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55
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 ( 北北北北北北北北北

Upload: orde

Post on 24-Jan-2016

14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高三年级. 2002 年. 中心句,它对本段所举的两个例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题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全文约 700 字。内容是介绍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模糊理论的研究。文章难度较低,有一定趣味性。 全文共 5 个自然段。第 1 、 2 段,首先提出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之中,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第 3 段,进一步举例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指出科学的发展不能使之变得清晰。第 4 段,介绍人类对于模糊性的巧妙利用。第 5 段,提出模糊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智慧,具有更多的 “ 人性 ” 。.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

高三年级

Page 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02 年

12. 画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 ]A. 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镜头加以重映B. 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C. 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D. 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本题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全文约 700 字。内容是介绍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和模糊理论的研究。文章难度较低,有一定趣味性。 全文共 5 个自然段。第 1 、 2 段,首先提出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之中,并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第 3 段,进一步举例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指出科学的发展不能使之变得清晰。第 4 段,介绍人类对于模糊性的巧妙利用。第 5 段,提出模糊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智慧,具有更多的“人性”。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铅块上放一比重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刚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中心句,它对本段所举的两个例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B

Page 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3. 在作者看来,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 ]A. 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B. 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C. 金属球由于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D. 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辨别和筛选有效信息需要做到三个“正确”:①正确认定阅读区间,②正确找到相关语句,③正确把握句意和语言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 2 段第 3 段

第 2 段第 4 段

第 2 段主要说明模糊性有时表现在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 3 段主要说明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

第 4 段主要说明人类对于模糊性的巧妙利用。

B

Page 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4. 在作者看来,下列事实中能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项是 [ ]A. 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B. 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C. 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D. 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第 2 段第 5 段

第 3 段第 4 段

说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是在第 4 段

D

15.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 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 将人类灵活巧妙地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 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A 项、 B 项都是前一分句在文中有依据,后一分句则非文章内容所涉及。 D 项中的原因,应是人能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来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和控制。

C

Page 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4 分) [ ]A.“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B. 自然界中蕴含了丰富的启示,即使一叶坠地,也隐藏着深刻的哲理。C. 本文通过与树叶对话的形式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

D. 本文以小见大,以充满感情的描写诗化了人与自然的联系。E. 本文集中赞美了树叶以自己的零落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的献身精神。

从全文看,作者并无“夸张”之意,“因为”之后就是最好的诠释。

错误在于“对话”的表述,本文确实通过对“树叶”的描述传达了关于生命的要谛,但不是运用“对话”,而是采用客观描述的形式。

错误在于“集中赞美”四个字上,此项中提到的“献身精神”并非全文主旨,仅仅是其关涉到的内容之一。

B D

Page 6: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第二段中所说的“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指的是什么?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4分)

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人类妄自尊大地对自然平衡的破坏(或:指对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的破坏。)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你”的运用,“与读者拉近距离”、具有“亲切感”,营造了一种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情境和氛围。

Page 7: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1. 本文结尾,在“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之后,作者又加上一句“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请试作分析。( 4 分)

本题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这道小题是 4 个题目中难度最大,得分率最低的一道试题。主要原因是考生没有读懂题干要求。题干明示“这样结尾含有什么用意?”关键词是“结尾”和“用意”,之后,再仔细研读结尾两句话:“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反复阅读不难发现,用意之一是树叶和人的主体位置发生了变化;用意之二为强调了人与树叶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第二自然段人应当尊重自然和风景的观点。解答“用意”一类的问题,关键是要结合文意,具体回答,切忌笼统、空泛,比如,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深化了对生命的领悟等等。

参考答案:

①效果上:把树叶拟人化,使树叶获得了主体的位置。

②内容上:表达了树叶(自然)与人的平等关系。

③结构上:照应了“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的观点。

Page 8: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2.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6 分)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2 分)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4 分)

第一问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今年仲夏”、“去年初冬”是文中的重点信息,有了“今年仲夏”,就等于明白了文章写树叶采用的是倒叙写法。可惜,不少考生忽略了“仲夏”,只写了冬 - 春 - 夏 - 秋。写出“明年春天”的,更是凤毛麟角。主要原因是,“明年春天”,在文中的表述较为隐蔽,“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严格说来,“暑天”和“夏季”在逻辑上是属种关系,它与四个季节不在同一层面,因此可以忽略不写。

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第二问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①写自己的感悟;

②只写一点感悟;

③摘录文本中的原话。

究其原因,没有认真品读题干,题干中的主要信息是:“作者”、“哪些”“、感悟”、“自己的话”。如果抓住这些信息,答案就不会“离题万里”了。

①有:生命的转变、转化的过程。

②有生生不息、生命的轮回等。

③有:珍惜生命、对生命的态度、安宁等。

Page 9: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03 年

7.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 [ ] A.反射 70% 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B.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 D.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

本文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全文约 800 字。内容是介绍亚马孙雄性蓝蝶带有蓝色光辉的奥秘。文章难度较低,可使学生从文章里吸取知识,有较强的趣味性,体现了自然科学类阅读的考查方向。 全文共 4 个自然段。第 1 段,点出蓝蝶带有蓝色光辉并以此示警的奇妙性能。第 2 段,从蓝蝶翅膀的结构揭开具有这种奇妙性能的奥秘。第 3 、 4 段,点明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

