使用含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的語言、文字或圖

    片,對他人造成脅迫性或冒犯性的環境或感受。例如:課堂

    中的黃色笑話、展示令人難堪的淫穢圖片、猥褻的聲響、冒

    犯性的口哨或揶瑜、詢問他人性生活之私密⋯等皆屬之。

    二、非語言的性騷擾:與性有關的冒犯性或暗示性的肢體動作或

    眼神。例如:猥褻的舔舌頭或眨眼睛、具有性意味的圍堵他

    人去路、性暗示⋯等。

    三、身體的性騷擾:不受歡迎的身體碰觸、親吻、擁抱或肢體接

    近等。例如性侵害、強制猥褻、強吻92、撫摸頭髮、甚至按

    摩皆屬之。

    隨著科技的進步,性騷擾行為的類型日趨多樣,同時也會隨著當

    時情境不同的而有所差異,因此判斷是否構成性騷擾行為,除檢視行

    為人所為的行為外,審酌當時情境亦不可缺,更重要的是建立性騷擾

    行為的判斷標準方為當務之急。

    91 陳皎眉,檢視校園性騷擾事件與輔導策略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頁 11,1999 年。 92 民國 89 年 2月 9日桃園縣有一男子強吻超商女職員長達一、二分鐘之久,桃園地院及高院做出不成立猥褻罪之判決,引起爭議。因地院法官於判決中指出:接吻行為在客觀上已非屬誘起他

    人性慾之猥褻行為,而親吻臉頰又係國際社交禮儀一種。故不成立猥褻罪。請參閱桃園地方法院

    八十九度易字第一二六六號判決。

  • 32

    第三章 校園性騷擾處理之法規範與實施現況

    我國關於校園性騷擾的法律規範除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之外,尚有

    刑法、民法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等,然而當被害人依相關規定尋求救濟

    時,卻時常遭受到許多實體和程序上的障礙,導致投訴無門,甚至二

    次傷害的困境。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訂定便是希望能夠透過行政資源的

    整合,公正、專業、有效率且保密的處理性騷擾事件。而本章的內容

    即著重在介紹我國處裡校園性騷擾之主要法律規範─性別平等教育

    法的規範內容。透過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立法過程及各章節重要條文的

    介紹,能夠更了解性別平等法的立法精神及目的,與主要規範,並且

    針對實施近兩年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實施現況做深入暸解與檢討。

    第一節 相關法規範之發展沿革

    隨著社會日趨多元、開放,性別平等的議題逐漸受到各界的重

    視,尤其在推動婦女權益的保護與兩性地位的實質的平等上,更有顯

    著的成果。在婦女團體的努力推動下,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

    育法及性騷擾防治法等法制一一制定,構成我國性騷擾防治的保護

    網,這三項法律相繼公佈施行也使我國在性騷擾防治立法上成為相當

    進步的國家93。

    93 焦興鎧,我國防制性騷擾法制之建構,法令月刊,第 57卷,第 5期,頁 4,2006 年 5月。

  • 33

    然而檢視性騷擾三法雖同屬規範性騷擾行為之法律,但仍有些許

    的差異。首先,三者之規範目的、對象及場所不同。民國九十一年三

    月八日我國第一部規範性騷擾的法律─兩性工作平等法,公佈施行。

    對於職場性騷擾的類型與雇主的防治責任有了明確的規定,其目的在

    保護職場上勞工之工作權。民國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生效之性別平

    等教育法,則著重於校園中學生受教權之保障,規範校園應實施性別

    平等教育及性騷擾暨性侵害事件的處理方式。到了民國九十五年二月

    五日通過施行的性騷擾防治法則更進一步將保護範圍擴大,凡除職場

    及學校以外之所有場所皆納入保護範圍,其目的以保護被害人之人身

    安全及人格尊嚴為重心94。

    然而由於性騷擾防治法立法過程中,有許多的不同意見95,立法

    妥協的結果,性騷擾防治法既非兩性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

    特別法或母法,且凡適用兩性工作平等法與性別平等教育法者,除第

    十二條之媒體保密責任、第二十四條之違反媒體保密責任行政處罰及

    二十五條強制觸摸罪外,均排除適用性騷擾防治法96,也造成一個場

    域中,雖同為性騷擾行為卻因對象不同而適用不同的法律規範,其定

    義、程序、法律效果皆相異的奇特現象,這樣的立法結果亦引來不少

    94 焦興鎧,同註 93,頁 4。 95 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立法期間爭議問題研究,全國律師,第 9卷,第 9期,頁 64-65,2005年 9月。 96 高鳳仙,性騷擾防治法之規範精神與施行願景(上),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 79期,頁 33,2006年 2月。

