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佟文杰 编辑:张维丽 视觉:王...

1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佟文杰编辑:张维丽视觉:王晔 查干哈达村: 睦邻文化200年 本报记者 陈力华 摄影 张立军 孟母择邻而处,是因为邻居影响了孩子的成 长环境。清代名臣张英一句“让人三尺又何妨”, 成就了中国最好邻居的佳话。然而网络时代的 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邻居”,逐渐成为 一个没有温度的词汇。 如何让“邻居”温暖现代空间里行色匆匆的 你我他?一个小村传承了 209 年的睦邻节为我们 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查干哈达村党支部多 年来一直在积极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睦邻节”的 文化品牌,充实“睦邻节”原有主题,将祈福社会 稳定、村屯平安、邻里和睦、敬老尊长、儿孙兴旺、 绿化山河、和谐共生、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等蕴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开始建 设“睦邻”文化展示馆,目前已收集民间各类资 料,并整理成蒙、汉文 50 余万字,其目的是打造文 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 感受“远亲不如近邻”的乡愁,领略耳闻不如目睹 的胜境。 “俄图固木态 · 那木”是村民对村党支部的蒙 古语爱称,意为群众可信赖的党组织。查干哈达 村党支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策划、组织、 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已举办 209 年的 “睦邻节”,已被正式列入阜新三大民间节日之 中。平日里,村“两委”还以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 依托,以蒙、汉双语活动为载体,利用多种方式开 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形 势政策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宣 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细落小落实。 通过这种最基层的不断宣传,不仅提升了村 民的文化素养,还推进了该各项工作的开展,极 大地发挥了文化的熏陶、鼓舞作用。全村夜不闭 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多年来一直被阜蒙 县委、县政府评为治安模范村、平安村。 暴风雨评价说,睦邻节的传承到现在已经超 出了最初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 相处,还促进了干部与群众、人与自然、蒙古族与 其他民族的和谐共融和谐相处的内容。吴秀英 感慨地说:“200 多年的睦邻文化精髓早已渗透到 村民的血脉中,成为查干哈达村的‘村魂’,更是 查干哈达村人的‘精气神’”。 古村悠悠,到处波澜不惊,历史的沧桑褪去 了繁华的尘嚣,在此沉淀下了久远的幽静。每一 个仰慕查干哈达古村睦邻文化风情的游客,都会 对这里留下一份难以忘怀的眷恋。 对于查干哈达村,在百年漫漫历史长河里, 人们爱她古老的面孔,也爱她新绽的容颜。那些 镌刻清晰的古老印迹是刻在一代代人心中的地 标,也是融进血液中亘古不变的浓情和令人闻之 催泪的气息。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音乡愁。查干哈 达村,睦邻文化的基因沉淀得越久,将越发弥散 出沁人的芬芳。 睦邻文化是“村魂” 查干哈达村,不了解她的人,乍听一定以为 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其实不然。在历 史的长河中,她默默地在辽西一隅独自绽放, 200多年的安然岁月,沉淀下来一种让人难以置 信的优秀基因。 据我市蒙古史专家、阜新地方史学者暴风 雨考证,查干哈达村历史悠久,始建于1705年, 最初全村14户居民,以养马放牧为生,睦邻节 开始于1808年。那一年,村里的许多新生儿都 染上了麻疹、天花等传染病,村里的人口存活 率明显下降。于是村民们去请活佛来看病。 活佛领着医生来看病,看好了病,活佛嘱咐村 民重视环境卫生。也正是从那时起,每年的春 天,家家户户都要搞卫生,这个习惯也一直延 续到现在。当年,为了村民的健康,活佛还为 村民念了《妙法莲花经》,以祈祷村民健康平 安,团结和睦,并将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定 为睦邻节。村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年年过起 了睦邻节,一直传承至今。 今年 7 月 21 日,查干哈达村第 209 届睦邻 节在村民的企盼中如期启幕。村民都将这个 节日看得很重。目前仅有170户的小村庄,因 先辈种下“睦邻文化”的种子,200 多年的承继 与发展,睦邻友好,和谐幸福的理念已经转化 成了每一个村民血液里的基因,使查干哈达村 创造了全国范围内睦邻和谐百年典范的优秀 版本。 百善孝为先 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人生路上最 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施善行,懂感恩。查干哈达村 的村民几代人朴实无华的生活理念一代代传承下 来,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自然形成了村民 不用言说的自律行为。 走在查干哈达村安静的小径,踏着这块承载了 丰富文化和厚重历史的土地,错落有致的民房院内 常有老年人出入,他们舒心的笑容,似乎可以让你 穿越回曾经岁月,那种温暖触手可及。