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民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談永續發展教育€¦ ·...

12
從國民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談永續發展教育 身為地球的ㄧ份子,我們不斷從環境獲得資源,以滿足食、衣、住、行的 需要。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由於世界各地不斷的環境變遷導致嚴重的災難,使得 世人驚覺永續發展的重要,二十世紀後半工業及人類活動的急遽擴張,加上大量 生產、消費進而產生大量廢棄物的生活型態,造成環境污染、資源銳減、進而危 及人類世代的生存與發展。二十一世紀人口過剩、資源短絀、環境破壞和生態失 衡已然成為人類與地球共同危機。永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正是面臨共同危機的人類 的一種積極反應,希望有子孫可永續生存的地球。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以「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 養」為第一條總目標 (教育部,2015)。新世紀公民應培育五大素養重點,包括 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透過教育歷程,培養 學生具有發掘公共性議題並以創造性解決問題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如在國民教 育階段即結合五大素養導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解決問題發展方向,將教育與 之連結,許多臺灣層出不窮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是否將有機會獲得根本解 決之道。 在政策面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臺灣的永續發展制訂「台灣 21 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 (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2004)架構 圖如下(見圖 1)。其中許多策略已然融入許多學校課程中作為議題進行教學,如 綠色消費、綠色產業、公害防治、自然保育等。此類相關議題主要都為跨領域或 學科的範圍,較難統整於某ㄧ學習領域中,而關鍵問題大多源起於生活的意識形 態與環境保育的關連,因此,在課程推動上大多會以近 30 年來的大家所關注的 環境教育議題來進行。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在學校課程面的推動,不應是知識面 或意識型態的教學,回應到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教育目標與全球公民參與未來世 界的行動上,是否我們應有更進一步對課程的省思。 在十二年國教啟動的前夕,為讓教師有機會重新定位自己在進行環境教育融 入課程教學的課程規劃,或是跨領域融入各領綱學習重點,可藉由連結、延伸、 統整與轉化,成為校本的彈性學習課程主要議題,落實核心素養導向之課程,豐富 學生學習。以下先就國內外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政策與教育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協助 大家清楚掌握脈絡,再就現階段國民教育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永續發展學習主 題就學習內涵進行建議,期許我們藉由教育的過程,傳達環境相關的概念、態度 等,以達到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目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從國民教育階段的環境教育談永續發展教育

    身為地球的ㄧ份子,我們不斷從環境獲得資源,以滿足食、衣、住、行的

    需要。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由於世界各地不斷的環境變遷導致嚴重的災難,使得

    世人驚覺永續發展的重要,二十世紀後半工業及人類活動的急遽擴張,加上大量

    生產、消費進而產生大量廢棄物的生活型態,造成環境污染、資源銳減、進而危

    及人類世代的生存與發展。二十一世紀人口過剩、資源短絀、環境破壞和生態失

    衡已然成為人類與地球共同危機。永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正是面臨共同危機的人類

    的一種積極反應,希望有子孫可永續生存的地球。

    政府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即以「提升國民基本知能,培養現代公民素

    養」為第一條總目標 (教育部,2015)。新世紀公民應培育五大素養重點,包括

    倫理素養、民主素養、科學素養、媒體素養、美學素養等,透過教育歷程,培養

    學生具有發掘公共性議題並以創造性解決問題之現代公民核心能力。如在國民教

    育階段即結合五大素養導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解決問題發展方向,將教育與

    之連結,許多臺灣層出不窮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是否將有機會獲得根本解

    決之道。

    在政策面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針對臺灣的永續發展制訂「台灣 21 世

    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 (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2004)架構

