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 hanzi.tcolw.com 汉字的演变20160921.pdf ·...

115
汉语文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第三讲 汉字的演变

Upload: lekiet

Post on 12-Feb-2018

34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2 download

TRANSCRIPT

汉语文字演变与文化传承

第三讲 汉字的演变

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明確用于記載歷史的漢字是以殷墟文字爲代表的商代文字,包括殷墟甲骨和青銅器文字。

今天通行的漢字就是由商代文字一脉相承發展演變而來。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漢字的演變包括:

書體的演變和文字結構的演變

兩者交織在一起。

漢字演變不僅与時代有關,也與國家、地區、文字用途、書寫材料不同等都有關係。

原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我們把漢字的發展過程分割成若干階段,以書體演變爲主,兼顧文字結構演變。

漢字書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成兩個大階段,即古文字階段和隸、楷階段(今文字阶段)。

前一階段起自商代終於秦代(公元前三世紀晚期)

後一階段起自漢代一直延續到現代。

商代文字

材料:

殷墟甲骨文、商代青铜器文字

时代:

商代后期(从武丁到帝辛纣)

一、定义

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的汉字。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

甲子卜,殻贞,王疾齿隹(唯)易?

二、甲骨文的不同名称

殷墟文字、殷契刻辞、贞卜文字、龟卜文、殷墟卜

辞、殷墟书契、殷商文字、甲骨刻辞、契文、龟甲

甲骨文

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

卜辞、贞卜文字

殷墟文字、殷文

契文、龟刻文字

三、 甲骨占卜的有关知识(1)材料

龟腹甲、龟背甲、牛胛骨(2)来源

《尚书·夏书·禹贡》:九江纳锡大龟。《史记·夏本纪》:九江入赐大龟。胡厚宣统计:商代共贡龟12334版。

(3)占卜过程A.占卜前:锯、刮、错、磨、凿B.占卜:烧灼、观兆、判断C.占卜后:应验情况

(4)卜辞的分段A. 前辞:卜问的时间、地点B. 贞辞:占卜人贞问的事情C. 占辞:得兆后,对照占书,作出吉凶祸福

的判断。D. 验辞:记录应验情况。

举例:戊子,卜殻贞:帝及四月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叀辛。旬丁酉,允雨。

戊子,卜殻贞:帝及四月

令雨?贞: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王占曰:丁雨,不叀辛。旬丁酉,允雨。

这是一条前辞、命辞、占辞、验辞均具备的完整卜辞。由“帝令雨”可见殷人已经具有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四月正是春种之时,所以希望上帝能够及时降雨。

四、甲骨文的发现及发掘

(1)殷墟甲骨文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面积约24平

方公里的大型遗址。

(2)郑州二里冈商代甲骨文、济南大辛庄商代甲

骨文

(3)西周甲骨文

A. 山西洪洞坊堆遗址

B. 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

C. 陕西岐山周公庙

D. 陕西周原遗址

甲骨文最早是在位于安阳小屯的殷虚发现的。

起初,小屯村民耕地时发现甲骨,以为是中药的龙骨,以最低的价钱卖给了药材店。

1899年,北京的古董收藏家王懿荣,在一个

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甲骨文。这年他得了疟疾,医生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叫龙骨的中药。药买来后,他无意中发现“龙骨”上刻着好似篆文但又不认识的文字。他平素喜好金石学,对古文字有较深的造诣,马上意识到此“龙骨”绝非一般药材。于是他开始寻踪收购,并精心研究,最后终于考定这些“龙骨”原来是殷商时代的卜骨,其中的文字是比篆籀还要早的殷商文字。

王懿荣

王襄、孟广慧

刘铁云《铁云藏龟》

(刘鹗《铁云藏龟》中刊出的几片甲骨文 )

甲骨的正式发掘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8

傅斯年 董作宾

十五次发掘

1930年殷墟发掘

YH127坑 1936

1929-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得甲骨24918片;

1950年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得甲骨五千多片;

1973年,发现小屯南地甲骨;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殷墟花园庄甲骨,得刻辞甲骨共579片。

到目前为止,公私所掘总计约15万片。

甲骨文的研究

1903年 刘鹗

《铁云藏龟》

1904年 孙诒让

《契文举例》

甲骨“四堂”

罗雪堂 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

王观堂 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

董彦堂 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

郭鼎堂 《卜辞通纂》;发明辞例

甲骨文四大家(甲骨四堂)

罗振玉(学堂)

《殷墟书契前编》

王国维(观堂)

