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60
本本本本本本本本 本本本本本本本

Upload: papina

Post on 05-Jan-2016

7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一、心理學(社會科學)研究本土化 運動的興起. 二、本土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1.OEM 的學術研究 2. 社會科學研究主體性的喪失. 三、文化心理學的第三波. 1. 現代化理論( Modernization Theory ) 2. 個人主義 / 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 ) 3. 本土心理學. 四、對個人主義 / 集體主義研究的批判. Fiske ( 2002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一、心理學(社會科學)研究本土化 運動的興起

二、本土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1.OEM 的學術研究2.社會科學研究主體性的喪失

Page 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三、文化心理學的第三波

1. 現代化理論( Modernization Theory )

2. 個人主義 / 集體主義( 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 )

3. 本土心理學

Page 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四、對個人主義 /集體主義研究的批判 Fiske ( 2002 ): 在我們的意識形態和大眾社會中,個人主義是美國人

界定其文化之特徵的總和,集體主義則是美國人從對照他人 (antithetical other) 之意識型態的表徵中抽象並形構出來的,是美國人依照「我們不是那樣的人」而想像出來的。

Miller ( 2002 ): 以集體主義作為基礎的研究取向尚有待發展

Kitayama(2002) : 文化心理學者應採用一種系統性的文化觀 (system vi

ew of culture) 來從事研究工作。

Page 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五、本土心理學面臨的挑戰 Triandis ( 2000 ): 人類學式的心理學研究,對於科學心理學發展的貢獻,其實十分有

限。

Poortinga ( 1999 ): 本土心理學所強調的研究對象,其實是特定文化中人們心理的內涵

( contents ),而不是人類共同的心理功能。本土心理學的最大限制之一,便是本土心理學者在談到「本土心理學」這個概念時,是使用複數( indigenous psychologies )。如果每一個文化都有自己的本土心理學,請問:人類將會有幾種本土心理學?

Ho ( 1988 ): 盲目移植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典範,固然可能陷入西方「種族中心主

義」( ethnocentrism )的陷阱,然而,如果每個文化都發展出自己的本土心理學,難道不也是一種倒反過來的種族中心主義?

Page 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六、三個層次的突破1. 哲學的反思

2.理論的建構

3.實徵研究

Page 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儒家關係主義

Page 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一、建構實在論:兩種知識的對比

Lifeworld Microworld

Constructor Cultural group Single scientist

Ways of thinking Originative thinking Technique thinking

Types of rationality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Formal rationality

Patterns of construction Participative constructive

Dominative construction

Functions of worldview Meaning of life Recognition of world

Page 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1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1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時間的和諧(命運觀)

空間的和諧(風水觀)

內在的和諧(身體觀,疾病觀)

外在的和諧(姓名學)

致中和

1. 自然系統(天)的和諧

2. 個體系統(人)的和諧

3. 人際關係(社會)的和諧人間的和諧(倫理觀)

超自然的和諧(魂魄觀)

(取材並修改自: LI Yih-yuan 1992:130)

二、致中和的世界觀模型

Page 1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1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1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Page 1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今日世界學術社群中所謂的「學術研究」,其實是西方文明的產品。

在西方學術研究蓬勃發展的二十世紀,西方各門學科和科學哲學的發展之間,存有一種互為體用的關係:各門學科的發展,成為科學哲學家反思的材料;科學哲學的發展又可以回過頭來,指引各個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從事研究。

Page 1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科學哲學可以說是現代學術研究的「神髓」。倘若非西方國家的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無法掌握現代學術研究的「神髓」,而只想憑藉「素樸實證主義」的心態從事研究,不論是「量化研究」,或是「質化研究」,都很不容易突破「資料累積」的困局 。

Page 1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三、理論心態 在希臘文中, theorein 和 theoria 這兩個詞彙

都可譯為英文的 contemplation ,其中文意義則為沉思、觀照、或默觀。 Theorein 是動詞,原義為「仔細檢視」( to inspect )、或「全神貫注」( to keep ones gaze fixed on )。

