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親子報2012/06

8
6 月刊 2012

Upload: jung-hao-ching

Post on 24-Mar-2016

2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寄養親子報2012/06

TRANSCRIPT

6月刊2012

呂燕秋(主責社工:傑凱)

青少年之特色很敏感、比較自我為中心、煩燥而易怒、與同儕之間因小事容易起爭執而產生誤會或口語對嗆、因此在任何的情況發生時,照顧者先得憋住氣息停止腳步、低下頭看看、以客觀的角度聽聽她們的聲音。ㄚ姨!茄子還沒有把電腦關掉(剛從樓上下來的桔子說),知道了,為了避免茄子認為是桔子打小報告,所以隔了一會兒故意在樓梯口大聲喊四歲的栗子來刷牙咯〜接著往樓上喊、電腦關機了嗎?時間已經超過了ㄜ!知道了(茄子免強的回應聲),青少年在某個時候關心同儕會比關心自己更重要。教育可說是一種藝術,須從多方面去觀察了解,就像一顆大樹,由於面向之不同而受陽光照射之多寡會影響其養份的吸收,造成樹上的每一片葉子之大小、形狀、顏色有所差異,相對的、成長的生活背景及周遭環境(人事物)也造就了每個孩童獨特的個性(包刮自己),彼此一起生活在一個空間裏需要靠時間找到共同的點、ㄨ龜式的一點一低一起學習一起向前移動。〜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常以此自我勉勵)〜

初到寄養家時,我只是一個小六生,

不懂的事情很多~

但因為寄養媽媽的用心和耐心,讓我

學會許多事情,但我越來越大了也越

來越叛逆,開始會跟寄養媽媽頂嘴、

吵架,於是我們的磨擦就來越多,所

以我就開始不想住在那裡,但是最近

就不會了,因為我去了一趟我的”心

靈之旅”,所以發現自己太不懂事

了,之後的我正在改,讓自己不要那

麼喜歡跟寄養媽媽頂嘴跟吵架。

by 糖糖

摘錄自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

所長 洪蘭,本文刊登於聯合新聞網。

很多人都誤以為金錢就等於幸福,其

實不然。很多有錢人活得並不快樂,

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休斯(How-

ard Hughes),他富可敵國,卻活得

非常痛苦,他有嚴重的強迫症,害怕

細菌,害怕傳染,不敢跟人接觸,什

麼都不敢吃,最後可以說是餓死的。

最近十年來,心理學開始研究幸福

感:人如何才能感到幸福?構成幸福

的條件又是什麼?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不必每天都有

值得慶祝的大事,很多快樂的小事累

積起來的能量超過一件快樂的大事。

我們過去都把幸福寄托在未來或別人

身上:等我娶到她…;等我升到總經

理…;等我存到一百萬…,研究發現

大事帶給你的幸福感,不及每天都有

幸福的小事,如能力被老闆肯定、同

事愛戴你、好吃的食物都會帶給你快

樂,這些累積起來的大於久久爆發一

次的快樂能量。

昨天下大雨,有個全身淋濕的警員告

訴我,他在指揮交通時,有位女士

把車窗搖下來,對他喊道:「辛苦你

了!」剎時疲累都不見了,相信對他

說這句話的女士也是一樣快樂。

最近美國很多企業在推「10\5 Way」,

即員工在看到同事十呎之內,要有眼睛

的接觸;五呎內要打招呼,發現員工因

此快樂了許多,生產力和業績都提升。

2008年研究發現對生活不滿意的員工,

每個月要多請1. 25天的假,換算起來一

年少了15天的生產力;生活滿意度高的

大賣場員工,每一平方公尺可以多做廿

一美元的生意,一年替老板多賺了3200

百萬元,這也難怪大老闆突然關心起員

工的幸福了。

研究發現每天:

1.花幾分鐘寫下三件你感恩的事;昨天所發 生有意義的事; 2.送一個正向的訊息給你的親友;3.運動十分鐘;4.冥想十分鐘;

如此一來,思想會導向樂觀,它完全不需要工具或設備就能做,要增加自己的幸福並不難。

每天這樣練習,你的思想會導向樂觀,

而且它完全不需要工具或設備就能做。

有個公司發現四個月之後效力還在,沒

有做幸福練習之前,它的生產力和職場

快樂指數在卅五分的量表上是廿三,做

了以後上升到廿七。

社會支持和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

「給」(provider),從服務他人身上

得到自我肯定與自我價值。

美國總統傑佛遜說:

