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118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腰椎滑脫病人延遲接受手術之情形與術後身體功能狀態 恢復之相關因素探討 Delay in Seek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Lumbar Fusion 鄔恒斐 Heng-Fei Wu 指導教授:王采芷 博士 Advisor: Tsae-Jyy Wang, Ph. D. 中華民國 103 7 July, 2014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Oct-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

    碩士論文

    School of Nursing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Nursing and Health Sciences

    Master Thesis

    腰椎滑脫病人延遲接受手術之情形與術後身體功能狀態

    恢復之相關因素探討

    Delay in Seek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Lumbar Fusion

    鄔恒斐

    Heng-Fei Wu

    指導教授:王采芷 博士

    Advisor: Tsae-Jyy Wang, Ph. D.

    中華民國 103年 7月

    July, 2014

  • 口試委員審查合格同意書

  • 致 謝

    四年,不是一晃眼就可以過去的時間,卻也那麼一眨眼就過去了。在許多同

    學早已完成學業,正品嚐著豐收的甜果之時;而在後頭行道遲遲的我,駑馬十駕

    之後,終於也將磨杵成針。

    進入研究所就讀,是一個不甘心之下的衝動,但也是個讓我永不後悔的決定

    。踏出了這一步,才看見蒼穹之下的繽紛與浩瀚;而之後的每一步,即使舉步維

    艱,卻也都拓展了我的視野,而有驚艷萬分的收穫。感謝老天讓我有機會進入這

    荊天棘地的叢林中接受試煉,每一次的受挫傷痕,都是我成長的印記;每一次費

    勁的學習,都增添了我不少的功力。

    曾經妄想兩年畢業,但對駑鈍的我似乎困難了些。很慶幸的,在學習過程中

    遇到一些良師益友,在他們的協助之下,終究讓我得以畢業。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采芷老師,總是不辭辛勞的在深夜協助我修改論文,給我醍醐灌頂的建議,使我

    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感謝臺北榮總骨科部劉建麟部主任、寬佳老師、夙芬老師

    及惠如老師在論文及課業上給我的指導及提攜;感謝庭綾、瑛蘭、鄭瑜、容慧、

    金燕及柏熙在課業及生活上的鼓勵與協助,那邁阿密十天的海外見習、星期五

    7-11的克難晚餐,如今都還歷歷在目,相信也都讓大家難以忘懷。感謝同事在

    工作上的配合與幫忙,讓我處於在職中,仍能順利的完成學業。最最感謝妻子的

    包容、體恤及支持,讓我在對家庭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之下,能專心致力於學業上

    。很抱歉的是沒能多花些時間陪伴家人,很遺憾的是 Doggie未能陪伴我到這論

    文的完成...

    末了,一定要再次感謝老天,讓我在這段對的時間,遇上了這些對的人兒。

    使我的人生多了色彩,增了內涵。就如仰望銀河,讚嘆羅列星辰之際,又見流星

    曳空,更添無比燦爛!

    恒斐 謹書於台北石牌睏驥軒

    2014/07

  • i

    中文摘要

    內固定骨融合手術是嚴重腰椎滑脫的主要治療方式,術後病患的身體功能狀

    態可獲得相當程度的改善。但在台灣,一般民眾對脊椎手術常有恐懼與負面的看

    法,而有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並可能進而影響其術後身體功能狀態恢復的情形。

    研究目的在探討腰椎滑脫病人:(1)延遲就醫情形及其影響因素,(2)延遲接受手

    術情形及其影響因素,(3)術前失能情形及其影響因素,(4)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

    復情形及其影響因素。採描述相關之縱貫性研究設計,以腰椎滑脫並接受後側減

    壓及內固定骨融合術之病人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於臺灣北部某醫學中心進

    行收案,共收案 86 人。於手術前、手術後一、三及六個月,以結構式問卷進行

    資料收集。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表、病人延遲就醫情形調查表、歐氏下背痛失

    能量表、修正版簡式老年憂鬱量表及疼痛數字等級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

    、獨立樣本 t檢定、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線性迴歸及廣義線性估計模式進

    行分析。研究對象平均延遲就醫時間為 29.16 個月,平均延遲接受手術時間為

    23.71 個月。平均失能指數由術前、術後一個月、術後三個月至術後六個月分別

    為 48.52分、40.73分、28.67分及 18.19 分。下背痛、憂鬱、年齡和性別為術前

    失能嚴重程度之重要預測因子,共可解釋 40.9%之變異量。年齡、性別、延遲接

    受手術時間及術前下背痛為失能嚴重度隨時間變化之重要共變因子。因此在臨床

    上對高齡、女性的腰椎滑脫病人,應積極治療下背疼痛情形,並留意憂鬱情緒的

    評估與預防。針對易產生延遲接受手術行為之病人,提供相關醫療資訊,追蹤後

    續就醫情形,並建議儘早接受手術,以免影響手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情形。

    關鍵字:腰椎滑脫、延遲接受手術、失能、身體功能恢復

  • ii

    ABSTRACT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is the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spondylolisthesis, and patients can have great improvement in

    physical function after the surgery. However, concerns regarding complications of the

    surgery often hindered patients from receiving the indicated surgery in time and this

    delay may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patients’ recover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spondylolisthesis patients’: (1) dela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2)

    delay in receiving surgerying, (3) factors influencing preoperative disability, and (4)

    factors influencing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lunbar fusion. The study is a longitudinal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design. Eighty six spondylolisthesis patients underwent the

    posterior lumba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s were recruited from a medical center in

    northern Taiwa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using the study questionnaires before

    surgery, one, three and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ed dela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questionnair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2.1, revised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and pain numeric rating scal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liner regression and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The average time for

    delay in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and delay in receiving surgery was 29.16 and

    23.71 months, respectively. The participants’ mean disability indexes were 48.52,

    40.73, 28.67 and 18.19 measured at baseline, one month,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post operation, respectively. Low back pain, depression, age and gender were

    th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the preoperative disability. These four variables together

    explained 40.9% of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ability severity. Age, gender, delay in

    receiving surgery, and low back pain were significant covariates for the changes of

    disability severity across time. Patients with spondylolisthesis should be actively

  • iii

    treated for lower back pain and depression.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emale

    patients. For those who have a higher risk for delay in seeking surgical treatment, we

    should provide relevant medical information, track whether they seek treatment or

    not,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cept recommended surgery as soon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outcomes on recovery.

    Keywords: spondylolisthesis, delay in receiving surgery, disability, functional

    recovery

  • iv

    目 次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目 次 ................................................................................................................... iv

    表 次 .................................................................................................................. vii

    圖 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3

    第五節 研究架構 .................................................................................................... 5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腰椎滑脫症 .............................................................................................. 11

    第二節 腰椎滑脫病患接受腰椎後側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的身體

    功能復原情形 .......................................................................................... 12

    第三節 延遲治療 .................................................................................................. 14

    第四節 延遲就醫治療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

    復的影響 .................................................................................................. 18

    第五節 腰椎滑脫之疾病嚴重程度對其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

    復的影響 .................................................................................................. 19

    第六節 人口學特性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復

    的影響 ...................................................................................................... 19

    第七節 疾病變項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

  • v

    影響 .......................................................................................................... 21

    第八節 共病情形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

    影響 .......................................................................................................... 22

    第九節 疼痛及其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

    影響 .......................................................................................................... 23

    第十節 憂鬱及其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的

    影響 .......................................................................................................... 24

    第十一節 總結 ......................................................................................................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選樣與場所 .........................................................................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2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 34

    第六節 倫理考量 ..................................................................................................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36

    第一節 人口學特性 .............................................................................................. 36

    第二節 疾病特性 .................................................................................................. 39

    第三節 延遲就醫、延遲接受手術及延遲原因 ................................................ 40

    第四節 人口學特性、疾病特性、延遲原因與延遲就醫時間及延遲接受手術

    時間之關係 .............................................................................................. 41

    第五節 失能、憂鬱與疼痛情形隨時間之變化 ................................................ 43

    第六節 不同人口學及疾病特性的研究對象在術前失能嚴重度之差異 ...... 52

    第七節 年齡、共病指數、症狀持續時間、延遲就醫時間、延遲接受手術時

    間、憂鬱、疼痛與術前失能嚴重度之關係 ........................................ 54

  • vi

    第八節 術前失能嚴重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 56

    第九節 預測失能與否之延遲接受手術時間切點 ............................................ 60

    第十節 失能嚴重度隨時間變化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 63

    第五章 討論 ............................................................................................................... 65

    第一節 人口學與疾病特性 ................................................................................. 65

    第二節 術前失能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 65

    第三節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切點 ......................................................................... 68

    第四節 身體功能恢復情形及其預測因子 ........................................................ 6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7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73

    第一節 結論 .......................................................................................................... 73

    第二節 建議 .......................................................................................................... 74

    參考文獻 .................................................................................................................. 77

    中文部分 .................................................................................................................. 77

    外文部分 .................................................................................................................. 79

    附錄一 G*Power 3.1.2 樣本數計算結果 ................................................................... 93

    附錄二 基本資料表 ...................................................................................................... 94

    附錄三 病人延遲就醫情形調查表 ............................................................................. 96

    附錄四 中文版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 ......................................................................... 97

    附錄五 修正版簡式老年憂鬱量表 ...........................................................................100

    附錄六 疼痛數字等級量表 .......................................................................................101

    附錄七 共病症(Comorbidity)加權指數 ................................................................ 102

    附錄八 研究工具使用同意書 ...................................................................................103

    附錄九 人體試驗同意書委員會 ...............................................................................105