这个村中敦 亲敬老,恪尽孝道的优良传统美名远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村共有170 户人家,其 中有儿女与老人同住的有50 多户,很多家都是三代 或者是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村民刘春燕的丈夫出外打工,她留在家里伺候 公公婆婆。说起婆媳关系,婆婆和刘春燕如亲生母 女一样默契一笑。刘春燕说:“从一结婚就和公婆 一起过, 20 多年了,没红过脸,就和自己妈似的,有 啥说啥,一点也不隔心。” 在今年的睦邻节上,刘春燕上台领了好媳妇 奖。她说: “大家能认可我,我很开心。我们村家风 好,哪家晚辈都是很孝顺的,都觉得这是自己的责 任和义务,谁没有老的时候啊?这样做也是给我们 自己留后路。”白杰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公和婆 婆年过八旬,两个孩子在上学,她一个人伺候老人、 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下地干活,里里外外都是一把 好手。 “能干活,还孝敬老人,全村人都竖大拇指。”村 民王桂芹这样评价。 每年一届的睦邻节,被奖励的优秀榜样就会成 为村民争相效仿的目标。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谁都不 希望因为不孝顺老人而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远亲不如近邻 敦亲是睦邻的基础,用诚恳真挚的态度对待双 亲,也就能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查干哈达村 的睦邻文化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沉淀下来的,也转成 了每位村民体内的良好基因。 古记中云: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 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 安也。查干哈达村的村民在家庭敦亲的基础上,让 孝爱之道走出了家庭小圈子,序长幼,别贵贱,以一 种乡族之中普及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成就孝悌、尊 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德治教化的目的, 也使下一代的教育得以自然顺承。家家户户,彼此 影响,因此村中成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据查干哈达村党支部书记吴秀英介绍,从解放 以后,村里已经培养出了 193 名大学生,在全国各 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将村中特有的睦邻文 化带给身边人。这从根本意义上说,应该是传承了 200 年的睦邻文化结出的硕果。 同食一锅粥是睦邻节上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能在一个锅里吃饭,自然都是兄弟,都是一家人。” 村民们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幸福和谐地过着小日 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也成了几百年来秉承的 美德,成为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如果村中人与人 发生矛盾了,不争吵、不谩骂,大家邀请双方都信任 的调解人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在 一年一度的睦邻节上,双方握手言和。调解人中, 既有以吴秀英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有以白 宝山为首的村老年人协会成员。 白宝山是查干哈达村前任党支部书记,村民 称他为“老书记”。多年来,村老年人协会一直秉 承“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原则,时刻关注各家情况, 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逐渐成为全村化解矛盾、促进 和谐的协调机构。而且协会完全是村中的公益组 织,在村务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央 视《记住乡愁》栏目里,就有两家村民闹了矛盾,经 老年人协会调停后冰释前嫌的一段。睦邻节当 天,曾经闹过矛盾的两家人同坐一桌,同吃莲花 粥,边吃边谈,一笑泯恩仇。自小就在睦邻文化中 长大的村民敖海林说:“我们村子里邻里间比亲人 还亲,谁家有事儿大伙一块儿帮忙,有个小摩擦, 闹红脸的事儿不往心里放。借助睦邻节这个节 日,村民们都会畅所欲言,这样经常沟通,相处起 来特别和谐。” 蒙古象棋是北方民族古老独特的博弈游戏之 一,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欢乐。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村民为客人献上哈达。 查干哈达村传统的祭祀在鼓乐吹奏莽 号、螺号声中开始。 在蒙古贞部落的传统中,会音莲花粥是和谐之 粥,喝了会音莲花粥就是一家人,所有的矛盾都会化 解。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Aug-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佟文杰 编辑:张维丽 视觉:王 …szb.fxrbs.cn/fxrb/images/2017-08/15/05/fxrb2017081505.pdf · 节日看得很重。目前仅有170户的小村庄,因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责任编辑:佟文杰 编辑:张维丽 视觉:王晔

