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85
第6第 第第第第第第 499I0006 謝謝謝 499I0005 謝謝謝 498I0066 謝謝謝 4A0I0079 謝謝謝 4A0I0077 謝謝謝 MA0E0207 謝謝謝 499I0036 謝謝謝 499I0031 謝謝謝 NA0Y0001 謝謝謝

Upload: pandora-hood

Post on 01-Jan-2016

6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499I0006 謝佳臻 499I0005 鄧玉婷 498I0066 陳采羚 4A0I0079 王毓君 4A0I0077 謝淑真 MA0E0207 蘇純玉 499I0036 張喻婷 499I0031 蔡佳珍 NA0Y0001 邱郁宸. 進 步 主 義. 499I0006 謝佳臻. 背景. 進步主義的教育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 ~ 二十世紀初期。 進步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理論,是出自對傳統教育的反動,傳統教育強調形式訓練的教學法。 進步主義教育最根本學術基礎是杜威、佛洛伊德、盧梭。.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499I0006 謝佳臻499I0005 鄧玉婷498I0066 陳采羚4A0I0079 王毓君4A0I0077 謝淑真MA0E0207 蘇純玉499I0036 張喻婷499I0031 蔡佳珍NA0Y0001 邱郁宸

Page 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 步 主 義進 步 主 義

499I0006 謝佳臻

Page 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背景背景進步主義的教育是美國在十九世紀末期 ~ 二十世紀

初期。

進步主義作為一種教育理論,是出自對傳統教育的反動,傳統教育強調形式訓練的教學法。

進步主義教育最根本學術基礎是杜威、佛洛伊德、盧梭。

Page 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團體在理論內容上不是全部一致,但他們一致共同譴責:

極端信賴教科書或古板乏味的教學方法。

對知識和事實資料加以死記的那種被動學習。

在教育的四周築建了重重阻隔,企圖將教育 孤立於現實社會之外。

使用威嚇或肉體懲罰作為訓練方式。

Page 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的教育原理進步主義的教育原理教育的歷程從兒童中尋得起源與目的學生是主動而不是被動教師的角色是顧問、嚮導和旅遊伴侶,而非權威者

和教育領導人學校是大社會中的小宇宙教室內的活動應集中在問題的解決,而不是採人為

式的學科教學學校的群體氣氛

Page 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教育人本主義教育人本主義

499I0005 鄧玉婷

Page 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背景背景

教育人本主義的來源: 1.進步主義

以兒童為核心教師的非權威角色專注於學童的主動和參與合作與民主的教育面向 2.存在主義

強調著探求個人在人類經驗中所具有的意義 

Page 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3.人本心理學或存在心理學

幫助學生能夠「人性化」或「自我實現」這一系絡的心理學家包括:羅傑士、馬斯洛、寇門 4.浪漫主義的批評家 這些作家崛起於 1960年代學校中那股壓抑、無心靈和非人

性的喧亂風暴;這類教育作品典型代表作:

赫爾特《兒童是怎麼失敗的》柯爾《三十六位兒童》考舍《早年的夭折》丹尼森《兒童的生活》

Page 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 教育領域內的人本運動,企圖建立良好的學習情境為核心

尋求從師生間常見的對立關係轉而創造出信任和安全感的 教育關係

赫爾特:「兒童本來就是伶俐、有活力、好奇、渴望學習,同時也善於學習;他們不需要賄賂和恫嚇才會學習。」

  尋求擺脫大部分學校的「智性監獄」  認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自始自終都集中在自我實現,而非 成 為知識的專家  提出教師藉著與學生個人或小團體一起工作,可以很容易 的達到目的

Page 1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學校制度的形成學校制度的形成人本主義教育對個體的強調,在引用到學校教育時卻產生許多不同差異,這些辦學方式在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迅速擴展,與傳統教育途徑分庭抗禮

 最具影響力的三種途徑:

