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作教育的觀點 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

20
253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九十二年三月)253272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 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水心蓓 * 遊戲是學齡前兒童的生活重心。肢體運動的遊戲更是幼兒完整發展身心健康 的主要內容。本文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討論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編排與創造。主 要的動機是作者體認到如果教學者能夠將動作教育的理念,適當的融入幼兒的運 動遊戲教學,將更有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乃闢本文。 本文從多面向申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包含了身體運動與遊 戲,幼兒運動遊戲範圍,幼兒運動素材、遊戲範疇等,最後再以實際範例說明。 撰文的目的旨在提供從事學齡前幼兒教輔者參考。 本文採取系統方法,先探討動作教育的理念,把運動遊戲當作手段。申論程 序上,將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所需考慮的因素視為一個子系統。再以結 構化的方式,敘述系統內部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然後提供個案說明,最後總結 提出編排與創新的方法與手段。 關鍵詞:幼兒教育、運動教學、運動遊戲、動作教育、教材教法 * 水心蓓: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TRANSCRIPT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53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九十二年三月)253~272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 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水心蓓*

    摘 要

    遊戲是學齡前兒童的生活重心。肢體運動的遊戲更是幼兒完整發展身心健康的主要內容。本文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討論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編排與創造。主要的動機是作者體認到如果教學者能夠將動作教育的理念,適當的融入幼兒的運動遊戲教學,將更有助於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乃闢本文。

    本文從多面向申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包含了身體運動與遊戲,幼兒運動遊戲範圍,幼兒運動素材、遊戲範疇等,最後再以實際範例說明。撰文的目的旨在提供從事學齡前幼兒教輔者參考。

    本文採取系統方法,先探討動作教育的理念,把運動遊戲當作手段。申論程序上,將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所需考慮的因素視為一個子系統。再以結構化的方式,敘述系統內部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然後提供個案說明,最後總結提出編排與創新的方法與手段。

    關鍵詞:幼兒教育、運動教學、運動遊戲、動作教育、教材教法

    *水心蓓: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九十二年三月)253~272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254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 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水心蓓*

    壹、緒論

    一、前言

    遊戲是 3-6 歲學齡前幼兒生活重心,郭靜晃(民 82)撰論中提到,兒童是在遊戲中發展主體意識,認知個體與周遭關係,兒童沒有看到具體事物,就不會瞭解它。本文更進一步強調,即使看到具體事物,若欠缺操作,仍然無法身心一體的經驗到。具體舉例,把兒童帶到籃球場,告訴兒童球場有多大,兒童雖然看到了,但是大小是成人灌輸給兒童的,這樣的教學只是達到認知階段,本文重視的是,除了告知球場大小,也讓兒童在籃球場上從事運動遊戲,實際體驗球場大小,從而建立兒童認知及感覺,發展兒童主體意識。

    根據以上觀點,研究者撰論本文的基本理念如下: (一)遊戲是一種虛擬、虛構的活動,兒童能夠在無關存在事實,不帶實際

    利害色彩的活動中充分學習,發展個體意識及社會行為規範。 (二)運動遊戲極適合作為兒童身心一體成長的教材。兒童的感覺知覺能力

    發展,可以透過運動遊戲教學來統合。 (三)從動作教育觀點來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讓教學目標明確化、

    具體化,凸顯教學意義。

    二、動機與目的

    促使研究者撰論本文的動機與目的如下:

    *水心蓓: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體育學系副教授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55

    (一)當前的生活環境不利幼兒身心一體成長。受到產業及人為因素制肘(例如整個社會高度商業化、資訊化,一般國民居住空間立體化、交通工具動力化、日常生活電子化…等等),學齡前幼兒喜好遊戲、喜歡運動的天性不變,提供給幼兒的遊戲種類及生活環境,卻不利於幼兒身體運動,妨礙幼兒動作發展(許義雄,民 86)、生理機能及身體素質發育(加賀谷熙彥、麓信義,1989)。為了改善以上不利兒童身心一體成長的缺失,幼稚園的學前教育有必要重視身體運動遊戲教學。

    (二)以往偏重運動技能的傳統體育或體適能教學,目前已遊戲化的落實在學齡前幼兒身體運動教學。可是,小林芳文(1995);盧燄章(民 81)等學者在民國 80 年代提到「厭惡運動」、「厭惡體育」的學童卻快速增加。不禁令研究者反思,如果在學齡前的身體運動遊戲教學方面,進一步融入認知、教學中營造樂趣的情境以吸引幼兒運動興趣,應該可以改善上述不良現象。從動作教育觀點來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材及實施教學,比較能夠滿足兒童認知與感知(許義雄,民 75)。