  • vii

    表 次

    表 4-1 研究對象的之人口學屬性............................................................................... 38

    表 4-2 研究對象之疾病特性 ....................................................................................... 39

    表 4-3 延遲就醫、延遲接受手術及延遲原因 .......................................................... 40

    表 4-4 不同人口學、疾病特性及延遲原因在延遲就醫時間及延遲接受手術時

    間之差異 ............................................................................................................ 42

    表 4-5 研究對象失能、憂鬱、下背疼痛及下肢疼痛之情形 ................................. 51

    表 4-6 不同人口學及疾病特性的研究對象在術前失能嚴重度之差異 ................ 53

    表 4-7 年齡、共病症加權指數、症狀持續時間、延遲就醫時間、延遲接受手

    術時間、憂鬱、下背疼痛、下肢疼痛與術前失能嚴重度之相關性 ........ 55

    表 4-8 術前失能嚴重度之重要預測因子 .................................................................. 57

    表 4-9 手術前是否失能與延遲接受手術時間之 ROC 曲線下面積 ...................... 62

    表4-10 研究對象失能嚴重度隨時間變化情形之預測因子(廣義線性估計模式)

    ............................................................................................................................. 64

  • viii

    圖 次

    圖 1-1 延遲就醫與延遲治療時間之圖示 .................................................................... 8

    圖 4-1 收案篩選流程圖 ............................................................................................... 37

    圖 4-2 失能情形隨時間變化之集體趨勢 .................................................................. 44

    圖 4-3 失能情形隨時間變化之個別趨勢圖 .............................................................. 44

    圖 4-4 憂鬱情形隨時間變化之集體趨勢 .................................................................. 46

    圖 4-5 憂鬱情形隨時間變化之個別趨勢圖 .............................................................. 46

    圖 4-6 下背疼痛隨時間變化之集體趨勢 .................................................................. 48

    圖 4-7 下背疼痛隨時間變化之個別趨勢圖 .............................................................. 48

    圖 4-8 下肢疼痛隨時間變化之群體趨勢 .................................................................. 50

    圖 4-9 下肢疼痛隨時間變化之個別趨勢圖 .............................................................. 50

    圖 4-10 術前失能嚴重度預測因子多元逐步迴歸之殘差值直方圖(Histogram) .. 58

    圖 4-11 術前失能嚴重度預測因子多元逐步迴歸之常態機率散佈圖(Normal

    P-P plot) ........................................................................................................... 58

    圖 4-12 術前失能嚴重度預測因子多元逐步迴歸之交叉分布圖(Scatter plot)..... 59

    圖 4-13 手術前是否失能與延遲接受手術時間之 ROC 曲線 ................................ 61

  •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一個國家 65歲以上的人口達全國

    的總人口數的 7%以上,即稱為「高齡化社會」。台灣在 1993年即跨入高齡化社

    會之列,根據內政部統計,2013年台灣人口平均餘命為 71.84歲,65歲以上之

    人數佔總人口數之 11.53%(內政部,2014)。隨著社會的高齡化,罹患退化性疾病

    的病人與日俱增,腰椎滑脫也漸漸地成為常見的慢性病。在一項針對日本人的大

    型研究中,統計發現在 3259 位有下背痛症狀的病人中,有 8.7%是因為腰椎滑脫

    造成的(Iguchi et al., 2002)。一般造成腰椎滑脫的原因大多與退化性、外傷性、機

    械性(多半與腰椎重複承受高壓力下的活動導致椎弓斷裂有關)及遺傳因素有關

    (An & Singh, 2007;Nance & Hickey, 1999)。

    脊椎滑脫症治療的首要目的在於解除神經的壓迫,以消除疼痛並保持脊椎結

    構的穩定性(Anant et al., 1999;Majid & Fischgrund, 2008)。一般而言,穩定的脫

    位或症狀較輕的,建議以保守治療為主,包括使用非類固醇抗炎性藥物、背部護

    具、肌肉伸展運動等復健方式,通常保守治療可以減輕部分病患的症狀,特別是

    對於疼痛的緩解;至於較不穩定,無法用保守治療改善,或症狀造成病患生活品

    質受嚴重影響者,則考慮採用手術治療(Majid & Fischgrund, 2008)。手術目的為

    減除神經根所受的壓力及穩固脊柱功能,以改善病患不適症狀及促進術後的生活

    品質為目標(張明超,2006;Harvey, 2005)。在國內外有許多研究皆顯示,腰椎滑

    脫病人在接受各類不同方式的腰椎後側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後,在疼痛的緩

    解和身體功能狀態的恢復方面都有顯著的改善(Kim et al., 2011;Wu et al., 2008;

    Zagra, Giudici, Minoia, Corriero, & Zagra, 2009;Zouboulis et al., 2006)。

    在台灣,由於文化和脊椎手術失敗導致半身不遂的知名案例的影響,致使民

    眾對脊椎手術有恐懼與負面的看法,病人在聽到醫師解釋需要接受脊椎手術的訊

    息時,心中通常會有很大的衝擊,在決定接受此一重大手術前可能需要與家人討

  • 2

    論,可能需要多尋求一些資訊來源,也可能因為害怕與逃避的心態,一直拖到症

    狀嚴重至自己無法承受,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才決定接受手術治療。許多針對

    腰椎滑脫病人所做的研究中顯示,腰椎滑脫的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大多持續

    經歷長達數個月至數年的不適症狀。一項在瑞典進行的研究顯示,腰椎滑脫病人

    在術前之症狀平均持續 35 個月,最久甚至長達 180個月(Schaeren, Broger, &

    Jeanneret, 2008)。而延遲就醫的時間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在接受

    手術前症狀持續的時間愈久,症狀通常變得愈嚴重,也往往增加手術的困難度,

    也可能會延緩術後身體功能恢復進度(Yang et al., 1993)。除了延遲接受內固定骨

    融合手術可能對身體功能恢復有負面影響外,人口學特性(如年齡、性別及教育

    程度)、疾病嚴重度、共病情形、憂鬱程度以及疼痛情形也可能影響腰椎滑脫病

    人術後身體功能狀態的恢復情形(廖健芬、林桑伊、林瑞模,2006;Cobo Soriano

    et al., 2010;Slover, Abdu, Hanscom, & Weinstein, 2006;Weinstein et al., 2007;

    Weinstein et al., 2008)。

    國內關於延遲就醫的研究,多是針對癌症(口腔癌、肝癌、乳癌及子宮頸癌)

    、中風或心肌梗塞患者,少有對腰椎滑脫症患者延遲就醫深入探討。故本研究將

    探討罹患腰椎滑脫之病人延遲接受治療的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以及術後身體活動

    功能恢復情形及其影響因素;並探討腰椎滑脫病人延遲接受手術治療與術後身體

    功能狀態恢復程度間的關係。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為探討腰椎滑脫病患:

    一、 延遲就醫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二、 。延遲接受手術治療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三、 術前失能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四、 術後身體功能狀態恢復的情形及其影響因素。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問題為:

    一、 腰椎滑脫的病人延遲就醫之情形如何?

    二、 影響腰椎滑脫病患延遲就醫之因素為何?

    三、 腰椎滑脫的病人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之情形如何?

    四、 影響腰椎滑脫病患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之因素為何?

    五、 腰椎滑脫的病人術前失能情形如何?

    六、 影響腰椎滑脫病患手術前失能情形之因素為何?

    七、 腰椎滑脫病人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如何?

    八、 影響腰椎滑脫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之因素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假設分以下四部分陳述:

    ㄧ、影響腰椎滑脫病患延遲就醫之因素:

    1. 人口學特性與延遲就醫時間有相關。

    2. 疾病特性與延遲就醫時間有相關。

    3. 不同延遲就醫原因在延遲就醫時間上有差異。

    二、影響腰椎滑脫病患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之因素:

    1. 人口學特性與延遲接受手術時間有相關。

    2. 疾病特性與延遲接受手術時間有相關。

    3. 不同延遲接受手術原因在延遲接受手術時間上有差異。

    三、影響腰椎滑脫病患手術前失能情形之因素:

    1. 人口學特性與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有相關。

    2. 疾病特性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相關。

    3.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正相關。

    4. 共病指數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正相關。

  • 4

    5. 憂鬱情形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正相關。

    6. 下背疼痛程度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正相關。

    7. 下肢疼痛程度與術前失能嚴重度有正相關。

    四、影響腰椎滑脫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之因素:

    1. 人口學特性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相關。

    2. 疾病特性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相關。

    3.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負相關。

    4. 共病情形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負相關。

    5. 憂鬱程度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負相關。

    6. 下背及下肢疼痛程度與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有負相關。

  • 5

    第五節 研究架構

    一、腰椎滑脫病患延遲就醫之影響因素

    二、腰椎滑脫病患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之影響因素

    延遲就醫

    人口學特性

    疾病特性

    延遲原因

    延遲接受手術治療

    就醫 人口學特性

    疾病特性

    延遲原因

  • 6

    三、腰椎滑脫病患手術前失能情形之影響因素

    術前失能嚴重度

    疾病特性

    症狀持續時間

    術前下肢疼痛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

    術前下背疼痛

    術前憂鬱情形

    人口學特性

    共病指數

    延遲就醫時間

  • 7

    四、腰椎滑脫病患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情形之影響因素

    術後身體功能狀態恢復程度

    疾病特性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

    術前下背疼痛

    術前憂鬱情形

    人口學特性

    共病指數

    術前下肢疼痛

  • 8

    第六節 名詞解釋

    一、 延遲就醫時間

    概念性定義:延遲就醫時間指病人在發現不適症狀後,並未立即尋求適當的醫療

    照護之時間(Suchman, 1963)。

    操作行定義:在本研究中,又將延遲時機進一步分為延遲就醫時間及延遲接受手

    術時間兩部分,其操作型定義分述如下:

    A. 延遲就醫時間為病人初次發生症狀至因該症狀第一次就醫之時間

    (如圖 1-1),以月為單位。

    B. 延遲接受手術時間則為病人指自醫師建議需接受手術治療至實際

    接受腰椎後側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之時間(如圖 1-1),以月為單

    位。

    圖 1-1 延遲就醫與延遲治療時間之圖示

    二、 腰椎滑脫之疾病嚴重程度

    依學者 Meyerding於 1932 年提出之定義,視 X光檢查結果,將脊椎滑脫的

    程度依脊椎椎體的百分比,將其分為五級:第一級 1~25%,第二級 26~50%,第

    三級 51~75%,第四級 76~100%,第五級是指脊椎脫垂,即上下兩節脊椎完全位

    移。

    症狀發生時間

    就醫時間

    建議手術時間

    接受手術時間

    延遲就醫時間 延遲治療時間

    症狀持續時間

    確診時間

    罹病時間

  • 9

    三、 身體功能狀態

    概念性定義:身體功能狀態是代表個人全面性的功能,與生活品質是不同的。是

    指個人提供生活所需的能力,包括在正常的生活中,為了維持生命

    所需的活動、實現個人之角色以及維持個人之健康與安寧。因此功

    能狀態不只是身體的,同時包括社會、心理及靈性的功能(Leidy,

    1994)。

    操作性定義:在研究中是以「中文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 2.1」之得分表示之,分

    數愈低即代表身體活動功能程度愈佳。0~20%代表輕微的失能,

    21~40%代表中度失能,41~60%表示重度失能,61~80%代表不良於

    行之程度,81~100%代表臥床或嚴重程度之失能。

    四、 共病情形

    概念性定義:為 Charlson等人在 1987年提出,欲探討潛在預後重要變項對於病

    人存活之影響,控制了病人所有共存疾病、疾病嚴重度與入院原因

    等因素,去計算各合併症未經校正與校正後的相對風險,為控制病

    患治療前或手術前合併症,避免其影響醫療處置療效,並使用校正

    後之相對風險程度作為不同合併症的權重(吳肖琪、簡麗年、吳義

    勇,2004;Charlson, Pompei, Ales, & Mac Kenzie, 1987)。其假設可

    以藉由 19類合併症群組作為結果的預測因子,此具良好效度的共

    病症指標,19 項共病症包括: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臟衰竭、周邊

    血管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失智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結締組織

    疾病、消化性潰瘍、輕微肝病、糖尿病、糖尿病合併慢性併發症、

    輕偏癱與偏癱、腎臟疾病、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中度至重

    度肝臟疾病、轉移性腫瘤、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等。

    操作性定義:研究中以察爾森共病症指標(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之得分

    計算之。其計算分數有五種,分別包含 0分(沒有狀況發生)、1分

  • 10

    、2 分、3 分、6分。計算得分越高,則代表疾病的負荷越嚴重(Inouye

    et al., 1993)。

    五、 疼痛

    概念性定義:疼痛是一種與實際上或潛在性的組織傷害有關的不愉快感覺及情緒

    經驗(IASP, 1979)。疼痛是包含生理和心理及社會等多層面的複雜主

    觀感覺,是一種不愉快的經驗、不舒服的感受,而這種經驗會讓病

    患感到痛苦,甚至嚴重到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Lazarus, 1966)。

    操作性定義:在研究中是以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來評量

    個案疼痛情形。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RS)是由一組數字所組成,本

    研究中採0~10分計分。0分為不痛,10分表示想像中最極端的痛,

    請病人寫、圈或說出代表病人疼痛強度的分數(Jensen & Karoly,

    1992)。

    六、 憂鬱

    概念性定義:憂鬱是一種負向的心情表現,包括情緒低落、對未來無望、自憐自

    哀、退縮或不安、思考緩慢、注意力不集中、以及食慾不振或睡眠

    混亂等(Yesavage et al., 1983)。

    操作性定義:在本研究中是以 Mui(1996)編寫的「修正版簡式老年憂鬱量表」

    (Revised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Revised GDS-SF)來

    評量個案的負向心情。量表一共 15題,每題一分,0~4分為正常

    ,5~9分為輕度憂鬱,10~15 分為中重度憂鬱。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腰椎滑脫症

    脊椎滑脫症(Spondylolisthesis)字源是來自於希臘文,spondylo是「脊椎」的

    意思,listhesis則為「滑脫」的意思。脊椎滑脫意思是脊椎發生鬆脫、滑動,是

    指兩塊相鄰的脊椎骨,上面的脊椎骨相對其下面的脊椎骨產生位移向前滑動

    (Majid & Fischgrund, 2008;Marek, Robert, & Dan, 1996)。一般造成腰椎滑脫的原

    因大多與退化性、外傷性、機械性(多半與腰椎重複承受高壓力下的活動導致椎

    弓斷裂有關)及遺傳因素有關(An & Singh, 2007;Nance & Hickey, 1999)。目前「

    脊椎滑脫症」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定義是根據學者Meyerding在1932年所提出的

    建議,依照X光檢查的結果,視脊椎椎體滑脫的百分比,將其分為五級:第一級

    1~25%,第二級26~50%,第三級51~75%,第四級76~100%,第五級是指脊椎脫

    垂,即上下兩節脊椎完全位移。脊椎滑脫症好發於50~70歲之間,是屬於一種退

    化性的慢性疾病,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罹病人數也與日俱增

    ,雖然脊椎滑脫症的病程進展不如急性傳染病一般的快速,也不會造成罹病者立

    即性的傷害,但仍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對身體造成疼痛及不同程度的損傷,進

    而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張明超,2006)。

    一、腰椎滑脫症之臨床症狀

    罹患腰椎滑脫症的病患之臨床表現,一般罹病初期並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

    只有大約20%的病患會有下背痛的情形,而其他80%的病患是沒有症狀的。在臨

    床上的表現,可以從完全無症狀到完全性的功能喪失。(廖健芬等人,2006;Marek

    et al., 1996)。臨床上,常見的主要症狀是下背痛,有時疼痛也會延伸到臀部或大

    腿後側肌肉,造成單側或雙側的下肢疼痛、麻木,甚至出現雙下肢無力,神經性

    跛行等症狀,而導致無法走行太遠等現象。而當脊椎做屈曲的動作時,例如坐著

    的時候,腰痛或腿痛等不適的情形可以獲得緩解;反之,當脊椎做伸展的動作時

    ,會有疼痛加劇的情形產生(Deyo & Weinstein, 2001;Majid & Fischgrund, 2008

  • 12

    ;Vibert, Sliva, & Herkowitz, 2006)。

    發生在椎間盤和脊椎小關節間的退化性骨關節炎常常會演變成退化性的腰

    椎滑脫,此類的腰椎滑脫在中老年人中最為常見,好發於第四、第五腰椎(Majid

    & Fischgrund, 2008;Matsunaga, Sakou, Morizono, Masuda, & Demirtas, 1990;

    Weinstein et al., 2007;Wu et al., 2008),而在罹患腰椎滑脫的病人中約有35%有多

    節腰椎滑脫的情形(Weinstein et al., 2007)。

    二、腰椎滑脫症之治療方式

    腰椎滑脫症治療的首要目標在於除去造成腰椎神經壓迫的原因,以減輕疼痛

    症狀並保持腰椎結構的穩定性。治療方式是則依腰椎滑脫的程度和腰椎神經受壓

    迫的情形做判斷原則(Anant et al., 1999;Majid & Fischgrund, 2008)。一般而言,

    穩定的腰椎滑脫或神經症狀較輕微的,會建議以採保守治療為主。所謂的保守治

    療,即非手術性的治療法,包括肌肉伸展運動等復健治療、穿著背部護具(back

    brace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並

    給予護理指導,避免彎腰、搬舉重物等方式。通常保守治療可以減輕病患的臨床

    症狀,特別是在於緩解疼痛方面;至於腰椎滑脫情形較不穩定,例如第三、四級

    以上的腰椎滑脫,即位移情形大於 50%,無法用保守治療改善者,或是已經產生

    嚴重的坐骨神經痛、跛行、排便或排尿功能受損等臨床症狀,使病患生活品質受

    到嚴重影響者,則建議考慮採用手術治療(Majid & Fischgrund, 2008)。建議手術

    的目的在於減除腰椎神經根所受的壓迫來源及穩固脊柱的功能,以改善病患不舒

    適症狀及促進病患接受手術後的生活品質為最終目標(張明超,2006;Harvey,

    2005)。

    第二節 腰椎滑脫病患接受腰椎後側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

    的身體功能復原情形

    腰椎滑脫病患在保守治療無法改善不適症狀時,在臨床上大多建議接受手術

  • 13

    治療。而在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顯示腰椎滑脫病患在接受手術後,有高達76-82%

    的滿意度(Fischgrund et al., 1997;Kimura, Shingu, Murata, & Hashiguchi, 2001;

    Liao, Chen, Chen, Niu, & Keorochana, 2011);一項在瑞典的研究腰椎滑脫病患在

    接受手術後4年的滿意度甚至高達95%(Schaeren et al., 2008)。

    一個在義大利針對腰椎滑脫病人接受手術治療後,追蹤至少5年的長期性研

    究顯示,病人的背痛(VAS)情形由術前6.2分術後降至1.3分,腿痛(VAS)由術前5.5

    分術後降至0.7分(Zagra et al., 2009)。在荷蘭進行的一個關於兩種脊椎手術的內固

    定植入物材質的研究顯示,兩組個案共26人,在經過術後一年後的追蹤失能指數

    (ODI)及背痛指數(VAS),在全數的病人中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背痛的改善程