1. 開放的教室打破傳統教室的僵化情形,提供嶄新的學校教育經驗,這種

教室是想提供一個學習的團體,在其中校師和學生工作在一起。

柯爾:「教師的角色並不是要控制學生,而是促使他們能選擇、追求那些他們有興趣的。」

Page 1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2.自由的學府 因應那些不滿意的父母和教師而發展起來的,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

能遠離權威的系統

設立在各種不同地點 收費低廉,甚至不收學費,常是靠「少數有心人的熱忱集資 辦學」 與各種社會團體有關 企求要發展「自由兒童」

3.沒有失敗的學校 精神病理學家格雷瑟發展了「現實治療」,認為人類有兩種失敗─

不能去愛人及不能完成自我價值

透過溫馨的人際關係可以使得學生對愛的需求和自我價值感到滿足

Page 1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和教育人本主義的補充進步主義和教育人本主義的補充

498I0066 陳采羚

Page 1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進步主義進步主義( Progressivism)為西元 20 世紀教

育哲學思想的主流之一。

在 20 世紀上半期盛行於美國,對當時的美國學校教育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起源自反對傳統教育的形式主義。

特色是兒童本位、較寬容的訓導、男女合校、課程實驗,不重視學業與考試,鼓勵藝術與手工學習。

Page 1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它以實用主義( Pragmatism)哲學為基礎,並擷取希臘哲學、經驗主義( Empiricism)、自然主義( Naturalism),與達爾文的進化論( Doctrin of Evolution)等融貫而成。

20 世紀初杜威( J. Dewey, 1859-1952)將實用主義( Pragmatism)哲學運用於教育領域,其實驗和理論更壯大了進步主義。

Page 1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實用主義於十九世紀末發源自美國。代表人物:Charles Peirce(皮爾斯) , William James(詹姆士) ,John Dewey(杜威)

皮爾斯最早提出實用主義只能與科學哲學發生關聯

到了 1907 年,詹姆斯出版了『實用主義』一書,實用主義的理論才更加系統化。把實用主義帶進道德哲學及宗教哲學的領域中。

杜威把實用主義的觀念應用到許多學術領域的方面。

Page 1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進步主義從進步主義的歷史和其影響來看,進步主義既是一

種有組織的運動,又是一種理論。進步主義團體在理論內容上不是全部一致,但他們

一致共同譴責:

權威性的老師極端信賴教科書或古板乏味的教學方法對知識和事實資料加以死記的那種被動學習在教育的四周築建了重重阻隔,企圖將教育孤立於

現實社會之外使用威嚇或肉體懲罰作為訓練方式

Page 1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與傳統的拉扯進步主義與傳統的拉扯1920-1950 年代進步主義為美國的主流教育理論。

1957 年蘇聯 Sputnik衛星升空,美國人重新思考基礎教育問題,精粹主義興起。

1960s-1970 人文主義、進步主義

1970s-1980s 回歸基本 (Back to Basics)

1990s-2000 課程統整 ( 進步主義精神 )

Page 1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進步主義的教育理念進步主義的教育理念(一)教育的歷程是從兒童尋得起源與目的

兒童天生便渴望學習和探究周遭世界。兒童會自然抗拒別人強施於他的事物。教師可以藉著情境刺激,自然導引兒童興趣。

(二)兒童是主動而不是被動的

(三)教師的角色是顧問、嚮導和旅遊同伴,而非權 威者和教育領導者

Page 1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四)學校是社會的縮影 學校教育應該參考人們在社會中的生活。有意

義的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五)教室內的活動應集中在問題的解決,而非教授 科目內容的那種人為不自然的方式。

(六)學校的群體氣氛應該是合作又民主的

Page 2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教育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浪漫主義教育學者的批評:

浪漫思潮與革命思想亦影響到人文主義,其對於學校壓抑健全個人發展採取全面的批判

代表人物及重要著作:代表人物有尼爾( Neill)、格雷色( Glasser)等人,重要著作如尼爾的「夏山學校」與格雷色的「沒有失敗的學校」。

Page 2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傳統教育 VS. 進步主義傳統教育 VS. 進步主義

