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

Download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 ntu.edu.cnhgxy.ntu.edu.cn/ntu/upload/ueditor/1466043558116.doc  · Web view2.教学基本要求: 巩固和加深学生从各基础实验课中所学到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具备

If you can't read please download the document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Jan-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1《教育学》教学大纲

4《心理学》教学大纲

7《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11《普通话口语训练》教学大纲

15《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2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5《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42《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5《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49《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52《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55《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58《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62《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66《结构化学》教学大纲

71《化工基础》教学大纲

74《化工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77《化学教学论》教学大纲

80《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与模拟教学》教学大纲

8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85《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大纲

88《中学化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

90《中学化学习题研究》教学大纲

92《化学史与方法论》教学大纲

94《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97《无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99《有机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104《物理化学选论》教学大纲

107《无机合成》教学大纲

110《有机合成》教学大纲

113《环境分析与检测》教学大纲

116《电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118《生物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120《有机波谱》教学大纲

123《催化作用基础》教学大纲

125《统计热力学》教学大纲

127《光谱分析》教学大纲

129《中级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132《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大纲

135《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137《高分子化学》教学大纲

140《化学工艺学》教学大纲

142《化工制图》教学大纲

145《分析化学大型实验》教学大纲

147《无机化学大型实验》教学大纲

149《有机化学大型实验》教学大纲

151《化学工程见习》教学大纲

154《教育见习》教学大纲

156《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学大纲

159《教育实习》教学大纲

163《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

《教育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教育学

学分: 3 总学时: 48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师范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学士学位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学会分析教育现象,分析教育事实,并具有初步的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他相关课程打好基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

2.掌握教育概念。

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4.了解学习教育的意义,掌握教育学常见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了解影响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

2.掌握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如何根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了解教育的起源、发展。

2.掌握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四、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目的的作用、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

3.了解五育的意义、任务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2.掌握教师的任务与劳动特点。

3.掌握教师的素质要求。

4.掌握学生观的含义;掌握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和建立方法。

六、学制

1.掌握学制的含义,了解制订学制的依据、原则。

2.了解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

3.了解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七、教学工作(上)

1.掌握教学的含义;了解教学的双边关系。

2.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内容。

4.掌握课程的含义,了解课程类型及其特点,了解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

八、教学工作(下)

1.掌握教学原则基本含义,了解教学原则与教育实践、教学规律等之间的关系,掌握常用教学原则。

2.掌握教学方法含义,了解常见教学方法,掌握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3.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掌握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与基本形式 。

4.掌握教学工作基本环节的基本内容。

九、德育

1.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了解德育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特征。

2.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了解学科课程在实施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4.掌握德育原则概念,掌握常见德育原则。

5.掌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6.掌握品德评价的基本形式,了解品德评价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十、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十一、综合实践活动 (选讲)

1.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意义。

1.学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途径与方式。

十二、教育评价(选讲)

1.了解教育评价的概念,意义,分类。

2.掌握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及实施步骤。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备 注

1

绪论

3

2

教育与人的发展

3

3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4

4

教育目的

3

5

教师与学生

4

6

学制

3

7

教学工作(上)

6

8

教学工作(下)

10

9

德育

8

10

班主任工作

4

11

综合实践活动(选讲)

12

教育评价(选讲)

合 计

48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

2.教学方法建议:

中小学观摩调研,增加感性认识;理论讲授,突出观点;专题讨论,激活思想;论文比赛,加深理解;阅读名著,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

3.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2)闭卷笔试

4.作业要求

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平时作业不少于2次。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丁锦宏主编《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主要参考书: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4)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5)吴也显主编《教育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6)鲁洁《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7)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8)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

(9)朱小蔓《儿童情感教育与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 美 ] 威廉·贝内特《美德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制订者:吉兆麟

审核者:张建平

教育科学 学院 教师教育 教研室(所、部)

《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心理学

学分: 3 总学时: 48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师范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学士学位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类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并能将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教学和生活之中;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及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1.了解心理学的历史,掌握心理学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3.了解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二、心理的实质

1.了解心理是脑的机能 。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2.掌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感觉和知觉

1.了解感觉、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2.熟悉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

3.掌握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记忆

1.了解记忆的过程。

2.掌握遗忘的规律。

3.了解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想象

1.了解想象含义。

2.掌握想象的种类。

3.了解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六、思维

1.了解思维含义和种类。

2.掌握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3.了解思维的品质。

4.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特点。了解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掌握影响创造性思维活动顺利进行的因素,掌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七、注意

1.了解注意含义和分类。

2.掌握注意的品质。

3.掌握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八、情绪和情感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情绪、情感的分类。

3.掌握情感规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九、意志

1.了解意志的含义。

2.掌握意志行动的心理分析。

3.了解意志品质的特点及培养。

十、个性及个性倾向性

1.了解个性的含义和个性的心理结构。

2.掌握需要、动机、兴趣的含义及分类。

3.了解个性倾向性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十一、能力

1.了解能力的含义和种类。

2.掌握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

3.了解能力的测量和能力的培养。

十二、气质

1.了解气质的含义。

2.了解气质的类型。

3.掌握气质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

十三、性格

1、掌握性格的含义。

2、掌握性格的特征。

3.掌握性格的形成与培养。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备 注

1

绪论

3

2

心理的实质

4

3

感觉和知觉

6

4

记忆

4

5

想象

2

6

思维

6

7

注意

5

8

情绪和情感

3

9

意志

2

10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4

11

能力

3

12

气质

3

13

性格

3

合 计

48

四、其它

1.教学方法建议:

可采用“讲授、讨论、专题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也可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讲述理论与实验室实验结合;与心理咨询实践结合。

2.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2)闭卷笔试

3.作业要求

作业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平时作业不少于2次。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编著《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主要参考书:

(1)郭黎岩主编《普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3)章志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版

制订者:吉兆麟

审核者:莫闲

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 教研室(所、部)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现代教育技术

学分: 3 总学时: 48 实验学时:18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课,本课程主要着重于培养和开拓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是研究教育和教学中与技术相关的问题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掌握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开拓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能力,教学媒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教学系统设计能力。使学生认识教育技术在其教学工作中的意义和价值,能够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加强资源开发及共享能力,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以后成为一个初步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育工作者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教育技术概述

1.了解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2.了解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

4.掌握教育技术的涵义。

5.知道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6.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7.掌握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及系统科学的主要内容。

8.了解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在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9.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了解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掌握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育观念的定位,领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师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二、教学设计与评价

1.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层次和作用。

2.熟悉以教为主、以学为主、双主教学设计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3.了解教学设计各环节的作用,掌握各环节的设计方法。

4.了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种类,熟悉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定义。

5.了解教学策略的种类,评说各种教学策略的特点。

6.了解评价和反思的作用,能进行正确的教学评价和反思。

7.对教学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实践和创新。

8.能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绩效,具有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三、视听媒体辅助教学

1.掌握教育传播媒体定义、基本功能及特点。

2.了解视听觉媒体的基本类型与主要特点。

3.掌握常用视听觉媒体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4.理解视听觉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计算机辅助教学

1.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课件及其相关概念。

2.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

3.熟悉课件开发的步骤,学会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

4.了解多媒体素材获取、编辑,以及素材集成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

5.基本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集成。

五、 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性。

2.掌握TCP/IP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协议分层的结构。

3.理解Web信息检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4.掌握Web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5.了解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与文件的方式与方法。