    圖如下(見圖 1)。其中許多策略已然融入許多學校課程中作為議題進行教學,如

    綠色消費、綠色產業、公害防治、自然保育等。此類相關議題主要都為跨領域或

    學科的範圍,較難統整於某ㄧ學習領域中,而關鍵問題大多源起於生活的意識形

    態與環境保育的關連,因此,在課程推動上大多會以近 30 年來的大家所關注的

    環境教育議題來進行。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在學校課程面的推動,不應是知識面

    或意識型態的教學,回應到培養現代公民素養的教育目標與全球公民參與未來世

    界的行動上,是否我們應有更進一步對課程的省思。

    在十二年國教啟動的前夕,為讓教師有機會重新定位自己在進行環境教育融

    入課程教學的課程規劃,或是跨領域融入各領綱學習重點,可藉由連結、延伸、

    統整與轉化,成為校本的彈性學習課程主要議題,落實核心素養導向之課程,豐富

    學生學習。以下先就國內外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政策與教育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協助

    大家清楚掌握脈絡,再就現階段國民教育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永續發展學習主

    題就學習內涵進行建議,期許我們藉由教育的過程,傳達環境相關的概念、態度

    等,以達到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目的。

  • 圖 1:「台灣 21 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壹、何謂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什麼?是有關環境的教育?是在環

    境內的教育?為什麼要環境教育? 環境教育其內涵概念仍持續發展中。

    ㄧ、環境教育的意涵與發展史

    環境教育最早起源於保育教育(conservation education),在十九世紀前後,

    美國人民為了發展工業,導致自然生態體系的破壞和環境品質惡化,因而引發了

    美國保育運動(American Conservation Movement)(王鑫,1999)。近年來,全

    球環境迅速惡化,震驚世界的環境公害事件接連不斷。面對日益惡化的環境現

    實,人們漸漸明白環境與人類存在著禍福相依的關係,人類因此在飽受環境問題

    之苦的慘痛教訓中開始覺醒。環境教育重要的發展歷程彙整如下表:(見表 1)

    表 1. 全球環境教育重要的發展歷程彙整表

  • 年代 相關著作或會議 重要事件摘要

    194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

    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

    (IUCN) 巴黎會議

    第一次使用環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ㄧ詞

    1962 美國瑞秋卡森博士 著作“寂靜的春天” 一書揭櫫 DDT 殺蟲劑的

    危害,美國環境運動開始

    1970 聯合國國際自然資源保

    育聯盟(IUCN) 美國內華

    達會議

    首次對環境教育下了一個定義,即「環境教育

    是一項確認價值和澄清概念的過程,旨在發展

    態度和技能,俾能了解和欣賞人與其文化和自

    然環境的相互關係 」。

    1970 美國「國家環境教育法」

    通過

    藉由法律的手段促進和保障各級各類教育中

    環境教育的發展。

    1972 聯合國瑞典斯德哥爾摩

    「人類環境會議」

    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個

    地球”的著名口號,成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

    署,並規定每年 6 月 5 日為“世界環境日”。

    正式將“環境教育”的名稱確定下來。

    1975 聯合國原南斯拉夫首都

    貝爾格萊德召開「國際

    環境教育研討會」

    《貝爾格萊德憲章》,基本確立了國際環境教

    育的基本理論框架,為國際環境教育向縱深發

    展制定初步方針,標誌著環境教育真正確立。

    1977 聯合國前蘇聯喬治亞共

    和國的伯利西(Tbilisi

    Declaration)國際環境教

    育會議

    《伯利西宣言》,對於環境教育的角色、目標

    與特性有更完整論述:「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

    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

    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文化間

    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

    個別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1980 聯合國 世界保育策略

    1987 聯合國的世界環境與發

    展委員會(WCED)

    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1992 聯合國的環境發展委員

    會(UNCED)里約熱內

    盧的地球高峰會

    提出《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

    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是國際共負的責

    2002 聯合國約翰尼斯堡會議 提出《永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其中闡明了永

    續發展和教育以及社會和經濟賴以發展的自

    然資源保存和保護等問題之間的相互作用。

    2007 第四屆國際環境教育會

    議產生 Ahmedabad 宣

    要旨為“環境教育過程支持永續發展教育並相

    互精進提升”和“世界各國政府必須支持環境教

    育和發展永續發展教育架構,並承諾確實執

    行”。

  • 全球環境教育推動四十多年來,已不再是僅僅應對環境問題的教育,而是

    與發展、人口、資源等教育相融合,被賦予了新的涵義,永續發展的教育,這是

    國際環境教育的新方向。

    二、我國環境教育發展歷程

    國內在環境教育發展上重要的歷程,主要有:

    1.1982 年衛生署成立環境保護局,同年我國成立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

    園〉,進行環境解說及戶外生態教育的推動,成為臺灣環境教育的起始。

    2. 1987 年行政院通過《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以及行政院環保署於同年

    成立,始有專責的單位負責環境教育的事宜。

    3.1988 年環保署推動「加強推動環境教育計畫」。

    4.1990 年教育部成立「環境保護小組」。

    5.1992 年再成立「環境教育委員會」。

    6. 1993~1997 年各師範院校成立環境教育中心。

    7. 1993~2001 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接續成立環境教育研究所。

    8. 1998 年教育部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環境教育被列

    為重要議題之一

    9.2003 年教育部永續校園計畫發展迅速,各中小學迅速接受環境教育概念與實

    務。

    10.2004 年由環保署和教育部依據行政院頒布《環境教育要領》訂定「加強學校

    環境教育三年實施計畫」,自 2007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由各縣市政府環

    境保護局及教育局共同主辦。

    11.2011 年 6 月 5 日《環境教育法》施行,環際議題法制化,形成各種生態保育

    和永續發展新概念,國內環境保護與教育之發展,在國際環保潮流中努力積

    極運作,分別透過不同教育的管道予以配合並落實。

    三、現行的環境教育

    現行教育體制下,環境教育不是一門獨立學門,以議題融入課程方式進行。

    在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課程下,環境教育的教育目標含: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環境概念知識、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環境教育也

    教導人們在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的課題時,如何做決定,並且發展自我行為的

    依據準則(行政院環保署,1990)。在即將推動的十二年國教環境教育仍列為四大

    重大議題之ㄧ。

    貳、何謂永續發展

    永續發展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倡導保持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永續發

    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理念,包含很多方面和很多闡釋,以下就永續發展

    的定義與構成面向、全球永續發展思想的發展歷程、我國「永續發展」政策的推

    動歷程等三部分進行分析。

  • ㄧ、永續發展的定義與構成面向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針對現今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狀

    況而言,起緣於 1987 年世界環境發展委員(WCED)將環境保護與全球經濟發展

    結合,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提出永續發展的理念,並將「永續發展」

    一詞定義為:「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

    展」,而「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等國際性組織於 1991年出版

    之《關心地球》一書中,則定義為:「在生存於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量的情

    形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根據我國行政院環保署的名詞定義為:

    1.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本身需求的能力,亦即在提升

    和創造當代福祉的同時,不能以降低後代福祉為代價。

    2.以善用所有生態體系的自然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基本存量,亦即

    在利用生物與生態體系時,仍須維持其永遠的再生不息。

    1993年,聯合國對此又作了補充: 「一部份人的發展不應損害另一部分

    人的利益」。依據永續發展的理念,希望未來經由循序漸進的經濟成長,人類基

    本需求能普遍獲得滿足;同時強調成長的基礎應建立在自然資源的保護及改善

    上,因此決策過程應充分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關係,使兩者在目標上相互強

    化。永續發展不簡單的等同於生態或者環境保護,一般認為它由三方面內容構成:

    1.環境要素:指儘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

    2.社會要素:指仍然要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

    3.經濟要素:指必須在經濟上有利可圖。

    永續發展最主要的闡釋,是發展的行為不能超過地球環境的含容能力,以

    及發展不能影響或減低未來世代追求生活品質的能力。所有的定義都指向一個核

    心概念—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因此,我們追求科技與經濟發展的同時,更應該考

    慮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因為只有環境生態的永續,人類才有辦法繼續追求經濟與

    社會的永續。

    二、全球永續發展思想的發展歷程

    永續發展是 80年代前後開始正式形成的人類發展的一種新思路、新理論、

    新形態。以下為幾個永續發展的思想發展重要的里程:(見表 2)

    表 2. 永續發展思想重要的發展歷程彙整表

    年代 相關著作或會議 重要事件摘要

    1980 聯合國(IUCN)