    源自上述外在因素及體察理論教學實務,發覺負責幼兒教輔者應該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方面,作更符合幼兒需求的編排與創新,因此乃撰論本文。主要目的是:

    1.從動作教育觀點,傳達運動遊戲教學概念,提供幼兒教輔者參考。 2.提出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材教法的方法、手段,以利幼兒教輔者實施教學活動。

    三、撰論問題

    本文撰論問題包括: (一)身體運動與遊戲從屬。 (二)幼兒運動遊戲範疇。 (三)幼兒身體運動素材。 (四)遊戲範疇。 (五)動作教育理念。 (六)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56

    貳、文獻探討

    遊戲理論已見學者具體指陳,例如郭靜晃(民 82)著作中提到,古典學派主要在解釋遊戲為何存在,具有哪些目的,較重思想而輕實驗,認為遊戲是一種能量調節,是人的本能。休養論者認為遊戲是為了儲存能量以供工作消耗,幼兒的心智活動過久時,就需要有一些遊戲來幫助儲存後續的精力。重演化論者認為兒童遊戲是消除那些不應該呈現在現代化生活中的原始本能。演練論者認為遊戲是加強兒童日後所需的本能,以便日後成人生活使用。心理分析論者認為遊戲可以調節孩子情緒,具淨化效果,可讓孩子拋開現實,並將孩子從一個被動的、不良經驗的角色轉移,淨化其情緒,兒童能夠透過遊戲與週遭環境及人產生互動,促使兒童心理發展。認知論者認為遊戲可以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是孩子去適應環境的一種過程(同化和調適),遊戲的方法及過程比結果還重要,遊戲可以促進兒童創造力和變通力。警覺調節論者認為,生理上,中樞神經系統需要適當的刺激,但是刺激太多就需減少,遊戲是一種刺激的行為。Bateson 理論認為遊戲中的所有活動並不是真實生活的活動,孩子在從事身體運動(例如虛擬打鬥)類遊戲之前,必須先發展一套遊戲的「組織」或脈絡關係,讓大伙在遊戲時都知道將會發生什麼,如果遊戲的組織沒有建立,那麼小孩子會將遊戲中的嘲弄、打鬥解釋成攻擊而有不同的反應。

    從身體運動教育的角度來看,體育教學是國內各級學校的教學科目之一,傳統體育教學有偏向運動技能的現象,因此,自民國 60 年代起,樂趣化教學即見學者大力提倡(許義雄,民 67),而學者著作中論及兒童身體運動,幾乎都從樂趣的觀點出發(黑木一美,1976)。劉一民(民 80)著作提及遊戲的本質是樂趣,可見身體運動教學遊戲化為學者主張。再從各種運動的發生來看(吳文忠,民71),大多數運動都具含樂趣。所以,當我們把身體運動教學對象界定在幼兒時,綜合以上遊戲理論及運動教學主張,「運動遊戲」理當視為主要教材。

    幼兒體適能是當前針對幼兒身體運動教學的主要課程,從幼兒身體生理機能生長發育的觀點來看,幼兒體適能的重點應該置於神經系體能(加賀谷等,1989),具體而言,活化敏捷、協調、平衡等等才是幼兒體適能教學目標,問題是,遊戲化的幼兒體適能教學應該如何編排與創新才能促進幼兒發展神經系體能呢?例如,遊戲過程中,兒童的運動量超出負荷時,應該如何控制呢?他如,體適能教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57

    學中,如何作有意義的發展幼兒的神經系體能,也同時發展認知能力呢?參考動作教育理論(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民 83),研究者發現將動作教育理念融入幼兒運動遊戲中,比較能夠滿足幼兒認知與神經系體能及動作發展。

    綜合以上文獻,本文指出: (一)幼兒身體運動是當前乃至未來,促進幼兒身體生理機能生長發育,強

    化身體素質所必需。從動作教育的觀點來編排與創新幼兒身體運動教學教材,將教學素材界定在神經系體能是必需的。

    (二)遊戲化的編排幼兒身體運動教學,參考認知論、警覺調節理論、Bateson理論,融合動作教育理念,從運動遊戲中發展幼兒動作能力,強化身體素質,不改變幼兒嗜好遊戲的天性,統合感覺、知覺的編排與創新身體運動遊戲教材、教法,應該是彌補當前幼兒身體運動不足的好途徑。