    度在統計學上呈現有意義的差異(Jiya, Smit, Deddens, & Mullender, 2009)。接續上

    述研究同一研究團隊在術後兩年繼續追蹤同樣一群病人,病人的失能指數(ODI)

    由術前平均20.5 進步為13.9;腰痛指數(VAS)也由術前6.1術後降至4.0;腿痛指數

    (VAS)由術前5.0術後降至2.7(Jiya, Smit, van Royen, & Mullender, 2011)。

    在希臘進行的一項長達 6年的追蹤研究中顯示,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術後

    身體功能狀態恢復以及疼痛均有改善,且具有統計上的意義。在 41位病人中(18

    位為腰椎滑脫患者),有 39 位滿意手術後的結果。術前失能指數(ODI)平均為 61

    分,手術一年後降至 15分。術後二至六年平均分別降為 16分、16分,、16分、

    18 分和 16 分,跟術前比較起來皆有明顯的降幅,且皆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而在疼痛 VAS分數方面,術前平均為 7.9分,術後一至六年分別為 2.7、2.6、2.5

    、2.4、3.1 以及 3.2,亦有明顯降幅,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的差異( Zouboulis et al.,

    2006)。在英國的一項研究(n = 209)也顯示接受腰椎手術個案的失能指數(ODI),

    由手術前平均 47.11分(SD = 1.16),顯著下降至術後三年的 18.55分(SD = 1.4)

    (Marshman, Kasis, Krishna, & Bhatia, 2010)。另一項在美國針對 160 位接受腰椎融

    和手術病人所進行的研究亦顯示,失能指數(DOI)平均由術前 60.62分(SD =

    16.25)到術後 12個月顯著下降至 38.19分(SD = 26.01) (Trief, Ploutz-Snyder, &

  • 14

    Fredrickson, 2006)。

    另一篇針對不同退化性腰椎疾病病人接受手術後功能狀態恢復之系統回顧

    (47 篇)的文獻指出,接受腰椎內固定手術的病人在術後的失能指數(ODI)改善程

    度優於未開刀的病人(18.3:8.1)。而在疾病種類的差異方面,腰椎滑脫的病人在

    術後的失能指數(ODI)改善程度優於退化性椎間盤疾患以及慢性下背痛的病人

    (43.7:24.9:11.5) (Carreon, Glassman, & Howard, 2008)。

    而在國內一項針對82位65歲以上罹患腰椎滑脫接受手術之病人,在術後2年

    的追蹤研究中顯示,失能指數(ODI)由術前的56分降至30分,且具有統計意義(p =

    .03),且有71位病人進步達25%以上(Wu et al., 2008)。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之研究顯示,腰椎滑脫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不僅對

    手術的滿意度高達 76~82%,並在身體功能狀態以及腰痛、腿痛方面皆有不同的

    改善程度,且皆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第三節 延遲治療

    一、就醫行為

    Suchman在1965年時提出疾病行為階段模式理論(stages of illness model)來解

    釋個人就醫行為,此模式主要特色乃是藉由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發覺個體由疾病

    產生到就醫復原的整個行為過程。

    在Suchman(1965)的疾病行為階段模式中,共可分為五個階段:1.疾病症狀

    經驗階段(experience of the symptom):Suchman認為疾病症狀經驗階段是指個人

    的求醫行為,主要是由於身體不適所產生的就醫動機。在此階段,個人會先發現

    身體出現不適的症狀,並且認為這些症狀可能是由於某種疾病所引起的,而且該

    疾病可能會影響到其日常生活,並造成個人的社會功能障礙。2.疾病角色假設階

    段(assumption of the sick role):在處於疾病角色假設階段時,個人會覺得自己已

    經生病,並且需要醫療照護,進而尋求醫療照護的協助,包含:自我診斷醫療、

    非專業諮詢系統(例如:親友建議)或是民俗療法等,漸漸將自己假設為病人的角

  • 15

    色。3.醫療照護接觸階段(medical care contact):若已經過了第二階段之後,身體

    不適之症狀依舊未獲得改善,或是反而更加嚴重,則會向專業醫療人員尋求協助

    ,即進入醫療照護接觸階段。4.依賴性病人角色階段(dependent-patient role):在

    此階段,個人會將治療疾病的控制權完全交給專業的醫療人員,並且會遵照專業

    人員的醫囑指示,接受醫療照護。5.恢復或復健階段(recovery or rehabilitation):

    當接受專業人員的醫療服務之後,大多數的病人會恢復健康,接著便會由病人的

    角色恢復成為健康人的角色。但對於未立即恢復健康而需接受長期治療或是難以

    治癒的病人,則必須接受後續的復健治療,此即為恢復或復健階段。

    Mechanic於1978年接著提出病患尋求醫療協助的綜合理論(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在疾病症狀出現之後到開始產生就醫行為之前,會有10種因素

    影響到個人的行為,亦稱為求醫行為模式,分述如下:1.疾病症狀是否容易被個

    人發現、認知與接受。2.個人對疾病症狀嚴重度的認知程度。3.疾病症狀對其家

    庭、工作以及個人社會活動的影響程度。4.疾病症狀持續的時間、出現的頻率或

    復發的情況。5.病人或疾病症狀評估者(指非專業的評估者,如家人或親朋好友)

    對症狀的忍受程度。6.疾病症狀評估者(指非專業評估者)的文化背景和其所能運

    用的訊息或知識。7.造成否認疾病的原因。8.與醫療需要相競爭的其他需要。9.

    針對疾病症狀的合理化解釋。10.醫療資源的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近性

    (accessibility)(包括求醫的時間、醫療院所與住家距離的遠近與金錢花費等)。

    由上述模式中可以發現,Mechanic(1978)以兩個層次來分析就醫行為。第一

    個層次是由他人來界定(other-defined)疾病的狀況,也就是說病人症狀的認定和是

    否需要專業的醫療照護,是由病人以外的人來決定。此種情況多出現在小孩的疾

    病、精神疾病,或大人因為情緒上對疾病的否認所造成的狀況。第二個層次則是

    由自己界定(self-defined)疾病的狀況。Mechanic (1978)並認為,這兩者最大的不

    同之處在於,疾病狀況由自己界定的病人,會認為自己的看法比別人正確。所以

    有時需要對他施加一些壓力,甚至採用強迫的方式,才能促使其就醫。

  • 16

    亦有學者(Wolinsky et al, 1983)將上述這 10項因素更進一步分為四大類,綜

    合敘述如下:1.與疾病症狀的顯著性和認知性有關之因素:包括(1)症狀的可見度

    及認知度;(2)疾病症狀的危險程度;(3)關於疾病症狀可得到的資訊及知識。2.

    與疾病症狀的持續性和影響程度有關之因素:包括(1)疾病症狀發生的頻率;(2)

    個人對於疾病症狀的忍受程度;(3)疾病症狀對於其工作、家庭,以及其他社會

    活動的影響程度。3.與個人的其他需要和疾病症狀的可能解釋:包括(1)否認的基

    本需求;(2)與疾病反應競爭的其他需求;(3)一旦疾病症狀被發現時的爭議性解

    析。4.其他非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治療的可獲得性及採取就醫行動所耗費之的心

    理上和經濟上的花費。

    二、延遲就醫治療

    不同的人對於疾病所產生的症狀,皆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及評估結果,而這些

    差異也就進一步造成不同就醫行為的發生(Mechanic, 1962),延遲就醫也就容易在

    這種情況之下產生。Safer、Tharps、Jackson及 Leventhal於 1979 年亦提出理論

    ,將病患延遲就醫的時機,分成三個階段:1.評估延遲(assessment delay):指因

    病患在評估個人身體產生的不適症狀,是否為疾病所引起之過程時,所產生之延

    遲;2.疾病延遲(illness delay):指病患覺得自己已經生病,到決定就醫之間所產

    生的延遲;3.利用延遲(utilization delay):指病患從決定尋求醫療協助,到得到醫

    療照護所產生的延遲。若在此階段因醫事人員或醫療機構所造成之延遲,則稱之

    為醫療延遲(medical delay)。

    在教育部國語辭典(2011)當中,”延遲”的意思為「延後」。而在英文中

    ”Procrastination”和”Delay”皆可解釋為「延遲、拖延」。牛津英英線上字典中,”

    Procrastination”的解釋為「to delay doing something that you should do, usually

    because you do not want to do it」是指「拖延某些你不願意卻是你應該做的事」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14);”Delay”則解釋為「a period of time when

    somebody/ something has to wait because of a problem that makes something slow or

  • 17

    late」是指「被某人或某件事所耽誤了時間」的意思(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14)