题目所说“通观全文”,实际要求的是准确、快速地找到检索信息的区间。“通观全文”也就是整合思路结构,这里对考生的固有能力发出呼唤。文章第一段是概括介绍蓝蝶翅膀的表征,第二段才具体说明“光学性能”。而 A 、D 两项是第一段的内容,当然应该排除。从对词语确认的角度来说,对一个科学概念的“准确说明”必须是全面、准确的。通观第二段,对“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说明包括三个方面:反射率、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 。 A 、D 两项只说明了“蓝蝶翅膀”的反射率,是片面的; C 项说明的是“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特性,恰与广角性相反。只有 B 项是全面、准确的。从实质上看,题目考查的是考生的固有的阅读素质。

B

Page 10: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8. 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B.翅膀的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D.翅膀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重点考查对文中信息把握理解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反光机理”,确定有效阅读空间为第 2 段后半部分,把握住蓝蝶翅膀①“反光是广角的”,因为“羽状物的分支”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②“具有颜色选择性”,因为“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即能选定 C 项,排除 A 、 B 项, D 项的后一分句则是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光机理。

C

Page 1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9. 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B.翅膀上的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C.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D.对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结果。

有效阅读空间在第 3 段。

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仿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A

A 项题干中“研究最有成效”明显与原文“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 及“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不符。

Page 1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0.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

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

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罪犯的“克星”。

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

根据文意推断,就是依据事实的逻辑推理,离不开对生活常识的认知积累,离不开对事情事理的判断能力。

从常识积累的角度看, A 项所根据的文句是“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判断其合理的常识基础是:小飞机以 500 米高度飞越丛林是可能的。

C 项所根据的文句是“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判断其合理的常识基础是:钞票是有价证券,先进的复印机是制造假钞的理想工具,“克星”是对“无法印造”的形象表述。

D 项所根据的是全文对蓝蝶翅膀奇特的光学功能的说明,总结性的文句是“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成功的事。’” 判断其合理的常识基础是:有关蝴蝶的传说是富有浪漫色彩的,脍炙人口的“梁祝化蝶”便是一例。

B 项所根据的文句是“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判断其不合理的常识基础是:某种角度反射率低,并不意味着反射光整体不够强烈。从逻辑判断的角度看, B 项用的是肯定性判断,其不合理性也就更加豁然。

B

Page 1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余秋雨的大多文章更偏重于知识性、说理性,只是蒙上了一层抒情气息,文学意味并不浓郁。而这往往是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较为青睐的文本。 “ 夜雨诗意”四字,不仅确定了本文的话题,还包蕴了如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夜雨何来诗意?夜雨有何诗意?感受夜雨中的诗意有何意义?对一个标题的感悟,将推动对全篇文意的理解。 全篇文字共六个自然段,结构严整规范,段间关系呈现如下布局:

1

2、 3、4

56

《夜雨诗意》

首段由荒岭残居起笔,对“富有的雅士”的“诗兴突发”作出猜测,便将话题引向夜雨诗意上来。第三、四两句是首段的重心,即“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充沛”的诗意。诗意在于荒山夜雨,诗意在于可怖的氛围——这个论断实际上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分析“夜雨诗意”。 二三段谈到了两种诗意:美国教授迷恋的诗意,是驱车前往“考究的白木房子”听雨;而“我的感悟”与这种“轻松和潇洒”的诗意相“逆反”,“我”的诗意则伴随着“苦旅的狼狈”与“荒寂的恐怖”。这两种诗意的不投合便构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第四段集中笔力表达作者对“夜雨诗意”的理解。这是一个“总-分”段式。“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为作者的中心观点。接着举了“蜀山行旅”“雨夜迷途”两个例子来证明观点,由“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收尾,强化作者的观点。段末的“艰难”二字与段首相呼应,成为本段的核心词。

第五自然段是对“夜雨诗意”的深化,探讨感受“夜雨诗意”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对峙中发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类的生命价值。作者在此先提出了两种美——“愉悦美”与“悲剧美”。以后的文字便围绕着这两种美的不同意义展开。前者“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而后者“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却有永久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作者所推崇的“悲剧美”,是对上文所说的“自然给予的艰难”的抗拒与较量。这抗拒与较量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五段的后半部顺势提出欧洲现代启蒙主义大师们的观点——“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最终推出自己的观点——现代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发展”。这样,便将人类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对自然的抗拒力凝结在一起。这也是“诗意”的最高显现。 第六自然段,作者明确指出,现代人将在“蜀山行旅图”中感受诗意。“品味苦涩”、“踩着泥泞”,人类的生命创造力将安然消受荒山夜雨的可怖氛围,勇敢地面向未来。收束全文的同时,文章的末段与首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的布局安排完整、和谐。 总体来看,《夜雨诗意》一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清通,在对考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能够较为有效地对其阅读能力做出客观测试。

Page 1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 分)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E.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 答:【 】【 】

本题的五个选项:A项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B、E两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C、D两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