《观堂集林》

董作宾(彦堂)

《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

郭沫若(鼎堂)

《甲骨文字研究》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观堂沉渊学堂化,彦堂入海鼎堂忙。

有兴趣的可参考: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文精粹选读》,语文出版社

王宇信、杨升南《甲骨文精粹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商代金文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殷周金文集成》

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

作为氏族部落标志或名称的族徽文字

用于一般记事的文字

篇幅一般较短

戍嗣子鼎

1959年河南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同出者还有铜爵等器。圆形、口沿二直耳,三蹄足。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其中合文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商代族徽文字、一般金文与甲骨文的比较

族徽符号来源于图腾崇拜,具有浓厚的图画意味。

一般金文是商代除族徽文字外最正规的文字,由于主要刻铸于祭祀礼器上,所以比较庄严慎重。

甲骨文因为是日常使用的占卜文字,比金文显得简率潦草。

除此之外,

1、甲骨文作了不同程度的简化。

2、金文中呈块面的笔画,甲骨文几乎都改成廓空的框框或单线条笔画。

总结: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是当时的正体,甲骨文是当时的俗体。两者的区别就像今天“印刷体”与“手写体”的不同。

西周文字 从考古实物看,至今未见王季以前的周族文字

但至迟在武王灭商之前的文王时代或相当于殷商帝乙时代,周人已接受了殷商文字。这可由陕西各地发现的商时代有铭铜器和岐山发现的先周甲骨文得到确证。

武王灭商以后,全面继承了殷商文字,因此,西周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继承和发展。

一、材料

1、金文

著录:《殷周金文集成》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1-4)

文字编:容庚《金文编》

董莲池《新金文编》

陈斯鹏《新见金文字编》

2、甲骨文

1977年由陕西周原考古队发掘西周宗庙遗址时发现。

出土于岐山县凤雏村。

西周有字甲骨至今共出土301片。

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

注:周原甲骨文字与殷墟甲骨文性质相同,都是金文的俗体,甚至比殷墟甲骨文更加草率难识。

二、青铜器物的种类

(1)烹炊器:鼎、鬲(li)、甗(yǎn )等;

鼎 鬲 甗yǎn

(2)设食器:簋、盨(xǔ )、簠、盂、豆等;

簋 盨xǔ

簠fǔ盂 豆

(3)酒器:尊、卣、壶、爵、角、觥等;

尊 卣 壶

爵 角

觚gū

(4)水器:盘、匜、缶、鉴等;

盘 匜yi 缶 鉴

(5)乐器:钟、鎛(bó )、鼓等;

(6)兵器:戈、戟、矛、剑、刀等;

戟 剑戈 矛 刀

(6)兵器:戈、戟、矛、剑、刀等;

戟 剑戈 矛 刀

(7)车马器:衔、軎(wèi)、马冠等;

(8)工具:斧、铲、镰等 ;

(9)度量衡器:尺、量、权等;

(10)杂器:镜、带钩、灯等。

三、西周金文分期

西周自武王克殷至平王东迁洛邑,历经十三王(含共和行政)二百五十余年的时间。

以西周金文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汉字,上承商代金文,下启春秋金文,是汉字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过渡阶段。

西周初期利簋

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又商。辛未,王在墹师,易又事利金,用乍檀公宝尊彝。

西周金文內容:

主要包括征伐记功、分封册命、训诰、祭祀颂扬祖先、盟书契约、土地及奴隶问题等。

四、西周文字的特点

1、块面笔画线条化

2、蜿转笔画平直化

春秋时期的文字:一、材料

1、青铜器文字

多为春秋列国诸侯的器物,很多不是铸造而是刻写上去的,所以比较草率。

著錄:

1)郭沫若 《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及《考釋》(科學出版社1958年修訂本)

2)《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收东周器392器,截止到1979年已经发现的铭文。

2、玉石盟书

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玉石片上的盟誓文辞。

1965年在山西侯马发现大批春秋晚期晋国贵族的盟书——侯马盟书

山西省文管会编《侯马盟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

八十年代初,河南温县盟书。

3、石鼓文:

唐初发现于陕西天兴县。在十个鼓形石头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为记述国君游猎情况,故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

由字体看,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

三、春秋文字特點

基本点:春秋时代不同区域的文字已经开始出现不同风格的倾向。

春秋中期以前,基本是继承西周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块面笔画线条化和线条笔画规整化的演变过程。

春秋中后期,诸国文字普遍出现长条化和整齐化趋势。

春秋齊侯盂銘文

此外,春秋中後期,诸国文字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比较突出的反映在江淮流域的吴楚诸国文字。

常常具有浓厚的装饰美术化倾向。

楚莊王之子王子午所鑄的《王子午鼎》銘文

最引人注目的是鳥書的盛行。

鳥書:在美術化的文字中改造原有的筆畫使之成為鳥的形象,或在原有的文字上另加鳥的形象。

春秋蔡侯產劍銘文鳥書

讨论:

文字装饰以鸟形图案,固然是为了装饰,但可用于装饰的图案很多,如龙蛇马羊等,为什么只装饰鸟形而不用其他动物?