    參、研究方法

    本文採取系統論方法(楊國賜,民 74;彭文賢,民 79),將遊戲、身體運動、動作發展、動作教育等視為子系統,申論重心定位在運動遊戲,結構化的敘述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方法、手段。撰文程序上,首先敘述身體運動與遊戲從屬,其次為幼兒運動遊戲範疇,再其次為幼兒身體運動素材(動作發展)及遊戲範疇,最後簡略敘述動作教育。然後綜合前述,舉例說明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方法手段。

    肆、本論

    一、身體運動與遊戲從屬

    不論在幼兒的生活或教育之中,遊戲都佔非常大的比例(如圖 1 幼兒運動遊戲從屬圖)。對於天真無邪的幼兒來說,遊戲就是學習,也就是說,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幼兒透過遊戲來學習,幼兒從遊戲中學習如何生活,因此幼兒運動課程設計的目標是將遊戲融入學習課程中,將運動課程遊戲化,讓幼兒從運動遊戲中培養獨立自主、互助合作、以及適應環境、社會的全人教育。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58

    生活

    教育

    運動 遊戲

    圖 1 幼兒運動遊戲從屬示意圖

    以圖 1 為例,當前 3─6 歲幼兒幾乎都已在公私立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從現實面來看,身體運動只是幼稚園學前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從動作教育的角度而言,本文指出:

    (一)雖然遊戲是 3─6 歲幼兒生活的主要部分,可是身體運動遊戲只是幼兒遊戲生活中的一部分,這是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應有的體認。

    (二)身體運動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從加賀谷(1989);許義雄(民 86)等學者撰論著作中已知幼兒身心成長具有規律,而且運動可以刺激身心成長,但是從幼兒身心成長來看,身體運動在幼兒日常生活中佔的比例應該少於遊戲。例如幼兒體適能課是當前幼稚園教學課程之一,其課程的比例不應該超過幼兒遊戲。

    (三)本文從動作教育理念出發,是指圖 1 中的運動與遊戲交集部分。直言之,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時,應該具有結合遊戲與運動的理論知識來實施課程編排與創新。

    二、幼兒運動遊戲範疇

    「運動」的種類及範圍很廣(如圖 2 幼兒運動範疇示意圖)。例如以往學習經驗中熟悉的「競技運動」(追求更快、更高、更遠、更準等少數菁英才能出類拔萃者);「健身運動」(為保持良好的生理機能而持續運動);「休閒運動」(舒展身心、拓展社交生活)…。在本文中的幼兒運動遊戲指的是「身體動態活動」以及幼兒「身心生長發育」(例如身體型態改變與心智方面的感覺-知覺統合);至於「身體動態活動」,容後以圖 3 再進一步說明。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59

    身體動態活動

    身心生長發育

    健身運動

    運動

    競技運動

    休閒運動

    圖 2 幼兒運動範疇示意圖

    以上解說已標示了本文所謂幼兒運動遊戲範疇界定在身體動態活動及身心生長發育。作如此界定的原因是:

    (一)根據郭靜晃(民 82)引述 Garvey(1977)以及 Rubin﹐Fein﹐and Vandenberg(1983)的論點,遊戲是一種轉借行為,無固定模式;是出自內在動機的;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是自由選擇的;是具有正向的影響的。而加賀谷(1989)指出,小學低年級之前的幼兒動作發展強調神經系。兩相對照遊戲與幼兒動作發展,本文指出,針對 3─6 歲的學齡前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不應該把規則化的競技運動列入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課程的範圍。具體舉例,諸如田徑專門著作中強調的蹲踞式起跑動作技術,或者籃球專門著作中強調的投籃動作要點…等等,只能當作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的教材選項之一,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課程者,不能受到這些單項運動專門書籍撰述的動作技術或動作要點牽制著。

    (二)一般所謂健身運動是指維護或改善身體健康體適能,例如散步、登山健行,又如有氧舞蹈、自行車…等等,面對 3─6 歲的學齡前幼兒,我們應該重視其神經系發展,這個時期的幼兒身體動作仍屬操作期之前(許義雄,民 86),所以只有動作發展而無所謂健身運動。