查干哈达村:睦邻文化200年

本报记者 陈力华 摄影 张立军

孟母择邻而处,是因为邻居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清代名臣张英一句“让人三尺又何妨”,成就了中国最好邻居的佳话。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邻居”,逐渐成为一个没有温度的词汇。

如何让“邻居”温暖现代空间里行色匆匆的你我他?一个小村传承了 209年的睦邻节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样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查干哈达村党支部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睦邻节”的文化品牌,充实“睦邻节”原有主题,将祈福社会稳定、村屯平安、邻里和睦、敬老尊长、儿孙兴旺、绿化山河、和谐共生、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等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并开始建设“睦邻”文化展示馆,目前已收集民间各类资料,并整理成蒙、汉文 50余万字,其目的是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受“远亲不如近邻”的乡愁,领略耳闻不如目睹

的胜境。“俄图固木态·那木”是村民对村党支部的蒙

古语爱称,意为群众可信赖的党组织。查干哈达村党支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策划、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已举办 209年的

“睦邻节”,已被正式列入阜新三大民间节日之中。平日里,村“两委”还以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为依托,以蒙、汉双语活动为载体,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形势政策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通过这种最基层的不断宣传,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还推进了该各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发挥了文化的熏陶、鼓舞作用。全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多年来一直被阜蒙县委、县政府评为治安模范村、平安村。

暴风雨评价说,睦邻节的传承到现在已经超

出了最初的意义,它不仅促进了村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还促进了干部与群众、人与自然、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和谐共融和谐相处的内容。吴秀英感慨地说:“200多年的睦邻文化精髓早已渗透到村民的血脉中,成为查干哈达村的‘村魂’,更是查干哈达村人的‘精气神’”。

古村悠悠,到处波澜不惊,历史的沧桑褪去了繁华的尘嚣,在此沉淀下了久远的幽静。每一个仰慕查干哈达古村睦邻文化风情的游客,都会对这里留下一份难以忘怀的眷恋。

对于查干哈达村,在百年漫漫历史长河里,人们爱她古老的面孔,也爱她新绽的容颜。那些镌刻清晰的古老印迹是刻在一代代人心中的地标,也是融进血液中亘古不变的浓情和令人闻之催泪的气息。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音乡愁。查干哈达村,睦邻文化的基因沉淀得越久,将越发弥散出沁人的芬芳。

睦邻文化是“村魂”

查干哈达村,不了解她的人,乍听一定以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其实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她默默地在辽西一隅独自绽放,200多年的安然岁月,沉淀下来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优秀基因。

据我市蒙古史专家、阜新地方史学者暴风雨考证,查干哈达村历史悠久,始建于1705年,最初全村14户居民,以养马放牧为生,睦邻节开始于1808年。那一年,村里的许多新生儿都

染上了麻疹、天花等传染病,村里的人口存活率明显下降。于是村民们去请活佛来看病。活佛领着医生来看病,看好了病,活佛嘱咐村民重视环境卫生。也正是从那时起,每年的春天,家家户户都要搞卫生,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当年,为了村民的健康,活佛还为村民念了《妙法莲花经》,以祈祷村民健康平安,团结和睦,并将那一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定为睦邻节。村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年年过起

了睦邻节,一直传承至今。今年7月21日,查干哈达村第209届睦邻

节在村民的企盼中如期启幕。村民都将这个节日看得很重。目前仅有170户的小村庄,因先辈种下“睦邻文化”的种子,200多年的承继与发展,睦邻友好,和谐幸福的理念已经转化成了每一个村民血液里的基因,使查干哈达村创造了全国范围内睦邻和谐百年典范的优秀版本。