6.理解e-learning的概念。

7.了解网络资源的类型及其搜集整理的方法。

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及其相关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与常用工具。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使用PPT制作演示文稿

1.了解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的创建;录制旁白,演示文稿的打包。

2.掌握母版、背景、设计模板、配色方案的设置和应用;设置演示文稿中对象的格式;自定义放映;排练计时;演示文稿的保存。

3.掌握PowerPoint 2000窗口的基本组成;PowerPoint提供的各种视图的特点;演示文稿的创建和编辑,包括文本、剪贴画、图形和声音的处理;演示文稿的格式化,如字符格式化等;设置动画和切换效果;设置幻灯片放映方式;超级链接和动作按钮的设置;幻灯片放映;页面设置和打印。

二、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加工

1.能获取已知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并学习利用分类目录和搜索引擎寻找其他未知的关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主题的网络信息资源。

2.会分类整理从网络上获取的材料,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其成为规范、整洁的WORD文档,或者被汇编、整理为关于某一主题、观点的网页(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分小组制作主题网站)。

三、网页设计制作

1.掌握一种主流网页设计制作软件来开发简单的教学网站,如FRONTPAGE、DREAMWEAVER等,要求能结合教学的实际,开发能用于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网站。

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实验项目名 称

实验时数

实验内容及目的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备 注

使用PPT制作演示文稿

6

实验内容:

1、 使用PPT制作演示文稿

实验目的:

掌握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必修

多媒体计算机+PowerPoint软件

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加工

6

实验内容:

1、网络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与利用。

实验目的: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个人的学习。

必修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网页设计制作

6

实验内容:

1、 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设计教学网站

实验目的:

掌握一种主流网页制作软件开发简单的教学网站。

必修

多媒体计算机、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实践(上机)学时

备 注

1

教育技术概述

6

2

教学设计与评价

6

3

视听媒体辅助教学

6

4

计算机辅助教学

6

5

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

3

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

7

使用PPT制作演示文稿

6

8

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加工

6

9

网页设计制作

6

合 计

48

18

五、其它

1.先修课程:无要求。

2.教学方法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3.考核方式:

(1)平时作业 30% 期末考试 70%

(2)笔试与上机实践相结合

4.作业要求

作业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布置作业。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自编讲义(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征订教材)

主要参考书:

(1)Dale H. Schunk(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简体中文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版

(2)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任友群译,高文审校《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制订者:王周秀

审核者:李红美

教育科学 学院 教育技术 教研室(所、部)

《普通话口语训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普通话口语训练

学分: 1 总学时: 24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话口语训练”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在讲授普通话语音基础知识,在学生熟练并规范使用普通话的基础上,运用口语训练技巧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教学,使学生对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认识,会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对学生进行演讲与口语表达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关训练科目的语言技巧,具有专业所需的演讲与口语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应变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1、 普通话概说

1.普通话和汉语方言

2.大力推广和积极普及普通话的意义

3.怎样学习普通话

4.汉语拼音方案

2、 普通话声母及训练

1.普通话的声母

(1)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2)声母辨正

2.普通话声母训练

(1)声母读音训练

(2)声母正音训练

三、普通话韵母及训练

1.普通话的韵母

(1)韵母的分类和结构

(2)韵母的发音

(3)韵母辨正

2.普通话韵母训练

(1)韵母读音训练

(2)韵母正音训练

四、普通话声调及训练

1.普通话的声调

(1)调值与调类

(2)普通话的声调

(3)声调辨正

2.普通话声调训练

(1)声调读音训练

(2)声调正音训练

五、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1.普通话的音变

(1)变调

(2)轻声

(3)儿化

(4)“啊”的变读

2.普通话音变训练

(1)上声的变调训练

(2)“一”和“不”变调训练

(3)轻声词朗读训练

(4)儿化词朗读训练

(5)语气词“啊”的朗读训练

(6)音变综合朗读训练。

六、语调和朗读

1.语调的基本要素

(1)停顿

(2)重音

(3)升降

2.朗读的基本要求

(1)深入理解朗读作品

(2)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3)作品字音要读正确

(4)文体不同,要求不同

3.朗读基本训练

(1)停顿训练

(2)重音训练

(3)升降训练

(4)朗读综合训练

七、命题说话

1.命题说话的基本要求

(1)围绕话题

(2)无文字凭借

(3)语音标准

(4)词汇语法规范

(5)自然流畅

(6)口语化

(7)时间饱满充足,语速适中

2.命题说话的准备

(1)说话素材的准备

(2)说话的心理准备

八、演讲训练

1. 演讲的基本知识

(1)演讲的类型与特征

(2)演讲与听众

2. 命题演讲训练

(1)命题演讲的特点

(2)命题演讲操作法

3. 即兴演讲训练

(1)做好精神准备

(2)“此时此地”的运用

(3)快速组合演讲材料

(4)简明扼要,以简寓繁

九、实用口语训练

1.介绍与交谈

2.拜访与接待

3.赞美与批评

4.劝慰与道歉

5.拒绝与应对

三、其他教学环节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践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通过声母 、韵母 、声调、音变的听音、辨音、正音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二、通过普通话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朗读、说话、演讲水平。

三、通过介绍、交谈、拜访、接待、赞美、批评、劝慰、道歉和拒绝的训练,使学生具备相当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语音室(训练)学时

备 注

1

普通话概说

2

2

普通话声母及训练

4

2

3

普通话韵母及训练

4

2

4

普通话声调及训练

2

5

普通话的语流音变

4

6

语调和朗读

2

7

命题说话

2

2

8

演讲训练

2

2

9

实用口语训练

2

2

合 计

24

10

五、其它

1.教学方法建议: 多媒体教学,运用语音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发音训练。如有条件,在演讲、实用。

语训练阶段建议采用微格教学训练。

2.作业要求:

以口语练习为主,课后由学生自己设计、组织各种朗诵、演讲、实用口语训练。

3.考核方式:考查

(1)平时成绩:30分,包括出勤与平时训练检查。

(2)口试成绩:70分。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江苏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版

推荐教材:张波《口才训练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版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3)陈建民《说话的艺术》,语文出版社,1994年

(4)邵守义《演讲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5)程在伦《讲演与口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周彬琳编著《实用演讲与口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

(7)王东,高永华主编《口才艺术》,光明日报出版社团,1991年

5.其它 学完本课程后,如有条件可安排一次普通话水平模拟测试。

制订者:徐宇红

审核者:陈俐

文 学院 汉语 教研室(所、部)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学分: 6 总学时: 96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学位课程,在各化学专业课的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掌握元素周期律;初步掌握化学反应热力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各种化学平衡、配合物化学、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掌握有关无机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初步正确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讲授重要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和用途,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的新理论、新实验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1.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化特性——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理论。

2.基本掌握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3.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

4.理解多电子原子能级,近似能级图。

5.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率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内在原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族的划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元素周期表中族序的新标准。

6.掌握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氧化态及其变化规律。

二、分子结构

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和优缺点,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б键和π键。

2.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熟练杂化轨道理论。

4.正确理解共轭大π键。

5.理解分子轨道理论简介:分子轨道的含义,分子轨道的形成,分子轨道中电子的排布,键级。

6.掌握共价分子的性质--键能、键长、键角、键的极性,分子偶极矩和磁性。

7.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三、晶体结构

1.了解晶体特征和晶体类型。

2.掌握离子半径和原子半径。

3.了解离子晶体的特征及其空间结构。

4.掌握原子晶体、分子晶体。

5.了解金属晶体的特征,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

6. 一般了解层型晶体,晶体的缺陷。

7. 掌握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离子极化对化学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四、配位化合物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定义、组成及命名。