    (三)一般所謂休閒運動包括消磨多餘時間、精力,或者具含教育性的身體運動,是在餘暇時間從事生命再造,準備下一工作的身體運動,休閒運動雖含有愉悅娛樂心情的屬性。但是,休閒運動是指正常謀生工作時間之外的身體運動,3─6 歲幼兒尚不具有謀生能力,其主要身體運動都是為了發展、打造未來從事動態生活而準備,所以已成型(具有規則)(例如各種球類運動)、未成型(尚未有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60

    規則)的休閒運動(例如水上摩托車、滑翔翼…等等),也不適合作為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的主要素材。

    (四)加賀谷(1989);許義雄譯(民 86)著作中明白且具體指出,幼兒身心正處於生長發育期。例如加賀谷指出,幼兒動作發展特徵是隨年齡增加而逐步發展,以睜眼單腳站立為例,3 歲以下幼兒有 50%無法持續 3 秒鐘,可是到了 7 歲時,大部分已能達到 35 秒,到 9 歲時已發展到接近成人的程度。這種隨年齡而發展的一些基本動作或者運動能力即是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所需強調的。

    三、幼兒身體運動素材

    從幼兒動作發展的觀點來看,幼兒的身體動作大約有以下 8 種素材--走、跑、跳、攀爬、投擲、接捕、踢、打擊等(許義雄,民 86),幼兒在發展這些身體動作時,是先「有」再「好」,意即會這個動作或出現這樣的動作之後,其動作才可能漸漸做得更好、更熟練、更穩定、更平衡、更協調或更多樣化。要更協調、穩定、平衡就必需應用到整個身體參與而不是單獨的肢體動作,例如原地跳的動作,從輕輕的小跳至用力的跳高,『跳』並不只是腳的動作而已,雙手擺動向上帶高或落地時張開維持身體平衡、軀幹也隨著跳起時挺直、落下時前傾…等等,都包含在跳的動作內。幼兒就是從動作中學會了應用全身的協調能力,也在動作中體會了身體動作的感覺(例如用力、放鬆、平衡等)、身體與環境(例如空間、距離、時間)的關係。

    接捕

    打擊

    走、跑、跳、踢

    攀爬

    投擲

    身體動態活動

    圖 3 幼兒身體運動素材示意圖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61

    基本上,圖 3 已示出了可以當作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素材,但是在編排與創新時,仍得考量幼兒動作隨年齡增加而發展,因此本文特舉表 1 的幼兒動作發展之具體結果以供參考。

    表 1 是 3-6 歲幼兒身體動作發展及能力,從表 1 的內容可知,幼兒動作伴隨年齡增長,由頭部往腳發展,由身體中心往四肢末端發展是共同特徵。表 1 的動作發展及動作能力雖可作為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之參考,但是在編排與創新時,也不可被表 1 的動作能力或動作樣式侷限,例如跑的動作能力,表1 只示出了會跑、有效優美的跑、快速且成熟的跑,這不表示幼兒日常動態生活只需要這三種跑,動作教育強調以多樣化的動作來實施教學,因此從動作教育理念出發,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材時,可以把交叉跑、後退跑、原地跑、變換方向跑、轉彎跑…等等當作素材。