    。就字面上來看,”Procrastination” 和”Delay”的區別,前者是因當事者自己之意

    願或習慣所造成,而後者是屬於被動的狀態。

    延遲不單是指錯失了最佳的時間,亦包含了找藉口及猶豫的特質,是個描述

    一種負面現象的詞彙。就時間的界定而言,延遲必須是在錯過了最佳時刻之後才

    開始產生行動,而上述「最佳時刻」是指:過了這個時間點才開始執行早就應該

    執行的行動,容易產生剩下的時間過短以及無法及時完成任務的風險(王淳,

    2002)。亦有學者指出「延遲」是民眾的疾病行為中主要特色之一,並且加以定

    義延遲(Procrastination或 delay)為:病人在產生症狀之後,並未立即尋求醫療照

    護之情形(Suchman, 1963)。

    三、影響延遲就醫治療的人口學與疾病特性

    (一)性別

    在國內一項針對肝癌患者延遲就醫情形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別方面是有顯

    著差異的,男性比女性有較明顯的延遲就醫情形(廖月玲,2010)。國外一項關

    於癌症患者的研究中,也顯示男性比女性有較明顯的延遲就醫情形(Hansen,

    Olesen, Sorensen, Sokolowski, & Sondergaard, 2008)。而在英國學者針對 100位

    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做兩年術後追蹤研究中發現,疾病症狀持續時間與性別並

    無統計上顯著的差異(Ng, Tafazal, & Sell, 2007)。

    (二)年齡

    在國內外關於癌症的相關研究中顯示,年紀愈大,較少有延遲就醫之情形(

    廖月玲,2010;Hansen et al., 2008);亦有研究顯示年紀大小與延遲就醫情形,

    並無顯著差異(陳文香,2009;Ng et al., 2007)。

    (三)教育程度

    國外關於乳癌患者的研究指出教育程度較低者,較容易出現延遲就醫之情

    形(Facione, Miaskowski, Dodd, & Paul, 2002;Eaker et al., 2009)。

  • 18

    (四)共病情形

    研究指出合併有慢性疾病者(如心臟病或糖尿病),容易導致延遲就醫之情

    形發生(Gözüm & Unsal, 2004)。

    第四節 延遲就醫治療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

    功能恢復的影響

    研究顯示下背痛發生時間與身體功能狀態失能持續時間是預測下背痛病人

    身體功能狀態失能程度的重要因子(Frymoyer, 1992)。許多針對腰椎滑脫病人所做

    的研究中顯示,腰椎滑脫的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前,大多持續經歷長達數個月至

    數年的不適症狀。一項在瑞典進行的研究顯示,腰椎滑脫病人在術前之症狀平均

    持續35個月,最久長達180個月(Schaeren et al., 2008);另一項在美國進行的研究

    (n = 209)顯示,接受腰椎固定融合手術的病人,術前症狀持續時間平均為84.3個

    月(SD = 6.6),最久甚至長達336個月(Marshman et al., 2010)。

    國內學者研究指出在接受脊椎手術前延遲的時間愈久,接受手術後的治療效

    果愈差(Yang et al., 1993);在英國針對 100 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進行術後 2年

    的追蹤研究,於術後第一年和第二年以失能指數(ODI)測量病人恢復程度,以探

    討術前症狀持續的時間對病人術後恢復程度的影響,發現術後失能指數(ODI)與

    術前失能指數(ODI)間的改善值與術前症狀持續的時間呈顯著負相關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 -.305, p = .009)。學者並將手術前後的失能指數(ODI)改善程度設

    為依變項,利用迴歸分析以術前症狀持續時間來與預測術後第一年的失能指數

    (ODI)其迴歸係數(B)為-.09 (SD = .03,t = -2.75,p = .007);以術前症狀持續時間

    來與預測術後第二年的失能指數(ODI)其迴歸係數(B)為-.10 (SD = .03,t = -3.37,

    p = .001);顯示症狀持續時間對於術後失能指數(ODI)的改善程度是具有預測力的

    。在研究中學者另將術前症狀持續時間分為:少於 33個月,33~55.9 個月,56~89.9

    個月及大於 90個月等 4個區段,發現四組研究對象在術後第二年所測得之失能

    指數與術前測得之失能指數的改善幅度分別為 31.05 (SD = 13.41),17.64 (SD =

  • 19

    17.72),13.95 (SD = 17.57)及 11.42 (SD = 15.48),術前症狀持續時間少於 33 個月

    的組別病人,的改善幅度最大,且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p = .003) (Ng et al., 2007)

    。但 Marshman等人(2010)針對 209位接受脊椎後側減壓內固定手術病人的研究

    發現,症狀持續時間和手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程度並無統計上顯著相關(r = .013,p

    = .877);Weinstein等人(2007)一項針對腰椎滑脫病人接受手術與否之身體功能恢

    復情形之比較的研究(n = 607)亦顯示相同的結果。上述研究中的症狀持續時間皆

    是由症狀發生至接受手術的時間來計算,與本研究中定義之延遲治療時間為醫師

    建議需接受手術治療時間至實際接受手術治療時間不同,故本研究將對此變項進

    行進一步的探討。

    第五節 腰椎滑脫之疾病嚴重程度對其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

    功能恢復的影響

    在一項國外學者針對 222位腰椎滑脫病人有無接受手術之恢復程度的持續

    追蹤研究中,發現腰椎滑脫嚴重度為第一級與第二級病人的術前失能指數(ODI)

    分別為 41.6 和 41.2,無顯著的差異(p = .89);術後一年的失能指數(ODI)改善程

    度分別為-23.7 和-23.3 亦無明顯的差異(p = .90);但有接受手術治療的第一級與

    第二級腰椎滑脫病人,其失能指數(ODI)改善程度分為-15.7 和-28,皆顯著優於未

    開刀的病人( p = .04),但在第二年追蹤時,第一級、第二級腰椎滑脫的術後病人

    與未開刀病人的失能指數(ODI)恢復程度分別為-16.4 和-27.8,無統計上顯著差異

    (p = .095) (Pearson et al., 2008)。綜合以上文獻,發現疾病嚴重度對於腰椎滑妥手

    術後病人的恢復程度影響尚無定論。

    第六節 人口學特性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

    能恢復的影響

    一、性別

  • 20

    芬蘭的一項對接受腰椎手術病人(n=98)的追蹤研究發現,在手術前失能指數

    (ODI)方面,女性為 59(SD = 3)顯著高於男性的 51(SD = 2) (p = .03),顯示在術前

    女性的身體失能情形比男性嚴重(Häkkinen, Kautiainen, Järvenpää,

    Arkela-Kautiainen, & Ylinen, 2007)。

    一個在南歐進行的研究顯示,罹患腰椎滑脫症接受內固定手術的病人(n =

    39),女性在手術前到手術後第三年失能指數(ODI)的恢復程度明顯較男性差(p =

    .045) (Brotis et al., 2010)。在芬蘭的一項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n = 98)術後一年

    的追蹤研究發現,與手術前相比在失能指數(ODI)改善程度方面,女性顯著優於

    男性,手術前與手術後一年的失能指數(ODI)在女性降了 38(95% CI= -41~-31);男

    性降了 34(95% CI = -39~-30) (p < .001) (Häkkinen et al., 2007)。在德國一項針對接

    受內固定融合手術的病人所做的十年追蹤研究(n = 65)顯示,不同性別在手術治

    療效果上無顯著差異(Schulte et al., 2007);Cobo Soriano等人(2010)針對接受腰椎

    內固定及融合手術病人所進行的研究(n = 184),以及 Weinstein等人(2007)一項針

    對腰椎滑脫病人接受手術與否之身體功能恢復情形之比較的研究(n = 607)亦得

    到相同的研究結果(Cobo Soriano et al., 2010;Weinstein et al., 2007)。綜合上述文

    獻,發現性別對於接受腰椎手術病人術後恢復程度的影響尚無定論。

    二、年齡

    在南歐針對罹患腰椎滑脫症接受內固定手術病人(n=39)所進行的一項研究

    顯示,在手術後第 3年時,年齡愈大的病人在手術前後失能指數(ODI)的改善程

    度也愈少,但在統計上並無顯著的相關(Brotis et al., 2010);Schulte等人(2007)針

    對接受內固定融合手術的病人所做的追蹤研究(n = 65)亦顯示年齡與手術治療效

    果無顯著相關;而 Cobo Soriano等人(2010)針對接受腰椎內固定及融合手術病人

    所進行的研究(n = 184),及 Marshman等人(2010)針對接受脊椎後側減壓內固定

    手術病人的研究(n = 209),將個案依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程度分為大於 10 分及小

    於 10 分兩組,結果亦顯示個案的年齡在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程度上無顯著差異。

  • 21

    英國學者針對 100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做 2年術後追蹤,多元迴歸分析發現,