文字装饰鸟形现象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但只是限于先祖王亥的“亥”字:

胡厚宣先生认为这是商民族玄鸟图腾崇拜的反映。

春秋战国的鸟书文字,多出于王器,而且多装饰“王”“用”等象征王权的文字上,可能就是某种崇拜的反映。

江淮一带曾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淮夷活动的区域,也似乎表明这一带出现的鸟书文字有可能是鸟图腾崇拜的遗留。

战国文字材料

1、金文:

1)礼器文字:战国曾侯乙墓编钟上标志乐律的铭文。

2)中山王墓中刻有长篇铭文的大鼎和方壶。

上述兩種材料均著录于《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第二册,文物出版社,1987年

2、货币文字:

有铲形的布、刀币、圆钱、蚁鼻钱。

著录:丁福保《古钱大辞典》

商承祚等《先秦货币文编》

3、玺印

罗福颐《古玺文字徵》

二冊(1930年)

4、简册

包山、望山、郭店、上博简、清华简等

简帛网:

http://www.bsm.org.cn/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数量(枚) 发表出处

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墓 1951 38 《长沙发掘报告》1957

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 1953 43 《长沙楚墓》2000

湖南长沙杨家湾楚墓M6 1953 72 《长沙楚墓》2000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M1 1957 119 《信阳楚墓》1986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 1965 273 《望山楚简》1995)5

湖北江陵藤店楚墓 1973 24/ o《文物》1973.9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1978 240W3 《曾侯乙墓》1989"

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 1978 70. Z《考古学报》1982.1

湖南常德德山夕阳坡楚墓M2 1983 2. /

湖北江陵九店楚墓M56、M621 1981、1989 230(有字) 《九店楚简》2000

湖北荆门包山楚墓 1986、1987 279 《包山楚简》1991

湖北江陵秦家嘴楚墓 1986、1987 41 《江汉考古》1988.2

湖南慈利楚墓M36 1987 4371

湖北江陵鸡公山楚墓M48 1990-1992 不详 《江汉考古》1992.3

湖北江陵砖瓦厂楚墓M370 1992 6 《简帛研究2001》

湖北黄冈曹家岗楚墓M5 1992-1993 7 《考古学报》2000.2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M1 1993 804 《郭店楚墓竹简》1998

河南新蔡葛陵 1994 15002 《文物》2002.8

上海博物馆藏简 不详 1200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2001-

清华大学藏簡 不详 2100

5、帛书

长沙子弹库帛书

現藏美國

6、鄂君启节 :

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制成,形似剖开的竹节,是当时楚怀王发给受封在湖北鄂城的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

共5件。

楚國較正規的正體文字。

二、戰國文字的特點 战国各国“文字异形”,俗体盛行。

在俗体盛行的战国时代,秦国文字总体上比较保守,具有与东方六国不同的发展趋势。

秦系文字一、定义

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

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

秦系文字上承商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乃至楷书,成为汉字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

二、材料

可以分为出土文物资料和传世文献资料两大类。

(一)出土类:

石刻文字

金文

秦简

石鼓文:

唐初发现于陕西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在十个鼓形石头上,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内容为记述国君游猎情况,故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

由字体看,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

1、石刻文字:

诅楚文:

战国中后期,内容为告神诅楚辞。

发现于宋代,今只存摹刻本。

秦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东巡刻石记功,先后有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碣石、会稽等碑,多不传

唯泰山碑和琅琊台碑残石据说是原石

会稽碑和峄山刻石是摹刻拓本

泰山刻石

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2、金文:

春秋时代主要有秦公钟、秦公簋等。

战国时代主要是兵器、权量和虎符

秦统一后有始皇帝廿六年诏书,刻在度量器上。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着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3、简牍:

睡虎地秦简、

青川郝家坪木牍、

天水放马滩秦简

江陵岳山秦简

云梦龙岗秦简

江陵杨家山秦简

江陵王家台秦简

湖北沙市周家台秦简

湘西里耶秦简

岳麓书院馆藏秦简

北大秦简

(二)文献类:

《说文解字》一书保存了最系统的秦篆文字,另外还保留了一些篆文异体和籀文古文。

但原书写于东汉,估计其中很多篆书的写法并非直接来源于秦国文字材料,而是参考了两汉包括东汉时代的篆书材料,因此,有不少是靠不住的。

《说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或秦统一之前的秦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这类文字的写法大致是错误的。

三、正体与俗体

战国中晚期开始,秦系文字的正体与俗体的风格差异竹简明显起来。

秦国的俗体比较侧重于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造正体。代表是睡虎地秦简。——开启了古隶。

战国秦文字的正体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文字。

关于秦对文字的统一和小篆的产生:

许慎《说文叙》: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四、小篆与大篆

这段叙述说明,小篆是在史籀大篆即战国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确定下来的,但其中有少数史籀大篆作了一些省改。

至于六国文字,除了其中的“不与秦文合者”以外,凡与秦文字相同者(这部分恐怕占少数),自然也转化为小篆了。

从许慎的用语看,“大篆”应该指秦统一之前的秦文字,如《石鼓文》《诅楚文》等。

“小篆”应该指统一规范化了的秦文字。

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不仅大多数小篆直接取之于大篆,即使已经省改的小篆,绝大多数在战国晚期的秦文字中已经出现了。

1.汉简

边塞汉简 两汉时期北方边塞遗留下来的简牍。

敦煌汉简:甘肃西部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自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共发掘出九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

居延汉简:1930至1931年,中国、瑞典学者在甘肃、内蒙额济纳河两岸和内蒙额济纳旗黑城汉代边塞遗址,发现约1万枚汉简。因这些地方属汉代居延都尉辖区,人们把这些汉简称为“居延汉简”。

罗布泊汉简:1930至1934年,黄文弼(中国现代考古学家 )在新疆罗布泊北岸的汉代防戍遗址,掘获西汉木简71枚。因出土地点接近楼兰遗址,也有人称之为“楼兰汉简”。

汉代文字一、材料

璧碧珠玑玟

瑰壅玉玦環巾珮靡縱容

射骑辟耶除群凶

敦煌汉简

居延汉简

墓葬汉简 20世纪50年代始陆续从汉墓中发现的简牍。

武威汉简:1959年甘肃省武威汉墓出土,竹木简约500枚,主要部分是西汉末至王莽时期的《仪礼》抄本。

银雀山汉简: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约6000枚,包含《孙子》、《孙膑兵法》、《晏子》等古籍抄本。

定县遗书:1973年河北省定县汉墓出土竹简,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

凤凰山汉简:1973年和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西汉墓出土,内容为遣册与文书。

马王堆汉简: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简600余枚,一部分是遣策,一部分是医书。

阜阳汉简:1977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其中有《诗经》、《仓颉篇》等书的部分抄本。

大通汉简:1978年青海省大通县汉墓出土,木简400余枚,内容多为军法,其中有《孙子兵法》。

张家山汉简:1983年底至1984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1000多枚,其中有《汉律》、《算数书》、《历谱》、《日书》及遣策。

武威汉简摹本 阜阳汉简(局部)

2.汉碑西汉碑刻较少,字体篆隶皆有,呈现由篆向隶过渡的特

征;东汉碑刻成熟,存世数量众多,其碑多是神道碑,碑文以隶书为主。

鲁孝王刻石

又名“五凤刻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即五凤二年)刻,金代章宗时重修曲阜孔庙得于鲁灵光殿西南太子钓鱼池 。今存最早的西汉碑刻之一,今藏曲阜孔庙。在简牍未发现前,因西汉文字资料极少,此石则是人们研究西汉文字的重要材料。

五凤二年

鲁卅四年

六月四日成

五凤刻石拓片

莱子侯刻石

又称“天凤刻石”、“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等。新莽天凤三年刻,清嘉庆二十二年滕县孝廉颜逢甲等游邹城城南卧虎山于山前偶得。今存邹城孟庙。隶书三十五字,可窥观西汉文字面貌 。