    表 1 幼兒穩定性、移動性和操作性運動發展順序

    類型 年齡 能力

    走 3 歲之前 幼兒已都具備了基本起步移動能力, 例如已具備了橫向走、倒退走、上下樓梯走、斜向前進、後退

    走,甚至交叉步走

    2-3 歲 第一次會跑

    4-5 歲 跑的有效、優美

    5 歲 快速且成熟跑

    2 歲左右 由一呎高地方跳下

    5 歲 跳一呎高或遠度

    6 歲 成熟使用各種跳躍方式

    3 歲 以慣用腳跳三次

    4 歲 以同一腳連續跳 4-6 次

    5 歲 以同一腳連續跳 8-10 次,可在 10 秒內跳完 5-10 呎

    單腳跳

    6 歲 跳躍動作很成熟、優美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62

    4 歲 沒有效率的奔跑 快速跑

    6 歲 動作優美正確的奔跑具韻律感的跳躍

    4 歲 單腳跳躍

    5 歲 稍具韻律感的跳躍

    具韻律感的跳踏

    6 歲 非常具有韻律感的跳躍

    伸展、緊握、放鬆 3 歲以前 已學會這些動作

    3 歲左右 面向目標、腳不動,僅用前臂投球

    4-5 歲 能同手同腳的踏前投球

    投擲

    6 歲 各種熟練的投球

    3 歲左右 追捕球,以遲鈍的手臂動作做空中接球

    3-4 歲 接球時會有畏懼感

    3 歲 利用身體做籃狀抱接球

    5 歲 接小球亦用雙手

    接捕

    6 歲 成熟且優美的接球

    3 歲左右 以直膝並移動一點身體踢球

    3-4 歲 能彎曲腳並將腳往後抬的向前踢球

    4-5 歲 能明確大幅向後抬腳,向前踢球

    5-6 歲 精熟的踢球

    3 歲左右 面向目標,以垂直平面的擺動方式打擊

    4-5 歲 能站在目標的一側,以水平的方式打擊

    5 歲 能旋轉腰部和身體,並改變重心向前打擊

    打擊

    6 歲左右 以熟練的水平方式打擊固定的球

    註:以上伴隨年齡增加的幼兒動作能力發展,取材自 David L. Gallahue 原著,許義雄譯(民 86)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頁 122-124。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63

    四、遊戲範疇

    在幼兒的身體動態活動中,如果善加利用遊戲的屬性引導幼兒參與學習課程,讓幼兒在沒有身心負擔下自然的展開學習行為,這樣的學習模式應該是師生都樂在其中的吧!劉一民(民 80)引述凱窪的論點指出,遊戲可分為模仿、暈眩、機運、競爭四個範疇。模仿指經由感覺吸收外界訊息(模仿對象)而以身體動作仿效。暈眩指幼兒運動時,感覺到速度或空間距離超出日常生活範圍之外,造成的不可控制的暈眩感,例如『快速旋轉』或『站上高的平衡木』(這種日常生活中難得經驗的感受,有些幼兒覺得非常刺激而喜歡,但也有些憂鬱型、黏液型的幼兒不喜歡嚐試)。機運是指在公平競爭下,參與遊戲者本身無法控制的部分,例如『123 木頭人』的遊戲或『猜拳』等。競爭是指在公平公正原(規)則下,經由不斷努力練習而學會或熟練動作,並利用己身能力企圖戰勝對方(爭強好勝的幼兒特別喜歡)。

    遊戲

    暈眩

    機運

    模仿

    競爭

    圖 4 遊戲範疇示意圖

    圖 4 及其敘述已對遊戲範疇作了解釋,以遊戲為手段來編排與創新 3-6 歲學齡前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當然不能失去遊戲的樂趣本質,根據凱窪的論點,遊戲可歸納成以上四大範疇,也就是樂趣的產生源自這四個範疇。參考幼兒運動遊戲素材及遊戲範疇,於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時,本文指出:

    (一)考量幼兒動作發展及教學目標來選擇主要遊戲範疇,據以編排教學課程及教材內容。例如教學目標是為了引導 3 歲幼兒發展跑步動作能力,參考表 1 知悉,2-3 歲幼兒才開始會跑,這時期大部分幼兒跑步動作還不穩(容易跌倒),因此不斷刺激幼兒跑步動作,讓幼兒學會碎步跑、原地跑、摸鼻子跑、摸大腿跑、叉腰跑…等等跑步動作,對 3 歲左右幼兒而言,這些都屬於新鮮的跑步動作,所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64

    以應該循模仿的遊戲範疇,從模仿動物或其他吸引幼兒興趣的動靜態物品,編排與創新動作教育教學課程。

    (二)考量幼兒身體素質來選擇主要遊戲範疇,據以編排與創新教學過程與教材內容。例如 3-6 歲幼兒的身體運動能力幾乎以發展神經系為主(敏捷、協調、平衡),諸如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等,都在 6 歲之後才進入發展高峰期(加賀谷,1989),那麼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時,如果目標是引導幼兒發展平衡能力,就可以暈眩為範疇,因此有旋轉、閉眼等產生暈眩的遊戲即可當作教材。