    病人的年齡對術後一年及兩年身體功能恢復的程度並無預測性(Ng et al., 2007)。

    在國外一項針對 3482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所做的研究中,學者發現病人

    的年齡對於術後的身體的生理功能恢復程度有負面的影響,且具有統計學上的意

    義(p < .001) (Slover et al., 2006)。國內研究亦指出年紀愈大,接受腰椎手術後之

    治療成果也愈差(Yang et al., 1993)。綜合以上文獻發現年齡對於接受腰椎手術病

    人術後恢復程度的影響尚無定論,故本研究將對此變項進行探討。

    三、教育程度

    有項在美國 11洲進行長達 4年的研究指出,在接受非手術治療與接受手術

    治療的腰椎疾患病人中,在接受非手術治療病人中,教育程度高者其失能指數

    (ODI)以及疼痛的改善程度較佳;但在接受開刀的病人中,教育程度則對失能指

    數(ODI)改善程度無顯著影響(Olson et al., 2011)。Cobo Soriano等人(2010)的研究

    (n = 184)中亦顯示,教育水準較高的腰椎疾患病人,在接受腰椎手術後的失能指

    數(ODI)以及腿部疼痛情形得到較佳的改善程度;另教育程度亦為手術後身體活

    動功能恢復情形之預測因子之一(β = 7.55,95% CI=1.65~13.46) (Cobo Soriano et

    al., 2010)。綜合以上文獻發現病人的教育程度對於接受腰椎手術病人術後恢復程

    度有正向影響,故本研究將對此變項作進一步的探討。

    第七節 疾病變項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

    恢復的影響

    一個在日本針對腰椎滑脫病人進行的研究(n = 122)顯示,滑脫一至三節的病

    人在術前失能嚴重度分別為 47(SD = 17)、33(SD = 10)和 41(SD = 12),組間無顯

    著差異( p = .35) (Inage et al., 2011)。另一個在美國的研究(n = 607)顯示,腰椎僅

    一節滑脫與多節滑脫的病人之術前失能嚴重度分別為 41.1(SD = 18)及 41.6(SD =

    17.3),組間亦無顯著差異(p = .80);但在術後身體功能恢復程度方面,僅一節腰

    椎滑脫的病人和腰椎多節滑脫的病人分別為-25.6(SD = 1.2)與-19.5(SD = 1.8),呈

  • 22

    現顯著差異(p = .005),顯示僅一節腰椎滑脫的病人比腰椎多節滑脫的病人得到更

    佳的恢復結果(Park et al., 2010)。而另一個在美國 13個醫學中心所進行的研究(n =

    207)結果顯示,僅一節腰椎滑脫的病人與腰椎多節滑脫的研究對象,術前失能嚴

    重度分別為 43.3(SD = 16.6)及 45.7(SD = 17),組間無顯著差異(p = .32);手術一

    年後之身體功能恢復程度,僅一節腰椎滑脫的病人與腰椎多節滑脫的病人分別為

    -24.2(SD = 2.5)及-23.3(SD = 1.8),組間亦無顯著差異(p = .78) (Smorgick et al.,

    2013)。

    有國內學者研究指出腰椎損傷節數愈多,接受腰椎手術後之治療成果也愈差

    (Yang et al., 1993)。然而一個在南歐進行的研究顯示,罹患腰椎滑脫症接受內固

    定手術的病人,不同罹病節數在術後身體活動功能恢復程度方面,並無顯著差異

    (Brotis et al., 2010)。另外,英國學者針對 100 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做兩年術後

    追蹤發現,手術節數及部位的不同,在術後第二年失能指數(ODI)的變化上亦無

    顯著的差異(Ng et al., 2007)。另一個在美國針對腰椎滑脫病人所作的長達兩年的

    術後追蹤研究(n = 607)亦發現,有 35%的病人有多節腰椎滑脫的情形,但腰椎罹

    病的節數對於術後恢復程度的影響,在統計上並無顯著差異;不過在另一方面,

    手術後第二年時,L3-L4 腰椎滑脫的病人與 L4-L5 腰椎滑脫的病人,在疼痛方面

    的改善程度分別為 33.1 及 16.8,在統計上有顯著差異(p = .01),顯示 L3-L4 腰椎

    滑脫的病人比 L4-L5 腰椎滑脫的病人在疼痛方面獲得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在術

    後三個月和術後一年時則無此現象(Weinstein et al., 2007 )。綜合以上文獻,發現

    腰椎滑脫節數與滑脫位置對於接受腰椎手術病人術後恢復程度尚無定論,故本研

    究將腰椎滑脫之節數與部位放入變項中進行探討。

    第八節 共病情形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

    恢復的影響

    共病情形是 Charlson等人在 1987年所提出的想法,欲探討潛在預後重要變

    項對於病人存活之影響,控制了病人所有共存疾病、疾病嚴重度與入院原因等因

  • 23

    素,去計算各合併症未經校正與校正後的相對風險,為控制病患治療前或手術前

    合併症,避免其影響醫療處置療效,並使用校正後之相對風險程度作為不同合併

    症的權重(吳肖琪等人,2004;Charlson et al., 1987)。其假設可以藉由 19 類合併

    症群組作為結果的預測因子,此具良好效度的共病症指標,19 項共病症包括:

    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臟衰竭、周邊血管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失智症、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結締組織疾病、消化性潰瘍、輕微肝病、糖尿病、糖尿病合併慢性併

    發症、輕偏癱與偏癱、腎臟疾病、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中度至重度肝臟

    疾病、轉移性腫瘤、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等。

    在國外一項針對 3482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所做的研究中,學者在統計學

    上以共病數目做校正之後,發現沒有共病數的病人與有四項共病數的病人,在術

    後三個月的失能指數(ODI)恢復程度分別為 13.8 及 5.8;術後一年的失能指數

    (ODI)恢復程度分別為 13.7 及 9.0,且皆具有統計上的意義,顯示沒有共病數的

    病人比有四項共病數的病人,在術後三個月和一年時,有較佳的身體功能的恢復

    程度(Slover et al., 2006)。而另一個包括 19700位腰椎疾患病人的研究亦顯示,不

    同共病數(0~7)的病人在術前失能嚴重度上之範圍為 59.0 至 41.4,在統計上呈現

    顯著差異(p < .001) (Slover, Abdu, Hanscom, Lurie, & Weinstein, 2006)。故本研究

    將此放入變項中進行探討。

    第九節 疼痛及其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

    恢復的影響

    McCaffery(1968)認為疼痛是一種高度個別化且主觀的經驗,並指出「疼痛是

    一種主觀的個人經驗,經驗過疼痛的人說它是甚麼就是甚麼。不論何時何地,只

    要一個人說他痛,就應該相信他是真的痛。」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於1979年對疼痛下的定義為:疼痛是一種

    與實際上或潛在性的組織傷害有關的不愉快感覺及情緒經驗(IASP, 1979)。疼痛

    是包含生理和心理及社會等多層面的複雜主觀感覺,是一種不愉快的經驗、不舒

  • 24

    服的感受,而這種經驗會讓病患感到痛苦,甚至嚴重到影響病患的日常生活

    (Lazarus, 1966)。

    疼痛會影響老人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慢性疼痛常會引起老人出現沮喪、憂鬱、

    退縮、睡眠紊亂、活動減少、食慾下降、認知功能障礙、人際互動與生活娛樂減少

    、干擾老人的社交活動(Horgas, 2003;Maxwell, 2000;Ruzicka, 1998)。在其他研

    究中亦顯示慢性疼痛問題會影響個人獨立生活的能力,也對憂鬱情緒具有重要影

    響力(Breivik, Collett, Ventafridda, Cohen, & Gallacher, 2006;Elliott, Smith,

    Hannafold, Smith, & Chambers, 2002)。

    過去研究發現背痛與失能嚴重度有顯著正相關,Chung, Hur, & Lee (2013)針

    對55位背痛疾患的病人所做的研究顯示,背痛(VAS)與失能嚴重度(ODI)呈正相

    關(r = .494,p < .01)。而Atabey等人(2012)則發現腰椎滑脫病人(n = 34)術前背痛

    (VAS)與失能嚴重度(ODI)呈現正相關。Miekisiak等人(2013)的研究(n = 164)則顯

    示下背疼痛(VAS) 與術前失能嚴重度(ODI)呈現正相關(r = .37,p < .001);下肢

    疼痛(VAS)與術前失能嚴重度(ODI)亦呈現正相關(r = .56,p < .001)。

    Cobo Soriano等人(2010)針對184位接受腰椎內固定及融合手術病人所進行

    的研究顯示,術前腰部疼痛程度為手術後失能情形(ODI)改善程度之預測因子之

    一(R2 = .49,β = -.21,95% CI = .08 ~ .35),表示術前腰部疼痛症狀較嚴重的病人

    ,在術後的身體活動功能改善程度較差。另一項在芬蘭的研究亦顯示,腰椎滑脫

    的病人在接受手術一年後,下背疼痛改善程度與失能情形(ODI)改善程度呈正相

    關(r = .55,95% CI = .39 ~ .68);下肢疼痛改善程度與失能情形(ODI)改善程度呈

    現正相關(r = .69,95% CI = .58 ~ .78) (Häkkinen et al., 2007)。

    第十節 憂鬱及其對腰椎滑脫病患術前失能嚴重度及術後身體功能

    恢復的影響

    憂鬱是一種負向的心情表現,這種負向的心情表現常常是由某種失落的感覺

    所引發,包括死亡或與重要的人分離、身體部位的失落、壓力與負面的生活事件

  • 25

    、喪失自尊或金錢、對未來夢想與計畫破滅等,臨床的表現方式包括:無法專注

    、注意力不集中、悲觀、無助、無望、自憐自哀、退縮或不安、食慾不振、睡眠

    混亂、體重下降、煩躁不安、情緒低落、思考緩慢、對未來無望、對外在事物變

    得漠不關心、對任何事提不起興趣、失去動機、害怕與人相處交往、失眠、容易

    疲勞、失去自信、充滿罪惡感、自殺意念等等(陳蕙雅、丘亮、林忠順,2004;

    Lustig, 2005;Yesavage et al., 1983)。

    Patton等人(2012)針對149位因罹患腰椎退化性疾病正在接受治療的退伍軍

    人所做的研究中,依照憂鬱程度將其分為正常、有憂鬱風險及嚴重憂鬱三組,三

    組之失能程度分別為33.47(SD = 12.89)、39.60(SD = 13.65)及51.66(SD = 16.5),且

    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p < .0001),顯示嚴重憂鬱的病人其失能情形(ODI)有較嚴

    重的趨勢。Carroll, Cassidy, & Côté, (2011)的研究(n =790)顯示CED-D憂鬱量表分

    數≧16分者,其發生下背痛的機率為普通人的2.08倍(95% CI = 1.26 ~ 3.45),在以

    年齡和教育程度校正後,機率亦高達1.87倍(95% CI = 1.10 ~ 3.19),顯示憂鬱為下

    背痛的重要預測因子。Slover等人(2006)調查19700位腰椎疾患病人也發現術前憂

    鬱情形為術前失能情形(ODI)之預測因子之一(B = -5.4,p < .05)。國內學者郭人

    瑜(2011)也發現憂鬱為下背痛老年病人心理、生理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之一。