2.了解配合物中的异构现象和立体结构。

3.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杂化构型,高低自旋(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

4.了解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配合物的稳定性。

五、化学热力学基础 

1.了解有关热力学几个常用术语。

2.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焓及焓变,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盖斯定律,几种热效应。

3.掌握化学反应的方向:反应的自发性,熵的初步概念,吉布斯自由能,化学反应等温式。

4.深入理解吉布斯——核姆霍兹公式。   

六、化学平衡常数

1.理解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2.掌握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定律,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

3.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4.掌握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

七、化学动力学基础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实验测定: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2.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反应级数,反应机理。

3.了解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与活化能。

4.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八、水溶液

1.理解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概念

2.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通性。

3.掌握电解质溶液。

九、酸碱平衡

1.掌握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了解酸碱电子理论。

2.掌握水溶液酸度及pH值。

3.掌握弱酸、弱碱电离平衡,电离常数和电离度基本概念和有关计算。

4.掌握水溶液化学平衡的计算。

5.掌握缓冲溶液组成,选择,配制及有关计算。

十、 沉淀平衡 

1.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2.掌握溶度积与溶度积规则,溶解度与溶度积及相互换算。

3.理解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4.掌握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十一、电化学基础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数的定义及计算,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数法、离子电子法)。

2.深入理解原电池,电极电势的有关概念。

3.掌握标准电极电势:利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根据标准状态下原电池的电动势求算平衡常数,应用标准电极电势应该注意的问题。

4.掌握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介质的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pH—电势图

十二、 配位平衡

1.理解配合物稳定常数的定义及性质。

2.掌握影响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的因素。

3.理解形成配合物时,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电极电势、酸碱性方面的变化。

十三、氢和稀有气体

1.掌握氢的存在和物理性质,氢的化学性质。

2.了解稀有气体的发现简史,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了解稀有气体化合物制备和分子结构。

十四、卤素

1.了解卤素通性。

2.掌握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和用途。

3.掌握卤素氢化物的制备和性质。

4.了解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多卤化物。

5.掌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6.掌握卤素氧化物制备及性质。

7.理解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的氧化性、稳定性和酸性。

十五、氧族元素

1.了解氧族元素的通性。

2.了解氧、臭氧,离域π键及形成条件。

3.掌握过氧化氢的结构、性质、制备及用途。

4.掌握硫的同素异性体、硫化合物及多硫化合物、硫的含氧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制备和性质(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三氧化硫、硫酸和硫酸盐;硫代硫酸钠;连二亚硫酸钠;焦硫酸盐;过硫酸盐;连多硫酸)。

5.了解硒和碲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含氧酸。

十六、氮 磷 砷

1.了解氮族元素的通性。

2.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氨、铵盐、氨的衍生物,氮的化合物、含氧酸及其盐)。

3.掌握单质磷及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和性质(磷的氢化物、卤化物和硫化物,磷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

4.掌握砷的单质、氢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水合物、硫化物及硫代酸盐制备及性质

十七、碳 硅 硼  

1.了解碳、硅、硼的一些基本性质、电子构型及成键特征。

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氧化物,硫化物及卤化物,碳酸及其盐。

3.掌握单质硅的制备及性质。了解硅烷、四氟化硅及氟硅酸盐,硅的含氧化合物制备和性质(二氧化硅、硅酸、硅酸盐、分子筛)。

4.掌握单质硼的结构和性质。了解硼烷,硼氢化合物,卤化物和氟硼酸盐,硼酸及其盐。

5.了解原子簇化学简介:硼簇化合物,羧基簇化合物,其它原子簇化合物。

6.一般了解碳化物、硅化物、硼化物。

十八、非金属元素小结

1.掌握非金属单质的结构和性质。

2.了解分子型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还原性及水溶液的酸碱性递变规律。

3.了解含氧酸:各族元素最高氧化态氢氧化物的酸碱性,含氧酸及其酸根的结构,含氧酸的强度。

4.了解非金属含氧酸盐的某些性质(溶解性、水解性、热稳定性、氧化还原性)。

5.一般掌握P区元素化学性质递变的周期性规律。

十九、金属通论 

1.了解金属的存在及分类。

2.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金属的提炼方法、金属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原理、金属的精练方法。

二十、s区金属(碱金属与碱土金属)

1.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通性。

2.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单质(存在和制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普通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氢氧化物、氢化物,盐类的制备和性质。

二十一、p区金属

1.了解铝、镓分族元素的自然存在和基本性质。

2.掌握铝单质的性质和电解制备方法。了解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铝盐和铝酸盐、铝的卤化物和硫酸盐性质及铝和铍的相似性。

3.了解锗、锡、铅的冶炼、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铅的一些含氧酸盐的性质。了解锗的一些生物、生理学作用。

4.了解锑、铋氧化物和含氧酸、卤化物,硫化物的一些性质及生物、生理学作用。掌握铋的含氧酸及盐的强氧化性 

二十二、ds区金属

1.了解铜族元素的通、金属单质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

2.掌握氧化数为(Ⅰ)、(Ⅱ)的铜化合物及Cu(Ⅱ)与Cu(Ⅰ)的相互转化。

3.了解氧化银、硝酸银、卤化银、铜、银的配合物性质。

4.了解锌族元素通性、金属单质的存在、冶炼、性质和用途。

5.掌握锌族元素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配合物的性质及Hg2+与Hg22+相互转化。

6.理解ⅠA 族与ⅠB族性质比较:ⅡA族与ⅡB族性质比较。

二十三、d区金属(一)第四周期d区金属 

1.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过渡元素的电子构型、氧化态、离子半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水合离子的颜色,过渡元素的配位性质。

2.了解钛分族存在、发现、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数为(Ⅵ)、(Ⅲ)的钛化合物制备和性质。

3.了解钒分族存在、发现、冶炼、性质和用途及钒化合物的颜色、五氧化二钒、钒酸盐与多钒酸盐。

4、 了解铬分族存在、发现、冶炼、性质和用途。掌握氧化数为(Ⅲ)和(Ⅵ)的铬化合物制备和性质。

5.了解锰分族存在、冶炼和性质,掌握氧化态为(Ⅱ)、(Ⅳ)、(Ⅵ)和(Ⅶ)的锰化合物制备和性质。

6.了解铁系元素的基本性质,了解Fe—H2O体系的电势—pH图及铁系元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掌握氧化物和氢氧化物、铁、钴、镍的盐及铁、钴、镍的配合物(氨配合物、硫酸配合物、氰配合物、羰基配合物、二茂铁)。

二十四、d区金属(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 

1.了解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的基本特征及其周期性规律。

2.了解锆和铪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及其分离。

3.了解铌和钽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及其分离。

4.了解、钼和钨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钼和钨同多酸、杂多酸及其盐的性质和生物方面的应用。

5.了解锝和铼单质和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6.了解铂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铂系金属周期性规律。

二十五、f区金属镧系与锕系金属

1.了解镧系元素的通性(电子层结构、氧化态、离子的颜色、镧系收缩、标准电极电势)。

2.了解镧系元素的存在、制备、性质及用途。

3.了解镧系元素氧化态为(Ⅱ)、(Ⅲ)和(Ⅳ)的重要化合物。

4.了解稀土元素的分离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5.了解锕系元素的通性、钍的制备、性质、化合物及用途。