文章第五段,作者提出两种美,“方便感和舒坦感”正属于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故D项的分析与文意相悖。 E项中提及的对“凡尔赛宫”的理解有误。原文中与此相对照的文句在第五段:“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作者用凡尔赛宫来作比,并非实写。故E项的解释同样不合文意。

D E

Page 1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 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7 分) ①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 ②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③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

本题第一问考查对作品表达技巧的赏析。文题为“夜雨诗意”,这个意念是由“富有的雅士”的荒墅所引发的。荒废的别墅令作者思考关于诗意的事,便有了下文。回答“为什么”的问题,需结合作品的立意与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

第二问考查对作品语言的赏析。从作者的思路上来看,“领受”与“感悟”所在的句子在文意衔接上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领受”是对上文美国教授生活的概括,“感悟”是对下文“我”深入思考的开启。这两个词在表意上相当准确。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将词句置于具体的“语流”中作出判断,这“语流”既包括语言诸要素的相互解释,也包括对作品思路的宏观把握。

第三问考查对作品文段中心意思的概括。第四段“总-分”段式的构成及两个“艰难”的呼应,使本题变得平易。概括离不开筛选与组织语言,本题在题目的要求下摘录关键词也是一种对语言的组织。

①“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②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是在苦旅的狼狈和寂寞的恐怖中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③“艰难”

Page 16: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1. 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 3 分)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对内容要点的归纳。第五段中的“松快愉悦的美”与“悲剧美”即为答案的两个要点,再将其理解完整便可组织语言作答。明示信息的存在,使本题的考查显得平实、客观。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捷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

Page 17: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2. 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 4 分)

本题考查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文章第五段中作者引欧洲启蒙主义大师的理论,即是为了推出“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发展”。在作者看来,这是现代文明应寻求的“诗意”;“品味苦涩的夜雨”、“踩着泥泞走向未来”,其内涵也正是指现代人必将努力创造充满“诗意”的现代文明。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须在文中找到确凿的依据(或明示或暗示),阅读者须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测。

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

Page 18: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04 年 本文是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内容是介绍一种名为 CPEB 的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有助于长期保存人的记忆。文本约 1000 字,专业性较强,陌生信息较多,有相当的难度。 文本分 7 段。①段提出科学家的这个新发现。②段简述“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而此前则认为“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质至少不能起到正常作用”。③段引述研究所负责人的话以印证上述发现。④段具体说明过去认为的有朊毒体活动的蛋白质会停止正常功能。⑤段具体说明这种名为 CPEB 的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长期保存人的记忆。⑥段以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的 CPEB 为例说明第⑤段的发现。⑦段展望未来:科学家将进一步研究这种理论。 整个文本呈现: ④①—②—③ ⑦ 的结构形态。 ⑤—⑥

Page 19: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5.下列对“朊毒体”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以疯牛病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发现的一种病毒。

  B.是一种能突然改变形状或发生错误交叠的蛋白质。

  C.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一种蛋白质。

  D.是哺乳动物的神经突触中用以存储记忆的细胞。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朊毒体”的理解,答题关键在解释其内涵。

A 项对②段末尾的类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有误。(当初研究疯牛病因的具体情况,只有业内人士清楚)

B 项对应④段第 2 句,并解释了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为正确答案。

C 项偷换了概念,由第⑤段第 2 句之首的代词“它”,可知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上的是 CPEB 而非“朊毒体”。

D 项对应⑦段,但能用以存储记忆的是有朊毒体特征的 CPEB 而非“朊毒体”。

B

Page 20: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6. 对“这种蛋白质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朊毒体在发生错误交叠时仍保持了正常的功能。B.朊毒体在记忆存储过程中会发挥好的作用。

C.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仍保持了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D.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这需要把审清题目要求和正确分析并筛选文本的相关信息结合起来。

A 、 B 两项的主语是“朊毒体”,与题目要求的“这种蛋白质”,即 CPEB 不合,答非所问,故先排除。

C 项将②段的此前“不能起到正常作用”(正确转换为“发挥好的作用”)与⑥段第 3 句整合,是为正确答案。

D 项不是题目要求的“在朊毒体状态时会发挥好的作用”,而是 CPEB 发挥好的作用以后所表现出的特性。

C

Page 2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7. 下列推断符和文意的一项是 ( )A.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仍能发挥正常功能的事实,证明此前人们对朊毒体的认识是错误的。

B. 了解 CPEB 在记忆存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对揭示疯牛病等神经性疾病的病理不无帮助。

C.CPEB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这实际上就是“朊毒体活动”在发挥作用。

D. 由于可能的记忆存储机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中记忆的奥秘很快就会揭开。

本题考查依据文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 项错在强加因果,因为“ 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与“有朊毒体活动”是两回事。

文本用此类比法意在说明此次对 CPEB 的认识的转变正如当初揭示疯牛病病因的转变那样(现在会发挥好作用,此前至少不能起到正常作用),至于能否客观上揭示疯牛病等神经性疾病的病理,则与“本案无关”。

C 项整合⑤⑥两段即可看出是正确答案。

D 项未注意到第⑦段的“计划对这一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所以“奥秘很快就会揭开”,从文中找不到根据。