百善孝为先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人生路上最

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施善行,懂感恩。查干哈达村的村民几代人朴实无华的生活理念一代代传承下来,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也自然形成了村民不用言说的自律行为。

走在查干哈达村安静的小径,踏着这块承载了丰富文化和厚重历史的土地,错落有致的民房院内常有老年人出入,他们舒心的笑容,似乎可以让你穿越回曾经岁月,那种温暖触手可及。这个村中敦亲敬老,恪尽孝道的优良传统美名远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村共有170户人家,其中有儿女与老人同住的有50多户,很多家都是三代或者是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村民刘春燕的丈夫出外打工,她留在家里伺候公公婆婆。说起婆媳关系,婆婆和刘春燕如亲生母女一样默契一笑。刘春燕说:“从一结婚就和公婆一起过,20多年了,没红过脸,就和自己妈似的,有啥说啥,一点也不隔心。”

在今年的睦邻节上,刘春燕上台领了好媳妇奖。她说:“大家能认可我,我很开心。我们村家风

好,哪家晚辈都是很孝顺的,都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谁没有老的时候啊?这样做也是给我们自己留后路。”白杰的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公公和婆婆年过八旬,两个孩子在上学,她一个人伺候老人、教育孩子、操持家务、下地干活,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能干活,还孝敬老人,全村人都竖大拇指。”村民王桂芹这样评价。

每年一届的睦邻节,被奖励的优秀榜样就会成为村民争相效仿的目标。村民素质不断提高,谁都不希望因为不孝顺老人而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远亲不如近邻敦亲是睦邻的基础,用诚恳真挚的态度对待双

亲,也就能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查干哈达村的睦邻文化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沉淀下来的,也转成了每位村民体内的良好基因。

古记中云: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查干哈达村的村民在家庭敦亲的基础上,让孝爱之道走出了家庭小圈子,序长幼,别贵贱,以一种乡族之中普及性的道德实践活动,成就孝悌、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达到德治教化的目的,也使下一代的教育得以自然顺承。家家户户,彼此影响,因此村中成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据查干哈达村党支部书记吴秀英介绍,从解放以后,村里已经培养出了 193名大学生,在全国各

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也将村中特有的睦邻文化带给身边人。这从根本意义上说,应该是传承了200年的睦邻文化结出的硕果。

同食一锅粥是睦邻节上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能在一个锅里吃饭,自然都是兄弟,都是一家人。”村民们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幸福和谐地过着小日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也成了几百年来秉承的美德,成为约定俗成的村规民约。如果村中人与人发生矛盾了,不争吵、不谩骂,大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在一年一度的睦邻节上,双方握手言和。调解人中,既有以吴秀英为首的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有以白宝山为首的村老年人协会成员。

白宝山是查干哈达村前任党支部书记,村民

称他为“老书记”。多年来,村老年人协会一直秉承“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原则,时刻关注各家情况,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逐渐成为全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协调机构。而且协会完全是村中的公益组织,在村务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央视《记住乡愁》栏目里,就有两家村民闹了矛盾,经老年人协会调停后冰释前嫌的一段。睦邻节当天,曾经闹过矛盾的两家人同坐一桌,同吃莲花粥,边吃边谈,一笑泯恩仇。自小就在睦邻文化中长大的村民敖海林说:“我们村子里邻里间比亲人还亲,谁家有事儿大伙一块儿帮忙,有个小摩擦,闹红脸的事儿不往心里放。借助睦邻节这个节日,村民们都会畅所欲言,这样经常沟通,相处起来特别和谐。”

蒙古象棋是北方民族古老独特的博弈游戏之一,给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欢乐。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村民为客人献上哈达。

查干哈达村传统的祭祀在鼓乐吹奏莽号、螺号声中开始。

在蒙古贞部落的传统中,会音莲花粥是和谐之粥,喝了会音莲花粥就是一家人,所有的矛盾都会化解。