三、课程学时分配

序号

内 容

学 时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

备 注

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

7

2

分子结构

7

3

晶体结构

3

4

配位化合物

6

5

化学热力基础

5

6

化学平衡常数

4

7

化学动力学基础

5

8

水溶液

1

9

酸碱平衡

6

10

沉淀平衡

2

11

电化学基础

7

12

配位平衡

2

13

氢和稀有气体 非金属

2

14

卤素

4

15

氧族元素

4

16

氮 磷 砷

5

17

碳 硅 硼

6

18

非金属元素小结

2

19

金属通论 金属

2

20

s区金属

2

21

p区金属

2

22

ds区金属

3

23

d区金属(一)

6

24

d区金属(二)

2

25

f区金属镧系与锕系金属

1

合 计

96

四、其它

1.先修课程:无。

2.教学方法建议: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考核方式:平时作业 10% 平时测验 20% 期末考试 70%

4.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5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版

主要参考书:

(1)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编《无机化学》(上 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第3版

(2)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3版

(3)华彤文, 杨骏英,陈景祖,刘淑珍编著《 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英]N.N.格林伍德,A.厄恩校著,曹庭礼等译《元素化学》(上、中、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5)D.F.Shriver ,P.W.Atkins, C.H.Langford著, 高忆慈,史启祯等译《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版

(6)严宣申,王长富编著《普通无机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黄佩丽,田荷珍编著《基础元素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8)尹敬执,申泮文合著《基础无机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9)何凤娇主编《无机化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

制订者:王鸿显

审核者:江国庆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师范 教研室(所、部)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 程 名 称: 无机化学化学实验

课 程 性 质:

必修

课程类别:

专业

实验项目个数:

30(其中必修17个)

面向专业:

化学师范、应用化学

实 验 教 材: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课程学时学分

课 程 学 时:

80

学 分:

2

实 验 学 时:

80

二、实验目的、任务、教学基本要求及考核方式

1.目的和任务:

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分支,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化学实验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基本化学原理、基础元素化学、 化合物的制备以及综合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上得到全面的训练,并培养学生独立实验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实验和学习研究生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无机化学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操作,养成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基本技能的操作,使学生获得大量物质变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进一步熟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加深对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能达到掌握一般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和分离,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养成细致的观察和记录现象的习惯,达到正确归纳综合处理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加深对实验程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记录和处理数据、综合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培养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所以考核方式采用综合考核法:实验报告30%;实验操30%;期末综合操作考试40%

三、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时数

实验内容及目的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备 注

1

仪器认领和洗涤

3

通过实验熟悉仪器并掌握洗涤方法

必修

验证

基本常用仪器

2

灯的使用、玻璃加工和塞子钻空

3

学会酒精灯、煤气灯的使用方法,学会截、弯、拉、熔烧玻璃管的操作,练习塞子打空的基本操作。

必修

验证

煤气灯、酒精灯石棉网打空器等

3

分析天平的使用

3

通过实验掌握电子天平和电光天平的使用方法。

必修

验证

台秤、电子天平、电光天平。

4

溶液的配制

3

学习比重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掌握物质的量等浓度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必修

验证

比重计、移液管、容量瓶、台秤及分析天平

5

五水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

4

了解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练习分析太平的使用方法。

必修

验证

分析天平、温度计煤气灯、坩埚、铁架台、沙浴锅等

6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的测定

4

学习气体的制备、净化和相对密度法测定气体分子量原理和方法。

必修

验证

分析天平、启普气体发生器等

7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

4

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活化能。

必修

验证

秒表、烧杯、量筒、水浴锅等

8

液夜萃取与分离

4

学习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铁、铝离子的萃取行为。学习萃取分离和蒸馏分离两种基本操作。

选修

验证性

直管冷凝器、抽滤瓶、分液漏斗等。

9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4

测定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学习使用pH计,了解甘汞电极、玻璃电极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pH值与[H]+浓度的关系。

选修

验证

pH计、移液管、碱式滴定管、容量瓶等

10

碘化铅溶度积的测定

4

用离子交换法测定难溶物碘化铅的容度积。了解离子交换法的一般原理和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的一般方法。

选修

验证

离子交换柱、碱式滴定管、移液管、温度计等

11

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

4

进一步了解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巩固 pH值的概念。掌握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的使用。掌握沉淀平衡、同离子效应实验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

选修

验证

pH计

12

氧化还原反反应和氧化还原平衡

4

学会装配原电池,掌握电极的本性。进一步理解物质的浓度、介质的酸度等因素对电极电势,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的影响。

选修

验证

13

常见非金属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定

4

学习和掌握常见阴离子的分离和鉴定方法,以及离子检出的基本操作。

选修

验证性

离心机

14

P区非金属元素(一)(卤素、氧、硫)

4

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卤素、氧、硫几种元素的单质、重要化合物制备和性质

必修

验证

离心机

15

P金属元素(二)(氮族、硅、硼)

3

掌握它们的单质、化合物制备及性质和硅、硼的特殊性

必修

验证

16

主族元素(一)(碱金属、碱土金属)

3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类的性质

必修

验证性

17

主族元素(二)(铝、锡、铅、锑、铋)

3

实验并对比铝、锡、铅、锑铋的氢氧化物和盐类的性质。

必修

验证性

离心机

18

过氧化氢分解热的测定

4

理解过氧化氢分解热的测定原理,掌握测定方法。

必修

验证

19

ds区元素(铜、银、锌、镉、汞)

3

理解和掌握铜、银、锌、镉、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配合物的性质

必修

验证

20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一)

3

了解常见阳离子混合液的分离和检出的方法以及巩固检出离子的操作。

必修

验证

离心机

21

第一过渡系元素(一)(钛、钒、铬、锰)

3

掌握主要氧化态的化合物重要性质及各氧化态之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练习沙浴加热操作。

必修

验证

离心机

22

第一过渡系元素(二)(铁、钴、镍)

3

实验并掌握铁、钴、镍二、三价化合物氧化还原性和配合物的特殊和一般性质。

必修

验证

离心机

23

常见阳离子的分离与鉴定(二)

3

进一步巩固离子鉴定的条件和和分离方法。

必修

验证

离心机

24

海盐制备试剂级氯化钠

4

学习由海盐制试剂级氯化钠的方法,练习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和气体的发生和净化等基本操作。

选修

综合

循环水真空泵

分析天平

25

转化法制备硝酸钾

4

学习用转化法制备硝酸钾晶体。学习溶解、过滤、间接热浴和重结晶操作。

选修

综合

循环水真空泵

26

海带中提取碘

4

学会由海带提碘的方法,练习综合设计能力。

选修

综合

27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4

了解硫酸亚铁铵性质,学会设计并制备产品。

选修

综合

循环水真空泵

吸滤瓶、布氏漏斗等。

28

葡萄糖酸锌的制备

4

掌握药用微量元素药物合成的基本方法,掌握葡萄糖酸锌的合成和鉴别。

选修

综合

循环水真空泵

29

一种钴(III)配合物的制备

4

了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电导仪。

选修

验证

电导率仪

30

硫酸铜的提纯

4

掌握提纯硫酸铜的原理和方法,练习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

选修

综合

循环水真空泵

制订者:王鸿显

审核者:江国庆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师范 教研室(所、部)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学分:6 总学时:96