    五、動作教育概述

    佛洛斯丁(Frosting)提倡動作教育的背景雖源自矯正缺陷兒童,但是這門學問已被證實有益於一般兒童身心成長,由於理論基礎於神經生理學,因此特別強調感覺、知覺能力。而針對兒童發展的相關研究都認為一切教育旨在提升兒童感覺、知覺能力(許義雄,民 86)。所以動作教育理論有益於培養 3-6 歲學齡前幼兒感知能力。具體舉例,睜眼單腳站立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進的(加賀谷,1989),如果只把睜眼單腳站立動作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刺激動作表現時間,那麼,就只有單純的提升幼兒體適能(平衡的身體素質),如果從動作教育的觀點來教學,幼兒眼睛看到教師的睜眼單腳站立動作,於是模仿教師動作,教師在作此動作之前,只要再提示幼兒模仿其它動物或靜物的樣子來作睜眼單腳站立,不論結果如何,幼兒在動作過程中,聽到教師指示就會起了知覺上的覺識,無形中即達到知覺與動覺聯合,並從中體驗到自己的身體在空間中可能表現出來的動作,認知了個人身體與空間的位置關係,而在團體活動中,也經由觀察(視覺)知悉個人身體與其他學童之間距離或動作樣式異同。當幼兒的動作能力伴隨年齡增加而增進時,幼兒不只睜眼單腳站立動作能力增進而已,還會意識到其動作可以解決日常事務。所以,從動作教育出發,對 3-6 歲學齡前幼兒實施運動遊戲教學,應該有利於動作及生理機能方面的發展,此外,心理方面也強化了其意識個人身體與客體的能力,有益於幼兒生理健康與肯定自我能力的心理成就。因此,從動作教育出發,借助遊戲,編排與創新幼兒身體運動遊戲教學,將比僅強調身體活動的遊戲更貼合幼兒身體成長需求。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65

    六、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概述

    本質上遊戲是歡笑、愉悅的,是一種樂趣(郭靜晃,民 82;劉一民,民 80),然而,對幼兒而言,到底遊戲本身是無意義的還是富有教育性呢?站在從事學齡前幼兒身體運動教學的立場,本文認為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理由如下:(1)身體運動能夠刺激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的 3─6 歲幼兒身體形態、生理機能及身體素質發展。皮亞傑(Piaget)的遊戲理論指出,7 歲之前的幼兒遊戲屬於感覺動作及操作性,而加賀谷(1989)指出,幼兒身體素質隨年齡增加,從神經系統發展到能量系統。從以上文獻可知,學齡前幼兒的認知從感覺開始,身體運動遊戲則刺激了動覺,讓感覺與動覺聯合,通過感覺建立知覺並結合動覺,這樣的發展神經系統,符合了培養身體力行、知行合一的幼兒。(2)蓋洛修(Gallahue, 1997)指出,10 歲之前的兒童動作發展都還處於基礎動作階段,7 歲之前的幼兒肌力、肌耐力、速度、敏捷…等等身體素質(運動能力)仍未到達完全成長,所以針對 3─6 歲幼兒的身體運動,應該偏向發展基礎動作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強化身體素質。如果再對照皮亞傑的遊戲理論及加賀谷等人強調神經系動作,可以發現佛洛斯丁(Frosting, 1970)從神經生理學建構的動作教育理論適合學齡前幼兒的身體感覺、知覺教育。所以從動作教育的立場出發,以幼兒身體運動遊戲為手段,從遊戲中培養幼兒感覺、知覺及操作能力是一種有意義的行為。以下將敘述利用遊戲來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時,應該考量的問題。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66

    圖 5 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的方法、程序

    編排設計運動遊戲課程時,教師應該以非常靈活有彈性的方式來設計或創造課程,本文將目標定為:(1)增進感覺-知覺。(2)激發身體生理健康與體型體格正常生長。(3)培養適應社會能力(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強化生活能力(由活動過程中體會學習樂趣,增進健康幸福感)。

    把握以上目標,而後以身體動態活動為素材,不要求動作標準化與正確性,但鼓勵積極嚐試,多角度思考,多樣化表現。善加運用遊戲的各種屬性,綜合教師個人的教學風格,讓幼兒感受每一次的教學都是一個新的體驗(如圖 5)。

    上述已對運動遊戲教學編排與創新作了簡略敘述,接著作者試舉汽球遊戲為例,說明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方法手段。

    (一)教具教材:汽球(如表 2 所示)。

    攀爬

    投擲

    接捕

    打擊

    目標

    暈 眩

    機 運

    遊戲運動

    促進身體生理健康與體型體格正常生長 適應社會

    能力 強化生活能力 增進健康幸福

    身體動態活動

    強化感覺能力

    模 仿

    競 爭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67

    表 2 幼兒運動遊戲教材示例

    步驟 教材名稱 教學重點

    一 和汽球做朋友 自由的玩球;(拍、頂、踢、放在身上均可)