始建国天凤

三年二月十

三日莱子侯

为支人为封

使储子良等

用百余人後

子孙毋坏败

莱子:西周方国,在今龙口市一带,后为齐灭,部分贵族被迁至今滕州西南。

为支人为封:给宗支族人分封土地。

使储子良等:莱子侯派储子良等人前往分封土地。

用百余人:分封土地的活动共计用了一百来人。

后子孙毋坏败:后世子孙不要败坏了封地家业。

莱子侯刻石拓片

姊妹刻石,二刻石又称“汉居摄坟坛刻石”、“孔子墓前石坛刻石”等。西汉王莽居摄二年二月刻,篆书,前者13字,后者12字。原在孔子墓前,清雍正十年移入孔庙。

上谷府卿坟坛刻石与祝其卿坟坛刻石

上谷府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

上谷:古郡,秦置,今河北中西部。

卿:古代的官阶或爵位,在大夫之上。

祝其卿坟坛,居摄二年二月造。

祝其:古地名,在今山东莱芜境。

清代拓片

《说文》:居。蹲也。从尸古

者,居从古。

1941年出土于曲阜周公庙东高地,发掘者是日本人关野雄、驹井和爱等,在运往日本时被截获,原存北京大学,1979年移存曲阜孔庙。其一端刻文字4行,篆书。汉景帝封其子刘馀为鲁王,死后谥“恭”(一作“共”)。刘馀好治宫室,建鲁灵光殿,学者多认为此石即灵光殿阶石 。

鲁北陛刻石

月所造

鲁北陛刻石

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东汉早期碑刻,永元四年立,记司徒公袁安其人其事,与《后汉书·袁安传》所载基本相同。篆书。今藏河南省博物馆。

袁安碑

乙瑛碑

汉桓帝永兴元年立,东汉中期碑刻,文为司徒吴雄、司空赵戒记鲁相乙瑛上书请于孔庙设掌礼器庙祀之吏事。隶书,是成熟汉隶的代表作。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

袁安碑乙瑛碑(局部)

史晨碑

曹全碑

碑阴阳均刻字,其阳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其阴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东汉建宁年间刻,记春秋时鲁相史晨祭祀孔子事。为著名汉碑之一,隶书,端庄典雅 ,波挑左右开张,是典型的八分书。现存曲阜孔庙。

东汉中平二年十月制,记述曹全生平,其中有其镇压黄巾起义及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明万历初陕西省郃(hé)县旧城出土,现存西安碑林。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笔法娴熟,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

曹全碑(局部)

史晨碑(局部)

刻于石碑上的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亦称“汉石经”,因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建议正定六经文字,以贻识后学,灵帝许可后刻此石经立于太学(东汉太学在今洛阳市)门前。传为蔡邕所书,共46石,对维护文字统一,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土,据说现已集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局部)

3.汉帛书

马王堆帛书的内容共有28种,约12万字。其中有《周易》、《战国纵横家书》、《老子》、《五星占》《相马经》、《养生图》、《长沙国南部地形图》等图书。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方面。

马王堆帛书 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字体有篆有隶。篆帛书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前后,隶帛书约写于汉文帝初年。让人们真实地看到了古隶的本来面貌,是研究汉字演变的珍贵资料。

帛书彗星图 (局部)

帛书《老子》(局部)

隶变 是指古汉字在秦汉之际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也

叫“隶定”、“隶古定”。

徒隶程邈创隶说

《说文·叙》:“四曰佐书,即秦隶书”“秦始皇帝

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

隶书是从事文字抄写工作的隶人创造的书体

《说文》:“隶,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后及之也。”

1.隶书的创造

二、隶变

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即俗体,所以,隶书与篆书有很长一段共存时期。

篆隶并行时期上限大约起于战国晚期,下限大约到西汉中后期,前后大约二百年左右。

2.隶变的过程

时间:战国晚期至东汉

秦隶:秦代的隶书称“秦隶”,也叫“古隶”。

原因:①大量用字 ②毛笔

睡虎地秦简

汉隶:汉代的隶书称“汉隶”,也叫“今隶”。

东汉(特别是汉顺帝以后)的隶书,字形非常成熟,隶意极浓,完全摆脱了小篆的影子,是典型的隶书,这种字体旧称“八分体”,也简称“分书”。

居延汉简(局部)

3.隶变的意义

隶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变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古汉字的彻底变革,使汉字完全摆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色彩,变成表意的书写符号,汉字从此进入今文字时代。

隶变对汉字书写风格的变化:

篆书的行笔是均匀的,隶书笔画有粗有细,末笔往往捺得很重。同时,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改成平的或转折的笔画。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

2、简省或讹变

3、混同

草书

分章草和今草

章草即汉代草书。是由古隶的草率写法发展而来的。

今草是晋代之后,楷书出现后,当时的书法家利用楷书或行书的笔法改造章草,由此形成与章草风格不同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