它是與理性智慧密不可分的一種心靈活動,心靈藉由沉思、探究、觀察,而可融入於宇宙的真理之中。

Page 1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Theoria 是名詞,就其字面意義而言,可以說是 一種「理論心態」( theoretical attitude )。 它原先是希臘人的一種宗教儀式。在儀式中,個人必須摒除現實生活中各種實用性的關懷,而對世界中之對象採取一種超然的態度,試圖穿透變化不居的表象世界,找出其背後永恆不變的真理,引導人類發展出真實而完滿的存在。

Theoria 本身就是終極目的。 它不像倫理學或政治學等實踐學,其目的在於引導行動;也不像實用科學,其目的在於生產實用物品。

「在這種情境下,人成為一個超然的觀察者( a detached spectator ),純粹只是為了探究萬物之理,而不是為了想要改變它們」。

Page 1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以這種方式所獲得有關理型世界的知識,希臘哲學家稱之為「理論」( theory )或「科學」( science, logo ),有別於僅具有相對性的主觀意見( doxa )。

在希臘文裡,還有兩個詞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 theoria 的意義: phronesis 和 sophia 。

這兩個詞彙英文均譯為 wisdom ,在中文則為「智慧」,但是其意義卻和中國人所說的「智慧」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人所謂的「智慧」,主要是指以圓熟的手法,面面俱到地處理人間事務 。

Page 2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但 Aristotle 則在兩者之間作了細緻的區分: Phronesis 是指行動上的智慧,可以稱之為「道德智慧」或「實踐智慧」 (practical wisdom) 。

Sophia原本是指技術或藝術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後來又演變成為科學上的知識,而可稱之為「理論智慧」 (theoretical wisdom) 。

sophia 係人類心靈所能達致的最高智性能力,尤其是以探索自然奧秘本身作為目的 (studying nature for its own sake) 的哲學思辨能力。

理論智慧旨在探索永恆不變的真理,它不涉及任何特定的目的,所以是屬於終極性的智慧。

Page 2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實踐智慧則是一種工具性或手段性智慧,旨在探究如何達成目標,涉及的範疇除了探究什麼是公義、責任、善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恰如其分地掌握這些特質,並藉實際的作為來引導人向善,以充分發揮潛能 。

對 Aristotle 而言,在沉思( theoria )中發揮理論智慧( theoretical wisdom )是最契合智性德行( intellectual virtue )的活動。

理論智慧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無所為而為( for its own sake) 。

它沒有目的、非功利性、是一種純粹自發而不具實用價值的心靈活動,它是終極性的,獲得真理並不是它的目的,從事沉思本身就是目的。

Page 2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完全投入於沉思,可以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成為「超然的觀察者」。唯有如此才能充分發揮人類最高的天賦,真切地領略生命之美與宇宙萬物之理。

因此, Aristotle ( 1962 )在《尼可馬科倫理學》中,很明確地表示:「圓滿的幸福存在於某種沉思活動之中 。

這種 theoria 的沉思活動,和東方佛教傳統的中冥思( meditation )是完全不同的。

Page 2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亦復如是

觀自在

菩薩

行深

般若波羅密多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Page 2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舍利子

是 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是故

空中

受想行識

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眼界

乃至

意識界

Page 2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無明

無明盡

乃至

老死

無 老死盡

無智

無得

以無所得

菩提薩埵

般若波羅密多

心無罣礙

無罣礙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Page 2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三世諸佛

般若波羅密多

故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 般若波羅密多

大神咒

大明咒

無上咒

吾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

般若波羅密多咒

即說

咒曰

揭諦羯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Page 2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社會科學的理路目錄第一章 學術生涯的視域

第一篇 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第二章 邏輯哲學論第三章 語言遊戲論

第二篇 實證主義第四章 石里克的邏輯實證論第五章 卡納普的經驗主義第六章 韓佩爾的邏輯經驗主義

第三篇 後實證主義第七章 波柏的進化認識論第八章 孔恩的科學革命第九章 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第十章 費耶本德的科學無政府主義第十一章 勞登的研究傳統

第四篇 結構主義第十二章 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第十三章 皮亞傑的結構主義第十四章 傅柯的後結構主義

第五篇 詮釋學第十五章 胡塞爾的現象學第十六章 海德格的存在哲學第十七章 高達美的詮釋學

第六篇 批判理論第十八章 哈柏瑪斯的知識論第十七篇 一個新的起點第十九章 建構實在論

Page 2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四、觀念論與經驗論 在十九世紀興起的「實證主義」,其實是非常