    Pakarinen等人(2014)針對72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進行的研究亦顯示,BDI

    憂鬱量表分數≧15分者比BDI憂鬱量表分數≦14分者,在術前失能指數(ODI)上

    有較高的趨勢,且具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另外術前憂鬱指數與術前失能指數亦

    呈現相關(r = .471,p = .001),但與術後失能指數恢復程度並無相關(r = .017,p =

    .904)。另一項針對接受腰椎內固定及融合手術病人的研究(n = 184)則顯示心理層

    面較樂觀的病人,在手術後的失能程度(ODI)以及腿部疼痛情形得到較佳的改善

    程度(Cobo Soriano et al., 2010)。一項針對3482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所進行的研

    究中,學者發現病人的憂鬱情況對於術後3個月後的失能指數(ODI)恢復程度有負

    面的影響(Regression analysis,B = -1.54,p = .024) (Slover et al., 2006)。一項針對

  • 26

    67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所進行的研究顯示,個案術前的憂鬱情形為手術一年後

    失能指數(ODI)恢復程度的預測因子(B = -.69,p < .001) (Chaichana, Mukherjee,

    Adogwa, Cheng, & McGirt, 2011)。英國學者針對100位接受腰椎手術的病人進行

    兩年的術後追蹤,發現病人的術前憂鬱程度對術後失能指數(ODI)結果並無預測

    性 (Ng et al., 2007)。上述研究顯示憂鬱對於腰椎滑脫術後病人的恢復程度影響尚

    無定論,故本研究將對此變項進行探討。

    第十一節 總結

    綜合以上文獻,腰椎滑脫病人在接受手術治療後,在身體功能狀態方面大多

    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影響術後身體功能狀態恢復的因素有許多,在過去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各項影響因素皆有不同的研究結果,但針對延遲治療對術後身

    體功能狀態恢復的影響卻鮮少著墨。故本研究將探討延遲治療時間與術後恢復程

    度之間的關係及各變項對術後恢復程度的影響。

    本研究希望能藉由本研究結果,發現可能延遲接受手術治療的高危險群以及

    病人發生延遲治療行為的可能原因以及延遲治療對身體功能恢復程度的影響。本

    研究結果可做為護理人員照顧腰椎滑脫病人之參考,以便針對原因給予病人適切

    的護理指導,減輕疑慮。提供病人正確資訊,使其及時接受治療。並希望由研究

    結果發現容易產生延遲治療行為之病人特質,針對高危險群給予正確觀念指導,

    促使病人可及時接受治療,以期得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採描述相關性之縱貫性研究設計,以腰椎滑脫並接受後側減壓及內固

    定骨融合術之病人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共收案 86 人,於手術前、手術後

    一、三及六個月,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問卷由病人自行填答。

    第二節 研究對象、選樣與場所

    以罹患腰椎滑脫後行內固定骨融合手術之病人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於

    北部某醫學中心骨科及神經外科病房選取符合下列收案條件之病人進行資料收

    集。

    一、收案對象

    收案對象為合乎下列條件之住院病人:

    1. 年齡大於 50 歲者。

    2. 此次住院診斷為腰椎滑脫者。

    3. 此次住院目的為接受後側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者。

    4. 意識清楚且能以國或台語溝通者。

    二、排除條件:

    1. 精神疾病患者。

    2. 曾有脊椎手術經驗者。

    3. 曾經罹患癌症之病患。

    4. 失智病患。

    5. 曾經中風的病患。

    6. 嚴重退化性關節疾病之病患(平時走路膝關節或髖關節會疼痛者)。

    因病人若為精神疾病患者,其完成之問卷可信度低。而病人若曾有脊椎手術

    經驗或為癌症、失智、中風或嚴重退化性關節疾病之病患者,可能對於術後身體

  • 28

    功能狀態之恢復程度有影響,故予以排除。

    三、樣本數計算

    收案個數以 G*Power 3.1.2 軟體計算,選擇 F tests 之 ANOVA:Repeated

    measures, within factors,依 Cohen’s rule的中效度差異,設 effect size f 為 0.15,

    顯著水準(α)為 0.05,統計檢力(power)為 0.80,重複測量 4 次,估計得所需樣本

    數為 62位,見附錄一。考量研究過程約有 10%之樣本流失,經計算樣本數為 69

    位。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表、病人延遲就醫

    情形調查表、中文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修正版

    簡式老年憂鬱量表(Revised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Revised

    GDS-SF)及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並用察爾森共病症指

    標(Charlson Comobidity Index, CCI) 統計共病權值,校正相對風險程度。

    一、基本資料表

    內容包括人口學資料與疾病特性。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

    運動習慣及內科疾病數目及種類。並由病歷中獲取下列疾病特性相關資料,包括

    腰椎滑脫之部位、節數及腰椎滑脫嚴重程度分級(附錄二)。

    二、病人延遲就醫與延遲手術治療情形調查表

    內容包括腰椎滑脫引起不適之相關症狀、症狀開始出現之日期、首次尋求醫

    療協助之日期、如未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其原因為何、醫師建議需接受手術治療之

    日期、接受手術治療之日期以及未立即接受手術其原因為何(附錄三)。將自擬未

    立即接受手術原因之問卷內容,先以文獻查證找出主要延遲原因(張苙雲,1998

    ;Chukuezi & Anelechi, 2009;Jianzhao et al., 2011;Nieuwenhuis, Jaarsma, van

    Veldhuisen, & van der Wal, 2011),擬定問卷內容,再訪查 10位有延遲接受手術

    情形之腰椎滑脫病人,確認問卷內容無遺漏之延遲治療原因後,再請 3位專家檢

  • 29

    視問卷信效度。

    三、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本研究以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 2.1版(Roland & Fairbank, 2000)的中譯版(Lue,

    Hsieh, Huang, Lin, & Lu, 2008)評估病人身體功能失能程度。該量表共 10 題分別

    評估背痛或下肢疼痛的嚴重程度及其對填答者自我照顧、抬舉物品、走路、坐、

    站、睡眠、性生活、社交生活和旅遊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情形,每題有 6 個選

    項,代表不同程度的失能程度,病人在每一題中選擇一個最符合本身身體功能情

    況的選項,以 0~5計分,0 分是無失能,5分是最大程度之失能。10題得分相加

    為該量表之總分,得分乘以 2即為失能程度之百分比。分數愈高代表失能程度愈

    嚴重,0~20%代表輕微的失能,21~40%代表中度失能,41~60%表示重度失能,

    61~80%代表不良於行之程度,81~100%代表臥床或嚴重程度之失能。

    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被廣泛的應用於評估下背痛病人身體功能失能程度,且

    具有良好之信效度(Fairbank, Cooper, Davies, & O’Brien, 1980)。量表創始者

    Fairbank 博士繼續發展出最新之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 2.1 版,國內學者將歐氏下

    背痛失能量表 2.1 版翻譯成中文(附錄四),經檢測其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係數為 0.903(p < .05);2~7天後之再測之信度為 0.89,信賴區間為 0.81~0.94。在

    效度方面,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中文 2.1版與 RMDQ量表(r = .76,p < .001)、SF-36

    量表(∣r∣= .49 ~ .75,p < .001)以及 VAS分數( r= .68,p < .001)皆呈現高度相關

    性(Lue et al., 2008),顯示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中文 2.1 版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

    效度。在本研究中該量表內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係數為 0.876。

    四、修正版簡式老年憂鬱量表(Revised 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Revised GDS-SF)

    老年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GDS)原是由學者Brink等人(1982)

    所發展用以測量老年人的憂鬱感,對有抑鬱感的老年人的特殊身體綜合症狀能夠

    非常靈敏的加以測量,量表包含了30題憂鬱相關症狀的測驗題,包括情感落寞、

  • 30

    遲鈍、退縮、易激動、苦惱的想法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負面評價。採用的是

    簡單的「是、否」作答型式,「是」表示1分,「否」表示0分,為一容易施測之

    問卷,有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α = 0.94)、再測信度(r = .85)及建構和區辨效度

    (Yesavage et al., 1983),適合廣泛的施測於機構內及一般社區的老年人。Sheikh

    和Yesavage(1986)在30題的老年憂鬱量表中,選出與憂鬱症有高相關的15題,製

    作簡式老年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 short form, GDS-SF),使量表更簡

    易,且在不需經過特殊訓練或技巧之下,得以測得個案的憂鬱狀態,能更快且更

    簡單的篩檢老年憂鬱症。GDS-SF總分為15分,5分以下為無憂鬱症狀,5~9分顯

    示可能有憂鬱情形,超過9分顯示為憂鬱狀態。GDS-SF在國際間已被翻譯成多國

    語言,普遍的應用在篩檢老年人的憂鬱情形,問卷的Cronbach’s α係數為

    0.72(Sheikh & Yesavage, 1986)。新加坡學者針對4253位60歲以上長者所進行的研

    究中顯示,問卷之Cronbach’s α係數為0.80,兩周後的再測信度為0.83(95% CI

    0.81~0.84) (Nyunt, Fones, Niti, & Ng, 2009)。在效度方面,GDS-SF與30題原版本

    之相關為0.89(Lesher & Berryhill, 1994)。美國學者針對559位成年人所做的研究中

    亦顯示,GDS-SF與貝克憂鬱量表間呈現高度相關性(r = .84,p < .01) (Ferraro &

    Chelminski, 1996)。GDS-SF在國內亦被廣泛應用,在侯菊鷅、蘇東平、辜志弘、

    周桂如(2004)之「台北地區單身老年榮民憂鬱症狀、孤寂感和社會支持的探討」

    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9。Lai(2000)針對96位加拿大華裔老人測試中文

    版GDS-SF,發現有很高的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88,其折半信度為0.89

    。香港學者針對253位香港老人測試中文版GDS-SF,發現GDS-SF中文版與中文

    版30題原版本之Cronbach’s α為0.78,兩者之間亦呈現高度相關性(r = .95,p < .01)