當蠟燭點燃另外一根蠟燭時,它自己沒有損失,但是房間卻更亮了。 

「給」才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當你

替別人著想、幫助別人時,別人快樂,

你自己也幸福,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快樂的小事 幸福的能量

摘錄自親子天下2010-03 特刊

作者:李佩芬 摘錄整理

章出處《分心也有好成績》

醫師哈洛威爾本身就是ADD(注意力缺失)患者的,必須和特殊兒解釋自己的不同。以下,節錄他的衷心建議,及與孩子間的「幽默對話錄」,做為大人回應的參考。

家長會擔心說了之後,孩子會被貼標籤,和別人不一樣。的確,如果跟孩子說的方式不對,可能會傷害到孩子;但若你和醫師都小心跟孩子說,聽到診斷結果,對孩子反而是有幫助的。

我本身有ADD,也是醫師。

假設我面前有位八歲男孩-傑德,我正準備向他說明診斷結果。在此之前,我已經跟負責他們的臨床及做測驗的神經心理學專家及他的父母談過了。

我和傑德父母討論過,並決定讓我(醫師)來說明。通常我辦公室的對話會像這樣:

「傑德,你來過這裡好幾次了。我們問了你許多問題,也玩一些遊戲。現在,輪到我告訴你,我們發現什麼了。」

「你想知道嗎?我有好消息要告訴你。你有一個不得了的腦子。你是個很酷的人喔。精采的大腦。」他第一次抬頭看我。從來沒有人這樣說過,他真的注意聽了。

「你有ADD。你猜怎樣?我也有ADD,我

的兩個孩子也有ADD。很酷吧?」

我繼續說:「你知道ADD是什麼嗎?」「ADD就是說,你的腦子像跑車一樣。你知道內燃引擎是什麼嗎?」傑德點頭表示知道。我不清楚他是否知道內燃引擎是什麼,但是他聽過,多少猜得到。

「你的腦子就是內燃引擎。就是說它跑得很快,唯一的問題是,有時無法踩煞車,有時它需要特殊的機油,才不會過熱燒壞了。如果有合適的機油、有煞車,就可以跑贏別人了」。傑德看著我,想知道更多。

「你知道有時候你在學校,沒辦法專心嗎?」他點頭。「因為你的腦子到處亂跑。總有各種想法。」他又點頭。「這很棒啊!你一輩子都會做各種好玩又精采的事。我想要像照顧跑車的人一樣,教你的腦子如何踩煞車。」傑德點點頭,似乎認為這是個好主意。

我就是這樣告訴孩子的。你不需要說太多,但也絕對不要刻意保持祕密,不讓孩子知道,因為這樣就意味著ADD是很丟臉、很可怕的事。

家長和老師都需要知道更多,但孩子不需要,他們需要覺得自己「不只是」ADD患者。有ADD就像是慣用左手一樣,

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特殊兒的疑問,專家技巧說

以下是孩子常問的問題,以及通常我的回答方式。

問:我的朋友也有過動,他很奇怪。如果我有ADD,我也會像他一樣奇怪嗎?

答:你知道你跟他不一樣。你只是有金髮,並不代表你跟所有金髮的人都一樣,

對不對?

問:有ADD代表我很笨嗎?

答:不,完全不是這個回事,這表示你的腦筋動得很快。這表示你可以做很多人

做不到的事。因為你這麼快,這表示你有某種才華。

問:我會一直有ADD嗎?

答:如果你運氣好!有的人到青春期就不再有ADD了,有的人還會有。不過,到

那個時候,你已經知道怎麼面對ADD了,你會喜歡的。

問:為什麼叫做ADD?我不覺得自己有病啊?

答:真好!這是個笨標籤。我們一起想個我們都喜歡的新名字,好嗎?

問:哥哥都笑我有ADD,我該怎麼辦?

答:你可以跟爸媽說。需要大家坐下來,爸媽、哥哥、你和我,一起開個會好好

談談,清楚解釋ADD是什麼。哥哥可能只是吃醋你有ADD可以得到大家的注意。

問:你也有ADD,你怎麼能念完醫學院,還寫書呢?