區別 傳統教育 進步主義教育本質 文化傳遞、社會化 促進個人自我發展教育目的 為未來生活準備 教育即生活課程內容 古典文化遺產 學生生活經驗

教學法 講述法、問答法 做中學、發現學習評量方式 紙筆測驗 實作評量

學生角色 被動 主動教師角色 知識的權威者 學生的輔導者學校功能 傳遞文化遺產 幫助學生適應

Page 2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 (humanistic psychology)所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導向」,鼓勵去開發自我潛能,鄭肇楨指出:「人本主義者主張人應自由發展其本性,以經驗之獲得為最重要」。

將此取向套用於教學中,正與活動教學「透過有意義的活動使兒童能親身體驗及促進主動學習。」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是假定學生都有積極、奮發之潛能,只要透過適當之啟導,學生是會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 (self-actualization) 。

Page 2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人本主義取向教育

人本主義取向教育具有以下五項基本原則:

自我導向 (Self-direction)期望去學習並明瞭怎去學習自我評鑑 (Self-evaluation)感受亦是學習過程重要一環不具威脅性的學習環境

Page 2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背景進步主義的影響

進步主義的組織力和活動力到了 1950 年代中期便趨於消寂,但是進步主義的觀念卻透過各式各樣的運動而留存下來,特別是在教育人文主義之中。

1. 以兒童為核心2. 教師的非權威角色3. 專注於學童的主動和參與4. 合作與民主的教育面向

存在主義的影響教育人文主義中所流注的存在主義血統使得它強

調著探求個人在人類經驗中所具有的意義。

Page 2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人本心理學或存在心理學幫助學生能夠「人性化」或「自我實現」這一系絡的心理學家包括:羅傑士、馬斯洛、

寇門

浪漫主義的批評家這些作家崛起於 1960 年代學校中那股壓抑、

無心靈和非人性的喧亂風暴;這類教育作品典型代表作:1. 赫爾特《兒童是怎麼失敗的》2. 柯爾《三十六位兒童》3. 考舍《早年的夭折》4. 丹尼森《兒童的生活》

Page 2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教育的理念─人文特性教育領域內的人文運動,其核心就是企圖建立良好的學習情境,使得兒童可以免於激烈的競爭、嚴酷的訓練和失敗的恐懼。

學校的定位人文主義者尋求擺脫大部分學校的「智性監獄」 (jail mentamy) ,而企圖提供一個可以引導學生個人成長的學習環境 ,因此人文主義者認為教育的最基本目標自始至終都集中在自我的實現,而非成為知識的專家。

Page 2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學校制度的形式教育人文主義引用到學校教育時最具影響力

的三種途徑:  1. 開放的教室2. 自由的學府3. 沒有失敗的學校─格雷瑟 (William

Glasser,1925-) 師生的關係

教師的角色並不是要控制學生,而是促使他們能選擇和追求那些他們有興趣的。

Page 2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夏山學校夏山學校夏山的宗旨

「使學校適應兒童,而非兒童適應學校。」夏山課程設計精神

依孩子的需要而設,教師們永遠站在孩子那一邊,以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著想。

糾正孩子們的「鬱鬱不樂」,使他們重拾生命的快樂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力,而非老師壓制學生。學生自治

會充分的發揮了「人人平權,一人一票」的真諦。不與社會體制妥協,因此被視為陸上的孤島,與外界

隔絕,為了保護學生在夏山真正的受教權益,幫助他們找回自己。

Page 2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森林小學森林小學

我們的宗旨是人本教育的實踐,但我們也不排斥某些行為學派的技術。

課程及教學方式特色1.嚴禁體罰,絕不打罵孩子2. 教學相長及家長介入的學習3.森小的教師必須接受人本基金會自己的師資培訓才 可任教4. 教師有較高的自主性可決定教學內容和教材5.摒棄傳統「單向傳授」的刻板教學方式,引導孩子 多元思考6.給孩子更多自學和自主的空間7.多樣化的課程,平衡孩子的學習發展