C

Page 2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8. 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本题需要有较强的信息分析和筛选能力。但有 16 、 17 两题的铺垫,本题应不难回答。题目要求回答的“记忆存储手段是什么”,可理解为记忆存储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即 :

①CPEB处在朊毒体状态;

②仍发挥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

③所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和神经细胞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上述三点都是科学家最近的发现,至于朊毒体的内涵、 CPEB 的位置及神经细胞的数量……都不是“文中揭示的可能的记忆存储手段”。

CPEB 在朊毒体状态下仍发挥它的正常功能——蛋白质合成,所合成的蛋白质会随着记忆的形成加强突触,使突触和神经细胞长期保存这些记忆。

Page 2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本文是一篇随笔性质的散文,思想意味(或者说学理意味)大于文学意味,结构层次清楚,语言表述规范,为阅读测试的有效文本。文本共 9段,就艺术创作、艺术表现中的“通才”这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全文的篇章设计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一说理文常见的思路展开。9个自然段大体呈现如下布局: ④①②—③ ⑧⑨ ⑤⑥⑦ 第 1 、 2 段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普希金之家”内俄国古典文学大师们遗物中的特殊品——作家绘画以及由绘画生出的思考。 第 1 段概述文学大师们的画。其中第 5 句为本段最重要的信息,“它们被当作作家生命气息的载体——而不是心灵欲望的载体,只是从属于文学,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与价值”,在此作者明示了本文写作的切入点——对生活与艺术、文学与绘画诸领域之间关系的探寻。其中“生命气息的载体”直承上文“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而来,属日常生活用品范畴;与之相对的“心灵欲望的载体”则是直承上文“这些画在普希金之家并不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作品”而来,自然是指艺术范畴的东西。

补:⑵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

Page 2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接下来的第 2 段,虽然只有 3 句话,“含金量”却相当高。“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为本文的核心话题——“通才”埋下伏笔;“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对第 1 段中“生命气息的载体”“心灵欲望的载体”特别是前者的内涵作出正面的诠释;“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 则更将文章由“引论”渡往“本论”,意味着下文作者将要发表不同的见解。 第 3 至 7 段,是作者对文学大师们的画作的扎实分析。这是结论产生的坚实基础。 第 3 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仅有的一句话中,“专业角度”是核心词语。这个“专业角度”既不是专业的美术角度,也不是专业的文学角度。整篇文章论的是“通才”问题,因此这里的“专业角度”只能是一种“融合了美术与文学”或者说“美术与文学互通”的艺术角度——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的独特视角。

补:⑵只承认你一种最突出的才能,其他才能只作为附属品。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这实在有些不公平 !

Page 2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为了表达与此相关的意念, 4 至 7 段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以普希金的绘画为例析“通才”。 第 4 段阐述普希金绘画的题材。这是一个由 5 句话构成的“总—分”段式。首句“就说普希金的自画像吧,这是他最热衷的题材”为总述。后 4 句由表及里分析普希金的自画像。这4 句的核心词是“自我意识”,即诗人作画与写诗一样,画来画去、写来写去,大多是描绘自己、抒写自己。这里已经多少流露出些许“诗画相生”的意味了。 第 5 至 7 段论证“绘画是普希金的一种表达方式”。在阅读者旧有的认知积累中,普希金用诗来表达,而本文提出的新鲜信息在于“每当他诗情洋溢时,形象便在脑海里缤纷涌现”“这些人物是诗人在诗之外的一种表达”。这显然与任何一位专业画家的创作状态不同,于是,作者说“这是他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为了支撑这“独有”二字,文中有大量信息可供解说,如“他作画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等。显然,这“独有的绘画状态”是指诗与画相通的创作状态。

Page 26: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第 7 段将其解释得更为清晰,这是一种“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这是一种“诗画相生”。至此,对普希金绘画状态的阐释终于有了定论。而接下来的一笔 :“我想,这种‘诗画相生’的画,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又将文章推向另一个高度,即第 8 、 9两段论及的内容。这才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第 8 、 9两段是全文分量最重的部分,它所直面的正是本文的核心话题——“通才”。第 8 段从专业理论(材料工具、基础训练等)和观念意识(各自的讲究与推崇)两个方向入手,通过对比来表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来说明“文人画在中国文坛很普遍”,而“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这就与第 7 段的末句发生了关系)。第 9段引俄罗斯作协主席的话“上帝给你一种才能,一定还会给你所有的才能”来强调“人的灵性与悟性”,进而释“通感”、释“通才”,使艺术上的“通才”这一话题终于“进行到底”。 把握核心话题,理清文章思路,确认关键语句,将使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清晰、有效。从这个意义是说,很多文章常常要“倒着读起”,先读后文,前文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整体阅读的思路。

Page 27: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9. 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 (4 分 )【 】【 】A.文学大师擅长绘画,应视为一种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现象。

B.俄罗斯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绘画作品受到歧视,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C.普希金作画从来不用画笔,说明普希金的绘画出自他的自我意识。

D.普希金和托尔斯泰一样,都是既“用诗歌思想”也“用画思想”。

E.普希金妙笔作画,虽不够专业,却逾越了不同艺术之间的壁垒。

A 项的说法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作者正是以深入研究的态度来探索这一艺术现象,故此项是正确的。