    二 身體其他部位和 汽球說話

    儘量使汽球不落地,能否以身體其他的部位觸球(教師 檢視剛才所做的動作,是否以手拍擊球為多,鼓勵學習者 盡量使用身體不同部位)。

    三 那種顏色汽球最高 用身體的哪些部位可將球拍高(或腳踢、拳擊、頭 頂均可)。

    四 同心協力 約 6-8 人左右為一組,每個人每次拍不同的球, 但小組內所有人讓所有球不落地,數數看可支 持幾秒(有二個球落地時結束計秒)。

    五 同心協力分組比賽 動作同上,例如 A、B、C 三隊,A 隊上場先做, 旁觀的二隊數秒至第二個汽球落地時停止數 秒。B 隊、C 隊輪流上場。秒數愈多的隊獲勝。

    六 拍球行進 一邊拍球一邊向前行進,利用標誌筒改變行進路線或方向

    七 雙手暫停 不用手,儘量以身體各部位或足踢方式行進。

    八 好朋友 同上,每人觸球一次,二人輪流觸球,行進。

    九 捧在手掌心 保持球停在手掌上行進

    十 停在手臂上 保持球停在手臂上行進

    十一 停在身上 保持球接觸身體不同位置而行進

    十二 行進中以手指頭貼著 球行進(或手持物)

    一根手指頭、一枝筆、一支球拍、棒子、紙張、 球和球。

    十三 將球拍高 落地前接住。

    十四 將球拍高 做動作…再接球(例如拍手、摸地板、二手各拍腳、 坐下、躺平、自轉一圈、拍場中任何一個人、和別 人碰腳、碰肩、作鬼臉…等)。

    十五 4~6 人圍成圈 拋球,順時針接球別人的

    十六 4~6 人圍成圈 拋球,逆時針接球別人的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68

    (二)編排與創新方法 1.確定教學目標 以圖 5 為例,本文從動作教育理念出發,共列舉了 4 個教學目標,編排與創

    新的第一步就是先確定教學目標。其手段可以採取設定主要目標、次要目標、再次要目標,也可以採取單一目標。在確定目標時,須考量幼兒的生理機能與身體素質,例如針對 3 歲與針對 6 歲的幼兒,設定的教學目標應該略有不同。

    2.組織身體動態活動 以圖 5 為例,本文共列舉了 8 種身體動態活動,編排與創新的第二步就是組

    織身體動態活動。其手段是: (1)由簡而繁:從簡單的動作到繁雜動作。所謂簡單是指幼兒能夠輕易作出

    的動作(例如單人拍汽球),所謂繁雜動作是指幼兒須組織二個以上的動作,或者二人以上操作汽球(例如雙手交互拍汽球、擊球,或二人以頭頂汽球)。

    (2)由單一而團體:由單人操作而發展到團體。 (3)由慣用而非慣用:從幼兒日常最習慣的動作出發,發展到幼兒日常生活

    不常使用的動作,例如手、腳動作為幼兒日常生活經常使用的,身體背面或軀幹、頭部動作非日常生活經常使用。

    3.選擇遊戲範疇 以圖 5 為例,本文共列舉了 4 個遊戲範疇,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的第三

    步就是選擇遊戲範疇。其手段是: (1)結合神經系體能來設定主要遊戲範疇,例如促進平衡,可以把暈眩當作

    主要範疇,要求動作樣式可以結合模仿,要求敏捷可以結合競爭。 (2)結合認知來設定主要遊戲範疇,例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以「我可以」、

    「我會」、「我能夠」…等等提示幼兒模仿,或讓幼兒在動作中產生暈眩感或競爭性。

    4.教學情境 從動作教育觀點按上述程序將運動遊戲教學教材編排與創新完成之後,更重

    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教學情境,對於教學情境之營造,本文提示以下重點:

    (1)強調樂趣。雖然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幼兒身體操作,可是教師應該扮演製造樂趣化情境的角色,教學目標雖在促進幼兒動作能力、生理機能發育及強化身體素質,但是不要將教學情境落入動作操作中,而是把目標訂在樂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圖五中列舉的遊戲範疇當作製造教學情境的重點。

  • 從動作教育的觀點論幼兒運動遊戲的教學編排與創新 269

    (2)重視認知。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而在引導指令時,儘量結合具體的、幼兒可以看得到的事物,要求幼兒身體動作模仿具體事物。例如模仿樹木、椅子…等等幼兒可見的具體物品,使幼兒邊操作身體,邊認知具體事物。