    與「世界野生生

    物基金會」

    ( WWF )發布

    最早出現永續發展一詞,由於最初是由生態學領域萌

    芽,因此當切入更廣泛的經濟與社會學範疇後,新的

    認知與理解帶來更多元的定義與解釋。

    1981 美國萊斯特‧R‧

    布朗博士

    出版“建設一個永續的社會”一書。西方研究「永續

    發展」的代表作,標誌著永續發展觀的正式形成。

  • 1987 聯合國的世界環

    境與發展委員會

    (WCED)

    發佈了《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指

    出人類面臨發展的嚴重危機,實現永續發展才是其出

    路之所在。此書被公認為是「關於永續發展的第一個

    真正的國際性宣言」。

    1992 聯合國的環境發

    展委員會

    (UNCED)里約

    熱內盧的地球高

    峰會(Earth

    Summit)

    提出包括:《里約宣言(Rio Declaration)》、《21世紀

    議程(Agenda 21)》、《氣候變化綱要公約(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ic Change)》、《生物多樣性公約

    (Biological Diversity Convention)》、《森林原則

    (Forest Principle)》在內的 5 項公約。主要內容可以

    分為六大部分,分別為提昇生活品質、有效運用天然

    資源、保護地球共有資產、經營居住環境、有害物質

    管理、與永續經濟成長。其中《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是國際共負

    的責任。

    2000 聯合國高峰會 「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期盼在 15 年內實現八大目標;消滅貧窮饑

    餓、普及基礎教育、促進兩性平等、降低兒童死亡率、

    提升產婦的保健、對抗病毒、確保環境永續、全球夥

    伴關係。

    2002 聯合國「永續發

    展世界高峰會

    議」

    正式定名 2005-2014 年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十

    年」。通過兩個主要文件:(1)永續發展高峰會執行計

    畫以及(2)約翰尼斯堡永續發展宣言,作為各國政府推

    動永續發展政策之參考架構。

    2015 聯合國紐約總

    部,舉行「聯合

    國發展高峰會」

    發佈了《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

    《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這份方針提出了所有國家都面

    臨的問題,並基於積極實踐平等與人權,規畫出 17 項永續發展目標及 169 項

    追蹤指標,作為未來 15 年內(2030 年以前),成員國跨國合作的指導原則。此

    外,這份方針同時兼顧了「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等三大面向,

    在在展現了這份新方針的規模與企圖心(見圖 2)。

  • 圖 2.永續發展目標的三大面向分類

    三、我國「永續發展」政策的推動歷程

    1.行政院於民國 83年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由相關部會首

    長及專長學者組成,下設因應全球環境問題及永續發展等六個工作分組。

    2.民國 86年提升擴大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委

    員會之工作分組如下:(1)大保護與能源;(2)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化;(3)海洋

    與水土資源管理;(4)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5)環境與政策發展;(6)貿易與

    環保;(7)永續產業;(8)社會發展。

    3.民國 89年完成「廿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網領」。

    4.民國 9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基本法」,該法第 29條「行政院應設

    置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負責國家永續發展相關業務之決策。

    5.民國 91年完成「永續發展行動計畫」。

    6.民國 92年 1月完成「台灣永續發展宣言」。

    7.民國 92年完成「永續發展指標系統」。臺北市永續發展委員會成立。

    8.民國 93年完成「台灣 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9.民國 98年 9月完成「永續發展政策綱領」。

