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45
第第 第第第第第

Upload: kalinda-kapoor

Post on 01-Jan-2016

4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一章 绪论. 陈正炎教授. 高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临床检验学术水平的提高,使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新实验、新方法、新的实验参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的分析提供了重要指标。. ⑴ 影像学诊断 临床诊断 ⑵细胞学诊断 ⑶实验室诊断 —— 早期. 我国综合性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分为:. ⑴ 生化检验:重要地位;①项目多、②信息多、 ③自动化程度高。 ⑵临床检验:三大常规检测 ⑶细菌检验 ⑷免疫学检验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章 绪论陈正炎教授

• 高科技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临床检验学术水平的提高,使临床医学迅速发展新实验、新方法、新的实验参数,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预后的分析提供了重要指标。

⑴ 影像学诊断临床诊断 ⑵细胞学诊断 ⑶ 实验室诊断——早期

我国综合性医院检验科检测项目分为:

⑴ 生化检验:重要地位;①项目多、②信息多、

③ 自动化程度高。⑵ 临床检验:三大常规检测⑶ 细菌检验⑷ 免疫学检验⑸ 血液学检验⑹ 分子诊断学检验

一、临床生物化学的含义( Clinical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 + 临床医学 临床生物化学

利用生物化学的 理论与技术→研究人体疾病状态下的 生化改变的机理、体液中生化组分的质与量的变化→为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及疾病的预防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临床生物化学的特点⒈ 理论性、实践性强:说明疾病发生机理、 开发新的检测技术⒉ 边缘性、应用性学科(交叉学科):与多

种学科和技术有密切联系。⑴ 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生理学、药理学、

病理生理学、毒理学——基础学科

⑵ 生物化学、免疫学、血液学、输血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学科。

⑶ 仪器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免疫学技术、生化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技术应用。

三、临床生物化学的发展临床生物化学——一门年轻正在发展的学科

⒈1918 年:“临床生物学”专著⒉1931 年出版了“临床生物学” 教科书——

标志临床生物化学的初步形成。⒊20 世纪四十年代:蛋白质、氨基酸、营养

与健康、酶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果。

⒋20 世纪 50 年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⒌ 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

⑴ 肉眼观察: 3000 年前中国:记载“泡沫尿” →竹条搅动尿液→泡

沫 出现→说明尿液有蛋白→诊断疾病。埃及:(公元前 500 年) 尿液倒在干沙上→数蚂蚁数目→尿糖

⑵18 世纪后期——体液分析 重量法及容量法——分析体液的血糖、尿

素、电解质。缺点:耗时、耗料、方法繁琐、灵敏度低

⑶20 世纪 50 年代:比色分析技术——使生化检验发生根本性改观。

测定物 + 试剂 显色 比色 可见光: 400nm→700nm波长光度法:紫外分析技术 蛋白质 定性、定量 核酸 定性、定量

280nm

260nm

形成:光谱分析技术——发射光谱、吸收光 谱、散色光谱。准确度:血糖、血脂、酶类、尿素、尿酸、 肌酐等等。

⑷ 电化学分析技术:离子选择电极——分析 电解质。⑸ 电泳技术:薄层电泳、凝胶电泳、等电聚 焦电泳、转移电泳、毛细管电 泳。

⑹层析技术:离子交换层析、凝胶层析、亲 和层析、高效液相层析。气相 层析。⑺离心技术:差速离心法、密度梯度离心法。⑻同位素技术——放射性:检验微量成分。

⑼免疫技术:免疫电泳法、免疫扩散法、免 疫沉淀法、酶免疫法。⑽酶试剂法:提供了更可靠更灵敏的检测分 析技术。⑾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 分子杂交技术、 PCR 技术、 RFLP 技术、

DNA序列分析技术等。

⒍自动化分析仪的应用

20 世纪后期 :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全自动生化

分析仪的产生将取样、加试剂、 去干扰物、混合、保温反应、检 测数据处理、打印、清洗等步骤 通过仪器完成。

特点: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标准化、

微量化。第一代: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第二代:分立式自动生化分析仪第三代:离心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例如: COBAS 800型全自动多功能生化分析 系统。检测速度 :855 测试 /小时同时测定 72相标本用量 :2—10 微升 / 测试标本类型:血清、血浆、尿、脑脊液、溶血 物、全血。分析方法: 4 种

分光光度法——酶类、底物类透射比浊法——特种蛋白、滥用药物荧光偏振法——治疗药物检测、甲状腺功能 检测离子选择电极法——钠、钾、氯、锂离子。

目前检验科用:目标式、一体化分析系统 将临床化学及免疫化学检测项目结合于 一个模块平台进行检测。① 临床化学模块 样本:血清、血浆、尿、脑脊液、溶血物、 全血。 检测能力: 1000~2000 项次 /小时同时上机项目: 60~120个