「反理論」的。 如果非西方國家的學者抱持著一種「素樸實證主

義」的心態從事科學研究,所作的研究便容易限於實徵資料的累積,或西方研究典範的複製,而顯現出「缺乏創意」的明顯特色。

在西洋哲學史裡,關於認識世界中所存在事物之方法論 (methodology) ,一直存有「經驗論」和「觀念論」兩種不同的主張。

Page 2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主張「理念論」 (idealism) 的柏拉圖 (Plato)認為 :世界中事物的形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人類對於個別事物的知覺也必然是不完整的 。

能夠作為永恆知識之基礎者,不是個別的事物,而是人類從眾多個別事物抽象出來的「形式」 (forms)或「理念」 (ideas) 。「形式」等於客觀的實在,是永恆存在而不變的 ;現實存在者則是「形式」所彰顯出來的主觀假相,只有相對的性質。

人類賦予同一名稱的同一類事物,都具有共同的「形式」,人類知覺到的個別事物,不過是這些「形式」不完整的複製品而已。

Page 3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亞里斯多德 所關切的卻是「確定的知識」。他所提出的「經驗論」 (empiricism)認為 :人必須以感官經驗為基礎,來發展知識 ;只有感官所感受到的經驗才是實在的。

事物的「共相」是存在於事物之中,而不是以「形式」或「理念」的方式,存在於事物之外。

「形式」應當是人類所感覺到之事物的內在本質(the immanent essence) ,離開 個別事物,別無獨立存在的「形式」可言。

Page 3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五、實證主義的興起 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發生之後,許多歐洲哲學

家,像巴克萊 (Berkeley)、休謨 (Hume)、和牛頓 (Newton) 都採取了經驗論的立場,認為人應當將其知識限制在可觀察的範疇之內。

到了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孔德首先提出「實證主義」 (positivism) 一詞,用以指稱關於科學和歷史的一種知識論和世界觀 (Comte, 1908/1953) 。

在知識論方面,實證主義採取了一種極端經驗論的立場,認為人類知識應當僅限於收集事實並找尋其間的相關,藉以對世界做出正確的描述 。

Page 3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將形上學的猜測以及用不可見的實體來解釋自然,一律予以捨棄,這才是正當的科學方法。

到了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家馬赫 (Ernst Mach, 1838-1916) 所提出的物理現象論 (physical phenomenalism) 主張:現象就是唯一的真實,知識的內容應當僅限於感官經驗。

所謂「現象背後的真實」,都是人類想像出來的,是形上學的東西,應當排除在科學之外。科學的目的是要透過實驗,展露出支配事物之法則。

一旦認識到經驗的優位 (the primacy of experience) ,並將「有意義的敘述」 (meaning statements) 限定在經驗的範圍內,我們便沒有理由再去找尋支撐我們概念建構的某種更深層的「實在界」 。

Page 3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六、維也納學圈與邏輯哲學論 1922年,石里克 (M. Schlick)受邀到維也納講學,他領導並召開了一次研討會,組成了「維也納學圈」 (Vienna Circle) 。

維也納學圈成立之後,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在 1922年出版的一本著作《邏輯哲學論》對其日後發展及國際學術社群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

Page 3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邏輯哲學論》中世界與語言之間的關係

Page 3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在世界中發生的是一個個的事實( fact ) 。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不是事物的總和」 (T1.

1) 。 事實( fact )是發生在某一時間和空間裡的事件,它是由一系列事物( thing )的不同狀態( state of affairs )所組成的。

事物的每一個狀態,都是一個事實的組成單位,它也可以稱為「原子事實」 (atomic fact) 。「原子事實」組合成人們所觀察到的事實 。

由於原子事實是最簡單的事實結構,它不能再由其他的事實所構成,因此,「原子事實是彼此獨立的」 (T2.061) 。

1、原子事實

Page 3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命題」和「事實」之間存在著圖像關係,則構成命題的語言和構成事實的要素,不僅要有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且,兩者還要有同樣的邏輯結構。

每一個這樣的語言單位,都對應於一個原子事實,並描述該一原子事實。由於它們是組成命題的基本單位,所以維根斯坦稱之為「基要命題」 (elementary proposition) 。