    10.民國 98 年 12月完成第 2版「永續發展指標系統」。

    11.民國 100年我國的環境教育法正式實施,第一條條文就明白的指出立法

    宗旨是要促進國家的永續發展,因此臺灣的學術界習慣把永續發展教育作

    為 21 世紀初國內環境教育的推動眾多主題之一。

    12.民國 104年 6月完成「推動綠色經濟之策略與方向」。

    參、何謂永續發展教育

  • 和多數教育活動不一樣,永續發展教育最先是被教育界以外的人士創立的,

    且促進永續發展教育的主要推動力來自國際政治和經濟組織,以下就其定義與我

    國教育政策的發展兩部分進行分析。

    ㄧ、永續發展教育的定義

    永續發展教育是指經由教育過程與手段,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永續發展的

    目的。永續發展教育這個名詞是在 1990 年代,隨著聯合國在 1992 年以「永續

    發展」為主題在巴西召開地球高峰會議之後萌芽而出。於 1994 年美國「永續發

    展總統諮詢委員會」對「永續發展教育」定義為:「一種終身的學習過程,它培

    養具有問題解決能力、科學與人文素質,以及願意承諾參與負責任行動的世界公

    民。而所謂負責任的行動,則指可促進經濟發展的未來且能同時確保環境品質的

    個人或團體行動。『永續發展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則如同一座橋般,聯繫了課

    堂與職場、校園與社區。」

    「二十一世紀議程」對全球現行的環境教育也提出一系列建設性的行動方

    案,主要皆在於強調應將永續發展的觀念納入社會各級教育體系(包括基礎、成

    人、婦女、正式及非正式教育)中的必要性。在二十一世紀議程的第四篇第四章

    裏,討論了〝教育、民眾覺知和訓練〞。討論的方向包括三大領域(王鑫,1994),

    分別是:

    1.將教育導向永續發展的方向─(1)在全球各地,致力於使社會各階層都能有環境

    與發展認知。(2)推動環境與發展教育,並結合社會教育的功能。(3)促進將環境

    與發展觀念併入所有教育計畫。

    2.擴增民眾覺知─提高大眾對永續發展觀念的認知,培養個人對環境的責任感,

    並激發大眾對永續發展的動機與承諾。

    3.加強訓練─(1)無論社會地位、年齡、姓別、種族或宗教信仰差異,人人都應有

    接受訓練的機會,以順應環境與發展工作的進行。(2)加速國家對科學的教育與

    訓練,以配合環境與發展目標,並研發適應新環境所需的技術。(3)所有管理、

    行銷、生產和財務方面的職業訓練,都應納入環境和生態理念。

    二、學校永續發展教育政策的發展

    我國永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執行機關是教育部。永續發展教育的主要推動重點

    則是環境保護教育與生態保護教育。臺北市為加強環境保護、推廣社會公義、促

    進經濟發展,在全球及全國永續發展架構下,建設綠色台北生態城,以締造優質

    生活,追求世代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亦訂定有臺北市永續發展環境教育中程計畫

    (102-105 年)作為推動依據。

    肆、學校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的連結

    一直已來,永續發展教育的內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1975 年開始倡議推

    動的「環境教育」作法上究竟應該有何差異,已有廣泛的討論與爭辯。有人認為

    兩者截然不同,有人則認為永續發展教育含括環境教育,或環境教育含括永續發

    展教育。臺灣地區的學者普遍接受的是永續發展教育是環境教育的延續,是

  • 1990-2010 年代的優先政策主題。

    永續發展教育以環境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個重大特

    色;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最近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而且呼籲學

    校教學能作適度回應,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

    表現此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

    概念架構,更具跨科系際連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對

    學生的情意學習而言,藉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生態環境中

    的弱勢物種,進而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行為學

    習而言,環境教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與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