B 项的错点有二:一是“受到歧视”的说法言重了,从逻辑上说,“不受重视”不等于“受到歧视”;从文意上看,之所以俄国人对普希金的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是因为西方不大推崇全能,与“歧视”无关。第二个错点是“文化偏见”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俄国人没有将古典文学大师们的画视为艺术品不是认为它们不好,而是西方本没有“诗画相生”这一概念,故此“偏见”之说无从谈起。

C 项将普希金作画不用画笔的原因归为“自我意识”显然有误。这个问题的提出在第 5 段,“这(作画不用画笔)表明他的欲望是被诗唤起的”才是真正的原因。

D 选项的理解也显然是对“列夫·托尔斯泰说他‘用诗歌思想’;同样,他也‘用画思想’”这句话的误读。这里,“用诗歌思想”是托尔斯泰对普希金的评价;“用画思想”是本文作者冯骥才对普希金的评价。说托尔斯泰和普希金一样,是对文意的误解。

E项说法中的“妙笔作画”“不够专业”均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普希金为中国之外罕见的能将文字与图画自由融合的作家,所以“逾越壁垒”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A E

Page 28: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 第 1 段末有两个画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 分 )①生命气息的载体

②心灵欲望载体

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正确解释。本题的提问点在第 1 段的第 5 句,相关点在第 1 段的第 4 句(“……作为作家的遗物,和大师们的书桌、文具、手杖、眼镜、外衣、怀表和水杯摆在一起”)和第 2 段的第 2 句(“作家的绘画,只被当作研究作家心理与性格的一种素材,而不作为艺术品对待”)。本题两问,“生命气息的载体”需要考生组织好相关信息用文中语表述出来;“心灵欲望的载体”则需要考生根据文意加以概括,其中“艺术作品”的总定位是文中的明示信息,怎样一种艺术作品则需要借助艺术创作这一心智劳动的特点去加以诠释,相关问题即可得到解决。

能反映作家心理与性格的那些日常生活用品。

能反映作家内心理想、信念、追求的艺术作品。

Page 29: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1.简答。 (6 分 )①普希金“独有的一种绘画状态”是怎样的状态? (不超过 10个字 )

②作者为什么强调“文字与图画自由融混的现象”“中国之外惟普希金一人”?

本题要求根据本段有关内容对普希金绘画时特有的思想状态加以概括说明。

涌动着强烈的诗情画欲

用诗、同时也用画思想

由诗激发出绘画灵感

总起来说,作者要强调东西文化的差异——古代东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差异不大,而西方写字与绘画的工具、材料完全两样;西方绘画另有一套训练方法与绘画理论;西方强调解析与分类,不推崇全能,不大讲究触类旁通——导致各种艺术之间的壁垒不容易逾越。而作者认为提倡逾越这种壁垒,有利于发挥人的潜能。

Page 30: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2.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4 分)

本题考查阅读中联系实际、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学生肯定了解的事实,如苏轼文章、诗词、书法均造诣极高,鲁迅是小说家、散文家了,也是大学问家,书法家,而且精于篆刻艺术等等。答题要求: 举例恰当,看法明确,表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谈与本文作者一致的意见,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赋分:举例恰当, 1 分;看法明确,言之成理, 2 分;表达清楚, 1 分。

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发挥自己的才能,更能打开视野,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国历史上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画,又晓诗文,将两者全二为一,创作出许多艺术佳作。

通才要学一样精一样,否则只是“通”并非“才”。齐白石画虾题诗是诗画皆精,徐悲鸿画马刻章是雕画皆精;而只会下棋不赢棋的杂家注定是无法成功的。

我认为“通才”还是在一定领域内,就如相声讲究“说、学、斗、唱”样样精通,可是无须要求相声演员“数、理、化”,所以,还是在一定领域内成为触类旁通的“通才”较为现实。 通才是靠实践造就的,就像毛泽东,从皆知他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诗人。但他曾说,退到农村之初,自己不会打仗,开始总打败仗,是在一点点磨炼中造就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尽情发挥,才能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马克思能够推导出专业的数学理论,说明他数学功底很深,而他献身于政治理论研究,为全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我认为“通才”是大多数在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知识越多,成就越高,以达芬奇为例,达芬奇以绘画著称,但他还精通机械、天文、地理。这些知识互相补充,更有利于绘画,所以我推崇“通才”。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做“通才”而刻意地“全面发展”,倘若对每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那只会全面平庸。像前一阵风靡一时的“韩寒现象”,他可以写出很好的文章,却有多门功课不及格,对此,社会上争议颇多。显然,他不是“通才”,但对于文坛,我们似乎又需要这种充满个性和文采的人才。所以,我认为,并不一定要刻苦追求“通才”,让那些在某一领域很突出的人才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个性吧 !