    (Chau, Martin, Thompson, Chang, & Woo, 2006)。

    Mui(1996)對華人老人以GDS中文版施測時,發現GDS-LF有良好的內部一致

    性,但是GDS-SF卻沒有。於是將民族之文化特性納入考量,重新編寫具有文化

    適當性、良好的信效度及良好內部一致性的Revised GDS-SF。經測試其內部一致

  • 31

    性信度為0.72,在效度方面,與原中文版本之相關為0.93。Revised GDS-SF量表

    中,第1、5及7題,若回答「不是」,則得1分;其餘的第2、3、4、6、8、9、10

    、11、12、13、14及15題,若答「是」,亦得1分。量表切點0~4分為正常,5~9

    分為輕度憂鬱,10~15分則為中重度憂鬱。因本研究收案樣本皆為50歲以上之老

    人,考慮到老年人耐受性及注意力較低,若量表題數過多,花費填表時間太久,

    則易讓個案因不耐煩而放棄,故採用修正版簡式老年憂鬱量表(Revised GDS-SF)

    為測量工具(附錄五)。該量表在本研究中之內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係數為

    0.855。

    五、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

    疼痛數字等級量表是由一組數字所組成,通常是0~10分,共11等級(Numeric

    Rating Scale -11, NRS-11);但也有0~100分,共101等級(Numeric Rating Scale-101,

    NRS-101);或0~100分每5分一等分,共21等級(Numeric Rating Scale -21, NRS-21)

    等不同的組合。最低分為不痛,最高分表示想像中最嚴重的痛,請病人寫、圈或

    說出代表其疼痛強度的分數(Jensen & Karoly, 1992)。若是以0~10分數字等級量表

    (NRS-11)為例,0分代表無痛,在線的起端,中間為中度疼痛,線的末端為10分

    表示最嚴重的疼痛,是最常被使用的量表,可問病人「假如0分代表完全不痛,

    10分是你這輩子最痛的程度,你現在的痛是幾分痛?」。學者以189位多發性硬

    化症合併痙攣的病人為對象,在研究中證實NRS與痙攣頻率評分量表(Spasm

    Frequency Scale;SFC)有良好的效度(r = .63,p < .001);及良好的7~14天的再測

    信度(r = .83,p < .001) (Farrar, Troxel, Stott, Duncombe, & Jensen, 2008)。

    Paice及Cohen (1997)研究發現視覺類比量表和語言數字等級量表有很好的

    相關性(r = .85,p < .01),受測者不需使用筆和紙即可完成測試,適用於活動困

    難、有視覺障礙、虛弱的癌症病人與電訪病人。在一項以至急診求治的急性疼痛

    病人為對象,比較VAS和NRS量表的相關性之研究中,200位創傷病人(r = .795)

    和90位非創傷病人(r = .911)兩量表皆呈現高度相關,但有11%的非創傷病人和

  • 32

    19.5%的創傷病人無法使用VAS量表,但NRS卻可以使用在96%的病人之中

    (Berthier, Potel, Leconte, Touze, & Baron, 1998 )。亦有學者在研究中指出NRS-101

    具有許多優點,如:受測者可以用手寫或用口說方式表達疼痛強度;容易使用與

    計分;有101個分級類別,敏感度較高;屬於等比資料,作答錯誤率低,是一個

    很好的疼痛強度測量工具(Jensen, Karoly, & Braver, 1986)。而亦有研究顯示

    NRS-11與NRS-101的相關係數高達0.99 (Jensen, Turner, Turner, & Romano, 1996)

    ,但NRS-11之數字比NRS-21和NRS-101少,複雜度也較小,對老人而言較容易

    使用,回答失敗率為0~7.4%(Herr & Mobily, 1993; Herr, Spratt, Mobily, &

    Richardson, 2004)。美國老人醫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02)亦建議以

    NRS-11作為評估老人疼痛之首選工具。學者針對4種疼痛評估工具所進行的比較

    研究中亦顯示,NRS-11優於VAS(vertical)、VAS(horizontal)以及SDS(Downie et al.,

    1978)。另在一項關於下背疼痛治療結果的研究中,學者亦建議使用NRS作為評

    估疼痛的工具(Vela, Haladay, & Denegar, 2011)。

    綜合文獻的建議,學者建議評估疼痛強度之工具的選擇條件為:(1)作答正

    確率高,病人願意並且能夠輕易使用是一個評估工具很重要的條件,意即應有較

    低的失敗率與較高的老人喜歡性。(2)具臨床上的實用性,評估表容易執行與計

    分。(3)評估表具高敏感度-評估表的分類級數越多,敏感度越高(Jensen et al., 1986)

    。依上述條件選擇適合使用之疼痛強度評估工具,並考量本研究的個案皆為50

    歲以上之老人,故研究中以疼痛數字等級量表(NRS-11)為疼痛強度的評估工具(

    附錄六)。

    六、察爾森共病症指標(Charlson Comobidity Index, CCI)

    察爾森共病症指標(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是Charlson等人在1987

    年所提出的。Charlson與同事為探討預後潛在重要變項對於病人存活之影響,以

    604位內科住院病人之就醫資料為主,利用Cox’s regression model與Gill於1992年

    所發表之生命表(Gill, 1992)進行分析。其控制了病人所有共存疾病、入院原因與

  • 33

    疾病嚴重度等因素,去計算各項合併症未經校正與校正後的相對風險。為控制病

    人手術前或治療前之合併症,避免其影響醫療處置療效,並使用校正後之相對風

    險程度作為不同合併症的權重。CCI不僅是合併症嚴重度的校正工具,也可以用

    來追蹤病人的預後(吳肖琪等人,2004;Charlson et al., 1987)。其後學者以乳癌婦

    女世代共685人,進一步驗證其對死亡率的預測,校正病人相對風險後,定義出

    19類合併症群組,分別給予1、2、3及6的權重,代表其對病人死亡率相對之風險

    值,且發現每增加一個層級的合併症,其病人累積死亡率亦增加。研究之假設可

    以作為結果的預測因子,唯一具有良好效度的共病症指標。並可藉由19類合併症

    群組,進而計算出一個總分,以預測病人一年之死亡率。其計算分數有五種,包

    含0分(沒有狀況發生)、1分、2分、3分、6分。計算得分越高,則代表疾病的負

    荷程度越嚴重(Inouye et al., 1993)。

    察爾森共病症指標(CCI)自發展迄今,許多相關研究迅速發展,已成為學者

    最常使用的病人風險校正工具之一。CCI考量該疾病病人之存活時間,區分各種

    疾病的嚴重度加權值,除了在ICD-9-CM適用性之相關研究之外,無論在以病人

    病歷資料或次級資料庫來預測病人再入院狀況、存活情形以及評估病人預後情形

    等研究,均可採用察爾森共病症指標來校正病人風險。

    Deyo、Cherkin及Ciol(1992)進一步利用ICD-9-CM診斷碼將CCI分類編碼,並

    計算19項共病症之累計分數,19項共病症包含: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臟衰竭、周

    邊血管性疾病、腦血管疾病、失智症、消化性潰瘍、輕微肝病、中度至重度肝臟

    疾病、腎臟疾病、糖尿病、糖尿病合併慢性併發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結締組

    織疾病、輕偏癱與偏癱、惡性腫瘤、白血病、淋巴瘤、轉移性腫瘤、後天性免疫

    不全症候群等(如附錄七)。

    第四節 研究步驟

    研究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後,針對符合收案條件之病人進行收案與資料

    收集。詳細資料收集程序如下:

  • 34

    1. 於病人住院時,確認病人為符合條件之收案對象。

    2. 向病人解釋研究目的,獲得病人同意後並取得研究同意書。

    3. 於手術前一天請收案對象自行閱讀研究問卷並填答,如病人不識字或是有閱

    讀困難情形,則由研究者代為閱讀後協助填答。研究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

    料表」、「病人延遲就醫情形調查表」、「中文歐氏下背痛失能量表 2.1 版」、「

    修正版簡式老人憂鬱量表」及「疼痛數字等級量表」。

    4. 於收案對象手術後第一、三及六個月填答研究問卷,內容包括「中文歐氏下

    背痛失能量表 2.1 版」、「修正版簡式老人憂鬱量表」及「疼痛數字等級量表」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方法

    研究以 SPSS Statistics 19 套裝軟體(New York:IBM)進行資料建檔及分析,

    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平均值、標準差、t-test檢定、ANOVA、Pearson

    correlation、regression及 GEE。詳細說明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

    (一)以頻率、百分比、平均值、標準差來描述研究對象之人口學變項、疾病特

    性及延遲就醫及延遲接受手術治療之情形。

    (二)以平均值、標準差與範圍來描述研究對象各測量時間點的憂鬱程度、疼痛

    程度以及失能嚴重程度。

    二、推論性統計

    (一)以 t-test或 ANOVA比較不同人口學特性在術前失能嚴重程度之差異。

    (二)以 t-test或 ANOVA比較不同人口學特性在延遲就醫及延遲接受手術治療時

    間之差異。

    (三)以 t-test或 ANOVA比較不同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