适用专业: 化学(师范)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为高等学校本科化学(师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系统有机化学”内容中的第一部分。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以及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满足目前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绪论

(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以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性,并能从结构上加以解释。

3.理解有机化合物按碳骨架和按官能团分类的两种方法,掌握官能团概念的涵义以及一些官能团的名称,并能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所属类别。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基础

1.熟悉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碳原子轨道杂化理论的概念,掌握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它们的主要区别,能够运用共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定性地理解、解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掌握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偶极矩等概念的函义,能够区别键能和键的离解能以及根据元素电负性判断键矩的方向。

3.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以及掌握均裂、异裂、自由基型反应、离子型反应、亲电反应、亲核反应、亲电试剂、亲核试剂、过渡状态和中间体等概念的涵义。

(三)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掌握BrØnsted-Lowry酸碱、Lewis酸碱以及共轭酸、共轭碱、酸碱配合物等概念的涵义。

(四)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二、饱和烃

(一)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异构现象

掌握烃、烷烃、通式、系差、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或碳链异构、构造式、构造异构体等概念的涵义。

(二)烷烃的命名

1.掌握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以及各种烷基等概念的涵义,并能正确加以识别。

2.掌握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规则, 并能熟练地根据烷烃的构造式对其进行命名或根据烷烃的名称正确地写出其构造式。

(三)烷烃的分子结构

1.能用原子轨道杂化理论解释烷烃中碳原子的构型,并说明C—C键及C—H键的形成。

2.了解并掌握σ键的结构特点。

3.能用原子轨道杂化理论解释其它烷烃的形成过程。

4.掌握构象及构象异构现象概念的涵义以及用构象式(Newman投影式、锯架式或楔形式)表示烷烃的典型构象的书写方法,并能解释为什么在常温下主要以交叉式或对位交叉式存在。

(四)烷烃的物理性质

了解烷烃的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与相对分子量和分子结构的关系,并能用分子间力的观点说明其规律性的变化。

(五)烷烃的化学性质

1.掌握烷烃分子结构特点及其化学稳定性。

2.了解并掌握烷烃完全氧化、部分氧化、裂化、磺化和硝化的涵义以及它们的用途。

3.掌握取代反应和卤代反应的涵义。

4.掌握甲烷氯代反应的产物及其主要用途。

(六)卤代反应机理

1.掌握反应机理、链锁反应(链引发、链传播、链终止)等概念的涵义。

2.掌握烷烃的光卤代反应机理,并能够运用过渡状态理论解释甲烷氯代反应进程中的能量变化——活化能和反应热,能够看懂甲烷和丙烷氯代反应进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图和根据反应中键能的改变近似地计算出反应的热效应。

3.掌握不同卤素对同一种烷烃的反应活性、烷烃中不同种类的氢原子的反应活性差异、烷基自由基的结构及其相对稳定性。

(七)烷烃的来源和制备

1.了解烷烃的自然界存在情况、天然气和石油的主要成分、石油分馏所得的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2.初步掌握通过烯烃氢化制备烷烃的方法,了解Wurtz合成法、Kolbe电解法、Gringnard试剂法和Corey-House反应的基本原理。

(八)烷烃的代表物

掌握甲烷的性质、天然来源,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九)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熟练掌握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十)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稳定性

1.能够运用现代共价键理论解释环烷烃的结构,了解Baeyer张力学说的内容,并能用它来解释小环比大环不稳定的原因。

2.了解燃烧热的涵义,以及燃烧热与分子内能的关系。

(十一)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了解环烷烃的沸点、溶点和密度比相同碳原子数的烷烃高的原因。

(十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1.掌握环戊烷以上的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烷烃相似,可以发生取代反应,而小环的如环丙烷和环丁烷可以和H2、Br2、HX等发生加成反应而开环,并掌握环的大小与它们的稳定性的关系。

2.掌握取代环丙烷及其衍生物的加成反应规律。

(十三)环烷烃的顺反异构、构象及构象分析

1.掌握环烷烃产生顺反异构现象的原因和条件,并能用平面投影式画出环烷烃的顺反异构体。

2.掌握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构象以及环己烷的两种极限构象即椅式构象和船式构象。

3.掌握平伏键和直立键的涵义及其在空间的伸展方向。

4.了解环己烷的两种椅式构象可以通过成环C—C键的转动而处于动态平衡体系中,但在一元取代环己烷的两种椅式构象的平衡体系中,取代基处在平伏键上的构象较处在直立键上的构象稳定,而取代基的体积越大时,其平衡混合物中的e键型就越多,并能够用Van der Waals力解释其原因。

5.了解二元取代环己烷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和构象异构现象,学会用构象式画出二元取代环己烷的各种异构体,并能比较它们的相对稳定性,指出其中的优势构象。

6.掌握在多元取代环己烷中,较大的取代基处在e键上的构象是最稳定的构象,并学会书写最稳定构象的方法。

7.掌握十氢化茶的构象。

(十四)环烷烃的工业来源和一般制法

了解环己烷的性质、一般制法和用途。

三、不饱和烃

(一)烯烃的结构

1.掌握sp2杂化碳原子的特点、形成π键的条件以及碳-碳双键的特点,定性理解乙烯的分子轨道。

2.掌握烯烃、sp2杂化和π键等概念的涵义。

3.能够运用原子轨道杂化理论解释丙烯及其它烯烃分子的形成过程。

(二)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1.掌握推导烯烃同分异构体的方法。

2.掌握产生顺反异构体的原因和判断烯烃有无順、反异构体的方法。

3.掌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顺反异构、顺式异构体、反式异构体、Z构型、E构型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烯烃的系统命名法;了解次序规则的要点,并能用Z、E标记法标记烯烃顺反异构体的构型。

(三)烯烃的物理性质

1.了解烯烃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

2.能够运用分子间力的观点说明烯烃顺式异构体的沸点比反式的高以及用分子对称性的观点说明顺式异构体的熔点比反式低的原因。

(四)烯烃的化学性质

1.掌握烯烃加氢反应所采用的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掌握氢化热的涵义并学会用氢化热来判断烯烃的相对稳定性。

2.重点掌握烯烃加卤化氢、加硫酸、加水、加次卤酸、加卤素、硼氢化反应、羟汞化反应、加碳烯反应以及亲电加成反应的机理,掌握Markovnikov规则(区域选择性)并学会运用Markovnikov规则来判断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进行亲电加成的主要产物。

3.学会根据带电体系的稳定性随着所带电荷的分散而增大的原理来判断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烷基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和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来解释Markovnikov规则。

4.掌握不同结构的烯烃与相同卤化氢或卤素以及不同卤化氢或卤素与相同结构的烯烃在亲电加成反应中的活性。

5.了解硼氢化-氧化反应的涵义及反Markovnikov规则的加成取向,掌握通过硼氢化-氧化反应制取伯醇的方法。

6.掌握不对称烯烃与溴化氢在过氧化物存在时所表现的过氧化物效应现象即加成产物反Markovnikov规则,并能用自由基加成反应机理解释其原因。

7、掌握烯烃的双键氧化反应随着氧化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得到的氧化产物也不同,掌握用稀的高锰酸钾溶液鉴别烯烃和烷烃的方法及学会根据烯烃臭氧化、还原水解反应的产物推测烯烃结构的方法。