    討與解決,達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最後對學校與教師而言,環境教育為新

    興的領域,其內含概念能持續發展,需要學校與教師主動關切與合作學習,因而

    藉由科際整合與教學自主,提升教育體系內的活力(張子超,2004)。

    歸結全球各國的永續發展教育趨勢,環境教育是一個已趨成熟的領域,有明

    確的目的和內涵。「永續發展」教育則仍停留在孕育的階段。「永續發展」教育並

    不是一個新增設的科目,涵蓋環境面、經濟面和社會面,而是一種整體課程與學

    校管理的整合,它根植於環境教育與發展教育。兩個名詞代表的學習領域似乎有

    共同的地方。那就是都可以融入各科課程之中。因為融入式課程非單獨學科,受

    限於教學時數,易流於單純知識建構與傳遞,欠缺公民責任和環境倫理的建立,

    因此就「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實踐有其困難面。

    「永續發展教育」我國目前中小學永續發展教育大致分二類,一是永續校園

    營造的學校環境政策與建築,是鉅觀的全校性環境教育,如永續校園改造方案等

    (教育部,2004);另一是為環境教育課程的主題教學。以下分別就兩大類的教

    育機會點進行分析。

    (ㄧ)全校性的環境教育

    1. 民國 87 年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絡計畫」

    計畫目的:透過網站希望樹的獎勵機制,知識、經驗及資源的相互分

    享交流,帶動學校願意自動自發,對校園及社區的空間、生活、教學、政

    策的調查了解,並採取改善行動,使學校成為一個綠色學校。綠色學校強

    調從心靈環保,並且表現在四個面向上,師生共同參與:(1)學校的環境政

    策與管理計畫;(2)學校的校園建築與戶外空間;(3)學校的教育計畫與教學;

    (4)學校師生的生活。在過程中強調「生態思維、人性關懷、夥伴關係、行

    動學習、資源交流」,期望指引參與學校的師生依照自己的現況,學校的能

    力及資源,選擇部分面向來自動改善,並以夥伴精神相互的鼓勵、提攜、

    資源相互交流。 此四個面向彼此關連、相互輔助。

    2. 民國 92 年教育部「永續校園之改造與推廣計畫」

  • 圖 3.議題融入素養導向教與學

    經由注重生態與生態共存的校園

    環境與綠色建築技術,達到永續發展

    教育。在校園生態的部分,必須確保

    生物的多樣性、原生植物生態環境的

    培育及室內外環境清淨與永續生態

    循環;綠色建築的部分則除了同樣需

    要與微環境對應外,並加入健康建築與開發新能源之設計及其他複合問題

    整體上的設計、提高構造與設備性能等。

    綜合上述,綠色學校是我國實施永續發展教育的理想模式,綠色學校

    有四種向度,彼此關連且相互補助:學校環境政策、校園景觀與建築、環

    境課程與教學、師生校園生活等四個面向。因此,我國綠色學校應從「體」

    與「用」二部分同時進行,除了校園硬體環境設計要符合永續發展的要素,

    環境教學則採用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

    3.探討學校環境中的永續發展教育環境,其實是可以不受限的,只要任何硬

    體與軟體足以應用於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導向永續發展的價值觀、知識、

    態度、技能甚至成為生活素養,均可以作為環境教育的資源。包括:

    (1)生物(態)環境─透過觀察與瞭解生物與生物、環境與生物相互間的影響導

    入議題。

    (2)物理環境─物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水文、大氣等)與人為(建築、人造

    庭園)的環境,結合氣候變遷與綠色生活等相關議題進行課程。

    (3)人文環境─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哲學、行政措施、學習文化等,有助

    於提供社會面向議題的。

    (二)環境教育下的永續發展教育

    張子超(2001)研究適合我國國民教育階段的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的內涵,

    擬定相關的教育目標、教育理念與提供單元教學綱要。並配合教育部的九年一貫

    課程主張永續發展教育的目標:應兼顧對自然環境、人文社會與未來世代關懷的

    共識,而且在情意關懷之外,還要落實於生活行動之中。在重要議題的融入教學

    中,傳達環境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與內涵,如表 3 所示(張子超,2001)。