Page 3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05 年

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可以避免艰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可以减少干扰过多的陌生信息,可以大大降低阅读文本的难度,从而引发学生阅读、思索的兴趣。

提高现代问阅读能力,关键是要不断强化三个意识,即文本意识、整体意识、段间关系与句间关系意识。 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首先应把握思路和结构。本文共 6 个段落。第 1 段,谈“戏”的含义。第 2 段,谈“戏”与“戏剧”的区别。第 3 段,介绍“戏曲”的特点。第 4 段,提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第 5 段,表明作者对上述说法的态度。第 6 段,概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和巨大成就。其次应把握其主旨,如:三个概念的相互关系,三大体系各自的特点,作者对此的观点态度等。

Page 3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 年。

A 项取自第 2 段,“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所以排除。

B 项取自第 3 段,“戏曲”与“戏剧”两个概念是包涵关系,虽然戏曲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但不能说它不属于戏剧。

C 项取自第 4 段,原文只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体系,一是德国的布来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而未说这三个体系是西方和中国戏剧的代表。

D 项取自第 6 段,是正确的选项。

D

Page 3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5.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 分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 (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以(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 ),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 30 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第 4 段讲解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各自的特点,据此可知,斯坦尼斯拉夫体系与布来希特体系的不同在于:模拟现实场景还是无场景,演员融入角色之中还是演员与角色的“离间效果”(指演员跳出所扮演的人物与所表演的故事,直接同观众交流)。因此电视连续剧显然属于斯坦尼斯拉夫体系, A 项是答案。

Page 3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6.填空 (4 分 )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 和 ,

保留了 和 。

阅读第 1 段可知,“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而第 3 段告诉我们,戏曲把“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 ”综合起来。二者相比,戏曲增加了故事和歌曲(诗歌),保留了乐舞和技艺(杂技)。假如不能正确地从文章中探求答案,错误地填为:戏剧增加了文化性和哲理性,保留了娱乐性和表演性。这样的回答正是缺乏文本意识的缘故。

故事 歌曲 (歌、诗歌 ) 乐舞 技艺 ( 杂技 )

Page 3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7.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2 分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有效阅读区间为第 5 段。

这一段共有三句话。推敲句间关系,则不难看出:第一句亮明作者的观点——不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第二、三句阐释第一句,说明作者不赞同的原因。此题的答案是——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其实,我们都知道,凡是做比较的事物,都需要有共同点;而时间、空间差距很大的事物则不具有可比性,否则就成了“关公战秦琼”。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 (即写意 )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 (或传统戏剧 )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Page 36: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作为一篇表现母子关系的作品,本文以“合欢树”为题,含有母亲对孩子的祝愿和孩子对母亲的思念。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上看,真正领悟“合欢树”的意义,是三十岁之后的事;从作品的结构安排上看,“合欢树”真正出现在文中,是第 5段之后的事。理清作品的思路,是我们解读这篇文章的前提。

通过文本中的几个重要的时间词:“十岁那年”“二十岁”“三十岁”,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合欢树

“十岁那年”,作者围绕“一次作文比赛”展开了母子间的对话。为什么作者不写别的,非得抓住这个细节?

联系全文,答案不言自明。作者无非是想说:母亲曾经是那么美丽;我们的生活曾经是那么快乐;写作对于“我”而言曾经是那么轻松……对一个局部的解读,离不开对“大语境”的观照。

Page 37: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二十岁那年”,作者从两个层面上写母亲为我治腿,前6 句从肢体的角度写母亲为“我”求医问药;“后来”之后则是从精神的角度写母亲为“我”做心灵上的抚慰。治不好腿便治心,“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此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好看;此时的我们,已不再像昔日那样快乐;此时的“我”,再度写作,却不是儿时那种轻松的心态。行文至此,这一切的一切已不是旧时的光景,作者的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这一段的解读,唯有将其与上文勾连,才能体会作品思路的缜密。

“ 三十岁那年”,作者先写自己发表作品并获奖,这与“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形成呼应,而不同的是“母亲却已不在人世”。我们之间已永不可能再有那样的对话——“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在此种情境下,“我”又如何寄托自己的感情呢?于是,作品中凝聚着作者深挚情意的“物象”——“合欢树”终于出现。

Page 38: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从文章的第 5 段开始写树。以老街坊的提醒入笔,交代了两个“信息”:一是“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一是“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这样,“妈妈”“孩子”“合欢树”三者便建立起某种关系。

第 6 段以倒叙的笔法写“合欢树”的来由。这不是一段普通的介绍性文字,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母亲对树的情感便是对“我”的情感。“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通过这些抒写,将上段建立起来的三者的关系进一步坐实。

第 7 段由回忆转入现实,写回老院子看树。这一段中有些文字值得揣摩,比如“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对于老街坊来说,“我”首先不是作家,只是一个普通人,写不写小说、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健康和生活,即那些属于生命本身的东西。这难道仅仅是老街坊们的观念吗?作者在另一篇文章《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中写道:“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Page 39: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事实上,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对于这条百思不得其解的路已经做出了回答:“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在一个母亲眼中,孩子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母亲“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并非在培养一个作家,而是在帮助儿子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路。孩子只要安然幸福,别无所求——这种朴素的情感,普天下的母亲不都一样吗?念及此,才有“悲伤也成享受”的感觉,老街坊与母亲在观念上的暗合,令“我”终有所悟。