8.初步了解聚合反应的涵义,并与加成反应进行比较。

9.学会用电子效应(诱导效应)解释α-H的活性,掌握烯烃与卤素进行反应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而在较高温度下则发生α-H的自由基取代反应的原因。

10.一般了解烯烃的亲核加成反应。

(五)烯烃的工业来源和实验室制法

1.了解低级烯烃都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它们的来源都是通过石油高温裂解获得。

2.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烯烃的方法和原理:醇脱水、卤代烷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物脱卤。

(六)重要的烯烃及用途

掌握乙烯、丙烯的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七)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掌握二烯烃的分类方法和命名方法以及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八)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共轭效应

1.能够用轨道杂化理论解释丁二烯分子的形成,掌握共轭体系、电子离域化、离域π键、定域π键等概念的涵义,了解用分子轨道法解释大π键的形成。

2.了解共振论的基本要点以及书写共振结构式的方法,掌握共振杂化体的涵义及其表现形式。

3.掌握分子产生共轭效应的基本条件和共轭效应的表现,能初步利用共轭效应解释有机化合物的反应性能。

4.掌握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的涵义,能从结构上识别四种共轭效应——ππ-共轭效应、σπ-共轭效应(即超共轭效应)、pπ-共轭效应、σp-共轭效应,学会用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解释碳正离子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九)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掌握共轭二烯烃的1,2-加成和1,4-加成的特点,并能用pπ-共轭效应从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的角度解释共轭二烯烃发生1,2-加成和1,4-加成的原因,了解1,2-加成是速率控制反应,1,4-加成是平衡控制反应。

2.掌握Diels-Aider反应,了解共轭二烯烃(双烯体)与具有碳-碳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亲双烯体)在光或热作用下发生的反应是合成环状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当亲双烯体的分子量较大时,可以用来检验或提纯共轭二烯烃(得到的产物往往是固体)。

3.了解共轭二烯烃的聚合反应主要是以1,4-加成聚合方式进行。

(十)重要的二烯烃

了解合成橡胶工业中常用的共轭二烯烃的性质及其工业制法,能够用电子效应解释环戊二烯分子中亚甲基氢具有一定的酸性的原因。

(十一)炔烃的结构

1.学会用原子轨道杂化理论解释碳-碳叁键和碳-碳单键的形成,比较sp3、sp2、sp三种轨道杂化方式以及碳-碳叁键、碳-碳双键、碳-碳单键、碳-氢键的键长和三种杂化方式的碳原子的电负性与轨道杂化方式的关系。

2.掌握炔烃和sp杂化等概念的涵义及碳-碳叁键的结构特征。

(十二)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掌握炔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系统命名方法。

(十三)炔烃的物理性质

了解炔烃的沸点、熔点和密度的变化规律,学会解释叁键位于碳链末端的炔烃的沸点比叁键位于链中间的异构体低的原因。

(十四)炔烃的化学性质

1.了解炔烃的官能团碳-碳叁键是由两个π键和一个σ键组成的,因此炔烃的化学性质和烯烃相似,但是由于两者的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还是有差别的。

2.了解炔烃与分子氢加成和与新生态氢加成的反应机理,掌握非键端炔烃用lindlar催化剂加氢时得到順式烯烃,而用碱金属在液态氨中还原时则得到反式烯烃原因。

3.了解烯炔加氢时首先在叁键上发生,并能解释其原因。

4.了解烯炔与两分子卤素分步加成时第二步加成比第一步困难的原因。

5.掌握炔烃与溴水反应是鉴别炔烃与烷烃的方法之一。

6.学会用碳-碳叁键的结构特点解释炔烃对卤素加成的活性比烯烃小的原因。

7.理解炔烃对卤化氢的亲电加成反应比烯烃困难的原因,掌握其加成取向也遵循Markovnikov规则,当在过氧化物存在下与HBr加成时也产生过氧化物效应。

8.掌握炔烃加水反应所用的催化剂,了解在反应过程中会发生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现象(构造异构现象中的一种),并学会用键能变化的计算证明酮式比烯醇式异构体更稳定。

9.理解炔烃硼氢化反应与烯烃硼氢化反应的异同点和顺式加成立体专一性。

10.了解炔烃与醇、氢氰酸、羧酸的亲核加成反应及其机理,初步掌握亲核试剂、亲核加成反应的涵义和能够用电子效应解释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11.掌握与碳-碳叁键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氢原子可以和NaNH2、Ag(NH3)2+、Cu(NH3)2+等试剂反应及其用途,并学会用轨道杂化理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分析炔烃分子中与碳-碳叁键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具有较大活泼性的原因。

12.了解炔烃与烯烃的Baeyer试验和臭氧分解有同样的反应,但它们的氧化规律却不相同;学会用sp杂化碳原子的特性说明炔键比烯键难氧化的原因。

13.了解炔烃的聚合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聚合产物。

(十五)炔烃的制法

1.了解用邻二卤代烷分步脱卤代氢制备炔烃时,在温和的条件下反应能停留在乙烯基卤阶段,要用更为激烈的条件——用一个较强的碱才能形成炔烃。

2.了解使较低级的炔烃转变为较高级的炔烃时只限于伯卤代烷。

(十六)乙炔的工业来源及应用

1.掌握用电石法制取乙炔的反应原理和方法,了解烃类裂解法制取乙炔的一般原理。

2.掌握乙炔的性质和主要化工用途。

四、芳香烃和杂环化合物

(一)苯的结构

1.能够根据有关苯的构造的实验事实,说明用Kekulé结构式表示苯的构造的不足之处。

2.能够用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理论来解释苯的分子结构,一般了解用分子轨道法解释π电子的离域作用。

3.学会用共振论的观点解释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的实验事实。

4.进一步了解共振能和电子离域的涵义,以及苯具有特殊的稳定性的原因。

(二)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掌握烷基苯存在烷基的碳链异构和取代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异构以及单环芳烃的命名方法。

(三)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

了解单环芳烃具有已学过的烃类化合物基本相似的物理性质以及能用分子对称性的观点说明对位异构体有较高熔点和较小溶解度的原因。

(四)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1.进一步了解亲电取代反应和亲电试剂的涵义,掌握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离子型亲电取代反应)及其所经过的步骤。

2.掌握硝化反应和混酸的涵义,了解用混酸作硝化剂时,亲电试剂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硝化反应机理,并从中体会混酸中浓硫酸的作用不仅是脱水剂,而主要是提供一个强酸性介质,促使硝酸在O—N处而不是在H—O处离解,以促进NO2+的生成。

3.比较苯、硝基苯、烷基苯发生硝化反应的条件和难易,并掌握硝基苯和烷基苯硝化时硝基进入苯环的位置。

4.掌握卤化反应的涵义,比较苯、烷基苯、卤苯卤化反应的条件和难易以及烷基苯、卤苯发生卤化反应时卤素进入苯环的位置。

5.弄清楚卤化反应中有效的亲电试剂的产生过程和卤化反应机理。

6.掌握烷基苯在催化剂铁或三卤化铁存在下发生环上亲电取代反应,而在光或热存在下发生侧链α-H卤代反应的规律,并了解它们不同的反应机理。

7.掌握磺化反应的涵义和常用的磺化试剂及其反应条件。

8.比较苯、烷基苯发生磺化反应的条件和难易,以及烷基苯磺化时磺酸基进入苯环的位置。

9.了解用浓硫酸作磺化剂时,有效磺化剂(SO3)的产生和磺化反应机理,掌握磺化反应的可逆性以及它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0.掌握烷基化反应的涵义及常用的催化剂和烷基化试剂,要注意采用不同的烷基化试剂时,其反应机理也不同。

