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35

Upload: daniel-kelley

Post on 01-Jan-2016

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資料來源 : 中央氣象局 台東縣 消防局. 1995 日本阪神大地震. 2008 大陸四川 7.9 強震. 2201.0.3.11 日本大地震. 大地震 100 年來 1 次 ?. 面對災害 ……… 等待救援 ?. 人定勝天 ?. 為什麼會有地震? 我們腳下的地面雖然感覺很穩定,實際上整個地球的表面是不斷在變動的。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上有許多的板塊,板塊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2: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認識地震及海嘯災害威脅及相關應變作為

資料來源 :中央氣象局 台東縣消防局

Page 3: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995日本阪神大地震

Page 4: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5: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008大陸四川 7.9強震

Page 6: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201.0.3.11日本大地震

Page 7: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大地震 100年來 1次?

Page 8: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面對災害………等待救援?

Page 9: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人定勝天?

Page 10: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11: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12: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2

為什麼會有地震?

我們腳下的地面雖然感覺很穩定,實際上整個地球的表面是不斷在變動的。這種變動是因為地球的外殼上有許多的板塊,板塊如果碰在一起,就會產生推擠。板塊的推擠會造成陸地的隆起或陷落,在這些推擠的過程中,就會有地震的發生。

地球上的主要板塊分為七大塊,包括太平洋、歐亞大陸、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印度 - 澳洲 . 南極大陸板塊,台灣就處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相互碰撞的地方,因此時常發生地震,有時會釀成嚴重災害。

全球地震分布圖 世界上有 3 個主要的地震帶,分別為環繞太平洋邊緣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南緣的「歐亞地震帶」; 以及各大洋中的「中洋脊地震帶」。地球上 95% 的地震便是由板塊活動所造成,其餘的 5% 則是因火山活動、地下核爆、地殼塌陷、或隕石撞擊而來。

Page 13: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14: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4

台灣的地震特別多嗎?

沒錯,台灣是地震非常多的地方,每年可能有 8,000 多次的地震。不過每年大約只有一次地震會造成災害。台灣的地震這麼多,是因為台灣剛好位於兩個板塊碰 撞的地方。這兩個板塊是構成歐洲與亞洲的「歐亞板塊」與比較小的「菲律賓海板塊」。

台灣的地體構造圖

由於不同性質的板塊不斷的擠壓,累積變形能量,直到超過岩石能夠忍受的程度,便將累積的變形能量在瞬間釋 放出來,發生地震。台灣及日本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為板塊不斷在移動,不斷地累積及釋放能量,地震便周而復始不斷發生。

Page 15: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5

什麼是斷層?

造成地震的力量來自板塊的推擠、拉扯或錯動:而地震發生的地點,則通常在已有的斷層上。什麼是斷層呢?斷層就是岩層斷裂的地方。地表其實是由不同性質的岩石,一層層相疊而成的,這一層層的岩層如果發生斷裂,斷裂的地方就叫做斷層。

台灣有哪些活動斷層?

台灣總計有 51 條活斷層,以台東來說有鹿野、池上和利吉斷層

Page 16: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6

震央與震源 震源是地震發生的來源,通常都在地下。較深的震源稱為深層地震,地震波頻率低且振幅較大。而較淺的地震稱為淺層地震,地震通常短而快。震源投影在地面的點則是震央,基本上離震央近的地區所受到的地震波較大,危害也較深。

地震規模與震度有何不同?

地震規模是指地震本身威力的大小, 與其所釋放出的能量有關 。因此地震規模並不因為觀測站不同而有不同數值。目前最常用來表示地震規模的是芮式地震規模 (Richter Scale) ;地震震度是指各地所受地震程度的大小,因此會因觀測站不同而有不同震度與震級。