② 免疫模块: 检测能力: 170~340 项次 /小时同时上机项目: 25~50个项目 检测项目: 750个免疫项目

四、研究领域⒈阐述疾病的生化基础——了解疾病的发生

机理。例如:⑴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 ⑵ 疾病时血浆蛋白质变化 ⑶ 高脂血症 ⑷肝脏疾病的生化改变化学病理学( Chemical Pathology )

⒉ 研究基因与疾病的防治

基因突变→疾病发生⒈美、英、中、俄、法等 6 国完成的( 2001

年)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 3.5万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测定使人类进入基因王国→对遗传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开辟一条通道→更深入了解人类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形成基因诊断技术。

⑵功能基因组学——深入研究各基因的功能⑶ 蛋白质组学——基因表达产物的研究

⒊探讨生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指标的选择及评价

诊断化学: (Diagnostic Clinical Chemistry)例如:血清酶学检测

心肌疾病的生化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 ⑴ 常规生化检测: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⑵急诊生化检测:检测结果需迅速回收 血糖、尿素、电解质、 酶、血气分析、心肌标 志物。 ⑶特殊生化检测:毒物检测、激素检测、 治疗药物检测、 DNA 分 析、羊水分析

⑷ 床旁生化检测:急诊室、监护室、手术室、 事故现场、农村等微量、小型仪器,现场操作——快捷、方便。

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对检测项目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五、影响生化检测结果的生物学因素

⒈ 生理因素 ⑴ 年龄:新生儿: HBF (主)胎儿型 胆红素浓度↑ 青春期: ALP活性↑ 成年期:生化指标稳定 老年期:胰岛素对糖反应↓,血 尿素↑

⑵ 性别:醇脘 H 酶活性:女性﹥男性⑶妊娠: AFP↑

⑷运动: LDH 、 CK↑

⒉食物

• 饮酒: TG↑,γ-GT↑↑,AST↑

• 餐后:血 G↑ ,钾离子↑, TG↑ , ALP↑

⒊ 药物:利尿药:血钾↓避孕药: Ch↑ , ALT↑ ,转氨酶↑, TG↑

吸毒:淀粉酶↑, ALP↑ ,胆红素↑, 血钾↑,尿素↑

⒋ 标本保存不妥

血清、血浆保存中: ACP失活、血氨↑、血 P↑

冰冻六个月: ALP 、血 G 、氮含量明显改变

不稳定血清(血浆)成分保存法 成分 保存法 氨 採血后直接冰冻(几小时到 1天) 尿素 4℃( 3天),冷冻(数月) 胆红素 避光, 4℃(数月),冷冻( 1月) 酮体 冷冻(数月) G NaF抗凝剂,全血 4℃( 2周) ChE 4℃( 1周),冷冻( 2周) ALP 迅速分离, 4℃( 1周),不可冷冻

ACP 迅速分离, 4℃( 1周),隔绝空气 CK 4℃(数日),冷冻( 2周) LD 室温,不可冰箱保存

⒌ 干扰物

⑴内源性干扰物: Hb ,胆红素,脂类,异物 蛋白①溶血:溶血→稀释出 Hb→340nm吸收峰↑→直接干扰胆红素结果。溶血→红细胞内成分释放→影响结果RBC : LD,钾离子,镁离子弄故分别比血浆高 160倍、 22倍、 3倍。

RBC 与血浆(血清)某些物质浓度差异 生化成分 RBC 血浆(血清) RBC/ 血浆精氨酸酶( U/L 37℃) 6120±1428 3.9 ( 0.8~7.9 ) 1569.2

MDH ( U/L 25℃) 30022±3714 160 ( 80~310 ) 187.6

LD ( U/L 37℃) 68000±9010 208~378 179.9

AST ( U/L 25℃) 425±92 11.1 38.3

CK ( U/L 25℃) 124±153 80 15.5﹤钾离子( mmol/L ) 88 ( 76~100 ) 4.4 ( 3.5~5.5 ) 20.0

肌酸( μmol/L ) 618.0 314.3 18.0

②脂血:干扰血 G 、 TG 、 P 、总胆红素、尿

酸、 TP 、纳离子测定。③黄疸:干扰血 G 、尿酸、 Ch 、 TG 测定。

⑵外源性干扰物

药物、添加剂、实验材料等抗凝剂:草酸盐、柠檬酸盐、 EDTA—钙离

子 抑制淀粉酶、 CK 、 5羟色氨

六、生化学检验的任务⒈ 检验人员素质的提高 ⑴对检测质量保证的认识 ⑵对检测结果分析能力的提高⒉ 信息化管理——网络化 设置实验室信息系统,进行实验数据储 存,处理及管理。

⒊ 临床对话:与临床医师交流,参加病案讨 论,提供检测项目的选择。⒋ 研究开发: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 配套实验正确组合,进行科研 项目的申报及研究。⒌ 人才培养: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定期 进行学术交流。

七、参考资料⒈ 中文:①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②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③ 中国检验医学杂志

⒉外文:① 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②Clinical Chemistry (美国) ③Annuals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英国) ④Clinical Chemistry Acta (荷兰)

⑤Clincal Chemistry Review (加拿大)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