11.了解烷基化反应中亲电试剂的形成和烷基化反应的机理。

12.掌握烷基化反应的特点:可逆反应(歧化),当用三个碳或三个碳以上的直链烷基化剂时,往往发生烷基碳链的重排现象,当环上有吸电子基时,则不发生烷基化反应,往往得到多元取代产物。

13.掌握酰基化反应的涵义及常用的酰基化试剂,了解苯环上的酰基化反应是制取芳香酮的主要方法。

14.了解酰基化反应中亲电试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酰基化反应的机理,比较酰基化反应和烷基化反应的异同点。

15.了解苯环加氢、加氯的反应条件和产物,以及苯环的加成反应比烯烃难的原因。

16.了解苯环发生氧化反应的条件及其产物的结构,学会用电子效应解释烷基苯α-H的活泼性,了解烷基侧链氧化的条件和产物的结构。

(五)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1.掌握取代基的定位效应、邻对位定位基、间位定位基等概念的涵义。

2.学会分析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的结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判断两类定位基及其强弱次序的方法。

3.能够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定位基对苯环的活性及取代位置的影响和用一元取代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过程中形成的碳正离子的相对稳定性来解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4.掌握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并能够预测反应的主要产物。

5.掌握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六)单环芳烃的来源和制法

了解单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煤焦油的分馏和石油的芳构化。

(七)重要的单环芳烃

了解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的性质、来源及重要工业用途。

(八)稠环芳烃

1.掌握荼的结构及其重要反应。

2.了解葸、菲的结构以及它们在9、10位上的反应。

3.了解致癌烃的结构。

(九)多环芳烃:联苯、三苯甲烷

1.了解联苯的一般制法和预测亲电取代反应的主要产物。

2.了解三苯甲烷的一般性质和三苯甲基自由基、三苯甲基碳正离子的结构。

(十)非苯芳烃

1.了解非苯芳烃的涵义,掌握Hückel 4n+2规则及判断非苯芳烃的方法。

2.一般了解用分子轨道法解释环状平面共轭多烯烃其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时就有芳香性的原因。

(十一)Fullerene

一般了解Fullerene的结构(芳香性)、性质(卤化、Friedel-Crafts反应、Diels-Alder反应、还原反应)、制备(石墨放光汽化法、石墨电孤放电法、苯火焰燃烧法)及应用。

(十二)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要掌握杂环化合物按环的数目分类方法以及单杂环化合物母体的命名法和稠杂环中嘌呤的编号顺序、喹啉及吲哚的碳环母体结构。

(十三)五元杂环化合物

1.一般了解呋喃、噻吩、吡咯的来源、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的结构特征,学会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和Hückel规则解释它们具有芳香性(稳定性)的原因,并能用元素电负性的观点说明它们的芳香性为什么不相同。

3.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的亲电取代反应即硝化、磺化、卤化和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并能够从O、S、N的电负性及电子构型两个方面来解释三者的亲电取代反应的速率顺序和从环上电子云密度的大小来解释呋喃、噻吩、吡咯都比苯容易进行亲电取代反应这一明确的结论,此外,要注意在呋喃、噻吩、吡咯的硝化或呋喃、吡咯的磺化反应中必须用缓和的硝化试剂(乙酰基硝酸酯,用醋酐和硝酸作用制得)或磺化试剂(吡啶三氧化硫配合物)。

4.掌握呋喃、噻吩、吡咯的催化加氢反应条件及其产物的结构,以及呋喃所表现的双烯性质。

5.能够从吡咯的结构特征解释其为什么几乎不具碱性而且有微弱的酸性。

6.一般了解糠醛、血红素、叶绿素、噻唑的结构、性质以及制备糠醛的方法(戊糖水解法)。

(十四)六元杂环化合物

1.一般了解吡啶的来源、物理性质;重点掌握吡啶环的特征,能够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和Hückel规则解释它的芳香性并与苯、吡咯进行比较。

2.重点掌握吡啶环发生亲电、亲核取代反应的条件、活性和定位规律,并能够根据中间体碳正离子和碳负离子的稳定性对其反应活性和定位规律加以解释。

3.要了解吡啶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和产物,以及氧化产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4.能够解释吡啶具有碱性并且比吡咯强的原因。

5.了解吡啶的重要衍生物以及嘧啶的结构。

(十五)稠杂环化合物

1.掌握吲哚、喹啉、嘌呤等重要的稠杂环化合物的结构,重点掌握喹啉的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其规律。

2.掌握用Skraup法合成喹啉和它的衍生物的方法及原理。

(十六)生物碱

1.了解生物碱的涵义以及几种生物碱简单的生理功能。

2.了解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和一般性质。

五、对映异构

(一)分子的手性和对映体

1.掌握手性、镜象、对映体、立体异构、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等概念的涵义。

2.要求具有识别分子中有无手性碳原子的能力和只要分子具有与其镜象不能重迭的特征就具有对映异构现象的方法。

(二)平面偏振光和物质的旋光性

1.掌握平面偏振光、偏振面、旋光度、比旋光度等概念的涵义,初步了解旋光仪的原理和测定旋光性物质旋光度的方法。

2.了解物质具有旋光性的原因。

(三)对映异构现象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掌握分子产生对映异构现象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以及对映体的特征。

2.具有判断分子中有无对称面、对称中心的能力,掌握判断物质分子具有手性的方法,以及要懂得分子中有无对称轴不能作为判断分子有无手性的依据。

3.理解对称因素及对称操作。

(四)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掌握外消旋体、相对构型、绝对构型等概念的涵义。

2.了解左旋体和右旋体之间在结构上和性质上的异同点,以及它们与外消旋体之间在性质上的差异。

3.掌握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都有一对对映体,并且组成一对外消旋体。

4.掌握Fischer投影式及其使用方法,学会用Fischer投影式书写和阅读手性分子的构型,并能根据化合物的Fischer投影式将其变换成空间构型排布。

5.熟练掌握用D/L和R/S法标记旋光性化合物的构型。

(五)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了解当化合物分子中含有n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时,则该化合物就应有2 n个构型异构体,并可组成2n-1个外消旋体。

2.掌握非对映体的涵义,了解非对映体之间在结构上和性质上的异同点,以及它与对映体的区别。

3.掌握对映异构体的R、S命名法,并能根据对映体的名称画出其构型或Fischer投影式。

4.掌握内消旋体的涵义,能够区别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

(六)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能够识别环状化合物分子中的手性碳原子,并且能够看出其分子中有无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学会判断环状化合物存在顺反异构和手性的方法。

(七)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学会判断分子中虽不含有手性碳原子但仍具有手性的原因和方法。

(八)外消旋体的拆分和外消旋化

学会通过把一对对映体与一旋光性物质反应,使之转变为非对映体,然后利用非对映体物理性质的差异来拆解外消旋体的方法。

(九)手性合成

了解手性合成的方法和手性合成一般原理。

(十)立体化学在研究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1.初步了解对映异构在研究有机反应机理中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把立体化学的实验方法运用到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上,如烷烃的卤代反应、简单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等所涉及到的立体化学问题。

2.学会运用立体化学现象解释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六、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波谱方法