一個基要命題代表一種事物的狀況 (state of affair) 。它們的真假不取決於別的命題,而是取決於事實;其目的在於論斷原子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

2、基要命題

Page 3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如果原子事實存在,那麼基要命題是真的,它描繪了「正事實」 (positive fact) ;如果原子事實不存在,那麼基要命題便是假的,它描述了「負事實」 (negative fact) 。原子事實的存在和不存在都是實在;實在包括正事實和負事實。

實證主義者在「本體論」方面,採取了一種「素樸實在論」的觀點,認為唯有感官經驗能夠覺察到的「事實」( fact )才是唯一的「實在」( reality ),科學家並不需要在感官經驗所知覺到的現象之後,再去追索「實在」。

Page 3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這是一種極端「經驗主義」的立場,認為唯有藉由感官經驗所獲致的知識,才是真實可靠的知識,人類並不需要在感官經驗之外,運用形上學的概念,建構什麼「理型的世界」( ideal world )。

「形上學的概念」,在人類感官經驗無法企及的範圍之外,是無法用科學的語言來加以表述的,因此,《邏輯哲學論》第七章只說了一句話:「對於不可說的東西,必須保持沉默。」

Page 3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3 、命題的意義

石里克進一步將科學語言區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兩種,它們分別描述兩種不同的真理:「形式真理」與「經驗真理」。

所謂「形式真理」主要是由數學式邏輯的分析命題所構成,它們通常是以純形式的定義作為推論的前提。

由「分析命題」所推演出的結論,其證據早已包含在前提之中。

這些演繹推理其實是在表示一種符號關係。

Page 4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本質上是一種同語反覆。同語反覆與經驗毫無關聯,對於事實無所表達,所以一定是先驗的。

一個「分析命題」是否為「真」,只要看它是否符合邏輯語法,即可作出判斷。

負載「經驗真理」的「綜合命題」是指包含實際知識的命題,是一種涉及生活世界或科學事實的命題。

經驗命題是後天的,其性質屬於綜合判斷,必須與事實相符合。

Page 4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要判斷一個「綜合命題」是否具有「經驗真理」,必須以經驗觀察作為依據,其唯一判準是「命題與事實是否一致」。

當我們陳述一個句子的意義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明 :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這個句子是一個真命題。這就是陳述證實(或否證)這個句子的方式。

「一個命題的意義,就是證實它的方法。」

Page 4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綜合命題」與「分析命題」之比較 綜合命題 分析命題

( 1)真理定義:命題與它所說的事實(邏輯形式)之間相符合

( 1)真理定義:命題與命題之間的一貫性、無矛盾性

( 2)真理根據:存在於命題對經驗事實的關係之中

( 2)真理根據:依靠我們選擇命題時預先規定

( 3)檢驗標準:在我的經驗中,把命題與事實作比較

( 3)檢驗標準:在符號體系本身之中,把命題與命題作比較

( 4)性質:經驗的 ( 4)性質:先天的

(取自舒光, 1986: 94)

Page 4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七、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1、進化認識論的圖式

P1→TT→EE→P2

EE P1

TS1

TS2 P2

TS3

Page 4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2 、科學理論的提出 在科學理論的場合,問題的產生通常是出自於下列三

種不同情境: ( 1)理論與觀察或實驗的結果不一致; ( 2)理論系統內部發生互相矛盾的現象; ( 3)兩個不同理論之間的互相衝突。 這時候,科學家便可能提出試探性的理論。 試探性的理論並不就等於真理,它也可能被後來的觀察或實驗否證掉。

因此,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具有「可否證性」( falsificability )。

如果一個理論的陳述或命題無法用經驗的方法來加以驗證,則它便不能稱做是「科學」的。

Page 4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科學理論的本質就是猜測與假說 。 科學猜測的產生並不是「被決定的」,它就像發生突變一樣,是盲目而且突發出現的,毫無規律可循。因此,單只靠理性並不能產生假說,通常還要靠創造性的直覺。

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波柏的進化認識論是主張「科學實在論」的。

科學形上學的概念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它本身就是「實在」,並不是科學家所想像出來的一種「虛構」。

Page 4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1. 依相互依賴及親密度劃分的社會關係及其規範 標準 ( Greenberg and Cohen, 1982:444)