答:我自己也在用我教你的這些策略。最重要的是,我試著做我喜歡做的事,需

要幫忙的時候,就開口請別人幫忙!

建議師長試著回答所有的相關問題,但記得答案要簡單明瞭。孩子不需要變成

ADD專家,他只要發揮潛力、活得好好的,就夠了!

當寄養家庭已跨過十年,回首過去真是充滿感恩與喜樂。

參與寄養家庭行列不是偶然,而是神在我生命中的命定與託付;因為以前

我也經歷過家變,獨自與孩子走過單親十年,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來自生活

壓力或情緒問題,彼此身心都有創傷。我不希望孩子成為環境的犧牲品,因此

我相信教養孩子,唯有品格要正直,所以我不斷在衝突中學習,不能強求、給

予尊重。

當我的家庭恢復健全,兒女能獨立了,感謝神的恩待,讓我有機會能照護

陪伴有創傷的孩子走過生命中的一段。

在這些歲月中,我帶過四對手足,目前安置的兩位來自不同家庭,均是女

孩,每位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也是我家的小天使;生活中的點滴,孩子們改

變的過程,也讓我在挫敗中學習,慢僈修正教養方式,漸進的發現,因著每個

孩子不同的需求,逐步地看見自己生命中的缺口。

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的創傷,被放棄的、羞愧的、有自責的,有不在乎的等

等,共同點是對自己的存在有疑惑,因此與這群孩子依附關係的建立,理解其

喜怒哀樂的情緒皆不容易,過程中有疲倦、沮喪,難過自責,一步步學習讓孩

子生活中有規範,教導與引導其語言表達,不斷提醒自己在大原則下能有底線

的堅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與選擇權,在討論溝通中學習接納。

因著神的愛與欣慰,願將自己的特質與熱情發揮出來,成為我的志業,神

是我能量的源頭,讓我有持續走下去的力量。

當孩子結案,面臨分離難捨,唯一得著的是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是一家

人,用心以神的話勉勵其品格端正,引導其分享感恩。

我相信孩子回原生家庭,能持續好行為好習慣,讓父母因看到孩子的改變

也願意陪孩子上教會,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全家信主,眾神賜福。

我盼望我們帶過的孩子都能如此,分離是爲了要做神喜悅的事,更好的

事,讓我們彼此祝福。

作者:束太太,為台灣世界展望會之寄養媽媽,自民國90年起開始擔任寄養家

庭,目前已幫助過16位寄養兒。

認識寄養服務

是政府結合民間團體所進行的一項托育照顧計畫。當兒童、少年的親生家庭暫時或長期無法提供他們所需之照顧時,經由社會局與社會服務團體幫助他們尋找一個臨時的家庭,暫時執行安置與教養的工作;同時由政府社政單位輔導他們的親生家庭,直至親生 家庭的環境能夠適合孩子正常成長時,再讓他們重返親生家庭。

寄養家庭的申請資格

●寄養父母共同居住於大臺北地區者。

●寄養父母其中一方年齡滿30歲以上未滿65歲者(單身或單親亦可申請)。

●年齡超過45歲者,應具國(初)中以上教育程度;

年齡超過45歲以下者,應具高中職以上之教育程度。

●寄養父母及家庭成員皆同意接受寄養者。

●寄養家庭成員身心皆健康、無傳染性疾病者。

●寄養家庭成員品行端正、有愛心,家庭氣氛和諧者。

(需同意接受素行紀錄之調查)

●寄養家庭有固定收入,足以維持家庭生活者。

●寄養家庭住所安全、整潔,有足夠活動及居住空間者。

寄養家庭的申請流程

有意申請寄養家庭之申請人

藉由電話、傳真、郵寄、網路 等方式申請

中心邀請社會局及專家學者進行審核會審查申請家庭資格與條件

審核會通過

完成職前訓練16小時

成為中心儲備寄養家庭

等待安置

配對安置社會局轉介之寄養童,寄養服務正式開始

參加中心舉辦兩階段說明會:初階及2次進階團體

中心社工員進行家庭訪視工作

1.來稿請以300字為限2.文字抒寫請郵寄本會: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 30號5樓之3

3.電字打字,或請寄本會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若您對投稿方式及寄養服務內容有任何疑問請洽:

2585-1195*215薪禾、211夏笛。

投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