最终也没有再进去看树,除了作者说的原因外,恐怕还有另一重意思,其实看不看树已不再重要,因为某种感悟已根植在自己心中了。因此,文章的收束段,作者再度将笔触落到“孩子—树影儿—妈妈”这三者构成的关系中:孩子们一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合欢树”,只是他们不懂“我”的“合欢树”。此间传达出一个如斯的意念:母爱的普遍意义与个性体验将相依相伴,生生不息。

Page 40: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 .“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A 项“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的说法有误。孩子“成为作家”或想通过写作找到一条出路是后来的事,并非母亲有意识的培养目标。

C 项“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的说法有误。其中“暗示”的分析不够准确。所谓“暗示”,指运用较为含蓄的手法透露出某些潜在的信息。母亲以为“是个好兆头”是对“我”寄予希望,对生活寄予希望,这是正面表现母爱,与“暗示……迷信”差别较大。

Page 4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19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4 分 )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点在第 1 段,相关点涉及全篇。除了第 1 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是为后文服务的,局部必须与整体相联系,才能分析出它的作用。因此,把握作品思路、体认作者情感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答出两个要点即可,每个要点得 2 分,答对意思即可得分。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Page 4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考场实例:

1.写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的冲突,一来表现了作者幼时与母亲的生活情趣,写母亲的聪明与美,这是一种享受;二来前后对比,以过去年轻漂亮青春活力的她对比,反衬后来母亲的辛苦与劳累,更体现出作者回忆母亲时的悲伤;三来写出作者以写作为生的一段因缘。

2.作者用开头这一场小冲突,表现出他和母亲朋友般自然的关系。更体现出作者残疾前母亲的特点:好强、聪明、美丽,心灵手巧。为下文作了铺垫。这时的母亲与日后为重病的儿子终日劳累奔波的母亲相比,使人更加深刻体会到母亲对儿子深刻的爱,以及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Page 4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0.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 (4 分 )

答案:①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与无私。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己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以上两个要点 ( 母爱的执着与无私;母爱的深厚与恒久 ),答出一个要点得 2 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提问点在第 2 段和第 3 段。“二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在第 2 段,从“治病”和“扶助写作”两个方面体会母爱;“执着与无私”的结论不难得出。“三十岁”一问的相关内容则在第 3 至第 9段,这个问题涉及对“合欢树”意义的理解,“深厚与恒久”的结论对考生来讲略有难度。

Page 4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考场实例:

1.二十岁以后的作者感到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亲把所有心思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三十岁后作者感到母爱是永恒的,即使母亲不在身边,但过去的记忆永远留在作者心里。

2.在二十岁后,“我”的腿残废了,而母亲没有放弃任何治疗的机会,带“我”四处求医问药,当“我”决定写作,母亲又全力支持“我”,那时觉得母爱是伟大的,是执着的,是永远为孩子着想的。三十岁后,母亲已然离开了“我”,回忆起母亲,回忆起“合欢树”,以后的“院子”,发现母爱是默默的,无私的,一直会伴随自己,这便是母亲的伟大。母爱留给“我”一生无尽的享用。

Page 4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21.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6 分 )

答案:

(要点)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以上两个方面各 3 分,第一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 1 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 分;第二方面答出一个要点得 2 分,答出两个要点得 3 分。答对意思即可。回答过于简单而无分析,酌情减分)

本题两问,第一问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和概括,第二问考查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两问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呈现合理梯度。文章以母子关系为主线,结尾部分“母亲—树影儿—孩子”这一组关系所蕴含的意味本不难理解,但史铁生笔下文字含蓄、空灵以及由此构成的哲理美,又会对阅读、作答造成一定障碍。

Page 46: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考场实例:

1.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不仅仅是他一个体会到母爱,世界上这种母子情无处不在,一直样传下去。这种写法的特点是十分含蓄,但韵味深长,令人回味。效果是通过看似平淡的话语,深切地抒发了对母爱的理解,对母亲的怀念,令人回味无穷。

2.作者想表现对母亲的思念将永远挂在心头,以暗示天下的母亲都一样深爱自己的子女。作者借物抒情,通过拟想别人对合欢树的态度,含蓄地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思想,深化主题、给人以思考,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打动,产生共鸣。

Page 47: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一)科学类文章阅读(一)科学类文章阅读

1 .1 . 稳定性:信息阅读的命题立意。稳定性:信息阅读的命题立意。2 .2 . 变化性:考查方式的发展创新。变化性:考查方式的发展创新。

2006 年

Page 48: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11.信息分析与信息转换.信息分析与信息转换[[ 例例 1——1—— 信息分析信息分析 ]]((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1515 题)根据文意,题)根据文意,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天坛建筑“高”这一特性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D )) AA.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 BB.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 CC.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 DD.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突出崇高感,强化敬慕上苍的心情。

(原文第(原文第 44 段)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段)祈年殿的主体建筑四周,墙体低矮,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空间开阔,祈年殿和圜丘的整个外轮廓直接与天空连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接,祭坛仿佛高入云霄,人站在祭坛上也好像升上青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天。天坛的崇高感中,蕴含着敬天的思想。

××××

××

有悖文意有悖文意原文未涉原文未涉原文未涉原文未涉

√√

√√

难度:难度: 0.960.96

Page 49: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11.信息分析与信息转换.信息分析与信息转换[[ 例例 2——2—— 信息转换信息转换 ]]((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1414 题)下列理解,题)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C ))AA.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天坛的建筑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 BB.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的最高建筑,是帝王的象征。