八、人情與面子的理論模式的建構

Page 4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有關的認知元素 同 一 聯 結 非 聯 結

人際知覺 同樣的「我」 類似的「我們」 不同的「他們」

達成目標的活動 互相依賴 互助,趨同 妨礙,岐異

資源分配方式 需求,福利 均等,平等 斤斤計較

2.非基本的關係經驗 ( Lerner, 1981 : 26)

Page 4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3. 對不同關係與資源類型符合正義的交往法則( Schwinger, 1986: 221 )

資 源 類 型

關 係 類 型(及對應的人際關係)

親 密(親社會的)

友 誼(集體主義的)

交 易(個人主義的)

愛 情 需 求 需 求 均等 / 貢獻

地 位 均 等 貢 獻 貢 獻

服 務 需 求 需求 / 均等 貢 獻

訊 息 需 求 需 求 貢 獻

物 品 需 求 均 等 貢 獻

金 錢 需 求 均 等 貢 獻

Page 4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4. 「個人內契約論」的五種人際關係原型( Schwinger, 1986: 219 )

特 徵

關 係 類 型

親 密 友 誼 交 換 競 爭 戰 鬥

行動者的認知動機取向

親社會的 集體主義的 個人主義的 競爭的 攻擊的

情感性關係 非常正面 正面 中性 負面 非常負面

典型的資源 特殊性的 普遍性的 普遍性的 普遍性的 特殊性的

典型的交往方向

給予 給予 給予和取得 取得 取得

交往法則 需求 均等 貢獻 極大的差異 極大的傷害

Page 5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四、 「人情與面子」理論模式的建構

Page 51: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九、儒家思想的內在結構 ( a)義命分立的天命觀 ( b)庶人倫理:“仁、義、禮”倫理體系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 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之 所由生也。(第二十章) ( c)修身以道 ( d)士之倫理:濟世以道

Page 52: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工具性關係

混合性關係

情感性關係

公平法則

人情法則

需求法則

客觀決策

人情困境

親情衝突

請託者

仁 義 禮

1. 關係判斷 2.交換法則 3. 心理衝突

資源分配者的心理歷程

情感性因素

工具性因素

十、儒家庶人倫理中的「仁―義―禮」

倫理體系

Page 53: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儒家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

十一、費孝通的差序格局、人情與面子  的理論模式

Page 54: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7. 潛意識 Freudian

6. 前意識5. 未表達之意識4. 可表達之意識

仁3. 親密社會與文化2. 運作社會與文化1. 廣大社會與文化0. 外在世界

•十二、許烺光的心理社會均衡

Page 55: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十三、何友暉的方法論關係主義

1. 不同關係中的人 ( person-in-relation)

2. 關係中的人們 (persons-in-relation)

Page 56: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高祖父母

曾祖姑 曾祖父母

曾叔伯祖父母

族祖姑 祖姑 祖父母 叔伯父母

族叔伯祖父母

族姑 堂姑 姑 父母 叔伯父母

堂叔伯父母

族叔伯父母

族姐妹

再從姐妹 堂姐妹 姐妹 己身妻 兄弟

兄弟妻堂兄弟堂兄弟妻

再從兄弟再從兄弟妻

族兄弟族兄弟妻

再從姪女 堂姪女 姪女 兒子

兒媳婦姪姪婦

堂姪堂姪婦

再從姪再從姪婦

堂姪孫女 姪孫女 孫子

孫媳婦姪孫姪孫婦

堂姪孫堂姪孫婦

姪曾孫女

曾孫曾孫婦

姪曾孫姪曾孫婦

玄孫玄孫婦

十四、「仁、義、禮」倫理體系

Page 57: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十五、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

Page 58: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保持和諧 達成目標 協調 優勢反應

縱向內團體 顧面子 陽奉陰違 迂迴溝通 忍讓

橫向內團體 給面子 明爭暗鬥 直接溝通 妥協

橫向外團體 爭面子 抗爭 調解 斷裂

Page 59: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

經營權與所有權 合一:傳統威權式 分開:專業經理式(有傳統社會連帶 ) (無傳統社會連帶)

競爭 1.父系、族長 3.市場獨斷

寡佔 2. 家長 4.寡佔市場

市場環境

十六、華人社會中企業組織的類型 (取自鄭為元 2003 : 22)

Page 60: 本土心理學的發展 與儒家關係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