Page 3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永 恆 主 義永 恆 主 義

4A0I0079 王毓君

Page 3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觀念論的教育觀影響二十世紀的教育思潮。永恆主義(perennialism) 是對進步主義 ( 實用主義哲學)的反動。

重溫傳統絕對真理的觀念,重視心靈與理性,及對過去偉大心靈遺產。

有博雅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的淵源

∙重視人文的研究,回復人的自由心靈,反對將教育視為職業訓練。

∙博雅教育從希臘羅馬、基督教歐洲、到二十世紀初一脈相承。重視理性與心靈啟發的教育觀深植西洋文化。工業化逐漸改變此面貌。

Page 3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永恆主義主張每個人都應施以博雅教育,而非菁英階層。

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的思考與溝通能力,而不是為工作求溫飽而施以職業訓練。

1980 年代永恆主義在美國小學有 The Paideia Proposal( Paideia希臘文意為「教育」),已融入部分杜威學生中心想法。但仍主張施以人文教學,培養理性與敏銳心靈。

Page 3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永恆主義的教育主張:永恆主義的教育主張:(一)人是理性的動物。

(二)人的本質有共通性,應該為每位學生提供相同 的教育。

(三)知識有共通性,所以每位學生都應該接受基本 的教材,認識真理。

教育不是要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是要學生去適應真理。課程不需要特別重視學生的立即興趣,或強調特定時空

的條件。教育的功能不在職業或專業訓練。學校教育應重視學生的啟思,能瞭解真理,進而在人群

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Page 3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四)教育活動應以教材內容,而非學生為中心。課程應重視語言、歷史、數學、自然科學、哲學與藝術。重視啟思的訓練,如閱讀、計算邏輯、修辭。學習過程也許辛苦,但是是重要的心智訓練過程。

(五)經典是人類知識和智慧的寶庫。研讀經典可以與歷史上重要人物的心靈接觸,是捕捉人

類偉大觀念與心智的最好方法。

(六)教育是為生命做預備,不是為生活做預備。學校不是社會的縮影。人類生活的美好狀態,必須是每個人的理性部分充分發展後才能達成。

Page 3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 粹 主 義精 粹 主 義

4A0I0077 謝淑真

Page 3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前言前言

吉佛遜派 (Jeffersonian) 有較多傳統的、理想的及學術的傾向

傑克遜派 (Jacksonian) 則有較多的實用的、職業的及大眾化的色彩

Page 3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的意涵和精粹論(essentialist) 一詞來源

精粹主義的意涵和精粹論(essentialist) 一詞來源

意涵: 所謂精粹者是指文化中的精華具有不變性、精緻性、延續

性和價值性的特性。

來源: 由第米亞希克維區首先創用,聯合 愛爾登 .蕭 於 1938 年

集合十多位學者組成精粹主義美國教育促進委員會

Page 3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代表人物 精粹主義代表人物

柏格萊 (William C. Bagley) 拜士投 (Arthur E. Bestor)

鮑比特 (Franklin Bobbitl)  布立克邁 (William W. Brickman)

布立格 (Thomas H. Briggs)  布勞德 (Barry C. Broudy)

柯南特 (James B. Conant)  赫欽斯 (Robert M. Hutchins)

霍恩 (Hernam Harell Horne) 伍德龍 (Paul Woodring)

克萊浦 (Harold Clapp) 查德 (Charles H. Judd)

坎德爾 (Isaac L.Kandel)   穆利遜 (Henry C. Mauison)

烏利希 (Robert Ulich)    李寇佛 (H. S. Rickover)第米亞希克維區 (Michael John Demiashkevich)

Page 3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柏格萊 (Willian C. Bagley)柏格萊 (Willian C. Bagley)

(1) 被公認為精粹主義的領袖

(2)1939 年任美國教育促進會精粹主義委員會的一員。

(3) 柏克萊著述甚多,在美國教育上,深具影響力

Page 4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在教育計劃中精粹主義提出原則大致如下:

1.編訂固定課程。2.設少數基本科目如文學算術歷史… .等。3.預先籌思各種教育價值。4. 教育及對獨立存在於個人之外的絕對知識之 個別的適應。

從以上可看出精粹主義中理想主義的論點:重視固有之價值,重視教育之內容及組織。

Page 4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坎德爾 (Isaac L.Kandel)坎德爾 (Isaac L.Kandel)

精粹主義與進步主義者對於能力、興趣及目的 同樣重視,但精粹主義者相信這些興趣與目的, 必須精通論理組織與了解教育發展歷程的教師,

加以輔助與啟迪。

Page 4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李寇佛 (H. S. Rickover)李寇佛 (H. S. Rickover)

美國教育在經濟恐慌時期及其過後, 李寇佛 (H. S. Rickover) 為重要代表, 他建議包括嚴格之教育計劃、課程及教學方法。 更要求加強此一計劃符合國家標準, 新教育構想需遠離因襲的美國思想。

Page 4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赫欽斯 (Robert M. Hutchins)赫欽斯 (Robert M. Hutchins)

其後精粹主義最重要代表應為赫欽斯 (Robert M. Hutchins) ,他主張全部兒童均能繼續其學科的學習,建立國家學校教育制度之任務,提供學習之機會。

Page 4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產生的原因 精粹主義產生的原因

( 一 ) 反對進步主義的教育。

( 二 ) 對美國教育水準普遍低落。

(三 )蘇聯科技領先的刺激。

Page 4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

觀念主義 (Idealism)  新唯實主義 (neo-Realism)自然主義 (Naturalism) 亞里士多德主義 (Aristotelianism) 新經院學派 (neo-Scholasticism)

Page 4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精粹主義的思想的哲學觀 (1) 本體論 (2) 知識論

Page 4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對教育理論要點 精粹主義對教育理論要點

因此教育具有三項目的

一、傳遞社會文化,促進社會進步 二、未來生活的預備 三、完成自我實現

Page 4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對教育有三種看法

一、從理想主義而言,教育是啟迪性的歷程。二、從唯實主義而言,教育是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三、若從生長的觀點而言,精粹主義以為教育最高的 理想是培養智慧與精神的成長。

精粹主義的思想背景淵源與哲學觀

Page 4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對教育的主張 精粹主義對教育的主張

一、強調成人的訓練可以指導正在發展中的青年能明 智的使用自由。

二、主張學校採用有組織、有計劃的課程,而對任何 學生所做的教育計劃都是經過成人選擇的教材。

三、強調社會興趣與需要至上。

四、教育的目的是依照民主政治的理想增進一般人民 的福祉。

Page 5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對教育原理的基本看法 精粹主義對教育原理的基本看法

一、教育本質具有不變性 二、教育不是模仿生活而是預備生活 三、學習重視努力,興趣只是產生努力的一個途徑 四、在教育上應特別重視教師的主動性 五、教育歷程的中心在吸收教材 六、在兒童的學習方法上,採用精神訓練的傳統方法 七、重視科目及論理組織,強調種族經驗的重要性

Page 5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精粹主義的教學方法精粹主義的教學方法

一、強調外塑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習的紀律二、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三、重視傳統的心能訓練方法四、重視演繹法的教學五、重視練習的方法,重視學校教育的強制教學六、重視形式訓練的方法

Page 5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結論 結論

精粹主義者視習慣重於經驗,以輔導重於緊急處理,視紀律重於自由,視努力重於興趣,視自我檢點重於自我表現。

Page 5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

MA0E0207 蘇純玉

Page 5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54

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相同

技術的實用性應臣屬於永恆精神、倫理等價值上。

教育的重點是傳遞及吸收從社會文化遺產孕育出的基本學科內容。

重視學習過程中努力、紀律、自制的能力;反對只顧及立即性需求及興趣。

大學的博雅教育應建立在前面的基礎上: 小學重視 3R 的教學;中學重視各學門的系統知識。

Page 5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相異精粹主義對於智性的啟發,沒有永恆主義強烈,較重視學生對周遭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調適。