    (3)控制運動負荷。幼兒的生理機能、身體素質都還未發展成熟,當教學情境一熱絡起來,即可能造成幼兒身體運動超過負荷(例如以發展神經系體能為主的教學,卻可能因為教學情境熱絡,變成幼兒身體的肌力、肌耐力或心肺超過負荷,致使生理機能發育受到不良影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扮演控制幼兒身體運動量者。

    伍、結論

    總結全文,茲提出以下結論: 一、針對 3-6 歲學齡前的幼兒實施運動遊戲教學,編排與創新教學課程者必

    須體認運動遊戲教學只是身體動態教學課程之一,借助遊戲來編排與創新課程時,不要失去遊戲本質,而且要將身體運動或動作融入運動遊戲中。

    二、編排與創新運動遊戲教學課程者(例如幼稚園幼教老師),應該參照遊戲的無固定模式等等特徵,以身體動態活動的各種動作為教材,教學評量時,不以表現出來的動作效率、獲益為目標。也就是說,身體動態活動的各種動作或身體移動,都可以當作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素材。

    三、在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時,應該把幼兒平時從事動態活動的肢體動作或身體移動當作素材,而且在編排與創新時應該考量幼兒身心隨年齡發展,以及根本於遊戲特徵來實施課程編排與創新。

    四、編排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課程時,可以事前歸納遊戲類型,然後考量教學目標及幼兒動作發展與身體素質來編排與創新教學課程。

    五、編排與創新幼兒運動遊戲教學的方法手段上,第一步是確定教學目標, 第二步是組織身體動態活動,第三步是選擇遊戲範疇。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要扮演營造教學情境的角色。

  •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一期 270

    參考文獻

    小林芳文(民 84)。兒童動作教育研習會講授大綱。兒童動作教育研習會議手冊。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何武雄、羅映嘉(民 89)。沒有輸家,只有贏家的體育活動,動作教育在幼兒體能課程中的應用。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0,100-111。

    吳文忠(民 71)。體育史。台北:正中書局。 林貴美(民 91)。知動訓練與引導式教育之比較。國民教育,42(3),52-57。 許義雄(民 87)。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三、林風南、吳新華(民 83)。動作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彭文賢(民 79)。系統研究法的組織理論之分析。台北:聯經。 楊國賜(民 74)。系統分析在教育革新上的應用。台北:水牛圖書。 廖幼芽(民 86)。樂趣化模仿體操。北師體育,4,20-23。 廖芳華、王天苗(民 87)。兒童知覺動作發展。中華物療誌,23(4),310-315。 劉一民(民 80)。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盧彥章(民 81)。國小兒童的體能教育。師友,296,21-24 Johnson, J. E.(民 82)。兒童遊戲(郭靜晃譯)。台北:揚智文化。(原作 1987 年出版)。 Gallahue, D. L.(民 86)。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許義雄譯)。台北:國立編譯館。(原

    作 1996 年出版)。 小林芳文(1993)。子          教育     。東京:大修館書店。 高橋健夫(1988)。體育 教授技術。東京:大修館書店。 黑木一美(1976)。小學校    運動。東京:泰流社。

  • 271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16, No.1(Mar. 2003)253~272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Movement Education, to Elaborate on the Creation of Pedagogical Layouts

    for Early Childhood Physical Activities

    Hsin-pei Shuei*

    ABSTRACT

    Play is the centerpiece of lif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Plays involved with physical activities are the key content for these youngsters to fully develop their minds and physical health.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viewpoint of movement education, and then moves on to the creation of some pedagogical layouts for early childhood physical plays. The motivation to write such an article is that this author came to realize that if educators can infuse the ideas of bodily activities into early childhood’s physical education, it would simultaneously enrich young children’s minds and bodies.

    This article covered multiple dimensions to detail the creation of pedagogical layout for early childhood’s physical movements. The dimensions covered are: bodily movement and plays, the range of early childhood physical plays, materials for early childhood’s plays, and the range of plays. This article concluded with case studies to give solid examples to support this author’s ideas. Main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 was to provide enriched reference for those involved in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ith a systematic approach, 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ideas of movement education, in which physical plays were viewed as a mean. The article then moved on to the elaboration of a sub-system, in which the factors needed to cover during an early childhood’s physical play for better pedagogical layout were further discussed. A structured framework was used to detail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factors within the system, followed by several case studies. This article was concluded with the suggestion of means and strategies to arrange the creation of the layouts.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Play, Movement Educ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ethods

    * Hsin-pei Shuei:Associate Professor﹐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 Journal of National Taipei Teachers College, Vol.16, No.1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