Page 17: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震度分級

人的感受 屋內情形 屋外情形

0 無感 人無感覺。    

1 微震 人靜止時可感覺微小搖晃。    

2 輕震 大多數的人可感到搖晃,睡眠中的人有部分會醒來。 電燈等懸掛物有小搖晃。 靜止的汽車輕輕搖晃,類

似卡車經過,但歷時很短。

3 弱震 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搖晃,有的人會有恐懼感。

房屋震動,碗盤門窗發出聲音,懸掛物搖擺。

靜止的汽車明顯搖動,電線略有搖晃。

4 中震有相當程度的恐懼感,部分的人會尋求躲避的地方,睡眠中的人幾乎都會驚醒。

房屋搖動甚烈,底座不穩物品傾倒,較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

汽車駕駛人略微有感,電線明顯搖晃,步行中的人也感到搖晃。

5 強震 大多數人會感到驚嚇恐慌。 部分牆壁產生裂痕,重傢俱可能翻倒。

汽車駕駛人明顯感覺地震,有些牌坊煙囪傾倒。

6 烈震 搖晃劇烈以致站立困難。 部分建築物受損,重傢俱翻倒,門窗扭曲變形。

汽車駕駛人開車困難,出現噴沙噴泥現象。

7 劇震 搖晃劇烈以致無法依意志行動。

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或倒塌,幾乎所有傢俱都大幅移位或摔落地面。

山崩地裂,鐵軌彎曲,地下管線破壞。

Page 18: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18

地震會帶來什麼災害?

直接性災害:

1. 地面斷裂:當斷層活動沿著斷層的兩側發生數公分到數公尺的錯動時,就會造成地面破裂、地盤拱起或陷落的情況,地表也會出現規模不一的斷 裂。如果建築物的基礎正好跨越斷層帶,那就難免被撕扯,發生扭曲或斷裂,使得建築物倒塌。2. 山崩:斷層活動時造成的激烈振動會使鄰近斷層的地區發生大量的山崩,造成災害。3. 岩層液化:地震發生時,強烈的震動會使原本吸附在岩層中的水滲出,使岩層「液化」而變得軟弱,建築物的地基因此失去支撐,容易使建築物 產生下沈、傾斜或倒塌的情況。4. 地陷:發生地陷會損壞一個都會區的溝渠、地下水道、河流兩岸的堤防等,甚至導致海水倒灌,對都會區造成致命的影響。5. 海嘯:如果斷層造成海底的地形變化,則會攪動海水而形成較長的波浪,並向四周傳布。地震在大洋所引起的起伏波浪,通常高達數公尺甚至更 高,當波浪傳到海岸時,因海水變淺而使波浪變得更高,此即為海嘯。間接性災害 :包括有火災、建築物倒塌等災害

Page 19: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地震災害預防• 1.建築工程防震設計• 2. 重大工程慎選地點• 3.特種工程 ( 核電廠、化工廠、儲

油槽…… )耐震設 計特別考量

Page 20: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平日防災準備• (1) 準備乾電池、收音機、手電筒、滅火器及急救藥箱, 並告知家人儲放的地方及使用方法。 • (2) 知道瓦斯、自來水及電源安全閥如何開、關。 • (3) 綁牢家中高懸的物品,鎖緊櫥櫃門閂。 • (4) 重物不要置於高架上,拴牢笨重家具。 • (5) 知道地震時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 (6) 教師(尤其中、小學校)應經常於課堂宣導防震常 識,教導學生避難事宜;學校應定期舉行防震演習。 • (7) 教室的照明燈具、實驗室的櫥櫃及圖書館的書架應 加以固定。 • (8) 辦公室及公共場所應經常檢驗防火和消防設備。 • (9) 機關、團體應規劃有關緊急計畫,並預先分配、告 知緊急情況時各人的任務以及應採取的行動。

Page 21: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1

消防署防災資識網緊急避難─室內篇

1.若有感到搖晃,請先躲到堅固的牆角或桌邊,保護頭部。 2. 地震後請馬上處理火災,若有小火災發生時要把握時間趕緊滅 火。 3.避難時,一定要穿鞋,並戴安全帽及防災護套。 4.請由收音機聽取正確的情報再行動。

緊急避難─室外篇

1.千萬不要靠近狹窄的馬路或巷道。預防可能會有瓦礫掉落或水泥 牆倒 塌的危險。 2. 大地震後會有餘震的發生,要注意不要靠近有損害的建築物。 3.道路坍塌或地層下陷可能發生落時山崩,不可貿然通行;河口及海邊可 能發生海嘯,千萬不可前往觀潮。 4. 在捷運或是百貨公司、電影院時請遵守引導人員的指示方向逃生。

Page 22: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2

最近網路有一流言,地震來時躲在“生命三角”內 存活機會最大!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 些物體,使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物體越大,越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越小。而物體被擠壓得越小,這個空間就越大,於是利用這個 空間的人免於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Page 23: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3

但這言論很快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美國紅十字會、加州 州長緊急服務辦公室和地震專家紛紛發文,對“生命三角”的不合理性進行論證和聲討。地質學家和抗震工程學家告訴我們,房屋受到地震波襲擊時,可能 發生各個方向上的平晃。坍塌也分成房頂平塌、牆體外倒、牆體內倒和房頂 M 形 向下彎折幾種。所以,儘管觀察地震造成的廢墟,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位置上確實存在類似的“三角空間”。不過,在地震發生時,人們無法預先知道地震的方式、倒塌發生的方向,也就無法知道什麼地方會 有所謂的三角“求生空間”。而且若是以下狀況呢?