永恆主義 → 古典學科 ; 精粹主義 → 現代學科

精粹主義比永恆主義更願意吸收進步主義的方法。

精粹主義對文化遺產不若永恆主義堅持。

永恆主義較重視高等教育;精粹主義較重視中小學層面。

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

Page 5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永恆主義和精粹主義的比較

永恆主義 精粹主義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博雅教育

採取官能訓練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變遷概念 反對變遷 認同變遷

對進步主義的看法 反對經驗不斷改造 反對以兒童為中心

Page 5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 建 主 義重 建 主 義

499I0036 張喻婷

Page 5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背景重建主義背景

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崛起自然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其影響主要來自三方面(陳昭樺,民 88)。

一、經濟大恐慌的影響重建主義的萌芽時代是一九二 O 年代至一九三九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全球經濟不景氣,美國也難倖免,美國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人們開始思索如何去重建經濟秩序(徐宗林,民 77) ,在經濟制度重建的影響下,伴隨而至的社會、文化、教育的重建就成為思想家關注的焦點。

Page 5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二、社會制度被破壞的影響二十世紀的美國社會受到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影響,促使社會產生劇烈的改變,使得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受到考驗。戰後大量移民湧入美國,使美國社會制度、文化亦隨之發生巨變。因此,重建主義者提出用教育促使人們對社會與文化的價值適應。

三、未來社會的期盼二十世紀的美國,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政治民主、民生富裕、教育普及的國家,是人們嚮往的移民環境。但是,深入去探究美國的社會,它仍舊顯露出許多社會問題,如種族衝突、貧富差距、價值的混亂等。讓一些人士燃起為理想社會建構幸福遠景的希望,紛紛提出個人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

Page 6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的思想淵原重建主義的思想淵原

教育淵源(杜威思想的影響)

重建主義的教育思想主要源於實用主義的觀念,並蘊涵杜威的哲學理念。杜威在一九一六年出版《民本主義與教育》( 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書,探討民主社會與教育的關係,主張以教育為手段

建立民主社會(詹棟樑,民 84)。在這本書中,其提出「教育即重建」

( Education as Reconstruction)的看法,主張教育是一種經驗繼

續重組或改造的歷程,但杜威指涉的範圍並不廣泛,未曾提及社會文化的重建(徐宗林,民 77)。

Page 6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對學校角色功能的看法重建主義對學校角色功能的看法

而重建主義對學校角色功能的看法,與傳統學校背道而馳。傳統學校被認為是被動的文化遺產,而重建主義則認為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會改革。 1930 年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的康茲語洛格所領到的集團,被視為「前衛思想家」。他們的觀點可視之為杜威對社會進步觀念的延伸,所以重建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建立在實用主義之上。

Page 6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的教育理論重建主義的教育理論一、教育目的

重建主義主要教育目的是重建現代社會,以解除時代的危機。而其理想的教育目標則為社會自我的實現。重建主義者非但將此一目標當作美國社會與教育努力的方向,更希冀此一理想成為世界性的社會、文化的重建目標(陳昭樺,民 88 ;吳文靜,民 90)。

二、教育內容〈一〉文化實體的知識與經驗( cultural reality)   重建主義在教育上特別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也特別重視個體有認識其自身文化實體的需要。故在課程上,擷取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知識。在課程的編選上則將種族、宗教等具爭議性的社會問題與知識納入。

Page 6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二〉文化重建計畫的知識與經驗(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教育是百年大計,經由教育的實施,可使下一代了解文化

重建的重要性及其各項計劃。故在課程內容上,應提供學生有關社會已有組織機構及其所從事的文化重建工作。

〈三〉達成社會重建方法的知識與經驗( means of achievement)   社會與文化的重建需要運用各種方法,如心理的、科學的、

社會的等。學校課程應提供學生溝通技巧,及其應用科學等知識的能力。

〈四〉尋求目標方面興趣的知識與經驗( goal-seeking interests)  重建主義肯定人是追求目標的動物,故在教育上注重應培養學

生追尋目標的興趣。如此,學生才能主動探索文化實體方面的知識、以及重建文化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目標的學生。