CC.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 DD.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相互融合,虚实相生。

(原文)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原文)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圆代表着生命流转,蕴含着宇宙万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物,体现了一种“天行健”的思想以及祥和的精神。

××

××

××

(原文)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原文)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

(原文)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原文)故宫太和殿是永乐以前全城最高的建筑。

(原文)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原文)天坛建筑中,祈年殿、皇穹宇都采用蓝色琉璃瓦,深蓝的琉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璃和浅蓝的天空形成色彩上深浅的对比……天的澄清、明朗,又与祈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年殿的外轮廓虚实相生……

√√

难度:难度: 0.670.67

Page 50: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22.文意概括与文意推断.文意概括与文意推断[[ 例例 3——3——概括概括 ]]((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1616 题)作者从审美角度,指题)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 答:答: ,, ,, 。。

(原文第(原文第 99 段)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段)以上高、圆、清三点体现了天坛的崇高、祥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和、清朗的独特意境。如果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故宫拥有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庞大的建筑群,以气势取胜,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天坛的建筑少而精,以宁静深远而著称;故宫以远而著称;故宫以封闭式封闭式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的一道道门、一道道墙为特点,而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天坛以天高地阔的开放式为特点;故宫的空间造型是方的空间造型是方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而天坛则是柔和的圆;故宫的颜色以红为重颜色以红为重,而天坛则是幽,而天坛则是幽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静的青绿色。天坛之美,耐人深思。

雄伟雄伟 威严威严 厚重厚重 难度:难度: 0.340.34

Page 51: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㈠ ——科学类文章阅读

22.文意概括与文意推断.文意概括与文意推断[[ 例例 4——4——推断推断 ]]((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1717 题)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题)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

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所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的哪

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

答:答: 。。

(答案)与“清”关系最大。(答案)与“清”关系最大。 (1(1 分分 )) 大面积的树木突出大面积的树木突出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了天坛青色的整体色调 (1(1 分分 )) ,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同时增加了空灵之美。 (1(1分分 )) 意思对即可。回答与“高”、“圆”关系最大者,若解意思对即可。回答与“高”、“圆”关系最大者,若解说合理,酌情给分;若无解说或解说不合理,不给分。说合理,酌情给分;若无解说或解说不合理,不给分。

难度:难度: 0.630.63

以文本为依据的阐释和分析能力以文本为依据的阐释和分析能力

Page 52: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二)文学作品阅读(二)文学作品阅读

1 .1 . 动向:由文学感悟回归阅读理解。动向:由文学感悟回归阅读理解。2 .2 . 特点:层次性明显,区分度良好。特点:层次性明显,区分度良好。

Page 53: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层次性之一——局部与整体层次性之一——局部与整体[[ 例例 1]1]((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2020 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题)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书虫”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什么侧重?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4(4 分分 ))

局部确认局部确认

整体关联整体关联

(答案)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答案)第一问:第一段着重写“书虫”如何爱书。第二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书。(答对一点得段主要写“书虫”怎样爱书。(答对一点得 11 分,答对两分,答对两点得点得 33 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分,意思对即可。)第二问:从“书虫”爱书,进一步写到他爱读书一步写到他爱读书 (( 研究、写书研究、写书 )) ,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两段描写逐步深化,丰富了“书虫”的形象。(丰富了“书虫”的形象。( 11 分,意思对即可。)分,意思对即可。)

难度:难度: 0.490.49

Page 54: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层次性之二——理解与鉴赏层次性之二——理解与鉴赏[[ 例例 2]2]((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1919题)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题)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6(6分分 ))⑴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① ①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有电而无视而无视久矣。久矣。 ② ②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意识先于存在’。”’。”⑵⑵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散文的语言特点。

词句理解词句理解

语言鉴赏语言鉴赏

(答案) ⑴(答案) ⑴ ①“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①“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②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②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去找,自然找不到了。( 自然找不到了。( 44 分,每处分,每处 22 分,意思对即可。)⑵幽默分,意思对即可。)⑵幽默 (( 风趣、风趣、诙谐诙谐 )) ;富于书卷气;富于书卷气 (( 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符合人物的修养和性格 )) 。( 。( 22 分,答对一分,答对一点得点得 11 分,意思对即可。)分,意思对即可。)

难度:难度: 0.480.48

Page 55: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 现代文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四、现代文阅读 ㈡ ——文学作品阅读

层次性之三——阅读与感悟层次性之三——阅读与感悟[[ 例例 3]3](( 20062006 年北京卷第年北京卷第 2121 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题)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话的理解。 (4(4 分分 ) ) (答案)答对一点得(答案)答对一点得 22 分,意思对即可。分,意思对即可。要点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要点一:丈夫耐心倾听而少插嘴,使妻子感受到丈夫的关怀、理解与尊重。怀、理解与尊重。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要点二:妻子在向丈夫的倾诉中,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人生感悟(深层)人生感悟(深层)

阅读理解(表层)阅读理解(表层)

难度:难度: 0.490.49

(最后一段原文)(最后一段原文)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