  • 34

    的批評。

    回顧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歷程,民國八十六年三月七日教育部

    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委託陳惠馨教授、沈美真律師、蘇芊

    玲教授以及蘇小芩教授組成「兩性平等教育法」草案的研究計畫小

    組,經過十八次的小組會議及十七次的專家學者會議,研究計畫小組

    於九十年二月將研究報告提交教育部兩性平等委員會,報告中建議教

    育部應成立第二階段之研修小組,邀請更多不同領域之委員加入,同

    時建議將「兩性平等教育法」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

    這個更名建議的提出,主要是緣於草擬的過程中,發生屏東縣高

    樹鄉高樹國中葉永鋕同學死亡事件的影響。該事件經教育部「兩性平

    等教育委員會」派員調查後發現,葉同學雖為男性但長期具有女性之

    特質,喜歡煮飯、唱歌、聲音較細,行動較女性化,也因此經常受到

    其他男同學的捉弄與騷擾,甚至曾經在上廁所時遭同學強迫脫下褲子

    要看他的性器官。因此,葉同學偶爾會要求老師讓他提前下課上廁

    所,以避免他人騷擾。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在音樂課下課前五

    分鐘,要求老師讓他上廁所,不料卻在廁所離奇死亡,死因不明。97校

    方主張葉同學是由於急著如廁而忽略地面潮濕,以致滑倒致死。但這

    97 畢恆達,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記葉永誌,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wrc/anthology/yeh.html,2007 年 1月 15日。

  • 35

    樣的說法卻無法讓家長接受,懷疑另有隱情。98然而尚不論真相為何,

    由於葉永鋕同學的女性特質遭到同學長期的捉弄與排擠,加上學校對

    於該類事件的漠視,而導致悲劇的發生。為了讓學校與學生對於不同

    性別取向或特質之人給予尊重,保障其受教權利,並建立平等而安全

    的學習環境,故計畫小組乃建議將「兩性平等教育法」更名為「性別

    平等教育法」,藉以突顯性別取向的多元性,喚醒學校對於性別弱勢

    學生之保障,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99

    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案在九十三年三月送進立法院後,為使該草案

    能早日通過,關心該法案之民間團體組成「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民間

    推動聯盟」100,聯繫各黨派之女性立委,儘快排入議程。終於在九十

    三年六月四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總統公佈

    施行,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正式生效,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實施與

    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的防治與處理有了明確的法源依據。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規範

    本節主要內容在詳細解析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規範內容,讓吾人對

    98 該事件發生後,校長、總務主任及庶務組長等三人被檢察官依業務過失致人於死起訴,於一、二審中獲判無罪,但上訴至最高法院後,發回更審。於 95 年 9月 12日更二審,三人獲有罪判決,依業務過失致人於死,獲判三到五個月之徒刑,全案宣告定讞,不得再上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sep/14/today-so2.htm,2007 年 1月 17日瀏覽。 99 陳惠馨,認真對待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第 4卷,第 1期,頁 24,2005 年 4月。 100 這些民間團體包括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女性學學會、台北市婦女權益促進會、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及婦女新知基金會等。

  • 36

    本法能有更進一步之認識。本法共分為七章,合計三十八個條文,分

    別為第一章總則,第二章學習環境與資源,第三章課程、教材與教學,

    第四章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之防治,第五章申請調查及救濟,第六章

    罰則,第七章附則。其中以第一至五章最為重要,分述如下:

    第一項 總則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一章─總則。本章共有十一個條文,第一條明

    訂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立法目的,第二條為名詞之定義及性別平等法之

    適用範圍,第三至十一條乃是規範各級性別平等教育之主管機關的組

    織架構及其業務內容。

    第一款 立法目的

    在法治國家的憲政思想中,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主之個體,

    對於自己的身體、精神及行為擁有最終的自主決定權,不受任何外

    來的力量干涉,其自由意志均應受到尊重與保障,不因性別、宗教、

    黨派、種族、階級而有所差異。而性別平等教育法便建構在如是之

    基石上。本法第一條即開宗明義說明本法之立法目的在於「促進性

    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消除性別歧視,維護人格尊嚴,厚植並建立性

    別平等之教育資源與環境,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

  • 37

    法律之規定」101。窺其立法理由

    102,立法者訂定本法之目的非僅止

    於校園性騷擾及性侵害之調查與防治,更希望能透過教育的手段,

    建立一個性別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尊重他人之性別取向,促

    進社會中不同性別特質之人的平等地位,103達到性別地位之實質平

    等,落實憲法第七條及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六項,對平等原則的要

    求。另性別平等法第二條第一項明定「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之

    方式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此乃對前條作

    定義解釋。容有疑義者,何謂「實質平等」?所謂「實質平等」「並

    非指絕對、機械之形式上平等,立法機關基於憲法之價值體系及立

    法目的,自得斟酌規範事物性質之差異而為合理之區別對待」104,「而

    鑑於男女生理上之差異及因此種差異所生之社會生活功能不同」

    105,國家給予不同之對待方為符合「實質平等」之意涵。詳言之,「諸

    如男女兩性皆為人類,人格尊嚴均應受到尊重;而男女兩性性質之

    不同,係指於生理上之不同,如女性會懷孕、生育、哺乳,而男性

    於生理上則無法勝任此一工作。又男女可能因為歷史或文化社會因

    101 請參照性別平等教育法第 1條。 102 按憲法第 7條之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次按憲法增修條文第 10條第 6項規定:「國家應維護婦女之人格尊嚴、保障婦女之人身安全、消除性別歧視、促進兩性地位之實質平等。」,為落實上開憲法規定意旨,並厚植性別

    平等教育之資源與環境,提昇教育本質與內涵,建設性別平等之公民社會,爰制定本法。 103 陳惠馨,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的時代意義─以法律的有限創造教育的無限,全國律師,第 9卷,第 2期,頁 79,2005 年 2月。 104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485號解釋。 105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490號解釋。

  • 38

    素而有不同性質,例如女性由於歷史傳統因素,對參與政治或社會

    公共事務較缺乏經驗。以上男女間之差異應受到尊重,且應受到實

    質平等之對待,其資源與機會應受到相同之保障」106。

    然隨時代之演進,社會日趨多元,傳統以「性」(sex)作為性

    別之區分方式已屬狹隘107,尚應包含由社會文化所建構出來以「性

    別」為基礎的區分概念,在此概念之上包括了個人之性別認同、性

    傾向、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及性別表現等。108故建立性別實質平等

    之基本概念應包含兩個面向:

    一、任何人不分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

    其人性尊嚴之維護應受到相同之對待與尊重。

    二、任何人不分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

    其人性尊嚴之維護若受到不平等對待者,應積極提供協

    助,確保其地位之平等與尊嚴。109

    以此概念出發,若欲落實實質之性別平等,即須對於性傾向、

    性別特質、性別歧視及性別認同等多元概念有所認識,並且對於弱

    勢之學生,給予實際之支持照顧,使其與其他一般人享有同等之立

    106 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說明,頁 1,http://www.cmsb.tcc.edu.tw/mysite2/Doc/30.doc,2007 年 1月 21日瀏覽。 107 盧映潔,同註 33,頁 163。以「性」作為區分標準係指由男女生殖器官差異出發,來探討生理的性別所衍生的相關議題。 108 盧映潔,同註 33,頁 164。 109 請參照性別平等教法施行細則第 2條之立法說明。

  • 39

    足點,保障其均衡發展的機會,方為實質之平等。

    第二款 定義

    第二條係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法中所稱之性別平等教育、學校、

    性侵害、性騷擾等名詞加以定義。其中性別平等教育之定義已如前

    述,不復贅言,僅針對後三者加以闡述,分述如下:

    第一目 適用對象及範圍

    如前所述,我國自民國九十一年起發布施行兩性工作平等法

    起,至九十五年施行之性騷擾防治法為止,四年內共制定了三部

    與防治性騷擾相關之法律,各有其適用對象與範圍,然性別平等

    教育法的適用範圍及對象究竟為何?依性別平等教育法法第二

    條之第二項及第五項之規定,若非發生於校園的性騷擾、性侵害

    事件,即不在性別平等教育法適用範圍,且其當事人ㄧ方須為學

    生方有性別平等教育法之適用。

    一、適用範圍

    性別平等教育法係規範校園內所發生之性騷擾及性侵害

    事件之處理法制,故所謂「學校」依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第

    二項之定義,係指公私立各級學校而言,其意係指當事人一方

    為各級學校之學生,而行為人亦屬各級學校織成員而言,並非

  • 40

    指行為地需發生於學校。

    二、適用對象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適用對象依第二條第五項之規定,「校

    園性侵害或性騷擾事件:指性侵害或性騷擾之ㄧ方為學校校

    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者。」依此定義,

    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事件依行為主體區分,當可分為下列幾種

    類型:

    (一)教職員工對學生:係指學生遭受學校校長、教師、職員、

    工友之性侵害或性騷擾。而所謂「教師」,依校園性侵

    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第九條之規定,「教師:指專任教

    師、兼任教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護理教師、教官

    及其他執行教學、研究或教育實習之人員」,而「職員

    係指教師以外,於學校執行行政事務或庶務之人員」,

    而學生亦非僅限於有登錄學籍者,接受進修推廣教育之

    學生亦在保障範圍內。110

    (二)學生對學生:此類型又稱為同儕性騷擾,即為在學學生

    對其他學生施以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涵、性別歧視之言

    詞或行為,而影響其人格尊嚴、學習表現或機會而言。

    110 請參照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第 9條。

  • 41

    研究顯示尤以青春期的學生對性充滿好奇,常以性意涵

    的歧視性的語言、舉動、遊戲或笑話顯現出來,而這種

    類型的性騷擾發生的情形也最普遍。111

    (三)學生對教職員工:一般而言,教師比學生擁有更多的權

    力,然而就社會傳統角色而言,男性卻比女性擁有更多

    的權力,且隨著社會民主化的發展,教師的權威逐漸式

    微,許多年輕的老師受到學生的愛慕追求亦時有所聞,

    在國外的一項相關的研究指出,在所有的受訪女教師

    中,有高達一半的受訪者,曾遭到學生的性騷擾,112顯

    示這樣的問題亦非罕見。

    在校園內所發生的性騷擾類型並非僅止於上述之三種,尚

    包括同事間之性騷擾及外校人士對教師或學生之性騷擾類型,其

    行為發生地雖在校園中,但因不符當事人一方為學生,而他方為

    校長、教師、職員、或學生之要件,故非屬本法之適用對象,而

    應適用其他相關法律。113

    第二目 性侵害及性騷擾之定義

    一、性侵害之定義

    111 王麗容,同註 26,頁 19。 112 Elizabeth Grauerholz,轉引自王麗容,同註 26,頁 20。 113 學校內同事間之性騷擾行為係屬職場性騷擾,應適用兩性工作平等法。而外校人士,如家長、參訪學校者或一般民眾等,對學生、教師、校長所為之性騷擾行為,則須適用性騷擾防治法。

  • 42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性侵害定義係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上

    所稱之性侵害犯罪行為。又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二條指稱,性

    侵害係觸犯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二十七條、第二百二

    十八條、第二百二十九條、第三百三十二條第二項第二款、第

    三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第三百四十八條第二項第一款及其特別

    法之罪。學者將其區分為違反意願類型(第二百二十一條強制

    性交罪及二百二十四條強制猥褻罪)、意願不明類型(第二百二

    十五條乘機性交猥褻罪)、意願受干擾類型(第二百二十八條利

    用權勢機會為性交猥褻罪)及意願無意義類型(第二百二十七

    條與幼童性交猥褻罪)等四種類型,114其中利用權勢機會為性

    交猥褻罪乃是基於當事人間之權力不對等的情況,行為人利用

    權勢而為違反被害人意願之性交或猥褻行為,其強制行為雖不

    若強制性交最明顯,但其權利不對等之情況與校園頗為相似,

    宜應特別加以注意。

    又我國法律規範須年滿十六歲方有性同意能力,是以教師

    與年滿十六歲之人發展愛戀關係,甚而發生性行為,雖不構成

    刑法之妨害性自主罪章各罪,然如此之行為顯然有違教師法第

    十七條第六項「嚴守分際,本於良知,發揚師道與專業精神」

    114 盧映潔,同註 29,頁 167-169。

  • 43

    之教師專業倫理,且師生戀之本質究為兩情相悅之情愛,抑或

    為有權力者對無權力者之性控制或性引誘,亦有待釐清,115故

    教育部乃將師生戀納入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之規範

    中,師生於教學或其他相關活動時,不得發展有違專業倫理之

    關係,若教師發現有違反之虞時,應主動迴避之。116

    二、性騷擾之定義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關於性騷擾之定義係指:

    「符合下列情形之ㄧ者,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

    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

    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

    機會表現者。

    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

    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

    如第二章所述,性騷擾之概念源自於美國對於職場性騷擾

    定義,其分類方式亦沿襲之,117依其性質之不同而區分為「敵

    意環境性騷擾」及「交換式性騷擾」。然所不同者,在於美國

    115 王麗容、李怡青,同註 60,頁 29。 116 請參照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準則第 7條。 117 焦興鎧,同註 17,頁 12。

  • 44

    實務上尚包括性徇私,此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所無。118以下就本

    條文二款加以評析:

    (一)敵意環境性騷擾

    第一款條文所規範者即是「敵意環境性騷擾」,分析

    其構成要件為:行為人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

    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所謂「不受歡迎」係以被害

    人之主觀感受為標準,只要被害人曾於性騷擾行為發生時

    表示拒絕,或發生不久後表示對該行為的不滿,該行為即

    符合「不受歡迎」的要件。此外,同樣的行為也有可能因

    為行為人的不同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例如:同樣是親吻行

    為,男友的親吻是表達愛意,而他人的親吻即有可能構成

    性騷擾行為。也因此美國採取「客觀說」的標準─合理個

    人的標準,且被害人是女性時,為合於女性觀點之標準。

    119對此我國亦有學者提出「合理第三人標準」,可作為我

    國處理性騷擾事件時參考的標準。

    另外,就其行為態樣而言,「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

    的行為」並無一定之模式,舉凡黃色笑話、色情圖片、性

    方面之粗魯言詞、手勢、簡訊、電子郵件乃至於眼神均屬

    118 馬翠華,同註 30,頁 35。 119 林增玉,我國工作場所性騷擾法制之研究,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46,2002 年。

  • 45

    之。

    惟性別平等教育法之敵意環境性騷擾是否須如同工

    作場所敵意環境性騷擾之要求,達到「普遍且嚴重」之程

    度?依文義觀之,應無此要件。換言之,只要行為人之行

    為或言詞具有性意涵或性別歧視,且不受被害人歡迎,即

    構成敵意環境性騷擾。

    (二)交換式性騷擾

    第二款條文所規範者為「交換式性騷擾」。本款被性

    騷擾之客體僅限於學生,性別則不限於女性,男性亦在保

    護範圍內。而行為主體則可能為校長、教師或行政人員等

    上級人員。行為人以開除、留級、重修、分數、不及格等

    不利益之威脅,或以獎學金、加分或其他優遇措施,而要

    求、交換學生滿足其性索求的騷擾,120本款性騷擾之特性

    在於行為主體具有掌控與被害人利害關係有關的權力,被

    害人若拒絕該項要求,將導致不利益的實質損失。

    第二項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組織與職權

    120 黃富源,同註 3,頁 28-29。

  • 46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三至第六條乃是規定中央、縣市政府及各級學

    校應組成性別平等委員會,並規範其職掌之任務。其中與各級學校息

    息相關者,為第六條之規定,其內容如下:

    一、統整學校各單位相關資源,擬定性別平等教育實施計劃,落

    實並檢視實施成果。

    二、規劃或辦理學生、教職員工及家長性別平等教育相關活動。

    三、研發並推廣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教學及評量。

    四、研擬性別平等教育實施與校園性侵害及性騷擾之防治規定,

    建立機制,並協調及整合相關資源。

    五、調查及處理有關本法之案件。

    六、規劃及建立性別平等之安全校園空間。

    七、推動社區有關性別平等之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

    八、其他有關於學校或社區之性別平等教育事務。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七至第九條乃是規定各及性別平等教育委員

    會之組織成員,由於各級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之任務不盡相同,因此

    其組織成員之規定亦有所差異,例如性別平等教育相關之專家學者、

    民間團體代表及實務工作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