Page 6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三、教學方法 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原則之上,這是基於認可大多數人

的智慧;行動必須以最能解決人類問題的依歸。

重建主義像許多進步主義取向的運動一樣,認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體制。認為民主的過程應該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權表達他對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之意見。

布來彌認為老師處裡爭議性的課程內容時,態度必須包容,他稱為「可辯護偏見」 (defensible partiality) ,教師允許學生公開表示贊成和反對他的證據,盡可能公正的提出解決方案供學生選擇。

Page 6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如果正式教育式解決當代世界危機的方式,他必須主動的教授有助於社會變遷。

在社會科學中,人類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應成為課程德基礎。重建主義認為這些學科有助於界定當代爭議矛盾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正是要揭露人類文化所面臨的問題,提出良善解決方案的共識,進而重建世界的文化。

而重建主義的理想世界社會是由能夠合理處理個人目標的大多數人控制。

Page 6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未 來 主 義未 來 主 義

499I0031 蔡佳珍

Page 6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背景背景

1. 代表人物:杜佛勒、凱恩。2. 社會快速變遷,傳統學校教育已無法符合社

會需求。3. 學者對預測未來之學習觀念越來越重視。4.配合現在,適應未來,藉以引導向更美好的

方向去發展。5. 將「未來」思想融入各級教育之中。6.技術及社會變遷的快速發展,以波及學校教

育。7.未來的觀念與學習者的動機關係密切。

Page 6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理論要義理論要義

1. 教育目的在協助學生預測未來可能變遷的重點。

2. 教學內容以配合社會變遷與演進為主,且課程設計以未來為主題。

3. 教學方法重視學習歷程,強調人文化及民主化的教學信念,並且講求開放教學。

Page 6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教育主張教育主張1. 教育的任務

2. 教育的目標

3. 教育的方法

4.未來導向的「教」與「學」之趨勢

5.未來主義的課程功能

Page 7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對教育之影響對教育之影響

1.開啟教育研究新面向,有助於建構未來的教育體系。

2. 助於建構明日的新學校藍圖。

Page 7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哲學家哲學家

1. 杜佛勒 Alvin Toffler2.約翰‧奈斯比德 John Naisbitt3. 古鐵克 Gerald L.Gutek4. 寇門 Philp H. Coombs5. 佛拉利 Paulo Freire

Page 7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杜佛勒 Alvin Toffler杜佛勒 Alvin Toffler

《 未來的衝擊》─ 10 大趨勢 思想背景1. 社會變遷快速的需求2. 學者越來越重視預測未來

思想及教育理論1. 教育目的在預測未來2.課程設計以未來為主題3.講求開放教學

Page 7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約翰‧奈斯比德 John Naisbitt約翰‧奈斯比德 John Naisbitt

《 大趨勢》 《新版 大趨勢》1. 從工業社會進入資訊社會。2. 從強制科技進步到高科技高感應3. 從國家經濟擴大到全球經濟。4. 從短期思考進到長期思考。5. 從集權管理改變為分權管理。6.由制度救濟轉變為自力救濟。7.由代議式民主進化到參與式民主8.由層級組織轉變為網狀分布。9.由美國北部移轉到美國南部。10.由非此即彼變成多重選擇。

1. 全球經濟景氣。2. 二度文藝復興。3. 社會主義變質。4.文化貌似神異。5. 民營勢在必行。6.亞太地區興起。7.新女性、新領袖。8. 生物科技革命。9. 世紀末宗教熱。10. 個人戰勝團體。

Page 7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古鐵克 Gerald L.Gutek古鐵克 Gerald L.Gutek

《哲學、意識形態對教育的啟示》1. 當局對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持高度樂觀的看法。2. 當局對教育資源的運用,並沒有作很好的規劃。3. 教育制度本身的天然惰性,無法立即回應變質的

外在世界。4. 社會的傳統包袱、宗教習俗、社會贊許模式與社

會制度結構,抵消了許多教育的人力資源。

Page 7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寇門 Philp H. Coombs寇門 Philp H. Coombs