(一)电磁波谱与吸收光谱

1.了解波长、频率、波数、电磁辐射等概念的涵义,掌握波长与频率、波数与频率的相互换算以及根据波长的不同所划分的电磁波谱区域。

2.了解不同波长的辐射所引起的分子中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等)的变化都是量子化的,并且只有光量子的能量恰等于两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ΔE时才能被吸收,从而引起分子转动和振动,或使电子激发到较高的能级,从而产生特征的分子光谱。

(二)紫外光谱

1.掌握紫外光波长范围。

2.掌握紫外光谱的涵义以及产生紫外光谱的原因(分子中价电子发生能级跃迁的结果)。

3.了解Lamber-Beer定律,学会识别紫外光谱图。

4.熟练掌握电子跃迁的四种形式以及它们的能量差别。

5.了解紫外的基本原理和表示方法。

6.掌握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分子中存在共轭体系使吸收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红移)的原理,能够运用紫外光谱推测化合物的结构,确定化合物的纯度。

(三)红外光谱

1.了解红外光谱是由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并且要求掌握红外光的波长范围。

2.了解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都是量子化的,当发生跃迁时就吸收相应波长的红外光能,即发生核磁共振而得到信号,能量由电磁辐射向核转移(被核吸收而产生红外光谱)。

3.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形式以及各种化学键的振动频率与化学键本身的关系。

4.明确特征峰的数值是代表分子中某些化学键在基态时的振动频率,它是鉴定官能团的重要依据。

5.掌握红外光谱的八个重要区段是光谱解析的重要数据,并能用于官能团的推断。

6.熟记主要化学键伸缩振动的频率范围,并能利用有关数据确定化合物是否含有主要官能团及其类别(烷、烯、炔、芳烃)。

7.学会运用红外光谱解析的一般顺序:(1)先观察4000~1300nm范围内出现的特征吸收峰以确定可能存在的官能团,(2)找出相关峰,以确定存在的官能团,(3)再根据另一个官能团的存在以确定化合物的类别,(4)最后观察1300~40nm的指纹区,此区除用于与标准品对照外,尚可用于鉴别烯的类别和苯环的不同取代等。

(四)核磁共振谱

1.了解自旋核在自旋中会产生磁场,具有一定的磁矩。

2.了解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的一般关系和产生去屏蔽作用时分子结构的特点,记住屏蔽效应所产生的次级磁场的作用(减弱外磁场作用)以及化学位移值的大小与氢核周围电子云密度和共振吸收峰出现在高、低之间关系。

3.能够熟练地运用核磁共振谱图中数据推测有机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4.能够利用三个主要参数鉴定分子结构,根据共振吸收峰的化学位移分析确定各种氢核的化学环境(即氢核的类别),按照吸收峰面积(积分线高度)计算各峰面积所代表的相应数目,通过裂分峰数和偶合常数,确定邻接碳原子上相互偶合的氢核数。

5.学会运用核磁共振谱解析的顺序:(1)首先确定样品分子式,以获知其氢核数,(2)再从积分线高度和总氢核数,算出每组信号的氢核数,(3)从化学位移值识别各信号属于何种类型氢核,(4)从峰的裂分度和δ值找出相互偶合的信号,并确定邻接碳原子上的氢核数和相互关联的结构片数,(5)综合上述各参数提供的信息推定样品分子的结构。

(五)质谱简介

了解应用质谱法测定分子量、分子式以及鉴别有机化合物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七、卤代烃

(一)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现象

1.了解卤代烃按烃基类型、卤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以及卤原子所连碳原子类型不同而分类的方法。

2.掌握卤代烃的系统命名方法。

3.了解卤代烃的异构现象除具有烃类的异构类型外,还具有卤素在碳链中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异构现象。

(二)卤代烃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了解卤代烷分子中不同的碳卤键及不同烷基对其沸点、比重、溶解度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和卤代烃的光谱性质。

(三)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掌握C—X键的结构特点(极性共价键、键能较C—H键小、易极化异裂等),学会用电负性和价键理论来解释不同的C—X(X = F、C1、Br、I)键具有不同的极性和可极化性的原因。

2.掌握亲核取代反应和亲核试剂的涵义,了解含有不同卤原子的卤代烷进行取代反应的活性顺序。

3.掌握SNl和SN2反应的涵义及其机理,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描绘典型SNl和SN2反应进程的位能曲线以及过渡状态轨道图。

4.能够运用对映异构的有关知识说明SNl和SN2反应的立体化学特征。

5.掌握烃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能强弱、离去基团碱性强弱和可极化性的大小以及溶剂的极性对SNl和SN2反应活性的影响,重点掌握烃基的结构对SNl和SN2反应机理的影响。

6.掌握β-消除反应的涵义,伯、仲、叔卤代烷消除反应的活性次序以及消除反应的取向(Saytzeff规则),并能够运用过渡态的稳定性来说明消除反应的取向。

7.掌握El和E2反应的涵义及其机理,比较消除反应机理和亲核取代反应机理的区别和联系。

8.掌握β-消除反应(E2)的立体化学特征(反式消除),了解消除反应与亲核取代反应往往是同时进行并且相互竞争的原因,以及能够说明烃基的结构、试剂的碱性、溶剂的极性和温度等对竞争反应的影响。

9.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涵义,重点掌握Grignard试剂的生成、结构、特性及应用;一般了解卤代烷与金属Li、Na的反应。

10.一般了解卤代烷可被LiAlH4、NaBH4、Zn+HCl等还原为烃类的方法。

(四)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活泼性

掌握烃基不同而卤素相同的卤代烃的化学反应活性,并能够从结构上给以解释,还要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五)卤代烃的制法

能系统地掌握从烃中引入卤原子的各种途径,并且初步了解从醇制备卤代烃的方法。

(六)重要的卤代烃

认识三氯甲烷、四氯化碳、氯苯、氯乙烯等的某些特殊性质及其用途,了解有机氟化物的特点,四氟乙烯、氟氯烃的应用。

八、醇、酚、醚

(一)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了解醇的结构特点和醇的三种分类方法。

2.掌握醇的普通命名法(以甲醇为母体)和系统命名法(以醇为母体),要注意卤代烃的系统命名原则是以烃基为母体来命名的。

(二)醇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学会用分子间力(分子间氢键)的观点解释低级醇的沸点比相应的烃类和卤代烃高并能与水混溶的原因;理解醇的光谱性质。

(三)醇的化学性质

1.能够从电负性的角度来解释醇羟基氢具有一定酸性的原因,以及用电子效应来解释烷氧负离子的碱度和醇的酸度顺序,重点掌握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及其产物醇钠的性质和用金属钠鉴别醇的方法。

2.掌握醇与氢卤酸的反应是在酸性介质中进行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机理,并比较醇羟基被取代和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异同点,能够用试剂的亲核性解释不同氢卤酸与相同结构的醇及用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解释不同结构的醇与相同的氢卤酸的反应活性,熟练掌握用Lucas试剂鉴别C6以下的伯、仲、叔醇的方法并要了解有些醇与氢卤酸反应要发生分子重排。

3. 掌握醇在酸性催化剂(质子酸或Lewis酸)存在下脱水反应的两种方式(即分子内脱水成烯和分子间脱水成醚)及其反应机理(E1和SNl或SN2),以及它们与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和亲核取代反应的异同;能够运用Saytzeff规则判断醇分子内脱水反应取向和用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解释各类醇的反应活性,要注意在醇分子间脱水时,由于叔醇羟基周围较大的空间阻碍而不容易与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