    表 3 適合我國國中永續發展教育的教學主題

    核心內涵 教學主題

    環境倫理 植物照顧與生命關懷、戶外自然體驗與欣賞、自然環境的價值、

    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與世代關懷

    環境保護 校園環境體驗與調查、社區環境體驗與調查、家庭環境體驗與調

    查與環境議題價值澄清

    生活省思 生活省思、節約能源與資源、綠色消費、簡樸生活

    社區參與 認識社區發展、社區問題調查、社區弱勢族群關懷與社會服務活動

  • 永續發展教育突顯從地域到全球的層級、並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環境、經

    濟、社會及文化多樣性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列入考量。從九年一貫的核心內涵出

    發出發,未來即將推動的十二年國教,以核心素養作為課程發展重要指引。「環

    境教育」議題存在於你我的生活情境之中,藉由「環境教育」議題教育,可引導

    學生覺知生活中的「環境教育」議題,並從不同領域/學科角度對議題加以探究、

    分析與思考,從而以「永續發展」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對生活情境問題的分析與解

    決能力,進而習得所需技能、建立開放與追求共好的價值,並展現具體的行動,

    而此相當有助於核心素養的養成(見圖 3)。

    十二年國民教育明定環境教育的目標與內涵,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環境議題

    的覺知、環境知識的理解、環境價值的澄清、環境技能的學習、及環境行為的實

    踐;環境教育課程發展必須完備這五項目標並注意從覺知、知識、價值觀、技能、

    及行動的先後次序。其中「永續發展」亦為環境教育議題中包括環境倫理、永續

    發展、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能源資源永續利用等五大課程主題之ㄧ。有關永續

    發展的議題實質內涵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之「環境教育議題融入相關

    領域之內涵」(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2017)中於

    各教育階段有明訂之(見表 4)。

    表 4.環境教育之永續發展學習主題之實質內涵與教育階段對照表

    學習

    主題

    國民教育階段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高級中等學校

    E29覺知人類發展〈經

    濟發展與工業發展〉對

    環境的衝擊

    E30覺知人類的生活型

    態對其他生物與生態

    系的衝擊

    E31覺知人類過度的物

    質需求會對未來世代

    造成衝擊

    E32覺知人類社會有糧

    食分配不均與貧富差

    異太大的問題

    J32了解永續發展的意義〈環

    境、社會、與經濟的均衡發展〉

    與原則

    J33了解聯合國永續發展的背

    景與趨勢〈從我們共同的未

    來、地球高峰會、千禧年宣

    言、與永續發展高峰會…〉

    J34理解糧食與營養的永續議

    題,包括:地方與全球的公平

    貿易

    J35理解「里山」精神,運用

    淺山環境的永續利用,提供生

    活實用與生物多樣性

    U30探討臺灣二十

    一世紀議程的內

    涵與國家施政

    U31思考生活品質

    與人類發展的意

    義,並據以思考與

    永續發展的關係

    U32採行永續消費

    與簡樸生活的生

    活型態,促進永續

    發展

    十二年國教之基本理念明白闡述:環境教育以永續發展為終極目標。如前文

    所敘,永續發展的內涵包含環境、社會與經濟,主核心思考三者間平衡以及資源

    分配和環境衝擊的正義與考量。在環境教育教導學生思考人類的發展策略,面對

    日益嚴重的能源消費與環境破壞,生存環境空間惡化,物種瀕臨滅絕等問題時,

    期待透過環境教育中永續發展主題引導學生正視人類與環境緊密的依存關係。

    伍、結語

  • 聯合國秘書長在 2002 年的永續發展高峰會上指出:『教育是達成永續發展的

    鎖鑰,教育民眾永續發展,並不只是把環保的內容加入課程中,還要促成在經濟

    目標、社會需求、與生態責任間的平衡,教育必須讓學生具有與社群永續發展及

    生活的相關技能、視野、價值、和知識,這必須是科際整合,結合不同學科的概

    念與分析方法。』。在臺灣多年推動環境教育的努力已有深厚的生態保育基礎,

    十二年國教推動再即,在各領域融入教學時我們需重新確認教育目標,將永續發

    展正確的價值觀落實於教育中,讓永續發展成為十二年國教的終極核心素養。

    陸、參考文獻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初稿(2017)。台北:教育部。

    王鑫(1994)。環境保護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23 期,5-9 頁。

    王鑫(1999)。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稽核及調查參考手冊 ── 英國的例子。台

    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

    永續發展遠景與策略綱領(2004) 。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

    行政院環保署(1990)。常用環境保護辭典編整。台北:行政院環保署。

    教育部(2004)。教育部東南區永續校園規劃師培訓課程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台北:教育部。

    張子超(2001)。國民教育階段永續發展的內涵與多科性融入教學模式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NSC89-2511-S003-080)。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

    張子超(2004)。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載於教育部南東區永續校園環境規劃師培

    訓課程手冊(頁 21.1-21.7)。台北:教育部。

    www.self-learning-college.org/depository/ee_and_substainable_dev_tc.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