《教育的世界危機:八十年代的觀點》

因素:經濟的變遷 政治的動盪 人口數量上的變遷

內容:產生危機的原因、危機的性質、 危機的症狀、危機的普遍性、目前是 否仍處于危機時期、危機的對策。

Page 76: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保羅‧佛雷勒 Paulo Freire保羅‧佛雷勒 Paulo Freire

《受壓迫者教育》─ 典型教育革命理論

1. 人性化對非人性化2.囤積式教育 V.S.提問式教育3. 對話4.文化行動

Page 77: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結論結論

1.未來學是一項難度很高的研究,因為我們很難集中研究一項尚未發生的事件。不過,這些對未來的推測,並不是好像占星術一樣的虛無縹緲,而是以歷史及文化的發展作為參考,並對事件的發展作出合理的推斷。

2. 事實上,只要對已發生進行歸納與總結,就一定能在某種程度上預測未來,正如 DNA可以決定生命一樣。

3. 教育哲學家仍可以其豐富的睿智,為教育的未來提供理念上的指引,並隨時針對已規劃好的未來教育政策提出批判反省。如此,以重建主義為出發的未來主義,對教育哲學的發展而言,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Page 78: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比較重建主義和未來主義的比較

NA0Y0001 邱郁宸

Page 79: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補充資料補充資料

重建主義的哲學基礎

未來主義的教育方法

傳統哲學與重建主義、未來主義課程理念比較

Page 80: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

.壹 本體論:實體乃是指社會文化的經驗

1. 自然與經驗

2. 文化決定人類經驗

3. 歷史即實在

Page 81: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

.貳 知識論:奠立在經驗主義的基礎上,特別受到實驗主義 

       知識論的影響1. 認知的情境:注重社會、團體的認知情境2. 認知的方法:強調理解的重要3. 認知的內容:舊經驗所得到觀念或提議;新經驗所獲得

            的觀察結果4. 知識的對象:對思考歷程的陳述5. 真理的意義:強調真理是社會所認可的,並與未來目標         能相符合

Page 82: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重建主義 - 哲學基礎

.參 價值論:價值是追求的目標,來自於社會

      生活和文化經驗

1. 價值非絶對的

2. 社會自我實現

Page 83: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未來主義 - 教育方法未來主義 - 教育方法

1. 評價法:人文主義的抬頭,在教導年輕人處理價 

      值的衝突與未來決定時,所需個人人際 與內在技巧2. 模擬遊戲法:綜合一些精選的現實面,使遊戲者 一旦投身其間,便能明白其中的關 係,以幫助學生了解這個世界。3. 創造性的方法:也就是主體客體的互換

Page 84: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傳統哲學與重建主義、未來主義課程理念比較表傳統哲學與重建主義、未來主義課程理念比較表

差異向度

傳統哲學(永恆主義、精粹主義)

重建主義 未來主義

教育目的

傳遞共同文化 ,增進個人智性與理性的成長

改進或重建社會 , 以建立新秩序 ,引領文化轉型

增進學生適應變遷的能力

知識觀

教導基本技與學術科目 ,嫻熟事實與永恆不變的知識

有用的知識 , 是指確認及改進社會問題的技能與學科

對人類思想與事物等內含元素之各種合成的總體概念或統一看法

學習觀

學習是被動參與 , 同化以過去為中心的教科書內容

學習是主動的 ,且關代與未來的社會

從單一學習到多重學習

課程焦點

系統性的管理活動 , 重視讀寫算等基本技能 ,及基本學科

檢視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 ,重視現在和未來的趨勢 , 以及國內與國際議題

了解社會現況與變遷,培養學生具備未來意識

教師角色

協助學生理性思考 , 教導明確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教師是改革的推手 ,計畫的指導者及研究的領導者 ,其任務在協助學生察覺人類面臨的問題

作為學生們的學習伙伴,或作為學生的「助學者 」

學生角色

社會制度的適應者 社會制度的改造者、行動者 親身去體驗並開創社會改革的工作

Page 85: 第 6 章 當代教育理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