你無法預知所謂的“生命三角”在 哪裡,而在“生命三角”形 成之前,你可能早就先被飛來的各種雜物打傷。

Page 24: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4

美國教育學生或民眾還是要躲到桌子下“ 伏地、遮擋、手抓牢”( Drop , cover and hold on )的地震口訣

Page 25: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Page 26: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地震預測的可行性?

Page 27: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7

地震引發海嘯的形成原因(一)海洋板塊沈積往下推擠陸地板塊。(二)陸地板塊前端向下沈積,蓄積反彈能量。(三)反彈能量蓄積到飽和點,陸地板塊能量前端向 上彈起, 板塊能量釋放造成地震。

Page 28: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28

(四)地震能量的釋放後,能量藉由海水快速地傳播,在海水水深5000 公尺時,時速最快可以像噴射機一樣,達到每 小時 800公里。

(五)但是接近陸地前沿時,由於海水深度開始變淺,傳播速度開始放 慢,海水開始推擠(共振)而逐漸昇高海嘯,最後海水一波波湧 入陸地形成災害。

Page 29: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印尼亞齊省首府在海嘯襲擊前後部分衛星圖片(DigitalGlobe公司 ),摘自 http://zh.wikipedia.org/)

Page 30: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海嘯無敵的摧毀力

Page 31: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台灣可能發生海嘯嗎?

Page 32: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32

海嘯警報的發布機制

(一)遠地地震引發的海嘯  太平洋海嘯中心( PTWC)為 1949 年美國政府在夏威夷所設立的海嘯發布機構,當其偵測出環太平洋地區有規模6.5 的大地震發生時,就會開始進行是否引發海嘯之研判,並對於有可能發生海嘯潛勢的國家和地區於數小時前發出警告。中央氣象局在取得海嘯警報後,經研判確定其對於台灣地區的影響後,迅速透過傳真或簡訊方式,將海嘯訊息傳送到各岸巡、災害防救主管機關、大眾媒體, 呼籲沿岸居民因應海嘯侵襲。

(二)近海地震引發的海嘯當中央氣象局地震速報系統偵測到台灣地區近海發生規模6.0 以上之淺層地震時,將立即發布海嘯警報,迅速將海嘯訊訊息傳送到各岸巡、災害防救主管機關,並透過大眾媒體呼籲沿岸居民因應海嘯侵襲。

Page 33: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33

海嘯侵襲陸地海嘯的波長非常長,有時長達 10公里,所以並不容易目視察覺,惟海嘯開始接觸陸地後,隨著沿岸變淺而波長變短,而且波浪高度會因為共振效應增高,特別是居住在下列地區的民眾應提高警覺:

人員避難注意事項突然間的發生地震有可能引發海嘯來襲,避免海嘯危害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早預警」,迅速往高地「避難逃生」,以 下有七點注意事項,作為人員避難時的參考:(一)首先要考慮到自身的安全,因為一旦身體受傷,就很難進行避難。(二)避難時必須要往高處走,必要時,甚至還得進行二次避難,走到 更高的地方,因為海嘯危害的程度,往往不是靠過去的經驗可以判 斷的,進行時寧可作最壞的打算。(三)近海地 震引發的海嘯,避難時間短,儘量不要靠車輛避難,因為 短時間路上突然湧入許多車輛,容易造成交通阻塞,而且車輛被捲 入海嘯,人員更不容易脫困。

Page 34: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34

(四)海嘯來襲時一切以避難為先,不要過於掛念家中貴重物品或自家漁 船,海嘯第一波與後續第二、三波的間隔可能很長,潮水暫時退去 後, 不要立即返家或是到港口探視自家漁船。(五)平時應將家中的傢俱予以固定,避免地震造成傢俱傾倒造成人員受 傷,甚至影響第一時間的避難逃生。(六)海嘯已經造成淹水 而來不及避難,必須就近往高處逃生,人員若 浸泡在水裏,容易被大型飄浮物撞擊而受傷。(七)海嘯已經造成淹水而來不及避難,人員應儘量遠離堅硬的設施, 例如岩岸、鋼筋混凝土結構,避免水流衝擊使得人員碰撞到這些地 方而受傷。

Page 35: 認識地震及 海嘯 災害 威脅 及相關應變作為

地震來時冷靜有秩序的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